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居秋暝-教學教案
一、導語設計
自東晉陶淵明、南朝謝靈運開創(chuàng)山水田園詩派以來,深受一些優(yōu)秀詩人的稱贊。到了唐代,它開始受到人們的推崇,王維、孟浩然就是這一時期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作家。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王維的一首詩《山居秋暝》。
二、近體詩簡介 參書p56 我國的古典詩歌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種,他們的區(qū)分源于唐代,分為律詩和絕句:
律詩詩體名。近體詩的一種。格律嚴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韻或五韻。中間兩聯(lián)必須對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聲。分五言、七言兩體。簡稱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每首十句以上者,則為排律。絕句即“絕詩”。亦稱“截句”“斷句”。詩體名。截、斷、絕均有短截義,固定格僅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為主,簡稱五絕、七絕。也有六言絕句。唐代通行者為近體,平仄和押韻都有一定。我們學習的《山居秋暝》和《登高》分別是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越中覽古》是絕句。
三、誦讀提示
1、詩的首聯(lián)寫的是傍晚時分小村的旖旎風光,同時寄托了詩人閑適的感情,應當用輕快的調(diào)子誦讀。
2、末聯(lián)均是陪襯,對句“王孫自可留”是全詩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語氣緩緩讀出。
四、教師范讀,學生自讀
五、介紹王維及《山居秋暝》 王維(701—761),字摩詰,蒲州(今山西永濟)人。開元九年(721)進士。累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晚年閑居藍田輞川。詩與孟浩然齊名,稱為“王孟”。前期寫過一些邊塞詩,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園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蘇軾曾贊:“味摩詰詩,詩中有畫;觀摩詰畫,畫中有詩?!敝小锻跤邑┘?。
《山居秋暝》是王維晚年閑居藍田輞川是寫的一首五言律詩,描繪了秋日傍晚雨后山林的秀麗景色,表現(xiàn)了詩人樂于隱的生活意趣,清新而極富生氣的氛圍中,表現(xiàn)出詩人潔身自好的品格,堪稱王維詩的代表作?!吧骄印笔巧街芯铀扒镪浴笔乔锾斓陌?。
六、明晰詩意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譯:空曠的山野一場秋雨新降,傍晚的天氣顯得格外涼爽。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譯:靜靜的月光把松林照亮,清清的泉水在石上流淌。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譯:姑娘們洗罷衣服,笑語喧嘩地從竹林里回家去,漁船順流而下,水上蓮葉便搖動起來。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譯:春花春草,任憑它枯謝吧,我要留下享受這無比風光。
七、總體賞析提示
可從光、色、形、靜態(tài)、動態(tài)等方面展開聯(lián)想。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霽,萬物一新,樹木繁茂,空氣清新,高山寂靜,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間照”——暮色蒼茫,皎潔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銀色的月光透過松樹的虬枝翠葉,星星點點地灑落下來。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瀉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輝映之下,宛若一條潔白的綢布閃閃發(fā)光、隨風飄蕩,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第四幅“竹喧歸浣女”。竹林里傳來一陣銀鈴般的笑聲,那是一群勤勞淳樸的山村姑娘剛洗完衣服,披著月光笑盈盈地歸來了,也許她們正為什么開心的事兒在竹林里嬉戲追逐著,笑鬧聲傳出翠竹林外。第五幅“蓮動下漁舟”——密密的荷葉紛紛倒向兩旁,蓮花搖動,水波蕩漾,原來是順流而下的漁舟正輕盈地穿過荷花叢,弄亂的荷塘月色,劃破了大山的寧靜。畫面總合空山雨后的秋涼,松間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聲音,浣衣村女的笑聲,漁舟穿過荷叢的動態(tài),和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聲有色,有景有人,有靜有動,構成了清新秀麗的鄉(xiāng)村生活圖景。
八、討論分析
