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管理工程師
1.計算機基本組成: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設備、輸出設備。
2.并行性是指計算機系統(tǒng)具有可以同時進行運算或操作的特性,包括同時性與并發(fā)性。
3.基本思想:時間重疊、資源重疊、資源共享。
4.傳統(tǒng)串行方式:優(yōu):控制簡單,節(jié)省設備 缺:執(zhí)行指令速度慢,功能部件利用率低。
5.流水線處理機:優(yōu):程序執(zhí)行時間短,功能部件利用率高;缺:增加硬件,控制過程較復雜。
6.并行處理機SIMD一個控制器CU,N個處理單元PE,一個互連網絡IN。
7.并行處理機主要特點:
(1)單指令流多數據流方式工作。
(2)采用資源重復方法引入空間因素。
(3)以某一類算法為背景的專用計算機。
(4)并行處理機的研究必須與并行算法研究密切結合。
(5)異構型多處理系統(tǒng)。
8.多處理機系統(tǒng)組成MIMD:N個處理機+1個處理機存儲器互聯(lián)網絡(PMIN)。
9.多處理機系統(tǒng)特點:
(1)結構靈活并行處理機處理單元很多;多處理機有較強通用性,適用多樣算法,處理單元數量較少。
(2)程序并行性并行處理機是操作級并行,并行存在于指令內部;多處理機并行性存在于指令外部,必須采用多種途徑識別程序并行。
(3)并行任務派生并行處理機通過指令本身就可啟動多個PE并行工作;多處理機由可由任務派生任務,任務多于處理機時多余任務進入排隊器等待。
(4)進程同步 并行處理機自然同步;多處理機需要特殊的同步措施。
(5)資源分配和進程調度并行處理機PE數固定,采用屏蔽手段改變PE數;多處理機有資源分配和進程調度問題。
補充:SISD、SIMD(并行處理機)、MISD、MSMD(多處理機)
10.使指令系統(tǒng)復雜的出發(fā)點:
(1)使目標程序得到優(yōu)化。
(2)給高級語言提供更好的支持。
(3)提供對操作系統(tǒng)的支持。
11.RISC與CISC比較主要特點如下:
(1)指令數目較少,一般選用使用頻度最高的一些簡單指令。
(2)指令長度固定,指令格式種類少,尋址方式種類少。
(3)大多數指令可在一個機器周期內完成。
(4)通用寄存器數量多,只有存數/取數指令訪問存儲器,其余指令無關寄存器之間進行操作。
兩者主要區(qū)別在于設計思想上。
12.存儲系統(tǒng)分類:高速緩沖存儲器(Cache,雙極半導體)主存儲器(MOS半導休,又稱內存儲器,包括高速緩存和主存)輔助存儲器。
13.存儲器的層次:高速緩存-主存 主存-輔存
14.主存的基本組成:雙極型 MOS型(由存儲體、地址譯碼器、驅動器、I/O控制、片選控制、讀/寫控制)。
15.存儲器的主要技術指標:存儲容量、存取速度(訪問時間、存儲周期TM)TM>TA、讀出時間 TM>TW、寫入時間、可靠性、MTBF平均故障間隔時間。
16.計算機應用領域:科學計算、信息管理、計算機圖形學與多媒體技術、語言與文字處理、人工智能。
17.操作系統(tǒng)的重要作用:
(1)通過資源管理,提高計算機系統(tǒng)的效率
(2)改善人機界面,向用戶提供友好的工作環(huán)境。
18.操作系統(tǒng)的特征:并發(fā)性、共享性、異步性。
19.操作系統(tǒng)的功能:
(1)處理器管理
(2)存儲管理
(3)設備管理
(4)文件管理
(5)作業(yè)管理
(6)網絡與通信管理
20.操作系統(tǒng)的類型:批處理操作系統(tǒng)、分時操作系統(tǒng)、實時操作系統(tǒng)。
(1)批處理操作系統(tǒng)主要特征:用戶脫機工作、成批處理作業(yè)、多道程序運行、作業(yè)周轉時間長。
(2)分時操作系統(tǒng)主要特征:同時性、獨立性、及時性、交互性。
(3)實時操作系統(tǒng)主要特征:數據采集、加工處理、操作控制、反饋處理。
21.進程是一個具有一定獨立功能的程序關于某個數據集合的一次運行活動。
(1)進程的屬性:結構性、共享性、動態(tài)性、獨立性、制約性、并發(fā)性。
(2)進程的組成:進程程序塊、進程數據塊、系統(tǒng)/用戶堆棧、進程控制塊。
(3)進程控制塊包括三類信息:標識信息、現場信息、控制信息。
22.死鎖產生的條件:互斥條件、占有和等待條件、不剝奪條件、循環(huán)等待條件。
23.存儲管理的功能:主存儲空間的分配和回收、地址轉換和存儲保護、主存儲空間的共享、主存儲空間的擴充。
24.計算機系統(tǒng)的存儲器分為寄存器、高速緩存、主存儲器、磁盤緩存<(操作系統(tǒng)存儲管理)、固定磁盤、可移動存儲介質<(設備管理)7個層次結構。
25.程序在執(zhí)行和處理數據時存在順序性、局部性、循環(huán)性和排他性。
26.程序運行時必須把程序和數據的邏輯地址轉換為物理地址,這一工作稱為地址轉換或重定位。包括靜態(tài)重定位和動態(tài)重定位。
27.分區(qū)存儲管理:固定分區(qū)管理、可變分區(qū)管理(最先適用分配算法大作業(yè)、最優(yōu)適應分配算法、最壞適應分配算法中小作業(yè))。
28.分頁式存儲管理:以段為單位進行存儲分配。段號:段內地址。
29.虛擬存儲器:具有部分裝入和分部對換功能,能從邏輯上對內在容量進行大幅度擴充,使用方便的一種存儲系統(tǒng)。
30.計算機外圍設備分存儲型和輸入輸出型兩大類。
31.設備管理具有以下功能:外圍設備中斷處理、緩沖區(qū)管理、外圍設備的分配、外圍設備驅動調度。
32.I/O設備可分為輸出型外圍設備、輸入型外圍設備、存儲型外圍設備。
33.輸入/輸出控制方式分詢問方式、中斷方式、DMA方式、通道方式。
34.I/O軟件原理:輸入/輸出中斷處理程序、設備驅動程序、與硬件無關的操作系統(tǒng)I/O軟件、用戶空間的I/O軟件。
35.Spooling系統(tǒng)用一類物理設備模擬另一類物理設備的技術,使獨占使用的設備變成多臺虛擬設備的一種技術,也是一種速度匹配技術。
36.輸入井中4種狀態(tài):輸入、收容、執(zhí)行、完成。
37.磁盤調度分移臂調度和旋轉調度。
38.文件是由文件名字標識的一組相關信息的集合。文件是一個抽象機制。
(1)文件存取分順序存取、直接存取、索引存取
(2)文件目錄項包括的內容:有關文件存取控制的信息、有關文件結構的信息、有關文件管理的信息
① 一級目錄結構缺點:重名、難以實現文件共享。
② 二級目錄結構:主文件目錄+用戶文件目錄優(yōu):檢查訪問者存取權限。
③ 樹型目錄結構:較好反映現實世界、不同文件可重名、便于文件保護、保密、共享。
(3)文件邏輯結構:流式文件、記錄式文件(定長記錄、變長記錄,與數據庫的區(qū)別是記錄間不存在除順序排列的其他關系)。
(4)文件物理結構:
① 順序文件 優(yōu):順序存取較快好缺:建立文件需要預先確定文件長度,修改、插入、增加文件記錄有困難,對直接存儲器作連續(xù)分配,會造成空閑塊浪費。
