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出師表》教學實錄
《出師表》教學實錄
該課獲2013 年安徽省初中語文優(yōu)質課評比一等獎
李玉芬/ 執(zhí)教李玉芬、陳明杰/ 整理
一、故事導入,激發(fā)興趣
師:同學們,三國時期有很多故事流傳千古,“白帝城托孤”便是其中之一。先主劉備病重,臨終前他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有哪位同學知道這“嗣子”指的是何人?
生:“嗣子”指的是后主劉禪(chán)。
師:哦?注意這個名字應該念作劉禪(shàn)。那后人是如何評價劉禪的呢?
生:稱他為“扶不起的阿斗”!
師:面對扶不起的劉阿斗,諸葛亮會遵照先主劉備的遺言取而代之嗎?帶著這個問題,讓我們一同走進今天的課文———《出師表》。
(師板書課題。)
二、預習檢測,正音釋義
師:請大家齊讀課題。
(生齊讀。)
師:根據(jù)題目,你能說說諸葛亮是在什么情況下寫了這篇奏章的嗎?
生:是在出兵打仗前。
生:公元227 年,諸葛亮準備出師伐魏,奪取中原,出發(fā)前給后主劉禪寫了這篇奏章。
師:不錯,“出師”即出兵打仗之意??磥沓霰蛘糖耙龊贸浞值臏蕚涔ぷ?。面對這樣長的一篇文言文,大家做的準備工作又如何呢?
(生紛紛點頭,信心十足。)
師:老師來檢測一下。
(屏顯。)
中道崩殂 妄自菲薄
陟罰臧否 裨補闕漏
猥自枉屈 夙夜憂嘆
庶竭駑鈍 攘除奸兇
(生讀,同桌糾正。)
師:很好。請你帶領全班同學一起讀一遍,好嗎?
(生很自信地領讀,全班跟讀。)
師:同學們,對于文中一些生僻的、難以識記的字詞,我們不妨采用追根溯源的辦法來識記,比如———
(屏顯。)陟,金文=(阜,盤山石階)+(步,前行)。本義:從山底往山頂走。
師:人們在造字之初,賦予陟(zhì)“從山底往山頂走”的本義,后來便有“晉升”這一引申義。大家不防根據(jù)本義識記引申義,這樣追根溯源的識記會更加準確牢固。下面請同學們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說說這些成語和四字短語的意思。
(生說,師指導明確。)
師:老師發(fā)現(xiàn)同學們朗讀時的節(jié)奏把握得很準確。這和什么有關呢?
生:都是四字的,比較簡單。
(生笑。)
師:原來如此,大家太小看自己了。這幾個句子你們一定也可以讀得很好!不信試試,注意要讀準字音、節(jié)奏!
(屏顯。)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
(生讀,師指導,根據(jù)句意明確節(jié)奏,生齊讀。)
師:文言的學習也如同登山,由字詞到短語、句子,由讀音到節(jié)奏、釋義,單位越來越大,要求越來越高。同學們平時學習文言就應如此,不打無準備之戰(zhàn),不做徒手之兵,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
三、通讀課文,感知內容
師:一向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諸葛亮在這次出兵之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后主劉禪。他千叮嚀萬囑咐地向劉禪提出了哪些意見?請大家默讀一遍課文。
(生默讀,師巡視。)
生:他勸劉禪要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
生:要陟罰臧否,不存私心,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生:還要向先漢學習,親賢臣,遠小人。
師:同學們說得很全面。哪位同學可以簡單地小結一下呢?
生:說來說去,也就是三條意見:開張圣聽,賞罰公平,親賢遠佞。
師:這位同學很有領導風范啊,高度概括,一語中的!我們請他談談哪一條意見在領導看來最為重要呢?
(生抓耳撓腮,師生笑。)
師:先請領導坐下來和群眾一同討論討論,可以聽聽群眾的意見嘛!
(生小聲議論,師見機指點。)
生:我覺得第一條意見最為重要,如果君王不能廣開言路,他就聽不到更多更好的意見,對于國家的治理自然有很大的影響。
生:我想了半天,還是覺得親賢遠佞最為重要。你看諸葛亮借古鑒今,用先漢的興隆和后漢的衰頹進行對比,就是要得出“親賢臣,遠小人”對于一個國家至關重要的觀點。
師:看來領導不好當啊,得絞盡腦汁、挖空心思地得出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其實君主昏庸主要在于貪于私欲,蔽于視聽,因而忠奸不辨。諸葛亮對后主寵信奸臣委婉指出,含蓄勸諫。所以老師認為,開張圣聽是前提,賞罰公平是原則,親賢遠佞則是關鍵!說到這里,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這份奏章中還有一些內容看似與此次出師無關,實則蘊涵著作者良苦用心的內容?
生:我發(fā)現(xiàn)了,第6、7 兩節(jié)就是這樣的。
師:哦?那你能說說這兩節(jié)都寫了什么嗎?
生:這兩節(jié)諸葛亮主要在寫自己的生平和經歷。
師:很好,詳實地述說自己的生平經歷。這其中暗含著作者怎樣的良苦用心呢?
