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淺談對中國近代史課的感受
淺談對中國近代史課的感受
俗話說讀史使人明志。但作為一個理工科的學生來說,“歷史”仿佛真的是一段學習的記憶,因為高考,歷史或許早已被遺忘在高一的某個角落。所以對于這一學期重開的歷史課對我來說充滿了吸引。
開學之初在慶幸有歷史課之余看看課表難免增加幾分失望之感。因為歷史課只有那么短短的八周16節(jié)課,這對于那本三百多頁的《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真的是小巫見大巫。但真正上了這節(jié)課才明白,我的擔心是多余的。因為老師是有備而來,他對我們的課程早有規(guī)劃。簡單來說,我們上課基本都不用課本,只要聽就足矣。每節(jié)課45分鐘,老師在講臺上講的滔滔不絕我們在臺下也聽得津津有味,從鴉片戰(zhàn)爭到五四運動再到國共內(nèi)戰(zhàn)再到新中國成立一件接著一件再由這些事件引出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故事:蔣廷黻 蔣百炎 李鴻章 孫中山 蔣介石。。。。
學了中國近現(xiàn)代史之后,我覺得自己的視野開闊了。中國近現(xiàn)代史讓我們“知古鑒今”教會了我們“以史為鏡”來提高自身理論水平。中國近現(xiàn)代史是中國歷史中最跌宕起伏的一段,我們中國人民最不能忘記的一段歷史,因為中國這幾百年的恥辱便凝聚在這一百年中。中國雖然經(jīng)歷了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繼續(xù)長期封建統(tǒng)治的清王朝,但是中國仍然面臨著外國資本 帝國主義的嚴重入侵,面臨著國內(nèi)封建主義勢力的繼續(xù)存在。總結近代中國人民的革命斗爭經(jīng)驗,歷史證明只有中國共產(chǎn)黨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學習和研究近代史后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應該倍加珍惜。。
第二篇:中國近代史感受
淺談中國近代史感受?我國和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按照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不斷地向前發(fā)展著,到了封建社會后期,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已經(jīng)孕育著資本主義的萌芽。但是,到了十九世紀四十年代,這種獨立發(fā)展的進程中斷了,資本主義列強用大炮、鴉片和廉價的商品,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并逐步和中國封建統(tǒng)治者勾結,來實現(xiàn)他們獨霸中國的目的。從此,中華民族成了一個被壓迫的民族。?大大小小的戰(zhàn)爭,不斷爆發(fā),中國曾一度變得支離破碎。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資本主義,官僚主義三座大山,取得了偉大勝利。?歷史不應該忘記,歷史也不應該被忘卻。?從幼時發(fā)蒙那天起,重復在我耳畔的,便是正義必定戰(zhàn)勝邪惡的道德邏輯,而正視如釘在板上的歷史,更多的卻是與長年所習教義不甚一致的悲劇。為了到哪都說不清白的毒品走私,竟明火執(zhí)仗地打上人家,天下邪惡之最,可居第一;把圖財害命的強盜拒之國門之外,應是最天經(jīng)地義的正當之舉,可結果總是邪惡者揣著占地索款的條約凱旋,正義者屈辱地舔憮著流血的創(chuàng)傷。廣大農(nóng)民為獲得生存的空間,衣食的飽暖,揭橥天下第一家,共享太平的義旗,也是順呼天而應呼人之事;而為了少數(shù)人的驕奢淫逸,把萬千生靈殘殺在血泊之中,這與正義何其相悖,可是道德邏輯依舊沒有顯示靈光。?中華民族,是個有著幾千年悠久歷史的民族;一直以來,我都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驕傲。雖然,在近代,我們的祖國忍受了太多的蹂躪、承受了太多的折磨,我們的國民被列強所歧視、侮辱,但,我依然深愛著他們。這種愛,包含著輝煌、包含著屈辱;包含著惜弱、包含著圖強。這種愛,沒有什么原因,卻有千萬個理由。這種愛,已經(jīng)深深的植根于我的心中。這種愛,給了我無形的強大動力,使我們每個有良知、有責任的華夏兒女,為了那段不堪回首的歲月,為了洗卻積壓于胸的憤怒,為了我們的子孫不再有我們的尷尬,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都應努力的奉獻。