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一文言文閱讀理解
奮斗教育2013暑期補習班初一語文
(九)文征明習字《書林紀事》
【原文】
文征明臨寫《千字文》,日以十本為率,書遂大進。平生于書,未嘗茍且,或答人簡札,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閱讀訓練】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
①書遂大進②平生于書③文征明臨寫《千字文》
④或答人簡札
2.將“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譯成現(xiàn)代漢語。
譯文
3.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段文字的中心。
答:
張無垢勤學《鶴林玉露》
【原文】
者十四年。洎北歸,窗下石上,雙趺之跡隱然,至今猶存。
【閱讀訓練】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張無垢謫橫浦③就明而讀④如是者十四年2.翻譯劃線的句子。
譯文:3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
AB
如是者十四年
4”這是古今學者經過實踐總結
【閱讀訓練】
1.時與游酢侍立不去頤既覺
2.你從文中得到什么啟發(fā)?
答:
七錄《明史?張溥傳》
【原文】
溥幼好學,所讀書必手鈔,鈔已朗誦一過,即焚之,又鈔,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處,指掌成繭。冬日手皸日沃湯數次,后名讀書之齋曰:“七錄”。
【閱讀訓練】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奮斗教育2013暑期補習班初一語文
(九)①所讀書必手鈔②如是者六七始已
③日沃湯數次④后名讀書之齋曰……
2.與“如是者六袋子始已”中的“已”意義相同的有()
A,可以已大風攣瘺癘B.鈔已朗誦一過
C.情不能自已D.扁鵲已逃秦矣
3.翻譯句子。
①如是者六七始已
譯文:
②后名讀書這齋曰“七錄”
譯文:
4.對下列句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①后名讀書之齋曰:“七錄”②名之者誰
③不能名其一處也
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也相同B
C.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相同D
5.(填四字短語)“”(用一句名言回答)
學弈
【原文】
弈秋,通國之善弈也。使弈秋侮二人弈,一人雖聽之,曰:非然也。
【閱讀訓練】
1.①使弈秋誨二人弈③思援弓繳而射之
2.下列各句與”句式不同的一項是()
A.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C.蓮,花之君子者也
3譯文:4
答:李生論善學者
【原文】
王生好學而不得法。其友李生問這曰:“或謂君不善學,信乎?”王生不說,曰:“凡師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學乎?”李生說之曰:“孔子云'學而不思則罔’,蓋學貴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終必無所成,何心謂之善學也?”王生益慍,不應而還走。居五日,李生故尋王生,告之曰:“夫善學者不恥下問,擇善者所應有邪?學者之大忌,莫逾自厭,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雖欲改勵,恐不及矣!”王生驚覺,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請銘之坐右,以昭炯戒?!?/p>
【閱讀訓練】
1.給下列句中加點的離注音并釋義。
奮斗教育2013暑期補習班初一語文
(九)①吾悉能志之音義
②李生說之曰音義
③不應而還音義
④迨年事蹉跎音義
2.與“河曲智叟亡以應”中的“亡”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王生不說B.盍改之乎C.吾悉能志之D.才美不外見
3.翻譯下面的句子
“夫善學者不恥下問,擇善而從之,冀聞道也?!?/p>
譯句:
4.選出與“李生故尋王生”句中“故”的意思相同的一項()
A.公問其故B.廣故數言欲亡C.故為之說D.桓侯故使人問之
5.李生認為怎樣才是“善學者”?(用原文回答)
答:
問說《孟涂文集》
【原文】
決焉?
【閱讀訓練】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非學無以致疑③非問無以廣識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而”與””)
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C.人不知而不慍
3.翻譯:“譯文:4(不超過10個字)
答:
【閱讀訓練】
1.)中注音,在橫線上釋義。
①弗食不知其旨()②教學相長()
③雖有至道()④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2.翻譯句子。
①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譯文:
故曰:教學相長也
②譯文:
3.《教學相長》集中論述了與的關系問題,說明了的道理。
4.(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論述時先以“”作比繼而引入“
奮斗教育2013暑期補習班初一語文
(九)”,進而又以教與學兩個方面加以說明,最后歸結到“”這個結論。推敲《詩話總龜》
【原文】
賈島初赴舉,在京師。一日于驢上得句云:“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又欲“推”字,煉之未定,于驢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勢,觀者訝之。時韓退之權京兆尹,車騎方出,島不覺得止第三節(jié),尚為手勢未已。俄為左右擁止尹前。島具對所得詩句,“推”字與“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馬久之,謂島曰:“'敲’字佳?!彼觳⑥\而歸,共論詩道,留連累日,因與島為布衣之交。
【閱讀訓練】
1.下面句中加點“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是()
A.退之立馬良久之B.何陋之有C.久之,目似瞑D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一日于驢上得句云……② ③觀者訝之3.這篇短文作者意在贊揚賈島什么精神?
答:
勤訓《恒齋文集》
【原文】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勤?!毖噪m近,而旨則遠矣!
【閱讀訓練】
1.文中表明觀點的句子是2.與“且惜寸陰”中的“且A.愚公者,年且九十。
C
3.答:“用此何為?”人云:“行道所見,聊取之耳?!辟┐笈唬骸眻?zhí)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農植,家給人足。
1.②執(zhí)而鞭之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字與“汝既不田”中的“田”用法相同的是()
A.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B.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
C.醉翁之意不在酒D.去國懷鄉(xiāng)
3.翻譯:是以百姓勤于農植。
譯文:
4. 作 者對陶侃的態(tài)度如何?本文表現(xiàn)了陶侃的什么特點?
答:
第二篇:閱讀理解20篇文言文20篇
伏,那些尖尖的小刺竟戳穿了兩頁紙。,但不管怎么樣,它們是我的俘虜了。這種小草會咬人,如同河豚的有毒,如同海膽的有刺,如同貝類的有殼,只是它在同其他生物的生存競爭中形成的一種自衛(wèi)本領。
⑥幾天之后,我?guī)缀醯诉@小草。一次,我翻開筆記本準備記一些什么,還沒來得及寫一個字,只覺得手指上猛地一陣劇痛,就像被尖利的牙齒狠狠咬了一口。我一下子把筆記本摔得老遠,那咬人草的干葉從本子里掉出來,落在我的腳邊——依然是硬硬的,一副倔強的模樣,仿佛一對暗綠色的眼睛冷冷地嘲笑著我??
⑦啊!咬人草,它終于咬了我!⑧咬是被咬了,我卻并沒有記恨,相反,倒生成一種敬佩的心情來——這任人踐踏的、可憐的小草,性格的剛強不屈竟一至于此!它似乎要提醒我一些什么??
