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平民史詩第1名——《西部開拓史》(1962)影評
平民史詩第1名——《西部開拓史》(1962)影評
不能忘卻的浮沉
《西部開拓史》(How the West Was Won)故事講述一家三代在各種時代背景下的艱難曲折,通過這個家庭從19世紀早期到1880年代半個世紀的遷徙經(jīng)歷,描述美國西部歷史。他們從紐約出發(fā),經(jīng)歷了內戰(zhàn),淘金熱,路遇印第安人和西南部的流放者,經(jīng)歷各種艱難險阻,終于到達西部,并聯(lián)合其他開拓者在平原上修建了鐵路,把法律與正義也帶到了邊疆。
西部的歷史
西部片是個很特別的類型片。它依賴著地圖上一個特殊的地理位置,衍生出了專屬于該地理位置的類型片。那么,西部又是如何形成的呢?這就說來話長了,早在1607年,從英國來了一個一百多人的殖民團體,在大洋彼岸建立了一個小鎮(zhèn),成為了北美最早的殖民地。此后的一百多年,從歐洲陸續(xù)涌來很多殖民者,將這個地區(qū)逐漸拓展。殖民者不再滿足于大陸的這個邊緣,開始試圖像另一個邊緣進發(fā),以尋求更多的土地、金礦和財富。在這個過程中,西方殖民者與美洲當?shù)氐挠〉诎踩藳_突不斷,兩種文化的摩擦日漸升級。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美國西部慢慢露出了它的廬山真面目。始于18世紀末的西進運動,是美國東部的居民向西部地區(qū)遷移和進行開發(fā)的一場重要變革,它改變了美國的面貌,為美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西進運動中,也包含著一部平民階層的血淚史?!段鞑块_拓史》講述的故事,就是來自一個向西部進發(fā)的普雷斯科特家族,他們一家三代近半個世紀的漂泊浮沉,坎坷程度絲毫不遜色于任何一部歷史小說。影片164分鐘的內容,分成了5個部分:《激流》、《平原》、《南北戰(zhàn)爭》、《鐵路》和《不法之徒》。其中亨利·海瑟微拍攝了其中的三部,而《南北戰(zhàn)爭》由約翰·福特導演,《鐵路》由喬治·馬歇爾導演。幾位導演合拍一部電影,質量也參差不齊,這也讓影片成為了一部特別的存在。
西部的人們
影片一開始,就是普雷斯科特一家舉家遷徙到西部,老爺子說是因為莊園里都是石頭,沒有土地可種,可是去往西部的道路可并非坦途。在乘坐蒸汽船之后,一家人還得自己做木筏子當交通工具。老爺子有兩個女兒,伊芙和莉莉斯。伊芙對西進這件事一直不情不愿,她做著上流社會的美夢,“我要的是絲織的衣服,優(yōu)良的馬車,以及聞起來很好的男人,我想回到東部而不是西部!”不過她還真的美夢成真了。在路上伊芙遇見了來自上流社會的冒險家奈勒斯,他的冒險經(jīng)歷深深吸引了伊芙。兩個人經(jīng)過一番離合,最終還是終成眷屬。但是她的父母卻在激流險灘中,被奪走了生命。
伊芙的妹妹莉莉斯,也同樣收獲了愛情。她回到東部之后,在夜場做起了歌舞表演演員,有一天她收到來自一個布魯克斯的遺囑,在加州留給她一個盛產黃金的農場。莉莉斯興致勃勃的踏上了向西部進發(fā)的路程,而這時有兩個男人分別看上了她。一個是其貌不揚的摩根先生,一個是風流倜儻的克萊文先生。摩根先生真心愛著莉莉斯,而克萊文先生則是覬覦將來屬于莉莉斯的黃金農場,希望從中撈到一桶金。兩個人都曾向莉莉斯表白,但莉莉斯還是更傾心于克萊文。但經(jīng)過跋山涉水來到加州之后,莉莉絲才知道,原來這個農場早就拿去償還布魯克斯的債務了,鬧了半天是空歡喜一場。隨后克萊文就失蹤了。摩根先生不離不棄,依舊挨著莉莉斯,可還是遭到了她的拒絕??吹竭@,我們都為摩根感到惋惜,也為莉莉斯的執(zhí)迷不悟感到痛恨。可是影片突然峰回路轉,讓原本的負心人克萊文立刻反轉了。原來他通過賭博贏得了一筆錢,他又回來找莉莉斯,兩個人合開了蒸汽船公司,幸福的在一起了。這是不是有點太出乎意料了?莫非我們都冤枉克萊文了?看來派克先生一般不會演反面角色的,呵呵。
