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明超·寫作:超越閱讀的私人化體驗
寫作:超越閱讀的私人化體驗
自我介紹:
全名毛明超,地地道道的杭州男生,和西湖一起住了15年。喜歡慢跑,在城西小和山邊的英特外國語學校慢悠悠地跑了三年,卻在中考的時候一不小心絆倒了,硬生生地比別人早一點撞線,跌跌撞撞地沖進了杭州外國語學校。自己寫的文章鮮有發(fā)表,倒是在網(wǎng)上遭到的歡迎比較多一點。從小不幸,被“書”操縱了好多年,以至錢包屢屢遭遇不明損失;等到發(fā)現(xiàn),腳地又一滑,繼續(xù)向前跑著了。現(xiàn)在還在小和山,繞著杭外的校園跑,背著一只叫高一(3)的包。
作文秘籍:
寫作是極其私人化的東西,而其中足以令你的作品出眾的是文字的內涵。提高文字內涵和吸引力,豐富自己的思想是比較基本而有效的辦法。通過閱讀,在閱讀之中尋求對作品的獨到解讀是我最喜歡的方法。把這種分析的縝密和創(chuàng)造力擴大到人和事,再加上比較好的心態(tài),寫作就真的如此而已了。
經(jīng)驗之談:
私人化的寫作
我讀初中三年,寫過的隨筆只有八十余篇,拿得出手的又只剩下一半;學識并非淵博,成績并非奪目,因而假裝專家,侃侃而談,似乎不太可能。而將此文寫成一部“阿甘正傳”式的奮斗史,又有違我所愿;再者就連蘿卜青菜都各有所愛,我也并不指望此文能給所有人提供多少有價值的東西了。想來想去只好倚仗自己稍微豐富一點的閱歷為認同我的方法的人略略給些參考了。
我覺得,寫作,至少有質量的寫作是極其私人化的東西。各位應當先分清寫作與仿寫之間的差別。仿寫的最終目的并不是鍛煉人的創(chuàng)造才能,而主要是在意分析能力。你首先辨別例句所用的修辭,然后考慮作者手法或遣詞上有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并且對句或結構作出判斷;如果是詩歌,還需要講究格律。等你把一切分析得差不多了,即使你還是用花比喻美人這樣的落入俗套,仿寫還是成功的。
然而寫作卻并非如此。因為他是私人化的,所以他很在意屬于每一個人的特點。我記得王爾德說過:“第一個用花比喻美人的是天才,第二個用花比喻美人的是庸才,第三個用花比喻美人的是蠢才。”我覺得這句話是以支持我的觀點,那么接下來就是個問題,該如何發(fā)現(xiàn)屬于自己的特點?
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由于修辭,尤其是比喻的應用是如此廣泛,以致于所有我們身邊較為美好的東西全被比喻牢牢地控制住了。大家只要翻開諸如《好詞好句》這樣的書,準??梢哉疑弦换j筐。而且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這樣的修辭太多了;就像病毒一樣把我們全給放倒了。也許時不時地從你的嘴里也會出現(xiàn)這樣的句子:燈,你像太陽一般明亮„„
于是我們很輕易也發(fā)現(xiàn),要想光憑文字來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特點真得很難,就連順口溜、口頭禪傳播速度也快得無法想象。我就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城東和城西的同學爭執(zhí)一首打油詩的版權
問題。我想除了余華,估計很難找出能把漢語寫到怪誕得令人“發(fā)指”的樣子;也許各位讀過《十八歲出門遠行》就能更好地體會了。就我的閱讀史來看,敢用漢語這么寫小說的,除了余華不作第二人想。但是更關鍵的事實在于,評論家在關注余華文字魅力的同時,也將相對較多的目光放在具有某種荒誕特征的情節(jié)沖突以及也許存在的影射上了。
