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年春八年級語文下冊第6單元24十五從軍征教案
《十五從軍征》教案
教學目標:
1、1、了解詩歌大意,學習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聯(lián)想、想象,揣摩理解詩句含義,初步把握樂府詩的語言特點。
2、在熟讀的基礎上,揣摩詩歌表達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讀。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殘酷,感受戰(zhàn)爭給人民生活帶來的苦難,激發(fā)學生熱愛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學難點:
了解詩歌大意,學習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聯(lián)想、想象,揣摩理解詩句含義,初步把握樂府詩的語言特點。
教學準備:
學生:讀通詩句,對難字注音,標注自己不理解的詞句。
教師:CAI課件
教學過程:
一、回顧導入:
1、昨天通過預習,我們知道7單元的主題是“戰(zhàn)爭”,請同學們回顧一下:我們曾經學過哪些有關戰(zhàn)爭的課文?
2、這僅僅是我們在課本上學的有關戰(zhàn)爭的課文。其實,描寫戰(zhàn)爭的文章遠不止這些。因為從古至今,戰(zhàn)爭一直是人們關注的主題。今天我們學習的這首詩,也是與戰(zhàn)爭有關,題目是:(齊讀詩名)《十五從軍征》。
二、解詩題,知詩人:
1、在詩的題目中,從哪兒可以看出是與戰(zhàn)爭有關的?(從軍征,被征到軍隊里打仗)。這首詩是兩漢時期的樂府詩,選自《樂府詩集》(生齊讀),還記得我們曾學過的第一首樂府詩嗎?生齊背:《江南》。樂府詩有的來自民間,有的是文人模仿樂府古題所作.而我們今天學習的這首,它來自勞動人民中間,沒有具體的詩人。我們再讀課題:《十五從軍征》
三、初讀詩歌,了解詩意:
1.當你在預習時第一次讀到詩的題目時,有沒有問題想問?(師做副板書。)通過昨天預習,你在文中讀懂了黑板上哪些問題?(誰?一位現年80歲的老兵,從哪里知道的?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對于其他問題,詩中有沒有告訴我們呢?(沒有)那主要寫的是這位80歲老兵的一件什么事呢?(一生交流,)它通過寫老兵回鄉(xiāng)的經歷是想告訴我們有關戰(zhàn)爭的哪一方面呢?
2、要解決這個問題,讀通這首詩是基礎。我請一個同學來讀讀這首詩,看看大家預習的情況怎么樣。(請一生讀)咱們一起來看看這些容易讀錯的字:(出示課件),正音,跟讀:冢,竇,雉,舂,羹,貽.3、在預習中,除了字音,還有哪些詞不太理解呢?始,累累,竇;旅葵;旅谷;貽;舂;
4、了解了詞語的意思,請大家結合剛才的交流,嘗試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生自己說一說)
5、誰能連起來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四、深入誦讀,展開聯(lián)想:
1、這是一位15歲參軍,80歲才得以回鄉(xiāng)的老兵。這首詩開篇第一句就給我們介紹了老兵一生的經歷。(生接讀: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這是人生絕大部分的歲月。在漢朝,男子二十三歲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歲止。如遇戰(zhàn)爭,還要做好隨時從軍的準備,兵役時間可能會更長,這位老兵十五歲參軍,80歲才離開戰(zhàn)場踏上 1 回鄉(xiāng)的路程,體會一下:此時的他心情怎么樣?生個性化地朗讀。
2、是啊,雖然歷經了艱辛,但終歸活著回來了,這畢竟是件可喜的事。(板書:喜)他欣喜地歸來,道逢鄉(xiāng)里人,便向鄉(xiāng)里人打聽“家中有阿誰?”鄉(xiāng)里人是怎么告訴他的?一小組讀鄉(xiāng)里人說的話:“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假如你是鄉(xiāng)里人,會帶著怎樣的心情告訴老兵這個消息呢?不僅是鄉(xiāng)里人,連我們每一個人心里也是充滿悲傷,(生齊讀)假如你就是老人,聽到鄉(xiāng)里人的話,這時候的你會是什么反應,什么心情?
3、可是,這樣的打擊才剛剛開始。80歲的老人拄著拐杖,一步一步,由遠及近,走進自家小院,看到的是什么呢?(請同學們閉上眼睛,發(fā)揮你的想象:配樂,師讀那四句詩,)你看到了什么樣的景象?
4、這就是他現在的家,(配樂,生齊讀4句.)而65年前他離家時,他的家,可能會是怎樣的一番景象呢?而現在呢,一切都已經蕩然無存,不復存在了,剩下的只有:(女生讀第4句)他曾經的家人在哪兒呢?(出示,生讀:松柏冢累累)是啊,他再也見不到曾經熟悉的親人,感受不到曾經熱鬧的家園了,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男生讀: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老人那顆帶著期望回鄉(xiāng)的心也已經由熱變冷,(涼),由喜到悲/哀了。(板書:悲/哀)
5、在這樣的一個家中,80歲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生齊讀5,6句: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這樣的飯菜,吃起來是什么味兒呀?結合剛讀的句子來談。他的苦,不僅是生活上的艱苦,更是失去親人,無依無靠的心里的痛苦。讓我們用朗讀讀出他心里的苦吧!(想讀的齊讀)
6、面對這一切,他只能是:(生接讀: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只能是老淚縱橫,無聲地哭泣呀!(板書:泣)他在泣什么?他為什么而泣呢?(請同學們發(fā)揮你的想象,并提筆寫下來,一段話即可。)
五、小結,升華主題:
1、這就是這位80歲老兵回家的經歷,讓我們一起用朗讀讀出老兵從喜到悲再到泣的回鄉(xiāng)歷程。(生齊讀)從他的經歷中,你對戰(zhàn)爭又有哪些新的認識和看法呢?請大家在四人小組里交流交流。
2、其實,除了這首詩,還有很多從不同角度描寫戰(zhàn)爭的詩,比如后面要學習的《出塞》,課外也還有很多描寫戰(zhàn)爭的詩歌,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下課后繼續(xù)搜集閱讀,相信會讓你對戰(zhàn)爭有更深刻的認識。
板書設計:
十五從軍征
喜------悲------泣
說課:
《十五從軍征》是一首漢代樂府民歌,反映了戰(zhàn)爭帶給勞動人民的痛苦和災難。
學生經過5年的語文學習,在課內外都曾接觸過有關戰(zhàn)爭的文章,同時,對詩歌也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和步驟,但是,也還存在理解詩歌不夠深入,特別是在體悟詩歌情境上有著不足。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著力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及課文插圖,根據詩句想象畫面,對詩歌進行賞析的意識和習慣,幫助學生建構詩歌中所傳遞的對戰(zhàn)爭的全面認識。
學生通過學習這首詩,不僅要構建起老人回鄉(xiāng)的情感變化脈絡,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抓住對文中重點詩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誦讀,去豐滿學生對戰(zhàn)爭的認識,準確把握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其中,抓住對文中重點詩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誦讀,是語文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特點,而依托詩歌中的語言文字,去豐滿學生對戰(zhàn)爭的認識,了解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和災難,是本課主要實現的人文目標。二者以呈現人物情感變化線為主線,以讀、議、2 悟文中的語言文字為手段,互為促進,實現本節(jié)課教學中的二性有機統(tǒng)一。
《十五從軍征》教學設計 【教學流程】
(一)吟唱古詩,樂府入詩
(課前教師播放音樂《十五從軍征》,之后,同學吟唱古詩《長歌行》)師:同學們,知道你們剛剛唱的古詩題目是什么嗎?它屬于哪一類詩歌? 生:《長歌行》,屬于漢樂府詩。師:你知道什么叫樂府詩歌嗎?
