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羊以私敗國文言文翻譯
羊斟以私敗國出自《左傳·宣公二年》。二年,春,鄭公子歸生受命于楚伐宋,宋華元、樂呂御之。如下為羊以私敗國文言文翻譯,僅供參考!
原文
羊斟以私敗國出自《左傳·宣公二年》。二年,春,鄭公子歸生受命于楚伐宋,宋華元、樂呂御之。二月壬子,戰(zhàn)于大棘。宋師敗績。囚華元,獲樂呂,及甲車四百六十乘,俘二百五十人,馘百人。
狂狡輅鄭人,鄭人入于井。倒戟而出之,獲狂狡。君子曰:“失禮違命,宜其為禽也。戎,昭果毅以聽之之謂禮。殺敵為果,致果為毅。易之,戮也?!?/p>
將戰(zhàn),華元殺羊食士,其御羊斟不與。及戰(zhàn),曰:“疇昔之羊,子為政;今日之事,我為政。”與入鄭師,故敗。君子謂羊斟非人也,以其私憾,敗國殄民,于是刑孰大焉?《詩》所謂“人之無良”者,其羊斟之謂乎?!殘民以逞?!蹲髠鳌ば辍饭?jié)選
譯文
將要作戰(zhàn)之前,華元殺羊犒賞士兵,沒給他的駕車人羊斟吃。等到作戰(zhàn)的時候,羊斟說:“前天殺羊犒軍的事,由你作主;今天駕車作戰(zhàn)的事,由我作主?!庇谑蔷凸室獍驯囼屓豚嵻娭校ㄊ谷A元被俘),所以宋軍戰(zhàn)敗了。羊斟是一個以私害公的典型?!蹲髠鳌穼λ脑u價是:“以其私憾,敗國殄民?!?/p>
羊斟以私敗國這件事被載入史冊了,羊斟將遺臭萬年。因為他把一碗羊肉看得比國家都重要。
第二篇:弈秋敗弈文言文翻譯
弈秋的故事初次前秦的傳世經(jīng)典,下面就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弈秋敗弈文言文翻譯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伙伴哦!
學弈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注釋
弈秋:弈:下棋。(圍棋)
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稱為弈秋。
通國:全國。
通:全。
之:的。
善:善于,擅長。
使:讓。
誨:教導。
其:其中。
惟弈秋之為聽:只聽弈秋(的教導)。
雖聽之:雖然在聽講。
以為:認為,覺得。
鴻鵠:天鵝。(大雁)
援:引,拉。
將至:將要到來。
思:想。
弓繳:弓箭。
繳:古時指帶有絲繩的箭。
之:謂,說。
雖與之俱學:雖然這個人和那個專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學習。
弗若之矣:成績卻不如另外一個人。
為是其智弗若與:因為他的智力比別人差嗎?
曰:說。
非然也:不是這樣的。
矣:了。
弗:不如。
譯文
弈秋是全國最善于下圍棋的人。讓弈秋教導兩個人下圍棋,其中一人專心致志的學習,只聽弈秋的教導;另一個人雖然也在聽弈秋的教導,卻一心以為有天鵝要飛來,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來。雖然和前一個人一起學棋,但棋藝不如前一個人好。難道是因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個人嗎?說:不是這樣的。
《學弈》選自《孟子·告子》?!睹献印肥敲献优c他的弟子合著的。內(nèi)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yǎng)等。全書分為《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等七篇。這段古文共有5句,有三層意思。第一句是一層意思,指出弈秋這個人是全國最擅長下棋的人。這句話為下文做了鋪墊,因為“名師出高徒”,他的學生肯定都是高手,而且一定是高手如云。第二層(第二、三句)卻出現(xiàn)了一種不正常的現(xiàn)象:弈秋教的兩個學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把弈秋所教的話完全記在心里;另一個雖然在聽,心里卻在想著也許就有天鵝飛來,想著要拿起弓和帶絲繩的箭去把它射下來。結果雖然一同學習,后一個比前一個卻是遠遠比不上了。第三層(最后兩句)是自問自答:是不是后一個比不上前一個聰明呢?我可以說:完全不是。聯(lián)系第二層可知,后一個只因為他不肯專心致志地學習才落后的啊!只有四句話,卻層次分明地講明白了不專心致志便學不好本領的道理,告訴我們,只有專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啟示
通過弈秋教兩個人學下圍棋的事,說明了做事必須專心致志,絕不可以三心二意。弈秋同時教兩個學習態(tài)度不同的人下圍棋,學習效果截然不同,指出這兩個人學習結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異。
第三篇:去私文言文翻譯(范文模版)
《去私》,選自《呂氏春秋》,以堯舜禪讓、祁奚薦賢、腹誅子幾個事例,從不同角度說明何謂去私,指出君主只有“誅暴而不私”才能成就王霸之業(yè)。下面大家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相關的翻譯吧!
