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色欧美亚洲高清在线观看,国产特黄特色a级在线视频,国产一区视频一区欧美,亚洲成a 人在线观看中文

  1. <ul id="fwlom"></ul>

    <object id="fwlom"></object>

    <span id="fwlom"></span><dfn id="fwlom"></dfn>

      <object id="fwlom"></object>

      蘇教版高中語文浙江會考篇目文言文知識點歸納復(fù)習(xí)

      時間:2019-05-14 10:32:24下載本文作者:會員上傳
      簡介:寫寫幫文庫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guān)的《蘇教版高中語文浙江會考篇目文言文知識點歸納復(fù)習(xí)》,但愿對你工作學(xué)習(xí)有幫助,當(dāng)然你在寫寫幫文庫還可以找到更多《蘇教版高中語文浙江會考篇目文言文知識點歸納復(fù)習(xí)》。

      第一篇:蘇教版高中語文浙江會考篇目文言文知識點歸納復(fù)習(xí)

      蘇教版高中語文浙江會考篇目文言文知識點歸納復(fù)習(xí)

      勸學(xué)

      一虛詞

      1.而

      (1)吾嘗終日而思矣(連詞,表修飾)

      (2)吾嘗肢而望矣(連詞,表修飾)

      (3)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yuǎn)(連詞,表轉(zhuǎn)折)

      (4)順風(fēng)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wù)哒?連詞,表轉(zhuǎn)折)

      (5)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連詞,表轉(zhuǎn)折)

      (6)冰,水為之而寒于水(連詞,表轉(zhuǎn)折)

      (7)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連詞,表遞進(jìn))

      (8)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連詞,表并列)

      (9)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連詞,表承接)

      (10)蟹六跪而二螯(連詞,表并列)2. 焉

      (1)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兼詞,于之,從這里)

      (2)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兼詞,于之,從這里)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句末語氣助詞,了)3.之

      (1)青,取之于藍(lán)(代詞,代靛青)

      (2)不如須臾之所學(xué)(助詞,用于定語和中心詞間,無實義)

      (3)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助詞,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

      (4)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者(助詞,的)(5)冰,水為之而寒于水(代詞,代“冰”)

      4于

      (1)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介詞,從)

      (2)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介詞,比)

      (3)善假于物也(介詞,表對象,可以不譯)

      二、實詞

      1.通假字

      (1)鞣以為輪(通“燥”,用火烘木使彎曲)

      (2)雖有其槁暴,不復(fù)挺者(通“又”,再;通“曝”,曬)

      (3)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異也(通“性”,資質(zhì),稟賦)

      2.古今異義

      (1)鞣以為輪

      古義:把??做成今義:認(rèn)為

      (2)金就礪則利

      古義:文中指金屬制成的刀劍等

      今義:黃金

      (3)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

      古義:廣泛地學(xué)習(xí)

      今義:學(xué)問淵博

      3.詞類活用

      一、虛詞 1.而

      (1)吾嘗終日而思矣(連詞,表修飾)(2)吾嘗肢而望矣(連詞,表修飾)(3)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yuǎn)(連詞,表轉(zhuǎn)折)(4)順風(fēng)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wù)哒?連詞,表轉(zhuǎn)折)(5)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連詞,表轉(zhuǎn)折)(6)冰,水為之而寒于水(連詞,表轉(zhuǎn)折)(7)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連詞,表遞進(jìn))(8)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連詞,表并列)(9)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連詞,表承接)(10)蟹六跪而二螯(連詞,表并列)2. 焉

      (1)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兼詞,于之,從這里)(2)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兼詞,于之,從這里)(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句末語氣助詞,了)3.之

      (1)青,取之于藍(lán)(代詞,代靛青)(2)不如須臾之所學(xué)(助詞,用于定語和中心詞間,無實義)(3)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助詞,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4)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者(助詞,的)(5)冰,水為之而寒于水(代詞,代“冰”)4.于

      (1)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介詞,從)(2)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介詞,比)(3)善假于物也(介詞,表對象,可以不譯)

      二、實詞 1.通假字

      (1)鞣以為輪(通“燥”,用火烘木使彎曲)(2)雖有其槁暴,不復(fù)挺者(通“又”,再;通“曝”,曬)(3)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通“智”,智慧)(4)君子生非異也(通“性”,資質(zhì),稟賦)2.古今異義(1)鞣以為輪

      古義:把??做成 今義:認(rèn)為(2)金就礪則利

      古義:文中指金屬制成的刀劍等 今義:黃金(3)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

      古義:廣泛地學(xué)習(xí)今義:學(xué)問淵博 3.詞類活用

      (1)木直中繩,鞣以為輪(動詞使動用法,使??彎曲)(2)其曲中規(guī)(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彎曲的弧度)(3)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名詞作狀語,每日)(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詞作動詞,游水)(5)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名詞作狀語,向上,向下)(6)用心一也(數(shù)詞作形容詞,專一)(7)輮使之然也(動詞作名詞)

      (8)不能十步(名詞作動詞,跨十步,至十步)(9)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名詞作狀語,每日)

      三、文言句式 1.判斷句

      (1)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斷)(2)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斷)(3)雖有槁暴,不復(fù)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斷)2.省略句

      (1)輮(之)以(之)為輪(分別省動詞、介詞的賓語“之”)(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省介詞“于”)3.變式句

      (1)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于藍(lán)取之、于藍(lán)青,介賓后置)(2)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乎己參省,介賓后置)(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賓后置)(4)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利之爪牙、強之筋骨,定語后置)

      四、重點語句翻譯

      1.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譯文:靛青,是從藍(lán)草中提取的,卻比藍(lán)草的顏色還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2.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譯文:所以木材經(jīng)過墨線量過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制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3.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譯文:君子廣泛地學(xué)習(xí),而且每天檢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聰明多智,并且行為就不會有過錯了。4.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譯文: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沒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5.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xué)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譯文: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決,有的向老師學(xué)習(xí),有的卻不向老師求教,小的方面學(xué)習(xí),大的方面丟棄,我看不出他們有什么明智的。

      6.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譯文: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dá)到千里之遠(yuǎn);不積累細(xì)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7.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譯文:(如果)用刀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爛的木頭也 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8.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師說》

      一、通假字

      1、傳道受業(yè)解惑(“受”通“授”,傳授)

      2、或不焉,或師焉(“不”通“否”)

      二、古今異義

      1、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古)泛指求學(xué)的人;讀書人。(今)指有專門學(xué)問的人。

      2、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詞“所”與介詞“以”結(jié)合,譯為㈠用來??辦法(方式、工具、依據(jù)等);㈡??的原因(或緣由)。(今)表因果關(guān)系的連詞。

      3、無貴無賤,無長無少:(古)無論,不論。(今)沒有。

      4、小學(xué)而大遺:(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訓(xùn)詁、音韻的學(xué)問。(今)對兒童、少年實施初等教育的學(xué)校。

      5、句讀之不知:(古)句子停頓的地方。(今)看字發(fā)出聲音。

      6、今之眾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許多的人。

      7、吾從而師之:(古)跟隨。(今)連詞,表目的和結(jié)果。

      8、師不必賢于弟子:(古)不一定。(今)不需要。

      三、一詞多義

      (1)師

      1、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名詞,老師)吾師道也(動詞,學(xué)習(xí))

      3、吾從而師之(意動用法,以??為師)

      4、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從師)

      5、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名詞,有專門技藝的人)

      6、十年春,齊師伐我(名詞,軍隊)(2)傳

      1、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流傳)

      2、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動詞,傳授)

      3、六藝經(jīng)傳 皆通習(xí)之(名詞,古代解釋經(jīng)書的書)

      4、朔氣傳金柝(動詞,傳遞,傳送)

      5、舍相如廣成傳舍(名詞,客舍)(3)道

      1、有碑仆道(名詞,道路)吾師道也(名詞,道理)

      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風(fēng)尚)

      4、策之不以其道(名詞,規(guī)律)

      5、何可勝道也哉(動詞,說)

      6、道相似也(名詞,道德學(xué)問)

      1、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代詞,表領(lǐng)屬關(guān)系,他(它)的,他(它)們的)

      2、其聞道也亦先乎吾(代詞,他,他們)

      3、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代詞,表遠(yuǎn)指,那)

      4、其皆出于此乎(副詞,表推測、估計語氣,大概,或許)

      5、其可怪也歟(副詞,表反詰語氣,難道,真的)

      6、傳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詞,前指老師的;后指學(xué)生的)

      7、其出人也遠(yuǎn)矣(代詞,指圣人)

      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詞,指“聞道先乎吾”的人)(5)于

      1、其皆出于此乎(介詞,表動作行為的處所,從)

      2、拜送書于庭(介詞,表動作行為的處所,在)

      3、學(xué)于余(恥學(xué)于師)(介詞,表動作行為的趨向,向)

      4、于其身也(介詞,表動作行為的對象,對,對于)

      5、師不必賢于弟子(介詞,表比較,比)

      6、不拘于時(介詞,表被動,被)(6)之

      1、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助詞,的)

      2、擇師而教之(代詞,他)

      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

      4、句讀之不知(助詞,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

      5、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這類,這些)

      6、輟耕之壟上(動詞,到,往)

      7、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代詞,他)

      8、師道之不復(fù),可知矣(結(jié)構(gòu)助詞。取消獨立性)

      9、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xí)之(代詞,代“六藝經(jīng)傳”)

      10、君將哀而生之乎(代詞,我)

      11、蚓無爪牙之利(助詞,定語 后置的標(biāo)志)

      12、吾欲之南海(動詞,到、往)

      1、其下圣人也亦遠(yuǎn)矣(方位名詞作動詞,低于)

      2、而恥學(xué)于師(意動用法,以??為恥)

      3、小學(xué)而大遺(形容詞作名詞,小或大的方面)

      4、位卑則足羞(意動用法,以?為羞)

      5、吾從而師之(意動用法,以??為師)

      6、吾師道也(名詞作動

      1、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賓語前置句)不拘于時,學(xué)于余。(介賓短語后置句、被動句)

      一、虛詞 1.乎

      (1)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介詞,相當(dāng)于“于”,前一個是“在”的意思;后一個是“比”,表比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語氣助詞,表反問,譯為“嗎”)(3)其皆出于此乎(語氣助詞,表揣測,譯為“嗎”或“吧”)

      (4)嗟乎!師道之不傳了久矣(語氣助詞,表感嘆,與“嗟”連用,譯為“唉”)2.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連詞,表承接)(2)惑而不從師(連詞,表轉(zhuǎn)折)(3)吾從而師之(連詞,表承接)(4)擇師而教之(連詞,表承接)(5)授之書而習(xí)其句讀者(連詞,表并列)(6)小學(xué)而大遺(連詞,表轉(zhuǎn)折)(7)則群聚而笑之(連詞,表修飾)(8)如是而已(與“已”連用,表陳述語氣)3.之

      (1)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助詞,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詞,指代知識、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5)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6)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7)圣人之所以為圣(代詞,指代這件事)

      (8)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xí)其句讀者(助詞,的;代詞,指代童子)(9)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詞,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10)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這,這一類)(11)郯子之徒(代詞,這,這一類)

      (12)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xí)之(代詞,這,這一類)(13)作師說以貽之(代詞,他,指代李蟠)4.其

      (1)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代詞,那些,指代疑難問題)(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代詞,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詞,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詞,表揣測語氣,大概)

      (5)其可怪也歟(副詞,與“也歟”配合表反問語氣,相當(dāng)于“這不是??嗎?”)5.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詞,比)(2)而恥學(xué)于師(介詞,向)(3)于其身也(介詞,對于)(4)皆出于此乎(介詞,從)(5)不拘于時(介詞,表被動,被)6.也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句末語氣助詞,與“者”連用,表判斷)(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語氣助詞,表停頓)(3)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句中語氣助詞,表停頓)

      (4)其可怪也歟(句末語氣助詞,與“歟”連用,加強語氣)

