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黨偉業(yè)》影評
題目:觀《建黨偉業(yè)》有感
作者:王越輝
班級:高二(10)班
聯(lián)系方式:***
觀《建黨偉業(yè)》有感
——眾星璀璨照耀獻禮大業(yè)
6月15日,凝聚萬千關注的《建黨偉業(yè)》全國公映,早在公映前,其宣傳噱頭已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無論是“數星星”的豪華陣容,還是放言豪奪8億票房的豪言壯志;無論是霸占七月黃金檔,哈七變三為其讓步的傳聞,還是演員被封殺、刪戲的消息??無可置疑的是,這部萬眾矚目的《建黨偉業(yè)》帶著所有人的期待,來了!
早在《建國大業(yè)》上映時,就有傳言說,2011年將要上映一部更加宏大的《建黨偉業(yè)》作為建黨90周年的獻禮。但是一開始,好多人以為這只是個玩笑,但現在這部史詩大片轟轟烈烈的上映了。
2009年的《建國大業(yè)》著實讓紅色獻禮劇火了一把。一部主旋律電影依靠云集的明星和無數戲里戲外的噱頭,狂掃4個億的票房,創(chuàng)下了國產電影的紀錄。因其特殊的題材,不免成為各大電影頒獎典禮的???,但就是如此,終究也未能逃脫褒貶不一的命運。有的評論家寫到:“《建國大業(yè)》給人們留下的記憶,除了豪華的明星陣容之外,大概就是蔣介石的那句臺詞:反腐敗,亡黨;不反,亡國?!边@未免太過苛刻,但其松散的故事結構確實難以引起人們的共鳴。但如今號稱《建國大業(yè)》升級版的《建黨偉業(yè)》給人的卻絕對不是這種感受。
我不想從多么宏大的角度來剖析這部電影,也不想讓自己的感受上升到向偉大祖國致敬、向偉大的黨致敬、向革命英烈致敬的高度??傊?,我不想用官方的語言來評論這部很官方的電影。
我覺得《建黨偉業(yè)》之所以能打動觀眾,首先得益于誠意。當我坐在電影院的時候,我就認定這是一部有誠意的電影。這份誠意來自導演,來自演員,來自無數的幕后工作人員。導演用平實的手法,嫻熟的鏡頭將近乎真實的歷史場景還原給觀眾。無論是群情激憤的游行場面,還是溫馨浪漫的長焦遠景,更甚氣氛熱烈的大會討論??導演都在用富有誠意的鏡頭來向當初那群有志青年們致敬。這部電影的成功有很大一部分都該歸于這群富有誠意的演員,當趙本山飾演的段祺瑞、范偉飾演的黎元洪、馮鞏飾演的馮國璋??出場后,不僅引發(fā)電影院中的一陣陣笑聲,可我卻認為這絕對不可笑。這些以戲劇表演而著稱的演員勇于接下這些正統(tǒng)角色,本身就是一個挑戰(zhàn)。他們已經用了很長時間來對這些既熟悉卻又極其陌生的人物進行揣摩,他們放棄了自己所擅長的表演風格來對角色進行重新演繹,其深厚的誠意展露無遺。緊湊的情節(jié)、適時的字幕設置、行之有效的發(fā)行工作??幕后人員嚴謹的工作態(tài)度的確讓人感受到了其濃濃的誠意。
其次,我認為《建黨偉業(yè)》成功的另一大原因則是主創(chuàng)人員極盡可能的爭取更年輕的視角來處理那些歷史。《建黨偉業(yè)》中,毛澤東和楊開慧的愛情處理的浪漫非常。最為經典的一幕是:北平的除夕夜里,毛澤東在大雪里抱起楊開慧,眺望遠處的煙火。而蔡鍔與小鳳仙車站的難舍難分,鐵血柔腸,更使人為之心醉??
