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愛瑪》中奧斯丁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
從《愛瑪》中看奧斯丁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
摘要:《愛瑪》是奧斯丁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奧斯丁通過小說中女性人物的塑造展現(xiàn)了她對女性自身命運的關注。本文主要對《愛瑪》中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識的解讀來看奧斯丁所倡導的先進的女性意識。
關鍵詞:愛瑪 自我意識 婚戀觀
簡·奧斯?。?775-1817),英國文學史上杰出的女小說家,作品大多以女性獨有的視角描繪出了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英國鄉(xiāng)村中家庭生活的畫卷,描寫金錢與婚姻、描寫女性和愛情。奧斯丁生活在傳統(tǒng)思想與習俗比較頑固的英國鄉(xiāng)村,她的父親喬治·奧斯丁是漢伯夏郡斯蒂文頓教區(qū)的教區(qū)長,靠著教區(qū)的收入養(yǎng)活九口之家,維持著農(nóng)村中等階層的生活水平和社會地位。奧斯丁的生活圈子主要限于鄉(xiāng)村的中等階層,她本人過的基本上是中產(chǎn)階級婦女的悠閑生活,正如她書中描寫的那樣,較為悠閑富裕的生活環(huán)境使奧斯丁得以閱讀很多書籍,并能夠和她的姐姐卡桑德拉走親訪友,參加鄉(xiāng)村舞會和其他社交活動。
18、19世紀之交的英國正處于經(jīng)濟上升時期,奧斯丁的女性意識的覺醒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而萌生的,當時女性的地位一直不受到尊重,男女之間無平等可言,尤其是當時的觀點認為婦女不善于男性那樣歸納概括她們的思想,她們的頭腦也不具備像男人們那樣理解重大問題的能力,所以家庭生活才應當是婦女的最適合的天地。因此女性自立的機會因此大大地受到了限制。為了表現(xiàn)女性獨有的自我意識,奧斯丁在創(chuàng)作上塑造了愛瑪這樣一個作家認為除了她自己沒有什么人會喜歡的角色。下面就以愛瑪為例分析表現(xiàn)奧斯丁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
“愛瑪·伍德豪斯簡直是個得天獨厚的人,又美麗,又聰明,又有錢,不但家里生活舒適,而且性情開朗,她快滿21歲了,一直過著無憂無慮的日子?!雹僮骷以谧髌芬婚_始就為女主人公設定了這樣一個介紹,這也就不難解釋愛瑪身上女性自我意識產(chǎn)生的根源——家庭環(huán)境。在海伯里的鄉(xiāng)村,愛瑪所在的伍德豪斯家族在財富以及社會地位上等級均居首位。作為這樣顯赫家庭的女兒,她深受家族傳統(tǒng)的觀念的影響,認為任何人的社會地位都是由他的財富決定的,而下等階層在很多方面都是卑劣的。因此,愛瑪總是瞧不起下層的那些人,用她的話來說就是“貴賤不相親”。另一方面,在家里愛瑪由于母親早逝,自十二歲起就成了家里的女主人,就如奈特利先生所說的“愛瑪總是被當做全家最聰明的人,所以被寵壞了。”、“母親一去世,她失去了唯一能管束她的人”②而她的父親伍德豪斯先生自閉地固守在屬于自己社交范圍的小圈子里,處處表現(xiàn)出對于變化和新事物的恐懼,迂腐得近乎荒唐,對于愛瑪,他只有一味溺愛和習慣性依賴,完全起不到訓導和指引的作用。這種環(huán)境既有利于培養(yǎng)愛瑪無拘無束、男女平等的先進觀念同時也給愛瑪自身帶來了不可避免的缺點:做事我行我素,高傲又勢利,看重門第觀念;她對婚姻抱有資產(chǎn)階級的勢利態(tài)度,認為應該從階級類別和財產(chǎn)標準來看待人與人的關系。
關于愛瑪?shù)淖晕乙庾R的強烈表現(xiàn)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喜歡用自己的方式撮合別人的婚事。用作者的話說,愛瑪認為“這是一件饒有趣味的事,一件修善積德的事,愛瑪生活境遇好,有閑暇也有能力做這
件事。”③在小說中,愛瑪由于僥幸的促成了家庭教師泰勒小姐和韋斯頓先生的婚姻使得愛瑪十分熱衷于替人做媒。由于泰勒小姐的離去使得愛瑪跟父親的生活傷感、無味,由此需要需找一個人來替代泰勒小姐的位置,附近住宿學校的私生女哈麗特·史密斯便成了愛瑪尋找的密友。在愛瑪?shù)膽Z恿下哈麗特拒絕了農(nóng)民馬丁的求婚漸漸愛上了年輕的牧師埃爾頓先生,僅僅因為艾瑪覺得作為農(nóng)民的馬丁很粗俗,配不上身份可能是貴族的私生子哈麗特。愛瑪?shù)倪@一做法受到了奈特利先生的批評,在與奈特利先生反駁中愛瑪所說的話也能反映出她自身所表現(xiàn)的強烈的自我意識?!澳腥丝偸且詾榕司芙^一個男人求婚是不可理解的。男人總以為女人有求必應?!雹芏覑郜斶€認為盡管哈麗特是個私生女,似乎低人一等,但有理智的人卻不應這樣看,她父母犯下的過失不能由她承擔責任。哈麗特的地位與他人是平等的。這樣看來對于社會中對女性的一些世俗偏見,愛瑪有著自己獨特的客觀而敏銳的判斷和認識。
其次是關于自己婚姻的見解。愛瑪曾多次表示自己不會結婚或者短時間內不會結婚,愛瑪想要以這種做法來體現(xiàn)自己追求男女平等的愿望,這是在當時社會條件下愛瑪?shù)淖晕乙庾R反抗傳統(tǒng)的一種表現(xiàn)。她曾對哈麗特說過這樣一段話“單身婦女若收入微薄,當然令人恥笑,惹人討厭,是兒童取笑的對象;單身婦女若有財產(chǎn),總是令人尊敬的,完全可以做到通情達理、討人喜歡?!彼庾R到?jīng)]有經(jīng)濟基礎的女性是沒有任何社會地位的,只有通過婚姻才能過上幸福生活,只有順應社會,女性才能有更好的歸宿。但作為上等人家的女兒愛瑪認為自己的結婚對象在各方面必須高于或者跟她平等,這樣才能與她相匹配。關于愛瑪和奈特利先生,奧斯丁很緩慢、隱蔽的在小說中表現(xiàn)兩個人之間愛情的細節(jié)。除了他們的爭論和分歧,愛瑪更多地是尊敬奈特利先生而不是愛他,他們最終選擇結婚主要是因為他們平等的社會地位,奈特利先生是個大地主,他擁有大量土地,因為家庭的富有,他受到過良好的教育而進入上流社會。