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色欧美亚洲高清在线观看,国产特黄特色a级在线视频,国产一区视频一区欧美,亚洲成a 人在线观看中文

  1. <ul id="fwlom"></ul>

    <object id="fwlom"></object>

    <span id="fwlom"></span><dfn id="fwlom"></dfn>

      <object id="fwlom"></object>

      2011屆高考物理第一輪經(jīng)典模型檢測試題12水平方向上的碰撞&彈簧模型

      時間:2019-05-14 12:17:32下載本文作者:會員上傳
      簡介:寫寫幫文庫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guān)的《2011屆高考物理第一輪經(jīng)典模型檢測試題12水平方向上的碰撞&彈簧模型》,但愿對你工作學(xué)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寫寫幫文庫還可以找到更多《2011屆高考物理第一輪經(jīng)典模型檢測試題12水平方向上的碰撞&彈簧模型》。

      第一篇:2011屆高考物理第一輪經(jīng)典模型檢測試題12水平方向上的碰撞&彈簧模型

      水平方向上的碰撞&彈簧模型

      [模型概述]在應(yīng)用動量守恒、機械能守恒、功能關(guān)系和能量轉(zhuǎn)化等規(guī)律考查學(xué)生的綜合應(yīng)用能力時,常有一類模型,就是有彈簧參與,因彈力做功的過程中彈力是個變力,并與動量、能量聯(lián)系,所以分析解決這類問題時,要細致分析彈簧的動態(tài)過程,利用動能定理和功能關(guān)系等知識解題。[模型講解]

      一、光滑水平面上的碰撞問題 例1.在光滑水平地面上有兩個相同的彈性小球A、B,質(zhì)量都為m,現(xiàn)B球靜止,A球向B球運動,發(fā)生正碰。已知碰撞過程中總機械能守恒,兩球壓縮最緊時的彈性勢能為EP,則碰前A球的速度等于()

      A.B.C.D.解析:設(shè)碰前A球的速度為v0,兩球壓縮最緊時的速度為v,根據(jù)動量守恒定律得出

      ,聯(lián)立解得,所以正,由能量守恒定律得確選項為C。

      二、光滑水平面上有阻擋板參與的碰撞問題

      例2.在原子核物理中,研究核子與核子關(guān)聯(lián)的最有效途徑是“雙電荷交換反應(yīng)”。這類反應(yīng)的前半部分過程和下述力學(xué)模型類似,兩個小球A和B用輕質(zhì)彈簧相連,在光滑的水平直軌道上處于靜止狀態(tài),在它們左邊有一垂直于軌道的固定擋板P,右邊有一小球C沿軌道以速度v0射向B球,如圖1所示,C與B發(fā)生碰撞并立即結(jié)成一個整體D,在它們繼續(xù)向左運動的過程中,當彈簧長度變到最短時,長度突然被鎖定,不再改變,然后,A球與擋板P發(fā)生碰撞,碰后A、D都靜止不動,A與P接觸而不粘連,過一段時間,突然解除鎖定(鎖定及解除鎖定均無機械能損失),已知A、B、C三球的質(zhì)量均為m。

