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師讀《大學》有感
讀《大學》有感
——衛(wèi)東中學校長 郭貴君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逼渥谥荚谟陲@明本有的清明德行,在于號召士人把這種修養(yǎng)所取得的成就恩澤世間百姓,從而使人人都達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解釋“在明明德”引用了《康誥》《大甲》《堯典》,主要是為了說明弘揚人性中美好善良的品質從三皇五帝時期就已經開始了,對于我們來說并不是新鮮事物?!霸谟H民”,在《四書章句集注》中“程子曰:‘親,當作新?!敝祆湔f“新者,革其舊之謂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當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舊染之污也?!边@種“新民”思想對于當代社會也很有現實意義。因為“新民”更強調的是一種自我革新、社會革新。正如朱熹所說的,“新民”首先要自己“去其舊染之污”,對自己的舊觀念、舊思想進行改造和更新,然后再“推以及人”.“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笔且环N非常好的提升自我的辦法,通過不停歇地隨時反思自我、改過自新從而達到“至善”,如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止于至善”,是人人都達到至善至美的境界。朱熹說:“言明明德、新民,皆當止于至善之地而不遷?!边@是一種理想化的精神追求和社會狀態(tài),其實是號召士人從精神層面“止”于仁、敬、孝、慈、信,這對于當代社會的我們來講仍然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其經篇勾勒出“三綱八目”的要義,然后傳篇對其展開具體闡釋。其中“八目”又包含著“內修”和“外治”兩大方面:“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是內修,而“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外治。
在內修方面,先是格物致知,然后是誠其意,正其心,修其身。“格物”指努力窮究事物的道理,當人通曉事物之理后才能夠做到認識清晰明確;“致知”作為一個認識過程,指在“格物”的過程中,一個人所獲得知識的一個自然結果。所以,“格物”是“致知”的前提,“格物所以致知”,一方面說“格物”以“致知”為目的,另一方面“致知”是在“格物”的過程中實現的。這使我思考一個具體的教育問題:對于教師,該怎么樣幫助學生更好地“格物致知”呢?以前幾千年課上“授受” 的教學方式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對知識的傳承和發(fā)展起到了很重要的積極推動作用,但現在已顯然不能適應當代社會信息爆炸、科學、技術迅猛發(fā)展的新要求了,過去幾千年經濟、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總和都趕不上這短短的幾十年甚至幾年的發(fā)展總和,現在的社會真可以稱為“日新又新、一日千里”了。所以,對于我們教育者來說,“格物”單憑傳授已無法做到“致知”了。一定要研究如何激發(fā)學生自身的內生動力、以生為本、以學為本,更加注重提升學生自己對客觀事物和科學文化知識的研究思考,通過借用前人的知識和文化,進而達到“致知”.精神修養(yǎng)方面亦然,“誠其意,正其心”也要研究如何激發(fā)學生自身的內生動力、以生為本、以學為本。意誠則必須從慎獨開始,正心則要求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這是一個學生自身內化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是在不斷地自我完善中達到的一種精神高境界。
總之,對于當代的知識分子來說,我們每一個人都要以修養(yǎng)品性為根本,通過對世上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獲得較為客觀正確的見解和知識,使自身意念更加真誠;進而進一步端正自己的心思、修養(yǎng)高尚的品性,弘揚崇高的品德,不斷完善提升自己,內心真誠地去追求至善至美的“內圣”極高精神境界!爭取做到有利于提升自身修養(yǎng),有利于國家正向發(fā)展,有利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燦爛文明的基因和符號在這片熱土上繼往開來和弘揚光大!
