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部編版語文三上《古詩兩首》教案、教學反思
21、古詩兩首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①認識“亦、妝”2個字。會寫“斷、楚、孤、帆”4個字。了解詩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望天門山》。
③通過朗讀感悟,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教學重難點:
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教學過程:
一、回憶詩人,導入新課
①同學們,你們了解李白嗎?誰來背背他寫的詩?
②看來同學們非常喜歡李白的詩,這節(jié)課我們再來學習他寫的一首詩——(學生齊讀課題)
二、讀通詩句,了解詩意 ①學生初讀課文。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遇到讀不準的字音多讀幾遍,在讀不懂的地方打一個問號。
②檢查交流。
a.多媒體出示課文中生字:斷 楚 孤 帆 亦 妝 讓學生讀生字,并幫助正音。b.多媒體出示課文《望天門山》。如果大家把這些生字帶到詩中一定會讀得更好!
學生讀詩句,個人讀,集體讀。
③自讀自悟詩意。請大學聯系課文中注釋,并參考一些工具書,想一想詩句的意思。
a.學生個人讀悟。
b.在學習小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問,大家商討解決。d.教師引導大家說說詩意。
三、誦讀全詩,感悟詩情 ①教師范讀,學生自由體驗。
②多媒體配樂練習讀,整體體驗,力求讀出感情。③指名朗讀,讀完后,請介紹為什么讀得這么好!
④引導背誦:這么美的詩大家想不想永遠留在自己的記憶中呢?
四、自由練背。同桌互相背。多媒體配樂有感情的背。
五、書寫生字,默寫課文
①練習生字“斷、楚、孤、帆”。②默寫《望天門山》。
六、總結全詩,深化感悟
讀完這首詩,你有什么感受呢?請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把感受表達出來。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①認識“亦、妝”2個字。會寫“斷、楚、孤、帆”4個字。了解詩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③通過朗讀感悟,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課文
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課件。提問:西湖的景色美嗎?如果你欣賞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別有一番滋味呢!
②板書課題。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的一首詩《飲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誦讀,初步感悟
①借助拼音初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②教師重點指導:瀲liànyàn 空蒙kōngméng 淡妝濃抹dànzhuāngnóngmǒ 相宜xiāngyí
③讀通課文:如果把這些生字新詞放入詩中,大家一定會讀得更好!學生再讀課文,邊讀邊體會詩的朗讀節(jié)奏。④同座互讀全詩,并相互正音。
三、熟讀成誦,體驗情境
①朗讀交流。學生自由讀,指名讀,小組讀,集體讀。②體會詩意。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
③再讀課文,讀出詩情。你能將西湖雨中的美景讀出來嗎? 學生借助多媒體的音畫反復誦讀體驗。④學生自由背誦。
四、走出課文,拓展延伸
①交流課前搜集的描寫祖國壯美河山的詩。②舉行“美麗的祖國”古詩詞朗誦會。
板書:
21、古詩兩首
望天門山
飲湖上初晴后雨 李白
(唐)
蘇軾
(宋)
天然美
熱愛大自然
教學反思:
就古詩學習而言,教師還要注意引導學生依詩句的意思展開想象,入情入境,加強有感情的朗讀。如在第一首詩中引情入境,激情朗讀,大體可分五步:第一,自讀自學詩文,初步想象景象;第二,教師配樂范讀,學生感知瀑布的氣勢;第三,學生邊理解邊想象邊朗讀,依據詩句在頭腦中形成畫面,讀出氣勢;第四,欣賞有關廬山瀑布景象的錄像片,詩畫結合,引導學生融入意境;第五,結合圖像及理解達到變感情朗讀為有創(chuàng)造性的朗誦。
在古詩教學中落實素質教育,還要注意課內外結合,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初步培養(yǎng)學生[此文轉于斐斐課件園 FFKJ.Net]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如,課前,讓學生查閱有關李白、蘇軾兩位詩人的資料。課后,收集兩位詩人的其他詩篇,使學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節(jié)課、一本書,從而擴大學生信息量的交流。這樣做,可充分發(fā)揮語文課本為工具書的作用,不僅加大了教學密度,而且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一、打破?,F,改革古詩教學的課堂結構
這節(jié)課,較大的突破就是改變了古詩教學由老師牽引著學生,逐字逐句串講詩意的傳統做法。課堂上,從學生自由背誦學過的古詩開場,引出今天要學的兩首古詩。而后,安排自學時間,使學生有一個潛心讀書的過程。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讓學生匯報“讀懂了什么”,師生共同討論,互相補充。對于學生沒有弄懂的問題,老師安排了質疑環(huán)節(jié),啟發(fā)學生共同探討。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在學生自由發(fā)表意見的探討中,完成了教學任務。這種設計,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使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老師只是一個參與者、合作者。
