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6、長征教學設計
《長征》教學設計(第二課時)
[學情分析]:
從教材內(nèi)容來看,本課相對于當代的孩子,應該來說離得比較遙遠了。要如何讓學生在課前能更多更好地對長征有一個較好的理解,是上好這堂課的關鍵所在;從文章體裁來分析,這是一首七言律詩,是學生新接觸的一種新文體,如何把詩上得有特色,上得有深度和廣度,又成為了本堂課至關重要的因素。在教學中,我注重以下策略:
1.拓寬信息空間,讓學生積極查找資料。
2.情境的創(chuàng)設使學生在讀中感知、感悟。
3.借助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開發(fā)教學資源。
4.課內(nèi)外知識結合,拓寬知識延伸。[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
1、理解“等閑、逶迤、磅礴、暖、寒”等詞語的意思。
2、理解詩意,有感情地朗誦全詩,感受詩的節(jié)奏和韻律,并背誦全詩。
情感目標:啟發(fā)學生依據(jù)詩句展開想象,體會長征的艱難困苦,感受紅軍戰(zhàn)士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懂得新中國的建立來之不易,學習紅軍戰(zhàn)士的樂觀主義精神。[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詩句含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難點:通過重點詞句體會紅軍戰(zhàn)士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教學準備]: 1.幻燈片
2.長征的資料收集與交流 3.飛奪瀘定橋視頻、歌曲聲音文件 [課前預習]:
1.課前布置學生查找有關資料,了解長征的相關知識。
2、上課時講述你所了解的長征中的感人故事。2.借助工具書及注釋讀懂課文。
(注:本節(jié)課在校內(nèi)上過公開課,是根據(jù)課堂真實情況進行記錄整理)
教學流程:
一、看長征歌曲導入
1、播放長征歌曲視頻。
2、回想畫面,創(chuàng)設感情基調(diào)。
同學們,你知道剛才我們聽的這首歌的歌詞是誰寫的嗎?(毛澤東)對,這就是我們上節(jié)課學習的毛澤東的一首七律詩《七律長征》(板書課題),請閉上眼睛,回想剛才你所看到的畫面,說說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交流:
(1)、我仿佛看到紅軍扛著槍,人馬疲憊過草地的情景。(2)、我仿佛看到紅軍冒著風雪,有的艱難地挪步,有的撐扶著前進的情景。
(3)、我看到大隊人馬爭分奪秒強渡金沙江的情景。
(4)、我仿佛看到毛主席叉著腰,自信的站在山上,露出自信的微笑的情景。
······
[設計意圖:長征與現(xiàn)實生活相距77年之久。小學生捧著課本,無法感受、想象那逝去的艱苦歲月。教師借助多媒體,將長征途中紅軍經(jīng)歷的重要事件剪輯組合,創(chuàng)設了聲音、畫面、音樂于一體的動人情境,借助多媒體技術凝聚學生情感,形成了強烈共鳴,創(chuàng)設學習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 過渡:二萬五千里長征紅軍歷盡了多少磨難,但是作者卻在這短短的56個字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上我們看看他是怎樣做到的。
二、握住中心句,統(tǒng)領全詩。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全詩,試畫出本詩的中心句。
學生:這首詩的中心句是“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出示課件)
2、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句詩,哪個詞理解起來有難度?理解“只等閑”
3、師引學生齊回顧:上節(jié)課我們知道:紅軍走長征走了(11)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行程約(25000里)。
4、老師深情引讀:我們可想而知這千山萬水是何等的——難呀?。ò鍟y),但是在紅軍——“紅軍不怕遠征難”(板書:不怕)在他們看來——“萬水千山只等閑”。
5、把你體會到的讀給大家聽。(讀出堅定、自信、與平淡)[設計意圖:通過畫中心句,使學生抓住詩的主線。]
6、過渡:這“千山萬水”何其多呀,作者又抓住那些山和水為代表的呢?
生答:“五嶺”、“烏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出示紅軍長征路線圖)學生匯報時,教師在地圖上指出紅軍長征的路線。并指明“五嶺”、“烏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的位置。
三、精讀詩句,感悟精神
(一)、“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1.課件出示:五嶺山脈、烏蒙山,感受山的氣勢雄偉。
2、五嶺
(1)讓我們首先把目光聚焦在五嶺山脈上?!拔鍘X”是指一座山峰? 生:五嶺是五個山嶺即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的合稱,它綿延江西、湖南、廣東、廣西、貴州五省,山勢起伏、蜿蜒,長達數(shù)千里。“逶迤”什么意思?
