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色欧美亚洲高清在线观看,国产特黄特色a级在线视频,国产一区视频一区欧美,亚洲成a 人在线观看中文

  1. <ul id="fwlom"></ul>

    <object id="fwlom"></object>

    <span id="fwlom"></span><dfn id="fwlom"></dfn>

      <object id="fwlom"></object>

      長亭送別教學實錄doc(含五篇)

      時間:2019-05-15 05:29:16下載本文作者:會員上傳
      簡介:寫寫幫文庫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guān)的《長亭送別教學實錄doc》,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寫寫幫文庫還可以找到更多《長亭送別教學實錄doc》。

      第一篇:長亭送別教學實錄doc

      《長亭送別》教學實錄

      師:同學們,上課前老師給大家彈奏一段鋼琴曲,大家聽一聽,然后告訴我這只曲子的名字。(師彈奏《送別》,生全神貫注的聽)師:請同學們告訴我,這只曲子的名字是—— 生:《送別》

      師:沒錯,這是一首由李叔同先生填詞,曾經(jīng)唱響大江南北,且經(jīng)久不衰的經(jīng)典老歌(投影顯示歌詞,背景音樂起)請同學們和著音樂一起來唱一唱。(隨著舒緩傷感的音樂,生齊唱此歌,)

      師:每次聽這首傷感凄愴的曲子,我眼前都會不斷出現(xiàn)這樣的畫面:夕陽西下,古道邊,長亭外,孤獨無奈的身影,淚眼迷蒙的雙眼 ??

      別離,多么刺痛人心的字眼!盡管蘇軾說過:“月有陰晴圓缺,人有—— 生:悲歡離合,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師:可是此事古難全呀!于是離別成為我們最不愿意面對卻又不得不面對的事情。江淹說: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古時候,人們往往在長亭為親朋好友餞別,今天我們就將目光投到十里長亭,看看在這里發(fā)生的一場離別:

      (投影顯示《長亭送別》標題及畫面)

      師:《長亭送別》選自王實甫的《西廂記》,《西廂記》是膾炙人口的藝術(shù)杰作,但是這部作品歷來卻備受爭議,有人說:讀了〈〈西廂記〉〉,老了不成器。有人說: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投影顯示兩種觀點),孰是孰非,學完此文之后,我們再做評價。西廂記講的是一個什么樣的故事,誰用簡潔的語言給我們介紹一下? 生:(略)

      師:我們先來讀一讀此文,(投影顯示“讀一讀”)此文較長,老師給大家朗誦其中七支要求熟讀或背誦的曲詞,他們是【端正好】,【滾繡球】,【朝天子】,【耍孩兒】,【二煞】,【一煞】,【收尾】,不過在讀之前,我想請同學們給老師指點一下,我應該用什么樣的感情去讀?(生七嘴八舌,紛紛獻策)生1:痛不欲生。

      (生笑)生2:我認為是傷感,依依不舍(生點頭)生3:讀的時候語速慢一點。

      師:這折戲又稱《哭宴》,由此可見,主人公鶯鶯是噙著淚水在送行,可是她作一個為性格沉靜知書達理的大家閨秀,她會號啕大哭嗎? 生:不會

      師:她要顧及身份嘛,即使哭也是抽噎!所以我們在讀的時候,既要表現(xiàn)悲傷,又要有所克制,不能過度。好,下面老師就按照同學們的建議試著來讀一下這七支曲子。(師滿懷感情朗讀,生聽完后,爆發(fā)出熱烈的掌聲)師:不知道我剛才的朗讀有沒有達到大家的要求。(生點頭)

      師:請同學們思考:《長亭送別》這折戲按時間的推移,情節(jié)的發(fā)展,可概括為四幅圖畫,請你構(gòu)思一下,并擬好標題。為了幫助同學們理解,我們根據(jù)文本來看圖說話。(投影顯示連環(huán)畫,生概括)

      根據(jù)同學們的概括,這折戲可分為這四個畫面:送別途中——餞行——叮囑——目送

      師:有人說:《西廂記》是一首真摯的抒情詩,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畫,是一支撩人心弦的離歌,它給人以深沉的美感。同學們,在這“深沉的美感“中,你們是怎樣感受到愁的?請大家再讀課文,試著找出讓你感受到愁的那些言簡意豐特別經(jīng)的起推敲咀嚼的語言片段,作些品析。(投影顯示“品一品:請?zhí)暨x你最喜歡的曲子進行賞析”)(生自由朗讀,兩分鐘后,有同學舉手發(fā)言)

      生1:我最喜歡【端正好】,這支曲子借景抒情,借蕭瑟的秋景抒發(fā)了傷感之情。

      師:你很有眼光,【端正好】歷來倍受推崇,人稱寫景抒情中的絕唱。我相信同學們一定都很喜歡這支曲子,我們一起來先把它齊讀一遍好不好? 生:齊讀【端正好】

      師:剛才讀的時候好象有同學把“黃花地”念成了“黃葉地”,可是這不能怪他,確實有這樣的句子,因為王實甫這曲頭兩句,出自范仲淹的蘇幕遮詞:“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這詞歷來為人傳誦,但王實甫化用而不拘泥,能夠翻出新意來,這就是他的功力了。好的,既然這么多同學喜歡這支曲,哪位同學就此處再談談你的理解,可以從不同角度去理解。

      生2:這支曲子寫了很多意象,給人蕭瑟之感。如黃花,讓我們想起李清照的“人比黃花瘦”,還有“憔悴損,滿地黃花堆積,如今有誰堪摘”。(掌聲)還有西風,讓人聯(lián)想到“古道西風瘦馬”,大雁讓人想到“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總之,所有的意象讓人悲從中來。師:真是旁征博引讓我們不得不為之喝彩!

      明朝末年有個大才子,被稱為“中國第一批評家”的金圣嘆,非常推崇西廂記,把它與〈〈左傳〉〉,〈〈莊子〉〉,〈〈楚辭〉〉,〈〈杜詩〉〉,〈〈水滸〉〉并列為六才子書,反復閱讀〈〈西廂記〉〉并加以評點。在讀到【端正好】時,他批道“絕妙好詞!??

      純寫景,未寫情?!蔽覀兊拇_能夠感受到絕妙好詞并非虛語,是他說“純寫景,未寫情”你們同意嗎? 生:(齊)不同意。生3:寫了情,淚就是情。師: 什么淚? 生 : 離人淚。

      師: 對,一切景物都是離人淚眼中看到的景物。哪個詞是溝通情與景的關(guān)鍵? 生4: 醉 生5:染

      師: 究竟是染還是醉,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霜林醉了是什么模樣? 生 :霜葉變紅了。

      師: 是呀,霜葉就象喝醉人的臉一樣變的通紅,鶯鶯認為霜葉是如何變紅的? 生 : 是被淚染紅的。

      師: 由此可見,溝通情與景的關(guān)鍵詞應是——

      生 : 染 師: 什么樣的淚會染紅霜葉,這哪是淚,而是—— 生 :血 師:

      沒錯,文中還有這樣的語句“眼中流血,心內(nèi)成灰”,與此句意同,把崔鶯鶯的哀痛寫到了極致,既典雅華美,又有詩的功力和意境。

      師:文中還有很多精彩語句,請同學們抓住時間抓住機會,趕快把它們挖掘出來。生

      :我喜歡這一句:聽得道一聲“去也”就松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就減了玉肌,此恨誰知?它用夸張的手法,寫出了鶯鶯面對別離內(nèi)心承受的巨大打擊,而使形體消瘦。師: 說的好,我不由想起了柳永的“衣帶漸寬終不悔,——” 生:“為伊消得人憔悴”(生附和)師:請同學們繼續(xù)發(fā)表看法。生6 : 我喜歡【二煞】 師: 請你讀一下,好嗎?

      生6 :(讀【二煞】)這里寫了鶯鶯遠望張生,結(jié)果只聽到馬鳴聲,以有聲襯無聲,更顯內(nèi)心的惆悵,悲痛。師:

      你不僅表述清晰而且用詞精當,非常棒!其實在這里我們可以加一句臺詞“紅娘,你看張生到了哪里?”于是便癡然站立,極目遠送,流露出欲見不能的的悵惘和不忍離去的眷戀,這才剛剛離開,鶯鶯就痛不欲生,肝腸寸斷,我們可以想象,這以后的日子就象柳永所言,“此去經(jīng)年,—— 生:(合)應是良辰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p>

      生7:我喜歡“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峰華岳低”,這一句用夸張的手法寫出了鶯鶯極度悲傷與怨恨。師:聽了同學們的精彩發(fā)言之后,老師有一個疑問:張生不就是進京趕考嗎?崔鶯鶯至于聽得道一聲“去也”就松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就減了玉肌嗎?她到底愁什么?請大家四人一組討論,然后推出你們認為最有說服力的答案來交流。

      (投影顯示“論一論:鶯鶯你到底愁什么?”生討論)生1:愁張生“停妻再娶”。(生笑)

      生2: 我認為有三個擔心:一是擔心考不中,二是怕老夫人反悔,三是怕停妻再娶 師:你們同意他的分析嗎? 生:(齊)同意!

      師:真的是這樣嗎?不,這只是表面現(xiàn)象。我們一起來分析分析這樁婚姻,這是一樁事實婚姻還是法定婚姻,是自由婚姻還是包辦婚姻? 生:(齊)事實婚姻,也是自由婚姻。師: 老夫人對這樁婚姻是什么態(tài)度? 生:(齊)反對!師:

      在這折戲之前,老夫人就明確表態(tài):咱家三代不招白衣女婿!臨行前又發(fā)言:“高中呵,來見我!駁落呵,休來見我!”由此可見,假如張生此行落榜,他們只怕是今生無緣,而張生極可能是“黃鶴”一去不復返,此地空余鶯鶯望!