接下來的三個故事則將主線放在了伊芙的兒子齊伯身上。南北戰(zhàn)爭爆發(fā)了,年輕氣盛的齊伯決定到前線參戰(zhàn)。但戰(zhàn)事的慘烈,以及戰(zhàn)場上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讓他原本的愛國之心瞬間澆滅,對戰(zhàn)爭心灰意冷。戰(zhàn)爭結束后,他回到家鄉(xiāng),才發(fā)現(xiàn)母親伊芙已經(jīng)去世了。齊伯的父親奈科斯從前就是一位探險家,或許是他的冒險意志融進了血液里,他的兒子齊伯也繼承了這種精神,一心只想四處漂泊。他加入了一個鐵路公司,這家公司要把鐵軌架設到西部去,以便從中更好的獲利。但印第安人并不同意,他們擔心鐵路會給自己的部落帶來毀滅性的掠奪。齊伯也考慮到了這個問題,于是他向印第安人保證,鐵路建成后不會侵犯印第安人的利益,雙方達成了協(xié)議。結果,鐵路建成后,很多水牛獵人來到西部,開始獵殺印第安人的水牛。鐵路公司的不守信用,最終導致了毀滅性的后果:印第安人放出水牛,形成萬馬奔騰的氣勢,把他們全部踏在了腳下。這正是當時西進運動中,現(xiàn)代科技和原住民文化之間矛盾的集中體現(xiàn)。
影片最后一個故事,則是作為騎警的齊伯和他要拘捕的逃犯查理·格蘭特之間的較量。這跟《正午》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旨在維護法律的不可侵犯性,也說明在和平時期,法治是社會建設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當片尾出現(xiàn)俯拍美國城市立交橋的鏡頭時,一種歷史滄桑感油然而生。無數(shù)像普雷斯科特家族這樣的人們,在經(jīng)過一番艱難的生與死的洗禮之后,才有了如今美國高樓大廈的繁盛局面。所有開拓者的血與汗,都在這水泥建造的公路中凝固。
技術革新
《西部開拓史》還是電影史上第一部用新藝拉瑪體拍攝的劇情片。我們可以明顯看到它的畫面比一般電影寬出許多,網(wǎng)上的視頻還讓畫面呈現(xiàn)出了一個弧度。這是因為采用了三臺攝像機同時拍攝,在放映時,是用三臺放映機同時投射在一個弧形寬銀幕上,三段分離的影像合成一個畫面,由此出現(xiàn)了一個165度的開闊觀影視野。這種技術最早在1952年出現(xiàn),1962年的《西部開拓史》讓這種技術有了質的跨越——觀眾可以坐在影院欣賞這種近乎立體效果的大電影了。但由于同時用到三臺攝影機,電影無法拍攝特寫鏡頭,反倒讓宏大的自然風光有了展現(xiàn)的極好機會,一幅壯美廣闊的西部風光畫卷在人眼前徐徐展開。不過,技術的提升自然也帶動了成本的大大增加,米高梅公司為此最終砸下了1500萬美元。
■文·小宇
第二篇:《與狼共舞》影評:西部往事
這部電影上映的時候,西部片早已黯然失色了,就像《玩具總動員》里所描述的那樣,90年代基本就是西部潮衰退的時代。往日的那些牛仔早已變成了黑白的記憶,很難再有什么西部片吸引觀眾的眼球了。而凱文斯科特納的《與狼共舞》的推出,卻如同一顆原子彈在影壇爆炸了。當年的奧斯卡獎,該片一舉拿下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七項大獎。