⑨我沒有再把草葉夾進筆記本,而是任它們在沙土中躺著。因為我確信,假如帶著它們,我一定還會被咬的,我不可能老是警覺地惦記著它們,防著它們,也不可能改變它們的性格,與其強迫它們耿耿于懷地跟我,不如讓它們在自己的泥土中找到歸宿。
⑩然而,關于這咬人草的故事,我是很難忘記了。1.咬人草從外表看是“普普通通”,骨子里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 中的兩個成語概括)2.咬人草成了“我的俘虜”后,作者接著寫了“河豚的有毒”、“海膽的有刺”、“貝類的有 殼”,作用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對文章相關內容與特點的評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我”對咬人草的態(tài)度經過了好奇——淡忘——敬佩——難忘的變化過程。B.“讓它們在自己的泥土中找到歸宿”一句話表明了作者對咬人草的同情。C.“葉色暗綠,有點像深秋經霜后的菊”一句話使用了比喻的手法。D.作者借寫咬人草意在贊美平凡的生命中所蘊含的剛強不屈的性格。
認識父親
?我們對父親是那樣的熟悉,又是那樣的陌生,陌生得許多做兒女的全然不理解父親那顆熾熱的心。我常聽人說,父母對兒女們的感情是百分之百,而兒女對父母卻總要打些折扣。我不知這話準確到何種程度,但我卻親眼目睹,多少可憐的父親為兒女吃盡了天下苦,受盡了世界罪,有的為了兒女更好的活著,他們寧愿獻出屬于自己僅一次的生命。世界上還有什么比這更加崇高和偉大? ?有些兒女有意或無意地將生命交給死神,這卻把父親推進了無邊的苦海。
?我的一位同事是頗有影響的鋼琴家,他的妻子早已離去。他和兒子相依為命地生活在一起,將一身藝術細胞傳給了兒子,把他拉扯成人,送進了劇院。兒子也挺爭氣,很快適應了緊張的劇院生活。不料在一次裝臺的義務勞動中從頂棚跌下,當場停止了呼吸。劇院院長把兒子的父親接了去,問他有什么要求,那位幾次從昏迷中醒來的父親把頭搖搖,說想到兒子出事的地點看看。
?那是一個寂靜的冬夜,院長叫人把劇場大門打開,領著他走到臺前。父親實在憋不住,一下子撲倒在兒子摔下來的地方,再也無力站起。
?整個劇場空空蕩蕩,無聲無息,一只只椅背像大海的波濤,在這苦難的父親的胸中掀起了滔天的巨瀾。至今,在那個家中,兒子住過的房間還完整地保留著。每天上班,父親總得在門口輕輕說聲:“兒子,再見!”回來時又說一聲:“爸爸回來了,兒子!”吃飯時,兒子坐過的桌邊依然放著一雙筷子,它無聲地向父親訴說著他在另一個世界的一切?;亟甜^子的天下了。矮而胖的老五,在案子上切牛羊肉,他的哥哥老大,在門口招呼座兒。他的兩個身體健康、眼睛明亮,充分表現(xiàn)出回教青年精神的兒子,在一旁幫著和學習著剔肉和切肉的技術。炙子上煙霧彌漫,使原來就不明的
燈更暗了些,但是在這間低矮、煙霧的小屋里,卻另有一股溫暖而親切的感覺,使人很想進去,站在炙子邊舉起那兩根大筷子。
老五是公平的,所以給人格外親切的感覺。它原來只是一間包子鋪,供賣附近居民和路過的勞動者一些羊肉包子。漸漸地,烤肉出了名,但它并不因此改變對主顧的態(tài)度。比如說,他們只有兩個炙子,總共也不過能圍上一二十人,但是一到黃昏,一批批的客人來了,坐也沒地方坐,一時也輪不上吃,老五會告訴客人,再等二十幾位,或者三十幾位,那么客人就會到西單牌樓去繞個彎兒,再回來就差不多了。沒有登記簿,他們卻是絲毫不差地記住了先來后到的次序。沒有爭先,不可能插隊,一切聽老五的安排,他并沒有因為來客是坐汽車的或是拉洋車的,而有什么區(qū)別,這就是他的公平和親切。
一邊手里切肉一邊嘴里算賬,是老五的本事,也是藝術。一碗肉,一碟蔥,一條黃瓜,他都一一唱著錢數加上去,沒有虛報,價錢公道。在那里,房子雖然狹小,卻吃得舒服。老五的笑容并不多,但他給你的是誠樸的感覺,在那兒不會有吃得惹氣這種事發(fā)生。
秋天在北方的故都,足以代表季節(jié)變換的氣味的,就是牛羊肉的膻和炒栗子的香了!1.本文先寫物,再寫表現(xiàn)北平秋天的特點。
2.北京城很大,可寫的地方很多,作者為什么只選取西單牌樓和安兒胡同口兒上的烤肉鋪來寫呢?
3.從文章來看,老五是有哪些優(yōu)秀的品質?
黃琬巧對
黃琬幼而慧。祖父瓊,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師不見而瓊以狀聞。太后詔問所食多少。瓊思其對而未知所況。琬年七歲,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瓊大驚,即以其言應詔,而深奇愛之。
1、解釋: ①詔 ②奇
2、翻譯
①瓊思其對而未知所況
②即以其言應詔
3、選擇:“瓊以狀聞”有以下理解,哪一項是不正確的?
①黃瓊因此聽說了這情況; ②黃瓊把這情況報告皇上; ③黃瓊把這情況讓皇上聽到。
4、理解:黃琬說的日食后的樣子到底是怎樣的?
神童莊有恭
粵中莊有恭,幼有神童之譽。家鄰鎮(zhèn)粵將軍署,時為放風箏之戲,適落于將軍署之內宅,莊直入索取。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詰之曰:“童子何來?”莊以實對。將軍曰:“汝曾讀書否?曾屬對否?”莊曰:“對,小事耳,何難之有!”將軍曰:“能對幾字?”莊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睂④娨云浞街蠖湟?,因指廳事所張畫幅而命之對曰“舊畫一堂,龍不吟,虎不嘯,花不聞香鳥不叫,見此小子可笑可笑?!鼻f曰:“即此間一局棋,便可對矣。”應聲云:“殘棋半局,車無輪,馬無鞍,炮無煙火卒無糧,喝聲將軍提防提防?!?/p>
1、解釋:①署 ②適 ③弈 ④對 ⑤夸
2、翻譯:
①諸役以其幼而忽之 ②遽詰之曰
曹植聰慧
曹植年十余歲,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善屬文。太祖嘗視其文,謂植曰:“汝請人邪?”植跪曰:“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顧當面試。奈何請人?”時鄴筆立成,可觀。太祖甚異之。
1、解釋:①顧 ②悉 ③將 ④諸 ⑤援
2、翻譯:
①善屬文 ②奈何請人 ③太祖甚異之
鮑子難客
齊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有獻魚、雁者,田氏視之,乃吧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魚鳥,以為之用。”眾客和之。有鮑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進曰:“不如君言。天地萬物與我并生,類也。類無貴賤,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為而生。人取可食者食之,豈天本為人生之?且蚊蚋囋膚,虎狼食肉,非天本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
1、解釋: ①和 ②亦 ③并 ④類
2、翻譯:
①天之于民厚矣 ②不如君言
③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3、題目“鮑子難客”中的“難”,解釋為
曹紹夔捉“怪”
洛陽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輒自鳴。僧以為怪,懼而成疾。求術士百方禁之,終不能已。紹夔與僧善,來問疾,僧俱以告,俄,擊齋鐘,罄復作聲。紹夔笑曰:“明日可設盛饌,當為除之?!鄙m不信紹夔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饌以待之。夔食訖,出懷中銼,銼罄數處,其響遂絕。僧苦問其所以,紹夔云:“此罄與鐘律合,擊彼此應?!鄙笙?,其疾亦愈。
1、解釋:①已 ②善 ③俄 ④作 ⑤盛饌 ⑥冀 ⑦具 ⑧訖
2、翻譯: ①僧俱以告
②當為除之 ③僧苦問其所以
楊億巧對
寇萊公在中書。與同事戲作對子:“水底日為天上日”,未有對,而會楊大年適來白事,因請其對,大年應聲曰:“眼中人是面前人?!币蛔Q為好對。
1、解釋:①為 ②應聲
2、翻譯:會楊大年適來白事
3、理解:楊大年對的對子好在哪里?
