第一篇:體現(xiàn)辨證論治的靈活性——《金匱要略》中的“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
體現(xiàn)辨證論治的靈活性——《金匱要略》中的“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 中國中醫(yī)藥報
2011年3月9日
□ 范鐵兵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西苑醫(yī)院
《金匱要略》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有關雜病辨證論治的專書,在理論和臨床實踐上具有較高的指導意義和實用價值,內(nèi)容涉及臨床各學科。仲景在雜病的治療中靈活運用“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之法,為后世醫(yī)家治療疾病的典范。
內(nèi)涵和淵源
同病異治是指同一疾病,可因人、因時、因地的不同,或由于病情的發(fā)展,病機的變化,以及邪正消長的差異,治療時根據(jù)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治法?!巴‘愔巍币辉~源于《內(nèi)經(jīng)》?!端貑枴の宄U笳摗吩鞔_提出:“西北之氣,散而寒之;東南之氣,收而溫之,所謂同病異治也。”《素問·病能》又指出:“有病頸癰者,或石治之,或針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岐伯曰:此同名異等者也。夫癰氣之息者,宜以針開除去之;夫氣盛血聚者,宜石而瀉之,此所謂同病異治也?!?/p>
異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病證,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相同的病機變化或相同的證候表現(xiàn)時,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進行治療?!爱惒⊥巍币辉~《內(nèi)經(jīng)》中并無明確的文字表述,但與“同病異治”相對已體現(xiàn)了這種治療思想,尤其是《金匱要略》在辨證治療方法和具體方藥的運用上已經(jīng)充分體現(xiàn)了“異病同治”的精神,于是后人根據(jù)“同病異治”的精神提出了“異病同治”,進一步豐富了中醫(yī)學的治則治法。
運用
同病異治
病邪侵犯部位不同,治法各異。如《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其小便;腰以上腫,當發(fā)汗乃愈。”說明同為水氣病患者,若見腰以下腫,因腰以下腫為陰,屬里,水濕之邪在里在下,故用利小便法,使水濕通過小便而排出。若見腰以上腫,因腰以上為陽,屬表,水濕之邪在表在上,故用發(fā)汗法,使水濕通過汗液而散除。
病因不同,治法各異。如《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病溢飲者,當發(fā)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溢飲除當汗出而不汗出、發(fā)熱惡寒、身體疼痛等共同的癥狀外,如兼有無汗而喘,煩躁,其脈浮緊,為外感風邪,內(nèi)有郁熱之候,當治以大青龍湯發(fā)汗兼清泄郁熱;如兼有胸脘痞悶,干嘔,咳喘,痰稀量多,其脈弦緊或弦滑,為外感風寒,內(nèi)停水飲之候,當治以小青龍湯發(fā)汗兼溫化里飲。
疾病發(fā)展階段不同,治法各異。如《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shù)十日,醫(y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fā),復與不愈者,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蓖瑸橹э嫴。舴媚痉兰簻竽苁剐南缕宰兂商撥?,是水去氣行的標志,病即可愈;若心下痞堅變成堅硬,是水停氣阻,堅結(jié)成實之證,病情反復,再用此方,已不能勝任,故用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以治之。
病性虛實不同,治法各異。如《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并治第九》:“胸痹心中痞,留氣結(jié)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北緱l是在胸痹主癥的基礎上變化而來,若偏實者以祛邪為先,當通陽散結(jié),降逆除滿,方用枳實薤白桂枝湯;若偏虛者以扶正為急,當補氣助陽,方用人參湯。
同病異治是中醫(yī)辨證論治思想的充分體現(xiàn),同病異治的基礎是不同的疾病所處的病理階段、病性虛實、邪處部位、病理機制等的不同。在臨床疾病治療過程中必須抓住相同疾病的特殊點進行辨證論治,否則難見成效。
異病同治