確切的說,這和以往那種弘揚美式正義和狹義精神的西部片不一樣,這部電影以宏大的美國西部為背景,以印第安人的視角,來審視那段往事和歷史,氣勢雄偉,場面浩大,雄渾深遠,綿延悠長。也許是所有西部片里最具史詩氣質的電影了。
影片講述了美國南北戰(zhàn)爭時期,一個叫做鄧巴的中尉因為偶然的立功而自動要求去西部的邊緣任職。與喧囂的城里不同,這里沒有了戰(zhàn)場的硝煙,沒有了爾虞我詐和繁文縟節(jié),大片連綿壯美的草原和山峰極大的震撼了鄧巴。
獨自駐扎的生活中,他不僅適應了這種孤獨,也開始慢慢體會了美國處女地的壯美和迷人。在這段時期,他首先結識了一只前爪是白色的狼,取名為“兩只白襪”,慢慢的相處中,人與狼之間建立起了某種割不斷的羈絆和默契。
另一方面,鄧巴也因為偶然而認識了當?shù)靥K族的印第安人,并且多次的接觸,漸漸被這些淳樸的印第安人感動,而徹底融入了印第安的社會中。他不僅學會了印第安的語言,也徹底成為了部落的一員。一起打仗,一起睡覺,一起吃飯,乃至于娶了其中的一個女人。
但是,美國西進的步伐遲早是無法阻擋的,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向西方廣袤的處女地涌來,印第安人被驅逐,野生動物被殺害,森林被焚毀,兩個種族的沖突和矛盾日益升級。鄧巴成了白人的叛徒,被抓捕,被拷打,最終為了保護部落,他毅然帶著妻子遠走高飛。許多年的印第安和白人的戰(zhàn)爭之后,大批的印第安人死去,處女地一一失守,直到百年之后,白人和印第安人簽訂了協(xié)議,為數(shù)不多的印第安人在保留地里生存??
逆著之前西部片那種美式的英雄主義的主流特點,本片匠心獨運的從印第安人的視角出發(fā),來審視歷史,完成了一種對歷史的反思以及往事的回味。鄧巴這個白人在老西部的所見所聞,他身上發(fā)生的改變,都深刻的折射出了那個時代的變革和狂潮,這既是一種價值觀的重新認識,也是一種對民族的重新定位。
影片長達四個小時,大氣沉穩(wěn),蕩氣回腸,綿延不斷。前面大部分的鏡頭都花在了鄧巴獨自與廣袤原始的美國西部的磨合。一個人,一匹馬,一本日記,和一只狼,成了影片的焦點。鄧巴在南北戰(zhàn)爭中負傷,卻在尋死的過程中意外立功,對于身體上的傷,其實內心的傷才是更加痛苦的。戰(zhàn)爭對人的創(chuàng)傷,更多是心靈上的。鄧巴的痛苦和迷失,使其想要到大西部那荒蕪的原野上去單獨思索,遠離人世的繁雜去獨自找尋生命的意義。在哨所自殺的那個長官,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徹底迷失和理想的泯滅。日復一日的戰(zhàn)火,早已焦灼了參戰(zhàn)人的內心,墮落下去,就是自殺,或者像《現(xiàn)代啟示錄》里的那樣瘋狂。
只有馬的孤獨陪伴,每天記錄自己的心路歷程,廣袤原始的老西部成了治愈戰(zhàn)爭創(chuàng)傷的最好靈藥?!皟芍话滓m”的出現(xiàn),人與狼之間的相互吸引,到后來建立友誼,十分有意思。一方面,狼對于第一次出現(xiàn)在這片土地的白人十分好奇,另一方面,鄧巴也發(fā)現(xiàn)動物的單純和性情更加讓自己喜歡。寂靜壯美而蒼涼的西部和戰(zhàn)火紛飛的東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軍官自殺,車夫被殺后,鄧巴徹底被文明世界遺忘了,而他也開始慢慢享受這種遺忘,開始從那種迷失中走出來,開始學會欣賞和體驗生命的美好。