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沒有一個強大的祖國,沒有一個繁榮的民族,作為個人,不論怎樣,都逃不掉先輩的遭遇。?在中國人的心中,被刺傷最深的,是我們的學生、近鄰、狂妄自大而又狹隘的日本國。他們在我們國土上的獸行,已經(jīng)深印我們腦海;他們對我們國民的敵視,更使我們憤慨。我相信,倘若現(xiàn)在誰要是能把日本給消滅了,那他將是中華民族的大英雄,遺憾的是,我們不能那樣做。我們不能左右狹隘民族的狹隘觀念,我們也不能忘卻被稱作?支那豬?的黑色的烙印。我們無法報復,更不能侵略。我們能做的,只能是,記住那段可恥的歲月,努力的發(fā)展我們的祖國,使他不再積貧積弱,不再任人宰割。??經(jīng)歷了屈辱,便知道了災難的沉重?,F(xiàn)在,我們的祖國走出了陰霾,我們的人民,正在把傷口輕輕的掩埋;我們?nèi)找娴膹姶?,但絕不狹隘,我們盡力的丟掉過去,但絕不忘記歷史;我們的民族,有著很強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但絕不去奴役;我們的人民,有著博大的胸懷,但也絕不會一味的容忍。??為了那屈辱的歲月,我們將緊緊的團結;為了那屈辱的歲月,我們將發(fā)奮的努力;為了那屈辱的歲月,我們不再沉默;為了那屈辱的歲月,我們都更加深愛我們的祖國。??中國人民一直沒有停止過探索的步伐,康有為、梁啟超,還是孫中山,都在這條路上奮不顧身探索過,有著新的思想、新的領導階級。?更是有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才有了更好的發(fā)展,更明的道路。?
第三篇:感受中國近代史[最終版]
感受中國近代史
陳超
在我們五千年悠久的歷史中,有輝煌,也有屈辱。對于輝煌,我們感到無比自豪,對于屈辱,我們感到無比失落,這學期我們開始學習中國近代歷,老師說這是一段屈辱史。
曾經(jīng)的中國,是那樣輝煌,最早的原始人在我國,我國也是最早進入奴隸社會的。當我們進入封建社會時,還有不少國家還停留在奴隸社會。漢朝,一條絲綢之路讓世界認識了中國,隋唐時期,中國達到鼎盛時期,高超的封筑水平、雕版印刷的發(fā)明,光耀千古的詩壇、燦爛奪目的書法和繪畫、世界藝術寶庫莫高窟、盛大歡騰的樂舞,我到這,我們是多么自豪。明朝,鄭和七下西洋,又創(chuàng)造了一段輝煌。
但是,這一切都變成了過去,在清朝末年,由于皇帝的昏庸竟下令閉關鎖國,這讓中國在世界上逐漸掉隊。鴉片戰(zhàn)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一八四零年,當時世界上最強在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用洋炮洋槍正式打開了清朝鎖國的大門,這時,我們才意識到我們是多么落后,別人已經(jīng)使用了洋槍洋炮,而我們的武器竟然還停在冷兵器和土炮上,在屈辱下,我們簽訂了首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這個條約對我國帶來不小的災難,它不僅破壞了領土主權,還帶來了財政的危機,人民的負擔------然而,這只是噩夢的開端,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將豪華壯觀的皇家園林——圓明園毀于一旦,并且,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侵略我國,越來越多的不平等條約也隨之而來,那時,我國就像一只手無寸鐵的大肥半,等著侵略者們來割占,我國在當時已開始慢慢淪陷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失敗而簽訂的《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我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隨后,八國聯(lián)軍的侵華戰(zhàn)爭所簽訂的《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一段屈辱的歷史,是無法完的,今天的中國,逐漸走向繁榮。感受中國近代史,是讓每個中國人感到恥辱的一段歷史,但是,這段歷史我們要永記于心,我們只有記得我們曾經(jīng)如何落后,才會更加努力奮斗,感受中國近代史,也讓我們明白一個道理:落后就要挨打。