      二、實詞 1.通假字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2)或師焉,或不焉 2.古今異義

      (1)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 古義:求學(xué)的人

      今義:指在學(xué)術(shù)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古義:用來??的 今義:表因果關(guān)系的連詞(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古義:不一定 今義:用不著

      (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古義:無論

      今義:沒有,常為否定副詞(5)吾從而師之 古義:跟隨、而且

      今義:表目的或結(jié)果的連詞(6)今之眾人 古義:一般人

      今義:眾多的人,大家(7)小學(xué)而大遺 古義:小的方面學(xué)習(xí)

      今義:指教育的一個階段,也指實施這種教育的機(jī)構(gòu) 3.一詞多義

      (1)師

      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從師求學(xué))

      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吾師道也(名詞作動詞,學(xué)習(xí))

      (2)傳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動詞,傳授)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流傳)

      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xí)之(zhuàn,名詞,解釋經(jīng)文的著作)(3)道

      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名詞,道理)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有“風(fēng)尚”的意思)

      道相似也(名詞,道德學(xué)問)(4)惑

      惑之不解(名詞,疑難問題)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形容詞,糊涂)

      惑而不從師(動詞,遇到疑難問題)4.詞類活用

      (1)吾師道也(名詞作動詞,學(xué)習(xí))

      (2)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3)而恥學(xué)于師(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4)孔子師郯子(名詞意動用法,以??為師)(5)其下圣人也亦遠(yuǎn)矣(名詞作動詞,低于)

      (6)小學(xué)而大遺(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7)吾未見其明也(形容詞作名詞,高明的地方)(8)惑而不從師(形容詞作動詞,遇到疑難問題)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詞作名詞,圣明的人、愚昧的人)(10)授之書而習(xí)其句讀者(動詞使動用法,使??學(xué)習(xí))

      三、文言句式 1.判斷句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2)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2.省略句(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2)吾從(之)而師之 3.變式句

      (1)而恥學(xué)于師(于師學(xué),介賓短語后置)(2)師不必賢于弟子(于弟子賢,介賓短語后置)

      (3)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讀,不解惑,賓語前置)4.被動句

      不拘于時(介詞“于”表被動)

      四、重點句子翻譯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譯文:老師是傳授道理,教授學(xué)業(yè),解釋疑難的人。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譯文: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 3.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譯文:我學(xué)習(xí)的道理,哪里計較他生年比我早還是晚呢? 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譯文:所以無論地位顯貴還是地位低下,無論年長還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譯文: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6.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師焉,惑不焉,小學(xué)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譯文: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決,有的向老師學(xué)習(xí),有的卻不向老師求教,小的方面學(xué)習(xí),大的方面丟棄,我看不出他們有什么明智的。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譯文:所以學(xué)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學(xué)生強,聞知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學(xué)業(yè)各有專門研究,如此而已。

      《赤壁賦》

      一、正音

      1、壬戌(r?nxū)

      2、桂棹(zhào)

      3、余音裊裊(niǎo)

      4、幽壑(ha)

      5、嫠婦(lí)

      6、愀然(qiǎo)

      7、山川相繆(liáo)

      8、舳艫千里(zhúlú)

      9、旌旗(jīng)

      10、釃酒(shī)

      11、橫槊(shu?)

      12、漁樵(qiáo)

      13、扁舟(piān)

      14、匏樽(páo)

      15、蜉蝣(fúy?u)

      16、無盡藏(zàng)

      17、狼籍(jí)

      18、枕藉(jia)

      二、通假字

      1、舉酒屬客(囑)

      2、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憑)

      3、山川相繆(繚)

      4、杯盤狼籍(藉)

      三、詞類活用

      1、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名詞作狀語,向西,向東)

      2、侶魚蝦而友麋鹿(意動用法,以?.為伴侶,以?.為朋友)

      3、正襟危坐(使動用法,使?.擺正,使?.端正)

      4、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使動用法,使?起舞,使?.哭泣)

      5、方其破荊州(使動用法,使?.被攻破,擊破)

      6、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名詞作動詞,向東進(jìn)發(fā))

      四、特殊句式

      1、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狀語后置句)

      2、凌萬頃之茫然。(定語后置句)

      3、渺渺兮予懷(主謂倒裝句)

      4、夫水,智者樂也。(判斷句)

      5、今是溪獨見辱于愚,何哉?(被動句)

      6、而今安在哉?(賓語前置句)

      一、虛詞 1. 而

      (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連詞,表轉(zhuǎn)折)

      (2)倚歌而和之(連詞,表修飾)

      (3)正襟危坐,而問客曰(連詞,表承接)

      (4)侶魚蝦而友麋鹿(連詞,表并列)(5)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連詞,表轉(zhuǎn)折)

      (6)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連詞,表轉(zhuǎn)折)

      (7)自其不變者而觀之(連詞,表修飾)2.之

      (1)月出于東山之上(助詞,的)

      (2)凌萬頃之茫然(助詞,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

      (3)哀吾生之須臾(助詞,的)

      (4)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代詞,它)

      (5)茍非吾之所有(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6)耳得之而為聲(代詞,它)

      (7)取之無禁,用之不竭(代詞,它們)

      (8)吾與子之所共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3.于

      (1)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詞,在)

      (2)月出于東山之上(介詞,從)

      (3)徘徊于斗牛之間(介詞,在)

      (4)于是飲酒樂甚(介詞,在)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詞,被)

      (6)漁樵于江渚之上(介詞,在)

      (7)寄蜉蝣于天地(介詞,在)

      (8)托遺響于悲風(fēng)(介詞,在)4.乎

      (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形容詞詞尾)

      (2)飄飄乎如遺世獨立(形容詞詞尾)

      (3)郁乎蒼蒼(形容詞詞尾)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語氣詞,表示疑問)

      (5)而又何羨乎(語氣詞,表示疑問)

      (6)相與枕藉乎舟中(介詞,在)

      二、實詞 1.通假字

      (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通“憑”,乘)(2)山川相繆(通“繚”,環(huán)繞)(3)舉酒屬客

      (通“囑”,勸人飲酒)(4)舉匏尊以相屬(通“囑”,勸人飲酒)2.古今異義

      (1)徘徊于斗牛之間

      古義: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義:一種游戲方式(2)白露橫江 古義:白茫茫的水汽 今義: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

      (3)凌萬頃之茫然 古義:曠遠(yuǎn)的樣子 今義:完全不知道的樣子 3.一詞多義

      (1)東

      a順流而東(動詞,向東進(jìn)軍)

      b東望武昌(方位名詞作狀語,向東)(2)望

      a七月既望(名詞,農(nóng)歷每月十五)

      b望美人兮天一方(動詞,眺望,遠(yuǎn)看)(3)下

      a方其破荊州,下江陵(動詞,攻占)

      b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詞,下面)(4)如

      a縱一葦之所如(動詞,往)

      b如怨如慕(副詞,像)4.詞類活用

      (1)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名詞用作狀語,向西,向東)

      (2)下江陵(名詞用作動詞,攻占)

      (3)順流而東也(名詞用作動詞,向東進(jìn)軍)

      (4)舞幽壑之潛蛟(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起舞)

      (5)泣孤舟之嫠婦(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哭泣)

      (6)正襟危坐(形容詞用作動詞,整理)

      (7)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名詞用作狀語,向南)

      (8)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名詞用作動詞,打魚砍柴)

      (9)侶魚蝦而友麋鹿(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侶,以??為友)

      (10)渺滄海之一粟(形容詞用作動詞,渺小的像)(11)不知東方之既白(形容詞用作動詞,顯出白色)

      三、文言句式

      1.判斷句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語氣詞“也”,表判斷)2.疑問句

      (1)何為其然也(“何”與“也”表疑問語氣)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乎”表反問語氣)

      (3)而今安在哉(語氣詞“哉”,表疑問語氣)

      (4)客亦知夫水與月乎(語氣詞“乎”,表疑問語氣)

      (5)而又何羨乎(語氣詞“乎”,表反問語氣)3.省略句

      (1)(其聲)如怨如慕,(其聲)如泣如訴

      (2)(其聲)舞幽壑之潛蛟,(其聲)泣孤舟之嫠婦(3)(蘇子與客)相與枕藉乎舟中 4.變式句

      (1)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賓短語后置)

      (2)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于東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間徘徊,介賓短語后置)

      (3)凌萬頃之茫然(茫然萬頃,定語后置)

      (4)渺渺兮予懷(予懷渺渺,主語后置)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周郎困,介賓短語后置)

      (6)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于江渚之上漁樵,介賓短語后置)

      四、重點語句翻譯

      1.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譯文:月亮從東邊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間。2.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譯文:任憑小船在茫茫無際的江面上自由漂流,越過那浩蕩渺遠(yuǎn)的江面。3.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譯文:多么廣闊浩瀚啊,我們像凌空駕風(fēng)而行,不知道將停留到什么地方;飄飄然,我們像脫離塵世,無牽無掛,變成飛升仙界的神仙。

      4.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譯文:哀嘆我們生命的短促,羨慕長江的無窮無盡。

      5.蓋其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譯文:原來,要是從那變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連一眨眼的時間都不曾保持過原狀;從那不變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們本身都沒有窮盡。

      《六國論》

      一、古今異義

      1、其實(古:是兩個詞語,其:代詞。實:實質(zhì),實在內(nèi)容。/今:副詞,表示所說的實際情況)

      2、顛覆(古:滅亡。/今:采取陰謀手段,從內(nèi)部推翻合法政府)

      3、祖父(古:祖輩,父輩。/今:父親的父親)

      4、后秦?fù)糈w者再(古:第兩次/今:表示又一次)

      5、始速禍焉(古:招致/今:指速度快)

      6、可謂智力孤危(古:智謀和力量/今:一個詞,指人認(rèn)識、理解客觀事物并運用知識、經(jīng)驗等解決問題的能力)

      7、而從六國破滅之故事(古:前例、舊事/今:今指真實的或虛構(gòu)的有人物有情節(jié)的事情)

      二、詞類活用

      1、日割月削(“日”“月”,名詞作狀語)

      2、以地事秦(名詞“事”帶賓語“秦”,用作動詞,侍奉)

      3、義不賂秦(“義”,用作動詞,堅持正義)

      4、不能獨完(完,形容詞用作動詞,保全)

      5、李牧連卻之(卻,動詞使動用法,使??退卻;擊退)

      三、一詞多義

      1、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不是)

      2、實迷途其未遠(yuǎn),覺今是而昨非(錯誤,不對)

      3、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沒)

      4、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不)

      1、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有人)

      2、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有時,偶或)

      3、或以為死,或以為亡(有的??,有的??)

