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后的背影》課程設(shè)計
《最后的背影》課程設(shè)計
教師:張鴻博
一、教學目標:
1、品味文章樸實的飽含深情的語言,體會作者情感。
2、了解故事情節(jié),學習作者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3、感受作品中表現(xiàn)出的父愛,引起自己的共鳴,能表達自己對親人的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學習刻畫人物的方法,感受父愛。
三、導(dǎo)入:
同學們,首先給大家看一組圖片,看看他們是誰?(父親各種身影圖片)認識這幅油畫嗎?這就是羅中立的獲獎作品,名叫“父親”。看看這些父親們的形象,那么在張秀超眼中,父親又是什么樣的呢?今天讓我們一同走進她的《最后的背景》,看看她的父親是怎樣的形象。
四、走進作者:
張秀超(1967—),女,筆名野溪。河北圍場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骨笛》,散文合集《我的意象樹》,散文《掛面》、《再走北大山》、《厚德載物》、《年輪》、《最后的背影》(冰心散文獎)等。中短篇小說集《飄蕩的鄉(xiāng)音》,報告文學《一個人和一個童話的故事》等。
四、整體感知,把握文脈:
1、請同學們速度課文,概括文中一共回憶了父親哪幾件事情? 答:A、在田里硬撐著干活
B、塞外采草穗子 C、為我上學送柴和錢
2、通過這幾件事情表現(xiàn)了父親什么思想性格特征和品質(zhì)? 答:堅強、樸實、勤勞、樂觀、愛子。
五、深入文本,體悟情感,品味語言:
1、請同學們找找文中共出現(xiàn)了幾次父親的背影?用筆將寫背影的句子勾出來。答:A、“我在那邊還種地?!闭f罷,轉(zhuǎn)頭向田里走去,留給我的是若有若無,縹縹緲緲的影子。
B、父親臉色青黃,大口喘著氣,他從哥哥的手中拿過鞭子,扶著犁杖向著地的那頭走去,犁杖太重了,病得一陣風就能刮倒的父親,被犁杖帶著踉踉蹌蹌地往前跑。瘦削的父親架不起衣服,寬大的黑褂子在風中一飄一飄的,父親像一個影子人,飄蕩在蒼??諘绲奶斓亻g,跑了兩條壟,就一頭栽倒在地上了,此后許久起不了床。
C、許久,我發(fā)現(xiàn)遠處,蒼茫的草叢中有個小小的黑點在蠕動,我奔著那兒跑去,走近了我看到了父親,他背對著我,身穿一件青夾襖,腰扎一根用黃色的羊胡草挽成的草繩,懷前是一個系在草繩上的小木筐。
D、我望著他一步步走遠,后來我站在一塊大石頭上眺望,視線里那凄寒的背影,漸漸變成一個黑點,一會兒融進蒼茫的暮色里了。
E、可父親留給我的記憶仍舊是模糊的,他的笑容是模糊的;他的喜怒是模糊的;就連他的面龐似乎都是模糊的,而留在記憶中最深切的仍是那身著黑衣的、踉蹌而凄寒的背影!
2、請同學們思考父親的這些背影有什么特點?
答:文中,“父親”在不同的時空轉(zhuǎn)換中有著不同的背影——在夢中“若有若無”;在土豆地里像“一個影子”;在深秋的草洼里是“蠕動的黑點”;在最后的告別中留下“凄寒的背影”。在作者的筆下,弱小的父親沒有通常意義的高大、偉岸,但這種“弱”卻是筆力獨到。面對這個強大的世界,父親是小的弱的,他似乎沒有能力正視它,這個世界的繁華和熱鬧,都與他無緣。他只面對著一輩子游走的溝壑山梁,默然勞作。但是他并不小,因為,他把持住最小,也可說是最大的東西,那就是一顆心。這心在艱窘中不沉迷;在生死的考量中,不畏懼,不失溫情良善;在柔弱中有非常堅硬的東西;在凄寒中有非常溫暖的東西。
六、課外延伸:
1、美丑對照原則:
法國大文豪雨果在其《克倫威爾序言》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對照原則”,丑在美的旁邊,矮小在高大的旁邊,卑微中孕育著高貴。美丑對照是拉大、擴張了美丑之間的距離,它使美的更美,丑的更丑,主張將兩種對立的事物放在一起進行對比,有效地突出兩者之間的矛盾,構(gòu)成一種巨大的反差,從而更為深刻地揭示出兩個事物相反的本質(zhì)特征。
2、給出對聯(lián):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孝行天下 “諸事不順因不孝?!薄豆蜓驁D》 “夫孝,德之本也?!薄缎⒔?jīng)》
3、展示《弟子規(guī)》
人生有兩件事不能等:一是行善不能等,一是行孝不能等。從自己談起行孝的切身體會。
4、送對聯(lián)
七、板書: 背影:夢中——土豆地——拾草穗——視線里——記憶中 特點:空曠——黑點(張力)
八、課后作業(yè):
寫一個片段,運用所學的刻畫人物的幾種手法描述你的父親。
第二篇:最后的背影閱讀答案
父親在我尚沒有真正踏上人生旅途的時候就離我而去,已經(jīng)20年了。
父親走后的多年里,我在生活的海里沉浮飄蕩,他不怎么入我的夢,昨日夜里,我忽然見到了他。父親身穿青襖,坐在地頭的榆樹下,口中叼著煙袋,我似乎知道他已是隔世之人,問他:你還好嗎?
