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春寒原文,翻譯,賞析
春寒原文,翻譯,賞析
春寒原文,翻譯,賞析1春寒
作者:陳與義
朝代:宋朝
二月巴陵日日風,春寒未了怯園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蒙蒙細雨中。
譯文
二月的巴陵,幾乎天天都刮風下雨。料峭的春寒還未結束,給園林的花木帶來了災難,叫人擔心害怕!嬌嫩的海棠,毫不吝惜鮮紅的花朵,挺身獨立在寒風冷雨中開放著。
注釋
選自《簡齋集》。陳與義(1090—1138),號簡齋。宋代詩人。此詩寫于高宗建炎三年(1129)二月。巴陵:古郡名,今湖南岳陽市。園公:詩人自注:“借居小園,遂自號園公?!彪僦阂环N紅色顏料。也泛指紅色。
賞析:
這首絕句與其說是寫春寒,不如說是詠海棠。說到詠海棠,自然忘不了蘇軾的《海棠》詩:“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逼鋵崳@兩首海棠詩都是借海棠寫自己。蘇軾筆下的海棠圣潔、幽寂,是他貶官黃州時的寫照;陳與義筆下的.海棠雅致孤高,是他流亡時的寫照。因此,頭兩句的“風”“寒”就不僅僅是自然界的風寒,更主要的是社會的風寒——金兵南侵,南宋小朝廷“山河破碎風飄絮”,詩人則“身世浮沉雨打萍”,怎不感到“怯”?后兩句詩人用類似于刻劃松、梅、菊、竹的手法來寫海棠,說它傲然“獨立”于風雨中,哪怕有損于自己美麗的“胭脂色”。海棠的風骨和雅致得到充分的表現。詩人點化杜甫的“林花著雨胭脂濕”,別創(chuàng)意境,不但更具風致,而且更具品格。詩人將自己的風骨、品格、雅致融入對海棠的描寫中,使這首詩成為詠物上乘之作,這就是詠物詩創(chuàng)作的訣竅。
春寒原文,翻譯,賞析2原文:
青玉案·春寒惻惻春陰薄
元代:顧德輝
春寒惻惻春陰薄。整半月,春蕭索。晴日朝來升屋角。樹頭幽鳥,對調新語,語罷雙飛卻。
紅入花腮青入萼。盡不爽,花期約。可恨狂風空自惡。曉來一陣,晚來一陣,難道都吹落?
譯文:
春寒惻惻春陰薄。整半月,春蕭索。晴日朝來升屋角。樹頭幽鳥,對調新語,語罷雙飛卻。
紅入花腮青入萼。盡不爽,花期約??珊蘅耧L空自惡。曉來一陣,晚來一陣,難道都吹落?
注釋:
春寒惻(cè)惻春陰薄。整半月,春蕭(xiāo)索。晴日朝來升屋角。樹頭幽鳥,對調新語,語罷雙飛卻。
惻惻:凄清。?。呵制?。蕭索:蕭條,冷落。
紅入花腮(sāi)青入萼。盡不爽,花期約。可恨狂風空自惡。曉來一陣,晚來一陣,難道都吹落?
花腮:即花靨。不爽:不失約,不違時。
賞析:
半月春陰,一朝放晴,幽鳥對語,雙雙飛去。全是眼前景,拈來卻涉筆成趣?;m開罷、結實,綠肥紅瘦,不爽季節(jié)之序,但狂風可惡,豈欲盡數吹落?南唐后主《烏夜啼》:“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常恨朝來寒雨晚來風”,為此詞末四句所本。
第二篇:春寒原文翻譯及賞析
春寒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
春寒原文翻譯及賞析1原文
二月巴陵日日風,春寒未了怯園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蒙蒙細雨中。
翻譯
譯文
二月的巴陵,幾乎天天都刮風下雨。
料峭的春寒還未結束,給園林的花木帶來了災難,叫人擔心害怕!