      圖1(1)求彈簧長度剛被鎖定后A球的速度。

      (2)求在A球離開擋板P之后的運動過程中,彈簧的最大彈性勢能。解析:(1)設(shè)C球與B球粘結(jié)成D時,D的速度為v1,由動量守恒得

      當,由以

      彈簧壓至最短時,D與A的速度相等,設(shè)此速度為v2,由動量守恒得上兩式求得A的速度。

      (2)設(shè)彈簧長度被鎖定后,貯存在彈簧中的勢能為EP,由能量守恒,有 撞擊P后,A與D的動能都為零,解除鎖定后,當彈簧剛恢復(fù)到

      自然長度時,勢能全部轉(zhuǎn)彎成D的動能,設(shè)D的速度為v3,則有

      以后彈簧伸長,A球離開擋板P,并獲得速度,當A、D的速度相等時,彈簧伸至最長,設(shè) 此時的速度為v4,由動量守恒得

      當彈簧伸到最長時,其勢能最大,設(shè)此勢能為EP”,由能量守恒,有 解以上各式得。

      說明:對彈簧模型來說“系統(tǒng)具有共同速度之時,恰為系統(tǒng)彈性勢能最多”。

      三、粗糙水平面上有阻擋板參與的碰撞問題

      例3.圖2中,輕彈簧的一端固定,另一端與滑塊B相連,B靜止在水平直導(dǎo)軌上,彈簧處在原長狀態(tài)。另一質(zhì)量與B相同滑塊A,從導(dǎo)軌上的P點以某一初速度向B滑行,當A滑過距離l1時,與B相碰,碰撞時間極短,碰后A、B緊貼在一起運動,但互不粘連。已知最后A恰好返回出發(fā)點P并停止,滑塊A和B與導(dǎo)軌的滑動摩擦因數(shù)都為彈簧最大形變量為l2,重力加速度為g,求A從P出發(fā)時的初速度v0。,運動過程中

      圖2 解析:令A(yù)、B質(zhì)量皆為m,A剛接觸B時速度為v1(碰前)

      由功能關(guān)系,有

      A、B碰撞過程中動量守恒,令碰后A、B共同運動的速度為v2 有

      碰后A、B先一起向左運動,接著A、B一起被彈回,在彈簧恢復(fù)到原長時,設(shè)A、B的共同速度為v3,在這一過程中,彈簧勢能始末狀態(tài)都為零,利用功能關(guān)系,有

      此后A、B開始分離,A單獨向右滑到P點停下,由功能關(guān)系有

      由以上各式,解得

      四、結(jié)論開放性問題

      例4.用輕彈簧相連的質(zhì)量均為2kg的A、B兩物塊都以 的速度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運動,彈簧處于原長,質(zhì)量為4kg的物體C靜止在前方,如圖3所示,B與C碰撞后二者粘在一起運動。求:在以后的運動中,圖3(1)當彈簧的彈性勢能最大時物體A的速度多大?(2)彈性勢能的最大值是多大?(3)A的速度有可能向左嗎?為什么?

      解析:(1)當A、B、C三者的速度相等時彈簧的彈性勢能最大,由于A、B、C三者組成的系統(tǒng)動量守恒,有

      解得:(2)B、C碰撞時B、C組成的系統(tǒng)動量守恒,設(shè)碰后瞬間B、C兩者速度為,則

      設(shè)物塊A速度為vA時彈簧的彈性勢能最大為EP,根據(jù)能量守恒

      (3)由系統(tǒng)動量守恒得,則 設(shè)A的速度方向向左,則作用后A、B、C動能之和

      實際上系統(tǒng)的機械能

      根據(jù)能量守恒定律,是不可能的。故A不可能向左運動。

      [模型要點]

      系統(tǒng)動量守恒,如果彈簧被作為系統(tǒng)內(nèi)的一個物體時,彈簧的彈力對系統(tǒng)內(nèi)物體做,動能與勢能相互轉(zhuǎn)化。

      不做功都不影響系統(tǒng)的機械能。能量守恒彈簧兩端均有物體:彈簧伸長到最長或壓縮到最短時,相關(guān)聯(lián)物體的速度一定相等,彈簧具有最大的彈性勢能。

      當彈簧恢復(fù)原長時,相互關(guān)聯(lián)物體的速度相差最大,彈簧對關(guān)聯(lián)物體的作用力為零。若物體再受阻力時,彈力與阻力相等時,物體速度最大。[模型演練]

      (2006年江蘇省前黃高級中學(xué)檢測題)如圖4所示,在光滑水平長直軌道上,A、B兩小球之間有一處于原長的輕質(zhì)彈簧,彈簧右端與B球連接,左端與A球接觸但不粘連,已知,開始時A、B均靜止。在A球的左邊有一質(zhì)量為的小球C以初 速度向右運動,與A球碰撞后粘連在一起,成為一個復(fù)合球D,碰撞時間極短,接著逐漸壓縮彈簧并使B球運動,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D球與彈簧分離(彈簧始終處于彈性限度內(nèi))。

      圖4(1)上述過程中,彈簧的最大彈性勢能是多少?(2)當彈簧恢復(fù)原長時B球速度是多大?