還好在近代史上出現(xiàn)了洪秀全、孫中山等頂天立地的歷史人物。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創(chuàng)立民國,勛炳萬世。但辛亥革命是不徹底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我是從國民黨陣營里過來的人,國民黨當時并沒有統(tǒng)一中國。只有在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才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近十年改革開放的成就世人有目共睹。這也是社會主義事業(yè)健康發(fā)展的體現(xiàn)。今天,我們紀念鴉片戰(zhàn)爭150周年的時候,中國人民不但站起來了,而且站穩(wěn)了從辛亥革命以來,沒有一個黨像中國共產(chǎn)黨這樣,與人民群眾建立和保持著血肉般的密切聯(lián)系。所以,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重任,領導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的重任,責無旁貸地落到中國共產(chǎn)黨的肩上。” 在世界上,有的人以為中國是***,沒有民主黨派參政、議政,這是對半個世紀以來的中國歷史缺乏了解。其實,遠在三十年代,民主黨派就與中共風雨同舟,從八年抗戰(zhàn)到建國前夕,中共與民盟、民建、九三學社等許多民主黨派建立起鞏固的合作關系。建國40年來,這種合作關系不斷完善,目前又朝著規(guī)范化、制度化方向發(fā)展。
中國近現(xiàn)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質來說,是中國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眾為救亡圖存和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英勇奮斗、艱苦探索的歷史;尤其是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進行偉大艱苦的斗爭,經(jīng)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經(jīng)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把一個極度貧弱的中國逐步變成一個初步繁榮昌盛、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歷史。近代,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不僅從軍事、經(jīng)濟對中國進行侵略,還從政治文化加以侵略控制,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民不聊生,經(jīng)濟凋敝,一片國將不國的慘狀。壓迫侵略,必然導致反抗,中國人民積極開展了各中形式的反抗斗爭。一個偉大的名族的反抗是可拍的,也必然是成功的!百年的侵略的恥辱,但也激起了一個名族的血性,也改變的一個名族,引導出一個新的時代!
身為一個中國人不應該忘記這段恥辱,當然,放眼今朝,停滯不前便是落后,因此,我們更應發(fā)揚艱苦奮斗的作風,努力不懈,使我國保持飛速發(fā)展。尤其作為年輕一代,作為大學生,我們更應使強國富民為己任,認清我們在新時期的責任和使命對于我們每一個大學生都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因為,我們的民族正在騰飛!
第四篇:讀中國近代史感受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列強侵華的屈辱史,它警醒我們,落后就要挨打,青年學生應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人民抗爭史,它告訴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自強不息,不畏強暴的民族,中國人民具有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民族探索史,地主階級、農(nóng)民階級和資產(chǎn)階級由于自身的階級局限性,都不能提出科學的革命綱領,不能改變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只有共產(chǎn)黨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鴉片戰(zhàn)爭失敗后,當時中國人中的先進分子深感國家落后,認定富國強兵必須向西方學習,首先要改良政治,在戊戌變法運動的直接推動下,廢科舉辦學堂,1903年清政府采用西方學制,頒布《學務綱要》,語文獨立成科,我國現(xiàn)代語文教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逐步形成的,這是歷史的進步。但是,必須指出,否定我國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改用西方的語文教學模式,只是政治思想運動的直接產(chǎn)物,而不是語文教育自身演變發(fā)展的結果。這一轉變沒有進行學科自身的研討,沒有認真分析總結數(shù)千年的漢語文教育的利弊得失,對語文教育的傳統(tǒng)采取了簡單地全盤否定、抹殺的態(tài)度。