同一病因,治法相同。如《腹?jié)M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寒疝腹中痛,及脅痛里急者,當歸生姜羊肉湯主之?!薄秼D人產(chǎn)后病脈證治第二十一》:“產(chǎn)后腹中痛,當歸生姜羊肉湯主之。”寒疝與產(chǎn)后腹痛雖是不同的疾病,但二者的病因相同,都是血虛里寒所致。故皆用當歸生姜羊肉湯以養(yǎng)血補虛,溫中散寒止痛。
同一病性,治法相同。如《中風歷節(jié)病脈證并治第五》:“治腳氣上入,少腹不仁?!薄堆蕴搫诓∶}證并治第六》:“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腎氣丸主之?!薄短碉嬁人圆∶}證并治第十二》:“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shù)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薄断市”悴焕懿∶}證并治第十三》:“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薄秼D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問曰:婦人病,飲食如故,煩熱不得臥,而反倚息者,何也?師曰:此名轉(zhuǎn)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則愈,宜腎氣丸主之?!蹦_氣病、虛勞、痰飲、消渴和轉(zhuǎn)胞是截然不同的五種疾病,但是這五種疾病的病性相同,皆是腎氣虛衰所致,故皆可選用腎氣丸以振奮腎陽,溫補元氣。
同一病機,治法相同。《百合孤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第三》:“病者脈數(shù),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眥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薄扼@悸吐衄下血胸滿淤血病脈證第十六》:“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贝硕。m然病因、病名、病癥不同,但病機相同,均為血中有熱,濕毒不化,所以同用赤小豆當歸散清熱利濕,活血化瘀排膿。
同一證候,治法相同?!斗勿舴伟b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肺癰,喘不得臥,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支飲不得息,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二者皆以呼吸困難,病在肺為主要證候,故選用葶藶大棗瀉肺湯瀉肺逐飲,開閉利氣。
異病同治固然可以治好不同的疾病,但既然是不同的病種,其間必然有不同的特點和臨床表現(xiàn),可能有時只有細微的差別,如果以某一方不加改變給予治療,其療效可想也會是參差不齊的。這就要求我們在采用相同的治法時,要考慮疾病的特殊之處以及藥物作用的細微差別,這樣才能體現(xiàn)出中醫(yī)學辨證論治的靈活性。
體現(xiàn)辨證論治的靈活性——《金匱要略》中的“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 中國中醫(yī)藥報
2011年3月9日 □ 范鐵兵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西苑醫(yī)院
《金匱要略》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有關雜病辨證論治的專書,在理論和臨床實踐上具有較高的指導意義和實用價值,內(nèi)容涉及臨床各學科。仲景在雜病的治療中靈活運用“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之法,為后世醫(yī)家治療疾病的典范。
內(nèi)涵和淵源
同病異治是指同一疾病,可因人、因時、因地的不同,或由于病情的發(fā)展,病機的變化,以及邪正消長的差異,治療時根據(jù)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治法?!巴‘愔巍币辉~源于《內(nèi)經(jīng)》?!端貑枴の宄U笳摗吩鞔_提出:“西北之氣,散而寒之;東南之氣,收而溫之,所謂同病異治也。”《素問·病能》又指出:“有病頸癰者,或石治之,或針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岐伯曰:此同名異等者也。夫癰氣之息者,宜以針開除去之;夫氣盛血聚者,宜石而瀉之,此所謂同病異治也?!?/p>
異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病證,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相同的病機變化或相同的證候表現(xiàn)時,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進行治療。“異病同治”一詞《內(nèi)經(jīng)》中并無明確的文字表述,但與“同病異治”相對已體現(xiàn)了這種治療思想,尤其是《金匱要略》在辨證治療方法和具體方藥的運用上已經(jīng)充分體現(xiàn)了“異病同治”的精神,于是后人根據(jù)“同病異治”的精神提出了“異病同治”,進一步豐富了中醫(yī)學的治則治法。