      (3)若開始時在B球右側(cè)某位置固定一塊擋板(圖中未畫出),在D球與彈簧分離前使B球與擋板發(fā)生碰撞,并在碰后立即將擋板撤走,設(shè)B球與擋板碰撞時間極短,碰后B球速度大小不變,但方向相反,試求出此后彈簧的彈性勢能最大值的范圍。

      答案:(1)設(shè)C與A相碰后速度為v1,三個球共同速度為v2時,彈簧的彈性勢能最大,由動量守恒,能量守恒有:

      (2)設(shè)彈簧恢復(fù)原長時,D球速度為,B球速度為

      則有

      (3)設(shè)B球與擋板相碰前瞬間D、B兩球速度

      與擋板碰后彈性勢能最大,D、B兩球速度相等,設(shè)為

      當 時,最大

      時,最小,所以

      第二篇:高考物理彈簧模型總結(jié)

      特級教師分析2013年高考物理必考題:含彈簧的物理模型

      【命題規(guī)律】

      高考中常出現(xiàn)的物理模型中,斜面問題、疊加體模型、含彈簧的連接體、傳送帶模型等在高考中的地位特別重要,本專題就這幾類模型進行歸納總結(jié)和強化訓(xùn)練;傳送帶問題在高考中出現(xiàn)的概率也較大,而且解題思路獨特,本專題也略加論述.

      有些問題在高考中變化較大,或者在前面專題中已有較全面的論述,在這里就不再論述和例舉.試卷中下列常見的物理模型出現(xiàn)的概率較大:斜面問題、疊加體模型(包含子彈射入)、帶電粒子的加速與偏轉(zhuǎn)、天體問題(圓周運動)、輕繩(輕桿)連接體模型、傳送帶問題、含彈簧的連接體模型.

      高考命題以《考試大綱》為依據(jù),考查學(xué)生對高中物理知識的掌握情況,體現(xiàn)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并重”的高中物理學(xué)習思想.每年各地的高考題為了避免雷同而千變?nèi)f化、多姿多彩,但又總有一些共性,這些共性可粗略地總結(jié)如下:

      三、含彈簧的物理模型 縱觀歷年的高考試題,和彈簧有關(guān)的物理試題占有相當大的比重.高考命題者常以彈簧為載體設(shè)計出各類試題,這類試題涉及靜力學(xué)問題、動力學(xué)問題、動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問題、振動問題、功能問題等,幾乎貫穿了整個力學(xué)的知識體系.為了幫助同學(xué)們掌握這類試題的分析方法,現(xiàn)將有關(guān)彈簧問題分類進行剖析.

      對于彈簧,從受力角度看,彈簧上的彈力是變力;從能量角度看,彈簧是個儲能元件.因此,彈簧問題能很好地考查學(xué)生的綜合分析能力,故備受高考命題老師的青睞.

      “高考直通車”聯(lián)合衡水畢業(yè)清華北大在校生將于2013年5月中旬推出的手寫版高考復(fù)習筆記,希望對大家復(fù)習備考有所幫助。該筆記適合2014年、2015年、2016年高考生使用。凡2013年5月中旬之后購買的高

      一、高二同學(xué),每年指定日期可以免費更換一次最新一年的筆記。另外,所有筆記使用者將被加入2014年高考備考專用平臺,每周定期提供最新資料和高考互動。筆記對外公開時間:5月20日

      1.靜力學(xué)中的彈簧問題

      (1)胡克定律:F=kx,ΔF=k·Δx.

      (2)對彈簧秤的兩端施加(沿軸線方向)大小不同的拉力,彈簧秤的示數(shù)一定等于掛鉤上的拉力.

      ●例4 如圖9-12甲所示,兩木塊A、B的質(zhì)量分別為m1和m2,兩輕質(zhì)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分別為k1和k2,兩彈簧分別連接A、B,整個系統(tǒng)處于平衡狀態(tài).現(xiàn)緩慢向上提木塊A,直到下面的彈簧對地面的壓力恰好為零,在此過程中A和B的重力勢能共增加了()

      【解析】取A、B以及它們之間的彈簧組成的整體為研究對象,則當下面的彈簧對地面 的壓力為零時,向上提A的力F恰好為:

      F=(m1+m2)g

      設(shè)這一過程中上面和下面的彈簧分別伸長x1、x2,如圖9-12乙所示,由胡克定律得:

      故A、B增加的重力勢能共為:

      [答案] D 【點評】①計算上面彈簧的伸長量時,較多同學(xué)會先計算原來的壓縮量,然后計算后來的伸長量,再將兩者相加,但不如上面解析中直接運用Δx=ΔF/k進行計算更快捷方便.

