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觀《白鹿原》囈語
白鹿原的麥子就是亂,白鹿原的麥茬就是長,白鹿原的戲曲土渣渣的就是猛,白鹿原的男人吃飯賽過一頭豬。。
白鹿原的男人說話就是得勁,張口就是“欠收拾的屁股”。。
白鹿原的女人,呵呵,“天都亮了,你來能干啥么”。。
白鹿原的智者說道,就是形象、深刻:“生冷不忌,啥都敢吃”。。
白鹿原的禮儀,其實滿可以是冠冕堂皇的推脫之詞。。
白鹿原長者的委屈:“把額的臉當勾子戳哩”。。
白鹿原的主義,倒是發(fā)自于婚姻自由,來得實在,“出力最多,身份最賤”的農(nóng)民本就侈談主義啊。。
白鹿原的人講究個禮儀,不管前綴是否還有“封建”,卻是到了“有槍就是皇帝”的年代,也是有點抱殘守缺、墨守成規(guī)呀。。
白鹿原的憤怒,如果暫時不能用“血”追討的話,就先來一句“你日你媽”。。
白鹿原的農(nóng)會,以砸祠堂鳴天下、立權(quán)威,現(xiàn)在看來,實在過激,有愧祖宗。然于彼時,依祖宗法盡受欺辱,祖宗尚不能自保,何墨囿其規(guī)!于求變者,無驚駭世俗之舉又豈能壯眾人之膽而破思想之藩籬,“革命”之于個人,本是有膽而為,“逆天”了。。
(大哉我中華,飛揚自由魂,民主把國建,科學求進步)
(道因時以立,事惟公乃成)。。
白鹿原的男人有好幾面,但在女人看來只有一面,不過,有個前提,呵呵。。
再后來啊,白鹿原的男人,女人——準確而言,應當加一個詞“某些”,但好像壞人之于導演,之于劇情的發(fā)展,作用、推動力總是大一些,以至于一開始總是會忘了這個限定詞——又有了別致的稱呼:“母狗”、“老狗、老豬、老尿”。。
人性被壓抑了,就不是人;人性被解放了,不見得是人。。
面對生活,越是嚴酷的時候,越是需要調(diào)劑,才能更有信心,精神煥發(fā)地面對。要來的總會來,要發(fā)生的總會發(fā)生,再論“該不該”,總是拿利益說著事。。
生命循環(huán),破不了的局,“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拽下馬”,圖存利益之說,總是權(quán)衡得失,失之于人,恐為大,然則現(xiàn)實來看,卻有得如此:人都丟了,就不怕再丟諸其他了。網(wǎng)絡云:人至賤則無敵。。
“革命”,革掉了包袱,讓人性輕裝上陣,也變掉了人性,于大勢中,猥瑣宵小,已然重裝上陣。是故,無惡無善就不是人性,如此,或可理解中規(guī)中矩,卻又醉生夢死之家伙。。
白鹿原也有有氣節(jié)之人,施之以敗家子以饃,嘴也不饒:“給,你死去”、“額要是活到你這個光景,就拔根毬毛把自己勒死”,這個法海式的人物,終也讓人肅然起敬。。
那個戰(zhàn)亂、饑荒年代的白鹿原,圖存的白鹿原人民,總結(jié)出了一條顛撲不破的樸素真理:“你不害怕,額把額都賣了好幾回了”。。
恩情總不是以金錢作為價值之度量的,一飯一食,于其需要之緊灼,方顯其之重偉,雪中送炭、救人于水火之急他人之難,方彰真人之品格。。
眾人造孽,一人承當,斃死刀下,修廟驅(qū)瘟,建塔鎮(zhèn)妖,皆畜生也。。
土匪之于三國,也是諳熟呀,昔者,曹孟德割須代首,到了白鹿原,兒子割老子發(fā),代老子頭。。
(風花雪月平凡事,笑看奇聞說炎涼,悲歡離合觀世相,百態(tài)人生話滄桑)
第二篇:生命囈語
生命囈語
李良輝