因此,在海伯里只有他有條件在財富和地位上和愛瑪相配。這一表現(xiàn)不僅體現(xiàn)了愛瑪?shù)淖晕乙庾R也體現(xiàn)了奧斯丁所倡導的婚姻觀,她認為正當?shù)幕橐鲫P系首先應當認清對方的人品性格,在愛情的基礎之上的雙方相互尊重、相互愛戀的基礎上的結合;另外財產(chǎn)和社會地位在婚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另外愛瑪?shù)淖晕乙庾R還表現(xiàn)在對自我認識的認同。就像小說一開頭所說的“愛瑪·伍德豪斯簡直是個得天獨厚的人,又美麗,又聰明,又有錢,不但家里生活舒適,而且性情開朗,她快滿21歲了,一直過著無憂無慮的日子?!?“如果說愛瑪真有美中不足,那要算她的任性和對自己估計偏高?!雹輰τ谶@一美中不足,在奧斯丁看來正是愛瑪自我意識的表現(xiàn),正如“她對泰勒小姐的意見是很尊重的,但辦起事來主要依自己的主張?!雹迱郜?shù)某砷L環(huán)境賦予了她自由的心靈,她經(jīng)濟上的獨立保障了她獨立的人格自由,在她身上所表現(xiàn)的是一種自由意識和對自我認識的認同,不管這種認識是否正確。愛瑪認為女性與男性一樣具有理性與智慧,這種智慧只有通過多讀書、多參加交際活動來鍛煉敏銳的觀察力和判斷力,才能獲得真正的獨立。
生活在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封建保守思想仍然相當強大的時代,奧斯丁只是初步地表達了自己的女性意識,愛瑪?shù)乃茉斐浞值卣宫F(xiàn)了奧斯丁對女性自我意識的認可。盡管愛瑪有許多不足之處,但可以說她是奧斯丁筆下一個典型的新女性形象。
注釋:
①②③④⑤⑥奧斯丁.愛瑪.[M].張經(jīng)浩譯.長春出版社p1 p30 p18 p52 p1 p1
參考文獻:
[1]簡·奧斯丁.愛瑪.[M].張經(jīng)浩譯.長春出版社,1998
[2]朱虹.奧斯丁研究.[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1985年.[3]牛庸懋 蔣連杰.十九世紀英國文學.[M].鄭州:黃河文藝出版社.1986
[4]鄧軍.論簡·奧斯丁《愛瑪》中的女性婚姻觀及其成因.[J].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6.[5]孟娜.分析《愛瑪》中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識.[J].大眾文藝.2011.15.[6]王成.《愛瑪》:一部典型的女性主義小說.[J].成功(教育).2011.8.
第二篇:1.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和現(xiàn)實的壓抑
1.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和現(xiàn)實的壓抑
幾千年的男權統(tǒng)治,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上對女性加以絕對控制。男尊女卑的傳統(tǒng)觀念使不少女性卑躬屈膝、妄自菲薄,造成了女性依附、順從、自我萎縮的性格,以致無法形成主體意識(自我意識),無法認識自我的價值需求所在。
從中國女性自我意識的發(fā)展歷史來看,她們每一次對自身角色的反思與突破,都和人性解放的思潮聯(lián)系在一起。而在中國,女性自我意識真正覺醒于辛亥革命時期,其顯著標志是以秋瑾、何香凝、張竹君、林守素、陳擷芬等為代表的20世紀初先進知識女性群體,她們對自身在客觀世界的作用、價值、意義己有了相當?shù)淖杂X意識。她們己經(jīng)開始意識到她們不僅作為一個性別意義上的“女人”,而且是作為一個社會“人”的存在,并且在社會實踐上,積極投身于爭取自身解放與民族解放的時代洪流之中,成為推動社會前進的新型力量。伴隨西方女性解放思潮的大量涌入,女性主體意識開始在知識分子階層普遍增強,已接受現(xiàn)代教育的她們開始對女性的現(xiàn)實地位和文化處境進行審視,對自己的生命意義和生存方式進行反思,明確認識到女性不應該是男權文化的附庸,而是有著自我意識和精神需求的獨立個體。
縱觀近百年來的女性意識覺醒歷程,可以說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它的發(fā)展與突破仍然受到某些因素的影響。不可避免地,如今女性依然生活在一個以男權為主導的社會里(雖然相比過去女性的地位已經(jīng)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就決定了女性在自我意識的覺醒與突破中或多或少的會受到男性化社會精神的灌輸。女性處在這樣一個大環(huán)境下,不得不被迫或者潛移默化的朝著她們覺醒的反方向社會化——接受男性意識形態(tài)賦予的價值觀、倫理觀、人生觀。女性自接受男性意識形態(tài)開始,就潛意識下將自我與女性自身分離,女性自愿成為被凝視的客體——“他者”,女性的主體性地位沒有真正實現(xiàn)。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可以說成為了女性真正覺醒的最大阻礙。因此,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女性“自我”的存在從來沒有真正實現(xiàn),女性無法自覺進入到女性自身的生命體驗中,就永遠不可能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女性意識的覺醒。
第三篇:論《傲慢與偏見》中簡奧斯丁的女性意識
英語專業(yè)全英原創(chuàng)畢業(yè)論文,是近期寫作,公布的題目可以用于免費參考