我在那邊還種地。說罷,轉(zhuǎn)頭向田里走去,留給我的是若有若無、縹縹緲緲的影子。
我攆他,可腿邁不開步子,叫他,卻喊不出聲。在驚悸中醒來,秋夜正濃,半輪月兒在天,四邊一片寂靜。我不能再入睡了。
踮著腳離開寢室,走進書房,默然地坐在書桌前,父親生前的影像便浮現(xiàn)在眼前。
那年,父親近60歲了,又患了肝病,他骨瘦如柴,虛弱無力。那時,我的幾個哥哥姐姐都已成家了,只有剛結(jié)婚的小哥同我和父母一起,小哥的媳婦看到父母年老又有病,不能做活,我又讀書,覺得同我們一起過是吃虧的,故此,對供我上學是頗不情愿的。父親為了證明我們仨人不全是吃閑飯的,就硬撐著下地。
那年秋天收土豆,嫂子說忙不過來,執(zhí)意要我回家收秋,我不敢違拗,只好請假回去,我怕落的功課太多,做活的間隙,看幾眼書,哥嫂不愿意了,怨我的心事不在做活上,有氣的哥哥掄起鞭子使勁地打那頭拉犁的年邁老牛,眼看鞭子就要落到我的身上。父親臉色青黃,大口喘著氣,他從哥哥的手中拿過鞭子,扶著犁向著地的那頭走去,父親被犁杖帶著踉踉蹌蹌往前跑。瘦削的父親跑了兩壟,就一頭栽倒在地上了,此后許久起不了床。
深秋的時候,學校放了幾天假,讓我們回去拿換季的衣服和準備冬天燒爐子的柴火。
回到家,我的眼里涌動著淚水,我說:我不想讀書了,你也別再受這累了。
不算啥,只要我能動,就能供你。他又說:人說天生我才必有用,你那么愛喜書,學得又好,咋也得把書念下去!這次上學走的時候,我難以啟齒地告訴父親,學校要交冬天燒爐子的柴火,交錢也行。父親說,不犯愁,過幾天送柴去。
初冬一天的下午,父親來了,他趕著牛車,拉了一車的柴火。都是一小捆一小捆的。后來,母親告訴我,那是父親一捆捆從山上扛回來的,他沒力氣,每次只能背兩小捆。老師看父親吃力的樣子,招呼一些男同學,幫助我把車卸了,父親蹲在墻角,灰黃的臉上掛著感激的笑。
卸完車,父親讓我跟他到鎮(zhèn)上去一趟。他送柴火,也把那些草穗拉來了。
到鎮(zhèn)上的貨站,賣了草穗。我看父親臉色已凍得發(fā)白了,我說去吃碗餛飩,暖暖身子吧。父親說不用,一會兒就到家了,他把賣草穗的18元錢全給了我,又從青棉襖里襟的小兜子里,掏出一個小布包,里面是21元錢,他叮囑我一定要拿好,并告訴我這錢是悄悄地給我攢下的,不要跟別人說。
我的心蒼涼而沉重,有說不出的酸楚,我把父親送出小鎮(zhèn),過了白水橋,就是通往家鄉(xiāng)的山路了。
父親站住了,他說:你照管好自己,以后遇事要往前想,就總有奔頭!父親說這話的時候并沒有看我。說罷,他轉(zhuǎn)過身,手牽著牛的韁繩往前走,父親與黑牛并肩走在空曠的山路上。寒冬的風呼呼地刮動著,父親只穿一件黑棉襖,外邊沒有皮襖大衣之類遮寒,他弓著身子,一只手牽著牛,一只手遮在額前擋風,吃力地往前走。我望著他一步步走遠,后來我站在一塊大石頭上眺望,視線里那凄寒的背影,漸漸變成一個黑點兒,一會兒融進蒼茫的暮色里了。
不想,這背影竟是父親留給我的最后的記憶。父親回去不到十天就去世了。
父親死后不久,我的書就沒有辦法念下去了,我被命運沉入生活的海中,上下漂浮,受盡了風霜浪打,可在漫長的求索旅途上,眼前總有個影子,耳邊總有個聲音對我說:天生我才必有用,是這影子這聲音使我在任何艱難的境遇下,永不言棄,百折不撓,堅定地向著心中的目標遠行。
生活不辜負我,我終于實現(xiàn)了用文字鑄造事業(yè)的夢想。
今天,父親入夢,勾起了我點點滴滴的憶念。可父親留給我的記憶仍舊是模糊的:他的笑容是模糊的,他的喜怒是模糊的,就連他的面龐似乎都是模糊的;而留在記憶中最深切的仍是那身著黑衣的、踉蹌而凄寒的背影!
