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杜甫詩《三吏三別》范文
三吏三別
“詩圣”杜甫是我國盛唐時期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由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人民疾苦,他的詩被譽為“詩史”。這其中的代表作品有三吏三別——《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 “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況乃王師順,撫養(yǎng)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譯文:
旅客走在新安縣的大路上,聽到按戶籍冊點兵。請問新安吏:“難道因新安縣小,壯丁已抽完,才抓這些不成丁的青年?” “府帖昨夜才下達,命令沒有壯丁就依次抽中男。” “抽來的中男實在太小了,如可能守住王城呢?”
好一點的中男還有母親相送,運氣不好的中男由于父母在戰(zhàn)亂中去世,可就孤苦伶仃。
河水日夜向東流,青山還留著哭聲呢!“不要讓眼淚哭干,收住你們縱橫的淚水。
眼淚哭干了會露出頭骨,天地都不能改變這悲痛的安排,終歸是無情的。我們官軍(指九節(jié)度使)攻取相州,日夜盼望收復其地。
可是賊心難料(指史思明已歸唐,又支援安慶緒),致使官軍潰敗。就去原先營壘就食(因離洛陽不遠),練兵也依憑著洛陽。
挖掘壕溝也不會深得見水(指勞役不重),放牧軍馬的勞役也還算輕。何況朝廷官軍是符合正義的,一切必然順利,愛護戰(zhàn)士一目了然。送行戰(zhàn)士不要哭得那么悲傷,長官(指郭子儀)本像你們的父兄?!?/p>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譯文:
傍晚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來捉人。老翁翻墻逃走,老婦走出去應對。官吏喊叫的聲音是多么兇狠,老婦啼哭的情形是多么凄苦。我聽到老婦上前對官吏說:“我三個兒子都服役去參加把守鄴城。其中一個兒子托人捎了信回來,另外兩個最近剛戰(zhàn)死了?;钪娜似埱彝瞪?,死的人已經永遠逝去!家中再也沒有什么男丁了,只有個仍在吃奶的小孫子。(因為)有小孫子,(所以)兒媳婦還沒有離去,但進進出出沒有一套完整的衣服(裙在這里
泛指衣物)。老婦我雖然身體衰弱,請允許我跟從您夜歸。趕快應征河陽需要的勞役,興許還趕得做明早的早炊?!?/p>
入夜了,說話的聲音也已經漸漸消失了,但好像還聽到低聲哭泣抽咽的聲音。天亮后,我還要繼續(xù)趕前面的路程,只能與逃走回來的老翁告別。
潼關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關道。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余。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 要我下馬行,為我指山隅: “連云列戰(zhàn)格,飛鳥不能逾。胡來但自守,豈復憂西都。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戰(zhàn),百萬化為魚。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 譯文:
士卒勞役是多么的艱辛,在潼關要道筑城。大城比鐵還要堅固,小城也有萬丈多。
我請問潼關吏:修道是為了防史思明軍嗎?(這是杜甫明知故問)潼關吏邀請我下馬步行,為我指著山隅說:
潼關高與云相連,城上堡壘把城墻區(qū)分成一格格戰(zhàn)柵,飛鳥也不能越逾。胡賊來犯只要守住,哪要擔心西都長安。
您看這個要害的地方,狹窄到只能一輛車子通過。
艱難時刻就拿起長戟防守,因形勢險要,利于防守,萬古守關也只用一人。“悲哀??!桃林塞(即潼關之古稱)那一仗,哥舒翰潼關之敗死傷極多,慘死黃河。
請囑咐防守潼關竹將領,謹慎啊!千萬別學哥舒?zhèn)}卒促應戰(zhàn)的覆轍。”
新婚別
