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試用相關(guān)情緒理論對自己的情緒特征進行分析并提出完善自己情緒能力的計劃[本站推薦]
試用相關(guān)情緒理論對自己的情緒特征進行分析并提出完善自己情緒能力的計劃
情緒是人類對各種認知對象的一種內(nèi)心感受或態(tài)度體驗,是人類需要得滿足與否的表現(xiàn)。情緒常伴隨著一定的生理變化和面部表情,它能影響人的整個精神活動。情緒作為一種心理活動,滲透在我們的一切生活中,每個大學生對此應該都有切身的體會。按情緒所起的作用可以把情緒劃分為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積極情緒可以明顯地提高人的活動能力;消極情緒會削弱人的活動能力,起著“減力”作用。
我們大學生正處于青春發(fā)育后期,情感豐富而且極易波動,由于受生理發(fā)育、心理發(fā)展和客觀環(huán)境影響,大學生的情緒變化較為明顯。這種頻繁情緒波動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人際關(guān)系、身體健康等無不產(chǎn)生影響。
通過對于情緒理論的學習,我對自己的情緒特征進行了分析。作為一名大學生,我的自我意識在不斷發(fā)展,這一發(fā)展在情緒上表現(xiàn)為情緒活動的對象、內(nèi)容增多,出現(xiàn)了自我體驗,自我尊重需要強烈,自卑、自負情緒活動明顯。.由于對新事物比較敏感,加上精力旺盛,雖然具有一定的理智和自我控制能力,但本身具有的沖動性和暴發(fā)性一旦失控,往往造成可怕的結(jié)果。并且容易從一個極端跳到另一個極端,情緒跌宕起伏,積極性往往隨情緒起伏而漲落,激情不能始終一貫地保持下去,情緒活動隨其認知標準的改變而改變。特別是對一些自己不感興趣的事或物都會有強烈的壓抑心理。這些特征主要表現(xiàn)在我會經(jīng)常性的感到孤獨,雖然有很多同學和朋友都在身邊。并且怕這怕那,顧慮重重,追求盡善盡美,感覺不被人喜歡,還很容易緊張、悲哀和沮喪。在社會交往方面,有事寧愿藏在心底而不愿向身邊的人袒露,這些心理經(jīng)常攪得我對事物缺泛活力,而導致心情不快,依賴性強,難以集中注意力,喜怒無常。
學完心理課后,我能夠正確的認識到自己的這些情緒特征,并想.出了一些完善的計劃。最主要的就是要學會珍惜自己,體驗幸福,正確地分析自己的優(yōu)勢與不足,能夠合理地接受自己的優(yōu)點與缺點,不管是喜歡和不喜歡的,都要懷著愉快的心情接受下來,而不要排斥和嫌棄,才會產(chǎn)生對自己的認同感和自信心。其次是學會換個角度看問題,不要一味的鉆進一條死胡同,導致自己的情緒越來越激化,這樣不可能會有好的心情,而且容易走偏鋒。我是學美術(shù)的,經(jīng)常會叫老師改改畫之類的,如果叫老師改畫,而老師只是點評幾句,講講怎樣改更好,并不動手幫你;而其他同學叫老師改,老師就會點完評再幫忙改一點,這時候有的同學就會覺得老師偏心而鉆進了死胡同,認為老師反正都不看重自己,學那么多干嘛,還是該怎樣快樂就怎樣,這樣就容易忽視了學習;如果這時候你會換個角度想想,覺得這是老師覺得我畫的好,沒有很差的地方需要他改,你就會更努力的學好這門課程。
要學會適當利用“酸葡萄”效應和阿Q精神來安慰自己。音樂作為一種藝術(shù),是人的情緒情感的一種表現(xiàn)方式,曲調(diào)和節(jié)奏不同的音樂可以使人產(chǎn)生不同的情緒體驗。所以我們可以經(jīng)常聽聽音樂,調(diào)節(jié)調(diào)節(jié)自己的心情,根據(jù)自己的情緒狀況,選擇適合的音樂來調(diào)節(jié)自己的情緒狀況。還有就是學會傾訴,著名的哲學家培根說過,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二個快樂,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所以當遇到不愉快的事時,不要自己生悶氣,把不良心境壓抑在內(nèi)心,而應當學會傾訴。該哭的時候哭一哭,發(fā)泄下心中堆積的郁悶。要不就去運動運動,把不快的心情通過運動發(fā)泄出來,就會輕松很多了。
