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上學期第四單元序言學習指導(教師中心稿)-教學教案
第四單元序言
13、《吶喊》自序
14、胡同文化
15、《寬容》序言
16、《名人傳》序
興趣情境引導:每一個同學搜集自己以前寫過的作文,編一本“作文自選集”。
具體要求是:
1.用300頁方格稿紙(亦用電腦打?。懸槐?8000字的書,一個月交。
2.給自己的“作文自選集”取一個靚麗的名字。
3.設計一個漂亮的封面。
4.書中至少有三幅插圖。
5.寫一個序言,既可以自己寫,也可以請別人寫。
序言沒有寫過,不知道怎么寫。大家可以先學習第四單元中的幾篇課文,它們都是序言,學完以后應該有所啟發(fā)。
怎樣學習這四篇序言呢?
1、提取文中相關信息
什么叫提取信息?就是對文章中有關信息的辨別和篩選,主要從文中篩選出有關字詞語句。提取信息需要哪些具體能力?需要具備一定的抽取、概括、組合、轉換、延伸等閱讀理解的能力。
那么,文章中需要提取的信息有哪些呢?
剛才說提取信息需要辨別,怎樣辨別呢?就是區(qū)分有關的與無關的、主要的和次要的、關鍵的和非關鍵的詞語、句子、段落與相關材料。辨別出來的東西可供篩選和取舍。
篩選,具體是什么意思呢?篩選,就是在閱讀的過程中根據閱讀目的取舍信息的思維活動;捕捉和選取有效的、符合閱讀目的的重要的語句,體會有關語句的隱含信息,舍棄無關緊要的東西。而篩選應該以辨別為條件,不會辨別就談不到篩選。那么,我們這個單元學習的序言,與提取信息有什么關系呢?
那么如何去提取這些信息呢?首先要了解序言的常識。哪些常識呢?如 類別
特 點
舉 例
贈序臨別贈言,教育或勸誡《送東陽馬生序》《師說》 書序介紹寫書的緣由、過程等《<吶喊>自序》《<名人傳>序》 詩序介紹作詩的過程、中心等《桃花源記》 圖序介紹與作畫或攝影相關的內容《胡同文化》 實例1 從《〈吶喊〉自序》中找出關鍵語句,提?。ā秴群啊罚┑挠嘘P信息。閱讀篩選:
(1)??每寫些小說模樣的文章,以敷衍朋友們的囑托,積久就有了十余篇。(第21段)(2)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改變他們的精神??(第5段)??所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于前驅。(第22段)
(3)??但既然是吶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筆??(第23段)(4)??又因為上面所說的緣由,便稱之為《吶喊》。(第24段)
(5)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里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就要悶死了??現在你大嚷起來,驚醒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第19段)分析辨別:
(4)命名緣由 為前驅者搖旗吶喊,助威幫陣。
(5)小說內容 這一段話高度概括了小說的內容:先看人物,一種是“許多熟睡的人們”,如孔以己、閏土、華老栓、茶館談客、刑場看客等;一種是“較為清醒的幾個人”,則是覺醒者、革命者的形象,如狂人、夏瑜等。其次看情節(jié),《吶喊》中的小說多半取材于平凡的人和事,且無復雜的情節(jié)結構,卻都具有悲劇性,這些社會的悲劇正是“昏睡入死滅”的藝術體現。再看環(huán)境,“鐵屋子”正是黑暗的封建社會的縮影,“絕無窗戶”象征社會的閉塞與僵化,“萬難破毀”表現黑暗之濃重。
閱讀方法:
應該帶著書序的特點尋找關鍵句,諸如寫書的緣由、目的、原則、內容等,然后根據關鍵句結合文中內容分析這些語句隱含的信息。在尋找與分析過程中,注意辨別與篩選。
實例2 《胡同文化》共有15段文字,先提取各段的要點信息,再逐層提取要點信息,直至概括全文大意。閱讀篩選:
一、提取各段的要點信息:
1.北京城大街、胡同的特點是“四方四正”。2.胡同取名有各種來源。3.胡同多為小胡同。4.胡同大多很安靜。
5.胡同、四合院形成了北京市民的胡同文化。6.胡同文化是封閉的文化。
7.北京人喜歡獨門獨院,平時過往不多。8.北京人易于滿足。9.北京人不愛管閑事。10.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這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態(tài)。11.我的小說<八月驕陽>中就有這樣的例子。12.北京人不愿主持正義,主張“睡不著瞇著”。13.北京的胡同在衰敗,沒落。14.胡同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15.再見吧,胡同。
二、提取幾個小部分的要點。
