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房屋調查報告
房屋調查報告
鎮(zhèn)領導:
為進一步強化各類房屋安全使用,杜絕發(fā)生塌房傷人事故,加強我鎮(zhèn)危險房屋的汛期重點查勘、監(jiān)管和解危修繕工作,確保房屋安全度汛,按照靜海縣房地產管理局《關于做好汛期危險房屋查勘和解危修繕工作的通知》,對梁頭鎮(zhèn)17所學校進行了查勘。查勘結果如下:梁頭鎮(zhèn)中學教學樓后的西部基礎已老化酥松,二樓生物實驗室的樓板已有裂縫,且教學樓的消防設備不齊全,樓外的廁所墻體也已明顯開裂;羅塘中心小學四樓的樓板明顯滲水,教學樓的外墻受到潮濕堿蝕;谷莊子小學教室一側角處的承重墻有明顯裂縫;張莊子小學的外圍墻有明顯傾斜;梁頭中心小學一樓大廳前雨罩的墻體明顯開裂,教學樓外的廁所墻體也已明顯開裂;王莊子學校教學樓后側扒角的接口處有明顯裂縫,且教學樓右側出現(xiàn)沉降縫;鄧莊子小學房屋的墻體和地面有裂縫;吳莊子小學后院房屋的墻體已明顯開裂。這些學校的房屋建議應需要修復。
東賈口小學的所有房屋有明顯裂縫并有明顯傾斜,學校四周的圍墻也有明顯傾斜;東河頭小學的所有房屋墻體明顯開裂;于家村幼兒園的所有房屋墻體有明顯裂縫,屋板明顯下沉。這三所學校房屋屬于危險房屋,建議應立即查封,停止使用。
請鎮(zhèn)領導批示。
梁頭鎮(zhèn)城建辦
2008年6月26日
第二篇:關于房屋拆遷問題的調查報告
關于房屋拆遷問題的調查報告
院校:聊大外院 專業(yè):對外漢語 班級:2011級12班 學號:2011201000 姓名:董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jīng)歷計劃經(jīng)濟向市場經(jīng)濟轉軌的過程,這期間城市房屋拆遷也向著規(guī)范化、人性化、法制化的方向發(fā)展。1991年國務院《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的出臺,意味著城市房屋拆遷行為開始受到行政法規(guī)的制約,公民財產受到一定程度的保護。2001年《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出臺,更全面地規(guī)范拆遷行為。在法律法規(guī)不斷健全的同時,我們看到城市房屋拆遷帶來的糾紛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就其原因是條例的某些方面出現(xiàn)了漏洞和不合理,主要表現(xiàn)在:
(1)和《憲法》的精神根本抵觸。也就是說《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是違憲的。城市房屋拆遷從政府管理角度講是屬于市政建設的范疇,而從法理角度講則是對公民個人財產的征收行為。2000年7月1日實施的《立法法》第八條規(guī)定:“下列事項只能制定法律:
(六)對非國有財產的征收”。也就是說涉及到公民財產征收的行為只能通過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才有權規(guī)范此類重大事項,排除了行政規(guī)章。2004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對原《憲法》第十三條修訂增加了“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guī)定對公民的私有財產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給予補償?!钡囊?guī)定。這里所說的“法律”是指狹義上的法律概念,即全國人大或者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法律,這是法律對征收私有財產行為進行規(guī)范的最基本依據(jù)。既然《憲法》有如此規(guī)定,那么對城市房屋拆遷的規(guī)范就應當通過在法律的層面上加以實現(xiàn),但是實際上,房地產管理機構和房地產公司只認“拆遷條例”。盡管《物權法》和《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相比,前者為上位法,后者為下位法,下位法應該服從上位法,但是在實際執(zhí)行中,這個條例比“法律”還大。
(2)行政機構和該“條例”將憲法和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剝奪?!稇椃ā贰ⅰ段餀喾ā愤@兩部法律的基本精神是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對于公民和法人的財產給予了各樣的保護。但是《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卻將這些保護化為烏有,因為該“條例”規(guī)定是否允許拆遷,并不在于當事人的意愿,而是來自房地產管理機構的拆遷部門。如果被拆遷人和拆遷人不能達成協(xié)議,房地產管理機構就可以裁決強拆。
(3)最充滿強橫和暴力的第十七條。該條例第十七條規(guī)定:“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在裁決規(guī)定的搬遷期限內未搬遷的,由房屋所在地的市、縣人民政府責成有關部門強制拆遷,或者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拆遷。實施強制拆遷前,拆遷人應當就被拆除房屋的有關事項,向公證機關辦理證據(jù)保全?!奔丛诓疬w補償安置協(xié)議訂立后,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在搬遷期限內拒絕搬遷的,或者拆遷人與被拆遷人或者拆遷人、被拆遷人與房屋承租人達不成拆遷補償安置協(xié)議的情況下,經(jīng)過房屋拆遷管理部門裁決或者人民政府裁決后,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在裁決規(guī)定的搬遷期限內未搬遷的,由房屋所在地的市、縣人民政府責成有關部門強制拆遷,或者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拆遷。很明顯,這是對公民的房屋所有權的粗暴侵犯,因而違背了憲法的精神。很多的暴力拆遷就是因為這一條實施的結果。