      假如高中狀元,他們是否前途光明? 生:(沉思)不一定。

      師: 確實如此,當時社會身榮棄妻的事情可以說是司空見慣,數(shù)見不鮮,比如陳世美,再比如西廂記的原型《鶯鶯傳》中的張生就是這樣一個典型。而在那樣一個男尊女卑的社會里,在功名富貴統(tǒng)治一切的時代里,她的愛情和婚姻受到嚴重的沖擊,她的感情在功名富貴面前經(jīng)受著煎熬。這就構(gòu)成了崔的感情上的愁與恨的病灶。因此可以這么說,鶯鶯主要是愁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無法把握自己的婚姻。(生點頭)師:

      我們知道很多文學作品都是通過唱的形式流傳下去的,更何況元雜劇本來就是用來唱的,請你從文中任挑一支曲詞給它譜上新曲唱出來,提示:要符合詞曲的意境及鶯鶯的心情

      (投影顯示“唱一唱:請你挑選一支曲詞給它配上適當?shù)那?并演唱出來.”)有同學說我不擅長唱,那就請你動筆寫一寫

      (投影顯示:仿照感動中國2005年度人物李春燕的頒獎詞,給崔鶯鶯也寫一段話。

      例: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腳醫(yī)生,提著籃子在田壟里行醫(yī),一間四壁透風的竹樓,成了天下最溫暖的醫(yī)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擔負起十里八鄉(xiāng)的健康,她是遷徙的候鳥,她是照亮苗鄉(xiāng)的月亮。)(五分鐘后展示)

      師: 請同學們推薦一位最能代表你們實力的歌唱家吧!生1:(用〈〈梁祝〉〉的曲子演唱【滾繡球】)(掌聲熱烈)

      生2:(用〈〈你一定要幸?!怠笛莩具哆读睢浚?/p>

      生3:我給大家念一段我寫的〈〈我眼中的鶯鶯〉〉:她是長亭古道中最璀璨的身影,把著金釧在風中遙望,一座別致典雅的古亭,見證了天下最凄美的別離,一個孱弱的身軀擔負著大小車兒都載不起的離愁,他是遙遙月宮的仙子,是無盡黑夜中絢麗的星辰。(掌聲,下課鈴響)

      師:(總結(jié))這堂課,同學們踴躍發(fā)言,不但參與的人數(shù)多,而且說的很有質(zhì)量,我為你們而驕傲!文學家詩人郭沫若先生說:在文藝母親的女孩里,以西廂記最完美,西廂記是超越時空的藝術(shù)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對于這樣精美的藝術(shù)品,今天老師只是帶著大家在西廂記的樓臺殿閣中走了一小步,西廂記的神秘面紗剛剛撩起了一角,如果大家課后感興趣的話,可以再看看原著,好好品品,你會有更多的新的發(fā)現(xiàn)。

      教學后記:這篇文章文采燦然,有“詞句警人,余香滿口”的語言藝術(shù),如何美文美教?我覺得我們語文老師有責任為學生搭建品味美的平臺,讓他們用至性至情去接受至文的濡染。在這堂課上,我做了一些嘗試,首先用音樂導入,以示范朗誦動情,刻意點化了送別的意境,營造了學習的氛圍,另外在鑒賞語言的基礎(chǔ)上,我添加了剖析人物心理這一環(huán)節(jié),使學生能夠走進鶯鶯的內(nèi)心情感,看到這個美麗動人女子的那一份執(zhí)著與無奈。最后,在同學們富有創(chuàng)意的歌聲及充滿激情的人物點評中結(jié)束了本文的學習。

      第二篇:長亭送別 教學實錄

      《長亭送別》課堂實錄

      師:同學們,在我板書課題之前,知道今天咱們要上什么課嗎? 生:不知道。

      師:現(xiàn)在,你們看到了課題,是不是很驚訝? 生:有點驚訝。

      師:你們驚訝,有一個原因大概是因為這篇課文是第五單元的。這一陣子我們一直上的都是——

      生:小說。

      師:是啊,可是我們今天卻要上戲劇,而且是古典戲劇,好像離我們距離比較遠。你們喜歡聽戲嗎?

      生(A)喜歡。

      師:哦?你喜歡聽戲?喜歡聽什么戲? 生(A):黃梅戲。師:是《天仙配》? 生(A):不,是《梁山伯與祝英臺》。師:為什么喜歡呢? 生(A):喜歡它的情節(jié)。師:那倒是,《梁山伯與祝英臺》是個曲折動人的故事,我也很喜歡呢。那么,那位不喜歡聽戲的同學,你能說說為什么不喜歡嗎? 生(B):我不喜歡是因為聽不懂它唱什么。師:說到要害了,很多人不喜歡聽戲,就是因為聽不懂它在說什么。記得咱們學過的《社戲》,那群孩子去看戲,只愛看打來打去的好看,最不耐煩的便是旦角的唱:站著唱,走來走去的唱,甚至還坐下來唱——又什么也聽不懂。可是,咱們也知道世上不僅有歌迷,還有戲迷,有的還迷得厲害。他們難道僅僅喜歡打打鬧鬧的好看,或者只是情節(jié)曲折? 生:音樂好聽。生:服裝好看。生:表演功夫好。生:唱詞優(yōu)美。

      師:說得好。這些都是理由,而唱詞優(yōu)美就格外重要了。真正的戲迷是要仔細品味唱詞的。我們學的課文是元雜劇的劇本,作者是元代的王實甫。元雜劇劇本里三種戲劇語言——(板書)唱、白、科介——中,“唱”是最主要的。(在“唱”前板書“主”。跟“主”相對的是什么? 生(齊):次。師:“次”是“主”的反義詞,可是,“次白”就不大通了。有一個成語叫“喧賓奪主”,與“主”相對的還可以是—— 生(齊):賓。

      師:對,賓白。唱為主,白為賓。(在“白”前板書“賓”)演員的動作、表情、上下場等叫做“科介”,這相當于以前我們所知的劇本中的—— 生(齊):舞臺提示。

      師:說得對。元雜劇還有一個特點,通常一本四折,前面有個楔子,相當于“序幕”,而一本戲呢,常常是一個演員唱到底,其他都是陪襯。男主角叫正末,他主唱的就是末本戲;女主角正旦演唱的就是旦本戲。王實甫的《西廂記》是五本二十一折的大戲,第四本中有好幾個人唱。但我們要學的其中第三折《長亭送別》,還是由演崔鶯鶯的女主角一唱到底的旦本戲?,F(xiàn)在,我們一起看一下書下的第一個注解,了解一下發(fā)生在課文內(nèi)容前面的劇情。請一位同學來說一說。生(C):書生張珙在普救寺偶遇已故崔相國家的小姐鶯鶯,就寓居在寺內(nèi)。師:為什么“就寓居在寺內(nèi)”呢?哦,書生“一見傾心”,喜歡上鶯鶯了。他租了西廂一間房是要—— 生(C):設法對鶯鶯表示親近。叛賊孫飛虎包圍了普救寺,要搶崔鶯鶯。師:孫飛虎為何要搶崔鶯鶯? 生(齊):鶯鶯長得漂亮。

      師:對,不是一般的漂亮,可以說是傾國傾城,美名遠揚,孫飛虎慕名而來。生(C):夫人許諾誰能退賊就把鶯鶯許配給他為妻。張珙挺身而出,寫信給好友白馬將軍杜確,杜確兵到圍解??墒抢戏蛉藚s不承認那樁婚事了,張生為此生了病。師:老夫人為什么賴婚呢? 生(齊):嫌貧愛富。

      師:對了。張珙是個上京趕考的窮書生,而鶯鶯卻是個相國小姐,不符合當時的—— 生(C):門當戶對的觀念。崔鶯鶯就與他私下結(jié)為夫妻。師:鶯鶯是個家教甚嚴的相國小姐,她竟然這么大膽?不大合她的身份罷?這里不能不提一個人—— 生(C):紅娘。師:是啊,在現(xiàn)在,“紅娘”這個名字可比《西廂記》還有名,我們可不能忘了她。接著說吧。生(C):老夫人知道了真相,又生氣又無可奈何,只好答應把鶯鶯許給張生,可是要他去考個功名。

      師:好,你說得很好,請坐。老夫人為什么要他去考功名呢?因為“俺崔家三輩兒不招白衣女婿”,所以許婚后又趕著要張生去取功名。課文就是從這兒開始的??匆豢丛蹅冞@一折里,一共幾個演員上場演出? 生(D):三個。一個是紅云。(眾笑)

      師:紅云?大家都笑了,說明你讀得有點小問題。應該這么讀——“紅/云”,“云”就是我們說的“白”,“紅”就是紅娘。還有誰呢? 生(D):還有長老,夫人,鶯鶯,張生,一共有五個。

      師:對了,共有五位演員在表演。剛才這位喜歡看戲的同學說他喜歡看戲的原因是“戲劇情節(jié)曲折動人”,我們這出“長亭送別”有動人的情節(jié)嗎? 生(齊):沒有。

      師:對,所以這出戲不能靠情節(jié)取勝。這折戲又叫“哭宴”,可是,鶯鶯一直哭到結(jié)尾可不符合她的性格,她這個在“禮教甚嚴”的相國府中長大的小姐,是非常含蓄委婉,非常矜持的,即便要哭,也會“恐怕人知”。這是由鶯鶯一人獨唱的旦本戲,鶯鶯從頭唱到尾,她這么多話,對誰說呢?她要是一直說個不停,不也太絮絮叨叨了嗎?這位同學你說說看。生(E):不是,她這時心里很難過。課文主要寫她心里的難過。

      師:對了,這個同學抓得很準,這個戲的戲眼,不在外在的“送別”上,而在于鶯鶯送別時的心理活動。(板書:戲眼)

      面對分離,鶯鶯的心里都是什么情緒呢? 生(齊):離情別緒。師:說得好。鶯鶯滿腹的離情別緒,離愁別恨。(板書:離愁別恨)她的離愁別恨,我們看不到聽不著,要靠演員把它唱出來,就是把它“外化”,那么唱詞是什么呢? 生(F):唱詞就是來表達崔鶯鶯心里的離愁別恨的。