兔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結發(fā)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君行雖不遠,守邊赴河陽。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養(yǎng)我時,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腸。誓欲隨君去,形勢反蒼黃。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自嗟貧家女,久致羅襦裳。羅襦不復施,對君洗紅妝。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注釋:
1.兔絲:即兔絲子,一種蔓生的草,依附在其他植物枝干上生長。蓬和麻的枝干都很短,所以兔絲子附在上面的引蔓自然長不了。比喻女子嫁給征夫,相處難久。
2.無乃:豈不是。
3.河陽:今河南孟縣,當時唐軍與叛軍在此對峙。
4.身:身份,指在新家中的名份地位。唐代習俗,嫁后三日,始上墳告廟,才算成婚。今僅宿一夜,婚禮尚未完成,故身份不明。姑嫜:婆婆、公公。
5.藏:躲藏,不隨便見外人。
6.歸:古代女子出嫁稱“歸”。將:帶領,相隨。這兩句即俗語所說的“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7.迫:煎熬、壓抑。中腸:內心。
8.蒼黃:猶倉皇。意思是多所不便,更麻煩。
9.事戎行:從軍打仗。
10.久致:很久以前都已經制成。襦:短襖,裳:下衣。11.不復施:不再穿。洗紅妝:洗去脂粉,不再打扮。
12.錯迕:差錯,不如意。永相望:永遠盼望重聚。表示對丈夫的愛情始終不渝。賞析:
這首詩寫一對新婚夫婦,在結婚的次日清晨,新郎就要赴前線。全詩除開始兩句“特用比興發(fā)端”(《杜詩說》)外,全是新婦贈別勸勉的獨白之詞,這與“三吏”的對話體有別。通過大段悲怨而又沉痛的自訴,塑造了一個承受著苦難命運、又懂得以國事為重的善良堅毅的青年婦女形象,深刻揭示了戰(zhàn)爭帶給人民的巨大不幸。
詩寫得回腸蕩氣,《唐詩品匯》引劉云:“曲折詳至,縷縷凡七轉,微顯條達”。《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引吳山民曰:“含幾許凄惻,又極溫厚?!? 譯文:
兔絲依附著柔弱的蓬麻而生長,當然是長不長了。一個女人家嫁給了出征的丈夫,還不如丟棄在路旁等死。我和你結為夫妻,沒想到,連床被都來不及睡暖。我們傍晚才結婚的,你一大清早就要離開了,未免也太匆忙了吧?你這一去,雖然只是戍守在不遠的河陽,而我的身分還沒有真正確定,叫我怎么去拜見公公婆婆呢?想當初我爹娘撫養(yǎng)我時,把我當寶一樣藏起來,不許我拋頭露面。然而,身為女人的我,本應該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你現(xiàn)在就要去戰(zhàn)場上送死了,我的心情沉痛得好像要斷了腸一樣!我真希望能跟著你一起去,但眼前的情勢又是那么緊急。我只能忍著淚勸你,不要太過于思念這段新婚,要努力為國家效力才行。一個女人家如果真的跟到軍中去,恐怕會影響了軍威啊。我悲嘆自己出身貧窮,好不容易才有機會穿上這件新婚禮服。我發(fā)誓,這件禮服不會再為第二個人穿了,我當著你的面,卸下了美麗的粉妝。哎!抬頭看看天上的飛鳥,它們不論大鳥小鳥,都是成雙成對地飛著。偏偏人世間的事情,是這么的違背人意,然而,盡管命運如此,我對你的愛情永遠堅貞不渝!
無家別
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亂各東西。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慘凄。但對狐與貍,豎毛怒我啼。四鄰何所有? 一二老寡妻。宿鳥戀本枝,安辭且窮棲。方春獨荷鋤,日暮還灌畦??h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鞞。雖從本州役,內顧無所攜。近行止一身,遠去終轉迷。家鄉(xiāng)既蕩盡,遠近理亦齊。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題解:
寫鄴城敗后還鄉(xiāng)無家可歸、重又被征的軍人,通過他的遭遇反映出農村的凋敝荒蕪,人民生活的悲慘。
譯文:
天寶以后,農村寂寞荒涼,家園里只剩下蒿草蒺藜。我的鄉(xiāng)里百余戶人家,因世道亂離都各奔東西?;钪臎]有消息,死了的已化為塵土。因為鄴城兵敗,我回來尋找家鄉(xiāng)的舊路。在村里走了很久只見空巷,日色無光,一片蕭條凄慘的景象。只能面對著一只只豎起毛來向我怒號的野鼠狐貍。四鄰還剩些什么人呢?