② 連接文件(串聯(lián)文件)、索引文件夾優(yōu):直接讀定任意文件,便于文件增加、刪除、修改 缺:增加了索引表的空間開銷和查找時間。
(5)文件保護:防止系統(tǒng)崩潰造成文件損壞,防止其他用戶非法操作造成文件損壞。
(6)文件的保密目的是防止文件被竊取。主要方法有設置密碼和使用密碼。
*********22222 39.作業(yè)是用戶提交給操作系統(tǒng)作系統(tǒng)計算的一個獨立任務。作業(yè)管理采用脫機和聯(lián)機兩種方式運行。4態(tài):輸入、后備、執(zhí)行、完成。
40.常用作業(yè)高度算法:先來先服務、最作業(yè)優(yōu)先、響應比最高者優(yōu)先HRN、優(yōu)先數法。
41.操作系統(tǒng)中引入多道程序的好處:
⑴ 提高了CPU的利用率
⑵ 提高了內存和I/O設備的利用率
⑶ 改進了系統(tǒng)的吞吐率
⑷ 充分發(fā)揮了系統(tǒng)的并行性
主要缺點是作業(yè)周轉時間延長。
41.程序語言分低級語言(機器語言、匯編語言)、高級語言(面向過程、面向問題)。
42.程序設計語言的基本成分:數據成分、運算成分、控制成分(順序、選擇、循環(huán))、函數。
43.系統(tǒng)架構:C/S、B/S、多層分布式(瘦客戶、業(yè)務服務、數據服務)。
44.多層系統(tǒng)的主要特點:安全性、穩(wěn)定性、易維護、快速響應、系統(tǒng)擴展靈活。
45.系統(tǒng)配置方法:雙機互備(兩機均為工作機)、雙機熱備(一工一備)、群集系統(tǒng)、容錯服務器。***33 46.群集系統(tǒng)中各個服務器既是其他服務器的主系統(tǒng),又是其他服務器的熱備份系統(tǒng)。
47.群集服務優(yōu)點:高可用性、修復返回、易管理性、可擴展性
48.系統(tǒng)處理模式:集中式和分布式(桌上計算、工作組計算、網絡計算)、批處理及實時處理(聯(lián)機處理)、Web計算。
49.Web計算特點:統(tǒng)一的用戶界面,經濟性、可維護性,魯棒性,可伸縮性,兼容性,安全性,適應網絡的異構、動態(tài)環(huán)境。
50.事務4特性ACID:原子性、一致性、隔離性、持續(xù)性(永久性)。
事務是并發(fā)控制的基本單位,并發(fā)操作帶來的不一致性包括丟失修改、不可重復讀、讀“臟”數據。
排它鎖X鎖寫鎖,共享鎖S鎖讀鎖,強行回滾(rollback)事務撤銷(undo)、強行撤銷(undo)、重做(redo)。
51.系統(tǒng)性能定義的指標MIPS指令數、MFLOPS浮點指令數。
52.系統(tǒng)性能評估:分析技術、模擬技術、測量技術(實際應用程序、核心程序、合成測試程序)。
53.分析和模擬技術最后均需要通過測量技術驗證實際的應用程序方法、核心基準程序方法、簡單基準測試程序、綜合基準測試程序。
54.計算機可用性:MTTF/(MTTF+MTTR)X100%,可用性要求低于可靠性要求。
55.算法有5個特性:有窮性、確定性、可行性、輸入、輸出。
算法評價:正確性、可讀性、健壯性、效率和低存儲量需求。
56.多媒體特性:集成性、交互性、實時性、數字化。
⑴ 多媒體計算機硬件系統(tǒng)包括:多媒體主機、多媒體輸入設備、多媒體輸出設備、多媒體存儲設備、多媒體功能卡、操縱控制設備。
⑵ 多媒體計算機的軟件系統(tǒng)是以操作系統(tǒng)為基礎的。
⑶ 多媒體技術的主要組成:各種媒體信息的處理技術和信息壓縮技術、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多媒體網絡通信技術、多媒體數據庫技術。
⑷ 多媒體計算機系統(tǒng)的關鍵技術6:視頻和音頻數據的壓縮和解壓縮技術;多媒體專用芯片技術;多媒體系統(tǒng)軟件技術;大容量信息存儲技術;多媒體網絡通信技術;超文本與超媒體技術。
⑸ 多媒體計算機技術的應用:5教育與培訓;桌面出版與辦公自動化;多媒體電子出版物;多媒體通信;多媒體聲光藝術品的創(chuàng)作。
57.數據壓縮技術評價標準4:壓縮比、壓縮后多媒體信息的質量、壓縮和解壓縮的速度、壓縮所需的軟硬件開銷。
58.無損(冗余)壓縮法:哈夫曼編碼、算術編碼、行程編碼。
59.有損(熵)壓縮法:預測編碼、變換編碼、子帶編碼、矢量量化編碼、混和編碼、小波編碼。
60.預測編碼常用的是差分脈沖編碼調制法(DPCM)和自適應的差分脈沖編碼調制法(ADPCM)。
61.編碼的國際標準:JPEG、MPEG、H.261、DVI。
62.數字圖像優(yōu)點:精確度高,不受電源、電磁場等環(huán)境干擾,不限信息源都可計算機處理。
63.數字圖像類型:二值圖像、黑白灰度圖像、彩色圖像、活動圖像。
64.彩色表示空間:RGB、HIS、CMYK、YUV。
65.圖像格式分為位圖、矢量圖形。
66.⑴ 靜態(tài)圖像格式:BMP、GIF、TIF、JPG、PCX、PCD。
⑵ 動態(tài)圖像格式:AVI、MPG。
67.常用圖像處理技術:改善像質(銳化、增強、平滑、校正),圖像復原、識別分析圖像、重建圖像、編輯圖像、圖像數據的壓縮編碼。
68.彩色電視制式:PAL、NTSC、SECAM。
69.影響數字視頻質量的因素有:幀速、分辨率、顏色數、壓縮比和關鍵幀,視頻信號的播放過程中要做到圖像與聲音同步。
70.視頻卡分類:視頻疊加卡、視頻捕捉卡、電視編碼卡、電視選臺卡、壓縮/解壓卡。
71.⑴ 聲音主要有三種類型:波形聲音、語音、音樂。
⑵ 聲音三要素:音調、音強、音色。
72.實現計算機語音輸出有:錄音/重放、文語轉換。
73.數字音頻信息編碼:波形編碼法、參數編碼法、混和編碼法,常見格式:WAVE、MOD、MPEG-3RA、CDA、MIDI。
74.MIDI文件包含音符、定時和16通道的演奏定義及每個通道的演奏音符信息。
下列情況MIDI文件優(yōu)于波形音頻:
⑴ 長時間播放高質音;
⑵ 需要以音樂作背景音響效果,同時裝載圖像文字;
⑶ 需要以音樂作背景音響效果,同時播放音頻,實現音樂和語音同時輸出
75.計算機網絡涉及三個方面 :至少2臺計算機互聯(lián)、通信設備與線路介質、網絡軟件、通信協(xié)議和NOS。
76.計算機網絡邏輯結構:資源子網與負責數據轉發(fā)的內層通信子網。
77.用戶子網指的是由主計算機、終端、通信控制設備、連網外設、各種軟件資源等組成。
78.通信子網分為點對點通信和廣播式通信子網,主要有三種組織形式:結合型、專用型、公用型。
79.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絡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
80.TCP/IP協(xié)議:遠程登錄協(xié)議(Telnet)、文件傳輸協(xié)議(FTP)、簡單郵件傳輸協(xié)議(SMTP)。
81.TCP是傳輸控制協(xié)議,IP為互連網絡協(xié)議,POP協(xié)議負責將郵件通過SLIP/PPP協(xié)議連接傳送到用戶計算機上。
