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道德經(jīng)故事教學(DOC)
道 德 經(jīng) 典 故
目錄
1.第三章《衛(wèi)懿公好鶴》-----3 2.第五章《郭橐駝種樹》-----5 3.第七章《李吉甫不計舊怨》-7 4.第八章《晏子責燭雛》-----8 5.第十三章《寵辱若驚》-----9 6.第十九章《宋襄公之仁》---10 7.第二十二章《狄仁杰委屈求全》----------------------------11 8.第二十六章《秦滅除之戰(zhàn)》-12 9.第二十九章《東野稷駕馬車》------------------------------14 10.第三十二章《過猶不及》--15 11.第三十五章《余音繞梁》--16 12.第三十七章《呂梁丈人游水》-----------------------------17 13.第三十九章《載舟和覆舟》-----------------------------18 14.第四十三章《水滴石穿》--20 15.第四十四章《秦武王舉鼎》21 第三章-衛(wèi)懿公好鶴
衛(wèi)懿公即位以來,“般樂怠政,不恤國政”,唯好“羽種一族,其名曰鶴”。這衛(wèi)懿公好鶴到了什么程度呢?“自苑囿宮廷,處處養(yǎng)鶴,何止數(shù)百”,不但如此,衛(wèi)懿公所養(yǎng)之鶴“皆有品位俸祿:上者食大夫俸,次者食士俸?!?/p>
懿公每逢出游,都會使鶴隨行,號之曰“鶴將軍”。衛(wèi)懿公好鶴也還罷了,可是他只賞進鶴、養(yǎng)鶴之人,故“厚斂于民,以充鶴糧,”而“民有饑凍,全不撫恤”所以“民皆怨之”。話說與衛(wèi)國相鄰的有一胡族,名曰北狄,其實已很強盛,常有進取中原之意,此時因為伐邢國而被齊國相救,故移兵伐衛(wèi),這是衛(wèi)懿公正載鶴出游,聞北狄已入境大驚失色,忙斂兵授甲,為戰(zhàn)守計,但此時百姓恨透衛(wèi)懿公,紛紛逃避村野,不肯入伍。而雖然懿公最終悔過,親自將兵,抵抗北狄,但軍隊仍怨聲載道,毫無戰(zhàn)意,百姓棄地而逃。結果可想而知,衛(wèi)懿公戰(zhàn)死沙場,尸骨未存。而同時,狄兵乘勝長驅(qū),直入衛(wèi)城,將衛(wèi)國百姓盡興殺戮,將金粟車馬,劫掠一空,可謂慘矣!世人皆云懿公昏庸,視百姓不如禽獸,故國破家亡,實屬咎由自取,固然如此。
但另一方面,衛(wèi)國的軍民就無過嗎?的確,君視民為草芥,則民視君如仇敵,這是實實在在的真理,但當外敵入侵時,難道不應先拋棄對君主的仇恨而一致對外嗎?說“君有鶴將軍,自可御 3 敵,何必要我們!”這是在外敵入侵時應該說的話嗎?好吧,咱們都不抵抗,可換回來的是什么呢?難道北狄會因為你衛(wèi)國國君昏庸不仁,就對你衛(wèi)國的百姓好一些嗎?
故事摘自《左傳》 第五章-郭橐駝種樹
郭橐駝,不知道他起初叫什么名字。他患了脊背彎曲的病,脊背突起而彎腰行走,就像駱駝一樣,所以鄉(xiāng)里人稱呼他叫“橐駝”。橐駝聽說后,說:“這個名字很好啊,這樣稱呼我確實恰當。”于是他舍棄了他原來的名字,也自稱起“橐駝”來。
他的家鄉(xiāng)叫豐樂鄉(xiāng),在長安城西邊。郭橐駝以種樹為職業(yè),凡是長安城里經(jīng)營園林游覽和做水果買賣的豪富人,都爭著把他接到家里奉養(yǎng)。觀察橐駝種的樹,有的是移植來的,也沒有不成活的;而且長得高大茂盛,結果實早而且多。其他種樹的人即使暗中觀察、羨慕效仿,也沒有誰能比得上。
有人問他種樹種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說:“我郭橐駝不是能夠使樹木活得長久而且長得很快,只不過能夠順應樹木的天性,來實現(xiàn)其自身的習性罷了。但凡種樹的方法,它的樹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來培育樹苗的土,它搗土要結實。已經(jīng)這樣做了,就不要再動,不要再憂慮它,離開它不再回顧。栽種時要像對待子女一樣細心,栽好后要像丟棄它一樣放在一邊,那么樹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習性就得以實現(xiàn)。所以我只不過不妨礙它的生長罷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長得高大茂盛的辦法;只不過不抑制、減少它的結果罷了,也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實結得早又多的辦法。別的種樹人卻不是 5 這樣,樹根拳曲又換了生土;他培土的時候,不是過緊就是太松。如果有能夠和這種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過于吝惜它們了,擔心它太過分了,在早晨去看了,在晚上又去摸摸,已經(jīng)離開了,又回頭去看看。更嚴重的,甚至掐破樹皮來觀察它是死是活著,搖晃樹根來看它是否栽結實了,這樣樹木的天性就一天天遠去了。雖然說是喜愛它,這實際上是害了它,雖說是擔心它,這實際上是仇視它。所以他們都不如我。我又能做什么呢?”