【問題】
1、文章圍繞父親,寫了幾件事?請用簡介的語言分點概括
2、文章(5)段的我在那邊還種地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
3、賞析句子:我那時總覺得,當時的父親就如淋在深秋的仍是那身著者黑衣的、踉蹌而凄寒的背影,你是如何理解踉蹌而凄寒的?
4、從第(7)段中畫線句中你讀出了父親怎樣的心情?你有事如何看待此段中哥嫂的做法呢?
5.簡要說說穩(wěn)重的父親是一位什么樣的父親?
6.文中父親的背影讓我感動,文章敘述了四次背影,請根據(jù)內(nèi)容填寫.-------;身著黑衣的背影;---------;記憶中的背影
7.結(jié)合語境,對下列句子作簡要賞析(1)瘦削的父親架不起衣服,寬大的黑褂子在風中一飄一飄的,父親像一個影子人,飄蕩在蒼茫空曠的天地間,跑了兩條壟,就一頭栽倒在地上了,此后許久起不了床。(2)父親死后不久,我的書就沒有辦法念下去了,我被命運沉入生活的海中,上下漂浮,左右奔突掙扎,受盡了風霜浪打.8.本文與朱自清先生寫的<背影;有許多相通之處,請根據(jù)要求填空.<每個空格填寫不得超過4個字;從主題上都是寫: 從敘述方式上看都運用了: 都運用了()作為敘事線索 語言上都很:
【答案】
1.硬撐著在田里干活、為了我上學送柴、把采草穗賣的錢以及私攢的錢給我
2.前后呼應(yīng)、為后文父親田里勞作做鋪墊、(交代父親身份)體現(xiàn)了父親堅韌的性格。
3.比喻、對比,寫出了父親的蒼老,父親給我的溫暖,和我對父親的感激。踉蹌:父親年老又身患重病,凄寒:父親孜服單薄。體現(xiàn)了父親生活的艱辛凄涼和女兒懷念父親時的心酸。
4.氣憤。哥嫂這種做法不對。圍繞親情比金錢更可貴來答。
5.:文中的父親是一位淳樸、善良、慈愛、堅強、勞累、寡言的父親。充滿了父愛
6:-;身穿黑衣背影-;撿草穗子的背影-;寒風中牽著牛車回家的背影-;記憶中的背影
7:(1)通過這段句子的描寫進一步體現(xiàn)了父親身體狀況不佳虛弱帶病,同時又烘托了作者父親的堅強樸實,(2):這段文字寫照了作者在沒有父親羽翼呵護下的現(xiàn)狀,受盡挫折歷經(jīng)風霜,父親承受多少苦才為作者撐起了一邊學習環(huán)境而父親走后一切都變了,側(cè)面體現(xiàn)了父親的偉大以及對作者的愛并表達了作者對父親深深的懷念。
第三篇:最后的背影閱讀答案
最后的背影。描述的是冷惜言離開故鄉(xiāng)上海的心情以及不舍。當年揮劍斬情絲。而如今再回到這座城市。時過境遷,物是人非。心中的感慨以及內(nèi)心的成長。同樣也是告別稚嫩的曾經(jīng),迎來全新生活的寫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guān)于最后的背影閱讀答案,歡迎閱讀參考。
【最后的背影閱讀答案】
閱讀下面選文,完成文后小題。(20分)
(1)父親在我尚沒有真正踏上人生旅途的時候就離我而去,已經(jīng)20年了。
(2)父親走后的多年里,我在生活的海里沉浮飄蕩,他不怎么入我的夢,昨日夜里,我忽然見到了他。父親身穿青襖,坐在地頭的榆樹下,口中叼著煙袋,我似乎知道他已是隔世之人,問他:“你還好嗎?”