只有一兩個老寡婦。宿鳥總是留戀著本枝,我也同樣依戀故土,哪能辭鄉(xiāng)而去,且在此地棲宿。正當春季,我扛起鋤頭下田,到了天晚還忙著澆田??h吏知道我回來了,又征召我去練習軍中的騎鼓。雖然在本州島服役,家里也沒什么可帶。近處去,我只有空身一人;遠處去終究也會迷失。家鄉(xiāng)既已一片空蕩,遠近對我來說都是一樣。永遠傷痛我長年生病的母親,死了五年也沒有好好埋葬。她生了我,卻得不到我的服侍,母子二人終身忍受辛酸。人活在世上卻無家可別,這老百姓可怎么當?
垂老別
四郊未寧靜,垂老不得安。子孫陣亡盡,焉用身獨完? 投杖出門去,同行為辛酸。幸有牙齒存,所悲骨髓乾。男兒既介胄,長揖別上官。老妻臥路啼,歲暮衣裳單。孰知是死別? 且復傷其寒。此去必不歸,還聞勸加餐。土門壁甚堅,杏園度亦難。勢異鄴城下,縱死時猶寬。人生有離合,豈擇衰盛端。憶昔少壯日,遲回竟長嘆。萬國盡征戍,烽火被岡巒。積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何鄉(xiāng)為樂土? 安敢尚盤桓? 棄絕蓬室居,塌然摧肺肝。譯文:
四野硝煙真叫人一刻不安,在這風燭殘年卻棲身無處。子孫們在戰(zhàn)場上盡都殉難,兵荒馬亂又何需老命茍全。扔掉拐杖出門去拼搏一番,一路的人也為我流淚辛酸。慶幸的牙齒完好胃口不減,悲傷的骨瘦如柴枯槁不堪。男兒既披戴盔甲從戎征戰(zhàn),也只好長揖不拜辭別長官。
老伴聞說睡路上聲聲哀喚,嚴冬臘月仍然是褲薄衣單。明知道死別最后一次見面,貧賤夫妻怎么不憐她饑寒。今朝離去永不能回返家園,猶聽她再三勸我努力加餐。土門關深溝高壘防守堅嚴,杏園鎮(zhèn)天險足恃偷渡實難。形勢變不比當年鄴城之戰(zhàn),縱然是死去時間也有寬限。人生世上都有個離合悲歡,那管你饑寒交迫衰老病殘。想以前少壯年華國泰民安,竟不免徘徊踟躕長吁短嘆。
普天下應征入伍戒備森嚴,戰(zhàn)爭的烽火已彌漫了崗巒。尸骸積山一草一木變腥膻,流血漂杵河流平原都紅遍。戰(zhàn)火遍地何處覓人間樂園,勤王殺敵又豈敢猶豫盤桓。毅然地拋棄茅棚奔赴前線,天崩地裂真叫人摧斷肺肝!
第二篇:杜甫三吏三別原文
導語: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時期,戰(zhàn)亂的時局把他卷入顛沛流離的人群中,使他真實而深刻地接觸和認識了當時的種種社會景象。他憂國憂時,揮毫賦詩,直書情懷。下面由小編為您整理出的杜甫三吏三別原文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篇一:《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
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俊?/p>
“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p>
“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
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
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
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
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
況乃王師順,撫養(yǎng)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篇二:《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篇三:《潼關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關道。
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余。
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
要我下馬行,為我指山隅:
“連云列戰(zhàn)格,飛鳥不能逾。
胡來但自守,豈復憂西都。
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
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p>
“哀哉桃林戰(zhàn),百萬化為魚。
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
【篇四:《新婚別》】
莬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
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
結發(fā)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
君行雖不遠,守邊赴河陽。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養(yǎng)我時,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腸。
誓欲隨君去,形勢反蒼黃。
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
自嗟貧家女,久致羅襦裳。
羅襦不復施,對君洗紅妝。
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
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
【篇五:《無家別》】
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亂各東西。
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
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
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慘凄。
但對狐與貍,豎毛怒我啼。
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鳥戀本枝,安辭且窮棲。
方春獨荷鋤,日暮還灌畦。
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鞞。
雖從本州役,內顧無所攜。
近行止一身,遠去終轉迷。
家鄉(xiāng)既蕩盡,遠近理亦齊。
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
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
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
【篇六:《垂老別》】
四郊未寧靜,垂老不得安。
子孫陣亡盡,焉用身獨完?