(2)師:五嶺就是這樣高低起伏,綿延不絕。(相機簡筆畫)(3)誰來抓住“逶迤”,來讀出五嶺的山勢?(指名讀)
(評:真綿延千里呀!誰再來讀?/也許我們平常要翻越一座山,就
會累得——氣喘吁吁,何況他們還有設卡攔截的追兵,還要翻越綿延千里的五嶺呢?一起讀。)
3、烏蒙
(1)再說這烏蒙山是怎樣的?(海拔2300多米)此時,你腦海里浮現(xiàn)出的烏蒙山是什么樣子的?(高大險峻、高聳入云)(簡筆畫)(2)、指導讀
這就是詩中“磅礴”一詞所描繪的畫面。誰來讀好這個詞?(指讀)(評:氣勢真大啊!/烏蒙山再高些/再陡峭些/)
4、分析寫法:
五嶺這么綿延,烏山這么陡峭,這遠征真——難哪!可在紅軍眼 里,它們
五嶺成了什么——(翻騰著的細小波浪)(簡筆畫)烏蒙山成了——小泥丸(簡筆畫句號)
5、小結:把兩座大山極度縮小。這是運用夸張、比喻的手法,這一強烈的對比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相機板書:無畏)反襯手法,作者對困難的藐視,表現(xiàn)紅軍把艱難困苦當作平常事的英雄氣概。
(二)“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p>
1.結合查閱的資料
(1)看,紅軍正來到了金沙江畔。誰來看著畫面介紹一下金沙
江。
(2)在這金沙江上,還有一場著名的戰(zhàn)斗呢。誰能根據(jù)課前積累的資料來向大家介紹介紹。
學生講述《巧渡金沙江》的故事,體會“暖”。
2、情境朗讀。金沙/水拍/云崖/暖, 師引生讀:
(1)、紅軍勝利了——金沙/水拍/云崖/暖,(2)、足智多謀的紅軍不費一槍一彈勝利了——金沙/水拍/云崖/暖,(3)、面對窮殘的敵人,面對地形險峻的金沙江,紅軍不費一槍一彈勝利了——金沙/水拍/云崖/暖, 2.播放《飛奪瀘定橋》的電影片段,理解“寒”。
(1)可惜,像巧渡金沙江這樣令人欣喜的戰(zhàn)斗太少了,戰(zhàn)爭更多是慘烈的。你知道大渡河是怎樣的嗎?(學生說)
(2)我們一起來看(出示鐵索橋畫面)
師:看著這被抽調(diào)木板的鐵索橋你心里有什么感覺? 生:搖搖晃晃的鐵索寒光閃閃——師:心“寒”
生:底下是波濤洶涌的河水,膽戰(zhàn)心驚——師:驚而“寒” 師:用四字詞說說你的感覺?
生:毛骨悚然、心驚肉跳、不寒而栗、戰(zhàn)戰(zhàn)兢兢、心驚膽寒`````` 師:同學們說得好,這些都是“寒”!更可怕的是對面還有敵人的 機槍瘋狂掃射!這場戰(zhàn)斗非常慘烈,有許多紅軍戰(zhàn)士壯烈犧牲。此時此刻你感覺這是一場怎樣的戰(zhàn)斗?(看畫面)
生:炮火火光四射,戰(zhàn)斗激烈——師:慘烈的 “寒” 生:戰(zhàn)士英勇殺敵,壯烈犧牲——師:痛心的 “寒”
師:同學們,這一場悲壯的戰(zhàn)斗,是多么慘烈!毛主席回顧這 渡大渡河一戰(zhàn),還覺得陣陣心寒?。。?)誰來讀出這份心寒?(指讀)
(指著畫面)我們一起讀這一句。(沉痛緬懷)
3.小結:一寒一暖兩個對照,把自然現(xiàn)象和紅軍戰(zhàn)士的大無畏精神融為一體,兩場戰(zhàn)斗,兩種場面,心情完全不一樣。你能讀出這兩種不一樣的感受嗎?指讀。分男女組朗讀。
不管是巧戰(zhàn)還是惡戰(zhàn),紅軍都是坦然面對。這點點滴滴中,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紅軍不怕——(讀一、二句)
(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p>
1、(看圖片)師深情引,生答:盡管風雪交加,盡管人馬疲憊,盡管衣裳單薄......但是他們卻(喜笑顏開),這是為什么?(他們翻過岷山,意味著長征即將勝利。)
2、用四字詞來形容紅軍戰(zhàn)士當時的心情(開懷大笑、喜眉笑眼、喜笑顏開、笑逐顏開、歡呼雀躍……)毛主席是怎么來表達戰(zhàn)士們 心情的?(盡開顏)
3、請用你們的表情來再現(xiàn)紅軍戰(zhàn)士當時的樣子。(提示:笑容、眼神、語氣)(師生讀)
4、小結同學們,此時我們感受到了紅軍是這樣的欣喜若狂。你 們可曾知道,在這欣喜的背后,曾流淌了他們多少的血汗??!可是紅軍對未來的征途充滿了——必勝的信念。充分體現(xiàn)出了他們的——樂觀主義精神(板書:樂觀)
【設計意圖:理解詩句意思,深入體會長征精神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用“簡筆畫”、“講故事”、“看畫面”“情境讀”的方法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長征精神,用不同的解決辦法突破重難點。如:利用簡筆畫,學生畫出了五嶺山與細浪,烏蒙山與泥丸的對比鮮明的兩幅圖。利用圖,學生不僅很好地理解了詩句的意思,而且真正感受到了紅軍戰(zhàn)士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利用講故事,學生把收集到的“巧渡金沙江”與學過的課文“飛奪瀘定橋”兩個故事進行了生動講述,不僅突破了一“寒”一“暖”兩個難點詞的理解,而且使學生從中體會到紅軍戰(zhàn)士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利用“看畫面”,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想象紅軍長征取得全面勝利,全軍歡欣鼓舞、喜笑顏開的情景,一起感受勝利的喜悅和來之不易?!扒榫匙x”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使學生在讀中共 8
鳴,深化認識。這些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目的是給學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間,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鼓勵學生進行課前的預習收集,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p>
四、頌讀詩句,抒發(fā)情感
1、師:在這25000里的長征路上,英勇的紅軍戰(zhàn)士要走過萬水千山,要經(jīng)歷過千難萬險。讓我們帶著對紅軍英勇無畏、不怕艱險、樂觀向上的贊嘆之情,再來頌讀全詩吧!
