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莫言師傅越來越幽默 中英翻譯
《師傅越來越幽默》(2001)序言:任何作家從事這一行業(yè)都有自己的理由,我也不例外。但我為什么成了這種作家,而沒有成為海明威或者??思{那樣的作家,我想是和我的童年經(jīng)歷分不開。我的寫作生涯受益于我的童年,它幫助我一直在這條道路上繼續(xù)走下去?;仡?0多年前,也就是20世紀60年代初期,那是現(xiàn)代中國歷史上最奇異的一段時期,人們經(jīng)歷著史無前例的狂熱。一方面,整個國家經(jīng)濟停滯,人民貧困,人們缺吃少穿,終日掙扎在生死線上;另一方面,那個時代的人有著強烈的政治熱情,挨餓的人民勒緊褲腰帶也要追隨黨的共產(chǎn)主義實踐。那時我們相信,雖然忍饑挨餓,但我們是世界上最幸運的人。我們相信世界上2/3的人民都生活在悲慘之中,我們的神圣使命就是把他們從水深火熱中拯救出來。直到80年代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我們才最終開始面對現(xiàn)實,仿佛大夢初醒。
From the preface to “Shifu, You’ll Do Anything for a Laugh”(2001)Every person has his own reasons for becoming a writer, and I am no
exception.But why I became the sort of writer I am and not another Hemingway or Faulkner is, I believe, linked to my childhood experiences.They have been a boon to my writing career and are what will make it possible for me to keep at it down the road.Looking back some forty years, to the early 1960s, I revisit one of modern China’s most bizarre periods, an era of unprecedented fanaticism.On one hand, those years saw the country in the grips of economic stagnation and individual deprivation.The people struggled to keep death from their door, with little to eat and rags for clothes;on the other hand, it was a time of intense political passions, when starving citizens tightened their belts and followed the Party in its Communist experiment.We may have been famished at the time, but we considered ourselves to be the luckiest people in the world.Two-thirds of the world’s people, we believed, were living in dire misery, and it was our sacred duty to rescue them from the sea of suffering in which they were drowning.It wasn’t until the 1980s, when China opened its door to the outside world, that we finally began to face reality, as if waking from a dream.《酒國》(2000)
門窗嚴絲合縫,密封很好。丁鉤兒周身發(fā)癢,汗在臉上爬。他聽到平頭友善地說:“您不要著急,心靜自然涼?!?/p>
丁鉤兒耳朵里有嗡嗡的響聲,他想到蜜蜂。蜂蜜。蜜餞嬰兒。此行任務重大,不敢馬虎。窗玻璃似乎在微微顫抖。幾架巨大的機械,在窗戶外的天地間緩慢地、無聲無息地移動著。他感到自己在一個水柜里,像一條魚。那些礦山機械是黃色的。黃色令人昏昏欲醉。他努力諦聽著礦山機械的聲音,但任何努力都是徒勞。
From “Republic of Wine”(2000)
The office was hermetically sealed by perfectly dovetailed doors and
windows.Once again Ding Gou’er started to itch all over, and rivulets of sweat ran down his face.He heard Crewcut say consolingly:
“Don’t worry, you’ll cool off as you calm down.”
A buzzing filled Ding Gou’er’s ears.Bees and honey, he was thinking, and honeyed infants.This mission was too important to be undone by carelessness.The glass in the windows seemed to vibrate.In the space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outside the room, large rigs moved slowly and noiselessly.He felt as if he were in an aquarium, like a pet fish.The mining rigs were painted yellow, a numbing color, an intoxicating color.He strained to hear the noise they made, but no dice.《豐乳肥臀》(2004)
日本人的馬隊沿著河灘往東跑下去,跑到上官來弟她們放鞋子的地方,齊齊地勒住馬頭,穿過灌木叢爬上了大堤。她看不到日本馬隊了。她看到河灘上躺著那匹死去的大花馬,碩大的頭顱上沾滿黑血和污泥,一只藍色的大眼珠子,悲涼地瞪著湛藍的天空。那個白臉的日本兵半截身子壓在馬腹下,趴在淤泥上,腦袋歪在一側,一只白得沒有一點血色的手伸到水邊,好像要從水里撈什么東西。清晨光滑平坦的灘涂,被馬蹄踐踏得一塌糊涂。河水中央,倒著一匹白馬,河水沖擊著馬尸緩緩移動、翻滾,當馬尸肚皮朝上時,四條高挑著瓦罐般胖大馬蹄的馬腿,便嚇人地直豎起來,轉眼間,水聲混濁,馬腿便掄在水里,等待著下一次直指天空的機會。那匹給上官來弟留下深刻印象的棗紅大馬,拖著它的騎手的尸體,順流而下,已經(jīng)走到很遠的下游,她突然想到,這匹馬很可能要到樊三爺家去找那匹大種馬。她堅決地認為,棗紅大馬是匹母馬,與樊三爺家的公馬是失散多年的夫妻。
From “Big Breasts and Wide Hips”(2004)
The Japanese cavalry unit headed south along the riverbank all the way up to where Laidi and her sisters had left their shoes.There they reined in their
horses and cut through the bushes up to the dike.Laidi kept looking, but they were gone.She then turned to look down at the dead sorrel, its head bloody, its big, lifeless blue eyes staring sadly into the deep blue sky.The Japanese rider lay facedown in the mud, pinned beneath the horse, his head cocked at an awkward angle, one bloodless hand stretched out to the riverbank, as if fishing for something.The horses’ hooves had chewed up the smooth, sun-drenched mud of the shoals.The body of a white horse lay on its side in the river, rolling slowly in the shifting water, until it flipped over and its legs, tipped by hooves the size of clay jugs, rose terrifyingly into the air.A moment later, the water churned and the legs slipped back into the water to wait for the next opportunity to point to the sky.The chestnut horse that had made such an impression on Laidi was already far downriver, dragging its dead rider with it, and she wondered if it might be off looking for its mate, imagining it to be the long-separated wife of Third Master Fan’s stud horse.《生死疲勞》(2008)
我的故事,從1950年1月1日講起。在此之前兩年多的時間里,我在陰曹地府里受盡了人間難以想象的酷刑。每次提審,我都會鳴冤叫屈。我的聲音悲壯凄涼,傳播到閻羅大殿的每個角落,激發(fā)出重重疊疊的回聲。我身受酷刑而絕不改悔,掙得了一個硬漢子的名聲。我知道許多鬼卒對我暗中欽佩,我也知道閻王老子對我不勝厭煩。為了讓我認罪服輸,他們使出了地獄酷刑中最歹毒的一招,將我扔到沸騰的油鍋里,翻來覆去,像炸雞一樣炸了半個時辰,痛苦之狀,難以言表。鬼卒還用叉子把我叉起來,高高舉著,一步步走上通往大殿的臺階。兩邊的鬼卒嘬口吹哨,如同成群的吸血蝙蝠鳴叫。我的身體滴油淅瀝,落在臺階上,冒出一簇簇黃煙……
From “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2008)
My story begins on January 1, 1950.In the two years prior to that, I
suffered cruel torture such as no man can imagine in the bowels of hell.Every time I was brought before the court, I proclaimed my innocence in solemn and moving, sad and miserable tones that penetrated every crevice of Lord Yama’s Audience Hall and rebounded in layered echoes.Not a word of repentance
escaped my lips though I was tortured cruelly, for which I gained the reputation
of an iron man.I know I earned the unspoken respect of many of Yama’s
underworld attendants, but I also know that Lord Yama was sick and tired of me.So to force me to admit defeat, they subjected me to the most sinister form of torture hell had to offer: they flung me into a vat of boiling oil, in which I tumbled and turned and sizzled like a fried chicken for about an hour.Words cannot do justice to the agony I experienced until an attendant speared me with a trident and, holding me high, carried me up to the palace steps.He was joined by another attendant, one on either side, who screeched like vampire bats as scalding oil dripped from my body onto the Audience Hall steps, where it
sputtered and produced puffs of yellow smoke.With care, they deposited me on a stone slab at the foot of the throne, and then bowed deeply.