(一)第一段,北京城的四方四正的大街、胡同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二)第二、三、四段,北京胡同的幾個特點。
(三)第五段,北京城的連接起來的胡同、四合院形成了北京市民的胡同文化。(四)第六段,胡同文化是“封閉的文化”。(五)第七、八、九段,“封閉的文化”的幾個內涵。
(六)第十、十一、十二段,胡同文化的一個精義是“忍”。
(七)第十三、十四、十五段,北京的胡同與胡同文化正在趲衰落和沒落。
三、提取三個大部分的要點。
(一)第一段到第五段,北京的胡同及胡同文化的形成。
(二)第六段到第七段到第十二段,北京市民的胡同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二篇:登高(教師中心稿)-教學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對其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 2.掌握詩歌吟誦的基本方法。
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感受詩人深沈的苦痛與憂思。學習設想
1.朗讀吟誦。加強朗讀訓練,使學生通過吟誦感受畫面的悲涼氣氛和詩人深廣的憂思。2.情景再現。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想象,再現秋江廣闊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過再創(chuàng)意境理解這首詩的思想感情和藝術特點。3.加強背誦指導。
4、學以致用,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練習教學時數一課時 新課導入:(投影畫面)大家都喜歡聽故事吧?
(音樂起)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前后。長江邊上的夔州,江流奔涌,秋風蕭瑟,萬木凋零,凄冷的風中,一只孤鳥在高空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這時,一位衣衫襤褸,步履蹣跚的老人朝山上走去。這位老人,曾經豪情萬丈,志在報國,曾經渴望“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他無論窮達,都不忘兼濟天下。然而蒼天弄人,他一生數起數落,郁郁不得志。重陽節(jié),本是登高祈壽家人團聚的節(jié)日,而年過半百,滿身疾病,已經“右臂偏枯耳半聾“的他卻面對處在戰(zhàn)亂之中的國家,面對萬里之遙的故鄉(xiāng),面對漫天飄灑的落葉,面對滾滾翻騰的江水,不禁百感交集,放聲高吟: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滿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是的,那么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走近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來欣賞1200多年前他為我們留下的這千古傳唱的著名詩篇《登高》(投影課題)我們一起隨著音樂再來誦讀一遍?。ㄒ魳菲穑?/p>
指導誦讀
學習詩歌重在誦讀,誦讀能更好地領會詩的主旨,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更好地鑒賞詩歌。
那么怎樣才能誦讀得更好呢?(投影誦讀要領)
2、感性的表現:語音、語調、表情、動作、音樂
誰能介紹一下杜甫的生平經歷?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自稱“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其詩深刻反映社會現實,因此被稱為“詩史”,他亦被稱為“詩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學傳統(tǒng)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20歲以后可分4個時期。
一、玄宗開元十九年(731)至天寶四年(745),杜甫過著“裘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吳越和齊趙一帶。其間赴洛陽考進士失敗。天寶三年,在洛陽與李白結為摯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會。杜甫此期詩作現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為代表。
