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言文斷句指津及配套練習
文言文斷句指津及配套練習
一、考點解析
斷句是考查文言文的傳統(tǒng)方式,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功,從前的大學入學國文考試,多采用此題型。
二、高考試題回放
(1)用“/”給第一部分文言文閱讀材料的最后一個自然段斷句。(3分)
史官曰交友之道難矣人當意氣相得時以身相許若無難事至事變勢窮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況既死而能養(yǎng)其親乎吾觀杜環(huán)事雖古所稱義烈之士何以過而世俗恒謂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誣天下士人哉
參考答案:史官曰/交友之道難矣/人當意氣相得時以身相許/若無難事/至事變勢窮/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況既死而能養(yǎng)其親乎/吾觀杜環(huán)事/雖古所稱義烈之士何以過/而世俗恒謂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誣天下士子哉(2006年高考語文廣東卷第12題)
(2)用斜線(/)給下列短文劃直線的部分斷句。(5分)太宗謂太子少師蕭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數(shù)自謂無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問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則脈理皆邪弓雖勁而發(fā)矢不直。
參考答案:太宗謂太子少師蕭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數(shù)/自謂無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問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則脈理皆邪/弓雖勁/而發(fā)矢不直。(2007年高考語文北京卷第11題)
從試卷的得分情況可以看出,考生文言文的斷句能力較差,這實質(zhì)上是缺乏文言文的語感。缺乏語感的原因無疑是平時只做題不讀書,誦讀得太少,而沒有必要的積累。語文學習在很大程度上要靠積累,靠感悟,靠熏陶,對文言文的學習更應如此。
三、方法指津
(一)通文意
碰到斷句篇章,不要急于答題,應當先誦讀這個篇章,通過誦讀,力求對全文的內(nèi)容有個大體的了解,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處,遵循先易后難的原則。
(二)抓標志
①發(fā)語詞和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唯、盍、夫、且夫、若夫”等以及表敬副詞竊、請、謹、敢這些詞常用在一句話的開頭,有領起全句的作用,前面可斷句。②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lián)詞,如“茍”“縱”“是故”“于是”“向使”“然而”“無論”“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
③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幫助斷句。
④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斷句; ⑤常用于句首的相對獨立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后都可斷句;
(三)察對話:文言文在敘述人物的對話時,經(jīng)常用“曰”“云”“言”等字,這為正確斷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們很容易根據(jù)上下文判斷出說話人以及所說的內(nèi)容。
(四)懂常識
此外,還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識,諸如年齡、稱謂、紀年紀日,職官等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也有助于我們正確斷句。古文化常識內(nèi)容較多,涉及到古人的衣食住行禮等各方面,高考一般考查中學課本里學過的內(nèi)容,因此,我們在復習中要做有心人,將課本上出現(xiàn)的文化常識熟記于心。這樣才能從容應試。
(五)知語法
文言文語序和現(xiàn)代文語序基本相同,即主語在前,謂語、賓語在后,修飾語—般在中心詞前。主語和賓語一般由名詞或代詞充當,謂語大多數(shù)是由動詞充當,而謂語又是構(gòu)成句子的核心,我們只要抓住謂語動詞,根據(jù)動詞位置及和前后詞語關系,進行推斷,就能提高斷句準確率。
(六)明修辭
古人寫文章,十分講究對仗工整,講究對應,好用對偶、排比、反復、對比、頂真等常用文言文辭格,這也為我們正確斷句提供了條件。利用這一特點進行斷句,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依總分
例如: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學記》)
譯文:學習的人有四種過失容易犯,教導的老師一定要知道。人在學習的時候,或有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或有得少為足的毛?。ㄖ酪恍┚蜐M足了),或有認為太容易,生起輕忽,不認真學習的毛病,或有自我設限,不求進步的毛病。這四種心理都不相同,必須先明白這些心理,然后才能挽救這些缺失。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yǎng)、增長優(yōu)點挽救過失的。
(八)辨句式:
1.文言文中,有很多特殊的“句式”,如感嘆句、駢偶句、問答句、對應句等,利用它們,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正確斷句,從而理解句意。
2.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別是文言文的固定結(jié)構(gòu)可以幫助我們斷句。比如:“??者,??也”這種典型的判斷句式?!安灰??乎”“孰與??乎”“其??乎”“安??哉”“何??為”等反問句式:“為??所??”“受??于??”“見??于??”等被動句式?!昂??之有” “唯??是??”等賓語前置句式。
3.文言固定句式: “如??何”“況??乎”“何(以)??為” “無乃??乎”“得無??乎”等。還有“無所”“有以”“無以”“以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無” “何以”“于是”“然則”這些復音虛詞,記住這些習慣上較為固定的詞組,不要把它們拆散,可以減少斷句失誤。
文言文斷句檢測練習
1.用“/”給這段話標上句讀(斷句)并翻譯
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 1.參考答案:“??得玉,??子罕。??受??曰:“??玉人,??寶也,??獻之。”??曰:“??為寶,??為寶。??與我,??寶也。??其寶。” 2.用“/”給這段話標上句讀(斷句)并翻譯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節(jié)選自《學記》)
2.參考答案: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對第一句,有同學這樣斷: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雖然從語感上看,這樣讀也很上口,但是,從文義上卻講不通。因此,斷句,首先要考慮的是文義的通暢。)
參考譯文:雖然有好菜擺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雖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義理),如果不去學習,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貴。所以說:學習過后才知道自己的學識不夠,教人之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學識不通達。知道不夠,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qū)W。知道有困難不通達,然后才能自我勉勵,發(fā)奮圖強。所以說:教與學相輔相成的。
3.用“/”給這段話標上句讀(斷句)并翻譯 文德后賀太宗
太宗曾罷朝怒曰會殺此田舍漢文德后問誰觸忤陛下帝曰豈過魏征每廷爭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驚曰皇后何為若是對曰妾聞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備數(shù)后宮安敢不賀
3.參考答案: 1.(1)太宗曾罷朝,怒曰:“會殺此田舍漢!”文德后問:“誰觸忤陛下 ”帝曰:“豈過魏征,每廷爭辱我,使我常不自得?!焙笸硕叱⒂谕?。帝驚曰:“皇后何為若是 ”對曰:“妾聞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備數(shù)后宮,安敢不賀 ”
(2)參考譯文:太宗有一次下朝后生氣地說:“真該殺了這個鄉(xiāng)巴佬!”文德皇后問:“誰惹陛下生氣了 ”太宗說:“誰能比魏征更讓我生氣每次朝會上都直言勸我,弄得我經(jīng)常不自在?!被屎舐犃送讼氯ゴ┥铣驹谕ピ豪铩L谡痼@地說:“ 皇后為什么這樣呢 ”皇后回答說:“我聽說君主圣明臣子們就忠誠,現(xiàn)在陛下圣明,所以魏征能夠直言勸告。我因能在您這圣明之君的后宮而感到慶幸,怎么能不向您祝賀呢 ”
4.閱讀語段,用“/” 為畫橫線的句子斷句并翻譯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 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 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彼炫脲橐?。
4.參考答案: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參考譯文:孩子是不能和他開玩笑的。孩子沒有知識,等著向父母學習,聽從父母的教誨?,F(xiàn)在你欺騙他,這是教孩子騙人啊。母親欺騙兒子,兒子就不相信他的母親,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5.閱讀語段,用“/” 為畫橫線的句子斷句并翻譯
張儀已學而游說諸侯。嘗從楚相飲,已而楚相亡璧。門下意張儀曰儀貧無行必此盜相君壁共執(zhí)張儀掠笞數(shù)百。不服,釋之。其妻曰:“嘻!子毋讀書游說,安得此辱乎 ”張儀謂其妻曰:“視吾舌尚在不?”其妻曰:“舌在也?!眱x曰:“足矣!”(《史記》《張儀列傳》)5.參考答案:(門下意張儀∕曰∕儀貧無行∕必此盜相君壁∕共執(zhí)張儀∕掠笞數(shù)百。)參考譯文:張儀停止學業(yè)后到各諸侯國游說。他曾陪伴楚國的相國飲酒,后來這位相國發(fā)現(xiàn)丟了一塊玉璧,他的門客懷疑是張儀偷的,說:“張儀貧困,行為不端,一定是他偷了相國的玉璧?!庇谑撬麄円黄鸢褟垉x抓來,用鞭子打了數(shù)百下,但張儀拒不承認也不服氣,只得放了他。他妻子說:“唉,你如果不去讀書游說,怎么會受到這樣的侮辱呢 ”張儀對他妻子說:“你看看我的舌頭還在不在 ”妻子笑著說:“舌頭還在?!睆垉x說:“這就夠了。
高考文言文斷句復習學案二
學習目標
1、在例析過程中學習并掌握文言文斷句的基本思路與方法;
2、在解題訓練中逐步形成文言文斷句能力。要點提示
(一)文言斷句的基本概念。
文言文斷句,傳統(tǒng)上稱之為“句讀”。明辨句讀,是閱讀古文最基本的能力。例:夔一足也
(二)文言斷句的基本原則:
1.要通讀全文,仔細體會詞、短語以及句子之間的聯(lián)系。2.要先易后難,把會斷的句子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斷開。3.要重視內(nèi)容,斷完后根據(jù)句子的含義、文章的內(nèi)容再核對一遍。例: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 【試一試】
(1)無雞,鴨亦可;無魚,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無雞鴨亦可,無魚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2)“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p>
(3)七十老翁產(chǎn)一子,人曰非是也。家業(yè)盡付與女婿,外人不得干預。七十老翁產(chǎn)一子,人曰“非”,是也。家業(yè)盡付與,女婿外人,不得干預?!緮嗑渚唧w方法】
一、名詞斷句法。
通讀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國家名、官職名等。這些名詞常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然后考慮:什么人,辦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結(jié)果等。
(找動詞)文言句式中,主謂結(jié)構(gòu)居多,但主語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關鍵是抓住動詞,以動詞為中心,找前后結(jié)構(gòu)關系,確定主干,從而斷開句子。⑴人稱代詞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詞,代說話或?qū)懳恼碌娜?,即今之所謂第一人稱代詞。其中“我”字,不僅各時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現(xiàn)在。其余的在現(xiàn)代漢語中都不用了。爾、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閣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話人,是第二人稱代詞,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你”“您”。其中“閣下”“陛下”有外交用語中還用。之、其、彼,代談話或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稱代詞,今作“他”或“它”,不僅代人,還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有的人”,“有時”; “莫”,相當于“沒有誰”,是無定指的代詞;