原文
天無私覆也,地無私載也,日月無其私燭也,四時無私行也。行其德而萬物得遂長焉。黃帝言曰:“聲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堯有子十人,不與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與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晉平公問于祁黃羊曰:“南陽無令,其誰可而為之?”祁黃羊對曰:“解狐可?!逼焦唬骸敖夂亲又鹦埃俊睂υ唬骸熬龁柨?,非問臣之仇也?!逼焦唬骸吧啤!彼煊弥?。國人稱善焉。
居有間。平公又問祁黃羊曰:“國無尉〔尉,管理軍事的官),其誰可而為之?”對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對曰:“君問可,非問臣之子也?!逼焦唬骸吧??!庇炙煊弥?。國人稱善焉。
孔子聞之曰:“善哉!祁黃羊之論也,外舉不避仇,內(nèi)舉不避子。祁黃羊可謂公矣?!?/p>
翻譯
天不私覆,地不私載,日月不私照,四時不私行,天地、日月、四時施其德樣而萬物得以成長。黃帝說:話不能亂說,不能沉迷于美色,不能穿的太過華貴,不能太注重外表,不能吃的太好,不能住的太高調?!眻蛴惺畟€兒子,不把君位傳給他的兒子而傳給舜;舜有九個兒子,不把王位傳給他的兒子而傳給禹;這是大公無私的了
晉平公問祁黃羊說:“南陽這個地方缺個縣令,誰適合擔任?”祁黃羊答道:“解狐適合(補這個空缺)?!逼焦f:“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祁黃羊)回答說:“您問(誰)適合,不是問我的仇人是(誰)。”平公(稱贊)說:“好!”就任用了解狐。都城的人(都)稱贊(任命解狐)好。
過了一些時候,平公又問祁黃羊說:“國家少個掌管軍事的官,誰合適擔任?”(祁黃羊)答道:“祁午合適(補這個空缺)。”平公說:“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祁黃羊)回答說:“您問(誰)適合,不是問我的兒子是(誰)。”平公(又稱贊)說:“好!”,就任用了祁午。都城的人(又一致)稱贊(任命祁午)好。
孔子聽到了這件事,說:“祁黃羊的話,真好啊?。ㄋ┧]舉外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薦舉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開自己的兒子,祁黃羊可以稱得上是大公無私了?!?/p>
主旨大意
本篇以堯舜禪讓、祁奚薦賢、腹誅子幾個事例,從不同角度說明何謂去私,指出君主只有“誅暴而不私”才能成就王霸之業(yè)。
⒈祁黃羊舉賢,外不避仇,內(nèi)不避親,無不為人所贊嘆,時至今日,這種唯賢之舉、大公無私的傳統(tǒng)美德仍應發(fā)揚光大。
⒉通過對祁黃羊唯賢是舉的事跡的描寫,贊揚了祁黃羊以國家利益為重、不顧個人恩怨的優(yōu)秀品質。
第四篇:堿谷亡羊文言文翻譯
導語:臧和谷兩個人一起去放羊,把羊全丟了。問臧干什么事情去了,說是拿著竹簡在讀書;問谷干什么事情去了,說是在和別人擲骰子游戲。以下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堿谷亡羊文言文翻譯,歡迎借鑒!
歧路亡羊
出處:《列子·說符》
原文:
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豎追之。楊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眾?”鄰人曰:“多歧路?!奔确矗瑔枺骸矮@羊乎?”曰:“亡之矣?!痹唬骸稗赏鲋俊痹唬骸捌缏分杏钟衅缪?,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睏钭悠萑蛔?nèi)?,不言者移時,不笑者竟日。
門人怪之,請曰:“羊,賤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損言笑者,何哉?”楊子不答,門人不獲所命。
弟子孟孫陽出,以告以都子。心都子他日與孟孫陽偕入而問曰:“昔有昆弟三人,游齊、魯之間,同師而學,進仁義之道而歸。其父曰:‘仁義之道若何?’伯曰:‘仁義使我愛身而后名?!僭唬骸柿x使我殺身以成名。’叔曰:‘仁義使我身名并全?!巳g相反,而同出于儒。孰是孰非邪?”
楊子曰:“人有濱河而居者,習于水,勇于泅,操舟鬻渡,利供百口,裹糧就學者成徒,而溺死者幾半。本學泅不學溺,而利害如此。若以為孰是孰非?”心都子嘿然而出。
孟孫陽讓之曰:“何吾子問之迂,夫子答之僻?吾惑愈甚。”
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學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異若是。唯歸同反一,為亡得喪。子長先生之門,習先生之道,而不達先生之況也,哀哉!”