最新英語專業(yè)全英原創(chuàng)畢業(yè)論文,都是近期寫作 《德伯家的苔絲》簡寫本與原著的語篇比較——基于倒裝句的分析視角 2 死亡,馬丁?伊登的解脫---對伊登自殺必然性的探究 3 從女性主義角度淺析《諾桑覺寺》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he Novel To Kill A Mockingbird and Its Film Adaptation 5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incidental Plots in Jane Eyre and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6 中西方餐桌禮儀的文化對比分析 圖式理論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8 從語用角度談英漢稱贊語及其回應策略 9 從精神分析角度看《泄密的心》 文化視角下的英漢習語對譯(開題報告+論文+)11 從《理智與情感》中看人格與性格對婚姻選擇的影響 12 An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of Film Titles 13 英語習語非穩(wěn)定性結構特征研究 大陸高等教育中英語課堂上教師使用漢語的狀況及分析 15 論喬治?艾略特《亞當?比德》中的道德沖突 16 《哈利波特》的原型——亞瑟王傳奇 “冰山理論”在海明威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運用研究 18 英語復合名詞的認知語義研究 從約翰鄧恩的“奇思妙喻”中透視他矛盾的情感觀 20 論《了不起的蓋茨比》與美國夢的破滅 The Conflict between Desire and Surroundings:an Analysis of Clyde in An American Tragedy 22 An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of Film Titles 23 小說《飄》中斯嘉麗的人物性格分析 24 從“啃老”現(xiàn)象看后啃老族的生活態(tài)度 25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中階級面面觀 惠特曼的人文主義思想對美國現(xiàn)代詩歌創(chuàng)作和中國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以《自我之歌》為例 從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中看中西方文化差異 28 《麥田里的守望者》中霍爾頓的精神之旅 A Study of Angel Clare’s Multiple Personalitie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30 論《寵兒》中社區(qū)與逃離的關系 31 芻議美國情景喜劇中的美國俚語
The Inharmonious Elements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from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33 淺析王爾德《快樂王子》中基督教救贖的表現(xiàn)形式 34 禮貌原則在英語商務信函中的運用 35 《勸導》中安妮?艾略特的道德判斷
英語專業(yè)聽力課程教學效率的調查與分析 37 Biblical Ideas on Women and Sex 38 淺析《野性的呼喚》中的人性
非語言行為在小學外教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40 愛倫坡短片小說“美女之死”主題研究 英語專業(yè)全英原創(chuàng)畢業(yè)論文,是近期寫作,公布的題目可以用于免費參考
論雙性同體理論下的《達洛衛(wèi)夫人》 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實施情感教育的研究 Euphemism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化學專業(yè)學生英語閱讀策略研究 英語中易混的修辭手法之區(qū)別 會話含義的語用初探 中美基礎教育對比研究
從《寵兒》透視美國黑人女性的悲劇 《霍亂時期的愛情》中象征手法的解析 論譚恩美《喜福會》中文化身份迷失與探尋 《蠅王》中象征意義淺析
體態(tài)語在中美交際中的差異及原因 試析中英婚姻生活差異及其原因
從目的論看兒童文學翻譯--兼評《小王子》中英譯本 英漢禁忌語的文化差異
論地理位置對中美民族性格的影響 話語風格的性別差異 論英漢口譯中的數(shù)字互譯
基于網(wǎng)絡的英語聽力學習的優(yōu)勢與局限研究 語境視角下的“吃”字翻譯研究
論杰克倫敦的個人經(jīng)歷和信仰對《野性的呼喚》主人公巴克命運的影響 《憤怒的葡萄》中的圣經(jīng)原型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麥琪悲劇原因分析
中西方家庭教育對比研究——從《傅雷家書》和《致兒家書》的對比 從《喪鐘為誰而鳴》看海明威死亡情節(jié)成因
A Feminist Narrat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The Heroine’s Love Tragedy in Wuthering Heights
Contrariety of William Blake--Image Analysis of Songs of Innocence and of Experience Analysis of The sound and the Fury 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意識
從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角度淺談吉祥語的翻譯 論《獻給愛米莉的玫瑰》的藝術創(chuàng)作特征 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研究 《蠅王》主題之原型解讀