嬌嫩的海棠,毫不吝惜鮮紅的花朵,挺身獨立在寒風冷雨中開放著。
注釋
選自《簡齋集》。詩人。此詩寫于高宗建炎三年(1129)二月。
巴陵:古郡名,今湖南岳陽市。
園公:詩人自注:“借居小園,遂自號園公。”
胭脂:一種紅色顏料。也泛指紅色。
賞析
這首絕句與其說是寫春寒,不如說是詠海棠。說到詠海棠,自然忘不了詩:“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逼鋵?,這兩首海棠詩都是借海棠寫自己。蘇軾筆下的海棠圣潔、幽寂,是他貶官黃州時的寫照;陳與義筆下的海棠雅致孤高,是他流亡時的寫照。因此,頭兩句的“風”“寒”就不僅僅是自然界的風寒,更主要的是社會的風寒——金兵南侵,南宋小朝廷“山河破碎風飄絮”,詩人則“身世浮沉雨打萍”,怎不感到“怯”?后兩句詩人用類似于刻劃松、梅、菊、竹的手法來寫海棠,說它傲然“獨立”于風雨中,哪怕有損于自己美麗的“胭脂色”。海棠的風骨和雅致得到充分的表現。詩人點化杜甫的“林花著雨胭脂濕”,別創(chuàng)意境,不但更具風致,而且更具品格。詩人將自己的風骨、品格、雅致融入對海棠的描寫中,使這首詩成為詠物上乘之作,這就是詠物詩創(chuàng)作的訣竅。
春寒原文翻譯及賞析2原文:
青玉案·春寒惻惻春陰薄
元代:顧德輝
春寒惻惻春陰薄。整半月,春蕭索。晴日朝來升屋角。樹頭幽鳥,對調新語,語罷雙飛卻。
紅入花腮青入萼。盡不爽,花期約??珊蘅耧L空自惡。曉來一陣,晚來一陣,難道都吹落?
譯文:
春寒惻惻春陰薄。整半月,春蕭索。晴日朝來升屋角。樹頭幽鳥,對調新語,語罷雙飛卻。
紅入花腮青入萼。盡不爽,花期約??珊蘅耧L空自惡。曉來一陣,晚來一陣,難道都吹落?
注釋:
春寒惻(cè)惻春陰薄。整半月,春蕭(xiāo)索。晴日朝來升屋角。樹頭幽鳥,對調新語,語罷雙飛卻。
惻惻:凄清。?。呵制?。蕭索:蕭條,冷落。
紅入花腮(sāi)青入萼。盡不爽,花期約??珊蘅耧L空自惡。曉來一陣,晚來一陣,難道都吹落?
花腮:即花靨。不爽:不失約,不違時。
賞析:
半月春陰,一朝放晴,幽鳥對語,雙雙飛去。全是眼前景,拈來卻涉筆成趣?;m開罷、結實,綠肥紅瘦,不爽季節(jié)之序,但狂風可惡,豈欲盡數吹落?南唐后主《烏夜啼》:“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常恨朝來寒雨晚來風”,為此詞末四句所本。
春寒原文翻譯及賞析3春寒
二月巴陵日日風,春寒未了怯園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蒙蒙細雨中。
古詩簡介
《春寒》是南宋初年詩人陳與義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是作者南渡避難于巴陵時所作。詩的前兩句寫二月里風雨凄凄,春寒料峭;后兩句寫園中的海棠卻冒雨盛開,無限生機,給作者以啟迪和鼓舞。全詩借海棠以詠志,寫來渾厚醇雅,蘊藉含蓄,讀來令人余味無盡。
翻譯/譯文
二月的巴陵,幾乎天天都刮風下雨。料峭的春寒還未結束,給園林的花木帶來了災難,叫人擔心害怕!