出示課件:
紅軍(),萬水千山()。五嶺(),烏蒙()。金沙水拍(),大渡橋橫()。更喜(),三軍過后()。
生:看提示有感情試背誦。
2、只有五幅畫面,卻包含了紅軍長征途中所有的艱難困苦,讓我們帶著無限崇敬之情,再來頌讀全詩吧!
(出示課件:有關詩句的五幅畫面)生:看畫面有感情背誦。
3、學生自由背誦,并展示。
【設計意圖:用填空、再看畫面聯(lián)想記憶,這樣循序漸進降低背誦的難度】
五、拓寬詩句,總結升華。
1、紅軍長征可以說是中國革命史上一個偉大的壯舉,一座不朽 的里程碑??匆豢磶孜幻藢﹂L征的評價?。ㄕn件出示。)
? 在中國作家魏巍的筆下,長征是“地球的紅飄帶”。? 在美國作家索爾茲伯里筆下,長征是“前所未聞的故事”。
? 在埃德加·斯諾的筆下,長征是“驚心動魄的史詩”。? 在毛澤東的筆下,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
2、(老師深情地)偉大的長征雖然已經(jīng)過去半個世紀了,但紅軍的英雄形象還留在我們的記憶中(課件出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的圖像。)這些就是長征偉大的領袖。讓我們懷著崇高的敬意大聲的讀出他們的名字。(學生起立敬隊禮)
3、(全體起立)讓我們伴著這雄渾的樂曲,帶著對紅軍戰(zhàn)士的崇敬之情一起背誦全詩!(播放音頻)
4、布置作業(yè)
70多年過去了,長征留給我們的不僅是感情的震撼,更重要的是紅軍戰(zhàn)士勇于克服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希望同學們課后繼續(xù)去思考,通過上讀書、電視、上網(wǎng)等去了解長征的歷史,去感受長征的精神。
課件出示:(1)、搜集毛澤東評述長征的文章和描繪長征的詩詞。(2)、閱讀或觀看有關紅軍的故事或電影。
【設計意圖:
1、讀幾位名人對長征的評價,不僅是對大氣、豪邁的
《長征》詩的形象、生動的補充,深化了主題,而且使學生對長征這一偉大的歷史事件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
2、懷著崇高的敬意大聲呼名字深化崇高之情,緬懷先烈】
板書設計:
11、七律·長征(毛澤東)難→不怕?。?!無畏、樂觀
第二篇:《長征》教學設計
《長征》教學設計
楊林官渡小學李翠萍
教材說明:
《長征》是小學語文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21課。這是毛澤東同志在紅軍長征勝利結束時寫下的一首七律古詩。全詩生動地概述了二五千里長征的艱難歷程,謳歌了中國工農(nóng)紅軍長征途中所表現(xiàn)出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教學目標
體會紅軍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1、了解長征的年代、原因、起點、終點,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2、了解古詩的體裁,簡單認識七律。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4、抓住重點詞,理解詩的大意,體會紅軍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教學難點
抓關鍵詞句,指導學生認真朗讀,從中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學準備:
1、學生課前收集關于長征的資料。
2、準備多媒體課件:長征背景介紹、長征路線圖、原詩節(jié)奏圖、山勢逶迤五嶺圖、群峰疊嶂烏蒙圖、水拍云崖金沙圖、橋橫鐵索大渡圖、千里雪蓋岷山圖。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讓學生交流收集到的關于長征的知識。
2、出示《長征背景介紹》,學生齊讀后引導學生弄明白:
我們現(xiàn)在生活的年代是那一年?
紅軍長征是那一年?距離現(xiàn)在多少年?
1934年紅軍為什么要長征?
3、出示《長征路線圖》,弄清長征的起點和終點。
4、過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勝利結束,毛澤東主席豪情萬丈地把這震驚世界的壯舉寫成了一首詩。這是中國革命的壯麗史詩,也是中國詩歌寶庫中的燦爛明珠,這首詩叫什么?