“相”作互指代詞,相當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與“相”的偏指現(xiàn)象極相似的還有“見”字,多代“我”,即《辭源》所謂“表示他人行為及于己”。⑵疑問代詞——文言的疑問代詞,問人的有“誰”“孰”“何”;“何”也問事。問事的還有“奚”“胡“曷”“惡”“安”“焉”等。
⑶指示代詞——文言常見的指示代詞有“此”“是”“斯”“茲”“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稱代詞外,還常作指示代詞。我們把這一步工作總結(jié)為標名(代)詞,定主賓。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現(xiàn)時往往用全稱,以后再出現(xiàn)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戰(zhàn)》中,“初,魯肅聞劉表卒”,先用全稱,以下“肅徑迎之”“肅宣權旨”就不再提姓了。例:
1、湖陽公主新寡/帝與共論/朝臣微觀其意
2、諸葛亮之次渭濱,關中震動,魏明帝深懼晉宣王戰(zhàn),乃遣辛毗為軍師。
2、匡廬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爐/峰北寺曰遺愛寺/介峰寺間/其境勝絕/又甲廬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樂天見而愛之/若遠行客過故鄉(xiāng)/戀戀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為草堂(選自《白居易集·草堂記》)
3、(趙困于秦)齊人、楚人投趙。趙人乏食,粟于齊,齊王弗許。周子曰:夫趙之于齊楚/捍蔽也/猶齒之有唇也/唇亡則齒寒/今日亡趙/明日患及齊楚矣/且救趙/高義也/卻秦師/顯名也/不務為此而愛粟/為國計者/過矣。
4、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舉事亦然/為其后可復者也/則事寡敗矣?!俄n非子·說林下》
譯文:雕刻人的技巧往往是,鼻子不如刻得大一點,眼睛不如刻得小一點。鼻子刻大了,可以削小;雕小了,就無法加大了。眼睛刻小了,可以修大;刻大了,就無法改小了。辦任何事情都是這個道理,對于那些不能恢復挽回的,開始就得特別謹慎小心,那么,失敗的可能性就會減少了。
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5、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二、虛詞斷句法。
①文言文中常見放在句首的發(fā)語詞有:夫、蓋、焉、惟、斯等等;
②放在句尾的語氣詞有:也、矣、乎、哉、與(歟)、焉、耶(邪)等等; ③以、于、為、則、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們的前后一般就不斷句;(“而”表轉(zhuǎn)折而且后面為一個比較長和完整的句子時,“而”字前面要斷開)④有些復音虛詞大體上都位于一句話的開頭,這些詞前一般要斷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雖然、至于、是故、向使、縱使等等。⑤疑問語氣詞: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與、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詞或固定結(jié)構(gòu)之后,一般可構(gòu)成疑問句,只要貫通上下文意,就可斷句。
⑥復句中的關聯(lián)詞:雖、雖然、縱、縱使、向使、假使、茍、故、是故、則、然則、或、況、而況、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豈、豈非,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纠印?/p>
1、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エM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禪山記》)
2、襄子曰:“不及紂二日耳,不亡何待?”優(yōu)莫曰:“桀紂之亡也∕遇湯武∕今天下盡桀也∕而君紂也∕桀紂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8226;刺奢》)
3、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枵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莊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4、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書未發(fā),威后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使者不說,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后尊貴者乎?”
5、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p>
三、對話標志斷句法。
文言文中對話、引文常常用“曰”“云”為標志,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出現(xiàn)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根據(jù)上下文判斷對話雙方,來斷句?!纠?/p>
1、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2、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于臣/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3、或謂:“郊島誰貧?”曰:“島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詩知之。郊曰:‘種稻耕白水,負薪斫青山?!瘝u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無煙。井底有甘泉,釜中嘗苦干?!鲜闲矫鬃宰?,而島家俱無,以是知之耳?!?/p>
4、龐蔥與太子質(zhì)于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薄岸搜允杏谢?,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薄叭搜允杏谢?,王信之乎?” 王曰:“寡人信之矣?!?/p>
4、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四、語序句式斷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對文言文句讀有著非常大的幫助。①判斷句、被動句、疑問句等特殊句式?!??者,??也”是典型判斷句式;
“不亦??乎”“孰與??乎”“其??乎”“安??哉”“何??為”等反問句式;
“為??所??”“受??于??”“見??于??”等被動句式; ②倒裝句的語序最值得注意。
③其他的一些固定格式?!叭??何”“況??乎”“何(以)??為”等固定句式。
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例: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 【例】
1、子墨子曰:“萬事莫貴于義。今謂人曰:‘予子冠履,而斷子之手足,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天下不若身之貴也。爭一言以相殺,是貴義于其身也。故曰,萬事莫貴于義也?!?/p>
2、晏平仲嬰者,萊之夷維人也。事齊靈公、莊公、景公、以節(jié)儉力行重于齊。既相齊,食不重肉,妾不食帛。
五、修辭方法斷句法。
文言文也是講究修辭的,頂真、排比、對偶、對稱、反復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方法。句式整齊,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點。利用這兩大特點,我們就可以比較好地斷句。比如: ① 頂真:
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 【例】具告沛公沛公大驚 【例】秦王坐章臺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
②對稱:
例:中山君喟然而仰嘆曰:“與不期眾少其于當厄怨不期深淺其于傷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國以一壺餐得士二人?!?/p>
③反復:
例:“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吾孰與徐公美”“我與徐公孰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這幾句在文章中間隔反復出現(xiàn),抓住這一特點,自然有助于斷句?!揪殹?/p>
1、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2、臣聞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3、光召尚書璽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奪之。
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5、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6、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nèi)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連橫而斗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7、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
8、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
9、君子之學也/入于耳/臧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見/終于不可及也。
【另外】文言文中的文史知識,包括人物的名、字、號、謚號、年號、地名、官名等。了解這些知識對文言文的斷句也會有幫助。
漢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嘗有戰(zhàn)斗功,高帝曰:“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绷荚唬骸笆汲计鹣纶?,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蹦朔鈴埩紴榱艉?,與蕭何等俱封。
六、總分關系斷句法。
依據(jù)總分關系可以比較方便地進行斷句?!纠?/p>
1、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jié)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損矣。
2、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zhàn)與不可以戰(zhàn)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3、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
七、再回首,細檢驗——題目做完回頭看,根據(jù)要求細檢驗。
題目做完后,通讀一遍,用語法分析或憑借語感,根據(jù)文言文斷句的基本要求,來檢驗斷句是否正確合理。
文言斷句的基本要求,即應該做到點斷后的字句都能講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講不通,那就可能有斷句錯誤的地方;做到點斷后的每一句話的內(nèi)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邏輯。如果內(nèi)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點錯。
【例】諸壘相次土崩,悉棄其器甲,爭投水死者十余萬,斬首亦如之。(《資治通鑒》卷十六)
這段話中,雖然每句話本身都講得通,但“爭投水死者十余萬”一句有悖情理:營壘崩潰,打了敗仗,棄甲逃命的兵士,為什么“爭投水死”呢?他們爭著投水,是為了活命,而不是自殺。因此,正確的標點,應在“爭投水”后加上一個逗號。那么,如何衡量斷句的正確與否呢?下面兩條方法可供參考。⑴斷句后,意思是否講得通。
例如《師說》中的幾句話,有人這樣標斷: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這句的毛病在于把句中表提頓的“也”誤為現(xiàn)代漢語中得副詞“也”了。錯斷之后,“也固先乎吾”如果還勉強說的過去的話,“也亦先乎吾”就根本講不通了 又如,《察今》在“刻舟求劍”故事后有一句總結(jié)性的話,有人給斷為: 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把“以故”看作“因此”,還可以理解,但后面的“法為其國與此同”又該如何理解呢?