(4)被拆遷人的權利在拆遷流程中被逐一剝奪。拆遷人與被拆遷人本是平等的民事主體,他們之間的協(xié)議本來應該是建立在協(xié)商一致的基礎上,但是由于該行政規(guī)章賦予地方政府相關部門極大的權力,直接導致行政機構的強行介入雙方,使被拆遷的公民和法人處于弱勢的被宰割地位。拆遷人需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沒有許可不能拆遷,而有了許可證,一切拆遷行為就合法化,就會得到政府的支持。而這時并未征求被拆遷人是否同意的意見,行政機關即可向拆遷人發(fā)放拆遷許可證,拆遷人只要獲得來自政府行政機關的拆遷許可,被拆遷人就負有必須簽約的當然義務,不管被拆遷人是否情愿。假如被拆遷人就補償問題達不成協(xié)議,拆遷人即可請求行政部門強制裁決;而一旦做出裁決,若被拆遷人拒絕執(zhí)行,拆遷人即可申請行政或法院強制執(zhí)行。由上可知,被拆遷人的權利在整個流程中逐一被剝奪。
(5)該“條例”只涉及到房屋征收,而沒有涉及到土地征收。所以對于土地的征收沒有任何補償?!段餀喾ā匪?guī)定的房屋征收必然導致土地使用權被收回,甚至房屋征收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土地征收。因為,城市房屋拆遷,本質上是通過消滅房屋而獲取土地,拆遷只是取得建設用地的方式。目前拆遷制度的另一個缺陷是拆遷補償只涉及房屋,而不涉及土地或者僅象征性地給予一定的補償。但是,眾所周知,拆遷的主要目的是獲得土地,對土地進行再次開發(fā),而不是為了拆除房屋或占有使用房屋,即拆房只是取地的手段。
現(xiàn)行的拆遷制度只涉及房屋不涉及土地的重要理由是土地是國家的,房屋所有權人并不擁有土地或僅僅擁有土地使用權。但問題在于,拆遷人不是政府或國家,而是開發(fā)商,開發(fā)商就沒有理由說房屋所有權人僅擁有土地使用權就可以收回土地使用權。即使是由政府或國家出面拆遷,《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22條也明確規(guī)定,只有為了公共利益才允許國家提前收回出讓土地使用權。對于劃撥土地使用權,《國有城鎮(zhèn)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暫行條例》)第40條則允許地方政府根據(jù)城市建設發(fā)展需要和城市規(guī)劃的要求無償收回。也就是說,政府只可以收回劃撥土地使用權,而不能為了城市建設而隨意收回出讓土地使用權。
事實上,被拆遷者的不動產財富中最重要的不是房屋,而是和房屋緊密相連的土地,土地的價值不被認可,不予補償,被拆遷者即失去了最大部分的財富。暴力拆遷中的大部分深層原因是土地不予補償造成的。而其中的土地也并不完全是國有土地,有一部分是“集體”土地,也就是農民世世代代居住的土地。另外一部分是祖?zhèn)鞯姆课?,當年他們的祖先購買房屋的時候,是連土地也購買的,事實上當年購買房屋時主要的是購買的土地,而房屋常常被看成是地上建筑附屬物。關于拆遷估價標準的問題: 估價標準是按照國家標準《房地產估價規(guī)范》進行的。該“估價規(guī)范”由建設部主編,具體由中國房地產估價師學會會同國內十個單位共同編制而成。經(jīng)有關部門會審,建設部以建標[1999]48號文批準,并會同國家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聯(lián)合發(fā)布。據(jù)稱該規(guī)范在編制過程中,編制組總結了我國開展房地產估價工作以來的實踐經(jīng)驗和理論研究成果,廣泛征求了全國有關單位、專家和實際工作者的意見,同時收集、分析、研究、參考了美國、英國、日本、德國等主要國家和香港、臺灣地區(qū)以及國際評估標準委員會(IVSC)的有關標準和理論研究成果。但問題是,既然有如此一份“規(guī)范的”科研成果和規(guī)范文件,為什么卻還會出現(xiàn)被拆遷人抱怨:“用被拆遷房的貨幣補償款,在同地段買不到等面積的房屋?!?,以至于發(fā)展為暴力拆遷,致使上訪、自焚、命案連綿不絕呢?有人以為是評估機構與拆遷人串通一氣,低估了被拆遷房價格造成的,但是實際上導致暴力拆遷的主要原因并非如此。拆遷補償價格計算方法和標準的不合理:
《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指出:“貨幣補償?shù)慕痤~,根據(jù)被拆遷房屋的區(qū)位、用途、建筑面積等因素,以房地產市場評估價格確定?!薄吨笇б庖姟芬仓赋觯骸胺课莶疬w評估價格為被拆遷房屋的房地產市場價格”。事實上,城市拆遷范圍的房屋多為舊城區(qū)里的破舊房屋。房屋結構差,建成年代久,按市場價格評估,其價格都不會高。用評估價格補償給被拆遷人,別說購買等面積的新商品房,就是購買等面積的二手房,其價格都還相差很多。用被拆遷房的房地產市場評估價格作為貨幣補償價格,并且拆遷人也支付了相應的搬遷補助費,看似公平的拆遷補償價格的背后,實質上蘊含著實質上的不公平,極不合理。
拆遷給被拆遷人的影響:
l拆遷人沒有補償被拆遷人的土地費。
而房屋的價值很大一部分是土地的區(qū)位帶來的價值,這是最大的不合理。這些房屋的土地有些是當年購買房產時附帶的,有些是祖祖輩輩居住在此的農民,這些土地本來就是他們的不動產。即使劃撥的土地,按照公允的原則,也應該給予適當補償。l由于搬家被拆遷戶原來平靜的生活被打亂了。
搬遷時鄰里關系可能要被改變,原來彼此照應的關系也因此導致新變化;居住地點的改變導致要么放棄原工作,要么接受付出更長時間的通勤代價;孩子要么被迫選擇新的學校,要么同樣付出更長時間的上下學路途代價;市區(qū)較便利的商場、醫(yī)院等生活配套設施也要被改變,而這些卻都無法從拆遷補償價格中得到賠償,顯然并不公平。因此,被拆遷人除了應獲得被拆遷房屋以市場評估價格確定的貨幣補償價格及相應的搬遷補助費外,還應獲得給被拆遷人造成諸多不便的賠償,才是公平的。