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認識方式,不同的感受和體驗,不同的表情和行為表達。我們要正確的去分析和認識自己的情緒特征,并努力完善這些特征的不足之處,做個人見人愛的同學和朋友。
第二篇:對自己情緒問題的剖析
對自己情緒問題的剖析進入大學后,感覺整個生活次序都被打亂了,原來持續(xù)了6年的學習模式被打破。感覺到從未有過的煩躁,不安。對集體生活的不適應,和外地同學生活上的差異等等,都讓我無法適應。經(jīng)過了一年的磨合,情況相對來說有了改善,但是卻間接性的有情緒低潮期,感覺上還是無法完全和那些生活方式不同的人融洽的生活在一起。所以,在心情不好的時候,老喜歡把怒火遷到父母身上,有時候每個星期回家,父母的幾句嘮叨就會讓我大發(fā)脾氣,當自己冷靜下來之后,覺得自己的做法很不可理喻,很對不起父母。但是,過一陣子,同樣的情況又會再發(fā)生一遍。
自己這樣間接的情緒問題,不僅影響了自己的生活,更影響了別人的生活。我這種不穩(wěn)定的情緒讓父母感到相當?shù)目鄲?,有時候他們跟我聊天說,到我心情不好的時候,他們都不敢大聲的說話,也不敢跟我說我在生活中的一些缺陷。
情緒的含義在于情緒是情感,它是與身體各部位的變化有關(guān)的身體狀態(tài),發(fā)生在特定的情境之中,是明顯或細微的行為。情緒對于工作生活及學習和記憶的效果都有著重要的影響,是人際溝通的重要手段,同時也與身心健康關(guān)系密切。但是如果一個人的情緒出現(xiàn)問題,這將會嚴重擾亂他的生活,損害他的身心健康。
情緒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態(tài)度、體驗,是個人需要得到滿足與否的反映,滲透于人的一切活動中。大學時期是青年人心理成熟、社會成熟的重要時期,也是情緒豐富多變、相對不穩(wěn)定的時期,情緒同樣廣泛地滲透到大學生的一切生活中,并明顯地影響到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健康。了解大學生情緒特點及相關(guān)情緒困擾表現(xiàn),幫助大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情緒是增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大學生對自身的情緒若不能及時調(diào)控,就會產(chǎn)生情緒困擾而影響心理健康,進而影響到大學的學習生活。大學生的一切活動,尤其是復雜的、艱巨的智力活動,離不開情緒的支持。因此,大學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緒,是十分重要的。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與其他同齡人相比,他們能夠接受更高的教育,享受更好的學習生活條件,但在知識經(jīng)濟高度發(fā)展的今天,他們的情緒狀況卻不容忽視。他們常會在人際交往、學習方法、戀人情感、就業(yè)