譯文:
楊子的鄰居掉了一只羊,于是帶著他的人,又請楊子的兒子一起去追趕羊。楊子說:“哈哈,掉了一只羊罷了,為什么要這么多人去找尋呢?”鄰人說:“有許多分岔的道路?!辈痪?,他們回來了。楊子問:“找到羊了嗎?”鄰人回答道:“逃跑了?!睏钭诱f:“怎么會逃跑了呢?”鄰居回答道:“分岔路上又有分岔路,我不知道羊逃到哪一條路上去了。所以就回來了?!睏钭拥哪樕兊煤軕n郁,不說話有很長時間,沒有笑容一整天。
(他的)學生覺得奇怪,請教(楊子)道:“羊,(不過)是的畜生,(而且)還不是老師您的,卻使您失去笑顏,這是為什么?”楊子沒有回答,(他的)學生(最終)沒有得到他的答案。
楊子的學生孟孫陽從楊子那里出來,把這個情況告訴了心都子。(有一天)心都子和孟孫陽一同去謁見楊子,心都子問楊子說:“從前有兄弟三人,在齊國和魯國一帶求學,向同一位老師學習,把關于仁義的道理都學通了才回家。他們的父親問他們說:‘仁義的道理是怎樣的呢?’老大說:‘仁義使我愛惜自己的生命,而把名聲放在生命之后’。老二說:‘仁義使我為了名聲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先f:‘仁義使我的生命和名聲都能夠保全?!@三兄弟的回答各不相同甚至是相反的,而同出自儒家,您認為他們?nèi)值艿降渍l是正確誰是錯誤的呢?”
楊子回答說:“有一個人住在河邊上,他熟知水性,敢于泅渡,以劃船擺渡為生,擺渡的贏利,可供一百口人生活。自帶糧食向他學泅渡的人成群結隊,這些人中溺水而死的幾乎達到半數(shù),他們本來是學泅水的,而不是來學溺死的,而獲利與受害這樣截然相反,你認為誰是正確誰是錯誤的呢?”心都子聽了楊子的話,默默地同孟孫陽一起走了出來。
出來后,孟孫陽責備心都子說:“為什么你向老師提問這樣迂回,老師又回答得這樣怪僻呢,我越聽越糊了?!?/p>
心都子說:“大道因為岔路太多而丟失了羊,求學的人因為方法太多而喪失了生命。學的東西不是從根本上不相同,從根本上不一致,但結果卻有這樣大的差異。只有歸到相同的根本上,回到一致的本質上,才會沒有得失的感覺,而不迷失方向。你長期在老師的門下,是老師的大弟子,學習老師的學說,卻不懂得老師說的譬喻的寓意,可悲呀!”
【出處】
《列子·說符》:“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p>
楊子(即楊朱)是戰(zhàn)國時的一位哲學家。有一天他的鄰居家跑丟了一只羊。鄰人立刻率領親戚朋友們?nèi)プ穼?,還來邀請楊朱的仆人一同去。
楊子不太情愿地說:“瞎!跑丟了一只羊,何必要這么多人去追尋呢?”
鄰人解釋說:“你不知道,那里的岔路太多了!”
過了一會兒,鄰居帶人回來了。楊子問道:“羊找到了嗎?”
鄰人說:“跑丟了?!?/p>
楊子又問:“這么多人怎么會找不到呢?”
鄰人答道:“岔路之中又有岔路,我站在岔路口,不知道應該選擇哪一條路去找,所以就回來了?!?/p>
楊子聽了這話,忽然神情憂愁,變了臉色,好長時間不說話,整天沒有笑容。
他的門徒都感到奇怪,便向他請教說:“羊是不值錢的畜生,況且不是先生家的,您這樣悶悶不樂,究竟是為什么呢?”
楊子陷在沉思之中,沒有回答。門徒們還是摸不著頭腦。
楊子的學生孟孫陽從楊子那里出來,把這個情況告訴了心都子。
有一天,心都子和孟孫陽一同去謁見楊子,心都子問楊子說:“從前有兄弟三人,在齊國和魯國一帶求學,向同一位老師學習,把關于仁義的道理都學通了才回家。
他們的父親問他們說:‘仁義的道理是怎樣的呢?’
老大說:‘仁義使我愛惜自己的生命,而把名聲放在生命之后’。
老二說:‘仁義使我為了名聲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p>
老三說:‘仁義使我的生命和名聲都能夠保全?!?/p>
這三兄弟的回答各不相同甚至是相反的,而同出自儒家,您認為他們?nèi)值艿降渍l是正確誰是錯誤的呢?”