      4、則勝負(fù)之?dāng)?shù),存亡之理,當(dāng)于秦相較,或未易量(或許,也許)

      《燭之武退秦師》

      一、虛詞 1.以

      (1)闕秦以利晉(2)焉用亡鄭以陪鄰(3)越國以鄙遠(yuǎn)(4)若舍鄭以為東道主(5)敢以煩執(zhí)事(6)以其無禮于晉 2.而

      (1)朝濟(jì)而夕設(shè)版焉(2)若亡鄭而有益于君(3)夜,縋而出(4)今急而求子 3.焉

      (1)朝濟(jì)而夕設(shè)版焉(2)不闕秦,將焉取之(3)焉用亡鄭以陪鄰(4)子亦有不利焉 4.之(1)將焉取之

      (2)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3)因人之力而敝之(4)夫晉,何厭之有(5)是寡人之過也

      (6)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7)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5.其(1)吾其還也(2)失其所與(3)又欲肆其西封(4)君知其難也(5)以其無禮于晉 6.且

      (1)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2)且君嘗為晉軍賜矣

      二、實詞 1.通假字

      (1)失其所與,不知(2)秦伯說,與鄭人盟(3)不闕秦,將焉取之(4)夫晉,何厭之有(5)共其乏困

      (6)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2.古今異義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2)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3)若舍鄭以為東道主(4)貳于楚也 3.詞類活用(1)晉軍函陵(2)鄰之厚,君之薄也(3)若亡鄭而有益于君(4)越國以鄙遠(yuǎn)(5)闕秦以利晉

      (6)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三、文言句式 1.判斷句(1)是寡人之過也(2)君知其難也(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疑問句

      (1)夫晉,何厭之有(2)焉用亡鄭以陪鄰(3)不闕秦,將焉取之 3.省略句

      (1)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保?)許君焦瑕(3)子犯請擊之(4)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5)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6)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4.變式句(1)以其無禮于晉(2)且貳于楚也(3)佚之狐言于鄭伯曰(4)夫晉,何厭之有

      四、重點語句翻譯

      1.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譯文:

      2.越國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譯文:

      3.既然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譯文:

      4.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譯文:

      《鴻門宴》

      一、通假字

      1、距關(guān),毋內(nèi)諸侯(“距”通“拒”,把守;“內(nèi)”通“納”,接納。)

      2、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蚤”通“早”。)

      3、令將軍與臣有卻(“卻”通“隙”,隔閡,嫌怨。)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棄。)

      5、要項伯(“要”通“邀”,邀請。)

      6、不者(“不”通“否”,否則。)

      7、因擊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8、具以事告(“具”通“俱”,全部。)

      二、偏義復(fù)詞

      1、所以譴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出入”是偏義復(fù)詞,偏“入”)

      2、孰與君少長?(“少長”是偏義復(fù)詞,偏“長”)

      三、成語典故

      1、吾入關(guān),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無犯)

      2、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3、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xì)說?(勞苦功高)

      4、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四、古今異義

      1、沛公居山東時(古:崤山以東;今:山東?。?/p>

      2、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古:不同尋常,指意外的變故;今:表程度副詞)

      3、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古:黃河以北;今:河北省/古:黃河以南;今:河南?。?/p>

      4、沛公??約為婚姻(古:結(jié)為兒女親家;今:男女婚事)

      5、亡去不義(古:離開;今:往,前往)

      6、所以譴關(guān)守將者??(古:??的原因;今:因果關(guān)系連詞)

      7、今人有大功而擊之(古:現(xiàn)在別人(沛公);今:現(xiàn)在的人)

      8、而聽細(xì)說(古:小人的讒言;今:詳細(xì)說來)五、一詞多義(補充)

      婦女無所幸(寵愛、寵幸)

      沛公軍霸上(駐扎)幸

      故幸來告良(幸虧)

      為擊破沛公軍(軍隊)則吾斯役之不幸(幸運)

      于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軍營)

      卮酒安足辭(推辭)

      吾屬今為之虜矣(將要)辭

      未辭也(告辭、告別)

      今有一人,入人園圃(如果)

      大禮不辭小讓(講究、計較)

      是古非今(現(xiàn)在)

      玉斗一雙(酒器)

      謹(jǐn)使臣良奉白璧一雙(捧著)斗

      外連蘅而斗諸侯(使?斗)

      再拜奉大將軍足下(進(jìn)獻(xiàn))

      各抱地勢,鉤心斗角(接合)

      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侍奉)

      項伯東向坐(坐著)

      吾屬今為之虜矣(類、們)坐

      置之坐上(座位)

      屬予作文以記之(囑托)

      停車坐愛風(fēng)林晚(因為)

      司命之所屬也(掌管)

      坐而待斃(坐守)

      衡少善屬文(撰寫)

      殺人如不能舉(如同、好比)

      沛公不勝杯杓(經(jīng)得起)

      沛公起如廁(去、前往)

      是故百戰(zhàn)百勝,百善之善者也(勝利、戰(zhàn)勝)

      固不如也(本來)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優(yōu)美的)

      故譴將守關(guān)者(特意)

      勝友如云(有才智、高明的)

      君安與項伯有故(舊交情)

      使子嬰為相(擔(dān)任、當(dāng))

      故幸來告良(所以)

      皆且為所虜(被)

      兩狼并驅(qū)如故(原來)

      何辭為(呢)

      扶蘇以數(shù)諫故(緣故)

      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是)

      珍寶盡有之(代詞,劉邦)

      竊 為大王不取也(認(rèn)為)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到、往)

      軍中無以為樂(做、干)之

      今者有小人之言(的)

      且為之奈何(對付)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為擊破沛公軍(替、給)

      (結(jié)構(gòu)助詞,無義)

      誰為大王為此計者(替、給/出謀)

      六、詞類活用(一)名詞作狀語

      1、項伯乃夜馳之沛公(在夜間,連夜。)

      2、吾得兄事之(像對待兄長一樣。)

      3、頭發(fā)上指(向上。)

      4、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鳥翅膀一樣。)

      5、道芷陽間行(從小路、抄小路。)

      6、間至軍中(從小路、抄小路。)

      7、持劍盾步走(步行、徒步。)(二)名詞作動詞

      1、沛公軍霸上(駐扎、駐軍。)

      2、籍吏民,封府庫(登記戶籍。)

      3、范增數(shù)目項王(示意、使眼色。)

      4、道芷陽間行(取道。)

      5、刑人如恐不勝(施刑。)

      6、亡去不義,不可不語(講義氣、合于義/告訴、說。)

      7、若入前為壽(走上前、上前。)

      8、沛公欲王關(guān)中(稱王。)

      9、秦地可盡王也(稱王。)

      10、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使?為王,名詞使動用法。另說意動)(三)一般動詞的使動用法

      11、項伯殺人,臣活之(使??活。)

      12、交戟之衛(wèi)士欲止不內(nèi)(使??止。)

      13、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使??跟從。)

      14、常以拔劍撞而破之(使??破。)(四)動詞作名詞

      此王秦之續(xù)耳(后繼者、老路、覆轍。)(五)形容詞作名詞

      1、君安與項伯有故?(舊情、老交情。)

      2、此其志不在?。ㄐ∈?。)

      3、大行不顧細(xì)謹(jǐn)(細(xì)枝末節(jié)。)(六)形容詞作動詞

      素善留侯張良?(與??交好。)

      七、特殊句式

      (一)判斷句

      1、亞父者,范增也

      2、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3、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4、所以譴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5、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6、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

      7、此天子氣也

      8、此亡秦之續(xù)耳

      9、此其志不在小

      10、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

      11、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12、客何為者?

      (二)倒裝句(1)賓語前置句

      1、籍何以至此?

      2、今日之事何如?

      3、客何為者?

      4、沛公安在?

      5、大王來何操?

      6、何辭為?

      (2)定語后置句 玉斗一雙,白璧一雙(3)狀語后置句

      1、具告以事

      2、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物

      3、得復(fù)見將軍于此

      4、因擊沛公于坐

      5、長于臣

      6、將軍戰(zhàn)(于)河北,臣戰(zhàn)(于)河南

      (三)省略句

      1、欲呼張良與(之)俱去

      2、若入前為(之)壽

      3、為(之)擊破沛公軍

      4、急擊(之)勿失(時機(jī))

      5、則與(之)斗卮酒

      6、則與(之)一生彘肩

      7、豎子不足與(之)謀

      8、具告(之)以事

      9、交戟之士欲止(之)不內(nèi)

      10、毋從(其)俱死也

      11、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其)飲

      12、加彘肩(于其)上

      13、沛公軍(于)霸上

      14、沛公居(于)山東時

      15、置之(于)坐上

      16、置之(于)地

      17、將軍戰(zhàn)(于)河南,臣戰(zhàn)(于)河北

      18、衛(wèi)士仆(于)地

      19、沛公欲王(于)關(guān)中

      20、殺人如(恐)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

      (四)被動句

      1、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2、若屬今為之虜矣

      (五)固定句

      1、孰與君少長?(與?相比,哪一個?)

      2、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沒有?的)

      3、軍中無以為樂(沒有用來?的)

      4、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表反問,的呢?)

      《陳情表》

      一、正音

      1、釁(xìn)

      2、閔(mǐn)鮮

      3、(xiǎn)

      4、祚(zu?)

      5、期功(jī)

      6、煢(qi?ng)

      7、蓐(rù)

      8、洗馬(xiǎn)

      9、猥(wěi)

      10、隕(yǔn)

      11、逋慢(bū)

      12、矜育(jīn)

      13、拔擢(zhu?)

      14、優(yōu)渥(w?)

      15、更相(gēng)

      二、通假字

      1、夙遭閔兇(憫)

      2、零丁孤苦(伶仃)

      3、常在床蓐(褥)

      4、臣密今年四十有四(又)

      三、古今異義

      1、九歲不行(古:不能走路/今:不允許做某事)

      2、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古:到達(dá)/今:連詞,提及、另外;古:成人自立/今:形成)

      3、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古:浸潤/今:洗澡)

      4、舉臣秀才(古:優(yōu)秀人才/今:明清生員通稱)

      5、拜臣郎中(古:尚書省,官名/今:中醫(yī)醫(yī)生)

      6、欲茍順?biāo)角?,則告訴不許(古:訴說、申訴/今:告知)

      7、臣之進(jìn)退,實為狼狽(古:進(jìn)退兩難/今:窘困)

      8、過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豈敢盤桓(古:猶豫、徘徊/今:盤旋)

      9、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古:辛酸苦楚/今:身心勞苦)

      四、詞類活用

      1、夙遭閔兇(形容詞作名詞,憂患,不幸的事)

      2、九歲不行(名詞作狀語,在九歲時候)

      3、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nèi)無應(yīng)門五尺之童(名詞作狀語,在門外,在家中)

      4、臣之進(jìn)退(動詞作名詞,是否出來做官之事)

      5、察臣孝廉(名詞作動詞,作孝廉,為孝廉)

      6、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yuǎn)(形容詞作動詞,遠(yuǎn)離)

      7、非臣隕首所能上報(名詞作狀語,向皇上)

      8、臣具以表聞(使動用法,讓?聽到)

      9、則以劉病日篤(名詞作狀語,一天天地)

      10、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名詞作動詞,做官;任職)

      11、凡在故老(形容詞作名詞,年老之人)

      12、猥以微賤(形容詞作名詞,社會地位低下之人)

      13、沐浴清化(形容詞作名詞,清明的政治教化)

      14、謹(jǐn)拜表以聞(使動用法,使??聞)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斷句

      1、非臣隕首所能上報——這實在不是我肝腦涂地就能報答得了的大恩大德啊。

      2、今臣亡國賤俘——我現(xiàn)在已是個卑賤的亡國之俘虜。

      3、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我的苦楚,并不是只有蜀地的人士和梁益二州的長官才清楚??

      (二)、被動句

      1、而劉夙嬰疾病——被疾病纏繞,為疾病所困

      2、則告訴不許——不被允許

      (三)、賓語前置句

      慈父見背——離開我,即去世

      六、成語

      1、零丁孤苦

      2、煢煢孑立,形影相吊

      3、日薄西山

      4、氣息奄奄

      5、朝不慮夕

      6、急于星火

      7、結(jié)草銜環(huán)

      《逍遙游》

      一、正音

      北冥(míng)鯤鵬(kūn)摶(tuán)遷徙(xǐ)坳堂(āo)草芥(jia)夭閼(a)蜩蟬(tiáo)舂糧(chōng)蟪蛄(huì gū)大椿(chūn)斥鴳(chì yàn)泠然(líng)萬仞(ran)蓬蒿(gǎo)

      二、通假字

      1、北冥有魚(溟)

      2、小知不及大知(通“智”)

      3、旬有五日而后反(又/返)

      三、詞類活用

      1、背負(fù)青天而莫之夭閼 者,而后乃今將圖南(名詞作動詞,圖謀)

      2、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 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然后圖南(名詞作動詞,南行)

      3、彼于致福者,未數(shù)數(shù)然也。(使動用法,使?.招來)

      三、特殊句式

      1、奚以知其然也?(賓語前置句,憑什么)

      2、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賓語前置句,到達(dá)哪里)

      3、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ㄙe語前置,憑借什么)

      四、翻譯

      1、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

      譯文:振翅奮飛,它的翅膀就好像天邊垂下的云彩。

      2、去以六月息者也。

      譯文:憑借著六月的大風(fēng)離去了。

      3、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yuǎn)而無所至極邪?

      譯文:天色深藍(lán),是它的真正的顏色嗎?還是因為天高地遠(yuǎn)而看不到它的盡頭呢?

