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色欧美亚洲高清在线观看,国产特黄特色a级在线视频,国产一区视频一区欧美,亚洲成a 人在线观看中文

  1. <ul id="fwlom"></ul>

    <object id="fwlom"></object>

    <span id="fwlom"></span><dfn id="fwlom"></dfn>

      <object id="fwlom"></object>

      生理學 教案

      時間:2019-05-15 04:32:21下載本文作者:會員上傳
      簡介:寫寫幫文庫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生理學 教案》,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寫寫幫文庫還可以找到更多《生理學 教案》。

      第一篇:生理學 教案

      (一)自我介紹~中文名、英文名,是理論課老師,詢問大家是否有英文名,沒有呢,就是第一個作業(yè),給自己一個英文名,要有由來,有代表意義,說一下自己英文名的由來

      詢問知識背景及相關從業(yè)背景。讓大家想象一下學科的樣子,給出一些詞描述學科。強調學科的特點,及如何學習。生理學是一門很大的學科設計人體方方面面,運動生理是其中的一個板塊。是不是我們學過這兩天的課程就可以完全了解呢,不是,但是針對于我們教練日常的工作,是基本夠用的。

      (二)學習運動生理學的意義,PT為何要學習~(互動)制定方案、處理運動中發(fā)生的突發(fā)情況、更快達到客戶要求的理論基礎,使教練回答問題時在更有說服力、透徹。直接關系銷售課程的成功與否和課時量。想要有清晰的思路,扎實的基礎去解決客戶的問題,那我們了解人體,這個精密的整體,就從以下五個系統(tǒng)了解 @、@、@、@、@。

      (三)人得以生存的每天不停歇的做的事情,沒有呼吸就會死掉。當然,在潛水時候,也會暫時的暫停呼吸。所以注意我們考慮事情要全面。學習不僅要有專業(yè)知識,還要有自己的思想,對事情的全面、正確的看待和認知。帶著這樣的思路,我們開始學習呼吸系統(tǒng),從結構、功能、與生活和訓練的聯系來了解。

      (四)首先說結構。閉眼,深呼吸,感受氣流進入身體的感覺,感受他經過的身體的什么部位 @、@、@、@、@、@、@。想象一下嚼薄荷口香糖的感覺,互動提問。肺有幾頁?氣管中有很多倒長的纖毛,擺動,把臟的東西運動出去,通過咳嗽和痰的方式,排出體外。復述結構包含內容

      (五)在呼吸這個簡單的動作,我們身體的內部發(fā)生什么反應和變化。原本簡單的環(huán)節(jié),包含了什么?引出肺泡和毛細動脈靜脈血管,肺泡,完成氧氣與二氧化碳的交換。具體怎么做呢?

      (六)包括三個環(huán)節(jié)@、@、@。首先~~,然后~~,最后~~??此坪唵蔚倪^程,并不簡單哦?;仡欀暗慕Y構、功能、三環(huán)節(jié)。肺泡數量是一定的,堵塞就會死掉,不會重生長。舉例抽煙的人。

      (七)問,之前有沒有劇烈咳嗽到自己胸痛的經歷或者描述自己如此經歷。大家在之前已經學過解剖,知道是肌肉牽動骨骼做出動作,提問:自己做一次呼吸的動作,看看我們都用到來我們的哪些肌肉?復述@、@、@、@。其實咳嗽在某種意義上來講,是加強版的呼吸,肌肉短時間內,大量的運動,會有痛感。注意和解剖的鏈接。

      (八)回到課程,我們說呼吸,是把氣體吸入肺和排出去,那有沒有想過,是什么樣的原理,來讓我們可以這樣做呢?來看圖。比如針管,抽動活塞,吸氣,出氣。很相似

      (九)具體人體適怎么做呢?吸氣步驟@、@、@、@、@。結合圖去講。

      (十)呼氣步驟@、@、@、@、@?;仡檭热輣提問+復述

      (十一)“通氣量”名詞提問。介紹ppt內容。

      (十二)“肺活量”名提問。介紹ppt。舉例:菲爾普斯15000ml、孫楊7000ml、寧澤濤可以油100m不換氣。自己肺活量巔峰5800ml。與大家互動肺活量提問。對比通氣量講。

      (十三)胸式呼吸,介紹ppt,演示胸式呼吸,互動一起做

      (十四)腹式呼吸,介紹ppt,演示腹式呼吸,互動。聯系實際:客人在一開始訓練時候,找身體穩(wěn)定位置時,收腹就是用到此,在訓練中強調把腹部收緊,也是此。區(qū)別收肚子與吸肚子的區(qū)別。再舉例卷腹,吸肚子,沒法做動作。所以強調呼吸在訓練中的重要性。

      (十五)回顧。思考題:互動提問有沒有跑步時腹痛,降低強度一會就好了,排出病理,是什么原因?給出答案。

      (十六)想象一下地貼系統(tǒng),線路縱橫交錯,但是有條不紊,用車把我們送到我們想去的地方。就像我們的心血管系統(tǒng),把血液和血液中的營養(yǎng)喝廢棄物送到該去的地方,讓人這個整體,可以有條不紊的正常運轉。地鐵有時會遇到人流郁積,人同樣也是。但是一旦在血管中發(fā)生郁積,就叫做血栓了,后續(xù)我們會有提到?,F在我們先看這個系統(tǒng)的組成。

      (十七)顧名思義,心血管系統(tǒng),由心臟和血管組成。是密閉的~和地鐵系統(tǒng)最大的區(qū)別。如果不密閉會怎么樣?~栓塞。流血,有傷口的時候,手術的時候,還可不可以叫密閉?可以去查,然后了解下。(十八)心臟的功能,就像地鐵的車廂,是我們人體血液循環(huán)的動力器官,失去動力后人的血液將無法流動,比如心臟停搏或者休克。血管,就是地鐵的線路,為我們的血液流通提供通路,會復雜,會看起來很凌亂,但是混沌中自有秩序,所有人才能正常運轉,如果心血管疾病就會失衡紊亂,比如:心肌梗塞、靜脈曲張。(十九)心肌構成,是不隨意肌,解釋不隨意肌。分為兩個房和兩個室。心房心室有瓣膜。心房心室對比樓房格局幾室?guī)讖d,瓣膜對比屋的門,是有方向打開的。著重分清左右?;訂栍袥]有不分左右的同學。復述結構,叫同學上來寫房,室名稱。教具心臟模型(二十)教具大白,互動,叫同學上來比劃心臟所處位置。呼應呼吸系統(tǒng),膈肌,肺,胸腔,肺有5頁。心臟邊會少一頁。(二十一)心臟每次跳動會產生壓力,把血液送到每一個部分,細枝末節(jié)都不會落。提問,手腳冰涼?痛經?血液循環(huán)不暢。如何解決呢?留下一個疑問,之后解答。

      (二十二)剛剛有提到,瓣膜,就像房子里的門,我們來看一下,這個門的結構和功能是什么。結構@、@。功能@、@。如果出現問題~缺失或者閉合不嚴,就會出現血液反流或者循環(huán)障礙~瓣膜性性臟?。侯^暈,氣短,加大心臟負荷,疲勞。嚴重則采取心臟瓣膜置換手術解決?;仡?/p>

      第一天上午結束

      (二十三)地貼的軌道有雙方向的車,同樣我們的血管也有不同的方向與分工,有@、@、@。每一個都有會有它自己的作用(二十四)現在來說動脈,功能就是@、@。但是有一個例外的地方~@。這趟列車的設立的思路就是把人從住宅區(qū)送到工業(yè)區(qū)干活。列車員會一直在車上,跟隨回到原來的地方。教具(二十五)靜脈呢,作用就是@、@。但也有一個例外的地方~@。思路是把勞動完的人,送回到住宅,補充能量和休息。教具(二十六)毛細血管作用@、@。聯系呼吸肺泡和內呼吸講解作用。有用的拿進來,沒有用的推出去。回顧

      (二十七)血管,心臟,肺,與呼吸結合,講循環(huán)的方式~上下腔動靜脈,肺動靜脈。集合圖,講解ppt。留作業(yè)讓學生畫。(二十八)介紹心率,靜態(tài)心率如何測量,一般坐辦公室的人群心率男、女各多少下。靜態(tài)心率是定數,誰先跳完誰先over。(二十九)解釋ppt,運動中會上升,但是到一定程度,就不會再變。

      (三十)1L血液中有900g左右水,解釋ppt內容,組成由@、@、@。聯系獻血,200~400cc血液,或者獻血小板。一般都會給補充水,雞蛋等,但實際上,人體的恢復能力很快,正常情況不用補充。紅細胞恢復最慢,但是半個月也會ok。

      (三十一)動脈壁承受的壓力。聯系之前血管堵塞時候講血壓,會升高。

      (三十二)血壓如何測得~安靜狀態(tài)下15分鐘后,左臂等。測血壓方法,水銀,電子,動脈壁內植入。

      (三十三)提問肥胖為什么血壓高~擠壓血管,動力提高才能正常循環(huán),所以血壓高。之前說的血栓,如果實老年人在腦部會中風。運動中憋氣血壓會上升,所以用力時候呼氣。給出數值,判斷是否高血壓。回顧(三十四)最大心率,目標心率如何計算,給案例,讓學生計算。(三十五)每次心室收縮排出的血量70ml,一只針管,吸水的程度,就是身體狀態(tài),吸滿則為最大。

      (三十六)聯系運動中的狀態(tài),心跳加快,排量增加

      (三十七)跑步時候的分部,潛水時超過8分鐘會保證重要器官優(yōu)先使用氧氣。吃飯完后會困也是。

      (三十八)長期有規(guī)律的有氧運動。舉例長跑運動員,耐力自行車運動員的心室體積和心跳。

      (三十九)代謝速度會加快,酶活性高參與的就快,線粒體多,燃燒脂肪的工廠就會多,毛細血管增加,循環(huán)變好,所以長期有氧減脂會快解,決之前所說的手教涼的問題可能。

      (四十)臺階測試,運動隊用專業(yè)設備測量,結合其他數據,改良運動方法,提高運動表現?;仡?/p>

      (四十一)支配全身,指揮官和傳達命令。中樞神經~指揮官。神經線~電線,傳遞信號,在他的調節(jié)下相互配合。(四十二)顱腔~結合解剖平面,提問。教具

      (四十三)結合解剖,提問腰椎幾節(jié),如果受傷或者椎間盤突出,會造成什么結果。

      第一天下午結束

      (四十四)恐龍的反射弧很長,踩到尾巴,需要2個小時以后才會覺得痛(四十五)舉例:看到,想,做動作。聽槍,起跑。看到吃的,想吃,買來吃。看到好看衣服,買,穿~買家秀,賣家秀。(四十六)縮手,手心打手背,互動(四十七)庫里,肌肉記憶,郎朗彈琴?;仡櫍ㄋ氖耍┲﹁鞠駱鋨樹突,辮子~軸突,細胞體

      (四十九)指導整個細胞有條不紊的工作,發(fā)出并接受命令的部分。像是一個細胞的大腦。

      (五十)樹根吸收水分與養(yǎng)分~接受信號

      (五十一)末端有膨大的部分,像章魚觸角的吸盤。這個部分會將電信號轉變成化學信號,傳遞下去,像我們的手機,把聲音變成無線電信號,傳給接通的人?;仡?/p>

      (五十二)游戲,一個比劃,中間人猜,然后向下傳遞,最后一個人說出來是什么。但是誤差幾乎為零。抽筋是例外

      (五十三)接受外界的刺激,熱,冷,痛等,然后將信號傳給中樞神經,中樞神經做出反應。

      (五十四)中樞神經做出反應后,將信號傳遞給運動神經元,它將控制的肌肉做出相應的動作或者反應。

      (五十五)是一個接線員的角色,老式打電話的總機,需要接轉給其他的神經元,以完成不同神經元的信號傳遞。神經元在收到刺激的時候會形記憶,樹突,軸突會不斷的擴張,與其他相對的神經元連接變多。反應變快,說能生巧,脫口而出就是從此而來。

      (五十六)能量是身體工作的動力來源,沒有能量,每個系統(tǒng)都沒辦法工作,而且會出現不良癥狀,頭暈,眼黑,無力感等。鬧我們來看,身體是怎么提供能量的呢?分以下兩大類,三個系統(tǒng)。結合我們運動來看,先體幾個問題,讓大家想一下。百米跑、舉重、5000m跑、15分鐘中等重量,每組12次,組間休息30s的平板臥推。分別都是用到了什么能量系統(tǒng)主要供能。

      (五十七)能量的代謝有@、@、@、@。電廠發(fā)電,血糖~電線轉移,組織、肌肉等~用戶家里的電器利用,消化運動~在利用中釋放能量。肝糖原,肌糖原,atp~電池儲存。

      (五十八)分成兩個部分。攝取,分解。呼吸、吃東西、產熱維持體溫。像汽車發(fā)動機。然后進來,燃燒,釋放能量,推動汽車前進。(五十九)A代表腺嘌呤,t代表3個,p代表磷分子。(六十)段一個高能磷酸鍵,釋放能量,變成adp,而后在身體內代謝,重新合稱為atp。

      (六十一)不是我們喝的酸奶中的乳酸菌。是糖類無氧代謝的產物,長時間不鍛煉或者突然大強度鍛煉,會使得肌肉酸痛,影響肌肉收縮動作。需要身體代謝走,才會恢復正常?;仡櫋?/p>

      (六十二)聯系一開始問的訓練項目和運動實際情況,講解圖表。(六十三)聯系功能講解如何進行減脂鍛煉,(六十四)講解訓練的方法,并互動

      (六十五)互動,算出一個學生的60%運動強度心率,然后按照訓練的方法進行互動。強調無規(guī)律,類似游戲,以主觀的感覺強度為主。(六十六)聯系功能特點,講解。提問怎么設計訓練與休息時間(六十七)設計并執(zhí)行互動

      (六十八)提問,到底是剛剛的間歇有氧快,還是連續(xù)中低強度減脂快?循環(huán)訓練?Hiit?考慮總能量的消耗和消耗的速率?;仡?/p>

      第二天上午結束

      (六十九)結合街跑和之前的課程,肌肉牽動骨骼,在神經支和有能量供應的情況下,做出肢體動作和維持內臟等正常工作。(七十)若沒有,肌肉劃分則會有里脊,后腿,中腰?不是。而是平滑肌~內臟~不隨意肌、心肌~心臟~ 不隨意肌,緩慢而又節(jié)奏的收縮,不易疲勞,不隨人的控制而收縮。骨骼肌~肢體肌肉~隨意肌,意識控制收縮

      (七十一)組成像軍隊~班,連,排對應骨骼肌組成部分(七十二)按照肌原纖維劃分,按照收縮性和代謝劃分,(七十三)結合圖,放松時張開,用力時收縮,活動重疊?;?,找同學當模特,一遍說邊做示范(七十四)講解表格

      (七十五)不對集合打仗,同一兵種不同人數,不同兵種。肌纖維,募集,整體力量

      (七十六)舉例:一名司令可以命令多個士兵去做同一件事或者不同士兵協同做一件事,但是一個司令不能被多個司令領導否則會錯亂不會執(zhí)行任務。(七十七)拿鉛筆,舉啞鈴,殺雞用牛刀。色彩有淺到深越來越不容易激活,說明蘊含的能量越來越高,跆拳道白帶到黑帶(七十八)講解

      (七十九)聯系訓練,6~8次,發(fā)展肌力,8~12次發(fā)展肌肉,~高于12次,發(fā)展肌肉耐力,結合之前的快慢機講解。回顧(八十)結合客人訓練的需求,結合剛剛講過的肌肉募集,訓練每組的次數,在訓練中可以達到三種目的。運動員的骨壁會比普通人粗,運動中適當補鈣可以促進骨骼。募集能力變強所以會獲得力量。肌肉纖維變粗,收縮時迸發(fā)更多能力,所以會力量變強。

      (八十一)舉例:單價*數量=總價。募集能力增強,所以數量增加,數量到達極限還無法達到負載,則肌絲會有輕微撕裂破損,機體自我修復增生,肌肉纖維變粗,所以力量進一步增大。需要時間的積累?;?。有沒有感覺是如此

      (八十二)互動有沒有在約會時候,之前先練一下,會感覺穿襯衣更好看更有型?充血,使肌肉膨脹,維度暫時變大,可能在還沒有約會完就已經恢復到原來的狀態(tài)。慢性肥大是不斷的微損傷然后進行自我修復,修復過后會慢慢肌絲增生變粗,聯系之前的訓練部分說。(八十三)在進行訓練時候,有沒有感覺到有肌肉酸痛,有的是當下就有感覺,有的則是在訓練過后一段時間會有?

      (八十四)例如在訓練肱二頭肌或者股四頭肌時候有沒有灼燒感和酸痛感,是因為...自己距離,7+7+7二頭彎舉時候尤其明顯?;咏涣鳎ò耸澹┯捎诩∪鈺幸恍┬〉膿p傷,發(fā)炎帶來的痛感,由于乳酸堆積帶來的痛感等會造成痛感,互動。自己距離,我實在第二天午飯后開始有感覺痛。

      (八十六)提問互動,問問大家的辦法給自己或者給別人做過的(八十七)什么是離心收縮,如何進行正確的拉伸,強度~正金字塔訓練,由易到難,有低到高。(八十八)串講回顧知識點復習

      第二篇:人體生理學教案

      《人體生理學》

      第一章、緒論

      生理學:是研究正常機體生命活動的科學。第一節(jié)、興奮性

      一、概念:機體(細胞)受刺激后發(fā)生反應的能力。

      二、反饋:

      (一)概念:被調節(jié)者通過反饋信息影響或作用于調節(jié)者。

      (二)負反饋:

      1、概念:反饋信息的作用與調節(jié)的作用相反。

      2、意義:使機體某些生理功能保持某一水平或某一數值。

      辨別與興奮的概念。

      二、刺激:能引起機體發(fā)生反應的環(huán)境變化。

      三、反應:動作電位。

      四、閾刺激:引起動作電位的最小刺激。(閾值與興奮性的關系:反比)

      五、組織興奮時其興奮性的周期變化:

      1、絕對不應期:其興奮性為0;

      2、相對不應期:其興奮性較低;

      3、超常期:興奮性高于正常;

      4、低常期:興奮性低于正常。第二節(jié) 人體與環(huán)境

      一、人體與外環(huán)境:

      1、概念:整個機體所處的環(huán)境。

      2、分類:(1)自然環(huán)境:海拔與人體RBC數量關系;

      (2)社會環(huán)境:為什么我們要讀書?

      二、內環(huán)境:

      (一)、概念:細胞直接生存的環(huán)境,又稱細胞外液。

      體液:細胞外液:血漿、組織液。

      細胞內液。

      (二)、內環(huán)境的種類:

      血漿、組織液;

      腦脊液、淋巴液、房水、關節(jié)腔液。

      (三)、穩(wěn)態(tài)(內環(huán)境的穩(wěn)態(tài))

      1、概念:內環(huán)境的各種理化因素在不斷變化中保持相對的穩(wěn)定。

      2、意義:為細胞活動提供相對穩(wěn)定的環(huán)境,維持正常新陳代謝和生命活動。第三節(jié) 人體功能活動的調節(jié)

      一、方式:

      神經調節(jié)、體液調節(jié)、自身調節(jié)

      (一)神經調節(jié)(最重要)

      1、概念:通過神經系統(tǒng)的活動對機體功能活動的調節(jié)。

      2、基本方式:反射。

      (1)概念:機體在中樞神經系統(tǒng)參與下,對機體產生的反應。

      (2)結構基礎:反射弧(感受器、傳入N、中樞、傳出N、效應器)。

      (3)類型:①、非條件反射:先天具有,數量有限,中樞位較低,反射弧固定。

      ②、條件反射: 后天獲得,數量無限,中樞位較高,反射弧不固定。

      3、特點:速度快、范圍準、持續(xù)時間短。

      (二)、體液調節(jié):

      1、概念:通過體液因子(各種化學物質)對機體功能活動的調節(jié)。

      2、特點:速度慢、范圍廣、持續(xù)時間長。神經體液調節(jié):

      (三)自身調節(jié):

      (三)正反饋:

      1、概念:反饋信息的作用與調節(jié)的作用相同。

      2、意義:使機體某些生理功能需要徹底的完成。

      3、種類:①分娩,②排便,③排尿,④血液凝固。

      (四)前饋:

      調節(jié)者發(fā)出信息同時,又通過另外途徑,作用于被調節(jié)者。

      總結:本章內容貫穿于全書。

      第二章、細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節(jié) 細胞膜的物質轉運功能

      一、單純擴散

      (一)概念:脂溶性小分子物質由高濃度一側向低濃度一側跨膜轉運。

      (二)轉運物質:O2,CO2,NH3.二、易化擴散

      (一)概念:非脂溶性小分子或離子在細胞膜蛋白的幫助下,由高濃度的一側向低濃度一側的跨膜轉運。根據膜蛋白的不同分類:

      (二)通道轉運:

      1、通道的種類:電壓門控通道

      化學門控通道

      機械門控通道

      另外,以轉運的物質分:Na通道,K通道,Ca通道。

      2、通道的狀態(tài):開放、失活、備用(后2種:關閉)

      3、轉運物質:離子(K、Na、CI、Ca)

      4、影響離子轉運的方向和轉運量的因素:

      濃度差、電位差。

      (三)載體轉運:

      1、轉運物:小分子有機物(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

      2、特點: ①特異性(專一性);

      ②有飽和性

      ③競爭性抑制

      三、主動轉運

      (一)概念:通過泵蛋白耗能,將物質由低濃度一側向高濃度一側的跨膜轉運。

      (二)轉運的物質:離子、小分子

      Na泵分解1ATP使3Na出細胞2K入細胞。

      四、入胞和出胞

      (一)概念:通過膜的運動將大分子或團塊物質轉運到細胞內或細胞外。

      (二)入胞:吞噬、吞飲

      (三)出胞:胞吐。

      總結:四種轉運方式轉運的物質??碱}:

      1、O2進細胞 單

      2、CO2出細胞 單

      3、AA進C 載

      4、Na進C 離

      5、Na出C 主

      6、K出C 離

      7、K進C 主

      8、白細胞吞噬細菌 入

      9、激素分泌 出

      10、N遞質釋放 出 第二節(jié) 細胞的信號傳導功能

      一、受體

      1、概念:存在于細胞膜上或細胞內能夠接受化學

      三、局部電位

      1、概念:細胞受刺激時產生的微弱的電位變化。(未達到閾電位水平)

      2、意義:可改變細胞組織的興奮性。

      ①去極:使細胞的興奮性增高;

      ②復極:使細胞的興奮性降低。

      3、特點:(與AP相比)

      ①傳導有衰減不能遠傳; 信息的特殊蛋白質。

      2、基本功能:①識別載體結合的化學信息; ②轉發(fā)化學信息。

      二、類型:三類。見書。第三節(jié) 細胞的生物電現象

      一、靜息電位(RP)

      (一)概念:細胞在靜息狀態(tài)時,存在于細胞膜兩側的電位差。

      (二)產生機制:

      1、生物電產生的條件: ①細胞內外要有離子濃度差; ②細胞膜對離子的選擇通透性。2、RP產生:

      細胞安靜時只有K通道開放,K離子外流,達到K的電-化學平衡電位。3、性質:外正內負。

      4、離子基礎:K離子外流。

      二、動作電位(AP)

      1、概念:細胞受刺激時產生快速可逆可擴布的電位變化。

      2、幾個名詞:

      ①極化:靜息電位的狀態(tài);

      ②去極化:RP的基礎上膜電位負值減少; ③復極化:去極后又回到極化狀態(tài);

      ④超極化:RP的基礎上膜電位負值增大; ⑤超射: ⑥鋒電位: ⑦后電位:

      3、AP的產生:

      (1)去極化:①膜條件:細胞受刺激時,K通道關閉,Na通道開放;

      ②離子流:Na+內流,達到Na的電化學平衡。

      (2)復極化:①膜條件: Na通道關閉;K通道開放;

      ②離子流:K+外流,達到K+的電化學平衡。

      4、AP的產生條件:

      閾電位:能引起動作電位或使Na+通道開放的膜電位值。

      刺激使膜電位達到閾電位水平,Na+通道開放,Na+內流,產生AP。

      5、動作電位的傳導:

      是AP在細胞上的依次產生過程,而不是局部電流的結果,局部電流僅起刺激作用。

      6、AP的特點:

      ①呈‘全或無’式; ②傳導無衰減;(可遠傳)③幅度與刺激強度無關; ④呈?脈沖式?。

      ②幅度與刺激強度呈正比;

      ③可總和。

      第四節(jié) 肌細胞的收縮功能

      一、神經—肌接頭處的興奮傳遞

      (一)結構:

      接頭前膜:N末梢;

      接頭間隙:NC與肌C之間; 接頭后膜:肌C膜(運動終板)。

      (二)傳遞過程:

      基本過程:電-化學-電。

      (三)特點: ①單向性傳遞; ②時間延擱;

      ③易受環(huán)境變化的影響。

      二、肌細胞的興奮-收縮耦聯

      (一)結構:

      三聯管(體)

      (二)耦聯因子: Ca2+

      三、骨骼肌的收縮原理:

      (一)肌原纖維和肌小節(jié):

      肌小節(jié)是肌細胞收縮的基本單位。包括1個暗帶+2個1/2明帶。

      (二)收縮機制:

      滑行學說:細肌絲向M線滑行使肌小節(jié)縮短而產生收縮。

      暗帶:不變;明帶:縮短;H帶:縮短;肌小節(jié):縮短。

      四、骨骼肌的收縮形式:

      (一)等長收縮與等張收縮:

      1、等長收縮:長度不變,張力增加。

      2、等張收縮:長度縮短,張力不變。

      (二)單收縮與強直收縮:

      1、單收縮:有完整的收縮期和舒張期,刺激的頻率較低,間隔時間大于收縮期和舒張期。

      2、不完全強直收縮:有收縮期和不完整的舒張期,刺激頻率高,間隔時間大于收縮期而小于收縮期+舒張期。

      3、完全強直收縮:只有收縮期而無舒張期,刺激頻率最高,間隔時間小于收縮期。

      總結:心肌屬于單收縮,骨骼肌屬于完全收縮。

      五、影響骨骼肌收縮的因素:

      (一)前負荷:

      1、概念:肌肉在收縮之前所承受的負荷。

      2、對肌肉收縮的影響:

      影響肌肉收縮的能力,在一定范圍內,前負荷越大,肌肉的初長度越長,收縮能力越強。

      (二)后負荷:

      1、概念:肌肉在收縮過程中所承受的壓力。

      2、對肌肉收縮的影響:

      影響肌肉收縮的形式。當后負荷大于肌肉產生張力的能力時,出現等長收縮;當后負荷為0或小于肌肉產生的張力時,出現等張收縮。

      一般而言,骨骼肌先產生等長收縮,后產生等張收縮。

      (三)肌肉收縮能力

      第三章 血液

      第一節(jié) 血液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一 組成:

      全血 血漿:水

      溶質:血漿蛋白:白(參與血漿膠體滲透壓)球(參與機體免疫)纖(血凝)

      電解質、有機物

      血細胞:RBC、WBC、PLt 血細胞的比容:血細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積百分比。

      二 理化性質:

      (一)顏色:A血鮮紅色;V血暗紅色。

      (二)比重

      (三)粘滯性

      (四)滲透壓

      1、滲透現象:(擴散:溶質從高濃度一側向低濃度一側)

      溶劑分子透過半透膜由低濃度一側向高濃度一側的擴散現象。

      2、滲透壓:

      溶液中溶質吸引溶劑的能力,其大小與溶質顆粒數目成正比,與溶質顆粒的大小種類無關。

      3、血漿滲透壓:

      (1)血漿晶體滲透壓:

      ①組成:血漿晶體物質組成(電解質NaCI、有機物G#AA)

      ②生理作用:維持細胞內外水分交換,從而保證細胞的正常形式和功能。(2)血漿膠體滲透壓: ①組成:血漿膠體物質組成(蛋白質—白蛋白主要)②生理作用:吸引血管外的水進入血管內,從而保證血漿的容量。

      考題:血漿滲透壓的組成及作用?

      臨床常用等滲液:0.9%的生理鹽水;

      5%的葡萄糖水。

      五、PH

      正常:7.35-7.45

      第二節(jié) 血細胞 一 紅細胞(RBC)

      (一)RBC的數量,Hb的含量:

      1、數量: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

      2、含量:男性 120—160g/L 女性 120—150g/L

      (二)紅細胞的功能:(填空)1、運輸氧氣和二氧化碳; 2、緩沖血液的PH。

      (三)生理特性:

      1、懸浮穩(wěn)定性:

      ①概念:RBC懸浮在血漿中不易下沉的特性; ②血沉:RBC下沉的速度。用魏氏法測定。

      男性 0—15mm/h 女性 0—20mm/h

      ③影響血沉的因素:

      a、白蛋白阻止紅細胞疊連,使血沉減慢;

      b、球蛋白、纖維蛋白促使紅細胞疊連,使血沉加快。

      2、RBC的滲透脆性:

      指紅細胞膜對低滲溶液的抵抗力。

      抵抗力與紅細胞的滲透脆性呈反比關系。(具體實驗)

      3、RBC的形態(tài):

      4、RBC膜的通透性:

      (四)RBC的生成:

      1、生成部位:紅骨髓。

      2、生成過程:

      造血干細胞—>紅系祖細胞—>原紅C(母C)—>早中晚幼稚紅C—>網織紅C—>RBC 體積:越來越小

      核:越來越小,最后消失(成熟RBC是沒有細胞核的)

      Hb:越來越多

      3、生成的原料:

      Fe2+,蛋白質

      4、成熟因子:

      葉酸、維生素B12

      注意:①再生障礙性貧血 骨髓造血功能障礙

      ②小C低色素性貧血(。。)缺鐵

      ③大C性貧血(巨幼貧)缺葉酸、Vit12.5、RBC的生成的調節(jié): ①方式:負反饋調節(jié)

      ②物質:a 促紅細胞生成素 b 雄激素

      PO2↓—>(促進)腎—>促紅細胞生成素↑—>骨髓造血功能↑—>RBC↑—>PO2↑抑制腎

      (五)RBC的破壞 壽命120天,衰老的RBC在肝、脾的巨噬細胞吞噬。

      二、白細胞(自學)

      三、血小板

      (一)正常值:

      (100—300)×109/L。

      (二)生理特性:

      粘附、聚集、釋放、吸附、收縮、修復

      (三)生理功能:

      1、參與生理性止血:①損傷的血管反射性收縮;

      ②形成血小板血栓

      ③止血栓形成,血液凝固

      2、參與血液凝固:PF3血小板因子,提供凝血場所

      3、維持毛細血管內皮的完整性

      血小板數量低于50×109/L時,就會產生出血傾向。

      第三節(jié) 血液凝固與纖維蛋白溶解

      一、血凝

      (一)概念:血液由流體狀態(tài)變?yōu)椴荒芰鲃拥哪z體狀態(tài)。

      (二)實質:可溶性纖維蛋白原轉變?yōu)椴蝗苄岳w維蛋白絲網羅紅細胞形成血凝塊。

      (三)凝血因子:

      1、除Ⅳ因子是Ca2+外,其余因子都是蛋白質;

      2、除Ⅲ因子存在于血管外組織,其余因子都存在于血漿中;

      3、Ⅱ、Ⅶ、Ⅸ、Ⅹ合成于肝,均需VitK參與。

      表示方法:

      (四)凝血過程:

      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2、凝血酶的形成(凝血酶原—>凝血酶)

      3、纖維蛋白的形成(纖維蛋白原—>纖維蛋白)

      注意:凝血途徑有外源性和內源性凝血途徑

      ①速度?②啟動因子?共同啟動因子?③生理性止血有內外參與;若抽血于試管中只有內源性參與。

      (五)抗凝與促凝

      1、抗凝措施:①提供光滑面;

      ②降低溫度;

      ③使用抗凝劑:a體外:檸檬酸鈉、草酸鹽可去除血漿中Ca++

      b體內:肝素

      2、促凝措施:①提供粗糙面;

      ②升高溫度; ③使用VitK。

      二、纖維蛋白溶解(纖溶)

      纖溶酶原(激活物作用下)—>纖溶酶—>使纖維蛋白轉變?yōu)榻到猱a物(碎片)激活物:有3類。

      考題:月經血不凝的原因:子宮組織激活物多 第四節(jié) 血量與血型

      一、血量

      占體重的7%—8%.失血情況。

      二、血型

      (一)概念:

      血細胞膜上特異性凝集原(抗原)的類型。

      (二)ABO血型的分型依據:

      根據紅細胞膜上所結合特異性凝集原(抗原)的種類和有無。

      (三)抗原、抗體的分布:

      1、抗原:A抗原、B抗原

      據此,就可將血型分為A、B、AB、O型。

      2、抗體:抗A、抗B

      抗原

      抗體 A型 A抗原 抗B B型 B抗原 抗A AB型 A、B抗原 無抗體 O型 無抗原 抗A、B

      (四)凝集反應:

      A抗原+抗A—>凝集 B抗原+抗B—>凝集 血清(下)A型 B型 AB O型 /血C(右)A型 —

      B型 +

      AB型 —

      O型 +

      (五)輸血原則:

      1、同型血相輸;

      2、異性輸血時,供血者的RBC不被受

      血者的血清所破壞,就可少量緩慢輸血。

      (六)輸血關系:

      供血者: A B AB O 受血者: A B AB O

      (七)交叉配血實驗:

      詳細講解。

      題:若受血者為A型,描述上述幾種情況時供血者的血型? 三 Rh血型

      (一)抗原:D抗原

      (二)血型:

      含D抗原的就是Rh陽性 占99%;

      無D抗原的就是Rh陰性 占01%。

      (三)抗體:無天然抗體

      接觸Rh陽性(D抗原)才能產生抗D的抗體。

      第四章 血液循環(huán) 第一節(jié) 心臟生理

      一、心肌C的生物電現象

      (一)心肌C的分類:

      1、自律細胞和非自律細胞

      自律細胞:特殊傳導系統(tǒng)(竇房結、房室結、浦氏纖維)

      有自律性、興奮性、傳導性。無收縮性。

      非自律細胞:工作細胞(心房肌、心室肌細胞)

      有興奮性、傳導性、收縮性。無自律性。

      2、快反應細胞和慢反應細胞

      快反應細胞:Na+通道。

      慢反應細胞:K+通道。

      (二)心肌細胞的動作電位 1心室肌細胞的動作電位 ①離子基礎: 0期:Na+內流 1期:K+外流

      2期:K+外流,Ca++內流 3期:K+外流

      4期:Na+、K+、Ca++的主動轉運 ②特點:

      2期平臺。使AP時程延長(有效不應期延長)

      2、竇房結細胞的AP ①離子基礎: 0期:Ca++內流 3期:K+外流

      4期:K +外流遞減,Na+內流遞增 ②特點:

      4期自動去極化

      二、心肌生理特性

      (一)自律性

      1、概念:

      組織或細胞在沒有外來因素作用下,能夠

      自動地發(fā)生節(jié)律性興奮的特性。

      2、起搏點:

      正常起搏點:竇房結

      潛在起搏點

      3、影響因素:(了解)

      (二)興奮性

      1、概念:

      心肌受到刺激后產生動作電位(興奮)的能力

      2、心肌細胞興奮性的周期性變化(1)有效不應期

      絕對不應期:去極0期—復極3期–55mv 備用:復極3期–55mv——–60mv 有效不應期:去極0期—復極3期–60mv 興3心小于 大于 關 開 心室減少 室收到A 縮期射血期

      4心小于 小于 關 關 無進不變 室舒出 張期 等容奮性為0(2)相對不應期:

      復極3期–60mv——–80mv 興奮性低于正常。

      (3)超常期

      復極–80mv——–90mv 興奮性高于正常。

      3、興奮性與機械收縮的關系

      4、期前收縮與代償間歇

      (三)傳導性

      1、概念:

      心肌細胞間傳導興奮的能力。

      2、傳導途徑:

      3、房室延擱的意義:

      (四)收縮性

      特點:

      1、不發(fā)生強直收縮。(原因是有效不應期特別長存在2期平臺)

      2、?全或無?式收縮。

      3、依賴細胞中的Ca++較強。

      三、心臟泵血功能

      (一)心動周期

      1、概念:心臟每收縮和舒張一次構成機械活動周期。

      2、心率概念:每分鐘心跳的次數。

      3、心率的正常值:60——100次/分,平均75次/分

      4、心率與心動周期的關系:

      呈反比關系。心率越快,心動周期時程縮短,以舒張期縮短更明顯。

      5、房室活動關系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心房 收縮 舒張

      心室 舒張 收縮 舒張 房室瓣 開 關 開 動脈瓣 關 開 關

      (二)心臟的泵血功能

      房內室內房室A瓣 血流心室壓與壓與瓣 方向 容積 室內A壓 壓

      1、心大于 小于 開 關 心房增加 房收到心縮期 室 2心小于 小于 關 關 無進不變 室收出 縮期 等容收縮期

      舒張期

      5心大于 小于 開 關 房到增加 室舒心室 增加 張期 充盈期

      常考題:

      1、室內壓最高時期:射血期

      既高于房內壓又高于A壓:射血期

      2、室內壓上升速度最快時期:等容收縮期

      3、房室瓣處于開放的時期:心房收縮期、充盈期

      4、房室瓣處于關閉的時期:

      5、動脈瓣處于開放的時期:

      6、動脈瓣處于關閉的時期:

      7、房室瓣開放的時間:等容舒張期末或充盈期初。

      8、房室瓣關閉的時間:心房收縮期末或等容收縮期處。

      9、動脈瓣開放的時間:等容收縮期末或射血期初。

      10、動脈瓣關閉的時間:射血期末或等容舒張期初。

      11、心室容積最大時期:心室舒張期末。

      12、心室充盈主要是:心室舒張。

      (三)心臟泵血功能的評價:

      1、每搏輸出量:心臟跳動一次由一側心室射入動脈的血量。

      2、每分輸出量:每分鐘一側心室射入動脈的血量。

      =每搏輸出量×心率

      3、射血分數:搏出量占心室舒張末期容積,55%—65%。

      4、心臟指數:自學

      (四)影響心臟泵血功能(心輸出量:每分輸出量)的因素:

      1、每搏出量:

      (1)心室舒張末期容積(前負荷)增大—收縮能力增強—每搏出量增加

      心室舒張末期容積等于回心血量+余血量?;匦难咳Q于回心血量的速度和心室舒張時程。(2)動脈血壓(后負荷)增高—每搏出量降低。(3)心肌收縮能力(性能)增高—每搏出量增高。

      2、心率:在一定范圍內(180次/分),心率越快,心輸出量越多。

      題:簡述影響心腧出量的因素?

      (五)心力儲備

      1、心率儲備:2—2.5倍

      2、搏出量儲備:(1)收縮期儲備(射血分數增加)5.5—6.5倍

      (2)舒張期儲備 15ml

      四、心音和心電圖

      (一)心音(dong-da)

      產生標特意機制 志 點 義

      反應心第一房室瓣心室收音調低 肌收縮心音 關閉震縮開始 時間長 力;反應

      4、大A脈管↑ ↓ ↑↑ 壁彈性↓

      5、循環(huán)血量↓ ↓ 不變 /血管容積↓

      題:

      1、簡述影響動脈血壓的因素?

      2、選擇:主要影響心收縮壓的因素 主要影響舒張壓的因素 動 房室瓣的機能狀態(tài)

      反應動第二動脈瓣心室舒音調高 脈血壓心音 關閉震張開始 時間短 高低;反動 應動脈

      瓣機能狀態(tài)

      (二)心電圖(ecg)

      1、p波:兩心房去極化

      2、QRS波:兩心室去極化

      3、T波:兩心室復極化

      4、P-R間期(P-Q):P波起點到Q波起點。心房開始興奮至心室開始興奮。

      5、S-T段:s波終點到T波的起點。心室全部去極化。

      6、P-P間期:P波起點到下一p波的起點。代表一個心動周期的時間。計算?

      7、Q-T間期

      第二節(jié) 血管生理

      一、血壓

      概念:血管內流動的血液對單位面積血管壁的側壓力。(壓強)

      二、動脈血壓

      (一)概念:動脈血管內內流動的血液對單位面積血管壁的側壓力。

      (二)正常值:

      收縮壓-最高值:100—120mmHg 舒張壓-最低值:60—80mmHg 脈壓(差):收縮壓—舒張壓 30—40mmHg平均動脈壓:舒張壓+1/3脈壓

      (三)動脈血壓的形成

      1、形成條件:①要有足夠的血液充盈血管

      ②要有心臟收縮射血

      ③血液在血管中流動要制造阻力

      2、收縮壓的形成:

      心臟射血使動脈中血液增加,血壓升高至最高值形成收縮壓。

      3、舒張壓的形成:

      心臟停止射血,血液流到外周,血流減少,血壓降低,降低至最低值就形成舒張壓。

      (四)影響動脈血壓的因素:

      收縮壓 舒張壓 脈壓

      1、每搏出量↑↑ ↑ ↑ ↑

      2、心率↑ ↑ ↑+1/2↑ ↓

      3、外周阻力↑ ↑↑ ↓

      (五)動脈脈搏 自學 三 靜脈

      (一)中心靜脈壓:影響因素

      1、心臟泵血功能: 越高—中心V壓低;差—中心V壓高

      2、回心血量:多—中心V壓高。

      (二)影響靜脈回流的因素(回心血量)

      1、微循環(huán)平均充盈壓:高—多

      2、心肌收縮力(泵血功能):強—多

      3、骨骼肌擠壓作用:強—多

      4、呼吸運動:吸氣—多;呼氣—少

      5、重力和體位:直立位—少;平臥位—多 四 微循環(huán)

      (一)通路(7個結構構成3條通路)

      路徑 功能

      1、迂回通路(營真毛細血管 物質交換養(yǎng)通路)場所

      2、直捷通路 通血毛細血使血快速

      管 回心

      3、A-V短路 動-靜脈吻調節(jié)體溫

      合支

      (二)調節(jié)

      直捷通路經常處于開放狀態(tài)

      迂回通路平時僅20%交替開放

      迂回通路關閉:交感N使血管及Cap前括約肌收縮

      迂回通路開放:局部代謝產物(CO2、乳酸)使血管舒張

      迂回通路開放或關閉主要取決于局部代謝產物。

      五 組織液與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一)組織液的生成和回流

      有效濾過壓=(Cap血壓+組織膠壓)—(血漿膠壓+組織液靜水壓)

      =正值 組織液生成=負值 組織液回流 考題:

      1、影響組織液生成的因素:

      2、促進組織液生成的因素:

      3、促使組織液回流的因素:

      (二)影響組織液生成和回流的因素

      1、毛細血管血壓:

      a炎癥—充血;b心衰—中心V壓升高—淤血;ab均導致毛細血管血壓升高—有效濾過壓升高—組織液生成增多—水腫。

      2、血漿膠壓:

      營養(yǎng)不良—肝功低、腎炎—血漿蛋白減少—血漿膠壓降低—有效濾過壓增高—組織液生成增多—水腫。

      3、毛細血管通透性: 炎癥、過敏—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漿蛋白滲出—組織膠壓升高—有效濾過壓升高—組織液生成增多—水腫。

      4、淋巴液:

      a腫瘤—壓迫淋巴管;b絲蟲病—阻塞淋巴管;ab均導致淋巴液回流受阻—組織液回流減少—水第四節(jié) 心腦肺循環(huán)特點(自學)

      第五章 呼吸 概述:

      一、概念:機體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氣體交換的過程。

      二、呼吸的全過程:

      1、肺通氣;

      2、肺換氣;(1、腫。

      (三)淋巴循環(huán):

      生理意義:

      1、回收蛋白質

      2、運輸脂肪

      3、調節(jié)組織液的生成和回流

      4、參與防御作用 第三節(jié) 心血管活動的調節(jié)

      一、神經調節(jié)

      (一)心臟的神經支配:

      1、副交感N(迷走N)的作用:

      負性變速變傳變力,即心跳減慢。

      2、交感N的作用:

      正性變速變傳變力,即心跳加快。

      (二)血管的神經支配:

      1、縮血管N: 交感縮血管F 分布在全身血管,作用是使血管收縮。

      2、舒血管N:交感舒血管F 分布在骨骼肌血管中,作用是使血管舒張。

      副交感N 分布在少數器官血管中,作用是使血管舒張。

      (三)心血管中樞

      心迷走中樞—心迷走N—心臟—心跳減慢

      延髓

      心交感中樞—交感N—心臟—心跳加快

      交感縮血管中樞—交感縮血管N—全身血管—收縮

      (四)心血管反射

      減壓反射(降壓反射):頸動脈竇和主動脈弓壓力感受器反射。

      具體過程:見書。

      特點:

      1、對血壓急劇變化敏感;

      2、是平時維持正常血壓范圍的主要反射。題:下蹲之后,突然站立,頭暈眼花,之后恢復,為什么?