解縉敏對
解縉嘗從游內苑。上登橋,問縉:“當作何語?”對曰:“此謂后邊又高似前邊?!鄙洗笳f。一日,上謂縉曰:“卿知宮中夜來有喜乎?可作一詩。”縉方吟曰:“君王昨夜降金龍?!鄙襄嵩唬骸笆桥畠?。”即應曰:“化作嫦娥下九重?!鄙显唬骸耙阉酪印!?又曰:“料是世間留不住?!鄙显唬骸耙淹吨??!庇衷唬骸胺硖胨m?!鄙媳居幯砸岳е<鹊迷?,深嘆其敏。
1、解釋:①對 ②說 ③方 ④遽 ⑤應 ⑥既 ⑦敏
2、翻譯:上本欲詭言以困之。
3、理解:“降金龍”的意思是
承宮樵薪苦學
承宮,瑯邪姑幕人。少孤,年八歲,為人牧豬。鄉(xiāng)里徐子盛明《春秋》經,授諸生數百人。宮過其廬下,見諸生講誦,好之,因忘其豬而聽經。豬主怪其不還,求索。見而欲笞之。門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宮門下。樵薪執(zhí)苦,數十年間,遂通其經。
1、解釋:①孤 ②明 ③廬 ④笞
2、翻譯:①豬主怪其不還,行求索。
桓榮勤學不倦
桓榮初遭倉卒,與族人桓元卿同饑厄,而榮講誦不息,元卿嗤榮曰:“但自苦氣力,何時復施用乎?”榮笑而不應。及為太常,元卿吧曰:“我農家子,豈意學之為利若是哉!”
1、解釋:①初 ②厄 ③嗤 ④應 ⑤及
2、翻譯:
①而榮講誦不息
②但自苦氣力,何時復施用乎?
宋太宗學書
太宗朝有王著者右軍書,深得其法,侍書翰林。帝聽政之余,留心書法,數遣內侍持書示著,著每以為未善,太宗遂刻意臨學。又以問著,對如初?;蛟兤湟猓唬骸皶碳岩?,若遽稱善,恐帝不復用意矣?!逼浜螅酃P法精絕,超越前古,世以為由著之規(guī)益也。
1、解釋:①善 ②刻意 ③臨 ④或 ⑤遽 ⑥絕
2、翻譯:①數遣內侍持書示著 ②又以問著 ③書固佳矣
3、上文“學右軍書”中的“右軍”是指
崔景偁拜師
余始識景偁于京師,與為友,景偁以兄事余。既數歲,已而北面承贄,請為弟子。余愧謝,不獲。且曰:“偁之從先生,非發(fā)策決科之謂也。先生不為世俗之文,又不為世俗之人,某則愿庶幾焉。
1、解釋:①既 ②弟子 ③從
2、翻譯:
①余愧謝,不獲 ②某則愿庶幾焉
3、上文有四個“為”,請依次作解釋:① ② ③ ④
為人大須學問
唐太宗謂房玄齡曰:“為人大須學問。朕向為群兇未定,東西征討,躬親戎事,不暇讀書。比來四海安靜,身處殿堂,不能自執(zhí)書卷,使人讀而聽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書內。古人云‘不學業(yè),墻面,蒞事惟煩?!煌窖砸?。卻思少小時行事,大覺非也?!?/p>
1、解釋:①向 ②暇 ③比 ④四海
2、翻譯:
①躬親戎事 ②不徒言也
③卻思少小時行事,大覺非也
3、唐太宗認為不讀書的后果是什么?請用原文回答。
讀書五失
清袁文清嘗云:“予少時讀書有五失:泛觀而無所擇,其失博而寡要;好古人言行,意常退縮而不敢望,其失懦而無立;纂錄故實,一未終而更端,其失勞而無功;聞人之長,將疾趨而從之,輒出其后,其失欲速而好高;喜學為文,未能蓄其本,其失又甚焉者也!”
1、解釋:①擇 ②望 ③懦 ④立 ⑤功 ⑥長 ⑦輒
2、理解:
①上文“纂錄故實”中的“故實”,應理解為 ②“一未終而更端”中的“更端”,應解釋為 ③“未能蓄其本”中的“本”,是指
顏回好學
顏回年二十九,發(fā)盡白,蚤死??鬃涌拗畱Q,曰:“自吾有回,門人益親?!濒敯Ч珕枺骸暗茏邮霝楹脤W?”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p>
1、解釋:①慟 ②對 ③亡
2、翻譯:
①門人益親 ②弟子孰為好學?
張孝基仁愛
許昌士人張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惟一子,不肖,斥逐之。富人病且死,盡以家財付孝基孝基與治后事如禮。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見之,惻然謂曰:“汝能灌園乎?”答曰:“如得灌園以就食,甚幸!”孝基使灌園。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復謂曰:“汝能管庫乎?”答曰:“得灌園,已出望外,況管庫乎》?又甚幸也?!毙⒒构軒臁F渥宇H馴謹,無他過。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復有故態(tài),遂以其父所委財產歸之。
1、解釋:①不肖 ②且 ③惻然 ④稍 ⑤怪 ⑥頗 ⑦徐
2、翻譯: ①其子丐于途
②遂以其父所委財產歸之
3、成語“就地取材”中“就”,解釋為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
第三篇:初一下文言文翻譯
桃花源記 東晉 陶淵明(選自《陶淵明集》)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桃花源
夾(jia)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huò)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shè)儼(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qiān)陌(mò)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zhuó),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tiáo),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yāo)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yì)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suì)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wèi)具言所聞,皆嘆惋(wǎn)。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yù)云:“不足為(wèi)外人道也?!?/p>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jùn)下,詣(yì)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qiǎn)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jì),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魚為生。有一天,他沿著溪水劃船,忘記了路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緊靠著兩岸生長有幾百步。其中沒有其他樹,花草鮮嫩美麗,落花紛紛。漁人感到很驚奇。繼續(xù)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林子的盡頭是溪流的源頭,于是出現(xiàn)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一個小洞口,隱隱約約好像有點亮。漁人于是離開船,從洞口進去。起初很狹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這里土地平坦寬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之聲可以互相聽到。在那里人們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著打扮,完全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安閑快樂。
桃花源里的人見到漁人,大吃一驚,問漁人從哪里來。漁人詳細地回答了他的問題,有人便邀請漁人到自己家里去,擺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中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zhàn)亂,帶領著自己的妻子兒女及鄉(xiāng)鄰們來到這與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與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
桃花源里的人問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了。漁人把自己聽到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村中的人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漁人請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食來款待他。漁人逗留了幾天以后,告辭離開了。這里的人對漁人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
漁人離開桃花源以后,找到了他的船,順著從前的路回去,處處都做了標記。到了郡城,拜見了太守,說了自己的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隨他前往,尋找以前做的標記,竟然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志向高潔的隱士,聽說了這件事,高興地計劃前往。沒有實現(xiàn),不久就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沒有人訪求桃花源了。
核舟記
作者:魏學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tài)。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篛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zhí)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zhí)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xiàn)右足,魯直現(xiàn)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舟尾橫臥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zhí)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篛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lián)、題名并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嘻技亦靈怪矣哉。
譯文
