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詩詞夏之意象五:夏木
古詩詞夏之意象五:夏木
古詩詞夏之意象五:夏木陰陰夏木囀黃鸝 ——古詩詞夏之意象五:夏木 川 雪
夏天是生長的季節(jié)。充足的陽光,豐沛的雨水,滋潤著萬物蓬勃生長,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dāng)屬生長茂盛的樹木了。歷歷夏木,濃濃樹陰,為人們遮陽消暑,帶給人們清幽的生活環(huán)境。在古詩詞中,夏木意象常常用來描摹環(huán)境、烘托人物心情,成為描寫夏天生活情趣的常用意象之一。先看晉代詩人陶淵明的《和郭主簿》(其一): 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陰。凱風(fēng)因時來,回飚開我襟。息交游閑業(yè),臥起弄書琴。園蔬有余滋,舊谷猶儲今。營己良有極,過足非所欽。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戲我側(cè),學(xué)語未成音。此事真復(fù)樂,聊用忘華簪。遙遙望白云,懷古一何深!
詩的意思是:屋場前的樹林長得非常茂盛,仲夏季節(jié)天氣炎熱的時候,樹林遮住了陽光,一片陰涼。南風(fēng)陣陣吹來,回風(fēng)打開了我的衣襟。停止與朋友的交游,留心于不急的事務(wù),睡覺醒來就看書彈琴。菜園子里蔬菜繁殖不息,倉庫里還有舊谷儲存。營謀自己的生活誠然有一定限度,過份的享受并不是我所羨慕的。高粱熟了可釀美酒,酒釀出來我自斟自酌。嬰兒在我的身遠(yuǎn)玩笑,剛學(xué)習(xí)講話發(fā)音還不正。這樣的生活真是快樂,姑且用這種快樂忘記 什么是榮華富貴。遙望著天上的白云,寄托我的懷古的心情,是多么的意味深長??!此詩寫夏天鄉(xiāng)居的悠閑生活和懷古的幽情。這首詩用的是白描手法和本色無華的語言。全詩未用典故,不施藻繪,既無比興對偶,亦無渲染鋪張,只用疏淡自然的筆調(diào)精煉地勾勒,形象卻十分生動鮮明。詩的前四句用濃郁的樹陰、清涼的南風(fēng)等意象寫出了住地仲夏的怡人環(huán)境,很好地烘托了田園生活的悠閑自在,透露了詩人的喜悅心情。
唐代詩人王維《積雨輞川莊作》中的夏木茂密,境界幽深: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山中習(xí)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輞川莊,在今陜西藍(lán)田終南山中,是王維隱居之地。在這首七律中,詩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禪寂生活與輞川恬靜優(yōu)美的田園風(fēng)光結(jié)合起來描寫,創(chuàng)造了一個物我相愜、情景交融的意境?!胺e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笔茁?lián)寫田家生活,是詩人山上靜觀所見:正是連雨時節(jié),天陰地濕,空氣潮潤,靜謐的叢林上空,炊煙緩緩升起來,山下農(nóng)家正燒火做飯。女人家蒸藜炊黍,把飯菜準(zhǔn)備好,便提攜著送往東菑──東面田頭,男人們一清早就去那里勞作了。詩人視野所及,先寫空林煙火,一個“遲”字,不僅把陰雨天的炊煙寫得十分真切傳神,而且透露了詩人閑散安逸的心境;再寫農(nóng)家早炊、餉田以至田頭野餐,展現(xiàn)一系列人物的活動畫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氣息,使人想見農(nóng)婦田夫那怡然自樂的心情。頷聯(lián)寫自然景色,同樣是詩人靜觀所得:“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睆V漠空蒙、布滿積水的平疇上,白鷺翩翩起飛,意態(tài)是那樣閑靜瀟灑;聽啊,遠(yuǎn)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黃鸝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樣甜美快活。輞川之夏,百鳥飛鳴,詩人只選了形態(tài)和習(xí)性迥然不同的黃鸝、白鷺,聯(lián)系著它們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繪:雪白的白鷺,金黃的黃鸝,在視覺上自有色彩濃淡的差異;白鷺飛行,黃鸝鳴囀,一則取動態(tài),一則取聲音;漠漠,形容水田廣布,視野蒼茫;陰陰,描狀夏木茂密,境界幽深。兩種景象互相映襯,互相配合,把積雨天氣的輞川山野寫得畫意盎然。所謂“詩中有畫”,這便是很好的例證。
如果說,首聯(lián)所寫農(nóng)家無憂無慮的勞動生活已引起詩人的濃厚興趣和欣羨之情,那么,面對這黃鸝、白鷺的自由自在的飛鳴,詩人自會更加陶醉不已。而且這兩聯(lián)中,人物活動也好,自然景色也好,并不是客觀事物的簡單摹擬,而是經(jīng)過詩人心靈的感應(yīng)和過濾,染上了鮮明的主觀色彩,體現(xiàn)了詩人的個性。對于“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guān)心”的王維來說,置身于這世外桃源般的輞川山莊,真可謂得其所哉了,這不能不使他感到無窮的樂趣。下面兩聯(lián)就是抒寫詩人隱居山林的禪寂生活之樂的。
“山中習(xí)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痹娙霜毺幙丈街?,幽棲松林之下,參木槿而悟人生短暫,采露葵以供清齋素食。這情調(diào),在一般世人看來,未免過分孤寂寡淡了。然而早已厭倦塵世喧囂的詩人,卻從中領(lǐng)略到極大的興味,比起那紛紛擾擾、爾虞我詐的名利場,不啻天壤云泥。
“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野老是詩人自謂。詩人快慰地宣稱:我早已去心機,絕俗念,隨緣任遇,于人無礙,與世無爭了,還有誰會無端地猜忌我呢?庶幾乎可以免除塵世煩惱,悠悠然耽于山林之樂了?!肚f子·雜篇·寓言》載:楊朱去從老子學(xué)道,路上旅舍主人歡迎他,客人都給他讓座;學(xué)成歸來,旅客們卻不再讓座,而與他“爭席”,說明楊朱已得自然之道,與人們沒有隔膜了?!读凶印S帝篇》載:海上有人與鷗鳥相親近,互不猜疑。一天,父親要他把海鷗捉回家來,他又到海濱時,海鷗便飛得遠(yuǎn)遠(yuǎn)的,心術(shù)不正破壞了他和海鷗的親密關(guān)系。這兩個充滿老莊色彩的典故,一正用,一反用,兩相結(jié)合,抒寫詩人澹泊自然的心境,而這種心境,正是上聯(lián)所寫“清齋”“習(xí)靜”的結(jié)果。這首七律,形象鮮明,興味深遠(yuǎn),表現(xiàn)了詩人隱居山林、脫離塵俗的閑情逸致,是王維田園詩的一首代表作。有人認(rèn)為“淡雅幽寂,莫過右丞《積雨》”,贊賞這首詩的深邃意境和超邁風(fēng)格,藝術(shù)見解還是不錯的。
唐代詩人高駢《山亭夏日》中的夏木,樹茂陰濃: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水精簾動微風(fēng)起,滿架薔薇一院香。
這是一首描寫夏日風(fēng)光的七言絕句。首句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細(xì)玩味“陰濃”二字,不獨狀樹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時正是夏日午時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樹陰”才能“濃”。這“濃”除有樹陰稠密之意外,還“幽深”意,即樹陰稠密而幽深。“夏日長”是和“綠樹陰濃”含蓄地聯(lián)在一起的。第二句“樓臺倒影入池塘”,寫詩人看到池塘內(nèi)的樓臺倒影。“入”字用得極好:夏日午時,晴空驕陽,一片寂靜,池水清澈見底,映在塘中的樓臺倒影,當(dāng)屬十分清晰。這個“入”字就正好寫出了此時樓臺倒影的真實情景。
第三句“水晶簾動微風(fēng)起”是詩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兩層意思來說。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瑩透澈;微風(fēng)吹來,水光瀲滟,碧波粼粼。詩人用“水晶簾動”來比喻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個水面猶如一掛水晶做成的簾子,被風(fēng)吹得泛起微波,在蕩漾著的水波下則是隨之晃動的樓臺倒影,非常美妙。其二,觀賞景致的詩人先看見的是池水波動,然后才感覺到起風(fēng)了。夏日的微風(fēng)是不會讓人一下子感覺出來的,此時看到水波才會覺著,所以說“水晶簾動微風(fēng)起”。如果先寫“微風(fēng)起”,而后再寫“水晶簾動”,那就味同嚼蠟了。