      ②通過比較可知,重力勢能的增加并不等于向上提的力所做的功

      2.動力學(xué)中的彈簧問題

      (1)瞬時加速度問題(與輕繩、輕桿不同):一端固定、另一端接有物體的彈簧,形變不會發(fā)生突變,彈力也不會發(fā)生突變.

      (2)如圖9-13所示,將A、B下壓后撤去外力,彈簧在恢復(fù)原長時刻B與A開始分離.

      圖9-13 ●例5 一彈簧秤秤盤的質(zhì)量m1=1.5 kg,盤內(nèi)放一質(zhì)量m2=10.5 kg的物體P,彈簧的質(zhì)量不計,其勁度系數(shù)k=800 N/m,整個系統(tǒng)處于 靜止狀態(tài),如圖9-14 所示.

      現(xiàn)給P施加一個豎直向上的力F,使P從靜止開始向上做 勻加速直線運動,已知在最初0.2 s內(nèi)F是變化的,在0.2 s后是恒定的,求F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取g=10 m/s2)【解析】初始時刻彈簧的壓縮量為: x0=((m1+m2)g/k=0.15 m 設(shè)秤盤上升高度x時P與秤盤分離,分離時刻有:

      又由題意知,對于0~0.2 s時間內(nèi)P的運動有: 1/2)at2=x

      解得:x=0.12 m,a=6 m/s2

      故在平衡位置處,拉力有最小值Fmin=(m1+m2)a=72 N 分離時刻拉力達到最大值Fmax=m2g+m2a=168 N. [答案] 72 N 168 N 【點評】對于本例所述的物理過程,要特別注意的是:分離時刻m1與m2之間的彈力恰好減為零,下一時刻彈簧的彈力與秤盤的重力使秤盤產(chǎn)生的加速度將小于a,故秤盤與重物分離.

      3.與動量、能量相關(guān)的彈簧問題

      與 動量、能量相關(guān)的彈簧問題在高考試題中出現(xiàn)頻繁,而且常以計算題出現(xiàn),在解析過程中以下兩點結(jié)論的應(yīng)用非常重要:

      (1)彈簧壓縮和伸長的形變相同時,彈簧的彈性勢能相等;

      (2)彈簧連接兩個物體做變速運動時,彈簧處于原長時兩物體的相對速度最大,彈簧的形變最大時兩物體的速度相等.

      ●例6 如圖9-15所示,用輕彈簧將質(zhì)量均為m=1 kg的物塊A和B連接起來,將它們固定在空中,彈簧處于原長狀態(tài),A距地面的高度h1=0.90 m.同時釋放兩物塊,A與地面碰撞后速度立即變?yōu)榱?,由于B壓縮彈簧后被反彈,使A剛好能離開地面(但不繼續(xù)上升).若將B物塊換為質(zhì)量為2m的物塊C(圖中未畫出),仍將它與A固定在空中且彈簧處于原長,從A距地面的高度為h2處同時釋放,C壓縮彈簧被反彈后,A也剛好能離開地面.已知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k=100 N/m,求h2的大?。?/p>

      【解析】設(shè)A物塊落地時,B物塊的速度為v1,則有:

      設(shè)A剛好離地時,彈簧的形變量為x,對A物塊有: mg=kx

      從A落地后到A剛好離開地面的過程中,對于A、B及彈簧組成的系統(tǒng)機械能守恒,則有:

      1/2·mv12=mgx+ΔEp

      換成C后,設(shè)A落地時,C的速度為v2,則有: 1/2·2mv22=2mgh2

      從A落地后到A剛好離開地面的過程中,A、C及彈簧組成的系統(tǒng)機械能守恒,則有:

      聯(lián)立解得:h2=0.5 m. [答案] 0.5 m 【點評】由于高中物理對彈性勢能的表達式不作要求,所以在高考中幾次考查彈簧問題時都要用到上述結(jié)論“①”.