現(xiàn)代語文教學一開始便存在著失誤。這是我們不能不面對、不能不認識的問題。而且百年來不斷強化向西方印歐語系,包括蘇聯(lián)的母語教育學習,導致我國語文教育背離傳統(tǒng)、背離漢語文特征越來越遠,以至教學實際水平不斷下降,造成今日被人視為“誤盡蒼生”的結果。對此,我們不能不深深地反思,再反思。
我國古代語文教育有兩個基點,一是封建統(tǒng)治的需要,二是漢語言、文字自身習得運用規(guī)律的制約。比較一下印歐語系的古代語文教育,二者盡管都屬適應政治需要的泛語文教育,但內(nèi)容極不相同。這里不談教育內(nèi)容、文章內(nèi)容、思維內(nèi)涵的不同,而是看言語形式本身。以古希臘為代表的西方語文教育,一開始便學字母拼音,學習語法,區(qū)分名詞動詞形容詞等詞類,學習以動詞為中心主謂賓定補狀相互組合時的形態(tài)變化。而我國漢代之前早已是集中識字寫字,不分詞類詞性、主謂賓,更不管詞的形態(tài)變化;但講究六書,學習漢字的造字法。西方語文教育從學語法開始,我國古代沒有西式語法自然不學,這并不是我們落后,而是因為漢語漢字根本不同于印歐語系的語言文字。我國古代的語文教育培養(yǎng)了一大批文章大師和文學大師,哺育了中華民族燦爛的古代文化,滋養(yǎng)了中國古代高度發(fā)展的科技,這些事實就是我國古代語文教育并不落后于西方的明證。
從中西古代語文教育事實的比較中應得出一個起碼的結論:語言文字不同,語文教育的內(nèi)容方法也必然有所不同。
可是,我國現(xiàn)代語文教育一開始便沒有冷靜分析古代語文教育的是與非,沒有顧及漢語言文字自身的特點,簡單地學習西方的分散識字,拋棄了利用韻語集中識字的傳統(tǒng),歷史已表明這樣做大大降低了漢字教學的水平,從而制約了整個語文教育水平;通過誦讀典范文章以形成語感的做法,也被斥之為“死讀書”;并且開始以并不那么合漢語規(guī)律的“語法”,作為語文教學的基本內(nèi)容。這不是漢語文教育自身的演進,而是一種人為的扭曲,根本沒有對語文學科自身的規(guī)律進行研討。這樣背離民族母語教育的傳統(tǒng),使我國語文教育自然發(fā)展的歷史進程出現(xiàn)了斷層。而這一切卻是在現(xiàn)代化、科學化的旗號下發(fā)生的,是在民主革命的進程中伴生的,是政治革命運動的產(chǎn)物,使人們難以認識它內(nèi)含的謬誤。以至這一謬誤延續(xù)至今,仍深深束縛著語文教學的改革。
新中國成立后語文教育迅速在全國范圍普及,并且正確地將“國語”“國文”課合并為“語文”,確認“口頭為語書面為文”,以培養(yǎng)聽說讀寫能力為學科目的,逐步明確語文的工具性。這是歷史的大進步。但是至今的五十年歷程,真是曲曲折折!
在一邊倒向蘇聯(lián)學習的時代潮流下,1951年提出對語文教學來說似是而非的“語言是科學,文學是藝術”,致使中學語文分為漢語、文學兩科。雖只是從1955年秋到1958年3月短暫的實行,但影響極為深遠。
從此,語法正式被認定為第一位的語文基礎知識,認定提高語文水平必須與印歐語系一樣學習理論語法;結果語法越學越多,學生的語文水平卻越來越低。這里必須明確,我們運用母語憑的是語感,是以習慣的形態(tài)存于大腦的本體語法。印歐語是形態(tài)語,口語轉為書面語形態(tài)的變化必須規(guī)范化,漢語是邏輯意合語,口語轉為書面語不必考慮形態(tài)變化,憑語感便可以了。同時,因之理性的文章的文學分析日趨盛行,加上左的政治的影響,強化文章(文學)的內(nèi)容分析,挖掘微言大義之風日盛,使重語感的傳統(tǒng)幾乎難見蹤影。學生在語文課上獲得的是教師講授的抽象的關于內(nèi)容和寫法的結論,文章包括文學作品的語言本身被舍棄了,課堂讀書聲日漸衰弱,典范的言語無法有效化為學生的語感,學生的語言政治化口號化,日趨貧乏。
分科還有一個至今認識不清的后果:語文教學逐步背離我國古代以文章教學為主、以實用為主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重文學、輕文章從此成為語文教學的主流。日重一日師生偏愛文學、偏愛帶有文學性的記敘文(包括文學色彩濃厚的文言文),不喜教學議論文、說明文;不是教學生實用文章的基本寫法,而是大講學生學不到手的“寫作特點”“藝術特色”。在這種潮流下,自然不去探討如何培養(yǎng)學生讀寫實用文章等社會最需要的讀寫活動的一項項基本技能,以技能訓練為中心去改革教學的人成為極少數(shù),以致直到今日“以訓練為主線”只是一句空洞的口號!缺乏系統(tǒng)科學的基本讀寫技能訓練,學生的語文水平怎么提高!“淡化”語文技能訓練,還要我們這些專職的語文教師于什么!