l拆遷對被拆遷人可能意味著強迫消費高價住宅。在城市房屋拆遷行為中,拆遷人與被拆遷人之間的關系不同于一般市場主體之間的關系。一般市場主體之間的交易是平等、自愿、等價的交易關系,交易雙方都不受任何壓力,只要有一方不愿意實施某種交易,該交易就不能實現(xiàn)。但是對于拆遷這一行為卻是一方強買,另一方不得不賣的關系。根據(jù)現(xiàn)行政策,城市的某一區(qū)域一旦列入拆遷范圍,拆遷就是不可逆轉的。被拆遷人不能選擇拆還是不拆,而只能在被拆后的貨幣補償和產權調換之間進行選擇。在拆遷人與被拆遷人對拆遷補償價格尚未達成協(xié)議的情況下,只要履行了相應的程序和手續(xù)并進行證據(jù)保全,拆遷人就可以申請強制拆遷。事實上在拆遷中,有很多甚至連相應的手續(xù)和證據(jù)保全的工作都沒有做。
在城市生活的居民中還有不少居民的收入并不富裕,或許都拿不出錢來繳納新建房與舊房建筑結構不同和新舊程度不同的差價款,或許只有少量存款但要用于小孩上學、老人治病等其他用途。如果這一部分居民所在的地段要拆遷,就逼迫他們至少要拿出新建房與舊房之間建筑結構不同和新舊程度不同的差價款來作住房消費,否則就無法在原處覓得一個棲身之地。舊房的建筑結構一般較差,建成年代一般較舊遠,新舊房之間建筑結構不同和新舊程度不同的差價款就不是一個很小的數(shù)字。另外新建房無疑要考慮房屋的結構和戶型要跟上時代的潮流,新設計戶型每一單元的建筑面積就不會很小,而經(jīng)濟較困難的被拆遷人原來住房的建筑面積往往都較小,被拆遷人還要支付每一單元新建房比舊房增加的建筑面積的市場價格,才有可能在原地回遷。這兩筆款項加起來,對于生活困難的被拆遷人來說,就是一筆很大的款項,有時甚至是根本無法承受的住房消費款。l貧窮的被拆遷人無能力搬遷到郊區(qū)居住
首先,拆遷行為并不是被拆遷人引起的。原先的住房條件雖然陳舊、簡陋,畢竟還可以住,甚至可以住一輩子。被拆遷人根據(jù)他的經(jīng)濟條件可以不作住房消費。但是一旦他的住房被列入拆遷范圍,由于舊房的建成年代舊遠,建筑結構差,舊房的評估價就不可能高,因此舊房的拆遷補償價格也就很低,使得他不得不付出一筆對他來說是可觀的住房消費款,才有可能保留他原來住房的面積。即使異地安置,被拆遷人往往也得出一部分錢才能換得一套完整的單元房。
即便被拆遷人搬到郊區(qū)可以不作住房消費就能獲得等面積的住房,實質上也對被拆遷人的居住地的權益造成了侵害。
經(jīng)濟拮據(jù)的被拆遷人往往從事體力勞動和服務行業(yè)的工作,離開市區(qū)他們的就業(yè)機會就有可能減少,而他們又沒有私人交通工具的便利,離開市區(qū)將使他們在工作生活上造成很多不便。
所以,在現(xiàn)行的拆遷制度體系下,表面上看已經(jīng)按照“評估規(guī)程”給予了“公正”的補償,而且大部分也安排了周轉房,似乎就公平合理了,而從社會生活的深層分析,這是表面的公平掩蓋著事實上的極不公平。
原因分析如下:
一、項目決策的盲目性和審批的封閉性
項目決策制度化不夠而隨意性太大。由于城市開發(fā)資金的缺乏及認識上的差距,往往項目前期缺少科學合理的可行性論證,更多的是體現(xiàn)領導意志,“一任領導,一任規(guī)劃”,這是目前較常見的中國特色領導特權。由于對領導干部考核機制的限制,當一任新領導到位后,往往都會通過改變城市形象著手來凸顯政績。而地方城市建設資金來源單一,要想改變城市形象,只能從地中生財,往往地處黃金地段的老城區(qū)成為首選之地。通過大規(guī)模的拆遷和外遷人口,以及土地性質的改變和提高容積率來獲得高額的土地收益,從而實現(xiàn)城市形象的大改變;或者通過與開發(fā)商的合作,只要開發(fā)商認為項目是盈利的,且有改造投資開發(fā)意向,地方政府領導就會拍板,有關部門進行例行審查,經(jīng)過“績效分析”及“可行性論證”等等(書面上看基本上每個項目都是盈利的,至于后期如何就無人去驗證),這樣前期的論證就算完成,項目也就此即告成立;或者政府拿出土地“招商引資”,開發(fā)商覺得有利可圖,則一拍即合,項目隨之開始。城市規(guī)劃也隨之跟進作大幅度調整,不管其科學與否,這種朝令夕改的規(guī)劃目前是普遍存在的。
審批程序的封閉性帶來很大的負面作用。首先,作為項目最直接、最重要的當事人之一的居民,往往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列入拆遷改造范圍,由于完全是在外力推動下被動拆遷,居民對于改造的時間、政策、安置地點、補償方式等等一無所知,完全處于被動狀態(tài),也容易產生與政府對抗的心理。而圈入拆遷范圍這也意味著即使暫時不拆遷,居民不得對自己的產業(yè)進行任何建設及買賣的行為。如要拆遷則也有可能面臨短時間內必須遷出的局面,有如“被驅逐”的心理感受,很容易導致社會沖突;其次,在建設過程中,居民的話語權被剝奪,民意表達缺少合適的途徑,不但原有的居民所留戀的城市特色及社區(qū)網(wǎng)絡未被保留,連居民自身對補償及安置住房的需求也不能被體現(xiàn),這為以后的實質工作的開展埋下隱患,而開發(fā)商為了提高開發(fā)效益,往往偏重提高容積率,不但擠占大量公共空間,也使得舊區(qū)改建后,城市形象卻未見明顯提升的尷尬局面。
