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別宋常侍原文賞析及翻譯
別宋常侍原文賞析及翻譯
別宋常侍原文賞析及翻譯1原文:
游人杜陵北,送客漢川東。
無論去與住,俱是一飄蓬。
秋鬢含霜白,衰顏倚酒紅。
別有相思處,啼鳥雜夜風。
翻譯:
我要到漢水以東的地方去,宋常侍在杜陵北為我送行。他也是宦游之人,無論是行者還是送行者,都是天涯漂泊,就像秋后隨風飄蕩的蓬草一樣。彼此都是兩鬢如秋霜的白發(fā)之人了,衰老的容顏依仗酒力才變紅。今日離別之情固然令人難忘,但異日又將會有新的情景觸動自己的相思之情。分手以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我將會因為思念好友而不得安眠,得以聽到靜夜里的烏啼聲夾雜著如泣如訴的夜風聲。
賞析:
第二聯(lián)運用比喻,將游子比作飄蓬,表現(xiàn)其飄泊不定,孤單無依的特點,寫出了詩人傷感,孤苦之情。末句寫別后相思之情,借風中烏鴉夜啼的印象,渲染凄涼的氣氛,表達詩人相思的凄苦。
別宋常侍原文賞析及翻譯2別宋常侍
隋代 尹式
游人杜陵北,送客漢川東。
無論去與住,俱是一飄蓬。
秋鬢含霜白,衰顏倚酒紅。
別有相思處,啼鳥雜夜風。
譯文
我要到漢水以東的地方去,宋常侍在杜陵北為我送行。
他也是宦游之人,無論是行者還是送行者,都是天涯漂泊,就像秋后隨風飄蕩的蓬草一樣。
彼此都是兩鬢如秋霜的白發(fā)之人了,衰老的容顏依仗酒力才變紅。
今日離別之情固然令人難忘,但異日又將會有新的.情景觸動自己的相思之情。分手以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我將會因為思念好友而不得安眠,得以聽到靜夜里的烏啼聲夾雜著如泣如訴的夜風聲。
注釋
杜陵:長安東南的 縣城。秦置杜縣,漢宣帝筑陵于東原上,因名杜陵,杜陵北指長安。漢中在漢水東北,故名漢川東。
賞析
此詩是詩人離開長安前往漢中時寫給前來送行的宋常侍的作品。
首二句總說送行之事,提出“游人”與“客”雙方以及“杜陵北”與“漢川東”兩地?!坝稳恕?,詩中指宋常侍?!翱汀保娙俗灾^。點明了離別的地點。杜陵自繁華,漢水空悠悠,這兩處地名在古詩里經(jīng)常出現(xiàn),其符號意義遠超過了地理意義。宋常侍在長安為尹式餞行,離情別緒即由此生出。
三四句轉(zhuǎn)而抒情。“去”者,說自己;“住”者,指宋常侍。當此分手之際,不作丈夫的壯詞,也不為兒女的呢語,而是著眼于彼此共同的流寓者的身分,以“飄蓬”作比。蓬草秋后枯萎,隨風而走。詩人將自己與對方比成蓬草,見出對對方的理解,同病相憐之意與羈旅飄泊之情,已盡含在這淺近而又動人的比喻之中。
五六句著眼于年齡帶來的變化?!扒雉W”,遲暮之年的白發(fā)。秋鬢本白,遇秋霜而愈白,“衰顏”,衰老的容顏。衰顏本不紅,倚仗酒力而始顯紅潤。這兩句寫衰老之態(tài),抒遲暮之感,含蓄地表現(xiàn)了依依惜別的情懷。
末兩句寫別后相思之意?!皠e有”即“另有”。此二字于言外見意,意謂今日此地之別離情景固然令人難忘,但異日又將會有新的情景觸動自己的離情。詩人擬想,分手以后,自己將因念友而失眠,由失眠而得以聽到靜夜里的啼烏聲、風聲,而啼烏聲、風聲如泣如訴,又會加重自己對友人的思念之情。詩人寓情于景,以景結(jié)情,顯得別有韻致,情味綿長。
這是一首早期律詩。全篇都是律句和律聯(lián),但前兩聯(lián)之間并后兩聯(lián)之間都失粘;三四句處于頷聯(lián)的位置上,本該用對仗,卻只是兩句一意的十字句而并不構(gòu)成流水對。該粘而不粘,該用對仗而不用,這些都是律詩在演進過程中留下的一些重要的跡象。
第二篇:《別長安》原文翻譯及賞析
司馬光是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表現(xiàn)了司馬光一個儒學政治家的風貌,以及司馬光對國家、對朝廷的赤誠和不舍。
原文:
別長安
司馬光
暫來不復去,夢里到長安。
可惜終南色,臨行子細看。
字詞解釋:
⑴長安:今陜西西安市。
⑵暫:猶偶然。不復去:不愿離去。
⑶可惜:可愛。終南:終南山,在長安南。
⑷子細:同“仔細”。
翻譯:
偶然來到這里,馬上又要離開;這里是我的夢魂幾回到過的長安。最使我迷戀的是終南山色,因此我臨別時仔仔細細看了又看。
創(chuàng)作背景:
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的政治革新于1070年取得了勝利,他以實任的宰相,掌握了政府大權(quán),與之相對立的舊黨領(lǐng)袖司馬光敗退,次年司馬光即將離開長安城,前往洛陽時,寫下了這首告別長安詩。
賞析:
這首小詩,寫離開長安時惜別心情。開頭兩句,明白如話,但含義深刻,表達了以下幾層意思:一是自嘲此時復雜而又深厚的感情,有對國家的、人生的、個人的種種感慨之情;二是以虛寫實的手法,用“夢”來實寫自己不曾拋卻的思想——儒家的治世精神;三是離開長安,遠離政治,并非心甘情愿,表明作者安社稷,竭誠為國的人生理想信念沒有動搖過。后兩句借眼前景物,通過“子細看”,來表達作者留戀朝廷的不舍之情。
臨行時對著風光秀麗的終南山,仔細觀看,久久不愿離去,心中充滿著難言的感傷、惆悵與無奈,感傷的是朝廷的一切政治措施竟與作者的愿望不合,使其大失所望。但當面向景色迷人的南山時,煩惱、苦悶得到了釋放,且情不自禁地深情地對她說一聲“可惜”:“可愛的南山啊,再見了!什么時候才能和你相見呢!”“可惜”二字,不僅寫出作者的柔情濃情,更寫出了他對朝廷割舍不了之情,一種對使命的執(zhí)著,一種酸而澀的心理。所以,別長安,別得酸楚,別得茫然,別得不舒心。
