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孔子是怎樣煉成的文字版 14愛恨兩重天(寫寫幫推薦)
孔子是怎樣煉成的文字版
上講講到子張問孔子如何才能做到仁德,子張問仁??鬃踊卮鹆?個字‘恭寬信敏惠’。其實《論語》里還有5個字和這個很相似,這個字呢是子貢對老師的個性和氣質(zhì)的一個概括。子貢很聰明,有一天子禽問子貢一個問題,說我們老師周游列國到很多地方,到一個地方不久就對這個地方的風(fēng)土人情,這個地方的人物都很了解,他怎么能這么快就了解到這個地方的政治情況和風(fēng)土人情呢?是他向別人打聽的還是別人愿意主動來告訴他呢?子貢說,我們的老師有一種氣質(zhì),有了這種氣質(zhì)別人都愿意和他交往愿意把心里話告訴他,愿意把真實情況告訴他。那孔子的這個氣質(zhì)是什么樣的氣質(zhì)呢?是哪五個字?子貢說,是‘溫良恭儉讓’。溫:為人很溫和,不激烈,不尖銳,不尖刻,很溫和。良:善良,它不僅僅是善良,它是指對萬事萬物有善意。就是我們在面對這個世界時,面對這個世界的人和物我們是不是有善意,這是良。恭:好理解,恭敬,恭敬心,敬畏心。儉:儉是什么?儉不能簡單理解為生活節(jié)儉,儉是指做事有分寸感,那生活有分寸感就不奢靡浪費,所以我們也可理解為節(jié)儉。儉是對一切事物的一種什么?一種約束。比如前面有個恭,恭敬,恭敬好不好啊,恭敬很好,但恭敬過頭了好不好呢?那就不好了。在《論語》里孔子講到了足恭不好,就是過分的恭也不好。你在大街上碰到老師,你很恭敬老師,說老師好,打個招呼,很好;你走上前去跟老師握個手也很好,一般要等老師先伸手;然后你給老師鞠個躬也很好。但你說我要表現(xiàn)對老師足夠的恭敬,那我趴在大街上就給他磕個頭,那就不好了,為什么?過分了,老師會很尷尬。當(dāng)著那么多人的面,在大街上那就很尷尬。所以呢做任何事情,哪怕是優(yōu)點,哪怕是該做的正確的事,也得要有分寸感,在哲學(xué)上講,這叫度。差之毫厘謬以千里,所以這個儉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最后一個字是讓,溫良恭儉讓的讓,謙讓??鬃佑羞@五個字,所以孔子是個特別具有親和力的人。我們常常講某某人有親和力,有時自己覺得自己是不是親和力不夠,對不對?那么你要想,為什么別人有親和力我們自己親和力就不夠呢?我想我們看看這五個字,從這五個字著手。
孔子正是因為有溫良恭儉讓的氣質(zhì)所以別人都愿和他交往,那在不同場合下對不同人孔子又是如何表現(xiàn)出這種氣質(zhì)的呢?
比如說孔子走進(jìn)朝廷的門時是小心而又恭敬甚至感覺到無地自容一樣,為什么?小心謹(jǐn)慎,這是個嚴(yán)肅的場合,是一個需要我們表示恭敬的場合,不能太放肆,你可以在自己家里很隨便很放肆,可在朋友聚會時也很隨便,但如果你到人民大會堂去你就不能很隨便,為什么?那是一個莊重嚴(yán)肅的場合,你的行為要和這個場合相適與和諧。所以一個人如果在任何一個地方都不加拘束不是一個好事,有時要怎么樣,要有適度拘束適度小心,甚至還有點什么?適度緊張,我跟我學(xué)生說,你們到外面應(yīng)聘工作,不要在任何一個場合下對某個公司的應(yīng)聘官總是侃侃而談什么都不在乎,那未必是好事,人家不一定覺得你很能干。你參加各種比賽面對著評委,你不要覺得我不在乎什么都不怕,不一定是好事,你適度緊張適度拘謹(jǐn),讓別人感覺到你這人很老實,因為適度緊張和拘謹(jǐn)表明你對評委,對招聘的人是一種恭敬,有恭敬心的人一定怎么樣,會拘謹(jǐn)?shù)?。