正當(dāng)詩人陶醉于這夏日美景的時候,忽然飄來一陣花香,香氣沁人心脾,詩人精神為之一振。詩的最后一句“滿架薔薇一院香”,又為那幽靜的景致,增添了鮮艷的色彩,充滿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詩洋溢著夏日特有的生氣?!耙辉合恪保峙c上句“微風(fēng)起”暗合。
此詩寫夏日風(fēng)光,用近似繪畫的手法:綠樹陰濃,樓臺倒影,池塘水波,滿架薔薇,構(gòu)成了一幅色彩鮮麗、情調(diào)清和的圖畫。這一切都是由詩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繪下來的。山亭和詩人雖然沒有在詩中出現(xiàn),然而當(dāng)人在欣賞這首詩時,卻仿佛看到了那個山亭和那位悠閑自在的詩人。
宋代詩人蘇舜欽的《夏意》,寫的也是樹陰滿地的正午,卻別有情趣:
別院深深夏席清,石榴開遍透簾明。樹陰滿地日當(dāng)午,夢覺流鶯時一聲。
這首《夏意》詩,于盛夏炎熱之時寫出一種清幽之境,悠曠之情。“別院深深夏席清”:“夏”字點明節(jié)令,而“別院”、“深深”、“清”三詞卻層層深入,一開始即構(gòu)成清幽的氛圍?!皠e院”即正院旁側(cè)的小院。深深,言此小院在宅庭幽深處,小院深深,曲徑通幽,在這極清極靜的環(huán)境中有小軒一座,竹席一領(lǐng)?!跋南濉?,謂雖當(dāng)盛夏,而小院深處,竹席清涼?!笆耖_遍透簾明”:“簾”字承上,點明夏席鋪展在軒屋之中。詩人欹臥于其上,閑望戶外,只見榴花盛開,透過簾櫳,展現(xiàn)著明艷的風(fēng)姿。由于有一重帷簾。隔簾而望榴花,雖花紅如火,卻無刺目之感。
“樹陰滿地日當(dāng)午”,雖當(dāng)中夏亭午,而小院中仍清陰遍地,一片涼意。此句與上句設(shè)色相映,從“樹陰滿地”可想見綠樹成林,不寫樹,而寫陰,更顯得小院之清涼幽謐。在這清幽的環(huán)境中詩人又在干什么呢?“夢覺流鶯時一聲”,原來他已為小院清景所撫慰,雖然烈日當(dāng)午,卻已酣然入睡,待到“夢覺”,只聽得園林深處不時傳來一兩聲流鶯鳴啼的清韻。寫鶯聲而不寫黃鶯本身,既見得樹蔭之茂密深邃,又以闃靜之中時歇時現(xiàn)的嚦嚦之聲,反襯出這小院的幽深寧謐。
此詩筆致輕巧空靈:寫庭院,落墨在深深別院;寫榴花,則施以帷簾;寫綠樹,從清陰看出;寫黃鶯,從啼聲聽得,句句從空際著筆,遂構(gòu)成與晝寢相應(yīng)的明麗而縹緲的意境。結(jié)構(gòu)自然工巧:詩寫晝寢,前三句實際上是入睡前的情景,但直至末句才以“夢覺”字挑明,并續(xù)寫覺后之情景??此撇焕m(xù),其實前三句清幽朦朧的氣氛句句都是鋪墊,而“日當(dāng)午”一語更先埋下晝寢的伏線,待末句挑明,便覺悄然入夢,驟然而醒,風(fēng)調(diào)活潑可喜,避免了質(zhì)直之病。宋代詩人王安石《初夏即事》: 石橋茅屋有彎碕,流水濺濺度兩陂。晴日暖風(fēng)生麥氣,綠陰幽草勝花時。
首句“石梁茅屋有彎碕”,寫岸邊景物。“石梁”,即石橋。“彎碕”,指曲折的水岸。詩人這里只把“石梁”、“茅屋”和“彎碕”三種物象聯(lián)綴成為一幅畫面:一條河岸曲折的流水上,有一座石橋,臨近橋頭,又有茅屋數(shù)間。這一幅畫面,十分簡約、空曠,沒有鳥語,沒有花香,沒有艷麗的色彩,沒有人物的活動。詩人有意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
第二句“流水濺濺度兩陂”,詩人的觀照由岸邊而轉(zhuǎn)向流水,由近及遠(yuǎn)地寫溪水流淌的氣勢。“濺濺”,水疾流的樣子。“陂”,指山坡。只見溪水濺濺正向前面兩座山坡流去。這一句展現(xiàn)了春末夏初季節(jié)水漲流疾的情狀。
第三句“晴日暖風(fēng)生麥氣”,詩人的觀照由溪流轉(zhuǎn)向田野,寫其風(fēng)光。“麥氣”,指日光照射麥苗時散發(fā)的草香氣?!扒缛张L(fēng)”,使人眼明身熱,“生麥氣”,使人意想到麥苗在日照下拔節(jié)猛長的勢頭。
末句“綠陰幽草勝花時”,寫詩人進一步放眼遠(yuǎn)處所見及他當(dāng)時的心情。前三句是客觀的描寫,情寓于景中,這一句則是抒發(fā)主觀之情。“綠陰幽草”,是春歸花謝后的初夏風(fēng)光的特色。“勝花時”,是詩人獨特的感受,這初夏的自然景觀比春天百花盛開時更美,更使人愉悅。詩人興奮而情緒昂揚,語言亦極樸實。
惜春,怨春歸,是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最普遍的主題,但詩人為什么要高唱“綠陰幽草勝花時”,贊美夏天呢?這首詩未盡其意,顯然留有讓人思索的內(nèi)容。
宋代詩人秦觀的《三月晦日偶題》,用對比手法,寫夏木深幽的“可人”:
節(jié)物相催各自新,癡心兒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
“三月晦日”,即暮春三月的最后一天,過了這天,意味著時令進入夏季。春去的傷感,對于情感敏銳的人而言,不言而喻。但這首,卻反其道而行之,寫出了新意。“節(jié)物相催”,是自然規(guī)律,非人力所能為。因為新陳代謝,是自然運行的鐵的規(guī)律。但那些“癡心兒女”卻想“挽留春”,不欲讓春歸去。這樣寫足了人們對春將逝去時的悵惘之感。為詩的后兩句翻出新意,做了充分的鋪墊。
后兩句,反振一筆,如異峰突起,醒人耳目。繁華似錦(“芳菲”)的春天歸去,又有什么值得留戀的呢?那“陰陰”的“夏木”同樣“可人”呢!詩人的樂觀、豪放、豁達(dá),躍然紙上。此詩富有哲理,蘊含“理趣”:詩人闡發(fā)了季節(jié)更替、風(fēng)物變化乃自然之理,認(rèn)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癡心兒女對春逝無需遺憾,夏天深幽的樹蔭也足以怡人。南宋詩人楊萬里的《夏夜追涼》,用“樹密”點染環(huán)境: 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竹深樹宻蟲鳴處,時有微涼只是風(fēng)。
此詩撇開了暑熱難耐的感受,而僅就“追涼”著墨,以淡淡的幾筆,勾勒出一幅夏夜追涼圖,表現(xiàn)了作者對自然的無比熱愛。
“追涼”,即覓涼、取涼。較之“覓”和“取”,“追”更能表現(xiàn)對“涼”的渴求。詩人撇開了暑熱難耐的感受,而僅就“追涼”著墨,以淡淡的幾筆,勾勒出一幅夏夜追涼圖,其中有皎潔的月光,有濃密的樹蔭,有婆娑的竹林,有悅耳的蟲吟,以及作者悄然佇立的身影。
首句貌似平直,其實也有一層曲折:中午時分,烈日暴曬,是一天中最為酷熱的時刻,而今,“夜熱”竟然與“午熱”相仿佛,則“夜熱”之甚,可想而知。唯其如此,才引出次句詩人月下獨立的形象?!伴_門”,點出作者原在室內(nèi)。或許他本已就寢,而因夜里天熱的緣故,輾轉(zhuǎn)反側(cè)難以入夢,迫于無奈才出門納涼。而“明月”,則點出正值“月華皎潔”的三五之夜。這樣,作者“獨立”的目的,應(yīng)該說是“追涼”與“賞月”兼而有之,追涼可得體膚之適,賞月則可得精神之快,難怪他要獨立不移、執(zhí)著若此了。
第三句是對周圍環(huán)境的點染:竹林深深,樹蔭密密,蟲鳴唧唧。“竹深樹密”,見其清幽;“蟲鳴”,則見其靜謐——唯其靜謐,“蟲鳴”之聲才能清晰入耳。詩人置身其間,涼意頓生,于是又引出結(jié)句“時有微涼不是風(fēng)”,這一真切、細(xì)微的體驗。“不是風(fēng)”,點明所謂涼意,不過是夜深氣清,靜中生涼而已,并非夜風(fēng)送爽。人們通常說“心靜自涼”,其理相若。
顯然靜中生涼正是作者所要表現(xiàn)的意趣,但這一意趣并未直接點明。如果沒有“不是風(fēng)”三字,讀者很可能將“涼”與“風(fēng)”聯(lián)系在一起。然而,這首詩的妙處恰恰也就在這里。作者故意直到最后,才將微露其本意的線索交給讀者——既然明言“不是風(fēng)”,善于神會的讀者自當(dāng)想到靜與涼之間的因果關(guān)系;隨即又當(dāng)想到,前面出現(xiàn)的月光、竹林、樹蔭、蟲鳴,都只是為揭示靜中生涼之理所作的鋪墊。這樣,自然要比直截了當(dāng)?shù)氐莱霰疽飧性娢丁T倏茨纤卧娙岁懹蔚摹队木映跸摹罚ㄆ湟唬?湖山勝處放翁家,槐樹陰中野徑斜。水滿有時觀下鷺,草深無處不鳴蛙。籜龍己過頭番筍,木筆猶開第一花。嘆息老來交舊盡,睡來誰共午甌茶。
這詩是陸游晚年后居山陰時所作。八句詩前六寫景,后二結(jié)情;全詩緊緊圍繞“幽居初夏”四字展開,四字中又著重寫一個“幽”字。景是幽景,情亦幽情,但幽情中自有暗恨。