投杖出門去,同行為辛酸。
幸有牙齒存,所悲骨髓乾。
男兒既介胄,長揖別上官。
老妻臥路啼,歲暮衣裳單。
孰知是死別?且復傷其寒。
此去必不歸,還聞勸加餐。
土門壁甚堅,杏園度亦難。
勢異鄴城下,縱死時猶寬。
人生有離合,豈擇衰盛端。
憶昔少壯日,遲回竟長嘆。
萬國盡征戍,烽火被岡巒。
積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鄉(xiāng)為樂土?安敢尚盤桓?
棄絕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杜甫簡介】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由于他在長安時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稱少陵野老,后世又稱他為杜少陵、杜工部。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墒亲鳛椤霸娛贰钡亩旁姴⒉皇强陀^的敘事,用詩體去寫歷史,而是在深刻反映現(xiàn)實的同時,還通過獨特的風格表達出作者的心情。
杜甫生長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學傳統(tǒng)的家庭中,7歲即開始學詩,15歲時詩文就引起洛陽名士們的重視。他的生活從20歲后可分為四個時期。
漫游時期:從玄宗開元十九年(731)至天寶四載(745)。杜甫進行了兩次長期的漫游。他在這兩次漫游里,過的是登山涉水、高歌游獵的浪漫生活。他在這時期寫的詩只有二十幾首流傳下來,主要是五言律詩和五言古體詩?!?u>望岳》便寫在這個時期。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相遇,二人暢游齊魯,結下深厚的友誼。次年秋,杜甫將西去長安,李白準備重游江東,他們在兗州分手,此后沒有再會面,杜甫為此寫過不少懷念李白的感人詩篇。
長安時期:從天寶五載至天寶十四載,杜甫在長安居住10年,他的生活、思想和創(chuàng)作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杜甫“嘗困于衣食”,為了維持生計,不得不出入貴族府邸,充當“賓客”,同時,他結交一些與他同樣貧困的朋友,也比較廣泛地接觸勞動人民。他的足跡從貧乏的坊巷走到貴族的園林,從重樓高閣互競豪華的曲江走到征人出發(fā)必須經過的咸陽橋畔,仕途要求的失敗使他能客觀地認識統(tǒng)治階層的腐敗,個人的饑寒交迫使他能體會到人民的疾苦,這兩方面截然不同的生活都在杜甫詩中得到反映。天寶十一載以后,他寫出《兵車行》《麗人行》《前出塞》《后出塞》等不朽的名篇。天寶十四載冬,杜甫探視寄居在奉先的妻子,寫出《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表達了他“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深情,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概括了社會上尖銳的矛盾,又描繪了“入門聞號□,幼子饑已卒”的家庭景況,這是他十載長安生活的總結,也標志著唐朝盛世最后的總結。這時期流傳下來的詩約一百余首,其中優(yōu)秀的詩篇大都是五七言古體詩。
任職左拾遺與流亡時期:從肅宗至德元載(756)至乾元二年(759)。安祿山起兵后,長驅南下,很快就攻陷了洛陽、長安。杜甫不幸被叛軍截獲,送往長安。杜甫陷城中將近半年,看著莊嚴整飭的京城一片荒涼,生靈涂炭,聽著唐軍兩次反攻,先后在陳陶、青坂兩處都全軍覆沒的消息,滿腔悲憤,寫出《悲陳陶》《悲青坂》《春望》《哀江頭》等詩。至德二載(757)四月,杜甫逃出長安,奔赴肅宗臨時駐地鳳翔,受任為左拾遺。八月,完成與《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先后媲美的長詩《北征》。乾元二年春,杜甫往河南探視舊居,歸途上親眼看到人民在官吏們殘酷的壓迫下蒙受的苦難,寫出著名的《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組詩六首,后人簡稱為“三吏”、“三別”。杜甫對政治感到失望展轉走上艱難的蜀道,后來到了成都。
