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讀于丹的書 有感
讀于丹的《論語心得》的感悟
感悟一:生命就是一枝鉛筆
如果說生活是一張白紙,等待著我們用血和淚去描繪自己奮斗和拼博的軌跡,那么生命便是一枝鉛筆,它總是用自已瘦瘦的身驅(qū),在潔白的素箋上流瀉出筆底的風風雨雨?? 生命之所以是一枝鉛筆,而不是一枝鋼筆,或別的什么,是因為鉛筆和毛筆都可以多次利用,只要吸上墨水,它們就能長時間地寫下去,而鉛筆卻不是這樣的,這猶如光陰從我們身邊一日一日地溜走,并且永不復還,須知鉛筆是越用越短??
生命是一枝鉛筆,還意味著人生這篇文章里,如果因為某種原因而寫出了錯別字甚至病句,你就可以用醒悟的橡皮輕輕地擦去,再去擦拭一新的空白處,重新斟酌,重新運筆,寫下自已新生活的火熱心跡,一個人有了錯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正視它和改正它。生命是一枝鉛筆,你可以用它為自已的未來設計充滿喜悅與渴望的藍圖,也可以用燈下苦讀的身影做細線條,為自己緊張而豐富的生活勾勒出一幅充滿活力的圖畫。
生命是一枝鉛筆,對我們還有這樣一個有力的啟示——做人,要像它一樣時時刻刻把腰干挺直。
生命就是一枝鉛筆??
感悟二:荷花·荷葉·淤泥
一直以來,人們都用“出淤泥而不染”來贊頌荷花。但我認為,這句話太貶低淤泥了,為什么人們總認為淤泥在污染荷花呢?
荷葉因作為陪襯荷花的使者,而受到人們的贊頌,荷葉尚且能讓人們發(fā)現(xiàn)、贊頌,至少不會受到非議??蓱z淤泥辛苦養(yǎng)育了荷花,得到的卻是一大堆批評和誤解。
在我看來,淤泥不但沒有污染荷花,而且還養(yǎng)育了荷花,為了讓荷花開得更美麗,更茁壯,它們沉在水下,默默地奉獻出自己的一切,卻從來不求贊頌,不求索取,也從不計較自已的得失,甚至還要忍受別人的批評和指責,這種精神多么偉大!的確,從外表看,淤泥不美,但美是不能只看外表的,世界上的東西往往是因為偉大才顯得美麗,不是加為美麗而顯得偉大!
荷花為大自然奉獻的精神是可貴的,荷葉默默無聞陪襯的精神更是難得的,而它們賴以生存的“沃土”———淤泥則更崇高,更偉大。我要贊頌這無言的美,博大的美,深沉的美,以及人間最偉大的精神。
王運華
隨筆落日
四月的落日像個頑皮的孩子,我和愛人靜靜地欣賞。
那時,夕陽越來越來越紅,像是女兒們的胭脂盒。周邊彩霞是它的裙子
陽光照在紅色的正在踱步的公雞身上,變成了紫色;照在窩棚的黑鳥的小鳥身上,變成了黃色;照在玩耍的娃娃的臉上,變成了紅色??真是太有意思了!
太陽光映在奇形怪狀云彩身上,那才叫美呢。它給“馬”一身白袍;給“獅子”一身黃綢緞;給“小雞”一身灰鎧甲??
搖搖欲墜的夕陽不但給萬事萬物添加了變幻莫測的光彩,還給植物,動物報時,夜幕降臨,它告訴愛美的金銀花小姐要睡覺了,它告訴貪玩的螢火蟲弟弟要值班了,它告訴高嗓門的青蛙主持要稍娛樂一會兒了??
月亮正在催它呢!太陽也要回家了??