第二篇:莫言簡介翻譯
莫言簡介翻譯
Mo Yan(a pseudonym for Guan Moye)was born in 1955 and grew up in Gaomi in Shandong province in north-eastern China.His parents were farmers.As a twelve-year-old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he left school to work, first in agriculture, later in a factory.In 1976 he joined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nd during this time began to study literature and write.His first short story was published in a literary journal in 1981.His breakthrough came a few years later with the novella Touming de hong luobo(1986, published in French as Le radis de cristal 1993).In his writing Mo Yan draws on his youthful experiences and on settings in the province of his birth.This is apparent in his novel Hong gaoliang jiazu(1987, in English Red Sorghum 1993).The book consists of five stories that unfold and interweave in Gaomi in several turbulent decades in the 20th century, with depictions of bandit culture,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and the harsh conditions endured by poor farm workers.Red Sorghum was successfully filmed in 1987, directed by Zhang Yimou.The novel Tiantang suantai zhi ge(1988, in English The Garlic Ballads 1995)and his satirical Jiuguo(1992, in English The Republic of Wine 2000)have been judged subversive because of their sharp criticism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Fengru feitun(1996, in English Big Breasts and Wide Hips 2004)is a broad historical fresco portraying 20th-century China through the microcosm of a single family.The novel Shengsi pilao(2006, in English 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 2008)uses black humour to describe everyday life and the violent transmogrifications in the young People's Republic, while Tanxiangxing(2004, to be published in English asSandalwood Death2013)is a story of human cruelty in the crumbling Empire.Mo Yan's latest novel Wa(2009, in French Grenouilles 2011)illuminates the consequences of China's imposition of a single-child policy.Through a mixture of fantasy and reality, historical and social perspectives, Mo Yan has created a world reminiscent in its complexity of those in the writings of William Faulkner and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at the same time finding a departure point in old Chinese literature and in oral tradition.In addition to his novels, Mo Yan has published many short stories and essays on various topics, and despite his social criticism is seen in his homeland as one of the foremost contemporary authors.莫言(原名管謨業(yè)),1955年出生并成長于中國東北部省份山東省高密縣的一個農民家庭,12歲的時候因文革輟學,起先務農,之后進入工廠工作。1976年,他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由此開始了文學學習與創(chuàng)作生涯。他的首部短篇小說于1981年發(fā)表在一本文學雜志上。幾年之后,他的中篇小說《透明的紅蘿卜》(1986年發(fā)表,法文版Le radis de cristal于1993年出版)使他迎來了文學生涯的首個突破。
在其作品中,莫言常以他成長的省份為背景,以年少時的經(jīng)歷為素材。這一特點在他的小說《紅高梁家族》(1987年發(fā)表,英文版Red Sorghum于1993年出版)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本書由五個20世紀動蕩的幾十年里發(fā)生在高密縣的故事構成,情節(jié)錯綜復雜,循序展開。故事中包括了對土匪文化的刻畫,日軍的占領和貧苦農民所忍受的嚴酷條件。張藝謀于1987年根據(jù)該小說執(zhí)導拍攝電影《紅高粱》,獲得了巨大成功。小說《天堂蒜薹之歌》(1988年發(fā)表,英文版The Garlic Ballads于1995年出版)和諷刺小說《酒國》(1992年發(fā)表,英文版The Republic of Wine于2000年出版)因表達了對當代中國社會的激烈抨擊而被視為其顛覆性的作品。
《豐乳肥臀》(1996年發(fā)表,英文版Big Breasts and Wide Hips于2004年出版)是一幅宏偉的歷史壁畫,它以一個家庭為縮影展示了20世紀中國的政治形態(tài)。
小說《生死疲勞》(2006年發(fā)表,英文版Big 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于2008年出版)采用黑色幽默的手法描繪了新中國時期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社會的巨變,而《檀香刑》(2004年發(fā)表,英文版Sandalwood Death將于2013年出版)則講述了一個瀕臨崩潰的帝國中殘酷人性的故事。莫言的最新力作《蛙》(2009年發(fā)表,法文版Grenouilles于2011年出版)闡述了中國強制實施計劃生育政策所帶來的后果。
通過一種魔幻與現(xiàn)實,歷史與社會的結合,莫言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世界,這個世界使人想起威廉???思{和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作品中盤根錯節(jié)的故事。與此同時他也找到了一個古代中國文化和口頭傳統(tǒng)的結合點。除了小說之外,莫言還發(fā)表了諸多主題多樣的短篇小說和文章。即使他是一位頗具爭議的作家,卻依舊是當代中國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第三篇:莫言的幽默
三十秒幽默
每天三十秒 · 輕松一整天
莫言的幽默
三十秒幽默 2012/10/17 莫言,等于無語。用莫氏的語言說,就是“閉住嘴巴,省出力量來思考?!?/p>
莫言獲獎了,可大家不是緘默不語,而是一片嘩然,還有一片鬧騰的。更有奇怪的,居然前前后后都懷疑莫言獲獎??磥泶蠹覍τ谥Z貝爾文學獎,還真是缺少掃盲,缺少理解。還是莫言自己說得好,這只是一次文學評獎,是文學院的評委們評獎,不是我們這里的網(wǎng)絡投票,也不是領導組織的評獎。
還有一點奇怪的,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大陸人士,莫言也不是第一人,就這幾十年里,和平獎是有三個,似乎都引起了政府的“抗議”,說是干涉“內政”了。其實,我覺得,心態(tài)放平,這其實只是一個諾貝爾專項獎評獎委員會的評獎,也許代表了評委們的價值取向和審美趣味,但是要說有多少政治的內涵,即便有,也不多,即便有政治的動機不純,也是一群書生的政治游戲,沒有什么大不了的。
更為奇怪的是,十二年前,也有一位中國大陸的中文作家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但是似乎有關當局也很不高興,也是以“干涉什么”為由,還在大報上振振有詞地批評,居然還影響了經(jīng)濟的交往。這真是讓人想起“瘋狂的石頭”的電影寓言,這不是“瘋狂的文學”么? 同樣的,慕言獲獎了,很多人煞有介事地發(fā)信祝賀??墒窃诖酥澳兀窖缘男≌f可是被大肆地批評過啊,連責任編輯也收到前所未有的莫名其妙的“株連”。當然,連雪批評和不斷的懲罰,連作家本人都有些郁悶和不自信了,大有“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的況味了??墒?,等到挪威的聲音宣布了,好多人卻轉瞬間變了色,滑稽,怪誕,魔幻,好在莫言自己也是魔幻怪誕派的小說家,不然,還真適應不過來。這說明,我們很多人,其實根本就不懂文學藝術,或者根本上就沒有把文學藝術當成文學藝術,這就是“文革”那個可笑的罪惡的時代留給我們的遺產(chǎn),深層次的遺產(chǎn)。這幫人,除了海認得幾個漢字,他們對于文學藝術的理解力和判斷力、審美能力,其實還遠遠比不上“講話”,連門兒都沒有摸到,卻還是喋喋不休地,說這個不是文學,這個不是本來面目??