⑵斷句后,內(nèi)容是否合理。
《師說》最后一段說:“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如果斷為“??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币馑家材芡?,但仔細推敲,就不夠合理了。因為韓柳的古文運動,提倡的是先秦兩漢的散文,“六藝經(jīng)傳”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僅僅好六藝經(jīng)傳,是不值得韓愈這樣褒獎的。更何況只有“六藝經(jīng)傳”才分科,才能稱為“通習”,這里說的李蟠“通習”的是六經(jīng)的經(jīng)文和傳文,這些在當時是必讀書目,所以才要“通習”之。
八、重平時,需勤練——打牢基礎看課本,培養(yǎng)語感讀經(jīng)典;操千曲,觀千劍,斷句也要常實踐。
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階梯,有了它還不能確保走進科學的殿堂,因為進入本身是需要行動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能力從何而來?以課本為本,掌握實詞、虛詞、句法、詞法,培養(yǎng)扎實的文言功底;熟讀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養(yǎng)語感。此外,就像古人說的“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曉聲”,要適當做一些專題練習。這樣,正確斷句的能力就會在閱讀中形成,在實踐中成熟,在運用中提高。
【檢測練習】
1、師曠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壞于壁
2、六法者何/一氣韻/生動是也/二骨法/用筆是也/三應物/象形是也/四隨類/賦彩是也/五經(jīng)營/位置是也/六傳移/模寫是也
3、昔虢太子死/扁鵲治而生之/扁鵲曰/我非能生死人者/我能治可生者耳/然不遇扁鵲/亦不生矣/若夫膏肓之病/雖醫(yī)和不能治矣
第二篇:文言文斷句練習(教師版)
文言文斷句、翻譯20練(教師版)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靠再適常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經(jīng)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誦曰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范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依,再適長山朱氏。即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五年未曾解衣就寢?;蛞够璧?,輒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經(jīng)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
譯文:范仲淹兩歲時就失去了父親,母親貧困沒有依靠,就改嫁了常山朱氏。他長大后,知道出身于世代為官的人家,感動地哭著辭別母親,離開到南都,進入學堂。不分日夜刻苦學習,五年以來不曾解開衣服好好睡覺,有時候發(fā)昏疲倦,就用冷水沖頭洗臉,經(jīng)常連頓稠粥都吃不飽,每天要到太陽過午才開始吃飯,于是就博通儒家經(jīng)典的要領,慷慨有抱負于天下。因此他經(jīng)常朗誦自己作品中的兩句話:“讀書人應當在天下人憂慮之前憂慮,在天下人快樂之后快樂?!睂λ苁求@異。2陳蕃愿掃除天下
藩年十五嘗閑處一室而庭宇蕪穢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藩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藩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藩年十五,嘗閑處一室,而庭宇蕪歲。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藩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藩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譯文:陳藩十五歲的時候,曾經(jīng)獨自住在一處,庭院以及屋舍十分雜亂。他父親同城的朋友薛勤來拜訪他,對他說:“小伙子你為什么不整理打掃房間來迎接客人?”陳藩說:“大丈夫處理事情,應當以掃除天下的壞事為己任。不能在乎一間屋子的事情?!毖η谡J為他有讓世道澄清的志向,與眾不同。
3班超投筆從戎
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jié)然內(nèi)孝謹居家常執(zhí)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至洛陽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yǎng)久勞苦嘗輟業(yè)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志哉
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jié)。然內(nèi)孝謹,居家常執(zhí)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至洛陽。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yǎng)。久勞苦,嘗輟業(yè)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志哉!”
譯文:班超為人有遠大的志向,不計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順勤謹,過日子常常辛苦操勞,不以勞動為恥辱。他能言善辯,粗覽了許多歷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也隨同班罟到了洛陽。因為家庭貧窮,班超常為官府抄書掙錢來養(yǎng)家。他長期抄寫,勞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兒,扔了筆感嘆道:“大丈夫如果沒有更好的志向謀略,也應像昭帝時期的傅介子、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xiāng)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說:“小子怎么能了解壯士的志向呢!”
4宗愨(què)乘風破浪
宗愨字元干南陽涅陽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愨年少時炳問其志愨曰愿乘長風破萬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貴必破我門戶兄泌娶妻始入門夜被劫愨年十四挺身與拒賊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時天下無事士人并以文藝為業(yè)炳素高節(jié)諸子群從皆好學而愨任氣好武故不為鄉(xiāng)曲所稱
宗愨字元干,南陽涅陽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愨年少時,炳問其志。愨曰:“愿乘長風破萬里浪?!北唬骸叭耆舨桓毁F,必破我門戶?!毙置谌⑵?,始入門,夜被劫,愨年十四,挺身與拒賊,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時天下無事,士人并以文藝為業(yè),炳素高節(jié),諸子群從皆好學,而愨任氣好武,故不為鄉(xiāng)曲所稱。
譯文:宗愨,字元干,是南陽涅陽人。他的叔父宗炳,學問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愨小的時候,宗炳問他長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駕著大風刮散綿延萬里的巨浪?!保ㄗ诒f:“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貴,也必然會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愨的哥哥宗泌結(jié)婚,結(jié)婚的當晚就遭到強盜打劫。當時宗愨才14歲,卻挺身而出與強盜打斗,把十幾個強盜打得四下潰散,根本進不了正屋。當時天下太平,有點名望的人都認為習文考取功名是正業(yè)。宗炳因為學問高,大家都喜歡跟著他讀儒家經(jīng)典。而宗愨因為任性而且愛好武藝,因此不被同鄉(xiāng)稱贊。5祖逖聞雞起舞
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為軍諮祭酒逖居京口糾合驍健言于睿曰晉室之亂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爭權自相魚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遺民既遭殘賊人思自奮大王誠能命將出師使如逖者統(tǒng)之以復中原郡國豪杰必有望風響應者矣睿素無北伐之志以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給千人廩布三千匹不給鎧仗使自召募逖將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陰起冶鑄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進
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為軍諮祭酒。逖居京口,糾合驍健,言于睿曰:“晉室之亂,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爭權,自相魚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遺民既遭殘賊,人思自奮,大王誠能命將出師,使如逖者統(tǒng)之以復中原,郡國豪杰,必有望風響應者矣!”睿素無北伐之志,以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給千人廩,布三千匹,不給鎧仗,使自召募。逖將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陰,起冶鑄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進。
譯文:當初,范陽人祖逖,年輕時就有大志向,曾與劉琨一起擔任司州的主簿,與劉琨同寢,夜半時聽到雞鳴,他踢醒劉琨,說:“這不是令人厭惡的聲音。”就起床舞劍。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馬睿讓他擔任軍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驍勇強健的壯士,對司馬睿說:“晉朝的變亂,不是因為君主無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亂,而是皇親宗室之間爭奪權力,自相殘殺,這樣就使戎狄之人鉆了空子,禍害遍及中原。現(xiàn)在晉朝的遺民遭到摧殘傷害后,大家都想著自強奮發(fā),大王您確實能夠派遣將領率兵出師,使像我一樣的人統(tǒng)領軍隊來光復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會有聞風響應的人!”司馬睿一直沒有北伐的志向,他聽了祖逖的話以后,就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僅僅撥給他千人的口糧,三千匹布,不供給兵器,讓祖逖自己想辦法募集。祖逖帶領自己私家的軍隊共一百多戶人家渡過長江,在江中敲打著船槳說:“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復成功,就像大江一樣有去無回!”于是到淮陰駐扎,建造熔爐冶煉澆鑄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繼續(xù)前進。6蘇武牧羊北海上
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于單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臥嚙雪與氈毛并咽之數(shù)日不死匈奴以為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別其官屬?;莸雀髦盟浼戎梁I蠌[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jié)牧羊臥起操持節(jié)旄盡落
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于。單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臥嚙雪,與氈毛并咽之,數(shù)日不死。匈奴以為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別其官屬?;莸?,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jié)牧羊,臥起操持,節(jié)旄盡落。