著名網絡作家寧財神看過十幾分鐘的段落后,在微博上說:“我覺得,這部電影應該不會難看。在那個風起云涌的亂世,一群希望扭轉乾坤的瘋子,為這個國家奉獻了一切。不管他們身上的標簽是什么,也不管歷史會演變成什么樣子??只為那一刻,他們排山倒海的決心與勇氣,這個電影,就值得一看?!?/p>
我想,主旋律電影不一定要放在至高無上地高度,供眾人來瞻仰其無限閃耀的光輝,深刻剖析其背后究竟蘊含了什么深刻的歷史意義,絞盡腦汁來賦予其對于現實生活的社會啟示。
也許,只要我們能夠感受到那紅色的激情,心甘情愿的走進電影院,那就夠了。
第二篇:建黨偉業(yè)影評
一部高貴的電影——《建黨偉業(yè)》影評
看這部片的最大意義就是可以將我對黨史的那些零零碎碎的記憶片段連接起來,也算是盡一個公民的一點責任,影片在技術上沒話說,假使我們能暫時忘記現實社會中種種不和諧的現狀,想想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的諸多“偉業(yè)”,再和過去的政治電影和歷史觀點縱向比較,那么《建黨偉業(yè)》不失為一部內容相對客觀,情感十分充沛的電影。
除了看熱鬧的人之外,我想能夠真正從心理上接受《建國大業(yè)》、《建黨偉業(yè)》這類獻禮片的觀眾,絕不是從中發(fā)現了我們偉大光榮和一貫正確的黨的新的“歷史功績”,那些事基本上我們每個人從小都開始知道。個人以為,《建國》和《建黨》兩部電影“巨無霸”最積極的地方在于:在中國復雜的歷史進程和現實狀況之下,在事關執(zhí)政黨的歷史問題上,能夠從人性的角度去塑造昔日的政治死敵和被打倒的歷史人物,基本擺脫了一刀切、非此即彼的固定模式,這倒也不失為一種進步。
這樣的電影的前提自然是政治正確。在中國,過去的相當長的時期內,“政治正確”是個相當嚴肅的問題,很多人曾受累于此,家破人亡的例子不勝枚舉。在這個問題上是開不得半點玩笑的,但是在今天,即使是在獻禮片中也開始加入了娛樂元素,諸多的娛樂明星的加盟自不必說,不少細節(jié)中也注意制造喜劇效果。在事關執(zhí)政黨臉面的問題上,不再是一本正經地照本宣科,乏味無聊地說教。這可以看做是這兩年主旋律電影的積極方面,《建國》和《建黨》都在這么做。如果以平和的心態(tài)對看,這是必須承認的事實。
影片主要是記錄了從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這段時間內的歷史故事與風云人物,雖然毛澤東貫穿于影片始終,但是畢竟他在建黨后才大放光彩的,對于毛澤東影片主要講述了他解救中國的激情和與楊開慧之間的愛情故事。
影片主要講述了3段故事,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和成立中國共產黨。辛亥革命
影片開頭就是一小段戰(zhàn)爭畫面標志著辛亥革命的勝利,然后就是孫中山和袁世凱一起推翻了舊王朝,建立了民國,之后就是孫中山和周潤發(fā)飾演的袁世凱之間的斗爭了,與此同時就伴隨著一個個背叛袁世凱的愛國之士被暗殺,幸運的一個就是劉德華飾演的蔡鍔安全的到達了日本并且回國后率領朱德在棉花坡大戰(zhàn)吳佩孚,氣的袁世凱去世,也使袁世凱的皇帝美夢破碎。
五四運動
十月革命后的五四運動是影片的高潮部分也是最激動人心的,這里的主要人物就是馮遠征飾演的陳獨秀、張嘉譯飾演的李大釗和劉燁飾演的毛澤東,這里也是打醬油明星最多的地方。中國知識分子精英探索革命發(fā)展并且展開的各種斗爭和爭執(zhí)看的飛仔激動人心,馮遠征用他那聲嘶力竭的嘶吼詮釋著他心中的憤怒,亂世出英雄就是這樣的場面。其實影片也沒有將陳獨秀和李大釗完全正面化,他們只是激起了一種思想的浪潮,沒有真正的將革命落到實處,當時他們也不確定未來的路該怎么走,在這里胡適和毛澤東是看的最清楚的。
成立中國共產黨
這一段都是一些年輕演員,富有活力和激情,陳道明在巴黎拒絕簽約是相當的有氣勢,之后和俄國共產主義聯(lián)盟合作在中國也建立一個共產政黨,于是這些年輕的愛國人士就開始組織成立一個政黨,在這里韓三平導演還本色出演了一個給共產黨照相的攝影師。俄國來的共產主義者是相當的聰明——在中國你必須學會反跟蹤,兩次甩掉加上一次聰明的決定——轉移到船上真的是救了中國啊。
這部影片大致有4個笑點,但是每一處都暗藏令大家反思的情節(jié):