1、“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詩中明確寫有浣女漁舟,詩人怎下筆說是“空山”呢? 明確
原來山中樹木繁茂,掩蓋了人們活動的痕跡,正所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又由于這里人跡罕至,“峽里誰知有人來,世中遙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來了。“空山”兩字點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霽,萬物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見。
2、怎樣理解“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浣女歸竹喧,漁舟下蓮動”的藝術畫面?明確 “浣女歸竹喧,漁舟下蓮動”這兩句寫得很有技巧,用筆不露痕跡,使人不覺其巧。(1)上句寫女子,先聲奪人,先聞其聲、后見其人。詩人先寫“竹喧”“蓮動”,是因為浣女隱在竹林之中,漁舟被蓮葉遮蔽,起初未見,等到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紛披,才發(fā)現(xiàn)浣女、蓮舟。這樣寫更富有真情實感,更富有詩情畫意。(當然,還有平仄押韻方面的考慮)(2)以“喧”來反襯“靜”。正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兩句膾炙人口的詩句,寫出事物的動態(tài)不是為了破壞這個幽靜的境界,而是為了烘托它。人們從這些喧鬧的景物中,很自然地體味出一種和平恬靜,體味出恬靜中的一片活潑生機,因而它給人的感覺,就不是枯寂陰森,荒涼可怕。明確 詩人曾屬“王孫”,來自官場、來自社會,而今別居輞川。從“誤入塵網(wǎng)中”到“復得返自然”,一個“自”字表達出詩人獨特的“山居”領悟,更顯秋韻之圖乃是對羈絆人性的官場社會的強烈反駁?!傲簟闭摺熬印币?,而“山居秋暝”之“居”不僅有自然的深情召喚,更是詩人心靈的駐足。正是在這種精神背景下,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詩人眼中就顯得不足為怪了。
九、概括四聯(lián)的內(nèi)容(板書呈現(xiàn))目的
了解詩中的意象,便于記憶。首聯(lián):時間、地點、天氣
頷聯(lián):靜景。明月、松、清泉、石 頸聯(lián):動景。浣女歸家,漁舟順流而下 尾聯(lián):詩人的愿望
十、如何理解這篇詩作的意蘊? 明確
春芳雖歇,秋景也佳,雨后秋山的明快舒朗、清新鮮潔,寄托的是詩人一種恬靜悠閑的歸隱之心。秋,是中國古典詩詞中的一個重要意象,這個意象往往具有枯竭衰敗的悲秋含蘊。如曹丕《燕歌行》“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零落露為霜。”杜甫《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崩畎住肚锲指琛贰安恢麋R里,何處得秋霜?!崩钋逭铡兑患裘贰贰凹t藕香殘玉簟秋”。王維《山居秋暝》卻掙脫了悲秋的傳統(tǒng)審美視野,營造出了一個別開生面的“清腴”(沈德潛《說詩啐語》,意謂風清質(zhì)腴)雅潔、自由輕靈的慕秋意境,頗具創(chuàng)造性,這是我們在欣賞這首詩時要把握的第一要略。如同我們在欣賞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樣要留意,寫荷、狀月之文枚不勝數(shù),而將二者對舉為一個意象的乃朱先生首創(chuàng),明晰了這一點,欣賞時才能探其門徑、得其精髓。
十一、作業(yè) 背誦這首詩,并預習《越中覽古》
第二篇:山居秋暝 教案
《山居秋暝》教案
一、教學目標
1、從意象入手,認真品味詩歌
(1)自然美、生活美、音樂美
(2)形成熱愛自然的生活情趣,培養(yǎng)高潔淡雅的生活情操
2、品讀同類詩歌,古為今用,在認真鑒賞的基礎上,組合同類詩歌,進行古為今用的創(chuàng)新實踐活動:為旅游公司做一個創(chuàng)意策劃
二、教學重點
(1)分析意象,進入意境的想象
(2)品讀詩味,初步學會鑒賞近體詩
三、教學過程
1、導入
蘇軾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睆倪@句話,我們可以了解到王維能詩善畫的人,然而他的本領其實還不止這些,你們知道嗎?(講一典故:王維任太樂丞,音樂上有著非凡的天賦,有人藏有一幅“奏樂圖”,在誰都不知道奏的是什么曲子的情況下,王維看了看畫,僅僅憑畫中演奏人物手的姿勢,便斷定彈的是《霓裳羽衣曲》,并且說出是此曲中第三疊中的第一拍。一些好事之徒馬上召來樂工奏之,結果奏到第三疊的第一拍的時候,那樂工的姿勢和畫中人物的姿勢果然無一差錯。王維對音樂的功力精至于此,不能不讓我們驚嘆。)
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他的一首優(yōu)美的山水詩。
(1)欣賞圖畫,導入新課 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放映《山居秋瞑》圖及朗誦錄音,營造欣賞氛圍。
(2)、品讀詩畫美
學生齊聲朗誦。
想象、描述“詩中畫”
(參考:
(一)天色已瞑,卻有皓月當空;群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洌,淙淙流瀉與山石之上,有如一條潔白無瑕的素練,有月光下閃閃發(fā)光,多么幽清明凈的自然美??!
