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詩《漁歌子》教案
古詩教案《漁歌子》
一、回憶學法,引出漁父。1.借助畫面,認識漁父。2.回憶學習古詩詞的方法。◎ 設(shè)計意圖:
由漁父形象走進漁父詞,調(diào)動學生已有的學習經(jīng)驗,回憶學習古詩詞的方法,調(diào)動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為本課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賞景入境,體悟詩情。
(一)初讀古詞,感知大意。1.自由讀詞,交流預習收獲。2.指名讀詞,發(fā)現(xiàn)詞的特點。3.齊讀詞,讀出詞的節(jié)奏?!?設(shè)計意圖:
通過自讀、合作、交流,三次誦讀,要求各有不同,引導學生能夠把詞讀準確,讀通順,讀出節(jié)奏感。在讀的基礎(chǔ)上進行交流,教師適時點撥,發(fā)現(xiàn)詞的特點,梳理詞的大意,為引導學生走進情景、感悟情感做好前期的預測和相應的鋪墊。
(二)抓住景物,賞自然之美。
1.這首詞中的景是怎樣的呢?自己先讀讀賞賞,再選擇一處令你感受最深的景,用自己的語言具體描繪一下,先和同桌說一說。
2.交流點評,指導讀。
交流一下你欣賞到的景吧,咱們就按從遠到近的順序?!魅角鞍橈w
(1)交流,感受白鷺飛翔的意境。(2)白鷺飛到哪兒去了?(3)指導朗讀 ▲桃花流水鱖魚肥
(1)夾岸桃花蘸水開,還有誰也想來說說?(2)鱖魚怎么會長得那么肥呢?
3.誰能用自己的語言把這兩幅畫面描繪出來?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1)仔細看看,斜風細雨中的漁父是什么樣的?
(2)即便斜風細雨,漁父都不愿歸去,這是為何?(板書:自然之美)
(3)此時的漁父與這美景已經(jīng)融為一體,帶著這樣的情感,再來讀讀這兩行景(齊讀)◎ 設(shè)計題圖:
古詩的文字精練含韻,意境幽邃深遠,讀古詩詞,要善于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才能更好地理解其意,品出韻味。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指導學生有序觀察,通過想象畫面,品讀感悟,化靜止的文字為色彩鮮明、富有動感的畫面,讓學生從內(nèi)心深處感受自然環(huán)境之美。通過全班交流,形成生生互動,學生自主解讀詞義,形成最初詞境。緊扣“白鷺飛”“鱖魚肥”,深刻體會白鷺和鱖魚在這樣美好的環(huán)境中的自由,從而走進漁父的內(nèi)心世界,感受漁父置身于如此美好的環(huán)境中的陶醉,初步理解“不須歸”的原因。
(三)和答悟情,明自由之志。
漁父不須歸僅僅因為景美嗎?張志和又僅僅是在寫漁父嗎? 1.深度體會景。
(1)聯(lián)系課前資料,說說你了解到的張志和。(2)交流:你覺得漁父不須歸還有什么原因?(3)小結(jié),感悟詞人蘊藏于景中的自由之志。2.深度體會“不須歸”。
(1)出示《和答弟志和漁父歌》,學生自讀。(2)師生以詞和答。
(3)師范讀,學生評議體會境。(4)學生配樂齊讀?!?設(shè)計意圖: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學習資料,從不同角度認識張志和的人物形象,進而體會“不須歸”的真正原因。接著,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情境,通過師生和答,巧妙引領(lǐng)了學生走進作者的內(nèi)心,體悟到詞蘊含的情感之美,再來朗讀更是入情入境,讀出了豁達開朗、淡泊名利、寄情于山水的詞人形象。古詩詞中,景物往往是傳情達意的,景隨情動,境由心生。由想象景體會漁父的情,由走近詞人,感悟漁父正是詞人自己的化身,教學在一次次品讀中層層推進,學生走進景,走進漁父,最終走進了張志和的內(nèi)心世界,如此,體會情感的教學目標也得到了落實。
