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抹紅色的綻放.doc
一抹紅色的綻放
—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0周年
鋪開歷史的畫卷,也許更多的是絢爛多彩。但是那一段歷史卻是那樣的滄桑與厚重。1840年以后,由于西方列強的入侵,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遭受來自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可謂是空前深重。從鴉片戰(zhàn)爭開始,歷經(jīng)太平天國運動、維新變法運動、義和團運動,中國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睙o數(shù)仁人志士為了找到救國救民的道路而苦苦求索。從未停下探索的步伐。甚至很多人為此付出了鮮血和生命。但是中國的前途依然迷茫,不知道路在何方。中國未來的美好藍圖該由誰來勾畫呢?在中國處于一片混亂,可謂民不聊生的時代背景下,嘉興南湖湖畔,那一片寧靜的湖水見證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誕生。在那個戰(zhàn)火紛飛、軍閥割據(jù)的年代,中國共產(chǎn)黨是弱小的,猶如一個襁褓中的嬰兒,在殘酷的斗爭形式和復雜的局面下,隨時都有可能夭折。但是歷史的重任卻是沉重的。在中國,作為一個嶄新的政黨。要以自己微弱的力量要去扛起救國救民這個歷史的重擔,難度可想而知。但是中國共產(chǎn)黨沒有退縮,而是選擇了勇立潮頭,甘當中流砥柱。鮮紅的黨旗在華夏大地高高飄揚。歷史的煙塵,掩蓋不住世紀的風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無數(shù)先驅在90年前已經(jīng)把希望的種子撒向了神州大地。綻開了一片浪漫的紅色。彈指一揮間,風雨90年,黯淡與輝煌,幻滅與重生,永恒的悲愴和不朽的豪情。漫步在歷史的河邊。拾起顆顆珍貝,回眸黨90年來走過的足跡。一段段崢嶸歲月在腦海升騰。
歷經(jīng)坎坷路,寶劍鋒從磨礪出。中國共產(chǎn)黨從誕生之日起,就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以科學的理論來指導自己的實踐,但是作為一個有遠大理想和抱負的政黨。必須擁有更多屬于自己的東西。而擺在中國共產(chǎn)黨面前的首要的問題就是確定黨的領導綱領。黨在“一大”確定的綱領是:推翻資產(chǎn)階級的統(tǒng)治,建立無產(chǎn)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社會。這個時候的中國共產(chǎn)黨還很幼稚,在思想理論上很不成熟,尤其是在對革命對象的認識和確定上存在相當大的問題。在封建勢力十分頑固的中國。要想在中國建立一個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是行不通的。而在當時中國并不是資產(chǎn)階級在掌握政權,在這一點上,“一大”的綱領是有問題的。但隨著斗爭的不斷深入,黨清醒的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在“二大”的時候就做出了修改。不再是推翻資產(chǎn)階級的統(tǒng)治,而是徹底的反帝反封建。這樣,黨準確地確定了革命的對象。鳳凰涅槃,浴火重生之后的黨更加的堅韌和成熟?!八囊欢狈锤锩伦?,給中國共產(chǎn)黨帶來了巨大的損失,黨遭受了巨大的打擊。蔣介石集團為達到自己的目的。實現(xiàn)自己反革命集團的利益。勾結一切反革命力量對黨進行打擊和鎮(zhèn)壓。對共產(chǎn)黨員和革命群眾進行血腥的殺戮。更是喊出了“寧可枉殺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網(wǎng)”的口號。但是黨沒有被敵人的恐怖政策嚇到,而是以積極的姿態(tài)面對這樣嚴峻的斗爭形式。繼續(xù)為實現(xiàn)國家的獨立和民族的富強而奮斗。巨大的損失給黨上了深動的一課。黨從靈魂上得到了洗禮。充分認識到掌握屬于自己的武裝力量在保持對革命的領導地位中的極端重要性。雖然遭受重創(chuàng),歷經(jīng)坎坷。但是中國共產(chǎn)黨這把劍被磨礪得愈發(fā)鋒利了。