      二、體液調節(jié)

      (一)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

      1、來源:腎上腺髓質

      2、作用:心跳↑,血管收縮—血壓↑。

      3、區(qū)別: 腎上腺素 去甲腎上腺素 對受體親和力

      α受體 + ++ β受體 ++ + 對心臟作用

      (β受體)心跳↑↑ 心跳↑ 對血管作用

      (α受體)收縮↑ 收縮↑↑

      (二)血管緊張素

      1、來源: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

      2、作用:血管緊張素Ⅱ ①使血管收縮; ②使醛固酮分泌↑。(共同促使血壓↑。)

      三、社會心理因素的影響

      2合稱外呼吸)

      3、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

      4、組織換氣(內呼吸)

      三、生理意義:維持內環(huán)境中氧氣和二氧化碳的相對穩(wěn)定。

      第一節(jié) 肺通氣

      一、肺通氣的原理

      (一)肺通氣的動力

      1、直接動力:肺與外界的氣壓差。

      2、原動力:呼吸肌收縮和舒張引起胸廓的擴大和縮小——呼吸運動

      3、呼吸運動:(1)概念:略(2)呼吸類型:

      平靜呼吸

      用力呼

      吸氣

      主動

      主動

      呼氣

      被動

      主動(3)呼吸形式:胸式、腹式、混合式(4)呼吸頻率:12—18次/分

      4、肺內壓的變化:見書

      5、胸內壓:

      (1)胸內壓=大氣壓-肺回縮壓

      =0-肺回縮壓

      =負值(2)生理意義

      ①使肺處于擴張狀態(tài) ②使肺隨胸廓張縮而張縮 ③促進靜脈和淋巴液回流

      (二)肺通氣的阻力

      1、肺的彈性阻力

      (1)組成:①肺彈性F(1∕3)②肺泡表面張力(2∕3)

      (2)肺泡表面活性物質:降低肺泡表面張力;防止肺水腫

      (3)肺的順應性:肺擴張的難易度

      與肺的彈性阻力、肺泡表面張力呈反比 與肺泡表面活性物質呈正比。

      2、非彈性阻力:

      氣道阻力:與氣道半徑4次方呈反比

      二、肺容量和肺通氣量

      (一)肺容量

      1、潮氣量:呼吸時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氣量。500ml

      2、肺活量:盡力吸氣(深吸氣)后,再盡力呼氣,所呼出的氣量。

      =補吸氣量+潮氣量+補呼氣量 男性:3.5L 女性2.5L

      3、時間肺活量(用力呼氣量)

      盡力吸氣后,盡力呼氣,單位時間所呼出的氣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比。

      1s末:83%;2s末:96%;3s末:99% 是評價肺功能較好的指標。

      (二)肺通氣量

      1、每分肺通氣量=潮氣量*呼吸頻率

      2、每分肺泡通氣量=(潮氣量-無效腔氣量)*呼吸頻率

      第二節(jié) 氣體交換和運輸

      一、氣體的交換

      (一)氣體交換的動力:氣體在生物膜兩側的氣壓差。

      (二)氣體交換的過程:

      1、肺換氣:肺泡→血液

      當血液流經肺泡時,血液中氧氣↑,二氧化碳↓,氣量↑

      3、血中O2↓→外周化學感受器→呼吸中樞→肺通氣量↑;

      →呼吸中樞→呼吸↓→呼吸停止。

      思考:1、CO2對呼吸的影響?

      (1)一定濃度的二氧化碳是正常呼吸的生理性刺激;

      (2)當吸入的CO2增加到2%—4%時,呼吸加深加快;

      (3)當吸入的CO2增加到7%時,可出現頭暈頭痛等;

      靜脈血→動脈血。

      2、組織換氣:血液→組織

      當血液流經組織時,血液中氧氣↓,二氧化碳↑,動脈血→靜脈血。

      (三)影響肺換氣的因素

      1、氣體擴散速率:二氧化碳>氧氣,故缺氧比二氧化碳潴留更常見。

      2、呼吸膜的面積和厚度:與面積呈正比;與厚度呈反比。

      3、通氣血流比值:

      每分肺泡通氣量與每分肺血流量(4.2∕5)=0.84 肺換氣效率最高

      ﹤0.84 A-V短路

      ﹥0.84 無效腔氣量↑

      二、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

      (一)氧的運輸:

      1、物理溶解:占1.5%

      2、化學結合:形成氧合血紅蛋白,占98.5%,是主要的運輸方式。Hb + O2 → HbO2(Hb為紫色,HbO2為鮮紅色)

      當Hb達50g∕L,則皮膚粘膜出現青紫色,稱為發(fā)紺。

      發(fā)紺不一定提示缺氧,缺氧不一定說明是發(fā)紺。

      3、HbO2右移(氧離曲線右移):CO2↑,H離子↑,T↑,2-3二磷酸甘油酸↑(二)二氧化碳的運輸

      1、物理溶解:占5%

      2、化學結合:

      (1)形成碳酸氫鹽:占88%,是主要的運輸方式(2)形成氨基甲酸血紅蛋白:7%。第三節(jié) 呼吸的調節(jié)

      一、呼吸中樞

      (一)、延髓呼吸中樞:產生節(jié)律性呼吸的基本中樞。有吸氣神經元和呼氣神經元。

      (二)、呼吸調整中樞:腦橋,是調整節(jié)律性呼吸的基本中樞,其機制:抑制呼吸。

      (三)、脊髓:是聯系上級中樞與呼吸機的中轉站。膈N、肋間N→呼吸機。

      二、呼吸的反射性調節(jié)

      (一)化學感受性反射

      1、血中CO2↑→中樞(延髓淺表部位)、外周化學感受器(頸動脈體,主動脈體)→呼吸中樞→肺通氣量↑

      2、血中H+↑→外周化學感受器→呼吸中樞→肺通

      (4)當吸入的CO2超過15%—20%時,可出現呼吸停止。

      2、缺氧對呼吸的影響?分輕度缺氧和嚴重缺氧。

      (二)肺牽張反射

      吸氣時肺擴張→肺牽張感受器(+)→迷走N→吸氣中樞(-),呼氣中樞(+)→吸氣轉變?yōu)楹魵?。該過程意義在于防止吸氣過深過長,促進吸氣轉變?yōu)楹魵狻?/p>

      第六章

      消化與吸收

      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內被加工分解成小分子物質的過程。

      吸收:食物經過消化道后,透過消化道粘膜進入血液和淋巴液的過程。

      消化運動的形式:機械消化與化學消化。前者主要是消化道運動參與,后者主要是消化酶的參與。第一節(jié) 消化

      一、機械消化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消化道除了口腔、咽、食管上段和肛門外不是由平滑肌組成,其余均有平滑肌組成,他們有共同的生理特性。詳見教材。

      (二)消化道的運動形式

      1、蠕動:向前推進性運動,是消化道共有的運動形式。

      2、分節(jié)運動:消化道某段交替收縮舒張,是小腸特有的運動形式。

      3、容受性舒張:消化道容納接受食物時反射性舒張,是胃所特有的運動形式。

      4、緊張性收縮:消化道平滑肌緩慢的、微弱的持續(xù)收縮,是消化道的基礎運動。

      (三)胃的排空

      1、概念:食物由胃進入十二指腸。食物與食糜?

      2、影響胃排空的因素:(1)促進胃排空因素: A 胃內壓增大; B 迷走神經興奮; C 促胃液素。

      (2)阻止胃排空因素: A 小腸內物質; B 交感神經興奮; C 抑胃肽、促胰液素。

      3、食物的排空速度: 糖>蛋白>脂 流質>固體

      混合食物:4—6小時。

      (四)排便反射

      1、概念:糞便通過結腸的蠕動進入直腸引起排便的過程。

      直腸壁內感受器—盆神經腹下神經—初級脊髓或高級大腦—盆神經—效應器(結腸、直腸收縮、肝門括約肌舒張,引起排便)。

      2、里急后重:有便而未盡的感覺。(腹痛窘迫,時時欲便,肛門重墜,便出不爽)原因:炎癥使直腸壁內壓感受器敏感性增高,只要直腸內有少量糞便或粘液均會引起排便反射。

      3、大便潴留:如排便反射弧受損,大便不能排出。

      4、大便失禁:如初級排便中樞與高級排便中樞的聯系發(fā)生障礙,使大腦皮層失去對排便反射的控制。

      二 化學消化

      (一)唾液的作用:

      唾液由三大唾液腺(腮腺、頜下腺、舌下腺)分泌,主要有唾液淀粉酶、溶菌酶、球蛋白等。

      1、潤滑口腔和食物;

      2、消化淀粉:唾液淀粉酶使淀粉轉變?yōu)辂溠刻牵?/p>

      3、殺菌作用,從而清潔和保護口腔;

      4、排泄功能。(比如進入口腔的物質隨唾液排除)

      (二)胃液成分與作用

      胃粘膜的分泌細胞:外分泌細胞 賁門腺、泌酸腺(壁細胞—胃酸、內因子,主細胞—胃蛋白酶原,頸粘液細胞)、幽門腺G)內分泌細胞

      1、胃液的性質:無色透明呈酸性,PH0.9—1.5。1.5-2.5L。2、胃液的成分與作用:

      (1)鹽酸:胃酸。a激活胃蛋白酶原;b促進食物中蛋白質變性易于分解;c殺菌;d進入小腸可促進胰液、膽汁分泌;e進入小腸可促進鈣鐵吸收(與鈣鐵結合形成鹽)。

      (2)胃蛋白酶原:水解蛋白質為標、胨、多肽、氨基酸等。

      (3)粘液:a潤滑作用;b保護胃黏膜作用(臨床舉例胃潰瘍)。

      (4)內因子:能與維生素B12結合,使之易于吸收(舉例巨幼貧血)。

      (三)胰液成分與作用

      胰液由胰腺細胞分泌。胰腺既是外分泌腺,又是內分泌腺。內分泌腺分泌胰島素,外分泌腺分泌胰液。胰液在胰腺產生后由胰導管排進十二指腸。1、性質:無色無味呈堿性,PH7.8-8.4 1-2L。

      2、成分與作用

      (1)碳酸氫鹽:a 中和進入十二指腸的胃酸;b為小腸內多種消化酶提供最適PH。

      (2)胰淀粉酶:可將淀粉分解為葡萄糖。

      (3)胰蛋白酶原與糜蛋白酶原:使蛋白質分解成多肽和氨基酸。具體過程。胰蛋白酶原在腸致活酶的作用下成胰蛋白酶(它可使糜蛋白酶原分解成糜蛋白酶),使蛋白質分解成氨基酸。在腸致和酶不存在時,就有組織液、酸性物代替,比如胰腺炎,自我消化。

      (4)胰脂肪酶:可將脂肪水解為甘油、脂肪酸。

      (四)膽汁

      肝臟分泌膽汁經肝管(左、右)—肝總管—膽總管(膽囊—膽囊管—膽總管)—十二指腸。

      1、性質:金黃色苦味液體,PH7.4

      0.8—1L。2、成分:

      膽鹽(膽汁酸)、膽固醇、卵磷脂。3、膽鹽的作用:

      (1)促進脂肪的消化;乳化脂肪,降低脂肪表面張力

      (2)促進脂肪吸收;水溶性復合物。(3)促進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維生素有水溶性與脂溶性(ADEK)

      題:1、最重要的、消化力最強的是 胰液

      2、不含消化酶的是 膽鹽 3、只能消化蛋白質的是 胃液 4、只能少量消化淀粉的是 唾液 5、能夠促進脂肪吸收的消化液 膽汁 第二節(jié) 吸收

      一、吸收的部位及機制:

      消化道包括很多,不同的消化道結構有所不同、食物種類、食物被消化的程度以及食物停留的時間都影響著吸收部位的不同。

      1、吸收的部位:口腔、食管

      乙醇、少量的水

      小腸

      主要吸收部位

      十二指腸、空腸

      糖、蛋白質、脂肪

      回腸

      維生素B12 和膽鹽

      大腸

      水、無機鹽

      見教材P123 圖6-8 2、小腸是主要吸收部位的有利條件:(1)小腸吸收面積大;

      (2)小腸特殊的絨毛結構;(含毛細血管、淋巴管)

      (3)食物在小腸內停留時間長;(4)在小腸內,食物已被消化成可吸收的小分子。3、吸收的機制:

      任何組織都是細胞構成。食物在消化道的吸收,實際上是小分子物質進入細胞的過程。

      前面學習了細胞的物質轉運功能,有哪些?詳細復習知識要點。

      (1)被動轉運:單純擴散、易化擴散(2)主動轉運:原發(fā)性、繼發(fā)性(3)入胞和出胞。

      二、小腸內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

      (一)三大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

      形式 途徑 糖 葡萄糖 經cap入血 蛋白質 氨基酸 經cap入血 脂肪 甘油、脂肪主要經毛細淋

      酸 巴管入血

      (二)Fe和Ca的吸收部位:十二指腸

      (三)膽鹽和VitB12的吸收部位:回腸

      (四)水的吸收方式:滲透

      第三節(jié) 消化器官功能活動的調節(jié)

      一、神經調節(jié)

      交感N、副交感N的對消化系統(tǒng)作用 消化道括約肌 消化腺

      消化平滑肌 功能 交感舒張 收縮 分泌↓ ↓

      副交收縮 舒張 分泌↑ ↑ 感N

      二、體液調節(jié)

      胃腸激素:胃腸粘膜內的內分泌細胞能合成和分泌多種生物活性的物質。具體激素見書

      注意:促胰液素和縮膽囊素都能促進胰液分泌,前者主要促進胰液中水和HCO3-的分泌,后者主要促進胰液中酶的分泌。

      第七章 能量代謝和體溫 第一節(jié) 能量代謝

      一、概念:

      物質代謝過程中伴隨能量釋放、轉移、存儲和利用

      二、來源和去路

      來源:食物。去路:根據能量守恒定律,轉化為熱能、機械能、電能和化學能等。

      三、影響能量代謝的因素

      (一)肌肉活動:是影響能量代謝最顯著、最主要的因素

      (二)環(huán)境溫度:當環(huán)境溫度為20-30℃時,能量代謝水平較低最穩(wěn)定。當環(huán)境溫度低于20℃或者高于30℃,能量代謝水平均增高。

      (三)食物的特殊動力作用

      (四)精神活動

      四、基礎代謝率

      基礎代謝:基礎狀態(tài)下的能量代謝

      基礎狀態(tài):清晨靜臥;清醒、精神安寧;室溫20—25℃;空腹(禁食12小時)

      (一)基礎代謝率的概念 單位時間內的基礎代謝。

      (二)基礎代謝率的正常值及臨床意義

      1、正常值:±10%—±15%

      2、臨床意義:幫助診斷甲狀腺功能。第二節(jié) 體溫

      一 正常體溫及生理波動

      (一)正常體溫

      1、概念:機體深部組織的平均溫度,又稱體核溫度。

      2、正常值:腋窩 36.0—37.4攝氏度??谇唬?6.7—37.7 直腸 36.9—37.9 直腸﹥口腔﹥腋窩

      (三)生理波動

      1、晝夜變化:24小時體溫都在波動,但是波動均不超過1讀,清晨2—6時最低,午后1—6時最高。

      2、性別:女性比男性高0.3C,女性體溫波動還會隨月經周期發(fā)生周期性變化。排卵前較低,排卵日最低,排卵后升高(這可能與黃體分泌孕激素有關)

      3、年齡:從基礎代謝率可以看出年齡關系,兒童、青少年高于成人,成人高于老年

      4、肌肉活動和精神因素:均會使代謝增加,產熱增多

      二 產熱和散熱

      (一)產熱

      產熱的器官:安靜 內臟(肝)運動 骨骼肌

      (二)散熱

      1、散熱的途徑:皮膚、呼吸道、消化道、泌尿

      2、散熱的形式

      (1)輻射:機體以熱射線將熱散發(fā)給周圍低于體溫的物體。

      (2)傳導:機體將熱傳給直接低于體溫的物體。

      臨床:用冰袋冰帽降溫。

      (3)對流:機體通過冷熱空氣的對流將熱散發(fā)的過程。

      通過風扇、空調使房間通風。

      上述三種散熱方式,均為機體溫度高于外界環(huán)境溫度,才能實現。如果當外界環(huán)境溫度高于機體溫度時,上述方式會導致機體吸熱,故此時機體還存在另外一種散熱方式

      (4)蒸發(fā):通過表皮的水分將體熱散發(fā)。

      酒精擦浴

      形式:無感蒸發(fā)和有感蒸發(fā)

      與空氣濕度關系:反比 三 體溫調節(jié) 調定點學說:

      調節(jié)中樞:下丘腦視前區(qū)—下丘腦前部 調節(jié)值:37℃ 具體過程:

      致熱源使體溫調定點上移,閾值↑,興奮性↓;阿司匹林使體溫調定點下移,閾值↓,興奮性↑。

      第八章 尿液的生成和排放

      概述:

      一、排泄:機體將代謝終產物、異物、過剩的物質經過血液循環(huán)由排泄器官排除體外的過程。

      二、排泄器官:腎、肺、皮膚、消化道(腎是最主要的排泄器官,皮膚是最主要的散熱器官)舉例:請辨別下列屬于排泄的是?

      1、尿液;

      2、汗液;

      3、CO2;

      4、糞便中的食物殘

      渣。

      三、腎臟功能:

      1、排泄

      2、調節(jié)水、電解質、酸堿平衡

      3、內分泌功能:腎素、促紅細胞生成素 第一節(jié) 尿液的生成

      尿液生成的基本過程:

      1、腎小球的濾過;

      2、腎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3、腎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一、腎小球的濾過

      概念:血液流經腎小球時,血漿中除蛋白質外,在有效濾過壓的作用下,透過濾過膜進入腎小囊腔形成原尿的過程。

      看表8—1得出:原尿與血漿的區(qū)別?

      (一)濾過膜

      1、結構:三層 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層、基膜、腎小囊上皮細胞層

      (1)分別有微孔、網孔和裂孔,構成了機械屏障(2)各層還具有含負電荷的蛋白質,構成了電學屏障。

      2、通透性:與機械屏障(孔的直徑)、電學屏障(電

      荷性質及量)有關。分析蛋白尿的形成。

      3、面積

      (二)有效濾過壓

      有效濾過壓=毛細血管血壓—(血漿膠壓+腎小囊內壓)

      (三)腎小球濾過率

      單位時間內2腎生成的原尿量。(min)125ML|min

      (三)濾過膜

      1、面積:正比。

      2、通透性:增大—蛋白質濾出—蛋白尿;

      —血細胞濾出—血尿。

      二、影響腎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和分泌(終尿生成)的因素

      (一)小管液溶質濃度:

      濾過分數:濾過率與腎血漿流量的百分比。

      二、腎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一)重吸收的部位:

      1、近端小管 重吸收能力強,是重吸收的主要部位。按?球管平衡?進行重吸收。

      全部重吸收:G Aa 大部分重吸收:H2o 無機鹽(NaCl)尿素 按65%—70%

      2、遠端小管 重吸收能力弱,根據機體需求進行重吸收。

      (二)重吸收特點

      1、選擇性:

      2、有限性:對某種物質的重吸收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腎糖閾:尿中出現葡萄糖時的最低血糖濃度。

      (三)幾種物質的重吸收 自學

      三、腎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一)泌H

      1、方式:H-Na交換

      2、作用:排酸保堿、調節(jié)酸堿平衡

      (二)K的分泌

      1、方式:K+-Na+交換

      2、作用:排鉀保鈉、調節(jié)電解質平衡

      (三)NH3的分泌

      1、方式:單純擴散

      2、作用:排NH4+,排H+、排毒、調節(jié)酸堿平衡

      (四)H+—K+分泌關系 相互競爭:結果

      1、酸中毒:高血鉀

      2、堿中毒:低血鉀

      3、高血鉀:酸中毒

      4、低血鉀:堿中毒

      (四)NH3和H+分泌關系:相互促進 第二節(jié) 影響尿液生成的因素

      一、影響腎小球濾過(原尿生成)的因素

      (一)腎血流量

      增多——原尿生成增多或者濾過增多(正比)臨床:大失血——腎血流量減少—原尿生成減少

      (二)腎小球有效濾過壓

      1、毛細血管血壓:降低—有效濾過壓減小—原尿生成減少

      臨床:大失血—A血壓降低—腎小球毛細血管血壓減小—有效濾過壓減小—原尿生成減少

      2、血漿膠壓:

      臨床:輸生理鹽水—血漿中蛋白質被稀釋—血漿膠壓減小—有效濾過壓增大—原尿生成增多

      生活:感冒病人,輸液一般就是Gs或者生理鹽水,故會出現尿多。

      3、囊內壓:增大—有效濾過壓減小

      臨床:結石或腫瘤壓迫—腎小管阻塞—囊內壓增大—有效濾過壓減小—腎小球濾過率減少—原尿生成減少。

      增大—滲透壓大—水的吸收方式—水的重吸收減少—尿量增多。(滲透性利尿)

      臨床:糖尿病病人三多一少,多尿的原因:小管液中G多,溶質濃度增大。用藥:甘露醇、三梨醇

      (二)抗利尿激素(ADH)

      1、合成部位:下丘腦視上核和室旁核 2、存儲和釋放部位:神經垂體

      3、作用:提高遠曲小管和集合管對水的通透性—

      水重吸收增多—尿量減少。臨床:尿崩癥

      4、ADH分泌的調節(jié)(1)血漿晶體滲透壓:增高—ADH分泌增多—

      尿量減少。

      臨床:食鹽、大量出汗—血漿晶壓增高—ADH分泌增多—尿量減少。

      大量飲清水又如何變化?(2)循環(huán)血量:減少—ADH分泌增多—尿量減

      臨床:大失血—循環(huán)血量減少—ADH分泌增多—尿量減少

      大量輸血、輸液又有何變化?