第一就是周潤發(fā)飾演的袁世凱罵日本大使的時候,在《建黨偉業(yè)》中最突出的莫過于在教科書中一直是千夫所指的“國賊”袁世凱的形象的顛覆。當然袁世凱的歷史問題是被定了性的,姑且拋開他賣沒賣國和賣了多少國的問題不談,單是搞復辟帝制就是開倒車,哪家歷史都不會也無法在這個問題上做文章。關鍵在于,袁世凱的政治問題和他作為一個人存在形態(tài)是兩回事,不能因為他復辟帝制和做過損害民族利益的事情,就否定他個人的性格魅力。哪怕是反派人物也是要有精氣神的,否則電影就生動不起來,而《建黨偉業(yè)》中的袁世凱就是一個有精氣神的反派。在表現袁世凱迫于壓力,接受日本二十一條時,重點表現了他的憤怒和無奈,更值得肯定是這一情感表達不是從民族和國家這種抽象層面上去描述的,而是用諸如“伊藤博文活著也不敢這樣威脅老子”的臺詞來表現,是很符合這種稱霸一時的政治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第二就是陳獨秀他們和劉佩琦飾演的辜鴻銘的一場辯論賽,辮子的巧辯和胡適以“干不了”代替“無能為力”來表明白話文的好還蠻精辟的。在對于新文化運動上,辜鴻銘做了“保守派”,胡適做了“激進派”,而在學生運動問題上,胡辜二人又成了一派。當我們今天習慣了李大釗、胡適等人倡導的“新文化”運動的便利成果時,很難理解辜鴻銘的守舊。然而,當天安門廣場上再度豎起孔子像時,或許我們就能多少認同胡、辜二人的某些“不合時宜”了,說到底他們是單純地從文化上進行取舍的,而李大釗、陳獨秀和毛澤東等人考慮的是政治問題。當所有的一切都被拋入歷史的長河之中時,很難說清說哪一方更對一些。所幸的是,在《建黨偉業(yè)》中,在關于這些過去屬于非黑即白的問題上,影片給這些人物足夠的空間,點到為止,不做批判。這既留給我們思考,也為增強了影片的娛樂性;
第三就是學生用雞蛋打賣國賊的院子,他們還在里面搓麻將,最終燃起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fā);
第四就是最后姜武無臺詞的殉情和葉璇的尖叫,有點像恐怖片,這段的用意有點多余,但是這為了表達他們心里壓力很大,片中以青年毛澤東為重點的中國共產黨眾多的創(chuàng)始人雖然也力求人性化,但是囿于歷史和現實因素,實在無法再做更多的突破。顯然這一點依然受“政治正確”和“政治必須正確”的束縛,這是在短期內無法更變的事情,壓力不斷堆積,壓抑著他們每個人。
波瀾壯闊的歷史,紛繁復雜的人物,血雨腥風的國際關系,一觸即發(fā)的激情歲月,這些因素都保證了建黨偉業(yè)的成功,它已經不是一部主旋律電影,它更像是對早期新文化,新革命仁人志士的一次吶喊和致敬,沒有太多客套與繁瑣,有的只是當年的真實與激情,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一次徹徹底底的洗禮,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走進影院徹徹底底的接受這次洗禮,如此而已。
第三篇:建黨偉業(yè)影評
觀電影《建黨偉業(yè)》有感
將《建黨偉業(yè)》好有一比,該片就像一本由中國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歷史課本,在特定的意識形態(tài)下,工整的記錄了從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期間內的歷史故事,而書中的插圖則由一副副老照片和工本寫意畫換成了如假包換的明星照,謂之被包裝過的教科書。
關于主旋律
我國的主旋律電影實際上就是“有中國特色的電影”。電影中通常帶有那種很鮮明的紅色印記,借助一個時代背景下的一個故事或事件來烘托當時的時代主題。我國主旋律電影的發(fā)展幾乎伴隨著新中國的成立而開始,作為我國電影幾乎與生俱來的一個特色品種,多年以來已經發(fā)展到了如火純青的地步。
《建黨偉業(yè)》是一部非常典型的主旋律電影,很傳統(tǒng),但又很獨特。主旋律電影在我國不算專利,像美國的《拯救大兵瑞恩》、德國的《意志的勝利》、前蘇聯(lián)的《斯大林格勒戰(zhàn)役》,都屬于電線弘揚主旋律電影,就連前不久的科幻片《洛杉磯之戰(zhàn)》都是一部名正言順的美國主旋律。其實說白了,這些國家的主旋律類型的文藝作品就是由統(tǒng)治階級主導宣傳符合其階級利益的產物。但在中國,主旋律電影的味道發(fā)生了改變,因為像美國這些國家的主旋律電影,大多是一些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的,但在一點在我國完全不受用。從早年間的《開國大典》、《大決戰(zhàn)》、《大轉折》等標準的主旋律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出,電影的主題和所傳達的內容并不是那種至高無上的權力論,而是那種令我們對歷史的銘記。我國的主旋律電影其中包含了我國固有的紅色意識形態(tài),更多的實在宣傳歷史,記錄歷史。