所以孔子到了朝廷后就非常恭敬甚至感覺到有點無地自容的樣子,他從來不站在門中間,進(jìn)門進(jìn)出時從來不踩門檻(砍,見),我們現(xiàn)在很多人老是講風(fēng)水,我這人從來沒研究過風(fēng)水但我對風(fēng)水有我的理解,很多人以為風(fēng)水就是這個東西擺在什么地方比較合適,這個門往哪個地方開比較合適,這個講的當(dāng)然有一定道理,但我想最重要的是什么?你人站在哪里比較合適?人心就是風(fēng)水,一道大門大家進(jìn)進(jìn)出出,你站在門中間那你站的位置就不對,你風(fēng)水就不對嘛,那樣你總會碰碰撞撞。過馬路時不按交通規(guī)則走,那你就是風(fēng)水不對,你人的風(fēng)水不對,所以我們說人的一舉一動,站在什么地方走在什么地方那都是有道理的,文明的人在這方面一定是很講究的,所以孔子不站在門中間也絕不踩門檻,經(jīng)過國君座位時面色莊重腳步加快,趨;說話小心翼翼好像中氣都不足一樣,聲音很小,謙恭。這是對你正在說話的對象的尊重,以及對你正要說的這個內(nèi)容的謹(jǐn)慎,就使得你在那樣的場合下不可能是侃侃而談。有時孔子做外交出國訪問,面色莊重,也是恭恭敬敬的,腳步緊張而又小心,走路時你感覺到他好像在循著一條看不見的線在走。那照這么講孔子是不是時時都很緊張呢?那也不是,該放松時他又很放松,比方說獻(xiàn)禮時他就滿臉和悅,以私人身份去會見外國國君時也是很輕松,因為不是公事了該放松一點。在鄉(xiāng)下?!l(xiāng)飲酒’在鄉(xiāng)下飲酒時,孔子從來沒有自己先站出來離開座位出門的,他要看這個飯桌上,酒桌上誰年紀(jì)最大,他先站起來孔子才站起來,他先出門走了離開孔子再離開,只要有年紀(jì)大的人在場他一定是陪到底,敬老嘛。
孔子通過待人接物的具體行為表現(xiàn)了他內(nèi)心的修養(yǎng)和外在的氣質(zhì),這使孔子具有一種特別的親和力,那在面對不幸的人群和弱勢群體時孔子又會怎樣做呢?
《論語 子罕第九》里還有這樣的記載‘見齊(資,其)衰(催,摔)者 冕衣裳者與瞽(古)者 見之 雖少(哨)必作 過之 必趨’孔子只要看到穿著喪服的人或者是穿著禮服帶著禮帽的人或者是盲人,就這一類的,即使是他們很年輕,年紀(jì)比孔子小很多,但孔子也一定站起來,這些人只要在孔子身邊經(jīng)過,孔子一定趕緊站起來很恭敬的站在一邊。為什么?穿喪服的家里有喪事,你要表示同情嘛;帶禮帽穿禮服的人,那肯定剛剛祭祀完,也是一個很嚴(yán)肅的事嘛;盲人從你身邊經(jīng)過,盲人是弱勢群體,你得要對他表示同情,所以這些人哪怕年輕很輕孔子也一定站起來,看著他們目送著他們過去。假如是這些人站在那個地方,孔子要從他們身邊過,怎么樣?‘必趨’,不是大踏步地走也不是漫不經(jīng)心慢騰騰地走,趨,就是一個人在長輩面前,在上級的面前走路的那一種獨特的走法,快步,節(jié)奏很快但又是小步走過去。這一切體現(xiàn)的是什么?孔子對他人的恭敬尊重,這就是一種氣質(zhì)啊。所以一個人我覺得最不好最招人厭的氣質(zhì)是什么?傲慢??鬃涌偸墙o人一個很好很和悅的臉色。胡適曾講過一句話,最下流的一種舉止就是給別人臉色看。這也是一種對人生有感悟之后所說出的話。我們中國古代的文化特別講究這些東西,這就是人的一種修養(yǎng)。長期以后就形成了中國人一種獨特的民族氣質(zhì),任何一個有文化的民族都有它獨特的氣質(zhì),美國人有美國人的氣質(zhì),英國人有英國人的氣質(zhì),法國人有法國人的氣質(zhì),日本人有日本人的氣質(zhì),德國人有德國人的氣質(zhì),我們中國人怎么樣?當(dāng)然要有我們中國人的氣質(zhì),從孔子以后二千多年來中國人是什么氣質(zhì)?文質(zhì)彬彬的君子氣質(zhì),文質(zhì)彬彬啊。這就是孔子本人的這樣一種風(fēng)范對我們整個民族的影響。那孔子對待弱勢群體和不幸的人,內(nèi)心總是充滿了仁慈。