有幾個老八路,也來審視莫言的小說,說是這哪里是小說,這哪里是當年的歷史,這哪里是我們的革命歷史??云云。這里,有幾個問題需要澄清(不是“蹬清”!他們每次作報告的時候都是念成“蹬清”的,而不是“澄清”?。?/p>
一是,小說,如果有,究竟是怎么樣的呢?馬克思好像也沒有定義過,甚至也沒有時間涉及過,討論過;就是“講話”里,也來不及定義過?。?/p>
三十秒幽默
每天三十秒 · 輕松一整天
二是,似乎這些老八路除了善于端起槍靶把頭殺敵,還有無所不能的,連小說也是在行的,好像他們對于小說的把握和理解,比莫言還能耐?!@就有點可笑了,在我這個外行,因為我就不知道究竟什么樣的是小說,什么樣的不是小說,我經(jīng)??吹交蛘咦x到一些人的報告講話到像是小說,而寫的小說呢,卻像是報告和講話,就像是看到活人像是僵,而殯儀館的僵尸卻更像是活人,差不多這樣的情形很不少。
三是,小說和歷史的分別問題。寫小說的,難免要牽涉到人物和事件,還有時間上的問題,地域上的問題,這小說跟歷史難免會有“交集”。但是,小說絕不是歷史,歷史也不會是小說,即便是歷史小說也不全是歷史,更不全是小說。歷史小說是把歷史寫成了小說,小說里糅合進了歷史的人物和故事。當然,歷史里邊可以有小說的甚至是戲劇性的寫法,比如是司馬遷的《史記》里邊狀寫的很多的歷史畫面,大家最為熟知的《鴻門宴》,我想,司馬遷是沒有“親歷親見”的,固然嘛有“采訪”,但也不排除司馬遷的文學的筆法和風致;還有劉向寫的《戰(zhàn)國策》,也難免,比如大家熟知的“荊軻”的故事,也是“有板有眼”的,描摹得“惟妙惟肖”、“活龍活現(xiàn)”的,我也相信,劉向也沒有“在現(xiàn)場”呢。但是,我們很多人,很多時候,是把小說,特別是涉及到歷史的歷史小說當成“歷史教科書”來讀了,典型的例子是《三國演義》,沒有看到“演義”這個詞,只看到“三國”,當成了《三國志》,所以更多的人讀完或者看了電視劇《三國演義》,就來大談“三國”了,這不是很滑稽么?即便是《三國志》,也是陳壽寫的“三國志”啊,未必就事事都千真萬確了,比如“赤壁之戰(zhàn)”,王粲的描述卻是大大的“輕描淡寫”了的:曹操進軍至江上,欲從赤壁渡江。無船,作竹椑,使部曲乘之,從漢水來下大江,注浦口。未即渡,周瑜又夜密使輕舸百艘燒椑,操乃夜走。曹公赤壁之敗,至云夢大澤,遇大霧,迷道。建安七年,鄴中大饑,米一斛二萬錢??
四是,一個作家寫的某地的小說,也未必要那么“較真”,魯迅早就說,寫一個人,可能取的是張三的鼻子、李四的眼睛、王老五的嘴巴等等,如是而已。怎么會有人就把小說當成是歷史來看呢?即便是小說里寫了“你爸爸”,也未必就是生活中的“你爸爸”啊。理解文學之難,還真不是一般人的問題,就是小說家、作家群自己人,也未必不落窠臼,不落俗套。有人讀白居易的寫杜甫草堂的詩,就還真去成都“現(xiàn)場考察”了,說是那里沒有“林壑”,可見白居易寫的并非杜甫草堂,而是別處云云,這就根本上離開了詩歌之道了。還有很多,不一一例舉了??傊?,我們,一般人,對于文學和詩歌的理解,還真有些距離,大概是文革搞久了,口號喊多了,語錄書讀蠢了。好在莫言還真幽默,自自己獲諾獎,前前后后,議論場中的言語,官方的,非官方的,網(wǎng)絡的,平面的,就像是一面鏡子,照見了這個社會的世態(tài)人情,也照見了自己。
也還有人習慣性地提問,問莫言先生,諾獎的這七百五十萬將派作何用場,莫言也許是早有準備,也許是口不擇言,也許是不假思索,就回答了,說是要利用者750萬元去北京買 三十秒幽默
每天三十秒 · 輕松一整天
一套很大的房子。有心人立馬提醒莫言先生,北京的房子每平米五萬哦,就是七百五十萬,不吃不喝,不請客不送禮,不招待,也還只能買一百二十坪的房子喔,不是大房子哦?? 呵呵,文學的諾獎,應該是這世界上目前文學界的最高獎項了,好比是奧運會的冠軍是體育比賽里邊的最高獎項一樣,我看。但是,時至目前,還沒有一個單位,也沒有一個企業(yè),更沒有一個組織表示要給——莫言先生一套住房和一款豪車的獎勵,更沒有聽說過中國文聯(lián)要給莫言先生五百萬或者一千萬的獎勵啊。
所以,莫言先生說要去北京買房,記者們就笑了,莫言先生,真不愧是“魔幻主義”小說作家,還真不失其小說家的幽默。
最后,老實地說,我沒有讀過莫言的小說,也沒有看過莫言的小說拍成的電影——真是有些抱歉,有時間一定去拜讀和欣賞。但是,我真心覺得莫言的獲獎,是中國白話文學,自五四以來——或者更早,有人建議從明末清初算起?!陌自捨膶W在世界文學史上的一次華麗的轉身。須知,中國的古典文學,傳統(tǒng)文學的光芒和絢麗,在世界文學史上,那是無出其右者,而白話文學,魯迅先生當年就很自謙,后來更無人敢“問鼎中原”,直到高行健先生于十二年前,破歷史之天荒,獲得當?shù)闹Z貝爾文學獎,繼之而起,就是2012年的莫言了。相信,今后,不獨小說,還有其他的文學樣式,也將為世界所公認,不必妄自菲薄,但須繼續(xù)努力。我們必須承認,以中文漢字為主的東方世界與以拉丁文字母及其派生的各種字母為語言要素的西方世界,之間的距離還是蠻遠的,不必諱言,一個是直行書寫的,一個橫著書寫的,即便之中國大陸改從了橫行書寫,從左到右,但是漢字的獨特的書寫結構和書寫習慣于書法魅力,仍然使得漢字世界有些讓人有超然物外之感。
以我粗淺的觀察,中國獨有的華文漢字文化,幾乎是五千年經(jīng)久不衰,久經(jīng)不息,歷久彌深,歷久彌堅,尤其令人喟嘆者,大抵有四大法寶:一是漢字,方塊字;二是毛筆書法;三是中國人獨有的飲食工具:筷子;四是中文語言文學中特有的對偶對仗形式和風格。有這四樣,就足以保證中華漢字文明體系獨立完整地繁衍生息。
第四篇:莫言
PART1莫言獲諾獎新聞發(fā)布會現(xiàn)場實錄
法新社:中國的一些藝術家說莫老師和共產(chǎn)黨的關系有些密切,比如說你抄寫了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有一個藝術家說,莫老師站在權力的角度去談社會。我想問莫老師對這樣的評語有什么看法?