      師:說得真好。唱詞是心理活動的表達。她的心里,主要是為即將到來的離別而憂愁,(板書:愁別離)特別是在送別途中,她心里全是理不清的愁。這憂愁她想對誰傾訴? 生(齊):對張生說。

      師:對,知心的人只有張生,可是她能說嗎?她不能說,雖然夫人已經(jīng)許婚,但那時禮教甚嚴,未婚的夫妻是不能親密交流的。赴長亭的途中不能,到了長亭就能了么?也不能。我們一起看一下,到了長亭后,就是“臨別餞行”了,夫人如何安排座位?他們能交談嗎? 生(讀):張生與長老坐,小姐這壁坐。

      師:他們一個這壁,一個那壁,真是“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鶯鶯的心里非常復雜,在她看來,功名有什么要緊?愛情是第一位的。哪支曲子表明了她的這個觀念? 生(G):[幺篇]你與俺崔相國做女婿,妻榮夫貴,但得一個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師:一下子就把握到了關(guān)鍵句子。應考有什么,就是狀元又怎樣?在她看來,沒有比廝守一起更重要的了。因此,她心里也充滿了“怨恨”,恨什么呢?是誰造成了今日的別離? 生(G):是老夫人。

      師:不錯,看起來好像只是老夫人,可是老夫人又為何要叫他們分離呢?究竟是誰拆散了鴛鴦?課文中有沒有明顯的曲詞告訴我們這個答案? 生(H):找到了。[朝天子]一曲: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里。

      師:太好了。鶯鶯是根本不把名利放在眼里的。她怨功名拆散了她與張生的愛情。(板書:怨功名)這個曲子可以看到她蔑視功名的可貴精神。我們一起讀讀這一曲好不好? 生(齊讀[朝天子])

      師:世人重功名,終于造成張生的遠離。這憂愁心事,只有在他人不在場她獨對張生時才能向他傾訴。張生不得不走了,從此就是天涯游子,路上好嗎?到京師怎樣?真叫鶯鶯牽腸掛肚。在“惜別叮囑”一段中,哪支曲子表現(xiàn)出鶯鶯對張生的關(guān)愛與牽掛? 生(齊):[五煞]中,“荒村野店宜眠早,雨露風霜要起遲。鞍馬秋風里,最難調(diào)護,最要扶持。”

      師:正是。一字一句,都是鶯鶯關(guān)切的柔情。羈旅行役,最叫人掛念。(板書:念羈旅)我們一起讀一讀這一曲好嗎? 生(齊讀[五煞])

      師:這個曲子沒有什么難以理解的。張生問還有什么要叮囑的,鶯鶯又怎樣回答的呢?張生此去,前途如何,她并非最關(guān)心,她最關(guān)心是的什么前途? 生(I):她關(guān)心的是她和張生愛情的前途。師:對。在她眼里,只有張生與自己愛情的前途是最重要的。可是,她對此樂觀嗎?為什么? 生(I):不樂觀。因為她怕張生“停妻再娶妻”,也怕他考不上就不回來,“金榜無名誓不歸”。師:是啊,考取功名,她也怕;考不上,她也怕,真是“進亦憂,退亦憂”,對愛情的前途,她是充滿了擔憂。(板書:憂前途)這樣的憂愁煩惱,即使到分別以后她目送張生遠去,還是填滿了胸臆。這一重愁翻作幾重愁,王實甫怎樣來表達呢?你們看,課文開頭就寫景,結(jié)尾還寫景,難道崔鶯鶯在此煩惱憂愁之際還有閑情來觀景嗎? 生(J):不是。寫景是為了來襯托鶯鶯的離情的。師:不錯。景是為了表達情而設的。(板書:情、景)課文要表現(xiàn)鶯鶯的離愁,就把它放在各種情境中,如“送別途中”“臨別餞行”“惜別叮囑”“分別目送”這樣的環(huán)境中來具體表現(xiàn)?,F(xiàn)在我們主要從前兩支曲子中來看一下情與景是怎樣交融為一體的。先看[正宮][端正好]?!罢龑m”是個宮調(diào)名,或稱調(diào)式,相當于現(xiàn)在音樂上的“C”大調(diào)啦,“D”調(diào)啦之類;“端正好”則是曲牌名。我先給大家朗讀一下[端正好],請同學們用心記憶,看能否在短短的時間內(nèi)記住這短短的曲詞?!氨淘铺?,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來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币黄鹱x一讀,能背的同學盡量背出來。生(齊讀、背)

      師:剛才我聽有一位同學讀時把“黃花地”念成了“黃葉地”,可是,不能怪他,確實有這樣的句子。因為王實甫這曲頭兩句,出自范仲淹的[蘇幕遮]詞,“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這詞歷來為人傳誦,言情小說家瓊瑤也非常喜愛,并曾以“碧云天”“寒煙翠”作為小說名。但王實甫化用而不拘泥,能夠翻出新意來,這就是他的功力了。這支曲子描繪了怎樣的一幅景象?它選擇那些意象來描摹的? 生(K):云,地,風,雁,林。是一幅深秋的景象。師:他說得非常簡練,概括得很好。(在“景”下板書:云、地、風、雁、林)。明朝末年有個大才子,被稱為“中國第一批評家”的金圣嘆,非常推崇《西廂記》,把它與《左傳》《莊子》《楚辭》《杜詩》《水滸》并列為“六才子書”,反復閱讀《西廂記》并加以評點。在讀到[端正好]的時候,他批道:“絕妙好詞!??純寫景,未寫情”。我們的確能夠感受到“絕妙好詞”并非虛語,可是他說“純寫景,未寫情”,你們同意嗎? 生(L):不同意。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磥砗孟駴]有寫情,其實,句句寫景,又句句寫情。

      師:他說得真是太好了,表達也到位。這曲子中也寫到情,“哭宴”中鶯鶯的“哭”并不明顯,曲中卻寫了—— 生(齊):淚,離人淚。師:對,(在“情”下板書:淚)一切景物,都是離人淚眼中看到的景物,都帶有離別的色彩。哪個詞是溝通景與情的關(guān)鍵? 生(M):醉。曉來誰染霜林醉?應該是個“醉”字。

      師:醉?也不錯。此情此景,真是令人沉醉。但“醉”的難道僅僅是“霜林”嗎? 生(M):不,還有人,鶯鶯也醉了。

      師:對啊,霜林醉,可是人更醉。后面的曲中唱道:“意似癡,心如醉”;又有:“未飲心先醉”。鶯鶯的心啊,全在這離愁別恨中如癡如醉了。在沉醉中,她淚眼看去,一切的畫面都變了色彩:天高遠而凄清,滿地黃花堆積,西風陣陣,一聲聲如逼迫般催人上路,北雁南飛,本就是寓有“離別”之意,就連那一林紅楓,也是被她的離人淚所染紅的。一切無情之景,都染上了凄迷的離情。(板書:染)什么樣的淚能夠把霜林染醉?眼中流的何止是淚呵!生:還有血;眼中淚已成血。

      師:對,這讓我們想到“杜鵑啼血”,想到被允婚后又得知離別,那一夜鶯鶯滴不完的淚,流不完的傷感??大家一起看看[耍孩兒],“淋漓襟袖啼紅淚”,有個薛靈蕓入宮缽承紅淚的傳說;末尾那一句:眼中流血,心內(nèi)成灰。把崔鶯鶯的哀痛寫到了極致。一起讀一讀好嗎? 生(齊讀[耍孩兒])

      師:這樣的哀慟,怎不叫霜林沉醉?一切的景,都為此而染上了鶯鶯的情,鶯鶯的傷情,可叫天地為之動容,山林為之變色!所以歷來人們評論這[端正好],多半會稱它為元曲中“情景交融的絕唱”,又有人稱王實甫為“詞曲中思王太白”,把他與曹植、李白并列,可見這支曲的典雅華美,又有詩的功力和意境。

      但是,如果只是典雅華美,只是有詩詞意境,那么元曲就不是元曲了。要能夠演出來唱給大家聽,還要有它通俗易懂的一面,熔煉古典詩詞使之有典雅的美,還要融有民間口語,使之有通俗的美。[滾繡球]一曲,就很能表現(xiàn)這點。生(讀[滾繡球])

      師:有一句讀得不準。“柳絲/長玉/驄難系”要讀成“柳絲長/玉驄難系。這一段還是在路上。這一曲出現(xiàn)最多的是哪個字? 生:是“恨”:恨歸去得疾;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此恨誰知? 師:找得很準,這個“恨”,相當于這一曲的中心詞。(在“淚”下板書:恨)這路上之景也有一句似乎是全寫景的,在這一對句中描摹了哪些意象呢? 生(N):有柳絲、玉驄、疏林、斜暉。師:(在“云、地、風、雁、林”下板書:柳絲、玉驄、疏林、斜暉)寫柳絲,我們知道得很清楚,古人有什么樣的習俗? 生(N):有折柳相贈的習俗?!傲庇小傲簟钡囊馑?。

      師:你說得非常好。柳絲在她眼里,已經(jīng)不是柳絲,而是能夠挽住張生馬蹄的韁繩,她還有對疏林的恨—— 生(齊):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師:“倩”字原來是讀“qìng”的,有“請,使,央求”之意,書上沒有注,可以不讀古音,就讀qiàn無妨。疏林有感情嗎?央求它們,能掛住斜暉嗎? 生(齊):不能。鶯鶯把自己的感情放到景物中去了。

      師:對。這是移情入景,把景看作了有情之物。景若無情,又何必去央求;景若有情,又如何不解人意,替我掛住斜暉!掛住斜暉,就是掛住了—— 生(齊):時光。她想讓疏林替她挽住時光。

      師:時光留不住,可鶯鶯竟想把它留住,她的心愿,孤苦無告,不知訴于誰,無助之際,只好去“倩”疏林來挽住它,明知不能,卻癡想時間就此停住,讓她和張生千秋萬載,永在長亭,—— 生(齊):永不分離。