衛(wèi)律知道蘇武終究不可脅迫投降,報告了單于。單于越發(fā)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蘇武囚禁起來,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給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蘇武臥著嚼雪,同氈毛一起吞下充饑,幾天不死。匈奴以為神奇,就把蘇武遷移到北海邊沒有人的地方,讓他放牧公羊,說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歸漢。同時把他的部下及其隨從人員常惠等分別安置到別的地方。蘇武遷移到北海后,糧食運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儲藏的野生果實來吃。他拄著漢廷的符節(jié)牧羊,睡覺、起來都拿著,以致系在節(jié)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脫盡。7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茍富貴無相忘傭者笑而應曰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茍富貴,無相忘?!眰蛘咝Χ鴳唬骸叭魹閭蚋?,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譯文: 陳勝年輕時,曾經(jīng)被雇傭給人耕田種地,有一次,耕作中他忽然停下手來,走到田壟上,煩惱忿恨了許久,對伙伴們說:“要是誰將來富貴了,彼此都不要忘掉?!被锇閭冃χ鴳晢柕溃骸澳闶潜还蛡騺砀锏?,哪里來的富貴呢?”陳勝嘆息道:”唉,燕雀怎能知道天鵝的志向呢?” 8項羽志大才疏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于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庇谑琼椓耗私碳?,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譯文:項籍年少時,讀書沒有成就,就離開讀書去練劍,又無所成。項梁對他很生氣。項籍說:“讀書,只能夠讓人記住姓名而已。學劍,又只可以戰(zhàn)勝一個人,不值得學。要學就要學能戰(zhàn)勝千萬人的知識。”于是項梁開始教項籍學習兵法,項籍很高興;可是剛剛懂得了一點兒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學到底了。9孔門師徒各言志
顏淵季路伺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顏淵、季路伺。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鳖仠Y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譯文:顏淵、子路侍奉在孔子身邊。孔子對他們說:“何不各自說你們的志向呢?”子路說:“希望可以把車馬衣服皮袍等都和朋友一起分享共用,就算這些東西都破舊了也沒有什么遺憾?!鳖仠Y說:“希望不夸耀自己的長處,也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弊勇穼鬃诱f:“愿意聽您的志向。”孔子說:“(希望我)能讓老人過得安適,能讓所有朋友的信任,能讓年輕的人懷念。10王冕僧寺夜讀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癡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jié)摮鲎鹣ド蠄?zhí)策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見會稽韓性聞而異之錄為弟子遂為通儒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癡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jié)摮?,坐佛膝上,?zhí)策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見。會稽韓性聞而異之,錄為弟子,遂為通儒。
譯文: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聽完以后,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一頓。過后,他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從此以后就地離開家,寄住在寺廟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里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瑯瑯一直讀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個個面目猙獰兇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見似的。安陽的韓性聽說,覺得他與眾不同,將他收作學生,(王冕)于是學成了博學多能的儒生 11孫權喻呂蒙讀書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耶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jié)友而別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耶?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泵赡耸季蛯W。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jié)友而別。
譯文:當初,孫權對呂蒙說:“您現(xiàn)在擔任要職,不可以不學習!”呂蒙以軍中事務繁多為借口推辭了。孫權說:“我難道要您研究經(jīng)典成為博士嗎?只要您廣泛閱讀,見識從前的事情罷了,您說事務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讀書,自己覺得有很大的收獲?!庇谑菂蚊砷_始學習。到等魯肅經(jīng)過尋陽時,跟呂蒙一道議論軍事,非常驚訝地說:“您現(xiàn)在的才干謀略,不再是當年吳地的阿蒙!”呂蒙說:“讀書人離別三日,就應該重新別眼相看。大哥為什么這么遲才改變看法呢!”魯肅于是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jié)為朋友才辭別。12陸游筑書巢
吾室之內(nèi)或棲于櫝或陳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顧無非書者吾飲食起居疾病呻吟悲憂憤嘆未嘗不與書俱賓客不至妻子不覿而風雨雷雹之變有不知也間有意欲起而亂書圍之如積槁枝或至不得行則輒自笑曰此非吾所謂巢者耶乃引客就觀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吾室之內(nèi),或棲于櫝,或陳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顧無非書者。吾飲食起居,疾病呻吟,悲憂憤嘆,未嘗不與書俱。賓客不至,妻子不覿,而風雨雷雹之變有不知也。間有意欲起,而亂書圍之,如積槁枝,或至不得行,則輒自笑曰:此非吾所謂巢者耶!乃引客就觀之??褪疾荒苋?,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譯文:我的屋子里,有的書堆在木箱上,有的書陳列在前面,有的書放在床上,抬頭低頭,四周環(huán)顧,沒有不是書的。我的飲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傷,憂愁,憤怒,感嘆,不曾不與書在一起的??腿瞬粊戆菰L,妻子子女不相見,而刮風,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氣)變化,也不知道。偶爾想要站起來,但雜亂的書圍繞著我,好像積著的枯樹枝,有時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說:“這不是我說的鳥窩嗎?”于是邀請客人走近看??腿碎_始不能夠進入,已進屋的,也不能出來,于是(客人)也大笑著說:“確實啊,這像鳥窩?!?13董遇談三余勤讀
有人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從學者云苦渴無日遇言當以三余或問三余之意遇言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也
有人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睆膶W者云:“苦渴無日?!庇鲅裕骸爱斠匀唷!被騿枴叭唷敝狻S鲅裕骸岸邭q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也。”
譯文:有個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卻說:“必須在這之前先讀百遍?!币馑际牵骸白x書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顯現(xiàn)出來了?!鼻蠼痰娜苏f:“苦于沒時間?!倍稣f:“應當用‘三余’?!庇腥藛枴叭唷钡囊馑迹稣f:“冬天是一年的農(nóng)余時間(可以讀書),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時間(可以讀書),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余?!?14匡衡鑿壁借光
匡衡勤學而無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發(fā)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愿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匡衡,字稚圭,匡衡勤學而無燭。鄰居有燭而不逮(及,達到),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愿得主人書遍讀之?!敝魅烁袊@,資給以書,遂成大學。譯文:匡衡,字稚圭,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墻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xiāng)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锖饩偷剿胰プ龉凸?,又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匡衡,他說:“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書,通讀一遍。”主人深為感嘆,資助他學習。終于成為大學問家。15為人大須學問
(唐)太宗謂房玄齡曰:為人大須學問朕往為群兇未定,東西征討,躬親戎事,不暇讀書比來四海安靜,身處殿堂,不能自執(zhí)書卷,使人讀而聽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書內(nèi)古人云不學,墻面,蒞事惟煩不徒言也卻思少小時行事大覺非也
(唐)太宗謂房玄齡曰:“為人大須學問。朕往為群兇未定,東西征討,躬親戎事,不暇讀書。比來四海安靜,身處殿堂,不能自執(zhí)書卷,使人讀而聽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書內(nèi)。古人云:‘不學,墻面,蒞事惟煩?!煌窖砸病s思少小時行事,大覺非也。”
譯文:唐太宗對房玄齡說:“做人非常需要學習與求問。我過去因為許多兇敵沒有平定,東征西討,親自參與軍事,沒有空暇讀書。近來,到處安靜(沒有紛亂),人在殿堂,不能親自拿著書卷,(就)命令別人讀給我聽。做國君,做臣子及做父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書里。古人說:‘不學習,一無所知,處理事情只有煩惱。’不只是說說,回想年輕時的處事行為,很是覺得不對?!?/p>
16歐陽修三上作文
錢思公雖生長富貴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時嘗語僚屬言平生惟好讀書坐則讀經(jīng)史臥則讀小說上廁則閱小辭蓋未嘗頃刻釋卷也謝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廁必挾書以往諷誦之聲瑯然聞于遠近其篤學如此余因謂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蓋惟此尤可以屬思爾
錢思公雖生長富貴,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時嘗語僚屬言:平生惟好讀書,坐則讀經(jīng)史,臥則讀小說,上廁則閱小辭,蓋未嘗頃刻釋卷也。謝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廁,必挾書以往,諷誦之聲,瑯然聞于遠近,其篤學如此。”余因謂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蓋惟此尤可以屬思爾。”
譯文:錢惟演(錢思公)雖然生長在富貴之家,卻沒有什么嗜好。在西京洛陽的時候,曾經(jīng)對僚屬說:平生唯獨愛好讀書,坐著讀經(jīng)書、史書,睡者則讀先秦百家著作和各種雜記,入廁的時候則讀小令。所以從未把書放下片刻。謝絳(謝希深)曾經(jīng)說:“和宋公垂一起在史院的時候,他每次入廁一定帶上書,古書之聲,清脆響亮,遠近都能聽見,好學竟到了如此地步?!蔽乙虼藢χx絳說:“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半在‘三上’,即馬上、枕上、廁上。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好好構(gòu)思啊。” 17林逋論學問
學者之問也不獨欲聞其說又必欲知其方不獨欲知其方又必欲為其事而以既問于師又辯諸友為當時學者之實務蓋學以學為人也問以問所學也既為人則不得不學既學之則不容不問
學者之問也,不獨欲聞其說,又必欲知其方:不獨欲知其方,又必欲為其事。而以既問于師,又辯諸友,為當時學者之實務。蓋學以學為人也,問以問所學也。既為人則不得不學,既學之則不容不問。