首句“湖山”二字總冒全篇,勾勒環(huán)境,筆力開張,一起便在山關(guān)水色中透著一個“幽”字。次句寫到居室周圍,筆意微闔。鄉(xiāng)間小路橫斜,周圍綠蔭環(huán)繞,有屋于此,確不失為幽居;槐樹成蔭,又確乎是“繞屋樹扶疏”的初夏景象。這一句暗筆點題。頷聯(lián)緊承首聯(lián)展開鋪寫。水滿、草深、鷺下、蛙鳴,自是典型的初夏景色。然上句“觀”字,明寫所見;下句卻用“蛙鳴”暗寫所聞。明、暗、見、聞,參差變化,且上句所言,湖水初平,入眼一片澄碧,視野開闊,是從橫的方面來寫。白鷺不時自藍(lán)天緩緩下翔,落到湖邊覓食,人的視線隨鷺飛從上至下,視野深遠(yuǎn),是從縱的方面來寫。而白鷺悠然,安詳不驚,又襯出了環(huán)境的清幽,使這幅縱橫開闊的畫面充滿了寧靜的氣氛,下一“觀”字,更顯得詩人靜觀自得,心境閑適。景之清幽,物之安詳,人之閑適,三者交融,構(gòu)成了恬靜深遠(yuǎn)的意境。從下句看,綠草叢中,蛙鳴處處,一片熱鬧喧騰,表面上似與上句清幽景色相對立,其實是以有聲襯無聲,還是渲染幽靜的側(cè)筆。而且,這蛙鳴聲中,透出一派生機,又暗暗過渡到頸聯(lián)“籜龍”、“木筆”,著意表現(xiàn)自然界的蓬勃生意,細(xì)針密線,又不露痕跡?!盎X龍”就是筍,木筆,又名辛夷花,兩者是初夏常見之物?!盎X龍”已過頭的筍,則林中定然留有許多還沒有完全張開的嫩竹;“木筆”才開放“第一花”,枝上定然留有不少待放的花苞。詩人展示給讀者的是靜止的竹和花,喚起讀者想象的卻是時時在生長變化之中的動態(tài)的景物。
詩的前六句極寫幽靜的景色之美,顯示詩人怡然自得之樂,讀詩至此,真令人以為此翁完全寄情物外,安于終老是鄉(xiāng)了。但結(jié)聯(lián)陡然一轉(zhuǎn),長嘆聲中,大書一個“老”字,頓興“萬物得時,吾生行休”之嘆,古井中漾起微瀾,結(jié)出詩情蕩漾。原來,盡管萬物欣然,此翁卻心情衰減,老而易倦,倦而欲睡,睡醒則思茶。而一杯在手,忽然想到晚日舊交竟零落殆盡,無人共品茗談心,享湖山之樂,于是,一種寂寞之感,襲上心頭。四顧惘然,無人可訴說。志士空老,報國無成,言念至此,只能悵悵。所以說這首詩在幽情中自有暗恨。
梁清遠(yuǎn)《雕丘雜錄》中說:“陸放翁詩,山居景況,一一寫盡,可為村史。但時有抑郁不平之氣。”這是陸游一生憂國憂民,熱愛生活,積極用世,堅韌執(zhí)著的個性的閃現(xiàn),也正是這首《幽居初夏》的特色。
第二篇:古詩詞常見意象
古詩詞中的意象
意象是客觀景物經(jīng)過詩人的感情活動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獨特形象,是迥異于生活原態(tài)而能為人所感知的具體藝術(shù)形象。下面對古詩詞中的意象作一簡單歸類。第一類 自然意象 楊柳
古人有折柳惜別的習(xí)俗,柳,思親懷友的意象。例:①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jīng)》 ②渭城朝雨 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勃)③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王昌齡)④主父西游困不歸,家人折斷門前柳(李賀)⑤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柳永)
——長安陌上無窮樹,只有楊柳管離別(劉禹錫)霜 霧
人生易老,社會環(huán)境的惡劣,惡勢力的猖狂,人生道路的坎坷挫折。
例: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雨霖鈴》 3 流水
比喻時間,愁思,歷史。例:① 百川到東海,何時復(fù)西歸(《樂府》)②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fù)回(李白)③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④ 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間(李煜)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蘇軾)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4 斜陽
傷感的意象。多傳達(dá)凄涼、失落、蒼茫、沉郁、懷古幽情。
例:① 山映斜陽水接天,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范仲淹)
② 夕陽西下幾時回(晏殊)③ 萬里夕陽垂地、大江流(朱敦儒)④ 斜陽冉冉春無極(周邦彥)⑤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yuǎn))⑥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李商隱)5 細(xì)雨、煙霧
表示迷茫、惆悵、傷感。例:①
城闕輔三秦,風(fēng)煙望五津(王勃)
②
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灝)③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④
燕子不歸春色晚,一汀煙雨杏花寒(柳永)⑤
不管煙波與風(fēng)雨,載將離恨過江南(鄭文保)⑥
無邊絲雨細(xì)如愁(秦觀)
鵑啼、猿鳴
聲音哀傷,思鄉(xiāng)傷感的意象。例:①
芳春平仲綠,清夜子歸啼(沈詮期)
②
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孟浩然)③
楊花落盡子歸啼,聞道龍標(biāo)過五溪(李白)④
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還(杜甫)⑤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秦觀)⑥ 杜鵑啼血猿哀鳴(白居易)7 風(fēng),春風(fēng)——曠達(dá)、歡愉、希望。
例:① “東風(fēng)隨春歸,發(fā)我枝上花 ” 唐·李白《落日憶山中》
東風(fēng)——春天美好。
②
“東風(fēng)灑雨露,會人天地春” 唐·李白《送祁昂謫巴中》 風(fēng)——落寞,惆悵,衰敗,游子思?xì)w; ③
詠風(fēng)(唐·張祜)
搖搖歌扇舉,悄悄舞衣輕。引笛秋臨塞,吹沙夜繞城。
向峰回雁影,出峽送猿聲。何似琴中奏,依依別帶情。
狂風(fēng)——摧毀舊世界的力量; ④ 詠風(fēng)(唐·李世民)
蕭條起關(guān)塞,搖飏下蓬瀛。拂林花亂彩,響谷鳥分聲。披云羅影散,泛水織文生。勞歌大風(fēng)曲,威加四海清。
月:有象征人生的圓滿、缺憾,懷念親人,懷念故鄉(xiāng)之意。
例:①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李白)
②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fēng)直到夜郎西。(李白)
③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杜甫)
④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
⑤
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王昌齡)9 長亭:送別之意。
例:①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②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10 南浦
表示離別的意象。
例:① 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江淹)
② 南浦,南浦,翠鬢離人何處。當(dāng)時攜手高樓,依舊樓前水流。(馮延巳)
③ 別浦高樓曾漫倚。對江南千里,樓下分流水聲中,有當(dāng)日憑高淚。(晏幾道)竹象征氣節(jié),生命力,節(jié)操,貞節(jié),氣節(jié),謙虛,虛懷若谷,清高。
例:①
“露滌鉛粉節(jié),風(fēng)搖青玉枝。依依似君子。”(劉禹錫)
②
“生死挺然終飽節(jié),榮枯偶爾無本心?!保ㄍ跫牛?2 蘭,高潔的象征。
例:①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jié)。
誰知林棲者,聞風(fēng)坐相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保ㄌ啤埦琵g《感遇》)
②