      師:你們看,一個非??谡Z化的“倩”,把鶯鶯的癡傻真情,寫得多么生動細膩,富于感染力。(在“染”下板書:倩)景物的描寫就不單純是景物了,在其間我們看到了鶯鶯的形象,感到了鶯鶯的離恨。以前我們學過一篇《咬文嚼字》,說“語言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是“能夠激起想象和聯(lián)想的形式”,我們在鑒賞曲詞的時候,就要能夠透過曲詞表面的語言現(xiàn)象,來領(lǐng)會深層的意味,并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

      課文中這樣情景交融的還有很多,我們來看看分別目送時的[一煞][收尾]兩支曲,同學們自己來感受一下好嗎?看選擇了哪些意象,描摹了怎樣的景象,中間能不能感受到主人公的形象和情感? 生(O):[一煞]中,描寫了青山、疏林、淡煙暮靄、禾黍秋風等意象。

      師:說得很好。哪些詞溝通了景與情的聯(lián)系? 生(P):隔。聽?!扒嗌健敝皇蔷埃案簟睂懙搅巳?,“聽”是鶯鶯在聽,好像感覺鶯鶯送行時挺戀戀不舍的。

      師:是的。隔,隔斷的是鶯鶯的目光,還有“遮蔽”。這曲子之前,我們甚至可以給它來加一句“白”,好像鶯鶯一邊極目遠眺,一邊對身旁的紅娘說:“紅娘,你看他在哪里?”于是看青山,疏林,可是它們隔斷了她的目光;再遠就迷蒙蒙的只見淡煙暮靄,遮蔽了,看不到人影了。寫到“禾黍秋風”,我們看到了是行人已遠,那鶯鶯兀自佇立靜聽,好像要從遙遙的馬聲中辨出他的行蹤。[收尾]中也有寫景,鏡頭拉得就更遠了,而籠罩這景的,全是鶯鶯的離情,“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仔細咀嚼,原來曲詞中可以有這么多的滋味。語言的形式美,給人感到的情態(tài)意境美,人物的感情真切美好,形美與意美結(jié)合,那就達到了——

      生:神美。

      師:對。神美是最高境界。(板書:形、意、神)所以《紅樓夢》中評價《西廂記》說“曲詞警人,余香滿口”,今天我們只是先做個鑒賞的例子而已,其實不止是情景交融,形式與內(nèi)容上還有許多別的趣味,希望同學們課后能夠好好地品味品味,這樣你會發(fā)現(xiàn):語言實在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尤其是戲劇語言。這堂課就到這里,下課!

      第三篇:《長亭送別》教學實錄及點評

      《長亭送別》教學實錄及點評□包旭東

      《新語文學習·中學教師》2007年第1期

      [學習目的]

      品味鑒賞曲詞語言藝術(shù),品味情景交融的藝術(shù)境界。

      [教學設想]

      借鑒古代詩詞的鑒賞方法來賞析曲詞;盡可能地用多種方法鑒賞曲詞。

      [課前準備]

      學生熟讀課文,根據(jù)要求找出鑒賞點賞析曲詞。在領(lǐng)會曲詞意境的基礎(chǔ)上,將自己喜歡的曲詞改編成散文、現(xiàn)代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長亭送別》中的曲詞。前段時間翻書,看到這樣的一段文字,覺得一定要和大家分享。

      “《西廂記》,必須掃地讀之。掃地讀之者。不得存一點塵于胸中也?!段鲙洝?,必須焚香讀之。焚香讀之者,致其恭敬,以期鬼神之通之也。《西廂記》,必須對雪讀之。對雪讀之者。資其潔清也。《西廂記》,必須對花讀之。時花讀之者,助其娟麗也??”

      這是金圣嘆在《貫華堂第六才子書》中的一段話,我想現(xiàn)在我們讀《西廂》,不必苛求環(huán)境,用心去讀就能讀出其味的。

      二、鑒賞曲詞

      師:先讓我們來回顧一下上一節(jié)課學習的內(nèi)容。全文19首曲詞,按照不同的場景分成4個部分:送別途中l(wèi)-3;餞別宴上(4-11);臨別叮囑(12-18);離別情思(19)。我想問大家,貫穿全文的是一種怎樣的情感?

      郭智媛:是崔鶯鶯滿腹的愁。

      師:愁?

      郭智嬡:因張生赴京而生的離愁。

      師:哦,滿腹的離愁別緒。你覺得哪一個場景中,崔鶯鶯的感情最復雜?

      郭智媛:第4個場景,張生離去之后,鶯鶯站在長亭中遙望張生的背影,心中既有依依惜別的愁悶和痛苦,又有對張生出門在外的擔憂。

      師:還有嗎?

      楊婷:還有對前途的一絲憂慮。

      師:是啊。痛苦,擔憂,憂懼,在鶯鶯心中,是“遍人間煩惱填胸臆”。

      師:下面我們就根據(jù)場景的變化來鑒賞曲詞。我們采用下面幾種鑒賞方法:把握鑒賞點賞析曲詞;根據(jù)曲意改編成小散文;根據(jù)曲意改寫為現(xiàn)代詩歌;有感情地誦讀。

      師:送別途中:正是暮秋時節(jié),一輛輕車駛向長亭。滿眼秋色,鶯鶯不禁悲從中來?!氨瘹g聚散一杯酒,南北東西萬里程?!?/p>

      王晶:我賞析《端正好》。碧云天,萬里晴空,正是秋高氣爽之時。黃花地,雖美猶凄,不禁讓人想起李清照的“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西風緊,北雁南飛”,一個“緊”字點出秋風之急,秋之蕭瑟。抬頭望去,北雁南遷,此情此景,與人之離去相照應,更是凄涼。大雁秋去春歸,人呢?今日一別,又將何日歸來?“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由經(jīng)霜的紅葉這一暮秋之景發(fā)出疑問,以紅葉醉酒由景入情,引出離人淚。秋之蕭殺配以離人的傷心淚。烘托出離別之際的悲傷,抒發(fā)了鶯鶯心中的悲痛之情,與“早是離人傷感,況值那暮秋天氣,好煩惱人也呵”相呼應,表現(xiàn)出深深的離愁別緒。

      師:徐希同學,剛才王晶是從哪些角度進行賞析的?

      徐希:王晶抓住了“碧云天、黃花地、北雁、霜林”等景物來分析鶯鶯心中的感情,并注意到了這首曲詞情景交融的特點。

      師:是的。王晶從意象入手,描摹意境,分析絲絲入扣。王晶還注意“練字”,一個“緊”字分析得很精彩。

      師:這首曲詞歷來得到許多人的贊頌,金圣嘆就稱之為“絕妙好詞”,他曾經(jīng)說,這首曲詞純寫景,而無一情字,你們同意他的說法嗎?

      鄭俏:我不是很同意他的看法。文章雖然沒有直接寫情,但最后一句“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寫出了鶯鶯心中的悲痛。

      師:“淚”是寫情。前面的景物中有情嗎?

      鄭俏:有,蕭瑟的景物中也包含了離別之情。

      師:對。這些景物是含情的,我們稱之為意象。一個“淚”溝通了情與景的關(guān)系,使所有的景物都染上了離別的愁緒。金圣嘆的看法和我們的理解不太一樣,也許是理解的角度不一樣吧。

      師:我們說到“意象”,一起來做一個意象練習吧。假設一下,第二年春天,張生高中狀元歸來,鶯鶯到郊外相迎。這個時候,鶯鶯眼中會看到哪些景物呢?還是“西風緊,北雁南飛”嗎?我寫了半篇的《端正好》,請大家?guī)臀襾硗瓿汕鞍氩糠帧?/p>

      [端正好]迎歸

      __,__,__,__。曉來誰奏春歸曲?應是馬蹄輕。

      馬春陽:還??沒想好。

      王雯:“西風緊”我想改為“春光暖”,“北雁南飛”改為“乳燕歸巢”,“黃花地”改為“迎春花”(學生笑),其他不知道。

      師:我覺得“乳燕歸巢”挺有意味的。還有同學想好了?

      張海寧:我這樣寫:碧云天,錦花地,東風拂,歸燕相迎。

      (教師板書)

      師:我想問你一個問題,你為什么還用“碧云天”呢?

      張海寧:我覺得這兩種“碧云天”的意味是不一樣的。在原作中,它表現(xiàn)的是暮秋時節(jié)的一種曠遠寂寥蕭瑟的景象。在《迎歸》中,它是天朗氣清的春天,讓人覺得非常舒適的一種意味。

      師:你的發(fā)言使我聯(lián)想到毛澤東的一句詞“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是什么染紅了萬山呢?是火熱的革命精神和旺盛的生命意志。而在我們的這篇文章中,是“離人淚”染紅了“霜林”,滿山紅葉,盡是離人眼中血。不同的人,不同的情感,眼中的景物也變幻出不同的色彩。我覺得你用碧云天還是合適的。

      師:“歸燕相迎”中,歸字與下一句中重復了,能否改成另外的字呢?

      (生小聲回答:雙)

      師:“雙”字?

      郭智媛:用“雙”字能表現(xiàn)鶯鶯和張生雙飛雙棲的意味。

      (教師修改)

      師:“東風拂”中,“拂”字與整首詞的韻腳不太和諧,能否改成“醒”字呢?請大家品味一下。

      師:請大家拉回思緒,回到課文中來,這一場景還有兩首曲詞,我們選一首吧。

      陳歡:我賞析《滾繡球》?!昂尴嘁姷眠t,怨歸去得疾”,“恨、怨”二字開門見山,點出了崔鶯鶯由于與心愛之人分離而生的悲痛之情和無限愁苦。隨后寫希望“柳絲”系住“玉驄”,“疏林”留住斜陽,都從側(cè)面表現(xiàn)了崔鶯鶯不愿意分離,依依不舍之情。之后用“迍迍的馬”和“快快的車”進行對比映襯,用物體的行動展現(xiàn)人物內(nèi)心的依戀和難舍,營造了無言的哀傷氛圍。再寫“減了玉肌,松了金釧”,令讀者體會到鶯鶯的相思之苦和她為此而消瘦憔悴。最后的“此恨誰知”,四字如一聲綿長哀怨的嘆息。

      師:我想問你一個問題,現(xiàn)在的場景是暮秋時節(jié),那么詞中為什么會出現(xiàn)“柳絲”呢?柳絲應該是春天特有的景物吧?