楊子回答說:“有一個人住在河邊上,他熟知水性,敢于泅渡,以劃船擺渡為生,擺渡的贏利,可供一百口人生活。自帶糧食向他學泅渡的人成群結隊,這些人中溺水而死的幾乎達到半數(shù),他們本來是學泅水的,而不是來學溺死的,而獲利與受害這樣截然相反,你認為誰是正確誰是錯誤的呢?”心都子聽了楊子的話,默默地同孟孫陽一起走了出來。
出來后,孟孫陽責備心都子說:“為什么你向老師提問這樣迂回,老師又回答得這樣怪僻呢,我越聽越糊了?!?/p>
心都子說:“大道因為岔路太多而丟失了羊,求學的人因為方法太多而喪失了生命。學的東西不是從根本上不相同,從根本上不一致,但結果卻有這樣大的差異。只有歸到相同的根本上,回到一致的本質上,才會沒有得失的感覺,而不迷失方向。你長期在老師的門下,是老師的大弟子,學習老師的學說,卻不懂得老師說的譬喻的寓意,可悲呀!”
【寓意】(啟示)
本文告訴人們:在研究一門學問時,要把握方向,注重領會其實質,而不要被各種表象所迷惑。
【釋義】
歧路:岔路。
亡:丟失。
因岔路太多無法追尋而丟失了羊。比喻事物復雜多變,沒有正確的方向就會誤入歧途。
第五篇:文言文翻譯
高考文言文翻譯常見失分點
在高考文言閱讀中,文言文翻譯是對文言知識點的一個綜合性考查。由于種種原因,考生總會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失分,本文以高考題為例有針對性地指出三類失分點,供大家參考。
失分點一:不辨古今異義
語言中的詞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理解詞義要有歷史的觀點,要認識到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詞義有繼承有發(fā)展。有些古代詞義一直保留到今天,而有些詞的古代意義則先后發(fā)生了或大或小的變化?!纠洹孔砸詾椴荒軓V施,至使此人顛沛,乃于所植竹處溝上立小橋,令足通行。(2009年全國卷Ⅱ)
誤譯:自認為不能廣泛地施舍,致使這人流離失所,于是在種竹處的溝上建起小橋,讓人足以通行。【分析】在現(xiàn)代漢語中,“顛沛”一詞解釋為“無家可歸,不斷漂流,居無定所”,以此形容生活艱難,帶有可憐、憐憫之意。但就本句而言,聯(lián)系前文“宅上種少竹,春月夜有盜其筍者,原平偶起見之,盜者奔走墜溝”一句,可知句中此人為“盜者”,盜者為盜筍而“墜溝”,因而可以判斷“顛沛”并非今義,而是“跌落,跌倒”之意。
【鏈接】把原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2009年安徽卷)
坐久,聞雞犬聲。余招立恭起,東行數(shù)十步,過小岡,田疇平衍彌望,有茅屋十數(shù)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歲,素發(fā)如雪,被兩肩,容色腴澤,類飲酒者。延余兩人坐。牖下有書數(shù)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難于言。叟識其意,曰:“老夫無用也?!备鲬阎?。
譯文:老人知道了我們的心思,說:“我不需要(它們)了。”(于是我們)各自揣著書出來了。
【分析】“無用”在現(xiàn)代漢語是“沒有用處”的意思,但聯(lián)系語境,在本文中解釋為“不需要”。
失分點二:不辨句子語氣
文言文如現(xiàn)代漢語一樣,能夠借助多種多樣的語氣副詞和語氣助詞,在不同的句子中表現(xiàn)出不同的語氣,以適應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但由于古今語言習慣的改變,給我們揣測文言文語句的語氣造成一定的障礙。
【例句】若必治國家,則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009年天津卷)
誤譯:如果一定要使國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只有管夷吾可以!
【分析】“其”作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語氣??梢员硎疽蓡?,如“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可以表示反問,如“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可以表示揣度,如“其皆出于此乎”(《師說》);可以表示婉商,如“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崤之戰(zhàn)》);可以表示期望,如“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捌洹痹诰涫讜r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根據(jù)語境可譯為“難道”“大概”“還是”“可要”等。而此句采用“其……乎”的結構,可以參照反問和揣度語氣。同時,句中所反映的內(nèi)容是鮑叔牙對管仲的推薦,是對管仲能力的猜測,故選用揣度語氣,譯為“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
【鏈接】把原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2009年山東卷)
晉文公攻原,裹十日糧,遂與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擊金而退,罷兵而去。士有從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比撼甲笥抑G曰:“夫原之食竭力盡矣,君姑侍之?!惫唬骸拔崤c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為也?!彼炝T兵而去。原人聞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無歸乎?”乃降公。
譯文:有君王像文公這樣講信義的,怎可不歸附他呢!
【分析】“可無……乎”翻譯成“怎可不……呢”,表反句語氣。
失分點三:不辨動詞用法
文言文中,動詞(包括其他詞類活用為動詞)在不同的表意環(huán)境下,根據(jù)施動者與受動者之間的關系,可以分別作使動用法、意動用法和為動用法。不加以仔細辨別,就會在翻譯中出現(xiàn)錯誤。
【例句】且鴻寧以衣食憂吾母耶?(2009年福建卷)
誤譯:況且我怎么能因為衣食問題擔憂我的母親呢?