三、拓展比較,感悟漁父。
1.補充漁父詩詞,尋找此類詞的共同點。2.學生自讀,小組學習交流。3.學生聯(lián)系詩句,全班交流發(fā)現(xiàn)。
預設(shè)1:漁父的形象相似,都是快樂自在、寄情山水的。預設(shè)2:這些景色都在詞的一、二兩行,都非常開闊。預設(shè)3:漁父形象都出現(xiàn)在三、四行,由景及人。
預設(shè)4:形式相同。補充張志和的《漁歌子》開了漁父詞的先河,成為固定的詞牌。預設(shè)5:這些漁夫形象都是詩人詞人的化身。
4.總結(jié):漁父的形象成了一類人的代表,他們得意時,兼濟天下;失意后,歸隱山水,留給世界的是一個飄逸的背影。
◎ 設(shè)計意圖:
中國源遠流長的古文化并不是幾堂語文課就能讓學生深刻領(lǐng)悟的,而課堂教學旨在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引導他們走向更廣闊的古詩詞殿堂。通過一首詞,走向一類詞,學生以本課習得的感悟詩詞的方法為基點,通過對一類漁父詞的品讀、比較、感悟,尋得這類詞的共性,在比較中抓住特點,培養(yǎng)閱讀能力,也為今后賞讀這一類詩詞提供了方法。學生得法于課內(nèi)、得益于課外,這是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實現(xiàn)主動發(fā)展的根本。
四、課外延伸,品讀意象。
1.搜集不同的漁父詞,聯(lián)系詩人生平,細究漁父形象。2.選擇本詞中的一種文學意象,聯(lián)系相關(guān)詩詞,感受不同作品中詩人、詞人不同的情感。一首好的詩詞本身就是一曲美妙的音樂,一幅優(yōu)美的圖畫,一段精彩的描述。古詩詞的教學,同樣需要我們語文教師找準切入點,探尋中國詩詞特有的文化密碼,感受詩詞本身深厚博大的時代背景和生命背景,讓學生在古詩詞學習乘風破浪時,得到的不僅是一種享受、一種積淀,更是心靈與詩歌的融合。愿我們的古詩詞課堂也能由此呈現(xiàn)出“教在獨特處,學在有價值處”的美好境界。
第二篇:漁歌子教案
一、導入:
二、師:這堂課我們繼續(xù)學習《詞二首》的《漁歌子》。
放幻燈
(一)點名讀第一段
問:你都知道哪些詞牌名?(憶江南、如夢令、蝶戀花??)
詞牌名與詞內(nèi)容一般是沒有關(guān)聯(lián)的,但有些卻是有關(guān)聯(lián)的,例如我們今天學習的《漁歌子》,你能說說《漁歌子》的內(nèi)容嗎?
點名讀幻燈片第二段。
師: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漁歌子》。
二、活動一
5' +4'
點擊幻燈
(二)指名讀要求。
展示:
師:展示的要求是先讀后說,再提問。
問:僅有“白鷺”這一種鳥嗎?為什么寫“白鷺”呢?
志存高遠
杜甫《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逍遙自在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自由自在
問:春天江南水鄉(xiāng)繁花似錦,作者為什么只寫桃花呢?
人間仙境、世外桃源、美妙絕倫。
三、活動二。
8’
師:古人云:詞中有畫,畫中有詞。《漁歌子》中蘊藏著怎樣的畫面呢?讓我們走近活動二。
指名讀要求。
展示交流,要求先說后讀。
師:遠處,綿延起伏的山云霧繚繞,一群白鷺撲騰著翅膀,飛向青天。近處,桃花盛開了,一陣微風吹來,花瓣帶著點點晶瑩的水珠飄落水中,肥美的鱖魚立即擺起滾圓的身子,與花瓣嬉戲。斜風細雨中,漁翁頭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綠色的蓑衣,悠然自得地在雨中垂釣。他完全陶醉于大自然這美妙的景色之中,怎么舍得回去呢?
