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紅櫻桃綠芭蕉》讀后感
認(rèn)識范婉,實在很偶然。今年盛夏,《蘇州日報》吳靖宇兄引一女子來見我,說是他的作者,要將其所寫文字結(jié)集出版,請我玉成其書。
夜讀范婉的書稿,意外發(fā)現(xiàn)其字里行間透溢出姑蘇女子特有的文學(xué)天賦,寫人狀物,娓娓道來,取舍得體;描景抒情,才情橫溢,婉麗喜人。一個并非以文字為生的女子,能寫到這個地步,想來范婉是下過一番功夫的。
蘇州自古地靈人杰,小河流水,亭臺樓閣,本是一個出人才的地方。清代狀元300多人,江蘇占其一半;江蘇狀元中,蘇州又占了半壁江山。狀元不等同才子,但要考入三甲,書是一定讀了不少的,一個人在墨香之間徘徊久了,自然會滋生出才情。通過范婉的文字,我也依稀看到了姑蘇才女的情韻。以其文字觀之,知其個性品行。一是她性喜自由,好讀書又好書畫琴棋,舉止與思緒皆無拘無束,向往閑云野鶴的日子,那境界與追名逐利之徒相異,委實便是才子的境界。二是其文字無世俗氣,無市儈味,觸景生情之間,信手拈來才是好文章。范婉其人,多情善感。多情于滄桑變遷,善感于花開花落,大到名山大川,小至風(fēng)花雪月,她皆能突發(fā)奇想,妙語如珠,雖非篇篇錦繡文字,亦為肺腑之言,時有獨具慧眼之見。此可喜可賀也。
與范婉只匆匆見過兩次,對她的了解也僅限于她的文字之間,她自稱只是一個尋常女子,卻有一顆不安分的心靈,風(fēng)吹草動,月落烏啼皆牽動她細膩的目光,撩起她波瀾起伏的思緒。她本是想學(xué)畫的,但后來卻走了另一條與藝術(shù)無關(guān)的道,其令尊大概是覺得自古搞藝術(shù)的人的道路太坎坷了。但她醉入書香,好學(xué)不倦,外表文靜雅致,內(nèi)心卻很熱烈,有一種不向命運服輸?shù)臍飧?。是書讓她神游四海,目極五洲。38年的歲月終于磨煉出她自然率真的頑皮性格和清新隨和的舉止風(fēng)度。以她的個性而言,她與這個世俗的社會有點不合拍,與這個混濁的世界也難以相融。但人生的經(jīng)驗讓她坦然面對一切。初看范婉,有點朱淑真、李清照的情韻,又有點董小宛、柳如是的影子,這不僅是指她的才氣,而更重要的是她追求人格上的獨立。她雖未伶牙俐齒,卻亦不甘人云亦云。再看范婉,與現(xiàn)代才女林徽音頗有幾分相似。只是她生于江南,長在姑蘇。倒底還是多了一點姑蘇女子的柔情。
文學(xué)是一座山,愿她從山腳下努力起,從而登上一個又一個高峰,因為“無限風(fēng)光在險峰”。人生之美,豈不如此。
第二篇:《芭蕉》讀后感
《芭蕉》讀后感
《芭蕉》寫的是一些同學(xué)在校園里栽了一棵芭蕉樹,等到芭蕉樹結(jié)果時,同學(xué)們就采下豐碩的果實。后來,芭蕉樹越來越老,越來越憔悴了,同學(xué)們告訴老師芭蕉樹快死了,老師說那是因為芭蕉樹把它的養(yǎng)分全部輸給了小芭蕉。我們的老師就像老芭蕉樹,我們就是小芭蕉。
我們身邊也有許許多多像老芭蕉樹一樣的老師,他們孜孜不倦地把知識輸送給我們,用畢生的心血來哺育我們這些“小芭蕉”,自己慢慢變老卻無怨無悔??墒?,有時候我們卻像被寵壞了的孩子一樣惹老師生氣,氣壞了老師自己還渾然不覺,該玩照樣玩,該鬧照樣鬧,現(xiàn)在想起來真是很后悔。記得有一次我們早讀時,好一會兒了還沒有一個人讀書,當(dāng)班主任梁老師推門進來時,我們才趕快拿起課本開始讀。梁老師看到我們這個樣子非常失望,也非常生氣,但她什么也沒說,只是語重心長地給我們講道理。當(dāng)時梁老師的臉色很不好,下課后趴到桌子上休息了好一會兒,但我們卻沒在意,跑到外面又說又笑。后來才聽說,梁老師那天病得很厲害。想想我們是多么冷漠呀,一點兒也不懂得關(guān)心老師,特別是讀了《芭蕉》以后,我更加感到自責(zé),我要對老師鄭重地說一聲:“對不起?!?/p>
老師,多好聽的名字呀,他們?nèi)杖找挂苟荚跒槲覀冞@些“小芭蕉”們操勞,像蠟燭一樣燃燒了自己,卻照亮了我們。從現(xiàn)在開始,我們一定要好好學(xué)習(xí),決不辜負(fù)老師對我們的殷切期望。我們還要尊重老師、理解老師、關(guān)心老師,就像他們愛我們一樣去愛他們。
小作者雖語言稚嫩,但情感自然而真摯,難能可貴
六年級:廖泓杰
第三篇:《老芭蕉與小芭蕉》讀后感
《老芭蕉與小芭蕉》讀后感
《老芭蕉與小芭蕉》讀后感
鄭惠文
我讀了老芭蕉與小芭蕉這篇文章后,我被老芭蕉的精神深深感動了。這篇文章說了一件這樣事:
老師帶著同學(xué)來到校園里載了一棵芭蕉苗。秋天到了,老芭蕉已經(jīng)憔悴了,不久長出了
一株小芭蕉。小芭蕉越長越精神,而老芭蕉越來越憔悴,最后枯萎了。這篇文章讓我意識到,老芭蕉為了讓小芭蕉茁壯成長,犧牲了自己的生命。植物竟然能為了自己的孩子,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讓我深深地感動。