      4、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譯文:哪里用得著飛上九萬里高空然后再朝南飛呢?

      5、之二蟲又何如?

      譯文:這兩只小動物又知道什么呢?

      6、彼且奚適也?

      譯文:它將要到哪里去呢?

      7、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nèi)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數(shù)數(shù)然也。

      譯文:再說全社會的人都稱贊宋榮子,他卻并不因此而更加勤勉;全社會的人都責(zé)難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為沮喪。(這是因為他)能認(rèn)清自我表現(xiàn)與外物的分別,能辨明榮辱的界限,至此而至了。他在世上,沒有拼命追求什么。

      8、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譯文:至于順應(yīng)天地萬物的本性,把握六氣的變化,而在無邊無際的境界里遨游的人,他們需要還憑借呢?

      第二篇:蘇教版高中語文浙江會考篇目文言文知識點歸納復(fù)習(xí)1

      會考篇目文言文

      勸學(xué)

      一虛詞

      1.而

      (1)吾嘗終日而思矣(連詞,表修飾)

      (2)吾嘗肢而望矣(連詞,表修飾)

      (3)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yuǎn)(連詞,表轉(zhuǎn)折)

      (4)順風(fēng)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wù)哒?連詞,表轉(zhuǎn)折)

      (5)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連詞,表轉(zhuǎn)折)

      (6)冰,水為之而寒于水(連詞,表轉(zhuǎn)折)

      (7)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連詞,表遞進(jìn))

      (8)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連詞,表并列)

      (9)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連詞,表承接)

      (10)蟹六跪而二螯(連詞,表并列)2. 焉

      (1)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兼詞,于之,從這里)

      (2)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兼詞,于之,從這里)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句末語氣助詞,了)3.之

      (1)青,取之于藍(lán)(代詞,代靛青)

      (2)不如須臾之所學(xué)(助詞,用于定語和中心詞間,無實義)

      (3)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助詞,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無實義)

      (4)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者(助詞,的)(5)冰,水為之而寒于水(代詞,代“冰”)

      4于

      (1)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介詞,從)

      (2)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介詞,比)

      (3)善假于物也(介詞,表對象,可以不譯)

      二、實詞

      1.通假字

      (1)鞣以為輪(通“煣”,用火烘木使彎曲)

      (2)雖有其槁暴,不復(fù)挺者(通“又”,再;通“曝”,曬

      (3)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異也(通“性”,資質(zhì),稟賦)

      2.古今異義

      (1)鞣以為輪 :把??做成(2)金就礪則利

      古義:文中指金屬制成的刀劍等

      (3)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

      古義:廣泛地學(xué)習(xí)

      3.詞類活用

      (1)木直中繩,鞣以為輪(動詞使動用法,使??彎曲)(2)其曲中規(guī)(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彎曲的弧度)(3)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名詞作狀語,每日)(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詞作動詞,游水)(5)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名詞作狀語,向上,向下))(6)用心一也(數(shù)詞作形容詞,專一)(7)輮使之然也(動詞作名詞)

      (8)不能十步(名詞作動詞,跨十步,至十步)(9)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名詞作狀語,每日)

      三、文言句式 1.判斷句

      (1)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斷)(2)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斷)(3)雖有槁暴,不復(fù)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斷)2.省略句

      (1)輮(之)以(之)為輪(分別省動詞、介詞的賓語“之”)(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省介詞“于”)3.變式句

      (1)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狀語后置)(2)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狀語后置)(3)善假于物也(狀語后置)(4)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定語后置)

      四、重點語句翻譯

      1.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譯文:靛青,是從藍(lán)草中提取的,卻比藍(lán)草的顏色還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2.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譯文:所以木材經(jīng)過墨線量過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制品在磨刀石上磨過 就能變得鋒利。

      3.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譯文:君子廣泛地學(xué)習(xí),而且每天檢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聰明多智,并且行為就不會有過錯了。4.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譯文: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沒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5.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xué)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譯文: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決,有的向老師學(xué)習(xí),有的卻不向老師求教,小的方面學(xué)習(xí),大的方面丟棄,我看不出他們有什么明智的。6.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譯文: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dá)到千里之遠(yuǎn);不積累細(xì)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

      7.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譯文:(如果)用刀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爛的木頭也 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8.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師說》

      一、通假字

      1、傳道受業(yè)解惑(“受”通“授”,傳授)

      2、或不焉,或師焉(“不”通“否”)

      二、古今異義

      1、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古)泛指求學(xué)的人

      2、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詞“所”與介詞“以”結(jié)合,譯為㈠用來??辦法(方式、工具、依據(jù)等);㈡??的原因(或緣由)。

      3、無貴無賤,無長無少:(古)無論,不論。

      4、小學(xué)而大遺:(古)小的方面

      5、句讀之不知:(古)句子停頓的地方。

      6、今之眾人:(古)一般人、普通人。

      7、吾從而師之:(古)跟隨。

      8、師不必賢于弟子:(古)不一定。三、一詞多義(1)師

      1、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名詞,老師)吾師道也(動詞,學(xué)習(xí))

      3、吾從而師之(意動用法,以??為師)

      4、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從師)

      5、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名詞,有專門技藝的人)

      6、十年春,齊師伐我(名詞,軍隊)(2)傳

      1、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流傳)

      2、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動詞,傳授)

      3、六藝經(jīng)傳 皆通習(xí)之(名詞,古代解釋經(jīng)書的書)

      4、朔氣傳金柝(動詞,傳遞,傳送)

      5、舍相如廣成傳舍(名詞,客舍)(3)道

      1、有碑仆道(名詞,道路)吾師道也(名詞,道理)

      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風(fēng)尚)

      4、策之不以其道(名詞,規(guī)律)

      5、何可勝道也哉(動詞,說)

      6、道相似也(名詞,道德學(xué)問)

      1、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代詞,表領(lǐng)屬關(guān)系,他(它)的,他(它)們的)

      2、其聞道也亦先乎吾(代詞,他,他們)

      3、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代詞,那)

      4、其皆出于此乎(副詞,表推測,大概,或許)

      5、其可怪也歟(副詞,表反詰語氣,難道,真的)

      6、傳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詞,前指老師的;后指學(xué)生的)

      7、其出人也遠(yuǎn)矣(代詞,指圣人)

      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詞,指“聞道先乎吾”的人)(5)于

      1、其皆出于此乎(介詞,從)

      2、拜送書于庭(介詞,在)

      3、學(xué)于余(恥學(xué)于師)(介詞,表動作行為的趨向,向)

      4、于其身也(介詞,表動作行為的對象,對,對于)

      5、師不必賢于弟子(介詞,表比較,比)

      6、不拘于時(介詞,表被動,被)(6)之

      1、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助詞,的)

      2、擇師而教之(代詞,他)

      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

      4、句讀之不知(助詞,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

      5、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這類,這些)

      6、輟耕之壟上(動詞,到,往)

      7、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代詞,他)

      8、師道之不復(fù),可知矣(結(jié)構(gòu)助詞。取消獨立性)

      9、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xí)之(代詞,代“六藝經(jīng)傳”)

      10、君將哀而生之乎(代詞,我)

      11、蚓無爪牙之利(助詞,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

      12、吾欲之南海(動詞,到、往)

      1、其下圣人也亦遠(yuǎn)矣(方位名詞作動詞,低于)

      2、而恥學(xué)于師(意動用法,以??為恥)

      3、小學(xué)而大遺(形容詞作名詞,小或大的方面)

      4、位卑則足羞(意動用法,以?為羞)

      5、吾從而師之(意動用法,以??為師)

      6、吾師道也(名詞作動

      1、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賓語前置句)不拘于時,學(xué)于余。(狀語后置句、被動句)

      一、虛詞 1.乎

      (1)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介詞,相當(dāng)于“于”,前一個是“在”的意思;后一個是“比”,表比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語氣助詞,表反問,譯為“嗎”)(3)其皆出于此乎(語氣助詞,表揣測,譯為“嗎”或“吧”)

      (4)嗟乎!師道之不傳了久矣(語氣助詞,表感嘆,與“嗟”連用,譯為 “唉”)2.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連詞,表承接)(2)惑而不從師(連詞,表轉(zhuǎn)折)(3)吾從而師之(連詞,表承接)(4)擇師而教之(連詞,表承接)(5)授之書而習(xí)其句讀者(連詞,表并列)(6)小學(xué)而大遺(連詞,表轉(zhuǎn)折)(7)則群聚而笑之(連詞,表修飾)(8)如是而已(與“已”連用,表陳述語氣)3.之

      (1)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助詞,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詞,指代知識、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5)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6)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7)圣人之所以為圣(代詞,指代這件事)

      (8)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xí)其句讀者(助詞,的;代詞,指代童子)(9)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詞,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10)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這,這一類)(11)郯子之徒(代詞,這,這一類)

      (12)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xí)之(代詞,這,這一類)(13)作師說以貽之(代詞,他,指代李蟠)4.其

      (1)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代詞,那些,指代疑難問題)(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代詞,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詞,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詞,表揣測語氣,大概)

      (5)其可怪也歟(副詞,與“也歟”配合表反問語氣,相當(dāng)于“這不是??嗎?”)5.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詞,比)(2)而恥學(xué)于師(介詞,向)(3)于其身也(介詞,對于)(4)皆出于此乎(介詞,從)(5)不拘于時(介詞,表被動,被)6.也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句末語氣助詞,與“者”連用,表判斷)(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語氣助詞,表停頓)(3)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句中語氣助詞,表停頓)

      (4)其可怪也歟(句末語氣助詞,與“歟”連用,加強語氣)

      二、實詞 1.通假字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2)或師焉,或不焉 2.古今異義

      (1)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 古義:求學(xué)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古義:用來??的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古義:不一定

      (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古義:無論(5)吾從而師之 古義:跟隨、而且(6)今之眾人 古義:一般人(7)小學(xué)而大遺 古義:小的方面學(xué)習(xí)3.一詞多義

      (1)師

      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從師求學(xué))

      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吾師道也(名詞作動詞,學(xué)習(xí))

      (2)傳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動詞,傳授)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流傳)

      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xí)之(zhuàn,名詞,解釋經(jīng)文的著作)(3)道

      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名詞,道理)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有“風(fēng)尚”的意思)

      道相似也(名詞,道德學(xué)問)(4)惑

      惑之不解(名詞,疑難問題)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形容詞,糊涂)

      惑而不從師(動詞,遇到疑難問題)4.詞類活用

      (1)吾師道也(名詞作動詞,學(xué)習(xí))

      (2)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3)而恥學(xué)于師(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4)孔子師郯子(名詞意動用法,以??為師)(5)其下圣人也亦遠(yuǎn)矣(名詞作動詞,低于)

      (6)小學(xué)而大遺(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7)吾未見其明也(形容詞作名詞,高明的地方)(8)惑而不從師(形容詞作動詞,遇到疑難問題)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詞作名詞,圣明的人、愚昧的人)(10)授之書而習(xí)其句讀者(動詞使動用法,使??學(xué)習(xí))

      三、文言句式 1.判斷句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2)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2.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2)吾從(之)而師之 3.變式句

      (1)而恥學(xué)于師(狀語后置)(2)師不必賢于弟子(狀語后置)(3)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賓語前置)4.被動句

      不拘于時(介詞“于”表被動)

      四、重點句子翻譯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譯文:老師是傳授道理,教授學(xué)業(yè),解釋疑難的人。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譯文: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 3.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譯文:我學(xué)習(xí)的道理,哪里計較他生年比我早還是晚呢? 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譯文:所以無論地位顯貴還是地位低下,無論年長還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譯文: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6.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師焉,惑不焉,小學(xué)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譯文: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決,有的向老師學(xué)習(xí),有的卻不向老師求教,小的方面學(xué)習(xí),大的方面丟棄,我看不出他們有什么明智的。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 是而已。

      譯文:所以學(xué)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學(xué)生強,聞知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學(xué)業(yè)各有專門研究,如此而已。

      《赤壁賦》

      一、正音

      1、壬戌(r?nxū)

      2、桂棹(zhào)

      3、余音裊裊(niǎo)

      4、幽壑(ha)

      5、嫠婦(lí)

      6、愀然(qiǎo)

      7、山川相繆(liáo)

      8、舳艫千里(zhúlú)

      9、旌旗(jīng)

      10、釃酒(shī)

      11、橫槊(shu?)