80年代中期以來,在改革開放的歷史潮流下,高考借鑒美國的做法推行標準化考試,語文教學又一次“學”西方。在沒有弄清標準化考試是怎么回事的情況下,在追求升學率的驅使下,把所謂“標準化題目”即選擇題之類的定向反應性的客觀題,作為平日教學語文的練習的基本形式,使主觀對主觀的讀寫活動,變?yōu)闄C械瑣碎的“定向反應性”活動,極大地扭曲了以系統(tǒng)言語技能訓練為中心的培養(yǎng)語文能力的教學活動,導致社會各界批評揭發(fā)的種種現(xiàn)象,使語文教學陷入空前的大災難。
這便是我國百年現(xiàn)代語文教學歷程中,三次向西方,即向印歐語系母語教育的“學習”。造成我國現(xiàn)代語文教學的發(fā)展與漢語言文字的特征不相適應,與我國古代語文教育的發(fā)展軌跡不相銜接,發(fā)生了錯位,形成了歷史的斷層,造成語文教學水平不斷下降的惡果,使我們不得不面對“誤盡蒼生”的尖銳批評。盲目學習西方,正是我國現(xiàn)代語文教學水平低下的“病根”。
而問題的根本,在于忽視了語文學科對象母語的不同。漢語文完全不同于印軟語文,絕對不能簡單搬用西方的教學內(nèi)容和方法。背離漢語文的特征,背離漢母語的習得規(guī)律,這便是語文教學水平低下的“本源”。
三次“學習”西方,都沒有深入研究別人的做法是否適應漢語文,是否適應漢母語習得運用的實際;沒有分析古代語文教育的經(jīng)驗與教訓,沒有對漢語文教學本身的內(nèi)在的規(guī)律進行研討。而問題的發(fā)生有著深刻的社會政治背景,是在向經(jīng)濟科技發(fā)達、先進的國家學習,在振興中華的社會革新的潮流中發(fā)生的,有歷史的必然性、合理性。不過,歷史也是有謬誤,有漩渦,有逆流的。回顧歷史我們要冷靜思考分析。我國百年近現(xiàn)代史是革命史,是以政治斗爭為中心的歷史。但政治不等于一切,一切從政治出發(fā),是一種泛政治化傾向。這種傾向是百年語文教學水平低的社會原因。語文教學和整個的教育事業(yè)一樣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被政治化、國家化和行政化,語文教育自身的獨立性和主動性削弱了,語文教育自身特有的實質性問題被淡化、被融化、甚至被湮沒,變得有名無實,以至到今日連“語文姓什么”都沒有定論。
今年新修訂的兩個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僅是對百年教訓經(jīng)驗式的回顧,對古代經(jīng)驗表層的感性繼承,是“似曾相識燕歸來”,缺乏科學的理性的思考與分析;仍然沒有對語文教學自身的特點與規(guī)律進行深入系統(tǒng)的分析研究。其實這次修訂又是簡單地適應由政治需要而推動的“素質教育”“創(chuàng)造教育”和“人文教育”的需求,再次隨大流,不過是由語文教學工作者自行泛政治化,這就更可悲了。這也更證明了語文教學問題的嚴重性與普遍性,也就更顯示了深入開展語文教學世紀大討論的必要性。
我們必須吸取這一深刻的教訓。在講究科學的今天,必須著力研究我國漢母語教育的自身特點和規(guī)律,認清漢語漢字和漢語文習得運用的規(guī)律,首先為語文課準確的定位、定性、定任務、定內(nèi)容,再來談方法,然后才能修訂大綱與教材。只有這樣才可能立足漢語文教育的自身,去吸取外民族特別是印歐語系的母語教育中適合我們、于我們有用的東西,才不致重犯盲目學習西方語文教學的歷史性錯誤。
第五篇:對中國近代史綱要課的認識
認識:
談及中國近代史,其實我們在中學的時候都有學過,只不過那時作為理科生的我們都只是學習中國近代何時,何地發(fā)生了什么大事,為何發(fā)生,有何意義而已,并這意義,也是來源于前人的總結。我們并沒有考慮過學習它除此之外還有何意義。
學習《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對我們平時的歷史知識的擴充有很大的幫助,在大學的近現(xiàn)代史的學習中,老師補充了很多關于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背后的故事,學到了以前沒有學到和了解的東西,大大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增長了我們的知識,使我們對中國的歷史發(fā)展背景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特別是對于歷史的人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老師讓我了解生活中的魯訊,初中學習魯迅的作品,就很喜歡魯迅。。
