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初中文言基礎知識習題
-
文言基礎知識匯總
1. 第一位女詩人是:蔡琰(文姬) 2. 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3. 第一部詞典是:爾雅 4. 第一部大百科全書是:永樂大典 5. 第一部詩歌總集是:詩經 6. 第一部文選:昭明文選 7. 第一部字典:
-
文言基礎知識(五篇模版)
《陳情表》基礎知識補充
一、古代官職變動:1、古代官職任免升降的術語
(1)關于任職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贈(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薦、舉(多用于布衣作官)、點(用 -
文言基礎知識復習[5篇]
必修5文言基礎知識復習
【模擬試題】
一、選擇(每個3分,共60分)
1. 指出加點字的讀音及解詞完全正確的一組:
A. 箜篌kōng hóu公姥mǔ(公婆,這里偏指婆婆)
伶俜líng pīng(孤單的 -
初中文言知識歸納
古詩分類集錦
一、詩中四季:
(一)春
1.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孟浩然:《春曉》》
2.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己亥雜詩》)
3.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 -
財務管理基礎知識習題
財務管理基礎知識習題 一、名詞解釋 財務管理:企業(yè)對資金的籌集、使用、分配的管理以及正確處理與之相關的財務關系。 財務關系:企業(yè)在組織財務活動過程中與各方面發(fā)生的以價
-
《會計基礎知識》習題全集
《會計基礎知識》習題全集 一、單項選擇題 1、會計是以為主要計量單位,反映與監(jiān)督一個單位的經濟活動的一種經濟管理工作。 A、實物 B、 貨幣 C、 工時 D、 勞動耗費2、下列
-
文言詩文兩篇習題精選附答案
閱讀下面文言詩文,完成下面題目。(7分)(甲)晉文公攻原得衛(wèi)晉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糧,遂與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擊金②而退,罷兵而去。士有從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比撼甲?/p>
-
《與妻書》文言基礎知識整理
《與妻書》文言基礎知識整理 一、生字詞注釋 不能竟書而欲擱gē筆:放下 稱chèn心快意:符合。必不能禁jīn失我之悲:經受 使之肖xiào我:相像,類似 一慟tòng:極悲哀。 二、通假
-
初中文言虛詞總結
初中文言虛詞總結 縱觀近年各地中考試題,文言虛詞的考查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虛詞在語境中的意義;二是虛詞在朗讀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譯。前兩種是對文言虛詞的顯
-
初中文言虛詞歸納總結范文大全
初中文言虛詞整理 故 1、 舊,原來。 《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故:學過的知識。) 《狼》:“而兩狼之并驅如故?!? 2、 原因,緣故。 《陳涉世家》:“扶蘇
-
初中文言虛詞總結
初中文言虛詞總結 縱觀近年各地中考試題,文言虛詞的考查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虛詞在語境中的意義;二是虛詞在朗讀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譯。前兩種是對文言虛詞的顯
-
公文寫作基礎知識和習題
公文的格式 2.主體部分 主體部分又稱行文部分,這一部分是指紅色反線(不含)以下至主題詞(不含)之間各要素的統(tǒng)稱。主體部分由公文標題、主送機關、公文正文、附件、成文時間、公文
-
對子歌基礎知識習題
《對子歌》基礎知識訓練
六年級語文組
一、 詞語會說也會寫
qióngsàjìwū
蒼 爽英姿雪女
yīngyīngtiáo tiáo
鳥語千里
二、 課文內容我知道
1. 天 -
2013《統(tǒng)計法基礎知識》講義習題整理
第一章統(tǒng)計法基本問題
【單選題】
1. 政府統(tǒng)計是指下列哪個機關依法運用各種統(tǒng)計方法和手段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進行統(tǒng)計調查、統(tǒng)計分析,提供統(tǒng)計資料和統(tǒng)計咨詢
意見,實行統(tǒng) -
2018 RQ-1壓力容器基礎知識習題
2018 RQ-1壓力容器基礎知識習題 一、單選題 【本題型共50道題】 1.按照TSG21-2016固定式壓力容器安全技術監(jiān)察規(guī)程,中壓容器的設計壓力p范圍為( )。 A.1.6MPa ≤ p <10MPa B.1
-
稅收征管基礎知識習題(定稿)
1、稅收征管的主體是(A) A、各級稅務機關 B、納稅人 C、扣繳義務人 D、納稅擔保人 2、(A)是國家稅務機關對納稅人應納稅額征收入庫過程進行組織、計劃、指揮、協(xié)調和監(jiān)督的一種
-
稅收基礎知識習題及答案
第一章 稅收基礎知識 一、單項選擇題 1.下列選項中,不屬于稅收特征的是( )。 A.強制性 B.無償性 C.穩(wěn)定性 D.固定性 2.稅收法律主義也稱法定主義、法定性原則,稅收法律主義可
-
初中詩詞名句及文言重點匯總
初中詩詞名句及文言重點匯總 詩詞名句匯總 (一)哲理詩句 1、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 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等飛來峰》)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