      (三)醛固酮

      1、合成部位:腎上腺皮質

      2、來源: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 3、作用:保鈉排鉀保水—尿量減少 臨床:水腫——原發(fā)性醛固酮增多癥。4、醛固酮分泌的調節(jié):

      (1)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

      循環(huán)血量減少—醛固酮分泌增多—尿量減少。(3)血鈉、血鉀濃度:

      血鈉減少或血鉀增多—醛固酮分泌增多 血鈉增多或血鉀減少—醛固酮分泌減少

      (四)、神經因素

      交感神經興奮——1、入球A、出球A收縮,血流減少;2、使鈉、Cl、H2O重吸收增多;3、腎臟球旁細胞分泌腎素增多—尿量減少。第三節(jié) 尿液及其排放

      一、尿量

      正常值:1-2L/24h,平均1.5L 多尿:持續(xù)2.5L/24h

      少尿:持續(xù)0.1—0.5L/24h 無尿:持續(xù)少于0.1L/24h

      二、排尿反射

      (一)過程: 見書

      (二)排尿異常:

      1、尿頻:炎癥或者結石使感受器受異常刺

      激。

      2、尿潴留:初級排尿中樞功能障礙。

      3、尿失禁:脊髓橫斷傷,大腦與骶髓失去聯

      系。第九章 感覺器官

      感覺:人對客觀事物主觀上的反映。

      客觀事物—感受器—傳入神經—大腦—傳出神經—反映

      第一節(jié) 概述

      一、感受器與感覺器官的概念和分類

      (一)感受器:感受刺激的結構或裝臵。外感受器和內感受器

      (二)感覺器官:感受器+附屬結構。常見的有:眼、耳、前庭(平衡覺)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見書。

      第二節(jié) 視覺器官 眼:眼球的結構。

      一、眼的折光功能

      (一)眼的折光系統(tǒng)與成像

      1、折光系統(tǒng)的折光體:角膜、房水、晶狀體、玻璃體

      2、成像原理:(凸透鏡)倒立、縮小、實像

      (二)眼的調節(jié)

      1、晶狀體的調節(jié):調節(jié)焦點

      遠點:晶狀體未調節(jié)時看清的最遠距離(6m開外)近點:晶狀體調節(jié)后所看清的最近距離。距離越近,晶狀體越凸。晶狀體的凸度取決于晶狀體的彈性,起彈性歲年齡增長,越差。

      老花眼:晶狀體的彈性減弱,焦點落在視網膜后,矯正:凸透鏡。

      具體過程:視近物時,物象落在視網膜后產生模糊圖像→動眼N中的副交感N興奮→睫狀肌收縮→睫狀小帶松弛→晶狀體凸度增大→折光能力增強→焦點前移→物象落在視網膜上產生清晰圖像。

      2、瞳孔的調節(jié):控制進入眼的光量

      (1)對光反射:光照一側瞳孔時雙眼瞳孔縮小。(2)近反射:視近物時瞳孔縮小。

      3、雙眼會聚:視近物視雙眼向鼻側會聚。產生單一圖像,避免復視。

      (三)眼的折光異常

      產生機制 焦點 矯正近視 眼球前后徑過長,視網膜前 凹透鏡

      折光能力過強

      遠視 眼球前后徑過段,視網膜后 凸透鏡

      折光能力過弱

      散光 眼球非正球形 不能聚焦 柱狀鏡

      二、眼的感光換能功能

      (一)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

      光敏度 分辨色覺 功能

      視錐細弱 強 有 白晝視胞 覺 視桿細強 弱 無 暗光視胞 覺

      (二)視網膜的光化學反應

      1、視桿細胞的光化學反應:感光物質視紫紅質在光照條件下分解為視蛋白和視黃醛,在暗光條件下視蛋白和視黃醛合成視紫紅質,視黃醛需要VITA的參與。故若缺乏VitA則會導致夜盲癥。

      2、視錐細胞與色覺:

      三原色學說:視錐細胞含有對紅、綠、藍三種光

      敏感的感光細胞,三種細胞興奮的比例不同,從而產生不同的色覺。

      色覺障礙有色盲和色弱兩種情況。

      三、與視覺有關的幾種生理現象

      (一)視力(視敏度)

      1、概念:分辨物體兩點間最小距離的能力。

      2、衡量方法:視角大小。

      (二)視野

      1、概念:單眼固定注視前方某一點時,該眼所看見的空間范圍。

      2、不同顏色的視野范圍順序:白>黃藍>紅>綠

      (三)暗適應與明適應

      1、暗適應:視紫紅質合成

      2、明適應:視紫紅質分解,有視錐細胞來承擔感光任務。

      第三節(jié) 聽覺功能、平衡覺

      一、耳的聽覺功能

      (一)外耳的功能

      收集聲波和傳到聲波

      (二)中耳的功能

      1、鼓膜:增壓17.3倍,使聲波不失真

      2、聽小骨:增壓1.3倍,避免內耳損傷

      3、咽鼓管:調節(jié)鼓室氣壓,使鼓室與外耳道氣壓平衡,維持鼓膜位臵。

      (三)聲波傳入內耳的途徑

      1、氣傳導:聲波→外耳道→鼓膜→聽骨鏈→前庭窗→耳蝸。當聽骨鏈病變時:聲波→外耳道→鼓膜→鼓室內空氣→蝸窗→耳蝸。

      2、骨傳導:聲波→顱骨→耳蝸 一般情況,氣傳導>骨傳導 當氣傳導障礙(傳音性耳聾),骨傳導>氣傳導

      (四)內耳的感音功能

      1、耳蝸對聲音的初步分析:

      (1)分析聲波的頻率:根據基底膜振動部位進行分析?;啄さ撞空駝赢a生高頻音,基底膜頂部振動產生低頻音。

      (2)分析聲波的強度:根據基底膜振動幅度及AP產生頻率進行分析?;啄ふ駝臃仍酱螅a生AP頻率越高,聲音強度越大。

      2、耳蝸的感音換能作用 二 內耳的平衡覺功能

      (一)前庭的功能:

      感受頭部位臵和直線變速運動

      (二)半規(guī)管的功能

      感受旋轉變速運動

      第十章 神經系統(tǒng)

      第一節(jié) 神經元的一般活動規(guī)律

      一、神經纖維傳導興奮的特征

      1、生理完整性

      2、絕緣性

      3、雙向傳導

      4、相對不疲勞性

      二、神經元間的信息傳遞

      (一)突觸的概念:神經元間相互接觸并傳遞信息的結構

      (二)突觸的結構:突觸前膜、突觸后膜、突觸間隙

      (三)突觸傳遞的機制: 基本過程:電-化學-電

      1、興奮性突觸后電位

      上N-Ap→末梢釋放興奮性遞質→后膜受體結合→主要Na+通道開放→Na+內流→去極化。

      2、抑制性突觸后電位

      上N-Ap→末梢釋放抑制性遞質→后膜受體結合→主要CI-通道開放→CI-內流→超極化。

      三、神經遞質和受體

      (一)神經遞質 乙酰膽堿(Ach);去甲腎上腺素(NE)

      1、膽堿能纖維:即末梢釋放乙酰膽堿;

      分布: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的節(jié)前纖維;副交感神經的節(jié)后纖維和少部分交感神經的節(jié)后纖維;軀體運動神經纖維。

      2、腎上腺素能纖維:即末梢釋放去甲腎上腺素; 分布:大部分交感神經的節(jié)后纖維。

      (二)受體:

      1、膽堿能受體(1)M受體

      ①分布:a副交感神經節(jié)后纖維支配的效應器C膜上(心臟、平滑肌、消化腺、瞳孔等);

      b少部分交感神經節(jié)后纖維支配的汗腺、骨骼肌血管;

      ②效應:M樣作用(見書)③阻斷劑:阿托品(2)N受體

      ①N1受體:a分布:神經節(jié)C膜上 b 效應:神經節(jié)C興奮 c阻斷劑:六烴季銨 ②N2受體 a分布:骨骼肌終板上 b 效應:骨骼肌收縮

      c 阻斷劑:十烴季銨;筒箭毒

      2、腎上腺素能受體(1)α受體:

      ①分布:交感神經支配的效應器C膜上(肌肉,血管)

      ②效應:除小腸平滑肌舒張外,其余均收縮、興奮。③阻斷劑:酚妥拉明(2)?受體

      ①?1受體 a分布:心臟 b效應:心跳↑

      c 阻斷劑:普萘洛爾(心得安)

      ②?2受體 a分布:交感神經支配的支氣管、胃腸、子宮、血管平滑肌

      b 效應:舒張 c阻斷劑:丁氧胺

      四、反射活動的一般規(guī)律

      (一)中樞神經元的聯系方式:

      輻散式、聚合式、鏈鎖式、環(huán)式

      (二)突觸傳遞的特征:

      1、單向傳遞

      2、中樞延擱

      3、總和

      4、興奮節(jié)律改變

      5、后發(fā)放

      6、對內環(huán)境變化敏感和易疲勞性 第二節(jié) 神經系統(tǒng)的感覺分析功能

      一、感覺傳入通路

      (一)特異投射系統(tǒng)

      1、路徑:經三級換元;大腦皮質特定區(qū)域;點對點

      2、功能:引起特定感覺,并激發(fā)大腦發(fā)出神經沖動

      (二)非特異投射系統(tǒng)

      1、路徑:經多次反復換元;大腦皮質廣泛區(qū)域;無明確對應關系

      2、功能:維持大腦興奮狀態(tài)并保持大腦興奮狀態(tài)

      二、大腦皮質的感覺分析功能

      (一)體表感覺區(qū):中央后回

      (二)視覺區(qū):枕葉

      (三)聽覺區(qū):顳葉

      三、痛覺

      (一)痛覺感受器:神經末梢

      (二)皮膚疼痛:快痛、慢痛

      (三)內臟痛的特點:

      1、緩慢、繼續(xù)

      2、定位不準確,定性不清楚

      3、對切割、燒灼不敏感,對牽拉、缺血、痙攣、炎癥敏感

      4、常伴牽涉痛

      (四)牽涉痛

      第三節(jié) 神經系統(tǒng)對軀體運動的調節(jié)

      一、神經-肌接頭處的興奮傳遞

      (一)結構:

      接頭前膜:N末梢;

      接頭間隙:NC與肌C之間; 接頭后膜:肌C膜(運動終板)。

      (二)傳遞過程:

      基本過程:電-化學-電。

      (三)特點: ①單向性傳遞; ②時間延擱;

      ③易受環(huán)境變化的影響。

      二、脊髓對軀體運動的調節(jié)

      (一)牽張反射

      1、概念:有神經支配的骨骼肌被牽拉時發(fā)生反射性收縮

      2、類型:

      (1)腱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

      (2)肌緊張:生理意義在于維持身體的姿勢。

      3、反射?。?/p>

      肌梭→傳入N→脊髓a運動神經元→傳出N→梭外肌。注意:感受器和效應器在同一塊肌肉中。

      (二)脊休克:(自學)

      概念、表現、特點、原因。見書。

      三、腦干對軀體運動的調節(jié)(肌緊張)

      (一)腦干網狀結構異化區(qū)

      + →脊髓→r運動神經元→r興奮↑→肌緊張↑

      (二)腦干網狀結構抑制區(qū)

      -→脊髓→r運動神經元→r興奮↓→肌緊張↓

      正常情況下,異化區(qū)活動較強,抑制區(qū)活動較弱,在一定水平保持平衡。

      動物實驗中,若在中腦上下丘之間切斷腦干→伸肌過度緊張(四肢伸直、頭尾仰起、脊柱挺硬)→去大腦強直(r強直)。其機制:了解(見書)。

      四、小腦對身軀運動的調節(jié)(小腦的功能)

      1、維持身體平衡

      2、調節(jié)肌緊張

      3、協調隨意運動

      五、基底神經核對軀體運動的調節(jié)

      (一)作用:調節(jié)肌緊張、協調隨意運動等

      (二)損傷分類:

      1、黑質損傷→多巴胺能N↓,乙酰膽堿能N↑,→運動過少,肌緊張↑→帕金森病

      2、紋狀體損傷→多巴胺能N↑,乙酰膽堿能N↓,腺垂體激素作用于靶C:受下丘腦雙重調節(jié)。

      (二)下丘腦-神經垂體系統(tǒng)

      下丘腦的軸突直接到達神經垂體(下丘腦垂體束),分泌ADH、催產素(縮宮素)

      二、腺垂體

      (一)生長激素(GH)1、生理作用:

      (1)促進機體生長(骨骼、肌肉、內臟器官)(2)代謝:a血糖↑;b蛋白質合成↑;c脂肪分解↑

      2、分泌調節(jié):受下丘腦雙重調節(jié) →運動過多,肌緊張↓→舞蹈病

      六、大腦皮質對軀體運動的調節(jié)

      (一)大腦皮質的運動區(qū):中央前回。規(guī)律:見書

      (二)運動傳導通路(了解)

      第四節(jié) 神經系統(tǒng)對內臟功能活動的調節(jié)

      一、自主神經(植物N,內臟N)結構和功能特點:分類:交感N和副交感N

      1、節(jié)前纖維、節(jié)后纖維

      (1)交感N:起源于T1—L3,節(jié)前F短,節(jié)后F長

      (2)副交感N:起源于腦干、S2—S4,節(jié)前F長,節(jié)后F短。

      2、雙重支配

      3、功能上相互拮抗

      4、具有基礎性緊張

      5、受效應器功能狀態(tài)的影響

      二、自主神經的主要功能:見書。

      簡述題:簡述交感N和副交感N對心臟、血管、支氣管平滑肌、消化道、瞳孔的作用?

      三、自主神經的生理意義

      交感神經:參與機體應急反應。

      副交感神經:為機體應急做準備(能量、排泄)

      四、內臟活動的中樞調節(jié)(了解)第五節(jié) 腦的高級功能

      一、條件反射

      神經系統(tǒng)的基本活動方式是反射;大腦皮質活動的基本方式是條件反射

      條件反射形成的基本條件是無關刺激和非條件刺激在時間上的結合,此叫強化。

      二、腦電圖(了解)

      三、睡眠

      1、慢波睡眠:生長激素分泌多,有利于生長發(fā)育。

      2、快波睡眠:腦內蛋白質合成增加,有利于記憶。第十一章 內分泌

      第一節(jié) 概述

      內分泌系統(tǒng)與激素

      一、激素的分類

      (一)含氮類:易被消化液破壞,不能口服

      (二)類固醇:不易被消化液破壞,可口服

      二、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見書)

      三、激素作用的機制(了解)第二節(jié) 下丘腦和垂體

      一、下丘腦與垂體的功能聯系

      (一)下丘腦-腺垂體系統(tǒng)

      下丘腦合成9中調節(jié)性多肽經垂體-門脈系統(tǒng)作用于腺垂體。

      腺垂體激素作用于靶腺:受下丘腦單一釋放調節(jié)

      生長激素釋放激素↑→生長激素分泌↑ 生長抑素↑→生長激素分泌↓ 3、病癥:(1)幼年時期缺乏生長激素→侏儒癥(身材矮小,智力正常)

      (2)幼年時期生長激素過多→巨人癥(3)成人生長激素過多→肢端肥大癥(4)分泌生長激素過量→垂體性糖尿病

      (二)催乳素(PRL)

      催乳;促進女性排卵。

      (三)促黑激素(MSH)

      促進黑色素C分泌黑色素

      (四)促激素:具有促分泌、促生長作用

      三種促激素分別構成三個功能軸。

      三、神經垂體

      (一)ADH:已學。2個作用。

      (二)催產素(縮宮素OXT)(1)促進子宮收縮,有助于分娩(2)作用于乳腺,泌乳 第三節(jié) 甲狀腺和甲狀旁腺

      一、甲狀腺激素

      (一)合成:碘+絡氨酸 → 甲狀腺激素(T3、T4)

      (二)生理作用: 1、對代謝的影響

      (1)能量代謝:BMR↑。

      (2)物質代謝:①蛋白質 a生理劑量:促進蛋白質合成↑;b分泌過多:蛋白質分解↑;

      c 分泌過少:粘液蛋白

      合成↑(粘液性水腫:指壓不凹陷)

      ②血糖↑

      ③促進脂肪分解,膽固醇降解

      2、促進機體生長發(fā)育(肌、骨骼、腦)

      3、其他作用:

      (1)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興奮性↑

      (2)心血管:心肌收縮力↑,心率↑,心輸出量↑,耗氧↑

      (三)分泌調節(jié)

      1、下丘腦-腺垂體-甲狀腺軸:負反饋

      2、甲狀腺的自身調節(jié):攝碘能力的增減反應 臨床:長期攝碘不足→血中碘↓→甲狀腺增生(單純性甲狀腺腫或地方性甲狀腺腫)

      (四)病癥:

      1、幼年甲狀腺激素缺乏→呆小癥(克汀?。?/p>

      2、成年甲狀腺激素過多→甲亢

      3、成年甲狀腺激素過少→甲減

      4、成年缺碘→地方性甲狀腺腫

      二、甲狀旁腺激素(PTH)和降鈣素(CT)

      (一)甲狀旁腺激素:

      1、升血鈣降血磷

      2、激活VitD3

      (二)降鈣素:降血鈣血磷 第四節(jié) 胰腺

      一、胰島素

      (一)生理作用:

      1、血糖↓

      2、蛋白質合成↑

      3、脂肪合成↑

      (二)分泌調節(jié)

      1、血糖濃度↑→胰島素分泌↑

      2、激素作用:胃腸激素可使其分泌;腎上腺素則抑制。

      3、神經調節(jié):

      (1)交感神經→胰島素分泌↑(2)副交感神經→胰島素分泌↓

      (三)病癥:

      缺乏胰島素→糖尿病

      二、胰高血糖素:血糖↑

      第五節(jié) 腎上腺(糖皮質激素)

      一、糖皮質激素的生理作用:

      (一)參與機體應激:

      抗毒、抗炎、抗過敏、抗休克

      (二)代謝

      1、血糖↑

      2、蛋白質合成↓,分解↑

      3、脂肪:重新分布。(向心性肥胖)

      (三)其他

      1、血液:RBC↑,PLt↑,淋巴細胞↓

      2、心血管:允許作用

      3、消化系統(tǒng):消化功能↑,食欲↑,胃酸↑

      4、神經系統(tǒng):興奮性↑

      二、糖皮質激素的分泌調節(jié)

      下丘腦-腺垂體-腎上腺皮質軸:負反饋 思考: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的病人,能否立即停藥,為什么?