纖細的線條在白色的紙上勾勒著四季,灰白的素描,除去淡淡的色彩,便是不斷的空白。我駐足在時間的隧道,輕閉雙眸,敞開心扉,靜靜聆聽。隨風飄搖的隱秘之音,似梵音自天隕落,搖曳世人虛無的迷夢。奔流的金沙浪濤,撫不掉兩岸的虹燈霓彩。山的深處,泛著淡黃的樹葉,在幽幽里享受每一縷陽光。它的根緊緊地繃著,不經(jīng)意的一絲風掠過,它分心的發(fā)現(xiàn),自己正在凋零。記得有人曾說過:“即使我們迷失方向,波浪也將指引我們穿越另一天的曙光?!陛p似囈語,撩動心弦,高山流水般的音律仿似表達著我未知的未來。懷抱感傷,獨自云游江舟,于風雨將至的靜夜穿越時光,去尋覓那冥冥的希望。
清洌一壺濁酒,秉燭共話巴山夜雨,一夢便黃粱。畫面是這樣的透明成記憶,回憶過往,透過它們看到了世界,而當另一面被現(xiàn)實模糊成銀色鉛紙的時候,便看到了自己沒有著色的空白。生活就此融合在橫豎分明的坐標軸中,或像是孩童的一副構(gòu)圖,描繪著參差不齊又無限夢幻的畫面。我站在時間的隧道,看到這一無聲的獨幕劇,沉默之間似乎睥睨了一個悲劇。我深吸一口氣,仰望蒼穹,幾粒光點隱于真實的黑暗中若隱若現(xiàn)。厭倦喧囂的生活之后,常獨自一人安靜在空虛的角落里,回憶過去,一條很清的河流,流經(jīng)遙遠的天堂,流經(jīng)世間的悲喜,流經(jīng)浮華的人生,流經(jīng)歲月的傳奇,最后流向我心中最美的夢想,它搖曳著奇跡的光點,讓我時刻追逐夢想。
梧桐樹下,信誓旦旦,若許年華,我自巋然。夕陽消逝,天地寂靜的只余一呼一吸之間。破曉之初,那被層層高樓隱去的地平線終于又拉開了一道新的帷幕,微亮的光芒臨摹著這城市的輪廓,撫摸著咆哮的金沙浪濤。我不敢向外張望,生怕打破這如許的靜謐。柔軟的秋風,舞過交錯的枝椏,仿若吟唱著永恒的生命主題曲,輕拂著這涓涓流水,永不停息。那游于視線邊緣的青山依偎在金沙江畔,聆聽它古老的故事,又伴它走過一個有一個歲月之末。驀然回首間,思考生命給我以公平的答案,抑或又一次喜悅的心情去尋找美好風景逝去年華的無效信。
從這空寂的夢中醒來,用年少的心,年少的情,撥動生命的華章樂曲。逝去的歲月,斑駁的回憶,也將如雁渡寒潭般了無痕跡。
第三篇:囈語解釋及造句
【注音】: yi yu
【意思】:夢話。
造句:
1、事實上,我們用內(nèi)心的囈語支撐我們的世界。
2、有著正常心智的人們往往認為這是癡人囈語,但確實有夢魘般的生物誕生于噩夢之中。
3、無意中收到了一封沒有簽名的信箋,小心的打開,干凈的字跡,溫柔的話語,像是在耳邊囈語,訴說他塵封已久的心事。
4、她喃喃囈語,月亮沉默著灑下柔和的光芒,在地面上投影出一個圓。
5、靈魂,囈語,幻象,噩夢使故事有了傳奇色彩,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了最深的迷戀,最癡的執(zhí)著,最痛苦的掙扎。
6、人們在飽餐一襲霓虹之后,有多少惡夢,囈語中有幾分安穩(wěn)與從容?
7、他后來說的那些話只能算是白癡的囈語。
8、囈語,我知道。
9、你在睡夢里講著囈語。
10、品味孤獨并不是悲視者的宿命囈語。
11、等月亮再度出現(xiàn)時,印第安人喬正在那兩人的身邊,望著他們兩人沉思,年輕的醫(yī)生像是囈語般說了什麼話,然后長吁了一兩聲斷氣了。
12、期間在藝術的層面上,如果尼采美學的藝術語言作為醉語,那么后現(xiàn)代的藝術語言則作為囈語。
13、每當我站在空無一人的舞臺上宛若囈語般歌唱時。
14、在你們所建議并投票的心理囈語列表上,給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有很多都是醫(yī)學診斷。
15、但是,劇中斯科菲爾德使用的科學竅門在現(xiàn)實中確實好使嗎?亦或這只是編劇們的夢中囈語?