第二篇:讀《大學》有感
讀《大學》有感
王正海
《禮記?大學》中“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幾千年來影響經久不衰。校長是一所學校的靈魂與精神象征,校長要想管理好一所學校,首先也要從“正心、修身”開始,不斷提高自身的業(yè)務素質和思想素養(yǎng),內外兼修,努力做到“九正”,即“正心、正行、正言、正身、正德、正聽、正視、正事、正思”,聚和諧之力,養(yǎng)浩然之氣,方有可能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有所建樹,實踐自己的教育理想,完善自己的教育歷程。
正心 :作為校長,首先對教育事業(yè)要抱有崇高的情懷,心專意誠。要學會不斷在學習中、工作中進行心靈的自我歷練與升華。堅定教育理想,做一個忠實的教育工作者和精神的高貴者。要有自知之明,清楚地知道自己所長所短,揚長避短,博采眾家之長。
正行:校長的行為方式與價值取向會影響學校的風氣,經常性的檢視自己的教育與管理行為將有助于工作的開展與學校核心價值觀的形成。校長在采取行動前,應該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思想,把學校的發(fā)展,教師與學生的合理訴求進行綜合性思考,堅持以人為本,實施人性化的管理,避免呆板苛刻的平面化的管理,不斷豐富管理的內涵。
正言:校長是代表上級管理學校的,講什么話及怎么講話對學校和教師而言都十分重要,同時也是校長自身素質的一個重要表現。校長要堅持不利于團結的話不講、不利于穩(wěn)定的話不講、空話套話不講、違背上級政策和教育規(guī)律的話不講、兌現不了的話不講,危言聳聽的話更不能講。校長要練就“色思溫、言思忠、貌思恭”的氣質;要言行一致,少說空話與套話,言必信、行必果。
正身:作為一位校長,要想辦好一所學校,自身的修養(yǎng)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本人認為,當好校長首先要大氣,要有一般人不具備的博大的胸懷與氣度,既能入世、又能出世,“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懂得有所為而又有所不為。《論語.子路》中,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正德:辦好一所學校與校長的道德、學識、能力、思想等諸多因素密切相關,但相比較而言,道德比其他幾項更重要。“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校長良好的人品與口碑是學校寶貴的精神財富。通過與結盟即墨、膠州傳統(tǒng)名校的校長交流就能夠發(fā)現,這些校長們表面看起來并無過人之處,但仔細品味就能感受到,他們身上有一種樸素的道德力量---“常懷平常心、做平常事”。把平常事做好做出色就是不平常;把簡單的事堅持不懈去做就是不簡單?!皥F結才能做事,合作才能出眾”。做校長要學會與人為善,“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注重感情投資,打造一個優(yōu)質的教育教學團隊是校長義不容辭的責任,需要長期默默的堅守。
正聽:“兼聽則明、偏聽則暗”,“聽不正則事不達”,校長要多聽取教師、學生、家長、社會和其他渠道傳遞的訊息,尋找教育的最佳契機,力爭未雨綢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爭取主動。教育的智慧在老師和學生中,校長要努力做到“從諫如流、從善如流”,要明白思路決定出路的道理。正事:校長要做到“格物致知”,經常性的思考教育規(guī)律,明晰學校管理的內在規(guī)律,心中始終明白哪些事情該做,怎樣做最有利于學校的發(fā)展;在工作中堅持“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汲取教訓、立足現實、謀劃未來,實事求是,認真對待每一個問題,對正在開展的工作力爭做到視野開闊,心中有數。
正思:目前,學校繁瑣的事情比較多,我們慢慢沒有了學習思考的習慣和時間,久而久之,感到事業(yè)的蒼白和思想的匱乏,與教師和學生愈行愈遠、與教育事業(yè)本身愈行愈遠,這是校長的悲哀,也是教育的悲哀?!皩W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當今教育改革一日千里,各種新教育理論與實踐層出不窮,不學習和思考最終必將被淘汰。多讀點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方面的書可以使校長視野更開闊,思維更流暢?!皢柷牡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找點時間,找點空閑,讀幾本好書,工作修身兩不誤。在困難面前,唯有“理性分析,合理抉擇”,方顯校長的智慧與才能;“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是教育的永恒信條,創(chuàng)新性的思考方能彰顯教育的生命力。