問的人說:“把你種樹的方法,轉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嗎?”橐駝說:“我只知道種樹罷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職業(yè)。但是我住在鄉(xiāng)里,看見那些官吏喜歡不斷地發(fā)號施令,好像是很憐愛(百姓)啊,但百姓最終反因此受到禍害。在早上在晚上那些小吏跑來大喊:‘長官命令:催促你們耕地,勉勵你們種植,督促你們收獲,早些煮繭抽絲,早些織你們的布,養(yǎng)育你們的小孩,喂大你們的雞和豬。’一會兒打鼓招聚大家,一會兒鼓梆召集大家,我們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飯去慰勞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們繁衍生息,使我們民心安定呢?所以我們既困苦又疲乏,像這樣(治民反而擾民),它與我種樹的行當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問的人說:“不也是很好嗎!我問種樹的方法,得到了治民的方法?!蔽覟檫@件事作傳把它作為官吏們的鑒戒。
故事摘自《古詩文網(wǎng)》 第七章-李吉甫不計舊怨
唐德宗時,宰相陸贄很瘦朝廷器重。一次,有人在他面前誣陷太常博士李吉甫結黨營私,他便將李吉甫貶職到明州去做長史了。
不久,陸贄遭人陷害,被罷免了宰相職位,被貶到明州附近的忠州當別駕。后人的宰相知道他和李吉甫之間有點私怨,便特意提拔李吉甫為忠州刺史,讓他去當陸贄的頂頭上司,想要借刀殺人。可李吉甫根本就不記舊怨,他怕陸贄擔心,一上任就去找陸贄喝酒談心。陸贄深受感動,從此積極協(xié)助李吉甫,吧忠州治理的一天比一天好,讓位宰相的陰謀化成了泡影。
故事摘自《道德經(jīng)經(jīng)典故事》 第八章-晏子責燭雛
齊景公非常喜歡捕鳥,他常常將捕獲的各種各樣的鳥養(yǎng)起來賞玩,還專門指派了一個名叫燭雛的人主管捕鳥的事。
有一天,燭雛不小心,讓捕獲的鳥飛走了。于是齊景公十分生氣,他大發(fā)雷霆,準備殺掉燭雛。晏子知道這件事后,趕緊跑來見齊景公。他對齊景公說:“燭雛犯了罪,請讓我來一一列舉他的罪狀,然后大王按他的罪過來處死他吧。”景公同意了晏子的請求。
于是晏子派人把燭雛叫來,當著齊景公的面歷數(shù)燭雛的罪狀,說:“大王派你專門看管鳥,你卻粗心大意讓鳥飛掉,這是第一條罪狀;你使大王因為鳥飛掉的緣故而殺人,讓大王背上殺人的名聲,這是第二條罪狀;如果讓別的諸侯王聽到這件事,認為我們的大王把鳥看得比人命還重,從此壞了大王威望,這是第三條罪狀。”晏子一口氣列舉了燭雛三大罪狀后,請齊景公處決燭雛。
齊景公在晏子斥責燭雛罪狀的時候早已醒悟過來,他擺擺手說:“不要殺了,不要殺了,寡人盛怒之下差點做了錯事。多虧愛卿指點。”
就這樣,齊景公不但沒有殺燭雛,還向他表示歉意。同時又向晏子表示感謝。
故事摘自《道德經(jīng)經(jīng)典故事》
第十三章-寵辱若驚
盧承慶是唐太宗時的考功員外郎,掌管官吏的考績。這關系到官員的前途,因此他十分負責。
一次,一個督糧官由于風大弄丟了糧食。盧承慶在給他考級評功時,把他評定為“中下”等級,這位官員神色自若的接受了。盧承慶一想:這大風并不是他能阻止的。決定該評為“中中”。這位官員仍然十分鎮(zhèn)靜。盧承慶稱贊地說;“寵辱不驚,實在難得!”