“幽花耿耿意羞春,紉佩何人香滿身。一寸芳心須自保,長松百尺有為薪。”
(
宋·蘇轍《次韻答幽蘭》)牡丹象征富貴,美好。
例:① “ 牡丹花品冠群芳,況是期間更有王。四色變而成百色,百般顏色百般香。”
(邵雍《牡丹吟》)蓮 “蓮”與“憐”音同,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借以表達(dá)愛情。
例:①
如南朝樂府《西洲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蓮子”即“憐子”,“青”即“清”。是實寫也是虛寫,采用諧音雙關(guān)的修辭,表達(dá)了一個女子對所愛的男子的深長思念和愛情的純潔。
② 晉《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霧氣露珠隱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蓮葉可見但不甚分明,這也是利用諧音雙關(guān)的方法,寫出一個女子感到男方愛戀自己。15 梧桐、浮萍、芭蕉
①梧桐則是凄涼悲傷的象征。
例:① 如王昌齡《長信秋詞》:“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首句以井邊葉黃的梧桐破題,烘托了一個蕭瑟冷寂的氛圍。
② 其他如 “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唐人溫庭筠《更漏子》)、③ “梧桐更兼細(xì)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等。②浮萍、芭蕉 多傳達(dá)漂泊無依,光陰易逝,青春不再的惆悵與哀愁。例:① “山河破碎風(fēng)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保ㄎ奶煜椤哆^零丁洋》)
②
“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元·徐再思《雙調(diào)水仙子·夜雨》)以梧桐葉落和雨打芭蕉寫盡愁 思。杜鵑鳥 古代神話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后靈魂化為杜鵑,古詩中的杜鵑也就成為凄涼、哀傷的象征了。
例:①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biāo)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fēng)直到夜郎西?!?/p>
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biāo)遙有此寄》在蕭瑟悲涼的自然景物中寄寓離別感傷之情。
②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勝凄斷,杜鵑啼血?!保ㄋ巍べR鑄《憶秦娥》)三更月光,雪白的梨花,杜鵑鳥叫聲凄厲,使人傷心欲絕,倍加思念親人,詞人通過描寫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鄉(xiāng)思。
③
其他又如“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唐人秦觀《踏莎行》)、“子規(guī)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fēng)喚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鵑鳥的哀鳴,來表達(dá)哀怨、凄涼或思?xì)w的情思。鷓鴣鳥 鷓鴣的形象在古詩詞里也有特定的內(nèi)蘊。鷓鴣的鳴聲讓人聽起來像“行不得也哥哥”,極容易勾起旅途艱險的聯(lián)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
例:①
“落照蒼茫秋草明,鷓鴣啼處遠(yuǎn)人行”(唐·李群玉《九子坡聞鷓鴣》)、② “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詩中的鷓鴣都不是純客觀意義上的一種鳥。17 寒蟬
秋后的蟬一番秋雨之后,蟬兒便剩下幾聲若斷若續(xù)的哀鳴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蟬就成為悲涼的同義詞。
例:①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保ㄌ啤ゑ樫e王《詠蟬》)起首兩句以寒蟬高唱,渲染自己在獄中深深懷想家園之情。
②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保ㄋ巍ち馈队炅剽彙罚╅_篇釀造了一種足以觸動離愁別緒的氣氛。
③ “寒蟬鳴我側(cè)”(三國魏·曹植《贈白馬王彪》)等詩句也表達(dá)這樣的情思。鴻雁
鴻雁是候鳥,每年秋季南遷,常常引起游子思鄉(xiāng)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
例:① “人歸落雁后,思發(fā)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xì)w》)早在花開之前,就起了歸家的念頭;但等到雁已北歸,人還沒有歸家。② 以雁寫思的還有“夜聞歸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華”(歐陽修《戲答元稹》)、③ “殘星數(shù)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唐·趙嘏《長安秋望》)④ “星辰冷落碧潭水,鴻雁悲鳴紅蓼風(fēng)”(宋·戴復(fù)古《月夜舟中》)
也有以鴻雁來指代書信。鴻雁傳書的典故大家比較熟悉,鴻雁作為傳送書信的使者在詩歌中的運用也就普遍了。如①“鴻雁幾時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懷李白》);②“朔雁傳書絕,湘篁染淚多”(李商隱《離思》)梅子
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懷春。如“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李清照《點絳唇》); 20 禾黍,黍離之悲(國家的昔盛今衰)
例: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詩經(jīng)·黍離》
21浮云 ① 比喻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②孤單寂寞
例: “佇立增遠(yuǎn)意,中峰見孤云。溶溶傍危石,片片宜夕曛。漸向群木盡,殘飛更氤氳?!?/p>
(唐·崔涂)③青云得志
例: “帝鄉(xiāng)白云起,飛蓋上天衢。帶月綺羅映,從風(fēng)枝葉敷。
參差過層閣,倏忽下蒼梧。因風(fēng)望既遠(yuǎn),安得久踟躕?!保ā对佋啤诽啤ざ脊В?/p>
青鳥、鴛鴦 多傳達(dá)相親相愛,情思。鴛鴦還指恩愛的夫婦,例:①
“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唐·盧照鄰《長安古意》
②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保ㄌ啤だ钌屉[《無題》)
丁香
指愁思或情結(jié)。如“自從南浦別,愁見丁香結(jié)”(唐人牛嶠《感恩多》)等。
燕
1、燕子因結(jié)伴飛行而成為愛情的象征。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展示詞人夢覺酒醒后凄寂惆悵的心境和對感懷對象的相思之情。
2、燕子眷戀舊巢的習(xí)性,成為古典詩詞表現(xiàn)時事變遷,抒發(fā)人事代謝的寄托。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既暗示了烏衣巷往日的繁華,又袒露了詩人面對今昔變化的無限感慨。25
水
1、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類雖具體可感卻難以把握的事物。如“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椗??!睆膫?cè)面反映了封建時代婦女的悲慘命運。
2、因水的剪切不斷,綿軟不絕,常以水喻愁。如李白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笔惆l(fā)了詩人因強烈的感到了現(xiàn)實與理想的矛盾不可調(diào)和而產(chǎn)生的煩憂和愁苦。