與印第安人的接觸是第二層面。我總覺得印第安的那個踢鳥貌似對鄧巴“很有意思”。第一次見面的時候,踢鳥準備偷鄧巴的馬,卻被裸體的鄧巴逮了個正著,那個場景十分有趣,鄧巴氣勢洶洶,踢鳥則半分羞澀半分尷尬的逃走了,回去他卻充滿回憶的說這個白人是一個好運的征兆。之后,幾乎都是他在竭力幫助鄧巴融入印第安社會。當所有人都知道了鄧巴和女人的愛情而踢鳥最后一個知曉時,他十分生氣和尷尬。他對鄧巴的關愛,總讓人覺得似乎有了一些別的什么味道。
鄧巴融入印第安的過程,其實是另一個自我發(fā)現(xiàn)和認識的過程。印第安社會和白人社會形成的鮮明對比幫助鄧巴重新審視了自己的過去,重新找到了迷失的過往。白人建立的文明世界雖然高度繁華,可是人性的污濁亦十分顯著,出賣朋友,骯臟墮落,各種虛偽和做作讓生活十分疲倦。相對而言,印第安的部落則淳樸而簡單,“人之初性本善”也許在這里得到了某種詮釋,這就是老子所期望的那種“小國寡民”的烏托邦。
爭論帽子的一出戲很好的體現(xiàn)了印第安的淳樸。在這個簡單的世界里,沒有繁瑣的法律,最質樸的規(guī)則在指導和約束著人們的行為。對印第安人來說,被扔在地上的東西就是不要的,誰撿到就是誰的,如果以白人的價值觀來看待,確實是蠻不講理,丟失的東西當然還是歸失主所有。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在這里發(fā)生了沖突,其實這一個小小的側面也就揭示了這樣兩種文明的矛盾和碰撞在所難免。這樣的矛盾還有許多,比如殺死破壞森林的白人,割下他們的頭皮;比如生吃抓捕到的獵物的心臟。
所幸的是,鄧巴和部落間的矛盾都因為相互間的寬容和理解而消失了。鄧巴被這種純樸的情感而感動。而蘇族人也被這個白人的聰慧和勇敢所折服。比之于在白人社會為了某幾個人的野心而加入殘酷的戰(zhàn)爭,為了保衛(wèi)自己的女人和食物而參加戰(zhàn)爭顯得更加高尚和充滿激情與目標。比之于為了獵奇和虛榮的獵殺,為整個部落獵捕過冬食物的圍獵顯得更加勇猛和有意義。鄧巴的著裝也開始改變,從美式的服裝漸漸摻雜印第安配飾到最后徹底的變成一個印第安人,鄧巴在這個荒涼的西部完成了一種涅槃和重生,當再次面對抓捕自己的白人時,即使經(jīng)歷拷打,他也毅然用蘇族語言嘲諷眼前裝腔作勢的白人士兵。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文明和高貴,鄧巴已經(jīng)了然于胸。
這部電影鞭笞了白人的主流價值觀,什么叫做平等,什么叫做自由,什么叫做神圣不可侵犯的私人財產,也許,印第安人比白人更有資格這樣對其他人宣揚。
長期以來,白人社會建立起了復雜而有效的社會組織,還有高尚的道德和文明禮儀。但是,往往這些都成為了昂貴的裝飾,白人的財產神圣不可侵犯,但是對于非白人的東西,則成了掠奪的對象還以此為榮。無數(shù)古老的文明都是這樣毀滅在了白人的入侵之中。相較于那些繁瑣復雜的禮儀,看似野蠻未開化的印第安人的禮儀其實更加真誠和熱情。愛就是愛,恨就是恨。這在“風中散發(fā)”身上體現(xiàn)的十分出色。剛剛開始,對于想要替代自己死去朋友的鄧巴,他并不虛偽的表現(xiàn)友好,而是相當不悅和鄙視,但是,當慢慢建立起了友誼之后,他亦成為了鄧巴最忠實的朋友,從各種側面解圍到結局為鄧巴送行時高山上的呼喊,我們看到了印第安人的真情實意,看到了印第安的淳樸自然。
另一部叫做《小姐妹荒原歷險記》的電影更好的揭示了這種白人與各地原住民沖突的內在。在那部電影里面,那些被貶低的原住民其實比起白人更加懂得禮貌,對于追求不到的女性,連碰也不會去碰,只有自己喪氣的離開,而粗魯?shù)陌兹藙t往往強硬而無禮的占有對方。