長篇累牘地寫了那么多,我只想說一點:對于私人化的寫作,追求文字上的標新立異,困難之至,并且很容易使文章流于對詞藻的堆砌。更好的辦法應當是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文章的內涵當中。如果只讓我說一點經(jīng)驗,寫完這段話我就可以無憾了。
格外關注思想內涵的作家并不占少數(shù),他們中的極小一部分人就是以列出一個令人敬仰的名單。(列夫•托爾斯泰的名字就足夠分量,但或許我們還可以加上托馬斯•曼和詹姆斯•喬伊斯)陀思妥耶夫斯基說:“我對思想的關注程度遠甚對完美文體的在意。”這句話或許可以為我撐腰。當然,沒有出眾的文字表達能力作基礎,再優(yōu)秀的思想也不會擺脫冬眠的命運,但使文章閃出你的光芒的卻只有內涵。
以上這兩段話將牽扯到很多問題。我想也許會有人問:如何使文章的內涵豐富起來? 再次重申的是,寫作是極其私人化的東西,為文章豐富內涵提供保障的只有你豐富的內涵,或者說是自己的修養(yǎng)。我只嘗試過閱讀這種方法,并且覺得它非常管用。如果總結性地加上一句,我愿意說:好的寫作必須超越閱讀。
應當是高爾基說過:“閱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個偉大的靈魂在對話。”這個對話過程將使我和絕大多數(shù)人受益非淺。閱讀的好處在于,它將許多具有高貴修養(yǎng)和深厚文化底蘊的人們的思索過程用最便捷的方式傳遞給我們。因為對于真正思想閃光的人們來說,文字忠于他們的大腦和精神。一本日記或對話是極好的例子,它將給你一個完全真實的人物,包括他們的喜怒哀樂和小小的癖好。
然而,并非所有的閱讀都如此方便;對于小說詩歌的閱讀則無異于一段險惡的旅途,這樣的閱讀要伴隨著分析與思考,你將要探索作家未知的心靈禁地,你要討論“為什么他這樣想?”;因為我們懂得“距離產生美”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只有隱藏在文字深處的思想發(fā)出的光芒更為耀眼。
這樣的閱讀無疑是痛苦的??墒俏矣X得閱讀應當更進一步。誠然,若你按照上面的閱讀,那你將收獲很多有價值的思想。(或許是一個警句,一段發(fā)人深省的分析;或一些在你看來非常出眾的世界觀)但那些還都只是別人的東西。如果說之前的閱讀是消化,那么你現(xiàn)在需要的則是吸收。最簡單也是最實用的問題就是你喜不喜歡這段話(或這個觀點或這樣的一個人)。我并不認為世界上有無緣無故的喜歡和討厭,因此我更希望各位舉出一些原因。千萬不要小看,也許你的原因微不足道,但是每一個原因都是文章的特點所在。
分析閱讀法
如果說要給我的閱讀方法取個名字的話,我愿意叫它“分析閱讀法”。自從上初中的第一節(jié)語文課后我就開始摸索這樣一套辦法,起因只是我的恩師提出的問題過于艱深難懂。
現(xiàn)在,我對這樣的閱讀的痛苦已經(jīng)習慣,倒是可以從容地給各位整理一些技巧來了。首先是懷著足夠的尊敬去閱讀,因為每一篇文章都具有它自己的優(yōu)點,這是我們需要向它學習的。誠然,有很多作家寫的作品并不能令人滿意。