答:諾貝爾文學獎是文學獎,不是政治獎。諾貝爾文學獎是站在全人類的角度上評價一個作家的創(chuàng)作,是根據(jù)它的文學的氣質和文學的特質決定是不是給他獎項。在諾貝爾的歷史上,像薩特,就是你們法國的共產(chǎn)黨員。像肖洛霍夫是蘇聯(lián)的共產(chǎn)黨員,他們的作品依然是經(jīng)典,依然在被千百萬人閱讀。我在中國工作過,我在共產(chǎn)黨領導的中國里面寫作,但是我的作品是不能用黨派來限制的。我的寫作從80年代拿起筆來,很明確的,站在倫理的角度上,寫人的情感,人的命運,早已突破了階級的和政治的界限。也就是說我的小說是大于政治的。
很多人認為我和共產(chǎn)黨的關系比較密切,就不應該獲得這個諾貝爾文學獎,我覺得這也是很難有說服力的。這一次瑞典文學院把這個獎授給了我,我覺得這是文學的勝利,而不是政治政權的勝利。如果說是政治政權的勝利,那我只能是不能得這個獎。我得了這個獎,說明瑞典文學院比發(fā)這些議論的人要高明。這是一個文學的獎項。
莫言:我不希望引起什么“莫言熱”,如果不幸引起的話,我希望這個熱盡快地冷卻,頂多一個月,大家趕快忘掉。由此會不會引起一種文學的熱情?這是我很期待的。
莫言:我離開了國家干嗎,我連高密都不想離開,我就想呆在高密這個地方,因為這個地方生我養(yǎng)我,我熟悉這個地方,這里的食物特別適合我,所以我不會離開這個地方。而且我也認為一個人他有各種各樣選擇的自由,現(xiàn)在離開中國到國外去生活去寫作,我覺得也很好。有的人選擇留在他的故土寫作這也很好,你不要認為誰出去了誰不愛國,誰沒出去誰就是愛國,這都是非常片面的認識。誰愿意走就走,誰不愿意走也不要強迫人家走。我們過去一句話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是孔夫子的教訓。我覺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對的,己之所欲強施于人就對了嗎?
南都社論:莫言獲獎,文學的,世界的 諾貝爾文學獎花落中國,莫言因其作品“很好地將魔幻現(xiàn)實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結合在一起”,成為諾貝爾文學獎中國籍作家第一人,填補了中國文學界的空白。對于有著兩千年文學傳統(tǒng)、急切融入世界的國度而言,這無疑是一件大事。
諾貝爾獎的符號意義,早已為輿論所津津樂道,它和奧運會、世博會等盛事一道,為民眾所翹首以盼。而不同于后兩者,諾貝爾獎情結維系了更為復雜、糾結的國民心態(tài):崛起之中國并非簡單的國力強盛所能支撐,不只是實現(xiàn)共同富裕之理想,更有待個體提升獨立性與創(chuàng)造力。從這種角度看,諾貝爾獎情結背后的國民焦慮,可追溯至19世紀,啟蒙與救亡之際,梁啟超提出新民說,魯迅致力于改造國民性,對于如何改善國家命運,中國精英先后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就在諾貝爾文學獎結果公布前,這種焦慮仍然在網(wǎng)絡四處彌漫。博彩公司青睞莫言,反而讓很多人擔心,這個沒有潛規(guī)則傳統(tǒng)的世界級獎項,將再次與中國作家失之交臂。最終結果使得所有的爭論和分歧暫時中止,人們終于可以松一口氣。
然而,這是一個突破,卻也只是一個艱難的開始。不禁要問,在諾貝爾文學獎出現(xiàn)明顯的“歐洲化”傾向的今天,莫言憑什么獲得評委會的認可?
有必要回溯當代中國文學史,莫言的創(chuàng)作成熟期,恰逢上世紀80年代中國式“文藝復興”。那是一個充滿理想斗志昂揚的黃金年代,至今為無數(shù)文學青年所緬懷。莫言被歸類為“尋根文學”作家,然而,尋根之成功,其作品中所表現(xiàn)的“懷鄉(xiāng)”以及“怨鄉(xiāng)”的復雜情感,絕不只是“愛這土地愛得深沉”的結果。作家的視野離不開社會大環(huán)境,“尋根”之所以被冠以“魔幻現(xiàn)實”,很大程度上受惠于中國與世界的思想交流。在莫言身上,我們看到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式的想象力,美國作家??思{式的顛覆性,我們看到了《百年孤獨》,想起了《喧嘩與躁動》。
80年代,大量西方學術著作、文學作品得以引進中國,并因此開啟了現(xiàn)代乃至后現(xiàn)代風格的文學征程。中國作家融入世界,莫言應該感謝這個開放的思想環(huán)境。以莫言為代表,中國產(chǎn)生了大量才華橫溢、具有世界性高度的作家。關注中國文學的人不會遺忘那時的文學試驗,余華的《在細雨中呼喊》,格非的《褐色鳥群》,馬原的《岡底斯的誘惑》,以“先鋒文學”為代表,大量作家留下了屬于他們的時代激情;當然,我們還會想起那個高呼“我不相信”的北島,幻想“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海子,以及那個“用黑色的眼睛尋找光明”的顧城。
這批作家們的創(chuàng)作既受惠于西方的智慧,亦是回歸由“五四運動”所打造的20世紀的文學盛世。以莫言為代表,作家們顛覆了中國延續(xù)幾千年的文學傳統(tǒng),他們擺脫了文學傳統(tǒng)中僵硬的“文以載道”,激活了文學傳統(tǒng)中激情的“詩以言志”,呈現(xiàn)出個體的關懷和對形而上的思考。
誠如2008年被授予“華語文學傳媒大獎·杰出成就獎”時評委的授獎詞所言,莫言的作品“說出的是他對民間中國的基本關懷,對大地和故土的深情感念”。然而關懷腳下的土地之余,莫言又主張關注“那種與眾不同的、表現(xiàn)出豐富的個性特征的生活”,追求寫作的“個性化”。在現(xiàn)實與歷史、個人與社會的交融中,我們不難看出莫言的成功,不僅因為他看到了中國,更因為他看到了世界。正如中國作協(xié)的賀辭所說:“莫言的獲獎,表明中國文學所具有的世界意義。”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不僅是作品價值的獲勝,也并非證明寫作方法的技高一籌,而是不同思想相互溝通相互學習的結果。這是莫言們的成功之道,也是諾貝爾文學獎賦予中國作家所帶來的啟迪。
致淵:以平常心看待莫言獲獎
文學是一種純粹個人化的創(chuàng)作,不是集體的功勞,莫言的作品也只能代表他自己的水平,代表不了其他人。
昨晚,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剛剛揭曉,莫言獲獎,成為首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莫言獲獎,是他個人的榮耀,也是中國文學界的喜事。中國有很多優(yōu)秀的作家,如沈從文等作家也曾經(jīng)非常接近諾貝爾文學獎。莫言獲獎也滿足了很多國人心中的諾貝爾文學獎情結。
不過,諾貝爾文學獎也只是對莫言個人的肯定,這固然會令國人興奮,會對中國文學起到激勵作用,但是,也不妨看淡這個獎項。
事實上,莫言本人和家人對待這個獎項,也都非常淡定,并沒有在諾貝爾文學獎的巨大光環(huán)下,失去平常心。
莫言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表示,“聽到獲獎的消息,我很高興。但是我覺得獲獎并不能代表什么。”莫言說,接下來還是會將大部分精力放在新作品的創(chuàng)作上。莫言的二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對于弟弟得獎自己“很高興”。當被問及是否計劃全家共同慶祝時,他平淡地答道:“這很平常。”
相對于莫言及其家人的平淡,各方局外之人又能否平常心待之?