然而,時代的變遷畢竟不是人力所能及的。當印第安長老拿出那個鐵頭盔時,印第安人和白人百年的戰(zhàn)爭仿佛如昨日一樣清晰。以巨大的犧牲和保衛(wèi)家鄉(xiāng)的熱血勇氣換來了一次次的慘烈勝利,然而,時代在前進,白人的科技越發(fā)進步,武器更加先進,但是印第安人卻幾乎沒有進步。面對印第安人的愚勇,鄧巴是了解情況的,他不得不選擇自己逃離,以保全蘇族人的部落慘遭屠戮。
不同文化之間往往因為缺乏必要的了解而互相排斥,相比于印第安人,白人顯得十分的無禮和野蠻,以自詡的文明去隨意踐踏他人的家園,卻鮮有人能去仔細研究和審視對方。直到一百多年后,各個國家的白人才紛紛意識到這一點,但是,無論是美洲還是澳洲,許多文明滅絕了,許多文明則走到了崩潰的邊緣。
影片中對于場景的刻畫十分細膩真實,這來源于導演的苛刻,無論是印第安人的裝飾還是房屋抑或是生活習慣以及文化傳統(tǒng),都精細的再現(xiàn)了那個時代原生態(tài)的印第安人生活。今天的印第安人早已遺忘了祖先的傳統(tǒng),這部電影上映的時候,引發(fā)了印第安人的廣泛轟動。尤其獵捕野牛群的場景,導演從各處找來了數(shù)百頭野牛,讓演員真正的飛馳在野牛群里,那野性張揚的場景,讓每一個觀看的人都熱血沸騰。茹毛飲血,載歌載舞,古老的西部和印第安原生態(tài)的文明十分逼真和充滿了神秘。
之后的《指環(huán)王》等電影也一樣,史詩電影都借助了這些精美的細節(jié)和廣闊宏偉的背景來加深影片的底蘊和氣勢。鋼鐵文明進入之前,那種狂野和深邃,令人無限神往。
雖然科斯特納一生導過許多作品,但是其他都過于平庸,反而這部處女作因為無限的魅力和底蘊成了不朽的經(jīng)典。
第三篇:風情畫卷 英雄史詩——《嘎達梅林》影評
風情畫卷 英雄史詩——評《嘎達梅林》
昨天晚自習和學生一起欣賞了馮小寧執(zhí)導的影片《嘎達梅林》。
我喜歡撫慰心靈,激起感動的電影,例如《嘎達梅林》
我不是第一次看《嘎達梅林》,2005年買到這張碟子后,在宿舍的影碟機上看過一次。但這次不同了,教室寬闊的投影幕布,安靜的夜晚,花費不菲的音響,讓學生們真正品嘗到電影的感覺。悲愴的馬頭琴在蒙古的草原上響起,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走進了蒙古——摔跤、賽馬、歌舞、藍天、白云、蒙古包、老藝人??忽然想起了米蘭昆德拉的話“生活在別處”,在小小的清英,幾乎忘卻了還有另一個世界。
草原上最棒的博格手巴特爾驕傲,豪爽,敢擔當;白云下最美的女人牡丹同樣向我們演示著草原女人的英氣,美麗??
嘎達,意為最小的孩子,從小受人欺負的瘦弱孩童,長成了一個真正的男子漢,一匹奔馳在草原上的駿馬,不甘落后,視死如歸??
蒙古的漢子和女人,都充滿了陽剛之氣,英雄之氣!
音樂主要有馬頭琴和管弦樂兩類,編配者為有名的三寶。馬頭琴的悲愴,管弦樂的激昂,令人感慨。
最值得品味的是象征愛情的紅綢,和那兩次金色的夕陽。一次烘托浪漫的愛情,一次象征輝煌的犧牲。
影片是感人的,聽說幾個學生還落了淚。
但我問了幾個學生,都說“還好”??磥聿⒉皇翘矚g。隔壁班放的是《功夫熊貓》,我說,《嘎達梅林》是要集體看的,而《熊貓》可以在家一個人看。
只有班長說,這兩個小時是有意義的,看完之后,有很多話想說,卻不知道怎么說。他說他喜歡我推薦給他們的三部電影《小馬王》《美麗人生》《嘎達梅林》。
我想,《死亡詩社》《勇敢的心》他也會喜歡。
只不過,大部分學生還是無所謂的,不能感受到心靈的激蕩的,畢竟還只有初一。
然而,正因如此,我意識他們到美的教育,看電影的藝術品味亟待提高。
在分數(shù)決定一切的學校,這樣欣賞美的機會有多少?