      ●例7 用輕彈簧相連的質(zhì)量均為2 kg的A、B兩物塊都以v=6 m/s的速度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運動,彈簧處于原長,質(zhì)量為4 kg的物塊C靜止在前方,如圖9-16 甲所示.B與C碰撞后二者粘在一起運動,則在以后的運動中:

      (1)當彈簧的彈性勢能最大時,物體A的速度為多大?(2)彈簧彈性勢能的最大值是多少?

      (3)A的速度方向有可能向左嗎?為什么?

      【解析】(1)當A、B、C三者的速度相等(設(shè)為vA′)時彈簧的彈性勢能最大,由于A、B、C三者組成的系統(tǒng)動量守恒,則有:

      (mA+mB)v=(mA+mB+mC)vA′

      解得:.

      (2)B、C發(fā)生碰撞時,B、C組成的系統(tǒng)動量守恒,設(shè)碰后瞬間B、C兩者的速度為v′,則有:

      mBv=(mB+mC)v′

      解得:v′=

      A的速度為vA′時彈簧的彈性勢能最大,設(shè)其值為Ep,根據(jù)能量守恒 定律得:

      (3)方法一 A不可能向左運動.

      根據(jù)系統(tǒng)動量守恒有:(mA+mB)v=mAvA+(mB+mC)vB 設(shè)A向左,則vA<0,vB>4 m/s 則B、C發(fā)生碰撞后,A、B、C三者的動能之和為:

      實際上系統(tǒng)的機械能為:

      根據(jù)能量守恒定律可知,E′>E是不可能的,所以A不可能向左運動.

      方法二 B、C碰撞后系統(tǒng)的運動可以看做整體向右勻速運動與A、B和C相對振動的合成(即相當于在勻速運動的車廂中兩物塊相對振動)由(1)知整體勻速運動的速度v0=vA′=3 m/s

      取以v0=3 m/s勻速運動的物體為參考系,可知彈簧處于原長時,A、B和C相對振動的速率最大,分別為:

      vAO=v-v0=3 m/s vBO=|v′-v0|=1 m/s 由此可畫出A、B、C的速度隨時間變化的圖象如圖9-16乙所示,故A不可能有向左運動的時刻.

      [答案](1)3 m/s(2)12 J(3)不可能,理由略

      【點評】①要清晰地想象、理解研究對象的運動過程:相當于在以3 m/s勻速行駛的車廂內(nèi),A、B和C做相對彈簧上某點的簡諧振動,振動的最大速率分別為3 m/s、1 m/s.

      ②當彈簧由壓縮恢復(fù)至原長時,A最有可能向左運動,但此時A的速度為零.

      ●例8 探究某種筆的彈跳問題時,把筆分為輕質(zhì)彈簧、內(nèi)芯和外殼三部分,其中內(nèi)芯和外殼質(zhì)量分別為m和4m.筆的彈跳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①把筆豎直倒立于水平硬桌面,下壓外殼使其下端接觸桌面(如圖9-17甲所示);

      ②由靜止釋放,外殼豎直上升到下端距桌面高度為h1時,與靜止的內(nèi)芯碰撞(如圖9-17乙所示);

      ③碰后,內(nèi)芯與外殼以共同的速度一起上升到外殼下端距桌面最大高度為h2處(如圖9-17丙所示).

      設(shè)內(nèi)芯與外殼的撞擊力遠大于筆所受重力,不計摩擦與空氣阻力,重力加速度為g.求:(1)外殼與內(nèi)芯碰撞 后瞬間的共同速度大?。?2)從外殼離開桌面到碰撞前瞬間,彈簧做的功.

      (3)從外殼下端離開桌面到上升至h2處,筆損失的機械能.

      【解析】設(shè)外殼上升到h1時速度的大小為v1,外殼與內(nèi)芯碰撞后瞬間的共同速度大小為v2.

      (1)對外殼和內(nèi)芯,從撞后達到共同速度到上升至h2處,由動能定理得:

      解得:.

      (2)外殼與內(nèi)芯在碰撞過程中動量守恒,即: 4mv1=(4m+m)v2

      將v2代入得:

      設(shè)彈簧做的功為W,對外殼應(yīng)用動能定理有:

      將v1代入得:.