漂泊西南時期:從肅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歷五年(770)。11年內,杜甫在蜀中8年,在荊、湘3年。實際上他在成都先后住過5年,生活還是比較安定的。但他并不曾忘記流亡失所、無處安身的人們,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唱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名句。寶應二年春,延續(xù)七、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結束,杜甫聽到這個消息,驚喜欲狂,脫口唱出《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七律,迸發(fā)出內心的歡悅,這是杜甫生平一首最快樂的高歌。
大歷四年至五年是杜甫生活的最后兩年,他沒有定所,往來于岳陽、長沙、衡州、耒陽之間,大部分時間是在船上度過的。他在大歷五年冬死于長沙與岳陽之間湘江上的舟中,終年59歲。杜甫死后,靈柩停厝在岳陽,43年后即憲宗元和八年(813),才由他的孫子杜嗣業(yè)移葬于河南首陽山下。
第三篇:淺析“三吏三別”的敘事藝術
淺析“三吏三別”的敘事藝術
“三吏”、“三別”是杜甫敘述詩的代表作,“三吏”指《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指《新婚別》、《垂老別》與《無家別》。杜甫寫作“三吏”、“三別”的時間是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是時唐朝平叛官軍九節(jié)度之師與安史叛軍交戰(zhàn)于相州而遭大潰敗,杜甫正是在這相州大潰敗大混亂之際離開洛陽返回華州。在他經過新安、石壕、潼關等地,沿途耳聞目睹男女老少被捕捉充當兵士役夫的慘痛景象,到處是驚惶恐怖和悲哀嘆息,人們遭受極大痛苦和悲傷卻無處申訴。這一切給了他強烈的震動和深刻的印象,觸發(fā)其內心深廣的憂憤。公元759年3月,杜甫在回到華州之后,將他一路上親身感受到的人民悲慘遭遇,經過藝術提煉有計劃地寫成了《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這六首不朽的現(xiàn)實主義杰作,其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詩人通過一系列藝術手法使詩的主題思想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下面我將淺析“三吏三別”的敘事藝術。
一、對現(xiàn)實生活的概括
杜甫的敘事詩,善于對現(xiàn)實生活作典型的概括。選取生活中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一角,對其加以敘述描寫,通過個別反映一般。如《垂老別》中,寫戰(zhàn)爭接連不斷,殺傷之多的慘狀很具有典型性,“萬國盡征戎,烽火被岡巒。積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薄稛o家別》中,描寫戰(zhàn)后歸鄉(xiāng),鄉(xiāng)里的面目:“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薄暗珜c貍,豎毛怒我啼?!碧飯@房舍只殘留一片野草,人宅已成狐穴,荒無人煙、無人居住。還有,詩中描寫士兵未盡到兒子應有的孝心和責任的詩句,也具有深廣的現(xiàn)實內容,“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壑。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全詩情景交融,以景暗示自己的傷感和無奈,以一人之苦反映了當時所有百姓的痛苦。對現(xiàn)實生活的典型概括還表現(xiàn)在杜甫善于把巨大的社會內容集中。在一兩句詩中。如《無家別》中,“久行見空巷,日瘦氣凄慘?!边@樣的景象之所以觸目驚心不僅是因為它描寫了士兵戰(zhàn)罷無家可歸的痛苦,還在于它反映了統(tǒng)治階級的腐敗和黑暗,不體恤百姓,僅一“瘦”字寫盡了滿目荒蕪,凄慘宛然在目。
二、個性化的語言