16、然后我會把他們以列表的形式出版,我們可以投票選出大家都關心的幾條關于心理囈語的事例。
17、大街上,刊物上,電視上和網(wǎng)絡上討論的關心理問題都提到心理囈語,常常都是很嚴肅的提出。
18、這種范例十分淺顯,但心理囈語卻充斥著整個學術界。
19、在小說中,然后釋放他們的首張專輯,“中期預測”,并獲得澳大利亞各地的囈語評論。
20、我關于“心理囈語”的首次實踐是從學校開始的。
21、我認為,我們已經(jīng)找到了確實可稱得上是獲勝者的一條心理囈語---“強迫癥”診斷的不恰當使用。
22、這是一首非常直接的歌曲,而且歌詞及藍儂的嗓音(尤其是他在歌曲結(jié)尾的喃喃囈語)完美表達出他的疲憊與挫折。
第四篇:《白鹿原》
摘 要:《白鹿原》是一部以悲劇藝術在新時期長篇小說領域見長的文學作品。其悲劇精神主要體現(xiàn)在禮教與人性、天理與人欲、靈與肉的沖突。眾多生命在傳統(tǒng)禮教文化的壓抑下的人性扭曲、痛苦與毀滅,構(gòu)成了白鹿原這個“鏊子”上人物命運的悲慘景象,顯示出巨大的悲劇精神,本文就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分析:悲劇
一、白嘉軒與鹿子霖的悲劇比較——封建衛(wèi)道士封建偽道士之間的悲??;悲劇
二、黑娃與白靈的悲劇比較——盲目革命者與清醒革命者之間的悲??;悲劇
三、田小娥與鹿冷氏的悲劇比較——主動反抗者與被動適應者之間的悲劇。關鍵詞:人物悲劇;白鹿原;命運;
《白鹿原》中人物悲劇比較分析
——晨曦
從西方文學中的《俄狄蒲斯王》、《被縛的普羅米修斯》、《安提戈涅》、《哈姆雷特》、《安娜卡那尼娜》以及《百年孤獨》到中國文學中的《竇娥冤》、《漢宮秋》、《趙氏孤兒》、《琵琶記》、《長生殿》、《桃花扇》等等,都以悲劇藝術見長,不可否認,文學的重要主題之一就是人與外在環(huán)境相互沖突的悲劇性,人自身的解放也成為人類文化的最強音。這種文化精神在中國二十世紀的現(xiàn)當代文學中得到了同樣的反映,從文學革命時期的憂憤的啟蒙主題,到左聯(lián)時期的革命與暴露,從四十年代解放區(qū)文學對于悲劇命運消退的欣喜,到十七年時期對于“新生”主題的各種闡釋,從文革時期地下文學里所潛藏的郁憤與思索,到新時期文學中對于民族與個人的存在的多可能性探索與文學的多樣性實踐,現(xiàn)實生活的悲劇性應該是文學歷史背后的巨大推動力之一。《白鹿原》就以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塑造了一批令人悲哀而又同情的人物,他們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痛苦、失望、壓抑、孤寂,啃噬著他們的心靈和肉體。在痛苦的磨礪下,他們失去了反抗和生存的能力,一步步被所謂的正義、仁義的傳統(tǒng)文化所吞噬,最后在無奈與痛苦之中掙扎著漸漸走向生命滅亡的終點,演繹出悲劇的人生。
悲劇
一、白嘉軒與鹿子霖的悲劇比較——封建衛(wèi)道士封建偽道士之間悲劇
在白鹿原這塊傳統(tǒng)文化豐厚的沃土上躍著一位族長——白嘉軒。他是作品中塑造的最成功,最豐厚,最有藝術感染力的人物形象。但是,歷史把沉重的文化內(nèi)容沉淀在白嘉軒這個人物身上,沉重的歷史負累化為他痛苦的一生。他既是白姓一家的家長,又是原上白、鹿兩姓的族長;既是一位正直寬厚的長者,又是一個封建家庭的頑固代表;他既是白鹿原上傳統(tǒng)文化延續(xù)和傳播的主要文化載體,又是一個傳統(tǒng)文化的執(zhí)行者。他是一個勇敢而又怯弱者;又是一個仁義而又殘酷者,是一個崇高而又虛偽的矛盾悲劇結(jié)合體。黑格爾稱:“誰如果要求一切事物都不帶有對立面的統(tǒng)一,那種矛盾,誰就是要求一切有生命的東西都不應該存在,因為生命的力量尤其是心靈的威力就在于它本身設立矛盾,忍受矛盾,克服矛盾”。“特點就在于他不僅擔負多方面的矛盾,而且忍受多方面的矛盾,在這種矛盾里仍然保持自己的本色,忠實于自己”。①因此,我們很難對他進行一個簡單的評價。巧換寶地、種植鴉片,顯示他狡猾虛偽的一面;交農(nóng)運動、祭神取水又體現(xiàn)他勇敢和崇高;善待鹿三一家,制定《鄉(xiāng)約》,說明他仁義;嚴懲田小娥、白興兒、白孝文,又顯示他的殘酷。但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道德,傳統(tǒng)人格在他身上的顯現(xiàn)。面對命運,他泰然處之,百折不撓。他寬厚仁慈、不計前嫌,這一切構(gòu)成了他的個性魅力。他的為人,他的處事無不散發(fā)著傳統(tǒng)人格的魅力。在白嘉軒心目中,他想建立一個所謂的和諧社會,即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思想和禮教仁義的道德來維持這個社會的安定。但是這個和諧烏托邦的社會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歷史證明)。因此,理想的美好與現(xiàn)實的無奈,必然使白嘉軒的生命歷程中充滿矛盾和悲劇。先是自己最疼愛的女兒的叛逆,接著就是自己最器重的兒子的墮落,烏鴉兵,風卷雪,旱災等等一系列的天災人禍使的這個原本表面很太平的白鹿原陷入了巨大的災難。這種災難,與其說是白鹿原的災難,還不如說是白嘉軒的災難,是他理想的破滅,是他人生的災難?!爱斎嗽谧非蟛?/p>