在當代法治理念中,程序制約是保障拆遷合法性的重要途徑。按照正當程序要求,公民應當能夠參與、陳述意見并影響拆遷決定和補償方案的確定,從而得以在公開、公正、公平的程序中保障自身利益。實際上,城市房屋拆遷激發(fā)社會矛盾的直接誘因是補償?shù)墓叫詥栴}。無論是拆遷程序還是規(guī)劃審批程序的設置上,都是一種利益的較量,管理層通過在程序上的設置,使得被拆遷人的利益被合法化地侵犯。而通過在程序上的調整能有效地保障部分利益,使得被拆遷戶通過知情權及話語權來保障自身權益。我們不妨看一下美國《重要空間法》規(guī)定的征收拆遷的正當法律程序:1)預先通告;2)政府方對擬征收財產進行評估;3)向被征收方送交評估報告并提出補償金的初次要約;被征收方可以提出反要約;4)召開公開的聽證會,說明征收行為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如果被征收方對政府的征收本身提出質疑,可提出司法挑戰(zhàn),迫使政府放棄征收行為;5)如果政府和被征收方在補償金額上無法達成協(xié)議,通常由政府方將案件送交法院處理;6)法庭要求雙方分別聘任的獨立資產評估師提出評估報告并在法庭當庭交換;7)雙方最后一次進行補償金的平等協(xié)商,為和解爭取最后的努力;8)如果雙方不能達成一致,將由普通公民組成的民事陪審團來確定合理的補償金額;9)判決生效后,政府在30天內支付補償價金并取得被征收的財產[32]。在美國,法治國家和有限政府的理念程序正義深入人心。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該程序從開始到結束處處皆有被征收方的參與,并且其參與足可影響到拆遷是否能夠繼續(xù)進行下去。這給我們最重要的啟發(fā)是拆遷程序的設計決不能以一方為中心來構建,而應當給予所有的參與者平等公正的權利。
浙江省已于2007年3月修改了省《條例》,第十條明確規(guī)定: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在核發(fā)拆遷許可證前,應當依法舉行聽證,并就拆遷許可涉及的拆遷計劃、拆遷方案和拆遷補償安置資金的落實情況等相關事項聽取意見。同樣是2007年《城鄉(xiāng)規(guī)劃法》得到修訂,第二十六條規(guī)定:城鄉(xiāng)規(guī)劃報送審批前,組織編制機關應當依法將城鄉(xiāng)規(guī)劃草案予以公告,并采取論證會、聽證會或者其他方式征求專家和公眾的意見。公告的時間不得少于三十日。這兩大修改都使得公眾參與成為必須的途徑,讓更多的民意能得到體現(xiàn)。
二、補償安置要求和供給的矛盾
動遷安置市場化與居民理想化的補償要求差距越來越大。在當前《條例》的拆遷制度下,由于強制拆遷的存在,任一地塊一旦劃入拆遷范圍,該區(qū)塊內所有房屋都無法避免被拆的命運,既然無法決定房屋命運,被拆遷戶只能在拆遷補償和安置上盡量為自己爭取更大利益,“動遷改變命運”成為居民堅定的信念。
《條例》第二十三條規(guī)定,“拆遷補償方式可以實行貨幣補償,也可實行房屋產權調換”。拆遷雙方對于兩種補償方式的不統(tǒng)一成為拆遷矛盾中的焦點。對于貨幣補償而言,補償價格沒有包含房屋的土地使用權這點成為一硬傷。盡管《條例》二十四條規(guī)定:“貨幣補償?shù)慕痤~,根據(jù)被拆遷房屋的區(qū)位、用途、建筑面積等因素,以房地產市場評估價格確定”。但僅僅區(qū)位價格并不能代表公民通過轉讓等途徑獲得的土地使用權的價格。實際操作中,對于被拆遷人的貨幣補償往往無法在類似區(qū)域購買同等面積的房屋,究其原因就是土地價格的賠補未能到位。近幾年房地產市場中土地在房屋價格中占比越來越高,今年據(jù)全國工商聯(lián)調查的數(shù)字為58.2%,因此忽略土地使用權的補償是很不公平也不合理的。近些年各地城市開發(fā)高速行進,拆遷總量不斷加大,間接地拉動了剛性需求,房地產市場也隨之不斷升溫。由于拆遷是個動態(tài)過程,隨著時間推移房價逐步上漲,原政策規(guī)定的補償費與市場價差距越拉越大時,原補償費已經(jīng)無法在同地段購買類似住房,群眾的生活條件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由于這種風險,更多居民會選擇實物安置;而實物安置補償方式中,如果配套安置房源的建設和籌措數(shù)量遠不能滿足實際需要,或者安置房源無法按時提供,又或者安置房源距離城區(qū)太偏遠與原居住地配套條件差距太大,會導致大量剛性的住房需求進入商品房市場尋求對口的的房屋。在這兩種剛性需求的推動下,動拆遷情況就會變得很復雜:一是動遷居民強烈要求實物安置;二是要求提高補償費用以適應市場變化;如果都不能實現(xiàn),很容易讓動遷陷入僵持狀態(tài),隨時可以演化為群體性的社會矛盾沖突。另外,房地產評估市場的不規(guī)范也是造成拆遷矛盾的重要因素。首先,估價方法問題。一般來說,房屋拆遷評估應盡量使用市場比較法??紤]到部分城市拆遷量較大,為了加快評估進度,減少評估工作量,有些省份在地方條例中規(guī)定了“基準價格、修正”的估價方法。但在實踐中,地方城市政府往往并未根據(jù)城市房價變化及時調整基準價格,造成評估價格與市場價格相差甚遠。有的城市不經(jīng)過市場評估,而是由政府公布區(qū)位價、房屋重置價、裝修補償標準等,造成補償標準背離市場價格。另外,由于房價上漲過快,而標準價調整滯后,導致補償價格遠低于市場價,對被拆房屋的價格評估遠未市場化。其次,目前有資質進行評估的單位幾乎都是政府人員轉制而來,他們與政府之間的關系是千絲萬縷的,這種關系直接影響到評估結果的公正性。即使不是政府自己的評估機構轉入,評估機構的選定和最終評估結果也不一定能保證結果的公平性,因為眾多評估機構間的市場競爭使得他必須體現(xiàn)委托人的意志,以期獲得下個項目的委托權,而之前評估一般都由拆遷人直接委托,這種評估價格的公正性是值得懷疑的。浙江省的《條例》在2007修改后,對房地產評估機構的選定由拆遷人與被拆遷人共同選定,這點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雙方敵對的矛盾。
三、行政權力的越位