二、天寶五年至十四年,杜甫困守長安,窮困潦倒。他不斷投獻權貴,以求仕進,但均無結果。直到天寶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亂前一個月,才得到小小的參軍之職。仕途的失意困頓和生活的饑寒交迫使他比較客觀地認識到了統(tǒng)治者的腐敗和人民的苦難,使他逐漸成為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創(chuàng)作發(fā)生了深刻、巨大的變化。
三、肅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亂最盛。杜甫也盡歷艱危,但創(chuàng)作成就很大。長安陷落后,他北上靈武投奔肅宗,但半路被俘,陷賊中近半年,后冒死從長安逃歸鳳翔肅宗行在,受左拾遺。不久因直諫忤旨,幾近一死。長安收復后,回京任原職。758年5月,外貶華州司功參軍,永別長安。759年,對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辭官,于年底到達成都。
四、肅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歷五年(770)11年內,杜甫在蜀中八年,荊、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斷續(xù)住了五年。765年,嚴武去世,杜甫失去憑依,舉家離開成都。開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間”的生活,時間多在船上度過。770年冬,杜甫死于長沙至岳陽的船上,年58歲。
寫作背景:
杜甫寫這首詩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社會仍是一片混亂。在這種情勢下,他只得繼續(xù)“漂泊西南天地間”,在“何日是歸年”的嘆息聲中苦苦掙扎。時代的艱難,家道的艱辛,個人的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所有這些,像濃云似的時時壓在他的心頭,他為了排遣郁悶抱病登臺。
分析鑒賞: 有人認為杜甫的《登高》是“古今七律之冠”,那么,它在藝術表現方面有什么獨到之處?(大家討論)
分析:從藝術表現角度上看,本篇的獨到之處至少有如下兩點:
一是對偶工穩(wěn),音調鏗鏘,瑯瑯上口。全詩八句皆對。詩一開頭就以對仗領起,對得自然、工整,尾聯兩句的對偶一般兩種看法,一種認為“苦”做甚,極講,詩副詞,與對句的“新”正好相對,“繁”和“霜”是使動用法;一種認為尾聯屬寬對,只“苦恨”與“新停“不對。這種結構上井然有序的排列,不僅符合于美學上的所謂均齊,給人以一種神清目爽整飾對稱的美感,而且使全詩曲折頓挫,在抑揚有致的韻調中,表達出詩人需要抒發(fā)的感情。
同時詩中又多用雙聲迭字,旋律優(yōu)美,音節(jié)和諧,大大加強了詩的音樂美。如尾聯“艱難苦恨”四字,在句法上是并列結構,在聲調上卻具有抑揚頓挫四聲的特色,讀時應一字一頓;“潦倒”“新?!睘殡p聲迭韻,在聲調上又有“上”“平”之分,故音節(jié)顯得特別鏗鏘嘹亮,讀時應兩字一頓?!胺彼W”對“濁酒杯”,其聲調的妙用,也在所謂“抑揚抗墜之間”。讀者密詠恬吟,就能在深沉重濁的韻調之中,體味出詩人顛沛流離的痛苦心情。
二是情景交融,筆法錯綜變化卻又相互照應。前四句寫景,后四句抒情,落筆的角度雖然不同,但都圍繞著詩的中心——“悲秋”。在寫景之中,又有聲(風聲猿啼聲)有色(沙白渚清),有動(鳥飛葉落)有靜(沙渚),有局部景(首聯),有整體景(頷聯)。而且一三兩句相承接,都是寫山景;二四兩句相承接,都是寫江景。
在抒情上,頸聯的“萬里”與“百年”又與頷聯的“無邊”與“不盡”相互應,從時空兩處著筆,由異鄉(xiāng)漂泊寫到多病殘生;尾聯從白發(fā)日多,因病停杯,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而且五、七兩句相承接,都是寫悲苦;
六、八兩句相承接,都是寫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詩的內容上又是互相緊密聯系的。全詩情景交融,渾然一體,中間雖有如此豐富的內容,如此復雜的感情,但筆勢卻一氣直下,造成了一個既有變化又和諧統(tǒng)一的藝術整體。
宋人羅大經評論此詩頸聯曰: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慘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又可見其筆法之凝練。在理解的基礎上,再來誦讀此詩。指名背誦。
學以致用:
律詩,我們從小至今也學了很多首了,從理論上我們對詩歌的寫法也做了分析指導,那么下面我們就該牛刀小試一下了吧!