82.終端設備把數字信號轉換成脈沖信號時,這個原始的電信號所固有的頻帶稱為基本頻帶,簡稱基帶。在信道中直接傳送基帶信號時,稱為基帶傳輸。采用模擬信號傳輸數據時,往往只占有有限的頻譜,對應基帶傳輸將其稱為頻帶傳輸。
83.⑴ 數據通信系統(tǒng)包括:數據終端設備、通信控制器、通信信道、信號變換器 單工通信、半雙工通信、全雙工通信。
⑵ 數據通信的主要技術指標:波特率、比特率、帶寬、信道容量、誤碼率、信道延遲。
⑶ 數據通信編碼一般采用基帶方式和4B/5B編碼。
84.主要的數據交換技術有線路交換、報文交換、分組交換 數字語音插空技術DSI、幀中繼、異步傳輸模式(ATM)。
85.差錯控制編碼有兩類:循環(huán)冗余碼(CRC)、奇偶校驗碼。
86.流量控制三種方式:X-ON/X-OFF、DTE-DCE流控、滑動窗口協(xié)議。
87.局域網的介質訪問控制方式:載波偵聽多路訪問/沖突檢測法(CSMA/CD)非-堅持CSMA、P-堅持CSMA、1-堅持CSMA、令牌環(huán)訪問控制方式、令牌總線訪問控制方式。
88.局域網組網技術:以太網、快速以太網、令牌環(huán)網絡IEEE802.2 IEEE802.5、FDDI光纖環(huán)網(光纖、工作站、集線器、網卡)。
89.網絡管理包含5部分:網絡性能管理、網絡設備和應用配置管理、網絡利用和計費管理、網絡設備和應用故障管理、安全管理。
⑴ IETF簡單網絡管理協(xié)議(SNMP)遠程監(jiān)控(RMON)
⑵ ISO通用管理信息協(xié)議(CMIP)
⑶ 網絡管理軟件包括2部分:探測器Probe(代理)、控制臺Console。
⑷ 網絡管理軟件:體系結構、核心服務、應用程序。
90.集中管理子網和分布式管理主網
常見網管軟件的應用程序主要有:高級警報處理、網絡仿真、策略管理、故障標記。
91.網絡的安全層次:物理安全、控制安全、服務安全、TCP/IP協(xié)議安全。
92.密碼技術提供信息加密解密、信息來源鑒別、保證信息的完整和不可否認。
⑴ 對稱數字加密:加密算法夠強、密鈅保密 優(yōu):實現速度快,算法不用保密,大規(guī)模應用 缺:密鈅分發(fā)管理困難,不能電子簽名。
⑵ 非對稱數字加密:優(yōu):分發(fā)管理簡單,易實現電子簽名 缺:計算機復雜,實現速度慢
93.防火墻分類:包過濾型、應用級、代理服務器、復合型。
⑴ 典型的防火墻包括過濾器、鏈路級網關、應用級網關或代理服務器。
⑵ 防火墻局限:繞過防火墻的攻擊、來自內部變節(jié)者和不經心的用戶帶來的威脅、變節(jié)者或公司內部存在的間諜復制數據、傳送感染病毒的軟件或文件。
94.網絡安全協(xié)議:SSH、PKI(SET安全電子交易協(xié)議、SSL安全套接層協(xié)議)。
95.服務質量QoS:QoS識別和標志技術、單一網絡單元中的QoS、Qos策略。
96.服務等級協(xié)議:
賽教育軟考學院 2009年9月25日 發(fā)表評論 進入社區(qū)
97.流量管理:
與人工管理和文件系統(tǒng)相比,數據庫系統(tǒng)的特點在于:數據結構化、數據的共享高、數據獨立性高、數據由DBMS統(tǒng)一管理和控制。
98.常用數據模型:層次模型、網狀模型、關系模型。
99.信息安全是對信息、系統(tǒng)以及使用、存儲和傳輸信息的硬件的保護。
信息的三個特性:機密性、完整性、可用性
100.鑒別的方法:用擁有的、用所知道的、用不可改變的特性、相信可靠的第三方建立的鑒別、環(huán)境。
鑒別分為單向和雙向
返回目錄 信息系統(tǒng)管理工程師考前復習筆記
第二篇:管理軟件應用工程師是什么?
管理軟件應用工程師,是管理信息化領域中的關鍵性人才。隨著信息化應用的不斷深入,不僅管理軟件服務商需要大量的管理軟件應用工程師去為企業(yè)做實施,同時應用管理軟件的企業(yè)也需要專業(yè)人才來支持和持續(xù)優(yōu)化本企業(yè)的信息化應用。
管理軟件應用工程師都包含的職位:乙方或者供應商:管理軟件應用顧問、ERP實施顧問(財務、人力資源、供應鏈、技術架構)/ERP服務支持工程師、ERP售前顧問、ERP產品技術支持經理、客戶經理、項目經理。甲方或者企業(yè)方:信息技術部專員、信息技術部工程師/高級工程師、信息管理員、信息化應用工程師/運營維護人員/ERP技術支持工程師/ERP系統(tǒng)工程師、IT咨詢或規(guī)劃、cio。第三方咨詢公司:erp咨詢顧問/高級咨詢顧問、erp售前顧問/高級售前顧問。
作為信息化專業(yè)人才之一,管理軟件應用工程師是集理論知識、專業(yè)技能、實踐應用為一體的綜合型人才,具有人才需求大、薪酬福利高、職業(yè)穩(wěn)定性強、發(fā)展前景廣闊、不可替代性的特點,因此,成為很多人追求的理想職業(yè)。
首先,管理軟件應用工程師嚴重緊缺,信息化企業(yè)為求發(fā)展,人才需求量大,卻始終高薪難覓合適人才。信息化的高速發(fā)展,帶動了整個信息化行業(yè)對人才的極大需求,這在幾年前已經的得到證實,媒體報道,“原本高不勝寒的ERP不再是年營業(yè)額過百億元企業(yè)才適用的“奢侈品”,其市場范圍迅速涵蓋了中小企業(yè),中國的ERP列車正駛入快車道”,整個行業(yè)管理軟件應用人才十分緊缺。
其次,管理軟件應用工程師靠自學和經驗積累,成才率十分緩慢,且缺少專業(yè)認證,行業(yè)認可度有折扣,因此需要有專門系統(tǒng)的知識和應用學習。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對管理軟件應用工程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掌握相關專業(yè)理論知識,懂企業(yè)管理,懂信息技術,對管理軟件理解且熟練掌握,善于溝通、表達和分享等等,因此,如果沒有接受專業(yè)的教育,能夠在短期能具備所有的能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再次,信息化行業(yè)為管理軟件應用工程師提供了眾多可選擇的職位,因此就業(yè)率極高;屬于企業(yè)所重視的高價值人才,擁有快速發(fā)展的職業(yè)路徑和復利型成長的特點。管理軟件應用工程師能夠勝任管理軟件應用顧問、管理軟件產品技術支持經理、項目經理、IT咨詢或規(guī)劃、售前或咨詢顧問等職位,這些職業(yè)均屬于不會遭遇“天花板”,隨著時間的增長和項目經驗的積累,價值會翻倍增長的職業(yè)。
管理軟件應用工程師的價值:對乙方或第三方(供應商):高級售前顧問水平直接影響公司主營業(yè)務收入的完成;實施顧問水平直接影響公司回款與收入業(yè)績的達成; 顧問的工作質量,直接影響公司的客戶滿意度。對甲方(客戶): CIO、項目經理、運營維護人員:是企業(yè)信息化應用的關鍵角色(使用者),是推動項目成功應用、且持續(xù)為企業(yè)帶來效益的核心骨干!