為了改變串講串問的教學結構,我抓住重點進行教學。兩首古詩沒有平均地使用力量?!锻扉T山》和《飲湖上初晴后雨》相比,第二首易學好懂。于是我把第一首詩作為教學重點,又抓住第一首詩中插圖的運用,為重難點的突破口。因此,增大了這節(jié)課的教學容量,節(jié)省了教學時間。
第二篇:部編版四上語文《古詩兩首》教案、教學反思[模版]
5、古詩兩首
教學目的:
1、借助字典弄請詞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詩意思的基礎上理解詩中所含的哲理:觀察角度不同,觀察效果不同;
3、培養(yǎng)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4、通過學習古詩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
重難點:理解詩中所含哲理,培養(yǎng)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課時:三課時
教具:風景畫、錄像、實物投影儀、實物:三棱柱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場景設置
在教室里懸掛以山為主題的國畫,同時包括風景畫。
二、導入
1、引入新課
師: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風景優(yōu)美。同學們都知道哪些風景名勝,說說看。
生說風景(目的: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熱愛祖國的思想)師:同學們說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紹一處風景。(放映廬山錄像)(目的:讓學生對廬山有初步認識,吸引學生注意力)師:看了以后,你覺得廬山怎么樣?
生談感想(目的:使學生對廬山的感性認識進行梳理,同時鞏固認識。)師:著名的北宋詩人蘇軾在觀賞了廬山后,寫下至今仍為人們稱頌的詩篇——《題西林壁》。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這首古詩(板書詩題)
三、講解
2、初讀古詩,認識生字。
師:請同學們自讀古詩,并把不認識的字勾出來。
3、齊讀古詩,糾正讀音。
師:我知道班上的同學朗誦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為老師朗誦一次。生讀古詩,對出現的問題加以糾正。(重點:卷舌音、平舌音)
4、范讀古詩,講讀法。
師:同學們朗誦得不錯,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頓就更好了??蓜e小看停頓,在古詩中是很有講究的。一般來說,一句詩中每兩個字一停頓,最后三個字連著讀。大家愿意聽老師按照這個規(guī)則朗誦一遍嗎?
師配樂朗誦古詩
現在請同學們在每句詩的停頓處用“/”作上標記
師:請同學們再來朗誦一遍,注意停頓。
生齊讀古詩(配樂)
5、明確學習任務,組織自學。
師:在這堂課中我們要完成以下的學習任務(出示學習任務),請讀一遍。同學們有沒有信心完成學習任務?(激勵學生)好,現在就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先完成前四項學習任務。如果遇到了難題可以向老師,同學求助。(合作學習)(課堂預計:自學過程中,學生在解釋詩時會不知道如何下手;解決辦法:講學法,我們在解釋古詩時,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謂拆分法,就是將一句詩分成若干個部分分別加以解釋,然后將這些解釋聯系起來。同時你還必須聯系整首詩的內容來解釋,舉例說明。)
生自學,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出示相關資料(資料:蘇軾個人情況。西林寺。)播放廬山風景。
6、組織學生交流學習成果。
師:你們的任務完成了嗎?
生匯報。
師:那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加以糾正。)
生提問,師組織互助解疑。
7、鞏固
師:我們再來領略一下廬山的風光。我希望同學們邊看就邊想我們學的這首詩的內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嶺。
生觀看錄像。
師:在看過了美麗的廬山后,我想請一位同學來判斷一下黑板上的圖形哪一個是山嶺,哪一個是山峰,現在請同學來朗誦這首詩。(引發(fā)感情:在朗誦這首詩時你可以想象一下廬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霧遮擋著連綿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廬山,廬山時隱時現,看到如此美麗的風景,你非常的高興,于是就朗誦出這首廣為流傳的《題西林壁》)
8、分析古詩結構,引導學生體會古詩所說的道理。
師:看得出許多同學都想來朗誦,那就請同學們一起朗誦。但在朗誦這首詩時,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一般來說,古詩可分為兩部分——所見和所感。同學們在朗誦時看看這首詩中哪一部分是寫詩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寫作者的感受的。(學生朗誦時出示課件)(前兩句是寫詩人看到的,后兩句寫感受。)詩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廬山,可是詩人眼中的廬山卻有不同的樣子,這是為什么呢?對此詩人是怎樣解釋的?(只緣身在此山中)為什么處于山中就看不清廬山的全貌呢?(提示:詩人站在廬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個面呢?所以無論詩人從什么角度看廬山,都只能看到廬山的一個——部分)
9、背誦
師:下面請同學們背誦這首古詩。
生背誦古詩(出示課件)
師檢查背誦情況
10、總結
師:這首詩通過寫詩人在廬山因為觀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廬山也不相同,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觀察事物時,從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樣子會不同?,F在,我要給同學們講一個故事,大家在聽故事時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錯在那里。
師講故事《盲人摸象》
師:請同學們說說這四位盲人他們錯在那里?