生:諸葛亮是想告訴劉禪,我和你的父親是至交,你父親把你交給了我,我忠于他也一定會忠于你,你就放心吧!
(師生笑。)
生:我覺得諸葛亮是想借追敘先帝的知遇之恩和自己以身許國的經歷,啟發(fā)后主要發(fā)憤圖強,好好治國,切不可辜負先帝一片癡心。
(生鼓掌。)
生:作者說盡自己與先帝患難與共的創(chuàng)業(yè)歷程,就是想以創(chuàng)業(yè)艱難之情打動劉禪,珍惜現(xiàn)在所擁有的江山,努力完成先帝未完成的大業(yè)!
師:真好!有感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有盡先主托孤之任的忠貞之情,有盼后主發(fā)憤圖強的憂國之情,更有嘆創(chuàng)業(yè)艱難的傷時之情。原來這“表”中有這樣多的情感。請同學們再讀課題,注意紅色的字(“表”)。
(生齊讀課題。屏顯。)
表,古代向帝王上書陳情言事的一種文體。
四、誦讀涵泳,體會情意
師:可見,“表”不僅言事,更重陳情。有人曾這樣評價《出師表》所陳之情。
(屏顯。)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
———南宋·安子順
師:同學們,就讓我們一起好好讀讀這第6 節(jié),深入地體會諸葛亮作為一代忠臣的良苦用心吧!
(生自由讀。師指導。)
師:哪位同學愿意站起來為我
們深情地朗讀第6 節(jié)呢?
(生沉默。)
師:老師知道了,把“深情”拿
掉,“朗讀”第6 節(jié)如何?
(一生讀。)
師:他讀得怎么樣?
生:還不錯,沒有讀錯什么音。
師:懂得知足的孩子其實很幸福。
生:情感不夠,顯得比較平淡。
師:也就是說不夠“深情”。那你說說哪些詞語要特別深情。
生:“茍全性命”和“猥自枉屈”。
師:為什么?
生:諸葛亮說到“茍全性命”時應該會想到自己當年身居草廬的情景,好像很卑微的樣子;“猥自枉屈”說的是劉備,他親自降低身份來請“我”,“我”當然很感謝他了!所以這兩處要讀得特別深情。
師:就像他這樣的,哪位同學還想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和感慨?
生:我覺得同是表達感恩之情,那個“三顧”要深情地讀,重讀。劉備當時也算是很有名氣了,卻能放下身架多次拜訪居于草廬之中的諸葛亮。
師:很好,你來把這一句試著讀一讀。
(生朗讀后,師范讀,生再讀。)
師:其實當我們特別深情地去朗讀時,重讀是一種方式,弱讀也是一種方式,這就是“重音弱讀”了。同學們請看大屏幕———
(屏顯。)
· 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
師:加點的是“重音重讀”,畫波浪線的則需要“重音弱讀”,大家試試。
(生試讀,師指導,生再讀。)
師:大家在讀這個“感激”的時候恐怕只讀出了一種意思,那就是現(xiàn)在的“感謝”之意。有誰預習到了這個詞語,知道它屬于哪種特殊的文言現(xiàn)象嗎?
生:“感激”應該是古今異義詞,在文中不僅表示感謝、感動之意,還表示由此奮發(fā)的意思。
師:看來這位同學可以成為戰(zhàn)場上的將領??!所以,我們弱讀它,只是音弱而已,氣不可弱,將感動、奮發(fā)留于心底。
(師范讀,生齊讀。)
師:對于劉備的知遇之恩,諸葛亮心存感激。盡管諸葛亮不求聞達于諸侯,但是在他的內心仍然深藏著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濟世理想,或許他一直在等一個人的出現(xiàn),或許他一直在等待一個時機的到來。等這個人出現(xiàn)了,他就會為他奔走效勞,去施展自己的才能與抱負。讓我們一齊深情地朗讀這一節(jié)吧!
(生深情朗讀。)
師:帶著這樣的感激之情,面對劉備的白帝城托孤,諸葛亮只能———
(屏顯。一生用情朗讀。)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 師:這就是諸葛亮對劉氏父子的忠肝義膽,滿腔深情念先帝,滿腔摯愛諫后主!同學們,泱泱華夏上下五千年,這樣的表書不計其數(shù)??墒窃趶倪h古走來的路上,他們有的丟失了,有的倦怠了,有的則被歷史的長河卷走了,但是“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啊!究竟是什么使得《出師表》流傳千古,動人心扉,我想,大家的心中自有答案。最后,布置作業(yè)。
(屏顯。)
1.積累文章中的四字短語。
2.有感情地背誦課文第6段。
第二篇:《出師表》教學反思
今天有兩節(jié)課,我的第一節(jié)課讓學生進行了充分的預習,但《出師表》一文確實有點難,在預習的過程中也出現(xiàn)了很多的問題,這說明了學生還是很可愛的,知道學習的,我也一直給他們進行預習的指導,而在第二節(jié)的時候,仍然是進度很慢,講了一節(jié)課才講了兩個自然段,而在網上看到的教學片段,和我的教學完全是兩碼事,學生對課文翻譯的內容,我生怕掌握不住,另外幾個學生在下課的時候還與我交流,這讓我感到很高興,至少說他們能把學習當成一回事,而我更應該好好備課,給學生上好每一節(jié)課,讓他們在每一節(jié)課上都有收獲.