生:將古代掌管音樂的官署搜集演唱的詩歌稱為樂府詩。師: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來自民間的不知道作者的樂府詩歌。(板書:課題《十五從軍征》)
(二)初讀會詩,漸讀漸透
1、讀通詩文 生:讀題
師:這是一首樂府敘事詩,想知道講述了一個個怎樣的故事嗎?那就讓我們快快走進詩歌。(課件出示整首詩)
生:選擇自己喜愛的方式自由朗讀。師:哪位同學來展示一下你的朗讀? 生:誦詩
師:有些字詞總是比較拗口,比較陌生。(出示課件“柏、冢、狗竇、雉、舂谷、羹飯、貽”加拼音),指名讀。
師:掃清了字詞關,哪位同學再來展示讀給大家聽一聽?(只要是讀得通順了,我們就給予熱烈的掌聲,如果讀出了詩歌的韻律,掌聲就久一些?。?/p>
2、讀懂詩意
師:即然是一首敘事詩,哪位同學知道講了一件什么事? 生:(說得不全,比較含糊也不要緊)師:不錯,你有一定古詩文的學習能力了!(隨機多問幾生:在理解上你遇到了什么障礙?)老師這里有一些小助手,或許能幫你不少忙!(教師出示課件:部分難理解字詞的意思?。┥簩φ兆詫W,適當做好批注,然后同桌之間說說文章具體講了一件什么事情? 師:指名回答
師:老兵八十歲回到家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把這些說清楚!生:指名回答(說得更具體)
3、讀出詩韻
師:聽完這樣一個故事,給我們一種怎樣的感覺? 生:悲哀、憂郁、凄婉??
師:那你覺得該如何才能把這首詩歌讀好呢? 生:試讀(評價)
師:教師范讀一、二句,詩歌都有一定節(jié)奏韻律,你覺得這首詩在哪注意停頓好呢? 生:詩歌每句第二字與第三字之間。再讀!(評價)
師:音樂的渲染作用不可低估,它可以輔助我們朗讀,老師這里正好收集了一首,憂愁型的曲子,或許對你們的朗讀有幫助。哪位同學來挑戰(zhàn)!生:配樂誦讀(評價)
師:從這些誦讀中你聽出了什么?你又懂了什么? 生:隨機交流。
(三)深入研讀,意境升華
1、老兵的似悲似喜,悲喜交加
(若學生在隨機交流的時候能說到與“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毕嚓P聯(lián)處最妙,順勢導)師:聽完這些朗讀,哪一句詩直接寫了這位老兵哪一年參軍,什么時候回來的? 生:“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師:你會怎么讀這兩句詩。(課件出示詩句)生:個別自由誦讀
師:為什么這樣讀(或讀懂了什么)?(從軍65年之久)師:(接學生話茬)你怎么知道他從軍65年之久? 生:“
十五、八十”兩個數字
師:同學們想一想,這個老兵在這漫長的六十五年經歷過什么? 生
1、沙場征戰(zhàn)無數?? 生
2、與死插肩而過??
生
3、血流成河,從漫山尸野中爬將起來??
師:這些經歷,在許多的詩人的筆下都有體現,你知道哪些詩歌有類似的描寫? 生1:“表請回軍掩塵土,莫教兵士哭龍荒?!?生2:“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生3:“突營射殺呼延將,獨領殘兵千騎歸?!???
師:老兵見過浴血疆場,見過堆堆白骨,見過血流成河,見過生離死別,見過腐尸成山??對于這樣一個日日沙場,夜夜枕戈,鄉(xiāng)音久絕的老兵來說,他最渴望的又是什么呢? 生:歸家(大字板書:歸
家)
師:詩句中哪一個字最能體現他日思夜想著的家? 生:“始”(教師課件凸顯“始”字)生:讀出那份盼望
師:是呀!他一年盼著一年,一月盼著一月,在這65年期間,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人的淚水早已流干??墒撬芑丶铱匆豢磫幔?生:不能
師:戰(zhàn)事頻繁,士兵少得可憐的時候,連七歲小孩都有被征從軍的,像這樣一個正值壯年的士兵朝廷能容許他回家嗎?哀兮悲兮!有家卻不能歸。(板書:有家卻不能歸)師:這都是誰造成的?
生:該死的戰(zhàn)爭!這不公平的兵役制度!朝廷的腐敗無能!
2、體會現實的殘酷,徹底絕望起來 {1}師:“如今八十歲了,戰(zhàn)場上再也用不著我了,我終于可以回家了?!迸龅洁l(xiāng)里人他是怎么問的? 生:“家中有阿誰?”
師:他心情會是怎么樣的?為什么? 生1:一絲淡淡的喜悅。(讀)生
2、一絲擔憂(讀)生
3、一絲害怕(讀)
師:然而不管怎樣,他終歸還是回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家鄉(xiāng)。他充滿了期望,滿懷著興奮。他最期望得到的回答是什么?
生:遙看是君家,炊煙裊裊處??(如何引導學生出此經典?)
{2}師:可是鄉(xiāng)里人又是怎樣回答的? 生:“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p>
師:當老兵聽到這消息時,他還有那緊存的一閃即逝的喜悅嗎? 生:沒有了,他此時限入了深深的痛苦中。
{4}師:現實就是如此殘酷,映入老兵眼簾的是什么景象? 生:“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師:(出示課件:圖片,并配上四句詩。)同學們,看到這幅圖你想到了什么詞語!
生:凄涼、荒蕪、雜草叢生、了無人煙??(學生說到時,要求讀出這份凄涼、荒蕪、了無人煙??)
師:這還是家嗎?
生:明明是一亂墳崗,哪里是家呀!