嬌嫩的海棠,毫不吝惜鮮紅的花朵,挺身獨立在寒風冷雨中開放著。
注釋
選自《簡齋集》。陳與義(1090-1138),號簡齋。宋代詩人。此詩寫于高宗建炎三年(1129)二月。
巴陵:古郡名,今湖南岳陽市。
園公:詩人自注:“借居小園,遂自號園公?!?/p>
胭脂:一種紅色顏料。也泛指紅色。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作于建炎三年(1129年)。當時,南宋朝廷初建未穩(wěn),尚在風雨飄搖之勢,金兵大有席卷江北之際。詩人被迫避亂于岳州,借住于郡守王接后園的君子亭,自號“園公”。是年春二月,詩人看到園中獨立于春寒細雨中的海棠,不由得感物起興,推人及花,寫下了這首詩。
賞析/鑒賞
這首絕句與其說是寫春寒,不如說是詠海棠。說到詠海棠,自然忘不了蘇軾的《海棠》詩:“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逼鋵崳@兩首海棠詩都是借海棠寫自己。蘇軾筆下的海棠圣潔、幽寂,是他貶官黃州時的寫照;陳與義筆下的海棠雅致孤高,是他流亡時的寫照。因此,頭兩句的“風”“寒”就不僅僅是自然界的風寒,更主要的是社會的風寒——金兵南侵,南宋小朝廷“山河破碎風飄絮”,詩人則“身世浮沉雨打萍”,怎不感到“怯”?后兩句詩人用類似于刻劃松、梅、菊、竹的手法來寫海棠,說它傲然“獨立”于風雨中,哪怕有損于自己美麗的'“胭脂色”。海棠的風骨和雅致得到充分的表現。詩人點化杜甫的“林花著雨胭脂濕”,別創(chuàng)意境,不但更具風致,而且更具品格。詩人將自己的風骨、品格、雅致融入對海棠的描寫中,使這首詩成為詠物上乘之作,這就是詠物詩創(chuàng)作的訣竅。
這首詩的前兩句是鋪墊?!岸掳土耆杖诊L,春寒未了怯園公”,聯(lián)系到下文,不僅有風,而且有雨,春寒料峭中,日日風雨,凄冷無比。更何況詩人還流離失所、漂泊無依。由己及物,想到滿園即將吐蕊發(fā)芽的花木,禁不住有些擔心?!扒訄@公”此三字,道出了詩人心境:既怯花不發(fā),又怯花發(fā)遭雨打。
盡管有些心情,但孤寂的詩人還是希望尋覓到些許的安慰。當他看到園中海棠時,欣喜之情油然而生:“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蒙蒙細雨中?!彼纹钤~《錦纏道》曰:“海棠經雨胭脂透。”海棠經雨打風吹,像濕透的胭脂一樣,會有所殘敗。但詩人眼中的海棠,卻是那樣的傲然不屈:“不惜”嬌色、“獨立”風雨?;静粫惺裁辞楦?,有情的只是詩人,詩人“情眼觀物”,便萬物皆有情了。此時的海棠不再是海棠,而是詩人的化身——風流,雅致,卻還有孤傲的品格。
此詩題為“春寒”,實詠海棠。北宋蘇軾有《海棠》詩云:“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遍_海棠喻己之風,以海棠幽寂喻自己貶官遭際。而陳簡齋筆下的海棠雅致孤高,不僅風致,更具品格,正是他流亡時的寫照。詩人將自己的風骨、品格融入對海棠的描寫中,使這首詩成為詠物詩的上乘之作。聯(lián)系到“靖康之難”后大多北方的宋人被迫漂泊他鄉(xiāng),這首詩也就獲得了超越個人情懷的普遍品格。
第三篇:春寒原文翻譯及賞析()
春寒原文翻譯及賞析(合集3篇)
春寒原文翻譯及賞析1春寒
二月巴陵日日風,春寒未了怯園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蒙蒙細雨中。
古詩簡介
《春寒》是南宋初年詩人陳與義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是作者南渡避難于巴陵時所作。詩的前兩句寫二月里風雨凄凄,春寒料峭;后兩句寫園中的海棠卻冒雨盛開,無限生機,給作者以啟迪和鼓舞。全詩借海棠以詠志,寫來渾厚醇雅,蘊藉含蓄,讀來令人余味無盡。
翻譯/譯文
二月的巴陵,幾乎天天都刮風下雨。料峭的春寒還未結束,給園林的花木帶來了災難,叫人擔心害怕!