明朝有個特別手巧的人名叫王叔遠,能夠用直徑一寸的木頭,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鳥獸、樹木、石頭,沒有不順著木頭原來的樣子模擬那些東西的形狀,各有各的情態(tài)。王叔遠曾經贈送給我一個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來刻的是蘇東坡坐船游覽赤壁。
船從頭到尾長大約八分多一點,高大約兩粒黍子左右。中間高起并開敞的部分,是船艙,用篛竹葉做成的船篷覆蓋著它。旁邊開著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開窗戶來看,雕刻有花紋的欄桿左右相對。關上窗戶,就看到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用石青涂在刻著字的凹處。
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須的人是蘇東坡,佛印在他的右邊,魯直在他的左邊。蘇東坡、黃魯直一起看一幅書畫橫幅。蘇東坡用右手拿著書畫橫幅的右端,用左手輕按魯直的脊背。魯直左手拿著橫幅的末端,右手指著書畫橫幅,好像在說什么話。蘇東坡露出右腳,黃魯直露出左腳,各自略微側著身子,他們的互相靠近的兩個膝蓋,各自隱蔽在書畫橫幅下面的衣褶里面。佛印極像彌勒菩薩,敞開胸襟露出兩乳,抬頭仰望,神態(tài)表情和蘇東坡、黃魯直不相關聯(lián)。佛印平放著右膝,彎曲著右臂支撐在船上,并豎起他的左膝,左臂掛著念珠靠著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數出來。
船尾橫放著一支船槳。船槳的左右兩邊各有一個船工。在右邊的人梳著椎形的發(fā)髻,仰著臉,左手靠著一根橫木,右手扳著右肢趾頭,好像大聲呼叫的樣子。在左邊的船工右手拿著蒲葵扇,左手摸著爐子,爐子上面有個壺,那個人的眼睛正看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燒開了沒有的樣子。
那只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字跡)細小得像蚊子腳,一勾一畫清清楚楚,它的顏色是黑的。還刻著篆文圖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顏色是紅的。
總計一條船上,刻有五個人;刻有窗戶八扇;刻有箬竹葉做的船篷,刻有船槳,刻有爐子;刻有茶壺,刻有書畫橫幅,刻有念珠各一件;對聯(lián)、題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個??墒怯嬎闼拈L度,竟然不滿一寸,原來是挑選桃核中又長又窄的雕刻成的。咦,技藝也真靈巧奇妙啊。
大道之行也翻譯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譯文:
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能的人選出來(給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崇尚和睦。因此人們不單奉養(yǎng)自己的父母,不單賦予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yǎng)。男子要有職業(yè),女子要及時婚配。(人們)憎惡財物被拋棄在地上的現(xiàn)象(而要去收貯它),卻不是為了獨自享用;(也)憎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總要不為私利而勞動。這樣一來,就不會有人搞陰謀,不會有人盜竊財物和興兵作亂,(家家戶戶)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叫做“大同”社會。
《禮記》簡介
戰(zhàn)國至秦漢間講禮文章的選集。儒家經典之一。相傳為西漢戴圣所編。戴圣字次君,梁郡(今河南商丘)人,曾任九江太守,與叔父戴德一起學禮于后蒼,宣帝時為博士。
《禮記》多數篇章可能都是“七十子后學者所記”(《漢書·藝文志》)??鬃铀篮螅T徒“七十子”散居各諸侯國,他們的學生又各傳其師說,所傳的講禮的文章流傳至漢已有一百數十篇,相當繁復,戴德選其85篇為《大戴禮記》(今殘),戴圣又選49篇為《小戴禮記》,即今本《禮記》。選入文章在長期授受的過程中,不免有所增益,所以其中夾雜著秦漢時的言論。
它主要是對禮制、禮意的記載和論述。其中涉及秦漢以前的社會組織、生活習俗、道德規(guī)范、文物制度等情況,反映了儒家的政治、哲學、倫理思想。這些都是研究古史的重要材料。
從散文藝術方面看,《禮記》中的議論文,如《禮運》、《樂記》等篇的部分章節(jié),雍容大雅,氣勢沛然,結構嚴整。記敘文如《玉藻》、《坊記》等篇的部分章節(jié),文筆凝練,言簡意賅。尤其是《檀弓》、《仲尼燕居》等篇中的敘事小品,寫得生動形象、意味雋永,都是較優(yōu)秀的作品。如《檀弓》中的“晉獻公將殺其世子申生”、“曾子寢疾”等章,以簡練的文字傳達出不同的生活場面和人物心理,情景宛然,筆法多變?!翱鬃舆^泰山側”章,形容苛政猛于虎,令人怵目驚心?!褒R大饑”章只80余字,卻把黔敖的倨傲、餓者不為所屈,寫得活靈活現(xiàn),其中還有服飾、神態(tài)、語氣的描繪,接近于小說?!翱鬃釉樽鳌?、“晉獻文子成室”等章,還嵌以詩歌、偶語、排句,增加了文章的生動性和感情色彩。《檀弓》的不少篇幅糅合著想象的成分,而非信史,這一點前人已多有揭示??梢娖呤拥暮髮W,對于師說也作了文學性的加工。
《禮記》至唐代列為“九經”之一,宋代列于“十三經”中,為士子必讀之書,對后代思想、文學都有一定的影響。主要注本有: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今存宋紹熙三年(1192)兩浙東路茶鹽司刻宋元遞修本。清朱彬有《禮記訓纂》,孫希旦有《禮記集解》。
原文: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譯文: 山河的壯美,是自古以來人們共同談賞的。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見底,河流兩岸懸崖峭壁,在陽光下各種光彩交相輝映。蒼青的密林和碧綠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蔥翠。每當早晨,夜霧將要消歇,可聽到猿猴長嘯,鳥雀亂鳴;每當傍晚,夕陽將落,可見到水中的魚兒競相跳躍。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詮闹x靈運之后,還沒有人能置身這佳美的山水之中。
原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héng),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翻譯:
元豐六年(不可解釋為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開衣服準備睡覺,皎潔的月光照進了窗(門戶)戶,(我)高興地起來走動。(我)想到沒有可以交談取樂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尋找我的好友,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們便一起在院子里漫步。月光照在院子里,宛如一泓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中有水草交錯縱橫,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一個晚上沒有月亮?哪一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只是缺少像我們倆一樣清閑的人罷了。崇禎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接連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飛鳥的聲音全都消失了。
這一天初更以后(大約八點以后),我撐著一只小船,穿著細毛皮衣,帶著火爐,獨自前往湖心亭欣賞雪景。冰花一片彌漫,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全白了。湖心湖上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長堤的痕跡,一點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舟中的兩三人罷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兩個人鋪著氈席,相對而坐,一個小書童正在燒酒,酒爐中的酒正在沸騰。(那兩個人)看見我,十分驚喜地說:“想不到在湖中還能遇見你這樣(有閑情雅致)的人?!北憷乙煌染啤N冶M力飲了三大杯就告別。(我)問他們的姓氏,得知他們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下船的時候,船夫喃喃自語地說:“不要說相公您癡,還有比相公您更癡的人!”
第四篇:初一預科課外文言文
一、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驙颗碡燋镎撸概?,撻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癡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jié)摮觯鹣ド?,?zhí)策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見。會稽韓性聞而異之,錄為弟子,遂為通儒。
二、眉、眼、口、鼻四者,畢有神①也。一日,口為鼻曰:“爾何能,而位居吾上?”鼻曰:“吾能別香臭然后子可食故吾位居汝上。”鼻為眼曰:“子有何能,而位在我上也?”眼曰:“吾能觀美惡,望東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鼻又曰:“若然,則眉有何能,亦居我上?”眉曰:“我也不能與諸君廝②爭得,我若居眼鼻之下,不知你一個面皮安放那里?”(選自羅燁《醉翁談錄》)[注釋] ① 神:靈性。② 廝:相互。
1.請用“ / ”給下面句子斷句(兩處)。
吾 能 別 香 臭 然 后 子 可 食 故 吾位 居 汝 上。
2.下列句子中的“為”與例句中的“為”意義相同的一項是()。例句:一日,口為鼻曰:“爾何能,而位居吾上?”
A.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B.為之,則難者亦易矣。
C.不足為外人道也。D.周處年少時,兇強俠氣,為鄉(xiāng)里所患。3.翻譯。若然,則眉有何能,亦居我上?
4.通讀全文后,你從眉、眼、口、鼻之爭中得到什么啟示?
六、愚人食鹽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與食,嫌淡無味。主人聞已,更為益①鹽。既得鹽羹,便自念言:“所以羹者,緣有鹽故。況復多也?”愚人無智,便空食鹽。鹽已口爽②,返③為其患。(《百喻經》)[注釋]①益:增加。②爽:敗壞(口味)。③返:同“反”,相反。
1.解釋畫線詞語。
(1)主人與食(2)緣有鹽故 2.愚人發(fā)現(xiàn)食物因鹽好吃之后,做了什么事?