隨著城市化建設的推進,為解決嚴重的資金需求,政府開始尋求民間資本進入危舊房改造,而同時又擔心在市場化的手段下拆遷效率太低下,于是與開發(fā)商站在了同一利益戰(zhàn)線,不遺余力地去推進拆遷。從理想狀態(tài)來說,政府不應當有自己的經(jīng)濟訴求,然而,美國憲法之父在設計他們的國家制度時就對政府作過精辟的論斷:“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統(tǒng)治人,就不需要對政府有任何外來的或內在的控制了”。正因為政府不是天使,其權力極容易被濫用來為自己獲取收益。尋租理論更直接地揭示了政府權力是如何進入市場交易領域的。如果政府對某一市場領域的進入有審批權,通過尋租,政府公權力進入了市場領域。在城市房屋拆遷制度中政府正擁有著對該壟斷領域的審批權,劃定拆遷區(qū)域、發(fā)放拆遷許可證都是壟斷性的資源。在當前房地產持續(xù)升溫的前提下,掌握了土地就等于掌握了財富,獲得土地使用權的一種方式就是進行拆遷開發(fā),所以開發(fā)商也愿意付出這種“租金”來游說政府將某塊土地劃入規(guī)劃范圍進行拆遷,并獲得拆遷許可證。另外,代表政府行使管理權的官員也可能會為自己收取“租金”的私利而與開發(fā)商結成利益同盟,以實現(xiàn)公共利益為掩護,對被拆遷人的利益進行剝奪。根據(jù)《條例》規(guī)定,政府有關部門負責審核擬訂拆遷計劃、發(fā)放拆遷許可證、協(xié)調和裁決拆遷人與被拆遷人之間的糾紛,并不具有參與拆遷的權力。但實踐中,政府出于不同目的會想方設法保證逝遷的順利進行,有的地方由政府直接組織拆遷指揮部,來促進項目的實施?!昂霞魏筒疬w案”正是政府行政權力越位先例的典型。政府的職責應當是維護一個公平有序的社會環(huán)境,讓市場主體來行使自己的意志,而我們的政府往往逾越了這一界限,拆遷行政主管部門經(jīng)常借公益之名,包攬城市房屋拆遷。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行政權力的“越位”還表現(xiàn)為剝奪了被拆遷人安置補償方式的選擇權。一些地方政府為了提高拆遷效率,下發(fā)文件規(guī)定對被拆遷戶一律采取貨幣補償方式,還有的地方雖然規(guī)定城市房屋拆遷安置補償有產權調換和貨幣補償兩種方式,卻規(guī)定產權調換只能異地安置,也有些地方采取抓鬮的方式確定回遷或者外遷,把被拆遷戶的正當要求通過玩游戲般的運氣來決定,嚴重侵犯被拆遷人安置補償?shù)倪x擇權。
四、公共利益被濫用
新通過的《物權法》對因公共利益而征收公民個人的房屋設置了嚴格的界限,規(guī)定了公共征收應遵循的基本原則,但對商業(yè)拆遷卻沒有規(guī)定。為了公共利益,被拆遷人在獲得適當補償后,必須配合拆遷,否則政府可以進行強制拆遷。而與公共利益無關,單純的商業(yè)開發(fā)的拆遷,從理論上講,只能由拆遷雙方當事人達成的一致意愿而進行,一般不適合進行強制。但“公共利益”的界定上,我國現(xiàn)行法律沒有明確規(guī)定和具體標準,這既給地方政府借口公共利益濫用強制權力帶來方便,也容易使被拆遷人被誤當成漫天要價的無良市民。
《物權法》第四十二條規(guī)定:“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規(guī)定的權限和程序可以征收集體所有的土地和單位、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征收單位、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應當依法給予拆遷補償,維護被征收人的合法權益;征收個人住宅的,還應當保障被征收人的居住條件”。從上述條款可以看出,《物權法》關于拆遷問題與相關法律、法規(guī)無大區(qū)別,但是強調了“公共利益”和“依法補償”,對“征收個人住宅的”,提出要保障被征收人的居住條件。這對于我們研究推進舊區(qū)改造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大意義。所謂“公共利益”,首先,要符合全社會大多數(shù)公民的利益,有利于增加社會財富,提高社會福利,促進社會發(fā)展,改善公共環(huán)境。而舊區(qū)改造恰恰是實現(xiàn)城市規(guī)劃、優(yōu)化資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能、改善群眾生活條件的有效手段,這些都是“公共利益”的具體體現(xiàn),因此可以說,舊區(qū)改造的本質就是追求“公共利益”?;谶@一基本認識,應該說舊區(qū)改造動拆遷工作的本質與《物權法》“保護公民物權”的立法宗旨是一致的,關鍵是如何解決當前舊區(qū)改造中存在的操作機制不規(guī)范問題,理順關系,凸顯舊區(qū)改造工作“追求公共利益”的本質;其次,公共利益應該是非營利性的,征地拆遷必須有正當性理由,如果通過這些拆遷項目政府或其他機構可以進行營利,則公民就沒有讓渡其財產權利的義務;最后,當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征收個人和單位的私有不動產時,“務須按照比例原則——一則要求非在必要時不可侵犯基本權利;二則,必須在最小限度范圍內,或最輕范圍內來限制人民之權利——庶幾,方可認為是合憲及符合公益的限制。故比例原則之貫徹,是公益理念所堅持。”因此,公共利益原則的適用還要注意到將被拆遷人的利益損失減小到最低。
五、救濟渠道不充分 救濟程序包括行政救濟程序和司法救濟程序,按照《條例》規(guī)定,對于拆遷糾紛的解決存在兩種模式,如果拆遷人與被拆遷人達成拆遷補償協(xié)議,因協(xié)議的履行發(fā)生爭議的,雙方當事人可以請求仲裁或訴訟;如果拆遷人與被拆遷人無法達成補償安置協(xié)議的,拆遷人可以申請房屋拆遷管理部門裁決,對該裁決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但是訴訟期間不停止拆遷的執(zhí)行?!稐l例》的這項規(guī)定實際效果就是,無論補償安置協(xié)議能否達成,拆遷最終都不可避免,區(qū)別僅僅是自行拆遷還是有關部門強拆而已。強拆前,拆遷人與被拆遷人沒有簽訂補償或安置協(xié)議,拆遷人也不向公證機關辦理被拆房屋有關證據(jù)保全,導致對基本情況有異議時無據(jù)可查,這直接導致了公民對于保全自己的財產權的無能為力;本來走民事訴訟是完全可行的,尤其是拆遷雙方對拆遷不存在任何異議,而僅僅是補償、安置問題有爭議的情況下,訴諸司法應該是保障公平的的最佳途徑,但目前我國只能通過行政裁決和行政訴訟的道路。