(3)“我在那邊還種地?!闭f罷,轉(zhuǎn)頭向田里走去,留給我的是若有若無、縹縹緲緲的影子。
(4)我攆他,可腿邁不開步子,叫他,卻喊不出聲。在驚悸中醒來,秋夜正濃,半輪月兒在天,四邊一片寂靜。我不能再入睡了。
(5)悄聲走進書房,默然地坐在書桌前,耳邊還想著那句話:我在那邊還種地。我的眼里流出淚來,父親生前的影像便浮現(xiàn)在眼前。
(6)那年,父親近60歲了,又患了肝病,他骨瘦如柴,虛弱無力。那時,我的幾個哥哥姐姐都已成家了,只有剛結(jié)婚的小哥同我和父母一起,小哥的媳婦看到父母年老又有病,不能做活,我又讀書,覺得同我們一起過是吃虧的,故此,對供我上學是頗不情愿的。父親為了證明我們仨人不全是吃閑飯的,就硬撐著下地。
(7)那年秋天收土豆,嫂子說忙不過來,執(zhí)意要我回家收秋,我不敢違拗,只好請假回去,我怕落的功課太多,做活的間隙,看幾眼書,哥嫂不愿意了,怨我的心事不在做活上,有氣的哥哥掄起鞭子使勁地打那頭拉犁的年邁老牛,眼看鞭子就要落到牛的身上。父親臉色青黃,大口喘著氣,他從哥哥的手中拿過鞭子,扶著犁向著地的那頭走去,父親被犁杖帶著踉踉蹌蹌往前跑。瘦削的父親跑了兩壟,就一頭栽倒在地上了,此后許久起不了床。
(8)深秋的時候,學校放了幾天假,讓我們回去拿換季的衣服和準備冬天燒爐子的柴火。
(9)回到家,我的眼里涌動著淚水,我說:“我不想讀書了,你也別再受這累了?!?/p>
(10)“不算啥,只要我能動,就能供你。”他又說:“人說天生我才必有用,你那么愛讀書,學得又好,咋也得把書念下去!”
(11)這次上學走的時候,我難以啟齒地告訴父親,學校要交冬天燒爐子的柴火,交錢也行。父親說,不犯愁,過幾天送柴去。初冬一天的下午,父親來了,他趕著牛車,拉了一車的柴火。都是一小捆一小捆的。后來,母親告訴我,那是父親一捆捆從山上扛回來的,他沒力氣,每次只能背兩小捆。老師看父親吃力的樣子,招呼一些男同學,幫助我把車卸了,父親蹲在墻角,灰黃的臉上掛著感激的笑。
(12)卸完車,父親讓我跟他到鎮(zhèn)上去一趟。他送柴火,也把那些草穗拉來了。
(13)到鎮(zhèn)上的貨站,賣了草穗。我看父親臉色已凍得發(fā)白了,我說去吃碗餛飩,暖暖身子吧。父親說不用,一會兒就到家了,他把賣草穗的18元錢全給了我,又從青棉襖里襟的小兜子里,掏出一個小布包,里面是21元錢,他叮囑我一定要拿好,并告訴我這錢是悄悄地給我攢下的,不要跟別人說。我的心蒼涼而沉重,有說不出的酸楚,我把父親送出小鎮(zhèn),過了白水橋,就是通往家鄉(xiāng)的山路了。
(14)父親站住了,他說:“你照管好自己,以后遇事要往前想,就總有奔頭!”父親說這話的時候并沒有看我。說罷,他轉(zhuǎn)過身,手牽著牛的韁繩往前走,父親與黑牛并肩走在空曠的山路上。
(15)寒冬的風呼呼地刮動著,父親只穿一件黑棉襖,外邊沒有皮襖大衣之類遮寒,他弓著身子,一只手牽著牛,一只手遮在額前擋風,吃力地往前走。我望著他一步步走遠,后來我站在一塊大石頭上眺望,視線里那凄寒的背影,漸漸變成一個黑點兒,一會兒融進蒼茫的暮色里了。
(16)不想,這背影竟是父親留給我的最后的記憶。父親回去不到十天就去世了。
(17)我那時總覺得,當時的父親就如淋在深秋田野里的一棵枝枯葉落的老玉米秸,而我就像十月的小陽春里,不合時令茫然冒出來的一株小花。父親臨近生命的大限,而我這顆渴望開花結(jié)果的小花,要生存下去,在沒有父親這座山的護佑下,景況該是何等的艱難!
(18)父親死后不久,我的書就沒有辦法念下去了,我被命運沉入生活的海中,上下漂浮,受盡了風霜浪打,可在漫長的求索旅途上,眼前總有個影子,耳邊總有個聲音對我說:“天生我才必有用”,是這影子這聲音使我在任何艱難的境遇下,永不言棄,百折不撓,堅定地向著心中的目標遠行。
(19)生活不辜負我,我終于實現(xiàn)了用文字鑄造事業(yè)的夢想。
(20)今天,父親入夢,勾起了我點點滴滴的憶念。可父親留給我的記憶仍舊是模糊的:他的笑容是模糊的,他的喜怒是模糊的,就連他的面龐似乎都是模糊的;而留在記憶中最深切的仍是那身著黑衣的、踉蹌而凄寒的背影!