【分析】此句中,要考慮的是,“擔憂”這一動作是“鴻寧”發(fā)出的,還是由“母親”發(fā)出的。根據(jù)前文“母曰:‘吾見人家讀書,期望青紫,萬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為書?’”可知,母親對鴻寧讀書一事表現(xiàn)出不滿,也就是“鴻寧”執(zhí)意讀書,讓母親感受到衣食方面的壓力。另一方面,從后文鴻寧“不知貧賤之為戚也”可知,鴻寧并不以衣食為憂,所以判斷“憂”為使動用法,本句當譯為“況且我怎么能因為衣食問題使我的母親擔憂呢”。
【鏈接】把原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2009年廣東卷)
知徐州,迪欲行縣因祠岳為上祈年,仁宗語輔臣曰:“祈禱非迪所宜,其毋令往?!痹还パ又荩涫戮贸?,守將或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邊,詔不許,然甚壯其意。
譯文:(仁宗皇帝)下詔不批準,但卻覺得他內(nèi)心很有豪氣。
【分析】“壯”本為形容詞,在這里它活用為動詞,表示主觀上認為(覺得)賓語所表示的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tài)。文言文翻譯的七大“硬傷”
一、專有名詞,強行翻譯
在翻譯文言文時,遇到一些國名、官名、地名、人名、年號等專有名詞,可不作翻譯,把它保留下來即可,因為這些名詞不容易用現(xiàn)代詞語準確表達,切忌“畫蛇添足”,強行翻譯。
例1:劉公(劉牢之)猜而不忍,怨而好叛,不去,必及禍。(2007年高考江蘇卷)
譯文:姓劉的先生為人猜疑而下不了狠心,多怨恨而喜背叛,不離開他,必然會遭遇禍患。
例1就犯了專有名詞強行翻譯的毛病。這里的“劉公”可不譯,如要翻譯也應用其名“劉牢之”替換。
二、該譯不譯,文白摻雜
有的考生在翻譯句子時往往有個別的詞語翻譯不徹底或者不翻譯,導致文白摻雜,不倫不類。
例2:累世農(nóng)夫,父以義死友,子以忠死君。(2007年高考江蘇卷)
譯文:接連幾代為農(nóng)夫,父親以義為朋友而死,兒子以忠為國家而死。
例2的譯文就犯了翻譯不徹底的毛病,這里的“以義”“以忠”應譯為“因為仗義”“因為盡忠”。
三、今義古義,不當替代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很多詞語的含義也發(fā)生了變化:有的詞義已擴大,有的已縮小;有的感情色彩發(fā)生了改變;有的詞義已經(jīng)轉移。因此我們在翻譯時應根據(jù)其語境確定詞義,切忌盲目替代。
例3: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桃花源記》)
譯文:帶領妻子和鄉(xiāng)里人來到這與外界隔絕的地方。
這里的譯文就犯了盲目地以今義替代古義的毛病?!捌拮印痹诠艥h語中應是“妻子和子女”的意思。
四、脫離語境,誤譯詞語
在古漢語中,有很多多義詞在不同的語境中應有不同的解釋。因此翻譯時一定要結合語境,以免誤譯詞語。
例4:冉氏以是頗患苦狗。(2007年高考遼寧卷)
譯文:冉氏因此很擔心這條狗。
這里把“患”錯譯成了“擔心”。結合語境,當時應是“冉氏因此很厭惡這條狗”,“患”應譯為“厭惡”。
五、該刪不刪,成分贅余
在古漢語中,由于語法的需要,有些詞語在句中只起補充音節(jié)的作用,還有些詞語只有語法功能而沒有實際含義,那么在翻譯時就應把這些詞語刪去。另外還有一些偏義詞語在翻譯時也應把不表意的一個詞刪掉,否則就容易使譯句顯得啰唆贅余。如:
例5: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2007年高考天津卷)
這里的“之”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義。因此翻譯時應把“之”刪去,可譯為“這是愚蠢的人犯大錯誤的原因”。
六、該補不補,成分殘缺
古漢語中有的句子是省略句,有的雖不是省略句但不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表達習慣,只有添加一些成分,句子成分才能完整,否則就容易導致成分殘缺。
例6:游學青、徐、并、冀之間,與交友者多異之。(2007年高考上海卷)
譯文: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一代游歷求學,和交朋友的大多認為他與眾不同。
例6句首省略了主語“仲長統(tǒng)”,句中“與”字后省略了賓語“他”,翻譯時補充出來,譯文才算完整。
七、該調不調,語序混亂
由于在古漢語中有一些句子是倒裝句,語序和現(xiàn)代漢語不一致,所以翻譯時應調整過來;還有一些不是倒裝句,但由于古代漢語的表達習慣和現(xiàn)代漢語不一樣,語序不符合現(xiàn)代語法,翻譯時也應加以調整。
例7:吾向之隱忍而不之殺者,為其有倉卒一旦之用也。(2007年高考遼寧卷)