自行創(chuàng)作律詩一首,題目自擬,內容不限。要力求符合律詩的平仄押韻、起承轉合,要求格調清新向上,不做無病呻吟。
布置作業(yè):
1、背誦《登高》
2、修改自行創(chuàng)作的律詩。
第三篇:九年級(下)第二單元教學設計(教師中心稿)-教學教案
常州市新閘中學
一、單元教學目標:
1、了解不同文體的基本特點,能根據不同文體特點收集信息,進行篩選分析,作出歸納.2、掌握速讀法的要領,讀課文后能說出基本情節(jié)或文章梗概。
3、運用速讀法,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一篇文章最多的有價值的信息。
4、學會合作探究和自由寫作,能自由地、有條理的敘述事實,在文章中表達自己的見解。
5、安排“迅速捕捉閱讀信息的”的訓練,盡可能多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二、單元課時安排 共13課時
課本整體感知 單元整體學習1課時
《藤野先生》 3課時 《生命與和平相愛》 1課時 《熱愛生命》 1課時 《享受生活》 2課時
誦讀欣賞 1課時 “綜合學習與探究” 4課時
三、教學設想
本單元課文都出于名家之手,4篇文章用不同的方式說了不同的事,作者和他們作品中的人物都是熱愛生活的。文章篇幅較長,內容充實,信息量大,因此單元主要任務是學會“迅速捕捉閱讀信息”。本單元學習要培養(yǎng)良好的讀書習慣,運用“觀其大略”的速讀法,學會從課文中迅速捕捉信息;理解并積累關鍵詞語,理解文章的主旨。在大量的閱讀中擴大我們的視野,增長知識,積累語言,培養(yǎng)語感,努力形成不畏艱險、勇于挑戰(zhàn)、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善思考,形成心憂天下、關心人類命運的價值取向,增強愛國主義情感。
四、教學過程
第1課時 確定本單元的學習內容 第一塊:瀏覽單元內容,了解其特點: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
1導入:讓學生瀏覽目錄、課文(還可以延伸到發(fā)展性評價手冊)明確任務 2巡視、指導瀏覽目錄、課文
3布置討論:本單元的內容和具有怎樣的特點?思考、討論 第二塊:確定單元學習方法: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
1回顧我們曾經學習過的種種學習方法(如:九年級上冊的讀書方法,圈點勾畫的具體要求,上一單元的比較與辯微等)回顧、復習
2針對本單元的學習內容和特點,制定相應的學習方法和學習計劃制定計劃 第三塊:學習評價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 1出示評價內容:
1、你有自己的專題嗎?你能用簡要的語言闡述一下嗎?
2、你能說出哪些課文題目,作者,文章的主要內容?
3、組成學習小組:分工收集資料,商定展示成果的形式。自我反饋
2小結:自我小結 《藤野先生》
學習目標:
1、認真閱讀課文,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質,了解魯迅先生的生平。
2、學習文章精選材料,多方面表現人物品質的手法。
3、學習本文抓住任務語言行動表現人物性格特征的寫法,領會文章語言的感情色彩。重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 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學習文章精選材料,多方面表現人物性格的手法,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學習本文抓住人物語言行動表現人物性格特征的寫法,領會文章語言的感情色彩。
教學難點: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格,了解魯迅先生中青年時代的心路歷程。第一課時 課堂學習: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多媒體出示魯迅先生的照片,出示藤野先生的照片。魯迅為什么對藤野先生始終不忘呢? 觀看圖片,思考。
二、快速瀏覽,整體感知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問題設計:魯迅對藤野先生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我和藤野先生直接交往的事有幾件?“”我對藤野先生的感情是怎樣的?學生帶著問題快速瀏覽課文,邊讀邊思考 2組織學生討論、交流討論、交流
3組織學生用表格形式藤野先生與作者交往的典型事例及反映的思想品質。填寫表格
三、語文活動: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課本扉頁后的彩色插圖中有藤野先生的油畫肖像,請你為這張畫像配一段簡要的文字說明觀察思考并配文字說明。2組織交流、評點交流、互評
課后學習:
1、文章的感情線索是怎樣的?。
2、思考文中藤野先生的兩次嘆息用意? 第二課時 課堂學習:
一、課文分析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深入探究,請大家依照“去仙臺前”“在先臺”“離開仙臺”給文章給文章理清脈絡。理清文章脈絡
2課文的線索是怎樣安排的?思考,交流 3交流明確明確
二、深入探究分析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文章中兩次寫到藤野先生的嘆息,請找出文中語句,思考這兩次嘆息有什么不同嗎?找出文中語句,思考這兩次嘆息有什么不同?