而今我國之所以成為現在這樣的泱泱大國,是與那一段歷史無法分開,自打進了學校開始,耳邊我們就可以通過各種途徑來了解那段崢嶸歲月。其中主旋律電影就是一個方面,你可以把它看做是一個形象的教材,通過畫面上對歷史的還原,更形象的來了解整個歷史事件的過程。實際上這些電影也是在為國民記錄我國長期以來的意思形態(tài),以便通過“蒙太奇”這種形式更為直接、更為形象的表現出來,所以說主旋律電影起到了教科書的作用。
但是我國長期以來主旋律電影一直面臨著一個問題,那就是娛樂性與教育性的沖突,電影是一種娛樂的手段,而主旋律則是要把電影當做教科書來使用,這種娛樂與教育方面的矛盾性沖突一直作為我國主旋律電影的一個癥結。通常電影表達的內容十分生硬,干巴巴的思想填鴨般的灌輸給觀眾,使得大眾在有效的時間內難以消化,達不到那種寓教于樂的作用。如今滿大街都是一些追求時尚、講究消費的所謂“新潮”人類。在這個消費的時代,電影所要傳達的思想是很難與當今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相掛鉤的,所以說目前我國的主旋律電影處在一個很尷尬的地位,就是傳達的給你的東西,你能不能接受、是否會消化,或者是你會不會去主動接受而非強制性的灌輸的問題。而如何為我國主旋律電影長期以來所面臨的這個現狀尋找一個出口呢?
所以在《建國大業(yè)》之后,《建黨偉業(yè)》也采用同樣的手法,就是主打明星牌。讓明星的娛樂性與主旋律電影教育意義這兩個看似有悖的載體合二為一,也就成為了這個星光璀璨的主旋律電影,讓觀眾在享受“看電影,贈明星”的消遣之時,同樣能接受電影所傳達出來的思想性與目的性,達到寓教于樂,此乃中國主旋律電影發(fā)展的一個方向之一。
關于電影本身
再說電影本身,單是從電影的角度來說,《建黨偉業(yè)》分為三大部分,北洋戲、五四戲、建黨戲,但并沒有分成以往電影中所慣用的三段式結構,而是以內容劃分,彼此沒有明顯的界限,幾乎一氣呵成。電影的整體連貫性并沒有被打破,反而順風順水的按照時間順序遞推而成,這個本片值得稱贊的地方。
但為什么說本片是教科書呢?因為電影雖說時間跨度歷經十年,但卻沒有一個主要角色,也并非一般電影所說的群戲效果,而是以事件為中心去發(fā)展各自的人物,每一個事件或者時間跨度都有自己特定的人物圍繞著為“事件”服務的中心去各自為戰(zhàn),雖說毛潤之與陳獨秀等人自始自終的都在拋頭露面,但并非重心所在,而是作為事件的參與者深入其中。由此可見,諸位誰見過歷史課本中某一章節(jié)是以人物展開的?因此作為一部教科書級別的電影,這樣的敘述最合情理,也符合中國主旋律電影的一致特征,可以參見《重慶談判》系列和《七七事變》等類似題材的電影。當然主旋律電影也有以某個人物或者一小撮人物為中心的,往遠了說有《天安門》,近了則由《湘江北去》和《秋白之華》。
不過這樣一來,電影有個最大的毛病,就是流水賬記敘過于單調。這相當于一部談話電影,由一件件的歷史事件所串聯(lián)故事雖說小高潮不斷,有激烈戰(zhàn)爭也有激昂游行,甚至還有驚悚懸疑的元素渾然其中,但是仍然有些乏味,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
電影從內容方面分為三段式,但從觀賞角度來說,則分為兩大部分,分為袁世凱之死前后兩段。毫無疑問,前一半內容飽滿有加張力十足,所囊括的信息量極為宏大,人物塑造也生動形象,因為此部分是游離于我們意識形態(tài)以外的人和事,可以進行藝術加工和略微夸大,以增強電影可看性與感染力,同時也利用前一部分的革命失敗來鋪墊后一部分布爾什維克主義的勝利,達到欲揚先抑的效果。而后一部分首先受限于歷史事件的真實性,同時又保留了意識形態(tài)下的主觀作用,顯得有點放不開手腳,較為單一。從觀賞程度來說,此部分要比第一部分略遜一籌。
但話又說回來,此部分也用了很多側面描寫,并非單純表現一味的開會,通過還原當時歷史事件之外,也從北洋政府和特務組織兩個層面上推動劇情,這些側面描寫不僅可以較為清晰的反映當時的不同階段的事件的事態(tài)和人的心態(tài),起到推動劇情發(fā)展的作用,避免了正面描寫而產生的那種味同嚼蠟般的說教。
此外,電影雖說流水賬的記敘降低電影的觀賞程度,但把電影拆分開,用電影學院所慣用的拉片看細細琢磨每一個鏡頭時,觀眾就會發(fā)現在韓三平和黃建新兩位資深導演的掌控下,每一幕都像電影教科書那樣的精致,無論從攝影還是演員站位還是光影構象,每一個部分都很資深!