杜甫的敘事詩是在繼承漢魏六朝敘事詩敘事藝術的成就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為了突出人物的個性,他創(chuàng)造性地吸收了漢樂府的創(chuàng)作經驗,不僅大量使用對話和人物獨白,而且還做到了人物語言的個性化。如《新婚別》新娘的獨白:“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哀嘆不幸的命運,“暮婚晨告別”“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述說處境的尷尬,“今君往死地,沉痛迫中腸”--------為丈夫前途不可知而憂慮。詩人通過新婦劇烈的內心沖突,展示了人物豐滿的個性和高尚的情操。令人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振顫讀者心弦。
三、景物的渲染、烘托 在“三吏”、“三別”中,詩人常常通過環(huán)境的描寫和氣氛的烘托來展開情節(jié)和展示人物的心理。例如《無家別》開頭一段關于社會環(huán)境的描寫,雖然著墨不多,卻生動真切,描寫出安史之亂后廣大農村荒涼寂寞的圖景。安史之亂前,這里人煙稠密,雞犬相聞,男耕女織,過著和平安定的田園生活。安史之亂后,“園廬” 成了一片“蒿藜”,人民東逃西散,流離失所,活著的沒有消息,死去的早化為塵泥。六句詩沒有一個字寫情,然而通過這幅荒涼凄慘的農村圖景,我們卻可以體會到主人公那種觸目傷懷的悲哀心情。詩中接著寫這位“因陣敗”而歸來的戰(zhàn)士,回到故鄉(xiāng),好不容易“尋”著了往日的“舊蹊”,走進了深深的“空巷”,日光慘淡,村落蕭疏,不見人影,偶而見到幾只狐貍向他豎毛怒啼。他好不容易找到舊時的住處,房屋已破敗不堪,四鄰也只剩下一二個年老的寡婦。這里,詩人通過士卒的親身遭歷,讓我們看到那荊棘叢生的田園,斷壁殘垣的村莊,痛苦呻吟的人民;讓我們活生生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災難和血淚!
總之,詩人在這組詩中通過典型化、個性化的人物語言、景物的渲染烘托些藝術手法寫出了時代的悲劇、人民的痛苦。
第四篇:從杜甫“三吏”中悟為“吏”之道
“吏”,即官員,漢代以后,普遍指的是低級官員或者差役。習近平總書記經常引用“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基層黨員干部就是新時代的些小“吏”。翻開杜甫文集、品讀舊時的“三吏”,或許能夠從中悟出一些嶄新的為“吏”之道。
基層黨員干部要實事求是,狠剎敷衍之風,杜絕“新安吏”?!案蛞瓜拢芜x中男行?!碧栖姶髷∮卩挸牵⑾铝钫鞅?,然而連年征戰(zhàn)早已男丁匱乏,于是新安以矮小瘦弱的青年湊數(shù)。作為“基層吏”,上頭是發(fā)來的一條條要求,下面是眼前的一個個現(xiàn)實?!皩嶋H不夠,臺賬來湊”,如今考核是檢驗基層工作的主要手段,為了交出一份“好看”的“答卷”,有些干部動起了“移花接木”的腦筋。但正如杜甫在詩中所言,“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敷衍硬湊的紙上功夫即使能夠滿足指標,卻脫離了實際,無法真正發(fā)揮實效。因此,越是身在基層,就越要講究實事求是,絕對不能夠濫竽充數(shù)。
基層黨員干部要體恤民艱,以己心換人心,不做“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石壕官吏深夜抓壯丁,不理會老婦人字字泣血的哭訴,蠻橫斥責,迫使夫妻訣別。如今的“基層吏”,早已不是數(shù)百年前朝廷壓榨百姓的“爪牙”,可要與群眾打交道的性質沒有變。處理突發(fā)事件的時候,應當充分考慮到群眾的具體情況:不是不執(zhí)行,而是沒理解;
不是不配合,而是有難處。蠻不講理、片面重復要求只會事倍功半,只有將心比心、急人所急,站在群眾的角度想問題、謀出路、圖破局,才能把工作做到位、事情辦漂亮。
基層黨員干部要繼往開來,勇立時代潮頭,錘煉“潼關吏”?!捌D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三吏”中的最后一個篇章筆鋒一轉,為滿目愁云慘淡添了一筆光明。前后經過新安、石壕,杜甫行至潼關時似乎豁然開朗,城關拔地而起形成要塞,此地的官員也對防御充滿信心。正如當前,“十四五”規(guī)劃擘畫出的二〇三五遠景藍圖在眼前徐徐展開,“基層吏”們摩拳擦掌、士氣高昂,將時代的使命納為己任,頗有當年潼關小吏的豪情。此時也應該將詩人在文末的叮囑拳拳服膺?!鞍г仗伊謶?zhàn),百萬化為魚。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眼下的建設事業(yè)是“摸著石頭過河”,一路走來,所有的經驗都無比寶貴?;鶎狱h員干部在充滿信心的同時,需要懷有“大局觀”“全局觀”,要總結過往,瞻望前途;