3、以水喻人生苦短,命運無常?!?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保ㄌK軾)
梅花
梅花在嚴(yán)寒中最先開放,引出爛漫百花芳香,因此梅花與菊花一樣,受到了詩人的敬仰與贊頌。梅,是傲雪堅強不屈不撓的象征。
例:①“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陸游的《卜算子·詠梅》借梅花來比喻自己備受摧殘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②
“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后香。”(宋·陳亮《梅花》):詩人抓住梅花最先開放的特點,寫出了不怕打擊挫折、敢為天下先的品質(zhì),既是詠梅,也是詠自己。
③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王安石《梅花》)詩句既寫出 了梅花的因風(fēng)布遠(yuǎn),又含蓄地表現(xiàn)了梅花的純凈潔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藝術(shù)效果。
④
“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元·王冕《墨梅》)也是以冰清玉潔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質(zhì),言淺而意深。
松
松樹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眾人謳歌的對象。例:①
“愿君學(xué)長松,慎勿作桃李?!保ɡ畎住顿洉逃S裳》)韋黃裳一向諂媚權(quán)貴,李白寫詩規(guī)勸他,希望他做一個正直的人。
②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保▌E《贈從弟》):詩人以此句勉勵堂弟要像松柏那樣堅貞,在任何情況下保持高潔的品質(zhì)。
③ “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杜荀鶴《小松 》)
松,又是高潔、堅貞的象征。如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 菊花 菊花雖不能與國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與身價百倍的蘭花并論,但作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親睞,有人稱贊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清高的氣質(zhì)。
例:①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保ㄇ峨x騷》)詩人以飲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純潔。
②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保ㄌ啤ぴ 毒栈ā罚┍磉_(dá)了詩人對堅貞、高潔品 格的追求。
③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鄭思肖《寒菊》)、④
“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靨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陽后菊花二首》),都借菊花來寄寓詩人的精神品質(zhì),菊花成為詩人人格的寫照。
雨
小雨,春景,希望,生機,活力,潛移默化的教化。例:①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唐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②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fēng)”(南宋 志南和尚《絕句》)
露
喻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例:朝陽不再盛,白日忽西幽。
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
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詠懷(晉·阮籍)
雪
多方面的寓意,既象征純潔美好,又象征環(huán)境的惡劣,惡勢力的猖狂。
例:①“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保ㄌ啤ざ鸥Α督^句》)描寫雪景的美麗。
②“嚴(yán)冬不肅殺,何以見陽春?!保ㄌ啤螠亍睹隙呀蜿P(guān)河亭作》)象征環(huán)境的惡劣。③“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李白《行路難》)象征艱險的前景。
落花(落紅,殘紅)多傳達(dá)青春易逝,人生無常的深沉哀嘆和哀愁?;ㄩ_,希望,青春,人生的燦爛?;?,凋零,失意,人生或事業(yè)的挫折。惜春,對美好事物的留戀,追懷。
例:①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保淌狻朵较场罚?/p>
②
“滿地殘紅點綠苔?!保懹巍堵浠ā罚?/p>
33草 ①荒涼,偏僻,離恨;②身份地位的卑微;③生命力強,生生不息。
例:①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保ò拙右祝?/p>
“為草當(dāng)作蘭,為木當(dāng)作松。
③ “蘭幽香風(fēng)定,松寒不改容?!保ɡ畎祝?/p>
狗、雞
表達(dá)生活氣息,田園生活。
例: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保ㄌ諟Y明《歸園田居》)35
鷗
傳達(dá)飄零,傷感的感情。
例: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p>
(杜甫)36孤雁 多傳達(dá)孤獨、思鄉(xiāng)、思親、盼望親友音信的感情。例: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
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云?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
野鴨無意緒,鳴噪自紛紛。
第二類
人或事意象
舟、湖、長亭、灞陵(橋)鏡、燈(燭、蠟炬)等多傳達(dá)離情別緒,思鄉(xiāng)懷遠(yuǎn),孤寂落魄和愁苦之情。
例:①
“蜀麻吳鹽自古通,萬斛之舟心若風(fēng)”(杜甫《夔州歌》)
②
“皎皎青銅鏡,斑斑白絲鬢?!保ò拙右住墩甄R》)
③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杜牧《贈別》)
④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保馈队炅剽彙罚?
登高憑欄 多傳達(dá)相互思念之情、報國之志的激情和壯志難酬的悲傷。
例:①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保ǘ鸥Α兜歉摺罚?/p>
②
“怒發(fā)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岳飛《滿江紅》)
③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
花春去也,天上
人
間?!保ɡ铎稀逗熗庥?/p>
潺
潺》)
登樓憑欄
又是思親的意象。
例:①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杜甫)
② “ 昨夜西風(fēng)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李煜)③ “草色煙光殘照里,無人誰會憑欄意”(柳永)④ “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辛棄疾)
⑤ “夕陽勸客登樓去,山色將秋繞郭來”(黃景仁)⑥ “一上高樓萬里愁 ”
搗衣