《論語 衛(wèi)靈公第十五》上記載了這樣一件事,一個盲人樂師叫冕,來見孔子。古代盲人都有相,什么是相?就是引導(dǎo)盲人走路的,此時孔子在家里面這個師冕就進(jìn)來了,有一個人攙著他就進(jìn)來,自從這個師冕進(jìn)到孔子的門孔子看見他以后,眼光就從來沒離開過這個盲人,一路在指點著他,盲人走到臺階面前孔子馬上提醒,前面是臺階小心一點;盲人走到坐席面前孔子說,座位到了你請坐下來;等盲人坐下來后周邊的人全都坐下來了,孔子再告訴這個盲人,你的左邊是誰,右邊是誰,前面是誰,后面是誰??鬃幼屗麑χ車沫h(huán)境有所了解,我剛才講盲人總是有人攙扶著的,按說孔子不需要講,不需要講他為什么要講?這就是出自一片仁慈的內(nèi)心。那我們一般人講,不需要你講你講不是啰嗦嗎,我們要明白在這個世界上很多人為什么啰嗦,是因為他善良是因為他有太多的關(guān)心,牽掛和不放心。我們看到父母大多數(shù)都是啰嗦的,子女大多數(shù)都是厭煩啰嗦的,等到厭煩啰嗦的子女自己做了父母后怎么樣,他又變得啰嗦了,為什么?這種啰嗦是出自于父母對子女的一種無限的關(guān)愛。論語的這一段記載你覺得孔子是挺啰嗦的,但你要從中感受到什么?感受到孔子對一個盲人博大的同情。論語上這一記載,我們說二千多年了,這一個場景歷歷在目,讀到這一段你不能不感動,會讀書不會讀書我們說,就是你看看,你讀到那些該感動的地方你還能不能感動,你還有沒有被感動的能力。實際上我們說,當(dāng)場就有孔子的一個學(xué)生被感動了,誰呢?子張。子張是一個在孔子學(xué)生里很大大咧咧的人物,很有才,志向也很大,但為人比較粗疏,他把孔子的這一幕一切都看在眼里,等師冕走后就問老師,說老師,你剛才這一舉一動我都看著呢,你這樣做是不是就是對待盲人正確的方式?。靠鬃诱f,是啊,對待盲人我們就要這樣關(guān)心他。
孔子有獨特的親和力,使跟他接觸的人都有如沐春風(fēng)之感,孔子的內(nèi)心仁慈對不幸的人也充滿了理解和同情,那除了對人有這樣的情懷對待世間萬物孔子又是怎樣一種態(tài)度呢?
孔子不光是對人,對萬物都是有愛心的?!墩撜Z 述而第七》里有這樣的記載‘子釣而不綱 弋(義)不射宿(速,朽,秀)’孔子假如要吃魚的話,怎么樣?他用魚竿釣從不用魚網(wǎng)去圍;他要射鳥,因為他不是要射箭嘛,古人學(xué)射箭要實習(xí)一下,要有一個移動的靶子吧,‘弋不射宿’他只射飛著的鳥絕不射晚上在鳥巢里安息的鳥,那你說這有區(qū)別嗎?區(qū)別太大了,有時就是這樣的區(qū)別看出一個人內(nèi)心的高貴與否。想吃魚為什么釣魚,簡單地說,釣魚,首先他只釣一個兩個,不會大面積捕殺,更重要的是釣魚時,你給魚一個選擇的機會嗎?愿者上鉤,那網(wǎng)魚是什么,給它選擇的機會沒有,沒有,你要知道我們今天有很多人是怎樣從水中把魚弄上來的嗎?釣魚他沒耐心效率不高,用網(wǎng)去打也效率不高,最好的辦法,效率最高的辦法是什么?用雷管用炸藥去炸,一個雷管放下去一聲悶響,所有魚蝦全部漂在水面上了,這是墮落啊,完全沒有心靈的人才能下得了這樣的手。這時你再來看看孔子對魚的態(tài)度,我們說人類不可能不殺生,因為人是雜食動物總得要吃肉,不可能不殺生,但問題是殺生的方式及殺生的規(guī)模有沒有必要,那你說射箭,射天上正在飛著的鳥和射在鳥巢里安息的鳥有什么區(qū)別?那同樣嘛,飛著的鳥我射它,給它一個逃生的機會,鳥晚上在巢里安息了你拿箭去射它,你不給它逃生機會,趁它睡著了干這種事,而且還顯出你這個用心尤其歹毒,你不光明正大,你偷偷摸摸嘛。所以行為的方式不僅能反映人的內(nèi)心還能塑造人的心靈。好的方式能塑造一個好的心靈;惡劣的方式漸漸地會培養(yǎng)出一種惡劣的心靈。我很喜歡一個詞叫慈悲,我覺得真是非常的好,為什么好呢?