第三篇:出師表教學設計
《出師表》教學設計 【教學要點】
1、領會諸葛亮提出的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小三項建議的進步性和借鑒意義。
2、認識并學習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課文中的幾種判斷句式。
4、了解本文議論中融以敘事、抒情的寫法。
5、了解本文率直、質樸、懇切的語言風格。
【教學步驟】第一課時(新授課)〖教學目的及要求〗
1、題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寫作背景。
2、學習生字、在理解重點詞的基礎上初步理解文章內容。
3、熟讀課文。
〖教學重點〗
1、學習生字、在理解重點詞的基礎上初步理解文章內容。
2、熟讀課文。
〖教學難點〗
題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寫作背景。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唐朝著名詩人杜甫在一首詩中這樣寫道:“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哪位同學能說說,這是杜甫的哪首詩?對,是《蜀相》。寫的就是本文的作者諸葛亮。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他的《出師表》。
二、題解
1、作者: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期蜀國的政治家、軍事家。
2、文體: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
3、出師伐魏背景簡介:
諸葛亮感念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出山輔助劉備成就大業(yè),建立了蜀國,與曹魏、孫吳鼎足而三。劉備稱帝后,拜諸葛亮為丞相。223年劉備病逝,臨終對諸葛亮托認國事,并囑咐兒子劉禪曰:“汝與丞相從事,當事之如父。”后劉禪稱諸葛亮為“相父”。諸葛亮深感劉備知遇之恩和臨終托孤之情,輔佐劉禪竭忠盡智,為實現(xiàn)劉備的統(tǒng)一中原,光復漢室的遺愿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諸葛亮輔佐劉禪辛勤治蜀,經過了幾年的努力,國力有所加強,在這種情況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駐漢中(今陜西省漢中市),準備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
劉禪昏弱,使諸葛亮在勞師遠征之際深懷內顧之憂,所以,臨行前上此表文,給劉禪以告誡和勸勉。
諸葛亮的戰(zhàn)略思想始終是聯(lián)吳抗曹,并用五年的時間為伐魏作準備。主要措施有:⑴與吳國通好;⑵加強內政建設;⑶平定南方叛亂。
三、生字、重點詞 1、給生字注音:
殂(cú)弘(hóng)菲(fěi)陟(zhì)否(pǐ)裨(bì)闕(quē)茍(gǒu)猥(wěi)夙(sù)駑(nǔ)攘(rǎng)咎(jiù)諏(zōu)祎(yī)咨(zī)頹(tuí)先帝遺德(yí)以遺陛下(wèi)長史(zhǒng)行陣和睦(hóng)性行淑均勻(xíng)以塞忠諫之路(sè)2、解釋重點詞:
危急存亡之秋:緊要時刻以光先帝遺德:發(fā)揚光大恢弘志士之氣:發(fā)揚擴大不宜異同:不同
引喻失義:說話不恰當。引喻,稱引、譬喻。義,適宜、恰當。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選拔;給予。
嘆息痛恨:痛心遺憾。先帝不以臣卑鄙:低微而鄙陋。猥自枉屈:辱,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由是感激:感動、激動。遂許先帝以驅馳:奔走效勞。深入不毛:苗。庶竭駑鈍:比喻才能平庸。攘除奸兇:排除、鏟除。以彰其咎:表明、顯揚;過失。以咨諏善道:詢問。
四、教師范讀課文,提醒學生注意句中停頓
五、學生自讀課文
第二課時(閱讀理解課)〖教學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點詞含義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前五段的內容,并對每段內容加以小結。
〖教學重點及難點〗同上?!冀虒W過程〗
一、第1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⑴當時的不利條件是什么?“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客觀)
⑵當時的有利條件是什么?“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主觀)
⑶本段提出什么建議?“開張圣聽”
⑷提出這一建議的目的是什么?“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
⑸對陛下進行了怎樣的規(guī)勸?“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p>
5、小結:
分析當前形勢,提出“廣開言路”的建議。
二、第2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⑴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議是什么?具體內容是?嚴明賞罰。
⑵如何具體執(zhí)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⑶提出怎樣的勸誡?“陟罰臧否,不宜異同”;“不宜偏私”。
⑷“內外異法”內外各指什么?宮中、府中。5、小結:
提出應內外一體,賞罰嚴明的建議。
三、第3、4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⑴為什么要舉薦這些人?“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⑵提出親賢的具體作法是?“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⑶親賢的好處是?“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⑷概括第3段的內容?述說文臣的安排──舉薦賢才,著眼于思想品質。
⑸為何舉薦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
⑹具體如何舉用?“營中之事,悉以咨之”
⑺好處?“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
⑻概括第4段的內容?述說武將的安排──舉薦武將,贊其德才兼?zhèn)洹?/p>
5、小結:
述說人事安排,舉薦文臣武將。
四、第5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⑴本段的中心句?第1句
⑵“每與臣論此事”中“此”指?第1句
⑶“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的主要條件是?“親賢臣,遠小人”
5、小結:
總結上兩段,提出“親賢遠小”的建議。
第三課時(閱讀理解課)〖教學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點詞含義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后4段的內容,并對每段內容加以小結。
〖教學重點及難點〗同上。
〖教學過程〗
一、第6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⑴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詞語)?“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布衣”
⑵當時作者的志趣是什么?“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⑶“感激”的原因?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
⑶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體指什么?