第二篇:讀于丹論語有感
讀于丹論語有感提起《論語》 對多數(shù)人而言是熟悉的,古舊枯燥的文言。提起于丹是陌生的;但讀了《于丹〈論語〉心得》后,對《論語》有了新鮮的別樣風味,于丹也漸漸靠近了我們的心岸。認識于丹,是因為中苑所的讀書活動。翻開《論語》心得,我們看到,樸素的字句后面常常閃耀著一種理想之光?,F(xiàn)今社會中,所謂的孔孟、老莊已經(jīng)離人們越來越遠,圣賢與經(jīng)典也逐漸模糊,紛繁世界的庸俗煩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一些必要的鏈接。于丹以白話詮釋經(jīng)典,以經(jīng)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現(xiàn)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灰色的孔子鏈接了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tài)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華。讀于丹說論語,讓我領略到的就是這樣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tài),一種融入在現(xiàn)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
“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所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看待這些事情的態(tài)度?!庇诘そo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tài)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能糾纏在里面,翻來覆去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個態(tài)度是,要盡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
個遺憾。一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么你也將錯過星星了?!背姓J現(xiàn)實的不足之處,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tài)度。
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huán)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人這一生有什么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個什么樣的為人,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朋友,從一個側(cè)面體現(xiàn)了一個人的價值取向、人生觀、世界觀。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是很相信這句話的。這并不是說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即使現(xiàn)實的可悲的社會中真正的平等仿如天方夜譚。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的機會總會相對多一些,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愛好、共同的處世哲學……正是在諸多可以彼此理解容納的基礎上,才會成為朋友。事實上,你不能期望貴族會從心里真正接受平民成為他們的一份子。他可能對你和藹可親、體貼照顧,那是一種教養(yǎng)、一種禮儀、一種體現(xiàn)自身優(yōu)雅高貴的表現(xiàn)形式。無法通徹地了解相互的生活習俗、知識結(jié)構(gòu)、文化構(gòu)成等等,又何來的溝通和所謂的心靈碰撞?又談何長久的相處、融合及接納?
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那么什么樣的朋友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標準是什么,會給我們的生活事
業(yè)帶來什么樣的幫助;什么樣的朋友算是壞朋友,會給我們的人生帶來怎樣的影響,我們又如何來分辨好朋友和壞朋友呢? 于丹講論語時,談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確的標準,謂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也就是說,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損矣。友直就是說要為人正直,要坦蕩要剛正不阿,一個人不能有諂媚之色,要有一種朗朗人格,在這個世界上頂天立地,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時候給你勇氣;他可以在你猶豫不前的時候給你一種果斷,這是一種好朋友;友諒,也就是寬容的朋友,其實寬容有的時候是一種美德,他是這個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當我們不小心犯了過錯或者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時候,有時候過分的苛責還有一種批評,都不如寬容的力量來得恒久。