此句是一個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吾向之隱忍而不殺之者,為其有倉卒一旦之用也”。應翻譯為“我從前克制忍耐不殺它(的原因),是因為它在意外、緊急的時候可能有用”。
例8:從衣文之媵七十人。(2007年高考湖南卷)
古漢語中常把數(shù)詞放在中心詞的后面,且省略量詞,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應加以調整和補充。本句可譯為“使七十個穿華麗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隨”。文言文翻譯解題思維導引
文言翻譯是高考文言文閱讀題中難度最大、綜合性最強的一道試題。要做好這道題,考生需要有良好的文言語感、豐富的文言積累、靈活的翻譯技巧和敏銳的猜讀能力。與此同時,培養(yǎng)科學合理的解題思維也十分重要。有了正確的解題思維,就等于是在文言基礎知識之上增添兩翼。在本文中,筆者就將這一抽象的解題思維化為具體形象的解題步驟來加以論述,是為“文言翻譯五步法”,請大家“步步為營”,細加領悟。
第一步:瞻前顧后明要素
這里所謂的“要素”,既指所翻句子中出現(xiàn)的人名、字號、地名、官職等專有名詞,又指句子含義的來龍去脈和前因后果。考生應具備“句不離段,段不離篇”的語境意識,從而避免翻譯時出現(xiàn)方向性錯誤。
2008年浙江卷高考翻譯題很能說明瞻前顧后的重要性: 況,吳人,恃才少所推可。
本句中的“況”字,通過后面“吳人”一詞的解釋,我們可以明確他是一個吳地的人,但卻不知他為何人,這就需要 “瞻”所翻句子的前句:“(白居易)弱冠,名未振,觀光上國,謁顧況?!睆亩弥皼r”是指顧況。接下來,本句后半句中的“少”字又應如何翻譯,應讀成“shǎo”還是“shào”?孤立地看,兩者似皆可說通;而要準確判斷,又需要“顧”所翻句子的后句了:“(顧況)因謔之曰:‘長安萬物皆貴,居大不易?!币馑际钦f,長安城什么都貴,想“居”很不容易。顧況的戲語似暗示著他的身份,同時后文又出現(xiàn)顧況自稱為“老夫”,可見顧況并不年少,故“少”應讀為“shǎo”,應為“很少”、“少有”之意。
又如2008年的江西卷中“子產(chǎn)而死,誰其嗣之”一句,凡遇“而”字,我們首先要判斷它在文中的作用,是表并列、修飾、承接、轉折、假設、因果還是遞進等等。這樣,又需要前瞻后顧的意識。細讀這個句子所在的整個段落,發(fā)現(xiàn)整段都是在敘述子產(chǎn)這個人執(zhí)政的經(jīng)過及效果,故子產(chǎn)斷然不會有“死”之可能,由此得出“而”字表假設,也就順理成章了?!舅季S點撥】“瞻前顧后”是做好文言翻譯的第一步??忌诜g時,應樹立“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篇不離段”的語境意識。在具體的答題過程中要注意:
1、首先要閱讀所翻句子的前面一句和后面一句;
2、如果讀了前后句還是不能明確文意,就有必要進一步擴大語境,甚至是讀完整個段落,直到明確為止。
第二步 辯識句式找標志
辨識句式的特殊性,是從總體上把握句子的句式特點所必不可少的步驟。一般而言,文言句式的特殊性主要有二:一是固定句式,二是特殊句式。固定句式較為明顯,有其明確的語言標志。如“無乃…乎”、“得無…乎”“孰與”“所以”等;在答題過程中,考生應在第一時間明確所翻句子是否是文言固定句式。如果是,考生應首先提取出固定句式的標志詞,調動知識積累明確含義。如遇到像“所以”這樣多義的標志詞,則需要結合語境思考究竟應是解釋為“……的原因”還是“用來……(的東西,的辦法)”。如所翻句子不是文言固定句式,就應思考是否是特殊句式了。
特殊句式包括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倒裝句(狀語后置、賓語前置、定語后置、謂語前置等)。相對而言,特殊句式要比固定句式隱蔽。對考生要求也更高。近年高考中,對文言特殊句式的考查屢見不鮮。如2008年江西高考翻譯題“吾愛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學焉,夫亦愈知治矣”中,“不吾叛也”是對賓語前置的考查;2007年山東高考翻譯題“帝雖以是言釋之,然為清慎者所鄙”中的“然為清慎者所鄙”是對被動句的考查;2005年山東高考翻譯題中“奇之,立許字以女”中“立許字以女”即為對狀語后置句的考查。這足以暗示我們,自2005年文言特殊句式作為高考考點以來,在翻譯題中滲透對特殊句式的考查,是頗受命題者歡迎的方式。這也足以證明我們在翻譯時走辯識句式這一步的必要性。
【思維點撥】考生要準確辨識文言句式的特點,平時就要下足功夫。前面提到,文言句式的特殊性主要有二,一是固定句式,二是特殊句式,那么在具體的備考過程中,就應分門別類地加以整理。
一、識記常見文言固定句式。對于課文中出現(xiàn)過的固定句式,尤其要爛熟于心。復習建議有三。
一是要組合記憶。如把“是以、以是、由是、是故、以此”等解釋為“因此”的詞語放在一起記憶,把“奈何”“如何”“若何”等詞放在一起記憶,定能事半功倍。
二是對多意的固定句式要注意用法辨析。如“所以”,既可解釋為“……的原因”,又可解釋為“用來……(的東西,的方法)”。在翻譯時要謹慎些。三是要在整體歸納的基礎上,結合具體習題多加練習,強化記憶。