據專家預測,中國管理軟件市場未來3年將以17.5%增長,2013年中國管理軟件市場規(guī)模將達223.54億元,目前中小企業(yè)信息化比例已達到91.2%,僅用友軟件,每天就有超過500萬人在使用,未來五年,對管理軟件應用人才的需求量約為1500萬人。因此,管理軟件應用工程師必將成為未來職場的“金領”人才。
第三篇:水電工程師管理崗位職責
水電工程師管理崗位職責
(一)協(xié)助工程部經理、做好工程項目的前期運作。
(二)助做好工程開工的準備工作。
(三)參與水電工程招投標工作,負責配合預算部進行標底和投標邀請書的編制。
(四)參與水電工程投標資料、文件的審查和評標工作,提出合理建議。
(五)負責對投標單位進行水電方面的現場答疑。
(六)參與圖紙會審、設計交底工作,負責交底記錄整理、簽認和發(fā)放。跟蹤處理圖紙會審中提出的問題。
(七)審查《水電施工組織設計/方案》、《項目監(jiān)理規(guī)劃》、<項目監(jiān)理實施細則>。
(八)負責《水電施工組織設計/方案》中重大技術措施和經濟方案進行審查,提出審查意見。
(九)對《水電施工組織設計/方案》中的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的應用,以及可能導致工期、造價等變動的因素,進行審查。
(十)監(jiān)督檢查《水電施工組織設計/方案》和《施工監(jiān)理規(guī)劃》實施情況。
(十一)負責審查工程相關各單位提出的水電工程變更要求。
(十二)根據工程質量監(jiān)督計劃和相關規(guī)范標準對水電施工質量進行控制,對承包單位與監(jiān)理單位的質量完成情況進行檢查考核并提出調整意見。
(十三)根據《項目規(guī)劃》和工程施工計劃對水電工程的進度進行監(jiān)督、檢查,并根據情況提出調整意見。
(十四)參加工程協(xié)調會與監(jiān)理例會,提出和了解水電工程項目施工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研究討論,提出解決辦法。
(十五)負責與設計、監(jiān)理、承包商等單位的信息與資料傳遞和各單位的協(xié)調工作。
(十六)負責對水電工程施工材料、工程機械及施工隊伍的質量進行檢查。(十七)對水電工程中出現的不合格事項進行檢查,并提出處理意見。(十八)負責項目標識要求的執(zhí)行檢查及記錄。(十九)負責水電工程的竣工驗收。(二十)負責市政管線、水、電、煤氣的專業(yè)報建及驗收工作。
第四篇:系統(tǒng)項目管理工程師
1、看到有技術人員出身做項目經理就要回答在信息系統(tǒng)工程中,開發(fā)和管理是兩條不同的主線,開發(fā)人員所需要的技能與管理人員所需要的技能很不一樣。角色定位可能不好、沒有站在項目經理的角度管理項目,所以需要給他培訓。
2、看到身兼數職就要回答可能沒有多少時間去學習管理知識,去從事管理工作。一人承擔兩個角色的工作,導致工作負荷過載,身心疲憊,其后果可能給全局帶來不利影響。
3、看到新技術,就要想到風險,接著就是應該對大家進行培訓、學習,然后監(jiān)控技術風險,或者找合適的人選從事這項工作,最后實在不行就外包。
4、看到有人對項目不滿意就要回答可能沒有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和方式、方法,缺乏有效的項目績效管理機制,需要加強溝通。
5、看到變更的方面就一定是變更的三個要素:書面申請、審批和確認、跟蹤變更過程。這三個方面缺一不可。
6、看到由客戶驗收不通過,往往需要說明驗收標準沒有得到認可或確認,沒有驗收測試規(guī)范和方法等。
7、只要是與人有關的問題,均可以找到溝通方面的答案。
8、看到“經過了多久,發(fā)現項目有問題”,就可以說是監(jiān)控不力。
9、看到“推諉扯皮等”,就可以說沒有引入監(jiān)理機制或到位、溝通不順。
10、看到里程碑或一些時間安排的很緊張,就說明沒有考慮到冗余的思想。
11、看到因為外部的因素導致項目的延工等就要想到可能影響變更的原因。
12、看到多頭匯報的問題,就要想到項目經理權限的問題以及溝通、沖突等問題。
項目中常見問題:
1、系統(tǒng)質量不能滿足應用的基本需求——需求、范圍、質量管理
2、工程進度拖后延期——時間進度管理
3、項目資金使用不合理或嚴重超出預算——成本管理
4、項目文檔不全甚至嚴重缺失——文檔配置管理
5、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系統(tǒng)業(yè)務需要一變再變——變更管理
6、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經常出現扯皮、推諉現象——溝通管理
7、系統(tǒng)存在著安全漏洞和隱患——安全管理、風險管理
8、重硬件輕軟件,重開發(fā)輕維護,重建設輕使用——立項管理
項目管理基礎名詞:
1、三方一法:建設方(甲方)、承建方(乙方)、監(jiān)理方(第三方)
2、項目、運營、戰(zhàn)略
3、項目干系人
4、項目生命周期
5、產品生命周期
6、專家判斷
7、分解、匯總、自下而上、自上而下
8、PDCA(計劃、執(zhí)行、檢查、糾偏)
9、需求管理
10、整體管理
11、范圍管理
12、成本管理
13、進度管理
14、質量管理
15、人力資源管理
16、溝通管理
17、采購管理
18、風險管理
19、定性分析 20、定量分析
21、頭腦風暴
22、德爾菲
23、自制和外購決策
24、招標、投標、評標、中標、中標通知書
25、輸入、輸出、工具和技術
26、漸進明細
27、滾動波式計劃
28、項目章程
29、直接成本、間接成本(機會成本、沉沒成本)30、事先分派
31、虛擬團隊
32、集中辦公
33、基本規(guī)則
34、求同存異
35、加權系統(tǒng)
36、基線、基準
37、職能經理
38、項目經理
39、驗收委員會 40、績效信息
41、績效報告
42、組織過程資產
43、馬斯洛需求理論(生理——安全——社交——受尊重——自我實現)
44、項目例會、驗收會、啟動會
45、溝通模型
46、溝通渠道
第五篇:2018安全工程師安全管理考點
注冊安全工程師安全管理考點
第一章 安全生產管理基本理論
安全生產管理:主要是突出人的作用。亊故---是絕對的;安全---是相對的。事故特性:
1.規(guī)律性;2.絕對性;3.周期性;4.偶然性。事故隱患: 一、一般隱患(檢查中發(fā)現的問題,危害和整改難度較小的);
二、重大隱患(主要是指設計上存在重大缺陷的)??赡軐е聛~故發(fā)生:
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危險狀態(tài)和管理上的缺陷。事故隱患一定是危險源。
危險是相對的,危險跟安全是互補的。若危險是60%那安全就是40%
風險控制:1.主動降低;2.被動控制。海因里希法則:
1次傷亡(死亡+重傷)+29次輕傷+300次不安全行為。危險源(可能存在、危險根源): 第一類:能量、物質;第二類:載體。本質安全:
1.失誤---安全功能;2.故障---安全功能。四個原理:
1.系統(tǒng)原理;2.人本原理;3.預防原理;4.強制原理。
系統(tǒng)原理的原則:
1.動態(tài)相關性原則;2.整分合原則;3.反饋原則;4.封閉原則。
人本原理的原則:
1.動力原則(個體);2.能級原則;3.激勵原則(群體);4.行為原則。預防原理的原則:
1.偶然損失原則;2.因果關系原則;3.三E原則(1.工程技術對策;2.教育對策;3.法制對策。)4.本質安全化原則。強制原理的原則:
1.安全第一原則;2.監(jiān)督原則。(牢記14個原則)
事故致因理論:
1.事故頻發(fā)傾向理論;2.海因里希因果連鎖理論;3.能量意外釋放理論;4.系統(tǒng)安全理論5.軌跡交叉理論(基本原因→間接原因→直接原因→亊故→傷害)。
海因里希亊故連鎖理論(防止事故發(fā)生的最有效手段:斬斷事故鏈):