可企及的東西時,他是注定要失敗的。但是他的成功是在奮斗中,在追求中,當人向自己提出崇高的使命,當個人為了未來和未來的崇高價值而同自己內(nèi)心的和外在的一切敵對勢力搏斗時,人才是生活所要達到的精神上的重大意義的范例?!雹诿艿谋l(fā)使他一次又一次陷入痛苦的絕境,這些災難使這個堅強的生命體不斷的受到打擊,以至幾乎失去生活的勇氣,但是白嘉軒依然痛苦的活在白鹿原上。總之,白嘉軒這個封建衛(wèi)道士,就是想以儒家的仁義道德和封建禮教武裝自己,并以此來實現(xiàn)他在白鹿原的統(tǒng)治。然而幾千年傳統(tǒng)封建文化秩序一貫制的時代已經(jīng)結(jié)束,傳統(tǒng)文化的天空已經(jīng)開始坍塌(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等等),他妄想做這歷史激流中一隅頑石,于是他被沖垮就成為一種歷史必然了。
與白嘉軒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奸詐、陰毒、淫亂而又懦弱的鹿子霖。鹿子霖是鹿家在白鹿原上的代表,他同樣上一家之長,同樣受到了封建文化的毒害。但是,與白嘉軒堅決維護不同,他對待封建文化的態(tài)度不是那么的堅決,而是一個道貌岸然的偽道士。一方面他也和白嘉軒一樣主持正義公道,維護仁義白鹿原的美譽;另一方面,他又干的盡是些見不的人的勾當。他想巧取豪奪李寡婦的土地,他粗暴干涉兒子的婚姻,誘奸田小娥,設計害死了白興兒,又把白孝文拖入了罪惡的深淵,他整死了賀老大,為謀得一官半職,他又殘酷的報復了農(nóng)協(xié)運動,極盡搖尾乞憐之能事。用白嘉軒的話說:“人行事不在旁人知不知道,而在自家知不知道;自家做下好事刻在自家心里,做下瞎事也刻在自家心里,都抹不掉的;其實天知道地也知道,記在天上刻在地上,也是抹不掉的”。③不過這里要指出的是作者描寫的這一個人雖然敲榨剝削鄉(xiāng)民,私飽中囊嗜私舞弊,但他們在人格上也并非一無是處也有其重義輕利的閃光點。修建祠堂、辦學校,首先支持兩個孩子到城里上學,鹿子霖不但表現(xiàn)出他非常的組織才能,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他的英明和大度,他同樣是白鹿原上受人尊敬的鄉(xiāng)約。這就是在中國悲劇中,“惡”的勢力往往以“偽善”的正義面孔出現(xiàn),這就必然地在行動上不可能劍拔弩張,反倒是溫情脈脈或道貌岸然?!雹?/p>
《白鹿原》中,白、鹿兩家的明爭暗斗一直貫穿全書的始終,這樣一對正義與邪惡的矛盾對立體,在他們的人生道路上又存在著許多相似的地方。他們都為自己的兒女而痛苦,鹿兆鵬的拒婚,參加共產(chǎn)黨;白孝文的墮落,白玲的叛逆,使這兩位家長在精神上都受到巨大的打擊,正是因為他們子女的反叛,使他們在白鹿原上演繹著悲劇的人生。當然這只是從表面上來看,從深層次分析,白嘉軒的悲劇源于對傳統(tǒng)文化的盲目信仰與殘酷執(zhí)行而鹿子霖的悲劇源于一種非理性文化。所以作者把白嘉軒的道德人格與鹿子霖的功利人格對照著寫,目的是在思考為什么作為正義和邪惡的雙方在社會的大動蕩時期經(jīng)歷著同樣的悲劇。一味地搖擺不定,褻瀆傳統(tǒng)文化,固然也很可悲;但是,一味地固執(zhí)維護,積極推崇,同樣也會給人帶來災難。白嘉軒是社會的寵兒,他維護了社會文化而鹿子霖是社會的棄兒,他玩弄了社會文化。但是,在一個制度和思想到了末路的時候,他們的這兩種人生觀和世界觀是都要受到打擊和毀滅的,都要經(jīng)歷悲劇的人生。悲劇的解決就是使代表片面理想的人物遭受痛苦和毀滅。就個人來講,他的犧牲是無辜的,但是就整個世界來看,卻是罪有應得,足以伸張“永恒正義”的。⑤當白嘉軒看到瘋癲的鹿子霖的時候而老淚縱橫的時候,他既是為鹿子霖的悲劇命運,同樣也是為自己的悲劇命運流淚。至此,這兩個生命都完成了他們悲劇人生的歷程。
悲劇
二、黑娃與白靈的悲劇比較——盲目革命者與清醒革命者之間的悲劇