低微而鄙俗;具體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⑷哪句話概括了與先帝患難與共的歷史?
“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中,爾來二十有一年矣?!?/p>
5、小結:
本段述身世,講經歷,以使陛下明白創(chuàng)業(yè)之艱難,同時表達自己愿竭忠盡智來報先帝知遇之恩的決心。
二、第7段 1、朗讀。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⑴作者夙夜憂嘆的原因?“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⑵“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的原因?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⑶表明伐魏時機成熟的句子?“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⑷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份也。”
5、小結:
本段敘述受命以來的心情及所采取的措施,以表作者忠心不二,盡心盡責輔佐陛下,以報先帝托付之情的決心。
三、第8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⑴第一句照應上段哪一句?“獎率三軍,北定中原”
⑵第二句前半句照應上段哪一句?“斟酌損益,進盡忠言”
⑶第二句后半句照應第一段哪一句?“開張圣聽”
5、小結:
本段是對上文的回顧,再次提出對陛下的期望和要求,這既是臣對君的忠心之述,也是長輩對晚輩誠摯愛忙亂的表露,感情真切自然。
四、第9段
表達依依惜別之情。
第四課時(總結復習課)〖教學目的及要求〗
1、總結全文,分析寫作特色。
2、復習重點詞。
3、完成課后練習。
〖教學重點〗
1、總結全文,分析寫作特色。
2、復習重點詞。
3、完成課后練習。
〖教學難點〗
總結全文,分析寫作特色。
〖教學過程〗
一、總結全文 板書: 出師表
(蜀)諸葛亮
第一部分:曉之以理。
第一層(1):分析形勢,提出第一條建議──“開張圣聽”
第二層(2):提出第二條建議──“賞罰嚴明”
第三層(3~5):推薦文臣武將,提出第三條建議──“親賢遠小”。第二部分:動之以情(6)述身世,講經歷。
(7)敘述受命之后的心情與措施,表忠心。
(8)總提期望與要求。
(9)結束語:報先帝、忠陛下
二、總結本文寫作特色
1、議論中融以敘事和抒情:
由于本文是奏章,是作者出師前向后主劉禪──他的恩主先帝劉備的兒子,現(xiàn)今的蜀國皇帝陳述意見,提出修明政治、興復漢室的主張。因此,全文以議論為主,在議論中融以敘事和抒情,以做到對劉禪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而達到勸諫的目的。論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針對性強;寓情于義,情理交融,言詞懇切,說服力強。敘事,寓情于事,委婉動人,感情真摯。所敘之事如推薦賢才,講身世,談經歷,都是為議論服務,使他對劉禪提出的建議與要求有理有據(jù),更能使人信服。
由于諸葛亮深感先帝知遇之恩和托付國家大事之情,此文全篇為他的“報先帝、忠陛下”之情所貫穿。在文中,他滿懷深情念先帝,滿腔摯愛諫后主,他對劉禪的反復勸諫,諄諄叮嚀,言詞懇切,語重心長,那忠義之理,殷切之情,處處洋溢,感人至深,充分表現(xiàn)了他這位元老重臣對劉氏父子的忠肝義膽。
2、語言率直、質樸、懇切、精練:
全文只624字,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報先帝、忠陛下” 之情全篇,處處為劉禪 著想,殷切期望他繼承父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光復漢室”之大業(yè)。作者此情此意,形成了本文率直、質樸、懇切的語言風格。他心之所想,筆之所寫,情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全文不用典、無比喻,去華麗,重真情實錄,處處不失臣子身份,又切合長輩的口吻。
本文語言精練,多以四字句行文,還有一些工整的排比句式,如“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等。還有大量的合成詞出于諸葛亮的首創(chuàng),不少詞經過他的提煉,后來成為有生命力的成語,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引喻失義”“茍全性命”“斟酌損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
三、復習重點詞
四、完成課后練習
第四篇:《出師表》教學設計
《出師表》教學設計 什么叫“表”?這種文體有什么特點?
明確:表,古代向帝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我國古代臣子寫給君主的呈文有各種不同的名稱。戰(zhàn)國時期統(tǒng)稱為“書”,如李斯《諫逐客書》。到了漢代,這類文字分成章、奏、表、議四小類。“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zhí)異?!保ā段男牡颀垺罚┐送?,還有一種專議朝政的文章,又統(tǒng)稱“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動之以情”?!冻鰩煴怼肥侵T葛亮在出師北伐前向劉禪(劉后主)的言事呈文。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寫《出師表》的?