嬌嫩的海棠,毫不吝惜鮮紅的花朵,挺身獨立在寒風冷雨中開放著。
注釋
選自《簡齋集》。陳與義(1090-1138),號簡齋。宋代詩人。此詩寫于高宗建炎三年(1129)二月。
巴陵:古郡名,今湖南岳陽市。
園公:詩人自注:“借居小園,遂自號園公?!?/p>
胭脂:一種紅色顏料。也泛指紅色。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作于建炎三年(1129年)。當時,南宋朝廷初建未穩(wěn),尚在風雨飄搖之勢,金兵大有席卷江北之際。詩人被迫避亂于岳州,借住于郡守王接后園的君子亭,自號“園公”。是年春二月,詩人看到園中獨立于春寒細雨中的海棠,不由得感物起興,推人及花,寫下了這首詩。
賞析/鑒賞
這首絕句與其說是寫春寒,不如說是詠海棠。說到詠海棠,自然忘不了蘇軾的《海棠》詩:“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逼鋵?,這兩首海棠詩都是借海棠寫自己。蘇軾筆下的海棠圣潔、幽寂,是他貶官黃州時的寫照;陳與義筆下的海棠雅致孤高,是他流亡時的寫照。因此,頭兩句的“風”“寒”就不僅僅是自然界的風寒,更主要的是社會的風寒——金兵南侵,南宋小朝廷“山河破碎風飄絮”,詩人則“身世浮沉雨打萍”,怎不感到“怯”?后兩句詩人用類似于刻劃松、梅、菊、竹的手法來寫海棠,說它傲然“獨立”于風雨中,哪怕有損于自己美麗的“胭脂色”。海棠的風骨和雅致得到充分的表現。詩人點化杜甫的“林花著雨胭脂濕”,別創(chuàng)意境,不但更具風致,而且更具品格。詩人將自己的風骨、品格、雅致融入對海棠的描寫中,使這首詩成為詠物上乘之作,這就是詠物詩創(chuàng)作的訣竅。
這首詩的前兩句是鋪墊?!岸掳土耆杖诊L,春寒未了怯園公”,聯(lián)系到下文,不僅有風,而且有雨,春寒料峭中,日日風雨,凄冷無比。更何況詩人還流離失所、漂泊無依。由己及物,想到滿園即將吐蕊發(fā)芽的花木,禁不住有些擔心?!扒訄@公”此三字,道出了詩人心境:既怯花不發(fā),又怯花發(fā)遭雨打。
盡管有些心情,但孤寂的詩人還是希望尋覓到些許的安慰。當他看到園中海棠時,欣喜之情油然而生:“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蒙蒙細雨中?!彼纹钤~《錦纏道》曰:“海棠經雨胭脂透?!焙L慕浻甏蝻L吹,像濕透的胭脂一樣,會有所殘敗。但詩人眼中的海棠,卻是那樣的傲然不屈:“不惜”嬌色、“獨立”風雨?;静粫惺裁辞楦校星榈闹皇窃娙?,詩人“情眼觀物”,便萬物皆有情了。此時的海棠不再是海棠,而是詩人的化身——風流,雅致,卻還有孤傲的品格。
此詩題為“春寒”,實詠海棠。北宋蘇軾有《海棠》詩云:“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遍_海棠喻己之風,以海棠幽寂喻自己貶官遭際。而陳簡齋筆下的海棠雅致孤高,不僅風致,更具品格,正是他流亡時的寫照。詩人將自己的風骨、品格融入對海棠的描寫中,使這首詩成為詠物詩的.上乘之作。聯(lián)系到“靖康之難”后大多北方的宋人被迫漂泊他鄉(xiāng),這首詩也就獲得了超越個人情懷的普遍品格。