      三、病癥:

      糖皮質激素使用過多→向心性肥胖

      第十二章 生殖

      第一節(jié) 男性生殖

      一、生精功能:

      二、內分泌功能:

      分泌雄激素(睪酮),其生理作用見書。第二節(jié) 女性生殖

      一、卵巢的功能:

      (一)生卵功能

      女性進入青春期→每月卵巢有幾個至十幾個亂跑發(fā)育→1個成熟→排卵→卵子→腹腔

      其中:殘余卵泡→血體→黃體→白體(黃體分泌雌激素、孕激素)

      (二)內分泌功能:

      雌激素(雌二孕激素(孕酮)

      醇)

      來源 卵泡顆粒C、黃黃體

      主要生理功促進女性副性維持妊娠

      器官生長發(fā)育 子宮、輸卵管活動↑ 活動↓平滑肌 子宮內膜 增殖 增殖、分泌 宮頸粘液 稀薄

      粘稠 代謝 水、Na+潴留 產熱↑

      其他

      可使輸尿管舒張

      二、月經周期

      (一)月經周期的概念:28天

      (二)月經、初潮、絕經的概念

      (三)月經周期的分期及形成機制

      時腺垂體 卵血血子宮內

      間 巢 雌孕膜

      激激素 素

      1、增5—FSH卵↑ — 增殖 殖期 14↑ 泡

      天 發(fā)

      2、分15LH↑ 黃↑ ↑ 增殖、泌期 —體 分泌

      18天

      3、月1—FSH、LH白↓ ↓ 缺血壞經期 4天 ↓ 體 死剝落

      (四)分泌調節(jié)

      下丘腦—腺垂體—性腺(卵巢)軸:負反饋 第三節(jié) 妊娠

      一、胎盤激素

      (一)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1、類似LH:月經黃體→(HCG作用下)妊娠黃體→雌激素、孕激素→子宮內膜增殖、分泌

      2、抑制母體對胎兒的排斥反應

      (二)雌孕激素:妊娠黃體一般在3個月后萎縮,之后由胎盤分泌這2種激素

      二、避孕

      第三篇:皮膚生理學教案

      皮膚生理學

      一、皮膚的特點

      正常健康的皮膚:微酸、微濕、柔軟、細膩、結實而富有彈性,并有抵抗疾病的能力。具有三大特點:1.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和外界接觸最廣泛。

      2.皮膚是活的細胞組織。3.皮膚具有自愈的功能。

      二、皮膚的總體構造

      1、皮膚重量及厚度:

      皮膚的總重量約占體重5%---15%,是人體中除了骨骼、血液外,重量最重的組織。皮膚總面積約1.5---2平方米,厚度約0.5---4毫米(不包括皮下脂肪層),手掌、腳掌皮膚最后,眼瞼、外陰、乳房等處皮膚最薄。

      2、皮膚表面形態(tài):

      皮膚表面呈鱗片狀,在皮膚表面有無數細小的皮溝,深淺不一,將皮膚表面劃分成許多三角形、菱形或多角形的皮溝。

      3、膚色:

      皮膚內黑色素顆粒的多少是決定性因素,跟遺傳、環(huán)境、氣候等有密切關系。

      4、皮膚組成成分:

      皮膚主要由水、蛋白質、脂肪酸和無機鹽組成,水分約占50%--72%,越往皮膚深層,水分含量越高。蛋白質占25%,提供皮膚充足的氨基酸、纖維蛋白及彈力素。脂肪酸和無機鹽約占3%--5%。

      5、皮膚的PH值:

      皮脂腺分泌的油脂和汗腺分泌的水分經乳化后在皮膚表面形成一層弱酸性保護膜(皮脂膜),可以保護、滋潤、柔軟肌膚、并可抵御細菌。

      正常皮膚的PH值為4.5—6.5之間,屬于弱酸性。

      二、皮膚的基本構造:

      皮膚分為表皮、真皮、皮下組織三大層

      表皮中沒有血管,但有豐富的神經末梢,能感知外界刺激產生觸覺、痛覺、及壓力冷和熱等感覺,共分五層。

      1、基底層:

      基底層細胞------附著在基底膜上,是表皮中唯一可以分裂復制的細胞,不斷向上生長,構成各層細胞。

      黑色素母細胞-----含絡氨酸酶,能夠制造分泌黑色素。

      (1)可阻止紫外線穿透皮膚,使深部組織免受傷害。(2)使朗格罕氏細胞不受紫外線損傷,保持免疫監(jiān)視的活性

      角化-----基底細胞不斷向上推送,最后到達角質層,成為新生角化細胞,這個過程為角化,大約需要14天時間。

      2、有棘層

      由4—8層帶棘的多角形細胞組成,是表皮中最后的一層。各細胞間有空隙,儲存淋巴液,以共給細胞營養(yǎng)。

      3、顆粒層:

      由2—4層梭形或菱形細胞組成,細胞內的晶狀顆粒(晶樣角素)可折射陽光中的紫外線,但易受到鹽堿和陽光暴曬的損害而失去功能。

      4、透明層:

      由2—3層扁平無核細胞構成,排列最疏松,此層僅見于角質發(fā)達部位,如手掌和腳底。

      5、角質層:

      表皮最外層,由數層極扁平無核的角化細胞構成。細胞排列緊密,能防止一定的機械和化學損傷,具有良好的保濕能力,防止表面干燥,保持皮膚滋潤。最淺層的角質細胞連接松散,可成片脫落,形成皮屑。角質層含水度:20%--35%水嫩、晶瑩剔透(嬰兒)

      10%--20%舒適 10%以下干燥 5%以下皸裂易過敏

      真皮:位于表皮之下,與表皮呈波浪狀牢固相連。其厚度約為表皮的10倍,由大量纖維結締組織、細胞和基質構成,含豐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經、腺體、立毛肌等。

      1、纖維

      (1)膠原纖維:由膠原蛋白構成,使皮膚具柔韌性,抵抗外界牽拉。(2)彈力纖維:有較好的彈性,使牽拉后的膠原纖維恢復原狀。(3)網狀纖維:是較幼稚的膠原纖維,與傷口愈合有關。

      2、細胞

      纖維母細胞:產生基質及纖維

      3、基質

      為纖維母細胞產生的一種無定型的膠樣物質,其成分主要為粘多糖,還有一些蛋白質、鹽分和大量的水分。真皮層含水量占全部皮膚組織的60%,若低于60%時皮膚會呈現干燥、起皺紋缺水的狀態(tài)。

      玻尿酸(NMF):是一種存在于真皮中的粘多糖,又稱糖荃酸或是透明質酸,分子結構中含有羥基,這些羥基能像手一樣抓住水分子,一分子的玻尿酸大約可以結合五百倍的水分子,具有相當好的吸水性,保濕功能非常強。用于保養(yǎng)品當中,不僅能夠保持肌膚水分還能將外界環(huán)境的水分捉住,讓肌膚保持濕潤狀態(tài)。年輕的時候含量充足,隨著年齡增加,NMF越來越少,皮膚的保濕功能越來越差,需要外來補充。

      皮下組織:位于真皮之下,由大量脂肪組織及疏松結締組織組成,并含有動脈、靜脈、汗腺、神經及深部毛囊。其厚薄因性別、年齡、部位和個人而異。

      功能:避震、保護內臟器官、保溫、提供儲存熱能、構成人體柔滑曲線。

      三、皮膚的八大功能

      保護

      調節(jié)體溫

      感覺

      呼吸

      吸收

      分泌排泄

      免疫

      新陳代謝

      四、皮膚的分類

      中性皮膚:

      1、原理:油分水分比例均衡

      2、特征

      (1)皮溝稍深,皮丘細小且排列整齊(2)角質層含水量10%---20%之間

      (3)毛孔細小,紋理細膩,皮膚光滑滋潤有彈性。(4)化妝后不易掉妝

      (5)皮膚易隨季節(jié)和健康狀態(tài)的變化而局部性地變油或變干(6)對外界刺激不敏感(7)PH值為5—5.6

      3、護理要點(1)清潔(2)保濕、滋潤

      (3)特殊護理:蒸噴、按摩、面膜護理(4)注意飲食和睡眠 干性皮膚:

      1、2、原理:油分水分均少 特征(1)皮溝極淺,大部分單側皮溝消失不見,皮丘隆起不明顯。(2)角質層含水量在10%以下

      (3)毛孔極小,幾乎看不見,紋理特細膩,皮膚干燥無光澤。(4)附著力強,化妝后不易掉妝。

      (5)洗臉后若不保養(yǎng),就會一直有緊繃的感覺,將會形成干燥細皺紋。

      (6)對外界刺激較敏感缺乏抵抗力,春夏季日曬后皮膚易發(fā)紅起皮屑,秋冬季遇冷又容易干裂脫皮。(7)PH值為4.5----5

      3、護理要點

      (1)清潔:選用溫和的產品,勿過多去除油脂,最好用冷水洗臉,之后立即保養(yǎng)(2)保濕滋潤同時進行,保養(yǎng)要充分,特別注意水分的補充。(3)增加空氣的濕度,臥室內放加濕器、濕毛巾。

      (4)特殊護理:加強皮膚的按摩,多做點穴、指壓、熱噴時間要短,多做營養(yǎng)性面膜護理。

      (5)飲食睡眠:注意飲食營養(yǎng)的均衡,多吃美容性食品,注意睡眠的充足。油性皮膚:

      1、2、原理:油分和水分的分泌均多。特征

      (1)皮溝較深,皮丘的形狀較大而且排列不整齊。(2)角質層含水量在10%---20%(3)毛孔粗大明顯,皮膚紋理粗糙,表面肥厚,油光滿面,易生粉刺及面皰,但不易起皺。

      (4)附著力差,化妝后易掉妝。(5)對外界刺激不敏感(6)PH值為5.6----6.6

      3、護理要點

      (1)清潔:油性皮膚保養(yǎng)首重清潔,選用清潔力度強的產品,但注意不要用堿性強的清潔用品,以防清潔過度。

      (2)保濕滋潤:以保濕為主,仍需補充水份,以防止皮膚轉換成干燥性油性皮膚。(3)特殊護理:以蒸臉、敷面為主,選用深層清潔面膜,徹底清潔毛孔污垢,促進表皮角化,是皮脂分泌正常,每周1—2次。

      (4)飲食睡眠:飲食以清淡為主,少吃油炸、酸辣等刺激性飲食及甜食,忌煙酒,多吃蔬菜水果。注意不要熬夜,保證睡眠。

      混合性皮膚:

      1、原理:T區(qū)油、兩頰干燥

      2、特征

      (1)T型區(qū)域(額頭、鼻子、人中、下巴)呈現油性皮膚特征,兩頰部位呈現中性或干性特征

      (2)角質層含水量在10%以下

      3、護理要點

      (1)清潔以T字帶為主(2)保濕滋潤以兩頰為主

      第四篇:1-6運動生理學教案

      運動生理學教案緒論

      一、生命的基本特征

      1.新陳代謝——啟發(fā)學生舉例說明新陳代謝

      概念:通過同化和異化過程,生物體實現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生命活動過程,即機體與外界環(huán)境之間的物質轉換和能量轉換過程。為最基本的生命活動特征,新陳代謝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結束。

      同化過程:生物體不斷地從體外環(huán)境中攝取有用的物質,使其合成、轉化為機體自身物質的過程。吸收能量過程。

      異化過程:生物體不斷地將自身物質進行分解,并將分解產物排出體外的過程。產生能量過程。

      以上兩過程同時進行并相互依存,是需要酶作用的一系列復雜的生化反應過程。新陳代謝包括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物質代謝必然伴隨著能量的產生和轉移、利用,而能量的轉變也必然伴隨著物質的合成和分解。2.應激性3.興奮性

      概念:生物體內可興奮組織感受刺激產生興奮的特性。

      刺激:引起組織產生興奮的環(huán)境變化。物理、化學、生物、機械等分類,有強度和作用時間的要求。

      可興奮組織:神經、肌肉、腺體。

      興奮:可興奮組織受刺激后產生可擴布的動作電位。

      興奮性表現:興奮:相對靜止——活動,弱——強

      抑制:活動——相對靜止,強——弱

      例:肌肉活動的興奮——收縮耦聯、神經系統(tǒng)的興奮抑制活動、心臟活動的強弱變化。

      比較應激性和興奮性的區(qū)別。

      4.適應性

      概念:生物體所具有的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

      客觀環(huán)境的長期影響可使生物體形成與環(huán)境相適應的,適合自身生存的反應模式。

      例:氣候服習、高原環(huán)境中人體紅細胞增多

      耐力運動員心臟肥大,肌纖維增粗。運動訓練過程實質上為人體機能對運動形式和運動強度的適應過程。

      啟發(fā)學生結合運動實例說明適應性在訓練比賽中的重要性

      5.生殖

      二、人體生理機能的調節(jié)及調節(jié)的控制

      細胞外液——內環(huán)境:人體細胞、組織、器官的生存環(huán)境。

      內環(huán)境理化因素相對穩(wěn)定——穩(wěn)態(tài)

      穩(wěn)態(tài)不斷受到影響,又不斷得以維持——正常生理機能維持

      人體與外界環(huán)境之間也保持相互聯系和彼此影響。體內調控機制調節(jié)生理機能,使人體對內外環(huán)境變化產生適應并維持內環(huán)境的穩(wěn)定和生物節(jié)律。

      體內主要調控機制:神經調節(jié)、體液調節(jié)、自身調節(jié)、生物節(jié)律

      例:神經系統(tǒng)對運動中代謝率增高的適應性性調節(jié):心輸出量增加,呼吸頻率變化等

      內分泌對運動中代謝率增高的適應性調節(jié):心輸出量增加,呼吸頻率變化等。

      (一)調節(jié)

      1.神經調節(jié)概念:神經系統(tǒng)直接參與下所實現的生理機能調節(jié)過程

      結構基礎:反射弧

      基本過程:反射。調節(jié)特點:快速、準確、短暫 例:運動神經對肌肉活動的支配性調節(jié)

      2.體液調節(jié):

      概念:人體血液或體液中的化學物質如激素等進行的生理調節(jié)。

      基本過程:內分泌腺、組織等——血液——靶器官或細胞

      調節(jié)特點:緩慢、廣泛、準確

      例:胰島素對血糖的調節(jié)、腎上腺素對心血管機能的調節(jié)、甲狀旁腺素對鈣磷代謝的調節(jié)

      舉例說明神經、體液調節(jié)的作用和特點。

      3.自身調節(jié)

      不依賴外來神經、體液調節(jié),局部組織在特定的情況下,自身對刺激發(fā)生適應性反應。

      例:肌肉活動的初長度調節(jié) 4.生物節(jié)律

      (二)調解的控制

      1.非自動控制系統(tǒng)2.反饋控制系統(tǒng)

      用圖示解釋反饋調節(jié)的作用。啟發(fā)學生分析實例中哪些是屬于正、負反饋。

      3.前饋控制系統(tǒng)

      三、運動生理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歷史與研究現狀

      (一)研究方法

      1.動物試驗法:① 慢性試驗;② 急性試驗

      2.人體試驗法:① 運動現場測試法;②實驗室測試法

      (二)歷史與研究現狀

      1.運動生理學的歷史

      希爾被譽為“運動生理學之父”。當時出版了三部運動生理學名著:《肌肉活動》、《人類的肌肉運動-影響速度與疲勞的因素》和《有生命的機械》。

      我國的運動生理學發(fā)展可追溯到20世紀的40年代。生理學家蔡翹于1940年出版了《運動生理學》一書。1957年北京體育學院為我國首次培養(yǎng)出運動生理學研究生。其后,在高等學校體育東中也先后成立了運動生理學教研室。1958年成立了國家體育科學研究所,其中設置了運動生理學研究室,這是我國第一個專門研究運動生理學的科研機構。70年代末至80年代,是我國運動生理學的教學及科研工作的第二次飛躍發(fā)展時期。

      2.當前運動生理學的幾個研究熱點

      四、運動生理學的發(fā)展趨勢

      1.微觀水平研究不斷深入2.宏觀水平研究更加發(fā)展3.研究方法日益創(chuàng)新4.應用性研究受到重視5.研究領域不斷擴大

      第一章 骨骼肌機能

      人體的肌肉分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大類。骨骼肌的主要活動形式是收縮和舒張。通過舒縮活動完成運動、動作,維持身體姿勢。

      骨骼肌的活動是在神經系統(tǒng)的調節(jié)支配下,在機體各器官系統(tǒng)的協調活動下完成的。

      第一節(jié) 肌纖維的結構

      一、肌原纖維和肌小節(jié)——與解剖學結合復習肌纖維的結構

      1.肌細胞即肌纖維

      2.肌纖維(肌內膜)集中形成肌束(肌束膜),肌束集中形成肌肉(肌外膜)

      3.肌纖維直徑60微米,長度數毫米——數十厘米

      4.肌肉兩端為肌腱,跨關節(jié)附骨

      二、肌管系統(tǒng)

      三、肌絲分子的組成

      第二節(jié) 骨骼肌細胞的生物電現象

      可興奮組織的生物電現象是組織興奮的本質活動——(結合《緒論》有關問題提問)

      生物電活動包括靜息電位活動和動作電位活動,前者是后者的基礎。

      一、靜息電位

      1.概念:細胞處于安靜狀態(tài)時細胞膜內外所存在的電位差。(視圖)

      2.產生原理

      ① 細胞內外各種離子的濃度分布是不均勻的;

      ② 靜息狀態(tài)下細胞膜對各種離子通透具有選擇性;

      ③ 靜息狀態(tài)時,細胞膜對K+的通透性大,而對Na+的通透性較小,K+向細胞外流動。造成細胞外電位高而細胞內電位低的電位差;

      ④ 隨著K+外流,細胞膜兩側形成的外正內負的電場力會阻止細胞內K+的繼續(xù)外流,當促使K+外流的由濃度差形成的向外擴散力與阻止K+外流的電場力相等時,K+的凈移動量就會等于零。這時細胞內外的電位差值就穩(wěn)定在一定水平上,這就是靜息電位。由于靜息電位主要是K+由細胞內向外流動達到平衡時的電位值,所以又把靜息電位稱為K+平衡電位。

      二、動作電位

      1.概念

      可興奮細胞興奮時,細胞內產生的可擴布的電位變化稱為動作電位。

      2.產生原理

      膜外Na+多于膜內,在受刺激時膜Na+通道開放,Na+由膜外向膜內運動,達到Na+的平衡電位,在此過程中,經過去極化形成膜外為負膜內為正的反極化(鋒電位,絕對不應期)狀態(tài),繼而復極化(后電位,相對不應期、超常期),恢復到極化狀態(tài)。

      3.特點

      ① “全或無”現象

      任何刺激一旦引起膜去極化達到閾值,動作電位就會立刻產生,它一旦產生就達到最大值,動作電位的幅度不會因刺激加強而增大。

      ② 不衰減性傳導

      動作電位一旦在細胞膜的某一部位產生,它就會間整個細胞膜傳播,而且其幅度不會因為傳播距離增加而減弱。

      ③ 脈沖式

      由于不應期的存在使連續(xù)的多個動作電位不可能融合,兩個動作電位之間總有一定間隔。

      三、動作電位的傳導

      無髓神經纖維:局部電流

      有髓神經纖維:跳躍式——以神經纖維局部電流環(huán)路方式雙向傳導

      有髓鞘神經呈跳躍式傳導,速度快;無髓鞘神經傳導速度慢。

      四、細胞間的興奮傳遞

      1.神經—肌肉接點的結構、興奮傳遞過程

      運動終板:終板前膜(介質)、終板后膜(受體)、終板間隙(酶)

      2.神經——肌肉接頭的興奮傳遞

      沖動→軸突末梢→鈣通道開放鈣入→突觸小泡前移融合破裂→釋放乙酰膽堿→乙經間隙與后膜受體結合終板電位(鈉內流>鉀外流)→總合為動作電位→沿肌膜擴布

      五、肌電

      骨骼肌在興奮時,會由于肌纖維動作電位的傳導和擴布而發(fā)生電位變化,這種電位變化稱為肌電。用適當的方法將骨骼肌興奮時發(fā)生的電位變化引導、放大并記錄所得到的圖形,稱為肌電圖。

      引導肌電信號的電極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針電極,另一類是表面電極。

      第三節(jié) 骨骼肌的收縮過程

      一、肌絲滑行學說

      1.概念:在調節(jié)因素的作用下,肌小節(jié)中的細肌絲在粗肌絲的帶動下向A帶中央滑行,使肌小節(jié)長度變短,導致肌原纖維肌纖維以致整塊肌肉的收縮。

      2.要點:肌原纖維的縮短,是細肌絲在粗肌絲之間滑行的結果。

      3.根據:肌細胞縮短時,Z線互相靠攏,肌小節(jié)變短,明帶和H區(qū)變短甚至消失,暗帶的長度則保持不變。

      二、肌纖維收縮的分子機制

      運動神經沖動(動作電位)→神經末梢→神經-肌肉接頭興奮傳遞→肌膜興奮→橫管膜興奮→三聯管興奮→終池(縱管、肌質網)釋鈣→肌鈣蛋白亞單位C+鈣→肌鈣蛋白分子構型變化→原肌球蛋白變構移位→肌動蛋白結合位點暴露+粗肌絲橫橋→ATP酶激活→ATP分解供能→橫橋擺動→細肌絲向H區(qū)滑行(多次)→肌小節(jié)縮短→肌肉收縮

      三、興奮-收縮耦聯

      概念:以肌細胞膜的電變化為特征的興奮過程和以肌絲滑行為基礎的收縮過程之間的中介過程。鈣離子是重要的溝通物質。

      三個步驟:肌膜電興奮的傳導、三聯管處的信息傳遞、肌漿網(縱管系統(tǒng))中Ca2+的釋放。

      第四節(jié) 骨骼肌的特性

      一、骨骼肌的物理特性 伸展性、彈性、粘滯性

      二、骨骼肌的生理特性及興奮條件

      1.刺激強度:閾刺激強度。要引起骨骼肌興奮必須具備必要的條件。

      即引起興奮的最小刺激強度。因肌而異,與肌肉的訓練程度有關,2.刺激作用時間:興奮的必需條件之一。作用時間與刺激強度成反比。

      時值:用2倍的基強度刺激組織,引起組織興奮所需的最短時間。

      時值愈小則組織興奮性愈高。

      (肱二頭肌時值:一般人:0.058毫秒;二級舉重運動員:0.051毫秒;舉重運動健將:0.047毫秒)

      3.刺激強度變化率:刺激從無到有,從小變大的變化速率(通電、斷電霎那)。

      第五節(jié) 骨骼肌收縮

      一、骨骼肌的收縮形式

      肌肉收縮時,可表現為肌絲滑動引起的肌小節(jié)縮短,也可表現為無肌小節(jié)縮短的肌肉張力增加。根據肌肉收縮時的長度和張力變化,肌肉收縮可分為4種類型:等張(向心)收縮、等長收縮、離心收縮、等動收縮。

      (一)等張(向心)收縮

      1.概念:肌肉收縮時張力首先增加,后長度變短,起止點彼此靠近,引起身體運動。

      2.特點:張力增加在前,長度縮短在后;縮短開始后,張力不再增加,直到收縮結束。是動力性運動的主要收縮形式。

      例:杠鈴舉起后;跑步;提重物等。

      (二)等長收縮

      1.概念:肌肉收縮時張力增加長度不變。即靜力性收縮,此時不做機械功。

      (不推動物體,不提起物體)