在莫言獲獎之前,國內各種公共輿論場即充滿了各種爭議,莫言獲獎之后,爭論也沒有停息。在一個多元社會中,有各種不同的意見非常正常,誰也沒有權利強制別人用同一種聲音說話。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是因為諾貝爾獎,莫言也不會成為輿論焦點,一貫低調的他,或許仍然會和火熱的公共輿論場,保持一定的距離。
正如諾貝爾文學獎評委、知名漢學家馬悅然一再所講,諾貝爾文學獎的唯一評判標準就是文學。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因為他個人的文學成就,而不是因為其他。大家既沒有必要將其獲獎過度拔高,也無須上綱上線。(馬悅然于是通過陳文芬表示,“對你們的意外很意外,人家(莫言)的譯本已經(jīng)這么多了?!睋?jù)悉,莫言的《紅高粱》等作品都很為瑞典文壇所看重,《生死疲勞》今年更在哥德堡書展上被隆重推薦,諾獎評委對莫言早已不陌生。)
當然,莫言獲獎或許與中國今日之國際地位有關。近年來中國因為經(jīng)濟的騰飛,而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也引來了對中國作家的關注。如果以此而證明中國文學就怎樣了,則仍然難以擺脫東方主義的窠臼,仍然沒有擺脫“被審視”的心理,還是缺乏文化自信的一種表現(xiàn)。事實上,無論有沒有諾貝爾文學獎的垂青,中國作家和他們的作品質量如何,就在那里。
而且,文學是一種純粹個人化的創(chuàng)作,不是集體的功勞,莫言的作品也只能代表他自己的水平,代表不了其他人。
一個人獲獎,并不必然代表中國文學登上了世界文學之巔;正如無人獲獎,也不必然說明中國文學在世界文學園林里無一席之地。莫言獲獎的最大意義或許是,引導人們重新關注文學,而對更多作家來說,要思考拿什么作品才對得起“作家”的稱號。
董陽:文學,回歸我們的內心
在中國當代文壇,莫言是一位非常有才華的作家,他的小說以異常濃烈的色彩和極具閱讀快感的語言渲染出山東高密鄉(xiāng)村的隱秘世界,這個世界對讀者來說具有觸手可及的質感,常常令人過目難忘,甚至仿佛能夠聞到其中的泥土香,看到那濃郁的高粱地,體驗那似乎夸張變形卻更顯悸動的心理真實。是的,在莫言那里,我們看到了一個與魯迅、趙樹理筆下完全不同的鄉(xiāng)村,那里充滿原始的生命力、野性的思維、對命運無常的悲憫,它觸摸到了意識之下巨大的心理冰山。
莫言并不是每一部作品都令人贊嘆,但他不斷用貌似“癲狂”的語言與現(xiàn)實碰撞,在看似荒誕的表達中透露出隱秘的真實,并陸續(xù)地顯現(xiàn)他內心的世界觀。
“語言的狂歡”成為評論家描述莫言的標準用詞。是的,和其他重要作家一樣,讀者們之所以如此重視莫言,首先是那些作品對漢語表達可能性的新發(fā)現(xiàn)。老子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但總有一些人去挑戰(zhàn)語言的極限,去碰觸語言表達的“天花板”,盡最大可能地傳遞言說者的精微意蘊。
歷史不過百年的現(xiàn)代漢語書面語,也許還是一個孩子,他的成熟需要標桿性作品對語言表達可能性的探索,并為之樹立界石。作為漢語的使用者,我們感謝魯迅、老舍、沈從文那樣的“先行者”,感謝像莫言一樣在中國當代文壇獨樹一幟的賈平凹、余華、王安憶等漢語表達的“探路人”,他們的“粉絲”也許并不比莫言少,他們獲得漢語讀者的評價未必比莫言低,這也印證了諾貝爾文學獎并不推薦所有口味的精神“美食”,更不是絕對的標尺。
偉大的心靈超越語言,這話沒錯,只是,判斷什么是偉大的心靈,人們不總是意見一致,也許這是一次例外。尤其是像莫言那樣以語言見長的作家,我并不認為不熟悉漢語的評委和讀者們能夠通過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外文翻譯獲得那種原汁原味的閱讀體驗,不過那些特定的讀者一定是在其中找到了他們想要的東西。對于真正熱愛閱讀的人,獲獎與否并不會影響他們對文字的喜惡,他們會相信自己的閱讀體驗和獨立判斷,回歸自己的內心。
【莫言:我平時可以是孫子 寫作時色膽包天】作家莫言曾說:一個作家不可能把自己的寫作追求限定在一個什么獎上。該怎么寫,還怎么寫;想怎么寫,就怎么寫。在日常生活中,我可以是孫子,是懦夫,是可憐蟲,但在寫小說時,我是賊膽包天、色膽包天、狗膽包天。
中國籍作家莫言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一個有過先秦諸子、漢唐氣象、宋明風韻的傳統(tǒng)文明古國,一個曾誕生過屈原、李白、杜甫、曹雪芹、魯迅、巴金、茅盾等等燦若星辰的文學巨匠的文化大國,而今,終于和諾貝爾文學獎結緣了
葉小文:莫言獲獎空前不絕后。
莫言獲獎,君有言。
瑞典的評委作何言?授獎詞稱:“莫言將現(xiàn)實和幻想、歷史和社會角度結合在一起。他創(chuàng)作中的世界令人聯(lián)想起??思{和馬爾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時又在中國傳統(tǒng)文學和口頭文學中尋找到一個出發(fā)點。”中國籍作家優(yōu)秀作品當然還有,過去為什么一直不能獲獎?據(jù)說原因之一,是評委不諳中文。真如此,對于一個約占世界1/5人口廣泛使用的語言文字的陌生和冷落,不能不令人遺憾?,F(xiàn)在,隨著中國的和平崛起與廣受矚目,“中國熱”、“中文熱”席卷世界。評委諸君,謝謝你們,顯然你們也重新“尋找到一個出發(fā)點”了。
獲獎者本人作何言?“得了這個獎,并不證明你就是中國最好的作家,這個我心里很清楚,中國作家有很多,寫得好的也有很多……作家最重要的還是作品,不是獎項。能讓他站穩(wěn)腳跟的,還是作家對現(xiàn)實生活的關注,對土地的熱愛,最重要的還是腳踏實地的、勤勤懇懇的、對土地忠誠的寫作態(tài)度?!薄拔蚁氡M快地從熱鬧和喧囂當中解脫出來,該干什么干什么?!鄙圃沾搜裕由骱V之言。始終對祖國懷著真摯情感,與人民大眾保持緊密聯(lián)系,潛心于藝術創(chuàng)新,這就是君子莫言。
中國作家們作何言?王蒙:莫言的獲獎說明了中國當代作家以及中國當代文學的成就獲得了世界的關注。鐵凝:莫言獲獎,對今后的中國文學引起國際上更多讀者的關注、研究、了解和興趣,以及中外文學交流,都會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舒乙:莫言的獲獎是一個水到渠成的事,對中國有開拓性的意義。張抗抗:這意味著中國文學不再是隔絕、封閉的,而正融入世界文學。李敬澤:今天不論你的文學觀點如何,都會是歡樂的時刻。臺灣知名作家龍應臺:開心大笑三聲……
中國領導作何言?李長春的賀信說,“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迅猛發(fā)展,中國文學迸發(fā)出巨大的創(chuàng)造活力,廣大中國作家植根于人民生活和民族傳統(tǒng)的深厚土壤,創(chuàng)作出一大批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優(yōu)秀作品。莫言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既是中國文學繁榮進步的體現(xiàn),也是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的體現(xiàn)?!狈至恐匕。l(fā)自肺腑,擲地有聲!