國務院制定《條例》,首先,希望通過行政裁決來解決拆遷糾紛,是為了加強行政監(jiān)管力度,提高拆遷效率,盡可能降低拆遷社會成本,減少拆遷矛盾,從這個意義上看是有其合理性的。但這種行政裁決前置的做法使政府部門陷入兩難境地。政府部門作為發(fā)放拆遷許可證的主管機關,其發(fā)放拆遷許可證的行為就是已經(jīng)賦予了拆遷行為行政合法性,在此基礎上再由自己對拆遷中產生的糾紛進行裁決,審核部門和裁決部門集于一身的特殊關系使得作出的拆遷裁決難以保持公正,但卻仍然具備相應的“行政合法性”。而目前申請裁決的都是拆遷人,一旦受理,管理部門必須在30日內做出裁決,被拆遷人如果不服,可在裁決60日內申請行政復議或在三個月內提起行政訴訟,而行政訴訟往往曠日持久,很多被拆遷人在發(fā)生糾紛時更愿意選擇上訪而不愿訴訟,而拆遷管理部門也往往為此坐上被告席,擔任出力不討好的角色。另外,這個制度也將法院推到尷尬的境地,法院對房屋拆遷行政裁決審查是的該行政裁決的合法性,對其便理性不予審查。法院依據(jù)行政訴訟原理很多時候只能對拆遷行政裁決進行維持,這樣的后果極大損害了司法權威。
第三篇:大學生暑期農村房屋調查報告
大學生暑期農村房屋調查報告
XX年8月22日星期五,今天天氣悶熱,天氣情況不容樂觀。師大生科XX實踐隊來到了XX。XX地處河北省環(huán)渤海地區(qū),包括十四個縣市區(qū):XX縣、XX縣、吳橋、東光、泊頭、南皮、孟村、鹽山、海興、黃驊、河間、獻縣、肅寧、任丘。還有新華區(qū)、運河區(qū)、開發(fā)區(qū)、渤海新區(qū)河北省高新技術開發(fā)區(qū)等。
XX縣轄4個鎮(zhèn)、13個鄉(xiāng)、1個民族鄉(xiāng):樂壽鎮(zhèn)、淮鎮(zhèn)鎮(zhèn)、郭莊鎮(zhèn)、河城街鎮(zhèn)、韓村鄉(xiāng)、鄉(xiāng)、陳莊鄉(xiāng)、徐留高鄉(xiāng)、商林鄉(xiāng)、段村鄉(xiāng)、張村鄉(xiāng)、臨河鄉(xiāng)、小平王鄉(xiāng)、十五級鄉(xiāng)、壘頭鄉(xiāng)、南河頭鄉(xiāng)、西城鄉(xiāng)、本齋回族鄉(xiāng)等。
在了解了XX市的大致情況后,師大XX實踐隊主要在任丘等地進行了調查。任丘包括新華路辦事處:xx等25個村莊。xx等24個村XX鎮(zhèn):轄32個村委會。XX鎮(zhèn):轄32個村委會。XX鎮(zhèn):轄28個村委會。xx。
他們小分隊一行7人在當?shù)亓私猱數(shù)厝藛T居住情況和外來務工人員的居住狀況以及年老人員的居住情況等主要內容。
在調研過程中發(fā)現(xiàn):XX任丘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迅速,比如華北油田開采總部設在XX,帶動了XX地區(qū)的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而同時由于石油產業(yè)員工眾多,給任丘市帶來了各地的移民。由于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導致任丘地區(qū)的住房以及道路設施接近市級水平,各方面設施接近市級水平,在與各類人群:如村民、政府管理人員、油田人民等的交談中,了解到,大家對于任丘的發(fā)展前景甚是看好,各方面設施健全,不用擔心住房問題等。
其住房水平參差不齊,位于市區(qū)內的村莊大多被市區(qū)經(jīng)濟帶動,大多屬于樓房,甚至是高樓大廈。而位于遠離市區(qū)的村莊大多是新蓋的二層小樓或者是平房。
對于年老無人看管的老人,有些村莊設置了敬老院,院內設施齊全,有各類健身器材,還有護理人員。住房難的問題在XX地區(qū)基本解決。
第四篇:內江市房屋中介機構市場調查報告
內江市東興區(qū)舊城區(qū)范圍中介機構市場調查報告
一.目前內江市房屋中介的現(xiàn)狀
我們對東興舊城區(qū)共計家中介機構做了一個全面的調查,目前內江市東興區(qū)舊城區(qū)范圍內中介機構大概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有營業(yè)執(zhí)照,又有一定數(shù)量的有經(jīng)濟人資格的工作人員,收費明碼實價,有固定的經(jīng)營場所,只對房屋辦理中介服務(包括:買賣、代辦過戶手續(xù)、代辦按揭貸款手續(xù)、房屋出租);第二種情況有營業(yè)執(zhí)照,只有以家庭為單位的工作人員(此類人員未取的經(jīng)濟人資格證書),收費偏低,有固定的經(jīng)營場所,從事除房地產以外的中介服務;第三種情況即無營業(yè)執(zhí)照又無有經(jīng)濟人資格的從業(yè)人員,收費低,無固定的經(jīng)營場所。
二. 存在的問題
1.市場準入門檻低,競爭激烈。地產中介是一種服務性的行業(yè),前期投資不大,不需要投資很龐大的資金;也不像律師,會計行業(yè)需要很專的技能,所以,想進入這個地產行業(yè)的門檻不高。即只需拿到營業(yè)執(zhí)照,一個小門店,幾臺電腦就可以營業(yè)。正是,因為進入這個行業(yè)的門檻低,所以這個行業(yè)的競爭也很激烈,行業(yè)也不夠規(guī)范。近幾年,茂名也出現(xiàn)了很多地產中介。
2.從業(yè)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地產中介行業(yè)是一種勞動密集型的服務行業(yè)!其服務水平的高低直接由其員工所提高的服務來體現(xiàn)。而又因為,地產中介的市場準入門檻低,必然決定了,其從業(yè)人員的進入該行業(yè)的門檻也不高!所以,進入這個地產中介行業(yè)的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
3.無政府部門強有力的監(jiān)管。
三.解決方法
1.一家公司想要在這個地產行業(yè)中脫穎而出就必須重視員工管理,提高員工的服務水平,從而提高整間公司的競爭力。
2.要有職能部門給予政策上的支持。對在房管部門已登記備案的中介機構及其
從業(yè)人員到交易中心辦理業(yè)務的辦結時間可適當提前。
第五篇:石結構房屋抗震設防情況調查報告
---漳浦縣地震辦張有嘉
一、漳浦縣地震災害背景