萬里長征行,生死攸關鑄黨魂。南昌起義,最憶江西那一抹紅色。黨在大革命失敗后,舉行了南昌起義。給敵人以沉重打擊。更體現(xiàn)了黨蘊藏的巨大的革命力量。1930年,國民黨在準備了數(shù)個月后對中央蘇區(qū)進行了第一次圍剿。在“誘敵深入”戰(zhàn)略方針的指導下,反圍剿取得了巨大勝利。在以后的幾次反圍剿中,由于采用了正確的戰(zhàn)略方針。紅色政權巍然屹立在中華大地。在第五次反圍剿中,王明一意孤行的“左”傾的教條主義錯誤導致紅軍未能打破國民黨軍隊的“圍剿”,最后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8萬多人,被迫進行戰(zhàn)略轉移,開始二萬五千里長征。面對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黨指揮紅軍采取靈活多變的運動戰(zhàn)。四渡赤水打亂了敵人的追剿計劃,強渡烏江,佯攻貴陽,最后搶渡金沙江,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取得了戰(zhàn)略轉移中的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凹t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今日回眸,那一段歷史還是那樣的驚心動魄但更是感慨和銘記。在長征達到貴州遵義時,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義召開了著名的遵義會議。黨第一次獨立自主的運用馬克思的基本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政策問題。果斷糾正了王明的“左”傾錯誤。在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新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在萬分危急的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遵義會議以后,黨得以建立起堅強有力的領導核心,在日后的戰(zhàn)斗中,紅軍得到了更加正確的指揮,“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何處不青山。”,正是抱著這種堅定的信念,廣大紅軍戰(zhàn)士英勇無畏、浴血奮戰(zhàn)。最后三大紅軍主力終于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長征的勝利,具有偉大的意義。雖然最后到達陜北還不足三萬人,但是這是經(jīng)過千錘百煉保留下來的黨和紅軍的精華。經(jīng)過這次戰(zhàn)略大轉移,黨得到了極大的磨礪。樹起了一座歷史的豐碑,更鑄就了黨的靈魂。
勇鑄民族魂,巍巍砥柱立中流。在國民黨政府主張“攘外必先安內”的情況下,中國共產(chǎn)黨在江西革命根據(jù)地反“圍剿”斗爭極端艱苦的條件中,代表中華民族發(fā)出了要武裝抗日的第一聲怒吼。為挽救民族危亡,中國共產(chǎn)黨在1935年發(fā)出了著名的“八一宣言”,鮮明的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主張。而日后的瓦窯堡會議進一步明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基本策略和任務。西安事變爆發(fā)后,更是積極促成和平解決。國共開始第二次合作,推動建立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在抗日戰(zhàn)爭中,中國共產(chǎn)黨始終以大局為重。把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全面抗戰(zhàn)之后,由于日本侵略者的瘋狂進攻,大片國土淪喪。在此危急關頭,中國共產(chǎn)黨更是發(fā)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五臺山中,太行山下,最憶那一抹紅色,在抗日戰(zhàn)爭中黨帶領人民在敵后建立起一片片抗日根據(jù)地,為正面戰(zhàn)場提供了極大的支持。