3.請你用簡潔的語言總結出這則笑話蘊含的道理。
七、處之不易① 殷仲堪②既為荊州,值水儉③。食常五碗,盤外無余肴。飯粒脫落盤席間,輒拾以啖之。雖欲率物④,亦緣其性真素⑤。每語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⑥,云我豁⑦平昔時意,今吾處之不易。貧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爾曹⑧其存⑨之!”(選自劉義慶《世說新語》)[注解] ①處:居于高位;易:改變。②殷仲堪:人名。③儉:荒年。④率物:為人表率。⑤素:樸素。⑥受任方州:受命擔任大州刺史。⑦豁:拋棄。⑧爾曹:你們。⑨存:謹記。
1.解釋畫線的詞。
(1)輒拾以啖之()(2)盤外無余肴()(3)亦緣其性真素()(4)勿以我受任方州()2.翻譯。殷仲堪既為荊州,值水儉。
3.文中“貧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可解釋為:安于清貧是讀書人的本份,哪能攀上高枝,就把樹干拋棄了呢?這句話給你怎樣的啟示?
八、邴原少孤,數歲時,過書舍而泣。師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傷,貧者易感。夫書者,凡得學者,有親也。一則羨其不孤,二則羨其得學,中心感傷,故泣耳?!睅煇湃辉唬骸坝麜啥 痹唬骸盁o錢資?!睅熢唬骸巴悠堄兄?,吾徒相教,不求資也?!庇谑撬炀蜁?。一冬之間,誦《孝經》《論語》。
1.選出下列加點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邴原少孤:失去父親 B.一則羨其不孤:羨慕
C.二則羨其得學:代詞,自己 D.師惻然曰:悲傷或同情的樣子。2.翻譯。童子茍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資也。
3.短文寫了兩個人物,邴原和老師,請任選其中的一個人物,說說你對他的看法。
九、東坡詩文,落筆輒為人所傳誦。每一篇到,歐陽公①為終日喜,前后類如此。一日與棐②論文及坡,公嘆曰:“汝記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③也!”崇寧、大觀④間,海外詩⑤盛行,后生不復有言歐公者。是時朝廷雖嘗禁止,賞錢增至八十萬,禁愈嚴而傳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誦坡詩,便自覺氣索⑥,而人或謂之不韻⑦。(選自《江西古文精華叢書 筆記卷》 [注釋:①歐陽公:指歐陽修。②棐(fěi):歐陽修的兒子歐陽棐。③更不道著我:再也不談論我,不傳誦我的名聲了。④崇寧、大觀:宋徽宗年號。⑤海外詩:指蘇軾被貶海南時所作的詩。⑥氣索:氣短。⑦不韻:不雅。
1.用“/”標出下面句子朗讀時的停頓處。落 筆 輒 為 人 所 傳 誦 2.解釋加點詞。
(1)前后類如此()(2)是時()(3)往往以多相夸()3.翻譯。
士大夫不能誦坡詩,便自覺氣索。
4.你怎樣理解“汝記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這句話的含義。
5.文段表現(xiàn)蘇軾詩文的成就,在寫法上有怎樣的特點?
6.從“每一篇到,歐陽公為終日喜,前后類如此”這句話中你感受到歐陽修怎樣的品格?
六一居士傳(節(jié)選)歐陽修
六一居士初謫滁山,自號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將退休于潁水①之上,則又更號六一居士。客有問曰:“六一,何謂也?”居士曰:“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客曰:“是為五一爾,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②者乎?而屢易其號。??”居士曰:“吾因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為此名,聊以志吾之樂爾?!?/p>
[注釋]①潁水:地名。②逃名:不求名聲,避名而不居。
1、“屢易其號”中“屢”的意思是:
2、“六一居士”中“六一”具體指什么?
3、歐陽修為什么在“既老而衰且病”的境況下將自己的號更為“六一居士”?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①,芒芒然歸②,謂其人曰:“今日病矣③!予助苗長矣④!”其子趨而往視之⑤,苗則槁矣⑥.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注釋] ①閔(mǐn)同“憫”,擔心,憂慮。長(zhǎng)生長,成長,揠(yà)——拔。②芒芒然——疲倦的樣子。③病——精疲力盡,是引申義。④予——我,第一人稱代詞。⑤趨——快走。往——去,到..去。⑥槁(gǎo)——草木干枯。
1.解釋:揠()歸()謂()益()2.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怎樣的寓意? 參考答案:
一、文征明習字選自《書林紀事》
①書遂大進(終于)②平生于書(對于)③或答人簡札(有時)(書信)2.將“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譯成現(xiàn)代漢語。譯文 稍微有些不滿意,一定再三修改,不滿足。
3. 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段文字的中心。答: 文征明勤奮習字,獲得很大的進步。
二、鐵杵磨針
1、解釋文中加點詞的意思去:(離開)方:(正)欲(想要)還:(回去)
2、解釋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問之,曰:“欲作針。”(老嫗)2)學而時習之(以前的知識)
3、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答: 李白被老婦人感動了,回去完成了學業(yè)。4略 三 日攘一雞
一、解釋加點字:
1、(這)(做法)
2、已(停止)
翻譯下面句子(4分)譯文:現(xiàn)在有個人每天偷鄰居家的雞。2:這不是君子的行為。
3、譯文:請讓我減少偷雞的數量,每月偷一只雞,來等待第二年再停止。
(四)薛譚學謳
1.①未窮青之技(學盡)②秦青弗止(不)③響遏行云(遏止)
2.譯文:薛譚向秦青學習演唱的本領,他沒有學盡秦青的技藝,自認為把師傅的本領完全學盡了。4.答:學習沒有止境,要謙虛好學,不能夠淺嘗輒止。
5.薛譚身上有無可取之處?如果有,是什么?