選擇等方面遇到各種矛盾,從而出現(xiàn)諸多情緒問題,更有部分大學生會因不堪忍受各種壓力而產(chǎn)生輕生的想法。加強大學生情緒素質(zhì)教育,培養(yǎng)和提高大學生情緒承受力已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不容忽視的主題。近年來調(diào)查結(jié)果表明,大學生情緒健康問題甚是嚴重,有研究表明大學生心理情緒問題發(fā)生率在10%-30%間,且大學生情緒健康總體水平普遍低于全國常模。情緒承受力,是個體接受由既定事實或意外信息對其情緒造成的各種影響能力。它作為情緒素質(zhì)的核心成分,在個體緩解情緒壓力過程中,起著關(guān)鍵的調(diào)節(jié)作用。大學生常見的情緒困擾有:焦慮、抑郁、冷漠、易怒、嫉妒和壓抑。這些不良的情緒困擾,對大學生身心健康及學習、生活都有著一定的影響。許多研究表明,不良情緒是身心健康的大敵。持續(xù)的消極情緒的影響,則常常會使人的大腦功能嚴重失調(diào),從而導致神經(jīng)功能不正常。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大學中常見的消化性潰瘍、緊張性頭痛和偏頭痛、心律失常、月經(jīng)失調(diào)、神經(jīng)性皮炎、失眠等,也都和不良情緒有關(guān)。
大學生通常有,自卑,焦躁,孤獨等心理問題。
1自卑
自卑在大學生,尤其是新生中并不少見。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剛?cè)胄5男律诟髯栽鹊膶W校都是佼佼者,乍到這個強者如云的環(huán)境中在諸多方面不能適應,比如理解能力、解題速度、考試成績方面。自卑的表現(xiàn)在于自我評價過低,導致行為猥瑣、瞻前顧后、多愁善感、自尊心極強。這對于機遇的爭取、人際的發(fā)展等方面都是很不利的。慶幸的是,經(jīng)過一段時間調(diào)整和適應的過程后,大學生往往能找準定位。焦躁
所謂焦慮,指的是對即將發(fā)生的事件或情境感到擔憂或不安,又無法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預防或解決的情緒體驗。在大學這個壓力很大的競爭環(huán)境中,焦慮作為一種自我保護的情緒,它的產(chǎn)生也很自然。它所導致的注意力分散、恐懼、擔心往往使人處于一種無所適從的狀態(tài),不僅干擾了正常的學習,還嚴重影響了生活質(zhì)量。由考試引發(fā)的焦慮往往還導致考試失敗,若不及時調(diào)整便引發(fā)惡性循環(huán)。孤獨
在大學校園中,大學生或多或少都處在孤獨的狀態(tài)中。這種孤獨并不意味著人際上的危機,只是很多事情都是一個人獨自去做。教學樓里隨處可見一個人埋頭自習的學生,卻少有結(jié)伴同行的。也許有抱負的人都有一些自己獨特的個性,這些個性阻止了他們走得更近??墒遣徽摾碛扇绾?可以理解,這的確造成了大學生學生團隊合作精神的缺乏。人畢竟是社會的人,無論你愿不愿意,人都是有歸屬依附需要的,總是習慣于一個人進行各種活動,也可以歸為導致大學生消極情緒的一個重要原因。
我覺得我在這三個問題中,第二個問題比較明顯。情緒的焦躁讓我自己都感到無所適從。所以,如今我就要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首先,要管理情緒就要學會自我調(diào)節(jié)情緒,加強自身情緒管理能力。
主要方法有:
1.自我控制。它是個人對自身的心理和行為的主動掌握,是個體自覺地選擇目標,在沒有外界監(jiān)督的情況下,適當?shù)乜刂?、調(diào)節(jié)自己的行為,抑制沖動,抵制誘惑,堅持不懈地保證目標實現(xiàn)的一種綜合能力。
2.注意轉(zhuǎn)移。是一種把注意力從引起不良情緒反應的刺激情境轉(zhuǎn)移到其它事物上去或從事其他活動的情緒調(diào)節(jié)方法。當出現(xiàn)情緒不佳的情況時,要把注意力轉(zhuǎn)移到使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或暫時避開令人傷心的地方。
3.自我安慰。這種情緒調(diào)節(jié)方法主要是當一個人追求某個事物而不能實現(xiàn),為了減少內(nèi)心失望,找一個借口或理由,以緩解矛盾沖突,消除焦慮、抑郁、煩惱和失望情緒。