第二是閱讀的時候手邊放支鉛筆,并稍微寫一些什么,這是留下閱讀的印跡的極好辦法。不要一味追求數(shù)量,只是要有感而發(fā)。(其實所謂的摘抄也不過就是這樣一個過程。)話說回來,如果你真的迫切地寫下了第一點,就不用擔心數(shù)量的問題,思維就好像打開了一個缺口一般地泉涌出來——除非你不樂意再寫下去。第三是要有足夠的勇氣質疑。正如前面所說,有很多作家的作品不能令人滿意,而有一些評價并非特別公正。你需要對文章有自己的理解;當然前提條件是質疑的理直氣壯,找得出證據(jù)。這樣的懷疑如果能被解決,那么你的理解和思考就可以更加深入;如果不能被解決,那么這是你的成功。
這樣的分析閱讀至少有兩個好處,第一,它使閱讀有深度;第二,它使閱讀有質量。這兩點曾對我的寫作產生了無法估量的幫助。我認為這樣的閱讀方式將會使你的思維方式發(fā)生你無法預計的改變;它將使你的思維更加敏銳,因為你曾從細小的突破,嘗試去與作者的思想接軌;它將使你的思維更加成熟,因為你曾思考過自己是否喜歡這篇文章——你曾舉出它的優(yōu)點、缺點(也許哲學管這個叫辨證思維);它還會使你的思維富有創(chuàng)造力(當然你需要運用得法),這是因為你創(chuàng)造了一種方式來解決讀這個故事,并且賦予這文字一種特定的內涵;畢竟“讀者是文章的唯一終審官。”
我的書目
說了這么多關于閱讀的東西,再來講講我自己。我覺得自己從小到大,只有從初中開始才算做真正的看書;而如果不是恩師的指導,入“閱讀”之門恐怕就要浪費掉我初中三年的青春。我想如果能夠重現(xiàn)恩師給曾經(jīng)的我們的某些指點,或許會對各位產生些幫助。
我的閱讀是從《張愛玲散文》和《蘇東坡傳》(林語堂)開始的,等到入了門,就一發(fā)不可收拾了:《緣緣堂隨筆》(豐子愷)和《傅雷家書》(前者我讀了好幾遍,一直很喜歡豐的某種淡雅而樸實,后者應該和父母一起閱讀);
海明威的《老人與海》(這應該去看英文原著,感受一下不能再普通的語言);
博爾赫斯和卡夫卡的短篇小說(如果能夠找到殘雪寫的《解讀博爾赫斯》或者《藝術復仇》收獲會更加大;不過這兩冊書只能作為欣賞,千萬不要肆意模仿);
楊絳的《我們仨》(制作非常精美,文字還是一如既往的恬淡,有機會還可以閱讀《洗澡》,雖然情節(jié)上要復雜一些;楊絳的翻譯也很出色,例如她譯的《斐多》);
格非寫的《塞壬的歌聲》(這是我讀得最好的一本書了——書上都是筆記,而且沿著格非的寫作你可以找到更多好的作家和作品,我就是從里面找到了廢名,現(xiàn)在還一直喜歡;聽說馬原的《閱讀大師》也一樣的出色,可惜沒有機會找來閱讀);
魯迅,余華,蘇童的作品也很出色,不再一一列舉;
里爾克的詩(我最喜愛的作家,雖然一直到現(xiàn)在還不能理解他的詩句。不過有可能的話《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將對人產生巨大的積極作用);
另外諸如四大名著和列夫·托爾斯泰的大家之作,建議開設閱讀欣賞課;若是想要仔細地分析,難度太大了。
其實這樣的閱讀方式雖然痛苦,但是等到重新從架子上取下某些書隨便翻翻,我總是會感覺到一種莫名的快樂。接下去就是把你所吸收的運用到寫作中去了。我試著用這種自己的方法閱讀了一些書,在寫書評的時候覺得順手多了。這是眼下最方便有效的辦法了。其實寫書評的時候只要回憶起看書的時候思索的痕跡,略略把它們梳理志通順的文字就好了。由于之前有了那么多辛苦的閱讀,寫書評的時候文字就有份量,站得穩(wěn)腳跟,話就擲地有聲了。我現(xiàn)在回想過去經(jīng)歷的時候,覺得不光是書評,影評也是很有益處的,但是電影當中的很多不適合青少年的鏡頭,所以還是多看書吧。
