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命需要呼吸,心靈需要清潔—讀《生命深呼吸》有感
夏威夷有個古老的傳說:每個出生到這個世界上的人,都是一只”光之碗“,每一個人都是帶著光亮、希望與夢想來到世上。所以,快樂、喜悅與自在是與生俱來的。反而是生活里的負面情緒—沮喪、憤怒、焦慮與悲傷蒙蔽了生命原本的光輝。只要給心靈一點空間和營養(yǎng),與生俱來的喜樂與平靜就會自然滋長;隨時給短暫的生命來個深呼吸,我們會發(fā)現(xiàn)美好無所不在,快樂隨手可得。
這是一本教我們,相信生命中出現(xiàn)奇跡。《生命深呼吸》中的120篇清心的小品文告訴我們?nèi)绾稳ナ鏁车南硎茏约旱娜松?,如何勇敢的去做自己不敢做的事,如何勇敢的去愛、去快樂的生活?/p>
當我在午后的陽光里,悠閑的躺在椅子上,靜靜的捧著它品嘗著心靈的雞湯。漸漸的,我心中的煩惱、難過、迷惘已逐漸消失無蹤。它讓我知道如果我緊捉著憤怒、傷痛、憤恨不放,除了傷害自己外,并無其他好處,拒絕了他人的愛同時,也否定了自己的愛。如果你在自己的腦中設(shè)了一個監(jiān)獄,將某人關(guān)在里面,那么你就得坐在牢房門外緊緊地盯住他,免得他逃跑了,這樣不就先進于是監(jiān)禁自己?所以讓自己快樂吧,讓煩惱永遠留在屬于它的過去,而不去影響自己的未來。它告訴我,不管發(fā)生了什么事,最后總會過去的。讓事情順其自然的發(fā)生與結(jié)束,在其中學習和成長。我要給自己說:不管生活中有什么樣的苦難,你都可以戰(zhàn)勝。相信自己的力量,堅持下去,而成功終將被自己捉住。
當我為不可知的事情怯懦的時候,為將要面對的困難的局面而苦惱恐懼的時候,它告訴了我答案:要勇敢的去嘗試,恐懼在勇氣面前是那么的渺小、無助而且孤單。不要讓恐懼的力量控制自己,勇敢的用愛去與它面對面,好好的戰(zhàn)斗一場。它告訴了我人生本來就是生活在愛中,而非恐懼,所以只要勇于面對恐懼就能勇往直前
正如作者對閱讀此書的讀者的建議一樣,每天花上內(nèi)分鐘時間去閱讀它,忘掉外在的世界,給自己的心靈一點空間,深呼吸幾口新鮮空氣。在清晨起床的時候去閱讀它吧,它的一個主旨一個智慧的句子,一個真實人生的例子,一個祈禱和贊美,都是你每天所要閱讀的部分。然后閉上眼睛,讓贊美在心靈中發(fā)酵,成為自己的一部分,去趕走所有的灰塵跟黑暗。
第二篇:生命需要呼吸,心靈需要清潔—讀《生命深呼吸》有感
夏威夷有個古老的傳說:好范文版權(quán)所有,文秘工作者共同的天地!每個出生到這個世界上的人,都是一只”光之碗“,每一個人都是帶著光亮、希望與夢想來到世上。所以,快樂、喜悅與自在是與生俱來的。反而是生活里的負面情緒—沮喪、憤怒、焦慮與悲傷蒙蔽了生命原本的光輝。只要給心靈一點空間和營養(yǎng),與生俱來的喜樂與平靜就會自
然滋長;隨時給短暫的生命來個深呼吸,我們會發(fā)現(xiàn)美好無所不在,快樂隨手可得。
這是一本教我們,相信生命中出現(xiàn)奇跡?!渡詈粑分械?20篇清心的小品文告訴我們?nèi)绾稳ナ鏁车南硎茏约旱娜松?,如何勇敢的去做自己不敢做的事,如何勇敢的去愛、去快樂的生活?/p>