(二)竹林里傳來了一陣陣的歌聲笑語,那是一些天真無邪的姑娘們洗罷衣服笑逐著歸來了;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旁披分,掀翻了無數(shù)珍珠般晶瑩的水珠,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了荷塘月色的寧靜。)
感悟“畫中詩”
——學習討論詩的前三聯(lián)畫圖中所蘊含的詩意。
(首聯(lián)以“空山新雨”構圖,使人頓生“空明”之感;頷聯(lián)以“明月、清泉”寫意,物蓄謀而明志潔;頸聯(lián)描繪“浣女喧竹、漁舟蓮動”的活動之景,表達對政通人和的理想境界的追求。)
2、讓學生找出意象
(意象:暗含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事物。)
意象--------(空)山、雨、松、月、泉、竹、浣女、漁舟
請一些學生談一談自己比較喜歡的意象,答案不定。
A、山的美
就像大海吸引普希金一樣,王維對山也有著一種特別空靈的愛。“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人都迷路了,一下子讓人感覺出山的遼闊和荒遠,就如本詩第一句的“空”字,一下子讓人想到山的空曠、靜謐。寫來都極為精彩,不像我們有些同學寫文章,只能說:??!山真美啊!
B、雨的美
雨是我們生命中很特殊的一個情結,極易呼喚出深埋在我們內(nèi)心的情感。也許是你有一次被雨淋得特別慘,因此你永遠記憶猶新;也許是因為你曾經(jīng)和自己最心愛的人在雨中,同撐一把傘,度過一個美麗的黃昏,因此每逢下雨,你就柔情滿懷;或者下雨讓你想起你愛的人的流淚,惆悵不已。
而詩中的雨給了詩人什么感覺呢?
雨后的山-------更一塵不染
雨后的松-------更蒼翠
雨后的泉-------更動人
雨后的月-------更亮晶
那是一種朦朧又清新的感覺,有機會到山中,同學不妨也去感受一番。
C、明月
提問:這里的明月有什么妙處呢?
月亮通常能帶來一種神秘的力量,之所以稱之為神秘,是因為這種力量我們不可捉摸,但確實又存在。因為月光的皎潔柔美,情侶通常會選擇在花前月下,對心愛之人表達愛慕之情,想象一下一個人頂著炎炎烈日向別人表白那其中的感覺少了多少味?。亢呛?,多半表白不成功。如果有人在月下對你深情的低語,那種感覺一定很難忘。
我們一起來體會一下這里的月光:
雨后的明月
明月下的雨滴------------交織在一起
明月下的松
明月下的泉
D、松、清泉
(1)、月光鋪灑松林的景況美嗎?月光從疏疏朗朗的松葉之間傾瀉下來,似乎月光可以用心去數(shù)一數(shù),而這些能讓你想起哪部電影的哪個鏡頭?
(2)、在月光下,清泉從石上流過,你首先看到一條白練,還不僅于此,“噓-------”等悄無聲息的時候,還讓我們仿佛聽到了清澈的泉水流經(jīng)石上的潺潺、淙淙之聲,并且在空曠遼遠的山間傳得很遠很遠!
王維在音樂方面的天賦,使他能比一般的詩人更能敏銳地捕捉到自然的各種聲響。
E、竹與浣女
浣女:洗衣服的女人,讓人很容易想起朱自清“剛出浴的美人”,都寫出一種纖塵不染的美。而且這些浣女是隔著竹林來看的,因此更具一種美學效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所謂:遠看一朵花,近看是地瓜。F、漁舟
生活之美,勞動之美
3、詩人理想
——思考:如何理解“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的含義?