有,薛譚知錯就改,馬上向師傅道歉,并且留下來繼續(xù)學習,這些都值得我們學習。
五、《眉、眼、口、鼻》1.吾能別香臭/然后子可食/故吾位居汝上。2. C 3.如果這樣,那么眉毛有什么本領,也在我上面呢? 4.示例: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要過分強調自己的能力,只有把自己置于群體之中,在團結和諧的集體中才能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六、《愚人食鹽》1.(1)給(2)原因2.愚人發(fā)現(xiàn)食物因鹽好吃之后就空口吃鹽。3.做事要把握尺度,不能走極端;認識事物不能一知半解。(答出其中任意一點即可)
七、《處之不易》1.啖:吃。肴:萊。其:他。以:因為。2.殷仲堪剛任(做)荊州刺史,正趕(遇或碰)上水災荒年3.人不能因為身份地位的變化而改變原來的品行、志向
八、《邴原少孤》1.C.2.略3.言之有理即可
九、《東坡詩文》1.落筆/輒為人所傳誦 2.(1)像(2)這(3)夸耀(炫耀)3.士大夫沒(熟)讀過蘇東坡詩文的,便覺得沒面子(氣短)。4.表現(xiàn)歐陽修對蘇東坡的賞識,認為蘇東坡的文學成就和名聲將超過自己。5.文段主要從側面來表現(xiàn)蘇東坡的成就。6.開闊的胸襟。
十、《六一居士傳》
1、多次
2、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琴一張,棋一局,酒一壺,一翁。(可以用自己的語言歸納)
3、聊以志吾之樂爾。(可以用自己的語言歸納)
譯文 古時候宋國有個人,嫌禾苗長得太慢,就一棵棵的往上拔起一點,回家還夸口說:“今天我?guī)椭玳L了!”他兒子聽說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天下不助苗生長的人實在很少啊。以為沒有用處而放棄的人,就像是不給禾苗鋤草的懶漢。妄自幫助它生長的,就像拔苗助長的人,非但沒有好處,反而危害了它。
拔 歸家,回家,對??說 益處,好處【寓意】客觀事物的發(fā)展自有它的規(guī)律,純靠良好的愿望和熱情是不夠的,很可能效果還會與主觀愿望相反。這一寓言還告知一具體道理:“欲速則不達”。
《馬價十倍》①
有人賣駿馬者,比②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見伯樂曰:“臣有駿馬欲賣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還③而視之,去而顧之,臣請獻一朝④之費?!?/p>
伯樂乃還而視之,去而顧之,一旦⑤而馬價十倍。
注釋:①選自《戰(zhàn)國策·燕策》。《戰(zhàn)國策》,西漢末年劉向校正編訂。共三十三篇,記載了戰(zhàn)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動,著重記錄了謀臣的策略和言論。劉向,除編訂《戰(zhàn)國策》外,還編有《說苑》等書。②比:副詞,接連地。③還:通“環(huán)”環(huán)繞。④朝:早晨。⑤一旦:一天。
閱讀訓練:
1、解釋句中加點的詞。
(1)、往見伯樂曰(2)、愿子還而視之
(3)、去而顧之(4)、伯樂乃還而視之
2、與“去而顧之”中的“去”的意義不同的一項是()
A、去死肌 B、游人去而禽鳥樂也
C、.則有去國懷鄉(xiāng) D、黃鶴一去不復返
3、從下面選出與“去而顧之”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學而時習之
C、峨冠而多髯者 D、出淤泥而不染
4、本不懂得貨色,而“名家”說好就認為好,人云亦云,這樣不加分析地盲目地虛推、崇拜對嗎?請談談你的看法。
第五篇:初一課外文言文閱讀
一、文征明習字選自《書林紀事》
【原文】文征明臨寫《千字文》,日以十本為率,書遂大進。平生于書,未嘗茍且,或答人簡札,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閱讀訓練】
1.解釋下面句中加線的詞
①書遂大進()②平生于書()③或答人簡札()()
2.將“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譯成現(xiàn)代漢語。譯文
3. 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段文字的中心。答:
二、鐵杵磨針
【原文】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小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碧赘衅湟?,還卒業(yè)。媼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巖。
注:[媼](ǎo)年老的婦人。[杵](chǔ)棒槌。[卒業(yè)]完成學業(yè) 【閱讀訓練】
1、解釋文中加點詞的意思去:去()方()欲()還:()
2、解釋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問之,曰:“欲作針?!?)2)學而時習之()
3、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答:
4.用一個成語來概括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說說本文給你的啟示。答:
三、日攘一雞
【原文】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后已?!?/p>
【注解】①攘:這里是偷竊的意思
【閱讀訓練】
1、解釋加點字:
是非君子之道()()以待來年然后已()
2、翻譯下面句子(4分)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 譯文:
是非君子之道 譯文:
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后已。譯文:
四、薛譚學謳
【原文】薛譚學謳于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行于郊衢,撫節(jié)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注解】①謳:這里是歌唱。②餞行于郊衢:餞,設宴送行。郊衢,郊外的大道邊。③撫節(jié)悲歌:撫節(jié),打著節(jié)拍。④薛譚乃謝求反:謝,道歉?!鹃喿x訓練】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在文中的意思。
①未窮青之技()②秦青弗止()③響遏行云()
2.翻譯:薛譚學謳于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 譯文:
4.這個故事給你以怎樣的啟示? 答:
5.薛譚身上有無可取之處?如果有,是什么? 答:
五、眉、眼、口、鼻四者,畢有神①也。一日,口為鼻曰:“爾何能,而位居吾上?”鼻曰:“吾能別香臭然后子可食故吾位居汝上?!北菫檠墼唬骸白佑泻文?,而位在我上也?”眼曰:“吾能觀美惡,望東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北怯衷唬骸叭羧?,則眉有何能,亦居我上?”眉曰:“我也不能與諸君廝②爭得,我若居眼鼻之下,不知你一個面皮安放那里?”
(選自羅燁《醉翁談錄》)[注釋] ① 神:靈性。② 廝:相互。
1.請用“ / ”給下面句子斷句(兩處)。
吾 能 別 香 臭 然 后 子 可 食 故 吾位 居 汝 上。
2.下列句子中的“為”與例句中的“為”意義相同的一項是()。例句:一日,口為鼻曰:“爾何能,而位居吾上?”
A.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B.為之,則難者亦易矣。
C.不足為外人道也。D.周處年少時,兇強俠氣,為鄉(xiāng)里所患。3.翻譯。若然,則眉有何能,亦居我上?
4.通讀全文后,你從眉、眼、口、鼻之爭中得到什么啟示?
六、愚人食鹽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與食,嫌淡無味。主人聞已,更為益①鹽。既得鹽羹,便自念言:“所以羹者,緣有鹽故。況復多也?”愚人無智,便空食鹽。鹽已口爽②,返③為其患。(《百喻經》)[注釋]①益:增加。②爽:敗壞(口味)。③返:同“反”,相反。
1.解釋畫線詞語。
(1)主人與食(2)緣有鹽故 2.愚人發(fā)現(xiàn)食物因鹽好吃之后,做了什么事?
3.請你用簡潔的語言總結出這則笑話蘊含的道理。
七、處之不易①
殷仲堪②既為荊州,值水儉③。食常五碗,盤外無余肴。飯粒脫落盤席間,輒拾以啖之。雖欲率物④,亦緣其性真素⑤。每語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⑥,云我豁⑦平昔時意,今吾處之不易。貧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爾曹⑧其存⑨之!”(選自劉義慶《世說新語》)[注解] ①處:居于高位;易:改變。②殷仲堪:人名。③儉:荒年。④率物:為人表率。⑤素:樸素。⑥受任方州:受命擔任大州刺史。⑦豁:拋棄。⑧爾曹:你們。⑨存:謹記。
1.解釋畫線的詞。
(1)輒拾以啖之()(2)盤外無余肴()(3)亦緣其性真素()(4)勿以我受任方州()2.翻譯。殷仲堪既為荊州,值水儉。
3.文中“貧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可解釋為:安于清貧是讀書人的本份,哪能攀上高枝,就把樹干拋棄了呢?這句話給你怎樣的啟示?
八、邴原少孤,數歲時,過書舍而泣。師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傷,貧者易感。夫書者,凡得學者,有親也。一則羨其不孤,二則羨其得學,中心感傷,故泣耳?!睅煇湃辉唬骸坝麜啥?!”原曰:“無錢資?!睅熢唬骸巴悠堄兄?,吾徒相教,不求資也?!庇谑撬炀蜁?。一冬之間,誦《孝經》《論語》。
1.選出下列加點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邴原少孤:失去父親 B.一則羨其不孤:羨慕
C.二則羨其得學:代詞,自己 D.師惻然曰:悲傷或同情的樣子。2.翻譯。童子茍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資也。
3.短文寫了兩個人物,邴原和老師,請任選其中的一個人物,說說你對他的看法。
九、東坡詩文,落筆輒為人所傳誦。每一篇到,歐陽公①為終日喜,前后類如此。一日與棐②論文及坡,公嘆曰:“汝記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③也!”崇寧、大觀④間,海外詩⑤盛行,后生不復有言歐公者。是時朝廷雖嘗禁止,賞錢增至八十萬,禁愈嚴而傳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誦坡詩,便自覺氣索⑥,而人或謂之不韻⑦。(選自《江西古文精華叢書 筆記卷》
[注釋:①歐陽公:指歐陽修。②棐(fěi):歐陽修的兒子歐陽棐。③更不道著我:再也不談論我,不傳誦我的名聲了。④崇寧、大觀:宋徽宗年號。⑤海外詩:指蘇軾被貶海南時所作的詩。⑥氣索:氣短。⑦不韻:不雅。
1.用“/”標出下面句子朗讀時的停頓處。
落 筆 輒 為 人 所 傳 誦 2.解釋加點詞。
(1)前后類如此()(2)是時()(3)往往以多相夸()3.翻譯。
士大夫不能誦坡詩,便自覺氣索。
4.你怎樣理解“汝記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這句話的含義。
5.文段表現(xiàn)蘇軾詩文的成就,在寫法上有怎樣的特點?