當我在午后的陽光里,悠閑的躺在椅子上,靜靜的捧著它品嘗著心靈的雞湯。漸漸的,我心中的煩惱、難過、迷惘已逐漸消失無蹤。它讓我知道如果我緊捉著憤怒、傷痛、憤恨不放,除了傷害自己外,并無其他好處,拒絕了他人的愛同時,也否定了自己的愛。如果你在自己的腦中設(shè)了一個監(jiān)獄,將某人關(guān)在里面,那么你就得坐在牢房門外緊緊地盯住他,免得他逃跑了,這樣不就先進于是監(jiān)禁自己?所以讓自己快樂吧,讓煩惱永遠留在屬于它的過去,而不去影響自己的未來。它告訴我,不管發(fā)生了什么事,最后總會過去的。讓事情順其自然的發(fā)生與結(jié)束,在其中學習和成長。我要給自己說:不管生活中有什么樣的苦難,你都可以戰(zhàn)勝。相信自己的力量,堅持下去,而成功終將被自己捉住。
當我為不可知的事情怯懦的時候,為將要面對的困難的局面而苦惱恐懼的時候,它告訴了我答案:要勇敢的去嘗試,恐懼在勇氣面前是那么的渺小、無助而且孤單。不要讓恐懼的力量控制自己,勇敢的用愛去與它面對面,好好的戰(zhàn)斗一場。它告訴了我人生本來就是生活在愛中,而非恐懼,所以只要勇于面對恐懼就能勇往直前
正如作者對閱讀此書的讀者的建議一樣,好范文版權(quán)所有,文秘工作者共同的天地!每天花上內(nèi)分鐘時間去閱讀它,忘掉外在的世界,給自己的心靈一點空間,深呼吸幾口新鮮空氣。在清晨起床的時候去閱讀它吧,它的一個主旨一個智慧的句子,一個真實人生的例子,一個祈禱和贊美,都是你每天所要閱讀的部分。然后閉上眼睛,讓贊美在心靈中發(fā)酵,成為自己的一部分,去趕走所有的灰塵跟黑暗。
《生命需要呼吸,心靈需要清潔—讀《生命深呼吸》有感》
第三篇:生命需要平衡
不知道你相信不相信,無論什么樣的生命,在短促或漫長的人生中都需要平衡,并且都會在最終得到平衡。這就像《紅樓夢》里所說的:大有大的難處,小有小的好處。這也就像《伊索寓言》里所講的:高高的長頸鹿可以吃得著高高樹枝頭上的葉子,卻沒辦法走進院子的矮小的門;矮矮的山羊吃不著高高樹枝頭上的葉子,卻輕而易舉地走進了矮小的門。
懂得了生命中的這一點意義,不僅是讓我們不必為我們自身的長處而驕傲,不必為我們自身的短處而悲觀;也不僅是讓我們知道擁有再多,總會有失去的時候,失去得再多,總會有得到補償?shù)臋C會;更重要的是,讓我們充分去體味到生命其實是一條流淌的河,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是生命中的一種情景;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也是生命的一種情景;一條河在流淌的過程中,不可能總是前一種風景,也不可能總是后是一種風景,它要在總體流量的平衡中才會向前流淌,一直流入大江大海。因此,我們不必去顧此失彼,我們不必去刻意追求某一點,從而在這樣生命的平衡中,讓我們的心態(tài)更加從容,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平和,讓我們的人生更加是一幅舒展的畫卷.