遺傳及社會環(huán)境→人的缺點→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tài)→事故→傷害。能量意外釋放屏蔽措施:
1.用安全能源代替不安全能源;2.限制能量;3.防止能量蓄積;4.控制能量釋放;5.延緩能量釋放;6.開辟能量釋放的渠道;7.設置屏蔽措施;8.在人、物與能源之間設置屏障;9.提高防護標準;10.改變工藝流程;11.修復或急救。
系統(tǒng)安全理論的主要觀點:
1.改變了只注重操作人員的不安全行為而忽略硬件的故障,考慮如何通過改善物的系統(tǒng)可靠性來提高復雜系統(tǒng)的安全性;
2.沒有絕對的安全,仼何事物中都潛伏著危險因素;
3.不可能根除一切危險源,應考慮減少總的危險性而不是只徹底去消除幾種選定的風險;
4.危險源不是一成不變的,有的可能暫時未認識到,有的會因某種原因而產生。安全生產方針:
安全生產法: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消防法:預防為主、防消結合。職業(yè)病防治法:預防為主、防治結合。
第二章 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生產管理
安全生產標準化概念:
通過建立安全生產責仼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規(guī)程,排查治理隱患和監(jiān)控重大危險源,建立預防機制,規(guī)范生產行為,使各生產環(huán)節(jié)符合有關安全生產法律法規(guī)和標準規(guī)范要求,人、機、物、環(huán)處于良好生產狀態(tài),并持續(xù)改進,不斷加強企業(yè)安全生產規(guī)范化建設。安全生產標準化評審分為:
一級、二級、三級,一級為最高(三年一審)。-般要求:
1.PDCA動態(tài)偱環(huán)模式2.建立并保持安全生產標準化系統(tǒng);3.自我檢查査、自我糾正和自我完善;4.建立安全績效持續(xù)改進的安全長效機制。檢查和改進:
主要負責人應對績效評定工作全面負責。
企業(yè)要毎年至少-次對本單位安全生產標準化的實施情況進行評定,驗證各項安全生產制度措施的適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檢查安全生產工作目標、指標的完成情況。企業(yè)安全文化定義:
被企業(yè)組織的員工群體所共享的安全價值觀、態(tài)度、道德和行為規(guī)范的統(tǒng)一體。企業(yè)安全文化主要功能:
1.導向功能;2.凝聚功能;3.激勵功能;4.輔射和同化功能。建立安全文化建設的操作步驟:
1.建立機構;2.制定規(guī)劃;3.培訓骨干4.宣傳教育。評價指標:死亡事故、重傷事故、違章記錄。組織機構規(guī)范要求:
1.設置安全生產管理機構;2.配備安全生產管理人員。重大危險源:
長期地或臨時地生產、加工、使用或儲存危險化學品,且危險化學品的數量等于或超過臨界量的單元。重大危險源:
單元內存在的危險化學品的數量根據處理危險化學品種類的多少。(實際存在量÷臨界量≧1或單元內多種化學品相加≧1)
重大危險源辨識方法:
1.主要指可導致火災、爆炸、毒物泄露后果嚴重的危險物質;
2.邊緣距離小于500米以內的一個或幾個裝置、設置或場所內的危險物質; 3.客觀存在的,以所規(guī)定的臨界量為標準;
4.危險物質分易燃、爆炸性、活性化學物質和有毒物質6大類9小類共78種; 5.不含核設施、軍亊設施、采掘業(yè)、危險物質的運輸等;
6.判斷是否重大危險源用公式(q實際存在量;Q危險物質臨界量:單位為都噸)一種物質時:q/Q≧1;多種危險物質為多品種時:q1/Q1+q2/Q2+q3/Q3…≧
1安全生產規(guī)章制度三大目的:
1.法定責任;2.重要保障;3.重要手段。安全生產規(guī)章制度的原則:
1.主要負責人原則(安全生產規(guī)章制度和操作規(guī)程,是生產經營單位主要負責人的職責。);2.系統(tǒng)性原則;3.規(guī)范化和標準化原則。
安全生產規(guī)章制度的管理(八大流程):
1.起草(安全部門);2.會簽或公開征求意見(工會);3.審核(法律顧問);4.簽發(fā)(1.綜合:主要負責人;2.技術:主管領導。);5.發(fā)布;6.培訓(員工);7.反饋;8.持續(xù)改進(每年制定規(guī)章制度制定、修訂計劃、并公布現行有效的安全生產規(guī)章制度清單。每3-5年應進行一次全面修訂。)
高危行業(yè):礦山、建筑施工、危險物品、金屬冶煉、道路運輸必須配備機構、專人。
其他行業(yè)從業(yè)人員超過100人(原300人)的,應當設置安全生產管理機構或配備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 從業(yè)人員在100人(原300人)以下的,應當配備專職或兼職的安全生產管理人員。
安全投入(風險抵押金):
1.股份制:董事會;2.個企:投資人;3.國企:主要負責人。
風險抵押金使用歸定(罰款:可以用。使用后下年不是補齊,而是重新核算投入): 1.為處理本企業(yè)安全生產事故而直接發(fā)生的搶險、救災費用支出; 2.為處理本企業(yè)安全生產事故善后亊宜而直接發(fā)生的費用支出。
防止事故發(fā)生的安全技術措施(空間是防止;時間是減少): 1.消除危險源;2.限制能量或危險物質;3.隔離;
4.故障---安全設計(防止措施);5.減少故障和失誤(個體防護、技術措施、減少)。減少事故損失的安全技術措施:
1.隔離;2.設置薄弱環(huán)節(jié)(安全閥、);3.個體防護;4.避難與救援。
安全預評價:
建設項目在進行可行性研究時,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分別對其安全生產條件進行論證和安全預評價。驗收評價:
建設項目安全設施竣工或者試運行完成后,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的安全評價機構對安全進行驗收評價,并出具驗收評價報吿。
特種設備:
1.鍋爐、壓力容器、壓力管道元件的境外制造單位應當取得國家質檢總局頒發(fā)的相應特種設備制造許可證;
2.電梯、起重機械、大型游樂設施、客運索道、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的同類首臺產品,應當由該產品的國內代理商報請?zhí)胤N設備型式試驗機構型式試驗合格;
3.特種設備安全質量性能和能效指標符合中國特種設備安全技術規(guī)范、強制性標準的有關規(guī)定;
4.附有相關安全技術規(guī)范要求的設計文件、產品質量合格證明、安裝及使用維修說明、檢驗證書等中文出廠文件。特種設備檢驗到期:提前報備:設備1個月;人員2個月;企業(yè)證照3個月前。
特種設備:
1.在投入使用前或投入使用后30天內,生產經營單位應向直轄市或設區(qū)的市的特種設備安全監(jiān)督管理部門登記。2.特種設備的設計文件、制造單位、產品質量合格證明、使用維修說明等文件以及安裝技術資料要建立安全技術檔案。3.特種設備使用單位應當制定亊故應急專項預案,并定期進行應急演練。
4.特種設備存在嚴重事故隱患,無改造、維修價值或者超過安全技術規(guī)范規(guī)定使用年限,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及時予以報廢。
安全教育培訓:
一、主要負責人,安全生產管理人員:
(高危人員48小時、非高危人員32小時。)
1.主要負責人,安全生產管理人員;(每年再培訓16小時、12小時。)
2.具備與所從事的生產經營活動相適應的安全生產知識和管理能力;3.經考核合格后方可仼職。
二、崗位操作人員(高危72小時、非高危24小時、全員20小時。):