故事摘自《道德經(jīng)經(jīng)典故事》
第十九章-宋襄公之仁
宋襄公和楚國軍隊在泓水之濱交戰(zhàn)。宋兵已經(jīng)安排好陣勢,楚軍還沒有渡河。右司馬向宋襄公獻計道:“楚軍多而宋軍少,趁他們正在過河尚未列隊時發(fā)動突然攻擊,那么他們必敗無疑?!彼蜗骞f:“我聽得君子講:‘雙方交戰(zhàn)。不傷害已經(jīng)受傷的人,不擒捉頭發(fā)斑白的老兵,人處險地,不推他跌下深淵,人處困境,不逼他走投無路,不進攻尚未列成陣勢的隊伍?!F(xiàn)在楚軍還未完全渡河,我們發(fā)動攻擊,這是不道德的。還是讓他們?nèi)慷珊訑[好陣勢后,再擊鼓進攻吧?!庇宜抉R說:“您不愛護我國的人民,讓國家受到損害,難道這就講道德了嗎?”等到楚軍已渡過河來擺好了陣勢,宋襄公這才下令擊鼓進軍,楚軍已經(jīng)布好陣,列隊沖了過來。宋軍看到楚軍兇猛膽都嚇破了,掉頭便逃。宋襄公正想親自督陣進攻,還沒來得及沖向前去,便被楚軍圍住,身上、腿上兒處受傷。幸虧宋國的幾員大將奮力沖殺。才救出他來。等他出來逃命,宋軍已早逃散,糧草。兵車金部被楚軍搶走,再看那桿 “仁義”大旗,早已不知丟在何處去了。宋國的百姓們對宋襄公都罵不絕口,宋襄公一瘸一拐地邊走邊說:“講仁義的軍隊就是要以德服人,我奉仁義打仗,不能乘人之危去攻打別人!”他身邊的將士們聽了,都在心中暗罵宋襄公是個蠢貨、大草包。宋兵大敗后宋襄公遭受重傷,幾天后就死了。
故事摘自360百科 第二十二章-狄仁杰委屈求全
狄仁杰是武則天時的大臣。有一次,來俊臣誣陷狄仁杰謀反,狄仁杰為了保住性命,就簽了認罪書。
看了狄仁杰的認罪書,武則天覺得很奇怪,就命人將狄仁杰帶來。狄仁杰向武則天陳述了自己的冤情。武則天問:“那你為什么要承認謀反?”無人接忙說:“如果我不承認,早就死于酷刑了!”武則天于是將狄仁杰釋放了。
故事摘自《道德經(jīng)經(jīng)典故事》
第二十六章-秦滅除之戰(zhàn)
秦王政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公元前226—223年),在秦滅六國的戰(zhàn)爭中,秦軍攻滅楚國(今湖北、湖南、安徽、江蘇、浙江大部等地)的作戰(zhàn)。
二十一年,秦將王賁率軍進攻楚國北部,開道擊魏,揭開了攻滅楚國的序幕。這年,秦王嬴政又派李信和蒙武率20萬大軍,乘楚國內(nèi)訌之機,分兵兩路進攻楚國。二十二年(前225年),李信率一軍進攻平輿(今河南平輿西北),蒙武率一軍攻打?qū)?今河南沈丘東南),均擊敗楚軍,會師城父(今安徽亳州東南)。楚王派將軍項燕率軍抵抗。項燕揮軍尾隨秦軍,追擊三天三夜,乘秦軍輕敵無備,在城父發(fā)起突然襲擊,大敗秦軍,占其兩座營壘,殺死7名都尉。李信帶殘兵逃回。秦王贏政認識到楚雖已衰弱,但畢竟地廣人眾,仍具有一定實力,非輕易可滅。他親赴頻陽(今陜西蒲城西)王翦家,敦請其統(tǒng)兵出征,并按其要求調(diào)軍60萬歸其指揮。(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二十三年(前224年),王翦和蒙武率領60萬大軍再攻楚國。攻占平輿后,楚國征調(diào)全國兵力,命項燕率領與秦軍決戰(zhàn)。王翦采取了堅壁自守,避免決戰(zhàn),養(yǎng)精蓄銳,伺機出擊的作戰(zhàn)方針。楚軍多次挑戰(zhàn),終不肯出。王翦與士兵共同生活,(此戰(zhàn)成敗,將帥的選擇也是關鍵,說明秦始皇也有識人之眼,用人得當)并 12 關心其飲食、起居,注意其勞逸結合,同時開展投石和跳遠運動,以提高士兵的體力及戰(zhàn)斗技能。楚軍求戰(zhàn)不得,日久斗志松懈,項燕只好率軍東撤。(此時項燕帶兵撤退,后退時,肯定軍容不整,次序混亂,正是秦軍出擊之時)王翦抓住戰(zhàn)機,挑選精兵在前,實施追擊,在蘄(今安徽宿州東南)南大敗楚軍,殺死項燕。秦軍乘勢攻取了楚國的許多城邑。二十四年(前223年),王翦、蒙武率領秦軍繼續(xù)向楚國縱深進攻,一舉攻破楚都壽春(今安徽壽縣西南),俘楚王負芻,楚亡。王翦繼續(xù)進軍江南,占領楚國全部土地。秦在楚地設立楚郡,不久,又分為九江郡、長河郡和會稽郡。
故事摘自《道德經(jīng)經(jīng)典故事》
第二十九章-東野稷駕馬車
東野稷擅長駕馬車。他想做官,于是憑借自己駕車的本領去求見魯莊公。魯莊公接見了他,并叫他駕車表演。東野稷決心露兩手,在馬車上進退自如,駕輕就熟。他駕車時,無論是進還是退,車輪駛過后留下的痕跡就像木匠畫的墨線那樣筆直;當他駕著車轉圈時,無論是向左轉還是向右轉,車輪的痕跡就像木匠用圓規(guī)畫出來的圓圈。魯莊公看到東野稷爐火純青的駕車技術,非常滿意,便稱贊他道:“你駕車確實非常熟練!”說著,魯莊公饒有興趣地讓東野稷兜一百個圈子。魯莊公身邊一位叫顏闔的臣子看到東野稷這樣用馬駕車,便對魯莊公說:“我看,東野稷的馬車過不了多久就會翻。” 顏闔的話讓魯莊公很不高興。魯莊公沒有理會顏闔,仍是興致勃勃地看著東野稷駕車旋轉。突然,“砰”的地聲,東野稷累垮了,馬失前蹄,摔了個人仰馬翻。東野稷悻悻地走到魯莊公面前,很是難堪。魯莊公轉身問顏闔:“你是怎么知道東野稷的馬車會翻的?”顏闔回答說:“一個優(yōu)秀的馭手駕馭馬車,也會受馬的體力的限制,剛才大王讓東野稷駕馬車跑一百圈,這遠遠超出了這幾匹馬的體力,我剛才就看到馬匹已經(jīng)顯現(xiàn)出疲態(tài),所以我料定,技術高超的東野稷也會因馬過于疲勞,而出現(xiàn)小的過 14 錯?!濒斍f公滿意地點了點頭。
故事摘自《道德經(jīng)經(jīng)典故事》
第三十二章-過猶不及
孔子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有三千弟子。他因材施教,培養(yǎng)了許多不同的人才。
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貢問他;“子張和子夏哪一個更賢明?”孔子說:“子張總是超過周禮的要求,子夏呢,卻又常常達不到周禮的要求?!弊迂曊f:“那就是子張更好啦!”孔子卻搖頭說:“過猶不及!超過,有時候和達不到的效果是一樣的啊!”