詩的語言自然樸質(zhì),詩意似淺實深,感情真摯深沉,詩人內(nèi)在的可貴之處得到充分體現(xiàn),是此詩最大的特點。唐元稹五絕《行宮》,寫行宮寥落,白頭宮女閑談玄宗,不勝撫今感昔,被人贊為“只四語已抵一篇《長恨歌》”。司馬光這首絕句,也用最短的篇幅表達了很深的感情,足抵一首長篇寫別離的詩歌。
個人資料: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漢族,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xiāng)人[1],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歷來受人景仰。
宋仁宗時中進士,英宗時進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施行變法,朝廷內(nèi)外有許多人反對,司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變法以后,司馬光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第三篇:常棣原文、翻譯及賞析
常棣原文、翻譯及賞析
常棣 先秦:佚名
常棣之華,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死喪之威,兄弟孔懷。原隰裒矣,兄弟求矣。脊令在原,兄弟急難。每有良朋,況也永嘆。兄弟鬩于墻,外御其務(wù)。每有良朋,烝也無戎。喪亂既平,既安且寧。雖有兄弟,不如友生? 儐爾籩豆,飲酒之飫。兄弟既具,和樂且孺。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湛。宜爾室家,樂爾妻帑。是究是圖,亶其然乎? 41
詩經(jīng),贊美,哲理譯文及注釋 譯文
高大的棠棣樹鮮花盛開時節(jié),花萼花蒂是那樣的燦爛鮮明。普天下的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都不如兄弟間那樣相愛相親。生死存亡重大時刻來臨之際,兄弟之間總是互相深深牽掛。無論是誰流落異鄉(xiāng)拋尸原野,另一個歷盡苦辛也要找到他。鹡鸰鳥在原野上飛走又悲鳴,血親兄弟有人陷入急難之中。那些平日最為親近的朋友們,遇到這種情況最多長嘆幾聲。兄弟之間在家里有可能爭斗,但是每遇外侮總能鼎力相助。倒是那些平時最親近的朋友,在最關(guān)鍵時刻往往于事無補。死喪急難和雜亂之事平息,一切將歸于安定井然有序。遺憾的是此時此刻親兄弟,竟不如朋友那樣感情默契。陳列好盤盞布好豐盛宴席,盡情地飲酒歡宴不醉不休。兄弟們親親熱熱聚在一起,到底是血脈相連一家骨肉。夫妻們親密無間志同道合,就好比婉轉(zhuǎn)悠揚琴瑟協(xié)奏。兄弟們親親熱熱聚在一起,是那樣和諧歡樂永久永久。井然有序地安排家庭關(guān)系,把老婆孩子打發(fā)歡歡喜喜,前前后后認真考慮究根底,仔細想想是不是這么個理? 注釋
1.常棣(dì):亦作棠棣、唐棣,即郁李,薔薇科落葉灌木,花粉紅色或白色,果實比李小,可食。2.華:即花。
3.鄂:通“萼”,花萼。不:“丕”的借字。韡(wěi)韡:鮮明茂盛的樣子。4.威:畏懼,可怕。
5.孔懷:最為思念、關(guān)懷???,很,最。
6.原:高平之地。隰(xí):低濕之地。裒(póu):聚集。7.脊令(jílíng):通作“鹡鸰”,一種水鳥。水鳥今在原野,比喻兄弟急難。8.每:連詞,雖然。9.況:更加。永:長。
10.鬩(xì):爭吵。墻:墻內(nèi),家庭之內(nèi)。11.外:墻外。御:抵抗。務(wù)(wǔ):通“侮”。12.烝(zhēng):長久。一說為發(fā)語詞。戎:幫助。13.友生:友人。生,語氣詞,無實義。
14.儐(bīn):陳列?;e(biān)、豆:祭祀或燕享時用來盛食物的器具?;e用竹制,豆用木制。
15.之:猶是。飫(yù):宴飲同姓的私宴。一說酒足飯飽。16.具:通“俱”,俱全,完備,聚集。17.孺:相親。18.好合:相親相愛。19.翕(xī):聚合,和好。20.湛(dān):喜樂。21.宜:安,和順。
22.帑(nú):通“孥”,兒女。23.究:深思。圖:思慮。
24.亶(dǎn):信,確實。然:如此?!?/p>
有用(61)沒用(7)
參考資料:
1、朱 熹.詩經(jīng)集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68-69
2、王秀梅 譯注.詩經(jīng)(下)·雅頌.北京:中華書局,2015:331-335
3、姜亮夫 等.先秦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323-326鑒賞