2文章的最后三段和第一、第三部分并不是寫藤野先生或并不直接寫藤野先生,這是否離題呢?思考分析材料安排與主題的關系 組織交流并明確
課后學習:
1、研讀魯迅先生在先臺的經歷,思考給你帶來的啟示。第三課時
一、課文研讀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組織學生探究分析魯迅先生在仙臺的經歷,組織學生說說藤野先生的形象探究分析 說人物形象
2剛到仙臺時,有人也對魯迅表現出了關心,你能找到具體描寫的文字嗎?請讀一讀找出具體描寫的文字,讀一讀.3思考:魯迅先生后來不學醫(yī)了,為什么作為醫(yī)專教授的藤野先生仍對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對我們有什么啟示?思考并交流
二、拓展研讀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組織學生閱讀《〈吶喊〉自序》,或魯迅先生的其他作品,深入理解到仙臺學醫(yī)對魯迅走上文學道路的重要作用閱讀《〈吶喊〉自序》,或魯迅先生的其他作品,交流讀后的感受。
三、課后作業(yè)
“沒有愛,便沒有成功的教育”。師愛激勵魯迅先生自強不息。在生活中,你也一定遇到過好教師,請用生動的語言寫出這位老師的一個愛生片段。300字左右。《生命與和平相愛》
學習目標:
1、學會在速讀中迅速捕捉信息,能用簡要的語言復述本課基本內容。
2、學習把人物放在文化背景中展示的方法,學會逐步深入的描寫內容。
3、了解猶太民族重視文化教育,重視培養(yǎng)生存能力的情況,了解 猶太民族珍惜生命,向往和平的感情。課前學習:
1、了解電影《索菲的選擇》、《辛德勒名單》的情節(jié)內容,了解猶太民族的苦難歷史。
2、課前收集作者鐵凝介紹資料,了解其創(chuàng)作歷程。第一課時 課堂學習
一、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屏幕投影出示馬克思、達爾文愛因斯坦等偉人肖像圖。教師語:他們都是在經濟、科學、政治等方面為世界做出杰出貢獻的人才,他們都是猶太人,猶太人為什么會具有如此優(yōu)秀才能,學了本文我們會找到一些答案!觀看 傾聽
思考進入課文學習
2組織學生快速閱讀課文,讀了本文后你會留有怎樣的印象,在這些印象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組織交流 交流 明確
二、研讀課文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組織學生理清課文結構認真讀課文,找出課文能清晰地表現作者寫作思路的幾個關鍵句子,理清結構。2 組織小組合作學習圍繞“說說我眼中的戴維展開”,“戴維為什么會具有優(yōu)秀才能”等問題展開討論。思考: 本文構思精巧,寫作上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文章在藝術上有那些方面較有特色?
小組合作學習交流 討論 歸納 總結
三、拓展延伸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創(chuàng)新思維小練習:“后來一切都好”作者認為是“像一個智者的和平寓言”請你也寫一句告誡人類的“和平箴言” 創(chuàng)造性地寫一句格言
引導學生交流、評價交流、評價
課后學習:
1、你認為我們中國人的家庭教育有哪些成功之處,有哪些需要改進之處?