故事摘自《道德經(jīng)經(jīng)典故事》 第三十五章-余音繞梁
傳說戰(zhàn)國時期,一位叫韓娥的女子來到齊國,因為一路饑餓,斷糧已好幾日了,于是在齊國臨淄城西南門賣唱求食。她美妙而婉轉的歌聲深深地打動了聽眾的心弦,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天以后,人們還聽到她的歌聲的余音在房梁間繚繞,人們都說韓娥之歌“余音繞梁,三日不絕”。
韓娥投宿一家旅店,因為貧困,韓娥遭到了旅店主人的侮辱,韓娥傷心透了,“曼聲哀哭”而去。聲音是那么悲涼,凡是聽到她歌聲的人都覺得好象沉浸在哀怨里。一時間,“老幼悲愁,垂淚相對,三日不食”,只好又把她請回來唱一首歡樂愉快的歌曲。韓娥“復為曼聲長歌”,眾人聞之“喜躍抃舞,弗能自禁”,氣氛頓時歡悅起來,把此前的悲愁全忘了。其歌聲之動人,乃至于此。因此后世就有了“余音繞梁”、“繞梁三日”的成語典故,以形容美妙的歌聲和音樂的魅力。
孔子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韓娥善唱余音竟能繞梁三日,音樂的力量實在是令人無法想象的。
故事摘自《道德經(jīng)經(jīng)典故事》
第三十七章-呂梁丈人游水
孔子在呂梁山游覽,看見瀑布有幾十丈高,流水的泡沫濺出三十里,黿鼉魚鱉也不能游動,卻看見一個男人在那里游泳,以為他是因痛苦而想自殺的人,便叫弟子順著水流去救他.誰知這個人游了幾百步又出來了,披著頭發(fā)唱著歌,在塘埂下漫步.孔子趕上去問他說:“呂梁瀑布有幾十丈高,流水的泡沫濺出三十里,黿鼉魚鱉也不能游動,剛才我看見你在水里面游,以為是有痛苦而想自殺的人,便叫弟子順著水流去救你.你出來后披著頭發(fā),一面走一面唱歌,我以為你是鬼怪.但仔細看你,仍然是人.請問游泳有道術嗎 ” 那人說:“沒有,我沒有什么道術.我從這里的水的流勢起步,順著水有本性起伏,不知不覺就成功了.與漩渦一起進入水流的中心,與涌出的流水一起浮出水面,順從水的流動方向而不另出已見,這就是我游泳的方法.” 孔子問:“什么叫從這里的條件起步,順著水的本性成長,不知不覺就成功了? ” 那人說:“我生在山區(qū)就安心住在山上,這就是從這里的條件起步;長在水邊就安心住在水邊,這就是順著水的本性成長;不知道我為什么會成功卻成功了,這就是不知不覺的成功.”