師:原來的家呢?原來的家已然變成了—— 生:“松柏冢累累”
{5}師:在這樣動蕩不安的社會里,我的家沒有了遮風避雨的屋子,沒有了嬉戲玩耍的院子,算得了什么呢?我不是還有我的家人嗎?他抱著一絲希望——依舊在“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钡膹U墟里—— 生齊讀:“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師:飯熟了,他卻怎么了? 生:不知貽阿誰?? 師:他本想送給誰吃? 生:阿爸
師:我們來改讀這四句,把“不知貽阿誰”改為“我要貽阿媽”,讀。
師:然而,阿媽來了嗎?讀“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
(反復問答式讀)
師:我的兄弟,我的爹媽呢?這位孤零零的老兵回想起少年時候的那些個事呀!淚水濕透了眼眶。他想起了少時的什么? 生:自由聯(lián)想。師:課件出示: 清平樂
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ǎ0)?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師:現實就是這樣的殘酷,他真的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生填空:“曾經是??而今卻是??”)
師:老兵孤零零的站著,沒有了居所,沒有了親人,他哪里還有“家”呀!“歸時卻無家”(板書:歸時卻無家)
師:盡管他飽經風霜,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征戰(zhàn)殺場,與死神幾經碰面的老兵也按捺不住自己,他流下了晶瑩的淚水——
生:讀“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多指幾人讀)師:他“看”什么?
生1:看到了兒時的快樂。
生2:看到自己的渺茫而凄慘的未來!生3:??
師:是呀,苦苦征戰(zhàn)六十五年的戰(zhàn)士呀,最后落個連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都不曾有的結局,八十始得歸,朝廷是真讓他回家嗎?哪兒有家?那分明就是黑暗社會為他挖掘的“?!毖剑。ò鍟喊选凹摇弊謨牲c去掉,換到下面變“?!弊郑ㄕn件:“冢”字,音樂)生:讀全文
(四)再次升華,延伸主題
師:這老兵流的淚水僅僅就是他個人悲殘一生的眼淚嗎?
師:老兵流的淚其實就是生活在這種黑社會下所有百姓共同的淚滴。師:是呀?。ǔ鍪菊n件資料:漢代社會,經過初年短暫的休養(yǎng)生息以后,經濟獲得了恢復和發(fā)展,武帝時達到了昌盛時期。但是,這種經濟繁榮對廣大勞動人民來說,沒有得到什么好處,相反,統(tǒng)治階級憑借較雄厚的經濟實力,窮兵黷武,對外長期進行戰(zhàn)爭,國內又大興土木,人民受到的奴役和剝削都是很殘酷的。武帝晚年,社會上就呈現出動蕩不安的景象。直到東漢末年,這期間人民暴動、起義在許多地方不時發(fā)生,彼伏此起,統(tǒng)治階級為了鎮(zhèn)壓人民的反抗,大肆征集兵員,延長服役時間。連年的戰(zhàn)禍,帶來的是家破人亡,土地荒蕪。)師:據有人統(tǒng)計,在人類五千年文明史中,只有392年是和平的,若把五千年看成一天的話,24小時中只有1小時是和平的!自古以來,征戰(zhàn)不斷,給多少無辜的人們帶來傷痛,可惡的戰(zhàn)爭,讓我們呼吁和平,反對戰(zhàn)爭。(板書:呼吁和平,反對戰(zhàn)爭。)
第二篇:十五從軍征教案
《十五從軍征》教學設計
張榮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掌握重點字的含義,能夠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2、過程與方法:學習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聯(lián)想、想象,揣摩理解詩句含義,反復朗讀體會情感。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殘酷,感受戰(zhàn)爭給人民生活帶來的苦難,激發(fā)學生熱愛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二、教學重難
1、重點:理解重點字的意思,了解詩歌大意。初步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
2、難點: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殘酷,感受戰(zhàn)爭給人民生活帶來的苦難
三、教學過程
(一)解詩題
1、今天我們一同來學習古詩《十五從軍征》。通過預習和讀題你知道這首詩和什么有關嗎?從詩題中你哪些字你知道的? 軍:從軍 征:征戰(zhàn)。
誰能連起來說一說十五從軍征的意思
2、文學常識:這首詩是一首樂府詩,選自《樂府詩集》,什么是樂府? 通過預習你知道這首詩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呢?(一位老兵的返鄉(xiāng)經歷)
二、讀通詩
1、作者想通過一位老兵的返鄉(xiāng)經歷表達怎樣的感情呢?要解決這個問題讀通古詩便是第一步。板書:讀通詩
2、自由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順詩句,如果有不認識的字可以向同桌請教。
3、有沒有同學愿意來讀一讀這首詩,其他同學認真聽,他的字音讀準了嗎? 指名讀。
看著大屏上紅色的字,這些字都容易讀錯,請同學們一起來讀一讀,一個字讀一遍。解決了字音的問題,相信同學們能把古詩讀得更通順更流利,我們一起來讀讀。
三、明詩意
1、已經把詩讀通了,下面就請同學們四人小組合作學習,首先說說你不理解的詞義,再說說這首詩的大意。
(我看到有一個同學很會學習,在交流的過程中,他就把不理解的詞義批注到了書上。)
2、交流匯報,師可以點名解釋重點字。
3、哪位同學來說說這首詩在大意?其他同學認真聽,他說完整了嗎?如果有不完整的地方,可以補充。
累累在詩中是多的意思,這個詞語在今天我們也經常用到,比如說:傷痕累累,果實累累。
4、同學們我們已經明白了詩的大意,板書:明詩意。這是我們進一步體悟詩歌的前提,也是學習詩歌的第二步。
四、入詩境
1、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近老兵,請讀詩歌,進入詩境,去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2、想象篇:這是一位十五歲便從軍打仗,八十歲才得以歸鄉(xiāng)的老人,(板書十五八十)詩歌開篇第一句便為我們介紹了老人一生的經歷。誰能讀一讀這一句。(生評)從她的朗讀中,你的眼前出現了一位怎樣的老人。生說,(是呀,他已經八十歲了)是呀,就是這樣一位老人,他的兵役一共服了多少年?你了解我國現在的兵役制度嗎?請學生說說。可是在漢代,(補充介紹漢代的兵役制度)這漫長的六十五年的生涯里,他過著怎樣的生活?(再讀)還過著怎樣的生活?好一個始得歸,這位老人回鄉(xiāng)路走得太久,走得太難了(讀十五。。)這個老人十五歲離家前還是一個朝氣蓬勃、榮光煥發(fā)的少年,歷經了65年的戰(zhàn)爭,此時他已是遍體磷傷,老態(tài)龍鐘,在風燭殘年之時,他終于可以踏上回家的路,此時他的心情是怎樣的?(急切。喜悅、害怕)你能讀出此時他難以言表的心情嗎?
3、走在返鄉(xiāng)途中,老人既喜又悲,萬般滋味就盡在這兩行詩中。心急如焚的老人終于回到了家鄉(xiāng),道逢鄉(xiāng)里人又迫不及待地打聽“家中有阿誰?”鄉(xiāng)里人是怎么回答他的呢?一座連一座的墳墓就是你的家,你的所有的親人都埋葬與此,我們每個人都不向他道出真相,只委婉地告訴他:。如果你是這位老人,你的心情怎樣,你會有怎樣的反應?