11、結束
師:請大家對照學習任務自己檢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學習要求)生檢查。詩人蘇軾通過觀賞廬山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了解一個事物就必須全面的進行觀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實,許多道理就存在于我們的生活、學習中,希望同學們也做個有心人,從生活、學習中找道理,學道理。好嗎?
板書設計
題西林壁
北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觀察的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
角度不
不識/廬山/真面目,同,觀
只緣/身在/此山中。明理
效果察
不同。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并能默寫詩中的名句.2,能借助詞典等工具書和生活積累理解詩中的詞句,并根據需要搜集信息,擴大知識面.3,能用自己的話或自己喜歡的方式說出詩的大意,感悟詩的意境.4,能發(fā)表對詩的獨特見解.5,學會一類生字豚.教學重難點
能用自己的話或自己喜歡的方式說出詩的大意,感悟詩的意境;能發(fā)表對詩的獨特見解.資料準備
背景音樂與詩境相關的掛圖、字典
教學內容:學習生字,熟讀古詩,了解詩句大意感悟詩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學習“豚”
教師讀詩,學生邊聽邊畫出一類生字豚
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點.學生查字典豚:小豬,也泛指豬.學生到黑板前寫生字,針對生字特點強調記憶.二,讀詩,整體感知
1,自由讀,教師指導檢查讀詩情況.2,個別讀.3,組內讀,并在組內說說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會的字查字典.4,完成課后練習1
莫:不要渾:(1)水不清,污濁;(2)罵人糊涂,不明事理;(3)全,滿:~身是汗(4)天然的本文指酒不清澈
提問:你有哪些字還不太清楚具體意思?可以什么方法解決:查字典咨詢老師 同學討論
三,再讀詩,感語交流
仔細讀詩,試著用自己的話或自己喜歡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重點理解:“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學習先抑后揚的寫法:山重水復疑無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揚
感情讀詩,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感受,并能用連貫,正確的語言表述.四,熟讀成誦
采取小組競賽,組內競賽等不同方式背誦
五,檢查反饋
檢查背誦情況:個人感情背誦組內背誦小組競賽等不同形式
檢查生字識記情況
檢查對重點字,句的理解情況
六,作業(yè)布置
繼續(xù)讀詩,用喜歡的方式感悟詩境:配畫編故事配樂朗誦
搜集有關作者陸游的生平資料
板書設計:
游山西村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拓展空間
創(chuàng)新火花
《游山西村》另外一首
學法指導:查字典咨詢老師同學討論
寫法指導:先抑后揚
擴展閱讀:建立作者檔案,擴大閱讀面
教學后記: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理解詩句意思感悟詩的情感能用自己的話或喜歡的方式表達對詩的獨到理解
教學過程:
一,背誦引入
個人背小組背競賽背配樂背等不同形式
二,合作,探究學習再次感悟詩的意境
1、小組內討論:《游山西村》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詩的首聯“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寫出了山西村豐收之年的景象,讓人感受到農家款待客人的熱情和民風的淳樸.表達了作者對農家豐收景象的由衷贊美之情.詩的次聯描繪了山間水畔的美景,寫景中寓含豐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寫的范圍,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的不同感悟.“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傳幾百年,是因為這不是詩人單純描繪景物,而是表達了作者對人生境遇的獨到體會,是面對困難,迷茫的另類人生體驗.寫景中寓含豐富哲理,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理解,不必求同.2、結合資料豐富對陸游的認識組內口頭交流自己收集的資料
生卒年代
生活時代人品介紹
著名作品
自己的見解
3、班內交流提升對詩的認識
說說你找到的有關本課,作者的一切資料.要說得盡量流利,完整,不羅嗦.針對同一類話題,相互補充.訓練歸納總結的能力
教師針對學生發(fā)言作適當說明,要尊重學生的認知差異,相機點撥即可.三,制作“陸游小檔案”
教師鼓勵學生自己設計,不要拘泥課本中的形式.可配畫,編目錄,題寫前言,后記,也可做成本周的綜合學習資料.四,作業(yè)
將這首詩背給你的家長聽,并和他們談談你對這首詩的理解.教學反思:
清晰的記得竇桂梅老師執(zhí)教的那堂古詩文鑒賞課。我今天講授〈題西林壁〉一詩,決定借鑒竇桂梅老師的教學藝術,從吟詠入手,鑒賞開路,體驗為線,和學生一起在詩的意境中陶醉。可是,〈題西林壁〉也是一首理趣詩。前兩句,孩子們在抑揚頓挫的朗讀中能夠點評精妙。
“老師,蘇軾對廬山觀察的真仔細啊,遠看、近看、上看、下看,那姿態(tài)作者都很喜歡,但是,他不知道該怎么說好,他每從一個角度看,都覺得好奇。啊,怎么和剛才看到的又不一樣了?”