故事摘自《道德經(jīng)經(jīng)典故事》
第三十九章-載舟和覆舟
唐太宗李世民是歷史上少有的明君。唐朝是在滅隋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隋末農(nóng)民起義的威力,震撼著唐太宗和他的大臣們,使他們深刻體驗到人民群眾的力量。
有一次,太宗問魏征:“歷史上的人君,為什么有的明智,有的昏庸?”魏征說:“一個人的智慧到底有限,君王若多聽各方面意見,就明智;若只聽單方面的話,就昏庸。”他還列舉了歷史上堯、舜等名君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等昏君的例子說:“治理天下的人如果能夠采納下面的意見,那么下情就能上達,他的親信們想蒙蔽他也就做不到了?!碧诼犃诉B連點頭稱是,并時刻提醒自己時刻牢記。
有一次,太宗讀完隋煬帝的文集,對左右大臣們說:“隋煬帝這個人,學識淵博,也懂得堯、舜好,夏桀和殷紂王不好,為什么干出事來那么荒唐。”魏征接口道:“一個皇帝光靠聰明和學識淵博還不行,還應該虛心聽取臣子的意見。隋煬帝自以為才高,驕傲自信,說的是堯、舜的話,干的是桀、紂的事,到后來越來越糊涂,就自行滅亡了?!?/p>
魏征乘機勸太宗以隋亡為鑒,并引用《荀子》“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以君喻舟,以民比水,勸太宗體恤民眾。唐太宗對荀子的這一思想十分欣賞,在與郡臣討論國家的治理問題時,18 多次引用和發(fā)揮了這一觀點,他在《論政體》一文中說:“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荀子和唐太宗,都看到了人民的偉大力量,強調(diào)了依靠人民力量的重要性。他們的這一思想,為后來歷代統(tǒng)治階級所接受。后世由此簡化出“載舟覆舟”這一成語,用以比喻人民力量 偉大說明尊重民情民意的重要性。
故事摘自《道德經(jīng)經(jīng)典故事》第四十三章-水滴石穿
張乖崖是崇陽縣的縣官。一次,他看見一個管理倉庫的小吏從倉庫出來時,順手 將倉庫里的一枚銅錢放進了自己的口袋。他立即派人把這小吏抓來追問,并且下令用棍棒拷打,小吏心里不服,大聲嚷道:“一枚銅錢有什么了不起?為什么對我這么兇狠啊!” 張乖崖聽了,就拿起筆來,寫了一條批語:“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币馑际牵阂惶煲粋€銅元,一千日就是一千個銅元,這就像用繩子鋸木頭、水滴石頭一樣,日久天長,木頭也會被鋸斷,石頭也會被滴穿的。然后,他下令將這小吏斬首。
成語“水滴石穿”就是由這個故事來的。有時也寫成“滴水穿石”,含義是一樣的,故 事原來的意思是說缺點、錯誤雖小,積累起來,也會造成很大危害。張乖崖就是根據(jù)這一條殺了小吏,這自然是濫用刑法?,F(xiàn)在常從積極方面來使用,比喻學習或辦事只要有恒心、堅持不懈,就能夠“水滴石穿”,戰(zhàn)勝困難,得到成功。
故事摘自《道德經(jīng)經(jīng)典故事》
第四十四章-秦武王舉鼎
秦軍占領宜陽,周都洛陽門戶洞開。秦武王親率任鄙、孟賁精兵強將大舉進攻洛陽。周天子無力抵御,只好出迎秦軍。秦武王直奔周室太廟,往觀九鼎。
只見九個寶鼎一字排列在殿堂之內(nèi)。這九鼎本是大禹收取天下九州的貢金鑄成,每鼎代表一州,共有荊、梁、雍、豫、徐、青、揚、兗、冀九州,上刻本州山川人物、土地貢賦之數(shù)。武王逐個審視,看到雍州鼎時,對眾臣說:“這鼎有人舉過嗎?”守鼎人回答:“自從有鼎以來,沒有聽說也沒有人見過舉鼎,這鼎重達千鈞,誰能舉得起呀!”武王問任鄙、孟賁二將:“兩個人,能舉起嗎?”任鄙知道武王恃力好勝,婉言辭謝:“臣只能舉百鈞之物。這鼎重千鈞,臣不能勝任?!泵腺S伸出兩臂走到鼎前,說:“讓臣試舉,若舉不起來,不要怪罪?!闭f罷,緊束腰帶,挽起雙袖,手抓兩個鼎耳,大喝一聲“起!”,只見鼎離地面半尺高,就重重地落下,孟賁感到一陣暈眩,站立不住,幸被左右拉住,沒有倒在地上。
武王看了發(fā)笑:“你能把鼎舉高地面,寡人還不如你嗎?”任鄙勸道:“大王萬乘之軀,不要輕易試力”。武王固執(zhí)不聽,卸下錦袍玉帶,束緊腰帶,大踏步上前,任鄙拉著武王苦苦勸阻,武王生氣地說:“你不能舉,還不愿意寡人舉嗎?”任鄙不敢再勸。武王伸手抓住鼎耳,心想:“孟賁只能舉起地面,我 21 舉起后應移動幾步,才能顯出高低”。于是,深吸一口氣,使出全身力氣,喝聲:“起!”。鼎被舉起半尺,武王接著移動左腳,不料右腳獨力難支,身子一歪,鼎落地面,正砸到右腳上,武王慘叫一聲,倒在地上。眾人慌忙上前,把鼎搬開,只見武王右腳足骨被壓碎,鮮血流了一灘。等到太醫(yī)趕來,武王已昏迷不省人事,仍然自言自語;“心愿已了,雖死無恨?!比胍梗渫鯕饨^而薨。
故事摘自《道德經(jīng)經(jīng)典故事》
第二篇:道德經(jīng)[定稿]
初讀道德經(jīng)時,心中冒出許多個疑問,人是歸屬自然的,是自然很小的一部分,人的行為本身就是“自然”的,為什么要“法自然”?這樣說就將人和自然分開對立開來了。本人認為,存在即有其合理性,人類無需去效法什么,遵從自己的內(nèi)心就好,這樣即為自然。更以為道德經(jīng)避世思想嚴重,反對各種激烈行為,不免有逃避的嫌疑,不為失去痛苦,不為得到高興,心態(tài)始終一團和氣,當然這是為了追尋長久之道,然對于許多人來說,倘若這樣波瀾不驚的過一輩子,豈不是會悶死。至于政治上,老子認為“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智?!币馑际钦f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讓人謙虛,讓人博學,減弱人的志向,增強人的體魄,讓百姓沒有知識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為。這讓我不禁想起了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欲”,有些泯滅人性的意思。倘若統(tǒng)治人和養(yǎng)豬一樣,這個世界怎么樣向前發(fā)展的呢。
站的高度不同,想法也就不一樣,不得不說,道德經(jīng)中的思想有許多讓人不禁拊掌,與自己的內(nèi)心的想法或經(jīng)歷不約而合。對,就是這么神奇!