      陳歡:大概是表現(xiàn)鶯鶯綿長的愁思吧。

      師:這里的“絲”是思念的思吧,那柳呢?

      生(齊答):柳就是留的諧音。

      師:你們最喜歡《滾繡球》中的哪一句話?或者說哪一句話最能夠體現(xiàn)鶯鶯纏綿欲絕的愁苦?

      黃婕雯:最后一句。鶯鶯聽到一聲去也,遠遠看到十里長亭就立刻消瘦憔悴下來,最能夠體現(xiàn)纏綿欲絕的愁苦。

      師:這句用了什么樣的手法?

      黃婕雯:夸張。

      師:高度的夸張。以前學李清照的詞,我們知道她寫瘦是最好的,她有一句“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蓖鯇嵏懯?,也是寫到了極致。

      師:好,我們到第二個場景中去吧。送別宴上,夫人一聲“張生和長老坐,小姐這壁坐”,隔斷了手與手的距離。咫尺之間,又似天涯之隔。

      朱聰:我賞析《朝天子》。這一首曲詞中,“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表現(xiàn)了女主人公憂愁而茶飯不思的心情。因為即將與丈夫分離,而將玉醅看似水,從側(cè)面烘托出人物巨大的苦惱煩悶。而“泠泠”兩字也很好地表現(xiàn)人物心中的那份悲涼。另外一句“一遞一聲長嘆氣”,“一遞一聲”指的是一聲接一聲,表現(xiàn)了女主人公的焦慮和苦悶,而“長”字則體現(xiàn)了這份別離的愁緒連綿不斷。

      師:暖溶溶的美酒,在離別人的眼中就清涼似水了。我注意到你在分析的時候抓住了一個長字,非常好。

      胡琳:我把《朝天子》改編成了一篇小散文。玉醅再暖,此刻也只能是清冷如水;玉醅再美,此刻也只能是索然無味。想起一句歌詞:一壺漂泊,浪跡天涯難入喉。飄蕩的人生旅程就如一壺酒,再加入了相思淚,這真實難以入喉。如今只為了虛名微利,這對鴛鴦便要天各一方。我仿佛看見了一個女子在一簾紅帳下凝眉、嘆息,茶飯不思,日益消瘦。只能用“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來聊以自慰,抑或她連自慰的力量都沒有,這魂牽夢繞的思念讓人白頭,它是一種孤單的寂寞,只有沉淀的心情,空白的思緒,蔓延的惆悵。

      師:沉淀的心情,空白的思緒,蔓延的惆悵。是誰造成的?

      吳夢龍:是當時的那個社會。(學生笑)

      師:哦,你矛頭直接指向了當時的社會。能具體說說嗎?

      吳夢龍:當時的社會強調(diào)門當戶對,張生只有高中狀元,才能光耀門楣,才能與鶯鶯相配。

      師:夫人是這么認為的,那鶯鶯是怎么想的呢?

      生:(齊答)蝸角虛名,蠅頭微利。

      師:是的。在鶯鶯眼中,“但得一個并蒂蓮,強煞如狀元及第”。我們必須了解,在那個時代,狀元及第是一個讀書人,一個家庭乃至一個家族最大的夢想??墒曲L鶯寧愿兩廂廝守,手兒相攜。鶯鶯是一個不一般的女性形象,后人評價,鶯鶯是一個以理性的人性去挑戰(zhàn)封建禮教的里程碑。

      師:還有兩個場景,我們合在一起吧。夫人和長老先行離開,終于可以一吐衷腸了,可是,千言萬語又從何說起?十里相送終有一別,這一次別離,前程難卜,鶯鶯心中愁苦又有誰能知?

      趙瑩:《耍孩兒》這首曲重點寫了鶯鶯與張生告別時的悲痛心境?!氨人抉R青衫更濕”,白居易與琵琶女的同命相憐已是凄楚無比,而鶯鶯的紅袖卻比白居易的青衫更濕,哀痛之情可想而知。還未別離,鶯鶯的相思便已不可止,盼望那個無法預知的歸期?!拔达嬓南茸怼备菍懗隽诉@種悲痛對鶯鶯的影響之大,杯中的酒還未喝,眼前的人影已恍惚要遠去,仿佛是心中已經(jīng)醉了。最后“眼中流血,心內(nèi)成灰”一句將離別的傷心之情推到高潮,體現(xiàn)著一種悲凄絕望的情感。

      師:“眼中流血,心內(nèi)成灰”,趙瑩認為體現(xiàn)著一種悲凄絕望的情感。為什么說“絕望”呢?難道短暫的離別真能讓人絕望嗎?

      趙瑩:我覺得他們兩個的前途難料。

      師:是的。張生高中了,也許成為京都高門大院青睞的對象,不中吧,這段姻緣更將蒙上陰影。擺在鶯鶯面前的也許有很多路,但幾乎每一條路都有可能導致悲劇性的結(jié)局。我想我們是能理解這絕望的心境的。金圣嘆批《西廂》,就把張生和鶯鶯的故事改成了悲劇,也許悲劇更符合當時的社會的實際,更能引起人們的深思吧。

      孫霓:本來覺得“紅淚”一詞并無特別,但看了注釋后久久不能平靜。薛靈蕓選入宮時,離別父母以玉壺承淚,壺映出紅色,及至京師,壺中淚凝如血?!凹t淚”一詞,其中含著萬千深情,呈多種情感的復雜交織體現(xiàn)。“未飲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內(nèi)成灰”,無窮的愛化為相思的苦,深深的情冥冥中有一種俱焚的感覺。

      師:通過典故來賞析,這也抓住了這首曲詞的特點。

      楊韻卓:我把《耍孩兒》改寫成一首小詩歌。離別人/今宵何處染風塵?/無語鶯歌花紅淚/司馬青衫未足貴/疏桐暮杉/勞燕分飛/縱酒一杯/難化盡/千里獨悲/誰道是紅燭淚垂/蠟炬成灰?/相思碎/今夜獨酌影空時(學生鼓掌)

      師:太好了。

      胡琳:我也有一首詩,是《收尾》。馬車甸甸/消失在古驛道的盡頭/伊人憔悴/淚水拌著思緒在眼眶里翻飛/站在蒼白的世界的一隅/長發(fā)在晚風中飄成思念/青山疏林化為影子模糊在暮靄之中/那一輛馬車/牽著丟不去的煩惱/漸行漸遠

      師:古人說,橫淚易,寫愁難。李煜說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賀鑄說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李清照說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王實甫說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他們都把無形的愁化作有形的物,有的更是有了重量,于是愁也可以捉摸了。

      三、總結(jié)

      師:《西廂記》流傳至今,廣為傳頌,不僅因為它提出“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愛情理想,還因為它“詞句警人,滿口余香”的藝術(shù)語言。今天我們賞析曲詞,主要采用了三種方法。還有誦讀法留給大家課后好好使用吧。

      [點評]

      用心于語言的品味賞析

      蔡肇基

      美的語言是美的心靈之花,是時代和歷史的瑰寶。在我看來,美的語言簡直是最高人生價值的永恒體現(xiàn)。古今將相在何方?惟有名言名語后人忘不了。即使是語言藝術(shù)大師自身,人們也大多不記得其官其位,只記得其言其語,譬如范仲淹,無疑是以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而流芳百世的。

      語文教學,一定要引導學生用心于語言的品味賞析,這才是真正的語文學習及優(yōu)秀傳統(tǒng)的繼承和弘揚。

      不久前,包旭東老師上了一堂面向全市的公開課,教的是《長亭送別》,著意于品味賞析曲詞語言藝術(shù),確乎抓住了語文教學的最核心最本質(zhì)的問題。

      元雜劇中,如果要說什么要素最重要的話,當然是曲詞了。曲詞是情感的集中體現(xiàn),曲詞是詩,是藝術(shù)精品。我過去常常不解為什么古代戲曲作品在呈現(xiàn)方式上那么突出曲詞,每一段一開頭就是?宮調(diào)??曲牌?名而不是人物名,曲詞以大字出現(xiàn)而人物上下場及對白等則都是小字,現(xiàn)在則覺得非常有道理。教學時,曲詞賞析應該是教師和學生的用心用力之處。就學生閱讀文藝作品的通病而言,往往是追求情節(jié),而不太注意語言的品味賞析。有鑒于此,文學作品教學更該注意語言的品味賞析。

      一上課,包老師引用了金圣嘆的一段文字,提出了?用心去讀?的問題。如此導入,課堂伊始就蕩漾起某種詩意的氛圍,學生進入了?用心去讀?的狀態(tài),聽課者也不由得來了興趣。

      那么,怎樣去品味賞析曲詞的語言之美呢?一般的情況,賞析語言往往滿足于認清楚某種表現(xiàn)手法,特別是修辭手法的運用,充滿感受之美的語言賞析變成了普通的修辭常識教學,這不足取。

      包老師的做法是首先把學生帶進課文的特定整體氛圍之中。通過回顧上一節(jié)課內(nèi)容,包老師指出全折19首曲詞按照不同的場景分成4個部分:送別途中、餞別宴上、臨別叮囑、離別情思。然后,問大家一個問題:?貫穿全折的是一種怎樣的情感??通過討論,學生明確《長亭送別》通篇彌漫的離愁別緒,特別是在崔鶯鶯心中,痛苦,擔憂,憂懼,?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這樣,就使這篇課文曲詞語言的品味賞析有了一個基調(diào)。如果沒有這個基調(diào),一則則、一句句曲詞的賞析,很有可能陷入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與情節(jié)不相吻合的狀況。明確基調(diào),認清方向,該是語言賞析的一個重要前提。