“作者用詞準確,嶺和峰體現作者對廬山高大險峻的驚奇,嶺是山脈多,峰是山崖陡?!?/p>
“作者對廬山的感情很復雜,他不知道該怎么描述,所以把遠近高低看到的廬山用各不同留給我們想象了?!?/p>
頓時,班里鴉雀無聲?!白髡邽槭裁匆f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呢?”
請同學們想象一下,當蘇軾放眼廬山,遠近高低從很多角度去看的時候,他驚嘆廬山風景的瑰麗,山崖的陡峭,山谷的幽深,那么廬山的面目,為什么作者說不識呢?他認為自己完全了解廬山了嗎?沒有!為什么沒有呢?”
孩子們齊聲回答“只因為在廬山中?!薄爸灰驗樵趶]山上,所以——”“不認識廬山真面目”“真面目就是指廬山的全貌”那么,從這兩句詩中,你領悟到了什么呢?
又一次鴉雀無聲。“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有沒有這樣的體驗——當我們置身在某一件事情中,自己不知道對錯,可是——”“別人知道我們的對錯!” “ 是啊,那你再讀最后兩句,你有什么新的感悟呢?”
孩子們這次沉默了。理趣詩對孩子們來說,沒有類似的感情體驗,他們很難體會到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境界,在這個時候,我恨不得拿出粉筆把我的答案寫在黑板上,但是,那樣做,孩子仍然是不理解啊。
“作者后兩句詩在前文寫景的基礎上由衷的抒發(fā)自己的感受,作者前面的情感正如同學們剛才所說,是怎么看也看不全廬山的美景,同樣的,我們有時候看問題看不全面,是為什么呢?”
“是因為我們置身其中,很難分辨事情對錯吧?”有的孩子試探著問。”是啊,那么怎樣才能識得廬山真面目?“”孩子的反應也機敏起來?!澳蔷鸵叱鰪]山,看問題只有置身事外,才能把問題看清楚吧”
孩子們在反復的朗讀和體驗中,對詩歌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這篇詩歌,孩子們默寫的時候,別字出的也特別少。我突然感覺到,只有在基本理解的基礎上,孩子們才會對詩歌有興趣,出錯才會少。
第三篇:部編版語文三上《掌聲》教案、教學反思
29、掌聲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①認識“麻、癥”等10個生字。會寫“愿、姿”等13個字。能正確讀寫“掌聲、文靜、愿意”等16個詞語。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③學會尊重別人、關愛別人。培養(yǎng)閱讀能力。教學重難點:學會尊重別人、關愛別人 教學過程:
啟發(fā)談話,揭示課題 我們每個人都聽過掌聲,有些掌聲是你給別人的,有些掌聲是別人給你的。掌聲響起來,你的心情怎樣?(讓學生自由說說)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課文,出示課題:“掌聲”,齊讀課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①學生一讀課文(自由讀),要求讀準字音,遇到不認識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讀幾遍,把字音讀準;遇到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把句子讀順暢。
②學生二讀課文(和同座合作讀),可以每人讀一節(jié),互相指正讀錯的地方。③學生三讀課文(指名讀或開火車讀),每人一個自然段,讀后請學生進行評價。指出優(yōu)點和不足。
④學生四讀課文(默讀),想一想:課文圍繞掌聲講了一件什么事?引導學生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精讀課文,體會人物的變化
①屏顯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內容,讓學生自由讀,讀后說說英子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②屏顯課文的第四自然段內容:指讀,讀后讓學生說說這時的英子又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聯系第一自然段,理解“憂郁”的意思。)
③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一和第四兩個自然段。④課文讀到這兒,你有什么疑問呢? 引導學生提出:英子為什么會有這么大變化呢?這個問題提出來之后,可作為下一階段學生自主閱讀的目標。培養(yǎng)學生邊讀邊疑邊悟的能力。指導認字和寫字 ①屏顯本課的生字。
②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識記要求認識的字。
③引導觀察要求寫的字。重點探討“姿、勢、吞、烈、普”這5個上下結構的字的寫法。教師板書給學生看。
④學生練習寫13個字。及時展示學生寫的字,進行評價、指點。拓展活動 學生繼續(xù)搜集有關反映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關愛的名言或諺語。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①認識“麻、癥”等10個生字。會寫“愿、姿”等13個字。能正確讀寫“掌聲、文靜、愿意”等16個詞語。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yǎng)閱讀能力。
③學會尊重別人、關愛別人。特別是給身處困境的人鼓勵與幫助。教學重難點: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明確閱讀目標
上節(jié)課同學們提出了一個什么問題?