      12、漁樵(qiáo)

      13、扁舟(piān)

      14、匏樽(páo)

      15、蜉蝣(fúy?u)

      16、無盡藏(zàng)

      17、狼籍(jí)

      18、枕藉(jia)

      二、通假字

      1、舉酒屬客(囑)

      2、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憑)

      3、山川相繆(繚)

      4、杯盤狼籍(藉)

      三、詞類活用

      1、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名詞作狀語,向西,向東)

      2、侶魚蝦而友麋鹿(意動用法,以?.為伴侶,以?.為朋友)

      3、正襟危坐(使動用法,使?.擺正,使?.端正)

      4、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使動用法,使?起舞,使?.哭泣)

      5、方其破荊州(使動用法,使?.被攻破,擊破)

      6、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名詞作動詞,向東進(jìn)發(fā))

      四、特殊句式

      1、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狀語后置句)

      2、凌萬頃之茫然。(定語后置句)

      3、渺渺兮予懷(主謂倒裝句)

      4、夫水,智者樂也。(判斷句)

      5、今是溪獨見辱于愚,何哉?(被動句)

      6、而今安在哉?(賓語前置句)

      一、虛詞 1. 而

      (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連詞,表轉(zhuǎn)折)

      (2)倚歌而和之(連詞,表修飾)

      (3)正襟危坐,而問客曰(連詞,表承接)

      (4)侶魚蝦而友麋鹿(連詞,表并列)(5)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連詞,表轉(zhuǎn)折)

      (6)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連詞,表轉(zhuǎn)折)

      (7)自其不變者而觀之(連詞,表修飾)2.之

      (1)月出于東山之上(助詞,的)

      (2)凌萬頃之茫然(助詞,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

      (3)哀吾生之須臾(助詞,的)

      (4)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代詞,它)

      (5)茍非吾之所有(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耳得之而為聲(代詞,它)

      (7)取之無禁,用之不竭(代詞,它們)(8)吾與子之所共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3.于

      (1)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詞,在)

      (2)月出于東山之上(介詞,從)

      (3)徘徊于斗牛之間(介詞,在)

      (4)于是飲酒樂甚(介詞,在)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詞,被)

      (6)漁樵于江渚之上(介詞,在)

      (7)寄蜉蝣于天地(介詞,在)

      (8)托遺響于悲風(fēng)(介詞,在)4.乎

      (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形容詞詞尾)

      (2)飄飄乎如遺世獨立(形容詞詞尾)

      (3)郁乎蒼蒼(形容詞詞尾)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語氣詞,表示疑問)

      (5)而又何羨乎(語氣詞,表示疑問)

      (6)相與枕藉乎舟中(介詞,在)

      二、實詞 1.通假字

      (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通“憑”,乘)(2)山川相繆(通“繚”,環(huán)繞)(3)舉酒屬客

      (通“囑”,勸人飲酒)(4)舉匏尊以相屬(通“囑”,勸人飲酒)2.古今異義

      (1)徘徊于斗牛之間

      古義: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2)白露橫江 古義:白茫茫的水汽

      (3)凌萬頃之茫然 古義:曠遠(yuǎn)的樣子 3.一詞多義

      (1)東

      a順流而東(動詞,向東進(jìn)軍)

      b東望武昌(方位名詞作狀語,向東)

      (2)望

      a七月既望(名詞,農(nóng)歷每月十五)

      b望美人兮天一方(動詞,眺望,遠(yuǎn)看)

      (3)下

      a方其破荊州,下江陵(動詞,攻占)

      b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詞,下面)

      (4)如

      a縱一葦之所如(動詞,往)

      b如怨如慕(副詞,像)4.詞類活用

      (1)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名詞用作狀語,向西,向東)

      (2)下江陵(名詞用作動詞,攻占)

      (3)順流而東也(名詞用作動詞,向東進(jìn)軍)

      (4)舞幽壑之潛蛟(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起舞)

      (5)泣孤舟之嫠婦(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哭泣)

      (6)正襟危坐(形容詞用作動詞,整理)(7)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名詞用作狀語,向南)

      (8)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名詞用作動詞,打魚砍柴)

      (9)侶魚蝦而友麋鹿(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侶,以??為友)

      (10)渺滄海之一粟(形容詞用作動詞,渺小的像)(11)不知東方之既白(形容詞用作動詞,顯出白色)

      三、文言句式

      1.判斷句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語氣詞“也”,表判斷)2.疑問句

      (1)何為其然也(“何”與“也”表疑問語氣)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乎”表反問語氣)

      (3)而今安在哉(語氣詞“哉”,表疑問語氣)

      (4)客亦知夫水與月乎(語氣詞“乎”,表疑問語氣)

      (5)而又何羨乎(語氣詞“乎”,表反問語氣)3.省略句

      (1)(其聲)如怨如慕,(其聲)如泣如訴

      (2)(其聲)舞幽壑之潛蛟,(其聲)泣孤舟之嫠婦(3)(蘇子與客)相與枕藉乎舟中 4.變式句

      (1)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狀語后置)

      (2)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狀語后置)

      (3)凌萬頃之茫然(定語后置)

      (4)渺渺兮予懷(主語后置)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動句)(6)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狀語后置)

      四、重點語句翻譯

      1.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譯文:月亮從東邊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間。2.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譯文:任憑小船在茫茫無際的江面上自由漂流,越過那浩蕩渺遠(yuǎn)的江面。3.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譯文:多么廣闊浩瀚啊,我們像凌空駕風(fēng)而行,不知道將停留到什么地方;飄飄然,我們像脫離塵世,無牽無掛,變成飛升仙界的神仙。4.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譯文:哀嘆我們生命的短促,羨慕長江的無窮無盡。

      5.蓋其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譯文:原來,要是從那變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連一眨眼的時間都不曾保持過原狀;從那不變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們本身都沒有窮盡。

      《六國論》

      一、古今異義

      1、其實(古:是兩個詞語,其:代詞。實:實質(zhì),實在內(nèi)容。其實:它實際上)

      2、顛覆(古:滅亡。)

      3、祖父(古:祖輩,父輩。)

      4、后秦?fù)糈w者再(古:第二次)

      5、始速禍焉(古:招致)

      6、可謂智力孤危(古:智謀和力量)

      7、而從六國破滅之故事(古:前例、舊事)

      二、詞類活用

      1、日割月削(“日”“月”,名詞作狀語)

      2、以地事秦(名詞作動詞,侍奉)

      3、義不賂秦(“義”作動詞,堅持正義)

      4、不能獨完(形容詞作動詞,保全)

      5、李牧連卻之(動詞使動用法,使??退卻;擊退)

      三、一詞多義

      1、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不是)

      2、實迷途其未遠(yuǎn),覺今是而昨非(錯誤,不對)

      3、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沒)

      4、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不)

      1、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有人)

      2、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有時,偶或)

      3、或以為死,或以為亡(有的??,有的??)

      4、則勝負(fù)之?dāng)?shù),存亡之理,當(dāng)于秦相較,或未易量(或許,也許)《燭之武退秦師》

      一、虛詞 1.以

      (1)闕秦以利晉(2)焉用亡鄭以陪鄰(3)越國以鄙遠(yuǎn)(4)若舍鄭以為東道主(5)敢以煩執(zhí)事(6)以其無禮于晉 2.而

      (1)朝濟(jì)而夕設(shè)版焉(2)若亡鄭而有益于君(3)夜,縋而出(4)今急而求子 3.焉

      (1)朝濟(jì)而夕設(shè)版焉(2)不闕秦,將焉取之(3)焉用亡鄭以陪鄰(4)子亦有不利焉 4.之

      (1)將焉取之

      (2)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3)因人之力而敝之(4)夫晉,何厭之有(5)是寡人之過也(6)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7)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5.其

      (1)吾其還也(2)失其所與(3)又欲肆其西封(4)君知其難也(5)以其無禮于晉 6.且

      (1)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2)且君嘗為晉軍賜矣

      二、實詞 1.通假字

      (1)失其所與,不知(2)秦伯說,與鄭人盟(3)不闕秦,將焉取之(4)夫晉,何厭之有(5)共其乏困

      (6)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2.古今異義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2)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3)若舍鄭以為東道主(4)貳于楚也

      3.詞類活用(1)晉軍函陵(2)鄰之厚,君之薄也(3)若亡鄭而有益于君(4)越國以鄙遠(yuǎn)(5)闕秦以利晉

      (6)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三、文言句式 1.判斷句

      (1)是寡人之過也(2)君知其難也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疑問句

      (1)夫晉,何厭之有(2)焉用亡鄭以陪鄰(3)不闕秦,將焉取之 3.省略句

      (1)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2)許君焦瑕(3)子犯請擊之(4)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5)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6)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4.變式句

      (1)以其無禮于晉(2)且貳于楚也(3)佚之狐言于鄭伯曰(4)夫晉,何厭之有

      四、重點語句翻譯

      1.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譯文:

      2.越國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譯文:

      3.既然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譯文:

      4.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譯文:

      《鴻門宴》

      一、通假字

      1、距關(guān),毋內(nèi)諸侯(“距”通“拒”,把守;“內(nèi)”通“納”,接納。

      2、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蚤”通“早”。)

      3、令將軍與臣有卻(“卻”通“隙”,隔閡,嫌怨。)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棄。)

      5、要項伯(“要”通“邀”,邀請。)

      6、不者(“不”通“否”,否則。)

      7、因擊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8、具以事告(“具”通“俱”,全部。)

      二、偏義復(fù)詞

      1、所以譴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出入”是偏義復(fù)詞,偏“入”)

      2、孰與君少長?(“少長”是偏義復(fù)詞,偏“長”)

      三、成語典故

      1、吾入關(guān),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無犯)

      2、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3、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xì)說?(勞苦功高)

      4、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四、古今異義

      1、沛公居山東時(古:崤山以東)

      2、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古:不同尋常,指意外的變故)

      3、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古:黃河以北;/古:黃河以南;)

      4、沛公??約為婚姻(古:結(jié)為兒女親家)

      5、亡去不義(古:離開)

      6、所以譴關(guān)守將者??(古:??的原因)

      7、今人有大功而擊之(古:現(xiàn)在別人(沛公))

      8、而聽細(xì)說(古:小人的讒言)五、一詞多義(補充)

      婦女無所幸(寵愛、寵幸)

      故幸來告良(幸虧)

      沛公軍霸上(駐扎)

      為擊破沛公軍(軍隊)則吾斯役之不幸(幸運)

      于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軍營)

      卮酒安足辭(推辭)

      吾屬今為之虜矣(將要)

      未辭也(告辭、告別)

      今有一人,入人園圃(如果)

      大禮不辭小讓(講究、計較)

      是古非今(現(xiàn)在)

      玉斗一雙(酒器)

      謹(jǐn)使臣良奉白璧一雙(捧著)

      外連蘅而斗諸侯(使?斗)

      再拜奉大將軍足下(進(jìn)獻(xiàn))

      各抱地勢,鉤心斗角(接合)

      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侍奉)

      項伯東向坐(坐著)

      吾屬今為之虜矣(類、們)

      置之坐上(座位)

      屬予作文以記之(囑托)

      停車坐愛風(fēng)林晚(因為)

      司命之所屬也(掌管)

      坐而待斃(坐守)

      衡少善屬文(撰寫)

      殺人如不能舉(如同、好比)沛公不勝杯杓(經(jīng)得起)

      沛公起如廁(去、前往)

      是故百戰(zhàn)百勝,百善之善者也(勝利、戰(zhàn)勝)

      固不如也(本來)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優(yōu)美的)故譴將守關(guān)者(特意)

      勝友如云(有才智、高明的)

      君安與項伯有故(舊交情)