讀者諸君作何言?“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莫言之外,中國還有許多優(yōu)秀作家,他們對文學的真誠投入同樣值得人們尊重,他們創(chuàng)作出的優(yōu)秀作品與莫言的作品在文學成就上也難分伯仲。莫言獲獎“空前但不絕后”,人們有理由期待更多優(yōu)秀中國作家問鼎諾貝爾文學獎。
中國乃“君子之國”,請諾貝爾獎評委諸君不妨聽聽中國傳承的“君子之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莫言獲獎君有言,百花齊放春滿園。
【人都是有自卑感的,一個永遠自信的人不是白癡,就是魔鬼。】
莫言:時代變了,文學變了。我們也是從年輕人過來的,當時也曾有很多文壇老同志對我們的創(chuàng)作表示憂慮:這種東西是我們的文學嗎?我非常贊同“80后”、“90后”的年輕人對我們這些老東西、老家伙持不屑一顧的態(tài)度:我們就是要超越你們,就是要打倒你們,就是要寫得跟你們不一樣。如果寫得跟莫言、王安憶一樣,你就沒出路了??肆诸D當年是什么樣一個人?吹吹薩克斯,唱唱搖滾,甚至還吸大麻,當時美國人哪里會想到這么個人若干年后會成為總統(tǒng),而且還干了8年!應該說干得還不錯,當然缺點是經(jīng)常犯一點領導干部愛犯的小毛病。
莫言:其實我是一個女性主義者。我感覺女人比男人偉大,這在我寫《豐乳肥臀》時已經(jīng)表達得很明確了。每逢重大歷史關頭,女人總是表現(xiàn)得比男人堅強。男人是破壞者,女人是建設者。男人總是把家里搞得亂七八糟,只要有女人,馬上就能恢復?!敦S乳肥臀》里寫母親,一般人家鄉(xiāng)發(fā)生了大戰(zhàn)都會逃難而去,母親跟著逃了一段,下決心不逃了——家里就是炮火連天也是自己的家,我們要回家去!別人往外跑,她是逆著人群、冒著炮火回家去。
人物周刊:您曾說,“我對人類的前途滿懷憂慮,我盼望著自己的靈魂得到救贖?!蹦且粋€悲觀主義者?
莫言:這不是悲觀,反而是一種動力。知道罪贖不完,那就永遠抱著罪感生活。沒有罪感的人是不會成為善人的。
PART2【文化解碼】星巴克“入侵”靈隱寺?
9月22日,全球最大的咖啡連鎖店星巴克在杭州靈隱寺景區(qū)開店,引來吐槽聲一片。
連鎖咖啡店星巴克最近在杭州西湖靈隱旁開了一家新店,引起社會議論??创箨懶侣剤蟮?,好像都是反對的聲音。反對的主要理由為,“星巴克是美國飲食文化符號。用美國飲食文化侵略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p>
較年長的中國觀眾也許看過一部好萊塢經(jīng)典電影《茶與同情》(Tea and Sympathy),1956年出品,大導演文森·明里尼執(zhí)導,故事敘述一名住在寄宿學校17歲而又多愁善感的高中男生(約翰·柯爾飾),他喜愛音樂、戲劇、藝術、花卉、縫紉和烹調,卻不參加球賽、不跳舞、不交女生,被同學譏為“娘娘腔”(sister boy),羞與為伍,他因而孤獨又寂寞。學校體育老師的太太(德博拉·蔻兒飾)同情他,常請他喝茶,最后發(fā)展出一段相見時難別亦難的感情。
大家都知道,美國人嗜飲咖啡,其實他們也愛喝茶,茶是僅次于咖啡的第二大飲品,而茶又是“舶來品”,影片叫《茶與同情》而不叫《咖啡與同情》,或能更受到美國人的注意。
茶的原產(chǎn)地是中國,舉世認同。說神農氏嘗百草時發(fā)現(xiàn)了茶,也許在正史上找不到根據(jù),但《茶經(jīng)》是唐代人陸羽寫的,可是一點也不含糊。中國茶葉、茶樹、制茶技術和喝茶習慣,隨著文化交流和商業(yè)貿易而傳播開來。最早傳入日本和朝鮮,其后由南方海路傳到印度尼西亞、印度、斯里蘭卡等國。16世紀之后,歐洲各國開始引進,北方則傳入俄國。
西方人愛飲茶,以英國為最。80%的英國人每天飲茶,茶葉消耗量占各種飲料總量的一半。英國本土不產(chǎn)茶,而茶的人均消費量占全球首位,因此茶的進口量也長期遙居世界第一。
清朝時由于從中國進口茶葉,英國的白銀大量流入中國。英國感受威脅,乃向中國輸出鴉片,把白銀賺回來,最后釀成了中英“鴉片戰(zhàn)爭”。英國又向美洲殖民地抽取很重的茶葉稅,在波士頓港口引發(fā)了移民把英國商船上三百多箱茶葉丟到海里,美國獨立戰(zhàn)爭從茲開始。
歐洲其他國家如法國等等,幾乎無一不是飲茶國。若謂星巴克是“美國飲食文化符號”,是“美國飲食文化侵略中國傳統(tǒng)文化”,那么毫無疑問的,茶是中國飲食文化符號,我們的飲食文化已侵略到全世界了。
不僅是茶,中國料理在歐美也頗受歡迎。中國菜和法國菜、日本菜、意大利菜,同是他們老饕最愛選擇的項目。據(jù)說由李鴻章發(fā)明的“雜碎”,對美國食客來講更是大大有名。恕我孤陋,似乎沒聽他們說過這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侵略。
星巴克2007年曾進入北京故宮,因大家反對,被迫撤出。據(jù)說原店改了一個“漢化”的名字,加賣茶,但咖啡還照賣,就相安無事了。這回星巴克到靈隱寺,并未進入寺內,而是設在寺外商業(yè)街,旁邊還有肯德基及其他飲食店。如果要維持莊嚴肅穆,故宮和寺廟內外不能開飲食店,那就什么樣的飲食店都不能開,不應以招牌來認定。
正像美國一本暢銷書的名字一樣——“世界是平的”,人、物產(chǎn)、貿易、文化等等流通會愈來愈快,一定會相互沖擊、相互影響,我們要有心理準備。
再說,美國麥當勞、肯德基、星巴克等飲食之所以風行世界,因其質量一致、點購容易、攜帶方便,不是隨“船堅炮利”而來。如果我們真想維護和發(fā)揚中國的飲食,就要設法推銷自己,而不是排拒他人。譬如我們的豆?jié){、燒餅、小籠包、蟹殼黃,能不能設計成有營養(yǎng)、好口味而又方便的“快餐”,讓外國人也競相追捧?臺灣業(yè)者研發(fā)一種飲料叫“珍珠奶茶”,流行大陸和海外華人社區(qū),似乎也漸漸被西方人所接受,不久前有新聞報道,設于德國的麥當勞已開始供應“珍珠奶茶”了。中國有很多文化古跡,其風雅、精致和寬博,可能與星巴克等這類外國商店不相容,但不必以“侵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目之。若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這么不堪一擊,它也就沒有什么可貴了。
靈隱寺建于東晉咸和元年(公元326年),是印度僧人慧理游方到此興建的。源于印度的佛教,入中國則中國之。我們對于很多外來事物,或許亦應如是觀。“茶與同情”也好,“咖啡與同情”也好,都先要有寬容和理解的心。
PART3“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這是饒老尤為喜歡的句子。他說,不磨就是不朽。古人所追求的不朽,就是立德,立功,立名。中流猶言在水中央、大潮之中,自在則是指獨立的精神。先立德、立品,再做學問、做藝術。立足學術主流,追求博大而深遠的大智慧。精通琴、書、畫,饒宗頤卻從不與人對弈。在他看來,“下棋有輸贏,做人當平和”。和季羨林先生共稱為“南饒北季”。
PART4中國首善、正義人物、高調慈善倡導者,這些頭銜都屬于陳光標,作為中國媒體的集體圍觀對象,自汶川地震后,關于他積德行善的種種事跡,便時常見諸報端。砸車、送錢、賣空氣??他像蝙蝠俠一樣,出現(xiàn)在幾乎所有重大新聞之后,而與之相隨的,永遠有“疑作秀”這三個字。陳光標活得像支廣告,只是誰都猜不到他的下一步。