這兩個字放在一起可以說互為因果,因為慈所以悲,因為悲呢又所以慈,因為我是仁慈的,所以我會為一切不幸的人而悲傷,因為我知道這個世道的悲涼,所以我的內(nèi)心里充滿對世界萬物的仁慈,這個詞特別好??鬃泳褪蔷邆溥@樣的一種慈悲心懷的圣人。我們看看孔子如何對待他自己家里一條死去的狗,現(xiàn)在很多人養(yǎng)寵物對狗也有很深的感情,我們看看孔子對他家的這條狗是什么感情。這條狗死了,孔子就跟他學(xué)生子貢說,你去把我這條狗安葬埋葬一下,我跟你說啊,馬死了怎么安葬呢?用帷幔把馬的尸體包裹起來埋葬;狗死了怎么安葬呢?用車蓋,車子上面的那個傘蓋把狗的尸體包起來埋葬。所以一般人家帷幔舊了破了為什么不扔,留著將來埋馬,一般人家車蓋破了舊了也不扔,留著將來埋狗。你看我們的古人啊,他對動物有感情的,我家里有馬我就想著怎樣給它準(zhǔn)備后事啊,孔子講到這個地方他很傷心,說端木賜啊,你看我很窮,現(xiàn)在家里面也沒有車蓋,所以不能按這個規(guī)矩來埋葬狗,怎么辦呢?這樣吧,你拿一床席子把狗好好包起來安葬它。在端木賜出門時孔子還專門叮囑了一句,千萬不要讓狗的頭直接埋在土里啊。你說端木賜這么大的人了,埋一只狗不會嗎?還用得著你孔子這樣反反復(fù)復(fù)去交代?在這樣一種反反復(fù)復(fù)的交代里體現(xiàn)了孔子的什么呢?是孔子對這條狗的感情。剛才我講了啰嗦之人必有仁慈之處,你有什么不耐煩。子貢說,我埋狗還不會埋嗎,不要啰嗦了,我會了。不是這個意思啊,你千萬不要把狗的頭直接埋到土里,他一想到假如我不交代,萬一子貢不在意把狗的頭直接埋在土里了,當(dāng)想到一個狗的頭直接用土把它埋起來,那個鼻子里面,狗嘴巴里面眼睛里面全是土,孔子怎么樣,他受不了啊。我們說為什么有的人心地純善,就是因為他常常受不了,為什么有的人心地殘忍,就是因為他常常受得了。什么叫文明?文明就是對很多東西受不了。什么叫野蠻?野蠻就是對很多東西都受得了。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化就是軟化,文化讓我們的心靈軟化。
孔子有大愛,對人對世間萬物都充滿了慈悲情懷,在這里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慈眉善目的孔子,但孔子也有金剛怒目的一面,他也有大恨也攻擊過別人,這是怎么回事呢?
因為有所愛有所呵護(hù),那他對他所愛的對象遭受傷害后肯定要奮起反抗。你愛你的孩子,你對傷害你孩子的人難道不恨嗎?你對傷害你孩子的人不恨,難道能說明你對孩子的愛嗎,所以這兩者是一個分幣的兩面,有大愛之人一定有大恨。所以我們講到孔子的愛一定要講到他的恨??鬃映3J枪魟e人的,孔子一生最討厭的是什么樣的人?就是老好人‘鄉(xiāng)愿 德之賊也《論語 陽貨第十七》’我們認(rèn)為老好人多好啊,孔子說,老好人是道德的賊,是傷害道德最嚴(yán)重的人,因為他沒有原則??鬃又猿蔀槭ト?,除了他泛愛眾外同時他還仇恨一切不公道不人道的事,這兩方面結(jié)合起來才能讓他成為圣人,孔子常常是攻擊別人并且非常具有攻擊性,甚至齊景公死了多年孔子還在說他壞話‘齊景公有馬千駟 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論語 季氏第十六》’齊景公是很有財富,有四千匹馬,可他死后老百姓找不出他一點的好處來。這不是說死人壞話嗎。衛(wèi)靈公對孔子夠好了吧,周游列國大多數(shù)時間他都待在衛(wèi)國,衛(wèi)靈公一見到孔子就給了他6萬斗俸祿,可衛(wèi)靈公死后孔子講衛(wèi)靈公無道,齊景公有馬他罵,衛(wèi)靈公無道他也罵,孔子為什么怒呢?不是為自己,沒有私仇,這是公仇??鬃拥囊粋€學(xué)生叫南宮敬叔,孔子曾通過他的幫忙讓魯昭公資助他到周去向老子求學(xué),可南宮敬叔后來丟了官流亡國外,再回來時怎么樣呢,載寶而朝,他的馬車上裝的全是金銀財寶全是財產(chǎn),干什么?