譯文:求學的人提問,不光要聽師長的論說,還一定要了解他們治學的方法;不光要了解方法,還要實踐師長所教誨的事。這其中,既能向師長請教、又能跟朋友探討,是求學的人最實在的事情。這是因為學習是為了學習做人的道理,提問是為了弄清學習中的疑難。作為一個人不能不學習,學習就當然不能不提問。18歐陽修誨學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則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則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 譯文:(如果)玉不雕琢,(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學習,(也就)不會懂得道理。然而玉這種東西,有(它)永恒不變的特性,即使不琢墨制作成器物,但也還是玉,(它的特性)不會受到損傷。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就會發(fā)生變化。(因此,人們?nèi)绻┎粚W習,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從而變成品行惡劣的小人,難道不值得深思嗎? 19貪污者不得歸本家
包孝肅公家訓云: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臟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豎于堂屋東壁,以詔后世又十四字珙者,孝肅之子也
包孝肅公家訓云:“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臟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豎于堂屋東壁,以詔后世?!庇质淖帧g钫?孝肅之子也。
譯文:包孝肅公(包拯謚號)包拯在家訓中有這樣一段話:“后代包家子孫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貪污財物罪而撤職的人,都不允許回歸老家;死了以后,也不允許葬在家族祖墳上。如不繼承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孫后代?!痹墓灿腥邆€字。在家訓后面簽字時又寫道:“希望包珙把上面一段文字刻在石塊上,把刻石豎立在堂屋東面的墻壁旁,用來曉喻包家后代子孫?!痹挠钟惺膫€字。包珙,就是包拯的兒子。20曾子殺豬明不欺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原文: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逼捱m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痹釉唬骸皨雰悍桥c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彼炫脲橐?。譯文: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她的孩子邊跟著她邊小聲哭,母親對他說:“你回去,等我回家后殺豬給你吃?!逼拮尤ゼ猩匣貋砹?,看見曾子就要抓住豬把它殺了,妻子阻止他說:“剛才只不過是和小孩子開玩笑罷了?!痹诱f:“孩子是不能和他隨便開玩笑的。孩子是不懂事的,是要向父母學習的,聽從父母的教導。如今你欺騙他,這就是教他學會欺騙。母親欺騙孩子,孩子就不會再相信母親,這不是教育孩子該用的方法?!痹佑谑蔷桶沿i煮了。
第三篇:文言文斷句練習二
文言文斷句練習2
1、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2、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
3、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
4、昔虢太子死扁鵲治而生之扁鵲曰我非能生死人者我能治可生者耳然不遇扁鵲亦不生矣若夫膏肓之病雖醫(yī)和不能治矣
5、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衰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
6、范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靠再適常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經(jīng)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誦曰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7、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茍富貴無相忘傭者笑而應曰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8、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于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9、顏淵季路伺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10、晉平公問于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11、學者之問也不獨欲聞其說又必欲知其方不獨欲知其方又必欲為其事而以既問于師又辯諸友為當時學者之實務蓋學以學為人也問以問所學也既為人則不得不學既學之則不容不問
12、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文言文斷句練習3
1、孟子幼時其舍近墓常嬉為墓間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處子也遂遷居市旁孟子又嬉為賈人衒賣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旁孟子乃嬉為設俎豆揖讓進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處吾子矣遂居焉
2、(顏)回年二十九發(fā)盡白蚤死孔子哭之慟曰自吾有回門人益親魯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3、呂蒙正相公不喜記人過初參加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簾內(nèi)指之曰是小子亦參政耶蒙正佯為不聞而過之其同列怒令詰其官姓名蒙正遽止之罷朝同列猶不能平悔不窮問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則終身不能復忘固不如無知也不問之何損時人服其量
4、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后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yōu)劣
5、帝臵酒洛陽南宮上曰列侯諸將毋敢隱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與之與天下同其利項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字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供給軍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為我所禽也
6、狄梁公與婁師德同為相狄公排斥師德非一日則天問狄公曰朕大用卿卿知所自乎對曰臣以文章直道進身非碌碌因人成事則天久之曰朕比不知卿卿之遭遇實師德之力因命左右取筐篋得十許通薦表以賜梁公梁公閱之恐懼引咎則天不責出于外曰吾不意為婁公所涵而婁公未嘗有矜色
7、滕文公問曰滕小國也間于齊楚事齊乎事楚乎孟子對曰是謀非吾所能及也無已則有一焉鑿斯池也筑斯城也與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則是可為也
8、景公問晏子曰國何患晏子對曰患夫社鼠公曰何謂也對曰夫社束木而涂之鼠因往托焉熏之則恐燒其木灌之則恐敗其涂此鼠所以不可得殺者以社會故也夫國亦有社鼠人主左右是也內(nèi)則蔽善惡于君上外則賣權重于百姓不誅之則為亂誅之則為人主所案據(jù)腹而有之此亦國之社鼠也
文言文斷句練習4
1、賞 罰 之政 謂 賞 善 罰 惡 也 賞 以 興 功 罰 以 禁 奸 賞 不 可 不平罰 不 可 不 均 賞 賜 知 其 所 施 則 勇 士 知 其 所 死 刑 罰 知 其 所 加 則 邪 惡 知 其 所 畏 故 賞 不 可 虛 施 罰 不 可 妄 加 賞 虛 施 則 勞 臣 怨 罰 妄 加 則 直 士 恨
2、政 姊 榮 聞 人 有 刺 殺 韓 相 者 賊 不 得 國 不 知 其 名 姓 暴 其 尸 而 縣 之 千 金 乃 於 邑 曰 其 是 吾 弟 與 嗟 乎 嚴 仲 子 知吾 弟 立 起 如 韓 之 市 而 死 者 果 政 也
3、楊 朱 過于 宋 東 之 逆 旅 有 妾 二 人 其 惡 者 貴 美 者 賤 楊 子 問 其 故 逆 旅 之 父 答 曰 美 者 自 美 吾 不 知 其 美 也 惡 者 自 惡 吾 不 知 其 惡 也 楊 子 謂 弟 子 曰 行 賢 而 去 自 賢 之 心 焉 往 而 不美
4、孟 子 曰言近而 旨 遠 者 善 言 也 守 約 而 施 博 者 善 道 也 君 子 之言 也 不 下 帶 而 道 存 焉 君 子 之 守 修 其 身 而 天 下平人 病 舍 其 田 而 蕓 人 之 田 所 求 于 人 者 重 而 所 以 自 任 者 輕
5、富 貴 名 譽 自 道 德 來 者 如 山 林 中 花 自 是 舒 徐 繁 衍 自 功 業(yè) 來 者 如 盆 檻 中 花 便 有 遷 徙 興 廢 若 以 權 力 得 者 如 瓶 缽 中 花 其 根 不 植 其 萎 可 立 而 待 矣
6、孔 融 被 收 中 外 惶 怖 時 融 兒 大 者 九 歲 小 者 八 歲 二 兒 故 琢 釘 戲了 無 遽 容 融 為 使 者 曰 冀 罪 止 于 身 二 兒 可 得 全 否 兒 徐 進 曰 大 人 豈 見 覆 巢 之 下 復 有 完 卵 乎 尋 亦 收 至
7、陳 太 丘 與 友 期 行 期 日 中 過 中 不 至 太 丘 舍 去 去 后 乃 至 元 方 時 年 七 歲 門 外 戲 客 問 元 方 尊 君 在 不 答 曰 待 君 久 不 至 已 去 友 人 便 怒 曰 非 人 哉 與 人 期 行 相 委 而 去 元 方 曰 君 與 家 君 期 日 中 日 中 不 至 則 是 無 信 對 子 罵 父 則 是 無 禮 友 人 慚 下 車 引 之 元 方 入 門 不 顧
第四篇:文言文斷句翻譯練習(教師)
文言文斷句翻譯練習(教師版)
閱讀下面幾個文言小段,完成后面練習。
(一)教子不欺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逼?適 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 特 與嬰兒戲耳?!痹釉唬骸?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彼炫脲橐?。1.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 ①曾子之妻 之 市 之:到 ②妻 適 市來 適:往、到 ③ 特 與嬰兒戲耳 特:只不過 2.翻譯劃線的句子 顧反,為女殺彘。答:等我回來,給你殺豬。
3.給“曾子曰”一段話斷句,并翻譯。
斷句: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翻譯:孩子是不能和他開玩笑的。孩子沒有知識,等著向父母學習,聽從父母的教誨?,F(xiàn)在你欺騙他,這是教孩子騙人啊。母親欺騙兒子,兒子就不相信他的母親,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4.這段文字說明了什么道理?
答: 父母的行為會直接影響孩子,父母應該作子女的表率。
(二)臧孫行猛政
臧孫行猛政,子貢非之 ,曰:“ 獨不聞子產(chǎn)之相鄭乎推賢舉能抑惡揚善有大略者不問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給人足囹圄空虛。子產(chǎn)卒,國人皆叩心流涕,三月不聞竽琴之音。其生也見愛,死也可悲!” 1.給第一處畫線句子斷句并加以翻譯。
斷句:獨不聞子產(chǎn)之相鄭乎?推賢舉能,抑惡揚善;有大略者不問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給人足,囹圄空虛。翻譯: 難道沒有聽說過子產(chǎn)作鄭國相的事嗎?推舉品德高尚的人,提拔才能出眾的人,壓制邪惡,褒揚善行;對有杰出謀略的人不去計較他的缺點,對有深厚德行的人不去指責他的小毛??;家家富裕,人人充足,監(jiān)獄卻空閑了起來。2.翻譯畫線的句子 其生也見愛,死也可悲!
答:他活著的時候被人們愛戴,死后人們?yōu)樗础?/p>
(三)知人善任
子產(chǎn)之從政也,擇能而使之。馮簡子能斷大事;子太叔美秀而 文 ;公孫揮能知四國之為①,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貴賤、能否,而又善于辭令;裨諶能謀,謀于野則 獲,謀于邑則否。鄭國將有諸侯之事②子產(chǎn)乃問四國之為于子羽且使多為辭令與裨諶乘以適野使謀可否而告馮簡子使斷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應對賓客。是以 鮮 有敗事?!蹲髠鳌は骞荒辍?/p>
注:①四國之為:四周鄰國所作的事。②諸侯之事:諸侯之間的重大政治活動。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字詞: ①子太叔美秀而文 文:文雅 ②謀于野則獲 獲:得到(正確的方法)③是以鮮有敗事 鮮:少 2.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 子產(chǎn)之從政也,擇能而使之。
答:子產(chǎn)管理政事,總是選擇有能力的人加以任用。3.給第二處畫線句子斷句,并翻譯全句。
斷句:鄭國將有諸侯之事,子產(chǎn)乃問四國之為于子羽,且使多為辭令。與裨諶乘以適野,使謀可否。而告馮簡子,使斷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應對賓客。
翻譯:鄭國將有諸侯之間重大政治活動的時候,子產(chǎn)就向子羽詢問四周鄰國所做的事情,并讓他多參加談判等交涉的活動。然后和裨諶一同乘車去到郊外,讓他謀劃怎樣做可行,怎樣做不行。然后把計劃告訴馮簡子,讓他參與決斷。一切準備妥當,就交給子太叔讓他去執(zhí)行,來應對各國賓客。4.這段文字說明了什么道理?