(這一句,可謂詩人情不自禁的流露,這里一草一木,一泉一石,是如此的美,生活在這里的人們是如此的美,因此詩人大發(fā)感慨“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春草就隨它衰敗吧!如此清幽、恬靜、淡遠的秋景,自可以留住王孫去靜靜地欣賞,這里可以遠離官場而潔身自好,因而,歸隱的愿望便油然而生。)
以自然美來表現(xiàn)人格美和社會美,寄慨言志,含蘊雋永。
4、鑒賞要點:
A.動靜結合
這首詩就是一幅極動人的山水畫。筆下意向明月皎潔,泉水清澈。竹林喧鬧,蓮葉搖動,漁舟穿梭?!裥?、泉流、蓮動是動態(tài)美,襯月靜、山幽,動靜結合。
B.意境優(yōu)美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與“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薄霸鲁鲶@山鳥,時鳴春澗中。” 這一類的小詩,畫面上充滿了動態(tài),有些還是十分熱鬧的,然而境界卻又是異常幽靜。這些在紙上看來又吵又鬧的家伙,完全沒有破壞作者所企圖創(chuàng)造的意境,構成這種意境的主力。這難道不是一種意境的優(yōu)美嗎?品味,表明自己的人生志趣和追求。
四、作業(yè):完成企業(yè)創(chuàng)意書。
——公司形象:本公司的“假日閑居”旨在讓游客在緊張工作之后的周末或假日,走進自然,走進農(nóng)家,找到輕松、閑適而又不乏文化品位的感覺。
——景區(qū)設置:新雨村、陋室、故人莊、山居、田園居、南山。
——日程安排:新雨村(第一天上午及午餐),陋室(第一天下午),故人莊(第一天晚餐),山居(第一天晚),田園居、南山(第二天)。
——具體景點設計:以“山居”為例:
①松林散步,傾聽天籟,體味自然。倘有月亮,會有“明月窺人”或“月亮走我也走”的美景出現(xiàn)。②清泉漂流,體會“清泉皮筏石上流”的趣味。③溪中泛舟采蓮,時有“驚起一灘鷗鷺”的情景再現(xiàn)。④泉邊浣衣、竹林篝火。
——經(jīng)營方式:與廣東省電視臺合作開發(fā),或與其他影視機構合資開發(fā),既作旅游景點,又作影視劇外景基地
第三篇:《山居秋暝》教案
山居秋暝[míng]
一、導入新課
《紅豆》“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愿君多采擷
[xié],此物最相思?!币鲎髡咄蹙S。
二、介紹詩人
(1)王維,字摩詰,蒲州(今山西永濟)人。唐代山水田園詩人,音樂家,大畫家。(2)他的詩風直接繼承了陶淵明,“似淺實深,似淡實腴,體物精細,狀寫傳神,具有獨特成就?!?。蘇軾稱贊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3)王維是我國古代受佛教與禪學影響最大的詩人之一,讀他的詩,往往給人一種超塵脫俗、清新秀雅的感覺。總是描繪出一派恬美,幽靜的山水田園風光。山水田園詩與孟浩然并稱“王孟”。
(4)有人評價: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維是人才。
三、解釋題目
詩歌的標題告訴了我們什么信息? 明確:題“山居秋暝”,“秋”點明了季節(jié);“暝”,傍晚,點明了具體時間;“山居”,點明了地點,并表明所描繪的是山村的生活情景。
2學生誦讀:山居秋暝⑴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有請貝蒂把這首詩讀一遍,男生女生個來一遍。
空曠的群山沐浴了一場新雨,夜晚降臨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從松隙間灑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喧響知是洗衣姑娘歸來,蓮葉輕搖想是上游蕩下輕舟。春日的芳菲不妨
[fáng]任隨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孫自可以久留
(五、鑒賞詩歌
與其說是讀《山居秋暝》,不如說是欣賞一幅《秋山晚景圖》,可吟誦,也可入畫,便是這首詩最大的特色。短短的四句詩,其中蘊涵的內(nèi)容卻是無限寬闊。
