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6.4沈琳:讀《趙氏孤兒》有感
讀《趙氏孤兒》有感
6.4沈琳2011.3.29
最近,我讀了《趙氏孤兒》這個故事,非常感動。
這個故事主要講春秋時晉國忠臣趙奢被人陷害,臨刑時懇求好友程嬰和杵臼保護他的兒子。程嬰和杵臼答應(yīng)了。有一次,王宮里的軍隊帶兵來找趙奢的兒子,杵臼和程嬰為了信守諾言,便把程嬰的兒子當成趙奢的兒子獻出去。后來,孩子被奸臣們活活摔死了。從這個故事里,我們可以看出杵臼和程嬰都是說到做到,一言九鼎的人。
是啊,我們每個人都要做一個守信用的人,這樣,我們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交到許多好朋友。有一次,我答應(yīng)給我的朋友嬌嬌一些白紙??赡翘鞁蓩缮×耍瑳]有來學校上課。第二天,我沒有忘記我的諾言,仍舊把白紙帶到學校里來給了嬌嬌。嬌嬌拿到我的白紙,非常激動。她高興地說:“楊藍天,你真是我的好朋友?!蹦闱疲乙驗檎f話算數(shù)而交到了一個好朋友,多棒呀!
第二篇:讀《趙氏孤兒》有感
讀《趙氏孤兒》有感
近日,看了電視劇《趙氏孤兒案》,深被感動,逐借來紀君祥的《趙氏孤兒》白話版,先是一氣呵成看完,后又對部分章節(jié)含英咀華,有幾點體會。
故事情節(jié)大概是:晉國司寇屠岸賈誣陷晉國忠良趙氏家族代表趙盾,將其滿門三百人滅口,逼死趙盾之子、晉國駙馬趙朔。趙朔門下草澤醫(yī)生程嬰獻出親子,舍身救出趙氏孤兒,撫養(yǎng)成人。二十年后,孤兒長大,殺賊報仇的故事。雖然戲劇很多是虛構(gòu)的,和史料記載有很多不同之處,但鋤奸扶正、邪不壓正的風骨卻是鮮活生動的,看后令人震撼和深思。這里,不說風骨與是非,就說莊姬公主、公孫楚臼、靈輒、韓厥為保護程英救出孤兒,均自縊身亡。而程英為救孤兒并撫養(yǎng)成人,獻出親生骨肉,披肝瀝膽、苦心經(jīng)營,最終鋤奸報仇,是什么讓他們這樣做?我認為拋開道德禮教所講的忠義,分析心里,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信仰,就是鋤奸扶正、報仇雪恨。就是這一信仰,一個目標,讓他們殺身成仁、不畏艱難。再看電視劇中的描寫,更能體會為何程英能夠埋藏20年愁苦積怨,臥薪嘗膽,撫養(yǎng)趙氏孤兒。心有宏圖方能忍辱負重,但凡臥薪嘗膽之人,一定有個讓他氣定神凝、矢志不渝的目標。只不過目標有別,判定目標正確與否的標準不一樣。因此,做什么事情,如果沒有一個既定的目標方向,沒有堅定的信念,很難做成。時間是成功的保障,決心是成功的根基。
當然,屠岸賈為私利攻心鉆營、鏟除異己,最終達到了他的目的,也不能不說它的目標明確。而陳文貴編劇的《趙氏孤兒案》里面有一段對白,是程英說給趙武的話:做人,上敬父母下愛妻兒視為人理。做臣,忠君愛國視為公理。世間萬物皆親為一家視為天理。忠義是本,仁善是源。對信仰與目標的判斷和追求,在忠奸的對比中,其意自顯。目標的價值觀就是要講是非榮辱,講仁義。這是數(shù)千年禮儀文化傳承下來的精髓,被驗證的真理。