從《推手》看中美文化差異對家庭關系的影響
論中國古典詩歌意象和意境英譯——基于薩皮爾-沃夫假說
黑人社區(qū)的替罪羊-- 論托尼?莫里森《最藍的眼睛》中的黑人小女孩佩科拉 美國英語新詞匯特點
An Analysis of the Main Characters in Twilight-eclipse 從《草原日出》看多麗絲?萊辛的成長觀 從功能對等角度看公示語的翻譯
從個人英雄主義角度解讀《肖申克的救贖》 對意象翻譯的初步研究
“功能對等”理論視角下的詞性轉換翻譯研究 英語專業(yè)全英原創(chuàng)畢業(yè)論文,是近期寫作,公布的題目可以用于免費參考
目的論指導下的旅游資料漢英翻譯及翻譯策略 86 論《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中的二重世界 87 論《雙城記》中的愛情
法律英語詞匯的特點及其翻譯 89 試論金融英語詞匯的特點與翻譯
以超驗主義視角對瓦爾登湖中寂寞觀的分析
An Ecofeministic Approach to Ernest Hemingway’s “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開題報告+論文+文獻綜述)
從文化視角淺析英漢數(shù)字的翻譯 93 網(wǎng)絡委婉語中的模因現(xiàn)象研究
接受理論視角下英文商標名漢譯研究
從薩丕爾-沃爾夫假說看中英諺語的文化意象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English Film Titles:A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97 英文電影欣賞與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xx學院案例 98 淺析《麥田守望者》主人公霍爾頓 99 《圣誕歡歌》中斯克羅吉的性格分析
弗吉尼亞?伍爾夫《達洛衛(wèi)夫人》的生態(tài)女性主義解讀 101 從《厄舍古屋的倒塌》看愛倫坡寫作的哥特式風格 102 淺析《小王子》的象征與哲學 103 女性哥特視角下的《蝴蝶夢》
老紐約下的女性悲劇——對《純真年代》中兩位女性的分析 105 從《奧蘭多》看伍爾夫的雙性同體
A Comparative Study of Women in Fortress Besieged and Pride and Prejudice 107 中西方聚會文化差異比較研究 108 回歸之路--《所羅門之歌》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by Analyzing Brand Names 110 經(jīng)貿(mào)英語中的縮略語現(xiàn)象及其應用 111 中西方在養(yǎng)老孝道方面的差異
淺析英詩翻譯的原則和方法 ——丁尼生《鷹》的不同譯文比較 113 論苔絲悲劇的成因
[稅務管理]我國開征遺產(chǎn)稅國際借鑒和政策選擇研究
通過象征主義、梭羅的自然思想和梭羅的個人主義析《瓦爾登湖》 116 凱特肖邦《覺醒》中女主人公女性意識的覺醒 117 春節(jié)與圣誕節(jié)的對比研究
以女性主義看《傲慢與偏見》中的女性形象 119 從婦女主義視角看《紫色》中西麗的成長 120 淺談漢語成語的英譯
漢英諺語中關于文化價值觀的比較 122 文化視角下的英漢習語對譯
淺論《洛麗塔》主人公悲劇命運的根源 124 文化差異對中美商務談判的影響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Chapter Title Translation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126 The Joy Luck Club :Chinese Mothers’American Dreams Lost and Regained 127 從《野性的呼喚》淺析杰克倫敦的哲學思想及其哲學傾向 英語專業(yè)全英原創(chuàng)畢業(yè)論文,是近期寫作,公布的題目可以用于免費參考
英語電影對白漢譯
論《紅字》中的孤獨因素
從自然主義視角審視《嘉莉妹妹》中小人物嘉莉的命運抗爭與幻滅 131 絕望而不言敗的抗爭——塞林格的《麥田守望者》 132 英語廣告的語言特點
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
試析杰克倫敦的《野性的呼喚》中的自然主義 135 對《老人與海》中突顯的生態(tài)意識的探討
從尤金?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角度論網(wǎng)絡流行語的可譯與不可譯 137 現(xiàn)代敘事藝術與海明威的《永別了武器》 138 從女性主義視角解讀《瘋狂主婦》
英漢工具類名轉動詞實時構建的整合分析--基于網(wǎng)絡論壇語料 140 自我毀滅——了不起的蓋茨比的必由之路 141 《嘉莉妹妹》中的自然主義 142 歐亨利小說中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
論《一個小時的故事》中馬拉德夫人女性意識的覺醒 144 汽車商標詞的翻譯特征和方法
從《金色筆記》看多麗絲?萊辛的女性意識 146 跨文化交際中的障礙淺析及其解決方法 147 淺析奧斯丁的女性意識 148 淺談英語復雜句的翻譯
從《簡愛》看夏洛蒂?勃朗特的女性意識 150 英語影視作品字幕漢譯的策略
151 體驗式教學模式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152 浪漫主義天性和實用主義個性之間的沖突——評《呼嘯山莊》中凱瑟琳人性的矛盾 153 淺談來自《圣經(jīng)》的英語習語 154 苔絲形象淺析
155 《遠大前程》中皮普成長的心路歷程 156 《喧囂與騷動》的創(chuàng)作技巧研究
157 論《喜福會》中雙重文化對母女關系的影響 158 解讀奧斯卡?王爾德的《莎樂美》中的女性意識 159 淺析《法國中尉的女人》中的自由 160 英文電影片名漢譯研究