運用
同病異治
病邪侵犯部位不同,治法各異。如《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其小便;腰以上腫,當發(fā)汗乃愈?!闭f明同為水氣病患者,若見腰以下腫,因腰以下腫為陰,屬里,水濕之邪在里在下,故用利小便法,使水濕通過小便而排出。若見腰以上腫,因腰以上為陽,屬表,水濕之邪在表在上,故用發(fā)汗法,使水濕通過汗液而散除。
病因不同,治法各異。如《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病溢飲者,當發(fā)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溢飲除當汗出而不汗出、發(fā)熱惡寒、身體疼痛等共同的癥狀外,如兼有無汗而喘,煩躁,其脈浮緊,為外感風邪,內(nèi)有郁熱之候,當治以大青龍湯發(fā)汗兼清泄郁熱;如兼有胸脘痞悶,干嘔,咳喘,痰稀量多,其脈弦緊或弦滑,為外感風寒,內(nèi)停水飲之候,當治以小青龍湯發(fā)汗兼溫化里飲。
疾病發(fā)展階段不同,治法各異。如《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shù)十日,醫(y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fā),復與不愈者,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蓖瑸橹э嫴?,若服用木防己湯后能使心下痞堅變成虛軟,是水去氣行的標志,病即可愈;若心下痞堅變成堅硬,是水停氣阻,堅結(jié)成實之證,病情反復,再用此方,已不能勝任,故用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以治之。
病性虛實不同,治法各異。如《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并治第九》:“胸痹心中痞,留氣結(jié)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本條是在胸痹主癥的基礎上變化而來,若偏實者以祛邪為先,當通陽散結(jié),降逆除滿,方用枳實薤白桂枝湯;若偏虛者以扶正為急,當補氣助陽,方用人參湯。
同病異治是中醫(yī)辨證論治思想的充分體現(xiàn),同病異治的基礎是不同的疾病所處的病理階段、病性虛實、邪處部位、病理機制等的不同。在臨床疾病治療過程中必須抓住相同疾病的特殊點進行辨證論治,否則難見成效。
異病同治
同一病因,治法相同。如《腹?jié)M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寒疝腹中痛,及脅痛里急者,當歸生姜羊肉湯主之?!薄秼D人產(chǎn)后病脈證治第二十一》:“產(chǎn)后腹中痛,當歸生姜羊肉湯主之。”寒疝與產(chǎn)后腹痛雖是不同的疾病,但二者的病因相同,都是血虛里寒所致。故皆用當歸生姜羊肉湯以養(yǎng)血補虛,溫中散寒止痛。
同一病性,治法相同。如《中風歷節(jié)病脈證并治第五》:“治腳氣上入,少腹不仁?!薄堆蕴搫诓∶}證并治第六》:“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腎氣丸主之?!薄短碉嬁人圆∶}證并治第十二》:“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shù)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薄断市”悴焕懿∶}證并治第十三》:“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問曰:婦人病,飲食如故,煩熱不得臥,而反倚息者,何也?師曰:此名轉(zhuǎn)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則愈,宜腎氣丸主之?!蹦_氣病、虛勞、痰飲、消渴和轉(zhuǎn)胞是截然不同的五種疾病,但是這五種疾病的病性相同,皆是腎氣虛衰所致,故皆可選用腎氣丸以振奮腎陽,溫補元氣。
同一病機,治法相同。《百合孤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第三》:“病者脈數(shù),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眥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薄扼@悸吐衄下血胸滿淤血病脈證第十六》:“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贝硕?,雖然病因、病名、病癥不同,但病機相同,均為血中有熱,濕毒不化,所以同用赤小豆當歸散清熱利濕,活血化瘀排膿。