4.適當發(fā)泄。當情緒發(fā)作時,人體內(nèi)潛藏著一股能量,過分壓抑只會使情緒困擾加重,積聚起來有害身心健康。大學生有焦慮、煩悶、抑郁等負情緒時,也不能一味地把不良情緒藏在心底,進行適度的宣泄,使壓抑的心境得到緩解和改善,有利于大學生的身心健康。
其次,學校加強情緒管理優(yōu)化教育體制,創(chuàng)造良好的讀書育人環(huán)境,引入情緒情感教育課程。對因男女情感問題引起情緒問題的學生,教師要加強對他們的心理衛(wèi)生教育,正確引導男女生交往,指導他們正確處理學習與愛情,友情與愛情的關(guān)系,用理智抑制情感沖動。創(chuàng)造良好校園學習環(huán)境,減輕學生的心理
負擔,放松他們的情緒。
而產(chǎn)生這些不良情緒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普遍的就是以下幾種。
1、社會各種壓力增大與大學生自身承受能力形成反差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fā)展,整個社會的緊張刺激性增多。人類進入了情緒負重時代。而當代的大學生面臨的挑戰(zhàn)也越來越多。因此在心理上存在多方面的壓力源。
2、個人心理的矛盾與沖突是情緒問題產(chǎn)生的根源
(1)自尊心與自卑感相伴相生
大學的校園是群英薈萃的地方,也許幾個月前你還是學校里的精英分子,到了大學校園,你就會變成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學生。甚至連一般的表現(xiàn)機會都難得到。這樣的變化,使一部分學生變得不知所措而產(chǎn)生自卑感。這些。是的大學生們自尊心與自卑心理交織。出現(xiàn)不安煩躁的情緒。
(2)社會需求與閉鎖心理的相互排斥
每一位大學生都希望參加社會實踐,與其他同學建立各種各樣的關(guān)系。但不少大學生或多或少地懷有閉鎖心理。擔心自己在社交場合不善言談、擔心自己缺少社交風度和氣質(zhì),不被人重視接納。有些同學很想正常地與人交往,卻因生性內(nèi)向,過于靦腆,存在不同程度的思想心理顧慮,從而游離與校園交際圈之外。一旦在心理上與人群格格不入,就不可避免地會陷入緊張、焦慮的情緒之中。
(3)理性思考與感情偏激的交錯互動
經(jīng)過“十年寒窗”才考上高等學府的大學生,普遍是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水平,富于思考是他們共同的特點。但是由于社會閱歷不多,實踐經(jīng)驗貧乏,年齡特點限制,大學生看待問題,評價人物和事件時,往往賦于較為濃厚的主觀色彩、帶有明顯的情感偏激傾向。常常表現(xiàn)為以偏概全、過于絕對化等。這種明顯的情緒化傾向往往削弱了理性的思考和評價能力。使大學生的心理情緒時時處于沖動、偏激的狀態(tài)。
(4)期望值偏高與現(xiàn)實狀況反差處在“青春少年” 的大學生,一般比較自信,有些“躊躇滿志”、“春風得意”對自己的前途和未來懷有美好的向往。因此,他們逐漸形成只能前進不能后退,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的心理定
勢。一旦遇到困難和挫折,就很容易萎靡不振,情緒低落。有些學生對自己期望值很高,而現(xiàn)實情況卻不盡如人意,經(jīng)過一個階段的努力依然得不到實現(xiàn),就就感到理想破滅,從而產(chǎn)生逆反情緒,與社會對立。
學會寬容,學會超然.保持一顆平常心態(tài)。
——要善待自己,寬容自己和別人的錯誤,誠懇幫助一切需要幫助的人。
——不要夢想別人按照你的意愿去辦事, 也別奢望自己所有愿望都變?yōu)楝F(xiàn)實,更不要企望大家都對你稱贊認可.積極參加多種文體活動和社會活動