(英子為什么會有這么大變化的呢?)精讀課文,自己釋疑
①學生自讀課文的第二、三自然段,帶著以上的問題自讀自悟。要求學生在文中勾勾畫畫,可以適當地寫一點讀書感受。②組織學生在小組內討論交流。教師提出討論的要求:
人工明確:組長負責,確定代表小組發(fā)言的人。人人參與:要求每一個人在小組內都發(fā)言。③小組匯報討論結果。
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發(fā)言,其余成員可以補充。學生發(fā)言的要領主要是認識掌聲對英子的幫助,談從兩次掌聲中體會到了什么。
④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第二、三自然段。a.學生自己先練讀。
b.然后展示朗讀水平,可以進行賽讀,挑戰(zhàn)讀。
學生讀后,組織學生進行評議,哪個地方讀得好?哪些地方還需要改進? 拓展延伸,加深認識 ①屏顯英子信的內容:“我永遠不會忘記那一次掌聲,因為它使我明白,同學們并沒有歧視我。大家的掌聲給了我極大的鼓勵,使我鼓起勇氣微笑著面對生活?!?/p>
a.學生齊讀這段話。b.聯系全文談談對這段話的理解。②生活中,你得到過掌聲嗎?當時有什么感受呢?你給過別人掌聲嗎?當時又是怎么想的呢? ③學了,又談了那么多,還想對自己或別人說些什么呢?
板書:
29、掌聲
英子
默默地
早早地
最后
不愿意
快樂
說笑
跳舞
有勇氣
鼓勵
尊重
教學反思:
掌聲,一個多么平凡的詞語,但它卻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人生像是一只在廣闊無垠的大海中行駛的小船,而掌聲好比指揮塔,指引你前進。有人說恩賜能令人感到人間的溫暖,那么掌聲就是精神上的鼓勵,激勵著一些憂郁的人?!墩坡暋芬徽n生動地記敘了身患殘疾而憂郁自卑的小英在上臺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這掌聲的激勵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氣變得樂觀開朗的故事。本課告訴我們:人人都需要掌聲,特別是當一個人身處困境的時候。要我們珍惜別人的掌聲,同時,我們也不要忘記把自己的掌聲獻給別人。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為此,在教學本課時,我注意到以下幾點:
一、以讀代講,角色轉換
在教學本課時,我采用了“以讀代講,角色轉換”的方法,通過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多次讀書,教師的示范讀等多種讀書活動,促使學生思維和情感體驗,讓學生悄然走進文本,自己尋找感受小英不同的內心世界。通過不同的語氣朗讀,學生能更好地把握小英的不同性格,并在朗讀當中表現出對小英的同情和對小英轉變后開心的心情。真正做到在讀中感知,在讀中體味,在課堂上,很好地突破教學重難點,從而充分領悟掌聲的內涵,進而明白文章所蘊涵的道理。
二、把課堂的掌聲與文本的掌聲相結合在教學時,我由談話導入開始直至上課結束,掌聲多次響起。在潛移默化中學生已經知道了如何及時把掌聲獻給別人。
第四篇:部編版語文三上《蜜蜂》教案、教學反思
14、蜜蜂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①認識“試、驗、證”等10年生字。會寫“論、試、驗”等14個字。能正確讀寫“無論、試驗、紙袋”等20年詞語。
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表達課文蘊含的思想感情。③理解課文內容,經歷探究蜜蜂辨別方向能力的試驗過程,激發(fā)學生動手探究自然奧秘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表達課文蘊含的思想感情。教學過程:
交流資料,激趣導入 ①教師引述。上堂課我們領略了植物王國的奇妙,這堂課我們將走進昆蟲世界。想探究一下昆蟲世界的奧秘嗎?