小題1:文章圍繞父親,寫了幾件事?請用簡潔的語言分點概括。(4分)
小題2:文章第(5)段的“我在那邊還種地”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4分)
小題3:賞析句子:(4分)
“我那時總覺得,當時的父親就如淋在深秋田野里的一棵枝枯葉落的老玉米秸,而我就像十月的小陽春里,不合時令茫然冒出來的一株小花?!?/p>
小題4:文章最后寫到“而留在記憶中最深切的仍是那身著黑衣的、踉蹌而凄寒的背影”,你是如何理解“踉蹌而凄寒”的?(4分)
小題5:從第(7)段中劃線句中你讀出了父親怎樣的心情?你又是如何看待此段中“哥嫂”的做法呢?(4分)
參考答案:
小題1:硬撐著在田里干活、為了我上學送柴、把采草穗賣的錢以及私攢的錢給我(每點1分)
小題1:前后呼應(yīng)(1分)、為后文父親田里勞作做鋪墊(1分)、(交代父親身份)體現(xiàn)了父親堅韌的性格。(2分)
小題1:比喻、對比,寫出了父親的蒼老,父親給我的溫暖,和我對父親的感激。
小題1:踉蹌:父親年老又身患重病(1分),凄寒:父親孜服單薄(1分)。體現(xiàn)了父親生活的艱辛凄涼和女兒懷念父親時的心酸。(2分)
小題1:氣憤(1分)。哥嫂這種做法不對。圍繞“親情比金錢更可貴”來答。
小題1:主要考查學生的概括能力,要求學生用簡練的語言來概括事件的內(nèi)容(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小題1:觀察語句、語段所在文章的位置來判斷其在文章中結(jié)構(gòu)與內(nèi)容的作用。此句在文章的開篇,所以為后文父親田里勞作做鋪墊,交代了父親的身份和性格。
小題1:語言賞析主要從詞語運用和修辭兩個角度去鑒賞如:先說出修辭,再答出修辭效果即可。
小題1:學生應(yīng)培養(yǎng)理解詞語在語境中的具體含義的能力,結(jié)合上下文,體會人物思想性格特征和情感變化。
小題1:根據(jù)情節(jié),體會人物思想情感;對“哥嫂”做法的看法,只要觀點正確,表述合理即可。
第四篇:最后的背影閱讀題及答案
最后的背影閱讀題及答案
【原文】
最后的背影
⑴父親在我尚沒有真正踏上人生旅途的時候就離我而去,已經(jīng)20年了。
⑵父親走后的多年里,我在生活的海里沉浮飄蕩,他不怎么入我的夢,昨日夜里,我忽然見到了他。父親身穿青襖,坐在地頭的榆樹下,口中叼著煙袋,我似乎知道他已是隔世之人,問他:“你還好嗎?”
⑶“我在那邊還種地?!闭f罷,轉(zhuǎn)頭向田里走去,留給我的是若有若無、縹縹緲緲的影子。我攆他,可腿邁不開步子,叫他,卻喊不出聲。在驚悸中醒來,秋夜正濃,半輪月兒在天,四近一片寂靜。我不能再入睡了。
⑷踮著腳離開寢室,走進書房,默然地坐在書桌前,父親生前的影像便浮現(xiàn)在眼前。
⑸那年,父親近60歲了,又患了肝病,他骨瘦如柴,虛弱無力。那時,我的幾個哥哥姐姐都已成家了,只有剛結(jié)婚的小哥同我和父母一起過,小哥的媳婦看到父母年老又有病,不能做活,我又讀書,覺得同我們一起過是吃虧的,故此,對供我上學是頗不情愿的。父親為了證明我們?nèi)瞬蝗浅蚤e飯的,就硬撐著下地。
⑹那年秋天收土豆,嫂子說忙不過來,執(zhí)意要我回家收秋,我不敢違拗,只好請假回去,我怕落的功課太多,做活的間隙,看幾眼書,哥嫂不愿意了,怨我的心事不在做活上,有氣的哥哥掄起鞭子使勁地打那頭拉犁的年邁老牛,眼看鞭子就要落到我的身上。父親臉色青黃,大口喘著氣,他從哥哥的手中拿過鞭子,扶著犁杖向著地的那頭走去,犁杖太重了,病得一陣風就能刮倒的父親,被犁杖帶著踉踉蹌蹌地往前跑?!臼菹鞯母赣H架不起衣服,寬大的黑褂子在風中一飄一飄的,父親像一個影子人,飄蕩在蒼??諘绲奶斓亻g,跑了兩條壟,就一頭栽倒在地上了,此后許久起不了床?!?/p>
⑺又是一個初冬的下午,父親來了,他趕著牛車,拉一車柴火。都是一小捆一小捆的。后來,母親告訴我,那是父親一捆捆從山上扛回來的,他沒力氣,每次只能背兩小捆。老師看父親吃力的樣子,招呼一些男同學,幫助我把車卸了,父親蹲在墻角,灰黃的臉上掛著感激的笑。