——游泳,爬山,卡拉OK,……在愉悅的氛圍中,和諧同事、同學關(guān)系,多交些朋友,讓自己始終保持健康、愉快的心態(tài)。
心中有怨氣時,要向朋友、知己傾訴。
——千萬不能悶在心里,不要總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一定要向信任的朋友傾訴,把心中的怨氣說出來,爭取得到朋友的幫助。
——善待他人,把心放寬,多看別人的好處;笑口常開,遇到困難,也保持微笑。
要想辦法化解.把不開心的事宣泄出來。
——背著旁人,悄悄大哭一場;
——在空曠無人的地方大喊幾聲;
學會理性與感性相結(jié)合的思考方式。正確的看待事情本質(zhì),相信自己,相信身邊的人,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適當?shù)臏p壓。努力改掉自己這個壞毛病。
第三篇:九九、請對下面的德育案例進行開放式理論分析(考生也可以自己提供案例)
九、請對下面的德育案例進行開放式理論分析(考生也可以自己提供案例)
小時候,我是一個既聰明又聽話的孩子。在學校,我是老師的得意門生,因為我會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一切事。比如,上課要認真聽講,不要做小動作,作業(yè)要認真完成等等。在家里,我是一個乖孩子,我從不惹爸媽生氣,爸媽讓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因為聽爸媽的話,除了會得到一點點好處(比如買玩具給我,買好東西吃等等)之外,重要的原因是我覺得爸媽的話都是正確的,我只需領(lǐng)旨行事就行了。就這樣我度過了我快樂的童年——真正的無憂無慮的生活。漸漸地,我長大了,走出了小小的家,看到了外面豐富多彩的世界。我開始喜歡新鮮的事物。像其他同學一樣,我迷上了瓊瑤,喜歡看故事中的男女,體驗他們愛情的甜蜜,同時也會為那些沒有走在一起的俊男倩女感到惋惜;我也開始迷戀大腕歌星、影星:如張信哲、劉德華、張柏芝、周星馳之流,他們或柔或剛的歌聲、或真或假的表演,總會讓我為其傾倒,并給我純真的心靈上,增添了一點點色彩。從此,我成了“追星族”中的一員。我開始有了自己的生活,有了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有了自己的思想。
我忽然覺得我長大了。書本上的東西,對我來講,已沒有了吸引力;老師的話,也被我當成了耳旁風;爸媽也不再是我心目中的上帝。有時,為了向他們證明“我不再是一個孩子”,竟做出讓他們大為震驚的舉動。比如,我會因爸媽沒和我商量而替我作了什么決定而大吵大鬧,我會煩老師對我們管的太多等等??傊?,我總想擺脫他們,活出我自己。終于有機會可以實現(xiàn)我的夢想了。在我上初二那年,爸媽出國考察一年,把我留給了爺爺奶奶。這下,我可高興壞了。我再也不用聽爸媽的嘮叨,做錯事情,也不用怕老師告訴爸媽,我完全自由了。在學校,我可以不聽老師講課,還故意搗亂課堂。在家里,我可以沒日沒夜地看電視,看我喜歡的動畫片、武俠片等等。和同學之間,動不動就拉開架式,想要拼個高低;不過有時,我也會把幾個要好的朋友聚在家里狂玩一陣。這一年,我自由了,自認為活得很瀟灑。一年后,爸媽回國了,他們說了一句特有紀念意義的話,“你怎么變成了這樣?”我當時目瞪口呆,“我怎么了,難道我不是自己了嗎?”那一夜,我失眠。我開始思索爸媽的話,陷入了深深的迷惘:難道我不是自己嗎,我自己應該是什么樣子的呢?我想不清楚,但我明白我的所作所為并不是爸媽所愿意看到的。
爸媽的這句話,給了我很深的心靈震顫。從此以后,我真的長大了。我不再迷戀于年少時的那些誘惑,并為自己樹立了一個遠大的目標——考上一所名牌大學。雖然,那時那個目標對我來講是那么的遙遠與渺茫。如今,我實現(xiàn)了。我跨進了清華大學的校門,成了一名名符其實的大學生,真正成了讓許多人為之羨慕的天之驕子。我為我自己感到自豪、感到驕傲!現(xiàn)在,我可以信心十足的對所有人說:“我就是我!”