賄賂。通過賄賂想恢復(fù)他以前的爵位,孔子怎么說的?像他這樣賄賂倒不如早一點破產(chǎn)。再來看孔子是怎么罵學(xué)生的‘季氏富于周公 而求也為之聚斂 而附益之 子曰 非吾徒也 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論語 先進(jìn)第十一》’冉求從此不再是我的學(xué)生了,你們都擂著戰(zhàn)鼓向他進(jìn)攻吧。你說冉求什么時候敢得罪孔子了,孔子之所以能回國還要沾冉求的光,還是冉求幫的忙,冉求也是對孔子忠心耿耿,也是一個非常出色的學(xué)生,就是因為冉求幫季氏聚斂財產(chǎn)盤剝百姓所以孔子毫不猶豫地宣布開除他的學(xué)籍。冉求傷害的不是孔子,傷害的是人民是百姓是公道是正義,所以孔子絕不寬容,不但自己不寬容還號召其他弟子們都向他進(jìn)攻,他罵人而且罵得很厲害,罵得最狠的是誰?宰我,宰我真是冤枉,就大白天睡了一下懶覺,也許是昨天晚上太用功了今天補一下覺,這也都有可能,但就是被孔子發(fā)現(xiàn)了,孔子怎么罵‘朽木不可雕也 糞土之墻不可杇(屋)也《論語 公冶長第五》’從孔子以后,歷代老師罵學(xué)生這就是最常見的詞了。今天我們可一般不敢罵學(xué)生朽木不可雕,家長要找你麻煩的,傷害他自尊心了。實際上有時人的自尊心還是必須要傷一下的,知恥而后勇,受刺激你可能才能夠覺醒,教育有多種方式不那么簡單。有個叫孺悲的人想到孔子這來向他求教,弟子們來匯報外面?zhèn)€叫孺悲的人想向你請教,孔子說,你告訴他我生病了。可這人剛出門孔子在里面拿著一把琴又是彈琴又是唱歌故意讓外面的孺悲聽見,你說這不是刺激人嗎?那孺悲心里多難過啊,你老師生病了,可你在里面唱歌啊,就是明白地告訴你,我身體好好的但我就懶得教你。后來的孟子解釋說,我懶得教你也就是在教你。我讓你明白你還不配做我的學(xué)生,還差得遠(yuǎn)還得努力。
對傷害公德的事情孔子會嚴(yán)厲指責(zé),對自己的學(xué)生孔子也會用罵的方式來進(jìn)行教育,孔子不僅會罵人甚至還動手打過人,這是怎么回事?
實際上我們說《論語》這部書要仔細(xì)看的話就是一部罵人之書,一直在罵人,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這是不是罵人,不是罵一個人,我沒有看到哪個人好德勝過好色,哪不是把所有人都罵了,罵盡天下好色人。‘吾未見剛者《論語 公冶長第五》’我沒有看到剛強的人啊。那不是罵我們所有人都欲望太多不夠剛強嘛。‘吾未見好學(xué)者’‘吾未見好仁者’等,所以論語這部書就是罵人啊,罵盡天下人。我說,孔子還不僅罵人還打人而且打的還是老人。孔子有個朋友,一輩子的朋友叫原壤,原壤這人一輩子確實是比較放蕩不大約束自己,可能有點隱士風(fēng)范,他母親死了,孔子想,老朋友家老母親死了就帶著弟子們?nèi)サ跹洌搅思乙豢丛趺礃??原壤根本就沒按一般的喪葬之禮來安葬他母親。孔子一看,這怎么辦?我們幫他辦吧,就帶著弟子們幫他辦喪事,孔子親自幫原壤的母親整治棺材,在棺材板上畫畫,原壤在干什么?在旁邊唱歌,唱到最后特別高興干脆跳到棺材板上唱,而且唱的還不是好聽的歌,什么歌?說好聽點是靡靡之音說不好聽點就是黃色歌曲,你的粉臉真狐媚,你的小手真柔軟啊,這哪像正派人唱的歌,所以孔子的弟子們特別生氣,老師啊,這家伙太不像話了,我們不管了我們走。孔子說,我們不管他,他老母親怎么辦,看在死人的面子上幫他辦了吧,孔子假裝聽不見,聽見了怎么辦,沒辦法,只好假裝聽不見假裝沒看見,我不看也不聽幫你辦完走,這一次夠忍了。