⑻卸完車,父親讓我跟他到鎮(zhèn)上去一趟。他送柴火,也把那些草穗拉來了。
⑼到鎮(zhèn)上的`貨站,賣了草穗。我看父親臉色已凍得發(fā)白了,我說去吃碗餛飩,暖暖身子吧。父親說不用,一會兒就到家了,他把賣草穗的18元錢全給了我,又從青棉襖里襟的小兜子里,掏出一個小布包,里面是21元錢,他叮囑我一定要拿好,并告訴我這錢是悄悄地給我攢下的,不要跟別人說。
⑽我的心蒼涼而沉重,有說不出的酸楚,我把父親送出小鎮(zhèn),過了白水橋,就是通往家鄉(xiāng)的山路了。
⑾父親站住了,他說:“你照管好自己,以后遇事要往前想,就總有奔頭!”父親說這話的時候并沒有看我。說罷,他轉(zhuǎn)過身,手牽著牛的韁繩往前走,父親與黑牛并肩走在空曠的山路上。寒冬的風呼呼地刮動著,父親只穿一件黑棉襖,外邊沒有皮襖大衣之類遮寒,他弓著身子,一只手牽著牛,一只手遮在額前擋風,吃力地往前走。我望著他一步步走遠,后來我站在一塊大石頭上眺望,視線里那凄寒的背影,漸漸變成一個黑點兒,一會兒融進蒼茫的暮色里了。
⑿不想,這背影竟是父親留給我的最后的記憶。父親回去不到十天就去世了。
⒀父親死后不久,我的書就沒有辦法念下去了,我被命運沉入生活的海中,上下漂浮,左右奔突掙扎,受盡了風霜浪打??稍诼L的求索旅途上,眼前總有個影子,耳邊總有個聲音對我說:“天生我才必有用”,是這影子這聲音使我在任何艱難的境遇下,永不言棄,百折不撓,堅定地向著心中的目標遠行。
⒁生活不辜負我,我終于實現(xiàn)了用文字鑄造事業(yè)的夢想。
⒂今天,父親入夢,勾起了我點點滴滴的憶念??筛赣H留給我的記憶仍舊是模糊的:他的笑容是模糊的,他的喜怒是模糊的,就連他的面龐似乎都是模糊的;而留在記憶中最深切的仍是那身著黑衣的、踉蹌而凄寒的背影!
【問題】
9.文章圍繞父親寫了幾件事?請用簡潔的語言分點概括。(3分)
10.文章敘述了四次背影,請根據(jù)內(nèi)容依次填寫(2分)
【 】→田間身著黑褂的背影→【 】→記憶中模糊的背影
11.第(3)段的“我在那邊還種地”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2分)
12.結(jié)合語境,對下列句子作簡要要賞析。(2分)
瘦削的父親架不起衣服,寬大的黑褂子在風中一飄一飄的,父親像一個影子人,飄蕩在蒼??諘绲奶斓亻g,跑了兩條壟,就一頭栽倒在地上了,此后許久起不了床。
13.本文與朱自清的《背影》有許多相通之處,請根據(jù)要求填空(每格不超過4個字)(4分)。
從主題上看,兩者都是表達【 】;從記敘順序上看,都運用了【 】,并且兩文都運用了以【 】作為敘事線索;從語言上看,都很【 】。
【參考答案】
9.①在田里硬撐著干活。
②為我上學來校交柴火。
③把賣草穗的錢和私攢的錢給我(意思對即可)。
10.夢中的背影
視線里凄寒的背影
11.①交代父親身份
②為后文父親在田里勞作做鋪墊
③前后呼應(yīng)
④體現(xiàn)了父親堅韌的性格(寫出任意兩點即可)
12.(1)運用比喻(或“瘦削”、“寬大”、“一飄一飄”等詞),生動形象(或準確)地表現(xiàn)父親骨瘦如柴,年老身患重病的形象。(表達作者懷念父親的心酸)
13.父愛
倒敘
背影
質(zhì)樸(樸素)
第五篇:《背影》
黃石
河口中學李憶(813143053)22:58:33 上中學的時候曾經(jīng)學過《背影》,知道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沒覺得多么感人。老師也試圖告訴我們這篇文章是一篇寫父愛的名作,如何如何感人,感覺也還是言不由衷蒼白無力。河口中學李憶(813143053)22:59:22 后來當上了語文老師也教這篇課文,也開始人云亦云說這篇文章多么有名多么感人,并試圖找到這篇文章的感動點,但似乎學生從未被感動過。于是告訴學生,也許你今天不會被這篇文章感動,只是因為你的人生閱歷不夠,情感體驗還還不夠豐富。河口中學李憶(813143053)23:00:12 如今人到四十,也經(jīng)歷過一些生離死別,也體驗到世態(tài)炎涼,終于對這篇文章有了新的體會。當一個兒子年輕的時候,總會覺得自己長大了翅膀硬了,不再需要父親的庇護。也會有叛逆的時期,以此顯示自己是個男人,不再是個男孩,對父親不那么敬佩。還會覺得自己的父親沒有本事,沒有給自己創(chuàng)造好的條件,比不上誰誰的爸爸。而做父親也會對兒子諸事看不順眼,總覺得兒子不懂事不成器,離自己的期望值很遠。由此,父子的關(guān)系就會變得緊張緊繃。《背影》中兒子對父親的不理解就是由此造成的。桑梓梨(2603070817)23:00:34