      2.特點:超負荷運動;與其他關節(jié)的肌肉離心收縮和向心收縮同時發(fā)生,以保持一定的體位,為其他關節(jié)的運動創(chuàng)造條件。

      例:蹲起、蹲下(肩帶、軀干;腿部、臀部);體操十字支撐、直角支撐;武術站樁等。

      (三)離心收縮

      1.概念:肌肉在產生張力的同時被拉長。

      2.特點:控制重力對人體的作用——退讓工作;制動——防止運動損傷。

      例:下蹲——股四頭??;搬運放下重物——上臂、前臂??;高處跳下——股四頭肌、臀大肌

      (四)等動收縮

      1.概念:在整個肌肉活動的范圍內,肌肉以恒定的速度、始終與阻力相等的力量收縮。

      2.特點:收縮過程中收縮速度恒定;肌肉在整個運動范圍內均可產生最大張力;為提高肌肉力量的有效手段。

      例:自由泳劃水

      (五)骨骼肌不同收縮形式的比較

      1.力量:離心收縮力量最大。2.代謝:離心收縮耗能低,生理指標反應低于向心收縮3.肌肉酸痛:離心收縮﹥等長收縮﹥向心收縮

      二、骨骼肌收縮的力學表現(略)

      三、運動單位的動員

      1.運動單位的概念

      1個a-運動神經元及其支配的肌纖維組成1個運動單位。運動單位是最基本的肌肉收縮單位。

      2.運動單位的動員

      概念:參與活動的運動單位數目和神經發(fā)放沖動頻率的高低結合,形成運動單位的動員。

      表現:最大收縮運動單位動員特點。

      訓練:欲使肌肉長時間保持一定的收縮力量應以次最大力量為基礎。

      第六節(jié) 肌纖維類型與運動能力

      一、肌纖維類型的劃分

      方法:根據收縮速度;根據收縮及代謝特征;根據收縮特性和色澤;羅馬數字等

      二、不同類型肌纖維的形態(tài)、機能及代謝特征

      (一)形態(tài)特征

      直徑(快)、收縮蛋白(快)與肌紅蛋白量(慢)、肌漿網(快)、毛細血管網(慢)、線粒體(慢)、所支配的運動神經元等快、慢肌的不同。

      (二)生理學特征

      1.收縮速度(快),因每塊肌肉中快慢肌不同比例混合,快肌比例高的肌肉收縮速度快。

      2.力量(快),因快肌直徑大于慢肌,快肌中肌纖維數目多。

      3.運動訓練可使肌肉的收縮速度加快,收縮力量加大。

      4.肌纖維類型與疲勞:慢肌抗疲勞能力強于快肌。

      (三)代謝特征

      三、運動時不同類型運動單位的動員

      低強度運動慢肌首先動員;大強度運動快肌首先動員。不同強度的訓練發(fā)展不同類型的肌纖維:大強度——快??;低強度,長時間——慢肌。

      第二章 血液

      第一節(jié) 概 述

      一、血液的組成1.血細胞與血漿

      組成:血細胞(40%——50%):紅細胞(男:40%——50% 女:37%——48%)、白細胞、血小板(1%)

      血漿(50%——60%):水、無機物(無機鹽離子)、有機物(代謝產物、營養(yǎng)物質、激素、抗體等)

      血清:消耗了纖維蛋白原的血液液體成分

      主要區(qū)別在于血漿含有纖維蛋白原,而血清不含有纖維蛋白原。這是因為血液凝固時,血漿中的液體纖維蛋白原轉化為固體的纖維蛋白,網羅血細胞成為血塊。

      2.血液與體液

      ① 體液:體內含有的大量液體及溶于其中的各種物質。為體重的60%——70%。

      ② 細胞外液(20%):血漿(15%)、組織間液(5%)、體腔液

      二、內環(huán)境

      1.概念:體內細胞直接生存的環(huán)境。即細胞外液。

      細胞外液——內環(huán)境的主要功能是細胞通過其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以保證新陳代謝正常進行。

      2.內環(huán)境相對穩(wěn)定的意義

      ① 概念

      通過人體內多種調節(jié)機制的調節(jié),內環(huán)境中各種理化因素的變化不超出正常生理范圍,保持動態(tài)平衡。(在一定范圍內變化。例:運動中酸性程度增加——緩沖調節(jié)等,體內溫度增加——散熱增加;出汗使血液濃縮——尿量減少,多飲;高原環(huán)境氧分壓低,體內環(huán)境氧分壓低——循環(huán)、呼吸代償,EPO增加等)。

      ② 內環(huán)境相對穩(wěn)定的生理意義

      內環(huán)境的相對穩(wěn)定是細胞進行正常新陳代謝的前提,是維持細胞正常興奮性和各器官正常機能活動的必要保證。

      三、血液的功能

      1.維持內環(huán)境的相對穩(wěn)定作用2.運輸作用3.調節(jié)作用4.防御和保護作用

      四、血液的理化特性

      1.顏色和比重

      2.粘滯性:主要取決于紅細胞的數量和血漿蛋白的含量

      登山運動和長跑運動后血液粘滯性增加的機制不同3.滲透壓 血漿滲透壓包括晶體滲透壓、膠體滲透壓4.酸堿度

      正常人血漿的pH值約為7.35-7.45,平均值為7.4。人體生命活動所能耐受的最大pH值變化范圍為6.9-7.8。

      主要緩沖對:

      血漿:碳酸氫鈉/碳酸蛋白質鈉鹽/蛋白質磷酸氫二鈉/磷酸二氫鈉

      紅細胞:碳酸氫鉀/碳酸血紅蛋白鉀鹽/血紅蛋白磷酸氫二鉀/磷酸二氫鉀。

      堿貯備:血液中緩沖酸性物質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氫鈉,通常以每100毫升血漿的碳酸氫鈉含量來表示堿貯備量。堿貯備正常約為50%-70%。意義:堿貯備是一個很重要的生理生化指標,它能反映身體在運動時的緩沖能力,從而了解體內的代謝情況。有人測定運動員的堿貯備量比未受過訓練的人高10%。經常鍛煉的人可使血液的緩沖能力提高,碳酸酐酶的活性增強。

      五、紅細胞

      (一)紅細胞的主要功能: 運輸氧和二氧化碳(依靠Hb)。

      (二)紅細胞的生理特性

      1.懸浮穩(wěn)定性——紅細胞能穩(wěn)定地分散懸浮于血漿中不易下沉的特性。

      2.紅細胞的滲透脆性3.紅細胞形態(tài)的可塑性:紅細胞具有可塑性變形能力。

      (三)紅細胞的生成和破壞

      1.紅細胞的生成—— 紅骨髓

      (1)生成原料:鐵與蛋白質(2)成熟因子:①葉酸②維生素B12(3)生成調節(jié):①促紅細胞生成素(EPO)②雄激素:2.紅細胞的破壞

      六、白細胞

      (一)白細胞的分類和正常值

      根據白細胞細胞質和細胞核的染色特點,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有顆粒白細胞,包括嗜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三種;另一類是無顆粒白細胞,包括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

      正常成人在安靜時,每立方毫米血液中所含白細胞總數在5000-10000之間變動,平均約為7000左右。

      (二)白細胞的功能

      白細胞的主要功能是防衛(wèi),它參與人體對入侵異物的反應過程。

      1.吞噬細胞的非特異免疫功能 2.淋巴細胞的特異免疫功能 3.嗜堿性粒細胞

      七、血小板

      主要生理功能為:1.參與生理止血 2.促進凝血 3.維持毛細血管壁正常通透性。

      八、血量和血型

      (一)血量

      正常成人血液的總量約為體重的7%~8%。血量是相對恒定的。使血管保持一定的充盈度,從而維持正常血壓和血流。

      (二)血型

      血型——血細胞上特異凝集原的類型。一般所說的血型是指紅細胞上特異凝集原的類型而言。

      1. ABO血型系統(tǒng)2. ABO血型與輸血 3. Rh血型系統(tǒng)

      第二節(jié) 運動對血量的影響

      一、成年人總血量:體重的7%——8%。約每公斤體重70——80毫升。

      二、失血

      一次失血﹤總血量的10%,對生理可無明顯影響,失血可分別從組織液、血漿、紅骨髓處補充;如超過30%,可出現血壓降低,需及時輸血補充血量。

      三、運動項目

      耐力性項目(長時間,強度較低):血量增加最為顯著。變化亦最為顯著。

      第三節(jié) 運動對血細胞的影響

      一、運動對紅細胞的影響

      (一)紅細胞的生理特性

      1.生理特性:無核、雙凹圓盤形、直徑:6——9微米;具有可塑變形性:可隨血液流速和血管口徑而改變形態(tài)

      2.主要功能:運輸氧及二氧化碳;緩沖血液酸堿度

      (二)運動對紅細胞數量的影響

      (大強度運動后即刻:10%,運動后30分鐘:5%)

      1.一次性運動對紅細胞數量的影響

      一次性運動中,紅細胞數量的增加與運動強度正相關,主要受血漿相對或絕對的減少的影響。

      2.長期訓練對紅細胞數量的影響 表現:紅細胞數量絕對減少,紅細胞比容絕對降低

      原因:運動中紅細胞破壞增多

      生理意義:安靜狀態(tài)下降低血黏度,減少循環(huán)阻力,減少心臟負荷;運動狀態(tài)下血液相對濃縮,保證血紅蛋白量相應提高,為優(yōu)秀運動員有氧工作機能潛力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

      第四節(jié) 運動對血紅蛋白的影響

      一、血紅蛋白的功能

      1.概述:血紅蛋白是紅細胞內的主要成分,其縮寫為Hb,是一種結合蛋白質。

      每一血紅蛋白分子由一分子的珠蛋白和四分子亞鐵血紅素組成,珠蛋白約占96%,血紅素占4%,紅細胞攜帶O2(氧)和CO2(二氧化碳)這一機能是靠紅細胞內的Hb來完成的。

      2.血紅蛋白功能

      ① 運輸O2的作用② 運輸CO2和緩沖血液酸堿度的作用。

      二、血紅蛋白與運動訓練

      (一)對運動員血紅蛋白正常值評定

      (二)用Hb指標進行運動員選材

      運動訓練實踐證明,以血紅蛋白值高、波動小者為最佳。這種類型運動員能耐受大負荷運動訓練,從事耐力性項目運動較好。而以血紅蛋白值偏低波動小者為較差。

      第五節(jié) 運動對血液凝固和纖溶能力的影響(略)第一節(jié) 心臟的機能

      一、心臟結構

      主要機能:實現泵血功能的肌肉器官、內分泌器官

      心臟的一般結構(復習)

      二、心肌的生理特性

      1.自動節(jié)律性

      概念:心肌在無外來刺激的情況下,能夠自動地產生興奮、沖動的特性。

      起搏點:竇房結,竇性心律

      自律細胞—— 具有自動產生節(jié)律性興奮能力的細胞,收縮功能已基本消失,如心內特殊傳導系統(tǒng)的大部分細胞。

      非自律細胞——如心房肌和心室肌細胞,主要功能是收縮與射血,又稱工作細胞。只有在興奮傳來或受到刺激時才出現去極化過程。

      竇性心律——由竇房結控制的心搏節(jié)律。潛在起搏點——其它部位的自律細胞自律性較低,受竇房結的控制,本身的自律性表現不出來,稱為潛在起搏點。

      異位起搏點——潛在起搏點的自律性可取代竇房結引發(fā)心房或心室的興奮和收縮,這些起搏部位稱為異位起搏點。

      2.傳導性

      概念:心肌自身傳導興奮的能力。

      特殊傳導系統(tǒng):竇房結→結間束→房室結→房室束→浦纖維→心室肌。

      3.興奮性

      概念:心肌細胞具有對刺激產生反應的能力。

      興奮性分期:有效不應期(鈉通道失活,絕對不接受刺激)→ 相對不應期(閾上刺激可接受,產生動作電位小,傳導慢)→超常期(興奮性高易受刺激)

      特點:有效不應期特別長

      期前收縮——額外刺激引發(fā)的興奮和收縮,發(fā)生在下一個心動周期的竇房結興奮傳來之前,稱為期前興奮和期前收縮,亦稱早搏。

      代償性間歇——期前興奮的有效不應期,使隨后來的竇房結興奮失去作用,必須等下一次竇房結興奮傳來,故在一次期前收縮之后往往有一段較長的心舒期,稱為代償性間歇。

      4.收縮性 概念:心肌受到刺激時發(fā)生興奮-收縮耦聯,完成肌絲滑行的特性。

      特點:1.對細胞外液的Ca2+濃度有明顯的依賴性。

      2.“全或無”同步收縮

      3.不發(fā)生強直收縮

      三、心臟的泵血功能

      (一)心動周期與心率

      1.心動周期概念:心房或心室每收縮與舒張一次。

      2.心率概念:每分鐘心臟搏動的次數。60——100次/分,最大心率(次/分)=220-年齡(歲)。

      3.心率實踐意義:了解循環(huán)系統(tǒng)機能的簡單易行指標。在運動實踐中常用心率來反映運動強度和生理負荷量,并用于運動員的自我監(jiān)督或醫(yī)務監(jiān)督。

      (二)心臟的泵血過程

      等容收縮期:動脈瓣和房室瓣均關閉,心室容積不可能變化,室內壓急劇上升。約0.05s。

      快速射血期:室內壓超過動脈壓,動脈瓣被推開,心室快速射血,歷時約0.1s。

      減慢射血期:心室內血液減少,收縮減弱,射血速度變慢。歷時約0.15s。

      等容舒張期:心室肌舒張,室內壓下降,動脈瓣與房室瓣均關閉,心室容積不變,約0.07s。

      快速充盈期:心室肌舒張,室內壓繼續(xù)下降,房室瓣開放,心房血液被“抽吸”快速流入心室,占總充盈量的2/3,約0.11s。

      減慢充盈期:心室內血量增多,房室之間壓差減小,血流速度減慢,約 0.22s。

      (三)心音

      在每一個心動周期中,一般可以聽到兩個心音,分別稱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在某些健康兒童或青年人,有時可聽到第三心音。

      第一心音:心室開始收縮的標志,主要由房室瓣關閉和心室肌收縮造成。第一心音的音調較低、持續(xù)時間較長。

      第二心音:心室開始舒張的標志,主要由主動脈和肺動脈半月瓣關閉造成。第二心音的音調較高,持續(xù)時間較短。

      (四)心泵功能的評定

      1.心輸出量

      概念:每分鐘左心室射入主動脈的血量。

      ① 每搏輸出量與射血分數

      每搏輸出量:一側心室每次收縮所射出的血量。

      正常成年人,左心室舒張末期容積約145ml(毫升),收縮末期容積約75ml,每搏輸出量約70ml。

      ② 心指數:以每一平方米體表面積計算的心輸出量。

      ③ 心輸出量的測定

      經典的費克氏法是從氣體代謝率來計算單位時間經過肺循環(huán)的血液量來測定心輸出量的。

      2.心輸出量的影響因素

      ① 心率和每搏輸出量 每搏量↑→心輸出量↑

      影響搏出量的因素:

      前負荷——心室肌收縮前所承受的負荷。心室肌的初長度。

      后負荷——動脈壓是心室收縮射血時所承受的后負荷。

      ② 心肌收縮力

      心肌收縮力↑→每搏量↑→射血分數↑→心室腔余血↓

      ③ 靜脈回流量

      心輸出量持續(xù)增加的前提。

      3.心臟做功

      4.心臟泵功能的貯備

      心臟的泵血功能可以隨著機體代謝率的增長而增加。

      心力貯備:心輸出量隨機體代謝增加而增長的能力。

      影響因素:心率、搏出量

      四、心電圖

      用引導電極置于肢體或軀體的一定部位記錄出來的心臟電變化曲線稱心電圖(ECG)。心電圖反映心臟興奮的產生、傳導和恢復過程中的生物電變化,它與心臟的機械收縮活動無直接關系。

      (一)正常典型心電圖的描記及導聯

      1.肢體導聯 2.加壓肢體導聯 3.心前區(qū)導聯(胸導聯)

      (二)正常典型心電圖的波形及生理意義

      P波——表示左右心房興奮除極時產生的電變化。

      P-Q(P-R)間期?——指從P波的起點到QRS波起點之間的時程,表示心房除極化開始到心室除極化開始所需要的時間。

      QRS波群——表示左右心室先后除興奮極化所產生的電變化。

      ST段——指從QRS波群終了到T波起點之間的與基線平齊的線段,表示心室除極完畢,復極尚未開始,各部位之間無電位差。

      Q-T間期——指從QRS波起點到T波終點的時程,表示心室開始興奮除極化到全部復極化所需的時間。

      (三)動態(tài)心電圖

      (四)心電圖運動負荷試驗

      通過運動以誘發(fā)心肌缺血,導致心電圖異常,借以診斷冠心病或判斷受試者心臟功能的方法,稱為心電圖運動負荷試驗。

      臨床常用的運動負荷試驗方法有二階梯雙倍運動試驗、跑臺運動試驗和功率自行車運動試驗。

      第二節(jié) 血管生理

      一、各類血管的功能特點

      1.血管壁的基本組織結構:內皮、彈力纖維、平滑肌、膠原纖維

      2.各類血管此四種基本成分的相對比例有很大差別。(視圖)

      主動脈、大動脈:彈力纖維豐富,彈力血管;

      中等動脈、小動脈、微動脈、毛細血管前括約?。浩交雍?,前阻力血管;

      毛細血管:一層內皮細胞及基膜,交換血管;

      靜脈:有平滑肌層,后阻力血管,壁薄,數量多,口徑大,容納循環(huán)血量60%——70%,容量血管。

      二、血壓

      (一)概念:血管內流動的血液對血管單位面積的側壓力。

      血液流動是由于心臟射血造成的主動脈首端與右心房之間的壓力差決定的,而各段血管口徑不一樣,對血流的阻力不一樣,血液的流速亦不同,因此各段血管的血壓不一樣。

      (二)動脈血壓的正常值

      收縮壓:心室收縮射血形成。100——120mmHg(1 mmHg=0.133KPa)

      舒張壓:心室舒張時,動脈彈性回縮形成。60——80 mmHg 平均動脈壓:心動周期內各瞬間動脈血壓的平均值。舒張壓+脈壓/3 脈搏壓:收縮壓-舒張壓 20——40 mmHg 高血壓:收縮壓﹥160 mmHg 舒張壓﹥95 mmHg 低血壓:收縮壓﹤90 mmHg 舒張壓﹤50 mmHg 生理:性別影響(男﹥女),年齡影響(青﹥老),活動狀態(tài)(動﹥靜),遺傳因素

      (三)動脈血壓的形成及影響因素

      動脈血壓形成的基本因素:心室射血作用、外周阻力作用、大動脈彈性作用,循環(huán)血量充足,血管充盈為前提。

      心室收縮射血入動脈對管壁產生側壓力,形成收縮壓。

      每搏量大則收縮壓高。每搏出量↑→心縮期射入A血量↑→管壁側壓力↑→收縮壓↑

      心率加快使心舒期縮短,心舒期內流走血液減少,動脈存血增多,舒張壓增高。反之則舒張壓降低。心率↑→心舒期↓→心舒末期A血量↑→管壁側壓力↑→舒張壓↑

      外周阻力大則舒張壓明顯增高,收縮壓也增高。外周阻力↑→心舒期血流速↓→心舒期A血量↑→管壁側壓力↑→舒張壓↑ 主動脈、大動脈管壁彈性貯器作用。

      大動脈管壁彈性好,血壓正常;如硬化則可使收縮壓上升,舒張壓下降,脈壓增大。

      循環(huán)血量:血管系統(tǒng)內血量充盈,循環(huán)血量與血管容量相適應是血壓形成的 前提條件。

      三、動脈脈搏

      概念:心動周期內動脈內壓力周期性變化所引起的動脈血管搏動。

      正常值:一般與心率一致。

      作用:診斷疾病;了解運動強度、訓練水平及訓練后恢復狀況。

      四、靜脈血壓和靜脈回心血量

      (一)靜脈血壓

      中心靜脈壓:右心房和胸腔內大靜脈的血壓。值接近于0。反映心血管功能的指標。心臟射血功能弱,靜脈收縮,靜脈內血量增多:值高

      外周靜脈壓:各器官靜脈的血壓。值為15——20 mmHg

      (二)靜脈回心血量及其影響因素

      單位時間內靜脈回心血量多少取決于外周靜脈壓和中心靜脈壓的差。

      五、微循環(huán)(視圖)

      (一)概念:微動脈和微靜脈之間的循環(huán)。其基本功能是進行血液和組織液之間的物質交換。

      (二)組成:微動脈、后微動脈、毛細血管前括約肌、真毛細血管網、微靜脈、通血毛細血管和動-靜脈吻合支

      (三)毛細血管的數量及交換面積

      數量:400億根密度:心腦肝腎﹥骨骼肌﹥骨、脂肪、結締組織

      交換面積:22000um/根,1000㎡/總

      (四)血液和組織間的物質交換

      擴散過濾(血管內向血管外)和重吸收(血管外向血管內)吞飲

      第三節(jié) 心血管活動的調節(jié)

      一、神經系統(tǒng)的調節(jié)功能

      (一)心血管活動的神經調節(jié)

      1.心臟的神經支配

      ① 心交感神經及其作用。心交感神經對心臟有興奮作用,使心搏加快加強。

      ② 心迷走神經及其作用。心迷走神經對心臟有抑制作用,使心搏減慢減弱。

      2.血管的神經支配 ① 縮血管神經。② 舒血管神經。

      (二)心血管中樞

      最基本的心血管中樞,是在延髓以上的腦干部分,以及小腦和小腦中。

      (三)心血管反射

      1.頸動脈竇和主動脈弓壓力感性反射。減壓反射是體內典型的負反饋,其生理意義在于保持動脈血壓的穩(wěn)態(tài)。

      2.頸動脈體和主動脈體化學感受性反射。

      二、體液調節(jié)

