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磨磚作鏡、積雪為糧,誤了幾多年少——西游記禪道詩詞的魅力
磨磚作鏡,積雪為糧,迷了幾多年少? _____西游記禪道詩詞《蘇武慢》的魅力
(作者:新新民;參照了網(wǎng)絡(luò)上有關(guān)資料,深表謝意)
試問禪關(guān),參求無數(shù),往往到頭虛老。磨磚作鏡,積雪為糧,迷了幾多年少?毛吞大海,芥納須彌,金色頭陀微笑。悟時超十地三乘,凝滯了四生六道。誰聽得絕想崖前,無陰樹下,杜宇一聲春曉?曹溪路險,鷲嶺云深,此處故人音杳。千丈冰崖,五葉蓮開,古殿簾垂香裊。那時節(jié),識破源流,便見龍王三寶。
《西游記》原著中有超過700首詩詞,這些詩詞大概可以分為四類:敘事的、描人的、寫景的、傳佛(道)的。從個人喜好的角度來看,寫景的和傳佛的詩詞最妙。傳佛的詩詞中,又尤喜歡這首《蘇武慢》的詞。
這首詞出現(xiàn)的章節(jié)是第八回的開頭。從故事情節(jié)上來觀看,這首詞出現(xiàn)的時候,正是孫悟空坐牢五指山下的時候。孫悟空從石頭里蹦出,到拜師須菩提學(xué)藝有成,恃才傲物大鬧天宮,再到斗不過如來被壓在五指山下坐牢。此時,孫猴子心情的失落和無助可想而知。孫猴子出生以后,就表現(xiàn)出異于常猴的悟性和天賦,到處拜師學(xué)藝,學(xué)佛學(xué)道學(xué)長生,自以為道果已成,上天徹底無敵手,確實也風光了幾回。但沒想到與如來一交手,就被易如反掌地壓在五指山下,絲毫動彈也不能。此時,在石頭下坐牢的孫猴子難免會想,學(xué)佛學(xué)道的方向錯了?還是功夫不到?亦或長生僅是騙人的把戲?在此背景下,這首《蘇武慢》就隆重登場了。詞的一開頭,單刀直入,“試問禪關(guān),參求無數(shù),往往到頭虛老”,這不就是我猴子參禪悟道的自身寫照嘛?禪關(guān)這個詞,涉及到在中國影響最為深遠的禪宗。禪關(guān)的基本詞義為禪門或者參禪需要越過的關(guān)口。從印度迦葉尊者靈山會上得到釋迦牟尼佛的“微妙法門”作為禪宗的祖師爺后,一脈單傳,經(jīng)二祖阿難至二十八祖菩提達摩?!毒暗聜鳠翡洝份d,達摩得法后,問師父二十七祖般若多羅“我既得法,當往何國而作佛事”,尊者曰:“當往震旦,設(shè)大法要,直接上根”。達摩既是印度禪宗的二十八祖,同時也是中國禪宗的初祖。達摩從水路到廣州,到南京與菩薩皇帝梁武帝會面,因話不投機,渡長江北上棲于少室山,面壁九年,后傳法于二祖慧可(神光),經(jīng)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至六祖慧能時,禪宗方才興盛。禪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接引的是上上根智的人。隨著中唐時期禪風鼎盛,參禪學(xué)佛的人越來越多,未必學(xué)人都是上上根,于是有禪師慈悲,別開方便,設(shè)禪關(guān),參話頭,以接引有緣。奈何人心萬象,攀援不斷,種種差謬,往往到頭虛老。所謂“空悲切,白了少年頭”是也。
“磨磚作鏡,積雪為糧,迷了幾多年少?”是對上一句意思的重復(fù)和加強。但從文句的影響力來看,這句比上句更為震撼人心,特別是“磨磚作鏡,積雪為糧”這八個字。磨磚作鏡出自《景德傳燈錄》卷五:唐朝道一和尚常習(xí)坐禪,未能悟道。南岳懷讓禪師問他:“大德坐禪圖什么?”回答說:“圖作佛。”懷讓即取一磚在他庵前石上磨,道一問磨磚做什么,懷讓回答“磨作鏡”,道一奇怪道:“磨磚豈得成鏡?”懷讓反問:“磨磚既不成鏡,坐禪豈得成佛?積雪為糧出自《漢 書.蘇武傳》:“單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數(shù)日不死?!?磨磚作鏡與積雪為糧,意義是相同的,都是亂劈柴,白費功夫的意思?!独銍澜?jīng)》卷一“猶如煮沙欲成嘉饌(zhuàn),縱經(jīng)塵劫終不能得”煮砂成飯的典故,《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緣木求魚的典故,以及《永明智覺禪師唯心訣》卷四:“若敲冰而索火,類緣木以求魚”敲冰索火的典故,均有異曲同工之妙。故此有“迷了幾多年少”,枉費了大好青春年華的感嘆。