其實有時候最讓我們內(nèi)心受不了的是一個人在懺悔的時候沒有得到他人的怨氣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種包容,所以有一個好朋友,他會給我們內(nèi)心增加一種自省的力量;寬容的朋友不會使我們墮落或者更多的放縱自己反而會讓我們從他人的內(nèi)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所以寬容的好朋友,是一種做人的情懷,是我們在失落時需要的關(guān)懷,是黑暗中所需要的光明。友多聞,就是見多識廣,學識淵博的朋友,當你在這個社會上感到猶豫彷徨有所躊躇的時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廣見博識為你做一個參考,來幫助自己做出選擇。知道了三種好朋友,同時,還有三種壞朋友,叫做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這是三種什么人
呢?論語告訴我們,第一種壞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我們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一些情況,當你還需要理智判斷的時候,你的朋友卻先自盲目下定了結(jié)論,這種暴躁的朋友往往因為盲目的激情影響你的判斷,讓你做出可能永遠無法挽回的后果。第二種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種相反,是說那種脾氣特別優(yōu)柔寡斷的朋友。要知道,現(xiàn)在的生活節(jié)奏很快,競爭激烈,很多時候,機遇在我們面前只是一晃而過,你必須果斷的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擾了你的思維,使你猶豫不決,這種朋友總是讓你錯失良機。第三種,也是最壞的一種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種不擇手段來謀取個人利益的小人。他們往往會打扮出來一副善良的面孔,來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發(fā)現(xiàn)被他利用,而這時往往你已經(jīng)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好的朋友是良師,他潛移默化地影響你的思想、行動,令你覺得快樂幸福,生活處處充滿陽光;好的朋友不見得時時刻刻陪伴在身邊,卻可以在你需要的時候默默地站在你身邊,也許僅僅是一個眼神、一句話語、一種態(tài)度、一份默契。
但是再好的朋友,也是需要距離的。否則就是非愛行為,就是事君數(shù),思辱矣;朋友數(shù),思疏矣。
那么如何可以結(jié)交到好的朋友?最根本的,讓自己成為善良的、樂觀的、幸福的人,使自己與這些美好的品德相貼近,那么至少可以在與這樣美好的人相遇時共品一杯茶。
其實,交什么樣的朋友,怎樣與朋友相處,考驗的是我們的眼光和智慧,我們讀論語,聽于丹講論語,從中學習到的是一種審視、明辨的能力,是寬容、不為己甚的態(tài)度。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而能夠選擇什么樣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樣的朋友,自己站在一個什么樣的人生坐標上,只有明確自己的修身養(yǎng)性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jié),他是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朋友,它是一個映射著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yǎng)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藝術(shù)和智慧,多一份清醒與閑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饋贈的心情。
《論語》的另一精華所在,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tài)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
在今天這么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加重要。
孔子說,“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論語〃子路》)。君子因為有心態(tài)的平和、安定和勇敢,他的安詳舒泰是由內(nèi)而外的自然流露;小人表現(xiàn)出來的則是故作姿態(tài),驕矜傲人,因為他內(nèi)心多的是一股躁氣,氣度上便少了一份安閑。
所以技巧不是最重要的,而技巧之外的東西則需要我們用心靈去感悟。
如果你的心很敞亮,很仁厚,你有一種坦率和勇敢,那么你可能會收獲許多意想不到的東西。每個人都愿意把美好的東西告
訴你;但是如果你與此相反,那么即使是有教無類的孔子,他也不見得會對牛彈琴。
孔子說過,一個人能夠聽你講道理但是你沒去跟他講,就叫“失人”,你就把這個人錯過了,不好;相反,假如這個人根本就不可理喻而你偏和他講道理,那就叫“失言”,也不好。
你要想做一個別人愿意和你交流,也可以和你交流的人,最關(guān)鍵的是你要有一個敞亮的心懷。這就是《論語》中所提倡的“坦蕩蕩”的心境。