(一)、漳浦縣基本情況:漳浦縣地處我國東南沿海地震帶,位于北緯23度43分~24度21分,東經(jīng)117度24分~118度02分??h域東西寬57.3公里,南北長63.5公里。土地面積1981平方公里。地勢依山傍海,西北高而東南低,依次作山地—丘陵—臺地—平原的梯狀分布。中低山屏障于西北與西南,屬博平嶺山脈向南延伸支脈,最高峰為石屏山、雀目山,海拔分別為1006米、1005米。東瀕臺灣海峽,北以陳倉嶺與龍海市毗鄰,西以摩頂山、石屏山與平和縣相連,西南以雀目山為界與云霄縣接壤,南與東山縣隔東山灣相對,陸路距漳州市52公里,距廈門市136公里,距廣東汕頭市166公里。2011年,全縣轄16個鎮(zhèn),4個鄉(xiāng)(其中2個畬族鄉(xiāng)),11個農林鹽茶場,285個行政村,15個居委會,77個作業(yè)區(qū)(工區(qū)),人口82.5萬,全縣國內生產總值111.62億元,工業(yè)總產值79億元。
(二)、漳浦縣區(qū)域地震構造背景:漳浦縣在地質構造上,位于歐亞板塊東南緣。縣域內80%面積全為燕山期花崗巖及火山巖出露,另有新生代玄武巖出露,中生代磷屑巖少許,此外尚有更新、全新世堆積物。區(qū)內斷裂構造發(fā)育,主要受北東向和北西向兩組斷裂活動控制,形成北東向縱切成條,北西向橫切成塊的復雜地質構造格局。北東向長(樂)詔(安)斷裂帶穿越漳浦縣東部,長詔斷裂北起浙江經(jīng)長樂、詔安,進廣東陸豐入海,全長500公里,是我國東南沿海著名地震帶,漳浦縣處于其中段。在漳浦海域中,尚有一條大致平行長詔斷裂帶的牛山島—兄弟嶼斷裂。該斷裂北起平潭牛山島,經(jīng)莆田南日島、惠安烏丘嶼、泉州海外、廈門海外、漳浦海外到東山兄弟嶼,后進廣東南澎嶼,全長660公里。該斷裂處于大陸斜坡50米等深線處,系大陸斜坡與海盆接洽處。歷史上曾發(fā)生3次7級以上地震,包括泉州海外16XX年的8.0級地震、東山南澳16XX年的7.0級地震和1918年的7.3級地震,近年來漳浦海外地震也與此有關。北西斷裂出現(xiàn)較多,分布較廣,大多為北西310°左右,它控制了溫泉點的分布,各為沙西海月巖、沙西院前、盤陀雀埔、石榴象牙、石榴東山、舊鎮(zhèn)海水溫泉等,北西向斷裂生成明顯較晚。除外,有南北向斷裂少量。
(三)、漳浦縣近20年來受地震影響情況:漳浦縣地質結構復雜,近時代的地殼活動主要表現(xiàn)為升隆運動和斷裂運動,存在發(fā)生中強地震的地質構造背景;又與地震高發(fā)區(qū)臺灣隔海相望,經(jīng)常受其震波威脅,是國務院確定的21個地震重點監(jiān)視防御區(qū)之一,一般建筑物的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上世紀90年代以來,1994年9月16日臺灣海峽南部的7.3級地震、1999年9月21日臺灣南投的7.6級地震、XX年3月31日臺灣花蓮的7.3級地震、XX年5月27日漳浦縣近海域的4.7級地震、XX年8月6日漳浦縣近海域的4.2級地震、XX年5月30日漳浦縣海域的4.6級地震、2011年7月5日長泰的4.6級地震,均對漳浦縣有較大的影響,但沒有給我縣造成人員財產損失。
二、漳浦縣舊石結構房屋基本特點
漳浦縣花崗巖石材資源十分豐富,用石條材砌房屋有就地取材、價格低廉、施工方便、經(jīng)久耐用、防風保溫性能良好等優(yōu)點,長期以來便是當?shù)氐闹饕ㄖ牧?,特別是上世紀70--80年代,新建農居基本是石結構房屋,已形成風格獨特的地區(qū)性建筑,約占閩南地區(qū)石結構房屋的半壁江山,呈現(xiàn)面積多、分布廣的特點。
(一)、面積多、分布廣。據(jù)XX年不完全統(tǒng)計,我縣現(xiàn)有石結構房屋約86562幢,建筑面積約929萬平方米,基本上是上世紀70--80年代建造的。還有磚木結構房屋約566萬平方米,預制板房約50萬平方米,磚混結構房屋約310萬平方米,框架結構房屋約110萬平方米,其他結構房屋約86萬平方米。石結構房屋建筑面積約占全縣房屋建筑面積2051萬平方米的45%。估計居住人口約30萬人,占全縣總人口82.5萬人的36%。我縣石結構房屋以一至二層為主,大多數(shù)分布在農村(特別是沿海鄉(xiāng)鎮(zhèn))各自然村,約占全縣石結構房總數(shù)的90%以上。三至五層石結構房多數(shù)為公建房,以縣城居多,但占縣城石結構房的比例尚少數(shù)。
(二)、各鄉(xiāng)鎮(zhèn)場石結構房面積初步統(tǒng)計見附表。
(三)、房屋特點。漳浦縣舊石結構房屋平面布置多為一字型,沿縱軸方向有3~5個開間;部分石結構房屋平面為п形,在正房兩側接建廂房,墻體多采用有墊片干砌甩漿法砌筑,石材多為粗石料。早期建造的石結構房屋,條石斷面多為25厘米見方,且多采用條石樓板(樓板長者可達4~5米),后期建造的石結構房屋,條石斷面尺寸有所減小,多為18~20厘米,部分采用混凝土樓板。墻體砌筑勾縫砂漿多用水泥、粘土混合砂漿,強度指標不超過2mpa。部分石結構房屋在一層有用細加工石梁石柱砌筑的外廊;有些用作門市房的石結構房屋,臨街一面也采用石梁形成大面積門洞;3~5層石結構房屋的樓板多為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板或預制混凝土空心板,多數(shù)設混凝土圈梁。墻體多用毛料石條材,使用鋪漿加墊片方法砌筑,砂漿強度為2.5~5.0mpa。少量石結構房屋承重墻體和柱采用細料石砌筑??h城部分石結構房屋,平面布置類似于公寓套房,層數(shù)2~3層,墻體仍采用粗料石加墊片干砌甩漿法砌筑,部分樓板、樓梯采用條石板,一般未設圈梁,砌筑砂漿強度不超過2.5mpa。二層的石結構房屋,墻體多數(shù)采用粗料石加墊片干砌甩漿法砌筑,上世紀70--80年代基本采用條石樓板,未采取圈梁等抗震構造措施。這類房屋墻體較薄弱且抗震強度低,延性變形能力不足,構造整體性差,在遭遇地震作用時,上述構造缺陷顯然是抗震薄弱環(huán)節(jié);漳浦縣城鄉(xiāng)90年代新建石結構房屋逐漸用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板加圈梁代替條石樓板,近10年來多數(shù)采用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樓板加圈梁等抗震構造措施,近年來新建石結構房屋的樓板、樓梯基本采用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板加圈梁,抗震強度明顯提高。