“毛吞大海,芥納須彌,金色頭陀微笑?!边@是悟道后的境界了,悟道后心能含裹十方三世,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xiàn)大,大中見小,這種境界就如同禪宗初祖的公案“釋迦拈花,迦葉微笑”的妙悟一樣。毛吞大海,芥納須彌是說一根毛孔可以容納下四大海水,芥子可以裝下整個須彌山,而且還能不顯得迫迮。典故則出自《維摩詰經(jīng)》、《楞嚴經(jīng)》和《華嚴經(jīng)》。《維摩詰經(jīng)》不思議品第六載“唯,舍利弗,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可思議’,若菩薩住是解脫者,以須彌之高廣納芥子中無所增減,須彌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諸天,不覺不知己之所入,唯應(yīng)度者乃見須彌入芥子中,是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不嬈魚螢黿鼉水性之屬,而彼大海本相如故,諸龍鬼神阿修羅等,不覺不知己之所入,于此眾生亦無所嬈。” 鳩摩羅什翻譯的《維摩詰經(jīng)》,文字簡練、優(yōu)美,對中國佛學(xué)、禪宗、文學(xué)的影響十分深遠。不管是想提高寫作水平,抑或是擴大心量,再或是學(xué)習(xí)佛法,這都是一本值得反復(fù)讀誦的一部大乘經(jīng) 典?!独銍澜?jīng)》卷二謂“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失于本心,為物所轉(zhuǎn),故于是中觀大觀?。蝗裟苻D(zhuǎn)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這也是毛吞大海思想的注解。明代有“自從一讀楞嚴后,不看人間糟粕書”,從這句詩中可以看出,楞嚴經(jīng)在文學(xué)、佛學(xué)上的地位是何等尊崇。從阿難贊佛的偈語中也能看出楞嚴經(jīng)的密因了義 “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薄度A嚴經(jīng)》更是在多處地方闡明“毛吞大海,芥納須彌”的佛理與境界,卷1“一一毛端,悉能容受一切世界而無障礙?!本?“過去所有諸國土,一毛孔中皆示現(xiàn)?!?卷46“以一國土碎為塵,其塵無量不可說。如是塵數(shù)無邊剎,俱來共集一毛端。此諸國土不可說,共集毛端無迫隘。不使毛端有增大,而彼國土俱來集。于中所有諸國土,形相如本無雜亂?!?卷59“毛端置眾剎,經(jīng)于億千劫。掌持無量剎,遍往身無倦。還來置本處,眾生不知覺。菩薩以一切,種種莊嚴剎。置于一毛孔,真實悉令見。復(fù)以一毛孔,普納一切海。大海無增減,眾生不嬈害?!薄A嚴經(jīng)上還有多卷中涉及相關(guān)內(nèi)容。《華嚴經(jīng)》的空間圓融觀對禪宗影響尤巨,禪宗將此義理化為電光石火的機鋒?!段鍩魰肪恚保啊肚迓枴份d,清聳初參法眼,法眼指著雨說:“滴滴落在上座眼里。”清聳起初不解其意,后來閱讀《華嚴經(jīng)》,頓有感悟,得到了法眼的印可。對于《華嚴經(jīng)》,佛門有言,“不讀華嚴,不知佛家之富貴”,此富貴應(yīng)是出世間法的富貴,《華嚴經(jīng)》為印度龍樹菩薩從龍宮的圖書館內(nèi)帶回,但龍樹菩薩帶回來的僅是《華嚴經(jīng)》下卷中的節(jié)略本共十萬偈,龍樹菩薩發(fā)現(xiàn)上、中兩本數(shù)量巨大、涵義深奧,非一般世間人所能理解。而漢譯最全的唐實叉難陀八十華嚴譯本,也僅有四萬五千偈。這八十卷譯本已然被大乘諸宗奉為宣講圓滿頓教的“經(jīng)中之王”,“富貴”可見一斑。