齊讀。
四、活動三
10’
點擊幻燈片
師:先說說再讀出自己的感受。
展示交流。(拋開塵世、官場、悠然自在??)
師:當張志和的哥哥看到弟弟寫的這首詞后,也寫了一首詞。誰來讀一讀?要解釋。
垂釣是一種休閑,微風吹起水面的波紋才是樂趣所在。走在咱家門口種滿松樹的小路上比攀登更讓人流連,太湖的水,洞庭的山都是美景,但是狂風吹起大浪的時候你就應該回家了。
師:我讀哥哥寫的,你們讀弟弟寫的。
問:志和呀,你為什么不須歸呀?
師:據(jù)說,您釣魚從來不用魚餌,你釣到魚了嗎?那么釣到了什么?
師:正如《玄真子》中所說,導讀:世人哪得識深意,此翁取適非取魚。
點擊幻燈片:(讀兩遍)
五、延伸
《江雪》
3’
師:古代寫垂釣的詩詞很多,柳宗元的《江雪》。還記得嗎?齊讀。
比一比這兩首詩詞,他們有什么不同。
(冷冷清清
悠然自得)
無論是哪種情境,我們都能感受到隱居人的寧靜致遠、淡泊名利。
六、《漁歌子》五首
8’
師:張志和的《漁歌子》共有五首,老師要求大家自選另一首自學。
領(lǐng)讀。
七、唱《漁歌子》
師:每首詞都可以唱,最后讓我們一起來唱唱!
第三篇:《漁歌子》教案
《漁歌子》教案
004km.cn 教學目標:、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首詞。
2、體會詩詞內(nèi)容,通過想象,由詞到畫,感受到鄉(xiāng)村風光的畫意詩情;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
3、學生感受古詩詞之魅力,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yǎng)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通過讀文和想象,能由詞到畫,感受鄉(xiāng)村的詩情畫意;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
教學難點:體會“斜風細雨不須歸”的意境。
學法滲透:
通過此課,讓學生意識到,詩詞可讀,可畫。結(jié)合課文,想象畫面、聯(lián)系作者生平和已學詩詞是學習詩詞的好辦法。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板書課題,讀課題。了解本首詞的詞牌名。
二、指導朗讀,初步感知。
、要注意把詞讀通順。
2、再讀詞語,理解詞義——“西塞山、鱖魚、箬笠、蓑衣、不須歸”等。
3、詩詞在古時候是用來唱的。讀的時候很注意抑揚頓挫,輕重緩急。誰再來念念?讀出它的節(jié)奏,讀出它的韻味。
三、走進文本,想象畫面。、默讀這首詞,看看詞中為我們描畫了哪些景物?拿上筆,做上記號。
2、學生圈畫,交流。
你找到了幾種景物?
3、一起看九種景物,看著看著,這九種景物仿佛成了一副畫,就成了一首漁歌子,我們一起看這九種景物誦讀這首詞。
4、張志和把江南寫得多美?。∑鋵嵅粌H張志和寫江南,還有許多寫江南的詩詞。
作者僅用27個字就為我們描繪了一個有聲有色的畫面,老師不僅看到了春天的美景,還聽到了悅耳的聲音,感受到了春的氣息了,你們感受到了嗎?
請聽老師讀這首詞,然后告訴我,你仿佛看到什么?聽到什么?聞到什么?你又想到什么?
詞人向遠方望去,他看到了什么?怎樣的西塞山?怎樣的白鷺?
西塞山:郁郁蔥蔥,不是墨線勾勒,而是綠色渲染的山水畫。
白鷺: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多么快樂而悠閑??!
西塞山前就是一個——世外桃源。
5、讓我們把這樣的美景讀出來吧。
四、入情入境,體悟心情。、這首詞中,不僅有這些景物,還有一個不能忽視的人,這個人是怎樣的穿著?怎樣的姿態(tài)?
悠然自得的漁夫
2、此時的漁夫心情如何?