明確: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是劉備的遺志,諸葛亮為了實現(xiàn)先帝遺志,在戰(zhàn)略后方日益鞏固的情況下決定出師伐魏。但劉后主卻昏庸無能,聽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顧之憂。諸葛亮在出師前寫下這篇文章,以懇切的言辭勸說后主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yè);也表達了諸葛亮報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的決心。
關于本文的結構,教師要引導學生著眼于“出師”二字。具體地說,一是要看作者對出師后國內政事的安排;二是要看作者說明出師的理由。這兩個問題弄清楚了,全文的脈絡也就清晰地顯示出來。
明確:可將本文分為三個部分。
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先帝開創(chuàng)的事業(yè)沒有完成一半,卻中途去世。現(xiàn)在天下分裂成三個國家,蜀漢民力困乏,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這實在是形勢危急、決定存亡的關鍵時刻啊。然而宮廷里侍奉守衛(wèi)的臣子,不敢稍有懈??;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 疆場上忠誠有志的將士,舍身忘死的作戰(zhàn),大概是追念先帝對大家的特殊恩遇,想要報答
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在陛下身上啊。陛下確實應該廣開言路聽取群臣意見,發(fā)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sè)忠諫之路也。
振奮鼓舞志士們的勇氣,絕不應隨便看輕自己,說出不恰當?shù)脑?,以至于堵塞了忠臣勸諫的道路。
①當時的不利條件是什么?“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客觀)
②當時的有利條件是什么?“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主觀)
③本段提出什么建議?“開張圣聽”
④提出這一建議的目的是什么?“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
⑤對陛下進行了怎樣的規(guī)勸?“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p>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zhì)罰臧(zāng)否(pǐ),宮里身邊的近臣和丞相府統(tǒng)領的官吏,本都是一個整體,獎懲功過、好壞,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不應因在宮中或府中而不同。如有作壞事違犯法紀的,或盡忠心做善事的,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應該一律交給主管部門判定他們受罰或受賞,以顯示陛下公正嚴明的治理,切不應私心偏袒,使宮廷內外施法不同。
①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議是什么?具體內容是?嚴明賞罰;
②如何具體執(zhí)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③提出怎樣的勸誡?“陟罰臧否,不宜異同”;“不宜偏私”
④“內外異法”內外各指什么?宮中、府中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費祎(yī)、董允等,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wèi)陛下。
這都是些品德良善誠實、志向思慮忠貞純正的人,所以先帝才選拔來給予陛下。
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我認為宮內的事情,事無論大小,應當征詢他們的意見,然后再去施行。
必能裨(bì)補闕(quē)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得到更多成效。將軍向寵,性情德行平和公正,通曉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
過去任用的時候,先帝稱贊他說能干,所以大家商議推舉他為中部督。
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
我認為軍營里的事情,事情無論大小,都要征詢他的意見,就一定能夠使軍隊團結和睦,好的壞的各得其所。
①為什么要舉薦這些人?“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②提出親賢的具體作法是?“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③親賢的好處是?“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④概括第3段的內容?述說文臣的安排——舉薦賢才,著眼于思想品質。
⑤為何舉薦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
⑥具體如何舉用?“營中之事,悉以咨之”
⑦好處?“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
⑧概括第4段的內容?述說武將的安排——舉薦武將,贊其德才兼?zhèn)洹?/p>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親近賢臣,遠避小人,這是漢朝前期所以能夠興盛的原因;
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
親近小人,遠避賢臣,這是漢朝后期所以衰敗的原因。
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
先帝在世的時候,每次跟我談論起這些事,對于桓帝、靈帝的做法,沒有不痛心和遺憾的。
侍中、尚書、長(zhǎng)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侍中郭攸之、尚書陳震、長史張裔、參軍蔣琬,這些都是堅貞、可靠,能以死報國的忠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誠愿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這樣漢王室的興盛,就時間不遠了。
①本段的中心句?第1句
②“每與臣論此事”中“此”指?第1句
③“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的主要條件是?“親賢臣,遠小人”
諸葛亮寫這篇表文的主要用意(主旨)是什么?
明確:主要用意是希望后主“親賢臣,遠小人”。其理由是:(1)“開張圣聽”“嚴明賞罰”是對劉禪“親小人”而言;(2)在人事安排上,為劉禪創(chuàng)造了“親賢臣”的條件,強調親賢遠佞是關系到國家存亡的大事;(3)親賢遠佞思想是貫穿全篇的。第一部分(1—5段),從當前形勢出發(fā)勸說后主繼承先帝遺志,提出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三條建議。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我本是個平民,在南陽郡務農親耕,在亂世間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諸侯知道我而獲得顯貴。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地處偏遠,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連三次到草廬來訪看我,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征詢我對時局大事的意見,因此我深為感激,從而答應為先帝驅遣效力。
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后來正遇危亡關頭,在戰(zhàn)事失敗的時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機患難期間我受到委任,爾來二十有(y?u)一年矣。
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①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詞語)?“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布衣”
②當時作者的志趣是什么?“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③“感激”的原因?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
④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體指什么?