第四篇:山居秋暝教案
內(nèi)容名稱:誦讀《山居秋暝》 活動時間: 活動材料: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中國堪稱詩歌的國度,而唐朝則是中國詩歌的黃金時代,詩人群星璀璨,作品浩如煙?!裉煳覀兙蛠韺W習王維的五言律詩,《山居秋暝》。王維既是詩人,又是畫家,其詩,“詩中有畫”,其畫,“畫中有詩”。欣賞他的代表作《山居秋暝》,就如同觀賞具有藝術魅力的圖畫。
二、感知
王維早年有過積極的政治抱負,希望能做出一番大事業(yè),后值政局變化無常而逐漸消沉下來,吃齋奉佛。四十多歲的時候,他特地在長安東南藍田縣的輞川營造了別墅,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這首詩是他隱居生活中的一個篇章,主要內(nèi)容是“言志”,寫詩人遠離塵俗、繼續(xù)隱居的愿望;詩中寫景并不刻意鋪陳,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來,而淡遠之境自見,大有淵明遺風。
三、初讀并理解《山居秋暝》
指名讀這首詩,其他同學進行相應的評價。
自學《山居秋暝》的詩意,遇到不懂得地方可看注釋、譯文或小組討論交流,共性問題師集體指導。
四、誦讀《山居秋暝》
通過誦讀深化理解。師范讀一遍并點明“詩的首聯(lián)點題,交代時間、地點,可用敘述口吻讀。頷聯(lián)、頸聯(lián)是詩的主體部分,寫的是傍晚時分山村的旖旎風光,同時寄托子詩人閑適的感情,當用輕快的調(diào)子誦讀。末聯(lián)出句是陪襯,對句“王孫白可留”是全詩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語氣緩緩讀出,表現(xiàn)詩人對隱居生活的滿足心情?!?讓生模仿讀,熟讀成誦。
五、點化
山水詩人寫山居之景是表層,寫山居之人是深層,而貫穿其中起著統(tǒng)帥作用的是山居情味。只有從畫面中悟出這種意味,理解古代文人在山光水色中力圖擺脫狹隘的功名利祿的渴望,我們的心才能同詩人之心相撞,才能進入和把握詩的意境。
六、拓展總結:
這首詩中,詩人運用生花妙筆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清新寧靜的雨后山村圖,一幅優(yōu)美的山水畫:清幽的山景,淳厚的民風,這正是他理想中的生活環(huán)境。表現(xiàn)了詩人熱愛大自然,陶醉于閑適恬淡的生活情趣。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厭惡官場,想歸隱山林的強烈愿望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其實,王維作為“山水田園”派詩人,還有很多類似的詩,課下你能再搜集幾首并背誦下來嗎?
第五篇:《山居秋暝》教案
《山居秋暝》教案 綿陽一中高瑾
〇教學目標:
1.品味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的藝術特色,感受其清新、澄澈、淡遠之境。2.把握該詩以動襯靜的手法,培養(yǎng)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3.了解王維,理解其遠離官場、潔身自好的情感。〇教學重點:
1.學習“造境”之方法,感悟“意境”之美妙。〇教學難點:
1.活學活用,將知識與能力融為一體。〇課時安排:二課時 〇教學設計:
(序幕:播放歌曲——古詩新唱《山居秋暝》)一. 王詩第一大特點——詩中有畫 1.導入:(播放影片)
從影片《紅夢樓》“香菱問詩”片斷導出王維及其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2.鑒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師講)
香菱一句“合上書一想,倒象是見了這景”讓我想起蘇軾對王維山水詩的一句評語:“詩中有畫?!蹦敲?,“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兩句是如何與畫相通的?