今年我去土耳其,遇見被稱之為當今土耳其的首富薩班哲先生。說薩班哲先生是土耳其的首富,并不虛傳,并不夸張,在大街上所有跑的豐田汽車,都是他家生產(chǎn)的,凡是有藍底白字SA字母牌子的地方,都是他家的產(chǎn)業(yè),凡是有藍底白字SA字母商標的東西,都是他家的產(chǎn)品。在土耳其,SA的標志,觸目皆是;薩班哲的名字,家喻戶曉。
如此富有的人,卻也有命運不濟的地方,他的兩個孩子,一個兒子,一個女兒,都是殘疾弱智。命運,就是和他這樣開著殘酷的玩笑。他卻以為這其實就是生命給予他的一種平衡,而不去怨天尤人。他的想法,和我們古人的想法很有些相似之處: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想到生命這樣的一點平衡的意義,他的心也就自然平衡了。命運在一方面給予他別人無法企及的財富,在另一方面便給予他對比如此觸目驚心的懲罰。他想開了,懲罰也可以變成回報,兩者之間溝通的橋需要的就是生命的平衡力量。他便將他那么富裕的錢,不是僅僅為了留給他的兩個孩子,而是在伊斯坦布爾修建了一座殘疾人的公園,公園里所有的器械都是為殘疾人專門設(shè)計的,就連游樂場上的搖椅,都有供殘疾人不用離開輪椅而自動坐上坐下的自動裝置。他希望以自己能夠做到的事情來平衡更多殘疾人不如意的生活,從而使自己不如意的生活達到新的平衡。
薩班哲先生已經(jīng)70有余,如此富有,其實自己的一生卻非常摳門。傳說他一生以來一直到現(xiàn)在,依然是一天只抽一只雪茄,上午和下午各半支;依然是一天只喝一小杯威士忌,是在一天工作完太陽下山之后坐下來喝。但到了該花錢的時候,他卻一擲千金,如伊斯坦布爾的這座殘疾人公園。他在富有和貧窮、健全與殘疾中、得到與失去中尋找到了自己的平衡。
那天,我們?nèi)⒂^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薩班哲博物館。博物館就建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岸邊,進去可以觀各種名畫和《古蘭經(jīng)》,出來可以看海水蔚藍、海鷗翩翩和博斯普魯斯大橋的巍峨壯觀,真是非常的漂亮。這里原來是他的私人住宅,他捐獻出來改建成了這座博物館。在這座博物館里,最有趣的是一間陳列室里,掛的全部都是薩班哲先生的漫畫。是薩班哲先生請來土耳其的漫畫家們,讓他們怎么丑怎么畫,越丑越好,畫成了這樣滿滿一屋子的漫畫。有時候,他到這里來看一屋子包圍著他的、畫著他的那一幅幅丑態(tài)百出的漫畫,很開心,他在這里找到了在外面被人或鮮花或鏡頭所簇擁著、恭維著所沒有的平衡,他在這里找到了在兩個殘疾弱智孩子給予他痛苦中所沒有的歡樂。薩班哲先生真是洞悉了世事滄桑,徹悟到了人生三昧。他實在是一個智慧的老頭兒,懂得平衡的藝術(shù)真諦.
我們能夠擁有他這樣灑脫而瀟灑的心態(tài)嗎?我們能夠擁有他這樣榮辱不驚的自我平衡的力量嗎?如果我們也一樣擁有,我們的人生就會和薩班哲先生一樣過得充實而愉快,而不會因為一時的得意而忘乎所以,因一時的失意而絕望到底,我們便和薩班哲先生一樣在世事的跌宕中歷練自己,在生命的平衡中體味到人生的意義。
人的一生,從來不可能不是天堂就是地獄非此即彼的選擇,而總是在這兩者之間有一種平衡力量的顯示。這樣,我們的生命處于一種能量守衡狀態(tài)中,而對生活中所呈現(xiàn)出的極端才不會或得意忘形或驚慌失措。比如:有時候我們會處于睡眠狀態(tài),有時候我們會處于亢奮狀態(tài);有時候我們會如孔雀開屏四面叫好,有時候我們會如老鼠鉆木箱兩頭挨堵;有時候我們需要抹龍膽紫,有時候我們需要搽變色口紅;有時候我們需要開塞露,有時候我們又需要潤膚霜……生命就是在這樣的陰陽
第四篇:生命需要支點
生命需要支點
——談《命若琴弦》的主題之一