低微而鄙俗;具體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⑤哪句話概括了與先帝患難與共的歷史?
“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中,爾來二十有一年矣?!?/p>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來,先帝深知我做事謹慎,所以臨去世時把國家大事囑托給我了。接受遺命以來,夙(sù)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日夜擔憂興嘆,唯恐托付給我的大事做的沒有成效,從而損害先帝的明察。
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瀘水,深入荒蕪之境。如今南方已經平定,武庫裝備充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shù)竭駑(nú)鈍,攘(rǎng)除奸兇,應當勉勵三軍,北伐平定中原地區(qū),我希望竭盡自己低下的才能,鏟除奸邪兇惡的敵人,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復興漢朝王室,遷歸舊日國都。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忠心于陛下的職責的事。
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至于考慮事情是否可行采取適當措施,毫無保留地進獻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費祎、董允的責任了。
①作者夙夜憂嘆的原因?“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②“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的原因?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③表明伐魏時機成熟的句子?“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④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份也?!?/p>
第二部分(6、7段)追述以往經歷,表達“報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決心。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希望陛下把討伐曹魏的任務交給我,如果不能成功,那就懲治我失職的罪過,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用來告慰先帝的神靈。如果沒有發(fā)揚圣德的忠言,那就責備郭攸之、費祎、董允等人的怠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zōu)善道,察納雅言,用來揭示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該自行謀劃,詢問治國的好道理,識別采納正確的言論,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追念先帝遺愿,我就受恩、感激不盡了。
①第一句照應上段哪一句?“獎率三軍,北定中原”
②第二句前半句照應上段哪一句?“斟酌損益,進盡忠言”
③第二句后半句照應第一段哪一句?“開張圣聽”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云。
如今正當離朝遠征,面對著奏章眼淚滴落,不知道自己說了什么。
表達依依惜別之情。
第三部分(8、9段),明確各方面的責任,向后主提出懇切的期望,總結全文。中心思想。
明確:本文以懇切的言辭勸告劉禪認識必須親賢遠佞,才能修明政治,從而完成“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的大業(yè)。
第五篇:《出師表》教學設計
《出師表》教學設計
齊芳
于麗欣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A 了解作者、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表這種文體。B 指導朗讀背誦,積累文言常識 2 能力目標:
A 理解“寓情于議”和“寓情于敘”的寫作方法 B 理解字句,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3 情感目標:
A 了解諸葛亮嚴明賞罰廣開言路的進步主張,初步領會諸葛亮對蜀漢的忠誠,學習他的愛國精神
B 理解諸葛亮統(tǒng)一中國的愿望,批判地繼承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學重點:
1指導朗讀背誦,積累文言常識 2理解字句,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教學難點:
1理解“寓情于議”和“寓情于敘”的寫作方法
2理解諸葛亮統(tǒng)一中國的愿望,批判地繼承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A 講解法 使用這一方法,引導學生解讀課文,積累文言知識。B提問法 讓學生在整個課堂中伴隨著“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來完成對文本的學習。
C 創(chuàng)設情景法 通過對文本寫作背景的梳理,為學生盡可能的還原作者當時的心境,讓學生從對作者和創(chuàng)作背景的理解出發(fā),來對課文進行解讀,體悟文中所展現(xiàn)出的愛國情懷。教學時數(shù);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同學們,這一單元的主題是“抱負與志趣”,圍繞著這個主題,我們先后學習了孟子和墨子的文章。在文章中了解了他們各自不同的志向: 孟子,主張為道義舍棄他寶貴的生命。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他的文中這樣寫道“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著也?!?/p>
而墨子,提倡為和平不計較個人得失。
在今天,我們將要去了解一個為了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人。他就是——諸葛亮,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他的《出師表》。二 介紹作者,解題,文章創(chuàng)作背景 提問:關于諸葛亮,大家對他有哪些了解,有意的同學起來說一下?
(學生答完之后,適當進行補充)2 指出“表”這種文體
表 :封建社會臣下對皇帝有所陳述、請求、建議時用的一種文體。3解題,介紹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
歷史上有《前出師表》和《后出師表》,通常所說的《出師表》一般指《前出師表》。我們將要學的也是《前出師表》。
《出師表》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給后主劉禪上書的表文,闡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對后主劉禪治國寄予的期望,言辭懇切,寫出了諸葛亮的一片忠誠之心。三 朗讀課文,梳理字詞讀音
1 教師范讀課文,讀得要感情,使學生產生共鳴。要求學生注意體會老師的讀法,并注意一些字詞的讀音。-2 指導學生朗讀(片斷),要求富有感情。
四、指導劃分層次結構
引導學生圍繞“出師”二字來分段,提出以下幾個問題供參考: A 在國家危急的形勢下,作者出師前向后主提出哪幾條治國建議? B 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劉禪陳述他出師的理由的?