(明確:
細細品味,這兩句詩的確就是一幅完美的塞上圖景。
其一,它有畫一樣巧妙的構思。天邊的落日,無盡的黃沙,空中的烽煙,地上的河流,空間闊大,層次豐富。
其二,它有畫一樣講究的線條。縱的有炊煙直上,橫的有黃河蜿蜒,圓的有夕陽西下。
其三,它有油畫一樣濃烈的色彩。滾滾黃沙,正紅的夕陽,閃亮的黃河,還有粗壯的白煙。)
這一切將抽象的語言轉化成形象的畫面,讓人身臨其境,為其壯美所震撼。)3.鑒賞:《山居秋暝》 ①朗讀
②用散文筆調(diào)描繪“秋景”:(選讀學生預習作業(yè))(參考:
此詩以一“空”字領起,格韻高潔,為全詩定下一個空靈澄凈的基調(diào)。
王維所居輞川別墅在終南山下,故稱山居。一場秋雨過后,秋山如洗,清爽宜人。時近黃昏,日落月出,松林靜而溪水清,浣女歸而漁舟從。如此清秋佳景,風雅情趣,自可令王孫公子流連陶醉,忘懷世事。)③概括畫面并展示相應圖景:(學生發(fā)言,借助課件)空山新雨圖 清泉映月圖 竹喧蓮動圖
④點出詩畫相通的特色:(師點)
明確:整首詩更象一幕影片的動態(tài)畫面。在光影上有明暗對比,在顏色上有紅綠對比,在節(jié)奏上有動靜對比。王維精通詩畫,用語造境,其詩中山水不僅有形有色,還有光有影有動有靜,詩畫意境自然靈動。
4.實戰(zhàn)演練:根據(jù)“詩中有畫”的特點判別下面哪首詩是王維的作品?并做簡要分析。(借助課件,學生誦讀、發(fā)言)
南征
春岸桃花水,云帆楓樹林。偷生長避地,適遠更沾襟。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
送韓侍卿之廣德 昔日繡衣何足榮,今宵貰酒與君傾。暫就東山賒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
青溪
言入黃花川,每逐青溪水。隨山將萬轉,趣途無百里。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里。演演泛菱荇,澄澄映葭葦。我心素已閑,清明淡如此。請留盤石上,垂釣將已矣。(明確:
第一首乃杜甫的作品,畫線處體現(xiàn)其沉郁頓挫之風;第二首乃李白之作,賒月暢飲大膽想象夸張,盡顯其豪放飄逸之風。第三首畫線處浮現(xiàn)圖景,展現(xiàn)王維山水田園詩“詩中有畫”的標志性特征,當是王維晚年之作。)二. 王詩第二大特點——以動襯靜
1.賞析全詩寫景上的第二大特色——動靜結合。(師生共析并小結)(明確:
全詩動靜結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月照松林是靜態(tài),清泉流溢是動態(tài)。前四句寫秋山晚景之幽靜,五六句寫浣女漁舟之喧嘩。
天色已暝,卻有皓月當空;群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淙淙流瀉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條潔白無瑕的素練,在月光下閃閃發(fā)光,多么清幽明凈的自然美啊!竹林里傳來了一陣陣的歡歌笑語,那是一些無邪的姑娘們洗罷衣服笑逐著歸來了;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旁披分,掀翻了無數(shù)珍珠般晶瑩的水珠,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了荷塘月色的寧靜。
動靜結合,使畫面更為靈動;以動襯靜,更顯山之“空幽”、“明靜”;為詩末自然引發(fā)“久隱不仕”之情作下鋪墊。
鑒賞步驟:方法+內(nèi)容分析+感情效果。)2.背誦2、3聯(lián)。
3.能力提升:分小組鑒賞以下詩歌“以動襯靜”的手法(借助課件,分小組討論發(fā)言,教師點撥,注意鑒賞步驟)
a.第一組鑒賞:“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保鞔_: 鳥鳴澗,是一處風景極優(yōu)美的地方。澗,是山澗,夾在兩山間的溪溝。這首詩描寫的是春山夜晚異常幽靜的景象。詩的大意說:在寂靜沒有人聲的環(huán)境里,桂花自開自落,好像可以感覺到桂花落地的聲息。夜深更靜的時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無所有。月亮剛出,亮光一顯露,驚動了樹上宿的小鳥,它們在春澗中不時地鳴叫幾聲。
這詩主要寫春山夜靜?;?,月出,鳥鳴,都是動的,作者用的是以動襯靜的手法,收到“鳥鳴山更幽”的藝術效果。)