致知力行,繼往開來。
杜甫的“三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但其中蘊含的家國情懷以及對時代的深思不僅沒有被歲月埋沒,反而歷久彌新。基層黨員干部讀“三吏”,是“比著鏡子正衣冠”,是“以史為鑒知興替”,更是“自我對照明得失”。常讀“三吏”,常新自我,才能做好社會需要、群眾信任的“基層吏”。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戚墅堰街道楊可心
第五篇:杜甫“石壕吏”教案設計
小編整理了關于杜甫《石壕吏》教案設計,以供各位老師參考和借鑒,希望各位老師寫出更優(yōu)秀的教案和教學計劃,同時杜甫《石壕吏》教案設計各位同學們也可以閱讀和提前預習以更好的把握杜甫《石壕吏》的重點只是和內容!
教學內容:《石壕吏》 杜甫生平
教學目標:(情節(jié)如何生動)
1、了解《石壕吏》的寫作背景。
2、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體會作品蘊含的思想感情,理解詩歌語言的內涵。
4、根據(jù)情節(jié)提示能復述故事甚至進行背誦。
教學步驟
一、導入:
1、回顧所學: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杜甫的兩首詩,初步了解了杜甫這位詩人。他早期的作品風格熱情奔放,戰(zhàn)亂流離時期的作品深沉含蓄,抑揚頓挫。這節(jié)課我們將會學習的這首詩,與《春望》是同一個時期的,都是在安史之亂發(fā)生后寫的,不同的是《春望》是借景抒情詩,而《石壕吏》是敘事詩。那么詩人又想通過這首詩告訴我們什么?抒發(fā)他怎樣的感情呢?這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解決的內容。(出示教學目標)下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寫作背景。
2、出示寫作背景: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陽,看看戰(zhàn)亂后的故鄉(xiāng)??墒遣坏絻蓚€月,形勢發(fā)生逆轉,唐軍在鄴城大敗,郭子儀退守河陽,河陽一帶又騷動起來。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詩人這時被迫離去,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回到華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婦們的愁眉苦臉,所聽到的都是別家出征時的哭聲。著名的三吏三別就是根據(jù)這番經歷寫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構思巧妙、情節(jié)生動而流傳最廣。
二、解決生字詞和重要注釋
壕 逾 鄴 戍 惟 嫗 衰 應 泣 咽
【逾】 越過【一何】 多么【戍】 防守【附書至 】 捎信回來【新 】 最近
【偷生】 茍且活著【已 】 停止,這里引申為完結【乳下孫 】 還在吃奶的孫子
【老嫗】老婦【猶得】 還能夠【泣幽咽 】(有人)低聲地哭 幽咽,形容低微、斷續(xù)的哭聲
三、復述故事:根據(jù)同學們所理解的字詞的意思,用自己的話將這首詩的大意以講故事的形式復述出來。要求:以第一人稱我,也就是杜甫的口吻,講清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四、精析課文;理清情節(jié)發(fā)展脈絡,指導學生背誦。
(1)提問:按照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理清故事情節(jié),并概括詩歌的思想內容。
明確:這是一首敘事詩,其主體部分是老婦人的致詞。詩的前四句寫致詞的由來,也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和地點;最后四句是結局和尾聲,暗示老婦已被抓走。
(2)學生根據(jù)思路提示,讀詩,嘗試背誦。
(一)、第一段: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問:由第一句話可以得出哪出信息?夜捉人說明什么?