C 在說明出師的理由之后,作為臣下,是否還要請求皇上批準他出師并表達這次出師的決心? 學生根據(jù)教師的提示獨立思考,擬出初步答案 2 學生答問,師生共評(需板書)
請學生說出他的個人劃分觀點,如有不足,請學生進行補充,在一起歸納段意。
板書: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機,提出建議 第二部分(6-7)追憶往事,陳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責任,表明決心 五 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教師學生結合注釋共同翻譯課文,并重點注意一下詞語的意思:
疲弊:指國家貧窮衰弱 秋:關鍵時刻
妄自菲薄:過分看輕自己 蓋:原來
異同:偏義復詞,偏向異 及:以及 為:做 在譯讀課文的同時,思考討論完成以下問題。(可以抽學生回答,不足之處再由教師進行補充)A 為什么說當時是“危急存亡之秋”?
B 作者指出當時蜀國的形勢如何?內外大臣如何表現(xiàn)?內外大臣這樣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國君的應如何做?作者提出的兩條建議是什么?
板書:開張圣聽(廣開言路)賞罰嚴明 3指導分析“以”的連接用法
A 教師復習“以”的介詞用法---“用、把、拿、憑”等。B 分析“以”連詞的用法
學生思考這兩段中的“以”哪些表達目的,哪些表達結果。教師提問,學生不同意見可補充 板書:
以:表目的(用來)---以光先帝遺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結果(以致)---以塞忠諫之路也 4 指導背誦:
A 要求學生理清每一段內的意義層次,順著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記憶、背誦。
如:形勢危急---大臣表現(xiàn)---兩條建議 B 學生試著自己背 C 抽優(yōu)生背 老師總結,引導學生學生諸葛亮的愛國精神
從文中可以看出諸葛亮具有以下的品質:知恩圖報、忠誠堅貞、盡心盡職 六 布置作業(yè) 1 背誦1—2自然段 2 預習3—7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 檢查背誦 二 分析課文3-5段 1 指導朗讀,要求有層次感 全班分三組,每組個讀一段 2 教師學生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重點注意下列字詞:
是以:因此
志慮:志,志向;慮,理想,心思。愚:諸葛亮的謙稱 良實:善良,誠實
所以:“之所以”的簡化,?的原因 痛恨:痛惜,遺憾
計日:計算著天數(shù),指時間不遠了。
3 思考:
A 第3、4兩段寫什么?
B 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議?又是如何提出的 師生共同分析,邊分析邊板書:
薦賢臣:宮中之事---先帝簡拔之臣---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營中之事---先帝稱能之臣---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 提建議:親賢遠佞(正反教訓)
4結合課后練習第2題,小結第一部分: 第2題問題:
A 諸葛亮就國內政治問題向后主劉禪提出了哪幾條建議?他反復陳說的是哪一條?為何反復陳說這一條?
諸葛亮提出的三條建議治國大計(廣開言路、賞罰嚴明、親賢遠佞),特別是第三條“親賢遠佞”是作者反復強調的。B 講解“寓情于議”的特點:
諸葛亮談形勢,教方法,擺先帝任賢事實,引歷史經驗教訓,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認識到必須親賢遠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yè)的道理。這種把誠摯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擺事實、講道理中的論證手法,就是“寓情于議”。作者之所以采用這種委婉的表達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議,達到規(guī)勸目的。三 分析第二部分: 1.創(chuàng)設情境:
之前5段,講的都是諸葛亮對朝廷的忠貞,他這樣做的原因是為什么呢?
(可學生回答,也可教師講述,視情況而定)
劉備“三顧茅廬”使諸葛亮萬分感激,平時又言聽計從,臨終時也曾把兒子托付給諸葛亮。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報效劉備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盡所能,“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試圖為劉備完成統(tǒng)一中國的大業(yè)。下面我們再學習6、7兩段,看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學生齊讀課文6—7自然段
2 教師補充幾下注釋,學生思考自譯課文,之后提出不明白的地方,進行講解。
躬耕:親自耕種. 聞達:聲名遠揚 庶竭:希望竭盡 爾來:從那時到現(xiàn)在
托付不效:交給的任務沒有完成 思考問題:
兩段主要表達方式是什么?敘述的對象以及敘述的內容是什么?(要求扣課文中句子回答)
這兩段主要是追述21年來的經歷,陳述出師的理由,抒發(fā)報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達方式是寓情于敘。例如第6段在敘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這句充滿感情的話,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隨先帝、為之奔走的艱難歷程,又抒發(fā)了他感恩報效的一片忠心。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經歷 報先帝忠陛下 當今:出師理由 結合這兩段,講解“寓情于敘”的特點 討論:“受命以來.....深入不毛”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精神? 今
天應該怎樣認識?