      (3)由于外殼和內(nèi)芯達到共同速度后上升至高度h2的過程中機械能守恒,只有在外殼和內(nèi)芯的碰撞中有能量損失,損失的能量將v1、v2代入得:E損=5/4mg(h2-h(huán)1).

      [答案]

      由以上例題可以看出,彈簧類試題的確是培養(yǎng)和訓(xùn)練學(xué)生的物理思維、反映和開發(fā)學(xué)生的學(xué)習潛能的優(yōu)秀試題.彈簧與相連物體構(gòu)成的系統(tǒng)所表現(xiàn)出來的運動狀態(tài)的變化,為學(xué)生充分運用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牛頓第二定律、動能定理、機械能守恒定律、動量定理、動量守恒定律)巧妙解決物理問題、施展自身才華提供了廣闊空間,當然也是區(qū)分學(xué)生能力強弱、拉大差距、選拔人才的一種常規(guī)題型.因此,彈簧試題也就成為高考物理題中的一類重要的、6

      獨具特色的考題.

      第三篇:2011屆高考物理第一輪經(jīng)典模型檢測試題17碰撞問題考點透析

      碰撞問題考點透析

      碰撞問題是歷年高考試題的重點和熱點,同時它也是同學(xué)們學(xué)習的難點.它所反映出來的物理過程、狀態(tài)變化及能量關(guān)系,能夠全方位地考查同學(xué)們的理解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及分析推理能力.高考中考查的碰撞問題,碰撞時間極短,位移為零,碰撞過程遵循動量守恒定律.

      一、考點詮釋

      兩個(或兩個以上)物體相遇,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僅持續(xù)一個極為短暫的時間,而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顯著變化,這種現(xiàn)象稱為碰撞。碰撞是一個基本,十分重要的物理模型,其特點是:

      1.瞬時性.由于物體在發(fā)生碰撞時,所用時間極短,因此在計算物體運動時間時,通常把碰撞時間忽略不計;在碰撞這一極短的時間內(nèi),物體的位置是來不及改變的,因此我們可以認為物體在碰撞中位移為零。

      2.動量守恒性.因碰撞時間極短,相互作用的內(nèi)力大于外力,所以系統(tǒng)在碰撞過程中動量守恒。

      3.動能不增.在碰撞過程中,系統(tǒng)總動能只有減少或者不變,而絕不會增加,即不能違背能量守恒原則。若彈性碰撞則同時滿足動量、動能守恒。非彈性碰撞只滿足動量守恒,而不滿足動能守恒(系統(tǒng)的動能減少)。

      二、解題策略

      首先要根據(jù)碰撞的瞬時性特點,正確選取相互作用的研究對象,使問題簡便解決;其次要確定碰撞前和碰撞后系統(tǒng)中各個研究對象的狀態(tài);然后根據(jù)動量守恒定律及其他規(guī)律求解,并驗證求得結(jié)果的合理性。

      三、邊解邊悟

      1.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三個完全相同的小球排成一條直

      線.

      2、3小球靜止,并靠在一起,1球以速度v0射向它們,如

      圖所示.設(shè)碰撞過程不損失機械能,則碰后三個小球的速度為

      多少?

      解析:本題的關(guān)鍵在于分析清楚實際的碰撞過程:由于球1與球2發(fā)生碰撞時間極短,球2的位置來不及發(fā)生變化,這樣球2對球3也就無法產(chǎn)生力的作用,即球3不會參與此次碰撞過程.而球1與球2發(fā)生的是彈性碰撞,質(zhì)量又相等,故它們在碰撞中實現(xiàn)速度交換,碰后球1立即停止,球2速度立即變?yōu)関0;此后球2與球3碰撞,再一次實現(xiàn)速度交換.所

      以碰后球

      1、球2的速度為零,球3速度為v0.

      2.用輕彈簧相連的質(zhì)量均為m=2㎏的A、B兩物

      體都以v=6m/s的速度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運動,彈簧

      處于原長,質(zhì)量M = 4㎏的物體C靜止在前方,如圖所示。B與C碰撞后二者粘在一起運動,在以后的運動中,求:

      (1)當彈簧的彈性勢能最大時物體A的速度。

      (2)彈性勢能的最大值是多大?