關于片中明星
再來看看明星們的表現,其實早在《建國大業(yè)》就有人提出:“哥看的不是電影,是明星”這樣的論斷,其實這種說法也難有說辭。畢竟在一部兩個小時的電影里,匯集了一百多位明星大腕,有的觀眾看電影就是沖著數明星去的,哪一幕有幾個明星云云,沒準那個角落里就蹲著一位面熟的主兒。假如把一部電影比作一篇散文,那么電影中的明星無疑相當于構成散文的那華麗動人的詞句。一篇好的散文少不了的就是一行行如詩般的話語,但是一片美麗的詞句組成一起并非是一篇好的散文。要想一部電影成為如詩一般的散文,那就要看一部電影對片中明星的使用了。
與《建國大業(yè)》不同,《建黨偉業(yè)》少了特性演員,也就是毛主席和周恩來等人在大眾心中長存的歷史形象在大眾明星的演繹下似乎變了味道。簡言之看這個人物出場觀眾的第一反應就是“他是劉燁”,而不是“他是毛潤之”。這就是明星在這部反映真實歷史事件的電影中所帶來的雙刃劍效應,有利也有弊。
但不得不承認一點,是如此星光燦爛的陣容捧紅了這部主旋律電影,畢竟所謂的那種明星效應為影片打響了知名度。其實導演安排如此多的明星來扮演片中大大小小的人物一方面是為了電影的影響力而考慮,另一方面其實也是借助于電影這種載體把那些明星的面孔融入到歷史中去。而且本片中有名有姓的出場人物實在是太多了,雖然一旁人名的注釋很多,但人物一個接一個的就像造型PPT一樣一晃而過,難免造成記憶上的混亂與張冠李戴。比如趙本山飾演的段祺瑞,這個在歷史上三造共和的人物,在片中一句臺詞也沒有。但本片用了自身先天之術――明星,這個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電影中那耳熟能詳的名字,再配以一張我們所熟知的明星面孔,一個生動的歷史人物就擺在我們面前了。考慮到現在很多人關注的是明星,而不是電影,所以說明星們在這里所要完成的任務除了推廣電影,還要把他們所飾演的人物通過電影介紹給大家,把他們參與電影中的歷史使命、政治責任及社會效果通通表現出來,讓我們更能形象的接近歷史,要比干巴巴的教科書直接的多,電影在主旋律與娛樂性方面找到了平衡,這就是明星出鏡的有利因素。
電影中,毛潤之與陳獨秀的戲份最重,前者初出茅廬,大氣而又穩(wěn)重,對比于后者的激昂和深邃,而且在陳獨秀身上能看到一股子鉆牛角尖的意思,甚至在陳獨秀特寫時馮遠征的目光中也似乎帶有一絲令人捉摸不透的神色,不知是否為其以后錯誤的路線與方針打下基礎而有意為之。不過電影中能體現最飽滿的人物形象卻在于三場戲上,其一為毛潤之與楊開慧的情愫,其二為蔡鍔與小鳳仙“愛美人更愛江山”的離別,還有就是朱德浴血奮戰(zhàn)的一幕。因為這三段拋離了單純教科書似的說教,人物比較立體和形象,也就更加深入人心。對比于《建國大業(yè)》中蔣家父子情和延安醉酒等幾場戲,這樣使得人物不再一味的追求高大全形象的塑造,本片比起后者,有點稀少。
結語
無論怎樣,《建黨偉業(yè)》作為一部教科書級別的作品,其成就在于它是一部能比較中肯的反映歷史的教材,雖說電影還不免帶有一定的主觀意識形態(tài),但本片影實則為我們傳達那個時代的大量的信息。相信本片的出世會讓很多在人建黨90周年之際,對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中的人和事而再次激動。
第四篇:建黨偉業(yè)影評
當《建黨偉業(yè)》的演員陣容被一一揭曉時,許多人都說看這部由上百位明星加盟的電影,很大的樂趣在于數星星。在觀看以前,我也很大多數人一樣,抱著這樣玩味的心態(tài),但事實上,我并沒有如愿的享受這種樂趣,且不說快節(jié)奏的電影情節(jié),也不說大量的歷史信息,單是影片中至始至終縈繞著的激揚的熱血情懷和真實的生活氣息就讓人沉浸其中,久久難以自拔。