1.對崗位操作人員進行安全教育和生產技能培訓未經安全教育或培訓考核不合格的從業(yè)人員,不得上崗作業(yè); 2.新入廠(礦)人員“三級”安全教育,“四新”人員,轉崗、離崗人員安全教育,特種作業(yè)資格。特種作業(yè)人員:
電工作業(yè)、焊接與熱切割作業(yè)、高處作業(yè)、制冷與空調作業(yè)、煤礦 安全作業(yè)、金屬非金屬礦山安全作業(yè)、石油天然氣安全作業(yè)、冶金(有色)生產安全作業(yè)、危險化學品安全作業(yè)、煙花爆竹安全作業(yè)、安全監(jiān)督總局認定的其他作業(yè)(電梯操作工:不是)。
“三級”安全教育培訓:(廠、車間、班組)
1.廠級:重點是生產經營單位安全風險辨識、安全生產管理目標、規(guī)章制度、勞動紀律、安全考核獎懲、從業(yè)人員的安全生產權利和義務,有關事故案例等;
2.車間級:本崗位工作及作業(yè)環(huán)境范圍內的安全風險辨識、評價和控制措施、典型事故案例、崗位安全職責、操作技能及強制性標準、自救互救、急救方法、疏散和現場緊急情況的處理、安全設施、個人防護用品的使用和維護。3.班組級:重點是崗位安全操作規(guī)程、崗位之間工作銜接配合、作業(yè)過程的安全風險分析方法和控制對策、事故案例
安全檢查:
1.定期檢查;2.經常性檢查;3.季節(jié)性及節(jié)假日檢查;4.專業(yè)(項)檢查。
檢查內容:對于危險性較大、易發(fā)事故、事故危害大的生產系統(tǒng)、部位、裝置、設備等應加強檢查。重點:易燃易爆危險物品、劇毒品、鍋爐、壓力容器、起重設備、運輸設備、冶煉設備、電氣設備、沖壓機械、高處作業(yè)、易引起工傷、火災、爆炸的設備、工種、場所及作業(yè)人員,職業(yè)中毒、職業(yè)病塵毒、重要危險點、有害點等。
1.非礦山企業(yè):
鍋爐、壓力容器、壓力管道、高壓醫(yī)用氧艙、起重機、電梯、自動扶梯、施工升降機、簡易升降機、防爆電器、廠內機動車輛、客運索道、游藝機及游樂設施等,作業(yè)場所的粉塵、噪聲、振動、輻射、高溫低溫和有毒物質濃度等; 2.礦山企業(yè):
礦井風量風質、風速及井下溫度、濕度、噪聲;瓦斯、粉塵;礦山放射性物質及其有害物質;露天礦山邊坡;尾礦壩;提升、運輸、裝載、通風、排水、瓦斯抽放、壓宿空氣和起重設備;各種防爆電器、電器安全保護裝署;礦燈、鋼絲繩等;有毒有害物質檢測儀器、儀表;自救器;救護設備;安全帽;防塵口罩或面罩;防護服、防護鞋;防噪聲耳塞、耳塞。
檢查方法:
1.常規(guī)檢查(依靠經驗和能力);2.安全檢查表法;3.儀器檢查(專項)。檢查工作程序:
1.檢查工作準備2.實施安全檢查(聽、看、測、問、記)。隱患排查治理:
一般隱患(誰發(fā)現、誰整改)重大隱患(報告主要負責人)。重大隱患治理方案:
治理的目標和仼務;采取的方法和措施;經費和物資的落實;負責治理的機構和人員;治理的時間和要求;安全措施和應急預案。
承包商協(xié)議內容:
責任主體:生產經營單位(總包:承擔責仼;分包:連帶責仼)
1.承包商必須按照生產經營單位要求提供相關材料,接受安全資質和條件審查; 2.承包商不得擅自將工程(主體工程不得轉包)轉包、分包、返包;
3.承包商在施工過程中不得擅自更換工程技術管理人員、安全管理人員及關系 到施工安全質量的特殊工種人員,特殊情況需要換人時須征得發(fā)包單位同意,并對新參加工作人員進行相應的安全教育、培訓和考核,合格后方可使用。管理:
1.同一工程項目或同一施工場所有多個承包商施工的,生產經營單位應與承包商簽訂專門的安全管理協(xié)議或者在承包合同中約定各自的安全生產職責,發(fā)包單位對各承包商的安全生產工作統(tǒng)一協(xié)調、管理;
2.承包商施工隊伍嚴重違章作業(yè),導致設備故障等嚴重影響安全生產的后果,生產經營單位可以要求承包商進行停工整頓,并有權決定終止合同的執(zhí)行。
第三章 安全生產監(jiān)管監(jiān)察
安全生產監(jiān)督管理體制(網格化管理模式)體制:
綜合管理與行業(yè)監(jiān)管相結合、國家監(jiān)察與地方監(jiān)管相結合、政府監(jiān)督與其他監(jiān)督相結合的格局。綜合管理與行業(yè)監(jiān)管形成(網格式)監(jiān)管體系。
特征:權威性、強制性、普遍約束性?;驹瓌t:
“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預防為主;行為監(jiān)察與技術監(jiān)察相結合;監(jiān)察與服務相結合;教育與懲罰相結合。
監(jiān)察方式:
事前監(jiān)察管理;事中監(jiān)察管理:行為監(jiān)察、技術監(jiān)察(三同時);事后監(jiān)察管理。
煤礦安全生產監(jiān)察體制:
垂直管理、分級監(jiān)察。煤礦監(jiān)察機構負責煤礦安全監(jiān)察工作。
煤礦監(jiān)察人員職責:
參于煤礦建設工程安全設施的設計審查和工程竣工驗收;發(fā)現危及職工生命安全的緊急情況時,可決定采取臨時處置處施,或根據具體情況下達停產通知書,責令停止作業(yè),撤出人員,事后報告煤礦安全監(jiān)察機關對事關煤礦安全的違法行為,依照有關規(guī)定做出行政處罰或提出處罰意見,對有關責仼人員提出處理建議。
煤礦安全監(jiān)察方式:
日常監(jiān)察(常規(guī)監(jiān)察);重點監(jiān)察(偏管理類);專項監(jiān)察(偏技術類);定期監(jiān)察(定期組織)。
特種設備安全監(jiān)察:
鍋爐、壓力容器(含氣瓶)、壓力管道、電梯、起重機械、客運索道、大型游樂設施、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
安全監(jiān)察制度:
市場準入制度;設計、制造、安裝、使用、檢驗、修理、改造7個環(huán)節(jié)全過程一體化的監(jiān)察制度。
第四章 安全評價 安全評價:
安全預評價、安全驗收評價、安全現狀評價。
安全驗收評價:
建設項目竣工、試生產運行正常之后(正式生產運前或工業(yè)園區(qū)建設完成后)。
安全評價程序:
1.危險源辨識;2.風險評價;3.風險控制。
危險有害因素分類 人的因素:
1.心理、生理性危險和有害因素:負荷超限;健康狀況異常;從亊禁忌作業(yè);心理異常;辨識功能缺陷;其它心理、生理性風險危害因素。2.行為性危害因素:指揮錯誤;操作失祦;監(jiān)護失誤;其他失誤;其它行為性風險和有害因素。
物的因素:
一.物理性危險和有害因素:設備、設施缺陷;電危害;噪聲危害;振動危害;電磁輻射;運動物危害;明火;能造成灼傷的高溫物質;能造成凍傷的低溫物質;信號缺陷;標志缺陷;其他物理性風險和危害因素。
二.化學性危險危害因素:易燃易爆性物質;自燃性物質;有毒性物質;腐蝕性物質;其他化學性風險、危害因素; 1.爆炸品;2.壓縮氣體;3.易燃液體;4.易燃固體、自然物品和遇濕易燃物品;5.氧化物和有機過氧化物;6.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7.放射性物品;8.腐蝕品。
三.生物性危險危害因素:致病微生物;傳染病媒介物;致害動物;致害植物;其他生物性風險、危害因素。
環(huán)境因素:室內作業(yè)場所環(huán)境不良;室外作業(yè)場所環(huán)境不良;地下(含水下)作業(yè)環(huán)境不良;其他作業(yè)環(huán)境不良。
危險因素分類:
一個打擊:(物體打擊);四個傷害:(車輛傷害、機械傷害、起重傷害、其他傷害);四個煤礦:(冒頂片幫、透水、放炮、瓦斯爆炸);四個爆炸:(火藥爆炸、鍋爐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四個常見:(觸電、火災、高處墜落、坍塌);兩個不常見:(淹溺、灼燙);一個意外:(中毒和窒息)共20類。
職業(yè)健康分類:
生產性粉塵、毒物、噪聲與振動、高溫、低溫、輻射(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其他危害因素等10大類