3、詞中沒有一個字寫到人物的心情,那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句子所描寫的景物中體會到詩人的心情。)
你看,張志和筆下的白鷺、桃花、鱖魚、斜風細雨……你們就是從這些景物中窺伺到作者的心情。
再讀讀這首詞,請問,這里的“歸”指的是回到哪里?(回到自己的家)
五
深探“不須歸”
同學們,讓我們聯(lián)系時代背景去感悟張志和“不須歸”的情懷。
所以這里的不須歸是指回哪里?后來朝廷派人找張志和回去做官,張志和說斜風細雨不須歸。
據(jù)他的好朋友顏真卿記載:張志和每次垂釣,他的魚鉤是沒有魚餌的。有魚餌,魚才會上鉤,沒有魚餌,能釣到魚嗎?
師:是啊,世人哪得識深意,此翁取適非取魚!
我們再來讀一讀,讀出不愿歸的情感。
2、你覺得這是一個怎樣的漁父?
3、我們學過的《江雪》,這首詩的漁父又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同是漁父,為什么《江雪》中的漁父如此孤獨郁悶呢?有理想?yún)s不能實現(xiàn),只能被迫泛舟江湖。
4、這首《漁歌子》流傳至今,已上千年。讓我們深情地吟誦這首千古絕唱,讓它在我們的心中定格成一幅清麗自然、醇香久遠的永恒畫卷吧!
六、作業(yè)
.背誦《漁歌子》。
2.根據(jù)《漁歌子》想象畫面寫一篇。004km.cn
第四篇:漁歌子教案
23、漁歌子
(一)教學目標:
1、讀通讀順全詞,理解大意,感受意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誦讀全詞,背誦全詞。
3、引導學生體會古典詩詞的語言之美。
(二)教學重點:
通過多種形式誦讀體會詞的意境之美和語言之美。
(三)教學難點:
結(jié)合詞句展開想象,較為生動具體表達詞中意境。
(四)教學流程:
一、揭題導學,初探詞意
1、同學們,在源遠流長的中國古詩詞中,有很多都是寫釣魚的。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走進唐代詞人張志和的《漁歌子》。(板書課題)又叫《漁父樂》。
2、讀題(強調(diào)子讀zǐ);①這是一首詞,你們知道詞與詩有什么不同嗎?②漁歌子原是曲調(diào)名,后來人們根據(jù)它填詞,它就成了詞牌名。
3、請同學們把書翻到110頁,自由讀詞,要求讀準字音,記住字形。
4、展示讀,師正音①請你讀(剛開始學,讀通了,讀準了,也不錯)②誰還想再讀?
(雖然讀得不怎么流暢,但相信學了以后,會讀得更棒)③下面老師和大家對對讀,好嗎?
(老師讀一句,你們對一句,好不好?)④就這樣,我們跟著感覺讀。(師讀題目,朝代和作者,生讀整首詞)
二、尋找詞眼,質(zhì)疑細學
1、讀著、讀著,你們在詞中看到詞人的身影了嗎?是從哪幾句看到的?
2、生讀3~4句(1)認識箬笠,蓑衣:是什么工具?(你 怎么知道的?你能借助注釋讀懂詞語的方法真好。你是看插圖讀懂的,非常直接的一個方法。)(2)(出插圖)你看到了怎樣的詞人?(他在干什么?)(生①他頭戴箬笠,身穿蓑衣,手握魚竿,在釣魚呢?)你又看到了怎樣的詞人?
(生②在頭戴青箬笠,身披綠蓑衣,在河邊釣魚。生③在桃花叢中,他??
生④刮小風,下小雨時,詞人坐在小船上。)(3)在怎樣的日子里,詞人在釣魚呢?
A起風:這是怎樣的風?你從哪個詞語讀出風很小? 這樣的風,我們可以叫什么風?(和風、微風、輕風、習習涼風)
B下雨:那這雨呢?
(生①很細很細; 生②像牛毛,像繡花 ; 生③像發(fā)絲)讓我們想起了哪些詞語?