②板書課題。今天要探究的對象是蜜蜂。對于蜜蜂,你知道些什么嗎?
③把自己從書上或網上查到的資料與大家交流分享。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①自讀課文。畫出不認識的字,讀準字音,讀通句子。②同桌互讀,糾正錯誤。③教師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a.出示生字卡片或課件,用指名讀、開火車讀等方式檢查生字新詞的認讀情況。
b.交流是怎么認識生字的,肯定各種不同的識字方法。c.指名多人次多形式地分段朗讀課文,激發(fā)學生朗讀興趣。④整體感知課文大意,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細讀感悟,經歷探究 ①學習第一自然段。
a.讀一讀。誰愿意把第一自然段讀給大家聽聽。b.想一想。知道“我”想做個什么試驗嗎?
c.說一說。假如是你,你想怎樣做這個試驗?(可板書“試驗”兩字)②學習第二自然段。
a.讀一讀。下面我們來仔細研究一下作者是怎樣試驗的,請讀第二自然段。b.畫一畫。畫出能表示作者試驗做法的詞語或句子。c.寫一寫。請若干學生把畫出的語句寫到黑板上。d.議一議。
◆表示作者試驗做法的詞句有沒有全部找出?
◆為了保證試驗的成功,這些做法是否都是必須的?
e.猜一猜。假如我們沒讀過下面自然段的內容,你覺得這些蜜蜂能找到家嗎?理由是什么? f.講一講。先指名學生復述這一自然段內容,然后同桌互述。
課堂練習①學習生字。
a.出示要寫的生字:論、試、驗、袋、證、概、阻,引導觀察,說說書寫這些字時要注意些什么。
b.書寫后,教師用實物投影展示。評議學生寫的字。②抄寫詞語。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激發(fā)學生動手探究自然奧秘的興趣。
2、理解內容,經歷探究蜜蜂辨別方向能力的試驗過程。
3、通過資料,進一步了解有關蜜蜂的知識。
教學重難點:理解內容,經歷探究蜜蜂辨別方向能力的試驗過程。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
①聽寫上堂課所學的生字新詞。
②說說作者做了一項什么試驗,是怎么做的。要求不漏述試驗的重要內容。③試驗結果怎樣呢?我們繼續(xù)學習課文。精讀課文,探究結果
①激勵學生多遍朗讀第三、四、五自然段。a.自由朗讀第三、四、五自然段。
b.指名讀。你喜歡讀哪一自然段,能讀給大家聽聽嗎?
c.教師激勵:覺得自己能讀得和他一樣好的或比他更好的,可以站起來再讀。
②感知主要內容。說說蜜蜂回家的只數和時間。
③討論辨別。假如回家的蜜蜂只有那兩只,能不能說蜜蜂有辯論方向的能力?
④再讀再思,深入理解。
a.兩次回來的蜜蜂情況有什么不同? b.結合課文有關內容想象一下:假如你是第一次或第二次回來的蜜蜂,中途中會遭遇到什么情況,你會怎么想,怎么做?(可先讓學生充分想象,再請多人次說)
c.其他同學評點他們的想象是否有道理。
d.教師深入引導:從蜜蜂回來時遭遇到的不同情況,你有沒有感受到蜜蜂有著很強的辯認方向的能力?說說理由。
賞讀片斷,表達感情 ①教師引導。小蜜蜂真了不起!你們覺得小女兒告訴爸爸說有兩只蜜蜂回來了時的心情是怎樣的?再想一想,當作者介紹“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沒有迷失方向,準確無誤地回到了家”時,口氣又是怎樣的?
②學生自讀體會。
③指名學生多人次表演或表現性地分別朗讀相關的兩段,表達自己的感情和感受。
再思導疑,再激興趣
①誘導生疑:讀了第三、四、五自然段以后,同學們對蜜蜂具有辨別方向的能力,是不是又產生了一些疑問?
②學生發(fā)問。(主要目的就是要誘發(fā)學生提出疑問,把興趣拓展到課外的生活實踐中去。)
③教師引讀。我們來看看作者法布爾是怎么說的,好嗎?
④學生多形式地朗讀,或指名讀,或小組讀。⑤教師再引。
a.對于法布爾所說,同學們還有什么想法交流嗎?
b.學到這兒,同學們也許又產生了更多的疑問,讓我們一起到書籍中,到生活中,用我們的實踐和智慧去解決這些問題好嗎?