安全評價方法
定性安全評價方法:
根據經驗和直觀判斷能力對生產系統(tǒng)的工藝、設備、設施、環(huán)境、人員和管理方面的狀況進行定性分析,如檢查表、詢問觀察、LEC法、故障類型和影響分析等,評價結果是一些定性的指標。
定量安全評價方法:
1.概率風險評價法;2.傷害(或破壞)范圍評價法;3.危險指數評價法。
安全預評價報告:
1.目的;2.評價依據;3.概況;4.危險、有害因素的辨識與分析;5.評價單元的劃分;6.安全預評價方法;7.安全對策措施建議; 8.安全預評價結論。
安全驗收評價報告:
1.目的;2.評價依據;3.概況;4.危險、有害因素的辨識與分析;5.評價單元劃分;6.評價方法的選擇;7.安全對策措施建議; 8.評價結論。
(安全預評價和驗收評價不能選同一機構)
第五章 職業(yè)危害預防與管理
職業(yè)危害因素按來源可分三類(職業(yè)病10大類:132種)
一、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有害因素:
1、物理因素:不良氣象條件如高溫、低溫、高濕、高低主壓等,噪聲→噪聲聾、爆聲聾(1.空氣動力噪聲→風機、空氣壓縮機、風動工具、噴氣發(fā)動機、汽輪機等;
2.機械性噪聲→車床、電鋸、電刨、球磨機、砂輪機、織布機等;
3.電磁噪聲→電磁式振動臺和振蕩器、大型電動機、發(fā)電機和變壓器等)、振動→手臂振動病、電離輻射(各種天然放射性核素和人工放射性核素、X線機等)→引起腫瘤和至癌、非電離輻射(1.高頻作業(yè)、微波作業(yè)等;2.紅外線→白內障;3.紫外線→熱輻射;4.激光)等;
2、化學因素: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等工業(yè)毒物,以粉塵、煙塵、霧氣、蒸汽或氣體的形態(tài)存在;
3、生物因素: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蟲如霉菌、真菌、布氏桿菌、森林腦炎病毒等;
二、勞動過程中的有害因素:
勞動組織與作息制度不合理,作業(yè)時間過長、作業(yè)強度過大、長時間單調或不良體位勞動、勞動負荷過重、夜班作業(yè)
三、生產環(huán)境中的有害因素:
自然環(huán)境中的因素(1.中署;2.減壓病→高氣壓;3.高原病→低氣壓)、作業(yè)場所設計缺陷因素。跟職業(yè)有關的疾病(高血壓、冠心病、消化性潰瘍病等)。
職業(yè)健康監(jiān)護檔案:
勞動者職業(yè)史;職業(yè)危害接觸史;職業(yè)健康檢查結果和職業(yè)病診療等有關個人健康資料。
生產性粉塵:
一、無機性粉塵:1.礦物性粉塵:煤塵、硅石、石棉、滑石等;2.金屬性粉塵:鐵、錫、鋁、鉛、錳等;3.人工無機性粉塵:水泥、金剛砂、玻璃纖維等。
二、有機性粉塵:1.植物性粉塵:棉、麻、面粉、木材、煙草、茶等;2.動物性粉塵:獸毛、角質、骨質、毛發(fā)等;3.人工有機性粉塵:機械料、炸藥、人造纖維等。
三、混合性粉塵:上述各種粉塵混合存在。塵肺:主要有矽肺、煤工塵肺、鑄工塵肺。生產性毒物及其危害:
1.自吸性有毒氣體;2.刺激性有毒氣體。職業(yè)危害評價:
1.性質:經常性(日常)職業(yè)危害因素檢測與評價和建設項目職業(yè)危害評價;2.分類:職業(yè)危害預評價、控制效果評價、運行期間的現狀評價。職業(yè)危害因素的檢測與評價: 職業(yè)危害因素的檢測每年至少一次。職業(yè)病危害控制:
1.技術措施;2.個體防護措施;3.組織管理措施。評價方法:
1.檢查表法;2.類比法;3.定量法。評價內容:
1.建設項目職業(yè)危害預評價;2.建設項目職業(yè)危害控制效果評價;3.建設項目運行中的現狀評價。
職業(yè)危害申報:
1.生產經營單位的基本情況;2.產生職業(yè)危害因素的生產技術、工藝和材料的情況;3.作業(yè)場所職業(yè)危害因素的種類、濃度和強度的情況;4.作業(yè)場所接觸職業(yè)危害因素的人數及分布情況;5.職業(yè)危害防護設施及個人防護用品的配備情況;6.對接觸職業(yè)危害因素從業(yè)人員的管理情況;7.法律、法規(guī)和規(guī)章規(guī)定的其他資料。申報有關要求:工藝變化、法人變化(15日內申報)。
2.第六章 應急管理 預警機制:
反饋、及時布置、防風險于未然,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所造成的損失。預警管理體系要素:
1.外部環(huán)境預警系統(tǒng):由自然環(huán)境突變預警、政策法規(guī)變化預警、技術變化的預警構成; 2.內部管理不良預警系統(tǒng):由質量管理預警、設備管理預警、人的行為活動管理預警構成;
3.亊故預警系統(tǒng):主要仼務是當事故難以控制時,做出警吿和對策建議,因此其業(yè)務隸屬預警管理信息系統(tǒng); 4.預警信息管理系統(tǒng):是集計算機技術與專家系統(tǒng)技術為-體的智能化系統(tǒng),它以管理信息系統(tǒng)為基礎,完成信息收集、處理、辨識、存儲和推斷等任務。預警系統(tǒng):
由預警分析系統(tǒng)(包括監(jiān)測系統(tǒng)、預警信息系統(tǒng)、預警評價
指標系統(tǒng)、預測評價系統(tǒng));預控對策系統(tǒng)根據具體警情確定控制方案。一級預警:表示安全狀況特別嚴重,用紅色表示; 二級預警:表示受到事故的嚴重威脅,用橙色表示; 三級預警:表示處于事故的上升階段,用黃色表示; 四級預警:表示生產活動處于正常生產狀態(tài),用藍色表示。
安全警示:紅色:靜止;黃色:警告;綠色:提示;藍色:指令遵守。亊故應急救援:
1.立即組織營救受害人員,組織撤離或者采取其它措施保護危害區(qū)域內的其它人員;2.迅速控制事態(tài),并對事故造成的危害進行檢測、監(jiān)測、測定事故的危害區(qū)域,危害性質及危害程度;3.消除危害后果,做好現場恢復;4.查清事故原因,評估危害程度。亊故應急理論:
1.預防(在設計階段完成);2.準備(跟應急有關);3.響應(緊急處置 和救援工作);4.恢復(最容易發(fā)生二次傷害)。亊故應急救援體系的基本構成:
一、組織機構(1.管理部門;2.功能部門;3.應急指揮;4.救援隊伍。);
二、運作機制(屬地為主強調“第一反應”的思想和以現場應急、現場指揮為主的原則);
三、法制基礎;
四、保障系統(tǒng)(1.信息通訊系統(tǒng):保證預警、報警、警報、報告、指揮等活動的信息交流快速、順暢、準確、以及信息資源共享;2.物資裝備:保證有足夠的資源,保證快速、及時供應到位;3.人力資源:加強專業(yè)隊伍建設,志愿者和其他人員的培訓教育;4.經費財務:建立專項應急科目,如應急裝備、應急資金等。)安全生產應急管理建設原則:
1.統(tǒng)一領導,分級管理;2.條塊結合,屬地為主;3.統(tǒng)籌規(guī)劃,合理布局;4.依托現有,資源共享;5.一專多能,平戰(zhàn)結合;6.功能實用,技術先進;7.整體設計,分布實施。事故應急預案體系:
一個綜合預案(整體預案,總體闡述應急方針、政策、組織機構及職責、總體思路等);多個專項預案(針對特定緊急情況的應急而制定的、對機構、活動等進行更具體的闡述);若干個現場處置方案(在專項預案基礎上針對具體場所而制定的)。
事故應急預案體系響應的程序:
1.接警與響應級別確定:接到事故報警后,對警情做岀判斷,初步確定響應級別:能被一個部門正常可利用的資源處理的為三級緊急情況;需要兩個或多個部門響的為二級緊急情況;必須利用所有有關部門及一切資源或者需要各個部
門同外部機構聯(lián)合起來處理且通常要宣布進入緊急狀態(tài)的為一級緊急情況。如果事故不足以啟動應急救援體系則響應關閉;
2.應急啟動:按響應級別確定應急程序,如人員到位、信息聯(lián)絡、調配資源、成立現場指揮部等;