可到了晚年孔子從外國回來,原壤一直到老都沒改變他的毛病還是那么狂放,一天孔子到他家去,原壤一屁股坐在地上兩腿伸得老遠(yuǎn),這是古人的一種傲慢的坐法,叫箕踞,像農(nóng)民用的竹子編的簸箕那樣的形狀,這是一種很傲慢的很不恭敬的坐法,孔子一看真的很生氣,孔子說,你這個人少年時不好好學(xué)習(xí),壯年時無所作為,老了,這么一大把歲數(shù)你還不懂事,不懂事也就算了,你還不死,你就是個賊??鬃赢?dāng)時老了拄著拐杖,那原壤的腿不是伸得老遠(yuǎn)嘛,拿起拐杖就對他的小腿狠狠地就是一下,把你的狗腿給我縮回去,原壤此時也是一個老人啊。所以我們通過這些看到什么,看到的孔子的憤怒,孔子為什么憤怒,為道義憤怒。我們很多人老是說,修養(yǎng)到最高境界是不是就是心平氣和啊,我告訴你,心平氣和可能是一種境界但絕不是最高境界。面對世界上種種的丑惡你如果一點都不生氣,難道能說明你道德高嗎?只能說明你道德感麻木,只能說明你墮落。孔子直到老還在生氣到老都心不平氣不和,為什么?世上有那么多不平的人不平的事,既然有不平的人不平的事我們就不可能心平氣和,面對不平之人和不平之事如果心平氣和,說明什么?就是墮落,就是麻木。所以有一次子貢曾問老師,老師,君子也有所憎惡嗎?孔子的回答是,有,君子當(dāng)然有所憎惡‘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 里仁第四》’真正仁德的人能愛人,也要恨人,有愛有恨是正常人,有大愛有大恨那就有可能是圣人。這講就講到這,請聽下講。
第二篇:孔子是怎樣煉成的讀后感
孔子是怎樣煉成的讀后感
曹 靖(2010.12.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給我們后人規(guī)劃的一個粗略的人生坐標(biāo)?,F(xiàn)在我們細(xì)細(xì)品來,應(yīng)該說對我們還是很有借鑒意義的。下面我就從其中的四十而不惑淺談一下我個人的一些感想,因為我現(xiàn)在已過了不惑的年齡,但遠(yuǎn)遠(yuǎn)沒有達(dá)到孔子說的不惑的境界。那我該做些怎么樣的一個努力呢?
孔子說他四十不惑,這里面有兩層意思:
一、就是對自己的人生不再有疑惑,我知道我這輩子該干什么了。對自己的人生方向也不會再動搖了;
二、就是對這個世界上的林林總總,對這個世界上的光怪陸離都能夠做出價值判斷,判斷他的是非、善惡、美丑。
我們每個人內(nèi)心怎么樣才能夠真正不迷惑,這需要大智慧。生活中并不是每個人到四十歲時都能夠做到不惑,現(xiàn)代社會充滿了變數(shù),四十歲的人上有老下有小,工作壓力又非常大,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我們怎樣才能做到內(nèi)心不迷惑呢?
四十歲的人生,經(jīng)過了若干年的滄桑和磨礪,人會逐漸走向從容不迫、泰然自若的階段。從前的莽撞可以被看成是幼稚;從前的浮躁可以被看成是無知;從前的執(zhí)拗可以被看成是任性;從前的失望可以被看成是無奈……,就象是那湍急洶涌的河流突然遇到了寬廣的河床,一下子就穩(wěn)定下來,順勢流淌。人生走到了這個階段,一切真的可以平靜處之了。
面對想要的東西沒有得到,這個時候可以泰然地說,我曾經(jīng)努力過,千里馬并不一定就會遇上伯樂。
面對物欲橫流而無法彼及的生活,到這個時候會依然堅信:生不帶來,死不帶走;物欲膨脹,貪念上升,人生之隱患。
面對他人的閑談竊語、無事生緋,這個時候會聽之任之,不做評判,隨之而去。
面對別人的誤解、猜疑、妒忌,這時也可以冷靜地一笑道:己未為,又何慮之有?說白了,就是指即使外部世界給你許多不公正,打擊,缺憾,你也能在一個坐標(biāo)上迅速建立自己應(yīng)有的位置。
我想我該好好的珍惜這不惑之年的美好時期,去真切感悟“四十不惑”的真諦,在心靈上建立起自信,行為上淡定而從容,這樣的人生才會更加有意義!