161 從《認真的重要性》中的布雷克耐爾夫人看維多利亞時代貴族女性特點 162 禮貌用語中的語用失誤
163 論英語中的漢語借詞(開題報告+論)
164 美劇字幕中的譯者主體性——以美劇Gossip Girl第一季為例 165 論《芒果街上的小屋》漢譯本中的異化策略()166 The Application and Value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to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ETL)in Middle Schools 167 從情景喜劇《生活大爆炸》看違反合作原則的言語幽默 168 情感范疇在轉喻中的認知體現(xiàn)
169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Syntactic Features of English Contracts 170 英文電影片名的漢譯研究 英語專業(yè)全英原創(chuàng)畢業(yè)論文,是近期寫作,公布的題目可以用于免費參考
171 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和策略調查 172 影響英語專業(yè)學生理解英語習語的因素調查 173 論托馬斯?哈代詩歌中的死亡意識
174 A Research on V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ies Employed by Non-English Majors in the CALL Environment 175 目的論視角下的化妝品翻譯 176 美國電影片名翻譯研究 177 英語中常用修辭格
17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 and Destiny: An Analysis of Sense and Sensibility 179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Spatial Language in Business Negotiation 180 英漢植物詞文化內涵的比較研究 181 斯佳麗:“舊”時代的“新”女性
182 合作教學理論在初中英語閱讀中的運用 183 目的論視角下的廣告翻譯
184 淺析《雙城記》中狄更斯的浪漫現(xiàn)實主義 185 公示語漢英翻譯中的語用失誤淺析及對策
186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夜色溫柔》中主人公迪克的墮落 187 譯前準備對交替?zhèn)髯g效果的影響
188 從《永別了,武器》中看戰(zhàn)爭對人性的影響 189 英漢“悲傷”情感隱喻認知對比分析
190 試從關聯(lián)理論的角度分析《老友記》中的言語幽默
191 不溫不火,綿里藏針——分析《格列夫游記》的諷刺意義 192 An Analysis of Ecological Ideas in Walden 193 有效的英語新聞結構分析 194 《哈利波特》中的勵志精神
195 論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文化意識培養(yǎng) 196 論<<禁食與歡宴>>中烏瑪?shù)挠X醒
197 The Seven-Eighths of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an analysis of “Iceberg Theory”
198 On the Translating Strategie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Seen from the Translation of E.B.White’s Charlotte’s Web
199 論《傲慢與偏見》中簡奧斯丁的女性意識 200 《簡愛》的特征—一位獨立的女性
第四篇:淺論《簡愛》中體現(xiàn)的女性覺醒意識
淺論《簡愛》中體現(xiàn)的女性覺醒意識
所謂女性意識,就是指女性對自身作為人,尤其是女人的價值的體驗和醒悟,對于男權社會,其表現(xiàn)為拒絕接受男性社會對女性的傳統(tǒng)定義,以及對男性權力的質疑和顛覆,同時又表現(xiàn)為關注女性的生存狀況,審視女性心理情感和表達女性生命體驗。具體地說:“女性意識”指女性的自我意識,它不僅要求掙脫封建婚姻制和封建禮教的桔桎,實現(xiàn)婚姻自由和個性解放,而且還有更高層次的要求,那就是婦女價值的發(fā)掘與自我肯定?!笨偟膩碚f,19世紀的英國是:“女性小說的時代”。
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以其鮮明的女性主義主題,創(chuàng)作出超越時代的女主人公簡愛。她既不是“家里的天使”也不是“理想的淑女”,她的桀驁與叛逆顯然和時代的主流意識格格不入,卻因勇敢的挑戰(zhàn)男權控制下的既定秩序,追求女性的獨立、平等成為女性文學不朽的經(jīng)典人物形象。
一、女性意識在簡愛中的體現(xiàn)
在夏洛特生活的時代,婦女是男人的附屬物。她們社會地位低,被歧視。但是簡——一個沒有社會地位的孤兒——被描繪成一個具有非凡的性格和堅強意志的新型婦女。這使得這本小說完全不同于其他以才子佳人為理想的刻畫對象的當代作品。當時的思想家約翰·拉斯金在其散文《論女王的花園》中就說,理想的婦女和理想的家庭與現(xiàn)實的原始森林式的生存競爭互不相容,婦女的地位不是在社會上,而是在家庭中。按照當時流行的說法,就是做“家里的天使”。這就意味著女人必須在家里侍奉丈夫和孩子,否則就是不合乎“家里的天使”的模式,也就失去了女人存在的價值。顯然,“天使”集中概括了一個男權主義世界里十分荒謬的婦女觀。這種觀點在十九世紀十分盛行,就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簡愛卻大聲宣布“我不是天使,我就是我自己!”這呼聲既是對以男子為中心的英國社會的公開挑戰(zhàn),也是為捍衛(wèi)女性人格與尊嚴的吶喊。若從婦女解放的角度說來,這句鏗鏘有力的話在當時有多么激進,多么有份量!可以說它是打開《簡愛》的一把鑰匙。