這種心境和胸懷,既可以彌補你先天的遺憾,也可以彌補你后天的過失;同時能使你有定力,有真正的勇敢,使你的生命飽滿、充盈,讓你有一種大歡心,讓你的人生有最大的效率,讓你的每天進行著新鮮的輪回,并且把這些新鮮的養(yǎng)分疏導給他人。
《論語》給我們的,不只是做人、處事、交友的一些借鑒,還是一個人生動態(tài)的系統(tǒng),不可斷章取義、不可僵死地去理解。這些古圣先賢的思想精華,當在血液中流動起來的時候,歡欣的態(tài)度本身就是今人對于古典最高的致敬!
Jc
2007-4-11
第三篇:讀于丹《論語》有感
讀于丹《論語》有感
早就聽說的于丹老師的大名,也經(jīng)常從電視上看到她的一些精彩片段,終于有一天,手捧著于丹老師的《論語》,感懷著里面精彩的只字片語,細細品味其中蘊含的深刻哲理,自己的心仿佛豁然開朗了很多。
孔夫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這么多學生,也是家家都有難心的事情。那么他們是怎樣看待人生遺憾的呢?孔子的學生司馬牛有一天憂傷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偏偏我沒有!他的同學子夏就勸導他說:“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子夏自稱自己的名字叫“商”。他的話分幾個層次:既然死生、富貴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歸,個人無法左右,那就要學會承認并且順應。但保持一顆誠敬的心,減少過失,對他人謙恭有禮,卻可以通過提高自身修養(yǎng)做到的。一個人能做好自己,普天下的人就會愛敬你如同手足兄弟。所以,做一個有良好修養(yǎng)的真君子,又何愁沒有兄弟呢? 盡管這段話不是出自孔子之口,但代表了《論語》所倡導的一種價值觀念:如何用平和的心態(tài)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tài)度。讀《論語》,讓我領略到的是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tài),一種融入在現(xiàn)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
每一個人走上社會的時候,都會懷抱一種理想和憧憬,希望能夠有所作為。但是為什么這些理想在現(xiàn)實中會一一破滅?一個重要的原因也是我們的“恒心”
不夠。我們在興奮、激情的驅(qū)使下,在眾多選擇中搖來擺去,難以決定。這還是是缺乏“恒心”的表現(xiàn)。
有一句諺語說得好:兩朵云只有在同一高度相遇,才能成雨。只有堅持不懈地追求,用恒心來面對所有的困難,才能跨越失敗,收獲成功。
我是一個啟英幼兒園的語訓教師,工作中也曾不斷地接受挑戰(zhàn),遭遇困難和挫折。但是,當生活的困難來到面前的時候,我選擇的是勇敢地面對,用自己的恒心來解決一切的難題。作為語訓教師,也曾經(jīng)有過很多困惑,為課堂教學的不如意而苦惱,為家長的不理解而難受,為教研組的深入研究而焦躁,為幼兒園的工作而忙碌顧不上家庭。但是,當你用另一種視野去關(guān)注身邊人的時候,你發(fā)現(xiàn),只要你不懈地追求,你就會獲得周圍的支持和鼓勵,你就會收獲另一種心情。所以,不要氣餒,不要煩躁,收獲一種心情,就會收獲一種成功。于丹和她的《論語》,將千萬顆心中的一心之得呈現(xiàn)于觀眾讀者,解讀當下社會和生活,讓我們豁然開朗,讓我們坦然微笑,還讓我們掩卷而思。
第四篇:讀于丹莊子有感
《于丹〈莊子〉心得》之總有路可走讀后感
在于丹的書中是這樣寫道的:在人生的道路上,人們總會遇到種種困難,有的人天生丑陋,有的人身有殘疾。
而善于講寓言的莊子,卻借用一個個或身有殘疾,或外表丑陋的怪人,來表達自己的觀點:無論人生遇到什么情況,世界上總有路可走。莊子在《人世間》篇中寫過一個叫支離疏的人。他的雙肩高過他的頭頂,頭低到肚臍以下,他的五臟六腑都擠在后背上,還是一個駝背。他就像是一個怪物一樣。像他這樣的人怎么樣生活呢?據(jù)說他替別人縫衣服,洗衣服,足以養(yǎng)活自己。寫到這里我不經(jīng)想說:像支離疏這樣的人,他只要自食其力,一樣可以養(yǎng)活自己,那在我們當今社會的現(xiàn)實中,也有這樣的人他們是怎樣生活的?會給我們怎樣的啟示呢?
有一個武漢的男孩叫舟舟,他是患有先天智障的孩子,大家應該聽說過吧。他的智力相當于三四歲的兒童,而且再也沒有成長發(fā)育。但他有一個鮮為人知的世界—音樂世界。
每當有大型的交響樂演出的時候,指揮在前臺,他在后臺,一個人心醉神秘地指揮。他跟音樂好像有一種超越任何知識的默契。后來他不僅家喻戶曉,還可以站在國際舞臺上參加比賽。舟舟的故事應該說是一個生命奇跡。
莊子告訴我們
在天地之間,如果一個人真的順應生命形態(tài),那么首先把這些遺憾和殘缺都接受吧,不要委屈,不要較勁,而是想怎么樣使自己更好。而那些表面看起來稀奇古怪的甚至形貌恐怖的人,他們的內(nèi)心有一種大境界,是我們健全人不能比擬的??戳饲f子的文章我想到一句名言:這個世界上無所謂垃圾和廢物,所謂廢物,只是放錯了地方大的財富。有很多財富無非放錯了地方。
無論他們是后天受刑罰的,還是先天殘疾,無論是肢體上殘疾,還是智力上有缺憾,他們都是我們的鏡子。
想想自己,我有些慚愧,我沒有在他們的殘缺里面照健全,反而在我自己的健全中照出了殘缺。我不應該有時埋怨上天,埋怨這個不好,那個不公平……,跟他們相比我覺得自己很渺小。
我想這篇文章就是莊子對于我們今天的人們一種最好的啟示。我相信每個人都應該保有一顆平常心,不管你遇到什么困難,只要相信“世界上總有路可走”心情就會輕松很多,事情也會迎刃而解。
初二(3)班 馬天惠
《于丹〈莊子〉心得》之總有路可走讀后感 馬天惠 900字
第五篇:讀于丹論語心得有感
讀于丹《論語》心得有感