黑娃可以說是《白鹿原》中人生起伏最大而又最令人惋惜的悲劇人物。他一生集土匪、國、共、儒家信徒等等身份于一身,從不安分的雇農(nóng)到農(nóng)協(xié)運領袖到紅軍戰(zhàn)士到聚眾山林的土匪二頭目,國民黨保安團營長,共產(chǎn)黨副縣長,新政權(quán)的死囚被處決。走完了他悲劇性的人生歷程。
黑娃是長工鹿三的兒子,一方面他繼承了父親的善良、勤勞、質(zhì)樸的性格;另一方面他卻與
父親鹿三有著根本的區(qū)別,他從小倔強、執(zhí)著、反叛、生性好動而不安分守己。這一切,就決定了他必然與白鹿原上等級森嚴、貴賤分明的宗法社會格格不入,并且不斷發(fā)生摩擦、碰撞,以至最后走向反抗。他參加“風攪雪”式的農(nóng)民運動,遙遙地與他企求美好生活與向往平等自由的心理目標相聯(lián)系。大革命浪潮席卷而來,黑娃本性中受壓抑的能量找到了渲瀉的突破口,他把婚姻上的反叛和政治的、階級的反抗不良覺地結(jié)合起來,懷著對富人和祠堂的憎恨,投身大革命,打土豪、辦農(nóng)協(xié),砸宗祠里的石碑。然而,可悲的是,他雖然在毀族規(guī)、砸招牌,卻一點也有跳出宗法文化的樊籬,有革命的果敢性但缺乏革命的目的性,沒有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思索造成自己不平等地位的社會根源以及革命的意義,只簡單地把革命理解為鍘人和毀鄉(xiāng)約砸石碑。這種缺乏理性的盲目做法,不可能帶給他理想中的結(jié)果,最后只有落荒而逃。
然而,在黑娃的命運中還存在著更大的悲劇性。在白鹿原,作為反抗者的黑娃一方面想逃出白鹿原那個等級森嚴、貴賤分明的環(huán)境卻又逃不出而被它牢牢的束縛在原上;另一方面他又想容入那個等級森嚴、貴賤分明的環(huán)境而白鹿原又容不下他而把他拒之原外。這就使這個充滿了反抗精神的矛盾體在白鹿原上的悲劇命運。外出打工(逃離)——田小娥回原(回歸)——禁止入祠堂安家窯洞(拒絕)——“風攪雪”失敗出逃(逃離)——回鄉(xiāng)參拜祠堂、求教于朱先生(回歸)——斃命白鹿原(拒絕)。這就是中國傳統(tǒng)宗法文化在白鹿原上巨大的力量的表現(xiàn)。同時也表現(xiàn)他的人生理想的無目的性,盲目性,也正是這個原因他參加“風攪雪”,加入習旅,落草為寇,受降招安,起義反正,都是他在無目的性心理支配的模糊的人生觀所導致。大起大落的動蕩生活,既增加了他的仿徨與苦悶,也消磨了他的人生意志。受降招安后的黑娃似乎熱衷于什么,又在己方,不在明處而在暗處。這正也應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那句話:“如對自己沒有一個堅定的信念,如沒有生活的目的,人就不能生存,可能會在他存在于世上更短的時間內(nèi)毀掉自己,即使他的周圍堆滿了面包?!弊畎l(fā)人深思的是,黑娃與白嘉軒原本勢不兩立,最后卻跪回到白鹿原的宗祠里,原本拒絕接受傳統(tǒng)文化的“教化”,最終又自覺地皈依傳統(tǒng),他雖然不斷地變換身份,卻始終找不到自己自位置。他的命運走向了與其本義相偏離、相悖謬的方向,他強大的生命活力,始終掙脫不了傳統(tǒng)文化心理的羈絆。這一切都表明這個盲目反抗者在沒有先進思想指導下矛盾的悲劇人生。
可以看出,由于缺乏豐厚的知識與理性作為個人對于現(xiàn)實認識的支撐,黑娃的反抗還只是在外在力量的影響下才發(fā)生的,還屬于一種自發(fā)的反抗,因而這種反抗的動機也是盲目的,反抗力量也是有限的。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他缺乏先進思想的作為行動的指導,另一方面他本身所處的社會地位也使他無法擺脫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局限性思想的影響。這也就注定了他的反抗是要失敗的,他的人生也會成為悲慘的。
作為“五四”新文化影響下的新一代知識分子女性形象,確切的說應該是叛逆的女性形象白靈的反抗就是已經(jīng)上升到自覺階段的反抗。與黑娃的反抗相比,白靈接受了新式教育,主動積極參加革命活動,具有了先進思想的指導,具有了更加堅決的反抗精神和更多的同仁志士,因而她是最堅定的反抗者,最徹底的革命者。但是就是這樣她也沒逃脫悲劇的命運。她從小機智聰明活潑可愛,深得白嘉軒喜愛,她首先打破了白鹿原上女子不能上學堂的規(guī)定,也打破了幾千年中國社會中的規(guī)矩;她追求自由戀愛;她參加革命活動等等。她的一切都與傳統(tǒng)文化相背離。她作為一個先覺者,勇敢地與他父親代表的封建傳統(tǒng)文化作斗爭,勇敢地和一切阻礙國民革命的人斗爭。她對事業(yè)非常執(zhí)著堅定,在革命工作中白靈顯示出了大無畏的革命精神,特別是在地下工作的時候,在白色恐怖之下,毅然承擔了許多情報的接送工作。在自己的同伴一個又一個被扔進城市的某一處枯井的時候,她沒有退縮,沒有背叛,反而更加勇敢更加堅定。