3、可是這樣的打擊才剛剛開始,這位白發(fā)蒼蒼的老人拄著拐杖顫顫微微走到自家的小院,他看到的是什么呢?(1)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聽老師朗讀,結合課文的內容展開想象,你的眼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師配樂朗讀)。
(2)誰來說說你眼前出現了什么樣的畫面?除了課文當中描繪的場景,你能不能用描繪的眼睛還為我們展現你看到的?這怎是一個荒字了得,讀。。從你的朗讀中我已經看到了這幅畫面。(3)理解墓與他的院子里可能還有他的家人的墳墓,這就是他魂牽夢繞六十五年的家呀。六十五年前,他的家又是怎樣的一個景象呢?這樣的家生活起來一定是最幸福的,這便是他六十五年前的家(板書:家),可是如今他苦苦思盼的親人(音樂起)早已是 黃土,曾經美好的記憶已是累累的墳墓,他看到到只有(兔從。。)曾經的歡聲笑語,曾經的裊裊炊煙,曾的家人的噓寒問暖,早已蕩然無存,剩下的只有(兔。。)
4、老人根本無法承受這種打擊,只能。(舂。。)他想做給誰吃呢?(他還抱有一絲希望)幻想,痛不欲生。他的心中是一種撕心裂肺的痛,就是這樣一碗飯,吃到老人的嘴里是一種什么樣的滋味(無味)是呀他的生活從此已毫無意義,讀出這種無味。苦的不僅是飯,更是他的心。老人的嘴里是無味的,是苦澀的,這樣的飯怎樣下咽呢?此時的老人心中已痛到了極點,生不如死,可是他又能做什么?他只能()。本來步入家中,他想看到什么,他又看到了什么?他出門向東望去,他看到了什么?
5、這是多么凄涼的一幅畫面,看到這一切,老人最后的一絲希望破滅了,那凝聚著他六十五年的期盼,六十五年的滄桑,六十五年的艱辛老淚再也忍不住了落了下來,此時的老人他在泣什么?又在為什么而泣呢?(為家人,為同病相憐的人,為戰(zhàn)爭)是呀,他心中除了悲更有恨,同學們,據資料記載,有多少人和老兵一樣妻離子散,家破人,這一切都是戰(zhàn)爭造成的,想到這一切,老人怎能不泣呢?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五、拓展
1、此時你對戰(zhàn)爭有什么看法? 的確戰(zhàn)爭是可怕的,它帶給了我們無數的傷痛,正如詩中所描繪的那樣。它使很多的家庭家破人亡,戰(zhàn)爭,你給太多人們的心帶來傷痛。這都是我們渴望和平的心聲,但是我們?yōu)榱俗鎳鵀榱苏x奮戰(zhàn)到底。
2、表達了渴望和平,遠離戰(zhàn)爭的思想感情,板書:入詩情。這四步也是我們學習詩歌的四個步驟,希望同學們應用在今后學習古詩的過程中。
3、其實在我們的古詩中還有許多描寫戰(zhàn)爭的詩歌。
六、板書設計:
十五從軍征
(漢)樂府詩集
十五
八十
讀通詩
家
冢
明詩意
入詩境
反對戰(zhàn)爭
渴望和平
悟詩情
第三篇:十五從軍征教案
《十五從軍征》教學安排說明
章節(jié)題目 《十五從軍征》 學時分配: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簡介漢樂府 第二課時
二、翻譯并分析課文
本章教學目的與要求:
1、了解詩歌大意,學習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聯(lián)想、想象,揣摩理解詩句含義,初步把握樂府詩的語言特點。
2、在熟讀的基礎上,揣摩詩歌表達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讀。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殘酷,感受戰(zhàn)爭給人民生活帶來的苦難,激發(fā)學生熱愛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課堂教學方案 授課類型:理論課 教學方法:講授法
教學目的與要求:了解詩歌大意,學習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聯(lián)想、想象,揣摩理解詩句含義,初步把握樂府詩的語言特點。
教學重點、難點:了解詩歌大意,學習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聯(lián)想、想象,揣摩理解詩句含義,初步把握樂府詩的語言特點。教學內容及安排:
教學準備:
學生:讀通詩句,對難字注音,標注自己不理解的詞句。教學過程:
一、了解漢樂府:
1、導言: 繼《詩經》、《楚辭》之后,兩漢樂府詩成為中國古代詩歌史上又一壯麗的 景觀,作為一種新的詩體,呈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兩漢樂府詩以其匠心獨運的立題命意,高超熟練的敘事技巧,以及靈活多樣的體制,成為中國古代詩歌新的范本。
兩漢樂府是指由朝廷樂府系統(tǒng)或相當于樂府職能的音樂管理機關搜集、保存而流傳下來的漢代詩歌。漢樂府掌管的詩歌按作用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供執(zhí)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廟歌辭,其性質與《詩經》中“頌”相同;另一部分則是采集民間流傳的無主名的俗樂,世稱之為樂府民歌。
樂府詩
樂府是自秦代以來設立的配置樂曲、訓練樂工和采集民歌的專門官署,漢樂府指由漢時樂府機關所采制的詩歌。這些詩,原本在民間流傳,經由樂府保存下來,漢人叫做“歌詩”,魏晉時始稱“樂府”或“漢樂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詩,亦稱“樂府詩”。
2、兩漢樂府詩表達的思想主題 :
(1)苦樂不均、貧富懸殊的社會現實 人民苦難的真實寫照
“貧民常衣牛馬之衣,食犬彘之食”,“賣田宅,鬻子孫以償債?!?《婦病行》“屬累君兩三孤子,莫我兒孤且寒。有過慎莫笪笞。”
《孤兒行》“頭多蟣虱,面目多塵,” “愿欲寄尺書,將與地下父母。”
《東門行》 “盎中無斗米儲,還視架上無懸衣,”
丑惡腐朽的揭露諷刺
《相逢行》 “黃金為君門,白玉為君堂,堂上置樽酒,作使邯鄲倡,中庭生桂樹,華燈何煌煌。”
《陌上?!贰队鹆掷伞?/p>
(2)兩性之間愛與恨的坦率表白
《上邪》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長篇敘事詩《古詩為焦仲卿妻作》(3)戰(zhàn)爭和徭役給人們帶來的災難。
《戰(zhàn)城南》“野死不葬烏可食”
《十五從軍征》 “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古歌》
秋風蕭蕭愁殺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誰不懷憂?令我白頭。胡地多飆風,樹木何修修。離家日趨遠,衣帶日趨緩,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
(4)表現樂生惡死的傾向
二、解詩題 :
在詩的題目中,從哪兒可以看出是與戰(zhàn)爭有關的?(從軍征,被征到軍隊里打仗)。這首詩是兩漢時期的樂府詩,選自《樂府詩集》,它來自勞動人民中間,沒有具體的作者。
三、初讀詩歌,了解詩意:
四、理解并分析
《十五從軍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會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漢代樂府民歌的敘事詩,反映了勞動人民在當時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實、深刻、令人感憤,催人泣下。描繪了一個“少小離家老大回”的老兵返鄉(xiāng)途中與到家之后的情景,抒發(fā)了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
譯文
十五歲就應征去參軍,八十歲才退伍回到故鄉(xiāng)家中。
路上碰到一個鄉(xiāng)下的鄰居,問:“我家里還有什么人?”