二、品讀感悟。
(一)
第三篇:《長征》教學設計
教學要求: 《長征》教學設計 福新小學楊繼紅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詩句,體會中國工農(nóng)紅軍戰(zhàn)勝種種艱難險阻,完成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3、認識本課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教學重點及難點:
理解長征中紅軍遇到的艱難險阻和戰(zhàn)士們對待困難的態(tài)度,體會詩歌表達的大無畏精神和英雄豪邁的氣概。
一、精彩回放,走進長征.1、同學們,在70多年前,曾有一次偉大的壯舉,它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為共和國成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那就是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在長征勝利結束后,毛主席心潮澎湃,揮筆寫下了一首氣壯山河的偉大的詩篇,那就是這首《七律.長征》。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走進文本,在語言文字當中去領略長征的驚險悲壯,相信你們一定會有新的收獲。
2、檢查預習,簡介歷史背景
二、以讀代講,感知長征
自由朗讀、老師范讀、師相機指導朗讀
三、文本對話,深入長征。
1、指名讀開頭兩句詩:“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p>
指導朗讀這兩句詩,進一步體會詩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讀全詩,思考:從哪些詩句中可以看出“紅軍不怕遠征難”?你是怎么想的?
3、學生交流后,匯報。
4、你能有感情地朗讀詩句嗎?
5、想象詩句所展示的畫面,體會“騰細浪、”“走泥丸”“云崖暖”“鐵索寒”等詞語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1)輕聲讀中間四句詩,想象一下紅軍過五嶺、烏蒙,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的情景。
(2)交流。老師相機簡筆畫、講故事、觀看錄象
(3)討論“騰細浪、走泥丸、云崖暖、鐵索寒”這四個詞語中包含著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4)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6、紅軍長征途中征服了萬水千山,作者為何只選擇五嶺、烏蒙、金沙江和大渡河來寫?
7、齊讀最后兩句。
師:毛澤東用“更喜”來形容什么?這突出了紅軍的什么精神?
四、誦讀延伸,升華長征
詩人以“難”字開頭,“喜”字結尾,“難”中不怕,“喜”中開顏,首尾呼應,更襯托出紅軍戰(zhàn)士大無畏的精神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欣賞《長征》歌曲、感悟長征精神。
第四篇:長征教學設計
《25 七律·長征》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認識“礴”、“丸”、“岷”3個生字,會寫3個生字。
2、理解詩句,體會中國工農(nóng)紅軍戰(zhàn)勝種種艱難險阻,完成二萬五千里長征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
3、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首詩。
教學過程:
一、導入:七十七年前,在中國革命史上發(fā)生了一件氣吞山河的大事,那就是中國工農(nóng)紅軍進行的長征。
二、認識長征:(聽老師來介紹一下長征)
1934年10月為了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圍剿,中央主力紅軍被迫實行戰(zhàn)略大轉移,從江西瑞金出發(fā)開始長征,途徑廣東、廣西、湖南等11個省,突破敵人層層封鎖、翻過18座大山、跨過24條河流,歷盡千辛萬苦,行程二萬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達陜甘寧革命根據(jù)地,長征的勝利結束。
背景:就在勝利前夕,偉人毛澤東回顧這段驚心動魄的歷程,心潮澎湃,揮筆留下了這首壯麗詩篇。(齊讀課題:25 七律·長征 “七律”說明這是一首七言律詩,“長征”是詩的內(nèi)容,中間有一個間隔號“·”讀的時候稍作停頓,再讀一遍課題。)
三、我讀長征:(自讀詩文,讀準字音,把握節(jié)奏,注意停頓)
1.為方便同學們朗讀老師用“/”畫出了詩句的停頓,讀時要注意生字讀音,誰來試一試?
(范讀一遍明白“/”作用。注意字體結構“逶迤”半包圍結構、“磅礴”左右結構。)
2.看詩句結尾用紅顏色標出的字,在拼音上有什么共同點?