在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也很多。例如有一次,我在同步閱讀上看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說了一個母親的孩子被死神給搶走了。但是,這個母親沒有放棄,為了找到她的孩子,她把自己的一切都給了別人,不求別的,只求自己的孩子活下來。還有一次,我在報紙上看見一個發(fā)生在一個母親身上的一件事。一個母親和她的孩子因為沒有飯吃,肚子很餓,那孩子因為餓而哭泣。母親就把自己身上的血喂給孩子喝。這些故事太感人了,我閱讀的時候淚水總是止不住流了下來。
我深信,母愛是天底下最真摯最偉大的愛。
第四篇:《綠》讀后感
我最近看了一篇文章,是由朱自清寫的,書名《綠》。這里寫了梅雨潭的綠是多么奇異;梅雨潭的綠是多么醉人;梅雨潭的綠是多么可愛;梅雨潭的綠是多么明亮……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作者在這篇文章中綜合運用了比喻、擬人、對比的藝術(shù)手法,并且用大量的比喻、擬人、夸張的修辭手法,使諸多美麗景色,構(gòu)成了動態(tài)的感人畫卷。這就是這篇文章的特點。我對這篇文章印象很深。有很多非常的生動的句子:“那醉人的綠??!仿佛一張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呀。我想張開兩臂抱住她;但這是怎樣一個妄想呀……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著你,撫摸著你,如同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著她了。我送你一個名字,我從此叫你”女兒綠“好嗎?”
當(dāng)我讀完這篇文章時,眼前就浮現(xiàn)出了那綠,那綠招引著我,使我無比的神往,我要撲向它的懷抱!
啊,要是處處都有梅雨潭的綠,我們的世界就會變得干凈,沒有因為環(huán)境的污染而生病致殘甚至死掉。我們?nèi)绻枷胱屪约旱募覉@多一份綠,出一份力,我想世界一定會變得更加美麗!
四(5)班
鄭笑遙
第五篇:綠讀后感
讀朱自清《綠》有感
那一片我心中的綠 ———讀朱自清《綠》有感
一直以來對綠就有一種難以言表的的心情,這種心情總在心頭涌動,但總說不清道不明,直到讀了我的揚州老鄉(xiāng)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綠》。
先生在文章的開頭這樣說道:我第二次到仙巖的時候,我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初讀文章,就被這他的驚詫所吸引,我不明白一色的綠為何讓他這般的驚詫,從小生長在農(nóng)村,見慣了禾苗的青綠,到處都是鋪天蓋地的綠,怎么還會有人對綠有這樣的感覺呢?我順著他的驚詫望去,梅雨潭在他的筆下竟然有著如此“醉人的綠、奇異的綠、厚積著的綠”。“飛花碎玉”般的瀑流流入像“一張極大的荷葉鋪著”的潭中,“閃閃的綠色”如“離合的神光”,皺纈著的綠波像“少婦拖著的裙幅”,滑滑地明亮著的水光像“柔軟鮮嫩的雞蛋清”,純凈的水色像“溫潤的碧玉”,整個深潭像是“蔚藍的天融了一塊在里面似的鮮潤”。先生用了大量的生動、形象的比喻,從視角、觸角、感覺等角度展示“奇異的綠”、“醉人的綠”。置身于他的綠中,我也被感染,被陶醉,也驚詫于梅雨潭的那一片綠意,甚至生發(fā)出許多感悟來!是?。【G也許就是生命的本源,綠也許就是生命的體現(xiàn),綠也許是生命的慰籍,綠也許就是生命的圓滿。張開眼,綠隨處可見。不管是枝繁葉茂的大樹,還是零星點大的小草,都在向你昭示綠的存在。綠,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每一片綠,都洋溢著生命的希望和澎湃的激情。無需紛亂的點綴、無需斑斕的色彩,簡簡單單、素面朝天,也能給人深深地感動。每一片綠都能讓人聯(lián)想到濃郁的春光,蓬勃的青春,崇高的理想,熱切的希望??無論是春天的播種、夏天的勃發(fā),還是秋天的收獲、冬天的孕育,無一不是綠的創(chuàng)舉。領(lǐng)略著自然界各種生命舒展著的綠色生機,人的心頭會滋生出一種對生命的渴望。在生機盎然的大自然的綠色面前,人可以也應(yīng)該讓精神世界留一抹蔥蘢的綠意和一脈天籟的氣息,留住生命中綠色的純粹,讓自己的生命狀態(tài)輕松、自由、博大、快樂。當(dāng)你遇到挫折或是不愉快的事情后,為何不撲入綠的懷抱中呢?綠意融融足可熨平你心靈的褶皺。盡情欣賞這種簡單,用心感受這份自然,難道還不夠嗎?
回眸先生文章里滿潭撩人欲醉的綠和悠然寧靜的美,我已不知歸途?!熬Y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探尋先生的感情脈絡(luò),我想先生已把勇于探索進取的精神和對光明和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滿蓄在對一潭秋水生機勃勃、綠意盎然的描繪中了。這一切應(yīng)源于先生對生命的熱愛,對生活的激情。沉浸在先生描繪的深深的綠中,我覺得自己的靈魂升騰起來,仿佛變成一只扇動著翅膀的綠蝶,也在這個充滿生命的綠色世界快樂地翔舞!品味綠色,感受生命;品位綠色,感悟生活。那一片我心中的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