古人有秋季做寒衣的習(xí)俗,因此成為懷念親人的意象。例:① “香杵紋砧知遠(yuǎn)近,傳聲遞響何凄涼?!保刈由?/p>
②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保◤埲籼摚?“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p>
(李白)④ “深院靜,小庭空,斷續(xù)寒砧斷續(xù)風(fēng)?!保ɡ铎希?“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p>
(杜甫《秋興八首其一》)
吹笛 吹簫 吹笙,多傳達(dá)離別之苦,相思之情和內(nèi)心的孤寂。例:①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fēng)不度玉門關(guān)。”(王之渙《涼州詞》)
②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保ɡ畎住稇浨囟稹罚?/p>
③
“切莫思?xì)w去,須盡笙歌此夕歡。”(馮延巳《拋球樂》)5
飲酒,酒,有喜悅得意失意愁苦之含意。飲酒,多傳達(dá)豪情,悲愁,苦悶和郁郁不得志。
例:①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保ɡ畎住缎葜x眺樓餞別校書叔云》)
②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陰》)③ “ 晨炊間黃粱。主稱會面難,一舉累十觴。十觴亦不醉,”(杜甫《夜雨剪春韭》)
④
“醉中往往愛逃禪。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張旭三杯草圣傳?!保ǘ鸥Α讹嬛邪讼筛琛罚?/p>
折柳,多傳達(dá)惜別、懷遠(yuǎn)、思鄉(xiāng)之情。
例:① “含煙易煮熟,拂地?fù)u風(fēng)久。佳人不忍折,悵望回纖手?!保ǘ拍痢丢毩罚?/p>
②
“城外春風(fēng)吹酒旗,行人揮袂日西時。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保▌⒂礤a《楊柳枝詞》)
第三篇:古詩詞意象蓮花
古詩詞意象|蓮花
蓮花,又名荷花、芙蕖、菡萏、水旦、草芙蓉、水芙蓉、六月春、中國蓮、六月花神等。荷花入詩,情彩飛揚,雅俗共賞。
1.君子之花。周敦頤說,“蓮,花之君子者也”。清代葉申薌《荷葉杯·盆蓮》:“雙心千瓣斗鮮奇,出水不沾泥。試問花中何比?君子,風(fēng)度勝張郎。碧紗窗下晚風(fēng)涼,花葉兩俱香?!边@一朵并蒂蓮開得鮮奇,送來花香,出水不染,它難道不是君子形象的寫照?“秋至皆空落,凌波獨吐紅。托根方得所,未肯即從風(fēng)”(隋·弘執(zhí)恭《秋池一株蓮》),詩人筆下的蓮花,獨立堅強,令人欽佩。宋代詩人蘇轍更為追慕蓮的高潔:“白蓮生淤泥,清濁不相干”(《盆池白蓮》),“開花油水中,抱性一何潔”(《和文與可菡萏軒》)。
2.佳人之花。用蓮花代表佳人形象也是古代詩詞中常見的。王昌齡《采蓮曲二首》(其二):“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焙扇~羅裙,人面荷花,渾然一體,相映成趣,乍一看去,幾乎分辨不清孰為荷葉,孰為羅裙,哪是荷花,哪是臉龐。她,就是詩人的夢中情人。再如宋代杜衍《蓮花》:“鑿破蒼苔作小池,芰荷分得綠差差。曉來一朵煙波上,似畫真妃出浴時?!睂懙氖巧徝廊绠?,如出浴的真妃。
3.愛情之花。由于“蓮”與“憐”同音,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借以表達(dá)愛情。如南朝樂府《西州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蓮子”即“憐子”,“青”即“情”。這里虛實結(jié)合,諧音雙關(guān),表達(dá)了對所愛的男子深長的思念。孟郊的《怨詩》以癡心傻氣的想象來抒發(fā)女主人公愁苦深重的相思之情:“試妾與君淚,兩處滴池水??慈≤饺鼗?,今年為誰死!”滴淚成池,淚淹芙蓉,見證愛情,此等癡心透骨的情語非性情中人斷不能說出。
4.懷舊之花。唐代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荷風(fēng)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夜深人靜之時,詩人置身荷香美景,欲撫琴弦,卻恨無知音共賞。元代王翰《題敗荷》:“曾向西湖載酒歸,香風(fēng)十里弄晴暉。芳菲今日凋零盡,卻送秋聲到客衣?!痹娙私钄『芍晜魉偷铰萌说氖侄危褢讶藢懙闷喑尤?。
蓮花意象,多姿多彩,荷為人而生,文因荷而貴,人荷相映,演繹了一首首洋溢著生命情愫的華彩詩章。
★訓(xùn)練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完成1~2題。
白 蓮 陸龜蒙
素花多蒙別艷欺, 此花端合在瑤池。無情有恨何人覺, 月曉風(fēng)清欲墮時。
1.從題材角度看,這是一首詩;從體裁角度看,這是一首詩。2.請自選一個角度,鑒賞這首詩歌的表達(dá)技巧。
《蓮花》參考答案:
1.詠物七絕(七言絕句)2.可供選擇的角度有:借物詠懷(托物寄興);比擬(擬人);等等。參考示例:這首詠物詩主要采用了借物詠懷的表現(xiàn)手法。白色的蓮花天然素淡,往往不被人注目。可是秋天來了,“月曉風(fēng)清”之時,她素粉香消,她默默地低著頭,又似乎有無窮的幽恨。詩人借吟詠白蓮,表現(xiàn)出在隱居中孤高寂寞,自傷遲暮的情懷。
第四篇:古詩詞意象浮云
古詩詞意象|浮云
云彩是由天空中許多細(xì)小的水滴或冰晶凝結(jié)而成的。浮云,即飄浮在天空中的云彩,“浮”有飄浮、飄動之意。浮云意象成熟于兩漢?!稘h樂府·古八變歌》:“北風(fēng)初秋至,吹我章華臺。浮云多暮色,似從崦嵫(Yānzī,山名。在甘肅省天水縣西。古代常用來指日落的地方)來?!逼浜?,人們便賦予“浮云”以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1.隱喻奸邪蒙蔽圣君或夫君
浮云的“浮”,有浮在表面、遮擋事物之意,因而具備了作為貶意的否定性意象的因素。同“白日”或“日”相結(jié)合,形成了“浮云蔽日”的典型情景,隱喻奸邪蒙蔽圣主或夫君。李白有“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登金陵鳳凰臺》)。長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詩句的意思是天上的浮云隨風(fēng)飄蕩,有時把太陽遮住,使我看不見長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憂愁。這兩句詩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圍,而自己報國無門,詩人的家國之愁隱寓其中。對于思念游子的思婦來說,浮云隱喻了糾纏自己夫君的“第三者”?!豆旁娛攀住返谝皇住缎行兄匦行小分杏小案≡票伟兹?,游子不顧反”,這“浮云”,成了思婦心中外人對自己丈夫的誘惑或是讒害,成了壓在思婦心頭趕不走、驅(qū)不散的愁云。2.象征游子思念家鄉(xiāng)或懷友
正是由于行蹤無定的特征,浮云具有了象征浪跡天涯的游子的可能。浮云與游子結(jié)合,象征游子思念家鄉(xiāng)或懷念友人。李白的《送友人》中說:“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碧炜罩须S風(fēng)飄浮的一朵白云,象征了友人的任意東西。而那徐徐而下,不忍遽然離開大地的“落日”,隱喻了詩人對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浮云一別后,流水十年間”(《淮上喜會梁州故人》),詩人韋應(yīng)物把極長的時間、極寬闊的空間、極復(fù)雜的人事融進這兩句詩中,表達(dá)了一種依依惜別之情和深深滄桑之感。3.寄托佳人難遇知音或圣主
“浮云”意象與“西北”或“高樓”結(jié)合在一起,形成“西北有浮云”或“樓高入浮云”的典型情景,從而寄托了佳人難遇知音或圣主的主題?!豆旁娛攀住の鞅庇懈邩恰吩娫?“西北有高樓,上與浮云齊。交疏結(jié)綺窗,阿閣三重階。上有弦歌聲,音響一何悲!”聳入云天的高樓隱喻美人品性的高潔,隨風(fēng)而發(fā)的美妙音樂隱喻美人才華的出眾,然而高潔多才的美人卻總是難以覓得知音。詩句表達(dá)了佳人難遇知音的幽怨主題。辛棄疾的“舉頭西北是浮云,倚天萬里須長劍”(《水龍吟》)和元好問的“倚劍長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橫波亭》)則表達(dá)了難遇圣主、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主題。4.表現(xiàn)超脫世俗或個性自由