在荒漠,人們不需要牡丹。
最讓我擔心的是——當駱駝們走出草原時,他們會對鮮花不屑一顧!
第四篇:戰(zhàn)爭下平民的吶喊---老槍影評
戰(zhàn)爭中平民的吶喊
——《老槍》影評
趙丹 2011級會計學院審計12班
學號:20114091218
指導老師:賀曉宏
戰(zhàn)爭中平民的吶喊
----《老槍》影評
趙丹2011級會計學院審計12班
學號:20114091218
指導老師:賀曉宏
摘要:關于《老槍》影片的評論以及戰(zhàn)爭下平民的復仇。戰(zhàn)爭使得千萬家庭支離破碎,骨肉分離,那么戰(zhàn)爭所引發(fā)的復仇也就理所當然了。戰(zhàn)爭中平民的力量是弱小的,他們的復仇無論成功與否,與戰(zhàn)爭本身是無關的,他們的悲劇僅僅是戰(zhàn)爭組成的微小部分。
關鍵字:老槍戰(zhàn)爭復仇
《老槍》是一部關于一場平民復仇的戰(zhàn)爭的電影,但我認為它更是一部戰(zhàn)爭下平民復仇的電影。聽起來挺饒舌,但后者可以說是對前者的凝練和升華。
平民復仇一類的電影很多,《基督山伯爵》《呼嘯山莊》更是其中翹楚。但它們沒有一個大背景,那就是戰(zhàn)爭。之所以說《老槍》是戰(zhàn)爭下的復仇,就是因為它是在二戰(zhàn)這么一個大的戰(zhàn)爭背景下的。
關于《老槍》的簡介:《老槍》講述了一場一個平民百姓復仇的戰(zhàn)爭。殘酷的戰(zhàn)爭與人物命運劇烈碰撞,現(xiàn)實與回憶緊張交織,現(xiàn)實使人驚心動魄,回憶令人惆悵而感傷。影片獲第一屆法國電影愷撒獎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員、最佳電影音樂等三項大獎。
電影開頭就清楚地告訴我們這是一場戰(zhàn)爭,殘酷的戰(zhàn)爭。女主人公梳妝,窗外卻傳來炸彈的呼嘯聲。正如影片給我的印象,壓抑下的溫馨。
然后主人公于連出場,作為一位醫(yī)生,他對所有病人一視同仁,甚至敢于同搜查隊對峙,當然,他沒有成功。影片的前半部是鋪墊,是反差,是對比,它主要描述了于連一家的日常生活。于連與朋友的交談,與妻子之間的濃濃愛意,幫助洗澡迷了眼的女兒,以及和母親之間的濃重親情。這些片段細碎,但完整。它們告訴我們,于連對妻子的愛意有多深,妻子克拉拉奔放活潑熱浪漫和崇尚自由。我們從此感受到溫馨,然而這來之不易的溫馨在我看來也是灰色的,壓抑的。
魯迅說,“悲劇就是把美麗的事物毀滅給人看?!彪娪爸袃H有的溫馨也要被破壞了,或者說,戰(zhàn)爭下是沒有溫馨的。劇情迅速轉折,小鎮(zhèn)被屠,妻子女兒被殺,于連瘋狂了。影片中有七次閃回,每一次都是順理成章毫不拖泥帶水的。于連發(fā)現(xiàn)女兒的鞋子,看到女兒的尸體,開始了第一段閃回。于連知道,世界上自己最愛的人走了,他沒有哭,但那種無聲的悲鳴更打動人心。于連沖回教堂看見神像,憤怒地將其推倒砸碎,隨后開始第二段閃回,女兒在教堂受洗。宗教在戰(zhàn)爭中也是無力的。于連的復仇開始了。他不是頭腦發(fā)熱沖進古堡要和納粹拼個你死我活,而是重重布置設下機關,為這些納粹刨出墳墓,靜靜地等他們走進去。冷靜,絕對的冷靜,這其中又透露出無比的殘忍,對自己殘忍,對敵人更加殘忍!期間游擊隊出現(xiàn)了,姍姍來遲。于連拒絕了他們的幫助,而是選擇了獨自復仇。這不代表個人英雄主義,而是于連對妻子的愛不容許他人插手自己的復仇。