二、總結歸納文言特殊句式的規(guī)律。
從近年“高考高頻考點”來看,判斷句、定語后置句、狀語后置句、被動句、疑問代詞和賓語前置多在翻譯題中呈現(xiàn)。辨析以上句式,建議重視以下規(guī)律。
如句中有“者”字,可能為判斷句和定語后置句,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即為判斷句,“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即為定語后置句。
句中有“于”字,可能為狀語后置句或被動句。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即為狀語后置句,“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即為被動句。
句中有“何、胡、曷、盍、奚、焉、烏、安”等疑問代詞或“莫、未、不”等否定詞,多為賓語前置句,如“何為其然也”“彼且奚適也”皆為賓語前置。
而“之”字,既可能是賓語前置的標志,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也可能是定語后置的標志,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考生在復習句式時,建議把課內(nèi)古文中的特殊句式分類匯總,總結各類句式的規(guī)律和標志,以期舉三反一,靈活運用。
第三步 明確詞類悟規(guī)律
在文言閱讀中,容易給考生構成理解障礙的,除了文言句式之外,還有詞類活用??忌斜匾獙λ渥拥闹髦^賓定狀補成分作一番梳理,當發(fā)現(xiàn)詞語功能與所充當?shù)木渥映煞植幌喾系臅r候,往往為詞類活用。
以2008年全國卷I中的翻譯題為例:
(1)日待哺于東南之轉餉,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2)兄為君則君之,己為君則兄之可也。
在第一小題中,由動詞“待哺”可推出“日”應為修飾動詞的時間狀語,可解釋為“每日”,所以“日”是名詞活用為狀語;
在第二小題中,據(jù)語法規(guī)律,“君”“兄”二字在代詞“之”之前,充當句子的謂語成分,應理解為動詞,而“君”“兄”等名詞是不可能充當謂語動詞的,故應為名詞作動詞;根據(jù)語境,兩字可譯為“以…為君”“以…為兄”,故“君”“兄”二字應為名詞意動?!舅季S點撥】考生要想在緊張的答題過程中明確活用的詞語,需要明確以下兩點: 首先,必須熟練掌握詞類活用的常見規(guī)律。比如:
作狀語的名詞,常由表時間、表地點、表方式、表譬喻等名詞充當。如“照服衣冠,窺鏡而自視”中的“朝”表時間,解釋為“在早上”;“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刺之”中的“廷”表地點,解釋為“在朝廷上”;“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中的“兄”表方式,解釋為“像對待兄弟一樣”;而“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中的“狐”字則是表譬喻,解釋為“像狐貍一樣”。
名詞作動詞的名詞,既有衣(yì)、食(sì)、飲(yìn)、王(wàng)、雨(yù)等讀去聲的名詞,如“衣錦還鄉(xiāng)”“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冬雷陣陣夏雨雪”等即是如此;也有活用為動詞的方位名詞,如“方其破荊州,下江陵”中的“下”解釋為“攻占”,“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中的“下”解釋為“低于”“吾將引兵而東”中的“東”解釋為“向東行”;均為名詞作動詞。
使動、意動和為動的詞語,常常緊隨賓語后面做其代詞。如“項伯殺人,臣活之”中的“活”字為使動,“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中的“師”字為意動,“即泣之三日”中的“泣”字為意動,三個活用的詞之后均有賓語“之”;如果沒有賓語,則多為省賓語。如“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一句,整句的意思是說“首先攻破秦國進入咸陽的人使他稱王”,即為省賓語的情況,在翻譯時可先補出“王”的賓語“之”,問題就豁然開朗了。
其次,要對主謂賓定狀補等句法分析爛熟于心。對于名作動、形作動、形作名、動作名等詞類活用類型,我們是無法孤立地做判斷的,而是需要結合它們所充當?shù)木渥映煞謥磉M行判斷。這樣,就要求考生平時多實踐、多分析,甚至可以抽出專門的時間來好好進行一番分析,久而久之,必熟能生巧。
第四步 明了詞意巧聯(lián)想