(一)簡愛的反抗意識 簡愛從小是一個無依無靠的孤兒。從小寄養(yǎng)在舅母家。寄養(yǎng)家庭里少爺?shù)膶M,小姐的傲慢,夫人的惡意,仆人的偏見,都令她感到痛苦不堪,從而產(chǎn)生強烈的反抗意識“不公平!不公平!”這是她的結論。終于在她被她的表哥打的頭破血流之際,她發(fā)瘋似地和他對打,使盡全力狠狠地揍他一拳,并發(fā)泄的叫道:“你這個狠毒的壞孩子!你簡直像個殺人犯??你是個管奴隸的監(jiān)工??.你像那般羅馬暴君!”她甚至敢于對她殘忍的舅媽說:“世界上我最恨得人就是你”!①
對寄養(yǎng)家庭的反抗導致了簡愛被送進勞沃德孤兒院。這是一所從肉體到精神對孩子們進行宗教束縛摧殘的所謂慈善機構,簡愛仍是那樣叛逆不馴。她對好友海倫經(jīng)常受到責罵和鞭打卻從不抱怨的行為感到氣憤,因此她十分蔑視和憤恨那些虛假的人。她奉勸海倫說,如果自己受鞭打,便要把那根鞭子奪過來,當面把它折斷,而且“我們應該狠狠的回擊,狠狠的回擊!”這正是簡愛強烈的反抗精神的寫照。
(二)經(jīng)濟上的獨立意識
女性的獨立首先在于經(jīng)濟上的獨立,在簡愛生活的年代,結婚是女子唯一的出路。但在簡愛的心目中,經(jīng)濟的獨立是她人格獨立的支柱,只有在經(jīng)濟獨立的基礎上,她才覺得有自己的人格和尊嚴,才覺得自己是個實實在在的人。簡愛經(jīng)歷了痛苦貧窮的童年,但她發(fā)奮努力,終于以超群的才華當上了老師,經(jīng)濟上得以自食其力。她對經(jīng)濟上獨立自主的要求是強烈的也是貫穿始終的。羅切斯特給她買的昂貴的衣服首飾,都讓她一一推掉,她向羅切斯特表示:“不要任何財物,只要一顆沒有被大量的恩惠壓倒的心。我永遠也受不了讓羅切斯特先生把我打扮的像一個玩偶,每天讓金雨淋在我周圍?!彼龍?zhí)意不放棄家庭教師的工作,而要繼續(xù)做阿黛勒的家庭教師,用家庭教師這個職業(yè)掙得她的膳宿費和外加的一年的三十磅。在離開桑菲爾德和她所深愛的男人后,簡用自己的雙手和辛勤的汗水換來了一份新的生活,她承擔了圣約翰為她介紹的艱苦工作。為窮人服務,做一名鄉(xiāng)村教師。同時,這份工作也給了她很大的精神安慰:她可以自己養(yǎng)活自己,不需要依附任何人。
簡愛在經(jīng)濟上獨立的要求,并沒有使她把金錢作為唯一的目標,簡愛在金錢面前,在叔叔的遺產(chǎn)一夜之間由赤貧變?yōu)楦挥械臅r候,她立即就把遺產(chǎn)的大部分
②轉贈給她貧窮的表哥表姐。很明顯,作者努力讓她的女主人公在經(jīng)濟上的獨立是用心良苦。我認為,遺產(chǎn)的安排并非像許多評論者所說的是“畫蛇添足”,而是恰恰反映了作者已經(jīng)敏銳的看到,女性的獨立 首先在于經(jīng)濟的獨立,她清楚的懂得,如果婦女在經(jīng)濟上不能獨立,那么在政治上、婚姻上就沒有真正的獨立、平等可言,這個認識無疑是接近真理的。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只要婦女仍然排除于社會的生產(chǎn)勞動之外而只是從事家庭的私人勞動,那么婦女的解放,婦女同男子的平等,現(xiàn)在和將來都是不可能的?!雹?/p>
(三)簡對待婚姻的態(tài)度
按照維多利亞時期婦女的行為規(guī)范,簡愛有兩大過失:一是向一個男人(羅切斯特)主動表達自己的愛情;二是拒絕另一個男人(圣約翰)的求婚。簡愛與男主人公羅切斯特的愛情波折,使她的個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當簡愛發(fā)現(xiàn)自己愛上羅切斯特的時候,在地位如此懸殊的情況下,她卻敢于去愛,因為她堅信人在精神上都是平等的,一個窮教師斗膽愛上了一個上流人物,在當時的社會等級森嚴的社會觀念看來,無異于乞丐奢望國王的愛情。所以這本身就是向社會及偏見的大膽挑戰(zhàn),惟其如此,它也就意味著遭受嘲笑和侮辱。只有簡愛這樣并不把權貴放在心上的人,才能夠去坦坦蕩蕩的去愛。
由于羅切斯特瘋妻的存在使他們無法成為夫妻,于是羅切斯特就決定帶簡愛到遙遠的地方一起生活,但簡認為自己無異于一名情婦,她對自己說:“我關心自己,我越是孤獨,越是沒有朋友,越是沒有支持,我越尊重自己”。④她勇敢的面對厄運的挑戰(zhàn),作出了離開羅切斯特這一痛苦而又堅決的抉擇,這正是她把愛情與人的真正價值緊緊連在一起,從而使愛情升華到了更高的境界。她的出走,不僅完滿的表現(xiàn)了她的性格,她的執(zhí)著追求,而且是對世俗觀念的大膽蔑視。因此,她的離去,不是逃避現(xiàn)實,而是在更高層次上的選擇,是在爭取一個普通女子應有的社會地位的道路上往前邁了一步。
簡愛離開莊園后,遇見并拒絕圣約翰的求婚,說:“我鄙視你的愛情觀念!我瞧不起你奉獻的這種不真實的感情!是的,圣約翰,你把它奉獻出來的時候,我鄙視你!”不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也是不平等的!圣約翰對簡的求婚,實際⑤上是在宗教的名義下的男權社會對女性的招安。本質上仍然是把女性當做工具,當做附庸,這當然被簡愛所拒絕。
二、簡愛的女性意識對現(xiàn)代女性的啟示
平凡的簡愛雖然相貌普通,出身卑微,然而卻擁有一顆金子般善良的心。羅素曾說過“在一切道德品質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善良如空氣,沒了它,我們的生活無法想象。簡愛的善良除了我們理解的同情心外,更有著超越于普通人之上的無私與寬恕。
(一)寬容
在簡愛舅媽里德太太臨終前,她陪在身邊的那一幕感動了無數(shù)讀者。從小說中,我們看到里德太太簡直就是簡愛苦難的源頭,隨著收留她,疼愛她的舅舅里德先生的去世,冷酷無情,虛偽自私的里德太太把簡愛當做傭人一樣對待,將她視為眼中釘,肉中刺,處處刁難,對這個失去雙親的可憐孩子,不但不給予同情與關愛,反而處處苛責,縱容自己的孩子欺負。更可恨的是,她把簡愛送進了標榜懲罰肉體以拯救靈魂的人間地獄般的慈善學校里,并且在前來接簡愛的布魯赫爾斯先生面前撒謊怒斥簡愛是一個撒謊而討厭的女孩子??墒?,就是這樣一個深深傷害自己的人,簡愛原諒了。