綜上所述,要做一名合格的校長,必須時常反躬自省,堅守“要做事,先做人。人不正,事必敗,人若正,事半則功已”的道理,在喧囂與繁雜中,時刻堅守“正心、修身”,為自己點一盞心燈,不斷提高自身的涵養(yǎng),堅持教育創(chuàng)新,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第三篇:讀《大學》有感
讀《大學》有感
這個暑假重新拜讀了經典儒家著作《大學》,這本書其實不長,全書宋代儒家大師朱熹統(tǒng)計一共有1753個字。其中分為兩個部分,經和傳,經有一章共205個字,傳10章共1548字。然而就是這不到兩千多字的文章中蘊含著巨多的哲理。如今我們隨便寫一篇文章就是3000字以上,碩士博士論文更是洋洋灑灑就到了幾萬字,還有些博文、知乎文章卻讀之無物?!安辉诟撸邢蓜t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看來墨不在多,有意則靈呀。
這次讀后感重點分享我特別喜歡的句子,也是對我非常有啟發(fā)的句子?!按髮W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剛開始還真把“大學”當成我們的大學,但是這里的“大學”是大學在古代其含義有兩種:“博學”之態(tài);與“小學”相對的“大人之學”。古代兒童八歲上小學,主要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之類的文化課和基本的禮節(jié)。十五歲后可進入大學,開始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兩種含義雖有明顯的區(qū)別之處,但都有“博學”之意。解釋過來就是:《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高尚的德行,在于關愛人民,在于達到最高境界的善?!爸苟笥卸ǎǘ竽莒o,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我自己理解的意思是: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意志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沉靜,沉靜才能夠心神安定,心神安定才能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夠有所收獲?!洞髮W》里面有很多類似的句子,總是從大到小,從宏觀到微觀地給我們講道理,告訴我們我們確實可以做大事,但是我們需要一步一步從小處著手,只有把一件件小事做好了,把基礎打牢了,這樣我們才有可能實現最終目標。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講的就是這意思。
《大學》其實就是告訴我們怎么做人的一部儒學著作,在其中它特別強調誠信,指出誠信是安身立命之本?!肮胖髅鞯掠谔煜抡?,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边@段話中最后落腳點到了格物致知,但是也在告訴我們“誠”,其實我覺得“誠”也并不是講的誠意,一個人對別人要誠信,對自己也要誠意。很多人都喜歡自己騙自己,有時候明明知道事實不是他所想的,他卻偏偏自己安慰自己。有時候明明想做成一件事情,明明知道做那件事情自己需要付出什么努力,但是由于自己的懶惰恐懼貪婪最終還是沒有做,自己忽悠自己?!皩W者不可以不誠,不誠無以為善,不誠無以為君子。修學不以誠,則事雜;為學不以誠,則事?。蛔灾\不以誠,則是欺其心而棄其忠;與人不以誠,則是喪其德而增人之怨”。這段話告訴我們作為一個“學者”要“誠”,如果不“誠”,那么就不能做善事,也不可能是善良有善心的。這是在做人方面,做事方面也是一樣做學問,學習心得事物,如果不誠心,那么事情最后也是做不好的?,F代社會中很多人只注重短期利益,眼光卻不放長遠,殊不知,不守信約,我們可能有暫時的財利;有了誠信,我們卻會獲得終生的財富。誠信是安身立命之本,是人生成功的基石。在成長中,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注重修養(yǎng)誠信的美德,它將會使我們未來的人生和事業(yè)受益匪淺。
“大德教化,兼善天下;小德川流,獨善其身”。在《大學》中還強調我們要修身,認為做人的要訣就在于把全部的力量用于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yǎng)。古人也說過“蘭芳不厭古幽,君子不為名修”、“高于微言,所以修身”、“芝蘭生于幽林,不以無人而不苦;君子道玄而修德,不為窮困而改節(jié)”,可見古人對于修身是多么的看重。在《大學》中寫道“為天下及國,莫如以德,莫如行義。以德行義,不賞而民勸,不罰而邪止”。治理天下和國家,嚴峻刑法雖可收斂一時,但卻會引起潛在的憂患,不如修養(yǎng)道德,推行仁義,廣布德擇,憑借德政,推行仁義,則山不可當,水不可阻。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儒家的治國理念﹣﹣推行仁政。其實縱觀整個《大學》,它無處不在給我們傳遞正能量,無論是治理國家還是做人它都告訴我們要仁義,要誠信,要著眼長遠,要溫和。我認為身處在這個物欲橫流、快節(jié)奏的社會,我們需要靜下心來,讀讀老祖宗的書,聽聽他們的話,及時擺正自己的心態(tài),更需要的是“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時刻喚醒我們心中的善良。人之性好比千里馬,因后天氣拘物弊,有的變成千里馬,有的變成駑馬,有的變成病馬。我們本性善良,只因物欲所擾,情欲所障,而迷失了自我。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人生的真諦,認識自己,修將自己,明白大道之本,識透生命之源,成就自己。