      (一)腎上腺素與去甲腎上腺素

      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對心臟和血管都有興奮作用,促進心跳加快加強,心輸出量增加,血壓顯著升高。

      (二)略

      第四節(jié) 運動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影響

      一、肌肉運動時血液循環(huán)功能的變化

      (一)肌肉運動時心輸出量的變化

      肌肉運動時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適應性變化就是提高心輸出量以增加血流供應,運動時心輸出量的增加與運動量或耗氧量成正比。

      運動時,肌肉的節(jié)律性舒縮和呼吸運動加強,回心血量大大增加,這是增加心輸出量的保證。運動時交感縮血管中樞興奮,使容量血管收縮,體循環(huán)平均充盈壓升高,也有利于增加靜脈回流。

      (二)肌肉運動時各器官血液量的變化

      運動時各器官的血流量將進行重新分配。其結果是使心臟和進行運動的肌肉的血流量明顯增加,不參與運動的骨骼肌及內臟的血流量減少。皮膚血管舒張,血流增加,以增加皮膚散熱。運動時血流量重新分配的生理意義,還在于維持一定的動脈血壓。

      (三)肌肉運動時動脈血壓的變化

      運動時的動脈血壓水平取決于心輸出量和外周阻力兩者之間的關系。在有較多肌肉參與運動的情況下,肌肉血管舒張對外周阻力的影響大于其他不活動器官血管收縮的代償作用,故總的外周阻力仍有降低,表現為動脈舒張壓降低;另一方面,由于心輸出量顯著增加,故收縮壓升高。

      二、運動訓練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長期性影響

      1.竇性心動徐緩

      運動訓練,特別是耐力訓練可使安靜時心率減慢。某些優(yōu)秀的耐力運動員安靜時心率可低至40-60次/分,這種現象稱為竇性心動徐緩。一般認為,運動員的竇性心動徐緩是經過長期訓練后心功能改善的良好反應。

      2.運動性心臟增大

      研究發(fā)現,運動訓練可使心臟增大,運動性心臟增大是對長時間運動負荷的良好適應。

      3.心血管機能改善

      運動員每搏輸出量的增加是心臟對運動訓練的適應。運動訓練不僅使心臟在形態(tài)和機能上產生良好適應,而且也可使調節(jié)機能得到改善。

      四、測定脈搏(心率)在運動實踐中的意義

      (一)脈搏(心率)1.基礎心率及安靜心率清晨起床前靜臥時的心率為基礎心率。身體健康、機能狀況良好時,基礎心率穩(wěn)定并隨訓練水平及健康狀況的提高而趨平穩(wěn)下降。如身體狀況不良或感染疾病等,基礎脈搏則會有一定程度的波動。

      在運動訓練期間,運動量適宜時,基礎心率平穩(wěn),如果在沒有其他影響心率因素(如疾病、強烈的精神刺激、失眠等)存在的情況下,在一段時間內基礎心率波動幅度增大,可能是運動量過大,身體疲勞積累所致。

      安靜心率是空腹不運動狀態(tài)下的心率。運動員的安靜心率低于非運動員,不同項目運動員的安靜心率也有差別,一般來說,耐力項目運動員的安靜心率低于其他項目運動員,訓練水平高的運動員安靜心率較低。評定運動員安靜心率時,應采用運動訓練前后自身安靜心率進行比較,運動后心率恢復的速度和程度也可衡量運動員對負荷的適應水平。

      2.評定心臟功能及身體機能狀況

      通過定量負荷或最大強度負荷試驗,比較負荷前后心率的變化及運動后心率恢復過程,可以對心臟功能及身體機能狀況作出恰當的判斷。

      3.控制運動強度

      運動中的吸氧量是運動負荷對機體刺激的綜合反應,目前在運動生理學中廣泛使用吸氧量來表示運動強度。

      心率和吸氧量及最大吸氧量呈線性相關,最大心率百分比和最大吸氧量的百分比也呈線性相關,這就為使用心率控制運動強度奠定了理論基礎。

      在耐力訓練中,使用心率控制運動強度最為普遍,常用的公式為:(最大心率-運動前安靜心率)/2+運動前心率。所測定的心率可為教學、訓練及健身鍛煉提供生理學依據。

      在涉及游泳等運動的間歇訓練中,一般多將心率控制在120-150次/分的最佳范圍內。一般學生在早操跑步中的強度,可控制在130-150次/分之間。成年人健身跑可用170減去年齡所得的心率數值來控制運動強度。

      五、測定血壓在運動實踐中的意義

      1.清晨臥床時血壓和一般安靜時血壓較為穩(wěn)定,測定清晨臥床血壓和一般安靜時血壓對訓練程度和運動疲勞的判定有重要參考價值。

      2.運動訓練時,可根據血壓變化了解心血管機能對運動負荷的適應情況。

      第四章 呼吸機能

      一、概念:在生命活動過程中人體不斷地從外界攝取氧氣,同時不斷地向外界排出代謝中產生的二氧化碳的過程。人體與外界環(huán)境之間進行的氣體交換稱為呼吸。

      二、呼吸的三個環(huán)節(jié)(連續(xù)過程):

      外呼吸(肺通氣、肺換氣),氣體運輸,內呼吸(組織換氣、細胞內氧化代謝)

      呼吸系統(tǒng)結構:上呼吸道、下呼吸道、肺泡(數量、面積、壁6層=1微米、功能、彈力纖維、表面張力)

      第一節(jié) 呼吸運動和肺通氣機能

      一、肺通氣的動力學

      (一)呼吸運動

      概念:胸廓的節(jié)律性擴大與縮小

      產生機制:呼吸肌舒縮→胸廓運動→肺擴張回縮

      呼吸?。何鼩饧。豪唛g外肌、膈肌、胸頸背肌肉

      呼氣?。豪唛g內肌、腹部肌

      1.平靜呼吸過程:主動吸氣,被動呼氣 ;

      用力呼吸過程:呼吸氣均為主動

      2.呼吸形式:腹式呼吸:膈肌活動為主; 胸式呼吸:肋間肌活動為主 ; 混合呼吸 逆呼吸:吸氣時收腹

      (二)肺內壓

      概念:肺泡內的壓力。

      吸氣時減小,呼氣時增大,均與大氣壓相差2-3或2-4毫米汞柱。

      (三)胸內壓:

      概念:胸膜腔內的壓力。

      胸內壓=肺內壓(大氣壓)-肺的彈性回縮力

      生理作用: 牽拉肺擴張,有利于氣體交換。

      二、肺通氣機能

      (一)肺容量及其變化

      1.潮氣量:平靜時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氣量。約500毫升。2.補吸氣量:平靜吸氣之末最大吸氣量。約1200毫升。3.補呼氣量:平靜呼氣之末最大呼氣量。約1000毫升。4.余氣量:最大呼氣后仍貯留于肺內的氣量。

      (1+2=深吸氣量 1+2+3=肺活量 3+4=功能余氣量)

      5.肺活量:身體素質及訓練程度評定指標之一,因限制因素較多,供參考。

      男:3500毫升 女:2500毫升

      6.功能余氣量:平衡肺泡內氣體分壓,使吸氣時不致于O2分壓過高,呼氣時不致O2分壓過低,造成靜脈血液動脈化時斷時續(xù),影響氣體交換。呼氣困難會使功能余氣量增加。

      7.肺總容量:男:5000毫升,女:3500毫升

      (二)肺通氣量

      概念:單位時間內吸入或呼出的氣量。

      每分肺通氣量= 潮氣量(呼吸深度)×呼吸頻率

      成年人:6-8升 代謝水平高時增加。

      (三)肺泡通氣量

      概念:每分鐘進入肺泡與血液實際進行氣體交換的氣量。

      每分肺泡通氣量=(潮氣量-生理無效腔)× 呼吸頻率

      三、肺通氣機能的指標

      1.肺活量:反映肺一次通氣的最大能力。每十年下降9%以內。

      2.連續(xù)肺活量:連續(xù)五次測肺活量。一次強于一次說明呼吸肌機能能力強。3.時間肺活量

      第二節(jié) 氣體交換和運輸

      一、氣體交換 肺換氣:肺泡內的氣體與肺毛細血管血液中的氣體進行氣體交換。

      組織換氣:組織毛細血管血液中的氣體與組織細胞中的氣體進行氣體交換。

      (一)氣體交換的原理

      1.氣體分壓和分壓差:

      在混合氣體中某種氣體所占有的壓力即為該氣體的分壓。

      存在于體內不同部位的同種氣體的不同分壓形成該氣體的分壓差。

      氣體分子總是順分壓差從分壓高的一側流向分壓低的一側。即氣體的擴散或彌散。

      2.人體不同部位氧和二氧化碳的分壓

      O2:肺泡104﹥動脈血100﹥靜脈血40﹥組織0-30 CO2:肺泡40=動脈血40﹤靜脈血46﹤組織50-80 3.氣體擴散的速率:單位時間內氣體的擴散容積。

      正比于擴散面積、氣體分壓差、溶解度、溫度

      反比于氣體分子量的平方根和擴散距離。

      4.氣體的肺擴散容量:

      在1毫米汞柱的分壓差下,每分鐘通過呼吸膜的氣體擴散量。

      (二)肺換氣和組織換氣

      O2及CO2均順分壓差換進或換出。

      運動中O2攝入增多,組織代謝旺盛,CO2產生增多,分壓差加大,換氣效率高。

      (三)影響換氣的因素

      1.氣體的分子量愈大,換氣愈快。2.溶解度愈大,換氣愈快。3.呼吸膜愈薄,面積愈大,通透性愈好,換氣愈容易。4.通氣/血流比值=0.84時,換氣效率高

      (四)局部器官血流量 :

      組織血流量愈大組織換氣愈容易。

      二、氣體運輸

      概念: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運輸

      方式:物理溶解(1.5%)←→化學結合(98.5%)

      (一)氧運輸

      運輸載體:血紅蛋白(Hb)結構的亞鐵離子

      1.血紅蛋白與氧的結合

      Hb+O2→→HbO2(可逆氧分壓高結合氧分壓低解離)

      2.氧離曲線

      影響因素:

      血二氧化碳分壓↑、血液酸堿度↓、體溫↑、2,3——二磷酸甘油酸(紅細胞糖酵解產物)↑→氧解離作用增強(氧離曲線右移)

      3.氧儲備 4.氧利用率

      概念:每100毫升動脈血流經組織時所釋放的氧占動脈血氧含量的百分數。

      5.氧脈搏

      概念:心臟每次搏動輸出的血量。為評定心肺功能的綜合指標。

      氧脈搏= 每分輸出量/心率

      值愈高說明心肺功能愈好,效率愈高。

      (二)二氧化碳的運輸

      形式:

      1.物理溶解:6% 2.化學結合:

      ①氨基甲酸血紅蛋白7%,血紅蛋白氨基與二氧化碳結合,其分壓為條件。

      ②碳酸氫鹽 87%,在血液中以碳酸氫根離子的形式運輸,在此過程中排出CO2,調節(jié)酸堿平衡。

      意義:血液酸堿度發(fā)生變化,呼吸機能可發(fā)生代償反應。

      第三節(jié) 呼吸運動的調節(jié) 呼吸運動為非意識性節(jié)律活動,同時具有一定的隨意性。

      一、調節(jié)呼吸運動的神經系統(tǒng)

      (一)神經支配:膈神經——膈肌下降、復位——胸腔上下徑線變化

      肋間神經——肋間肌活動——胸腔前后左右徑線變化

      (二)反射:

      1.肺牽張反射:維持呼吸的節(jié)律性。為負反饋調節(jié)。

      吸氣——肺泡擴張——感受器——延髓中樞——抑制吸氣,引起呼氣。

      2.呼吸肌本體感受性反射 正反饋

      骨骼肌運動——呼吸運動加強。3.防御性呼吸反射

      病理因素、異物——咳嗽等活動。

      三、化學因素對呼吸的調節(jié)

      (一)化學感受器

      1.中樞化學感受器(CO2、H+):延髓腹外側淺表部

      2.外周化學感受器(PO2、P CO2、H+):頸動脈體、主動脈體

      (二)化學因素對呼吸的影響

      1. CO2:維持正常呼吸最重要的生理性刺激??纱碳ね庵芗爸袠懈惺芷鳌?/p>

      2. H+:直接刺激外周感受器,間接刺激中樞感受器,使呼吸加深加快。

      3. O2:刺激外周感受器,使呼吸加強。(輕度缺氧)

      抑制呼吸中樞,抑制呼吸。(重度缺氧)

      4.化學因素在調節(jié)呼吸中的相互作用

      第四節(jié) 運動對呼吸機能的影響

      一、運動時通氣機能的變化

      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氣量增加。中等強度運動:呼吸深度增加。最大強度運動:呼吸頻率增加,肺通氣氧耗增加

      呼吸當量:每分通氣量/每分攝氧量每1升的氧要經24升的通氣量獲得。

      呼吸當量值愈大,攝氧率愈低,反之則愈高。呼吸當量小為訓練程度高的評定指標之一。

      二、運動時換氣機能的變化

      三、運動時呼吸的調節(jié)

      1.神經調節(jié):條件反射、運動中樞刺激呼吸中樞、本體感受器反射

      2.體液調節(jié):CO2↑明顯增加、O2↓刺激較小、H+↑劇烈運動時表現增多。體溫增高、靜脈回流量增加等。

      四、運動時的合理呼吸

      (一)減小呼吸道阻力:口鼻并用,以口代鼻;

      (二)提高肺泡通氣效率:深而慢的呼吸形式;

      (三)與技術動作相適應:呼吸形式、時相、節(jié)奏的配合;

      (四)合理運用憋氣

      良好作用:反射性肌張力增加;提供動作支點

      不良影響:胸內壓上升,心輸出量減少;

      停止后胸內壓陡降,回心血量劇增

      合理方法:憋氣前吸氣勿太深,結束后吐氣勿過快;盡量少使用

      第五章 物質與能量代謝

      物質代謝:人體與其周圍環(huán)境之間不斷進行的物質交換過程。

      能量代謝:機體內物質代謝過程中所伴隨的能量釋放、轉移和利用。

      第一節(jié) 物質代謝

      一、人體主要營養(yǎng)物質的消化與吸收

      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內被分解為小分子的過程。

      吸收:經過消化的食物,透過消化道粘膜,進入血液和淋巴循環(huán)的過程。

      主要能源物質:糖、脂肪、蛋白質 通過氧化釋放能量。

      能量單位:千卡(Kcal)、千焦爾(KJ)1千卡=4.186千焦耳

      (一)生理功用:

      糖:主要供能物質(總能量70%)每克糖完全氧化釋放4.1千卡熱量,需氧少,經濟;

      脂肪:含熱量高,每克脂肪完全氧化釋放9.3千卡熱量;

      蛋白質:可供能,但主要用于組織生長、構成、更新、修補。

      每克蛋白質完全氧化可釋放4.3千卡熱量。

      (二)主要營養(yǎng)物質的消化與吸收

      1.消化

      方式:

      ①機械性消化或物理性消化:通過消化道肌肉的舒縮活動,將食物磨碎,并使之與消化液充分混合,并將食物不斷地向消化道遠端推送。

      ②化學性消化:通過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來完成,消化液中所含的各種消化酶能分別將糖類、脂肪及蛋白質等物質分解成小分子顆粒。

      ③營養(yǎng)物質在消化道各部位消化簡述:口腔內消化;胃內消化;小腸內消化 ;大腸內消化

      2.吸收

      ① 吸收的部位 :

      食物在口腔及食道內不被吸收。胃所吸收的食物也很少,只吸收酒精和少量水分。

      小腸是吸收的主要部位,一般認為,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的消化產物大部分在十二指腸和空腸吸收,回腸能夠吸收膽鹽和維生素B12。

      大腸主要吸收水分和鹽類,結腸可吸收其腸腔內80%的水和90%的Na+及Cl-。

      ② 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形式

      糖→葡萄糖 脂肪→甘油+脂肪酸 蛋白質→氨基酸

      二、主要營養(yǎng)物質在體內的代謝

      (一)糖代謝

      1.人體的糖貯備及其供能形式

      人體內糖類主要是糖原及葡萄糖,通過食物獲得。2.糖在體內的分解代謝 3.運動與補糖

      ① 補糖時間與補糖量

      目前一般認為,運動前3-4小時補糖可以增加運動開始時肌糖原的貯量。運動前5分鐘內或運動開始時補糖效果較理想。應當注意的是,在比賽前一小時左右不要補糖,以免因胰島素效應反而使血糖降低。

      ② 補糖種類

      低聚糖是一種人工合成糖(目前多使用由2-10個葡萄糖單位聚合成的低聚糖),滲透壓低,分子量大于葡萄糖。研究表明,濃度為25%的低聚糖的滲透壓相當于5%葡萄糖的滲透壓,故可提供低滲透壓高熱量的液體,效果較理想。

      對糖原恢復的研究發(fā)現,淀粉、蔗糖合成肌糖原的速率大于果糖,但果糖合成肝糖原的效果則比蔗糖或葡萄糖為佳。因此,補糖時應注意合理選擇搭配糖的種類,同時,運動員膳食中應注意保持足夠量的淀粉。

      (二)脂肪代謝

      1.人體的脂肪貯備

      人體脂肪的貯存量很大,約占體重的10%-20%。一般認為,最適宜的體脂含量為:男性為體重的6%-14%,女性為10%-14%。

      2.脂肪在體內的分解代謝

      脂肪在脂肪酶的作用下,分解為甘油及脂肪酸,然后再分別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出大量能量,用以合成ATP。在氧供應充足時進行運動,脂肪可大量消耗利用。

      3.脂肪代謝與運動減肥

      運動減肥通過增加人體肌肉的能量消耗,促進脂肪的分解氧化,降低運動后脂肪酸進入脂肪組織的速度,抑制脂肪的合成而達到減肥的目的。

      (三)蛋白質代謝

      1.蛋白質在體內的代謝 2.關于蛋白質的補充問題

      (四)水代謝

      (五)無機鹽代謝

      (六)維生素

      第二節(jié) 能量代謝

      一、基礎代謝

      (一)概念

      1.能量代謝:能源物質分解代謝過程中所伴隨的能量釋放、轉移和利用。2.能量代謝率:單位時間內所消耗的能量。3.基礎代謝:基礎狀態(tài)下的能量代謝。4.基礎狀態(tài):人體處于清醒、安靜、空腹、室溫20—25攝氏度。

      5.基礎代謝率:單位時間內的基礎代謝。即基礎狀態(tài)下的能量代謝,是維持最基本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代謝。

      (二)測定原理 熱力學第一原理:能量守恒

      食物化學能(一定時間內機體所消耗的食物產熱)=熱能+外功

      測定方法:間接法:反應物量與產物量呈一定的比例關系

      不同物質氧化所消耗的氧和所產生的二氧化碳以及所釋放的熱量呈一定的比例關系。通過收集安靜時和運動時的呼出氣體,分析其中氧和二氧化碳的量并換算成熱量即等于機體的能量代謝率。

      (三)與能量代謝有關的幾個概念

      1.食物熱價:1克食物完全氧化分解所釋放的熱量。2.氧熱價:各種能源物質在體內氧化分解時每消耗1升氧所產生的熱量。3.呼吸商:各種物質在體內氧化時產生的二氧化碳與所消耗的氧的比值。

      該指標可通過反映不同運動形式的運動強度來評價機體運動時的相對能量代謝水平。

      (三)影響能量代謝的因素

      1.肌肉活動 2.情緒影響。3.食物的特殊動力作用 4.環(huán)境溫度:

      二、人體運動時的能量供應與消耗

      (一)骨骼肌收縮的直接來源:ATP——三磷酸腺苷

      (二)三個能源系統(tǒng)的特征

      1.磷酸原系統(tǒng)即ATP—CP系統(tǒng)

      特點:不需氧,直接分解,供能速率快但產生能量較少,CP來源有限,維持運動6—8秒。

      ATP→ADP+Pi+E

      ADP+CP→ATP+C

      2.酵解能系統(tǒng)

      底物:肌糖原、葡萄糖

      特點:不需氧,供能速度較快,生成ATP較少,有乳酸產生,運動30秒供能速率最大=5.2毫摩爾/公斤/秒,維持2—3分鐘運動。

      糖元+ADP+Pi→ATP+乳酸

      3.氧化能系統(tǒng)

      底物:三大能源物質,特點:有氧條件下分解供能,供能速度較慢,產生能量多,貯量豐富,維持1小時以上運動的能量供應。

      (三)能源系統(tǒng)與運動能力

      不同能源系統(tǒng)的供能能力決定運動能力的強弱;

      例:有氧——馬拉松;酵解——中、長跑

      不同強度、不同形式的運動需要不同的能源系統(tǒng)供能作為基本保證;

      例:有氧——馬拉松;酵解——中、長跑

      一切運動過程的能量供應均由三個系統(tǒng)不同比例混合供能,比例取決于運動性質和特點。

      例:籃球:運球、投籃;足球:快速奔跑、射門

      1.不同運動項目的能量供應 2.運動中能源物質的動員

      糖:首先分解肌糖原——血糖(運動5—10分鐘后)——運動時間延長,肝糖原分解補充血糖

      脂肪:運動30分鐘輸出功率最大,在糖類動用并消耗,且供氧充足時大量動用

      蛋白質:30分鐘以上的耐力項目

      3.健身運動的能量供應

      健身運動特點:種類多,強度低(50—70最大攝氧量%),時間長(30—60分鐘)

      第三節(jié) 體溫

      一、正常人體溫度

      體溫:指機體深部的平均溫度,即體核溫度。

      意義:體溫的相對恒定是機體新陳代謝和一切生命活動正常進行的必需條件。

      (一)體溫的測定

      測定的常用部位包括口腔、直腸和腋窩。

      直腸溫度:正常值為36.9-37.9oC;口腔溫度:約比直腸低0.3oC;