浮云倏來忽去,又被用以代表轉(zhuǎn)瞬即逝的事物,也引申為不容易實現(xiàn)的事物或不愿去實現(xiàn)的事物?!案≡啤币庀蟪M硎竟γ摰氖挛锵噙B用,表現(xiàn)鄙視功名利祿、追求超脫世俗的高潔情操和傲岸人格。西晉左思《詠史·其三》中有“連璽耀前庭, 比之猶浮云”,王維《終南別業(yè)》中有“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中有“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于我如浮云”。他們視富貴功名如浮云,表現(xiàn)了自己傲岸脫俗和個性自由的精神追求。
愿我們也能學(xué)一學(xué)徐志摩,“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镉?xùn)練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云 來 鵠
千形萬象竟還空,映水藏山片復(fù)重。無限旱苗枯欲盡,悠悠閑處作奇峰。
1.結(jié)合詩意推斷,作者描寫的是哪個季節(jié)的云?為什么? 2.這首詠物詩表達(dá)了怎樣的主題?請加以鑒賞。
第五篇:五月榴花照眼明 古詩詞夏之意象二:石榴花
五月榴花照眼明 ——古詩詞夏之意象二:石榴花
五月榴花照眼明
——古詩詞夏之意象二:石榴花
川
雪石榴是夏天的心臟(郭沫若《石榴》),石榴花是夏天一道亮麗的風(fēng)景。石榴在我國歷史悠久,很受我國人民的喜愛,因為它外表美觀,口味酸甜,更是因為它寓意吉祥,象征了人們希望的那種紅紅火火、多子多福的美好生活。石榴花色彩艷麗,如火一般的顏色甚是惹人喜愛,中國人向來喜歡紅色,滿枝的石榴花象征了繁榮、美好、紅紅火火的日子。我國人民長期把石榴作為吉祥之果。面對花果并麗,火紅可愛的石榴,文人雅士們詩情勃發(fā),紛紛作詩賦詞,謳歌吟頌,為石榴花賦予了很多情感,留下許多詠石榴花的詩詞。
據(jù)傳石榴是從西域引進中原的,《博物志》載:“張騫出使西域,得安涂林安石榴以歸,名為安石榴。”“海石榴”,則是從東方引進的。唐朝時,女皇武則天特別喜愛石榴,于是其栽培隨即進入繁榮發(fā)展的時期,一度出現(xiàn)長安“榴花遍近郊”的盛況。當(dāng)年楊貴妃在華清宮時,也特別喜歡石榴花,親手在七圣殿周圍,栽植了很多石榴樹,以觀賞石榴花的艷態(tài)美容,因此有了“貴妃花石榴”的美名。唐代詩人于蘭《千葉石榴花》詩云:“一朵花開千葉紅,開時又不藉春風(fēng)。若教移在香閨畔,定與侍人艷態(tài)同?!痹姷哪┚浒咽窕ǖ膵蓱B(tài)與香閨中的美女相類比。“路遠(yuǎn)無由寄,徒念春閨空”(《詠石榴》),南朝詩人魏澹也將那石榴花比作思念中的閨中人。可見石榴在當(dāng)時絕非凡品,它是美麗女子與純潔愛情的象征。
唐代大詩人李白寫有一首《詠鄰女東窗海石榴》,有“花面交相映”的美:
魯女東窗下,海榴世所稀。
珊瑚映綠水,未足比光輝。
清香隨風(fēng)發(fā),落日好鳥歸。
愿為東南枝,低舉拂羅衣。
無由共攀折,引領(lǐng)望金扉。
“魯女東窗下,海榴世所稀”。山東女兒的東窗外,有一株世上罕見的海石榴。茜紗窗下,魯女同海榴同時出現(xiàn)。一個是富有生命,富有情感美麗迷人的少女,一個是花朵乍開,明艷照人的植物,這一“花面交相映”的情景,構(gòu)成這幅東窗海石榴圖軸的最美的部分?!跋 ?,既指海石榴,也指魯女,在詩人的心目中,他們二者都是世上稀有之物。
“珊瑚映綠水,未足比光輝”。海石榴之所以是世間所稀之物,是因為它有倒映著綠水的像珊瑚一樣明艷的花朵,它有任何東西所不能與之相比的光輝,它有隨風(fēng)散發(fā)的醉人的清香。同樣,這兩句也包含著贊美魯女的內(nèi)容。紅花綠水,相互映襯,構(gòu)成這幅畫的基本色調(diào),也充分體現(xiàn)了這幅畫的色彩美?!扒逑汶S風(fēng)發(fā),落日好鳥歸”。前兩句贊美石榴花的色澤,這兩句突出石榴花的清香?;t香清,進一步說明了海石榴的世之所稀?!霸笧闁|南枝,低舉拂羅衣”。出于對海石榴的喜愛,特別是出于對魯女的愛戀。詩人情愿讓自己變成東南向的石榴枝,去拂動魯女的羅衣??梢?,這愛是十分強烈的,這癡情是十分濃郁的!
可惜的是“無由共攀折,引領(lǐng)望金扉?!碑?dāng)詩人要化作東南枝的夢破滅后,他多想走過去同魯女一起共同攀折石榴花枝,可是“男女授受不親”的信條阻止了他,雙方既不相識,又不曾有片言只語的交談這一事實,又熄滅了他心頭的那一把癡情的火,二人僅僅是陌路相逢,作者內(nèi)心的衷曲難以表露。在沒有任何理由的情況下,作者只能伸長脖子癡癡地望著那近在咫尺卻又似乎遠(yuǎn)在千里的金扉而惆帳,而愁思。詩的最后兩句是詩人內(nèi)心的獨白,是情感的自然流露,表達(dá)出作者的情感是強烈的、真摯的,同時又是微妙、細(xì)膩的。
唐代詩人韓愈的《榴花》,則表現(xiàn)了一種凄清的美: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
可憐此地?zé)o車馬,顛倒蒼苔落絳英。
五月里石榴花開了,紅艷似火,耀眼奪目,隱約可見榴子結(jié)于枝子間。可惜的是,這么好的花卻無人來觀賞,此地沒有賞花人車馬的痕跡。大紅色的榴花在人們漠視的冷遇中,百般無奈地飄落在長著蒼苔的地上
首句中的“明”字既點明了五月的石榴花十分耀眼,將花朵艷麗的顏色描寫了出來,同時也表達(dá)了詩人自己才華雖然如盛開的石榴花般燦爛耀眼,可是也只能和青苔一樣平凡的人混跡在一起罷了。整首詩含蓄地表達(dá)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失落與心寒。
唐代詩人孔紹安的《侍宴詠石榴》,借石榴自喻,別有感慨:
可惜庭中樹,移根逐漢城.。
只為來時晚,開花不及春。
《舊唐書·文苑》記載,有一次孔紹安侍宴唐高祖李淵,席間李淵命孔紹安以“石榴”為題作應(yīng)詔詩,詩成,即此詩。詩人以其豐富的想象力,將石榴在仲夏開花的原因,歸結(jié)為石榴傳播到中原比較晚所致,所以才錯過了同其它植物在春天競相開放的機會??自撬宄挠?,歸唐晚了一些,只被授予內(nèi)史舍人,五品官。所以詩人以石榴自喻,發(fā)出了“只為來時晚,開花不及春”的感慨。一方面表達(dá)了對唐高祖李淵的不滿,另一方面又表現(xiàn)老詩人對自己才能的自信,只是“來時晚”而已。
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題山石榴花》,贊美了石榴花的品質(zhì):
一叢千朵壓闌干,翦碎紅綃卻作團。
風(fēng)裊舞腰香不盡,露銷妝臉淚新干。
薔薇帶刺攀應(yīng)懶,菡萏生泥玩亦難。
爭及此花檐戶下,任人采弄盡人看。
此詩作于江州。前兩聯(lián)是說,欄干外盛開的一叢山石榴花開得非常繁盛,千萬朵紅花像剪碎的紅綢簇成一團一團,經(jīng)風(fēng)搖曳似舞腰輕擺,芳香不盡;夜露打濕了美麗的花朵,日曬露逝,如美人臉上的淚痕新干。后兩聯(lián)是說,薔薇花雖美卻帶刺人們懶于攀折,荷花雖美但生長在泥水中,人們很難賞玩。它們都比不上山石榴花生長在屋檐下,任憑人們采弄,讓人們盡情觀賞。詩中贊美山石榴花的嬌艷美麗,歌頌了山石榴花平易近人、深得人心的優(yōu)秀品質(zhì)。全詩比擬新穎,構(gòu)思精巧,措詞妙麗,意境絕佳。
唐代詩人李商隱的《石榴》,贊花憶人,情意悱惻:
榴枝婀娜榴實繁,榴膜輕明榴子鮮。
可羨瑤池碧桃樹,碧桃紅頰一千年。
李商隱的《石榴》是一首情詩,可是他究竟寫給誰的呢?李商隱在無題二首里也提到過石榴:“…….曾是寂寥金燼暗,斷無消息石榴紅。斑騅只系垂楊岸,何處西南任好風(fēng)?!备鶕?jù)詩意不難看出這詩是寫給他的初戀愛人的,而且這場愛情是失敗的,讓他刻骨銘心的?!傲裰Χ鹉攘駥嵎薄边@首詩,它歌詠的是石榴花的嬌艷,贊美了石榴果實的豐滿、甘甜,還將石榴果的“紅”與桃紅相比較,暗示他心愛的女子比之王母娘娘瑤池中的碧桃還要俏麗高貴!可見詩人對她是多么愛慕,多么懷戀。可是她再高貴嬌艷也不能像王母娘娘的碧桃那樣紅上“一千年”,又可見他對逝去的紅顏是多么哀痛,多么惋惜!這首詩是李商隱寫給曾經(jīng)在他的生命里燦爛過的所有女子的,這首《石榴》既是生命的挽歌,也是愛情的悼亡詩!此詩前兩句歌頌石榴的純潔美麗,讀來春風(fēng)撲面,可是后面又緊接著嘆息人間紅顏易逝。如同稿衣少女,即使有些許歡愉,亦不過是拈花微笑,即使艷若桃李,亦難敵風(fēng)刀雨劍。紅顏易老,舊夢難留?!氨烫壹t頰一千年”,道出了詩人的夢幻與渴望。
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短暫的,唯有詩人的不朽詩篇,唯有深藏于心底的真誠與美好的情感才真的可以“碧桃紅頰一千年”!