《大學》已經流傳幾千年了,這么多年一直被人們鉆研學習著,雖然我已經翻閱學習《大學》幾次了,但仍然是只有粗淺的認識,想必還是要繼續(xù)學習學習,可能才會有更深的了解,也希望大家感興趣的可以去讀一讀,學一學。
第四篇:讀《大學》有感
讀《大學》有感
13通信1班 張揚雪
初次接觸《大學》,不求甚解,讀完一遍以后最大的感受即是感動??赡苡腥擞X得奇怪,《大學》講的并不是聲情并茂的煽情故事,為何會感動呢?此時的感動不只源于文中所講,還源于著書者及注疏者。
總結一下,讓我感動的有三點。首先,我讀的版本是朱熹的《大學章句集注》,一直對宋朝的學者無好感,尤其是朱熹,印象中總覺得他是個迂腐古板,呆滯嚴厲的學者,毫無靈氣可言,看過這篇集注之后才發(fā)現人家并非徒有虛名。他的注疏嚴謹而詳盡,對原文的理解深刻而通透。想來能千古留名果然是有它的道理的。朱熹只是古代學者的一個典型代表,從他身上可以看到古代文人學者極為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他們畢恭畢敬,兢兢業(yè)業(yè)地學習鉆研孔圣之道,幾乎是帶了一種虔誠的。這種對待學術的虔誠也許在今天的學者身上很難再發(fā)現,這是一種不計功利的嚴肅和認真,也是最讓我感動的地方。它純粹源于治學者本身。
接下來是第二點,《大學》講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個人道德修養(yǎng)與治理天下之間的辯證關系。前面很大一部分講的是個人道德修養(yǎng),“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此句同孔子的“君子日三省乎己”道理是一樣的。古人對于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視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他們對自己提出了嚴格,甚至是幾近苛刻的要求?!爸喂墙钦撸惹卸鴱痛柚?。治玉石者,既琢而復磨之?!本幼陨淼男逕捒峙卤戎喂墙?,治玉石更要嚴厲。這種對于完美人格的執(zhí)著追求,令人肅然起敬。這是令我大為感動的第二個地方。在當今這個標榜個性的時代,人們我行我素,安于自己的本來狀態(tài),“個性”在張揚其魅力的同時也為不少不思進取者提供了放任自己的理由。古人對于完美的極致追求也許并不會實現,實際上實現的人確實很少,但是他們這種對美的人格的不懈追求卻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尊敬,敬重。
第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睆倪@句話中,我看出的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即有所作為,換句話說,就是用行動去改變現實,將目標一步步分解細化,從而逐步實現。與此同時,在實現目標的時候也要注意方法,分清本末然后循序漸進?!白蕴熳右灾劣谑?,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正因如此,古人認真而嚴肅地經營人生,嚴格要求自己,修身養(yǎng)性。相比之下,我們現代人面對問題要消極得多,頹廢與無奈也多得多。許多時候,我們也給自己樹立光輝高遠的理想,然而卻僅僅是止于口頭,懶于行動。只是說說而已,真到要為理想吃苦的時候卻畏畏縮縮,止步不前。想想古人,再看看我們自己,真是汗顏。
以上三點是我最有感觸的地方。此外,《大學》是世界觀人生觀與方法論的綜合,它的“三綱領”,“八條目”論述了一個理想的目標,以及為實現目標該采取的行動。實際上,理想也是《大學》的一個主題。
還有,文中字字珠璣,包蘊萬千,讀來讓人受益匪淺。
學生簽名: 提交時間:2014年12月
第五篇:讀《大學》有感
1.《大學》
——曾子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基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詩》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暄兮。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叭缱寥缒ァ闭?,自修也?!吧鈨n兮”者,恂栗也?!昂召庑狻闭?,威儀也?!坝徐尘?,終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詩》云:“于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顧湜天之明命?!薄兜鄣洹吩唬骸翱嗣骶??!苯宰悦饕?。