      腋窩溫度:約比口腔溫度低約0.4oC。習慣上,常采用方便的測定部位即口腔及腋窩。

      (二)影響體溫的因素

      1.晝夜節(jié)律; 2.性別差異 ; 3.年齡差異:新生兒和幼兒體溫略高于成人,成人略高于老年人。4.肌肉活動:進食、肌肉活動、情緒激動等,機體的產熱增多體溫升高。5.其他

      二、體溫調節(jié)

      (一)產熱過程

      1.產熱量:人體安靜狀態(tài)下的產熱量一般高于基礎代謝25%,而運動時的產熱量最多可比安靜時增加l0-20倍。

      2.產熱部位:安靜狀態(tài)時,主要是內臟;運動狀態(tài)時,主要是骨骼肌

      (二)散熱過程

      1.散熱途徑:四個

      (1)皮膚散發(fā)大多數熱量;(2)經呼吸道蒸發(fā)散發(fā)小部分熱量;(3)隨尿、糞排泄散發(fā)

      (4)通過加溫冷空氣、冷食物而散發(fā)少量熱量。

      2.皮膚散熱方式:人體最主要的散熱途徑。

      (1)輻射散熱:

      ① 概念:體熱以紅外線的形式傳給外界較冷的物體。

      ② 取決因素:氣溫、機體散熱面積 ③ 安靜狀態(tài)下的主要散熱方式:占60%。

      (2)傳導散熱

      ① 概念:是指人體將熱量直接傳給與它相接觸的較冷的物體。

      ② 取決因素:接觸物體的溫度和導熱性能

      (3)對流散熱

      ① 概念:是指體熱隨著空氣的流動而散失。是傳導散熱的一種特殊形式。② 取決因素:氣溫和風速。

      (4)蒸發(fā)散熱

      ① 不感蒸發(fā):又稱不顯汗。② 發(fā)汗:又稱可感蒸發(fā)。

      2.運動中體溫的變化及調節(jié)

      運動中體溫的適度升高可以提高神經系統(tǒng)的興奮性;降低肌肉的粘滯性,加快收縮速度;加快肌肉血流速度和加大血流量;促進氧合血紅蛋白的解離及二氧化碳的交換,有利于提高人體的運動能力。

      3.服習

      人體對高溫或低溫環(huán)境所產生的由不適應到適應的生理過程,稱為對氣候的服習。

      運動員在長期的運動訓練中,其體溫調節(jié)可以在較大范圍內實現對冷及熱環(huán)境的服習,這樣才能保證在特殊氣溫環(huán)境下仍具有良好的運動能力。

      第六章 腎臟機能

      一節(jié)腎臟的基本結構

      一、腎單位的基本結構

      每個腎單位包括腎小體和腎小管兩部分,腎小體包括腎小球和腎小囊兩部分,腎小管分為近曲小管、髓袢、遠曲小管三段。

      了解濾過膜的結構。

      腎臟的排泄途徑:腎小球、腎小囊、近球小管、髓袢、遠球小管、集合管、腎盞、腎盂、輸尿管、膀胱、尿道 腎臟除有排泄功能外,還具有內分泌功能。

      二、腎臟的血液循環(huán) 腎臟的血液循環(huán)特點:血液經過兩次小動脈(入球和出球小動脈)和形成兩套毛細血管網(腎小球和腎小管處的毛細血管網)。

      第二節(jié) 尿的生成過程

      尿生成是在腎單位和集合管中進行的,包括三個環(huán)節(jié)。

      一、腎小球的濾過作用

      血液流過腎小球毛細血管時,通過濾過膜進入腎小囊內,這種液體稱為濾液或稱原尿。血細胞和血漿中大分子物質(如蛋白質等)不能濾過,仍保留在血液中。

      1.濾過膜的通透性和濾過面積

      血漿中小分子的葡萄糖、尿素、尿酸、肌酐和各種粒子等物質都可以濾過,大分子物質極少濾過,分子量超過7萬的物質則不能濾過。

      腎小球毛細血管的總面積即濾過面積,大的濾過面積有利于尿的生成。

      2.有效濾過壓:是濾過作用的動力

      有效濾過壓=腎小球毛細血管壓-(血漿膠體滲透壓+腎小囊內壓)

      3.腎血流量:激烈運動時腎血流量大為減小。

      二、腎小管與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近曲小管是重吸收量最大、重吸收物質種類最多的部位。

      重吸收方式:被動重吸收和主動重吸收

      重吸收特性:選擇性、有限性

      三、腎小管與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腎小管與集合管上皮細胞將自身新陳代謝的產物(如H+、K+、NH3等)分泌到小管液中的過程,稱分泌作用。

      四、尿的成分、理化性質及尿量

      1.尿的成分 2.尿的顏色:淡黃色透明液體 3.尿的比重:1.010-1.025 4.尿的酸堿度:5.0-7.0 5.尿量:1-2升 /日

      第三節(jié) 腎臟在保持水和酸堿平衡中的作用

      一、腎臟在保持水平衡中的作用

      維持體內水平衡的主要途徑有兩條:一是通過血漿晶體滲透壓的改變,二是通過循環(huán)血量的改變。

      1.血漿晶體滲透壓:

      人體大量出汗、嚴重嘔吐、腹瀉→血漿晶體滲透壓升高→刺激抗利尿激素分泌和釋放增多→尿量減少

      水利尿:一次性大量飲清水,反射性地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和釋放減少而引起尿量明顯增多的現象。

      2.循環(huán)血量、血壓: 循環(huán)血量減少→對容量感受器刺激減弱→迷走神經傳入中樞沖動減少→反射性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和釋放增多→尿量減少

      血壓下降→對壓力感受器刺激減弱→迷走神經傳入中樞沖動減少→反射性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和釋放增多→尿量減少

      二、腎臟在保持酸堿平衡中的作用

      1.腎小球濾液中NaHCO3的重吸收 2.尿的酸化 3.銨鹽的形成:排酸保堿,對維持體內酸堿平衡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第四節(jié) 運動對腎臟機能的影響

      一、尿量

      運動后尿量主要受氣溫、運動強度、運動持續(xù)時間、泌汗和飲水量等因素影響。如果在夏季進行強度較大、持續(xù)時間較長的運動,或強度雖不大但時間長的運動時,由于大量泌汗,故尿量減少。

      二、運動性蛋白尿

      正常人在運動后出現的一過性蛋白尿稱為運動性蛋白尿。影響運動性蛋白尿有如下幾個主要因素:

      1.運動項目2.負荷量和運動強度3.個體差異 4.機能狀況 5.年齡與環(huán)境

      三、運動性血尿 正常人在運動后出現的一過性顯微鏡下或肉眼可見的血尿稱為運動性血尿。肉眼觀察到的血尿呈褐色或濃紅茶色,顯微鏡下血尿為正常尿色,但可見紅細胞

      第五篇:PBL生理學血液教案

      PBL教案基本要求

      1.PBL教案是教師針對PBL課程中的案例而編制的教學方案。教案的基本設計單位是一個完整的教學案例,通常由兩名以上教師集體編寫。

      2.PBL教案的基本要素包括:課程名稱、課程教學時數、教學對象、教學目標和要求、組織形式、教材及參考書、教學環(huán)境(教學媒體或工具)準備、教學安排(包括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時間分配、討論題的布置)、評價等。

      3.PBL教案要緊緊圍繞PBL課程目標,按照PBL的原則和要求進行設計。教案應體現以下特點:

      (1)以問題為學習的起點,一切學習內容以問題為主軸來架構;

      (2)問題必須是學生在未來專業(yè)領域可能遇到的“真實世界”的問題,是非結構化的問題,沒有固定的解決方法和解決過程;(3)教學活動注重小組協作學習和自主學習;

      (4)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進行問題探究性學習:(5)教師是學習的幫助者、引導者,也是PBL學習的設計者、組織者。4.PBL教案設計應體現PBL教學的進程規(guī)則:(1)第一輪

      呈遞?頭腦風暴?問題假設?討論確定關鍵詞(主題)?

      個人研究、學習(查閱資料?學習?小組成員間溝通?再查閱、學習,2-7天)?討論,報告?自我評價,小組評價,教師評價。(2)第二輪

      第二次呈遞?頭腦風暴?問題假設?討論確定關鍵詞(主題)?

      個人研究、學習(查閱資料?學習?小組成員間溝通?再查閱、學習,2-7天)?討論,報告?自我評價,小組評價,教師評價。(3)第三輪

      第三次呈遞?頭腦風暴?問題假設?討論確定關鍵詞(主題)?

      個人研究、學習(查閱資料?學習?小組成員間溝通?再查閱、學習,2-7天)?討論,報告?自我評價,小組評價,教師評價。(4)匯報及評價。

      學習小組的自我評價與反思。學習成果匯報。

      5.在堅持PBL教案基本要求的基礎上,鼓勵能充分體現教師教學設計思想、體現教師教學經驗和教學風格的個性化教案,推進教案的創(chuàng)新。

      6.教研室或PBL教師團隊應在集體備課、講評教案的基礎上,整理出集體教案作為基本教學文件保存和使用。

      xx學院PBL or CBL教案

      問題名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課程類別:_____ 教學對象:______

      xx學年 第xx學期

      案例1:

      xx學院

      日期:

      ****年**月**日

      問題、案例編寫者:

      編寫者Ⅰ :

      基礎部(系)部 xx 教研室 電子信箱 電話: 編寫者Ⅱ:

      基礎部(系)部 教研室 電子郵件: 電話:

      PBL課程教學過程

      一、課前的準備(一)問題陳述(二)單元教學計劃(三)教師教學資源(四)教師可提示的問題(五)學生應探討的議題

      二、發(fā)展活動(一)陳述問題

      1.引導學生閱讀問題陳述 2.了解問題情境(二)建立問題結構

      1.事實狀況(現在知道什么?)

      2.理想和假設(問題應該怎么解決?)3.學習議題(還要知道什么?)4.行動計劃(如何知道?)(三)搜集信息

      1.書和雜志

      2.影片和網站(四)討論問題

      1.報告和發(fā)表看法 2.呈現各種解決方案(五)解決問題

      1.評估各項解決方案 2.歸納與結論

      三、綜合活動(一)歸納學習(二)學習心得(三)學習成效評價

      實施日期________ 課時數______ 教室__________ 導師__________助教__________ ? ? ?

      PBL培訓

      1.PBL介紹

      2.PBL目的和要求 3.學習方法 4.考評方式 5.導師簡介 ??

      分 組 1.分組目的和方法 2.分組,選小組長

      3.相互認識,自我介紹,聯系方式 ??

      任務及分工任務:血液組成的功能,義務獻血注意事項,輸血意義,可能出現的問題。非法賣血帶來的社會及疾病傳播等問題。血液替代品的前景。

      演講(xxx負責),資料(xxx負責),圖片(xxx負責)

      指 導 I-1 實施日期________ 課時數______

      教室__________ 導師__________ ?

      教學過程結構表

      現在知道什么?(事實)

      1.學生已知道血液的基本知識。

      2.學生已經知道失血后及時輸血可以挽救生命。

      3.學生已知媒體關于非法賣血帶來疾病傳播風險的爭論報道。

      3.學生已經知道醫(yī)院內用血主要來自正規(guī)采血機構所采集的公民義務獻血,常常會出現血荒。4.人類已利用輸血搶救病人治療疾病的同時也有可能感染一些疾病。

      問題該怎么解決?(想法)1.找出支持義務獻血的論點。

      2.找出人們反對非法賣血做法的原因。3.如何減少因為輸血感染疾病的可能。4.如何避免出現用血時血荒?

      還要知道什么?(學習目標或議題)1.一名健康的公民一生可以獻多少血? 2.國內獻血者體檢標準

      3.獻血前后應注意什么?獻血有相應的福利 4.獻血體格檢查包括哪些內容?獻血的益處。5.獻血的流程。6.輸血的新進展 7.血液替代品的前景

      如何知道?(行動計劃)1.上網找資料。

      2.到圖書館查閱有關的書籍。3.搜集報刊雜志的資料。4.詢問請教專業(yè)人士。

      ?

      案例介紹

      ?

      討論問題

      1.干細胞的概念 2.干細胞的特點 3.干細胞應用的基礎

      4.干細胞應用技術(利弊)5.干細胞應用范圍與面臨的問題 6.國內外相關網站

      指 導 I-2 實施日期________ 課時數______ 教室__________ 導師__________助教__________ ?問題介紹

      (前述案例的后續(xù)。)

      1.干細胞技術的市場前景

      目前科學家已能在體外以干細胞為種子培育成功一些組織器官,來替代病變或衰老的組織器官。

      2.干細胞應用的倫理、法律及社會問題 3.怎樣科學合理利用干細胞資源。

      ?

      討論問題

      1.在干細胞研究中,橫向分化的發(fā)現能解決倫理問題嗎?人們可望從自體中分離出成體干細胞,在體外定向誘導分化為靶組織細胞并保持增殖能力,將這些細胞回輸入體內,從而達到長期治療的目的。

      2.舉例說明人類為何需要通過立法來管理科學和技術的應用。3.本組對干細胞是否有任何新的觀點或看法? ??

      ?

      自我評價 小組評價 教師評價

      評價

      指 導 II-1 實施日期________ 課時數______ 教室__________ 導師__________助教__________ ?

      教學過程結構表

      現在知道什么?(事實)

      1.人類的行為會影響生態(tài)圈的改變。

      2.目前人類已利用科學方法孵育某些瀕臨滅絕的物種,同時也對生態(tài)圈造成某種程度的災害。3.人類仍在利用科學技術發(fā)展各種方法來影響生態(tài)系統(tǒng)。4.學生已知道食物鏈的基本意義。

      5.部分學生聽過或粗略了解大量繁殖、基因食品及克隆的概念。問題該怎么解決?(想法)

      1.找出支持放飛蝴蝶以制造浪漫婚禮的論點。2.找出環(huán)保人士反對此行為的原因。

      3.人類以哪些方法在影響生態(tài)圈的改變?有何改變? 5.人類是否應該以人為方式改變自然界的物種數目? 還要知道什么?(學習目標或議題)1.了解人類對整個自然生態(tài)系的影響。以人為方式增加生態(tài)界物種數量有何影響?對大自然是好是壞?(人工繁殖、基因改造、復制)

      3.認定人類行為對大自然影響是好是壞的標準是什么?能夠粗略提出方法來降低人類改變自然生態(tài)所造成的災害。

      4.目前人類以使用哪些方法去增加其它物種的數量?如何達到生態(tài)界的平衡發(fā)展?是否有可能實現?

      5.是否應立法或以其它方式規(guī)范人類以各種方法來增加各種物種的數目?分析人類以人為方式大量繁殖、基因改造甚而復制其它物種的影響。如何知道?(行動計劃)1.上網找資料。

      2.到圖書館查閱有關的書籍。3.搜集報刊雜志的資料。4.詢問請教專業(yè)人士。

      ?

      案例介紹

      幾個世紀以來,在婚禮上向新人拋撒大米祝賀是西方廣為流行的風俗。然而到了20世紀80年代以后情況有了變化。愛鳥者指出:鳥類因貪吃這些大米,有堵塞消化道的危險。于是人們改用五彩繽紛的氣球作為賀禮,但海洋生物保護者認為:氣球會飄到海上,噎死海魚和鯨魚。結果美國一個叫里克.米庫拉的人想出了在婚禮上放飛蝴蝶的主意,但他并不是那種夜間去捕捉蝴蝶的人,而自1980年起于賓州設立蝴蝶公司培育出售家畜蝴蝶。米庫拉以100美元一打的價格出售婚禮蝴蝶,有時亦為喪禮提供,此種浪漫的行為,仍引起不少環(huán)保人士的爭議。對于這事件您的看法如何?現在你必須提出一份報告來說服任何一方接受你的意見,你將如何呈現?(以上數據來源節(jié)錄自http://)

      ?

      討論問題

      1.列舉地方或區(qū)域環(huán)境變遷所引發(fā)的環(huán)境破壞﹐并提出可能解決的方法。2.分析自然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及其互動如何影響人類的生活型態(tài)。3.評估地方或區(qū)域所實施的環(huán)境保育政策與執(zhí)行成果。

      4.在面對爭議性的問題時,能從多元的觀點與他人進行理性辨證,并為自己的選擇與判斷提出好理由。

      5.舉例說明個人或群體為實現其目的而影響他人或其它群體的歷程。6.舉例說明人類為何需要透過立法來管理科學和技術的應用。

      7.評估科技的研究和應用,不受專業(yè)倫理、道德或法律規(guī)范的可能結果。8.舉出全球關注的課題(如環(huán)?!龋治銎湟蚬⒔媶栴}解決方案。9.國內外相關網站

      指 導 II-2 實施日期________ 課時數______ 教室__________ 導師__________助教__________ ? ? 問題介紹

      (前述案例的后續(xù)。)

      討論問題

      1.本組認為認定人類行為對大自然影響是好是壞的標準是什么?

      2.尋找數據顯現目前人為方式增加物種數目的例子與現象?!荆ǎǎ┙M:人工大量繁殖、()()組:基因改造、()()組:復制】 3.分析歸類哪些對環(huán)境較有利?哪些對環(huán)境較有害? 4.討論以此種人為方式來增加物種數量是否可行?

      5.不管是否可行,是否都有方法將對大自然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6.經由討論決定:本組將向何方提出改進意見。7.本組對促使生態(tài)平衡是否有任何新的觀念或方法? 一定要注明資料來源。

      ?

      評價

      自我評價 小組評價 教師評價

      1.教師觀察同學們參與討論互動之狀況及問題反應的表現。2.同學自評互評分組工作之參與度。3.分組口頭報告與書面報告。

      總結及評價

      實施日期________ 課時數______ 教室__________ 導師__________助教__________ ?

      ?

      問題回顧及提高

      1. 2. 3. ??

      ?

      學習成果報告及評價

      1.報告形式 2.方式與要求 3.評價體系 ??

      ?

      導師指南

      (與前述問題相關的參考資料。)

      ?1. 2. 3. 4. 5. 6. 參考文獻

      要盡量避免以下情況: 1.缺乏新的學習(Without new learning)

      在知識方面,學生只是下載或抄下不同來源的資料,對內容并沒有作更深入的理解。在學習技能方面,同學如同中學時代所做的專題研習,除了在篇幅上有增加外,學習技能仍停留于搜集及整理的低層次階段,很少有發(fā)展的分析、綜合、批判、反思等高層次思維。2.缺乏新發(fā)現(Without new finding)

      在結論方面,同學一般都停留于人云亦云的階段,鮮有突破出新的體驗或新的見解。

      3.缺乏擁有感(Without ownership)整個報告,除了精美的手工外,再沒有別的東西令學生感到自己擁有原創(chuàng)性,帶給同學的只是痛苦回憶。

      獨到的見解;具創(chuàng)意的設計;新穎的構想能帶給同學一份成就感。

      下載生理學 教案word格式文檔
      下載生理學 教案.doc
      將本文檔下載到自己電腦,方便修改和收藏,請勿使用迅雷等下載。
      點此處下載文檔

      文檔為doc格式


      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fā)貢獻自行上傳,本網站不擁有所有權,未作人工編輯處理,也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果您發(fā)現有涉嫌版權的內容,歡迎發(fā)送郵件至:645879355@qq.com 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工作人員會在5個工作日內聯系你,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

      相關范文推薦

        人體解剖生理學教案

        人體解剖生理學教案 敖明章 2016.8 前言 人體解剖生理學是醫(yī)學科學的分支,分人體解剖學和人體生理學兩部分。人體解剖學闡述人體正常器官形態(tài)結構、位置毗鄰;人體生理學研究......

        《人體解剖生理學》實驗教案

        實驗一、 人體四大基本組織(3學時) [教學目的要求]在顯微鏡下辨認單層柱狀上皮、單層扁平上皮、復層扁平上皮、平滑肌、心肌、骨骼肌、軟骨組織、骨組織。 觀察了解四大基本組......

        人體解剖生理學教案1

        人體解剖生理學教案 第一章緒論 本章簡要講解人體解拋生理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細胞和基本組織 重點講授細胞的基本形態(tài)結構;上皮組織的一般特點 、分類及......

        生理學習題

        四、各項選擇題 (一)單項選擇1.正常人的直腸溫度、腋窩溫度和口腔溫度的高低應當是( ) A.口腔溫度>腋窩溫度>直腸溫度 B.直腸溫度>口腔溫度>腋窩溫度 C.直腸溫度>腋窩溫度>口腔溫......

        生理學說課稿

        各位老師,大家下午好! 今天向各位進行《生理學》課程說課。我說課的對象是15級三年制專科護理專業(yè)的學生。接下來,我將從以下六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 課程介紹 1.課程性質:生理......

        生理學教學大綱

        生理學教學大綱一、課程基本信息 課程編號:0000001 課程中文名稱:生理學 課程英文名稱:Physiology 課程性質:專業(yè)主干課程 開課專業(yè):生物醫(yī)學工程 開課學期:5 總學時:40(其中理論32......

        生理學實驗報告

        生理學實驗報告,請按照以下格式書寫,將實驗結果(包括圖表)填寫在實驗結果項下,并對實驗結果進行討論與分析,每次實驗課結束后一周內提交有效,逾期將無法提交。(寫作業(yè)時可將本報告格......

        生理學作業(yè)

        第一章 緒論 一、名詞解釋 1.新陳代謝 2.興奮性 3.閾值 4.內環(huán)境 二、是非題: 1.反射是反應,反應不一定是反射 2.組織接受刺激后活動增強,說明其興奮性增強。 3.穩(wěn)態(tài)是指人體內環(huán)境的各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