春寒原文翻譯及賞析2原文:
春晝自陰陰,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斂翅,花冷不開心。
亞樹青簾動,依山片雨臨。
未嘗辜景物,多病不能尋。
譯文
春日陰云籠罩,雖然云層不厚,但整天濃陰密布,云天霧海。
一片迷茫蝴蝶因氣候寒冷而緊縮了翅膀,不能飛舞;花朵因空氣濕冷而遲遲不開。
春風凜冽,吹動著掛在樹枝上的酒旗;春雨陣陣,靠近山的地方,春風突然夾裹著春雨而來。
叫人感到一陣寒冷不曾做對不住景物的事,只是苦于身體條件和心情低落而不能去接近。
注釋
這首詩寫于慶歷六年初春。當時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動(慶歷新政)正處于低潮,個人生活中,妻子謝世后次子又病逝。
青簾:指酒旗。
賞析:
北宋詩人梅堯臣的這首《春寒》詩可以按“起、承、轉、合”的結構規(guī)律來把握。
首聯(lián)“起”,點明季節(jié)特征,說明春日陰云籠罩,雖然云層不厚,但整天濃陰密布,云天霧海,一片迷茫?!霸迫荼 比趾芎玫攸c明了早春云霧的特點。
頷聯(lián)“承”,以極其對仗的句式,寫出了春寒料峭的氣候環(huán)境下的景物特征:蝴蝶因氣候寒冷而緊縮了翅膀,不能飛舞;花朵因空氣濕冷而遲遲不開。其中“不開心”三字一語雙關,寫景寫人,移情手法,別有意味,叫人想起“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詩句來。
頸聯(lián)“轉”,由靜景而至于動景。春風凜冽,吹動著掛在樹枝上的酒旗;春雨陣陣,靠近山的地方,春風突然夾裹著春雨而來,叫人感到一陣寒冷?!皝啞蓖ā皦骸保偷偷卮箳熘??!捌?,不能理解為大雨,它準確地描繪出春雨的特點。
尾聯(lián)“合”,點明詩人對景物產生如此感受的原因,借此抒發(fā)了感情?!拔磭L辜”是說詩人不曾做對不住景物的事,是詩人情感和人格的表露?!安 弊忠徽Z雙關,既寫了身體狀況,也寫出詩人此時的心情。
詩題“寒”字奠定了全文凄冷的基調。首聯(lián)點明春陰的季節(jié)特征,薄云密布,是詩人心境的流露。中間兩聯(lián),通過具體物象,來表現春寒,三四句寫因寒氣襲來,蝴蝶收斂雙翅,花蕾無力舒展,這是選取春天最有代表性的蝶和花寫天氣之寒。五六句寫壓掛在樹枝上的酒旗翻動,足見風很猛;依傍山丘的陰云挾帶著陣雨壓來,表明雨勢之急。這四句從不同視角形容春寒,這一派峭寒,使天宇充塞著凄冷寥落的氣氛,這就把春寒真切地刻畫出來。聯(lián)系詩人的人生經歷和范仲淹革新失敗的歷史背景,不難理解詩人此時因改革處于低潮而感情凄苦、心情悲涼的深意。
春寒原文翻譯及賞析3原文:
青玉案·春寒惻惻春陰薄
元代:顧德輝
春寒惻惻春陰薄。整半月,春蕭索。晴日朝來升屋角。樹頭幽鳥,對調新語,語罷雙飛卻。
紅入花腮青入萼。盡不爽,花期約。可恨狂風空自惡。曉來一陣,晚來一陣,難道都吹落?