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薄犊嫡a》曰:“作新民?!薄对姟吩唬骸爸茈m舊邦,其命惟新?!笔枪示訜o所不用其極?!对姟吩疲骸鞍铉芮Ю铮┟袼?。”《詩》云:“緡蠻黃鳥,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梢匀硕蝗瑛B乎?”《詩》云:“穆穆文王,于緝熙敬止!”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贝酥^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犊嫡a》曰:“如保赤子。”心誠求 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yǎng)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币似浼胰?,而后可以教國人?!对姟吩疲骸耙诵忠说??!币诵忠说?,而后可以教國人?!对姟吩疲骸捌鋬x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悌,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后;所惡于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謂絜矩之道?!对姟吩疲骸皹分痪?,民之父母?!泵裰煤弥?,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对姟吩疲骸肮?jié)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無下僇矣?!对姟吩疲骸耙笾磫蕩?,克配上帝。儀監(jiān)于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犊嫡a》曰:“惟命不于常?!?/p>
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冻吩唬骸俺鵁o以為寶,惟善以為寶?!本朔冈唬骸巴鋈藷o以為寶,仁親以為寶。”
《秦誓》曰:“若有一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娼疾以惡之;人之彥圣,而違之俾不通。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災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仁者以財發(fā)身,不仁者以身發(fā)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于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災害并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2.讀《大學》有感
王正海
《禮記?大學》中“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幾千年來影響經久 不衰。校長是一所學校的靈魂與精神象征,校長要想管理好一所學校,首先也要從“正心、修身”開始,不斷提高自身的業(yè)務素質和思想素養(yǎng),內外兼修,努力做到“九正”,即“正心、正行、正言、正身、正德、正聽、正視、正事、正思”,聚和諧之力,養(yǎng)浩然之氣,方有可能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有所建樹,實踐自己的教育理想,完善自己的教育歷程。
正心 :作為校長,首先對教育事業(yè)要抱有崇高的情懷,心專意誠。要學會不斷在學習中、工作中進行心靈的自我歷練與升華。堅定教育理想,做一個忠實的教育工作者和精神的高貴者。要有自知之明,清楚地知道自己所長所短,揚長避短,博采眾家之長。
正行:校長的行為方式與價值取向會影響學校的風氣,經常性的檢視自己的教育與管理行為將有助于工作的開展與學校核心價值觀的形成。校長在采取行動前,應該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思想,把學校的發(fā)展,教師與學生的合理訴求進行綜合性思考,堅持以人為本,實施人性化的管理,避免呆板苛刻的平面化的管理,不斷豐富管理的內涵。
正言:校長是代表上級管理學校的,講什么話及怎么講話對學校和教師而言都十分重要,同時也是校長自身素質的一個重要表現。校長要堅持不利于團結的話不講、不利于穩(wěn)定的話不講、空話套話不講、違背上級政策和教育規(guī)律的話不講、兌現不了的話不講,危言聳聽的話更不能講。校長要練就“色思溫、言思忠、貌思恭”的氣質;要言行一致,少說空話與套話,言必信、行必果。