明確:時間、地點、事件?;炭植话?,緊張恐怖的氣氛。
2、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走,古今異義,古指跑。為什么老翁逃走,而讓老婦出門和差役周旋?
明確:抓丁只抓男的,婦女可以免除徭役。
(二)、第二段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為什么怒?為什么苦?在這里吏和婦出場的態(tài)度和反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吏的呼喊和憤怒下,老婦只有哭啼和訴苦。這里用了兩個一何,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多么,起強調作用還有就是對比。)而且還連用了兩個感嘆號,你們說可以用句號代替嗎?(不能,加強語氣,強調吏的憤怒兇狠和婦的無比痛苦)
(三)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1、這段致詞是此詩的主題部分,它有三層意思,可以分成三層。每一層都寫了什么?你們試分一下。
(明確)三男從軍,兩兒戰(zhàn)死。家無壯男,十分貧困。為保家庭,自請服役。
2、問: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如何理解?
明確:希望得到差役的同情。
2、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更,再。惟,只。裙,古今異義,古專指下衣,這里泛指衣服。
3、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老嫗為什么請從吏夜歸?
(保全家中僅存的三人)
前面講了征兵只征男,為什么老婦也被征走了?(反映戰(zhàn)爭的無情)
4、問:老婦是沒人問她,而自訴出來的話嗎?
(明確:不是,是在差役的步步緊逼下說出來的。)
為什么詩中不寫差役的話?
(明確:這是一種藏問于答,明暗結合的寫作手法,問可以推測出來)
(四)、第四段: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絕,停止。如,仿佛,依稀。前途,古今異義。古指前方的路途,今喻示來的處境或特指好的未來。
1、問:誰在哭?(兒媳)
2、幽咽聲很低,杜甫還能聽著,說明什么?(作者一夜未眠)
3、如果說杜甫睡著了行嗎?為什么?(關心人民疾苦實在的體現(xiàn))
4、獨說明什么?(老婦被抓走)
5、想象一下,詩人和老翁是以什么樣的心情作別的?
全詩以詩人和老翁作別而結束。分別了,但各自的生活還得繼續(xù)。想象一下,留下的老翁、兒媳、幼孫三人,在兵荒馬亂中將何以度日?等待老婦的又將是怎樣的命運?
(3)出示故事情節(jié)提示圖,老師領著試背誦
五、思想感情
假如你是詩人,夜投石壕村,親眼目睹親耳相聞了有吏夜捉人這件事,你會是怎樣的心情?(學生可能會答:沉重、同情、贊揚老婦勇敢等等)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當時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頌石壕老婦勇于承擔苦難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進行的這場平叛的戰(zhàn)爭,希望能取得最后的勝利;但他又寫出了老婦一家的悲慘遭遇,這又表明他為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而深感悲痛。
六、總結
老婦、石壕吏。老婦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動從軍,有敢于承擔苦難的精神。石壕吏開頭出現(xiàn),中間便隱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官吏態(tài)度蠻橫,兇暴無比。
全詩通過詩人的見聞,詳寫老婦的痛苦申訴,描繪出戰(zhàn)亂給人民帶來的沉重災難,揭露了官吏的橫暴,表露了作者對時局的憂慮,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杜甫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詩人,郭沫若稱頌他: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在杜甫的詩中,三吏三別抒寫民間疾苦最為深刻,杜甫風格沉郁頓挫,主要是因為他的作品抒寫了一種憂國憂民的情懷。詩人的心與受苦受難的勞動大眾息息相通,詩人的脈搏和著民眾的脈搏一起跳動,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詩人。
(教學內容可以補充:《石壕吏》(石壕吏構思如何巧妙)、補充杜甫生平事跡相關文學常識、小測)
杜甫《石壕吏》教案設計,以供各位老師參考,課堂內容如上,但課時安排按實際進行調整,希望各位老師的教學成績更加的優(yōu)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