最終于連將這一隊納粹小隊送入了墳墓。然而事情結束了么?影片末尾,于連恍如清醒,終于流下了眼淚,看著自己的手,說“怎么了,我究竟怎么了?”。然后他笑了,影片的最后一次閃回,于連一家騎著車笑著。在于連心中,她們還在。
是什么使得一位醫(yī)生拿起屠刀?“這是一雙神奇的手”顯得多么可笑,明明是賜予人生命的手卻帶走了一隊人的生命。是戰(zhàn)爭啊。沒有戰(zhàn)爭,就沒有這場復仇。這場戰(zhàn)爭又何止摧毀了一家人的幸福。這讓我想起《兵臨城下》的一個片段,無數(shù)蘇聯(lián)年青人被迫走向戰(zhàn)場,往前走是納粹德國殘忍的刺刀,往后走是自家人冰冷的子彈。他們是可以更好的活著的啊。
這場復仇對整個戰(zhàn)爭又有什么意義?平民的復仇是多么無力,他們的吶喊恐怕連他們自己都聽不清。戰(zhàn)爭是最大的悲劇,戰(zhàn)爭下平民的復仇也只不過是一場聊以欣慰的鬧劇罷了。讓于連來選的話,他寧愿不要這場復仇。
第五篇:《第36個故事》影評
夢想的沉重與輕盈
《第36個故事》透過第三人稱旁白講述朵兒咖啡館的緣起,說故事一般,輕盈提點一對姊妹歧異的性格,及彼此的寄托與憧憬。片中揉合動畫、街訪紀實,影像風格靈巧。
本片首先是色調,故事的發(fā)生地是姐姐開的朵兒咖啡館,借著咖啡館這一場景,畫面采用了膠片色感的暖色調。無論是白天還是夜晚的咖啡店,甚至是午后的臺北街頭,都洋溢著溫暖柔和的氣息。
其次是場景,咖啡店的布局像很多文藝青年喜歡的咖啡店一樣,每一樣東西都整潔精致,再加之咖啡店以物換物的特色,店里堆砌的許多凌雜物品卻也都帶著時光的味道。
第三是配樂,雷光夏的電影配樂有著獨特的基調,大提琴的音色與她的溫厚嗓音鋪墊出的感覺仿佛訴說著時光的緩慢流動。這樣的配樂放在這樣的咖啡館中,像是一條輔助線般清晰著故事的脈絡,把散落在咖啡館里的點點滴滴串聯(lián)成那35個動人故事。
第四是演員,女主角朵兒的文藝青年的氣質與咖啡館的屬性相投,當桂綸鎂彎腰偏著頭在蛋糕上撒堅果的時候,人物和角色的契合度得到了完美的體現(xiàn)。薔兒是片中我最喜歡的角色,本身的叛逆和異想天開自然而然地變成了片中薔兒的角色特點,依舊是很好的貼合度。
這部電影讓我開始重新思考,“心里最有價值的是什么?”,雖然我不能現(xiàn)在就給出答案,不過在我開始可以決定自己人生的時候,我會慢慢去尋找。但是此時此刻,我可以清楚地知道,用一杯很貴的咖啡去換來一整天有趣的故事是值得的。
時常看到“有舍必有得”的觀念,不管做什么事、想要達成什么夢想,都要付出相對應的代價,有的辛苦,有的輕松,但要驅使自己去做,都關乎那件事存不存在自己所認定的“價值”。而這部片子講述的就是“心理價值”這件事。浪漫一點來介紹這部片子的話,它談論了許多關于夢想,盡管天真,但是浪漫,也帶給人勇氣。
其實在《第36個故事》里,故事的主線并不明顯,觀眾要是看到劇情介紹的話,只會看到關于朵兒開了一家咖啡廳,咖啡廳里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來交換東西??然后呢?我們還能看到什么?當心里滿是疑問,繼續(xù)看電影的同時,導演想要表達給觀眾看的東西才會漸漸清晰,因為想要追逐自己的夢想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但是要怎樣才能繼續(xù)推動自己堅持下去,那又是另外的話題了。很幸運的,朵兒的咖啡館在妹妹薔兒的誤打誤撞之下,變成了我們看到的“以物易物”咖啡館,盡管和朵兒開始想象的樣子不同,但最終也讓朵兒有了繼續(xù)經(jīng)營下去的能力。而這些,都是現(xiàn)實與夢想不斷沖撞所產生的妥協(xié)。