      如何品味賞析語言,還得有具體的方法。在整體把握的基礎(chǔ)上,包老師按著劇情發(fā)展的線索,指導學生以?把握鑒賞點賞析曲詞,根據(jù)曲意改編成小散文,根據(jù)曲意改寫為現(xiàn)代詩歌,有感情地誦讀?等方式,自選曲詞賞析。

      學生選擇鑒賞的幾則曲詞,在情節(jié)上有著先后的聯(lián)系,幾點做法之間,顯然有著層進的關(guān)系,即理解、鑒賞是基礎(chǔ),改寫是在此基礎(chǔ)之上的再創(chuàng)造。不難看出,學生讀懂了曲詞,走進了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并以創(chuàng)新的形式表達了自己的感悟。但是,讀者讀到這里,很可能會生起一個疑問:這一切不都是課前準備好了的嗎?是的,課前有準備,學生的學習本來就應該是課內(nèi)外相結(jié)合。問題在于,課堂上,學生的原認識應該有一個再提高,否則就失去了課堂教學的價值。包老師沒有滿足于學生的原認識,而是就著學生的原認識,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再啟發(fā),再引導。

      比如學生賞析《端正好》之后,包老師緊接著問了全班幾個問題:這個同學是從什么角度賞析的?對什么字的分析特別精彩?包老師還特別提出一個問題:金圣嘆稱這首詞是?絕妙好詞?,但是說這首詞?純寫景,而無一情字?,你們同意他的說法嗎?通過討論,明確最后一句?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寫出了鶯鶯心中的悲痛,?淚?是寫情,一個?淚?字溝通了情與景的關(guān)系,使所有的景物都染上了離別的愁緒。這樣,就把鑒賞點賞析曲詞的做法更深入一步,學生明確了要抓住字詞、意象及情景交融等鑒賞點來賞析。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把握意象和情景交融的問題,包老師還創(chuàng)造性地來了一個?填詞?訓練。這個設計頗為精彩,可以說非常到位,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提高。

      再如學生讀了就《朝天子》改寫成的一則小散文后,包老師問:?沉淀的心情,空白的思緒,蔓延的惆悵。是誰造成的??學生說:?是當時的那個社會。?大概是由于概念化的回答,引來一片笑聲。包老師接著問:?你矛頭直接指向了當時的社會,能具體說說嗎??學生說:?當時的社會強調(diào)門當戶對,張生只有高中狀元,才能光耀門楣,才能與鶯鶯相配。?包老師問:?夫人是這么認為的,那鶯鶯是怎么想的呢??學生齊答:?蝸角虛名,蠅頭微利。?包老師說:?是的。在鶯鶯眼中,‘但得一個并蒂蓮,強煞如狀元及第’。我們必須了解,在那個時代,狀元及第是一個讀書人,一個家庭乃至一個家族最大的夢想。可是鶯鶯寧愿兩廂廝守,手兒相攜。鶯鶯是一個不一般的女性形象,后人評價,鶯鶯是一個以理性的人性去挑戰(zhàn)封建禮教的里程碑。?這幾句話確實把學生的感受和認知帶到了一個相當?shù)母叨?。我常想,在一堂課上,表面的熱鬧絕對不能取代內(nèi)涵的深刻,只有內(nèi)在的精彩,才能真正撥動起學生的心弦,并烙下永恒的印記。

      縱觀整堂課,抓住了語文教學的本質(zhì),扣準了《長亭送別》的精髓,有層次地多方法地引導學生鑒賞曲詞語言,其中不乏新鮮的創(chuàng)意,并很好地實現(xiàn)了預設與生成的統(tǒng)一。

      要問有什么希望和建議,那就是品味賞析語言還可以更實在一點,要引導學生進一步去體會劇作者是怎樣?煉字??煉句?的。比如說,在?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一句中,?淚?字固然要抓,?染?字似乎更值得重視:淚?染?霜林,其淚該有多少!林木?染?淚而?醉?,淚中之痛又該是多少!一個?染?字,其表現(xiàn)力該是多大!對學生根據(jù)曲意改寫成的小散文或現(xiàn)代詩歌,也不妨再與曲詞作一點對照,看學生的再現(xiàn)或再創(chuàng)造是否體現(xiàn)了對曲詞中某一詞句的深刻領(lǐng)悟,這樣,賞析也就會進一步到位,課堂也就會更有光澤了。

      第四篇:長亭送別

      長亭送別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的主旨。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特點。

      3.理解本文運用多種修辭方法融古代詩詞和民間口語為一體的語言特色?!窘虒W重點】主旨和情景交融的特點?!窘虒W難點】情景交融的特點?!窘虒W課時】2課時。【教學方法】解讀賞析法。【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導入:

      同學們,前一課我們學習了關(guān)漢卿的《竇娥冤》,了解了元雜劇中的一個個性鮮明、敢于反抗的婦女竇娥的光輝形象,今天我們將學習了解元雜劇中另一個勇于反抗現(xiàn)實的婦女崔鶯鶯的形象。

      二.介紹王實甫和他的作品:

      王實甫(約1260-1336),名德信,字實甫,大都(現(xiàn)在北京市)人,元代著名雜劇作家。他的創(chuàng)作活動時期約在元成宗元貞、大德年間(1295-1307)。據(jù)賈仲明《凌波仙》吊詞介紹,王實甫在當時即享有盛名,常與演員、歌伎往來。所作雜劇十四種,僅存《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四丞相高會麗春堂》《呂蒙正風雪破窯記》三種及《韓彩云絲竹芙蓉亭》《蘇小卿月夜販茶船》各一折。劇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禮教為題材,塑造了崔鶯鶯、紅娘、劉月娥等不同婦女的典型形象。他的作品戲劇性強,曲詞優(yōu)美,對元雜劇和后來戲曲的發(fā)展有很大影響。

      《西廂記》和《西廂記諸宮調(diào)》相比,在思想上更趨深刻。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主張,具有更鮮明的反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題。

      首先,《西廂記》歌頌了以愛情為基礎(chǔ)的結(jié)合,否定封建社會傳統(tǒng)的聯(lián)姻方式。作為相國小姐的崔鶯鶯和書劍飄零的書生相愛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以門第、財產(chǎn)和權(quán)勢為條件的擇偶標準的違忤。崔鶯鶯和張生始終追求真摯的感情。他們最初是彼此對才貌的傾心,經(jīng)過聯(lián)吟、寺警、聽琴、賴婚、逼試等一系列事件,他們的感情內(nèi)容也隨之更加豐富,這里占主導的正是一種真摯的心靈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崔鶯鶯和張生實際上已把愛情置于功名利祿之上。張生為崔鶯鶯而“滯留蒲東”,不去趕考;為了愛情,他幾次險些丟了性命,直至被迫進京應試,得中之后,他也還是“夢魂兒不離了蒲東路”。崔鶯鶯在長亭送別時叮囑張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她并不看重功名,認為“但得一個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即使張生高中的消息傳來,她也不以為喜而反添癥候。《西廂記》雖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終成眷屬作為團圓結(jié)局,但全劇貫穿了重愛情、輕功名的思想,顯示出王實甫思想的進步性。

      三.預習檢測:

      1.下列加點字的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D)

      A.諗知(nian)暮靄(ai)胸臆(yi)B.泠泠(leng)相偎(wei)棲遲(qi)c.賡續(xù)(geng)玉醅(pei)揾做(wen)D.蕭瑟(se)憔悴(cui)頃刻(qing)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D)A.卻告了相思回避,破題兒又早別離。B.下西風黃葉紛飛,染寒煙衰草萋迷。

      c.到京師休辱末了俺孩兒,掙揣一個狀元回來者。D.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E.我見他閣淚汪汪不敢垂。

      3.對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不完全正確的一項是(C)

      A.有心待與他舉案齊眉(端飯的盤子)雖然是廝守得一時半刻(相守)B.雖然眼底人千里(眼前)趁路程節(jié)飲食(趕)

      C.也合著俺夫妻們共桌而食(和著)尋思起就里(內(nèi)中的實際情況)D.一遞一氣長吁氣(交替)再休似此處棲遲(留戀)四.理清劇情結(jié)構(gòu):

      第一部分(“夫人、長老上”——“素與我恓恓惶惶的寄”):趕赴長亭。表現(xiàn)崔鶯鶯為離別而愁苦怨恨的心境。第二部分(“做到見夫人科”——“專聽春雷第一聲”):長亭餞別。主要刻畫崔鶯鶯、張生二人纏綿依戀而又無可奈何的情態(tài)、心理,突出崔鶯鶯珍重愛情而輕視功名利祿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邊靜]霎時間杯盤狼藉”——“小生又生此念”):臨別叮囑。主要表現(xiàn)崔鶯鶯對張生的關(guān)心和擔心。

      第四部分(“[一煞]青山隔送行”——結(jié)尾):夫妻分別。描寫崔鶯鶯目送張生依依難舍的情景和離別后的痛苦。

      五.理解第一部分:

      1.[端正好]一曲是化用誰的詩詞?你能背誦原作嗎? 提示:范仲淹《蘇幕遮》一詞——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2.[端正好]一曲所寫的環(huán)境起何作用?

      提示: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時節(jié)特征的景物,襯托出崔鶯鶯為離別所煩惱的痛苦壓抑的心情;后二句自問自答,采用夸張手法表現(xiàn)了崔鶯鶯因張生即將遠離而無限感傷的心境。

      3.[滾繡球]中哪些詞極力體現(xiàn)出主人公難分難舍的心情?

      明確:每一句都有:遲、疾、難系、掛、迍迍、快快、早、松、減等。4.[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幾個疊詞?這種手法和這些疊詞的運用有何藝術(shù)效果?