結(jié)合劇中的對白,我認為:符合傳統(tǒng)仁義價值觀的,視為大愛,這個是談及不易、做來更難的一條,因為符合這個大愛,在古人看來定是只有社稷與百姓,在浮躁的當今社會,如有這般大愛,而卻不是因為個人私欲,應(yīng)該是修煉極致;另有一層,符合人心特點的視為仁愛,這個是人人都探求和渴望的,這個愛是人性最原本的愛,父母子女之愛、親朋之愛、路人的憐憫,均屬此類。這種人性就像在吃了粗茶淡飯后一塊心儀的牛奶巧克力或是饕餮之欲后一裒清淡的毛尖。這種愛,少了的時候求知不得,多了的時候又忘乎所以,說起來容易,做起來自然,但受到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經(jīng)常會偏離軌道,標準游離;還有一層,叫普愛。這是世間萬物之間存在的生生相連的情感,是順其自然,超越大愛和仁愛的一種至高無上的愛,每個人心中多少都會彌篤,是自然而成,但很難做到詮釋。
因此,要保證目標的正確,先要修身。身正做事才有力氣、有底氣,才不會被過多的它利所擾,修得越是徹底,就
越能輕裝前進;其次,要具有大愛,心里要有大局。大局往大了說就是信仰,是行為做事的根本動力。往小了說就是目標,是行為做事的本原;再次,要堅定仁愛,心里要有悲天憫人之念。有仁愛才能少做或不做錯事,少些后悔,才能不為這些事情所累。仁愛,在另一個層面,就是有錯便改,繼續(xù)向前的精神。
看這部劇,讀這本書,多少凈化心靈,思考做人。
第三篇:《趙氏孤兒》
《趙氏孤兒》的故事本來就很俗2010年12月08日 13:46:50
陳凱歌的《趙氏孤兒》才一上映,果然不出所料,叫好聲漸漸的就弱了下來。之所以不出所料,并不是對陳凱歌有什么偏見,而是覺得,在現(xiàn)在的中國之文化背景下,要出現(xiàn)一部有深度的文化作品,難于上青天。小說如此,電影亦如此。
推薦閱讀:
《哈姆雷特》與《趙氏孤兒》:
陳凱歌其實并不是一個善于講故事的優(yōu)秀導(dǎo)演。當年他的成名作《黃土地》得獎的時候,許多電影院里觀眾了了無幾人,究其原因,故事講得太枯燥。后來的《大閱兵》,故事講得也很糟糕。唯一把故事講成功的,是《霸王別姬》,那是因為小說的原作者是香港作家。
陳凱歌的《無極》之所以輸給了惡搞《無極》的小品《一個饅頭引發(fā)的血案》,就是因為《饅頭》的故事講得比《無極》有趣多了。看電影,大多數(shù)人是來看你講故事講得如何生動的。從這點上來說,張藝謀的故事,基本上講得就比陳凱歌動聽多了。陳凱歌有藝術(shù)功力,卻沒有講故事的才能,如果他能夠得到一位擅長講故事的高手輔助,那么他的導(dǎo)演才華就會得到進一步的升華。反之,他的導(dǎo)演能力就一直會被蹩腳的故事所束縛。
這一次,陳凱歌為了把故事講得有趣一點,專門找了一個生動的歷史故事作素材,不是靠那種蹩腳的編劇吹出來的蹩腳故事了。但這故事的歷史,已經(jīng)不太適合這個現(xiàn)代化的時代了。從故事本身來看,《趙氏孤兒》其實是一個很俗氣的故事。能把這樣的故事講好的大陸人應(yīng)該是不多的。中國的影視界一直不重視編劇的地位,其實影視劇要把故事講得完美,離開了專業(yè)的編劇是不可能的。張藝謀不愿意把講故事的錢分給編劇分享,自己來講故事,結(jié)果把《英雄》、《滿城盡是黃金乳》等的故事講得令人大倒胃口,《英雄》于是和《無極》不爭第一,只爭更二。
為什么大陸人講不好《趙氏孤兒》的故事呢?因為沒有這樣的思想境界。深受儒教文化毒害的大陸文化人,其思想高度,還沒有超出春秋時代留下來的文化典籍。
你想,趙家被滅門后,趙家的二個門客為了保護趙家唯一留在世上的一個嬰孩,一個叫程嬰的門客獻出了自己的孩子,另一門客則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活下來的的程嬰還要背著叛徒的罵名,把趙家的兒子當作自己的孩子撫養(yǎng)。古代人這么做,的確很了不起,甚至可以說是偉大,但現(xiàn)時代要是仍然把這樣的事跡當成是可歌可泣的故事,則未免愚昧。用自己的孩子的生命換來趙家孩子的生命,救一人殺一人,哪點值得歌頌?