“你家那個地方現在已是松樹柏樹林中的一片墳墓?!?/p>
走到家門前看見野兔從狗洞里出進,野雞在屋脊上飛來飛去。
院子里長著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環(huán)繞著井臺。
用搗掉殼的野谷來做飯,摘下葵葉煮湯算是菜。
湯和飯一會兒都做好了,卻不知贈送給誰吃。
走出大門向著東方張望,老淚縱橫灑落在征衣上。
鑒賞
這是一首敘事詩,描繪了一個“少小離家老大回”的老兵返鄉(xiāng)途中與到家之后的情景,抒發(fā)了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
開篇便不同凡響:“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這兩句,直言老兵“十五”歲從軍,“八十”歲方回,看似平淡無奇,像不經意間道來,實卻耐人尋味,頗見功力。這一去就是數十年!“八十”與“十五”相對照,突出其“從軍征”時間之久;“始得歸”與“從軍征”相呼應,則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來。體會一下這位十五歲參軍,80歲才離開戰(zhàn)場踏上回鄉(xiāng)的路程的老兵,此時的他心情怎么樣?(欣喜)雖然歷經了艱辛,但終歸活著回來了,這畢竟是件可喜的事。
“道逢鄉(xiāng)里人,‘家中有阿誰?’ 主人公的思想脈絡由六十五年的征戰(zhàn)生活進入邈邈曠野、漫漫古道,對親人家園的現狀由茫然無際的想象到急切地、盼知又怕知地詢問,可是,“鄉(xiāng)里人”的回答卻如站在雪地里澆下的一盆冰水:“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在這**的年月,我的親人們竟無一幸存者?多少年來積壓心底的感情,向誰傾訴、向誰表達?。课ㄓ心乔嗲嗨砂?、壘壘墳冢嗎? 假如你是鄉(xiāng)里人,會帶著怎樣的心情告訴老兵這個消息呢?不僅是鄉(xiāng)里人,連我們每一個人心里也是充滿悲傷,假如你就是老人,聽到鄉(xiāng)里人的話,這時候的你會是什么反應,什么心情? 可是,這樣的打擊才剛剛開始。80歲的老人拄著拐杖,一步一步,由遠及近,走近自家小院,他看到的是什么呢? 擺在他面前的現實是:“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遙看到近見,滿眼更加荒涼凄楚的景象。作者沒說室空無人,而是抓住野兔見人鉆進家畜窩中自以為得所,野雞驚飛落到屋內梁上自以為安的情景;作者沒有直書庭園荒蕪雜亂,只攝取了井邊、中庭隨意生長的葵菜和谷物兩個“鏡頭”,人去屋空,人亡園荒,更其形象,倍傷人心神。一個風塵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經炊火融融、庭園整潔的“家”的面前,一切都已經蕩然無存,不復存在了,剩下的只有————苦苦思盼的親人成了荒野枯骨,曾經熱鬧的家園也是一片荒涼破敗,這真是久而不歸,歸而不見啊,這番荒涼的景象,怎不讓人悲傷難過呢!(悲)
在這樣的一個家中,80歲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 “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想象中。我采下野葵做了一頓飯,放在地上。我看到爹娘在一旁,兄弟在一旁,快樂地談笑。但一轉眼,卻什么也沒有了。他的苦,不僅是生活上的艱苦,更是失去親人,無依無靠的心里的痛苦。這樣的飯菜,吃起來是什么味兒呀?人民的不幸和社會的凋敝、時代的**,面對這一切,只能是老淚縱橫,無聲地哭泣呀?。ㄆ?/p>
詩的最后兩句于對老兵的動作描繪中進一步抒發(fā)老兵心中的悲哀。“出門東向看,我衣。”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門,向東方看去,他也許還抱著詩的最后兩句于對老兵的動作描繪中進一步抒發(fā)老兵心中的悲哀。希望,他看到了誰?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許看到了久別的親人?也許什么也沒有看到。他茫然地從幻想中走出來,低聲哭了起來 “淚落沾我衣”五個字,飽和了多么豐富、多么深厚、多么沉痛的感情內涵?。?/p>
這一細節(jié),將舉目無親、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將其悲痛欲絕的茫然之情抒發(fā)得淋漓盡致。主人公和他的家的相互映襯的敘寫,把作品的主題和藝術水平都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還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沒有服兵役的親人們,墳上松柏都已蔥蔥郁郁,可以想見他們生前貧寒凄苦的生活還不如每時每刻都可能犧牲的士卒。反映了當時整個社會現實的黑暗,表現了比個人不幸更深廣的全體、小結,升華主題: 此詩圍繞老兵的返鄉(xiāng)經歷及其情感變化謀篇結構,巧妙自然。其返鄉(xiāng)經歷是:始得歸→歸途中→返回家中→“出門東向看”;情感變化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誰?”,充滿與親人團聚的希望(歸途中)→希望落空→徹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涼,了無一人)→悲哀流淚,心茫然(“出門東向看”)。這些又歸結為表現揭露黑暗社會現實的詩之主題。全詩運用白描手法繪景寫人,層次分明,語言質樸,且以哀景寫哀情,情真意切,頗具特色,也頗能體現漢樂府即景抒情的藝術特點。
1、這就是這位80歲老兵回家的經歷,讓我們一起用朗讀讀出老兵從喜到悲再到泣的回鄉(xiāng)歷程。
2、像《十五從軍征》這樣,描寫戰(zhàn)爭題材的古詩還有很多,我們再來體會一下。
3、現在你對戰(zhàn)爭有了什么認識?
4、反對戰(zhàn)爭,渴望和平是從古至今咱們每一個老百姓的心愿。但是即便在今天,在這個看似和平的世界上,仍有很多的國家和地區(qū)的人們在經歷著戰(zhàn)爭,你想對他們說什么?