全詩八章,可分五層。首章為第一層,先興比,后議論,開門見山,倡明主題?!俺iχA,鄂不韡韡”,興中有比;而詩人以常棣之花喻比兄弟,是因常棣花開每兩三朵彼此相依而生發(fā)聯(lián)想?!胺步裰耍缧值堋?,這寓議論于抒情的點題之筆,既是詩人對兄弟親情的頌贊,也表現(xiàn)了華夏先民傳統(tǒng)的人倫觀念。上古先民的部族家庭,以血緣關(guān)系為基礎(chǔ)。在他們看來,“兄弟者,分形連氣之人也”(《顏氏家訓·兄弟》)。因而,比之良朋、妻孥,他們更重兄弟親情。錢鐘書在《管錐編》)中,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更深刻揭示了《小雅·常棣》主題的歷史文化根源。二、三、四章為第二層。詩人通過三個典型情境,對“莫如兄弟”之旨作了具體深入的申發(fā),即:遭死喪則兄弟相收;遇急難則兄弟相救;御外侮則兄弟相助。這可能是歷史傳說的詩意概括,也可能是現(xiàn)實見聞的藝術(shù)集中。這三章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上也頗有特點。事例的排列由“死喪”、“急難”到“外御”,從而由急而緩、由重而輕、由內(nèi)而外,構(gòu)成一個頗有層次的“倒金字塔”,具有強烈而深遠的審美效果。其次,采用對比手法,把同一情境下“兄弟”和“良朋”的不同表現(xiàn)加以對照,更見出兄弟之情的誠篤深厚?!靶值荇]于墻,外御其務(wù)”,又更深一層:即使兄弟墻內(nèi)口角,遇到外侮,也會不假思索一致對外。“鬩于墻”與“外御其務(wù)”,兩句之間沒有過渡,情緒和行為的轉(zhuǎn)變即在傾刻,有力表現(xiàn)出手足之情出于天然、發(fā)自深衷。由轉(zhuǎn)折手法構(gòu)成的這一典型情境,因表現(xiàn)了最無私的兄弟之情,成為流傳至今的典故成語。
第五章自成一層。如果說,前面是詩人正面贊頌理想的兄弟之情,這一層則由正面理想返觀當時的現(xiàn)實狀況;即由贊嘆“喪亂”時的“莫如兄弟”,轉(zhuǎn)而嘆惜“安寧”時的“不如友生”?!半m有兄弟,不如友生”,這嘆惜是沉痛的,也是有史實根據(jù)的。西周時期,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骨肉相殘、手足相害的事頻頻發(fā)生?!冻iΑ返淖髡撸侵芄只蛘倌鹿?,尚難定論;但有一點可肯定,詩人的嘆惜是有感而發(fā)的,且有警世規(guī)勸之意。不過,這是在宴飲的歡樂氣氛中所唱之詩,因此,在短暫的低沉后,音調(diào)又轉(zhuǎn)為歡快熱烈。六、七章為第四層,直接描寫了舉家宴飲時兄弟齊集,妻子好合,親情和睦,琴瑟和諧的歡樂場面。第七章“妻子”與“兄弟”的對照,包含了詩意的遞進:“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而“兄弟既翕”,則“和樂且湛”。詩人似明確表示,兄弟之情勝過夫婦之情;兄弟和,則室家安,兄弟和,則妻孥樂。末章承上而來,卒章顯志。詩人直接告誡人們,要深思熟慮,牢記此理:只有“兄弟既翕”,方能“宜爾室家,樂爾妻帑”;兄弟和睦是家族和睦、家庭幸福的基礎(chǔ)。明理規(guī)勸之意,更為明顯?!?/p>
有用(50)沒用(2)
參考資料:
1、姜亮夫 等.先秦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323-326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寫兄弟宴飲之樂,關(guān)于其作者與背景歷代存有爭議。西周初年,出現(xiàn)過周公的兄弟管叔和蔡叔的叛亂。據(jù)此,《毛詩序》似認此詩為成王時周公所作,曰:“《常棣》,燕兄弟也。閔管、蔡之失道,故作《常棣》”;西周末年,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骨肉相殘、手足相害的事更頻頻發(fā)生。據(jù)此,《左氏春秋》的作者認為此詩為厲王時召穆公所作,《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召穆公思周德之不類,故糾合宗族于成周,而作詩曰:‘常棣之華……’云云?!?/p>
有用(2)沒用(0)
參考資料:
1、王秀梅 譯注.詩經(jīng)(下)·雅頌.北京:中華書局,2015:331-335
2、姜亮夫 等.先秦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323-326猜您喜歡何草不黃 先秦:佚名
何草不黃?何日不行?何人不將?經(jīng)營四方。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獨為匪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有芃者狐,率彼幽草。有棧之車,行彼周道。
詩經(jīng),戰(zhàn)爭,傷懷大雅·江漢 先秦:佚名
江漢浮浮,武夫滔滔。匪安匪游,淮夷來求。既出我車,既設(shè)我旟。匪安匪舒,淮夷來鋪。
江漢湯湯,武夫洸洸。經(jīng)營四方,告成于王。四方既平,王國庶定。時靡有爭,王心載寧。
江漢之滸,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徹我疆土。匪疚匪棘,王
國來極。于疆于理,至于南海。
王命召虎:來旬來宣。文武受命,召公維翰。無曰予小子,召公是似。肇敏戎公,用錫爾祉。
釐爾圭瓚,秬鬯一卣。告于文人,錫山土田。于周受命,自召祖命,虎拜稽首:天子萬年!