春風拂面
微風吹拂 涼風習習清風徐徐
毛毛雨
毛毛細雨
細雨如絲
牛毛細雨
蒙蒙細雨
細雨綿綿
綿綿小雨 細雨如煙 煙雨蒙蒙
細雨飄零
陰雨綿綿
淅淅瀝瀝
雨絲飄灑
C這樣的風,這樣的雨叫什么?(斜風細雨)D還可以叫?(微風細雨,和風細雨)F春天:你是從哪些詞語讀出來的?
4、起風了,下雨了,詞人回家了嗎?(沒有)你怎么知道的?(板書理解:不須歸)為什么不想回家?答案就藏在詞的27個字中。
三、品讀詞眼,感悟心境
(一)自由讀詞,尋找原因
(二)品讀想象,尋“不須歸”之源。
1、詞人為什么不想回家?(生:景色美、春景美)①有哪些景物很美呢?請圈出寫到的景物?
②反饋、出圖:山、白鷺、花、水、鱖魚、風雨、箬笠,蓑衣
隨機了解:西塞山、白鷺、鱖魚 ③這些景物哪方面很美呢? A、(外顯)顏色美:你怎樣知道的?(白、青、綠)(真是個會讀書的孩子)B、(隱藏)顏色美:除了白、青、綠這三種色彩,你好像還看到了哪些色彩?又是從哪些詞語想象到的?(西塞山:郁郁蔥蔥 青翠
;桃花:粉紅; 鱖魚:青黃間有黑斑,肉質(zhì)細嫩而鮮美)
④僅僅是被迷人的春光陶醉了嗎?(生:鱖魚肥 板書)⑤青翠的西塞山,白鷺飛翔,粉紅的桃花,鱖魚鮮美,多么清新,多么明麗呀!A、誰想讀讀1、2兩句?多么享受呀,既飽眼福又飽口福,何樂而不為呢?
誰想當當快樂的張志和!誰想當當幸福的張志和!
B、誰能(還想)讓白鷺飛得更高,魚兒更歡躍?自由讀。C、指名讀。D、再指名讀。
2、你還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聞到了什么?
(配樂)請選一個畫面寫一寫:按一定順序?qū)懀◤纳系较?、從遠到近、從下到上、從近到遠)還可按動靜結(jié)合的方法寫。)
3、交流寫話:(指名說→評講→自由讀)
我好像看到(灰蒙蒙的天空,碧波漾漾的音樂河面上,飛過一排白鷺,它們展翅在空中劃過一道優(yōu)美的弧線。(自由自在地飛翔)
西塞山隱隱約約,像害羞的小姑娘。不遠處小河叮叮咚咚地流淌著。
岸邊,桃花綻開了粉紅的笑臉,淡淡的香味撲鼻而來。河水漲高了,變綠了。河里不時游過一群群淡黃色的鱖魚。有時躍出水面,濺起朵朵小花。有時與花瓣捉迷藏,這里就像仙境一般。
評:(1)色彩豐富而協(xié)調(diào)。(2)把江南水鄉(xiāng)的春色之美描繪得如詩如畫,令人賞心悅目。(3)以動襯靜。(4)寫得生機勃勃。
(二)拓展信息,悟“不須歸”之情。
1、過渡:春景美,鱖魚肥,怪不得詞人張志和不須歸!你們了解過張志和嗎?老師也了解了一些。
2、補充介紹張志和生平。①出示照片和生平
②出示《唐書·張志和傳》中的句子: 每垂釣,不設(shè)餌,志不在魚也。
讀→你覺得他釣到了什么? 生①自由自在(板書)生②好心情 生④悠然自得 生③悠閑
3、是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漁父之意不在魚,在乎心情也。讓我們也做個快樂的、幸福的、悠閑的張志和吧!齊讀全詞。
4、過渡:張志和的哥哥張松齡讀了他這首詞后,也寫了一首詞。想讀嗎?