      使子嬰為相(擔(dān)任、當(dāng))

      故幸來告良(所以)

      皆且為所虜(被)

      兩狼并驅(qū)如故(原來)

      何辭為(呢)

      扶蘇以數(shù)諫故(緣故)

      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是)珍寶盡有之(代詞,劉邦)

      竊 為大王不取也(認(rèn)為)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到、往)

      軍中無以為樂(做、干)

      今者有小人之言(的)

      且為之奈何(對付)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結(jié)構(gòu)助詞,無義)為擊破沛公軍(替、給)

      誰為大王為此計者(替、給/出謀)

      六、詞類活用(一)名詞作狀語

      1、項伯乃夜馳之沛公(在夜間,連夜。)

      2、吾得兄事之(像對待兄長一樣。)

      3、頭發(fā)上指(向上。)

      4、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鳥翅膀一樣。)

      5、道芷陽間行(從小路、抄小路。)

      6、間至軍中(從小路、抄小路。)

      7、持劍盾步走(步行、徒步。)(二)名詞作動詞

      1、沛公軍霸上(駐扎、駐軍。)

      2、籍吏民,封府庫(登記戶籍。)

      3、范增數(shù)目項王(示意、使眼色。)

      4、道芷陽間行(取道。)

      5、刑人如恐不勝(施刑。)

      6、亡去不義,不可不語(講義氣、合于義/告訴、說。)

      7、若入前為壽(走上前、上前。)

      8、沛公欲王關(guān)中(稱王。)

      9、秦地可盡王也(稱王。)

      10、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使?為王,名詞使動用法。另說意動)(三)一般動詞的使動用法

      11、項伯殺人,臣活之(使??活。)

      12、交戟之衛(wèi)士欲止不內(nèi)(使??止。)

      13、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使??跟從。)

      14、常以拔劍撞而破之(使??破。)(四)動詞作名詞 此王秦之續(xù)耳(后繼者)(五)形容詞作名詞

      1、君安與項伯有故?(舊情、老交情。)

      2、此其志不在?。ㄐ∈隆#?/p>

      3、大行不顧細(xì)謹(jǐn)(細(xì)枝末節(jié)。)(六)形容詞作動詞

      素善留侯張良?(與??交好。)

      七、特殊句式

      (一)判斷句

      1、亞父者,范增也

      2、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3、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4、所以譴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5、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6、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

      7、此天子氣也

      8、此亡秦之續(xù)耳

      9、此其志不在小

      10、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

      11、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12、客何為者?

      (二)倒裝句(1)賓語前置句

      1、籍何以至此?

      2、今日之事何如?

      3、客何為者?

      4、沛公安在?

      5、大王來何操?

      6、何辭為?

      (2)定語后置句 玉斗一雙,白璧一雙(3)狀語后置句

      1、具告以事

      2、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物

      3、得復(fù)見將軍于此

      4、因擊沛公于坐

      5、長于臣

      6、將軍戰(zhàn)(于)河北,臣戰(zhàn)(于)河南

      (三)省略句

      1、欲呼張良與(之)俱去

      2、若入前為(之)壽

      3、為(之)擊破沛公軍

      4、急擊(之)勿失(時機(jī))

      5、則與(之)斗卮酒

      6、則與(之)一生彘肩

      7、豎子不足與(之)謀

      8、具告(之)以事

      9、交戟之士欲止(之)不內(nèi)

      10、毋從(其)俱死也

      11、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其)飲

      12、加彘肩(于其)上

      13、沛公軍(于)霸上

      14、沛公居(于)山東時

      15、置之(于)坐上

      16、置之(于)地

      17、將軍戰(zhàn)(于)河南,臣戰(zhàn)(于)河北

      18、衛(wèi)士仆(于)地

      19、沛公欲王(于)關(guān)中

      20、殺人如(恐)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

      (四)被動句

      1、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2、若屬今為之虜矣

      (五)固定句

      1、孰與君少長?(與?相比,哪一個?)

      2、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沒有?的)

      3、軍中無以為樂(沒有用來?的)

      4、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表反問,的呢?)

      《陳情表》

      一、正音

      1、釁(xìn)

      2、閔(mǐn)鮮

      3、(xiǎn)

      4、祚(zu?)

      5、期功(jī)

      6、煢(qi?ng)

      7、蓐(rù)

      8、洗馬(xiǎn)

      9、猥(wěi)

      10、隕(yǔn)

      11、逋慢(bū)

      12、矜育(jīn)

      13、拔擢(zhu?)

      14、優(yōu)渥(w?)

      15、更相(gēng)

      二、通假字

      1、夙遭閔兇(憫)

      2、零丁孤苦(伶仃)

      3、常在床蓐(褥)

      4、臣密今年四十有四(又)

      三、古今異義

      1、九歲不行(古:不能走路)

      2、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古:到達(dá))

      3、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古:浸潤)

      4、舉臣秀才(古:優(yōu)秀人才)

      5、拜臣郎中(古:尚書省,官名)

      6、欲茍順?biāo)角椋瑒t告訴不許(古:訴說、申訴)

      7、臣之進(jìn)退,實為狼狽(古:進(jìn)退兩難)

      8、過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豈敢盤桓(古:猶豫、徘徊)

      9、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古:辛酸苦楚)

      四、詞類活用

      1、夙遭閔兇(形容詞作名詞,憂患,不幸的事)

      2、九歲不行(名詞作狀語,在九歲時候)

      3、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nèi)無應(yīng)門五尺之童(名詞作狀語,在門外,在家中)

      4、臣之進(jìn)退(動詞作名詞,是否出來做官之事)

      5、察臣孝廉(名詞作動詞,作孝廉,為孝廉)

      6、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yuǎn)(形容詞作動詞,遠(yuǎn)離)

      7、非臣隕首所能上報(名詞作狀語,向皇上)

      8、臣具以表聞(使動用法,讓?聽到)

      9、則以劉病日篤(名詞作狀語,一天天地)

      10、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名詞作動詞,做官;任職)

      11、凡在故老(形容詞作名詞,年老之人)

      12、猥以微賤(形容詞作名詞,社會地位低下之人)

      13、沐浴清化(形容詞作名詞,清明的政治教化)

      14、謹(jǐn)拜表以聞(使動用法,使??聞)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斷句

      1、非臣隕首所能上報——這實在不是我肝腦涂地就能報答得了的大恩大德啊。

      2、今臣亡國賤俘——我現(xiàn)在已是個卑賤的亡國之俘虜。

      3、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业目喑⒉皇?/p>

      只有蜀地的人士和梁益二州的長官才清楚??

      (二)、被動句

      1、而劉夙嬰疾病——被疾病纏繞,為疾病所困

      2、則告訴不許——不被允許

      (三)、賓語前置句

      慈父見背——離開我,即去世

      六、成語

      1、零丁孤苦

      2、煢煢孑立,形影相吊

      3、日薄西山

      4、氣息奄奄

      5、朝不慮夕

      6、急于星火

      7、結(jié)草銜環(huán)

      《逍遙游》

      一、正音

      北冥(míng)鯤鵬(kūn)摶(tuán)遷徙(xǐ)坳堂(āo)草芥(jia)夭閼(a)蜩蟬(tiáo)舂糧(chōng)蟪蛄(huì gū)大椿(chūn)斥鴳(chì yàn)泠然(líng)萬仞(ran)蓬蒿(gǎo)

      二、通假字

      1、北冥有魚(溟)

      2、小知不及大知(通“智”)

      3、旬有五日而后反(又/返)

      三、詞類活用

      1、背負(fù)青天而莫之夭閼 者,而后乃今將圖南(名詞作動詞,圖謀)

      2、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 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然后圖南(名詞作動詞,南行)

      3、彼于致福者,未數(shù)數(shù)然也。(使動用法,使?.招來)

      三、特殊句式

      1、奚以知其然也?(賓語前置句,憑什么)

      2、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賓語前置句,到達(dá)哪里)

      3、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ㄙe語前置,憑借什么)

      四、翻譯

      1、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

      譯文:振翅奮飛,它的翅膀就好像天邊垂下的云彩。

      2、去以六月息者也。

      譯文:憑借著六月的大風(fēng)離去了。

      3、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yuǎn)而無所至極邪?

      譯文:天色深藍(lán),是它的真正的顏色嗎?還是因為天高地遠(yuǎn)而看不到它的盡頭呢?

      4、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譯文:哪里用得著飛上九萬里高空然后再朝南飛呢?

      5、之二蟲又何如?

      譯文:這兩只小動物又知道什么呢?

      6、彼且奚適也? 譯文:它將要到哪里去呢?

      7、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nèi)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數(shù)數(shù)然也。

      譯文:再說全社會的人都稱贊宋榮子,他卻并不因此而更加勤勉;全社會的人都責(zé)難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為沮喪。(這是因為他)能認(rèn)清自我表現(xiàn)與外物的分別,能辨明榮辱的界限,至此而至了。他在世上,沒有拼命追求什么。

      8、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譯文:至于順應(yīng)天地萬物的本性,把握六氣的變化,而在無邊無際的境界里遨游的人,他們需要還憑借呢?

      第三篇:2014年浙江高中語文學(xué)業(yè)水平考試會考基本篇目

      2014年浙江高中語文學(xué)業(yè)水平考試會考基本篇目 1沁園春·長沙/毛澤東2勸學(xué)(節(jié)選)/荀子 3師說/韓愈4想北平/老舍

      5赤壁賦/蘇軾6我與地壇(節(jié)選)/史鐵生

      7始得西山宴游記/柳宗元8最后的常春藤葉/[美]歐·亨利 9六國論/蘇洵10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 11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12

      13祝福/魯迅14品質(zhì)/[英]高爾斯華綏16

      17拿來主義/魯迅18

      19廉頗藺相如列傳/司馬遷20

      21寡人之于國也/《孟子》22

      23登高/杜甫24

      25虞美人/李煜26

      37《物種起源》緒論/[英]達(dá)爾文28

      29逍遙游(節(jié)選)/莊子30荷塘月色/朱自清 林黛玉進(jìn)賈府/曹雪芹 傳統(tǒng)文化與文化傳統(tǒng)/龐樸 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鴻門宴/司馬遷 雷雨(節(jié)選)/曹禺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雨霖鈴/柳永 陳情表/李密 蘭亭集序/王羲之

      第四篇:高中語文文言文知識點歸納

      高中語文文言文知識點歸納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一、通假字

      曲終收拔當(dāng)心畫(畫通劃)

      鈿頭銀篦擊節(jié)碎(篦通金字旁的篦,密齒梳)

      二、古今異義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第二年 今:指今年的下一年)

      老大嫁作商人婦(老大:古:年紀(jì)大了 今:長子、長兄等)

      又聞此語重唧唧(唧唧:古:嘆息聲 今:一般指蟲鳴)

      因為長句(因為:古:因此寫了 今:表原因)

      暮去朝來顏色故(顏色:古:容貌 今:色彩)

      凄凄不似向前聲(向前:古:剛才 今:朝向前方(面))

      三、一詞多義

      (1)言

      感斯人言(言: 話語)

      凡六百一十六言(言:字)

      自言本是京城女(言L:說)

      (2)命

      遂命酒(命:吩咐,命令)

      命曰[琵琶行](命:取名)

      (3)為

      因為長句(v 寫、作)

      初為【霓裳】后【六幺】(為:彈奏)

      為君翻作【琵琶行】(為:介詞,為、替)

      (4)暫

      凝絕不通聲暫歇(暫:副詞,短暫)

      如聽仙樂耳暫明(暫:副詞,頓時、忽然)

      (5)幽

      別有幽愁暗恨生(幽:深沉)

      幽咽泉流冰下難(幽:形容低微,隱晦,不暢達(dá))

      野芳發(fā)而幽香(幽:清幽幽的)

      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幽:昏暗)

      (6)語

      琵琶聲停欲語遲(語:說話,回答)

      今夜聞君琵琶語(語:曲)

      (7)暗

      尋聲暗問彈者誰(輕聲地)

      別有幽愁暗恨生(隱藏的)