虎拜稽首,對揚王休。作召公考:天子萬壽!明明天子,令聞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國。52
詩經(jīng),贊頌桑扈 先秦:佚名
交交桑扈,有鶯其羽。君子樂胥,受天之祜。交交桑扈,有鶯其領(lǐng)。君子樂胥,萬邦之屏。之屏之翰,百辟為憲。不戢不難,受福不那。
第四篇:江夏別宋之悌原文翻譯及賞析
江夏別宋之悌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
江夏別宋之悌原文翻譯及賞析1原文
楚水清若空,遙將碧海通。人分千里外,興在一杯中。
谷鳥吟晴日,江猿嘯晚風。平生不下淚,于此泣無窮。
翻譯
此詩情調(diào)悲切,大概為公元732年(開元二十載)李白在江夏(今湖北武昌)與赴交趾(今越南河內(nèi))貶所的宋之悌分別時所作。
首聯(lián)“楚水清若空,遙將碧海通”是說,眼前清澄的江水,遙遙地與碧海相通。楚水,指漢水匯入之后的一段長江水。宋之悌的貶所靠近海域,故下句暗示其將往之處。
頷聯(lián)“人分千里外,興在一杯中”,與初唐庾抱“悲生萬里外,恨起一杯中”(《別蔡參軍》)、盛唐高適“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送李侍御赴安西》),語略同而味各異,庾抱句沉,高適句厚,而李白句逸,即所謂貌似而神異也。不可以蹈襲論,亦不可以優(yōu)劣評,蓋詩人運思或偶然相似而終不能不乖異也。人在千里之外,而情義卻在這淺淺的一杯酒中,酒少,但情義絲毫不輕,下肚的不僅是酒,還有對有人濃濃的友情。李白的詩句將這些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了。
頸聯(lián)上句“谷鳥吟晴日”點出了送別時的天氣,天氣晴朗,但是作者心里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美景卻襯出了作者內(nèi)心的悲涼,這樣更能感動讀者。下句“江猿嘯晚風”,江猿的啼聲本來就是很悲涼的,在作者與友人離別的時刻,聽見這聲音,更是斷人腸。作者通過對景物的表寫,完美地表達出自己內(nèi)心對友人的不舍。
尾聯(lián)“平生不下淚,于此泣無窮?!闭媲楸l(fā),陡起陡落,給讀者留下極大的遐想余地。詩人如此動情,可能是出于對宋之悌以垂暮之年遠謫交趾的同情。
賞析
此詩情調(diào)悲切,大概為公元732年(開元二十載)李白在江夏(今湖北武昌)與赴交趾(今越南河內(nèi))貶所的宋之悌分別時所作。
首聯(lián)“楚水清若空,遙將碧海通”是說,眼前清澄的江水,遙遙地與碧海相通。楚水,指漢水匯入之后的一段長江水。宋之悌的貶所靠近海域,故下句暗示其將往之處。
頷聯(lián)“人分千里外,興在一杯中”,與初唐庾抱“悲生萬里外,恨起一杯中”(《別蔡參軍》)、盛唐高適“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送李侍御赴安西》),語略同而味各異,庾抱句沉,高適句厚,而李白句逸,即所謂貌似而神異也。不可以蹈襲論,亦不可以優(yōu)劣評,蓋詩人運思或偶然相似而終不能不乖異也。人在千里之外,而情義卻在這淺淺的一杯酒中,酒少,但情義絲毫不輕,下肚的不僅是酒,還有對有人濃濃的友情。李白的詩句將這些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了。
頸聯(lián)上句“谷鳥吟晴日”點出了送別時的天氣,天氣晴朗,但是作者心里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美景卻襯出了作者內(nèi)心的悲涼,這樣更能感動讀者。下句“江猿嘯晚風”,江猿的啼聲本來就是很悲涼的,在作者與友人離別的時刻,聽見這聲音,更是斷人腸。作者通過對景物的表寫,完美地表達出自己內(nèi)心對友人的不舍。
尾聯(lián)“平生不下淚,于此泣無窮?!闭媲楸l(fā),陡起陡落,給讀者留下極大的遐想余地。詩人如此動情,可能是出于對宋之悌以垂暮之年遠謫交趾的同情。
江夏別宋之悌原文翻譯及賞析2原文:
江夏別宋之悌
李白〔唐代〕
楚水清若空,遙將碧海通。
人分千里外,興在一杯中。