當抗戰(zhàn)進入相持階段的時候,重重疑慮壓在中國民眾的心頭,中華民族的抗戰(zhàn)決心受到了極大的挑戰(zhàn)。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對戰(zhàn)爭的本質進行了深刻的揭示。《論持久戰(zhàn)》更是具體詳細的闡述了抗日戰(zhàn)爭的本質問題。得出了戰(zhàn)爭的勝利一定屬于中國這一論斷。猶如晨曦之光,撥開了籠罩在人民心上的迷霧,為戰(zhàn)爭指明了前途。極大的鼓舞了全國各族人民的抗戰(zhàn)信心。堅定了全國各族人民奪取抗戰(zhàn)最終勝利的決心。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挺起了中國的脊梁。鑄就了中華民族不畏強敵、保家衛(wèi)國的民族魂。顯示了中流砥柱的本色品質。
順時代潮流,改革開放興中華。實現(xiàn)國富民強的道路雖然坎坷曲折,但探索的腳步從未停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縷縷春風吹開了改革開放的朵朵花蕾,春雷喚醒了長城內外,春暉暖透了大江兩岸,中國邁開了氣壯山河的新步伐。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中國共產(chǎn)黨做出重大的戰(zhàn)略決策。果斷的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實行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把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jīng)濟建設上來。在國內實行經(jīng)濟、政治等多方面的改革。對外逐步實現(xiàn)從沿海到內地,全方位、多角度的開放格局。積極創(chuàng)造優(yōu)越的投資環(huán)境,大量吸引海外投資。在試點的基礎上,逐步實現(xiàn)了由計劃經(jīng)濟向市場經(jīng)濟的轉變。通過不斷地完善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制度最終在中國確立。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呈現(xiàn)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天地間蕩起滾滾春潮,征途上揚起浩浩風帆。神話般的崛起一座座新城。一個春天的故事,在華夏大地上完美演繹。
紅旗飄飄,黨旗獵獵。祖國欣欣向榮,經(jīng)濟蓬勃發(fā)展。人民安居樂業(yè),滿懷希望和喜悅,迎接中華之太平盛世。一抹紅色的綻放,中華大地耀眼奪目。90年的光輝歷程走出了一條亙古不變的真理: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中國的今天。
危難之際擔重任,巍巍砥柱立中流。憶往昔崢嶸歲月,展未來任重道遠。在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上,那一抹紅色將會綻放得更加絢爛、更加奪目。
第二篇:一抹綠色
一抹綠色
我從小就喜歡綠色,喜歡軍人身上威嚴的軍綠,穿上它就會英姿颯爽,喜歡春天山坡上那勃發(fā)的草綠,看著它就會人曠神怡,只要是綠色,我大都喜歡。只是他的一身綠色卻讓我心生厭惡。綠色的滑溜溜的皮膚;慘白的大肚皮;永遠突出的水泡眼,讓任何人看了之后都不得不心生厭惡。而天生敏感的我,更是如此。
只要一想起那伏在青石上,鼓著腮幫子,轉動著快掉出來的眼的青蛙,心里便只剩翻江倒海了,直到有一天,我與同學在田野中玩耍,才改變了這種想法。
一切都是因為一只正在捕食的青蛙。一個雨后的下午,燥熱被沖洗的一干二凈;蔚藍的天空,卷著泥土氣息的微風。一切無比快意。
與幾個同學成群結伴地來到了田野上。一陣陣戲打鬧后,我忽然聽到了呱呱的叫聲。隨聲望去,一只綠色的青蛙伏在地上,放肆地著,腮幫子鼓得如兩個小饅頭。心中一陣惡心,慌忙地往一個同學身后藏了起來。