      偏聽則暗(糊涂,愚昧)

      四、詞類活用

      聞舟中夜彈琵琶者(夜:名詞作狀語,在夜里)

      遂命酒(酒:名詞作動詞,擺酒席)

      歌以贈之(歌:名詞作動詞,作詩)

      商人重利輕別離(重、輕:形容詞作動詞,看重、輕視)

      五、文言句式

      1、倒裝句

      轉(zhuǎn)徒于江湖間(于江湖間,介詞結(jié)構(gòu)作狀語,后置)

      嘗學(xué)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于穆,曹二善才,介詞結(jié)構(gòu)作狀語,后置)

      2、省略句

      問其人,本(是)長安倡女

      送客(于)湓浦口

      使(之)快彈數(shù)曲

      沉吟放拔插(于)弦中

      3、被動句

      感斯人言

      《寡人之于國也》

      __《孟子》

      一、文言實詞

      1.通假字

      (1)剛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通“毋”,不要)

      (2)無失其時(通“毋”,不要)

      (3)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通“斑”,此處指頭發(fā)花白)

      (4)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同“途”,道路)

      (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僅僅)

      2.特殊詞義

      (1)河內(nèi)兇(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2)鄰國之民不加少(副詞,更、更加)

      (3)直不百步耳(只是,不過)

      (4)數(shù)罟不入洿池(細(xì)密)

      3.一詞多義

      (1)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食:前一個為動詞,吃;后一個為名詞,食物)

      (2)數(shù)

      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譯(幾,若干)

      數(shù)罟不入洿池(密)

      愿令得補黑衣之?dāng)?shù)(數(shù)目)

      扶蘇以數(shù)諫故(屢次)

      (3)直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過)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彎曲)

      系向牛頭充炭直(通值,價錢)

      (4)勝

      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盡)

      驢不勝怒,蹄之(能承受)

      其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勝利)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lán)(超過)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優(yōu)美的)

      (5)發(fā)

      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打開)

      發(fā)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派遣)

      百發(fā)百中(發(fā)射)

      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花開)

      (6)兵

      非我也,兵也(兵器)

      窮兵黷武(軍事力量)

      必以長安君為質(zhì),兵乃出(軍隊)

      草木皆兵(士兵)

      4.詞類活用

      (1)名詞作動詞。

      填然鼓之(敲鼓)

      樹之以桑(種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

      然而不王者(稱王)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吃)

      5、古今異義

      (1)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xùn)|(古:黃河 今:泛指河流)

      (2)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xùn)|(古:谷物收成不好 今:兇惡,厲害)

      (3)棄甲曳兵而走(古:跑,逃走 今:行,走路)

      (4)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古:供養(yǎng)活著的人 今:保養(yǎng)身體)

      (5)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古:可以憑借 今:表示同意,認(rèn)可)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然意為這樣,而意為卻 今:轉(zhuǎn)折連詞)

      (7)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不要歸咎 今:沒有罪過)

      二、文言虛詞

      1.而

      (1)連詞,連接狀語和中心語,表修飾:棄甲曳兵而走

      (2)連詞,表承接:或百步而后止

      (3)連詞,表轉(zhuǎn)折: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殍而不知發(fā)

      (4)連詞,表并列: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

      2.其

      (1)指示代詞,相當(dāng)于“那”“那里”: 則移其民于河?xùn)|

      (2)代詞,作定語成分:移其粟于河內(nèi)(代河?xùn)|的)/ 無失其時(它們的)

      3.之

      (1)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寡人之于國也/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2)結(jié)構(gòu)助詞,的:察鄰國之政/王道之始也

      (3)襯音助詞,無義:填然鼓之/樹之以桑

      ⑷代詞,作賓語成分:申之以孝悌之義(指代百姓)/ 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說的事)

      4.焉

      (1)句末語氣助詞:盡心焉耳矣

      (2)代詞:斯天下之民至焉(指代“王”)

      5.然

      (1)指示代詞,這樣:河?xùn)|兇亦然/然而不王者

      (2)形容詞詞尾,相當(dāng)于“地”:填然鼓之

      6.于

      (1)介詞,對于: 寡人之于國也

      (2)介詞,表比較,比: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3)介詞,在: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

      三、文言句式

      1.判斷句

      (1)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語氣詞“也”,表判斷)

      (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者,??也”,表判斷)

      (3)非我也,歲也(語氣詞“也”,表判斷)

      (4)是亦走也

      (5)非我也,兵也

      2.疑問句

      (1)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問代詞,與“也”連用,表疑問)

      (2)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疑問代詞“何”與“如”連用,表疑問)

      (3)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疑問代詞 “何”在此表示反問)

      3.省略句

      (1)(寡人)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省去主語“寡人”)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士兵)棄甲曳兵而走(省去主語“士兵”)

      (3)以(是)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以”后省“是”,“以是”相當(dāng)于“因此”)

      (4)(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省去主語“梁惠王”)

      (5)(孟子)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省去主語“孟子”)

      (6)(國家)謹(jǐn)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省去主語“國家”)

      (7)(王)則日:“非我也,歲也?!?省去主語“王”)

      (8)五十者可以(之)衣帛矣

      (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4.倒裝句

      (1)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于鄰國多,介詞賓語后置)

      (2)申之以孝悌之義(以孝悌之義申之,介詞賓語后置)

      (3)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于道路女戴,介詞賓語后置)

      (4)未之有也(未有之,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勸學(xué)》

      ——《荀子》

      一、文言實詞

      1.通假字

      (1)輮以為輪(通“煣”,用火烘木使彎曲)

      (2)雖有其槁暴,不復(fù)挺者(通“又”,再;通“曝”,曬)

      (3)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異也(通“性”,資質(zhì),稟賦)

      2.古今異義

      (1)輮以為輪(以為,古義:把??做成;今義:認(rèn)為)

      (2)金就礪則利(金,古義:文中指金屬制成的刀劍等;今義:黃金)

      (3)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博學(xué),古義:廣泛地學(xué)習(xí); 今義:學(xué)問淵博)

      (4)用心一也(用心:古:用,因為 今:集中注意力;居心,存心)

      (5)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參:古:驗,檢驗 今:參加,參見)

      (6)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寄托:古:安置,安身 今:托付;把理想等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

      3.詞類活用

      (1)動詞使動用法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使??彎曲)

      (2)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其曲中規(guī)(彎曲的弧度)

      (3)名詞作狀語

      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每日)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向上,向下)

      (4)名詞作動詞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

      輮使之然也(“輮”這種方法)

      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

      (5)數(shù)詞作形容詞:

      用心一也(專一)

      4、一詞多義

      (1)絕

      假舟輯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橫渡)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隔斷)

      以為妙絕(到了極點)

      佛印絕類彌勒(非常)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終止)

      (2)假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憑借,借助)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借)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與真相對,不真,假裝)

      (3)聞

      順風(fēng)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wù)哒茫犚姡?/p>

      博聞強記(見聞、知識)

      不能稱前時之聞(聲譽、名聲)

      (4)強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強大,強?。?/p>

      挽弓當(dāng)挽強,用劍當(dāng)用長(有力的弓)

      策勛十二轉(zhuǎn),賞賜百千強(有余)

      乃百強步,日三四里(竭力,勉強)

      (5)望

      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向遠(yuǎn)處看)

      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盼望,希望)

      先達(dá)德隆望尊(名望)

      七月既望(月圓之時,農(nóng)歷每月十五日)

      二、文言虛詞

      1.而

      ⑴連詞,表修飾: 吾嘗終日而思矣/吾嘗跂而望矣

      ⑵連詞,表轉(zhuǎn)折: 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冰,水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yuǎn)/順風(fēng)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wù)哒?/p>

      ⑶連詞,表并列: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蟹六跪而二螯

      ⑷連詞,表承接: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⑸連詞,表遞進(jìn): 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

      2. 于

      (1)介詞,從: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

      (2)介詞,比: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

      (3)介詞,表對象,可以不譯:善假于物也

      3.之

      ⑴代詞: 青,取之于藍(lán)(代靛青)/冰,水為之而寒于水(代冰)

      ⑵助詞,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⑶助詞,的: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者

      ⑷助詞,用于定語和中心詞間,無實義:不如須臾之所學(xué)

      4.焉

      ⑴兼詞,于之,從這里: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⑵句末語氣助詞,了: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三、文言句式

      1.判斷句

      (1)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斷)

      (2)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斷)

      (3)雖有槁暴,不復(fù)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斷)

      2.省略句

      (1)鞣(之)以(之)為輪(分別省動詞、介詞的賓語“之”)

      (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省介詞“于”)

      3.倒裝句

      (1)青,敢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于藍(lán)取之、于藍(lán)青,介賓后置)

      (2)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乎己參省,介賓后置)

      (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賓后置)

      (4)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利之爪牙、強之筋骨,定語后置)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于水,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過秦論》

      ——賈誼

      一、實詞

      1、通假字:(讀本字音)

      約從離衡(通“橫”)

      合從締交(通“縱”,合縱)

      制其弊(通“敝”,困頓,失?。?/p>

      陳利兵而誰何(通“呵”,呵問)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崛起)

      贏糧而景從(通“影,像影子一樣”)

      百有余年(通“又”)

      威震四海(通震,震懾)

      始皇既沒(通歿,死)

      2、古今異義

      (1)以為桂林、象郡(以為:古:把..作為 今:認(rèn)為)

      (2)流血漂櫓(櫓:古:盾牌 今:指劃船的工具)

      (3)贏糧而景從(贏:古:背負(fù)、擔(dān)負(fù) 今:獲勝,獲得)

      (4)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山東:古:崤山以東 今:山東省)

      3、詞類活用

      ①名詞作狀語

      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席、包、囊: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樣)

      內(nèi)立法度,??外連橫而斗諸侯(內(nèi)、外:對內(nèi)、對外)

      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向南、向西、向東、向北)

      天下云集響應(yīng),贏糧而景從(云、響、景:像云一樣、像聲音一樣,像影子一樣)

      ②名詞作動詞

      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

      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甕、繩:用破甕作,用草繩系)

      子孫帝王萬事之業(yè)也(帝王,稱帝,稱王)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安排次序)

      ③動詞作名詞

      追亡逐北(亡:逃走的人)

      ④動詞的使動用法

      卻匈奴七百余里(卻:使??退卻)

      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

      外連橫而斗諸侯(斗:使??爭斗)

      流血漂櫓(漂,使??漂?。?/p>

      吞二周而亡諸侯\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亡:使??滅亡)

      ⑤形容詞作名詞

      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臨不測之淵以為固(固:險固的地勢)

      ⑥形容詞作動詞

      尊賢而重士(重:敬重、看重)

      ⑦形容詞使動用法

      會盟而謀弱秦\以弱天下之民(弱:使變?nèi)?,削弱?/p>

      以愚黔首(愚:使??愚蠢)

      約從離衡(離,使?.離散)

      ⑧形容詞作動詞

      而天下諸侯已困矣(困,處于困境之中)

      4、一詞多義

      (1)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過秦論》:(制服)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岳陽樓記》):(規(guī)模)

      其牙機(jī)巧制,皆隱在尊中 《后漢書?張衡傳》:(制造、制作)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 《赤壁之戰(zhàn)》:(壓制、控制)

      王寥、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 《過秦論》:(統(tǒng)率、指揮)

      是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養(yǎng)足以事父母 《齊桓晉文之事》:(規(guī)定、制定)

      (2)亡

      從徑道亡,歸璧于趙《廉頗藺相如列傳》:(逃跑、逃脫)

      秦?zé)o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過秦論》:(丟失、失去)

      燕雖小國而后亡 《六國論》:(滅亡、消亡)

      今劉表新亡,二子不協(xié) 《赤壁之戰(zhàn)》:(死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萬 《過秦論》:(逃兵、逃亡的人)

      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 《愚公移山》:(通“無”,沒有)

      吞二周而亡諸侯 《過秦論》:(使動用法,使??滅亡)

      (3)固

      臨不測之淵以為固 《過秦論》:(牢固、堅固(的地勢))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孟子》:(鞏固)

      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 《廉頗藺相如列傳》:(堅持、堅決)

      吾固知公子之還也 《信陵君竊符救趙》:(本來、原來)

      獨夫之心,日益驕固 《阿房宮賦》:(固執(zhí)、頑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報任安書》:(固然、誠然)

      (4)遺

      秦?zé)o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丟失)

      蒙故業(yè),因遺策(遺留下來的)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出師表》):(wei,給)

      小學(xué)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師說》:(遺漏、忽略)

      (5)利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勸學(xué)》:(銳利、鋒利)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勸學(xué)》:(使快)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孫丑》:(有利、條件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過秦論》:(有利的形勢)

      有蔣士者,專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說》(利益、好處)

      (6)度

      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規(guī)章制度)

      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計算)

      萬里赴戎機(jī),關(guān)山度若飛(越過)平心而度之,無果無一失乎(揣度)

      文言句式:

      1、判斷句

      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甿隸之人,而遷徒也

      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

      2、被動句

      為天下笑者,何也?