五、板書設計 喜------悲------泣
六、作業(yè):將本文改寫成小故事。
教學安排說明
章節(jié)題目:《十五從軍征》 學時分配:一課時 本課教學目的與要求:
1、了解樂府及樂府詩;
2、了解詩歌大意,學習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聯(lián)想、想象,揣摩理解詩句含義,初步把握樂府詩的語言特點;
3、在熟讀的基礎上,揣摩詩歌表達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讀;
4、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殘酷,感受戰(zhàn)爭給人民生活帶來的苦難,激發(fā)學生熱愛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課 堂 教 學 方 案
課題名稱:《十五從軍征》 教學時數:一課時 授課類型:理論課
教學方法及手段:讀—議—講—探究 教學目的要求:
1、了解樂府及樂府詩
2、了解詩歌大意,學習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聯(lián)想、想象,揣摩理解詩句含義,初步把握樂府詩的語言特點。
3、在熟讀的基礎上,揣摩詩歌表達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讀。
4、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殘酷,感受戰(zhàn)爭給人民生活帶來的苦難,激發(fā)學生熱愛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學重點:
1、了解詩歌大意,揣摩詩歌表達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讀。
2、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殘酷,使學生認識戰(zhàn)爭的殘酷,增強和平意識。
教學難點:
1、從文章樸實的語言中體會詩中蘊含的深刻主題。
2、學習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聯(lián)想、想象,揣摩理解詩句含義,把握樂府詩的語言特點。教學內容及安排:
一、導入:
同學們,戰(zhàn)爭從古到今,在人類歷史上可以說不計其數,有人曾做過這樣的統(tǒng)計,在人類五千年文明史里,和平年只有392年,打個比方,如果把五千年看作一天的話,一天中有23個小時在打仗。我國古代戰(zhàn)爭的頻繁,同樣給百姓帶來巨大的災難,十五歲從軍到頭發(fā)蒼白才拖著傷殘的身軀回到故鄉(xiāng),這又是怎樣的悲劇,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戰(zhàn)爭題材的古詩《十五從軍征》
二、樂府簡介
(一)樂府
兩漢樂府指音樂機關。它除了將文人歌功頌德的詩制成曲譜, 演奏新的歌舞外,又收集民間的歌辭入樂?!稘h書 藝文志》:“自孝武帝立樂府而采歌謠,于是有趙代之謳,秦,楚之風,皆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云”。漢武帝采詩,除為考察民隱外,亦在豐富樂府的樂章,以供娛樂。六朝時,樂府乃由機關的名稱變?yōu)橐环N帶有音樂性的詩體的名稱。
(二)漢樂府詩
樂府雙璧:《孔雀東南飛》《木蘭辭》
樂府三絕:《孔雀東南飛》《木蘭辭》唐韋莊《秦婦吟》
1、類別
①貴族文人所作之頌歌
②軍樂
③民間的歌辭,內容多為反映當時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感情; 有寫心志、抒情思、敘宴游、發(fā)怨憤,言戰(zhàn)爭行役等
2、題材內容
①反映戰(zhàn)爭、徭役的痛苦
《戰(zhàn)城南》反映漢代人民那種慘痛的戰(zhàn)爭生活非常深刻。詩的前幅描寫激戰(zhàn)的荒涼恐怖“戰(zhàn)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后幅則寫平民為戰(zhàn)爭而荒廢耕作“禾黍而穫君何食”,因而發(fā)出怨言, 暴露戰(zhàn)爭苦痛生活的寫實詩篇?!稏|光》反映出武帝征討南越, 軍士流露出的悲怨感情“倉吾多腐粟, 無益諸軍糧.諸軍游蕩子,早行多悲傷”?!妒鍙能娬鳌穼Σ缓侠淼尼嬉壑贫群腿嗣袼艿目嚯y, 作了無情的控訴。
《婦病行》描寫一個貧民家庭的悲慘景象。詩中寫病婦臨終托孤,丈夫對親友哭倒,孤兒在空舍中啼號索母的情況,真實動人,令人凄酸。《孤兒行》描寫了孤兒受虐待的遭遇。他的兄嫂把他看成奴隸和仇人,盡量折磨他,必欲置之死地?!稏|門行》描寫了一個窮老漢為窮困所迫,鋌而走險,起來造反的過程。
②反映勞動生活
在漢樂府中,有不少是表現當時人民的勞動生活的。如《江南可采蓮》是江南青年男女采蓮時所唱的歌謠邊工作邊歌唱,表現了鄉(xiāng)村男女集體勞動生活的快樂和江南農村的美麗的自然風光。
③愛情題材?;橐?、婦女悲慘命運、封建禮教束縛
《有所思》寫一個女子知道愛人有外遇, 恨得立刻把正要送給他的禮物摧毀了,表示一刀兩斷的決心,但是當回憶起當初定情幽會時的甜蜜生活時,便又覺得不能一刀兩斷, 顯出作者的痛苦矛盾?!渡闲啊肥惆l(fā)一個女子對愛人的熱烈表白,表明了生死不渝的愛情。她以火一般的熱情表白“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背松酱ū澜?天地毀滅之外,愛情不會終止!
《孔雀東南飛》通過焦仲卿和劉蘭芝的婚姻悲劇,揭露了封建禮教的罪惡,同時熱情地歌頌了二人忠於愛情,寧死不屈的精神。
④反映漂泊、游子他鄉(xiāng)
游子在外的生活艱苦,不易還鄉(xiāng),是以此類羈旅之作每多慷慨激烈之音,表現強烈的悲痛, 如《飲馬長城窟行》“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夢見在我旁,忽覺在他鄉(xiāng)。他鄉(xiāng)各異縣,輾轉不相見”,便是寫一個妻子為了尋求好的丈夫而輾轉流徙他鄉(xiāng)的.⑤統(tǒng)治者的荒淫、飲酒求仙、人生無常
《雞鳴》,《相逢行》描寫富貴人家的奢侈享受,黃金為門,白玉為堂。子弟人人做官,貴者至二千石。《陌上?!穭t敘述了一個太守侮弄一個采桑女子遭到嚴詞斥責的故事“使君自有婦 羅夫自有夫”。詩中揭露了官吏的荒淫無恥面目,同時塑造了堅貞、勇敢、美麗的女性形象秦羅敷。
漢樂府詩有飲酒求仙的思想,是那些受有神仙思想影響的知識分子的意識形態(tài)的反映。
3、藝術特色
①漢樂府民歌多用生動的口語,親切樸素,敘事同抒情結合,感情真摰動人。
②章法、句法、押韻靈活。長短隨意,整散不拘,靈活自由。有繼承《詩經》四言體;有雜言體的,句法自由多變,整散不拘?!渡闲啊贰吧闲?!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二三四五六七字也有,變化極為自由。漢樂府還有不少完整的五言詩, 如《孔雀東南飛》等, 比四言詩多了一個音節(jié),適應當時社會語言的發(fā)展,又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力。篇幅長短均有,最長三百五十余句《孔雀東南飛》,短的數句?!督峡刹缮彙分挥衅呔?。漢樂府民歌的押韻自由,靈活多變。有句句押韻的;有隔句押韻的;也有隔兩句和三句押韻的;更隔五句押韻。押韻變化多端。
