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信息化教育故事
我的信息化教育故事
我是北坨小學的一名普通教師。
曾講過一節(jié)名為《It’s hot and sunny today.》的公開課,現(xiàn)在仍記憶猶新。因為三年級的英語教材中有歌曲,詩歌部分,所以就萌發(fā)了新知識與歌曲結合的公開課。課前讓學生做了充分的準備,我自己也做了大量的工作。課件也自認為做得很成功。畫面精美,有配樂,有原音朗讀。感覺上,應該會很成功。但是到了上課那天,還是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
上課的本意是想讓學生通過課件,圖片,歌曲三部分,感知到本節(jié)課的知識,并能夠與前一節(jié)課的知識相聯(lián)系,學會如何用英語表達天氣情況,并能夠實際運用。上課之初,感覺很順利。優(yōu)美的圖片,充滿情感的原音朗讀,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他們很樂意參與其中。但是由單詞體會情感,學生只是對其中的某些學過的單詞感興趣,新知識的體現(xiàn)與鞏固表達不到位。如《春夜喜雨》中的名家誦讀,朗誦者對這首詩的最后一句,作了兩次反復誦讀處理。但是全班沒有一位同學對此有疑惑:名家為何這樣安排?這樣讀對表達情感有何作用?在教學中,我也忽略了對學生誦讀方法的引導,所以,對領會詩人熱愛生活這一點,學生并沒有真正理解及掌握。這節(jié)課安排的內容較多,進行到第二組詩的時候,有些同學有點坐不住了。我就有意識地抓住詩中關鍵字詞,由古典詩歌中經常出現(xiàn)的幾個意象入手,如“大雁”,“月”,它就代表著思鄉(xiāng)、懷人情感。因此,當PPT展示杜甫的《憶舍弟》和《月夜》時,部分學生也在我的示范作用下,發(fā)揮了他們的積極能動性,對其中的一些字詞給予點評。此時的PPT很好地為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設了情景,在感傷的配樂及名家低沉的誦讀中,他們沉浸其中。
由于場地的限制,我在臺上,一直忙于播放RRT,和學生的這種直接交流就少了很多,感覺游離于學生之外,學生的注意力有些分散。對于西川所作的那首詩《杜甫》,由于時間的關系,學生也沒有很好地理解。我覺得以后在上課的時候,應適當安排教學內容,才能讓信息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二篇:我周圍的信息化教育故事
“長春四十八中的成長故事”和“無聲的課堂”這兩篇文章給我們呈現(xiàn)的是:一個“信息化教育”的成功案例和一個“教育信息化”的失敗案例。周校長敏銳地捕捉到計算機技術輔助教學有諸多優(yōu)勢的信息,大膽地走一條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學改革的創(chuàng)新之路,使學校面貌煥然一新,而胡老師則在沒有全面深入地了解所使用的信息技術的功能,缺少教學實施的必要準備以及不能對學生學習狀況進行及時調控基礎上探索運用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為教學服務,其結果毋庸置疑是失敗的。
參加工作十四余年,我見證了信息化給教育帶來的便捷。以前教師講公開課用到的輔助設備主要就是小黑板,還有一種是幻燈設備(需要自己在玻璃上寫或畫);隨著學校逐步配備的486、586、三寶電腦、方正機、聯(lián)想機、班班通、投影儀、電子白板;顯示器也從14寸超平、17寸純平、到19寸液晶。使用的系統(tǒng)從DOS、XP、到現(xiàn)在的WIN7系統(tǒng)的變化?,F(xiàn)在平時課堂經常看到老師使用投影儀進行實物演示,教育的方式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
第三篇:我身邊的信息化教育故事
我身邊的信息化教育故事
上世紀九十年代,我的高中時代,進入高中我才真正摸到了電腦,記得那時學生電腦還是386,我那時是重點高中,條件算好的,可以兩個同學公用一臺電腦,電腦老師的配置似乎是486吧,神圣的不得了,老師都不讓我們摸。當時可不喜歡電腦了,因為上電腦課開機要開個半天,要打一大堆的httpC…什么的,對于這些我懵懵懂懂的,更因為嫌麻煩而不感興趣,所以當時非常羨慕那些電腦通。還記得當時電腦老師對我們說了一句話:以后不用這么麻煩的輸入地址了,可以一鍵進入頁面;也可以不用學習打字了,可以手寫或者語音輸入,當時的我啊,就夢想著這一天早點到來??墒俏矣窒腚娔X好貴呀,即使好用我也買不起啊!沒曾想,信息化來得迅速,僅僅過了三年,電腦就變得不再神圣,大學時信息課人人一臺電腦,我也能夠自如地使用電腦了;工作第一年我自己就買了自己人生的第一臺電腦,備課、寫材料、查資料、都在電腦上。當時學校有一個多媒體教室,我偶爾輪到帶著我的學生去里面過把癮,多媒體課件,生動形象的畫面、聲音、視頻讓學生學英語更帶勁了。
又過了四年,我所在的學校各個教室都備置了多媒體、并逐漸進入全面數字化,教師人手一臺液晶電腦……信息設備的更新與發(fā)展迅速,催促著我不斷學習,以跟上時代的步伐。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將信息技術與教學緊密地結合起來,使信息技術成為教育教學的有效的、重要的輔助手段,讓我的教學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第四篇:講述我周圍的信息化教育故事