“濃綠萬枝一點紅”。在古典詩詞中,多用瑪瑙、琥珀、赤玉、紅裙等來比喻石榴花的“紅”,但也難盡其美。于是,詩人們又以“火”喻榴花。在眾多的以“火”喻榴花的詩詞中,有兩首寫得極為生動形象,細(xì)膩感人。先看唐代詩人杜牧的《山石榴》:
似火山榴映小山,繁中能薄艷中閑。
一朵佳人玉釵上,只疑燒卻翠云鬟。
榴花似火,艷麗如霞,山里姑娘采來插在玉釵上,夠美氣的。望著那赤紅如焰的花朵,詩人卻耽心把姑娘的鬢發(fā)燒了呢。這一錯覺,真?zhèn)€把“火”渲染得迫在眉睫!杜牧的這首山石榴,抓住石榴最引人注目的紅彤彤的顏色來描寫,似火般紅艷的山石榴,把整座小山都映紅了,美人摘一朵插在玉釵上,讓人直以為是火燒灼頭發(fā)呢。在繁盛的花朵間,一片片薄薄的花瓣艷麗無比,與悠閑的美人相映紅?;溃烁?,讓欣賞美景的人回味無窮。
再看元代詩人張弘范的《詠石榴》:
猩血誰教染絳囊,綠云堆里潤生香。
游蜂錯認(rèn)枝頭火,忙駕熏風(fēng)過短墻。
你看:綠葉如云,花香四溢,引得游蜂前來采蜜,但一見那猩紅的花團,誤以為是火焰,于是匆匆乘風(fēng)逃走。全詩通過夸張手法,把花的紅艷,蜂的驚懼寫活了,讀后不禁令人發(fā)笑。
宋代大詩人蘇軾的《阮郎歸》,也寫到石榴花開似火燃:
綠槐高柳咽新蟬,薰風(fēng)初入弦。碧紗窗下水沉(亦寫作“水沈”)煙,棋聲驚晝眠。
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然。玉盆纖手弄清泉,瓊珠碎卻圓。
這首詞寫的是初夏時節(jié)的閨閣生活,淡雅清新而又富于生活情趣。
上片寫初夏已悄悄來到一個少女的身邊?!熬G槐高柳咽新蟬”,都是具有初夏特征的景物:枝葉繁茂的槐樹,高大的柳樹,還有濃綠深處的新蟬鳴聲乍歇,一片陰涼幽靜的庭院環(huán)境?!把L(fēng)初入弦”,又是初夏的氣候特征。熏風(fēng),就是暖和的南風(fēng)。這里是說《南風(fēng)》之歌又要開始入管弦被人歌唱,以喻南風(fēng)初起。由于以上所寫的景物分別訴諸于視覺(綠槐、高柳)、聽覺(咽新蟬)和觸覺(熏風(fēng)),使初夏的到來具有一種立體感,鮮明而真切?!氨碳喆跋滤翢?,棋聲驚晝眠”,進入室內(nèi)描寫。碧紗窗下的香爐中升騰著沉香(即水沉)的裊裊輕煙。碧紗白煙相襯,不僅具有形象之美,且有異香可聞,顯得幽靜閑雅。這時傳來棋子著枰的響聲,把正在午睡的女主人公驚醒。以棋聲烘托環(huán)境的幽靜。而棋聲能“驚”她的晝眠,讀者可以想象,在這么靜的環(huán)境中,她大概已經(jīng)睡足,所以丁丁的落子聲便會把她驚醒。醒來不覺得余倦未消,心中沒有不快,可見初夏清和天氣之宜人。
下片寫這個少女夢醒來以后,盡情地領(lǐng)略和享受初夏時節(jié)的自然風(fēng)光。歇拍二句,寫弄水葉面,瓊珠碎而復(fù)圓,更覺清新可愛?!拔⒂赀^、小荷翻,榴花開欲燃”,又是另一番園池夏景。小荷初長成,小而嬌嫩,一陣細(xì)雨過去,輕風(fēng)把荷葉翻轉(zhuǎn);石榴花色本鮮紅,經(jīng)雨一洗,更是紅得像火焰。這生機,這秀色,大概使這位少女陶醉了,于是出現(xiàn)了又一個生動的場面:“玉盆纖手弄清泉,瓊珠碎卻圓?!边@位女主人公索性端著漂亮的瓷盆到清池邊玩水。水花散濺到荷葉上,像珍珠那樣圓潤晶亮。可以想見,此時此刻這位少女的心情也恰如這飛珠濺玉的水花一樣,喜悅,興奮,不能自持。全詞采用從反面落筆的手法,上片寫靜美,而從聽覺入手,以聲響狀環(huán)境之寂;下片寫動美,卻從視覺落筆,用一幅幅無聲畫來展示大自然的生機。此詞的動態(tài)描寫很形象生動,且不說“棋聲驚晝眠”、“玉盆纖手弄清泉”的人物活動,就是景物也呈現(xiàn)出某種動感。小荷為微雨而翻動,可以想見它的迎風(fēng)搖曳之姿。榴花本是靜物,但用了一個“燃”字,又使它仿佛動了起來。這些動態(tài)描寫對活躍氣氛,豐富畫面無疑起了有益的作用。此詞景中含情,將眾多的景物以情緯之,故散而不亂,給人以整體感。作者善于抓住細(xì)微的心理感受并在無形中將客觀環(huán)境的細(xì)微變化加以對比,通過景物描寫、環(huán)境描寫,構(gòu)成一幅活潑自然的庭園野趣,并在其中寄寓女主人公的單純、天真和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詞中的少女形象,與一般閨情詞中疏慵倦怠、孤悶愁苦的女性形象截然不同,充滿了美好清新的勃勃生機和青春氣息,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作品中活潑健康的少女形象,與初夏時節(jié)富有生氣的景物、環(huán)境,構(gòu)成了一種和諧、清麗、靈動的情調(diào),令人流連忘返。
“濃綠萬枝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宋·王安石《詠石榴花》),這是王安石詠滿樹只開一花的石榴花名聯(lián)。上聯(lián)的“紅一點”指一朵石榴花,下聯(lián)的“春色”指景色。在濃綠的背景上點綴一朵紅花,畫面頓時變得活潑而艷麗。石榴花之艷美、之珍貴,并不在于其萬紫千紅、妖嬈多姿,縱然花色稀少,但“萬綠叢中一點紅”,自會收到“以少勝多”的效果。在描繪石榴花的詩詞中,詩人們發(fā)揮想象,運用多種藝術(shù)手法,寫得生動形象。
先看唐代詩人施肩吾的《山石榴花》:
深色胭脂碎剪紅,巧能攢合是天公。
莫言無物堪相比,妖艷西施春驛中。
詩人將石榴花想象成天公攢合的深色胭脂,生動貼切。接著進一步把石榴花比作春驛中的美女西施,表現(xiàn)了石榴花的美麗神韻!
再看宋代詩人王禹偁的《詠石榴花》
王母庭中親見栽,張騫偷得下天來。
誰家巧婦殘針線,一撮生紅熨不開。
詩人贊美石榴花是天后王母娘娘親手在天庭里栽種的,被張騫從天上偷到人間。后兩句把石榴花比作巧婦殘留的一撮生紅針線,用熨斗也熨不開。詩句想象奇特,極富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