天下不單單書評一種文體,那是不是分析閱讀的好處就涉及不到呢?就我而言,這無非是把閱讀的對象換成山、水、人或事。寫人是非常簡單的,因為人比書更加有條理,他的言行舉止和他的精神是密切相關。外套就是書的封面,行為是情節(jié),思想是主題,習慣是你解讀他的暗號。只要語言不是太過呆板,慢慢地寫他的一舉一動,淺淺地寫他所想(因為這個很難捉摸),調侃他的習慣,一個活靈活現(xiàn)的人就躍然紙上。每個人眼界不同,看山水心情不同,所想所得也不會相同。所以這樣的的文章我也沒什么值得分享。但是我還有個小小的提示:若不是寫書評和影評,就不要讓你的思想過分炫耀,要不然文章就會生硬的令人喪失閱讀的舉趣。
再把話題扯回到我自己身上來。我認真讀書作文只有三年,又幸而遇到良師益友,他們不能不說是我最美好的記憶的一部分。但即使是他們,也會對我的寫作的某些文章存有誤讀或者不理解的地方。我想,寫作是自己的東西,閃光的是文章和你自己的內涵;就像人也會被誤解一樣,依托在你思想之上的文字同樣也會被誤解和輕視。寫作本身十分重要,可是對待寫作的態(tài)度又何嘗不是重要得一如你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呢?給你的筆留下足夠長的時間,回想起你閱讀收獲的點滴,發(fā)掘屬于你的思想的光芒,寫作,真的如此而已。
問卷調查:毛明超卷
你的性格:隨時間改變,早晚不太一樣。不過總體來說比較活潑開朗。
你的愛好:看書,運動(尤其是籃球和慢跑),聽音樂,玩游戲,睡大覺
你最崇拜的人:有很多啊,說不上來,不過比較崇拜自己
你最尷尬的一件事:被別人認錯,尤其是當成他(她)的好友
你最喜歡的節(jié)日:父親節(jié)、母親節(jié)、圣誕節(jié)和自己的生日
你喜歡和別人交往嗎?喜歡,白天的時候喜歡和一大群人一起玩啊聊天啊,晚上的時候更愿意和幾個比較好的朋友交談。
你的課余時間安排在哪一方面最多:運動和閱讀
你每天的運動時間:平常住在學校里面的話,一天應該有一個小時吧?周末在家里的話不下雨,總是要去打兩個小時的籃球。
你每天的娛樂時間:很少吧,我自己也不是太需要娛樂,整個人老是很輕松的。你常用計算機做什么事:聊天和找資料,現(xiàn)在游戲也玩得少了„„
在業(yè)余時間,你比較喜歡讀哪一類的書:短篇小說和詩歌,有時候讀些書信。沒有充足的時間我一般不讀長篇小說。當然了,寒暑假的時候不讀長篇那就浪費了。
一到周末,你最想做的事情:好好地睡一覺。
目前,你的最大心愿:說不上啊,覺得什么都很好誒。那么最好就讓時間永遠停留在我15歲的時候吧„„
考試之后,你喜歡怎么樣放松自己:和朋友一起出去玩。
現(xiàn)在,你對自己較滿意的地方:做什么事情都有激情,很少放棄。
現(xiàn)在,你對自己比較不滿意的地方:做事情的時候沒條理„„
你最喜歡成為什么樣的人:淵博,安逸,平和的好人;有很多朋友,總是很快樂。你最不喜歡成為什么樣的人:自私的人。
你最喜歡的職業(yè):國際經(jīng)濟類的職業(yè),不過如果日子能比較好的話,我比較喜歡自由職業(yè)者。你認為目前的高中生活怎么樣:比初中要自由很多,但是有很多事情要自己去摸索。初中給你的最大收益:很多老師和朋友,還有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你暑假一般怎么過:很不好說,因為每年基本都差不多一個樣:出門旅游,和同學出去玩,看看書做些作業(yè)„„應該沒有什么新鮮的。
你初中遇到過的最大挫折:初一的時候上語文課發(fā)言被全班同學否決„„我對這件事情的記憶特別深刻。
你對自己人生前途的態(tài)度:享受生活。
你一生最大的夢想:暫時還不明朗。
假如你有一根魔棒,你最先想用它改變你什么:幫我把眼鏡摘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