同一證候,治法相同?!斗勿舴伟b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肺癰,喘不得臥,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支飲不得息,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倍呓砸院粑щy,病在肺為主要證候,故選用葶藶大棗瀉肺湯瀉肺逐飲,開閉利氣。
異病同治固然可以治好不同的疾病,但既然是不同的病種,其間必然有不同的特點和臨床表現(xiàn),可能有時只有細微的差別,如果以某一方不加改變給予治療,其療效可想也會是參差不齊的。這就要求我們在采用相同的治法時,要考慮疾病的特殊之處以及藥物作用的細微差別,這樣才能體現(xiàn)出中醫(yī)學辨證論治的靈活性。
第二篇:淺談《金匱要略》中的治未病思想
淺談《金匱要略》之治未病
“治未病”學說,是中醫(yī)學獨特的預防醫(yī)學理論。治未病的學術(shù)思想最早出自于《黃帝內(nèi)經(jīng)》之中,仲景在《黃帝內(nèi)經(jīng)》的基礎上繼承并發(fā)展了這一理論學說?!吧瞎ぶ挝床?,何也”。《金匱要略》開篇《臟腑經(jīng)絡先后病脈證第一》中仲景以整體觀為指導思想,對發(fā)病、預防、病因、病機、診斷、護理等均作了原則性提示,為全篇雜病的辨證論治奠定了基礎。而提出的“治未病”思想也就此統(tǒng)領其后篇章,并貫穿始終。
首先,開篇條文(1)從臟腑整體觀出發(fā)論述治未病。言五臟六腑雖各有其功能,彼此間應于五行,存在生克乘侮關系,故一臟有病,傳其所克。肝病實而疏泄太過,易傳于脾,“實脾”以防肝病相傳;肝病虛而疏泄不及,則用“甘味藥調(diào)之”等,闡明臟腑疾病傳變規(guī)律,強調(diào)治未病,論述已病防變、整體調(diào)節(jié)、虛實異治等原則。
條文(2、7)從天人整體觀出發(fā)論述治未病,論述了未病前的養(yǎng)慎防病措施以及病后的早期治療。并將天人比擬水舟,用“水能浮舟,亦能覆舟”闡明“養(yǎng)慎”的道理,以防客氣邪風中人而發(fā)病。此后,條文(3)、(4)、(5)、(6)分別從四診法論述治未病理論,如:“鼻頭色青,腹中痛”,為肝病傳脾;“鼻頭色微黑”,為腎水侮脾;鼻頭“色黃者”,為心陽虛而寒,病及其子,肺陽虛而寒,累及其母(3條)等。條文(8)從自然整體觀提示順應自然氣候。以上都強調(diào)了未病先防的思想。
而條文(11、12)從內(nèi)外整體觀(脈證參合以推測預后)進行論述,說明臟屬陰、腑屬陽;口近乎內(nèi),四肢屬外。故臟病深重難治,即“入臟即死”;腑病淺輕易治,故“入腑即愈”等,均強調(diào)了已病防變的思想。
綜上條文,《金匱要略》開篇已將仲景治未病的思想題為綱領。
而其后篇,進一步闡述治未病理論及其重要性。概言之,包括誤治與失治等方面,強調(diào)了正確治療、及時治療及調(diào)攝的重要性,對治未病的思想做進一步的闡發(fā)。
陰陽毒病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百合病言“見陽攻陰,復發(fā)其汗,此為逆;見陰攻陽,乃復下之,此亦為逆”;歷節(jié)病言“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并且指出在飲食上,過食酸咸容易導致致歷節(jié)病;衄家“不可汗“,汗出則“脈緊急,直視不能眴,不得眠”;亡血者“不可發(fā)其表,汗出即寒慄而振”等,均強調(diào)了對疾病傳變的預防要點。“太陽病,發(fā)汗太多”及、風病,下之”、“瘡病雖身疼痛,不可發(fā)汗”致痙??;“若下之早則噦”、“濕家下之”見“汗出,微喘,小便利”為濕病誤下病變;“發(fā)汗則致心煩、口躁,誤攻下則致嘔吐、呃逆,誤涌吐則致虛煩不安等為百合病汗、下、吐法誤治病變。以上則強調(diào)疾病誤治易導致疾病變生他病。“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為濕病失治則外濕傳內(nèi);百合病失治可見口渴發(fā)熱;血痹病輕證失治可變重證;虛勞病失治可致“風氣百疾”等。由此闡述了各病失治所產(chǎn)生的變證,從而也強調(diào)了正確治療的重要性。
再者,而從方藥看,亦可窺見仲景治未病的思想。試舉例,如防肝病傳脾,用當歸芍藥散。情志不遂、肝氣郁結(jié),隨氣上逆發(fā)為奔豚,故用選方用平肝瀉火、平?jīng)_降逆、瀉肝的同時又調(diào)理脾胃,即為防肝木乘脾導致脾胃升降失常之故。同時,從“夫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粑迮K元貞通暢,人即安和,客氣邪風,中人多死”、“適中經(jīng)絡,未傳于臟腑,即醫(y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合九竅閉塞”等諸多條文中,均可見仲景對于養(yǎng)生調(diào)攝的重視,進一步可見其對防病思想的重視。
綜上,根據(jù)對原文淺做分析,對《金匱要略》仲景治未病的思想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