譯文:
春寒惻惻春陰薄。整半月,春蕭索。晴日朝來升屋角。樹頭幽鳥,對調新語,語罷雙飛卻。
紅入花腮青入萼。盡不爽,花期約??珊蘅耧L空自惡。曉來一陣,晚來一陣,難道都吹落?
注釋:
春寒惻(cè)惻春陰薄。整半月,春蕭(xiāo)索。晴日朝來升屋角。樹頭幽鳥,對調新語,語罷雙飛卻。
惻惻:凄清。?。呵制取J捤鳎菏挆l,冷落。
紅入花腮(sāi)青入萼。盡不爽,花期約??珊蘅耧L空自惡。曉來一陣,晚來一陣,難道都吹落?
花腮:即花靨。不爽:不失約,不違時。
賞析:
半月春陰,一朝放晴,幽鳥對語,雙雙飛去。全是眼前景,拈來卻涉筆成趣?;m開罷、結實,綠肥紅瘦,不爽季節(jié)之序,但狂風可惡,豈欲盡數吹落?南唐后主《烏夜啼》:“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常恨朝來寒雨晚來風”,為此詞末四句所本。
第四篇:聲聲慢原文翻譯賞析
《聲聲慢》是被譽為“婉約詞宗”的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一首佳作,在歷代文人中頗受贊譽。作為一篇經典作品,被選入教材中也是非常自然的了。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聲聲慢原文翻譯賞析,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美麗的詩詞。
【原文】
聲聲慢
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翻譯】
我獨處陋室若有所失地東尋西覓,但過去的一切都在**中失去了,永遠都尋不見、覓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環(huán)境(空房內別無長物,室外是萬木蕭條的秋景,這種環(huán)境又引起內心的感傷,于是凄涼、慘痛、悲戚之情一齊涌來,令人痛徹肺腑,難以忍受了。)秋季驟熱或驟冷的時候,最難以保養(yǎng)將息。飲進愁腸的幾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早上的冷風寒意。望天空,但見一行行大雁掠過,回想起過去在寄給丈夫趙誠明的詞中,曾設想雁足傳書,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書信無人可寄,故見北雁南來,聯(lián)想起詞中的話,雁已是老相識了,更感到傷心。
地上到處是零落的黃花,憔悴枯損,如今有誰能與我共摘啊!整天守著窗子邊,孤孤單單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到黃昏時,又下起了綿綿細雨,一點點,一滴滴灑落在梧桐葉上,發(fā)出令人心碎的聲音。這種種況味,一個“愁”字怎么能夠說盡!
【賞析】
在讀詞的開頭“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一句的時候,嘴張不大,口腔呼出的氣流也不順暢。作者用氣流的不暢來暗示內心的壓抑?!罢€寒時候,最難將息?!边@里出現了一個“寒”字?!昂痹谶@里有兩層意思:一是天氣寒,二是心里寒,而作者重在寫心境。“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內心愁,所以想要借酒消愁?!暗啤保⒎蔷频?,而是愁重?!把氵^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弊髟~時正值秋日,北雁南飛。作者的家在北方而現在她卻寄居南方,思鄉(xiāng)之情溢于言表。李清照早年生活安定幸福,然而后半生卻飄蕩流離。國家動蕩,家庭變故,丈夫趙明誠逝世,再嫁張汝舟,卻又遇人不淑,還因此遭遇了一場牢獄之災。與丈夫先前搜集的金石文物也遺失大半。這一系列的變故讓她備感痛苦。