這時,我又去看那只青蛙。他正聚精會神的盯著空中,一只飛來飛去的蟲子,我也一下子忘了跑開,跟著青蛙屏息凝視。忽然看見它張開大嘴,吐出一條長長的舌頭,如扔出一條長繩,卷住了剛才還肆無忌憚的蟲子。我看得聚精會神,早已快要忘記呼吸。只看見青蛙一次又一次地重復著剛才的動作,一只只飛蛾也被卷進那永遠鼓著的大嘴中。而那嘴卻好像永遠也無法滿足,辛勤工作著。
從那以后,我不再討厭青蛙了。不會不敢,因為,雖然青蛙外貌丑陋,但是,它一直默默無聞,吃掉一只又一只的飛蟲。無怨無悔地保衛(wèi)著莊稼。
其實,人也如此。在工地上,在稻田中,處處都有如青蛙一樣的勞動人民。他們的面孔,雖然風吹日曬而變得丑陋,但他們勞動的成果,造福了萬千人民。而他們只有默默無聞,這是一群值得敬佩的人。
第三篇:英雄土地上綻放的紅色之花
英雄土地上綻放的紅色之花
——記朱瑞將軍母校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qū)龍河中心小學
這是一所大氣的現(xiàn)代校園,有著百年校史,是炮兵之父朱瑞將軍的母校。學校以“傾情生命教育,凸顯人文情懷”為理念,以“揚朱瑞精神,做時代驕子”為培養(yǎng)目標,以“始于斯、忠于斯、成于斯”為校訓,以“承民間藝術,揚民族神韻”為特色,贏得了廣泛的贊譽。
——序言
煙波浩淼、漁舟帆影的駱馬湖碧波萬頃、蟹肥蝦美;源遠流長、古韻飄香的大運河裹挾著洋河雙溝美酒醇郁醉人的芳香千年詩意流淌。革命老區(qū)宿遷,河清湖秀、歷史悠久,是西楚霸王項羽的故鄉(xiāng),一塊英雄的熱土,陳毅、江上青、朱瑞、彭雪楓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這兒生活或戰(zhàn)斗過,用他們的鮮血染紅了腳下的土地,留下了一座座永垂不朽的豐碑。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創(chuàng)始人朱瑞將軍的母校——宿城區(qū)龍河中心小學就坐落在這塊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
學校情況簡介
學校始建于1906年,現(xiàn)有29個教學班,占地89畝,近兩千名在校生,82名教職工,是一所農(nóng)村鄉(xiāng)鎮(zhèn)中心小學。學校建筑錯落有致,設施配套齊全,環(huán)境優(yōu)美怡人,正朝著“高起點、高標準、園林式、現(xiàn)代化”目標邁進,成為農(nóng)家子弟健康成長的學習樂園和溫馨生活的精神家園。一所學校沒有文化就沒有底蘊,沒有特色就沒有品牌,沒有內涵就沒有生命,因此,學校傾力打造紅色德育朱瑞文化,精心培植民間藝術文化,豐厚了學校底蘊,激活學校的生命,走出了一條特色文化之路。
紅色德育開發(fā) 宿遷市宿城區(qū)龍河鎮(zhèn)地處兩省四縣交界處,素有“一步跨兩省,雞鳴聞四縣”之稱。這里地理位置偏僻,思想觀念落后,從這里走出去的名人不多。當?shù)貙W生大部分是普通農(nóng)家子弟,他們受其父母及周圍人的影響,對自己的未來缺乏信心,對自身評價過低,對自己不能有一個正確的定位,沒有宏大的志向。一代又一代的龍河人,在這塊土地上重復著平淡的故事。而朱瑞將軍是從龍河走出去的卓越人才,他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和光輝業(yè)績在當?shù)貜V為流傳。
我國傳統(tǒng)的偉人教育屬于精英教育,往往過于美化人物形象,這就有些不切實際,成為純粹的精神圖騰,教育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西方的教育一般只注重生活習慣的培養(yǎng)和個性的追求,導致培養(yǎng)出來的人缺乏精神追求。該校積極尋求辦學思想上的突破,在挖掘朱瑞將軍的豐功偉績,用他波瀾壯闊的一生引領學生志存高遠的同時,又注意以人為本,用偉人平凡的一面教育學生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將精英教育與大眾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使朱瑞將軍不再是神化了的英雄,而是身邊的人。