最后祝愿在座的各位都能擁有一份這樣的人生境界。
第三篇:孔子是怎樣煉成的觀后感
《孔子是怎樣煉成的》觀后感
石 潔
(2010.12.24)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儒家學(xué)派創(chuàng)始人,世界文化名人。無論是孔子還是孔丘更或者是Confucius,可謂是家喻戶曉了。當(dāng)孔子穿梭于個個時代,被賦予了不同的意義。他不僅和儒學(xué)息息相關(guān),在思想或者文化,甚至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在那個時代里絲毫沒有被受到重視。這不是他的錯,儒家思想終究適應(yīng)不了春秋時期的統(tǒng)治階級。那個時期,孔子被落寞在所難免。
但是,偉大的孔子似乎又印證了一句話“是金子總會發(fā)光的”??鬃拥娜鍖W(xué)從春秋時期的應(yīng)運而生到戰(zhàn)國時期已經(jīng)成為巍然大宗,再到秦朝,秦始皇的焚書坑儒,讓儒學(xué)遭受嚴(yán)重打擊。西漢時期在逐漸復(fù)蘇,到了漢武帝時期已然成為正統(tǒng)思想。從此以后一路繁榮確立了正統(tǒng)地位……
這一思想在孔子在孔子逝世千年之后,仍然為我們現(xiàn)在所用以德治國的思想所延續(xù)著。當(dāng)江澤民同志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指出“以德治國“這四個字的時候,標(biāo)志了現(xiàn)時代對孔子儒家思想吸收借鑒。
孔子,我不僅仰慕他的學(xué)識,欽慕他的素養(yǎng),更多的是佩服他那種經(jīng)得起時間千年鞭策考驗的志氣和靈魂??鬃与m然生活清貧,卻始終不動搖對學(xué)習(xí)的堅強意志。他用自己祖先的名聲來不斷勉勵自己刻苦學(xué)習(xí)。在二十多歲時,他做過一個小史,管理倉庫,這個官雖然很小,但他卻做得非常認(rèn)真,他用已學(xué)過的知識,把每一個帳目都計算得清清楚楚,而且還是個清廉正直的好官。
想想自己,作為一名大學(xué)生村官,難道不能從中學(xué)到點什么嗎?黨和人民信任我們,走出校門,來到農(nóng)村,應(yīng)當(dāng)耐得住寂寞,扎根基層,用所學(xué)知識服務(wù)農(nóng)村,將帶動農(nóng)村社會發(fā)展作為責(zé)任,作為義務(wù),“村官”如同孔子做過的小吏一樣,雖然不大,但同樣要認(rèn)真、細(xì)致、全身心的投入,不僅僅是要做清廉正直的好官,最重要的是要做百姓眼中最信賴、最貼心的致富帶頭人。農(nóng)村是個廣闊的大舞臺,在這個舞臺上,我或許還有點迷茫,有點緊張,但孔子卻給了我一劑良藥:“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所謂能者為師。萬不可認(rèn)為自己大學(xué)生便不可一世,其實自己對于農(nóng)村什么都不懂,我需要學(xué)的還很多,老黨員、老干部、老前輩都是我學(xué)習(xí)請教的對象,就像臵身于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yǎng)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我堅信,在我村官的職業(yè)生涯里,我每天請教一點、學(xué)習(xí)一點、聚集一點,定能成為農(nóng)村大舞臺上的一小座山、一小片海。
第四篇:《孔子是怎樣煉成的》讀后感
《孔子是怎樣煉成的》讀后感
余捷
(2010.12.24)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末期魯國的思想家和教
育家。三歲喪父,17歲又喪母,但這并沒有對孔子造成影響,反而更堅定了他對生活的信心?!皝y世可以打擊庸人,同樣,豪杰之士也可以在打擊中百煉成鋼!”孔子就是在這樣的亂世中的英雄豪杰。我非常佩服孔子的“志于學(xué)”,他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最終成就了自己,也鑄造了我們中華民族的脊梁。
成長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必須經(jīng)歷的,而在這經(jīng)歷
過程中,總會留下很鮮明很深刻記憶的。相對于“人之初”時的平等,由于后天個人經(jīng)歷的不同,以及個人努力方向的不同,在成長過后的成人時期里,人和人就有了就有了千差萬別的差異。
看圣人的成長過程,我們可以學(xué)習(xí)到很多歷經(jīng)磨難后
方能修成正果的道理,也可以讓大人們學(xué)習(xí)到如何的教育子女才能引導(dǎo)子女走向最終的成功之路??梢哉f這本書是老少皆宜的書,每個閱讀它的人,都可以從中找到自己需要汲取的養(yǎng)分,獲益是最終的效果。
不同的生活,能鑒證不同的人生。正因為孔子對人生
有理想、有抱負(fù)、有追求。只有經(jīng)歷了,才會懂得生活的真諦,才會去為之而奮斗,才會有不同尋常的思想境界。一個
人的成長,與他生活的環(huán)境分不開。這本書展示了孔子的成長之路,我們可以用凡人的眼光來看孔子的成長經(jīng)歷,是經(jīng)過許多的磨練,是經(jīng)過不為人知的艱辛,一步一步走向成功之路。今天看圣人,讓我們懂得怎樣去掌握自己的人生。這本書,讓我們從中學(xué)到只有能經(jīng)得起磨難的考驗,方能成大器。
孔子十五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到最終從心所欲,得之大成。這一路走來,孔子逐漸形成自己的思想,并將此思想逐漸影響當(dāng)時的君主,進(jìn)而影響到中國千年文化。
孔子是儒家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仁”是儒學(xué)的中心思想,這一思想在孔子逝世千年之后,仍然為我們現(xiàn)在所用。當(dāng)胡錦濤同志提出“以德治國“這四個字的時候,標(biāo)志了現(xiàn)時代對孔子儒家思想吸收借鑒。
斗轉(zhuǎn)星移,孔子已經(jīng)離我們二千多年了。世界也已經(jīng)
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天的中國人還需要孔子嗎?今天的中國青年人還會對孔子“感冒”嗎?雖然今天的中 國還稱不上富國,但畢竟告別貧窮開始“小康”了;今天的中國人總算過上了太平日子,沒有邊患,沒有戰(zhàn)爭也沒有“運動”了。尤其是年輕的80后、90后們,他們幾乎可以被稱為“幸福的一代”:多數(shù)豐衣足食,少數(shù)錦衣玉食。他們還需要用孔子的仁愛之心、孝悌之心、忠恕之道來吃苦、受罪、忍辱嗎?他們需要承擔(dān) “家國天下”的重任嗎?另外,當(dāng)今時代我們是更需要普世價值的陽光,還是更需要民族特色的儒家文化營養(yǎng)呢?