史鐵生是一位偉大的作家。他在“最狂妄的年齡”雙腿殘廢而坐上了輪椅,身體的殘疾并沒有擊垮他,而是給了他更多的生命養(yǎng)分,他開始思考人生,探索生命的意義。對生命本身及意義的探索是史鐵生小說的一個永恒話題,生命是脆弱的,同時它又是頑強的。有時,只要一個目標,一個愿望就可以令一個生命逆風飛飏,正如阿基米德所言,“只要給我一個支點,我就可以撬起整個地球?!睂τ谏?,對于苦難,我們往往缺乏的不是勇氣,而是一個“支點”。
故事中有兩個瞎子,一老一少,老瞎子七十歲,小瞎子十七歲,師徒二人每人拿著一把三弦琴,以說書為生。老瞎子一落生就瞎了眼睛,從沒見過這個世界,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彈斷一千根琴弦,按照師傅留下的藥方求醫(yī)問藥,獲得光明,希望能夠“看一眼世界”。小瞎子可以算見過世界,但只有三年,那時還不懂事。小瞎子對說書和彈琴沒有多大的興趣,他天真、活潑、好動,具有年輕人的樂觀,對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和強烈的探究欲望:什么是“綠色的長乙(長椅)”、什么是“曲折的油狼(游廊)”是他整天掛在嘴邊的問題。十七歲,正是青春萌動的年紀,他時不時的就哼著妹妹呀哥哥的,他愛上了野羊坳尖聲細語的小妮子蘭秀兒,心思全在她身上。小瞎子最大的心愿就是能獲得一份屬于自己的愛情??梢哉f,獲得光明是老瞎子生命的支點,擁有愛情是小瞎子生命的支點,光明和愛情讓他們苦中作樂。
因為有了支點支撐,生命才有繼續(xù)下去的理由。生命似一條流動的河流,有時波濤不驚,緩緩流動,似一面平靜;有時湍流涌動,氣勢磅礴,大有吞沒天地之勢。我們喜愛河流的清澈,更喜愛她那種充滿活力的狀態(tài)。然而我們卻忽視了很重要的一點,我們忽略了那數(shù)以萬計的、人類肉眼無法識別的水分子才是驅(qū)使生命流動的動力,正是因為有了小分子之間的相互摩擦碰撞,河流才能向前流動。人的生命也同河流一樣,因為有了或多或少的目標而變得有奔頭,而這目標就是生命繼續(xù)下去的理由。
老瞎子一生奮斗的目標的依托是治好自己的眼睛,親眼看看這個世界。所以,當他努力彈斷一千根琴弦的時候,他一點都不覺得苦,他覺得自己正在做的事是有意義有價值的。他盼望了五十年,五十年中他翻了多少架山,走了多少里路,挨了多少回曬,挨了多少回凍,心里受了多少委屈,所有的磨難與“真正的世界”比起來顯得是那么微不足道。那個酷暑難耐的夏天,老瞎子終于彈斷了第一千根琴弦,生命的曙光似乎就要照進他灰暗的人生了,他欣喜地等待著溫暖的陽光。第二天一大早便去尋醫(yī)求藥了,他與“世界”只有一線之隔了。但命運從來就是個調(diào)皮的小孩子,他怎么可能老老實實地按常規(guī)出牌呢!他送給老瞎子的不是和煦的陽光和多彩的世界,而是響徹云霄、撕裂人心的狂風暴雨。那張保存了五十年的藥方原來是一張無字的白紙。老瞎子由以前的“希望”深陷“無望”甚至是“絕望”的淵谷!他再也不想動彈了,吸引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東西驟然間消失干凈,就像一根不能拉緊的琴弦,再難彈出賞心悅耳的曲子。老瞎子的心弦斷了,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那目的原來是空的,生命的支點驟然間消失,他聽見了世界轟轟烈烈地倒塌的聲音?!袄舷棺釉谝粋€小客店里住了很久,覺得身體里的一切都在熄滅,他整天躺在炕上,不彈也不唱,一天天迅速的衰老?!彼X得再也沒有活下去的理由了。然而,最終他還是站了起來,因為他忽然想到了他的徒弟,他答應(yīng)過那孩子他會回去的。也許,此刻,小瞎子是他活下去的支點,心里的牽掛,是他生命還可以繼續(xù)下去的理由?!懊CQ┮埃}皚群山,天地之間躦動著一個黑點”,那是老瞎子尋找小瞎子的身影,那是老瞎子生命的影子,又長又暗。