道德經(jīng)第八章講到“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币馑际?,水之所以善,是有利萬物生長并不爭功,它處于眾人都不愿去的地方,所以最接近大道。為什么處在眾人都不愿去地方還最接近大道呢?因為水本來是干凈純潔的,但為了凈化他物而把自身弄得全是污濁,最后還要流到最低的地方,不再被人重視。所以為了別人而犧牲自己,最后還落到人人都不愿去、受輕視的地方,這種“甘愿付出,不求回報”的精神就是“道”的品質(zhì),這種品質(zhì)在《道德經(jīng)》里也叫“柔弱”,即永遠把自己個人的私欲放在最柔弱的位置,而把付出放在最強大的地方,《道德經(jīng)》寫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币馑际?,天下最柔弱的,莫過于水,用它去攻擊最堅強的,沒有不勝的。在克服困難時,水又變成最堅強的?!兜赖陆?jīng)》就是以水喻“道”,用水的柔弱與頑強來形容“道”的特性。我們總是強調(diào)人要無私奉獻,無私就是私心欲望要柔弱,奉獻就是付出的愿望與力量要強大。為什么那些有著無私奉獻精神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會散發(fā)出蓬勃朝氣和無窮力量呢?因為他的精神狀態(tài)符合了萬物本源“道”的特性。
第七章寫道:“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币馑际钦f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可是我想問,圣人“無私”是不是為了“成其私”?倘若我們無私,我們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沒有關于自身的目的,那還在乎“成其私”嗎?如果有目的,還叫“無私”嗎?
思想是行為的指南與依靠,道德經(jīng)的思想許多值得我們借鑒和吸收的,然,再好的指南都不如自己切身經(jīng)歷來的實在。有一種狀態(tài)可能最常見,等到我們達到不惑之年,經(jīng)歷足夠豐富,思想足夠成熟時候,也許會由衷的拊手長嘆 “老子說的對啊~~”
這篇算不上文章的文章不免有斷章取義,鉆牛角尖之嫌,但是都是本人真實的想法,希望能和老師交流,望指教。
第三篇:道德經(jīng)
《道德經(jīng)》,又稱《老子》,是中國首家的主要經(jīng)典,據(jù)傳是由春秋末期李聃所著。
老聃,通稱老子,是春秋時的思想家,首家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據(jù)司馬遷的《史記》記載,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人,曾做過周王管理藏書官。在當時,老子是一個頗有聲望的智者,其學識舉世聞名。孔子就曾向他請教過“禮”的問題,并稱他是為“龍”。由于周王室的衰弱各內(nèi)亂,老子棄官歸隱,跨青牛而去。行至函谷關,老子應關令尹喜的請求,寫成一部書,這就是《道德經(jīng)》
《道德經(jīng)》共5000余言,原分上下兩篇,通常稱上篇為《道經(jīng)》,下篇為《德經(jīng)》,合稱《道德經(jīng)》。全書言簡意賅,博大精深,內(nèi)容極為豐富。在書中老子以其獨有的視角,探究了宇宙的形成、萬物的本源、國家的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學和政治問題,發(fā)前人所未發(fā),述前人所未述,并且提出了“道”、“自然”、“無為”等等其名的哲學概念,成為中國哲學的基石之作。概括起來,《道德經(jīng)》的見容主要有三,即談宇宙、談人生、談政治。
《道德經(jīng)》中明確提出,天地萬物的本源不是天帝,而是“道”?!兜赖陆?jīng)》中談道、談天道,不僅僅是為了對宇宙的形成和自然霍華德做一個闡述,更是為了給探討人生和社會政治準備一個前提,老子主張人法自然,道 的準則完全適合人類生活,老子的宇宙雞肉是其人生觀,政治觀的基礎?!兜赖陆?jīng)》中對人生、對政治的闡述,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的。
《道德經(jīng)》中所體現(xiàn)的人生觀有兩個基本特點:就自我而言,講究珍惜軀體 就人與人的關系 而言,主張柔弱不爭。有道 的人少私寡欲,見樸抱素,
第四篇:道德經(jīng)
《道德經(jīng)》學習感悟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與儒教,佛教相比,道教既沒有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儒教的推崇,也沒有歷代君主大興佛教對釋家的重視。道教一直植根于民間,發(fā)展為與儒教,佛教并稱的中華民族的三大宗教。而作為道教的主要經(jīng)典《道德經(jīng)》,其中一定蘊含著大智慧,大道理。
通過道德經(jīng)的學習,《道德經(jīng)》的博大精深的確深深地震撼了我。道德經(jīng)幾乎涵蓋了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從政治,社會到自然,幾乎都能看到道德經(jīng)的影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我最早接觸的道德經(jīng)中的論述。幾千年前老子就提出了人要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然而處于現(xiàn)代人的我們卻一心想要改造自然,我們貪婪的掠奪著地球的資源,把生產(chǎn)生活中的垃圾都排向了自然,混凝土覆蓋了一片又一片的土地,我們本以為世界會更美麗,更和諧。卻尷尬的發(fā)現(xiàn)天不在藍了,水不在清了,空氣不在新鮮了.....受到大自然懲罰的我們才提出了“環(huán)?!保暗吞肌钡母拍?。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老子認為水是最能體現(xiàn)其“道”的思想的,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所以君子要像水一樣,溫文爾雅,柔中帶堅,為人處世要如水,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賤。