雖然我們并不能夠要求古人有現(xiàn)代思想,但現(xiàn)代人拍古代電影,最終還是為了拍給現(xiàn)代人看的,這程嬰如此愚忠,現(xiàn)代人難以和他產(chǎn)生共鳴。在程嬰把自己的孩子獻出去的同時,程嬰的行為就和現(xiàn)代人的思想產(chǎn)生了一道鴻溝。這鴻溝,如果只是把程嬰救孤的故事簡單的講一遍,是難以填平的。因此《趙氏孤兒》也許可以圈點錢,但評價一定不會高。
如果有誰可以把《趙氏孤兒》的故事用《羅生門》的角度來講一遍,那么《趙氏孤兒》的故事就有趣多了。程嬰用自己的孩子換下了趙家的孩子趙武的生命,歷史書上都這么說,但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呢?假如有人懷疑程嬰獻出的那個孩子才是趙家的那個真趙武呢?假如活下來的那個趙武其實是程嬰自己的孩子“程武”呢?那樣講故事的會怎么樣呢?用現(xiàn)代科技,當然只要查一查DNA就可以了。但古代沒有NDA檢查,最后活在世上的趙武,到底是趙武還是程武呢,真相只有一個人知道,那就是程嬰。也就是說,講故事的重點不是放在程嬰救孤上,而是放在這“趙氏孤兒”到底是誰這一點上,故事才更有現(xiàn)代感吧?
千萬不要以為掉換嬰兒的故事只是現(xiàn)代人才會有的想法。講宋代的故事,有《貍貓換太子》的故事,就和“掉換嬰兒”有關(guān)。而更早得多的戰(zhàn)國時代,有秦始皇的身份疑惑。秦始皇本來是秦莊襄王的兒子,但許多書上卻認為,秦始皇其實是呂不韋的骨血,雖然說古人也
知道“十月懷胎”的道理,但牽涉到秦始皇的來歷,很多書上卻都說秦始皇的母親懷胎了他十幾個月。由此看來,假如有人懷疑趙武的真實血脈,理論上也是可能的。
《趙氏孤兒》如果能夠把趙氏孤兒長大后報仇的簡單故事,講成程嬰撫養(yǎng)的孩子,除了程嬰自己,卻沒人知道他是誰的故事,也許才更吸引人,更有現(xiàn)代感吧?
第四篇:看《趙氏孤兒案》有感
上周看完了電視劇《趙氏孤兒案》,頗有一些想法,本擬寫下來,剛簡單地列了個提綱,便因各種他事耽擱了,直到今天方有心思閑坐下來。世人常說:“吃一塹,長一智?!倍乙詾?,我們不妨從書本和電視里看別人吃一塹,讓自己長一智,甚至可以舉一反三,多長幾智。
君子與小人
在這部電視劇的前半部分主要講訴了趙朔與屠岸賈之間的政治斗爭,其中趙朔似乎成為了君子的代表,做人行事處處為他人著想,而我看來,卻是不然,趙朔所為,實為自己,劇中屠岸賈說趙朔死于君子之名,十分精準,可以說最了解一個人的人便是他的敵人這句話一點也不錯,而如果你絲毫不了解你的敵人的話,那就只有被他打敗了。
趙朔成功地為自己在眾人心中塑造了光明磊落的君子形象,大獲民心,但是就在被所有人敬為君子的同時,他已成騎虎之勢,便只能一直做君子了,即使心中不情愿。這大概也算是一種作繭自縛吧。所以我認為趙朔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君子,真正的君子應(yīng)該為人剛正,有擔當,知大義,懂取舍,趙朔只做到了第一點的一部分。而屠岸賈是真小人,他的陰謀一直在光明正大地進行,甚至他的敵人都可以很輕易地看穿他的手段和目的,卻依然要隨著他的意愿行事,沒有別的原因,只是因為他善讀人心,看透了所有人的性格,除了程嬰,程嬰則是個真正的君子。此外,劇中還有一個思想,就是你只要知道了一個人讀過哪些書,他便不是你的對手了。
忠賢奸佞