b.第二組鑒賞:“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榴瀉。跳波自相濺,白鷺驚復下。”(明確:
該詩采用以動襯靜的寫法。
正當鷺鷥?nèi)褙炞⒌氐群蛴昔~的時候,急流猛然與堅石相擊,濺起的水珠象小石子似的擊在鷺鷥身上,嚇得它“撲漉”一聲,展翅驚飛。
詩人巧妙地以寧中有驚、以驚見寧的藝術手法,通過“白鷺驚復下”的一場虛驚來反襯欒家瀨的安寧和靜穆。
在這里,沒有任何潛在的威脅,可以過著無憂無慮的寧靜生活。這正是此時走出政治漩渦的詩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c.第三組鑒賞:“木末芙蓉花,山中發(fā)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保鞔_:
枝條頂端的辛夷花苞,在山中綻放著鮮紅的顏色。寂靜的山溝里再沒有別人了,花兒們紛紛開放后又片片灑落。這首《辛夷塢》是王維《輞川集》詩二十首之第十八首。詩題為辛夷塢,但作者卻沒有寫這里的風景,實際上是在詠物。詩借《楚辭·九歌·湘君》“搴芙蓉兮木末”句意起筆,描述辛夷花在寂靜無人的山澗里,悄悄開放,又紛紛落去。以這典型的物象表現(xiàn)出一個極其幽靜的自然環(huán)境,完全沒有外界塵囂的干擾,故前人認為此詩“幽極”。它似乎是詩人自己悠閑恬靜的心境的寫照,但是我們讀完后,不難發(fā)現(xiàn)它隱隱有言外之意。它是以花在無人的山澗自開自落的可悲命運,寄托自己才能被壓抑埋沒的感傷情緒,有一定現(xiàn)實意義。)三. 王詩第三大特點——佛理禪趣 1.王維早年有過積極的政治抱負,后因唐朝政局變化無常在中年以后日益消沉,隱居終南、輞川,其后山水田園詩常常以佛理和山水寄托懷抱,因此后人稱他為“詩佛”。(介紹,問答)
2.深入理解:請用四字填空,展現(xiàn)王維的佛心和《山居秋暝》的佛理禪意。(借助課件,理解填空)
①心空:全詩一開頭,詩人怎下筆說是“空山”呢?原來山中樹木繁茂,掩蓋了人們活動的痕跡,正所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一“空”字讓人聯(lián)想到佛理的“四大皆空”。月滿則溢,水滿則虧,只有虛懷若谷才能裝下無限風光。②心清:王維的《濟上四賢詠》曾經(jīng)稱贊兩位賢隱士的高尚情操,謂其“息 陰無惡木,飲水必清源”。詩人自己也是這種心志高潔的人,他曾說:“寧棲野樹林,寧飲澗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嶇見王侯。”(《獻始興公》)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嗎?
③心純:以平和心入世,才能明白生活中最美好的東西即最本真的東西,所 以浣女們勞動歸來時純樸的歡笑聲能打動詩人,所以漁舟劃開水面觸動荷葉的細微聲能吸引詩人,因為心純所以能和自然同歌。
④心靜:此詩展現(xiàn)秋山之清新、澄澈、淡遠之境,乃“樂秋”之作。坐在松林之中,作者已經(jīng)和自然同化,所以他尾聯(lián)采用直抒胸臆、用典的方法,意為春草就隨它的意衰敗吧,王孫自可留在山中(這里的秋景仍值得欣賞),表達了自己對山中秋景的喜愛和安于隱居生活的心情。
小結:“空、清、純、靜”正是一心向佛王維所追求的一顆佛心。他想借此看空名利,擺脫煩惱。詩滲禪意,流動空靈,山水意境已超出一般平淡自然的美學,進入一種宗教的境界,這正是王維佛學修養(yǎng)的必然體現(xiàn)。3.聽讀、誦讀、背誦。(借助課件,學生完成)
要求: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x出深幽清新之感。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x出明快怡爽之氣。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幂p快語調(diào)讀。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每隙ㄕZ氣緩緩讀 四. 綜合提升(學生完成)
王維被推薦參加文學大獎評比,請你為他寫一段推薦詞。要求:字數(shù)100-200字,寫清推薦理由并注意文采。
(提示:抓住王詩特點,貢獻;可運用引用、排比、對偶等修辭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