      解析:(1)由動量守恒定律得

      當彈簧的壓縮量最大時,彈性勢能最多,此時A、B、C的速度相等mv=(2m+M)v

      1v1=2 mv/(2m+M)=3 m/s

      即A的速度為3 m/s

      (2)由動量守恒定律得B、C碰撞時

      mv=(m+M)v

      2v2= mv/(m+M)=2m/s

      由能量守恒可得

      mv2/2+(m+M)v22/2=(2m+M)v12/2+△EP

      解得:△EP=12J

      3.質(zhì)量均為m,完全相同的兩輛實驗

      小車A和B停放在光滑水面上,A車上另

      懸掛有一質(zhì)量為2m的小球C。開始B靜

      止,A、C以速度v0向右運動,兩車發(fā)生

      完全非彈性碰撞但不粘連,碰撞時間極短,碰后小球C先向右擺起,再向左擺起……每次均未達到水平,求:

      (1)小球第一次向右擺起至最大高度h1時小車A的速度大小v.(2)小球第一次向右擺起的最大高度h1和第一次向左擺起的最大高度h2之比.解析:(1)研究A、B、C整體,從最開始到小球第一次向右擺起至最大高度過程中,根據(jù)水平方向動量守恒

      (3m)v0 =(4m)v

      解得v?3v0

      4(2)研究A、B整體,兩車碰撞過程中,設(shè)碰后瞬間A、B共同速度為v1,根據(jù)動量守恒

      mv0 =(2m)v1 解得v1?1v0

      2從碰拉結(jié)束到小球第一次向右擺起至最大高度過程中,根據(jù)機械能守定律

      (2m)gh1?

      2v0解得h1? 16g1112(2m)v0?(2m)v12?(4m)v2 222

      由受力分析可知,小球下擺回最低點,B、C開始分離。設(shè)此時小球速度為v3,小車速度為v4,以向右為正方向,從碰撞結(jié)束到小球擺回最低點過程中根據(jù)水平方向動量守恒

      (2m)v0 +(2m)v1 =(2m)v3 +(2m)v

      4根據(jù)機械能守恒定律

      1111222(2m)v0?(2m)v12?(2m)v3?(2m)v4222

      21解得小球速度v3 = v1 =v0,方向向右 2

      小車速度v4 = v0,方向向右

      另一根不合題意舍去。

      研究A、C整體從返回最低點到擺到左側(cè)最高點過程。

      根據(jù)水平方向向量守恒

      (2m)v3 +mv4 =(3m)v

      5根據(jù)機械能守恒定律

      (2m)gh2?

      2v0解得h2? 24g112122(2m)v3?mv4?(3m)v5 22

      2所以h1:h2 =3:2

      4.如圖所示,質(zhì)量為M=3kg、長度為 L=1.2m的木

      板靜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其左端的壁上有自由長度為

      L0=0.6m的輕彈簧,右端放置一質(zhì)量為m=1kg的小物塊,小物塊與木塊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0.4,今對小物塊施加一個水平向左的瞬時沖量I0=4N·s,小物塊相對于木板向左運動而壓縮彈簧使彈性勢能增大為最大值Emax,接著小物塊又相對于木板向右運動,最終恰好相對靜止于木板的最右端,設(shè)彈簧未超出彈性限度,并取重力加速度為g=10m/s2。求:

      (1)當彈簧彈性勢能最大時小物塊速度v;

      (2)彈性勢能的最大值Emax及小物塊相對于木板向左運動的最大距離Lmax。

      解析:(1)由動量定理及動量守恒定律得

      I0=mv0mv0=(m+M)v

      解得:v=1m/s

      (2)由動量守恒定律和功能關(guān)系得

      mv0=(m+M)u

      121mv0(m+M)v2+μmgLmax+Emax=2

      2121mv0=(m+M)u2+2μmgLmax 22

      解得:Emax=3JLmax=0.75m

      5.在絕緣水平面上放一質(zhì)量m=2.0×10kg的帶電滑塊

      A,所帶電荷量q=1.0×10C.在滑塊A的左邊l=0.3m處放

      置一個不帶電的絕緣滑塊B,質(zhì)量M=4.0×10kg,B與一-3-7-3端連在豎直墻壁上的輕彈簧接觸(不連接)且彈簧處于自然狀態(tài),彈簧原長S=0.05m.如圖所示,在水平面上方空間加一水平向左的勻強電場,電場強度的大小為E=4.0×10N/C,滑塊A由靜止釋放后向左滑動并與滑塊B發(fā)生碰撞,設(shè)碰撞時間極短,碰撞后兩滑塊結(jié)合在一起共同運動并一起壓縮彈簧至最短處(彈性限度內(nèi)),此時彈性勢能E0=3.2×10J,兩滑塊始終沒有分開,兩滑塊的體積大小不計,與水平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均為μ=0.5,g取10m/s.求:

      (1)兩滑塊碰撞后剛結(jié)合在一起的共同速度v;

      (2)兩滑塊被彈簧彈開后距豎直墻壁的最大距離s.解析:(1)設(shè)兩滑塊碰前A的速度為v1,由動能定理有: 2-3

      5qEl??mgl?12mv12

      解得:v1=3m/s

      A、B兩滑塊碰撞,由于時間極短動量守恒,設(shè)共同速度為v

      mv1?(M?m)v

      解得:v=1.0m/s

      (2)碰后A、B一起壓縮彈簧至最短,設(shè)彈簧壓縮量為x1,由動能定理有:

      1qEx1??(M?m)gx1?E0?0?(M?m)v2

      2解得:x1=0.02m

      設(shè)反彈后A、B滑行了x2距離后速度減為零,由動能定理得:

      E0?qEx2??(M?m)gx2?0

      解得:x2≈0.05m

      以后,因為qE>μ(M+m)g,滑塊還會向左運動,但彈開的距離將逐漸變小,所以,最大距離為:

      S=x2+s-x1=0.05m+0.05m-0.02m=0.08m.6.如圖所示,兩個完全相同質(zhì)量為m 的木板A、B 置于水平面上。它們的間距s=2.88m,質(zhì)量為2m、大小可以忽略的物塊C 置于A 板的左端。C 與A 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1=0.22,A、B 與水平面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2=0.10,最大靜摩擦力可認為等于滑動摩擦力。開始時,三個物體處于靜止狀態(tài),現(xiàn)給C 施加一個水平向右,大小為2mg的恒力F,假定A、B 碰撞5

      時間很短且碰撞后粘連在一起,要使C 最終不脫離木板,每塊木板的長度最少要為多少?

      解析:在A,B碰撞之前,A,C間的最大靜摩擦力為2?1mg=0.44mg,大于C所受到的外力0.4mg,因此,A,C之間無相對運動。所以A,C可作為一個整體。碰撞前A,C的速度可以用動能定理求出。

      碰撞之后,A,B具有共同的速度,C的速度不變。A,C間發(fā)生相對運動。并且根據(jù)題意,A,B,C系統(tǒng)所受的摩擦力等于F,因此系統(tǒng)所受的合外力為零??蛇\用動量守恒定理求出C剛好不脫離木板的系統(tǒng)最終的共同速度。然后,運用能量守恒定律求出A,B的長度,即C與A,B發(fā)生相對位移的距離。

      由于F小于A,C間最大靜摩擦力,所以A,C無相對運動。

      FS-?23mgS=

      解得v

      1123mv1 2,mv1=2mvab 得v

      abv

      c因為,F(xiàn)=?24mg=0.4mg;所以,A,B,C組成的系統(tǒng)合外力為零 2mvc+2mvab=4mv 得,v

      由能量守恒定理得 F2L+1112224mv-?12mg2L=2mvc+2mvab 222L=5m

      下載2011屆高考物理第一輪經(jīng)典模型檢測試題12水平方向上的碰撞&彈簧模型word格式文檔
      下載2011屆高考物理第一輪經(jīng)典模型檢測試題12水平方向上的碰撞&彈簧模型.doc
      將本文檔下載到自己電腦,方便修改和收藏,請勿使用迅雷等下載。
      點此處下載文檔

      文檔為doc格式


      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自行上傳,本網(wǎng)站不擁有所有權(quán),未作人工編輯處理,也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有涉嫌版權(quán)的內(nèi)容,歡迎發(fā)送郵件至:645879355@qq.com 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guān)證據(jù),工作人員會在5個工作日內(nèi)聯(lián)系你,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quán)內(nèi)容。

      相關(guān)范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