但是這樣給她帶來許多痛苦。首先是與最疼愛自己的父親反目,接著是與兆海愛情的破滅,再就是革命運動的失敗,被迫轉(zhuǎn)移,身懷六甲卻要四處逃難,有家不能歸,過著流浪的生活,到最后到了根據(jù)地,以自己最大的熱情的才華給根據(jù)地帶來歡樂和笑容的時候,等待他的不是光明的前途,不是理想的實現(xiàn),而是被自己的同志活埋。她的死是令人悲痛的,一切的言語都無法形容這種悲痛,這與魯迅先生所寫的《藥》里面的夏瑜相比,兩者驚人的相似。夏瑜作為先覺者,卻死在不覺醒的同胞面前,然后還遭人誣蔑和嘲弄。白靈的死再次說明了在社會革命的過程中的殘酷和巨大的犧牲。白靈死亡的悲劇原因是很值得深思的,甚至她的死亡悲劇比鹿兆鵬媳婦、田小娥的死亡更令人深思.白鹿原上的兩個反抗者,卻都死在了自己的同志之手,我們不得不反思他們的共同的原因。從表現(xiàn)上來講,他們一個是地主階級的千金,一個是長工的兒子;一個是受了新式教育的知識分子,一個大字不識;一個對待革命堅定不移,一個搖擺不定;一個盲目反抗一個清醒反抗,但是他們卻有著相同的地方,一方面都反抗家庭反抗社會,另一方面都經(jīng)歷著悲劇的人生,最后都是被自己的同伴所殺。如果說白鹿原是一個鏊子,“不走出去就永遠沒有出息”那么黑娃和白靈都逃出了白鹿原,但是他們還是沒有逃出人生的悲劇。這就說明在當時的社會里,不單是白鹿原上是一個鏊子,而當時的整個社會都是一個大鏊子,不管身在何處,不管你的地位,名譽,性別,思想信仰都要被這個動蕩的社會蹂躪,都要經(jīng)歷無奈和痛苦。
悲劇
三、田小娥與鹿冷氏的悲劇比較—--主動反抗者與被動適應者之間的悲劇
在缺乏自我意識和個性的自覺的時候,對待傳統(tǒng)文化和思想在外部表現(xiàn)上存在兩種不同的形式:一是被動的適應,即在無法改變自身實際的行為的時候,以被動忍耐的方式適應被壓迫、被蹂躪的悲慘處境。二是主動反抗,即在與現(xiàn)實相違背的時候起來反抗,但是這種反抗缺乏理論指導和明確的目標,因而反抗注定是要失敗的。如果說《白鹿原》中鹿冷氏是被動適應的話,那么田小娥就是主動反抗者。但是這兩種態(tài)度最后的結(jié)局都是一樣的,即被動適應和主動反抗都是以失敗告終。這樣就形成了一個“二難矛盾”,即:處于社會弱勢地位的女性,在強大的男性社會文化觀的束縛與壓制下,反抗與不反抗,結(jié)果都逃脫不了悲劇的命運。在男權(quán)制度下,女人的身體被物化,成為契約對象。但是一個充滿了鮮活生命力的女人的與生俱來的本能和欲望,卻不會因為某種觀念被壓抑。田小娥被嫁給郭舉人的做小妾,在郭家過著非人的生活。她是郭舉人實行延年益壽的秘方的工具(泡棗),同時在郭舉人大老婆的限制下,一月只有三次性生活,對于一個年青女來說,是絕對不夠的。以致在她見到黑娃的時候,心中便“燃”起了的火花,本能的要需求,使她勾引了不暗世事的黑娃。但是,在她們費盡九牛二虎之力逃出那個圍城后,并沒有得到理想中的生活。在白鹿原上人們的眼里,同樣沒有把田小娥看成人,不是災星,就是爛女人。族長白嘉軒說:“這個女人不是居家過日子的女人??叔真的不忍眼睜睜看著你把一個災星招進屋??”。父親鹿三說:“搭眼一瞅那貨就不是家屋里養(yǎng)的東西??這號爛女人死了到干凈??”⑥。不但不讓他們進祠堂拜祖宗,更得不到公公婆婆的認同被趕出了家門。以致只能容身窯洞。正是她所處的那個社會,給予她太多的厄運,才使她和黑娃在遠離村莊的一孔破窯,開始了不平凡的人生辛酸歲月。小蛾是不幸的,一方面她要和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作斗爭;另一方面,她還要和傳統(tǒng)的思想文化作斗爭。先是農(nóng)協(xié)運動失敗,黑娃被迫出逃,打散了這個幸福的小家,到后來被鹿子霖占有,再到設計整死狗蛋,勾引白孝文報復白嘉軒,最后吸食鴉片成天與白孝文鬼混。從而完成了爛女人、蕩婦、婊子,災星的形象塑造。在這個過程中,她忍受著巨大的痛苦與無奈,使她不但在肉體上,而且在精神上一次又一次受到打擊。她并沒有害人之心,卻成了處處害人的災星。她想追求幸福生活,卻處處充滿苦難。一個充滿春青活力的年輕女性,一次又一次的被生活打擊折磨,以致于最后被吞噬。當一個個所謂的違背社會倫理道德的生命體被吞噬的時候,我們再一次看到了在中國的幾千年的吃人的封建禮教。魯迅先生在《狂人日記》、《祝福》等等一系列的作品中都深刻都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禮教,狂人從封建統(tǒng)治者張揚“仁義道德”的正史字里行間發(fā)現(xiàn)了“滿本都是寫著兩個字‘吃人’這是用清醒的狂言,抨擊整個傳統(tǒng)文