(韻母相同an,在詩歌題材當中叫做押韻。)板書押an韻
(正是由于押韻,詩歌才變得瑯瑯上口,讀起來韻味十足,再讀讀看。)
四、品悟長征:(讀詩不但要讀通而且要讀懂,讓我們一起來“品悟長征”。)
(一)抓住中心句: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1.那句詩可以概括整首詩的意思?從詩中你讀出了什么?長征難在哪?哪個詞看出紅軍不怕難?(把重重困難當做平常小事,讓我們讀出紅軍蔑視困難從容不迫的豪邁胸襟。)
2.這句詩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統(tǒng)領全篇,是紅軍在面對一切艱難險阻時的最堅定有力的回答。)
(二)合作通詩意:
漫漫長征路,紅軍在途中都會遇到哪些困難?紅軍又是怎樣不怕難?小組討論后六句詩,說說你對詩句的理解!“騰躍五嶺”“急跨烏蒙”“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喜踏岷山雪”五幅雄壯的畫卷讓我們見證了長征途中遇到的重重困難。
(三)交流悟詩情:說說那些字用的好?好在哪?提出你不理解的地方來,全班交流!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逶迤、磅礴”夸張比喻一抑一揚,極言困難渺小紅軍偉大?!膀v、走”擬人動態(tài)描寫充滿生機活力,想象超群。僅是紅軍長征途中,翻越的18座大山中的幾座,前后鮮明的對比,由此表達紅軍(不懼艱險、勇往直前)精神。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暖、寒”一對溫度的反義詞,反應心理感受。“拍、橫”動靜結合對仗自然工正。兩個故事:“巧渡金沙江”時暗示戰(zhàn)士們內(nèi)在的喜悅,“飛奪瀘定橋”時暗示戰(zhàn)斗的激烈冷酷,由此表達紅軍(機智勇敢、不怕犧牲)精神。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千里積雪”是紅軍面對的最嚴酷自然環(huán)境的挑戰(zhàn),勝利在望喜由心生,一片歡騰喜悅,預示最后的勝利,是在艱難環(huán)境中表現(xiàn)出的(充滿自信、樂觀向上)精神??偨Y長征精神。
五、吟誦長征:(讀通了詩、讀懂了詩,讓我們盡情吟誦長征吧,讀出氣勢,讀出長征精神。)
1.老師與同學讀(有氣勢讀出了長征精神,老師甘拜下風。)2.男女同學比一比(平分秋色,各有千秋。)
3.全班齊備誦(效果更理想。)全程配樂
六、回首長征:讓我們再回首長征。
七、學習長征:發(fā)揚長征精神不畏艱險、機智勇敢、樂觀向上。
第五篇:長征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師:同學們,今年是二千年。六十六年前,也是這個時候,九月二十六號,紅軍準備開始萬里長征。在萬里長征這個征途上,有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有許許多多無數(shù)的英雄甘灑熱血。我們在以前講過的課文里,一定學過很多有關長征的故事。有沒有? 2.師:誰能說一說?你說說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 《飛奪瀘定橋》《金色的魚鉤》《豐碑》?!毒髲姷男〖t軍》。
3.師:同學們剛才講的都是課文用故事的記敘性寫出來,今天我們要學篇課文,它是以詩歌的形式來寫的。作者是誰? 齊讀課題。
4.師:作為一個五年級的同學,我覺得很多的內(nèi)容,包括這首詩的意思,不應該老師給你講,要讓你們調(diào)動自己的潛能來充分的自學?,F(xiàn)在先檢查課文讀得怎么樣。指名讀。
二、檢查預習
1、師:讀得真不錯,還有一些內(nèi)容,比如作者背景資料等等各方面的內(nèi)容,自由匯報自學情況。
2.師:同學們,你們剛才講了那么多有關毛澤東的內(nèi)容。真要介紹毛澤東的事例,你講一個月也講不完。偉大的領袖毛澤東,活在我們億萬人民心中,包括我們的爸爸、媽媽對毛澤東在心目中的崇拜地位是至高無上的。那個時代,包括我們現(xiàn)在對毛澤東的認識很多很多,由于時間的關系,我們就先介紹到這。
3、師:我發(fā)現(xiàn)剛才同學在介紹毛主席生平時,有一個特點就是注意圍繞課文有關的問題介紹作者,這很好。今后我們一定要注意要圍繞課文有關的介紹。(“迤”是個多音字。它有兩個音,一是可以組詞“逶迤”;第二個音是蘆,可以組詞飛)
逶迤:形容山是連綿起伏。
師:非常好。現(xiàn)在你慢點講,老師也聽聽學學。
生:七律的意思是七言律詩的簡稱,要求7個字。
師:停。幫你翻譯一下,一句有幾個字。生:句。
師:56個字,七八五十六。
生:雙句押韻,五六兩句對仗。“律”是按一定格律來寫的.也稱律體詩。
師:非常好。他說的是要押韻,怎么押韻?1、2、4、6、8一般押韻,大家看看這首詩,在哪押韻?生:第一句的“難”.第二句的“閑”.第四句的“丸”,第六句的“寒”,第八句的“顏”。
師:七律一般靚是一、二.四:六句押韻,笫句也押韻,有時候可以不押韻,其中有一句可以不押韻,但是一般情況:也可以形容水,都用這個詞。所以我們今后寫作文不妨用一用。
師:注意寫法,先里后外,寫一下。
生:(寫二字)
師:好,還有沒有要匯報的?
生:我還知道“磷礴”的“磅”有兩個讀音,一個是“磅礴” 的“磅”,一個是磅,組詞“磅秤”。
師:也就是你通過自學,認識了這篇課文的一個多音宇,非常好。你再強調(diào)一下,讓同學們印象深刻些。
生:(重復發(fā)言)
生:我還知道“七律”的意思,是七言律詩的簡稱。要求每首8句.每行7字,雙句押韻。
師:停。這位同學,你是知道這首詩的體裁形式是什么?
生:七律。兩句有一個“五嶺逶迤騰細浪”的“浪”重復了。毛澤東接納了那位詩人的意見。
師:你看這位領袖虛心的接受了別人的意見,一看重復了是應該換下,這個人是位教授,山西的一個教授,改得好。這個知識你是怎么獲得的?