金色頭陀微笑,典故出自禪宗初祖迦葉尊者的公案。金色頭陀這里是指迦葉尊者,《指月錄》卷三載“一祖摩訶迦葉尊者,摩竭陀國人,姓婆羅門,父號飲澤,母號香至。過去世為金師,值毗婆尸佛般涅槃,四眾起塔,有貧女得金珠,懇金師,為補塔中佛像金面缺處,相與發(fā)愿,世世為無姻夫妻。由是因緣,九十一劫,身皆金色?!苯鹕^陀微笑,是講的靈山會上世尊傳法于一祖迦葉尊者。《指月錄》卷一載:“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卞热~尊者是佛留下駐世的四大弟子之一,《指月錄》載,迦葉尊者在云南雞足山入定,等彌勒菩薩降生人間,交付法衣,方般涅槃。
悟時超十地三乘,凝滯了四生六道。
十地者,菩薩十地也,即歡喜地、離垢地、發(fā)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xiàn)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云地?!独銍澜?jīng)》卷八對菩薩的十地有簡要介紹,《華嚴經(jīng)》之《十地品》、《佛說十地經(jīng)》對菩薩修行所經(jīng)的十地境界的描述則更為詳實。世親菩薩曾親造《十地經(jīng)論》解釋《華嚴經(jīng)》之《十地品》的經(jīng)義,《十地經(jīng)論》經(jīng)文比較難解,相傳鳩摩羅什譯此經(jīng)時,疑難猶豫一個多月未能 動筆,后來他的師父佛陀耶舍來到長安以后,兩人共同討論才明確了辭句義理。世親菩薩這部釋論不僅使經(jīng)文的義理得以綱舉目張,而且從經(jīng)文中發(fā)掘出許多新義為后來大乘教義發(fā)展的張本。
三乘者,聲聞、緣覺、菩薩。四生者:濕、卵、胎、化也。六道者,天人修羅,鬼畜地獄也。三世因果,六道輪回,是佛教的根本。
悟時超十地三乘,比十地三乘還高的,自然是成佛了。凝滯了,是與前句的“悟時”相對應(yīng),意思就是生起了執(zhí)著心、分別心,與《金剛經(jīng)》“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相反了,心一旦迷惑、凝滯了,就只有在三途、四生、六道里輪回不休了。
誰聽得絕想崖前,無陰樹下,杜宇一聲春曉? 絕想,估計有兩種解釋,其一是絕妄想,與六祖《壇經(jīng)》的無念意思差不多。絕想和無念都不是指如枯木頑石的無想狀態(tài),正如六祖解釋無念,無者,無妄想;念者,念真如。所以,絕想,就是絕妄想,不是如同草木的完全無想。無陰樹,只要有光線,樹下都是有樹蔭的。這里的無陰,是表示修道將要或者已經(jīng)成功的一種境界。絕想的另一種解釋,就是絕響,絕響崖與后面一句的無陰(蔭)樹,也就是沒有樹蔭的樹相對應(yīng)。一般情況下,對著山崖喊話,由于回聲的作用,都會使得山谷震蕩;同時,只要是樹木,都會有樹蔭的存在。絕響崖和無蔭樹這兩種幾乎不存在的狀態(tài),說明了修道的艱辛和困難。無陰樹,就是純陽,據(jù)說道家修煉得道后,身體氣質(zhì)轉(zhuǎn)變,為純陽之體,呂洞賓號純陽子即可為證。杜宇一聲春曉,典故出自杜鵑啼血,傳說春耕時節(jié)杜鵑晝夜悲鳴,啼至血出乃止。這句一方面表明學(xué)道之艱難,須有破釜沉舟 的氣魄,如杜鵑鳥啼至血出之精神,方能“春曉”有望,恰如道家之言“若要人不死,除非死個人”之意;另一方面,這一句與前面“往往到頭虛老”相呼應(yīng),意境幽幽,回味無窮。成與敗、是與非,僅在一紙之隔。
曹溪路險,鷲里云深,此處故人音杳。曹溪,位于廣東省韶關(guān)市,六祖得道后,曾于曹溪河畔的南華寺傳法37年。鷲里,就是靈山,世尊晚年曾在此說法,著名的《法華經(jīng)》、《般若經(jīng)》等,據(jù)說就是在此開演的。這兩句與此處故人音杳所表達的意思,估計是“噫吁嚱!危乎高哉!學(xué)道難,難于上青天”啊。故人,就是禪宗所指的,也就是修行要找到的本來人。故人音杳,是指我們自身長久以來背覺合塵,迷失本心。如《楞嚴經(jīng)》卷一“汝等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xù),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凈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zhuǎn)?!薄按耸乔皦m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于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zhuǎn)?!本矶盃枙r,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身心泰然,念無始來失卻本心,妄認緣塵分別影事,今日開悟,如失乳兒忽遇慈母”,敘述的道理中就包含了“故人音杳”的意義。