老子第三章說“為無為,則無不為”。老子的很多理論中都體現(xiàn)了無為,然而這里的無為并不是聽之任之?!盁o為”指的是不要去特別地提倡什么、鼓勵什么,如此人與自然才能和諧相處,君子才能瀟灑的為人處世,國君才能把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社會的各個方面才能和諧的運轉。
學習完《道德經(jīng)》,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種種困難而我們又無從下手時,為什么不從道德經(jīng)里汲取一些方法,經(jīng)驗亦或是一種心態(tài)。也許就能幫助我們度過人生中的一次磨練,從而獲得處事不驚,臨危不懼的心態(tài)。
在如今這個誘惑頗多煩惱也頗多的社會,我們每個人都馬不停蹄地追逐著功名利祿,我們每天都在不停地向生活索取,也許《道德經(jīng)》中的氣定神閑,寧靜致遠,淡泊名利能夠幫我們平穩(wěn)那顆為功名利祿所勞累的心靈。所以我們需要讀《道德經(jīng)》來陶冶我們的情操,來洗滌我們庸俗焦灼的心靈,來寄托我們無所棲息的靈魂,來指明我們前進中的道路。相信當你在生活,工作不順心的時候讀讀《道德經(jīng)》,仔細的聆聽一下老子這個人中之龍對生活的見解,對為人,對處世的高見,你會有一個比較滿意的回答,而這會幫你走出生活的陰影,走向人生的巔峰。
第五篇:道德經(jīng)
《道德經(jīng)》讀后感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對于《道德經(jīng)》,我很是慚愧只用了大概一周的時間來讀,勉勉強強算是讀完了。起初讀起來很是費力,首先這是一篇先秦諸子時期的著作,其古文甚是晦澀難懂。但是難度最大的地方還是經(jīng)文的內(nèi)容太過博大精深。老子短短五千言,卻凝聚著他一生的思想結晶,其中涉及他的人生觀,價值觀,政治軍事觀,宇宙觀,文章簡短而精華,句句微言大義。由于研讀時間實在太短,所以只能就自己的一些簡單的感悟付諸筆端。
首先對這篇巨著先做一個簡單的介紹?!兜赖陆?jīng)》又稱《道德真經(jīng)》、《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道德經(jīng)》,東周春秋末周收藏室吏老子(老聃)著,《呂覺不二篇》漢高誘注釋老子去國西游,函谷關尹喜請為著《上至經(jīng)》五千言,即此書。《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又稱老聃。公元前571年農(nóng)歷2月15日誕生,誕辰: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于楚國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即現(xiàn)址河南鹿邑太清宮鎮(zhèn)。著書《道德經(jīng)》上下篇五千余言八十一章。修道而長壽,大概活了一百六十余歲,或說二百余歲。與孔子同時,長孔子20余歲??鬃訑?shù)次求教天道問老子,言老子“猶龍”。更值得一提的是,《道德經(jīng)》是除了《圣經(jīng)》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fā)行量最多的世界文化名著。老子也是西方人最感興趣的哲學家之一。尤其在現(xiàn)今,西方工業(yè)文明的崛起,與信息革命帶來的又一次經(jīng)濟爆炸式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大量的令全世界頭疼的難題,快節(jié)奏的生活使得他們對東方的哲學更加感興趣,大多人便試著通過《道德經(jīng)》以得到解決之道。
其實西方人最初了解老子不是通過電視的形式。早在唐朝,玄奘法師就將《道德經(jīng)》譯成梵文,傳到印度等國。從16世紀開始,《道德經(jīng)》就被翻譯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日文等。
據(jù)統(tǒng)計,到目前為止,可查到的各種外文版的《道德經(jīng)》典籍已有1千多種。如今幾乎每年都有一到兩種新的譯本問世。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統(tǒng)計,被譯成外國文字發(fā)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除了《圣經(jīng)》以外就是《道德經(jīng)》。一代文豪托爾斯泰對老子也十分推崇,有人問他,世界哪些作家和思想家對他影響最深,他回答說,孔子、孟子對他影響很大,而老子對他影響巨大。他對老子的《道德經(jīng)》很有研究,曾幫助日本著名神學家小西增太郎翻譯出版《道德經(jīng)》,還親自編選出版了《中國賢人老子語錄》,并在書中發(fā)表了他的《論老子學說的真髓》一文。
德國大哲學家海德格爾曾很推崇老子,與中國蕭師毅合譯《道德經(jīng)》,其晚期思想與老子思想有多共性共識之處。
20世紀60年代,著名的搖滾樂隊披頭士將《道德經(jīng)》四十七章改編成歌曲《The Inner Light》。哈佛知名講師泰勒用《道德經(jīng)》詮釋“幸福學”。