生:我是通過自己查詢資料知道的。
師:非常好,這是一種能力。同學們,就這首詩的背景、作者,以及這首詩的特點、體裁、格律,講的都很好,有沒有同學說我自學后,知道這首詩的大概意思?生:通過預習我知道了第一句詩的意思。就是說紅軍不怕長征的困難,不管是萬水千山?!爸坏乳e”說明他們什么困難也不怕。
師:有一個詞,意思沒有說出來。(出示小黑板)大家看,“等閑”是什么意思?生:平平常常。
師:那么“只等閑”,老師把“只”的意思寫了下來,大家看看在這里應該是選擇哪個?
生:僅僅是。
師:就是這萬水千山,長征的困難,在我們紅軍的眼里僅僅是件平平常常的事。同桌之間互相講講。
生:(互相交流)。
生:我知道第二句意思。第二句毛澤東用了比喻的方式,把逶迤五嶺看做是一個小小的“浪花”,把磅礴的烏蒙山看做是“泥丸”一樣走過去,這樣寫突出紅軍英勇頑強的精神。師:非常好。但是有一點“五嶺”就是指一座山嗎?
生:不是。
師:能不能講一講“五嶺”指的是哪五嶺? 生:“五嶺”亦稱南嶺。橫臥在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四省,指許多山嶺。
師:說對了,到底是哪幾嶺?
生:大嶺騎田嶺。
師:非常好,是說這個嶺怎么樣?
生:逶迤。
師:用自己的話說是?
生:嶺連綿起伏。
師:非常好。誰能到黑板上畫一下,這五嶺,怎么叫連綿起伏?
生:(到黑板畫)
師:同學們,你們看,她畫這個“嶺”,是嶺還是山?
生:山。(眾笑)師:這可不是“五嶺逶迤”,這是陡峭林立。誰能來畫一下,五嶺連綿起伏,你是怎么理解的,把抽象的文字變成畫面。
生:(到黑板畫)
師:這是一座嶺,不是五嶺。(笑聲)
生:(到黑板畫)
師:這是摞起的,不是“連綿起伏”。(笑聲)
生:(到黑板畫)
師:經(jīng)過同學們的補充,有點意思了。大家看看我畫的,我畫的也不一定對,我又不是畫家。(師畫)“五嶺”是說山—座連著一座,遠遠看去連在一起,起伏不平,連綿起伏。
師:看下句“烏蒙磅礴走泥丸”。剛才這位同學講的時候,沒有講“磅礴”指的是什么? 生:“磅礴”是形容山的氣勢十分雄偉。
師:哪座山?
生:烏蒙山。
師:在哪?
生:貴州、云南兩省之間。
師:你知道這座山海拔多少嗎?你知道嗎?
生:不知道。
師:我知道,可我不告訴你,誰預習后知道了?
生:盤旋七十余里。
師:是盤旋七十余里。我問你多高?
生:海拔1000米以上。
師:不準確。
生:海拔2220米多高。
師:對了。2000多米,烏蒙山高不高?
生:高。
師:險不險?
生:險。
師:前面的五嶺連綿起伏,烏蒙山氣勢磅礴,應該怎么表示,想不想再試試?
生:(到黑板畫)(笑聲)
師:像丘陵,還是山包。不過有點意思了。生:(到黑板畫)
師:有點意思了,我?guī)湍阊a充一下,實際上就是說山高。(師畫)雄偉不雄偉?
生:雄偉。
師:這一句同學們理解的差不多了,我們做個小練習。(出示練習題)你看,前半句把什么比作翻著細小浪花?
生:把五嶺比作翻著的細小浪花。
師:這五嶺那么大,連綿起伏,在紅軍的眼里只不過是眼前翻著的什么?
生:細小浪花。
師:第二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烏蒙山比作小小的泥丸。
師:把烏蒙山比作腳下滾動著的小泥丸。天哪,2000多米高的山,在紅軍的眼里就感覺是腳下的一個什么?
生:小泥丸。
師:繼續(xù)匯報。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是說紅軍在過金沙江時“暖”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因為當時天氣炎熱,紅軍喝水之后,心里就感覺非常暖;還有一個他們在過金沙江時,沒費一槍—彈,所以他們心里很高興,也覺得暖。第二句“大渡橋橫鐵索寒”,在過大渡橋時,大渡橋非常險,他們犧牲了很多人,很艱難地過去所以心里“寒”。
師:你說天很熱,戰(zhàn)士們喝了金沙江水,有這種可能,但是大家看“水拍云崖暖”給人感覺怎么樣?
生:很暖。
師:還有你說沒費槍炮,挺好,能在詩歌里理解。后面說“大渡橋橫鐵索寒”,就她的發(fā)言你滿意嗎?
生:不滿意。
師:誰想來補充? 生:“大渡橋橫鐵索寒”這個“寒”字表現(xiàn)紅軍飛奪瀘定橋的驚險悲壯。
師:你能不能說說當時的情況,當時橋上就剩什么了?
生:鐵索。
師:多少根?
生:13根。
師:只剩13根鐵索了。大家想想,當時橋下河水湍急,這13根鐵索要攀沿過去難不難?