高考的考法“萬變不離其宗”,考來考去都脫離不開課本出現(xiàn)過的知識點。命題者常會把課內(nèi)文言文的重點實詞、重點虛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巧妙遷移到考查的課外古文中。考生在理解詞意時,應積極聯(lián)想,調動自己的文言積累解題,常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請看2008年山東卷試題:
兄曰:無論弟不能樵,縱或能之,且猶不可,于是速歸之。
在這個句子中,考生可聯(lián)想的首先是“無論”這個古今異義詞。一看到這個詞,考生就應想到《桃花源記》里的句子“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馬上就能清楚,“無論”是“更不要說”的意思。第二個遷移點是“縱”字,考生應不難想到柳永《雨鈴霖》中的詩句“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誰人說”,即能得出“縱”是“即使”之意。又如2008年天津試題:
比期年,朝有黎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說之,故臣能之也。
“期年”一詞,在《鄒忌諷齊王納諫》中曾出現(xiàn)過,即“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一句,為“一年”之義。而“說”字,則在文言中有很高的重現(xiàn)率。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即是把“說”理解為通假字“悅”的。
【思維點撥】考生要想準確、迅速地聯(lián)想詞意,要做好一定的準備工作:
1、首先應立足考綱,熟練掌握高考考綱要求掌握的120個實詞和15個虛詞。
2、同時還有必要把高中課內(nèi)古文的重點知識點作一次整理,是謂“磨刀不誤砍柴工”。具體的做法是:考生可按重點實詞、重點虛詞、古今異義、通假字等分類整理,突出重點,強化記憶。
3、增強“遷移意識”。在文言文閱讀訓練時有意識地遷移詞意,這樣既理解了文章,又復習了文言重點,可謂一箭雙雕。
第五步 成功猜讀抓技巧
完成以上四步后,如仍有不甚理解的字詞,就要靠猜讀完成了。猜讀能力的高低,靠語感,也靠技巧。筆者認為,以下三大猜讀技巧值得一用?!舅季S點撥】
一是用組詞法推斷語意。
古漢語單音節(jié)化的特點暗示我們,在翻譯時,很多詞語都可用組詞法推斷含義。(注:古代漢語單音節(jié)化,是指古代漢語常用單音節(jié)詞來構詞。單音節(jié)詞是一個音節(jié)組成的詞,就是一個音節(jié)表示一定的意義)。例如,由“造訪”一詞推斷出“造”有“到、訪”的意思,由“直徑”一詞推斷出“徑”是“直”的意思,由“方正”一詞可推斷出“方”有“正”的意思等。如2008年寧夏?海南的試題:
尋而朝廷復有北伐之役,征紹。紹以天子蒙塵,承詔馳詣行在所。
考生可把“蒙”字組詞為“蒙受”,即得“蒙”是“受”之意,然后再把“蒙受塵垢”意譯為“流亡在外”。
又如2008年江西卷試題:
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
句中的“損”字,可組詞為“減損”,“損怨”如解釋為“減少怨恨”就豁然開朗了。二是借助成語推斷語意。成語是古漢語的瑰寶,是古漢語運用的經(jīng)典??砍烧Z猜讀詞意,常能給人“柳暗花明又一春”的欣喜。如2008年廣東卷“人有小善,鮮不自稱,卿功勛如此,而無一言,何也”中的“鮮”字,結合成語“鮮廉寡恥”即可明白鮮是“少”之意;如重慶卷“殫財不足以奉斂……”中,結合成語“殫精竭慮”即可知“殫”是“盡”之意;如四川卷“人以為至行所感云”中,結合成語“至高無上”即可知“至”是“最”的意思;又如句子“況,吳人,恃才少所推可”中,結合成語“有恃無恐”即可明白“恃”是“依靠”之意。諸如此類,不一而足。三是借助句子對稱性推斷語意。
文言文中對稱結構比比皆是,利用對稱結構,成功推斷出詞語的詞意、詞性和活用類型應不費力。如2008年重慶卷的題目:
傲細民之憂,而崇左右之笑,則國亦無望矣。
對稱結構多為并列或相對的關系。從句式結構可以看出“傲細民之憂,而崇左右之笑”一句為對稱結構,又由“笑”“憂”二字明顯的相反意義可推知此對稱結構的關系為相對關系。不難把“崇”理解為“崇尚”之義,那么就可推斷前面的“傲”字為“無視、輕視”之意。又如2008年福建高考試題。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
在對稱結構“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中,考生應不難理解“用”字是“任用”的意思,“行”是“施行”的意思,分析此對稱結構,也為相對關系,故可得出:“舍”可解釋為“不任用我”,“藏”則可解釋為“隱藏、退隱”之意。
以上文言古文翻譯五步法是經(jīng)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復習方法??忌魪土曋卸嗉铀伎己瓦\用,定能提高自己的文言翻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