毛澤東晚年時最愛的書是《道德經(jīng)》《莊子》《易》,這一切都說明道家思想對人類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現(xiàn)在的我們一直忙于學習西方文化,可能無暇顧及學習《道德經(jīng)》,但是我們應該都聽過,“無為之道”,“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柔弱勝剛強”等,這些早已家喻戶曉,幾乎每一個中國人都所熟悉的,也許我們并不清楚這是出自道德經(jīng),但是這一切已經(jīng)銘刻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血液,指導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正如魯迅先生所說——不讀《道德經(jīng)》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老子的無為:
“無為”是老子在書中反復提到的一個思想,其貫穿整篇經(jīng)文。剛剛翻閱的人看到這樣字眼一定會十分不解。正如林語堂先說所說——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jīng)》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后會覺得現(xiàn)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shù)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
其實這正是老子高明之處,他以一個扶搖而上九萬里的高度審視著整個世界,看到了當時世風日下,道德淪喪的根源問題就是“有為”,統(tǒng)治者為了到達自己的目的,壓榨人民,如老子所云“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余。是為盜夸。非道也哉﹗ ”而他所崇尚的也并非孔子的儒教,法家等諸子的理論,他所崇尚的是“上德”,所謂“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庇纱硕^之,老子是絕對反對一切“有為”的思想,因為他認為想要有所為,必須采取“無為”方能與道合一,老子稱之為“玄德”。只有這樣才能與道合一,才能真正到達讓天下太平,民各有所安——“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p>
由此觀之,老子的無為的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能為了欲望而妄為,要有所節(jié)制?!耙缘雷羧酥髡?,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這也從某個角度說明了老子的反戰(zhàn)觀念,甚至可以說是極其反對戰(zhàn)爭,反對一切干擾民生的行為,他所崇尚的是一個道法自然的和諧社會,在這個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當今社會,尤其是科技日新月異的中國,經(jīng)過了30年的改革開放,物質(zhì)財富大量積累,中國從30年前一個貧弱、千瘡百孔的中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國際地位日益突出。在世界經(jīng)濟不景氣的時期,中國經(jīng)濟反而逆流而上,一直保持著9%的增長率,然而在這個時刻,國內(nèi)人民的生活也出現(xiàn)了各種不和諧現(xiàn)象,環(huán)境問題,資源問題,文化問題,住房問題接踵而來,于是政府也迅速調(diào)整政策,采取放慢經(jīng)濟增長,積極轉變經(jīng)濟架構與模式,把焦點聚焦在民生問題。胡錦濤總書記也提出“不折騰”,他認為不折騰的官員才是好官員,這也秉承了老子所說的“無為而無不為”。
宮崎駿是日本動漫業(yè)的神話,他的動畫多數(shù)獲得奧斯卡,《幽靈公主》《天空之城》《千與千尋》《哈爾的移動城堡》等動畫更是深入人心,他所有的動畫幾部都有一個統(tǒng)一的主題那就是與自然和諧相處,抵制戰(zhàn)爭,甚至是抵制科技的肆意發(fā)展。在《天空之城》中在神秘的天空之城中,其科技領先于地球幾千年,然而就在這樣的發(fā)達社會里,并沒有任何的高樓,高科技的東西,僅有的就是綠色的植物,各種動物還有機器人一起和諧的生活在一個生物圈內(nèi),這一切顯示出他對在日本當年科技發(fā)展迅猛的年代,想要復歸當初盤古開天辟地以來的萬物自然生長,天地和諧的向往。在《千與千尋》中,小千的父母因為貪吃而變成了豬,擅長使用的魔法的錢婆婆從來不使用魔法,并對小千說世界上最好的東西不是魔法做的?!队撵`公主》更是顯示出宮崎駿對環(huán)境保護的呼吁。由于宮崎駿經(jīng)歷了二戰(zhàn),家族經(jīng)營飛機工廠,然而這一切也讓他對戰(zhàn)爭產(chǎn)生一個反思,雖然我不明確他是否也讀過《道德經(jīng)》然而,他的哲學理念與老子的重合之處不在少數(shù)。日本曾經(jīng)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道德經(jīng)也是日本所崇尚的一本著作,因此可以知道《道德經(jīng)》對世界的影響可見一斑。以上可以看出,老子所崇尚的道法自然的社會是每一個人的愿望,是人類最高的愿望,用現(xiàn)代眼觀來看便是我們所說的“共產(chǎn)主義”這與馬克思的觀點也不謀而合,而英國的另一位哲學家,經(jīng)濟學家亞當斯密曾提出“無形的手”強調(diào)市場有自己的運作規(guī)則,政府不應該強加干預,而應該順其自然,無為而為。以上四位分屬不同國家,不同時代,不同職業(yè)的人對于“無為”卻是不謀而合。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談起這個話題,我們似乎都會想到孔子的《論語》,這歷來就是儒家學而優(yōu)則仕的最高目標。然孔子曾數(shù)次請教于老子,并稱老子“猶龍”。在《道德經(jīng)》中也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