生:難。
生:鐵索指的是大渡河上的瀘定橋,經(jīng)過時只剩下13根鐵索,橫”指橫跨在東西兩岸。這兩句概括了1935年5月紅軍巧渡金沙江和飛奪瀘定橋兩次戰(zhàn)斗。
師:對。
生:“大渡??”的“寒”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因為紅軍在過大渡河時是五月末,那時金沙江的水很涼,使得夜晚下雨天氣很涼,紅軍戰(zhàn)士也感覺冷。第二個意思是他們在強渡大河時,左邊是高人云霄的陡壁,山腰是終年不化的積雪,銀光耀眼,寒光襲人,當紅軍過盧定橋時,只剩下13根鐵索。下面河流洶涌澎湃,這使紅軍戰(zhàn)土感到心驚膽寒。
師:很不錯。大家讀這兩句?!敖鹕场焙汀按蠖伞薄獎偛拍莻€同學說格律時,以分成兩聯(lián)。上面叫首聯(lián),這個叫頷聯(lián),勁聯(lián),尾聯(lián)。大家看上面寫“紅??閑”,能不能把我們走過的千山,涉過的萬水都寫出來。只選了兩個代表。千山的代表的是什么?
生:五嶺,烏蒙山。
師:萬水寫的是什么?
生:金沙江,大渡河。
師:我們感到五嶺這么多,烏山這么陡,長征真難呀!可在紅軍人眼里變成了什么?
生:細浪,泥丸。
生:“更喜??”這兩句是說大無畏的紅軍尤其喜歡岷山的千里積雪,全體紅軍通過這座大山后,個個笑逐顏開?!跋病弊置鑼懠t軍爬過大雪山后的心情,它既寫出了紅軍戰(zhàn)勝的雪山,又使大自然富有藝術的美感。而最后的“三軍”是指古時分左、中、右三軍,此后統(tǒng)稱全軍。他們過雪山后,喜的原因有,他們一方面感到過去所嘗的辛苦生活已去而感到快活,而他們能夠勝利的到達目的的沒有犧牲而感到欣慰。讀到這兩句,我也替紅軍而感到高興,為他們的勝利而感到喜悅。師:掌聲鼓勵。(掌聲)你讀讀好嗎?把自己的學習收獲體會讀出來。
生:“更喜??”
師:什么事情都沒有完美的。你就有一點沒講,“三軍”的意思,你說的古時候,左、中、右三軍,那么這里的“三軍”指什么? 生:“三軍”指紅軍一、二、四方面軍隊。
師:對了,是海、陸、空三軍嗎?(笑聲)
生:不是。
師:同學們,你們非常了不起,我覺得你們自學能力非常強。你看我一點也沒講,只是稍微的攙扶了一下,同學們就把這首請的作者,背景基礎知識,詩的意思基本上了解了。你們真了不起,現(xiàn)在給一點時間,你就看剛才同學匯報沒有,你認為哪里你薄弱,你沒有復習到或者哪個地方的意思不準,還需要再查一查,你自己就抓緊時間補習一下。另外,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來。
生:我不懂的是為什么大渡橋橫鐵索就寒呢?
,師:這個問題在上課時那個同學已經(jīng)說過了,可能還沒有太深的理解。下課后同學、老師再幫你,好嗎?
生:好。
生:為什么說“金沙??暖”呢?
師:這個問題那個同學也講了,不過我們課文還沒學完,一會兒,進一步體會時,請再仔細琢磨。
生:我不明白爬“雪山”,過草地本來是很辛苦,艱難的,可為什么紅軍戰(zhàn)土還是喜歡雪山,過草地呢?
師:是呀,為什么他們還喜歡呢?雪山多高?
生:海拔近4500米。
師:我看的資料是3咖米,總之雪山是非常高,比烏蒙山更高,這里卻用“更喜”,這個問題提的太好了,咱們一會兒幫她解決。
一、導入:
1、同學們,上堂課,你們第一次實現(xiàn)了自我超越,很了不起。你們說我們單學這首詩,把詩里的字、詞、句子弄清楚了,就到此為止了,行不行?深入的理解,進一步體會這首詩所要表達的感情是最重要的。內(nèi)容都理解了,這還不夠,要想往高層次走,我們應該怎么辦?
2、歸納一下:第一要深入地體會感情,體會文章的中心,我們可以把心放在情景中去設身處地的去聯(lián)想。(板:聯(lián)想);第二,還可以抓住重點的詞去體會。(板:重點詞)第三種,反復的去吟誦去朗讀來感受的思想感情。你就在下面小組合作或自己也可以讀一讀,找找資料,你看看有沒有新的感受,簡短的寫在書上。
3、自由討論,放《長征》,4、師問:遠征“難”指的是什么?(“難”:自然困難。黨中央內(nèi)部有王明左傾冒險主義錯誤與張國燾的右傾分裂主義,紅軍過草地面對國民黨的圍追堵截。)
師:小結:“難”就如同學們剛才講的那樣天上有蔣介石的飛機在轟炸,地上有蔣介石的步兵在圍追堵截。我們的紅軍歷經(jīng)“千山萬水”,再有黨中央的分裂,真是難上加難。但是,同學們,紅軍的回答是什么?(不怕)紅軍的回答多么堅定,誰來試試讀一下。
過渡:那么從哪能看出來,紅軍不怕遠征難呢?