在她的早期詞《一剪梅》中曾經寫道:“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痹Ⅷ櫻銈鲿狻R苍S就是這只大雁曾經捎回過丈夫的消息。而現在丈夫去世了,即使是風再輕,詞人也覺得風急;即使是酒再烈,詞人入口后也覺得寡淡無味。飛雁有家,而自己卻沒有家;飛雁有伴,而自己卻形單影只。這難道還不悲嗎?“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黃花”是菊花,作者在這里不直接說“菊花”,二者相比,顯然有色彩上的強調――“黃色”。而作者也不說“紅花”,因為紅色太艷。黃花堆積,好似自身多舛的命運?!笆刂皟?,獨自怎生得黑!”“守著窗兒”,家沒了,愛人沒了,還能守著什么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細雨”不大卻密,便好似作者心中的愁;細雨打在梧桐葉上,點滴作響,更像是打在作者的心上,讓寒意更重、讓愁緒更濃。于是作者不由得發(fā)出一聲感嘆:“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淡酒”、“雁”、“黃花”、“守”、“細雨”等方面共同組成了作者的愁,而這些給人的整體感覺都是“寒”。那么這種“愁”源自哪里呢?“靖康之變”后,北宋滅亡,李清照夫婦也隨難民流落江南,不久趙明誠逝世。這些都給李清照帶來了巨大的悲痛。所以,她的“愁”集中體現在了兩個方面――故國之思、孤寂之苦。
若是只討論到這里,那么本堂課的教學便與以往沒有多少不同,但是筆者希望在講清楚“愁”后,再向前走一步,引導學生從質疑、探究中,探尋出更豐富的內涵。
詞的開頭是“尋尋覓覓”,作者在尋找什么?她想要尋找的難道是痛苦嗎?我們總是有這樣的習慣,總是希望忘卻痛苦,而我們苦苦追尋的則是那些讓我們感到快樂、幸福的東西。李清照也一樣。她要尋找的不是痛苦,而是快樂。那么,哪些東西讓她快樂呢?(少女時期的天真爛漫,少婦時期的幸福甜蜜)同時,她還要追尋未來的幸福。每當想起這些東西的時候,即使是周身寒冷,她的心底也會燃起一絲絲暖意。
現在,我們是否可以從剛才所分析的意象中找出些“暖”的東西來呢?
“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么壓抑的話詞人完全可以不說,但她還是堅持把它說出口,為什么,因為她不想放棄表達的權力。“乍暖還寒”,天氣寒暖不定,喻指心境寒中有暖,寒在痛苦,暖在追求和向往。再來看“雁”,雁是候鳥,它總是有規(guī)律地飛來飛去,也許一路上也是艱險異常,但大雁從未因為害怕困難而停止飛翔。雁不僅僅是憂愁的意象,更是作者在困難面前不屈精神的寫照。最后是“黃花”,“黃”是色彩,而且是暖色。盡管它已凋零滿地,但就像在廢墟里盛開著的鮮花一樣,同樣帶給人新生的希望,帶給人溫暖??傊?,詞人是用一連串的意象表達了她復雜的情感特征。而這種情感集中表現在了兩個字:一個是寒,一個是暖?!昂杏信保@既是作者的感受,也是這首詞通過一系列個體意象所營造出來的獨特意境。
在這首詞中,李清照是悲愁的,但生活本來就不僅有一種色彩,于是,寒中帶暖,悲愁中又孕育著希望。她越是悲,越是頑強地追求幸福和理想。
我們還要注意一點,作為一名女性作家,她耗盡一生苦苦追求的既不是建功立業(yè),也不是名垂千古,而是幸福美滿的家庭和忠貞的感情。她沒有那些男性偉大作家,如辛棄疾“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激烈壯懷;也沒有陸游“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的豪情壯志。她的追求看起來很有女性氣息,甚至有些平凡,然而,對幸福和感情的追求又何嘗不是每個女性共有的向往?那么,這種穿越時空的追求也就有了永恒的價值。她生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更永遠活在中華文明的長河中。她屬于歷史,更屬于永恒!