③浪漫主義的色彩。漢樂府民歌雖多抒寫現實,但亦有不少作品運用了浪漫主義色彩。如《上邪》如山洪爆發(fā)似的激情和高度的夸張;《烏生》中烏鴉的魂魄向人們申訴;《枯魚過河泣》中腐臭了的魚會哭泣,會寫信等。這些豐富奇特的幻想,顯示了浪漫主義的特色。
④排偶句,回環(huán)往復。排偶句也可以說是漢樂府在形色方面的特色, 如《陌上?!贰邦^上倭角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羅為上襦”?;丨h(huán)往復、音韻和諧,在當時的民歌中有不少優(yōu)美小詩《江南可采蓮》。
4、對后世的影響
①現實主義的發(fā)揚。唐代杜甫、白居易的詩作。
② 奠定五言詩的基礎。雜言詩於建安之后大盛,曹操,曹丕,李白等雜言詩莫不源於樂府民歌。樂府對五言詩的影響更大,東漢時摹仿者甚多,至建安取代《詩經》的四言,成為一種主要的詩歌形式。
③樂府詩歌體裁對后世歌行體的影響。六朝詩人鮑照的五言和雜言樂府都是杰出的, 唐代李白的樂府歌行更是空前,它們在藝術形式上所受漢樂府民歌的影響也是顯著的。
三、解題:選自《樂府詩集》。從,參加。
四、初讀詩歌,了解詩意:
1、師范讀,正音
2、生讀(反復朗讀)注意“冢,竇,雉,舂,羹,貽”書寫及讀音
3、片斷朗讀。指導朗讀,重讀、停頓指導
4、結合注釋理解難懂的詞語和句意
五、探究討論
1、這是一位15歲參軍,80歲才得以回家的老兵。這首詩開篇第一句就給我們介紹了老兵一生的經歷?!笆鍙能娬?,八十始得歸?!彼硕嗌倌甑谋??65年。這是人生絕大部分的歲月。在漢朝,男子二十三歲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歲止。如遇戰(zhàn)爭,還要做好隨時從軍的準備,兵役時間可能會更長,這位老兵十五歲參軍,80歲才離開戰(zhàn)場踏上回鄉(xiāng)的路程,體會一下,此時的他心情怎么樣?雖然歷經了艱辛,但終歸活著回來了,這畢竟是件可喜的事。(喜)
2、他欣喜地歸來,道逢鄉(xiāng)里人,便向鄉(xiāng)里人打聽“家中有阿誰?”鄉(xiāng)里人是怎么告訴他的?“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假如你是鄉(xiāng)里人,會帶著怎樣的心情告訴老兵這個消息呢?不僅是鄉(xiāng)里人,連我們每一個人心里也是充滿悲傷,(生齊讀)假如你就是老人,聽到鄉(xiāng)里人的話,這時候的你會是何反應,什么心情?(悲)
3、可是,這樣的打擊才剛剛開始。80歲的老人拄著拐杖,一步一步,由遠及近,走近自家小院,他看到的是什么呢?(“兔從狗……生旅葵?!睂W生閉上眼睛,發(fā)揮想象)看到了什么樣景象?(“兔從……阿誰?!保?/p>
情景誦讀:看到這一切老人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再也看不到熟悉的親人,感受不到熱鬧的家園了。65年思念的家啊,竟成了“兔從狗……生旅葵?!蔽?5年苦苦期盼的家啊,竟成了“兔從狗……生旅葵。”我65年魂牽夢繞的家啊,竟成了“兔從狗……生旅葵?!?5年的思念,65年的期盼,就這樣化作了滿目蒼涼。然而65年前,我離開家時,我的家并不是這樣的啊,它會是什么樣呢?
而現在呢,一切都已經蕩然無存,不復存在了,剩下的只有——苦苦思盼的親人成了荒野枯骨,曾經熱鬧的家園也是一片荒涼破敗,這真是久而不歸,歸而不見啊,這番荒涼的景象,怎不讓人悲傷難過呢?。ū?/p>
4、在這樣的一個家中,80歲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這樣的飯菜,吃起來是什么味兒呀?結合剛讀的句子來談。他的苦,不僅是生活上的艱苦,更是失去親人,無依無靠的心里的痛苦。讓我們用朗讀讀出他心里的苦吧!
5、面對這一切,他只能是:“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敝荒苁抢蠝I縱橫,無聲地哭泣呀?。ㄆ┧谄裁??他為什么而泣呢?
情景誦讀:是啊,當老兵思念自己朝思暮想的親人時,他只能是“泣涕淚沾衣”當老兵思念他和藹可親的鄉(xiāng)鄰時,他只能是“泣涕淚沾衣”當老兵思念那些在戰(zhàn)場上出生入死的戰(zhàn)友時,他還是“泣涕淚沾衣”當老兵想到自己將孤苦伶仃、無依無靠時,他更“泣涕淚沾衣”。人世滄桑的老淚,落在他破舊的征衣上。同學們,他怎能不黯然神傷啊,僅僅是漢武帝在位,五次討伐匈奴,就導致全國有一半的人因為戰(zhàn)爭死亡,有一半的人成了“松柏冢累累”。
六、主旨:封建兵役制度的殘酷,戰(zhàn)爭的殘酷。
像《十五從軍征》描寫戰(zhàn)爭題材的古詩還有很多。
(舉例)
七、小結
戰(zhàn)爭給人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對人類文明造成巨大的破壞,作為地球村的一分子,我們要反對戰(zhàn)爭,呼吁和平與發(fā)展,創(chuàng)造人類共同的進步。反對戰(zhàn)爭,渴望和平是從古至今每一個老百姓的心愿。但是即便在今天,在這個看似和平的世界上,仍有很多的國家和地區(qū)的人們在從事著戰(zhàn)爭,你想對他們說什么?讓我們唱響《讓世界充滿愛》,愿我們的世界充滿和平,充滿光明,充滿愛。
九、作業(yè):結合全詩,展開合理想象,描述老兵悲慘的一生。
十、板書設計 《十五從軍征》 情感變化: 喜------悲-----泣
第四篇:八年級語文下冊 第6單元 第24課 詩詞五首 老兵的不幸——讀《十五從軍征》 (新版)語文版
老兵的不幸——讀《十五從軍征》
《十五從軍征》是漢樂府詩集中的一篇,描繪了一位老兵返回故里的情景,表現了以老兵為代表的社會底層人民的不幸,反映了當時殘酷的社會現實。閱讀這首詩歌,我們重點分析主人公老兵的不幸表現。
一、兵役漫長。詩歌開頭即交代老兵服役的期限,“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剛滿十五歲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歲才回來。出去的時候,是芳年稚齒、生機勃勃的少年,回來的時候,已是老態(tài)龍鐘的衰翁。這期間的六十五年,老兵是怎樣度過的呢?作者留下了大量的空白,給讀者以想象的空間。但,一個“征”字,卻高度概括了他六十五年的戎馬生涯,其艱辛、慘烈、危險和九死一生,都在想象中進入讀者的視線。一個“始”字,準確、生動地表現了老兵歸來的不易,八十歲才得以歸來!這期間的盼望和思念,這期間的苦苦掙扎,我們又怎能想象!如今八十歲了,“始得歸”,老兵悲喜交集,匆匆地踏上了歸程。這是一個怎樣的兵役?從少年一直服役到老年,歷時六十五年!這是怎樣的殘忍,怎樣的不堪,怎樣的不幸??!可是,就是這樣不幸的人,卻成為了全家唯一的幸存者,與冰冷墳墓中的親人們相比,他又是那么地幸運!真是“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二、親人故去。