這部片子里有大量的演講場面,實屬罕見。如果處理不當,很容易使觀眾感到乏味,感到厭煩。而編導顯然在這一問題上花了些心思。其中最突出的要數五四運動爆發(fā)當日,三個學生在廣場上平行展開的演講了。運用交叉蒙太奇的手法,將每個學生的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同樣的愛國熱情展現的淋漓盡致:祖峰飾演的鄧中夏,慷慨激昂,字字鏗鏘有力,句句撼動人心,氣勢十足;包貝爾飾演的匡互生,不完全按照“正統(tǒng)”的演講法子,另辟蹊徑,夸張中稍帶些喜劇色彩,很容易吸引人;井柏然飾演的謝紹敏,真情揮灑,以情動人,毅然咬破手指寫下血書更是振奮人心。接著以李大釗行進中的權威式的動員作為學生演講的總結,最后將鏡頭拉遠,成千上萬的學生聚集在廣場上的壯觀場面,把那噴薄而出的愛國豪情填滿了每個觀眾的內心。
而影片中對人物情感的描繪,則使這部歷史題材的電影不像紀錄片似的干枯呆板,反而有了更多的文藝片氣息,讓那些一個世紀前的人物像一個有血有肉有愛有恨普通人一樣真實的展現在觀眾面前。蔡鍔與小鳳仙在火車月臺揮淚相別,“奈何七尺之軀,已許國,難再許卿”; 小皇帝溥儀坐在大殿的臺階上聽張勛哭訴并讓他在紫禁城里用鞭子放風箏,盡顯十一歲的孩子的天真;轟炸機飛過紫禁城上空,投下炮彈,懿太妃抱著受驚嚇的小皇帝,“你們不要再逼他做皇帝了”;中共一大代表到達上海時,毛潤之戲說,“開會還能帶家屬?”??尤其是片末的嘉興南湖,以水墨畫的風格,如一幅畫卷緩緩展現在觀眾眼前,煙雨縹緲,云霧繚繞,雄壯的《國際歌》,佇立船頭的女子,煙波浩淼中的畫舫,詩畫山水的江南。這一充滿想象力、又無比唯美的意境,也正是其中的張力之所在。
第五篇:建黨偉業(yè)影評
《建黨偉業(yè)》從辛亥革命開始,一直演到中國共產主義剛成立,這之間的十年時間,是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十年。十年里發(fā)生使國人永遠銘記的事情,涌現了許多名留青史的風云人物,武昌起義、清帝退位、二次革命、新文化運動、袁世凱稱帝、護國運動、張勛復辟、護法運動、巴黎和會、五四運動、中國共產當文字成立……而今仍在我們的腦海里歷歷在目,記憶猶新。當見到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時,我們感到雀躍與自豪,對未來充滿期待。當宋教仁遇刺時,我們恨不得上前一槍崩了那個刺客。當袁世凱為了一己之私利,秘密接受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時,我們恨不得上去一腳把他踩扁在腳下。當張勛跪在溥儀腳下痛哭時,我們并不為他的愚忠而感動,反而為皇權思想在國人的意識里潛存而憂慮。當蔣介石扮成醫(yī)護人員刺殺光復會成員陶成章時,我們?yōu)楦锩h內部派系斗爭的嚴重后果而擔憂。當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等人與辜鴻銘進行辯論時,我們可以看出新舊思想在當時高層知識分子中斗爭的嚴酷。當我們聽到中方代表顧維鈞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時說的那些話:“尊敬的各位代表:你們憑什么把中國的山東省送給日本?我很憤怒!中國人永遠不會忘記這沉痛的一天!”時,我們在憤怒的同時,又不得不深思“弱國無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真諦??墒俏鞣搅袕妭內f萬不會想到,短短十幾年后,他們的這個盟友日本就不識好歹地恩將仇報起來,對包括他們在內的許多國家發(fā)動了戰(zhàn)爭,打亂了他們的計劃,打碎了他們的美夢,打破了他們的寧靜。你們可以毫不吝惜地把中國的山東送給日本,但是我們中國人卻不能容忍外國侵略者將我們的國土再次瓜分。反抗!反抗!反抗!不顧一切的堅決反抗。當一個舉著血書“冤”字的女大學生跪在總統(tǒng)府前請愿,回答軍警為什么不到檢察廳喊冤時,她含淚說:“冤情太深,檢察廳接不了我的狀子?!敝笸春簦骸拔沂菫樗娜f萬同胞喊冤??!”這一聲猶如千鈞之重的巨石狠狠砸在了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上,使人心痛,心苦,心碎??!