人對每一樣東西都有個心理價值,這個物品的心理價值或大或小,影響這個價值高低的因素就是,是否貼合人的實際需要。人的需要有時候很奇怪,不是對標價很高的東西就一定很需要,而對標價很低的東西就一定不要。
就像朵兒咖啡館里的“以物易物”,由于沒有基準,顧客當然就只能拿著自己覺得有價值的東西來交換,而且也要老板覺得這東西有其相應的“價值”才行。于是,觀念的落差就在沒一段交換的過程當中形成了,有的人覺得拿一個有燈泡的臺燈來交換另一種款式,卻沒有燈泡的臺燈是一件很合理的事,但是對薔兒來說,那并不是她想要的。其實那就是“心理價值”在作祟,看起來好像不合理,或許也無法弄清楚薔兒對于每種東西所定義的“價值”是多少,但是那不是很簡單的道理嗎?畢竟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尺,交換的人自然而然會知道值不值得。“用車的保險杠換滿滿一車海芋,還是換維修車的費用。是用海芋換舊物,還是換咖啡豆和可可粉。如果用舊物能換一個故事,那么故事是不是能換來一段感情。是應該用青春換一場愛情,還是用生命換一段旅程。怎么換比較有價值呢?想了很久都無解??等價交換到底怎么等價,如何換來換去才換的公平??所以只要是心里覺得合適,那么就是用飛機換一輛自行車,都會是有價值的了吧?!?/p>
每個人都有理性和感性的兩面,在這個金錢制度統(tǒng)治的理性世界里,心里的天平漸漸失衡,于是“以物易物”這種感性活動提醒了我們要努力喚醒自我,去調整這種平衡。同時“以物易物”,可以讓有不同需要的人聚合在一起,就像電影
里說朵兒說的,“有人少了一份骨瓷,也一定有人多了一份骨瓷,只是他們還沒有找到彼此”,如果通過這種渠道,讓“他們”找到彼此,那樣美好就會不斷延續(xù),因為人們互動多了起來,在了解了彼此心里的價值觀的時候,彼此的關系也進一步加深了。
朵兒和薔兒代表了“現(xiàn)實”和“夢想”兩個不同的價值觀,但是也都分別和另一方有所妥協(xié),前者在不斷的精打細算下決定自己能實現(xiàn)多少夢想,后者在做夢之際依舊歸附于現(xiàn)實之下工作。薔兒敢沖敢撞,相較于朵兒的低調耕耘就顯得搶眼許多,或許朵兒還得感謝薔兒攪亂她一池春水,才能繼續(xù)經(jīng)營這家她心目中的咖啡廳也說不定。而這樣截然不同的想法,代表著一群人當中天平兩端的觀念,也一再的出現(xiàn)在電影當中,由導演來詢問大家,你會選擇哪個?在電影當中不斷出現(xiàn)兩種不同觀念的拉鋸情境時,就會跳出許多路人的訪談,看著屏幕上出現(xiàn)許多人表達自己的想法,有些看來天真,有些則是發(fā)人深省,看著許多人陸續(xù)發(fā)表自己的想法的同時,自己也會想“如果是我的話,會選擇哪一個呢?”,這就像朵兒和薔兒相遇一樣,也是一種價值觀的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