正身:作為一位校長,要想辦好一所學校,自身的修養(yǎng)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本人認為,當好校長首先要大氣,要有一般人不具備的博大的胸懷與氣度,既能入世、又能出世,“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懂得有所為而又有所不為?!墩撜Z.子路》中,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正德:辦好一所學校與校長的道德、學識、能力、思想等諸多因素密切相關,但相比較而言,道德比其他幾項更重要?!敖鸨y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校長良好的人品與口碑是學校寶貴的精神財富。通過與結盟即墨、膠州傳統(tǒng)名校的校長交流就能夠發(fā)現,這些校長們表面看起來并無過人之處,但仔細品味就能感受到,他們身上有一種樸素的道德力量---“常懷平常心、做平常事”。把平常事做好做出色就是不平常;把簡單的事堅持不懈去做就是不簡單?!皥F結才能做事,合作才能出眾”。做校長要學會與人為善,“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弊⒅馗星橥顿Y,打造一個優(yōu)質的教育教學團隊是校長義不容辭的責任,需要長期默默的堅守。
正聽:“兼聽則明、偏聽則暗”,“聽不正則事不達”,校長要多聽取教師、學生、家長、社會和其他渠道傳遞的訊息,尋找教育的最佳契機,力爭未雨綢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爭取主動。教育的智慧在老師和學生中,校長要努力做到“從諫如流、從善如流”,要明白思路決定出路的道理。
正事:校長要做到“格物致知”,經常性的思考教育規(guī)律,明晰學校管理的內在規(guī)律,心中始終明白哪些事情該做,怎樣做最有利于學校的發(fā)展;在工作中堅持“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汲取教訓、立足現實、謀劃未來,實事求是,認真對待每一個問題,對正在開展的工作力爭做到視野開闊,心中有數。
正思:目前,學校繁瑣的事情比較多,我們慢慢沒有了學習思考的習慣和時間,久而久之,感到事業(yè)的蒼白和思想的匱乏,與教師和學生愈行愈遠、與教育事業(yè)本身愈行愈遠,這是校長的悲哀,也是教育的悲哀?!皩W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當今教育改革一日千里,各種新教育理論與實踐層出不窮,不學習和思考最終必將被淘汰。多讀點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方面的書可以使校長視野更開闊,思維更流暢?!皢柷牡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找點時間,找點空閑,讀幾本好書,工作修身兩不誤。在困難面前,唯有“理性分析,合理抉擇”,方顯校長的智慧與才能;“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是教育的永恒信條,創(chuàng)新性的思考方能彰顯教育的生命力。
綜上所述,要做一名合格的校長,必須時常反躬自省,堅守“要做事,先做人。人不正,事必敗,人若正,事半則功已”的道理,在喧囂與繁雜中,時刻堅守“正心、修身”,為自己點一盞心燈,不斷提高自身的涵養(yǎng),堅持教育創(chuàng)新,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3.《大學》讀后感
————文學院 漢語言文學專業(yè)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是古典詩文《大學》里的句子。所謂“大學”,實質為大學問,人世間最重要的學問。
原為《禮記》中的一篇。相傳為曾子作,近代許多學者認為是秦漢之際儒家作品。全面總結了先秦儒家關于道德修養(yǎng)、道德作用及其與治國平天下的關系。南宋朱熹把它與《論語》、《孟子》、《中庸》合稱為“四書”,從此《大學》成為儒家經典。朱熹把《大學》重新編排整理,分為“經”一章,“傳”十章。認為,“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
《大學》的版本主要有兩個體系:一是經朱熹編排整理,劃分為經、傳的《大學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禮記》中的《大學》原文。以朱熹《大學章句》本,流傳最廣、影響最大,本篇就是采用的《大學章句》本。
“大學”是對“小學”而言,是說它不是講“詳訓詁,明句讀”的“小學”,而是講治國安邦的“大學”?!按髮W”是大人之學。
《大學》為“初學入德之門也”。經一章提出了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三條綱領,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條目。八個條目是實現三條綱領的途徑。在八個條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條,“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十章分別解釋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明明德是指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讓人們革舊圖新。