【免費換車】2012年10月10日,陳光標兌現(xiàn)了“對抗議釣魚島事件中他的部分粉絲私家車被砸給予以舊換新”這一承諾。身穿一套綠色西裝的陳光標為43對夫婦贈送了43輛價值12.8萬元的吉利帝豪EC8。對現(xiàn)場媒體提出是否有作秀嫌疑時,陳光標坦然,“如果認為我是在作秀的話,我覺得這樣的秀做得越多越好?!?/p>
【賣空氣】2012年9月16日,陳光標在北京首都師范大學舉行銷售新鮮空氣和“陳光標好人”系列有機食品啟動儀式。在發(fā)布會上,陳光標透露:“愿把賣有機食品的第一筆資金捐給人民軍隊,用于捍衛(wèi)釣魚島國家主權。”他介紹說,自己銷售的新鮮空氣來源于寶島臺灣,還有大部分來源于井岡山、延安等紅色革命老區(qū)以及邊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這樣做的目的是給這些經(jīng)濟欠發(fā)展的地區(qū)帶來商機和發(fā)展。攝影/代斌
【買廣告】2012年8月31日,陳光標在《紐約時報》以中英文雙語刊登廣告聲明稱,釣魚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堅決抗議日本右翼分子最近挑起的釣魚島爭端和所謂購買釣魚島、進行國有化的舉動”,“我呼吁美國政府和各界人士譴責日本的挑釁行為”。聲明提問:“如果日本宣布夏威夷是日本領土,美國人民會有什么感受?美國政府會有什么舉動?”
第五篇:莫言(本站推薦)
可喜可慶可賀
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宣布,中國作家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莫言成為中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本土作家。至此,諾貝爾獎在中國本土終于有了零的突破。
對于莫言的獲獎,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給出的理由是:莫言將現(xiàn)實和幻想、歷史和社會角度結合在一起。他創(chuàng)作中的世界令人聯(lián)想起福克納和馬爾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時又在中國傳統(tǒng)文學和口頭文學中尋找到一個出發(fā)點。而法新社則表示,莫言將他青春的經(jīng)驗和在家鄉(xiāng)的經(jīng)歷放置在了作品中。對此,各媒體、作家紛紛對莫言的獲獎進行了解讀,引起了一陣“莫言熱”。
瑞典漢學家馬悅然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莫言是一位很好的作家,他的作品十分有想象力和幽默感,他很善于講故事。而對于這次莫言獲獎,也有不一樣的聲音。德國知名漢學家沃爾夫岡·顧彬在接受采訪時說,莫言是中國作家中他批評得最厲害的一位,現(xiàn)在獲獎了,他的觀點也不會改變。他認為莫言的東西是靠寫感官刺激嘩眾取寵,莫言的主要問題是沒有自己的思想。他認為今年諾獎頒給莫言,也許是某種政治因素起了作用。對于莫言,顧彬當年就毫不客氣:“莫言的《生死疲勞》(46萬字)才寫了40多天,另一部作品只用了90天;中國作家“不是為了文學本身,而是為了錢而寫作?!?不過,同時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曉明表示,他懷疑顧彬并沒有細致讀過莫言的作品,在談及思想方面,陳教授認為莫言當然有思想性,只不過這種思想性不是形而上的概念,而更多是對民族命運的理解。
聽著這些或褒或貶的聲音,我又沒有讀過莫言的作品,也很慚愧的說,在莫言先生獲此殊榮之前,我并不知曉他,同時,還有人調侃到。莫言小說中的長句子很多,有時整頁文章只有幾個句子。朗讀時,尤其是遇到長句子,肺會徹底排空,轉入下一次吸氣動作時就可以吸入更多的新鮮空氣,降壓效果會更明顯?!?,讀莫言小說可以緩解高血壓
.重新感受范進中舉般狂喜的國民們難掩也狐疑與惶恐!哈哈哈.[莫言:我是一個寫小說的農民 望“莫言熱”降溫(組圖)] 10月29日,莫言(中)現(xiàn)身紅高粱文化節(jié)成為媒體焦點,而他本人希望“莫言熱”盡快過去。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確實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但如果因為這個得意忘形,忘乎所以就沒有意思了?!比鸬湮膶W院常任秘書恩格隆德在宣布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后說,中國作家莫言的“魔幻現(xiàn)實主義融合了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瑞典文學院當天在一份新聞公報中說:“從歷史和社會的視角,莫言用現(xiàn)實和夢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創(chuàng)造了一個令人聯(lián)想的感觀世界?!敝Z貝爾文學獎評委之
一、莫言談獲獎原因:土地和人民給了我創(chuàng)作的源泉。
莫言:主要得益于我的這種文學的品質,當然我的作品都表現(xiàn)了對社會、對人生的一些看法,更重要的我的作品一直在寫人,既直面人生又立足于寫人的這么一個角度,我的小說了一直把所有的人都當人來看,無論是所謂的好人、所謂的壞人,在我的筆下我都用一種同情的態(tài)度,不是把一個人美化成什么,也不是把一個人丑化到什么,站在人的立場上的一種寫作,這可能是我能獲獎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文學的品質獲得了文學獎。那我再給你一點材料
北京時間10月11日晚上7點,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中國作家莫言。莫言因此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大陸本土作家。2009年,莫言憑借長篇小說《蛙》進入諾貝爾文學獎評委的視野。瑞典最大日報《每日新聞》、德國《波茨坦新聞報》等外媒紛紛表示看好莫言,而麥家、崔永元等國內文化界人士也紛紛力挺。針對“被諾獎”,莫言專心寫作,不發(fā)表任何看法。而8月25日,作家張一一又造謠聲稱莫言賄賂諾獎評委馬悅然。莫言發(fā)微博反擊怒斥,并在此后拒談諾獎。
多年來跟蹤研究諾貝爾文學獎并出版相關著作的斯德哥爾摩大學教授、旅瑞華人作家萬之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瑞典文學院很久以來就關注中國文學和中國作家,漢學家馬悅然被選為文學院院士,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文學院需要有精通中文的專家來準確解讀中國。▇ 梁振華:蛙——孕育生命的意象,考量民族對生命的態(tài)度