      提示:排比手法;五個疊詞;排比和疊詞的運用造成了音節(jié)和聲韻的回環(huán)流轉(zhuǎn),產(chǎn)生了“一唱三嘆”的藝術(shù)效果。

      六.朗讀第一部分,體會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七.布置作業(yè):

      1.嘗試改寫第一部分的三首曲子,寫成現(xiàn)代詩歌。(任選一首)2.背誦這三首曲子。

      第二課時

      一.交流上一節(jié)課布置的改寫詩歌,做出適當?shù)脑u價。集體背誦三首曲子。二.分析第二部分: 1.從夫人的說話來看,她是怎樣一個人? 提示:貪圖富貴權(quán)勢的勢利的貴族。

      2.[脫布衫]中也有環(huán)境描寫,這里有何作用? 提示:渲染張生內(nèi)心因離別而產(chǎn)生的惆悵凄涼之情。

      3.“昨宵今日,清減了小腰圍”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與哪一詩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

      提示:夸張手法,意思是說因為離愁別恨而消瘦了;與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同。

      4.“但得一個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表現(xiàn)了崔鶯鶯怎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珍惜愛情,輕視功名利祿。

      5.[滿庭芳]中用了幾個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運用孟光獻飯的典故,是表現(xiàn)崔鶯鶯對張生的體貼之心;運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現(xiàn)崔鶯鶯對張生的愛之深切。

      6.“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淚”一句化用的是誰的詩句? 提示:范仲淹《蘇幕遮》——

      黯鄉(xiāng)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7.“蝸角虛名,蠅頭微利”這個典故出于何處?用此典故表明了怎樣的意思?

      提示:語出蘇軾《滿庭芳》詞。表明了對功名利祿的蔑視和痛恨態(tài)度。三.分析第三部分:

      1.夫妻贈詩表現(xiàn)了二人怎樣的心情?

      提示:崔鶯鶯告誡張生切勿忘記她;張生則發(fā)誓永無別戀。這充分展示了二人深厚的情誼。

      2.怎樣理解[耍孩兒]中的典故?

      提示:“紅淚”借王嘉《拾遺記》的典故,司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表現(xiàn)主人公因離別而生的傷心之情?!安畡陲w去燕西歸”則用牛郎織女的典故表現(xiàn)兩人纏綿難舍的心情。

      3.[五煞]表明了主人公怎樣的心情? 提示:對張生的生活的關(guān)心,千叮萬囑,真情自現(xiàn)。4.[二煞]中所用是幾個典故?這些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三個典故,見課本。其作用是表明崔鶯鶯對張生的擔心。四.分析第四部分:

      1.[一煞]中再寫環(huán)境,其作用是否與先前所寫相同?

      提示:稍有不同,這里是表現(xiàn)崔鶯鶯目送張生遠去時那種凄愴悲苦的眷戀之情。以所見之物,寫內(nèi)心深藏之情。

      2.[收尾]中寫‘殘照’其含義是什么? 提示:以“殘照”表現(xiàn)內(nèi)心的悵惘失意之情。五.體會《西廂記》的語言特色:

      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展現(xiàn)人物內(nèi)心的情感,增強感染力;二是融古代詩詞與民間口語為一體,使語言既清麗華美,又生動活潑。

      (自由朗讀全文,再次體會語言特點。)六.討論:本文的主題是什么?

      抓要點:歌頌真誠的愛情,表現(xiàn)反封建、輕名利的思想。七.布置作業(yè):

      1.完成課后練習一——四題。2.完成[同步訓練]。

      第五篇:長亭送別

      廣東版選修5《長亭送別》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思想】

      一、目的確定:

      《長亭送別》是著名的元代雜劇作品《西廂記》中頗為纏綿悱惻的一節(jié)。多少年來,它那精美絕倫的唱詞被人們反復詠嘆;那令人肝腸寸斷的情人離別的場面都令人感喟不已;而女主角鶯鶯的大膽癡情更是鼓舞了無數(shù)癡男怨女大膽沖破世俗的藩籬而為愛而斗爭。因而這一課的教學目的就應定在欣賞唱詞的藝術(shù)魅力和把握鶯鶯形象意義兩個方面。

      二、內(nèi)容選取:

      本文是一篇擴展閱讀,在教學中,我把重點放在品味語言上,即選取課文前三個唱段[端正好]、[滾繡球]、[叨叨令]來分析,其他的讓學生自主去選擇和品味。

      三、過程安排:

      課程導入——作家作品——字詞梳理——整體感知——品味語言(唱詞鑒賞)——人物形象——課外作業(yè)

      四、方法選擇:

      1、合作探究。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自己感受,自己去鑒賞、評價;

      2、比較閱讀。通過和其他詩詞比較的方式來領(lǐng)會課文唱詞的絕妙之處。

      五、手段利用:

      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充分利用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四個維度給學生以豐富的感官刺激,使學生充分融入到送別的美景和凄婉的離情之中,從而收到感同身受的效果。

      【教學實施】

      教學目的:

      1、品位文中雋永的唱詞,進而體味其曼妙幽怨的離別的意境;

      2、把握鶯鶯這個人物形象的意義和《西廂記》的主題。

      教學重點:

      1、鑒賞文中的精彩唱詞,感知文章所描繪的優(yōu)美意境。

      教學難點:

      1、欣賞《長亭送別》中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shù)境界。

      教學方式:

      1、多媒體輔助教學;

      2、合作探究。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

      前面,我給大家講單元導語的時候說過,我們現(xiàn)在所欣賞的戲劇主要是20世紀從歐洲傳過來的“話劇”。而在此前,我國早已有了本土的戲劇,而且也曾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我們本土的戲劇由于以唱為主,被叫做“戲曲”。今天,我們來看看,我們民族的戲劇和歐洲話劇有什么區(qū)別和聯(lián)系。

      二、作家作品:

      (略提中國戲劇發(fā)展的歷史:元雜劇、南戲——明清傳奇——京劇等)

      1、元曲五大劇作家及其代表作(請學生回憶已學的知識)

      關(guān)漢卿:《竇娥冤》、《望江亭》、《救風塵》

      鄭光祖:《倩女離魂》

      白 樸:《墻頭馬上》、《梧桐雨》

      馬致遠:《漢宮秋》

      王實甫: 《西廂記》、《破窯記》、《麗春堂》

      2、王實甫:王實甫,名德信,元大都(今北京)人,中國元代戲劇家。編撰雜劇 14 種,現(xiàn)僅存《西廂記》、《破窯記》、《麗春堂》三種,他的作品抒情性強,曲詞優(yōu)美,對元雜劇和后來戲曲的發(fā)展有很大的影響。

      他的代表作《西廂記》全名為 《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共5本21折,該劇取材于唐人元稹的《鶯鶯傳》和金人董解元改編的《西廂記諸宮調(diào)》(習稱《董西廂》)。

      3、《西廂記》故事梗概:(教師羅列人物,請學生來講故事,然后教師補充更正)

      (人物:崔母、長老、崔鶯鶯、紅娘、張生<君瑞>、孫飛虎、白馬將軍)

      三、生字詞梳理(預習檢測)

      染 驄 倩(婧)迍 釧 靨(魘)揾

      諗(捻)攜(雋、鐫)泠(伶、拎)靄(藹、謁)蹙

      四、整體感知:

      1、先瀏覽課文。

      2、結(jié)合課文,看黃梅戲《長亭送別》視頻片段和相關(guān)的圖片,思考問題:

      選文的感情基調(diào)是怎樣的?主要表現(xiàn)的是哪個人物?

      基調(diào):離別的傷痛

      主角:鶯鶯

      第二課時:

      五、品味語言(唱詞鑒賞):

      (精彩的唱詞比比皆是,在此以第一、二、三段出來和學生一起賞析)

      1、提示鑒賞方法:①找典故②找意象③分析表現(xiàn)手法④找關(guān)鍵詞句⑤分析用詞的普遍性的特點。

      2、四人小組自己鑒賞。

      3、請代表講解,同小組的同學補充。

      4、教師更正、補充、點評。

      A、《端正好》

      端正好

      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資料:(1)、典故:“碧云天,黃花地”化自范仲淹詞《蘇幕遮》

      蘇幕遮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xiāng)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2)、意象:萬里碧空 遍地秋菊 蕭瑟秋風 南方大雁 醉意霜林(特征:都是典型的秋天景象,感情基調(diào)都是秋之凄涼)

      (3)、表現(xiàn)手法:借景抒情(秋景——離情)、情景交融(一切景語皆情語)

      (4)、關(guān)鍵詞:染

      點評:這首曲詞開頭化用前人詩詞,總體勾勒離別的背景——秋。前四句同時羅列四個秋之意象,兩動兩靜,給離別的感傷作了充分的情感上的鋪墊。接下來一個問句引出直接的感情抒發(fā)——總是離人別淚。一個“染”字,溝通了景與情的聯(lián)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離愁,蒙上一層沉郁憂傷的感情色彩,蕭瑟的秋景與悲凄的心境化而為一,無法分開,創(chuàng)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傷的悲涼意境。

      這段曲詞句句是景,只一“淚”字是情。但一個“淚”字,就使所有景物都被離別的傷感所籠罩。這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的寫法。

      B、《滾繡球》

      滾繡球

      恨相見得遲,怨歸去得疾。柳絲長玉驄難系,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馬兒迍迍的行,車兒快快的隨,卻告了相思回避,破題兒又早別離。聽得道一聲“去也”,松了金釵。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

      資料:

      (1)、意象:柳絲、疏林、斜暉(柳絲是古人送別的代名詞,斜暉也傳遞出日暮時分的傷感)

      (2)、表現(xiàn)手法:由情及景、對仗、夸張

      (3)、關(guān)鍵詞:恨

      點睛之句:馬兒迍迍的行,車兒快快的隨

      點評:這首曲詞和《端正好》不同,它以“恨”開篇,不忍分別之情以不可遏止之勢奔瀉而下,然后才涉及景物。

      第一是虛擬的“柳絲系馬”,古人向有“折柳送別”的傳統(tǒng),這里進一步巧妙地想象,把它那綿軟的枝條比作栓馬的韁繩。“柳絲系馬”實際上是說女主角不忍猝別,欲以纏綿之情絲留住情郎,但是“難”字說明這也只能是一種沒有的幻想,幻滅更是讓人徒添怨嘆?!笆枇謷煨睍煛币猜酝死怼?/p>

      最精彩的一句當數(shù)“馬兒迍迍的行,車兒快快的隨”,纏綿數(shù)語之后,重要別離,這時張生跨上玉驄,卻戀戀不舍,于是任由馬兒細它慢行,而鶯鶯目送張生離別之后也要坐上馬車歸還。但是不忍情人立馬消失在視線之外,于是策馬驅(qū)車快快追趕已經(jīng)前行的馬上郎君。這一慢一快,恰好是一個數(shù)學上的同向“追及問題”。顯然,他們會在一刻相遇,但也僅僅只能是一刻。它的絕妙之處就在于作者揣摩兩個有情人因不忍分別而在在乎那一剎那的“相遇”的微妙心理。難怪金圣嘆先生曾經(jīng)深深感嘆說“此真小兒女又稚小,又苦惱,又聰明,又憨癡。一片的微細心地,不知作者如何寫出來也?!?/p>

      而接下來的“聽得道一聲‘去也’,松了金釵。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币痪?,我認為也是令人叫絕之句。柳永詞《鳳棲梧》有云“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言因為思念情人而消瘦,被王國維先生稱為“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之第二重境界。而他也只用了一個“漸”字,但王實甫在這里卻更進一層,似乎是耳朵剛聽到“我去了”人便轉(zhuǎn)瞬消瘦,眼睛只遠遠地望一眼送別之長亭,當即形容憔悴。以此可見相愛之深,離恨之切!