6.從“每一篇到,歐陽公為終日喜,前后類如此”這句話中你感受到歐陽修怎樣的品格?
六一居士傳(節(jié)選)歐陽修
六一居士初謫滁山,自號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將退休于潁水①之上,則又更號六一居士??陀袉栐唬骸傲?,何謂也?”居士曰:“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臵酒一壺?!笨驮唬骸笆菫槲逡粻枺魏??”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②者乎?而屢易其號?!本邮吭唬骸拔嵋蛑豢商?,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為此名,聊以志吾之樂爾?!?/p>
[注釋]①潁水:地名。②逃名:不求名聲,避名而不居。
1、“屢易其號”中“屢”的意思是:
2、“六一居士”中“六一”具體指什么?
3、歐陽修為什么在“既老而衰且病”的境況下將自己的號更為“六一居士”?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①,芒芒然歸②,謂其人曰:“今日病矣③!予助苗長矣④!”其子趨而往視之⑤,苗則槁矣⑥.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注釋]
①閔(mǐn)同“憫”,擔心,憂慮。長(zhǎng)生長,成長,揠(yà)——拔。
②芒芒然——疲倦的樣子。③病——精疲力盡,是引申義。④予——我,第一人稱代詞。⑤趨——快走。往——去,到..去。⑥槁(gǎo)——草木干枯。
1.解釋:揠()歸()謂()益()2.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怎樣的寓意? 參考答案:
一、文征明習字選自《書林紀事》
①書遂大進(終于)②平生于書(對于)③或答人簡札(有時)(書信)
2.將“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譯成現(xiàn)代漢語。譯文 稍微有些不滿意,一定再三修改,不滿足。
3. 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段文字的中心。答: 文征明勤奮習字,獲得很大的進步。
二、鐵杵磨針
1、解釋文中加點詞的意思去:(離開)方:(正)欲(想要)還:(回去)
2、解釋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問之,曰:“欲作針。”(老嫗)2)學而時習之(以前的知識)
3、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答: 李白被老婦人感動了,回去完成了學業(yè)。4略
三 日攘一雞
一、解釋加點字:
1、(這)(做法)
2、已(停止)翻譯下面句子(4分)譯文:現(xiàn)在有個人每天偷鄰居家的雞。2:這不是君子的行為。
3、譯文:請讓我減少偷雞的數量,每月偷一只雞,來等待第二年再停止。
(四)薛譚學謳
1.①未窮青之技(學盡)②秦青弗止(不)③響遏行云(遏止)
2.譯文:薛譚向秦青學習演唱的本領,他沒有學盡秦青的技藝,自認為把師傅的本領完全學盡了。4.答:學習沒有止境,要謙虛好學,不能夠淺嘗輒止。
5.薛譚身上有無可取之處?如果有,是什么?
有,薛譚知錯就改,馬上向師傅道歉,并且留下來繼續(xù)學習,這些都值得我們學習。
五、《眉、眼、口、鼻》1.吾能別香臭/然后子可食/故吾位居汝上。2. C 3.如果這樣,那么眉毛有什么本領,也在我上面呢? 4.示例: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要過分強調自己的能力,只有把自己臵于群體之中,在團結和諧的集體中才能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六、《愚人食鹽》1.(1)給(2)原因2.愚人發(fā)現(xiàn)食物因鹽好吃之后就空口吃鹽。3.做事要把握尺度,不能走極端;認識事物不能一知半解。(答出其中任意一點即可)
七、《處之不易》1.啖:吃。肴:萊。其:他。以:因為。2.殷仲堪剛任(做)荊州刺史,正趕(遇或碰)上水災荒年3.人不能因為身份地位的變化而改變原來的品行、志向
八、《邴原少孤》1.C.2.略3.言之有理即可
九、《東坡詩文》1.落筆/輒為人所傳誦 2.(1)像(2)這(3)夸耀(炫耀)3.士大夫沒(熟)讀過蘇東坡詩文的,便覺得沒面子(氣短)。4.表現(xiàn)歐陽修對蘇東坡的賞識,認為蘇東坡的文學成就和名聲將超過自己。5.文段主要從側面來表現(xiàn)蘇東坡的成就。6.開闊的胸襟。
十、《六一居士傳》
1、多次
2、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琴一張,棋一局,酒一壺,一翁。(可以用自己的語言歸納)
3、聊以志吾之樂爾。(可以用自己的語言歸納)
譯文 古時候宋國有個人,嫌禾苗長得太慢,就一棵棵的往上拔起一點,回家還夸口說:“今天我?guī)椭玳L了!”他兒子聽說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天下不助苗生長的人實在很少啊。以為沒有用處而放棄的人,就像是不給禾苗鋤草的懶漢。妄自幫助它生長的,就像拔苗助長的人,非但沒有好處,反而危害了它。
拔 歸家,回家,對……說 益處,好處【寓意】客觀事物的發(fā)展自有它的規(guī)律,純靠良好的愿望和熱情是不夠的,很可能效果還會與主觀愿望相反。這一寓言還告知一具體道理:“欲速則不達”。初一課外文言文閱讀
一、《請君入甕》①
周興與丘神勣通謀,太后命來俊臣鞫②之。俊臣與興方推事③對食,謂興曰:“囚多不承,當為何法?”興曰:“此甚易耳!取大甕,以炭四周炙④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甕,火圍如興法,因起謂興曰:“有內狀推⑤兄,請兄入此甕!”興惶恐,叩頭伏罪。
?導讀?:本文寫的是來俊臣“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及周興作法自斃的故事。
?注釋?:①甕(wèng):大壇子。②鞫(jū):審訊犯人。③推事:研究事情。④炙(zhì):燒烤。⑤內狀:宮內遞出的狀辭。推:追究,檢舉。
一、解釋加點的詞。
1、俊臣與興方推事對食
2、囚多不承
3、當為何法
4、因起謂興曰
二、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之”。
1、太后命來俊臣鞫之
2、以炭四周炙之
三、翻譯下列句子。
1、興曰:“此甚易耳!取大甕,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
2、因起謂興曰:“有內狀推兄,請兄入此甕!”