何為父親:恩重如山。何為兒子:孝感天地。有這個體驗,才能懂透,教準,學到。河口中學李憶(813143053)23:01:02
當一個兒子成家立業(yè),也為人父親的時候,他才明白父親的這份責任和重擔,才能體會做父親的不容易。而隨著年齡的增長,父親漸漸老去,開始依賴兒子的時候。父親不再對兒子挑三揀四,甚至開始順從兒子。做兒子也終于體會到了一個父親的不易和艱辛,開始原諒父親的一些臭毛病。如能彼此體諒,還可以一起喝一杯談?wù)勑?,沒準還可以“多年父子成兄弟”了。《背影》的最后一段就體現(xiàn)了這樣的一種轉(zhuǎn)變。河口中學李憶(813143053)23:01:47
朱自清的《背影》寫的是個人的親身體驗,有很多我們所不了解的背景和情感積累在其中,他是懷著多年積攢的父子之情來寫這篇文章的。今天我們讀《背影》的時候,同樣要加上個人的人生經(jīng)歷和情感積累,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深深體會那份流淌在血管中的父子之情。河口中學李憶(813143053)23:02:54
這是本學期上完背影后,我寫給學生看的心得體會。正道
初二 廣東 李開(515335791)2015-11-16 14:32:25 今晚研討預(yù)習?湖南桃園縣教研室丁大永老師作品: 指向明確是華平教授這節(jié)課最明顯的地方。開始的三種學法選擇,表面上是要學生自主選擇,實際上體現(xiàn)了學習的三個層面,同時也告訴學生,一堂課不可能面面俱到,一課一得,把一種學習方法用好是最好的學習方法。在本節(jié)課中,學生選擇了“指向一般閱讀方法的閱讀學習”:
一、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二、篩選信息,了解背景;
三、提煉信息,把握內(nèi)容;
四、細讀文本,體會情感。這四步,既表明了方法,又兼顯了流程,這就是真正的步步為營,環(huán)環(huán)相扣。解讀精致是華平教授本節(jié)課讓我為之驚嘆的地方。
精致之一是用文本解讀文本。我們解讀文本特別粗糙,僅從表面自以為是。譬如寫作背景,大部分老師的做法就是從教參上尋找,或者自己多方補充,何曾想過一切答案就在文本呀。
精致之二,創(chuàng)設(shè)情景僅一行文字。同樣是本文,某些老師為了突出朱自清家里的慘狀,或者是著力渲染描述,或者是用圖片,或者是用視頻,華平教授的做法是在課件上用“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引領(lǐng),當我看到這一行字時,心里的悲涼自然騰起,我想學生一樣。像這樣的引領(lǐng),課堂上還有很多處,我認為這就是華平教授的精致,運用文字的力量,“無聲勝有聲”。精致之三:借話引話,開啟學生新的思維。很多時候,學生的答案往往不中要害,華平教授不加否定,也不進行點撥,僅是借話引話,讓學生反復(fù)思考,然后讓其自然達到豁然開朗。譬如老師問:為什么父親的信能讓朱自清就寫了本文呢?學生說:大去之期不遠矣。師借話引話:大去之期不遠矣,就來了感情,要寫文章了嗎?學生猛然想起:信上還說了“惟膀子疼痛厲害”??師借話引話:膀子疼痛厲害是能讓人大去之期不遠的病嗎?他父親心里到底想說啥?學生馬上明白:我想見你一面,因為恐怕以后就見不到了??這借話引話的精致,為什么我們平常就不能使用到位呢?我們最多就停留在借話問話上,就是不會引話。
初二 廣東 李開(515335791)14:34:53
我為什么這樣教《背影》? 李華平
為什么設(shè)計三套學習方案,讓學生選擇?