指導寫字
①出示要寫的生字:測、括、確、誤、途、超,引導觀察,說說書寫這些字時要注意些什么。
②學生組詞書寫書,用實物投影展示,評議優(yōu)點或不足。
拓展活動
分工合作,搜集有關昆蟲奧秘的資料,設計一張手抄報。板書:
14、蜜蜂
辨認方向
能力強?!
遇到問題
實驗求證
得出結論
教學反思:
《蜜蜂》這篇課文以第一人稱寫了他所做的一個試驗,即證實蜜蜂是否具有辨認方向的能力。
課文敘述線索清楚,情節(jié)完整。首先寫“我”聽說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想做個試驗;再寫“我”試驗的過程。過程大體是在自家花園蜂窩里捉上20只蜜蜂,都在背上做上記號,叫小女兒守在窩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飛蜜蜂。隨后寫“我”途中的觀察和猜測以及試驗的結果。結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沒有迷失方向,先后準確無誤地回到了家;最后得出結論:“我”尚無法解釋蜜蜂為什么有辨認方向的能力。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在進行語文能力訓練的同時,讓學生了解作者觀察、思考、試驗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如何通過生本教學模式達成教學目的是我首要考慮的問題。
首先,我總結了近期在生本教學探討中出現的問題:
1、學生預習不充分,大部分孩子只是停留在生字詞的預習上,只有少數同學能按老師的要求讀通課文并收集相關的資料。
2、小組合作學習只能停留在文章表面,不能細致深入地加以體會。
3、小組合作,每個小組優(yōu)等生只有一兩人,如何在他們之間產生思維的碰撞?
4、小組合作,展示的時間過長,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很難達成教學目標。
接著,我確定了教學思路:小組分工細化,討論的問題開放化。有了思路,教學過程的落實就有了風向標。在第一課時第一回合的小組學習中,讓小組長組織組員互相檢查本組同學生字詞的學習情況,并對小組進行了細化分工。如一號學生指給二號認,其他聽;接著二號指給三號認,其他聽 ……認讀時,把不會認的字做好標記,并負責教會不會認的同學,做到人人過關,再進行展示。雖然字詞預習效果好,也用了8分鐘的時間。第二回合的小組學習,我讓組長組織檢查讀通讀順課文,讓每個人都有機會開口讀書。然后進行展示,評價,再讀。由于目標難度不大,學生積極性很高,參與面廣,很易達成目標。但較費時間,讀—評—讀來回幾個回合,二十多分鐘就過去了。第三回合,我讓學生小組討論: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孩子們七嘴八舌,興致勃勃。接著小組展示。四個小組都發(fā)了言:“這篇課文寫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薄斑@篇課文寫蜜蜂離家二里多路都能飛回家?!薄斑@篇課文寫作者帶著蜜蜂走了二里多路,放飛蜜蜂。蜜蜂也能飛回家?!?“這篇課文寫蜜蜂有辨認方向的本能?!睆乃膫€小組的發(fā)言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們都動了腦筋。接著小組主持人進一步問:“請問下面還有補充的或有不同意見嗎?”下面一片沉默。我想如果再來一組展示,情況也會大同小異。怎么辦?我只好運用師本的優(yōu)勢,問了一句:“誰能把他們的發(fā)言連起來說一說?”一語道破天機,有幾個孩子舉手,其中一位把課文的內容能大概總結出來。第一課時,也算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此時已拖堂幾分鐘。
反思這節(jié)課:學生真正動起來了,平時不專心的同學能傾聽別的同學發(fā)言了;平時不愛動腦的同學,雖然發(fā)言不一定正確,但也在思考了;平時不愛發(fā)言的孩子,雖然上臺有些緊張,聲音有些小,但在其他同學的帶動下也能登臺展示了。這不正是我們需要的課堂嗎?從學生的角度看,這第一課時完全達成了目標,這是好的開始。但單位時間內效率有待提高,以保證在規(guī)定的教學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通過這節(jié)課也使我產生了些許疑惑:當學生出現問題或冷堂時,教師該如何指點才能真正體現生本呢?在今后的生本教學過程中,我還要不斷地努力探索。
第五篇:人教三上語文《古詩兩首》精品教案
課題 9 古詩兩首
一、教學內容: 《夜書所見》
教學時間:9.18
二、教材分析
《夜書所見》描繪了秋天夜景圖,表現詩人孤身在外孤獨、寂寞的心情。抒發(fā)了一種思鄉(xiāng)念親、懷想故園的感情。詩中一、二兩句寫梧葉飄飛,寒聲陣陣,秋風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詩人客居他鄉(xiāng)、輾轉漂泊的凄涼心境。
三、四兩句描寫兒童挑燈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場景,自然容易引發(fā)詩人的聯想。他會想起自己童年時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開心有趣;他會想起故土家園的溫馨美好,他想起親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種如歸故里,如返童年的親切感油然而生。詩文傳達了詩人久居在外、歸家不得、思家念親的思想感情。
三、總體設計理念
在本課的教學中,抓住古詩教學的一般規(guī)律,圖文對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編寫特點,教學設計以促進學生的自能學習、自主發(fā)展為宗旨,打破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做法,遵循著學生的學路,讓學生自主發(fā)現、探究、感悟,徹底摒棄教師牽著學生走的教學方式:把問的權力交給學生;把讀的時間還給學生;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以學生的合作、多次嘗試自悟代替教師的講解,引導學生在反復、交流誦讀中會詩句的韻味和美好的意境。
四、教學目標