《蛙》的題目十分有意思,在劇本部分作者通過人物之口說出了為何以“蛙”為題,從青蛙到女媧,女媧造人是多子多福的象征,認為蛙是高密東北鄉(xiāng)的圖騰。在現(xiàn)實中,蛙是壯族的圖騰,象征人類強盛的繁殖力和生命力,這也是劇本中蝌蚪關于精子精彩對話的內蘊。計劃生育是傳媒宣傳小說的一種策略,作品根本不是僅僅寫計劃生育的,我覺得它有更宏大的意圖,它寫到的是孕育生命。這里面有幾個層次的孕育生命,莫言找到一個非常巧妙的切入點,即婦科醫(yī)生姑姑這個人物形象,而不是孕婦、孕婦的丈夫、孩子的角度,從婦科醫(yī)生對生命的客觀、冷靜的角度出發(fā),描述若干個主體對生命的態(tài)度,包括孕育者、職業(yè)接生人對生命的態(tài)度,但更宏大的意圖在于時代、社會對生命的態(tài)度。依據(jù)人道主義觀點,每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但恰恰在中國這個獨一無二受到了質疑,把時代歷史對生命的態(tài)度最終指向一個民族對生命的認識。莫言其人
莫言(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謨業(yè),生于山東高密縣,中國當代著名作家。香港公開大學榮譽文學博士,青島科技大學客座教授。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鄉(xiāng)土作品崛起,充滿著“懷鄉(xiāng)”以及“怨鄉(xiāng)”的復雜情感,被歸類為“尋根文學”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現(xiàn)實主義影響,寫的是一出出發(fā)生在山東高密東北鄉(xiāng)的“傳奇”。莫言在他的小說中構造獨特的主觀感覺世界,天馬行空般的敘述,陌生化的處理,塑造神秘超驗的對象世界,帶有明顯的“先鋒”色彩。2011年8月,莫言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蛙》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 備受關注的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10月11日揭曉。瑞典文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宣布,中國作家莫言摘獲這一獎項。評委會稱,莫言的作品“在幻覺現(xiàn)實主義中融合了民俗傳奇、歷史與當代性”,他本人也是當代第一流作家之一。
“通過幻想與現(xiàn)實、歷史視角與社會視角的混合,莫言結合威廉???思{(William Faulkner)與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作品中的因素,創(chuàng)造了一種世界性懷舊,與此同時,也找到了舊式中國文學與語言傳統(tǒng)的新出發(fā)點。”瑞典文學院評委會稱,他的作品在“幻覺現(xiàn)實主義中融合民俗傳奇、歷史與當代性?!?/p>
報道稱,莫言原名管謨業(yè),生于1955年,曾出版了多部小說、短篇故事和散文,題材十分多樣。評委會認為,雖然他在中國以強烈的社會批判性而著稱,但他無疑是當代第一流作家之一。
莫言是中國當代著名作家,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鄉(xiāng)土作品崛起,充滿著“懷鄉(xiāng)”以及“怨鄉(xiāng)”的復雜情感,被歸類為“尋根文學”作家。代表作有《紅高粱》、《檀香刑》、《豐乳肥臀》、《酒國》、《生死疲勞》、《蛙》。備受關注的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10月11日揭曉。瑞典文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宣布,中國作家莫言摘獲這一獎項。評委會稱,莫言的作品“在幻覺現(xiàn)實主義中融合了民俗傳奇、歷史與當代性”,他本人也是當代第一流作家之一。
“通過幻想與現(xiàn)實、歷史視角與社會視角的混合,莫言結合威廉???思{(William Faulkner)與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作品中的因素,創(chuàng)造了一種世界性懷舊,與此同時,也找到了舊式中國文學與語言傳統(tǒng)的新出發(fā)點?!比鸬湮膶W院評委會稱,他的作品在“幻覺現(xiàn)實主義中融合民俗傳奇、歷史與當代性。”
報道稱,莫言原名管謨業(yè),生于1955年,曾出版了多部小說、短篇故事和散文,題材十分多樣。評委會認為,雖然他在中國以強烈的社會批判性而著稱,但他無疑是當代第一流作家之一。
莫言是中國當代著名作家,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鄉(xiāng)土作品崛起,充滿著“懷鄉(xiāng)”以及“怨鄉(xiāng)”的復雜情感,被歸類為“尋根文學”作家。代表作有《紅高粱》、《檀香刑》、《豐乳肥臀》、《酒國》、《生死疲勞》、《蛙》。莫言很幸運。
提起莫言,人們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電影《紅高粱》里那些色彩鮮艷的畫面和黃土地上張揚的生命力,那里就是莫言的高密東北鄉(xiāng)。高密不僅僅是莫言地理意義上的家鄉(xiāng),更是他幾十年來在文學創(chuàng)作道路上一直苦心構筑的文學故鄉(xiāng)。他的小說創(chuàng)作幾乎從未離開高密,那是獨屬于他的文學王國。他在這片充滿想象力的土地上展開敘事,并向歷史縱深挖掘,向廣袤的中國鄉(xiāng)村延伸。
早在20多年前,他就因為《紅高粱》的發(fā)表而在文壇上引起轟動。據(jù)此拍攝的電影《紅高粱》,1988年獲得西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金熊獎,引起了世界對中國電影的關注。三位主創(chuàng)如今早已是蜚聲海外,名利雙收,有的甚至移民了海外。而這位原作者,至今留守生長57年的家鄉(xiāng)——山東高密,一個小小縣級市。
究竟是怎樣的一種情結讓他始終不離不棄呢?
如今的社會,有太多太多人,為了生活,為了樓臺閣宇,為了燈紅酒綠,遠離故土,爭先恐后用盡方法,只為留在城市。卻也有那么一些人,總是想回到故鄉(xiāng),遠離城市的喧囂和浮躁,做回一個最純粹的自己,陪伴在兩鬢白發(fā)的父母身旁,盡一點為人兒女的孝心。
鄉(xiāng)土情結重的人,會覺得城市始終是別人的城市。如我。也許是年紀漸漸大了,已經(jīng)沒有了當初那種要舍棄家里的一切,想要遠走高飛的沖動。反而,越來越想回到家鄉(xiāng)過著退休后的生活。
即便回到家鄉(xiāng)時,記憶中的一切熟悉的東西已經(jīng)漸漸不在了。但愿,遠去的家鄉(xiāng),始終會以歡迎的姿態(tài)迎接你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