谷鳥吟晴日,江猿嘯晚風。
平生不下淚,于此泣無窮。
譯文:
楚水清澈見底似若空無,直與遠處的大海相連。你我將遠別于千里之外,興致卻同在眼前的杯酒之中。天晴時山間的鳥不停地鳴叫,兩岸林中的猿猴卻在晚風中哀號。我的一生從未流過淚,現(xiàn)在卻在這里泣涕不止。
注釋:
江夏:唐縣名,治所在今湖北武漢武昌。宋之悌:為初唐時著名詩人宋之問之弟,李白友人。楚水:指漢水匯入之后的一段長江水。將:與。碧海:指朱鳶(今屬越南),宋之悌貶所。朱鳶在唐代屬安南都護府交趾郡,當時有朱鳶江經(jīng)此入海。千里:據(jù)《舊唐書·地理志四》:交趾“至京師七千二百五十三里”,則朱鳶至江夏亦相距數(shù)千里。興:興會,興致。谷鳥:山間或水間的鳥。泣:眼淚。
賞析:
這首詩首聯(lián)點明地點,說眼前江水與碧海相通,暗示宋之悌的貶所;頷聯(lián)點題,寫人在千里之外,而情義卻在眼前杯酒之中;頸聯(lián)上句點出了送別時晴朗的天氣,下句寫晚風中的猿嘯聲;尾聯(lián)表現(xiàn)對友人的深摯感情。前三聯(lián)寫得豪逸灑脫,最后卻已悲愴沉郁作結(jié)。全詩大開大合,跳躍跌宕,情調(diào)悲切,深切地表達了作者對宋之悌以垂暮之年遠謫交趾的同情。
“楚水清若空,遙將碧海通?!笔钦f,眼前清澄的江水,遙遙地與碧海相通。若空,極言楚水之澄澈。李白另有“江月照還空”(《望廬山瀑布水二首》其一)、“玉壺美酒清若空”(《前有一樽酒行》),亦是此意。宋之悌的貶所靠近海域,故下句暗示其將往之處。
“人分千里外,興在一杯中?!贝它c題,又由對方將往之處回到眼前分別之處。千里之別原是悲哀的,此處不言“悲”而言“興”,并用“一杯”與“千里”相對,既表現(xiàn)出豪放灑脫的氣派,又含有無可奈何的情緒。這兩句與初唐庾抱“悲生萬里外,恨起一杯中”(《別蔡參軍》)、盛唐高適“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送李侍御赴安西》),語略同而味各異,庾抱句沉,高適句厚,而李白句逸,即所謂貌似而神異也。不可以蹈襲論,亦不可以優(yōu)劣評,蓋詩人運思或偶然相似而終不能不乖異也。人在千里之外,而情義卻在這淺淺的一杯酒中,酒少,但情義絲毫不輕,下肚的不僅是酒,還有對友人濃濃的友情。李白的詩句將這些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了,堪稱味外有味,頗耐咀嚼。
“谷鳥吟晴日,江猿嘯晚風。”上句點出了送別時的天氣。天氣晴朗,但是作者心里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美景卻襯出了作者內(nèi)心的悲涼,這樣更能感動讀者。下句寫江猿的嘯聲。江猿的啼聲本來就是很悲涼的',在作者與友人離別的時刻,聽見這聲音,更是斷人腸。作者通過對景物的描寫,完美地表達出自己內(nèi)心對友人的不舍。首、頷兩聯(lián),先由近及遠,復由遠及近,均大開大闔。頸聯(lián)則寫眼前景,由“晴日”到“晚風”,用景象變換暗示時間推移,也是大開大闔。依依惜別之情不言而喻。此即所謂言在意外。上句寫樂景,與頷聯(lián)“興”字相呼應(yīng)。下句寫哀景,以引發(fā)尾聯(lián)的抒情。
“平生不下淚,于此泣無窮?!闭媲楸l(fā),陡起陡落,給讀者留下極大的遐想余地。詩人如此動情,可能是出于對宋之悌以垂暮之年遠謫交趾的同情。頸聯(lián)中“鳥吟”與“猿嘯”,似已含有宋氏仕途顯達而老境悲涼的隱喻。詩人雖然年紀尚輕,畢竟也經(jīng)歷了一些人生坎坷,宋氏的遭遇或許引起他自己的壯志難酬之感慨。
此詩藝術(shù)構(gòu)思上有個重要特點就是跳躍性很大,從前三聯(lián)的上下句之間的轉(zhuǎn)折都能明顯看出。而從詩歌的感情色調(diào)上看,前三聯(lián)飄灑有勢,基調(diào)豪邁;尾聯(lián)頓折,其情悲愴,其調(diào)沉結(jié)。正是這種跳躍式的跌宕,使此詩具有測之無端、玩之無盡之妙。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jù)《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圣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明堂賦》《早發(fā)白帝城》等多首。