我們學校的的信息化教育故事
我是重慶市兩江職業(yè)教育中心的一名德育教師,我從1995年調入學校到現(xiàn)在已經有17年的時間了。在這17年中,我經歷了我校的一系列信息化進程。
記得剛進入學校的時候,我們學校是以計算機專業(yè)為主的職業(yè)高中,但學校的機房都是配置黑白版的蘋果機,教學用的幻燈機還不普及,老師們上課還都拎著小黑板。往往因為小黑板不夠用,很多教研組的老師偷偷把自己班級的小黑板藏起來,怕被其他老師拿去用了就不歸還,這樣的教學日子一直持續(xù)到1999年。1999年以后,我們學校的教學用計算機得到了了很大的改善,3個機房有配置386的計算機,學生上課也不用在對著呆板的黑白屏了。學校還專門為我們每一個教研組配備了當時最先進的計算機,老師在自己的辦公室備課了,也可以在網上查閱各種教育資料了。學校還專門建設了一個多媒體教室,幻燈機和計算機教學就可以用于每一個學科的教學了,這時候我們老是感覺真好,教學的過程也成為了老師享受成果,和學生交流思想的平臺。大家都覺得上課方便多了,課堂容量明顯增大,提高了教學效率,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2002年,學校安裝了閉路電視系統(tǒng),在課堂上,學生可以看到各種錄像資料,豐富了課堂內容,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2011年,學校進行了校園網絡化改造,每個班都配備了電子白板,每個教室可以上因特網,每位教師一臺筆記本電腦,這樣我們終于把信息化的硬件都配備齊全了。配備了電子白板,在這樣的教室上課,可以隨時把課堂實況錄下來,便于教師開展集體備課研討活動,為提高老師的教學水平提供了物質保障,為可以把每節(jié)課錄下來放到學校資源庫中,方便學生回家隨時學習。我想以后每個教室都可以有這樣一整套系統(tǒng),這樣方便家長了解學生在校的表現(xiàn),可以實現(xiàn)家校聯(lián)動。
當然,在推進信息化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困難。比如說,設備的損壞維修、賠償等問題,需要制訂一系列的規(guī)章制度,不但要與教師討論,還要與家長討論,這樣才能保證硬件的正常運行。我們教師還要不斷學習信息技術方面的新知識,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更好地實現(xiàn)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整合。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校信息化教育發(fā)展已經有了可喜的成果。我相信,在未來,我們的信息化教育水平會越來越高。
第五篇:研討1:我周圍的教育信息化故事
多媒體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使用與教育手段的相結合是新課程目標的重要內容之一。教學中將新課程標準的教育理念和現(xiàn)代化的多媒體技術相結合,利用多媒體技術對文本、聲音、圖形、圖像、動畫等的綜合處理及其巨大交互式特點,編制的系列教學輔助課件,能充分創(chuàng)造出一個圖文并茂、有聲有色、生動逼真的教學環(huán)境,為教師教學的順利實施提供形象的表達工具,能有效地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地改變傳統(tǒng)教育單調模式,使樂學落到實處。
數學本身是枯燥無味的,很多學生怕上數學課就是因為數學課太單調,而新課程中的數學例題一般都有情境圖,利用多媒體技術后,把我們的這些情境圖變成“圖、文、聲、像”融為一體的生動畫面,使原本枯燥的數學課堂變得豐富多彩,極大地引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我在教學“6加幾”時,運用多媒體軟件設計制作了這樣的故事情境——小猴自夸是數學小天才,什么數學題都難不倒它。小兔一聽,立即出題目考考它。這時屏幕呈現(xiàn)了一個有10個格子的空盒子,接著畫面變成盒子里放有6支鋼筆,盒子外有5支鋼筆,小兔隨即提出了問題:“一共有幾支鋼筆?怎樣列式?得數是多少?”前兩個問題難不倒小猴,而后一個問題卻把小猴給難住了,引出了新課的內容。猴子遇到難題,學生們希望自己能幫助它解決問題,產生了學習的愿望,也就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學“和、差、倍、分”的問題上,小猴有50個蘋果,比小熊的2倍還多10個,問小熊有多少個?我利用閃爍的線段圖表示,同學們很容易讀懂其中的數量關系,在小學階段這是比較難理解的倍數問題,但利用多媒體教學則大多數同學都能解決相關問題了。
多媒體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相結合,是數學教學改革中的一種新型教學手段,它的最大成功之處在于化學習由被動為主動,化抽象為具體,由于其視聽結合,手眼并用的特點及其模擬、反饋、個別指導和游戲的內在感染力。通過帶娛樂性的操作演示,所以具有極大的吸引力,能使學生輕松學習知識,從而切實激發(fā)學生發(fā)自內心的學習興趣,真正做到“減負提質”之目的,我堅信只要我們大家共同為之努力,去開發(fā)、去研究,數學教學的明天會更加輝煌,更加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