就這樣,通過一個個故事,一段段歷史,我找到了學習歷史的樂趣,從此人生的寬度又增了不少。這便是我關于該門課程的認識了。
《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一書記錄了從1840至今一百年多年里中國歷史上所發(fā)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分為上中下三篇。上編,從鴉片戰(zhàn)爭到五四運動前夜。通過學習我們把握從鴉片戰(zhàn)爭到五四運動前夜,中國的社會性質、主要矛盾以及基本的歷史線索,認識近代資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的行徑與原因,增強愛國主義的精神。并且,理解晚清時期中國反抗侵略失敗的原因,認識近代中國農(nóng)民群眾、地主階級改良派、資產(chǎn)階級改良派救亡與自強的歷史過程與失敗的原因、教訓。認識近代中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發(fā)動辛亥革命的歷史背景,并且理解三民主義學說和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方案失敗的原因,說明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終結時代呼喚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到來。中編,從五四運動到新中國成立。了解從五四運動到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1919—1949)中國的歷史線索和。。
在這本書中我深切體會到中國遭遇了各種各樣的挫折,中國人民也經(jīng)歷了各種磨難。其中有屈辱,有抗爭,有懦夫,有英雄。有令人唾棄言行,也有大量的令人感動的為中華民族發(fā)展而不懈努力地人和事。這些歷史在今天看來就像一個一個的故事,但現(xiàn)今有些人覺得這段歷史并不是那么的清晰與深刻,更有甚者公開對歷史進行誹謗,詆毀英雄的形象,這些都是歷史知識的匱乏所造成的。中國這一百多年經(jīng)歷的血雨腥風是絕對值得我們?nèi)ド钊肓私獾?,它是中華民族的在不同的歷史環(huán)境中百折不撓求發(fā)展的真實記錄。在這一百年的歷史也為我們今天的發(fā)展留下了寶貴的經(jīng)驗,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它值得我們?nèi)ネ诰颉M瑫r這不平凡的一百多年也使得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艱苦奮斗的偉大民族精神得到了進一步的體現(xiàn)和華。所以我們絕不能放棄對歷史的學習,而且我們應給努力把它學好,在學習中不斷地豐富自己的歷史知識,提升自己的愛國品質以及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增強自己的歷史責任感,學會利用歷史這份寶貴的財富為我們進一步實現(xiàn)社會主義這一遠大目標提供借鑒??傊畬W習歷史也是當代大學生不可缺少的一門課程,在今后的學習中我們應該增強自我學習的意識,我們學習歷史態(tài)度要端正,要以真誠的態(tài)度面對歷史,努力學習好歷史,并在學習中深刻總結中國歷史上的所得所失,以史為鑒,并牢記自己的責任,在以后的學習工作中堅持不懈的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繼承先輩們的傳統(tǒng),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自己的一份力。
總的來說,中國的近代史是中國走向世界的一個必要進程,所以我覺得要多結合當時世界發(fā)展的趨勢,可以發(fā)現(xiàn)清政府許多的問題。還有一個就是結合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去分析,可以把例如洋務運動、百日維新、辛亥革命等的歷史事件處理處一條清晰的思維線,并且對其有著深刻的認識。
至于老師的教法,我是很喜歡。