附閱讀資料:中國人該敬畏猶太民族的一千個理由 現代中國人至少有雙重因緣敬畏猶太民族。
僅僅數十名猶太人在短短數十年時間里,就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將在宇宙深處沉寂了數百億年的基本物質力量釋放于人世,不僅避免了100萬盟軍士兵和2000萬日本平民的生命傷亡,提前結束了中國抗戰(zhàn)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而且永遠改變了人類的處境、思維和命運。
第四篇:九年級(下)第一單元教學設計(教師中心稿)-教學教案
單元學習目標:
1.能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課文的故事情節(jié),說出主要的矛盾沖突。2.能根據劇本的臺詞,概括出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3.能說出戲劇語言的基本特點。
4.能運用比較與辨微的閱讀方法閱讀課文,在同中求異,在異中求同,能從一定的角度對作品進行比較,在比較中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單元課時安排:共13課時
第一部分:初讀課文(5課時)單元整體學習1課時 威尼斯商人1課時 江村小景1課時 陳毅市長1課時 一厘米1課時
第二部分:夢想劇場(5課時)戲劇知識學習1課時 排演劇本3課時 學生表演1課時
第三部分:比較辨微(2課時)單元小結1課時
第一部分初讀課文(1-5課時)第1課時單元整體學習
第一塊:了解單元內容,明確單元學習目標。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導入:讓學生瀏覽目錄、課文,以及《新課程伴你學語文》。明確任務。2巡視,指導。瀏覽目錄、課文等。
3問題情境:哪些內容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哪些內容是你最感興趣的?請同學們隨便談談。談感受(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印象最深刻的內容)。
4布置任務:根據單元內容制定相應的學習目標。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教學反思
第二塊:制定活動方案,組建活動小組。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問題情境:你對戲劇有哪些了解?請給大家講講。討論,交流。
2針對單元主題,商討單元學習專題,并擬訂實施方案。自由交流,確定自己的專題。自由組合專題研究小組。
3巡視指導,給予一定的提示、幫助。制定活動計劃、方案。教學反思
第2課時威尼斯商人(節(jié)選)
學習目標:1.通讀全文,能用簡潔的語言敘述故事情節(jié)。
2.能說出課文中臺詞的特點,并能根據臺詞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課前學習:1.整體閱讀課文內容。課堂學習:
第一塊:資料平臺。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導入:莎士比亞是世界著名的戲劇大師,他為世人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作,如《哈姆雷特》《羅密歐與茱麗葉》等。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另一篇名作《威尼斯商人》傾聽。2資料平臺:請同學們根據自己搜尋的資料,來向大家介紹一下莎士比亞這位舉世聞名的劇作家以及他的偉大作品。整理資料,思考。
3組織交流、評價。介紹莎士比亞的生平及其主要作品,以及《威尼斯商人》中的有關情節(jié),以便理解課文。其他同學可以補充。教學反思
第二塊:精讀課文。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布置任務:閱讀課文,說說鮑西婭在法庭上是如何一步步制服夏洛克的?速讀課文,思考,討論。
2組織交流、評價。發(fā)表見解。
3問題情境:這樣的情節(jié)安排有什么好處?如果你是鮑西婭,你還有別的辦法嗎?思考,小組討論。
4組織交流、評價。各抒己見。教學反思
第三塊:品詞賞句。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歌德說:“莎士比亞用生動的語言來使人感動?!鄙勘葋喪钦Z言大師,其戲劇語言是絢麗多彩和質樸自然的巧妙結合,既有濃郁的詩意又有如畫般的流暢的特點。請同學們在文中找出自己覺得比較精彩的語言,讀一讀,并說出自己喜歡的原因。閱讀,思考。2組織交流、評價。交流,評價。
3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剛才所賞析的精彩語句。有感情地朗讀。教學反思
課后學習:閱讀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全文。
第3課時江村小景
學習目標:1.閱讀課文,能簡要概述故事情節(jié)。2.能概括出文中各個人物的性格特征。3.能說出課文所蘊含的深刻的社會意義。課堂學習:
第一塊:整體感知。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導入:看過了世界著名的劇作家莎士比亞的作品,下面我們再來領略一下我國現代戲劇的奠基人田漢的作品。今天,我們來看田漢的獨幕劇《江村小景》。聽講。
2資料平臺:請同學們根據自己搜尋的資料,來向大家介紹一下田漢以及他的作品。介紹田漢的生平及其主要作品,其他同學補充。