化的歷史,祥林嫂被看作是不祥的身分,她不但沒有引起任何人的同情,魯四老爺還罵她是‘謬種’。她是在政權(quán)、族權(quán)、夫權(quán)、神權(quán)威壓下死去的,直到最后她也不明白世界為什么容不下她?!碧镄《鹜瑯右彩俏覀冋J為的所謂招禍的災星,但是她自己卻發(fā)出這樣的感嘆“我招誰惹誰了,我在白鹿原沒有偷過人家一縷棉花、瓜果,我怎么就不能活呢?”乃至于到最后被自己的公公殺害時還是發(fā)出“大??大??”奔射出驚異的眼光。其實她不明白使她痛苦無奈的是幾千年中國得吃人的封建禮教和所謂的社會道德。
她在反抗、報復那個萬惡社會的同時,也為那個社會扼殺她提供了充分的理由,以至于在死后都要被鎮(zhèn)壓在塔下,永世不得翻身。在強大的社會文化面前,她這個勇敢的復仇女神,注定要在弱小、孤獨和痛苦的復仇中,招致更大的社會報復和文化懲罰,直到最后釀成她人生命運的悲劇和災難。
與田小娥主動反抗相反,鹿兆鵬媳婦在對待命運的時候更多的是被動的適應。冷先生女兒與鹿兆鵬的婚姻走了中國社會最普遍的方式之一——父母之命。鹿冷氏是一個深受三從四德,夫為妻綱傳統(tǒng)思想影響的弱女子,她在思想上完全接受了傳統(tǒng)的觀念,女人要貞節(jié)又要正派。所以在鹿兆鵬媳婦被冷落的情形下,她只能任由名存實亡的婚姻而不敢反抗。不幸婚姻侵吞她的青春和靈魂,但她畢竟是個有血有肉、青春年盛的女子,不管她有沒有對任何一個男人產(chǎn)生過真正的愛情,但是她仍然渴望異性的撫慰,特別是隨著她性意識的覺醒不斷覺醒之后,渴望的念頭越來越強烈,她在理念與欲望之間痛苦地掙扎著,以至在看見風騷的田小娥時呈現(xiàn)出矛盾的心態(tài),“她原先看見覺得惡心現(xiàn)在竟然嫉妒起那個婊子來了,她大概和黑娃在那孔破窯里夜夜都在發(fā)羊癲風似的顫抖”。從理性上她看不起淫蕩的田小娥,但是從情感欲念上她又非常羨慕田小娥能不斷滿足自己的欲望??杀氖撬惨衙鞔_知道鹿兆鵬是不會回到自己身邊的時候,她就只有把這種欲望只能寄希望在夢中與丈夫歡會,以此來支撐自己打發(fā)漫漫寂寞的歲月。但在后來鹿子霖醉酒失態(tài)后捏她的胸脯后進一步激化了她內(nèi)心理與欲的矛盾沖突叫致她最終鼓起勇氣試一試卻被公公污之以“吃草的畜生"這樣她就陷入更深的理與欲的矛盾漩渦中,在欲念世界里贖也渴望得到男性的愛撫。哪怕是得到倫理世界所絕對排斥的公公的愛撫也在所不惜。但在倫理上這個現(xiàn)實世界里她又明確地知道自己的那些想法與欲念是無法實現(xiàn)的她是極端可恥的,她所接受的良家女子式的教育只會不斷否定和鄙視自己的欲望和夢想,無法消除和扼殺她越燃越熾的欲望和夢想。而她越燃越熾的欲望與夢想又不斷動搖著她所接受的傳統(tǒng)理念,無力完全沖破傳統(tǒng)理念的束縛將自己的欲望與夢想轉(zhuǎn)化現(xiàn)實。當這種欲望與理念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以致超越她的理性閘門她的承受能力時她自然就發(fā)瘋了,礙了令周圍整個社會都羞于啟齒的淫瘋病。在那個“萬惡淫為首”的宗法社會里,這無疑是給她判了死罪。最后還是父親冷先生為了一張人臉親自下藥毒殺了自己的女兒。從一個循規(guī)蹈矩,三從四德的良家女子到一個無法見人的淫瘋子,再一次體揭示那種“存天理,滅人欲”的封建文化的對人性的扼殺的巨大殺傷力和破壞力。歷史從來不是在溫情脈脈的人道牧歌中進展。反而經(jīng)常無情地踐踏著千萬具尸體而前進。
白鹿原上一個爛女人、蕩婦、婊子,災星和一個始終如一堅守三從四德的女人都死了,而她們的死卻驚人相似,一個被善良、忠厚、勤勞、質(zhì)樸的,自己的公公刺死;一個被德高望重的,自己的父親毒死。驚人的相似,驚人的殘忍,驚人的悲慘,這就出現(xiàn)在那個掛者縣長親自送來的所謂“仁義白鹿原”。在這里,主動反抗者和被動適應者的命運都是這么的悲慘,我們不禁要問,這就是他們心目中的仁義白鹿原嗎?封建思想文化的落后愚昧,吃人的本性再一次血淋淋的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小娥和鹿冷氏是被傳統(tǒng)的封建禮教所殘酷地殺害的,《白鹿原》深刻地反映了人的本質(zhì)追求與殘酷的文化環(huán)境間悲劇性的矛盾沖突。
總之,在白鹿原上,不管是仁義者還上邪惡者,不管是有文化的還是沒文化的,不管是堅定勇敢者還上猶豫怯弱者,不管是積極入世還是消極避世的都無法擺脫悲劇的命運。我們