學校確立了“揚朱瑞精神,做時代驕子”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啟動朱瑞文化打造工程,并從他選擇炮兵、忠于炮兵、成于炮兵的不畏艱險、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以身許黨、赤膽忠誠的獻身精神,執(zhí)著探索、苦心鉆研的求真精神中得到啟迪,提煉出校訓:始于斯、忠于斯、成于斯。意在激勵全校師生做事就要善始善終,就要全身心地投入,腳踏實地地去做,不做成功誓不休。
中央8號文件中指出,要廣泛運用德育研究和改革實踐中 總結出來的成功教育模式,如“體驗教育”等對少年兒童進行教育,注重自覺實踐和自主參與。2006年初,時任校長的臧公管北上哈爾濱、錦州、義縣、北京等地搜集探尋朱瑞將軍相關事跡材料,于8月底編輯出版了校本教材——《朱瑞的故事》,為學生了解朱瑞,學習朱瑞提供了鮮活的內容。6月至8月,學校聘請了著名美術教育家張勁揚教授設計創(chuàng)作了朱瑞塑像,9月初落成,9月28日在該校舉行了恢弘的朱瑞將軍塑像揭幕儀式,宿遷市副市長薛甫倫、宿遷市政協(xié)副主席吳應寧、宿城區(qū)委書記楊明強等市區(qū)領導,朱瑞將軍侄女、原安徽省淮北市副市長朱玲等親屬代表以及當?shù)厝罕姶怼⒅行W師生計2000多人參加儀式,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在硬件設施上著力實施“六大工程”:朱瑞塑像、《朱瑞的故事》、朱瑞廣場、朱瑞事跡展覽室、朱瑞公園、朱瑞文化長廊。其中已經(jīng)建成朱瑞塑像、朱瑞廣場、朱瑞事跡展覽室,編寫出版了《朱瑞的故事》,下一步學校還將合理利用校內8000平方米的“兩湖”,建護坡、欄桿、噴泉、小橋、涼亭及輔助景點,精心打造朱瑞公園和百米文化長廊,深入籌辦“揚朱瑞精神,做時代驕子”朱瑞文化藝術節(jié)活動,放大學校的教育功能,挖掘學校的文化內涵,讓學校風光迷人、文化飄逸。
學校已搜集到有關朱瑞將軍圖書、劇本6冊,生平照片200余幅,迎接了市內外機關、學校、企事業(yè)單位的個人和團體參觀8000多人次,六(4)中隊2007年被江蘇省少工委命名為“朱瑞英雄中隊”,課題《依托地方人文資源,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已經(jīng)通過省級立項,形成了一整套完備的管理規(guī)章制度,同時學校教師主動承擔解說和導游任務,樹立了良好的對外形 象。
民間藝術教育
龍河鎮(zhèn)地處兩省四縣交界處,當?shù)孛耖g藝術活動五彩斑斕,這些負載著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的藝術形式吸引著孩子們幼小的心靈。近兩年來,學校堅持走特色辦學之路,用現(xiàn)代目光審視民間藝術,把民間藝術引進校園,帶入課堂,充分挖掘地方人文資源,開發(fā)泥塑、太極拳、彩泥畫、腰鼓、手工編織等校本課程,走出了一條鮮活、靈動的特色之路,形成了“承民間藝術,揚民族神韻”的辦學特色。
彩泥畫教學,糅合了民間彩繪藝術和木板畫制作工藝,色澤鮮艷、立體感強;泥塑教學,學校以“對泥土的依戀,對手的緬懷”為理念,讓孩子們把一塊塊泥巴變成心中栩栩如生的形象;行云流水的太極拳,讓學生抖擻了精神,陶冶了情操;八面威風的腰鼓敲出了龍小人的精氣神;喜聞樂見的手工編織,更吸引了孩子們的目光,他們從家中帶來蘆葦、柳條、蒲草、玉米皮等,和老師一起將這些變成了籃子、背簍以及各種有趣的小動物,激發(fā)了學生對生活的熱愛??
民間藝術引入校園,帶進課堂,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想象能力和審美情趣,讓學生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激發(fā)了學生對生活和家鄉(xiāng)的熱愛。學校將利用三年時間開發(fā)民間美術、民俗文化、民間健身三大項目,形成人人有絕活、班班有特色,讓校園洋溢著只有農(nóng)家孩子可以感受到的特有的民間藝術氛圍。2006年9月學校泥塑作品應邀參加區(qū)素質教育成果展示,并作現(xiàn)場表演,受到有關領導和專家的高度贊賞;2006年12月,學校美術教師趙清芳,榮獲市藝術教育先進個人光榮 稱號;2005年和2006年,學校師生應邀參加江蘇省第一屆和第二屆“民間藝術進課堂”研討會;2009年,學校在“星星河”杯全國青少年書畫大賽中榮獲集體一等獎,有數(shù)十名學生獲得一二三等獎;學校泥塑、編織室迎接了數(shù)以萬計的人員參觀,得到好評如潮??