老兵八十得以歸來,但家中的親人們卻都已故去,這幸運中的不幸又是那么地讓人傷痛。歸途中,老兵“道逢鄉(xiāng)里人”,懷著忐忑不安的心詢問,“家中有阿誰?”。此時,詩歌將老兵形象放在家的氛圍中來塑造。按理說,家應該是給人溫暖、希望和歸依的地方??墒牵l(xiāng)里人的回答卻給了老兵重重地一擊,“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您遠遠望去,那長滿松柏的眾多高墳處,就是您的家!或許,老兵已有心理準備,離去六十五年,在這動蕩的社會中,能存活的家人應該不多了??伤麤]有想到的是,如今已是“松柏冢累累”。這哀傷的關于家的氛圍中,哀傷的老兵,將怎樣一步步走去?這心中的哀痛,將向誰傾訴呢?回到家中,老兵習做好了飯,可是,他突然想到“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再也沒有親人與他共享羹飯了。想到這里,老兵“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這一個“看”字,將老兵的渴望、孤獨表現得淋漓盡致,老兵的張望,是因為渴望能有親人的相伴,是因為親人離去的悲痛,是因為空蕩蕩的孤獨??望著,望著,老兵老淚縱橫,灑落在征衣之上。親人故去,家中悲涼,老人悲苦,這悲傷中的悲痛,讓這個老兵的不幸更顯不幸。
三、家園荒蕪。親人故去,家中無人照料,一片荒蕪。當老兵回到家的時候,呈現在他眼前的家是“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從遠看,到近望,滿眼都是凄涼。兔子從狗洞進進出出,野雞在梁上飛來飛去,庭院中長出了“旅谷”,井臺上也長出了“旅葵”。作者沒有正面去寫“空室無人”,也沒有直接交代“庭園荒蕪”,而是選擇了典型的物象,兩個動物“兔”與“雉”,兩種植物“旅谷”、“旅葵”,讓這上下、里外的動植物,構成了一幅荒蕪、悲涼的景象。這景象,刺痛著老兵的眼,刺破了老兵的心,盼望了六十五年的家,竟是這般殘破、荒蕪!老兵的不幸,在這荒蕪的景象中,1 也就顯得尤為悲痛。
四、生活無依。本來,老兵“八十始得歸”,渴望能回家安度這風燭殘年,可是,歸家時卻發(fā)現,親人故去,家園荒蕪,生活無依。老兵的生活無依,還不僅是年邁體弱和沒有親人的關懷,在物質上,還將陷入極度貧苦的狀況。剛進家門,就面臨著無衣、無食、無住所的窘況,好在天無絕人之路,“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便可以“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開始艱難度日。老兵為國征戰(zhàn)六十五載,征戰(zhàn)時有家歸不得,等到歸時卻又孤苦無依,我們不禁要問:這是為什么?
為什么?詩歌沒有回答我們。根據吳兢《樂府古題要解》的說法,此詩晉時已譜入樂府,當可視之為漢魏戰(zhàn)亂之際的作品。正是當時窮兵黷武的統(tǒng)治者、無休無止的戰(zhàn)爭和不合理的兵役制度,造成了老兵的悲慘遭遇。但詩歌主題表現的不僅僅是老兵的不幸,我們從松柏環(huán)繞著的座座墳墓上,從沒有人氣的荒蕪的家園里,從老兵東看的眼神中,從作者描述的一個個場景里,我們嗅到了更多苦難的氣息:與老兵一樣不幸的,還有整個社會底層的全體人民,他們同樣遭遇著社會的黑暗,同樣經受著社會的壓迫。
第五篇:十五從軍征教案
《十五從軍征》教學設計
——以說詩意和展開聯(lián)想為主的方式提高學生說的的能力
金堂縣趙家鎮(zhèn)小學
黃群
教學目標:
1、了解詩歌大意,學習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聯(lián)想、想象,揣摩理解詩句含義。
2、在熟讀的基礎上,揣摩詩歌表達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讀。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殘酷,感受戰(zhàn)爭給人民生活帶來的苦難,激發(fā)學生熱愛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教學重點:
能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理解詩歌大意。教學難點:
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對和平的熱愛。教具準備: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提起戰(zhàn)爭,人們就不寒而栗,眼前就會出現尸橫遍野,血流成河的畫面,可戰(zhàn)爭并沒有因為它給人們帶來災難而停止過。今天我們就跟隨一位征戰(zhàn)65年的80歲的老人一起回到故里,看看他看到的是什么?
二、解題
1、讀了課題,你知道了什么?
2、那詩題是什么意思呢?
3、這首詩是兩漢時期的樂府詩歌,請讀72頁小資料。
三、初讀詩歌,了解詩意
1、生自由讀,讀準字音,多讀幾遍,讀順為止。
2、抽生讀,正音、齊讀。
3、請同學們看看這首詩大概講的是什么意思??赏澜涣鳌?/p>
4、抽生匯報交流。
四、深入誦讀,展開聯(lián)想
1、請你用一個字來表達你讀了這首詩后的感受,你會用哪個字?
2、十五歲從軍什么時候才回家?他當了多少年兵?漫長的65年里他日夜思念著親人,今天他終于踏上了回鄉(xiāng)路,體會一下:此時,他心情怎么樣?他走在路上會想些什么?
3、是哪些詞句讓你有這種感覺呢?請靜靜讀詩,劃出以下相關詩句: 他回到家鄉(xiāng),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
4、生匯報
(1)、他聽到了什么?
假如你就是老人,聽到鄉(xiāng)里人的話,你會是什么反應?什么心情?(2)、他又看到了怎樣的場景呢?
A、這是怎樣的畫面???請閉上眼,展開想象,看到了什么?
B、這就是他現在的家,就是他日夜思念的家呀!在65年前他離家時,他的家,可能會是怎樣的一番景象呢?請同學們猜猜。(3)、老人又做了什么?
A、這樣的一頓飯吃起來是什么味啊?
B、面對這一切,老人又能怎么樣呢?他只能是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C、這流淌的淚是怎樣的淚?他為誰哭呢?會想些什么呢?
5、漢代連年戰(zhàn)爭,民不聊生,曹操的《蒿里行》這樣寫道:“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崩先说脑庥鰞H僅是他一個人,僅僅是一個家庭嗎?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6、師范讀、生齊讀,展現老兵的悲苦。
五、總結升華情感
六、古詩欣賞
涼州詞
從軍行
(唐)王翰
(唐)王昌齡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七、拓展延伸
將《十五從軍征》改寫成一個故事。板書:
十五從軍征
悲
八十始得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