這堂課一開始,我就給學生提供了三套學習方案,讓他們選擇:(1)指向文體閱讀能力的閱讀學習;(2)指向一般閱讀方法的閱讀學習;(3)指向?qū)懽髂芰μ嵘拈喿x學習。要求學生選擇時要說明理由。這樣做的原因是:
第一,課堂是學堂,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把學習方案交給學生讓他們選擇,是對學生學習權(quán)的尊重。當然,也不一定非得要設(shè)計三套方案才能體現(xiàn)這一點,但對學生需要學什么的關(guān)注,而不是僅僅關(guān)注我想灌輸什么,是一個教師的基本職責。
第二,由于從沒有接觸過這個班的學生,對學情就不了解,因此在學生選擇方案說明選擇理由的過程中,我也可以探知學生的學習狀況。也就是說,這一步也有投石問路的作用。
第三,這也是對自己的一種挑戰(zhàn)。要充分考慮三套方案的分別實施,是有一定難度的。而對難度的設(shè)計,對突破困難的辦法的思考,實際是對自我的一種挑戰(zhàn)。其實,這樣的做法,我在2002年就運用過。當時,是一個全國性的語文教學研討會,與會者達1000多人,北京師范大學鄭國民教授作講座,我執(zhí)教高中篇目柳永的《雨霖鈴》。我也是給學生提供三套方案供其選擇。當時上課的成都實驗外國語學校的一個學生,課后要了我的電子郵箱,與我保持了長達十年的電郵聯(lián)系。2 為什么不重點教父親買橘子的那一段?
這一段,是作者用墨最多的一段,也是不少老師喜歡教的一段。不過,這一段并不是作者表意的重心所在。散文,尤其是回憶性散文,重在表現(xiàn)“我之心”;解讀散文,就要重點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在特定時候、特定地點、特定情境表現(xiàn)出來的這一點、這一種、這一個方面的特殊的思想感情?!侗秤啊分校磉_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集中在首尾,這種情感的“特定性”體現(xiàn)在情感迸發(fā)的特定情境(寫作背景)、父親買橘子事件的特定情境(故事背景)。因此,我的這一課教學,就重在理解這三個方面。值得注意的是,“背景”是具體的背景,而不是到文本外部去找一大堆大而無當?shù)牟牧稀^“米不夠,水來湊”。我的教學中,是讓學生在文中尋找“背景”、理解“背景”,并在這一過程中,訓練學生篩選信息、提煉信息的語文能力。
而父親買橘子一事,只不過是作者情感抒發(fā)的載體。如果這件事情本身就真的那么感人,作者為什么不當時就寫下來,而要等到八年后?這就是問題所在,八年前的故事只有等到某一個特殊的情感觸發(fā)點才能變成文字。讀散文,就要找到這個情感觸發(fā)點,理解這種特殊的情感。遺憾的是,不少教師老是抓住父親買橘子一段大做文章,希望學生從中受到感染,理解父親對兒子的愛??梢妼ι⑽捏w式特點的把握多么荒疏?。ó斎唬眠@一段從寫作的角度教精準的語言表達則又是很好的課。不同的目標指向,教學內(nèi)容與方法都是不同的。)我的課,就是要循著散文體式特點教學生學散文,循著學生語文能力成長的規(guī)律教語文,循著學生語文思維成長的規(guī)律教語文。3 為什么要那么清晰地給學生呈現(xiàn)思維流程? 這堂課,根據(jù)學生選擇的方案,我較完整地給學生呈現(xiàn)了“指向一般閱讀方法的閱讀學習”的思維流程:
(1)初步感知,了解大意;(2)篩選信息,了解背景;(3)提煉信息,把握內(nèi)容;(4)細讀文本,體會情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也非常注意讓學生講出思考的過程和理由。
我這樣做,就是要將思維過程清晰地呈現(xiàn)給學生,包括:閱讀文本的一般流程,得出結(jié)論的基本依據(jù),整合信息的思維方式。這里涉及一個重要的教學理念。有人喜歡追求課堂教學的“行云流水”,反對思維“痕跡”。這是一個天大的誤會,這是把教學單純看作了看電影式的欣賞。須知,“教學”不等于“欣賞”。教學就是教學生學,“教學生學”就意味著要把教師的思維過程呈現(xiàn)給學生,也要讓學生暴露思維過程,包括思維的誤區(qū)。教師對學生的指導(dǎo)只有建立在學生暴露思維過程的基礎(chǔ)上,否則就是“無的放矢”。最嚴重而讓人容易忽略的問題是,有些教師上課往往省略掉思維過程,而無意中犯了“代替學生學”的錯誤。比如,挑出文本中的一些關(guān)鍵句子讓學生賞讀。這里有一個問題,教師所認為的關(guān)鍵句子是怎樣找出來的?什么樣的句子是關(guān)鍵句子?其實,辨析、找出關(guān)鍵句子也是學生需要學習的,而我們的老師卻是“為了他偉大的事業(yè),沒心沒肝地把孩子撞倒了”(盧森堡語)。
我們觀課議課一定要有專業(yè)的眼光,不能停留在消遣式的欣賞層面,而要進入學理審視的批評(賞析)層面。當然,此批評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批評,而與“文學批評”中的“批評”有相通之處??凑n議課的學問,就是教學批評學。
歡迎老師們繼續(xù)展開討論。我非常歡迎大家的批評(否定式、建議式的評論),正如不拒絕大家的表揚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