(一)分項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本課的生字詞,會寫“促、深”兩個生字,讀準多音字“挑”。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過程與方法:
學習借助注釋理解詩意。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人思念家鄉(xiāng)的感情,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二)分層教學目標 上限目標(發(fā)展性):
1.掌握本課的生字詞,會寫“促、深”兩個生字,讀準多音字“挑”。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學習借助注釋理解詩意,體會詩人思念家鄉(xiāng)的感情,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下限目標(基礎性):
1.掌握本課的生字詞,會寫“促、深”兩個生字,讀準多音字“挑”。2.正確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大概理解詩意,體會詩人思念家鄉(xiāng)的感情。
五、學情分析 總體情況:
三年級的學生學習古詩,一方面是要把古詩作為一個識字的載體,另一方面是要學生通過朗讀背誦古詩,體會古詩的意境美,理解詩意也根據學生的年段特點,不要求學生一一對譯,使學生產生產生畏難情緒,不利于今后的學習。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所以要重視語文課程的熏陶感染,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個別化對象分析:
C層學生雖有一定的識字能力,但還沒掌握理解詞語的方法,課文的朗讀不連貫、斷斷續(xù)續(xù),需要朗讀能力強的學生帶讀。同時,這類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較弱,主動探究學習意識薄弱,課堂參與的興致不高,需要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和指導下習得一點知識。
六、教學重難點
重點:1.會寫本課的兩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理解詩意,背誦古詩。難點:通過誦讀,悟出詩情。
七、教學方法
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努力營造自主空間,使學生學得得法,學得主動,學得生動。
八、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練習紙
九、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導入新課:
我國宋代有個詩人叫葉紹翁。有一年秋天,他離開家鄉(xiāng),獨自在外。一個傍晚,他外出散步,觸景生情,便提筆寫下了一首詩,大家想知道寫了什么嗎?板書課題,看本課教學目標(出示目標)。1.認識“促”生字。會寫“促、深“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背誦課文。3.懂得熱愛家鄉(xiāng),珍惜親情。教師簡介葉紹翁,課件出示
二、第一次嘗試讀古詩、學字詞
1.自由朗讀:放聲朗讀古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2.同桌互讀:要求學生把這首詩讀給同桌聽、互相評議、互相指點。3.自學古詩:借助課后注釋或結合插圖理解字詞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4.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字詞、解決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回指導。5.課堂交流:小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決疑難問題。
三、第二次嘗試理解古詩,感情朗讀
1.自由讀詩,邊讀邊在腦海中浮現畫面:詩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情景? 2.小組交流,組內成員互相補充。
3.指名描述畫面,教師可相機引導學生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4、看圖說話:(出示課文掛圖)瞧,這就是葉紹翁所見到的情景,請大家仔細看圖,說一說你們看到了什么。
5.體會情感:假如你就是這個離鄉(xiāng)背井、獨自在外的詩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會產生怎樣的心情?
6.感情朗讀:帶著這樣的情感朗讀古詩。通過賽讀、評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好這首詩。
四、第三次嘗試背誦古詩
1、根據詩意,參照插圖,熟讀課文,練習背誦。
2、背誦展示
五、當堂鞏固訓練
1、按照課文內容填空。
蕭蕭梧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夜深籬落一燈明。
《夜書所見》 ____代作者_________,抒發(fā)了詩人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2.解釋下列詞語和句子的意思:
(1)蕭蕭:____________ 挑 _______ 促織:____________籬落:___________(2)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3、“夜書所見”中的“書”的意思是__________,從詩中我們可以知道,詩人“見”到的事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除此之外,詩人還寫出自己猜想的情景(用詩句回答):,他這樣想的根據是(用詩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