二、分析
*紅軍戰(zhàn)士們把五嶺看做細浪,“烏蒙”看做“泥丸”,說明樂觀、頑強。聯(lián)系自己與困難時比一比。師:多么樂觀的紅軍隊伍啊,詩中用了新穎比喻,想象奇特,把紅軍的藐視困難具體的形象化。(指騰細浪)再讀這一句。
*“更喜岷山千里雪”這句話可以看出紅軍戰(zhàn)土非常的樂觀。“更”字體現(xiàn)出前邊五嶺、烏蒙都是喜了,眼前的岷山千里雪就更喜了。戰(zhàn)土最大的快樂是?戰(zhàn)土的職責是?(前幾句的大渡河、金沙江過去了是可喜的嗎?)“更喜岷山千里雪”是說他們把岷山千里雪地過了之后覺得一點都不難。
*“金沙水拍云崖暖”贊美紅軍機智?!按蠖蓸驒M鐵索寒”:飛奪瀘定橋,紅軍大無畏的精神。這個“寒”字,我們先觀看電影放錄像一場惡戰(zhàn),終于以我們,我們回過頭做一個練習。
師:同學們,這是一場艱苦卓絕的激戰(zhàn)。鐵索寒光閃,殺聲震天響。當毛主席率領大部隊走過瀘定橋的時候,彌漫的硝煙還沒有散去,鐵索上還滴著戰(zhàn)士們的鮮血。毛主席凝視著根根鐵索,回憶著戰(zhàn)士們奪橋時悲壯的場面,摘下軍帽,向犧牲的戰(zhàn)士低頭默哀。此時的毛主席,心情多么沉重,強渡大渡河的勝利,萬里長征的勝利,正是紅軍戰(zhàn)士用一條條生命鋪就的道路!你們再次吟誦這首詩時,你們的感受一定很深很深。(齊讀)
師:“大渡橋橫鐵索寒”現(xiàn)在讓我們回憶起來,都有點心驚膽寒。這個寒是我們強渡大渡河時,氣溫那么冷,感覺到了嗎?是我們看到了13根鐵索的寒,(戰(zhàn)士的鮮血流在那里,我們戰(zhàn)士的生命隨著湍急的河水流走了,但是紅軍戰(zhàn)士沒有白白的犧牲,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他們,二萬五千里長征人民會永遠記住的,這些在大渡河上犧牲的這些戰(zhàn)士們。)我們再讀這一句。
*“萬水千山只等閑”。所有的困難,所有的山和水,在紅軍的眼里算得了什么呢?一個“不怕”一個“只等閑”.兩個不同的角度,表現(xiàn)了紅軍那種藐視敵人,那種革命的樂觀的、向上的態(tài)度,一個頂天立地的高大紅軍形象。這一句該怎么讀?
師:通過剛才的感受和體會,我們確確實實感受到了,長征不愧是一首偉大的革命英雄主義、偉大的革命樂觀主義的頌歌。你們一定能背下來。下面就帶著你的感受,朗誦這首詩。
小結:看得出,這節(jié)課同學們感受確實比上堂課深。同學們,你們很了不起,你們實現(xiàn)了自己的第二次超越,現(xiàn)在你再讀一讀這首詩,看看你還有沒有新的感受,新的發(fā)現(xiàn),新的見解,新的信息,看誰有第三次超越。
三、再次超越,回應質(zhì)疑
1、*為什么毛主席不寫更喜千里大草地?因為在過草地之后,紅軍還有漫長的革命道路要走,而且還面對艱難險阻,而過了岷山之后,就沒有什么困難了,所以毛主席寫了“更喜岷山千里雪。”
更喜岷山千里雪”這雪的有一種意境,潔白高曠,代表一種象征,這里用“千里雪”不單單寫因為馬上到六盤山。這里還有一種意境,展示紅軍的輝煌前景,一望無垠,一片潔白,也象征我們的勝利勇往直前。(出示ppt雪山)
2、師:同學們,歷時一年的二萬五千里長征有多少內(nèi)容要寫,可作者只用了八句,就非常概括、氣勢磅礴的將軍隊長征的經(jīng)歷濃縮于一首詩,具有非常高的藝術概括力。而且本詩主題鮮明,結構嚴謹,“盡開顏”和“只等閑”“不怕”和“更喜”照應,運用了夸張比喻,非常傳神,使人們通過學習,自始至終心里洋溢著豪邁的情感,令人振奮的情懷。不過最后老師還要送給大家一首詞,這是在紅軍登上了岷山之后,最后一座山,毛澤東寫的。大家試著讀。
師:今天回去,就請同學們再次自學這首詞,然后搜集信息,去體會這長征中最后一次過山時,毛澤東的心情。還是用我們這堂課學習的方法,你深入進行體會?,F(xiàn)在全體起立,讓我們再一次飽含深情地背誦這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