這首詞一般人都認為是表現了故國之思和孤寂之苦,但是我們通過探究卻理解到了更深一層的含義,那就是表達了作者堅韌不屈的精神。而這種堅韌不屈的精神對于學生在人生中面臨困擾和挫折時的態(tài)度與選擇也許會有所啟迪。
第五篇:訴衷情原文翻譯賞析
《訴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作者為唐朝文學家晏殊。其古詩全文如下: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氣欲重陽。遠村秋色如畫,紅樹間疏黃。
流水淡,碧天長,路茫茫。憑高目斷,鴻雁來時,無限思量。
【前言】
《訴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為宋代詞人晏殊所作。這是一首以寫景為主的小令,上片寫景,下片景中抒情,在節(jié)氣將近重陽的時候,芙蓉和金菊爭芳斗妍。遠處的鄉(xiāng)村,秋色如畫中一般的美麗,樹林間葉子紅紅黃黃,鮮亮可愛。秋水清淺無波,碧空萬里無云,原野上的小路茫無盡頭。登高遠望,鴻雁飛過之時,引起妻子對邊遠丈夫的“無限思量”,這是古詩詞中的極平常的主題。晏殊此首小令以疏淡的筆墨潑抹一幅秋景圖,透露出淡淡的情思。
【注釋】
①芙蓉:荷花;金菊:黃色的菊花;斗:比勝;馨:散布得很遠的香氣。
②天氣:氣候;重陽: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
③紅樹:這里指楓樹; 間:相間,夾雜。
④流水淡:溪水清澈明凈。
⑤碧天:碧藍的天空。
⑥茫茫:廣闊,深遠。
⑦目斷:指望至視界所盡處,猶言凝神眺望;憑高目斷:依仗高處極目遠望,直到看不見。
⑧鴻雁:即“雁”。大的叫鴻,小的叫雁。
⑨思量:相思。
【翻譯】
在節(jié)氣接近重陽的時侯,芙蓉和金菊爭芳斗妍。遠處的鄉(xiāng)村,秋色如畫中一般美麗,樹林間從濃密的紅葉中透出稀疏的黃色.真是鮮亮可愛。
中原地區(qū),秋雨少,秋水無波,清澈明凈;天高氣爽,萬里無云,平原仰視,上天寬闊沒有邊際,前路茫茫,把握不住。登高遠望,看到鴻雁飛來,引起頭腦中無限的思念。
【鑒賞】
此詞以寫景為主,上片點明“天氣欲重陽”,下片以“憑高目斷”相照應,可知此詞為重九登高所作。詞中通過對節(jié)令、景物、環(huán)境的描寫,烘托出重陽佳節(jié)倍思親的氣氛,最后以“無限思量”點出主題。
詞起兩句:“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氣近重陽?!?選出木芙蓉、黃菊兩種花依然盛開、能夠在秋風中爭香斗艷來表現“重陽”到臨前的季節(jié)特征。接著“遠村秋色如畫,紅樹間疏黃”兩句,從近景寫到遠景,從周圍寫到望中的鄉(xiāng)村,從花寫到樹。秋景最美的,本來就是秋葉,這里拈出樹上紅葉來寫,充分顯出時令特征。紅樹中間還帶著一些“疏黃”之色,樹葉之紅是濃密的,而黃則是稀疏的,濃淡相間,色調更豐,畫境更美。
下片“流水淡,碧天長,路茫?!比鋸年懮蠈懙剿?,從地面寫到天上。著一“淡”字,寫出中原地區(qū)秋雨少,秋水無波,清光澄凈之景致;而天高氣爽,萬里無云,平原仰視,上天寬闊無際,于是,又用一“長”字狀天。這兩字看似平常,卻很貼切。上面景語,用筆疏淡,表現作者的心境是閑適的。至“路茫?!比?,則帶感慨情緒:前路茫茫,把握不住。接下去:“憑高目斷,鴻雁來時,無限思量”寫久久地登高遙望,看到鴻雁飛來,引起頭腦中的無限思念。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指出:“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此詞之寫景正與此境相合。正因為前面所寫之景蘊含著作者的感情,因此最后點題水到渠成,收到情景相生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