四、反復誦讀,初探詞牌特點
1、出示《和答/弟/志和/漁交歌》。自由讀 ①第一遍,我當兄長(師讀張松齡整首詞),你們當賢弟張志和讀整首詞。
②第二遍,他哥哥擔心弟弟神馳心醉于水鄉(xiāng)春景,流連忘 返、樂而忘歸,不再回家,于是:
師放慢讀兄長后兩句(生也放慢速度讀賢弟后兩句)③第三遍,師快讀兩句(生也快讀)④第四遍,(師慢讀最后一句)生也慢讀最后一句
⑤第五遍,師急呼喚,且須還!
生急回答:不須歸!
3、詞人在這山山水水之間,還愿意回去嗎?讓我們一起留住這美麗的山光水色,一起留下這份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背誦)出圖、配樂
4、欣賞唱詞,進一步體會意境和心境。
五、延伸課外,布置作業(yè)。
1、詞人還寫了另外四首《漁歌子》表現(xiàn)他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課外,大家可以去讀讀。
漁歌子
唐 張志和
《漁父樂》
春景美
鱖魚肥
不須歸 自由自在這首詞描寫了江南水鄉(xiāng)的情景,有鮮明的山光水色,有漁翁的悠閑自得,是一幅用詞寫的山水畫。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漁父戴青箬笠,穿綠蓑衣,在斜風細雨中樂而忘歸。他的釣竿上恐怕并無魚餌,只不過借垂釣坐賞這美好的風光,神馳心醉于水鄉(xiāng)春景而已。
全詩色彩明麗,用語活潑,生動地表現(xiàn)了漁父悠閑自在的生活。
這首小詞是以動襯靜,以景托人,景物全都呈現(xiàn)動態(tài):白鷺在飛翔,江中平滿的水流波光粼粼,桃花盛開,花瓣時時飄落水中,鱖魚在江中游動,斜風吹著細雨,交織成迷蒙的霧氣,置于這上下交互輝映的景物中心的是靜靜的漁翁,泛舟垂釣,他姿態(tài)的寧靜,正反映出內(nèi)心的恬淡。越是把景物的動態(tài)寫活寫足,越能表現(xiàn)漁翁的寧靜與詩人贊賞、陶醉于其間的心情。
其次是色彩豐富而協(xié)調(diào)。鷺鳥是白的,水流是銀白的,桃花是粉紅的,鱖魚是青黃間有黑斑,箬笠為青色,蓑衣綠色,加上條條雨絲,這些斑爛之色一上下映照,融為一體,把江南水鄉(xiāng)的春色之美描繪得如詩如畫,令人賞心悅目。
第五篇:漁歌子教案
《漁歌子》教學設(shè)計 教學目標:
1、理解《漁歌子》的詞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誦并默寫這首詞。
3、想象這首詞的畫面,并描述出來。
教學重點:學習詞的內(nèi)容,想象詞中描寫的情景。教學難點:結(jié)合詞句展開想象,并能描述出來。教學時間:一課時
學生準備:查閱資料了解有關(guān)詞的知識、了解張志和、積累張松齡的詞《和答弟志和漁父歌》。
教師準備:課件(包括詞語、音樂、畫面、自然界的聲音、古詩等)教學過程:
一、導入識詞,了解詞牌:
板書課題,讀課題。了解本首詞的詞牌名。
二、初讀古詞,整體感知。
1、出示自讀提示,讓學生先把整首詞讀通讀順,劃出不理解或難理解的詞句。
2、檢查六個詞的讀音。第一步讀準字音(西塞山、白鷺飛、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不須歸)
3、讓學生對詞語進行質(zhì)疑,理解詞義——“箬笠、蓑衣、不須歸”等。再讀詞語,第二步讀出詞語的含義來。
1、教學本課生字,著重指導“塞”字書寫。
2、學生字正腔圓地讀讀整首詞。師范讀,學生試著再把詞讀得有板有眼。
3、讓學生暢所欲言,讀了這首詞有什么感覺。
三、走進文本,想象畫面。
1、伴隨著音樂,想象畫面:看到什么,聽到什么,嗅到什么還想到了什么。
2、同桌交流感受到的美妙畫面。
3、全班交流,教師根據(jù)學生的發(fā)言板畫。適時引入有關(guān)春天的其他詩詞,豐富畫面,感受意境;并且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1、讓學生把整個畫面連起來具體生動地說一說。
2、配樂感情朗讀全詞。
四、揣摩語言,指導背誦。
1、第一次背誦,看著板畫,試著背誦整首詞。
2、第二次背誦,閉眼,邊想象邊背誦。
3、第三次背誦,邊背邊想:這首詞美在哪?