答:這個故事說明如果知人善任,善于調(diào)動大家的積極性,辦事就很少會遭到挫折和失敗。
(四)宮之奇知虞將亡
伐虢之役,師出于虞。宮之奇 諫 而不聽,出,謂其子曰:“虞將亡矣!唯忠信者能留外寇而不害。除暗①以應外謂之忠定身以行事謂之信今君施其所惡于人暗不除矣以賄滅親身不定矣夫國非忠不立非信不固。既不忠信,而留外寇,寇知其釁②而歸 圖 焉。已自拔其本矣,何以能久? 吾不去,懼 及 焉?!币云滏邰圻m西山。三月,虞乃亡?!秶Z·晉語二》
注:①除暗:識破對手的詭計。②釁:破綻,弱點。③孥:妻子兒女。1.解釋文中加點的字詞:
①宮之奇 諫 而不聽 諫:勸告 ②寇知其釁而歸 圖 焉 圖:圖謀 ③吾不去,懼及焉 及:累及 2.為第一處劃線句斷句,并翻譯。
答:斷句:除暗以應外謂之忠,定身以行事謂之信。今君施其所惡于人,暗不除矣;以賄滅親,身不定矣。夫國非忠不立,非信不固。
翻譯:識破對方的詭計來(與其周旋)應付他們,叫作忠;堅持自身的人格來行事叫作信。現(xiàn)在虞君把自己憎惡的事情施加在別人身上,就說明他沒有識破晉國的詭計;因為貪圖晉國的賄賂就允許他滅掉自己親近的國家,就是沒有堅持自己的立身之道。一個國家沒有忠就不能生存,沒有信就不能穩(wěn)固。3.翻譯第二處劃線的句子: 已自拔其本矣,何以能久?
答:(這種做法)已經(jīng)拔除了自己的根本了,憑什么能長久(存在下去)呢? 4.宮之奇的話說明了什么道理? 答: 忠信是立國之本。
(五)齊人說靖郭君
靖郭君將城薛,客多以諫。靖郭君謂謁者:“無為客通?!饼R人有請者曰:“臣請三言而已矣!益 一言,臣請烹?!本腹蛞娭???挖叾M曰:“海大魚?!币蚍醋?。君曰:“客有于此?!笨驮唬骸氨沙疾桓乙运罏閼??!本唬骸巴?,更 言 2 之?!睂υ唬骸?君不聞大魚乎網(wǎng)不能止鉤不能牽蕩而失水則螻蟻得意焉今夫齊亦君之水也君長有齊蔭奚以薛為 ? 失齊,雖隆薛之城到于天,猶無益也?!本唬骸吧啤!蹦?輟 城薛?!稇?zhàn)國策·齊策一》 1.解釋文中加點詞語:
①靖郭君將城薛 城:修筑城墻 ② 益一言,臣請烹 益:增加 ③亡,更 言之 更:再 ④乃輟城薛 輟:停止
2.翻譯“失齊,雖隆薛之城到于天,猶無益也?!币痪?。答:失去齊國,即使把薛地的城池修到天那么高,也還是沒有用處。
3.斷句:君不聞大魚乎?網(wǎng)不能止,鉤不能牽,蕩而失水,則螻蟻得意焉。今夫齊,亦君之水也。君長有齊蔭,奚以薛為? 翻譯:您沒聽說過海里的大魚嗎?用網(wǎng)不能逮住它,用鉤不能牽住它,一旦跳蕩離開了海水,螞蟻就可以稱心如意的把它吃掉了?,F(xiàn)在齊國,也就是您的水啊。您如果能長久的有齊國的保護,還要小小的薛城做什么呢? 4.請說一說這段文字的主旨。
答: 文章主旨是說只有保持國家的強大才能長治久安。
(六)中山君饗士
中山君 饗 都士,大夫司馬子期在焉。羊羹不遍,司馬子期怒而走于楚,說楚王伐中山,中山君 亡。有二人挈戈而隨其后者,中山君 顧 謂二人:“子奚為者也?”二人對曰:“臣有父,嘗餓且死,君下壺餐 餌 之。臣父且死,曰:‘ 中山有事,汝必死之。'故來死君也?!敝猩骄叭欢鰢@曰:“ 與不期眾少其于當厄怨不期深淺其于傷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國以一壺餐得士二人?!? 《戰(zhàn)國策·中山策》 1.解釋文中加點詞語: ①中山君饗都士 饗:宴請 ②中山君亡 亡:逃亡 ③中山君顧謂二人 顧:回頭 ④君下壺餐 餌 之 餌:給吃 2.翻譯第一處劃線的句子: 中山有事,汝必死之
答:如果中山國有了急難,你們一定要為它效死力。3.為第二處畫線部分斷句并翻譯。
斷句:與不期眾少,其于當厄;怨不期深淺,其于傷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國,以一壺餐得士二人。
翻譯:給人東西不在于多少,應該在他災難困苦的時候(給予幫助);怨恨不在于深淺,重要的是不要使人傷心。我因為一杯羊羹亡了國,卻因為一碗飯得到了兩個勇士。4.中山君的感嘆說明了什么?
答:說明兩點:一是怨恨不在大小,任何時候都不要做使人怨恨的事;二是要急人之難,在別人困難的時候給以幫助才是最可貴的。
(七)上下其手
二十六年,楚侵鄭。五月,至于城麇。鄭皇頡 戍 之。出與楚師戰(zhàn)敗穿封戌囚皇頡公子圍與之爭之。正 于伯州犁。伯州犁曰:“請問于囚?!蹦肆⑶?。伯州犁曰:“所爭,君子也,其何不知!” 上 其手,曰:“夫子為王子圍,寡君之貴介弟也。”下其手,曰:“此子為穿封戌,方城外之縣尹也。誰 獲 子?”囚曰:“ 頡遇王子弱焉。”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1.解釋文中加點字詞:
①鄭皇頡戍之 戍:守衛(wèi) ② 正于伯州犁 正:評定是非 ③ 上 其手,曰 上:向上,這里指抬高 ④誰 獲 子 獲:俘虜 2.為第一處畫線部分斷句并翻譯。
斷句:出與楚師戰(zhàn),敗。穿封戌囚皇頡,公子圍與之爭之。
翻譯:(皇頡)出兵與楚國軍隊交戰(zhàn),打了敗仗。穿封戌抓住了皇頡,公子圍和他爭奪這個俘虜。3.翻譯劃線的句子: 頡遇王子弱焉。
答 :我是碰上王子才打了敗仗的。
4.“上下其手”后來成為一個成語。從文中內(nèi)容判斷,請說說這個成語的含義。答:比喻耍弄政治手腕,營私舞弊。
(八)子產(chǎn)不毀鄉(xiāng)校
鄭人游于鄉(xiāng)校,以論執(zhí)政。然明謂子產(chǎn)曰:“毀鄉(xiāng)校,如何?”子產(chǎn)曰:“何為? 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議執(zhí)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 我聞忠善以 損 怨,不聞作威以防怨。豈不遽止,然猶防川,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 克 救也。不如小決使道,不如吾聞而藥之也?!比幻髟唬骸懊镆步穸笾嶙又?信 可事也。小人實不才。若果行此,其鄭國實賴之,豈唯二三臣?”仲尼聞是語也,曰:“以是觀之,人謂子產(chǎn)不仁,吾不 信 也。”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注:子產(chǎn),名公孫僑,子產(chǎn)是他的字。春秋時著名的政治家。然明,鄭國大夫,名蔑。鄉(xiāng)校:當時地方公眾聚會議事的場所。1.解釋文中加點字詞:
①我聞忠善以損怨 損:減少,消除 ②吾不 克 救也 克:能 ③知吾子之信可事也 信:的確 ④吾不信也 信:相信 2.為第一處畫線部分斷句并翻譯。
斷句: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議執(zhí)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 翻譯:人們早晚回來到這里游玩,來議論我們執(zhí)政的好與壞。他們認為好的,我們就推行它,他們憎惡的,我們就改正它。這是我的老師啊,為什么要毀掉它呢? 3.翻譯第二處劃線的句子: 不如小決使道,不如吾聞而藥之也。
答:不如稍微疏通,使河水疏導;不如我聽到(這些意見),把它們當作藥物啊。4.這則故事表現(xiàn)了子產(chǎn)的什么品質(zhì)? 答:表現(xiàn)了子產(chǎn)善于體察民情,充分尊重民意的從政作風。
(九)曾參殺人
(甘茂曰:)“昔者曾子 處 費,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有頃焉,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杼逾墻而 走。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賢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適二三人,臣恐王為臣之投杼也?!蓖踉唬骸肮讶瞬宦犚玻埮c子盟?!庇谑桥c之盟于息壤。《戰(zhàn)國策·秦策二》 1.解釋文中的加點字:
(1)昔者曾子處費 處:在,住在(2)投杼逾墻而走 走:逃跑 2.為第一處劃線部分斷句并翻譯。
斷句: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
翻譯:憑著曾參的賢德,和他母親對他的信任,有三個人懷疑他,就連慈愛的母親都不相信他了。3.“臣恐王為臣之投杼也”一句的言外之意是: 答:我恐怕您也會聽了有人說我的壞話而懷疑我。
(十)襄子飲酒
趙襄子飲酒,五日五夜不廢酒,謂侍者曰:“我 誠 邦士也。夫飲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 ??!”優(yōu)莫曰:“君 勉 之!不及紂二日耳!紂七日七夜,今君五日?!毕遄討?,謂優(yōu)莫曰:“然則吾亡乎?”優(yōu)莫曰:“不亡?!毕遄釉唬骸安患凹q二日耳,不亡何待?”優(yōu)莫曰:“ 桀紂之亡也遇湯武今天下盡桀也而君紂也桀紂并世焉能相亡? 然亦殆矣!” 西漢·劉向《新序·刺奢》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字詞:
(1)我誠邦士也 誠:確實,實在(2)而殊不病 ?。浩>耄?)君勉之 勉:努力 2.為文中畫線句斷句并翻譯。
斷句:紂之亡也,遇湯武,今天下盡桀也,而君紂也,桀紂并世,焉能相亡?