當(dāng)然,我個人還是相信孔子和他的儒家學(xué)說的生命力的。富裕起來的中國人不能成為急功近利、唯利是圖的拜金主義者。《論語》中記錄了孔子一句著名的話“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孔子不僅為貧窮的中國人開出了“安貧樂道”的藥方;同時也早為富裕的中國人提供了“富而好禮”的解 決之道。
第五篇:《孔子是怎樣煉成的》讀后感
《孔子是怎樣煉成的》讀后感
子貢班:侯凱彬
孔子,他一生堅持理想,雖四處碰壁,卻絕不放棄。經(jīng)歷艱苦卓絕的人生歷程。他最終使自己從一個普通人成為圣人。成為萬世師表,成了我們中華的民族信仰。
孔子,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中,是極受尊重和推崇的。他是中華的文化象征,是中華道德文化的核心。在漫長的萬古長夜里,如果沒有孔子,世界就不會有天亮。曾子曾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yuǎn),仁以為己任?!保粋€士不可以不弘揚剛毅。
孔子,他次次碰壁但終究以剛毅的心,重新組建偉大的理想。它承載著千年的夢,所以任重也,其道必為遠(yuǎn)之。他時刻把“仁”作為人的第一標(biāo)準(zhǔn),到死還在想著仁愛,天下大同??桌戏蜃拥木辰鐭o人可比呀!
我們學(xué)習(xí)孔子,就讓自己清楚,孔子是誰?他一生奉獻(xiàn)在追逐真理的道路上。打擊可以毀滅庸人,而豪杰之士,則會在打擊中百煉成鋼。一個人怕的不是沒有能力,怕的是自己沒有追逐理想的勇氣??鬃幼隽顺颂?,他就好好干,手低,是腳踏實地干好本職工作,受人之祿,忠人之事。眼高,不看眼前的一切局限性,明白自己尚有更大的理想追求與抱負(fù),這才是真的有理想。
一個人要看清楚自己的能力,無能力也罷,只看能否有自知之明,有主見。
孔老夫子教我們,為人要勤于思考。不思考則腦無用,缺少適度的堅守、淡泊:缺少彈性,也不能成為人才、成為完美的人,不是看你有什么物質(zhì),而是看你腦子里有沒有智慧。男兒當(dāng)自強,有什么、沒什么,都是自己創(chuàng)造的。對,也是孔夫子教我們的道理。
孔子,他不僅屬于春秋時代,他是千秋萬代的楷模,人類的先師。
讀《孔子是怎樣煉成的》有感
子路班:李佳藝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人,一生堅持理想,雖四處碰壁,卻絕不放棄。經(jīng)過艱苦卓絕的人生歷程,他最終使自己從一個普通人,成為圣人,成為萬世師表。這個人,就是孔子,我們的中華民族就是因為有了孔子,我們的歷史和文化才能傳承兩千五百多年不中斷,并且創(chuàng)造出輝煌的文化,創(chuàng)了儒家學(xué)派。
孔子十五至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創(chuàng)立了儒家道德思想,有著一個非常大的心懷,孔子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賢,對弟子也是有教無類,并且因材施教。他謙遜好學(xué),一生為了復(fù)興周禮,周游列國,從不怕別人嘲笑,把心都放在老百姓身上,孔子是我們中華民族道德信仰的文化核心,是全民族文化精神的象征,是我們這個民族道德文化的根本依據(jù)。
《孟子》中講:“孔子,圣之時者也??鬃又^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彼履蔡斓?,道貫古今,刪述六經(jīng),垂涎萬世。
天不降仲尼,萬古如長夜。我們中華民族如果沒有了孔子,就不會有這么光輝燦爛的歷史。我們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能傳承兩千多年不衰敗,這都是因為我們的中國有孔子。有這么多英雄志士,像岳飛、蘇軾、文天祥,都有著一身的英雄豪氣,忠孝持家。他們都是我們中國的脊梁,中國因為有他們而驕傲,我也為我時中國人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