當這位曾虐待過自己的舅媽臨終時,在沒人在身邊的情況下,她去探望了她,并對她所受的巨大的痛苦產(chǎn)生了憐憫之情,她彎下腰吻了吻她,深情的叫了一聲“舅媽,親愛的舅媽”并妥善的安排了她的后事。簡愛在此的表現(xiàn),讓每一位讀者看到什么是寬容,什么是善良。馬克·吐溫曾說過:“紫羅蘭把它的香氣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腳踝上,這就是寬恕”。⑥
每個人都會犯錯誤,都會有意無意傷害別人,也會被別人傷害,如果執(zhí)著于這些傷害,只會讓自己更痛,在短暫的人生旅途中,也許寬容可以讓我們活得更好。寄人籬下,任人驅使的悲慘童年,飽嘗了人情冷酷,世態(tài)炎涼的滋味,并沒有使簡愛變成一個冷酷麻木的女孩,相反,她用一顆善良博大的愛心關愛著身邊的人。簡愛這樣一個平凡而圣潔的女子告訴21世紀的女性們不僅要愛自己,還要去愛家人,愛朋友,愛身邊需要幫助的人,甚至是曾經(jīng)傷害自己的人。只有在點點滴滴的生活中無私的給予,在世俗怨恨中心胸曠達而付出真愛,才稱得上是一個具有高貴品格的形象。
(二)獨立
在簡愛尋求的愛情里,二人在經(jīng)濟上應該是獨立的,而不是依附的。經(jīng)濟基礎決定著上層建筑。這一唯物主義理論不僅僅適合階級范疇,也對男女的社會關系作出了相適應的解釋。女性要獨立,首先要爭取經(jīng)濟上的獨立,撇開對男性物質上的依賴。所謂“靠誠實的勞動掙得的面包,比不勞而獲的面包更香甜?!痹谒蛩慵藿o羅切斯特時,她的想法就是:不愿依附于對方,而愿通過自己的努力為他帶來更多的財產(chǎn)。她拒不接受羅切斯特送給她的鉆石戒指、項鏈和手鐲等奢侈物品。當羅切斯特要她立刻放棄家庭教師的工作時,她據(jù)不認同,而是繼續(xù)履行家庭教師的職責,她要以自食其力的勞動來保持個人的人格尊嚴,也維護了自己純潔高尚的愛情。也正因為這樣,簡愛才理直氣壯的說:“我不是根據(jù)習俗、常規(guī)、甚至也不是以血肉之軀同你說話,而是我的靈魂同你的靈魂在對話,就仿佛我們兩個穿過墳墓,站在上帝腳下,是彼此平等的”。⑦
(三)尊嚴
簡愛悲慘的成長歷程讓她早早明白,只有自己才能保護自己,維護自己的尊嚴,她寧可承受孤獨,也不愿低三下
四、無視人格的去祈求廉價的憐憫和同情。當仆人告訴她稱呼表哥主人時,她勇敢的反問道:“他怎么是我的主人?我又不是仆人!”⑧無論是舅母的虐待還是別人的侮辱,無論心靈受到多大的創(chuàng)傷,她都自尊自愛,像保護生命一樣保護自己的人格。
為了尊嚴她拋棄了愛情,簡愛勇敢的跨出了桑菲爾德的大門。沖破了世俗的樊籠,令人敬佩。在一個多世紀前,對于沒有什么社會地位和金錢的女子,做出這樣的選擇無疑是驚世駭俗的。而這也正是簡愛獨特的個性決定的。面對著忍辱偷生還是個人的尊嚴時,簡愛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后者。經(jīng)過一夜的思考,簡愛毅然離開。她知道,再也不會有這樣的一個人愛她了。簡愛每吐的一個字都像重拳一樣敲打著我的心,這就是要求平等的呼聲。女作家精心塑造了一個平凡而又很不尋常的家庭女教師的形象,歌頌了把兩顆靈魂平等結合在一起的愛情,同時也歌頌了敢于和男權社會頑強斗爭的婦女,把維護女性的人格尊嚴看得高于一切。小說光明的結局告訴我們,人在追求愛情的過程中,也要有自由、尊嚴、平等。在當今社會,要將人的愛情觀等于尊嚴加平等這道公式上。付之實現(xiàn)往往離不開金錢的幫助,人們都瘋狂的為了金錢和地位而淹沒愛情,在窮和富之間選擇富,在愛與不愛之間選擇不愛,很少有人會像簡愛一樣,為了愛情和人格拋棄所有。簡愛展示給我們的是一種返璞歸真化繁為簡的感覺,是一種不計較得失的簡化感情的簡。它猶如一杯白開水,凈化讀者的心靈,同時引起讀者特別是女性讀者的共鳴。簡愛這一形象變得高大而不同凡響,她閃現(xiàn)出的強烈的女性意識像暗夜中的火把,為廣大婦女點燃了希望之光。
注 釋
《簡愛》 作者:夏洛蒂·勃朗特
譯者:程永然 責任編輯:子龍
出版發(fā)行:中國致公出版社
版次:2004年10月第2版 2004年10月北京第1次印刷 ①《簡愛》第一章第5頁第19行 ②《簡愛》第二十三章268頁第9行 ③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④《簡愛》第二十六章第319頁第1行 ⑤《簡愛》第三十三章第419頁第7行 ⑥出自馬克·吐溫的名言名句
⑦《簡愛》第二十二章第249頁第8行 ⑧《簡愛》第二章第6頁第11行
參考文獻
[1]李立新,簡析西方生態(tài)女性主義思潮{J}。人文2009,《1》:127-122,[2]李濤,新歷史主義與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說研究{J}。外語與外 語教學2007《3》:48-51 [3]苗福光,歐美生態(tài)女權主義述評{J}。學術論壇2005《10》:181-184
致 謝
在本次論文設計過程中,馬老師對該論文從選題,構思到最后定稿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給予細心指引與教導,使我得以最終完成畢業(yè)論文設計。在學習中,老師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豐富淵博的知識、敏銳的學術思維、精益求精的工作態(tài)度以及侮人不倦的師者風范是我終生學習的楷模,老師高深精湛的造詣與嚴謹求實的治學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這三年中還得到眾多老師的關心支持和幫助。在此,謹向老師們致以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時間對本文進行審閱,評議的指導教師-馬小林老師表示感謝。
第五篇:生命的智慧源于自我意識的覺醒
生命的智慧源于自我意識的覺醒
你是否見過這樣一種現(xiàn)象,偶然翻開石頭,下面卻生長著幼嫩的小草,它們努力地向石頭邊緣生長著,這是因為它知道,如果要繼續(xù)生長,就必須得接受陽光的照射,于是它用盡全力終于讓我們看到石頭縫有小草長出,使我們感受到它的頑強,這是否在向我們詮釋著生命的智慧在于自我意識的覺醒呢?