江夏別宋之悌原文翻譯及賞析3江夏別宋之悌
楚水清若空,遙將碧海通。
人分千里外,興在一杯中。
谷鳥吟晴日,江猿嘯晚風。
平生不下淚,于此泣無窮。
古詩簡介
《江夏別宋之悌》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此詩是開元二十年(734)李白在江夏(今湖北武漢武昌)與貶赴交趾(今越南河內(nèi))的宋之悌分別時所作。首聯(lián)點明地點,說眼前江水與碧海相通,暗示宋之悌的貶所;頷聯(lián)點題,寫人在千里之外,而情義卻在眼前杯酒之中;頸聯(lián)上句點出了送別時晴朗的天氣,下句寫晚風中的猿嘯聲;尾聯(lián)表現(xiàn)對友人的深摯感情。前三聯(lián)寫得豪逸灑脫,最后卻已悲愴沉郁作結(jié)。全詩大開大合,跳躍跌宕,情調(diào)悲切,深切地表達了作者對宋之悌以垂暮之年遠謫交趾的同情。
翻譯/譯文
楚地之水清澈見底,似若空無,直與遠處的大海相連。
你我將遠別于千里之外,興致卻同在眼前的杯酒之中。
谷鳥天晴時不停地鳴叫,江岸之猿卻向晚而哀號。
我一生從不流淚,現(xiàn)在卻泣涕不止。
注釋
⑴江夏:今湖北武漢武昌。宋之悌:為初唐時著名詩人宋之問之弟,李白友人。
⑵楚水:指漢水匯入之后的一段長江水。
⑶將:與。
⑷谷鳥:山間或或水間的鳥。
賞析/鑒賞
此詩當作于唐玄宗開元二十年(734年)。郁賢皓曾撰此詩《系年辨疑》,考證出宋之悌乃宋之問之弟、宋若思之父,并根據(jù)宋之悌生平事跡,認定此詩作于開元二十年左右。宋之悌于開元年間歷任右羽林將軍、益州長史、劍南節(jié)度使及太原尹等要職,后以事流貶交趾(今越南河內(nèi))。李白與宋之悌交情很深,后來他兒子宋若思在潯陽脫李白之囚并為之推覆清雪,大概也與世誼有關(guān)。這首詩,可能就是宋之悌赴交趾貶所前,李白在江夏(即今武漢市武昌)與他分別而作。
首聯(lián)“楚水清若空,遙將碧海通”是說,眼前清澄的江水,遙遙地與碧海相通。若空,極言楚水之澄澈。李白另有“江月照還空”(《望廬山瀑布水二首》其一)、“玉壺美酒清若空”(《前有一樽酒行》),亦是此意。宋之悌的貶所靠近海域,故下句暗示其將往之處。
頷聯(lián)“人分千里外,興在一杯中”,此點題,又由對方將往之處回到眼前分別之處。千里之別原是悲哀的,此處不言“悲”而言“興”,并用“一杯”與“千里”相對,既表現(xiàn)出豪放灑脫的氣派,又含有無可奈何的情緒。這兩句與初唐庾抱“悲生萬里外,恨起一杯中”(《別蔡參軍》)、盛唐高適“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送李侍御赴安西》),語略同而味各異,庾抱句沉,高適句厚,而李白句逸,即所謂貌似而神異也。不可以蹈襲論,亦不可以優(yōu)劣評,蓋詩人運思或偶然相似而終不能不乖異也。人在千里之外,而情義卻在這淺淺的一杯酒中,酒少,但情義絲毫不輕,下肚的不僅是酒,還有對有人濃濃的友情。李白的詩句將這些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了,堪稱味外有味,頗耐咀嚼。
頸聯(lián)“谷鳥吟晴日,江猿嘯晚風”,上句點出了送別時的天氣。天氣晴朗,但是作者心里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美景卻襯出了作者內(nèi)心的悲涼,這樣更能感動讀者。下句寫江猿的嘯聲。江猿的啼聲本來就是很悲涼的,在作者與友人離別的時刻,聽見這聲音,更是斷人腸。作者通過對景物的描寫,完美地表達出自己內(nèi)心對友人的不舍。首、頷兩聯(lián),先由近及遠,復由遠及近,均大開大闔。頸聯(lián)則寫眼前景,由“晴日”到“晚風”,用景象變換暗示時間推移,也是大開大闔。依依惜別之情不言而喻。此即所謂言在意外。上句寫樂景,與頷聯(lián)“興”字相呼應(yīng)。下句寫哀景,以引發(fā)尾聯(lián)的抒情。
尾聯(lián)“平生不下淚,于此泣無窮?!闭媲楸l(fā),陡起陡落,給讀者留下極大的遐想余地。詩人如此動情,可能是出于對宋之悌以垂暮之年遠謫交趾的同情。頸聯(lián)中“鳥吟”與“猿嘯”,似已含有宋氏仕途顯達而老境悲涼的隱喻。詩人雖然年紀尚輕,畢竟也經(jīng)歷了一些人生坎坷,宋氏的遭遇或許引起他自己的壯志難酬之感慨。