3布置任務:仔細閱讀課文,請用簡潔的語言敘述故事的情節(jié)。閱讀,思考。4組織交流、評價。敘述故事情節(jié),評價。教學反思
第二塊:精讀課文。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2組織交流、評價。各抒己見。
3問題情境:劇本中寫的一家人,盡管生活在那樣的年代,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說說他們各自的追求是什么,劇本表現他們的追求有什么作用。思考,討論。4組織交流、評價。各抒己見。教學反思
第三塊:人物性格。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問題情境:請分別找出相應的臺詞來概括出劇中四個人物的性格特征。閱讀,思考。2組織交流、評價。各抒己見。
3問題情境:這個劇本的臺詞有什么特點?思考,寫作。4組織交流、評價。交流,評價。教學反思
第4課時《陳毅市長》選場
學習目標:1.閱讀課文,能簡要概述故事情節(jié),把握劇本的主要矛盾沖突。2.能說出無產階級的革命家陳毅的性格特征。3.能說出話劇語言的特點。課堂學習:
第一塊: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導入:陳毅是新中國的開國元帥之一,建國后上海市的第一任市長。關于他的事跡在許多電影、小說中都有介紹。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陳毅市長》也是展現他崇高品格的作品。傾聽。
3布置任務:請閱讀課文,用自己的語言簡要介紹本劇的情節(jié),并說說,這場戲的矛盾沖突是什么。閱讀,思考。
4組織交流、評價。交流,評價。教學反思
第二塊:精讀課文內容。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陳毅初進齊仰之的“家”,很不受主人的歡迎,可是最后主人卻一再挽留,要和他“秉燭夜談”。說說陳毅是怎樣改變齊仰之的態(tài)度的,從這些情節(jié)中你能了解陳毅具有什么樣的性格特征。閱讀,思考。
2組織交流、評價。明確:賽龍舟體現了一種激勵爭先、合作、奮發(fā)向上的精神。交流,評價。教學反思
第三塊:潛臺詞揭密。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介紹潛臺詞:潛臺詞是藏在字面下的沒有說出來的臺詞,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言外之意,這個“意”反映了特定的情景之下人物說話的真實意圖和內心世界。聽講。2請同學們揣摩一下下列臺詞的言外之意。(1)齊仰之:這??可以延長片刻。
(2)陳毅:我身上倒有不少堿性,你我碰到一起,不就中和了?思考,討論。3組織交流、評價。交流,評價。
4請同學們再從課文中找出幾例作簡要的分析。閱讀,思考,交流。教學反思
課后學習:閱讀《陳毅市長》全劇。
第5課時一厘米
學習目標:1.閱讀課文,能簡要概述故事情節(jié)。2.能概括出文中各個人物的性格特征。3.能說出課文所蘊含的深刻的社會意義。課堂學習:
第一塊: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導入:1厘米是個微不足道的長度,可是,正因為1厘米卻引出了一場**。傾聽。2布置任務:閱讀課文,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故事情節(jié)。閱讀,
第五篇:八年級下第一單元教學設計(教師中心稿)-教學教案
一、單元教學目標:
1. 了解紅軍長征的光輝業(yè)績和偉大意義,繼承和發(fā)揚紅軍長征精神。2. 了解不同作品表現同一題材的方法,感受紅軍的高大形象及內心世界。3. 記憶、背誦、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句、4. 學會理清事情的來龍去脈,寫清起因、經過和結果。
5. 學做節(jié)目主持人,做到有信心,有口才,有連綴語,有服務意識。
二、單元課時安排 共13課時
課本整體感知 單元整體學習1課時 七律 長征 1課時 長征組歌兩首 1課時
老山界 1課時 草 1課時 《長征》節(jié)選 2課時
寫作 3課時 口語交際 1課時 單元小結 1課時
三、教學設計
長征事中國革命史上驚天動地的壯舉,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毛主席曾經說過:“長征是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告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本單元的課文,有的是詩歌,放聲謳歌長征和紅軍戰(zhàn)士的鋼鐵意志;有的是回憶錄,真實的記述紅軍翻越“第一座難走的山”的過程;有的是小說,刻畫了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有的是電視劇本,逼真的再現長征途中的某一幅情景。讀讀這些課文,就如同走一走長征之路,會更加理解長征的偉大意義。
本單元真正的難點在于長征距離現在已隔多年,與現今學生的生活實際距離較遠,學生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意義較難體會。因此,本單元教學的過程之中應當注意運用種種方法讓學生對長征身同感受,對長征能夠起到思想上的理解與共鳴。
四、教學過程