再一次看到《白鹿原》這部厚重的歷史題載小說,反映著一個民族厚重的歷史文化在社會前進中所產(chǎn)生的種種矛盾。作者通過一系列的人物的描寫,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走近它末路的時期,依然給社會帶來的巨大破壞力,也使人們看到,要改變一個落后的社會的艱難和代價。使讀者再一次從中領略到一個擁有五千年文化的古國在古老的傳統(tǒng)文化對人性的種種壓抑與迫害,這無疑是現(xiàn)代文學史上對悲劇精神的一次深刻的體驗,它把痛苦和掙扎展示給每一位讀者,揭示出他們的悲劇命運的根源所在,這對于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人們在對待傳統(tǒng)文化的問題上具有深遠的意義。我僅以淺陋之筆,抒個人之見,相信會有更多的人來關注這作品,以發(fā)現(xiàn)它更豐富偉大之處。
注釋:
①黑格爾.《美學》(第一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154;303.②、⑥陳忠實.《白鹿原》[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571;148.③、④熊元義.《回到中國悲劇》[M].華文出版社,1998.27;259.⑤奧尼爾.《論悲劇》見《美國作家論文學》[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4.參考書目:
[1]曹文軒.《20世紀末中國文學現(xiàn)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2001.[2]趙園.《艱難的選擇》[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3]熊元義.《回到中國悲劇》[M].北京:華文出版社,1998.[4]陳忠實.《白鹿原》[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5]藍棣之.《現(xiàn)代文學經(jīng)典:癥候式分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2002.[6]易新鼎.《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發(fā)展史》[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2000.[7]傅其山.《西方文論》[M].北京:中國文藝出版社,2001.[8] 張亞斌.生命的苦難與悲涼[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2000,22(3)[9]王富仁.《中國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鏡子》[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10]樓昔勇.《美學導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1]易新鼎.《 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發(fā)展史》[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2000.136.
第五篇:春囈語散文
春天的到來毫無征兆。我想到小學時的俳句。類似于:春姑娘的身影悄然而至。的確悄然,我甚至沒有嗅到春天的影子。反正是時令到了,眾口紛紜千篇一律成一個公式,春天便是來過了,似乎這不過是為了遵循規(guī)律,并無其他。
連帶著留意一些。迎春花鉆出雜草,一大片擠在一起的嫩黃色晃過眼角,我癡笑。
一直以為春天是平庸的季節(jié),附庸的詩情是表象,卻其實是花紅柳綠,漫不經(jīng)心。
我向來討厭夏天,時常也疑心自己的前世或是一只蛙,故今生才有蚊子們來尋仇了。而我的體質(zhì),是一見毒辣的太陽便死了一般,如此,我視夏為敵。對秋天是淡然,因為少聞草木,素來是見不到電影里的蕭條鏡頭的。生在南方,更是見不到冬天的漫天素雪。漸漸地對季節(jié)淡漠,甚至于失望。
也是規(guī)劃過要喜歡什么季節(jié)的,理由也長篇大論了??上в蒙蠈Π字辉诙嗄昵暗目谡Z課上,但也沒有用武之地,不知如何表達。所以都用了一個套路,一個公式,說喜歡夏天,因為喜歡游泳,喜歡冬天,可以堆雪人。全是扯淡,我怕水,我半生見到雪的次數(shù)寥寥無幾。
口語班上的回答同樣千篇一律,那時候不知道怎么形容春天繁花似錦春暖花開的光景,更不懂遣詞造句,雕琢秋天憂郁的氣質(zhì)。
反正我是對什么都能冷靜的,只要費些思量,什么都可以不喜歡。
再愛,也忍,為了不至于狼狽收場。
我沒有喜歡的季節(jié),沒有偏愛的色彩?;蛟S我像春天一樣庸俗、平靜,卻渴望漫山遍野,陌上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