學校的辦學理念
教育教學中,龍小人努力踐行著自己的理念:“傾情生命教育,凸顯人文情懷”,不僅提倡教師無私奉獻、默默付出,更鼓勵教師在成就他人的同時發(fā)展自己。學校教師以“認真就是水平,實干就是成績”的務實精神工作著、學習著、思考著,朱海兵、趙清芳、陳利利、臧其申、葉凱、戚典利等越來越多的年輕教師走出去,在國家、省市論文評選、優(yōu)課評比、基本功競賽中斬頭露角。
余秋雨先生認為,幼小和心靈純凈空廊,由經(jīng)典奠基可以激發(fā)他們一生的文化向往。童年要用火炬指引,童心要用燭光照亮。用經(jīng)典的人、經(jīng)典的事、經(jīng)典的書、經(jīng)典的人生、經(jīng)典的語言、經(jīng)典的文化來照耀孩子的童年,校風“用經(jīng)典照耀童年”應運而生。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大寫的人,課堂應該是愉悅的師生生命歷程,所要追求的是師生積極的情感和靈動的智慧和諧交融、共生,相互碰擊,迸發(fā)激情,涌動靈性。教風“讓課堂涌動靈性”引領著每一位教師在教學中點燃生命火花,給學生以自由翱翔的空間。
愛因斯坦說:“人的智慧在指尖上”。學校倡導讓孩子的學習動起來,在實驗中學、在制作中學、在編織中學、在捏泥巴 中學??學風“讓智慧充盈指尖”成了龍小孩子童年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課余時間,在柳蔭下、在教室中捏個泥人、編個中國結、搞個小發(fā)明是孩子們怡情休閑的絕活;各級藝術比賽的舞臺上也經(jīng)常欣賞到他們靈巧的雙手在歡快地跳動。
學校是求美的地方,精細化管理要求工作要挑戰(zhàn)細節(jié)、追求卓越。到過龍小校園的人都會贊嘆,這兒簡直就是整潔秀美的花園,到處風光綺麗、窗明幾凈、一塵不染。學生只要看到碎紙、果皮等雜物都會自覺拾起;遇到老師、客人,他們會像小鳥一樣熱情地打著招呼,讓人如沐春風;開飯時間,同學們彬彬有禮、秩序井然、談笑風生,偌大的餐廳飯菜香氣四溢,餐具的碰撞聲構成了一曲和諧的樂章??在學校的倡導下,孩子們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儼然成了學校的小主人。
先進的理念、正確的辦學定位、豐厚的歷史人文內涵,讓學校迅猛發(fā)展,宛如“枝頭春意鬧”的一枝紅杏,悄然綻放在杏壇中。學校先后被市區(qū)教育主管部門評為素質先進學校、常規(guī)管理示范學校等。
第四篇:那一抹綠色
那一抹綠色
九(7)班
劉樂
曾經(jīng),我感受過花開的芬芳四溢;曾經(jīng),我也看見過小樹生綠葉的翠色青春;唯獨那抹綠久久不能讓我遺忘,它總會像璀璨亮麗的星星點綴著我的內心世界。不過,在這長河里,有一種光芒最為耀眼,它來自那寒冷寂寞的春天。
記得那時我還在上小學,那年的冬天特別冷,每次回到家總會在院子里活動活動。又一次,我和伙伴在玩耍,突然刮起了大風,我們就停止了游戲,靠著墻,突然我的伙伴大叫一聲“哇,那是什么?”另一個同伴說“只不過是一堆枯草罷了,有什么可驚奇的”。突然,我腦袋里蹦出了一個奇怪的念頭“不如把它燒掉,取一下暖”。這個想法立即被贊同,我們找來了火柴,點燃了。
我學著媽媽的樣子,點燃了那團在墻角凍僵了的枯草,頓時煙霧四處飄散,它為了我們帶來了冬日的溫暖。雖然只是很短暫的時間,但卻已經(jīng)被燒焦了,化為灰燼,消失在那個墻角處。
第二年初春時,就下來了蒙蒙細雨。雨水滋潤著萬物,在雨后我盡情的呼吸清新的空氣,誘人的花香,眼角出突然出現(xiàn)了一團綠色。走近一看,原來那幾顆小草發(fā)芽了,它們就在墻角悄無聲息的萌芽了。我愣住了。望著它們上面的雨滴,我思索著:那不就是它奮斗的淚泉嗎?它是那么的鮮明耀眼,它不就驗證了白居易的那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嗎?