第1課時 回顧、總結與展望 總結回顧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注 導入,并明確任務:共同回首初一的學習聽講 2 出示、補充討論的話題七年級中你語文學會了什么?七年級中你印象最深的一節(jié)課是?七年級語文學習中你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是? 思考,討論 3 組織交流 發(fā)表自己的觀點 教學反思 展望新學期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注 引導討論:我期望中的八年級的語文學習。進入八年級,我希望得到哪些方面的幫助與進步 思考 了解學生的需要與渴求 交流 教學反思 共同走進初二語文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注 1 讓學生瀏覽課文、目錄 明確任務 2 巡回指導 瀏覽課文、目錄 3 布置討論:新的語文課本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最喜歡課本中的第幾單元或文章,談談你的看法。你準備如何學習初二語文 討論 邊引導邊總結,結合學生的觀點提出老師的要求和看法 交流 教學反思 學習評價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注 出示評價內容:1. 你知道自己在七年級的學習中都有哪些成功與不足嗎?2. 本節(jié)課你發(fā)言了嗎?3. 對于八年級的語文學習,你有了一個具體的印象和目標么?4.從別人的發(fā)言中,對自己的語文學習都有哪些啟發(fā)? 自我反饋 2 自我小結 小結 教學反思
第2課時 《七律 長征》 學習目標:
1. 體會紅軍長征中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2.關鍵字詞的含義及其飽含的感情
3.毛主席詩詞的創(chuàng)作風格,藝術的概括和夸張的手法 課前學習:
了解長征的相關知識,復習《沁園春 雪》,自我朗讀《七律 長征》 課堂學習:
一、整體感知: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注 1 傾聽 講述你所了解的長征 播放錄像 觀看長征錄像,了解歷史 3 范讀全詩 聽教師朗誦全詩 傾聽、引導 自主質疑,合作釋疑 5 自由朗讀,體會詩意 6 教師指導朗誦 學生試讀 教學反思
二、掌握學習方法,品味詩歌畫面 教學步驟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備注 1 介紹“四字學習法” 聽講 巡回指導“譯讀悟誦” 運用“四字學習法”,小組合作進一步精讀課文 3 組織交流評價 交流、評價 4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七律長征為我們展示了紅軍在長征途中克服困難的雄壯圖畫,請你各用一句話概括每幅畫面的主要內容 聽講、思考 5 組織交流評價 交流、評價 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個畫面,說說為什么喜歡 思考,討論 7 組織交流評價 交流、評價 教學反思
三、語文活動:
教學步驟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教學反思 播放錄音 聽《七律 長征》朗讀,在此基礎上,再讀《長征》 2 播放長征歌曲,以唱帶誦 學唱長征 教學反思
第3課時 《長征組歌》兩首 教學目標:
1.體會紅軍的鋼鐵意志
2.學習文章的高度概括和用詞準確生動
3.鞏固“四字學習法”和朗讀技巧,在體驗中加深學習方法的掌握。課前學習:
自由朗讀《長征組歌》兩首,體驗表達感情 課堂學習:
一、整體感知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注 導入新課:由《七律》導入 復習《七律 長征》 2 播放《四度赤水》、《過雪山草地》片斷,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感知歷史,體驗革命豪情 觀看記錄片段,體驗革命豪情 3 指名朗讀 自由閱讀 4 及時正音 學生朗讀 教學反思
二、運用方法自學詩歌內容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注 提問復習“”四字學習法 回答問題復習2 巡回指導 小組合作,用方法來自主學習3 組織交流、及時釋疑 質疑、賞析、交流 教學反思
三、語文活動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注 播放視頻《長征組歌》 觀看欣賞視頻,在音樂欣賞中回味歌詞 教學反思 第4課時:《老山界》 學習目標:
1.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感受紅軍的革命傳統(tǒng)。2.了解課文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材料的特點 3.體會重要語句的含義,賞析、背誦精彩的語段 課堂學習:
一、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注 導入:給課文新建一個標題 閱讀、思考 2 組織交流評價 發(fā)表見解 創(chuàng)設情境:假如半夜你只能在一座高山上休息,路只有一尺來寬,一翻身就會掉下懸崖,路上的石頭又非常的不平,你睡覺的感覺如何? 想象思考 4 我們的紅軍戰(zhàn)士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過夜,而且還沒吃飽,他們的感覺如何呢?為什么會這樣?一起來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