讀完于丹《論語》心得這本書,心靈有所觸動:它使我重新認識了孔子,讓我領略到了一種獨特的智慧,一種正確的心態(tài),一種融入到當今社會中理性的道德,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圣賢。可是現(xiàn)在,于丹教授將一般人艱澀難懂的《論語》和現(xiàn)在這個繽紛的世界聯(lián)系起來,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用深入淺出的語言,結(jié)合現(xiàn)代實際生活娓娓道來,闡述其深刻內(nèi)涵。其中,她的許多獨到見解,仿佛讓人欣賞到了一個個曲徑通幽的勝地,宛如久閉的心門打開了一扇窗,絲絲縷縷的陽光透進來,心里明亮了許多;又如涓涓細流注入心田,沁人心脾而美不勝收。
于丹教授筆下的孔子沒有圣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出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正如易中天所說:“孔子只有溫度,沒有色彩”。《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說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于丹〈論語〉心得》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等七大篇章,并運用講故事的形式告訴我們許多為人處事的哲理。下面,我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談談《于丹〈論語〉心得》詮釋的“為人處事”:
一、教學工作需要謹言、慎行
在《處世之道》中有這樣一句“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
對于我們教師而言,能做到多聽取師傅的意見,多用心觀察身邊有經(jīng)驗老師的言行,多進行教學思考必定能幫助自身提高教育教學的能力,此謂“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而對于“謹言與慎行”我覺得可以從兩方面理解。
首先,作為一名教師在與身邊同事相處時做到“謹言”和“慎行”非常地重要。俗話說“三思而后行”,無論是言語還是行動都需要經(jīng)過細致的考慮之后再去實踐,在整個團隊中我更多地是需要學習、傾聽前輩們的經(jīng)驗之談,積極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多干實事而不是夸夸其談。融入團隊,獲得更多老師的指導與幫助。
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更應注重“謹言、慎行”。教師的言行是影響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學設計中,老師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問題都應該經(jīng)過縝密的思考,要注重課堂提問的設計,問題要有明確的切入點,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動,也即“謹言”。一個鼓勵的眼、一次輕輕的撫摸、一個善解人意的手勢都會帶給學生無限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在課堂中的教學行為同樣值得謹慎考慮。
為此,我將把“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作為我為人、為師之道,相信它能讓我不斷提升自身的內(nèi)在修養(yǎng)、增強為人師表的人格魅力。
二、教師應是“仁者”與“智者”的結(jié)合體
在于丹看來,《論語》中的“仁”指的是關(guān)愛別人;而了解別人就叫做“智”。她指出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為人必不可少的就是“仁”和“智”。我想在我們教學實踐中更應該提倡“仁”與“智”,通俗的說就是教師要懂得了解學生、關(guān)愛學生。教師要了解、關(guān)愛學生就應該站到學生中間來,善于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這也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
首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解讀學生,關(guān)愛學生。新課程標準下我們提倡教師應該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課堂教學要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充分體現(xiàn)民主與平等。教師在課堂中應尊重學生,多鼓勵孩子思考,使每個孩子在老師的期待中、鼓勵中去求知,去創(chuàng)新。
其次,教師在課下要做到“走近一點、蹲下一點、微笑一點”,用心的去了解、愛護學生。多參與孩子們的活動,多和他們談心,聽取學生的意見,讓學生評說自己,給自己的教學提出意見,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guān)系。我想了解和關(guān)愛學生將是做一名教師永恒不變主旋律,就看你是如何用心去做課上和課下的“仁者”與“智者”。
應該說閱讀本書自己的感觸是比較深的,給我的啟示也很多。讓我在安靜中從新審閱自己的人生價值觀,作為教師的我能夠潛下心來品出自己工作的無盡源泉。我想一本好書需反復研讀,才能更好地把握其中的精髓,有時間我將再次細心研讀一番,希望與讀過此書的朋友們可以一起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