此詩藝術(shù)構(gòu)思上有個重要特點就是跳躍性很大,從前三聯(lián)的上下句之間的轉(zhuǎn)折都能明顯看出。而從詩歌的感情色調(diào)上看,前三聯(lián)飄灑有勢,基調(diào)豪邁;尾聯(lián)頓折,其情悲愴,其調(diào)沉結(jié)。正是這種跳躍式的跌宕,使此詩具有測之無端、玩之無盡之妙。
第五篇:江夏別宋之悌原文翻譯及賞析
江夏別宋之悌原文翻譯及賞析(2篇)
江夏別宋之悌原文翻譯及賞析1原文:
楚水清若空,遙將碧海通。
人分千里外,興在一杯中。
谷鳥吟晴日,江猿嘯晚風。
平生不下淚,于此泣無窮。
第一百七十五卷
譯文
楚水清澈見底似若空無,直與遠處的大海相連。
你我將遠別于千里之外,興致卻同在眼前的杯酒之中。
天晴時山間的鳥不停地鳴叫,兩岸林中的猿猴卻在晚風中哀號。
我的一生從未流過淚,現(xiàn)在卻在這里泣涕不止。
注釋
江夏:唐縣名,治所在今湖北武漢武昌。宋之悌:為初唐時著名詩人宋之問之弟,李白友人。
楚水:指漢水匯入之后的一段長江水。
將:與。碧海:指朱鳶(今屬越南),宋之悌貶所。朱鳶在唐代屬安南都護府交趾郡,當時有朱鳶江經(jīng)此入海。
千里:據(jù)《舊唐書·地理志四》:交趾“至京師七千二百五十三里”,則朱鳶至江夏亦相距數(shù)千里。
興:興會,興致。
谷鳥:山間或水間的鳥。
泣:眼淚。
賞析:
首聯(lián)“楚水清若空,遙將碧海通”是說,眼前清澄的江水,遙遙地與碧海相通。若空,極言楚水之澄澈。李白另有“江月照還空”(《望廬山瀑布水二首》其一)、“玉壺美酒清若空”(《前有一樽酒行》),亦是此意。宋之悌的貶所靠近海域,故下句暗示其將往之處。
頷聯(lián)“人分千里外,興在一杯中”,此點題,又由對方將往之處回到眼前分別之處。千里之別原是悲哀的,此處不言“悲”而言“興”,并用“一杯”與“千里”相對,既表現(xiàn)出豪放灑脫的氣派,又含有無可奈何的情緒。這兩句與初唐庾抱“悲生萬里外,恨起一杯中”(《別蔡參軍》)、盛唐高適“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送李侍御赴安西》),語略同而味各異,庾抱句沉,高適句厚,而李白句逸,即所謂貌似而神異也。不可以蹈襲論,亦不可以優(yōu)劣評,蓋詩人運思或偶然相似而終不能不乖異也。人在千里之外,而情義卻在這淺淺的一杯酒中,酒少,但情義絲毫不輕,下肚的不僅是酒,還有對有人濃濃的友情。李白的.詩句將這些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了,堪稱味外有味,頗耐咀嚼。
頸聯(lián)“谷鳥吟晴日,江猿嘯晚風”,上句點出了送別時的天氣。天氣晴朗,但是作者心里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美景卻襯出了作者內(nèi)心的悲涼,這樣更能感動讀者。下句寫江猿的嘯聲。江猿的啼聲本來就是很悲涼的,在作者與友人離別的時刻,聽見這聲音,更是斷人腸。作者通過對景物的描寫,完美地表達出自己內(nèi)心對友人的不舍。首、頷兩聯(lián),先由近及遠,復由遠及近,均大開大闔。頸聯(lián)則寫眼前景,由“晴日”到“晚風”,用景象變換暗示時間推移,也是大開大闔。依依惜別之情不言而喻。此即所謂言在意外。上句寫樂景,與頷聯(lián)“興”字相呼應(yīng)。下句寫哀景,以引發(fā)尾聯(lián)的抒情。
尾聯(lián)“平生不下淚,于此泣無窮?!闭媲楸l(fā),陡起陡落,給讀者留下極大的遐想余地。詩人如此動情,可能是出于對宋之悌以垂暮之年遠謫交趾的同情。頸聯(lián)中“鳥吟”與“猿嘯”,似已含有宋氏仕途顯達而老境悲涼的隱喻。詩人雖然年紀尚輕,畢竟也經(jīng)歷了一些人生坎坷,宋氏的遭遇或許引起他自己的壯志難酬之感慨。
此詩藝術(shù)構(gòu)思上有個重要特點就是跳躍性很大,從前三聯(lián)的上下句之間的轉(zhuǎn)折都能明顯看出。而從詩歌的感調(diào)上看,前三聯(lián)飄灑有勢,基調(diào)豪邁;尾聯(lián)頓折,其情悲愴,其調(diào)沉結(jié)。正是這種跳躍式的跌宕,使此詩具有測之無端、玩之無盡之妙。