因為我們的偉大祖國早已經今非昔比,國家正在強盛,民族正在復興,我們的日子正在蒸蒸日上。偉大的黨啊!九十年啦!您帶領我們已經走了整整九十年征程,一路上風吹雨打,披荊斬棘,終于要踏盡泥濘步坦途了。祝我們的國家繁榮昌盛,祝我們的民族興旺強大,祝我們的人民安居樂業(yè)!2009年一部史詩巨作《建國大業(yè)》作為國慶檔期獻禮影片,出現在廣大電影觀眾的面前,展現了從內戰(zhàn)爆發(fā)到新中國成立這一時期的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2011年的暑期檔,作為《建國大業(yè)》的姊妹篇,《建黨偉業(yè)》的上映更是將這樣的一個史詩巨作模式推向了極致。
2009年《建國大業(yè)》摒棄了傳統(tǒng)歷史正劇的敘述模式,整部影片沒有刻板歷史教科書式的鏡頭,沒有頻于說教人的講述;而是采用一種全新的解構模式以一種線性時間的表達方式將各種歷史事件貫穿到一起,在同類主旋律影片中找到了新的光彩?!督h偉業(yè)》繼續(xù)秉承《建國大業(yè)》的敘事模式,除了線性時間的推進之外,在創(chuàng)作中有了更多的創(chuàng)新內容,整部片子中對于各類形象的塑造顯得更加的鮮活,對于歷史事件的敘述上顯得更為客觀。
可以說電影《建黨偉業(yè)》結構上遵循中國近代歷史的時間脈絡。從“清帝退位”,到“北洋政府時期”,再到“五
四、新文化運動”似乎每一個歷史車轍印都在預示著一個偉大的黨的誕生。在這其中,我們看到了在滾滾歷史長河中各種思想在那樣一個特殊年代的碰撞,我們看到了各類有志青年為了祖國的富強而走上街頭,似乎在整部影片中對于“人性”的歌頌,對于“思想”的啟迪更是本部影片一個新的亮點。
在本部影片中最引人關注的人一段便是在“新文化運動”中新思潮與舊思潮的那場辯論。在辯論中以陳獨秀為代表的新文化代表和以辜鴻銘為代表的舊文化代表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新舊文化領袖觀點交鋒,擦出耀眼的火花,臺下的學子更是聽著激烈。透過歷史的鏡頭似乎我們也跟隨影片又重返那個時期的北大講堂。作為中國思想解放的最前沿,我們在這里看到了“求新、救國“思想蕩滌在每一個學子的心間?;蛟S這是有了這樣的思潮解放,我們才能看到在中國1919這樣的一個特殊的歷史節(jié)點,無數的愛國學生走上街頭,為了救國而進行慷慨激昂的演說??梢哉f學生們的演說讓我們再一次回到了那樣一個特殊的年代,讓我們再一次看到陳獨秀、李大釗等中國共產主義先驅的救國之志的壯志豪情。這也為后文敘述一大的勝利召開做了一個很好的引子。
如果說一部電影之中,劇本是主線,那么演員就應該是這部電影中的魂。在《建黨偉業(yè)》中對于各類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描述顯得更為的客觀,更多地強調不同人物各自鮮明的立場,突出各類角色復雜的人性。這部電影從頭至尾相繼出現了170多位演員,有的演員只有一句或者幾句臺詞,但是對于每一個形象的塑造都顯得十分的豐滿。李大釗的睿智,陳獨秀的激昂,袁世凱的狡詐,無數歷史書本中的關鍵人物的形象,在演員之間默契的配合間顯得更加的鮮活。而毛澤東與楊開慧的愛情故事,也為這樣一部看似嚴肅的歷史正劇增添幾分浪漫的味道,因為即便在戰(zhàn)火紛飛、局勢動蕩的1919,我們的生活依舊要繼續(xù)。
可以說各種人物形象,在片中是一種引導,而整部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也在為劇情的發(fā)展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人物讓影片變得豐滿,事件的組合也讓那段歷史變得更加鮮活。從1912到1921無數個歷史節(jié)點中,無數的人們用鮮血,用思想,用智慧,來喚醒中國;即使是戰(zhàn)火紛飛的前線,即使是特務跟蹤的租界里,即使在嘉興的游船上,我們看到了一群有著共同理想的人在為著這個即將崛起的國家而在努力奮斗、勇往直前。