止于至善是指要達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是指窮究事物的原理來獲得知識。誠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 身就是加強自身修養(yǎng),提高自身素質。齊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國、平天下是談治理國家的事。怎樣治理國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討厭的,不加給別人;要得眾、慎得、生財、舉賢。“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見賢能舉,舉而能先。
《大學》的的宗旨,在于彰明人類天賦的光明純瑩的心靈,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則,樹立榜樣 再通過禮樂教化,以啟迪人們的自覺,去除物欲,不斷更新自己的德行,而達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對大學的綱領有所體會,自然便會立定人生志向,以此為生命的理想方向。確定了心中志向,便不會輕易為外物所干擾,就會至死不渝的去追求。不論面對何事何物,都能認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親民的關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關系?!爸埂笔情_端,“能得”是結果,對大學綱領有深切的認識和體會,自然距離大學之道的實現不遠。
人們常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又常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兩者一樣,都被人用來表達自己所理解的君子之道。這種君子之道,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
《大學》中“修齊治平”的順序與此并不相同。文章說: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順序不一樣,境界也就迥異:“修齊治平”是“四有”新人們的個人修行之道,“平治齊修”則是“古之圣王”的基本國策了。這種國策,用一句歌詞說,就是:“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明天”。
可是很遺憾,偏偏有些人吝嗇于一點愛,有些人等著別人獻出愛,還有人名為愛人,實為害人??傊?,不“誠其意”、“致其知”者,鉆營計較于片瓦只草、蠅頭小利者,眾矣。
主流意識形態(tài)則不然。雖然它的代表人也在追名逐利,但于闡理論、廣教化之時,他們卻對私心雜念熟視無睹,一味強調正心誠意。長此以往,這樣的結果,人們人格分裂,好話滿篇,同時又壞事作絕;表面上滿紙神圣言,背地里則是一套潛規(guī)則。
儒家治國思想是為政以德,以禮治國,以民為本。這句話所闡述的道理和孟子的“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同出一轍。在上位者,要重視民眾的力量,把人民做為立國之本,因為民眾的向背,決定著國家的存亡。有仁德的君主,應順應民心,以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則,寬以待民,善待民眾,關心民眾疾苦,讓民眾安居樂業(yè)。獲得人民的支持和擁護,自然保有天下。這種治國思想對后世產生深遠的影響。
大學為立志作君子的千古士人立下了道德、為人處事的標桿,影響了中國千百年來的讀書人?!坝徐尘?,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告誡讀書人,要做有才有德的君子,必須時時反省、分秒不可懈怠,努力學習,謹守品行。之所謂“玉不琢,不成器”也?!熬颖厣骱跗洫殹保鹬刈晕?,尊重天地良心,則應當人前人后一個樣。獨處時最能反應一個人的德行,自古至今,有多少道貌岸然,人前人樣、人后鬼樣,披著羊皮的狼,禍害世間?!昂枚鋹?,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笔欠呛诎滓谎鄱创刃枰獜V博的知識、深厚的閱歷,更需要有一顆正直無私的心。心正才能摒棄個人好惡、世俗偏見,正確的去判斷?!叭酥屑?,若己有之;人之彥圣,其心好之,不啻若子其口出。”胸懷如大海,納萬物而波瀾不驚;如宇宙,日月星辰運行其間,而靜默不語。人有才,惜之、愛之、舉薦之、助之。社會有此伯樂,則中華幸甚?!吧斢写蟮溃弑?,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也?!惫伯a主義的模式,大同社會的標準。
大學短短的二千來字,深刻闡明了人生和社會的大學問,以及做學問的最高境界。學問不在于某一具體的技術,不拘泥于世俗的瑣事。學問在于明辨世間的大是大非,在于促進社會進步,為天下人樹立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