翻譯:桀紂之所以滅亡,是因為遇到了商湯王、周武王那樣的賢君,現(xiàn)在天下都是夏桀王,而您是商紂王,桀紂同時存在,怎能互相滅亡呢?
第五篇:文言文斷句
文言文斷句
[教學目標] 掌握文言文斷句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如何抓標志斷句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方法]研討法、講練結(jié)合 [教學準備]多媒體、PPT課件 [教學內(nèi)容]
一、什么叫斷句
古書無標點,古人讀書都要自己斷句,常常在一句話的末了用“?!睌嚅_,叫“句”;在一句之內(nèi)語氣停頓的地方用“、”斷開,叫“讀”(dòu)?,F(xiàn)代用的標點符號是“句讀”的發(fā)展,所以用標點符號給古書斷句也可以叫斷句讀。試題形式:
(1)用“/”斷開(2)加標點
二.課前激趣:◇一次會上,郭沫若拿出一張字條,上有一段古文,他請在座的朋友標點。這段文字很簡單:“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在座的朋友提供了四種答案:
一、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二、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三、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四、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這段話到底該如何標點?(貢樹銘《郭沫若的試題》,載2001年第4期《咬文嚼字》)[評介:原文出自《孟子·滕文公上》。作者給出的參考答案是第四種。意思是:“舜是什么?是人;我是什么?是人。有作為者也應該像他那樣?!惫盼臎]有標點,讀古書首先要學句讀。句讀不通,難解真意。何以見得?此例可證。] ◇「石室詩史」 趙元任
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施拾是十獅尸,適施石室。石室濕,施拭室。施始試食十獅尸,食時,始識是十獅尸實十石獅。試釋是事。
三.斷句,總結(jié)方法 ○齊景公謂子貢曰:“子誰師?”曰:“臣師仲尼?!惫唬骸爸倌豳t乎?”對曰:“賢?!惫唬骸捌滟t何若?”對曰:“不知也。”公曰:“子知其賢而不知其奚若,可乎?”對曰:“今謂天高無少長愚智皆知高高幾何皆曰不知也是以知仲尼之賢而不知其奚若?!?答案:(2分)今謂天高,無少長愚智皆知高,高幾何?皆曰不知也,是以知仲尼之賢而不知其奚若。
(共有四處應該停頓的地方,斷對2-3處給1分,4處都對給2分)小結(jié)1:抓語句核心,一般是謂語,然后前后追問,進行推斷。
注意:抓主謂賓進行斷句。我們知道,文章中有一些詞語是屬上還是屬下,有時難以斷定,而當運用語法知識劃主、謂、賓時,則容易解決。
例:帝與共論朝臣微觀其意
“朝臣”是“論”的賓語,當屬上,不能作“觀”的主語,即此處標點應為“帝與共論朝臣,微觀其意”,而不能斷成“帝與共論,朝臣微觀其意”。另如:方且圖之后弘被引見
“方且圖之”的“之”,是屬上還是屬下?按現(xiàn)代漢語習慣,容易把“之”和“后”連起來讀。但這里“之”是圖的賓語,應屬上,即此處應斷為“方且圖之,后弘被引見”,而不能斷為“方且圖,之后弘被引見”。練習
有婦人晝?nèi)罩枚荷成隙揭掠谒呋⒆陨缴像Y來婦人倉皇沉水避之二小兒戲沙上自若虎熟視久之至以首抵觸庶幾其一懼而兒癡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懼之人威亦無所施歟
答案:有婦人晝?nèi)罩枚荷成隙揭掠谒??;⒆陨缴蟻恚瑡D人倉皇沉水避之。二小兒戲沙上自若?;⑹煲暰弥?,至以首抵觸,庶幾其一懼;而兒癡,竟不知怪?;⒁嘧淙?。意(料想)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懼之人,威亦無所施歟!
譯文: 有個婦女把二個小孩放在沙灘上自己在水邊洗衣服.有只老虎從山上跑下來,婦女急忙跳到水中躲避老虎,兩個小孩卻仍在沙灘上嬉戲,老虎看了很久,甚至用頭去觸碰小孩子,大概是老虎害怕了吧,而小孩子懵懂無知,竟然不以為怪.我想老虎吃人一定要先用虎威震懾,可是遇到不怕老虎的人威無處施加.
○人之生斯世也但知以已死者為鬼而未知未死者亦鬼也酒罌飯囊或醉或夢塊然泥土者則其人雖生與死之鬼何異余嘗見未死之鬼吊已死之鬼未之思也特一間耳
答案:人之生斯世也,但知以已死者為鬼,而未知未死者亦鬼也。酒罌飯囊,或醉或夢,塊然(無知無覺的樣子)泥土者,則其人雖生,與死之鬼何異?余嘗見未死之鬼吊已死之鬼,未之思也,特一間耳。小結(jié)2:找虛詞:“夫、惟、蓋、凡、竊、請、敬”等發(fā)語詞和表敬副詞,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句首,那么,就要在它前面斷開?!昂?、哉、也、矣、歟、焉”等語氣詞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句尾?!耙?、于、為、而、則”等連詞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句中。根據(jù)這一特點,找出虛詞就有助于斷句。“故”,“豈”、“微”、“若夫”、“且夫”“今夫”“嗟夫”“愚以為”“然則”“是故”“得無”“是時”“昔者”“既而”“俄而”“乃今”等詞也多用于句首。
小結(jié)3:看對話、引文標志:“曰”
“言”
“云”對話、引文定句讀。文言文中對話、引用常用“曰”、“云”為標志,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寫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時,應根據(jù)上下文判斷出問者、答者,明辨句讀。練習:客有為齊王畫者齊王問曰畫孰最難者曰犬馬最難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馬人所知也旦暮罄(qing顯現(xiàn))于前不可類之故難鬼魅無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答案:客有為齊王畫者,齊王問曰:“畫孰最難者?”曰:“犬馬最難?!薄笆胱钜渍撸俊痹唬骸肮眵茸钜??!薄胺蛉R,人所知也,旦暮罄(qing顯現(xiàn))于前,不可類之,故難。鬼魅無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斷句口訣: “曰”后冒(:),“哉”后嘆(!),“夫”“蓋”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畫圓圈(。)
“耶”“乎”經(jīng)常表疑問(?),“也”“者”作用要停頓。
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記牢?!鹁又怨讯鴮?,小人之言多而虛。君子之學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見終于不可及也。君子慮福弗及,慮禍百之,君子擇人而取,不擇人而與,君子實如虛,有如無。(《說苑》)
答案:君子之學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見,終于不可及也。小結(jié)4:觀句式。文言文中常用整句,如對偶句、對舉句、排比句,駢文中的四六句等 練習: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艱烏有不行而能知者乎披五岳之圖以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談滄溟之廣以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譜以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答案:及(接觸)之而后知,履(實踐)之而后艱,烏有不行而能知者乎?披(翻閱)五岳之圖以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走一步);談滄溟之廣以為知海,不如估(通“賈”,來往于海上的商人)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譜以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古文中有一些常見的倒裝結(jié)構(gòu)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后置、介賓短語后置和詞類活用等等,在理解劃分句子結(jié)構(gòu)時尤其需要注意。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
“犬”不是后一句的主語,而是“坐”的狀語,意為“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樣坐在前面”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 四.檢查斷句是否合理
可以用翻譯和語法分析或憑借語感來檢驗斷句是否正確合理。例如:
1、龍者鱗蟲之長王府言其形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
龍者,鱗蟲之長。王府言其形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龍者,鱗蟲之長。王府言其形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
2、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論語》十則)。
(“焉”字在這里是疑問副詞,當“如何”講,應屬下。誤以為它是句末語氣詞而屬上,就斷錯了)
3、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shù)里(《垓下之戰(zhàn)》)。
(“辟易”是連綿詞,當退避講,不能拆開。這里卻誤為單音詞,將其理解為受驚逃避的意思,并把“易”字屬下就錯了)斷句步驟總結(jié):
1、通讀全文,弄懂大意,憑語感斷,先易后難(先斷有把握的部分,后斷吃不準的部分)。
2、抓詞語.① 虛詞:“夫、惟、蓋、凡、竊、請、敬”等發(fā)語詞和表敬副詞,在句首; “乎、哉、也、矣、歟、焉”等語氣詞在句尾; “以、于、為、而、則”等連詞在句中。②對話、引文標志: “曰”
“言”
“云” ③語句核心,一般是謂語。
3、觀句式:對偶句、對舉句(對稱句)、排比句,駢文中的四六句等。
4、利用上下文內(nèi)容的關連、呼應斷句。
5、通讀全文,進行檢查。檢查:利用翻譯、語法分析或語感來檢驗。斷句后,意思是否講得通,內(nèi)容是否合理。課堂練習:
(一)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二)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三)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四)子產(chǎn)之從政也擇能而使之馮簡子能斷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孫揮能知四國之為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貴賤能否而又善于辭令裨諶能謀謀于野則獲謀于邑則否鄭國將有諸侯之事子產(chǎn)乃問四國之為于子羽且使多為辭令與裨諶乘以適野使謀可否而告馮簡子使斷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應對賓客是以鮮有敗事
(五)莊宗與梁軍夾河對壘一日郭崇韜以諸校伴食數(shù)多主者不辦請少罷減莊宗怒曰孤為效命者設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鎮(zhèn)令三軍別擇一人為帥孤請歸太原以避賢路
(六)樂廣嘗有親客久闊不復來廣問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賜酒方欲飲見杯中有蛇意甚惡之既飲而疾于時河南聽事壁上有角漆畫作蛇廣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復置酒于前謂客曰酒中復有所見不答曰所見如初廣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疴頓愈(《晉書》)
(七)齊大饑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饑者而食之有饑者蒙袂輯履貿(mào)然而來黔敖左奉食右執(zhí)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
(《禮記 檀弓下》)(八)(趙圍于秦)齊人、楚人救趙。趙人乏食,請粟于齊,齊王弗許。周子曰:夫趙 之 于 齊 楚 捍 蔽 也 猶 齒 之 有 唇 也 唇 亡 則 齒 寒 今 日 亡 趙 明 日 患 及 齊 楚 矣
且 救 趙 高 義 也 卻 秦 師 顯 名 也 不 務為 此 而 愛 粟 為 國 計 者 過 矣。
(取材于《資治通鑒?周紀五》)(九)匡廬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爐峰北寺曰遺愛寺介峰寺間其境勝絕又甲廬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樂天見而愛之若遠行客過故鄉(xiāng)戀戀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草堂
(選自《白居易?草堂記》)
文言文斷句練習題參考答案
(一)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譯文:管寧和華歆一起鋤菜園子,掘出了一塊金子,管寧如同沒見到一樣,照常干活;華歆將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管寧和華歆一起同席讀書,門外邊有官員的儀仗喧嘩而來,管寧聽而不聞照樣念書,華歆則放下書跑出去看熱鬧去了。等華歆回來,管寧已經(jīng)將坐席割開,說:“你不是我的朋友?!?/p>
(二)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睆恼咭娭?。出曰:“二三子何患于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譯文:儀地的邊防官請求會見孔子,說:“君子們的到了這地方啊,我沒有曾不相見的啊。”從學生處見到了孔子。出來了說:“你們幾位為何擔憂失去官職呢?天下的無道也很久了啊,上天將要用夫子來做人們的導師?!?/p>
(三)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譯文:君子的一句話就可以表現(xiàn)他的智識,一句話也可以表現(xiàn)他的不智,所以說話不可以不慎重。夫子的高不可及,正像天是不能夠順著梯子爬上去一樣。夫子如果得國而為諸侯或得到采邑而為卿大夫,那就會像人們說的那樣,教百姓立于禮,百姓就會立于禮;要引導百姓,百姓就會跟著走;安撫百姓,百姓就會歸順;調(diào)動百姓,百姓就會和諧。(夫子)活著是十分榮耀的,(夫子)死了被人哀悼。我怎么能趕得上他呢?”
(四)鄭國將有諸侯之事∕子產(chǎn)乃問四國之為于子羽∕且使多為辭令∕與裨諶乘以適野∕使謀可否∕而告馮簡子∕使斷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應對賓客。
譯文:鄭國將有諸侯之間重大政治活動的時候,子產(chǎn)就向子羽詢問四周鄰國所做的事情,并讓他多參加談判等交涉的活動。然后和裨諶一同乘車去到郊外,讓他謀劃怎樣做可行,怎樣做不行。然后把計劃告訴馮簡子,讓他參與決斷。一切準備妥當,就交給子太叔讓他去執(zhí)行,來應對各國賓客。
(五)莊宗與梁軍夾河對壘/一日/郭崇韜以諸校伴食數(shù)多/主者不辦/請少罷減。
(六)樂廣嘗有親客,久闊不復來,廣問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賜酒,方欲飲,見杯中有蛇,意甚惡之,既飲而疾?!庇跁r,河南聽事壁上有角,漆畫作蛇,廣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復置酒于前,謂客曰:“酒中復有所見不?”答曰:“所見如初。”廣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疴頓愈。(《晉書》)
譯文:樂廣有一個好朋友,好久沒有來了,樂廣去問原因。朋友回答說:“以前在你辦公的地方坐著,蒙你給酒我喝。我剛剛要喝酒,看見杯子里有一條蛇。我感到很惡心,喝了酒之后,就病了,就好久沒有拜訪你?!碑敃r,河南官府辦公的地方,墻上掛著一張用牛角裝飾的弓,弓上用漆畫著蛇。樂廣猜想他杯子里的蛇是弓的影子,就請朋友再來原來的地方擺酒,對朋友說:“酒禮貌是不是又出現(xiàn)了蛇?”朋友回答說:“跟以前見的一樣?!睒窂V把原因告訴了他。朋友頓時明白了,病一下子就好了。
(七)齊大饑,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饑者而食之。有饑者,蒙袂、輯履,貿(mào)然而來。黔敖左 奉食,右執(zhí)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禮記 檀弓下》)
齊國發(fā)生了大饑荒,黔敖在路上放了食物,等待饑民來,給他們吃。有個人餓得很厲害,用衣袖蒙著臉面,拖著鞋子,踉踉蹌蹌地走來。黔敖見了,左手拿著飯菜,右手端著湯,吆喝道:“喂!快來吃吧?”那饑民抬眼望著黔敖說:“我就是因為不吃吆喝來的飯菜才餓到這個地步的?!鼻礁诤竺姹硎厩敢猓沁@個人始終不肯吃,便活活餓死了。
(八)(趙圍于秦)齊人、楚人救趙。趙人乏食,請粟于齊,齊王弗許。周子曰:夫趙之于齊楚 / 捍蔽也 // 猶齒之有唇也 // 唇亡則齒寒 // 今日亡趙 / 明日患及齊楚矣 // 且救趙 / 高義也 // 卻秦師 /顯名也 // 不務為此而愛粟 // 為國計者 /過矣。[評分標準] ①//為必斷處,對7處得5分,對6處得4分,對5處得3分,對4處得2分,對3處得1分,對1-2處不得分。
②/為可斷可不斷,此處斷句不得分,亦不減分。③“救趙”后斷句,“卻秦師”后也必須斷句,反之亦然,否則減1分。④錯誤的斷句,錯一處減1分,減完為5分為止。【參考譯文一】
(趙國被秦國圍困)齊國、楚國去解救趙國。趙國人糧食匱乏,向齊國請求救助,齊王不答應。周子說:“趙國對于齊國、楚國來說,是強有力的屏障。猶如牙齒有嘴唇,如果嘴唇?jīng)]有了,那么牙齒會感到?jīng)龅?。如果現(xiàn)在趙國滅亡了,馬上禍患就會危及到齊國和楚國。況且,救趙國,會顯示我們高尚的節(jié)義;擊退秦國的軍隊,可以張顯我們的名聲。不做這些而吝惜糧食,這不是為國家的長遠考慮啊?!?/p>
(九)【解析】答案:匡廬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爐//峰北寺/曰遺愛寺//介峰寺間/其境勝絕/又甲廬山
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樂天見而愛之//若遠行客過故鄉(xiāng)/戀戀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草堂 第一段,“甲天下山”處的斷句若在“甲天下”后斷似乎也可以,而且“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說法是學生們很熟悉的;但是,如果這樣斷,下文的“山山”連用就無法說通。實際上,第一個“山”字屬于前句,第二個“山”字屬于后一句;所以,斷在“天下山”后才妥當?!霸幌銧t”處的斷句,按現(xiàn)代漢語的表達習慣斷在“香爐峰”后較順口,但是下文的“北寺”就顯得很突兀,其實這兩句話的結(jié)構(gòu)和內(nèi)容(交代位置和名稱)都較為相似,這樣看來斷在“香爐”后更為合理。另外,在古詩文中一些專用名詞的中心詞往往不出現(xiàn),如“自古圖牒,未有雁蕩”中的雁蕩山,就只用了“雁蕩”二字,又如“天姥連天向天橫”中的天姥山,就只用了“天姥”二字?!霸贿z愛寺”處的斷句,如果把上文的兩句話當成對偶句處理,斷到“遺愛”后,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可是這樣一來,下文就成了“寺介峰寺間”,與上下文不搭調(diào),因此斷在“遺愛寺”后才合理。本段中的兩個“曰”字也頗具干擾性,文言文中“曰”字后常常有停頓,這時“曰”字往往譯為“說”,可是這里的“曰”是“叫”的意思(與王安石《游褒禪山記》中的“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中的“曰”字用法相同),斷在“曰”后把動賓拆開,顯然不妥。
第二段的陳述對象較為明確——“太原人曰樂天”,斷句的關鍵是弄清句意,弄清陳述對象?!耙姸鴲壑碧幍臄嗑漭^好確認,由于“而”這個承接虛詞,將“見”和“愛”兩個動詞緊密連接在一起,“之”字是它們共同的賓語。“戀戀不能去”處的斷句,由于陳述部分動詞較多,謂語動詞不易確認,但虛詞“因”字提示了前后兩部分是順承關系,“不能去”后的斷點就較好判斷。
完成這道題,考生如果單純以某些固定程式(如“桂林山水甲天下”、“曰”字后多要停頓等)作為標志,而忽略斷句的主要依據(jù)是理解文意,顯然不妥。必須以讀懂語句為根本,才可能斷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