《建黨偉業(yè)》所描寫的這段歷史,是我非常感興趣的一段歷史,也就是俗稱的北洋政府時代,時間從1912年至1928年,在我的大學教科書《中國革命史教程》上是這樣描述這段歷史的:“辛亥革命后出現了一個比較迅速發(fā)展的時期,被稱為民族工業(yè)的‘黃金年代’。這一時期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速度是空前的,輕工業(yè)、重工業(yè)都得到了快速的發(fā)展,新式學校的興建和發(fā)展,國外派遣留學生的增加,出現了數十萬收過新式教育的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成為中國一支重要的社會力量”
教科書總結這段歷史的工業(yè)和經濟發(fā)展神速的原因,一是北洋政府頒布的政策有利于經濟發(fā)展,二是抵制日貨運動推動了民族工商業(yè)發(fā)展,三是一戰(zhàn)令歐美國家忙于戰(zhàn)爭,放松了對中國的控制。
然而,《建黨偉業(yè)》這部電影對于當年中國的如此驚人的發(fā)展幾乎沒有提及,而是將重點放在抹黑北洋政府,突出袁世凱稱帝等細節(jié),將北洋政府描繪成為近代中國最壞的政府,這種描寫并不太符合事實,北洋政府并不是那么糟糕的政府,恰恰相反,從客觀上看,由于外部的種種原因,北洋政府反而是一個非常民主自由的政府。北洋政府從清政府接手過來的,是一個真正的爛攤子,繼承了辛丑條約的巨額欠款,以及孫中山和日本人簽訂的種種不平等條約,在短短十多年里,北洋政府統(tǒng)治下的中國,工業(yè)和經濟發(fā)展神速,國力迅速恢復,民眾的稅收很輕,政府沒錢卻不多征稅,而是向西方各國借錢,在領土上,通過超人的政治智慧沒有丟失過一點領土,反而在1919年成功從俄國人手中收回了外蒙古。那時候中國是一個貧弱的國家,之所以貧弱的原因就是內耗太大,中國南北幾個幫派自己瞎折騰打仗,面對日本等列強自然處于劣勢。就袁世凱那樣的北洋政府來講,在當時對日斗爭中能做到那樣已經不錯了,弱國無外交,而當時民國的外交智慧遠遠超過后來的政府。
北洋政府時代,知識分子的地位屬于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高度,無論學生、教師、文人等,都具有非常的的自由和話語權,想辦報就辦報,想出版刊物就出版刊物,想組黨就組黨,想罵政府就罵政府,甚至幾十個人組建一個目的是要推翻政府的政黨,也沒人管你,除非你真的里通外國,購買軍火并實施行動,北洋政府之后,沒有任何一個中國政府能達到北洋政府那種高度和智慧。
因此可以看出,北洋政府的對日政策并非外界描述的那樣賣國,五四時期的學生搞的運動缺乏理性,做的是打、砸、燒這種事情,這不是救國,而是誤國,辜鴻銘、胡適等人在當時已經很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當然,北洋政府最具爭議的就是袁世凱稱帝了,從某種程度上講,袁世凱搞的君主立憲制在當時比的議會制更符合國情,如果成功的話,引導中國走向繁榮富強也未可知,英國、日本不都是成功的君主立憲制國家典范嗎?當然歷史不能假設,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君主立憲和議會共和其實沒什么區(qū)別,只是袁世凱搞的太急了,時機沒有成熟就搞,結果搞砸了。
實際上,民意真的不能搞君主立憲制嗎?中國的發(fā)展就必須搞成革命式的發(fā)展嗎?所謂的民意支持下的革命,其實只是一句口號,具體實踐過程是非常復雜的,而革命成功的原因,無非是,依靠外國政府或黨派的大力援助,組建一個組織嚴密的政黨,組件軍隊,通過軍隊暴力奪取政權,當然,也需要好的軍事指揮官和軍事策略??梢姡谥袊鷼v史上,相對來說,北洋政府是一個相對民主和自由的時代??上o論國民黨還是共產黨,都是北洋政府的死地,兩黨的共同特點,就是一直妖魔化北洋政府,才讓大多數人并不了解那個真實的北洋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