4、交流這首詞的美:色彩豐富、動靜結(jié)合。
五、對比拓展,升華情感。
1、學生交流為什么張志和要說“斜風細雨不須歸”。A、這里如詩如畫,令人如癡如醉,女生讀前兩句詞。B、作者怡然自得,怎不流連忘返,男生讀后兩句詞。
2、引入張志和的生平,進一步理解他的“不須歸”的原因。
3、拓展延伸:出示另一首《漁歌子》,學生自學感悟。
4、交流讀出了詩人怎樣的心情,是從哪些語句讀出來的。
5、全班身臨其境地朗讀《漁歌子》。
六、吟唱歌曲,布置作業(yè)。
1、教師哼唱歌曲——《漁歌子》。
2、學生伴著樂曲,輕聲吟唱。
3、布置作業(yè):繼續(xù)去了解張志和,找找其他幾首《漁歌子》讀讀。七:板書設(shè)計。
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進行板畫。
教材分析及設(shè)計說明:
《漁歌子》是人教版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23課《古詩詞三首》中的一首詞。這個單元圍繞“走進田園,熱愛鄉(xiāng)村”這一專題編排,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通過讀文,感受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美景,體驗洋溢著泥土氣息、自然質(zhì)樸的鄉(xiāng)村生活,并由此產(chǎn)生向往之情;同時引導學生在閱讀中能抓住景物的特點,體味優(yōu)美語言,學習表達方法,積累精彩句段。
《漁歌子》的作者是唐代詩人張志和。他既是詩人,又是畫家。所以他筆下是一片詩情畫意:遠山,白鷺,桃花,流水,鱖魚﹑垂釣的漁翁??這畫面是那么清新,這色彩是那么明麗,整個天地浸潤在朦朦煙雨中,寧靜而美好。整首詞動靜結(jié)合,意境優(yōu)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生動地表現(xiàn)了漁夫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這樣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已經(jīng)掌握了一定的詩詞學習方法。本學期,他們在第一單元學習《憶江南》時已經(jīng)接觸了詞這種文學樣式,對詞的常識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如何引導學生感受張志和“詞中有畫,畫中有詞”的表現(xiàn)特點,尤其是感悟“不須歸”的境界就成了教學的重難點。
基于此,我在這節(jié)課也便有意識地注意到了以下幾點:
一、營造豐厚的古典文化氛圍
古詩詞的學習應充滿一種詩情畫意的美,讓學生盡情地徜徉在古詩詞中,詩意地棲于課堂,別具一番情趣。所以整堂課教師應通過富有古典文化魅力的語言,營造一種學習詩詞的美好氛圍,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影響。我對課上的導語、過渡語上都做了精心推敲,并且課中也自然無痕地滲透了許多已學的古詩詞,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中國古詩詞的語言魅力,也使得整堂課語文味很足,上出了古詩詞的味道。
二、夯實字詞,注重學法指導
作為一節(jié)比賽課,我活用教材,將《漁歌子》作為第一課時來上,字詞教學是很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字詞的教學上,我也是煞費苦心。第一次讀,讀準字音;第二次讀,讀出詞語的含義;第三遍讀,記住難點的筆畫,正確書寫生字。三次的教學,三點要求,層次分明,解決了音、形、義的問題。在教學字詞的同時,滲透了讀詞的方法:讀詞要讀出語氣的變換,讀出詞語的含義,讓詞語“站起來,活起來”。讓學生感受到:聯(lián)系注釋,結(jié)合插圖,聯(lián)系上下文,想象畫面,反復吟誦等等,都是學習古詩詞的好方法。
三、引導想象,感悟意境