四、來俊臣請周興入甕,是采用了 的方法。
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被收①,中外惶怖②。時融兒大者九歲,小者八歲。二兒故琢釘
戲③,了無遽容。融謂使者曰:“冀罪止于身④,二兒可得全不⑤?”兒徐進曰:“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尋亦收至⑥。
?導讀?:八九歲的孩子能在家庭遭難時毫不驚恐,很是了不起。說明孩兒的明理聰明,也反映了封建社會中株連迫害的罪惡。
?注釋?:①孔融被收:建安十三年,融因觸怒曹操,坐棄市(被判死刑)。②中外惶怖:朝廷內外非常驚恐。中外,指朝廷內外。③二兒故琢釘戲:兩個兒子仍然在玩琢釘游戲。琢釘,古時一種兒童游戲。④罪止于身:罪責僅限于自己一身。意思是不涉及家屬。⑤二兒可得全不:這兩個孩子可不可以保全他們生命?⑥亦收至:捕他們的人也到來了。
一、解釋加點的詞。
1、孔融被收
2、冀罪止于身
3、二兒可得全不
4、尋亦收至
二、翻譯下列句子。
1、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
2、二兒故琢釘戲,了無遽容。
三、寫出出自本文的成語并說明它的比喻義
《魯人曹沫》①
曹沫者,魯人也,以勇力事魯莊公。莊公好力②。曹沫為魯將,與齊戰(zhàn),三敗北。魯莊公懼,乃獻遂邑③之地以和,猶復以為將。
齊桓公許與魯會于柯④而盟。桓公與莊公既盟于壇上,曹沫執(zhí)匕首劫齊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動,而問曰:“子將何欲?”曹沫曰:“齊強魯弱,而大國侵魯亦甚矣。今魯城壞即壓齊境,君其圖之!”桓公乃許盡歸魯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壇,北面就群臣之位,顏色不變,辭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約。管仲曰:“不可。夫貪小利以自快⑤,棄信于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與之?!庇谑腔腹怂旄铘斍值?,曹沫三戰(zhàn)所亡地,盡復予魯。
①這里所選的是《史記》中《刺客列傳》的第一部分。②好力:喜歡勇士。力,有力之士。③遂邑:今山東寧陽縣。④柯:齊邑,今山東陽谷縣阿城鎮(zhèn)。⑤快:快意。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
(1)、乃獻遂邑之地以和
(2)、桓公與莊公既盟于壇上
(3)、曹沫三戰(zhàn)所亡地
(4)、欲倍其約
(5)、齊桓公許與魯會于柯而盟
2、翻譯句子。
(1)、子將何欲?
(2)、今魯城壞即壓齊境,君其圖之。
3、讀了此文后,你對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刺客有了怎樣的認識?
《馬價十倍》①
有人賣駿馬者,比②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見伯樂曰:“臣有駿馬欲賣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還③而視之,去而顧之,臣請獻一朝④之費?!?/p>
伯樂乃還而視之,去而顧之,一旦⑤而馬價十倍。
注釋:①選自《戰(zhàn)國策〃燕策》?!稇?zhàn)國策》,西漢末年劉向校正編訂。共三十三篇,記載了戰(zhàn)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動,著重記錄了謀臣的策略和言論。劉向,除編訂《戰(zhàn)國策》外,還編有《說苑》等書。②比:副詞,接連地。③還:通“環(huán)”環(huán)繞。④朝:早晨。⑤一旦:一天。
閱讀訓練:
1、解釋句中加點的詞。
(1)、往見伯樂曰
(2)、愿子還而視之
(3)、去而顧之
(4)、伯樂乃還而視之
2、與“去而顧之”中的“去”的意義不同的一項是()
A、去死肌
B、游人去而禽鳥樂也
C、.則有去國懷鄉(xiāng)
D、黃鶴一去不復返
3、從下面選出與“去而顧之”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學而時習之
C、峨冠而多髯者
D、出淤泥而不染
4、本不懂得貨色,而“名家”說好就認為好,人云亦云,這樣不加分析地盲目地虛推、崇拜對嗎?請談談你的看法。
《歐陽公事跡》
【原文】
歐陽公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里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
【閱讀訓練】
1.文中“教以書字”的“書”的含義,跟下面哪一句中的“書”相同?()A. 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B. 惟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
C.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
D.乃丹書帛曰“陳勝王”,臵人所罾魚腹中。.2. 翻譯句子。
①歐陽修四歲而孤。譯文:
②惟讀書是務。譯文:
3. 就本文而言,歐陽修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是:
4. 歐陽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還有一個促進他成長的原因是
參考答案
一、《請君入甕》
周興和丘神勣合伙謀反,太后讓來俊臣來審訊他。來俊臣趁著跟周興一邊吃飯一邊研究事情的當口,對周興說:“犯人大多不肯招供,應當采取什么辦法?”周興說:“這很容易,拿一個大壇子,用炭火在周圍烤,讓犯人進到里邊,什么事敢不承認!”“來俊臣于是找來一個大壇子,按周興的方法周圍升起炭火,站起來對周興說:“宮內有人遞出狀辭檢舉你謀反,請兄進到這大壇子里去吧!”周興驚恐萬狀,連忙叩頭認罪。
一、1、正在,正當
2、承認
3、應當
4、于是,就
二、1、代詞,代周興
2、代詞,代囚犯
三、l、周興說:“這很容易!拿一個大壇子,用炭火在周圍烤,讓犯人進到里邊,什么事敢不承認!”
2.于是站起來對周興說:“宮中有人遞出狀辭檢舉你,請你進到這大壇子里去吧!”
四、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被逮捕,朝廷內外非常驚恐。當時孔融的兒子大的九歲,小的八歲。兩個兒子還和原來一樣在玩琢釘游戲,一點害怕的樣子都沒有??兹趯κ拐哒f:“希望罪責僅限于自己一身,兩個兒子可以保全性命嗎?”他的兒子從容地進言說:“父親難道見過傾覆的鳥巢下面還有完整不碎的鳥蛋嗎?”不一會兒逮捕他們的人也到來了。
一、1、逮捕
2、希望
3、同“否”
4、不久
二、1、父親難道見到過傾覆的鳥巢下面還有完整不碎的鳥蛋嗎?
2、兩個兒子仍然在玩琢釘游戲,一點害怕的樣子都沒有。
三、覆巢無完卵。比喻整體遭殃,個體不能幸免。
《魯人曹沫》
譯文:曹沫,是魯國人,憑借勇力侍奉魯莊公。莊公喜好勇士,曹沫為魯國將軍,與齊國作戰(zhàn),三戰(zhàn)三敗。魯莊公害怕了,就獻上遂邑這塊地方求和,但仍然用曹沫為將。
齊桓公答應和魯國在柯地會盟訂約?;腹c莊公已經在壇上訂了盟約,曹沫手持匕首脅迫齊桓公,桓公左右沒有人敢動手,問道:“你想干什么?”曹沫說:“齊國強魯國弱,而貴國侵犯魯國也太過分了?,F(xiàn)在魯國城墻塌壞就能壓到齊國國境上,大王一定要考慮考慮這件事!”桓公于是答應全部歸還魯國被侵占的土地?;腹f完話,曹沫就扔掉匕首,走下盟壇,朝北回到群臣的位臵上,臉色不變,言辭從容如故?;腹笈?,要背棄自己的誓約,管仲說:“不可。貪圖小利來使自己快意,在諸侯中失去信義,失去各國的幫助,不如給它?!边@樣,桓公就割還了侵占的魯國領土,曹沫三次戰(zhàn)役所失去的土地,全部都還給了魯國。
1、(1)、來
(2)、在(3)、失去(4)、通“背”,違背(5)答應
2、(1)、你想干什么?
(2)、現(xiàn)在魯國城墻塌壞就能壓到齊國國境上,大王一定要考慮考慮這件事。
3、他們“為知己者死”的道德準則和守志不屈的人格魅力。(言之成理即可)
《馬價十倍》
譯文:有個賣駿馬的人,接連三天在市場上站著賣馬,結果沒有一個識馬的。
他前去拜見伯樂,說道:“我有一匹駿馬想要賣掉,可是接連三天在市場上站著賣,沒有人來問一聲,我希望您去圍著馬轉一圈看看,離開的時候再回過頭來看一看,我愿意獻給您一早晨的費用?!?/p>
伯樂于是去市場上環(huán)繞著馬看了一圈,離開的時候又回頭來看了看,結果一天之中馬的價錢漲了十倍。
1.(1)、拜見(2)、尊稱對方,您(3)、回頭看(4)、于是
2、A
3、B
4、不對。應該有自己的獨到見解。
《歐陽公事跡》
【譯文】
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里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
1.D“寫”的意思
2.歐陽修四歲就成了孤兒。
只把讀書當成唯一的事情。
3.不因環(huán)境的困苦而消沉,反而刻苦發(fā)奮,與生活抗爭。
4.歐陽修母親的深明大義,即使條件艱苦,也要把歐陽修培養(yǎng)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