      C、《叨叨令》

      叨叨令

      見安排著車兒、馬兒,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氣;

      有什么心情花兒、靨兒,打扮得嬌嬌滴滴的媚;

      準備著被兒、枕兒,只索昏昏沉沉的睡;

      從今后衫兒、袖兒,都揾做重重疊疊的淚。

      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

      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

      久以后書兒、信兒,索與我凄凄惶惶的寄!

      資料:

      (1)、普遍用詞之特色:兒字詞尾、疊詞

      點評:這首曲詞較前兩首又有其特別之處。它不在關(guān)注外在的景,轉(zhuǎn)而摹寫內(nèi)情外露之嬌憨情態(tài)。女主角從眼前之車馬而心生怨氣,進而想到分別之后無聊、落寞、凄清的孤單生活。悅己之人不在,“容”已是無益之舉,只好把相思寄托與昏睡與眼淚,只渴盼郎君能不忘曾經(jīng)的繾綣,能寄些書信與我,也不枉我之苦苦等待。

      這首曲詞用詞頗有特色,多用“兒”作詞尾,以緩和語氣,減慢語速,更有一種撒嬌之態(tài)依稀可見。另外,還用了五組AABB式的疊詞,以加重語氣,延伸傷感。

      這首詞比前面兩首更大膽、直接,當是二人低語之時的言辭。

      D、其他值得玩味的詞句:(可先讓同學們自己找出自己喜歡的,然后互相交流心得。這里提供的僅供參考)

      [脫布衫]下西風黃葉紛飛,染寒煙衰草萋迷。

      [上小樓]合歡未已,離愁相繼。想著俺前暮私情,昨夜成親,今日別離。

      [幺篇]全不想腿兒相挨,臉兒相偎,手兒相攜。

      [快活三]將來的酒共食,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淚。眼面前茶飯怕不待要吃,恨塞滿愁腸胃?!拔伣翘撁夘^微利”,拆鴛鴦在兩下里。一個這壁,一個那壁,一遞一聲長吁氣

      [耍孩兒]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伯勞東去燕西飛,未登程先問歸期。雖然眼底人千里,且盡生前酒一杯。未飲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內(nèi)成灰。

      [四煞]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峰華岳低。到晚來悶把西樓倚,見了些夕陽古道,衰柳長堤。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煙暮靄相遮蔽。夕陽古道無人語,禾黍秋風聽馬嘶。

      [收尾]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里。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

      六、靚女鶯鶯:

      前面已經(jīng)說過,《長亭送別》的主角是鶯鶯,她其實也是《西廂記》的第一主角?!段鲙洝芳矣鲬魰院艽蟪潭壬弦惨驗辁L鶯這個人物深入人心!我們結(jié)合時代想一想,鶯鶯這個人物形象為何如此令人傾倒?她身上到底有些什么無法抵擋的魅力呢?而這些魅力可以從唱詞之中看到嗎?

      1、學生討論,瀏覽課文,找佐證。

      2、展示學生成果,補充,總結(jié)。

      特點唱詞:

      [幺篇]??你與俺崔相國做女婿,妻榮夫貴,但得一個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

      [二煞]你休憂“文齊福不齊”,我則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魚雁無消息”!我這里青鸞有信頻須寄,你卻休“金榜無各誓不歸”。此一節(jié)君須記,若見了那異鄉(xiāng)花草,再休似此處棲遲。

      [快活三]??“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里。

      點評:廣東人把好看叫做“靚”。鶯鶯作為元代的一個相國千金,卻不自命清高,認準了要與沒有背景沒有功名張生長相廝守。張生在母親的要求之下進京應試,張生也允諾一定要考取功名榮耀于她,可她卻將這些東西看做“蝸角虛名,蠅頭微利”,只擔心張生會尋花問草,始得終棄。在她眼里,愛情越過了功名、身份而占據(jù)了第一的位置。所以,我說,雖然千年之后的我無緣一睹其芳容,卻深知她有一顆不為世俗所擾,忠于愛情而義無返顧的潔凈、芬芳的心靈。也就是說,我可以知道的是,她是一個有著“靚”的心靈的稀世女子。是真正的“靚女”!

      七、課后拓展:

      《西廂記》在中國的知名度不亞于任何一部文學名著。有人說它的語言很多都堪稱絕筆。所以,我希望大家不要放棄這樣一個感受和學習的機會,去找找這本書,花一兩個下午,好好地讀一讀。寫一篇不少于500字小評論。

      【教后】

      從教一年來,《長亭送別》的語言是最讓我拍案叫絕的。本來它是戲劇單元的一篇“擴展閱讀”,課時最初只分配1個。我反復讀了文章,覺得這應該好好地讓學生感受一下它那語言的魅力。另外,這也是這個單元唯一一篇中國本土戲劇?,F(xiàn)在中國戲劇衰落了,漸漸被人們所淡忘,但是,我從來不認為它的藝術(shù)檔次在西洋話劇之下。所以,我更改了原來的安排,分配它兩個課時。我想讓學生真切地感受一下民族戲劇之美。

      在教學過程中,我忽視了結(jié)構(gòu)的梳理,而把重點放在語言(曲詞)的品味上。這一課我運用多媒體教學,讓學生觀看了《長亭送別》的黃梅戲片段,還讓學生看了相關(guān)的圖片,在安排上立足于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這兩堂課深受學生歡迎,因為他們都承認在我的引導下能很好地進入曲詞所營造的意境中去,而且他們也從中學習到了一些鑒賞詩詞的方法。唯一遺憾的是,學生的自主探究效果還是不太好。這主要歸咎了他們的古詩詞基礎(chǔ)薄弱和我在引導上不夠具體。

      上課的時候深深感到了激情的釋放,回味時才發(fā)現(xiàn),其實漏洞、缺陷很多。

      下載長亭送別教學實錄doc(含五篇)word格式文檔
      下載長亭送別教學實錄doc(含五篇).doc
      將本文檔下載到自己電腦,方便修改和收藏,請勿使用迅雷等下載。
      點此處下載文檔

      文檔為doc格式


      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自行上傳,本網(wǎng)站不擁有所有權(quán),未作人工編輯處理,也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有涉嫌版權(quán)的內(nèi)容,歡迎發(fā)送郵件至:645879355@qq.com 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guān)證據(jù),工作人員會在5個工作日內(nèi)聯(lián)系你,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quán)內(nèi)容。

      相關(guān)范文推薦

        長亭送別

        交流教案 會員交流資料長亭送別教案 [翻譯] (夫人、長老上場,說)今天送張生進京趕考,在這十里長亭,準備了送別酒宴;我和長老先行動身來到了長亭,只是還沒見張生和小姐到來。(鶯鶯、......

        長亭送別

        長亭送別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與《竇娥冤》一文的學習相結(jié)合,進一步了解元雜劇的特點與成就。 2.了解本課曲詞富于抒情性和音韻美的特點。(二)能力目標 1.把握劇情,鑒賞女主人......

        長亭送別

        長亭送別 《西廂記》作者:王實甫 第一部分:赴長亭路上 第一部分:赴長亭路上 (夫人、長老上,云)今日送張生赴京,十里長亭,安排下筳席;我和長老先行,不見張生、小姐來到。(旦、末、紅同......

        長亭送別

        《長亭送別》基礎(chǔ)練習 1. 閱讀(端正好),下面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端正好)是鶯鶯去十里長亭路上所唱,為全折唱曲的領(lǐng)起,以景物描寫為主。 B. 淺藍的天空,飄動的白云,黃色的野菊......

        長亭送別

        《長亭送別》教學設計 三維目標 1.知識目標:進一步了解元雜劇的特點與成就;了解王實甫及《西廂記》。 2.過程目標:鑒賞《長亭送別》中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shù)境界和富于......

        長亭送別

        《長亭送別》劇本 主要人物:崔鶯鶯,張生,紅娘,夫人, 第一幕 時間:暮秋一日 地點:長亭外 人物:崔鶯鶯,張生 (旁白:話說這窮書生張珙與那已故相國女兒崔鶯鶯一見鐘情,情比金堅,不顧鶯鶯之......

        長亭送別(第一課時)教學實錄(共5篇)

        長亭送別(第一課時)教學實錄 執(zhí)教者 南京中華中學 莫春雷 教學班 六合縣程橋中學高二(6)班 師:同學們,在我板書課題之前,知道今天咱們要上什么課嗎? 生:不知道。 師:現(xiàn)在,你們看到了課......

        《長亭送別》教學設計

        《長亭送別》教學設計 【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王實甫及《西廂記》,把握劇情、矛盾沖突和人物形象; 2.賞析本文寫景、抒情的手法,欣賞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shù)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