江夏別宋之悌原文翻譯及賞析2原文:
楚水清若空,遙將碧海通。
人分千里外,興在一杯中。
谷鳥吟晴日,江猿嘯晚風。
平生不下淚,于此泣無窮。
譯文:
楚地之水清澈見底,似若空無,直與遠處的大海相連。
你我將遠別于千里之外,興致卻同在眼前的杯酒之中。
谷鳥天晴時不停地鳴叫,江岸之猿卻向晚而哀號。
我一生從不流淚,現(xiàn)在卻泣涕不止。
注釋:
⑴江夏:今湖北武漢武昌。宋之悌:為初唐時著名詩人宋之問之弟,李白友人。
⑵楚水:指漢水匯入之后的一段長江水。
⑶將:與。
⑷谷鳥:山間或或水間的鳥。
賞析:
首聯(lián)“楚水清若空,遙將碧海通”是說,眼前清澄的江水,遙遙地與碧海相通。若空,極言楚水之澄澈。李白另有“江月照還空”(《望廬山瀑布水二首》其一)、“玉壺美酒清若空”(《前有一樽酒行》),亦是此意。宋之悌的貶所靠近海域,故下句暗示其將往之處。
頷聯(lián)“人分千里外,興在一杯中”,此點題,又由對方將往之處回到眼前分別之處。千里之別原是悲哀的,此處不言“悲”而言“興”,并用“一杯”與“千里”相對,既表現(xiàn)出豪放灑脫的氣派,又含有無可奈何的情緒。這兩句與初唐庾抱“悲生萬里外,恨起一杯中”(《別蔡參軍》)、盛唐高適“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送李侍御赴安西》),語略同而味各異,庾抱句沉,高適句厚,而李白句逸,即所謂貌似而神異也。不可以蹈襲論,亦不可以優(yōu)劣評,蓋詩人運思或偶然相似而終不能不乖異也。人在千里之外,而情義卻在這淺淺的一杯酒中,酒少,但情義絲毫不輕,下肚的不僅是酒,還有對有人濃濃的友情。李白的詩句將這些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了,堪稱味外有味,頗耐咀嚼。
頸聯(lián)“谷鳥吟晴日,江猿嘯晚風”,上句點出了送別時的天氣。天氣晴朗,但是作者心里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美景卻襯出了作者內(nèi)心的悲涼,這樣更能感動讀者。下句寫江猿的嘯聲。江猿的啼聲本來就是很悲涼的,在作者與友人離別的時刻,聽見這聲音,更是斷人腸。作者通過對景物的描寫,完美地表達出自己內(nèi)心對友人的不舍。首、頷兩聯(lián),先由近及遠,復由遠及近,均大開大闔。頸聯(lián)則寫眼前景,由“晴日”到“晚風”,用景象變換暗示時間推移,也是大開大闔。依依惜別之情不言而喻。此即所謂言在意外。上句寫樂景,與頷聯(lián)“興”字相呼應(yīng)。下句寫哀景,以引發(fā)尾聯(lián)的抒情。
尾聯(lián)“平生不下淚,于此泣無窮。”真情爆發(fā),陡起陡落,給讀者留下極大的遐想余地。詩人如此動情,可能是出于對宋之悌以垂暮之年遠謫交趾的同情。頸聯(lián)中“鳥吟”與“猿嘯”,似已含有宋氏仕途顯達而老境悲涼的隱喻。詩人雖然年紀尚輕,畢竟也經(jīng)歷了一些人生坎坷,宋氏的遭遇或許引起他自己的壯志難酬之感慨。
此詩藝術(shù)構(gòu)思上有個重要特點就是跳躍性很大,從前三聯(lián)的上下句之間的轉(zhuǎn)折都能明顯看出。而從詩歌的感情色調(diào)上看,前三聯(lián)飄灑有勢,基調(diào)豪邁;尾聯(lián)頓折,其情悲愴,其調(diào)沉結(jié)。正是這種跳躍式的跌宕,使此詩具有測之無端、玩之無盡之妙。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當作于唐玄宗開元二十年(734年)。郁賢皓曾撰此詩《系年辨疑》,考證出宋之悌乃宋之問之弟、宋若思之父,并根據(jù)宋之悌生平事跡,認定此詩作于開元二十年左右。宋之悌于開元年間歷任右羽林將軍、益州長史、劍南節(jié)度使及太原尹等要職,后以事流貶交趾(今越南河內(nèi))。李白與宋之悌交情很深,后來他兒子宋若思在潯陽脫李白之囚并為之推覆清雪,大概也與世誼有關(guān)。這首詩,可能就是宋之悌赴交趾貶所前,李白在江夏(即今武漢市武昌)與他分別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