3.救援行動:迅速開展事故偵測、警戒、疏散、人員救助、工程搶險等。若控制不力,則請求實施更高級別的應急響應;
4.應急恢復:救援行動結束后,進入臨時應急恢復階段。該階段包括現場清理、人員清點和撤離、警戒解除、善后處理和事故調查等;
5.應急結束:由事故總指揮部宣布應急結束
事故應急預案編制程序:
1.成立工作組:單位主要負責人領導; 2.資料收集:收集預案所需各種資料;
3.危險源與風險分析:確定本單位的危險源、可能發(fā)生的事故類型和后果; 4.應急能力評估:對應急裝備、應急隊伍能力進行評估; 5.應急預案編制:注重全體人員的參于和培訓;
6.應急預案的評審與發(fā)布:評審包括內部評審和外部評審,并由主要負責人簽署發(fā)布; 7.預案的實施:包括應急預案宣傳、教育和培訓,落實應急資源,應急演練和訓練等。
應急演練的類型:
一、按組織方式分類:1.桌面演練;2.實戰(zhàn)演練。
二、按演練內容分類:1.單項演練;2.綜合演練。
三、按演練目的和作用分類:1.檢驗性演練;2.示范性演練;3.研究性演練。編制計劃:
演練目的需求、目標、類型、時間、地點、演練準備實施進程安排、領導小組構成、預算等。演練總結:
演練目的、時間和地點、參演單位和人員、演練方案概要、發(fā)現的問題與原因、經驗和教訓、以及改進有關工作的建議、改進計劃、落實改進責仼和時限等。應急救援預案體系框架核心要素:
一、應急預案概況;
二、亊故預防:1.危險分析;2.資源分析;3.法律法規(guī)要求。
三、應急準備程序:1.機構與職責;2.應急設備、設施與物質;3.應急人員培訓;4.預案演練;5.公共教育;6.互助協(xié)議。
四、應急響應:1.預警與通知;2.現場指揮與控制;3.警報系統(tǒng)與緊急通告;4.通訊;5.亊態(tài)監(jiān)測;6.警戒與治安;7.人員疏散與安置;8.醫(yī)療與衛(wèi)生服務;9.公共關系;10.應急人員安全;11.搶險與救援;12.危險物質控制。
五、現場恢復;
六、預案管理與評審改進。
第七章 生產安全事故調查與分析
生產安全事故分級: 一、一般事故:1.造成1-2人死亡;2.一次造成1-9人重傷(包括急性工業(yè)中毒);3.一次造成100萬元-1000萬元直接經濟損失的
二、較大事故:1.造成3-9人(含3人)死亡;2.一次造成10-49人(含10人)重傷(包括急性工業(yè)中毒);3.一次造成1000萬元-50000萬元直接經濟損失的。
三、重大事故:1.造成10-29人(含10人)死亡;2.一次造成50-99人(含50人)重傷(包括急性工業(yè)中毒);3.一次造成5000萬元-1億元直接經濟損失的。
四、特別重大事故:1.造成30人以上(含30人)死亡;2.一次造成100人以上(含100人)重傷(包括急性工業(yè)中毒); 3.一次造成1億元以上(含1億元)直接經濟損失。事故報告內容(火災、交通7人,其它30天補報):
一、事故發(fā)生單位概況;
二、事故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以及亊故現場情況;
三、亊故的簡要經過;
四、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情況;
五、已經采取的措施。事故調查組的組成和職責:
事故調查組由有關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jiān)督管理部門、行業(yè)主管部門、監(jiān)察機關、公安機關以及工會派人組成,并應當邀請人民檢察院派人參加。事故調查組可以聘請有關專家參與調查。職責:
一、查明事故發(fā)生的經過;
二、查明事故發(fā)生的原因(直接原因:機械設備;間接原因:管理方面的。);
三、人員傷亡情況;
四、事故的直接經濟損失;
五、認定事故性質和事故責任分析
(責任:直接責任→員工;主要責任→主要領導;非責任:自然災害、技術亊故。)事故報告及調查報告批復:
事故現場有關人員立即向本單位負責人報告;
負責人1小時內向事故發(fā)生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jiān)督管理部門和負有安全生產監(jiān)督管理職責的有關部門報告; 每級向上報告時間不得超過2小時(一般事故:報至設區(qū)的市級;較大事故:逐級上報至省、自治區(qū)、直轄市; 特別重大事故:逐級上報至安監(jiān)總局、國務院)。
事故補報:自事故發(fā)生之日起30日內,道路交通、火災事故7日內。
重大事故、較大事故、一般事故,負責事故調查的人民政府應當自收到亊故調查報吿之日起15日內作出批復; 特別重大事故30日內;特殊情況,可延長30日內。事故現場處置:
1.亊故發(fā)生后,應全力救護受傷害者,采取措施制止亊故蔓延擴大; 2.認真保護事故現場,凡與事故有關的物體、痕跡、狀態(tài),不得破壞; 3.為搶救受傷者需要移動的現場某些物體時,必須做好現場的標志;
4.保護事故現場區(qū)域,仔細對現場進行標記記錄或拍照、錄像并保持記錄的準確性。
事故分析:
一、整理和閱讀調查材料;
二、分析傷害方式(1.受傷部位;2.受傷性質;3.起因物;4.致害物;5.傷害方式;6.不安全狀態(tài);7.不安全行為);
三、確定亊故的直接原因;
四、確定亊故的間接原因;
五、確定事故責任者。事故報告:
1.亊故發(fā)生單位概況;
2.亊故發(fā)生經過和事故救援情況; 3.亊故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直接經濟損失; 4.亊故發(fā)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質;
5.亊故責任的認定以及對事故責任者的處理建議; 6.亊故防范和整改措施。
第八章 安全生產統(tǒng)計分析
統(tǒng)計資料類型:
1.計量資料;2.計數資料;3.等級資料。職業(yè)衛(wèi)生常用統(tǒng)計指標:
1.發(fā)病(中毒)率:某病發(fā)病率(中毒率)=(同期內新發(fā)生例數÷觀察期內可能發(fā)生某病(中毒)的平均人口)×100% 2.患病率:某病患病率=(檢查時發(fā)現的現患某病病例總數÷該時點受檢人口數)×100% 3.病死率:某病病死率=(同期因該病死亡人數÷觀察期內某病患者數)×100% 4.粗死亡率:
粗死亡率=(同年死亡總數÷某年平均人口數)×1000‰ 千人死亡率=(死亡人數÷從業(yè)人員數)×10的3次方 千人重傷率=(死亡人數÷從業(yè)人員數)×10的3次方
百萬工時死亡率=(死亡人數÷實際總工時(250天×8小時×總人數))×10的6次方 百萬噸死亡率=(死亡人數÷實際產量(t))×10的6次方 重大事故率=(重大亊故起數÷事故總起數)×100% 特大事故率=(特大亊故起數÷事故總起數)×100% 傷亡事故經濟損失計算方式:
一、直接經濟損失:人身傷亡、善后處理支出、毀壞財產價值;
二、間接經濟損失:導致產值減少、資源破壞和受事故影響而造成的其它經濟損失;
三、直接經濟損失的統(tǒng)計范圍: 1.人身傷亡后所支出的費用(醫(yī)療費用(含護理);喪葬及撫恤費用;補助及救濟費用;歇工工資。)2.善后處理費用(包括事故罰款和賠償費用); 3.財產損失價值。
四、間接經濟損失的統(tǒng)計范圍: 1.停產、減產損失價值; 2.工作損失價值; 3.資源損失價值;
4.處理環(huán)境污染的費用; 5.補充新職工的培訓費用等。調查方法:
1.普查;2.抽樣調查;3.典型調查。抽樣方法:
1.單純隨機抽樣;2.系統(tǒng)抽樣;3.整群抽樣;4.分層抽樣。抽樣誤差:
整群抽樣≧單純隨機抽樣≧系統(tǒng)抽樣≧分層抽樣。
千人經濟損失率=(全年內經濟損失,萬元÷企業(yè)平均職工人數,人)×1000 百萬元產值經濟損失率=(全年內經濟損失,萬元÷企業(yè)總產值,萬元)×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