平日里,在個人,人們喜歡論君子小人,在朝堂,人們喜歡辨忠賢奸佞,因此在這部電視劇中也少不了所謂忠臣與奸臣的斗爭。對此我卻在暗暗思考,一個“忠”字,到底該如何判別呢?是一個唯君命是從的人是忠臣,還是一個能將生死置之度外而為民請命的人是忠臣呢?一個人是應(yīng)該忠于君還是應(yīng)該忠于民呢?在今天,大家當然都會毫不猶豫說是后者,那么請你再細細回味一番,歷史中我們所稱贊的忠義之輩中,有誰做是這樣的?恐怕一個都沒有。這就出現(xiàn)了一個矛盾,人們所宣揚的并不一定是符合情理的,所以任何事都不能想當然。既是如此,忠賢奸佞自然也不能簡單地根據(jù)上面的條件來判別了。趙朔忠嗎,那他為何會因存己名而罔顧天下蒼生?屠岸賈奸嗎,那誰又能確定其為國君會比那個昏庸的晉王要差?你要能夠沉下心來,重新思索這些劇情,掠過君子小人,跨過忠賢奸佞,深些,再深些,你會猛然發(fā)現(xiàn),這竟然只是一場政治游戲,參與者僅僅是方式不同而目的一樣,成王敗寇罷了。
信任問題
回想劇情,趙朔之輸是因為國君的不信任,趙朔之死是因為莊姬公主對程嬰的不信任和對國君的太過信任,韓厥之慘敗于秦軍也是因為其對程嬰和石言的不信任,所以對他人的態(tài)度很重要,是完全信任,是持懷疑態(tài)度,還是絲毫不信?這都需要仔細斟酌。這個問題我想了很久也沒有得到自己的答案,覺得凡是我的朋友必然不需懷疑,至于家人那是更加不用多想了,如果一個人連這些人都不相信,那他注定是要孤獨一輩子的。如果非要分辨出身邊的人,也不需要超常的智商,不需要過人的智慧,不需要敏銳的眼光,你只要用真心去對待每個人,就會將那些不能信任的人盡可能地減少,這是我所想到的最簡單的解決辦法。
至于別人對自己的信任問題,同樣需要慎重。神不救不信之人,這個理論不分中外東西和宗教派別,人也應(yīng)該學會這樣對待,不相信自己的人,就不要去幫他了,免得你幫了他最后還落了埋怨,導(dǎo)致兩人都不痛快,甚至不歡而散。
舍熊掌而取魚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
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彪娨晞±镉涗浟撕脦讉€舍生取義的事例,雙槐達成趙朔之命,救出程嬰之妻,選擇了死亡;軒奇不忍殺趙朔,又不愿違抗君命,選擇了死亡;且錐為報趙朔放糧之恩,又為盡對屠岸賈之忠,選擇了死亡;公孫杵臼為救趙氏孤兒,以全大義,同樣選擇了死亡,這些人確實令人佩服。在茍活與取義之間,對于無義之人,生易死難;對于有義之人,則是生難死易,然而程嬰一個素講仁義之人,卻選擇了茍活于世,這便是他的偉大之處。
仁義之人往往并不看重個人的生死,最怕別人質(zhì)疑他的品格。程嬰沒有選擇死去,必然夙夜都在煎熬之中,這種痛苦是沒有極限的,你的仁義之心越強,它便痛得越深,而且不能喊出聲來,只有就著淚水咽于腹中,就算硌破了心,梗壞了肝,也不能讓血沫從口中流出。在劇中我最敬佩的就是程嬰了。
關(guān)于愛情
談過了生死,自然也就少不了愛情。生死與愛情,自古以來便是人類文藝作品中兩大永恒的主題,在這部電視劇之中主要講述了三對夫妻之間的愛情,程嬰與宋香,屠岸賈與孟姜,趙朔與莊姬,其一死了孩子,又一妻子早逝,剩下一個則失去了丈夫,三個悲慘的家庭,三段令人嘆惋的愛情。不論其他,但講愛情方面,那是三個至情至性的男人,和三個忠貞不二的女人,他們的愛情雖不是魯迅詩中所寫:“要么沒命的去愛,要么沒命的死去。”也不如徐志摩詩里的風那樣讓人溫存與迷醉,只是平淡于生活之中,卻也是愛到骨子里去了,正是任他生死輪回,依然化不開我欲陪你萬世的那顆心。在宋香死去的那一刻,雪花飄然而落,程嬰將其擁入懷中,輕輕地喝下了那壺要了他命卻給了他永久愛情的毒藥,或者說是解藥,這藥喚作雪片。
其它還有公孫杵臼與雙槐,無姜與草兒,大業(yè)與湘靈的愛情,雖無特色,卻也是真心實意的真正愛情。公孫杵臼選擇毅然赴死,我想其中一定有雙槐已死的原因在里面吧,愛情便是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
可愛的年青人