科學巨人錢偉長曾經(jīng)是一個文科生。在18歲那年的高考中,他中文和歷史考出了兩個100分,但物理只考了5分,數(shù)學、化學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沒學過是0分。學習如此偏科,但他卻仍被當年的清華錄取。這樣的成績,放在今天別說清華,就連普通的高校,也只能望門興嘆。
事情遠不至此。錢先生進入歷史系的第二天,發(fā)生了震驚中外的“9·18事變”。面對侵略者的飛機大炮,錢先生拍案而起:我不讀歷史系了,我要學造飛機大炮,要轉入物理系。但物理系主任吳有訓不同意入學物理考試只有5分的錢偉長轉系。但隨后因錢偉長執(zhí)著的等候、說服讓吳有訓做了有條件的讓步:試讀一年,如果數(shù)理化有一門不到70分,就回文學院。一年后,錢偉長終于考到70分。畢業(yè)時,他成為了物理系中成績最好的學生之一。
試想想,如果不是這一次轉系,中國只能多了一個歷史學者錢偉長,卻少了一代科學大師錢偉長。
這又使人想起魯迅的棄醫(yī)從文。
1898年,18歲的魯迅,離鄉(xiāng)背井去尋求人生之路。1902年,他東渡日本,兩年后進入仙臺醫(yī)學專門學校,希望畢業(yè)以后回國救治像父親一樣被誤的病人。但是有一次課堂里放映記錄日俄戰(zhàn)爭的幻燈畫片,看到一個
替俄軍當偵探的中國人被日本軍隊捉住殺頭,旁邊竟站著一群中國人在圍觀。魯迅受到極大刺激,由此覺悟到醫(yī)治精神上的麻木比醫(yī)治身體上的病弱更為重要,改變中國第一要緊的是改變中國人的精神,于是魯迅決定回國棄醫(yī)從文。后來于1918年5月,寫出了中國第一篇現(xiàn)代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從此走向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道路,并最終成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
試想想,如果魯迅不是這一次轉變,中國只能多了一個醫(yī)務工作者,卻少了一代文學泰斗。
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中,很多人沒有自我意識或意識不夠,發(fā)現(xiàn)不了自己的優(yōu)缺點,就像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一個得力弟子,蘇格拉底在臨終前希望他能找一個最優(yōu)秀的弟子,可這位得力弟子找了半年也沒有找到,蘇格拉底要告別人世時對他說:“本來你就是最優(yōu)秀的,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忽略了?!碧K格拉底最后說:“其實每個人都是最優(yōu)秀的,差別在于如何認識自己,如何發(fā)揮和重用自己。”可見這位弟子自我意識不夠,體會不到自己就是蘇格拉底想要找的人。生活中的我們是不是也是這樣呢?
我們要培養(yǎng)這種自我意識,認識自我,敢于面對生活。只有擁有自我意識才能引領我們行走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而不變得世俗。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向我們充分展示了這一點,他曾為了養(yǎng)家糊口來到彭澤當縣令,不久,郡太守派來一名督郵來督察,這位督郵粗俗而傲
慢,而陶淵明平時藐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對這種借上司名義發(fā)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又不能不見,于是沒穿官服就去見,縣吏攔著他要他穿上官服,說要是督郵乘機做文章,會對大人不利的。陶淵明再也忍不下去,于是長嘆一聲,我不能為五斗米而折腰。索性取出官印,寫了一封辭職信,從此,陶淵明就過上自由自在的生活。陶淵明原本可以衣食無憂,但要喪失人格和氣節(jié),這與陶淵明對生活的意識、覺悟不符,于是他選擇放棄,無憂無慮的生活,而堅守自我。擁有自我意識,使生活自由自在,活得真實,擁有自我意識,創(chuàng)造更有意義的人生。司馬遷的人生經(jīng)歷坎坷,身受府刑,精神打擊到了極點,但他想到了父親,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那些在逆境中奮發(fā)的人,他意識到我不能放棄生命,不能被困難壓倒,生活給予我再多的痛苦我也要將其化為動力,展現(xiàn)自我,帶著這種意識他堅持創(chuàng)造,最終創(chuàng)造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這更充分向我們展示了生活的意義非凡,自我意識不可缺少。
孔子作為思想家,他對生活的感悟、自我意識體會更深刻,比如做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對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對生活意識覺悟高,他是那樣想的也是那樣做的,他不僅自己身受其益,弟子也受到感染,這向我們訴說著,個人的自我覺醒很重要,如果我們都具有較高的自我意識,對個人、集體、國家乃至社會都是至關重要的。望我們在以后的生活中細細體味生活,提高自我意識,為生活矯正方向,讓生命釋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