望著這個幼小的即將破頭而出的小生命,頓時我心里有一種情愫涌上心頭,或許是懊悔,或許是敬佩,但過多的是感動。
綠葉雖枯黃墜落,但我們不能忘記它在夏日里奉獻的濃蔭:流星雖然會稍縱即逝,但我們不能忘記它在星空中劃出那片彩虹:小草雖然會枯萎,但我們不能忘記它在春天里帶來的那抹綠,不會忘記它帶來的那份深深的感動和震撼。
總評:雖是寫草的一抹綠色,卻體現(xiàn)了生命力的頑強,主旨鮮明構思巧妙。(指導老師 張仁文)
第五篇:那一抹綠色
那一抹綠色
一縷春風吹綠了樹上的一抹綠色,吹過臉頰,拂過發(fā)梢,暖上我的心頭。周末我與同學相約去書店,路過一家敬老院。里面靜謐清幽的環(huán)境吸引著我,看看離約定的時間還早,我決定進去坐坐。初春的氣息泛著絲絲的涼意,淡淡的陽光懶懶地打在身上,投下一片小小的光暈。
我坐在了長椅上,仿佛沒有了中考的重重壓力,只享受這難得的閑適。微微仰頭,看見身旁一棵腐朽的老樹執(zhí)拗地不愿倒下,原來是另一棵樹支撐著它。我的心頭莫明的泛著層層暖意,春風拂過,我隱約看見了枝頭的一抹綠色。
瞇著眼,我有些陶醉的沉迷在春的懷抱。靜謐的晨簡單清淺。忽然我隱隱聽到了一陣腳步聲,循聲望去,一對年邁的夫婦映入眼里。那位老爺爺坐在輪椅上,花白的頭發(fā),老奶奶則推著輪椅,弓著的背給人一種無言的安心。走近了些,我看到老奶奶把嘴貼到了老爺爺?shù)亩?,低聲地說著什么,老爺爺不知回了些什么,老奶奶的臉上是一陣會心的笑意。
老奶奶推著輪椅越走越遠,看著他們的背影,我突然覺得他們一點也不像是兩個年近花甲的老人,那種“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感情在春風中輕輕的低吟。那一縷帶著希望與生機的春風輕撫著我,在我心頭暈開了一抹淡綠。抬頭,依然是老樹不愿倒下的身影,另一棵樹頑強地支撐著,那一抹綠色似乎更鮮明了,這或許才是它不愿倒下的理由吧。
站在中考的門檻,幾許迷惘,幾許憧憬,但我知道父母的鼓勵,老師的支持就如那棵樹支撐著我,是我努力向前、不愿倒下的理由。
綠色,承載著大地母親的愛,寄寓了無數(shù)人的希望。那抹生命的綠色,是不離不棄的相守,是相濡以沫的扶持,還是默默無聞的關愛??我相信它一定是這世上最樸素最美好的情感,就像是時光的伴侶,悄悄流淌在你我身邊。
滾滾紅塵,我們需要的只是一顆單純而執(zhí)著的心。就像老樹,就像老人,珍惜愛自己的人,我們都能收獲那一抹生命的綠色,那便是在心上開花、生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