在任何年代,年青人的狀態(tài)都會是社會關(guān)注的焦點,現(xiàn)在也不例外。年青人永遠都是那么的可愛,他們充滿了活力,熱愛生活,有理想,喜歡為他人著想,他們膽大隨意,不拘于陳舊,敢于創(chuàng)新,世界正是因為有了他們才是這么的豐富多彩。年青人最讓人羨慕的一點便是他們覺得他們可以改變世界,屠岸無姜和程大業(yè)(或趙武)就都是這樣的年青人,而事實是他們真的做到了。三個同日而生的嬰兒,命運各不相同,一個為另一個死去,剩下的兩個肩負起了不同的家族使命,相同的是在最后他們都拒絕了上輩人對他們的安排,因為他們有自己的原則和人生信念,哪怕失去所有,也要尊重自己的本心。我喜歡這樣的年輕人,別人可以不理解自己,但是自己一定要支持自己。
劇中還有一些鮮活的令人難忘的配角,先軾、石言、到滿、國君、冉白等,甚至那些沒有姓名的甲乙丙丁,同樣有著獨特的性格,而那些更多的話題,不再多言了,想要表達的只是每個人都應(yīng)該學會獨立的思考,有自己的觀點,就算自己的觀點并不全面,也不要隨波逐流,人云亦云,連我也時常會生出自己的想法有強詞奪理之嫌的感覺,但我還是會寫下來,讀書養(yǎng)性,寫作練腦,做任何事都一樣,看電視也應(yīng)該必有其益。
農(nóng)歷五月初二
癸巳水年戊午月丙午日
第五篇:觀《趙氏孤兒》有感
觀《趙氏孤兒》有感
看《第十放映室》介紹到《趙氏孤兒》時放了一個片段,是影片的結(jié)尾,看著葛優(yōu)扮演的程嬰蒼老的臉,顫顫巍巍地走在大街上,肚子上好多血,眼神恍惚著,程勃跟在后面不敢靠近,我以為程勃最終對干爹下不了手,程嬰不知怎么的也要死了,想到程嬰辛辛苦苦把程勃養(yǎng)大,自己的老婆孩子也死了,但程勃卻最終沒有殺死自己的家族仇人,沒有為程嬰報仇,我就很心痛,很恨!恨程勃,枉費程嬰的栽培,認賊作父,但又想,讓一個無辜孩子陷入仇恨、陷入干爹突成仇人的痛苦境地的程嬰很過分、很自私,為了報了自己的私仇,違背孩子母親的遺愿讓孩子的人生充滿仇恨的做法很不應(yīng)該。
完整地看完這部影片才知道原來程勃殺死了他干爹,但我更糾結(jié)了。他的干爹很殘忍,無論是以莫須有的罪名凃害了趙碩全族、砍傷韓厥還是狠心地摔死嬰兒的做法都十分以及極其地過分,但是,對程勃,他是真的好,或許他是把程勃當成自己兒子養(yǎng)了,他是真的很真誠地對程勃好,教他本領(lǐng),疼他愛他。知道程勃是趙氏孤兒后,即使已經(jīng)下定決心殺了程勃了,聽到程勃呼喊“干爹,救我”,還是堅定地回了頭,救了程勃。對程勃,他始終下不了手!這樣深刻的愛,程勃殺了他我又覺得有點說不過去,感覺程勃有點太狠心了!相比于那些一次也沒見過的家人,他干爹才是真的對他好、救他命的人?。〔贿^話好像也不能這樣說,這樣社會就無法捍衛(wèi)正義了吧!
影片中有一個人給我的印象十分深刻,令我十分佩服。他是趙碩的父親的一個部下,長得很壯,應(yīng)該是一個武將,在趙碩父親遇到殘害時,他一直舍身保護著趙碩父親。我想,他應(yīng)該清楚,趙碩父親是在逃跑,已經(jīng)稱得上是大勢已去,但是他卻忠誠到如斯地步,不得不令我佩服??吹剿掩w碩父親扶上馬車,自己跑在后面為趙碩父親作掩護那段,我哭了,我被他的忠義深深地打動了!馬車的一個輪胎掉了,眼看趙碩父親就要掉下來了,他自己拉起紳子扛起了馬車帶著趙碩父親逃跑。最終他們雙雙掉入了陷阱??次恼拢措娪皶r常??梢钥吹?,在古代,有很多忠臣義友為國家、為朋友兩肋插刀在所不惜,每每看到他們的忠肝義膽都能令我為之動容。社會進步發(fā)展了,但這樣的真情卻似乎越來越少了,這究竟是為什么呢?如果有解救的藥,真該每人配發(fā)一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