生命之所以美好,是因為有愛情的滋潤。小瞎子喜歡蘭秀兒,和蘭秀兒在一起是最令他高興的事情。但他在對的年紀遇上了錯的人,他的愛情夢隨著蘭秀兒嫁到山外而破碎,就像陽光下的泡沫,雖然美好,但一觸就破。當老瞎子找到他時,“他正跌倒在雪地里,一動不動,想那么等死?!睈矍榈氖Ыo他的打擊是巨大的,甚至是摧毀性的,支撐他探索世界的精神家園倒塌了,他身心俱累,對生活沒了盼頭,看不到一丁點兒的曙光,能做的就是躺在雪地里讓生命漸漸消逝。身體上的缺陷造成了他愛情的不完美,“為什么我們是瞎子?”,這其中夾雜了多少的辛酸與淚水。老瞎子理解這孩子的悲傷不是裝出來的,那是真真切切的一種痛,他曾經(jīng)也經(jīng)歷過。愛情的光環(huán)褪去之后,能讓小瞎子振作起來的就只有光明了。所以又一張無字白紙被裝進了琴槽里。也許曾經(jīng)祖師爺傳給師爺?shù)乃幏街恍璋税俑傧易鳛樗幰?,到了師爺那兒,這藥引就變成了一千根琴弦,而今師傅傳給小瞎子的藥方卻需要一千二百跟琴弦作為藥引。琴弦的數(shù)量增加了,心弦也被拉緊拉長了,心里有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追求與希望,生命才有繼續(xù)下去的理
由。
人生就是這樣,簡單的一個目標也會鼓舞一個困頓的生命繼續(xù)勇敢地活下去,只要這個目標對這個個體是有意義的,哪怕是一個渺茫得無法追求的來世的希望。就像史鐵生在文中說的一樣:“人的命就像這琴弦,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目的雖是虛設(shè)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緊;拉不緊就彈不響”。生命需要支點,而這支點就是信仰、目標或是希望,希望之于生命是至關(guān)重要的,毫不夸張地說,希望就是生命的支柱,是指引生命前進的一盞明燈。信仰與希望有可能是自己找到的,也有可能是別人給你的。
參考文獻
[1]金海燕.《命若琴弦》解讀[J].鑒賞者,2009(02):102.
第五篇:生命需要敬畏
生命需要敬畏
--讀卡發(fā)卡《變形記》有感
馬華冠 人文學院 B09中文(1)班 655225
卡發(fā)卡的《變形記》描寫的是人變成蟲的荒誕離奇故事。故事雖然簡單,但誕生在當時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里自然有其獨特的意義,我想即便在現(xiàn)在這個經(jīng)濟高度繁榮,科技快速發(fā)展的社會里,它所帶給我們的思考也是非常深刻的?!蹲冃斡洝匪沂镜氖枪I(yè)化社會對人和人的關(guān)系的異化。其實千百年來人類社會所取得的進步,都是在一步一步地建立人類作為整個世界的霸主的驕傲,而在獲得這種優(yōu)越感之后,我們也在藐視一切,諸如自然,諸如生命。殊不知,自然和生命之于人類社會,之于人,所具備的不止止是生產(chǎn)環(huán)境以及生產(chǎn)狀態(tài)。格里高爾何以會變成甲蟲?一方面將是因為他無法逃脫生存的壓力,物質(zhì)的束縛。另一方面何嘗不是因為他無視生命的意義,沒有找對生命的價值所致。故事的結(jié)尾,格里高爾在孤獨,寂寞與自慚形穢中悄然死去。家人如釋重負,第二天心情愉悅地來到郊外旅游,談起新的夢想和美好的前途。這樣的結(jié)局,不禁讓我為之唏噓,人不禁忽視自己的生命,而且不看重他人的生命,這樣的生存狀態(tài)下,人活著又與活在沙漠之中有什么區(qū)別呢?
敬畏是一種態(tài)度,即使我們身處高位,無所牽絆,但生命僅此一次,活著的意義不勝枚舉,但只要我們擁有生命,那么任何意義都可以用我們的思想去賦予,用我們的雙手去創(chuàng)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