雖然只有27個字,但這首詞語言樸素生動,意境優(yōu)美,就是一幅畫。雖然大家常說“意境美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但是如果充分激發(fā)了學生的想象,教師也是可以讓這種詩情畫意變成學生生動的語言流淌出來的。我這課的教學重點定為:通過讀文和想象,能由詞到畫,感受鄉(xiāng)村的詩情畫意;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首先如何上出這首詞的意境美,讓學生真切感受到山野田園的如詩如畫又是這課的重中之重。于是讓學生充分想象、豐盈畫面以及教師輔以板畫的想法油然而生——在意境空遠的笛聲中,教師配以古典吟誦,將學生帶入畫中,盡情想象: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還想到了什么,于是學生思緒翩飛。繼于引導學生同桌互說,全班交流,讓學生具體描述心中的美景,讓他們心中的畫面有色彩,有聲音,有味道。在這過程中,教師適時地滲透已學的有關(guān)春天的古詩詞,以詞解詞,把詩詞的教學推到了一個較高的境界,也是學生更深刻地感受景色的美,詩詞意境的美。拓展延伸,走進詩人內(nèi)心
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 這首詞借景抒情,是首抒情詩。既然是抒情詩,就要關(guān)注詩人內(nèi)心的情感。所以,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也是本課的一個重點。在教學中,我抓住了“白鷺飛、鱖魚肥、不須歸”三個關(guān)鍵詞教學,通過朗讀,通過想象,體會作者的心情和那種悠閑自得、淡泊不爭的生活情趣。同時,適時引入詩一堂課光教學一首詩詞,容量是很小的,也是非常單薄的。我除了教學這首《漁歌子》,還引入了其他有關(guān)春天的詩詞,并且后面還補充拓展了他的另一首《漁歌子》,這首《漁歌子》也是描寫鄉(xiāng)村田園生活的一首詞,與本單元的專題很符合,同時它里面表達的“醉宿漁舟不覺寒”和前首中的“斜風細雨不須歸”有異曲同工之妙,能夠引領(lǐng)學生能夠走入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對于“一蓑煙雨任平生”、淡泊名利的張志和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在讓學生運用學習第一首詞的方法學習這首詞的同時,也解決了課文的第二個重點: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人張志和的生平,讓學生對詞中的難點“不須歸”有更進一步的理解。
五、注重多種形式朗讀,引導讀中感悟
朗讀在詩詞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同時也是目的。我在這課設(shè)計了多次不同的讀。每次讀都有明確的目的,力求做到讀得有層次有提升。從自讀時的讀通讀順,到再讀時的字正腔圓,再到教師范讀后的有板有眼。從“白鷺飛”中的帶著自己的理解的讀,到“桃花流水鱖魚肥”中美美地讀,再到“斜風細雨不須歸”中的想象讀,從教師引讀,到男女生讀,再到全體師生的深情配樂朗讀,多種朗讀的形式把學生的讀推向了一個又一個的情感高潮。教學目標:
1、能認識 “塞、鱖、箬、笠、蓑”等字,讀準字音,會寫“塞、鷺、笠”。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首詞。
3、體會詩詞內(nèi)容,通過想象,由詞到畫,感受到鄉(xiāng)村風光的畫意詩情;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
4、學生感受古詩詞之魅力,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yǎng)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教學重點:
通過讀文和想象,能由詞到畫,感受鄉(xiāng)村的詩情畫意;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教學難點:體會 “斜風細雨不須歸”的意境。學法滲透:
通過此課,讓學生意識到,詩詞可讀,可畫,可唱。結(jié)合課文拼音、注釋,想象畫面、聯(lián)系作者生平和已學詩詞是學習詩詞的好辦法。課前談話:
復習學生學過的詞——《憶江南》。了解學生對詞的掌握情況,因?qū)W定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