答:通過以上案例,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該同學日常學習生活中的縮影。雖然該同學在成長中經(jīng)歷了一些波折,受到了一些困擾;但最終他擺脫了困境,走出了迷惘。成功的成為了一名“天之驕子”,并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然而,任何表象都離不開其內(nèi)在的本質(zhì)。如果我們把表象看作德育教育的結(jié)果,那么本質(zhì)就應該是德育教育的過程。就過程而言,我個人覺得可以從以下幾點來闡述、分析:
一、合理化論:從合理化論的角度來看,該同學由年幼時的乖巧聽話,到少年時的懵懂迷戀,再到早期青年時的叛逆不羈和中期青年時的學業(yè)有成。這樣的成長歷程是我們很多人都經(jīng)歷過的,也可以說它是具有必然性、不可逆性的。
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幼兒對外界事物的認知度并不是很強,所以大部分的學習生活都是依賴于家長和教師的教育、指導,如若脫離了家長與教師,幼兒就會產(chǎn)生強烈的不適應感和排他感。那么出于自我保護的目的,幼兒自然而然就學會了如何做到乖巧聽話,讓家長和教師更加關(guān)注自己不被冷落。
而從青春期心理學的基本特征來說,我們可以得知青少年自身發(fā)展據(jù)有以下特性:不平衡性、動蕩性、自主性、前瞻性、進取性、閉鎖性和社會性。首先不平衡性、動蕩性造就了青少年叛逆的根本原因;其次自主性造就了青少年特立獨行的行為特征;再者前瞻性和進取性則使青少年與家長、教師之間產(chǎn)生了思想上的代溝;最后閉鎖性和社會性則是青少年叛逆行徑的內(nèi)在動機。
二、情感論:從情感論的角度來看,該同學的父母所進行的情感德育教育是有所偏頗地,他們有著非對即錯的情感評判機制。我們可以看出該同學在年幼時乖巧聽話,討人喜愛,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父母在行為、情感上起到了正確的示范作用,使幼兒從理性上認同父母的言行。同時該同學的父母在無意中的褒獎,也充分體現(xiàn)了積極的情感教育可以造就幼兒理性上的自我認同。然而隨著青春期的到來,該同學的某些行為習慣開始悄然改變,而這些行為習慣并不是家長、教師所喜聞樂見的,于是消極的情感教育開始占主導地位。隨之而來的爭吵和回避取代了以往的褒獎,發(fā)現(xiàn)子女的優(yōu)點也被缺點所替代。所以很容易造成他對自我本身的不認同,而這些自我的不認同又恰恰被叛逆的表面所蒙蔽,所以家長和教師的情感德育教育會陷入一種不自覺的惡性循環(huán)。如果此時的家長能夠與子女將心比心的溝通交流,那么積極的情感教育將會重新占據(jù)主導地位,他也會更加理性的待人接物,不再以叛逆不羈的行徑處事。
三、標定論:從標定論的角度來看,人是會自我標定的,也是會接受別人標定的。一旦接受標定,就會成為個體行為的形象模板。也就是說該同學早期的行為是在父母與教師的標定下所形成的模板,并不具有自主性,所以幼兒時期他的言行是和父母、教師所期望的表現(xiàn)是一致的。而進入青春期后自主性、動蕩性、閉鎖性和社會性開始左右該同學的情感發(fā)展,原有的形象模式受到了沖擊,主體自我開始重新審視原來的標定方法,并迫切尋找自我宣泄的突破口。所以新的標定方法開始初步形成,然而由于青少年自我判斷能力并未走向成熟,所以往往會產(chǎn)生不正確或有偏差的標定結(jié)果,這也就是青春期較為波折的一個階段。隨著青少年自我判斷能力的逐步提升,青少年的自我認知和情感將會步入成熟階段,此時他們會開始思考自我和未來,并產(chǎn)生積極的情感思想,這樣的情感思想是有利于確立一個正確的標定方式的。那么只要通過自身的努力,該同學成為一名“天之驕子”是水到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