三、漳浦縣現(xiàn)有石結構房屋抗震試驗結論
1998年,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根據(jù)漳浦縣村鎮(zhèn)現(xiàn)有石結構房屋的一般、主要特征,以墻體用條形粗石料砌筑,采用有墊片干砌甩漿法施工,樓板、屋面采用條石板,不設圈梁和構造柱,墻體勾縫抹面使用2.5mpa的混合砂漿的兩層石結構民居作為實驗研究的對象進行抗震試驗。試驗結果是:在6度地震作用下,石結構房屋可保持完好或基本完好狀態(tài),房屋個別部位可能產生短小、細微裂縫,但不影響使用功能。在7度地震作用下,房屋底層局部墻體砌縫開裂,發(fā)生輕微到中等程度的損壞,房屋仍可維持使用,但震后應予修復。在8度地震作用下,房屋一、二層墻體砌縫大量開裂,裂縫貫通,料石移位,墻體近松散狀,處于瀕臨倒塌的危險狀態(tài),已不能居住,震后需拆除重建。其中的石樓板、石梁、石樓梯是十分危險的受力構件,在意外地震動作用下容易發(fā)生斷裂。石結構房屋抗剪強度低,整體性差是其固有弱點。尤其在不設圈梁的情況下,條石樓板和預制混凝土樓板與墻體連接薄弱,搭接長度小易發(fā)生移位和坍塌,與墻體相比,是更突出的薄弱環(huán)節(jié)。
綜上所述,現(xiàn)有石結構房屋滿足基本烈度7度區(qū)的三級抗震設防水準是十分免強的,在基本烈度8度區(qū)是不符合抗震設防要求的,應采取適當可行的措施,改進現(xiàn)有石結構房屋的設計和施工方法。
四、在已往發(fā)生的地震事件中,石結構房屋遭受破壞的情況
在以往的中、外地震中,石結構房屋的破損屢見不鮮,但破壞程度因石材、粘接材料、砌筑方法、構造特點、場地條件和地震強度特性不同而存在差異。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砌石房屋倒塌181幢,倒塌率為53%。16XX年泉州海外8級地震中,泉州大部分砌石房屋倒塌。
五、漳浦縣石結構房屋設計與施工的改進措施
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根據(jù)漳浦縣城鄉(xiāng)現(xiàn)有石結構房屋存在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參照已有的抗震經(jīng)驗進行改進并做抗震試驗,得到的結論是:對于一、二層砌石民居,通過改善墻體砌筑方法、提高砌筑砂漿強度等級、采用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樓板或預制鋼筋混凝土樓板加圈梁,能有效地提高其抗震能力。在采用以上措施之后,即使不設構造柱,房屋也可滿足基本烈度6~8度區(qū)-般(丙類)建筑的抗震設防要求。換言之,在6度和7度地震作用下,可保持完好或基本完好狀態(tài),可保持使用功能;在8度地震作用下,房屋將發(fā)生輕微或不超過中等程度的破壞,經(jīng)修復仍具使用功能;在9度地震作用下,房屋將發(fā)生中等程度以上的破壞,但不會倒塌。更具體地說,為提高一、二層砌石房屋的抗震能力達到上述目標,石墻墻體應優(yōu)先采用有墊片鋪漿法砌筑,也可采用有墊片塞漿法砌筑,前者提高強度更為有效,但不應使用傳統(tǒng)的有墊片干砌甩漿砌筑方法。砌筑砂漿強度等級不應低于m5.0。樓板、屋面可使用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樓板或預制鋼筋混凝土樓板加圈梁,嚴禁使用條石樓板及大跨石梁。其它有關結構設計的一般規(guī)定和材料要求可遵照《石結構房屋抗震設計規(guī)范》dbj13-11-93執(zhí)行。
三、有關農村民居建設管理的幾點建議
由于漳浦縣石結構房屋面積大,分布廣,大部份分布在農村自然村社,居住人口多,改造難度大。經(jīng)過幾年來的下鄉(xiāng)調查,在各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的重視下,農村新建民居正在發(fā)生可喜的變化。一是有關部門不再批準達不到抗震設防要求的新建石結構房屋;二是經(jīng)過幾年來的宣傳教育和抗震技術指導,群眾的防震減災意識得到顯著增強,新建房屋采用磚混結構的越來越多,新建石結構房屋的樓板、樓梯也使用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板加圈梁,很少在原來達不到抗震設防要求的舊石頭房上加層,已經(jīng)沒有發(fā)現(xiàn)新建預制板房。但是新建民居中還存在不少薄弱環(huán)節(jié),部分村民由于受資金制約,新建民居質量達不到抗震設防要求。建議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更加深入調查研究,制定更完善的措施加以引導,逐步加固或改建。
(一)、要把好審批關??h國土、建設部門及各鄉(xiāng)鎮(zhèn)場要把好審批第一關,嚴禁在條石樓板及大跨石梁上加層新建房屋,對新建房屋達不到抗震設防要求的不給予批準,對拆除舊石結構房屋改建為磚混或框架結構的給予簡化審批手續(xù)及減免收費。
(二)、要出臺改建或加固優(yōu)惠政策。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扎實做好現(xiàn)有石結構房震害預測,推行易被群眾接受的抗震加固措施。盡早出臺漳浦縣石結構房屋拆除改建或加固的優(yōu)惠政策,鼓勵群眾自行改建或加固石結構房屋,制定切實可行的管理制度,杜絕新建達不到抗震設防要求的民居。
(三)、要加強農村民居抗震設防技術宣傳指導??h宣傳、國土、建設、科技、地震等部門及各鄉(xiāng)鎮(zhèn)場要充分利用群眾喜聞樂見的載體和形式,加大防震減災及農村民居抗震設防技術宣傳指導力度,進一步增強群眾的防震減災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