記得初中給我們上歷史課的老師,就是照著書閱讀給我們聽。到了大三,知道又要學中國近代史,覺得無聊極了,因為在開學時翻閱了這本書,感覺就是老生常談,很多內(nèi)容中學都有上過。本以為以后上近代史的課就是這樣。但是,第一次上近代史的課就看到一個很有熱情的老師,個人很喜歡上課帶有個人積極向上感情的老師,上的課很津津有味。即使有時候在做其他事,也會被老師說話的聲音拉回思緒,然后不知不覺的開始認真聽課。這樣的老師很有個人魅力。這就是雖是同樣的課程,上課的老師不同,所表現(xiàn)出來的效果卻不一樣,有風趣幽默的,有嚴肅古板的,也有照本宣科的。在老師的課上,老師經(jīng)常以一些精彩的歷史故事對某個歷史事件作解釋,不僅吸引同學的注意力,課堂氣氛活躍,還使得道理淺顯易懂。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希望能聽到老師講更多的歷史知識,讓同學們的大腦不斷地充實起來,了解更多的歷史知識,我堅信經(jīng)過對《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大多數(shù)同學的歷史觀念都會有大幅度的提升。至于教材,我是一直有一個難點,課本編寫采取的都是專題與時間順序相結合的方式,這種方式結構簡單,形式靈活,便于把教法和學法容納進去,當然,它也有缺點,那就是課與課之間聯(lián)系性不強,不容易鮮明地表現(xiàn)歷史發(fā)展的階段性,不便于學生從整體上理解和把握歷史學科體系。這應該是老師們共有的體會。很難把歷史事件聯(lián)系在一起。老師的教法中,就會經(jīng)常給我們談及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而且有很多新穎的觀點,讓我耳目一新。
通過老師對學習《中國近代史綱要》這門課程意義的介紹,讓我深深的感受到自己以前見識的膚淺,總是為了考試而去學習,卻從沒深刻的思考過我們?yōu)槭裁炊W習了近代史,今天通過對這門課程的學習,讓我重新認識了這門課程對我們自身發(fā)展的意義,使我受益匪淺。
對于綱要課的建議,我只有一條。
書對整個中國近代史在經(jīng)濟、社會、科技、思想文化方面的總結,時間跨度大、涉及領域多,學生不好掌握,所以應該放歸到相應的歷史階段中,并且用豐富的史料來呈現(xiàn)知識。
比如:中國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止于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覆亡,歷經(jīng)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通過學習,了解中國近代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xiàn)象,了解中國近代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線索;能夠初步閱讀、理解和歸納一些基本的歷史材料,從不同角度思考和解釋歷史問題;認識外國列強的侵略、沒落的封建專制制度和綜合國力的衰弱是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根本原因;認識抗擊外來侵略、捍衛(wèi)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進一步增強愛國主義情感,知道沒有中國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的道理,堅定為中華民族復興而奮斗的信念。以及19世紀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強接連發(fā)動了侵略中國的戰(zhàn)爭,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不斷遭到破壞,西方列強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激化。70年代以后,列強對華侵略加劇,中華民族危機日益深重。這里我們可以采用豐富的資料和手段再現(xiàn)那段屈辱的歷史,通過對戰(zhàn)爭場面、不平等條約以及抗戰(zhàn)英雄的渲染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以加強他們的危機感和責任感?!窘虒W活動建議】(1)觀看《林則徐》《鴉片戰(zhàn)爭》《甲午風云》等影片,感受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斗爭精神,并運用所學歷史知識,說明影片的歷史背景,講述歷史故事。(2)制作表格,分類整理《南京條約》《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的有關內(nèi)容,填入表格,了解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