千丈冰崖,五葉蓮開,古殿簾垂香裊。千丈冰崖非常高,根本上不去,壁立千仞,還是描繪修道之難。蓮花是佛教的象,據(jù)說西方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人們就是從蓮花中化生的。五葉蓮開,典故出自禪宗達摩祖師爺付法于二祖慧可時說的偈語:“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jié)果自然成?!边_摩的一花開五葉,似乎預(yù)示了禪宗從他之后到慧能時禪法大興的五個祖師,同時禪宗在中國扎 根以后,至六祖慧能及其門下,形成了南禪五家,以后的禪學(xué)發(fā)展,大抵是不出這五家的范圍的。這也與一花開五葉相符合。這五家是:
一、溈山靈枯和仰山慧寂開創(chuàng)了“溈仰宗”;
二、黃檗希運和臨濟義玄開創(chuàng)了“臨濟宗”;
三、云門文偃開創(chuàng)了“云門宗”;
四、洞山良價和曹山本寂開創(chuàng)了“曹洞宗”;
五、清涼文益開創(chuàng)了“法眼宗”。古殿簾垂香裊是個什么境界呢?就是個悟道的境界,但悟道又是個什么境界呢?估計就是“古殿簾垂香裊”,或者唐劉長卿在《別嚴士元》中的詩句“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蔽膶W(xué)與佛學(xué),向來就是不二不一的。
那時節(jié),識破源流,便見龍王三寶。識破源流是關(guān)鍵,識破源流是什么呢?就是前面所講的,參透禪關(guān),見到“故人”,明心見性了。三寶是什么?《道德經(jīng)》上老子講:“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為天下先。”據(jù)說,開創(chuàng)文景之治升平盛世的漢文帝,一生信奉的就是這三寶。老子以后的道家,也有其他三寶的說法,如“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神、氣、精?!狈鸺乙灿蟹鸺业娜龑殻覀兘?jīng)??匆娀蚵犚娙龑毜茏拥恼f法,這個三寶就是佛法僧。但是這首詞,卻是龍三王寶,似乎和前面介紹的三寶,最沾邊的還是神、氣、精了。但這種解釋仍然比較牽強附會。《法華經(jīng)》提婆達多品有龍女獻珠的故事:“爾時龍女有一寶珠。價直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龍女謂智積菩薩尊者舍利弗言。我獻寶珠。世尊納受。是事疾不。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觀我 成佛。復(fù)速于此?!?龍女獻珠,即身成佛,這里,龍嘛,它最舍不得的,最放不下的,最寶貝的就是那顆珠,這個龍珠,相當于他的一切。憨山大師詠心:“金翅鳥命終,骨肉盡消散。唯有心不化,圓明光燦爛。龍王取為珠,能破千年暗。轉(zhuǎn)輪得如意,能救一切難。如何在人中,日用而不見。”所以龍女獻珠,難舍能舍,難行能行,這個珠也代表妙真如性。
到最后,這首詞是哪兒來的呢?不是吳承恩先生的原創(chuàng),其實是抄來的,抄自一本道家的著作《鳴鶴余音》,詞作者是馮尊師。古代的書就是抄來抄去,但是放在這兒十分貼切,就是《西游記》作者的功勞。這不禁讓人想起,汪峰唱《春天里》,知者甚廖,等到農(nóng)民工兄弟無意間一吼,則路人皆知矣。世間事大抵如此,因緣不到,強來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