引導學生從作者忠君的同時看到作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努力學習,完成自己的責任和使命。小結第三部分層次:回顧歷程,抒發(fā)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決心,報先帝忠陛下 五 布置作業(yè) 課后背誦課文3-7段 2 預習翻譯8、9段 第三課時 一 檢查復習:
抽兩名學生分別背誦第一、二部分 二 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1 學生齊讀8、9段,要求讀出作者感情及誠意 2 指導翻譯第8段:這一段翻譯較難,以老師講解為主 3 分析第8段層次:師生共析:
第1句是自請“出師”,表達“討賊興復”的決心,意志堅定 第2句是兩個分句,是分清責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達感激之情
板書: 請命出師----表決心 叮囑陛下:用賢臣---興德之言 宜自謀---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遺詔 受恩感激
4 討論:如果第1句話后面用分號,“以彰其咎”后面用句號,表達效果會怎樣? 自由發(fā)言,有道理就行
(更換之后一是不能分清內外責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請命出師的決心,三是 內外大臣“興德之言”順勢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謀”,不致使劉禪反感)
三 結合課后練習第3題,分析句中包含的情感(如果課文中以講解過的可跳過),并進行批判的接收 四 朗讀指導,進行背誦:
同樣要求注意層次性,采用多種方式背誦相結合 五 布置作業(yè) 1 熟練背誦全文 盡可能的默寫全文(可分段進行)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
齊芳 于麗欣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2.學習本文抓住特征描寫景物及寫景抒情的方法。
3.品味文中的優(yōu)美語言,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4.學習本文抓住特征描寫景物及寫景抒情的方法。過程與方法
1.反復誦讀,形成語感。2.品味探究,形成個性理解。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體悟文人積極達觀的處世態(tài)度,樹立積極的人生觀?!窘虒W重點】
1.反復誦讀,形成語感。
2.品味文中的優(yōu)美語言,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窘虒W難點】
作者寄托在文中的幽微情思,正確理解“閑人”二字。【教學突破】
1.引導學生朗讀,在反復誦讀中體味作品意境,以朗讀和背誦帶動其他環(huán)節(jié)。
2.扣住文眼閑字做文章,深入對文本的解讀。
一、猜人物激趣,導入新課 猜人物。
師:蘇東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應該說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樂,而我們很多人平平常常的過日子,卻說人生無趣??磥砦覀冋娴脑摵煤玫膶W一學蘇東坡,問問他為什么能過得如此快樂。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課的時候大家能從東坡這里取到快樂人生的真諦。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件顯示)
1.首先,請大家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把文章讀一遍。2.要求:讀準字音,把握節(jié)奏、領悟感情再讀一遍。3.請個別學生作示范性朗讀,然后讓學生互相點評。4.聽名家朗讀錄音,領悟。(師讀,故意讀掉“閑”字)5.播放《春江花月夜》,學生自由朗讀課文。6.朗讀挑戰(zhàn)賽:播放《春江花月夜》。
我來跟名家比一比,男女生各選一位代表來挑戰(zhàn),其余同學用你的掌聲來打打分。
7.男女生齊讀全文,再次感受作者的情感。
8.組織學生以4人小組為單位,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合作翻譯全文。
9.以小組匯報的形式,把在討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無法理解的字、詞、句提出來,在堂上共同解決。(方式:質疑——解疑)10.課件顯示:我這樣概括文意:
蘇軾,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在 的月光下夜游,他覺得。
三、研讀及賞析(課件顯示)
1.你最欣賞文中的哪句話?試找出來讀一讀。
2.你覺得作者筆下的月色具有什么特點?請用“這句話真妙,妙在——”簡要談談你的理解。(提問點評后投影幻燈片7并插入板書,然后有感情地朗讀。)
四.探究與感悟
哪一句流露出作者思想感情?蘇軾是“閑人”么?
請結合當時的寫作背景具體談談自己的想法。(課件穿插顯示資料)
張懷民: 1083年貶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張懷民雖屈居主簿之類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絕不掛懷于貶謫之事,公務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2000年,法國《世界報》評論蘇軾:“居廟堂之高,心憂黎民,勤于政務;處江湖之遠,盡職盡責,為善一方。在朝期間,他直言敢諫,不懼權貴;在貶期間他抗洪滅蝗,賑貧救孤,頗多政績。他俯仰無愧于天地,心無名利雜念,遂有閑心領略江山風月,寫下無數(shù)傳世杰作?!?/p>
明確:貶謫的落寞(自嘲),自遣的達觀(自慰),賞月的欣喜(自得)??
五、拓展延伸。(課件顯示)
結合實際,聯(lián)系本文學后體會,任選角度,用一兩句話來表達你的感受。
六、小結。背誦
1.雕刻大師羅丹說的:“美,是到處都有的!”——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 2.蘇軾告訴我們: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匍e人如吾兩人者耳。
3.東坡告訴我們,要“胸中廓然無一物”。——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看著屏幕上這三句話,把課文最后這四句話背一下,看誰第一個背出。學生齊背最后四句。
師:(課件顯示:播放《春江花月夜》)師:德國有位大詩人荷爾德林說過:“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鄙钪械蕉加性娨?,到處都有美。我希望同學們能好好的去領略生活。最后送給大家一段話。生(齊讀):“慢慢走,欣賞啊。”讓我們都像蘇軾一樣淡薄名利,有一個詩意人生。齊背課文。
七、作業(yè)設置:
1.請收集: 有關寫月的詩詞名句。
2.請選讀: 林語堂:《蘇東坡傳》 東方龍吟:《萬古風流蘇東坡》
八: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