      3、狀語后置

      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

      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

      4、省略句

      (1)省略主語

      (秦)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百越之君)委命下吏

      (2)省略賓語

      以(之)為桂林、象郡

      鑄以(之)為金人十二

      (3)省略介詞

      聚之(于)咸陽

      《師說》

      ——韓愈

      一、文言實詞

      1.通假字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通“授”,傳授)

      (2)或師焉,或不焉(通“否”)

      2.古今異義

      (1)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學(xué)者,古義:求學(xué)的人;今義:指在學(xué)術(shù)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所以,古義:用來??的;今義:表因果關(guān)系的連詞)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不必,古義:不一定;今義:用不著)

      (4)今之眾人(眾人,古義:一般人;今義:眾多的人,大家)

      (5)小學(xué)而大遺(小學(xué),古義:小的方面學(xué)習(xí);今義:指教育的一個階段,也指實施這種教

      育的機(jī)構(gòu))

      (6)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無:古:無論 今:沒有)

      (7)吾從而師之(從而:古:跟隨(他)并且?.今:表示因果關(guān)系)

      (8)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道:古:風(fēng)尚 今:道路,道德)

      3.一詞多義

      (1)師

      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從師求學(xué))

      吾師道也(動詞,學(xué)習(xí))

      (2)傳

      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xí)之(名詞,解釋經(jīng)文的著作)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動詞,傳授)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流傳)

      (3)于

      師不必賢于弟子(比,介詞,引出比較對象)

      而恥學(xué)于師(向,介詞,引出動作行為的對象)

      不拘于時(被,介詞,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

      其皆出于此乎(在,介詞,引出動作行為的處所)

      (4)乎

      其聞道也亦先乎吾(乎,介詞,相當(dāng)于 于,引進(jìn)比較對象)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乎,語氣詞,呢,表示反詰語氣)

      (5)從

      惑而不從師(跟隨)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自)

      (6)所以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用來?的)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的原因)

      4.詞類活用

      (1)名詞作動詞

      吾師道也(學(xué)習(xí))

      其下圣人也亦遠(yuǎn)矣(低于)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從師)

      (2)名詞的意動用法

      吾從而師之(以??為師)

      孔子師郯子(以??為師)

      (3)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而恥學(xué)于師(以??為恥)

      (4)形容詞作名詞

      小學(xué)而大遺(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吾未見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惑,疑惑的問題)

      愚益愚(愚人)

      是故圣益圣(圣,圣人)

      二、文言虛詞

      1.而

      (1)連詞,表并列:授之書而習(xí)其句讀者/小學(xué)而大遺

      (2)連詞,表轉(zhuǎn)折:惑而不從師

      (3)連詞,表承接:吾從而師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擇師而教之

      (4)連詞,表修飾:則群聚而笑之

      (5)表陳述語氣:如是而已

      2.之

      (1)助詞,的: 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彼童子之師

      (2)助詞,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3)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4)代詞,指代知識、道理等:人非生而知之者

      (5)代詞,他:作師說以貽之

      (6)代詞,這,這一類。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郯子之徒/

      3.其

      (1)代詞,那些: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2)代詞,他: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3)代詞,他的: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副詞,表揣測語氣,大概:其皆出于此乎

      (5)副詞,表反問語氣:其可怪也歟

      4.于

      (1)介詞,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介詞,向:而恥學(xué)于師

      (3)介詞,對于:于其身也

      (4)介詞,從:皆出于此乎

      (5)介詞,被:不拘于時

      5.乎

      (1)介詞,相當(dāng)于“于”,譯為“在”: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2)介詞,相當(dāng)于“于”,表比較,譯為“比”: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3)語氣助詞,表揣測,譯為“嗎”或“吧”: 其皆出于此乎

      (4)語氣助詞,表感嘆,譯為“唉”、“呢”: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6.也

      (1)句末語氣助詞,與“者”連用表判斷: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2)句中語氣助詞,表停頓: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3)句末語氣助詞,與“歟”連用,加強語氣:其可怪也歟

      三、文言句式

      1.判斷句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者??也”,表判斷)

      (2)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也”,表判斷)

      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2.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賓語“之”)

      (2)吾從(之)而師之(省賓語“之”)

      (人)問之,(士大夫之族)則曰?.(省略主語)

      其下(于)圣人也亦遠(yuǎn)矣(省略介詞)

      3.倒裝句

      (1)而恥學(xué)于師(于師學(xué),介賓后置)

      (2)師不必賢于弟子(于弟子賢,介賓后置)

      (3)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讀,不解惑,賓語前置)

      (4)其聞道也亦先乎吾(乎吾,介詞結(jié)構(gòu)作狀語,后置)

      4.被動句

      不拘于時(介詞“于”表被動)

      四、重要詞義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無,古義:無論;今義:沒有,否定副詞)

      吾從而師之(從,古義:跟隨、而且;今義:連詞,表目的或結(jié)果)

      第五篇:高中語文必修5文言文知識點復(fù)習(xí)歸納

      必修5文言知識歸納

      《歸去來兮辭》文言知識點整理

      一、通假字:

      乃瞻衡宇(衡,通“橫”)景翳翳以將入(景,通“影”,日光)

      二、詞類活用:

      1、瓶無儲粟,生生所資(生生:前“生”,維持;后“生”,動詞用作名詞,生活)

      2、眄庭柯以怡顏(怡:愉快,使愉快)

      3、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詞用作名詞,傲然自得的情懷)

      4、審容膝之易安(容膝:動詞用作名詞,僅能容納雙膝的小屋)

      5、園日涉以成趣(日:名詞作狀語,每日)

      6、樂琴書以消憂(琴,書:名詞用作動詞,彈琴,讀書)

      7、或棹孤舟(棹:槳,這里用作動詞,用槳劃)三、一詞多義:

      1、之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到,動詞)求之靡途(代“為長吏”,代詞)四方之事(助詞“的”)

      2、奚

      奚惆悵而獨悲(為什么)樂夫天命復(fù)奚疑(什么)

      3、而

      門雖設(shè)而常關(guān)(表轉(zhuǎn)折)覺今是而昨非(表并列)

      時矯首而遐觀(表修飾)鳥倦飛而知還(表順承)

      四、古今異義:

      (1)于時**未靜 古義:指戰(zhàn)亂。今義:風(fēng)浪,常用來比喻糾紛或亂子。

      (2)嘗從人事 古義:指做官。今義:常用義,人的離合,境遇,存亡等情況,或關(guān)于工作人員的錄用,培養(yǎng),調(diào)配,獎罰等工作。

      (3)尋程氏妹喪于武昌 古義:不久。今義:常用義為“尋找”“追尋”等。

      (4)悅親戚之情話 古義:內(nèi)外親戚,包括父母和兄弟。今義: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guān)系或血統(tǒng)關(guān)系的家庭的成員。

      (5)幼稚盈室 古義:小孩。今義:指不成熟的做法。(6)于是悵然慷慨 古義:感慨。今義:指大方的行為。

      (7)恨晨光之熹微 古義:遺憾。今義:指一種情感,多為“仇恨”之意。(8)將有事于西疇 古義:指耕種之事。今義:指發(fā)生某事。

      五、特殊句式: 判斷句 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斷)2 倒裝句

      (1)復(fù)駕言兮焉求(疑問句賓語前置?!把汕蟆奔础扒笱伞保非笫裁矗?)胡為乎遑遑欲何之(疑問句賓語前置。“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

      (3)尋程氏妹喪于武昌(介賓結(jié)構(gòu)后置)(4)將有事于西疇(介賓結(jié)構(gòu)后置)(5)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狀語后置,“以春及告余”)(6)樂夫天命復(fù)奚疑(賓語前置,“疑奚”)3 省略句

      (1)情在駿奔(省略主語“余”)(2)寓形宇內(nèi)復(fù)幾時(“形”與“宇”之間省略介詞“于”)(3)稚子候門(省略“于”,正常語序應(yīng)為:稚子于門候)4 被動句

      (1)遂見用于小邑(見,被)(2)以心為形役(為,被)

      六、補充:

      《歸去來兮辭》中有好多包含“以”的句子,這些句子中的“以”有時作介詞,有時作連詞。辨清楚這些“以”到底是介詞還是連詞,對以后的學(xué)習(xí)和做題也是大有裨益的。幾點規(guī)律:

      1、“以”作介詞時,后邊往往跟著一個名詞或名詞性短語,而且它常常與后邊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組成介賓短語,這個介賓短語又常常作后置的狀語。

      ③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連詞,則,就)

      5、引:

      ①控蠻荊而引甌越(動詞,連接)②恭疏短引(名詞,序)

      ③司馬懿引二十萬軍(動詞,帶領(lǐng))④引次江北(動詞,后退,退卻)

      6、窮:

      ①窮島嶼之縈回(動詞,窮盡)②窮且益堅(名詞,困厄,處境困難)③日暮途窮(動詞,阻塞不通)④不忍窮竟其事(動詞,窮究,追究到底)

      7、數(shù): A、shù

      ①識盈虛之有數(shù)(名詞,定數(shù))②一曲紅綃不知數(shù)(名詞,數(shù)量)③今夫弈之為數(shù),小數(shù)也(名詞,技術(shù))

      B、shǔ數(shù)呂師孟叔侄為逆(動詞,數(shù)落,列舉罪狀)C、shuò而公子親數(shù)存之(副詞,屢次)

      8、趨:

      ①他日趨庭(動詞,快走)②入而徐趨(動詞,小步快走,表示尊敬)③今背本而趨末(動詞,趨向,奔向)④使者馳傳督趨(動詞,通“促”,催促)⑤趨令銷?。ǜ痹~,通“促”,趕快)

      9、且:

      ①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連詞,可是)②北愚公者,年且九十(副詞,將近)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副詞,姑且,暫且)

      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哉(連詞,尚且)⑤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副詞,將要)

      四、詞類活用:

      1、襟、帶:襟三江而帶五湖(意動用法,以??為襟,以??為帶)

      2、下:徐孺下陳蕃之榻(使動用法,使??放下來)

      3、騰、起:騰蛟起鳳(使動用法,使??騰空,使??起舞)

      4、屈:屈賈誼于長沙(使動用法,使??受委屈)

      5、竄:竄梁鴻于海曲(使動用法,使??出走)

      6、星:雄州霧列,俊采星馳(名作狀,像流星一樣)

      7、目:望長安于日下,目吳會于云間(名作動,看,望)

      8、盡:賓主盡東南之美(副作動,都包括)

      9、美:賓主盡東南之美(形作名,才?。?/p>

      五、特殊句式:

      1、物(有)華天(有)寶(省略句)

      2、十旬休假,勝友如云(聚集)(省略句)

      3、漁舟唱(于)晚,響窮彭蠡之濱(省略句)

      4、所賴君子安(于)貧(省略句)

      5、童子何知(賓語前置)

      6、纖歌凝而白云遏(被動句)

      7、懷帝閽而不見(被動句)

      8、儼驂騑于上路,訪風(fēng)景于崇阿(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9、望長安于日下,目吳會于云間(介賓結(jié)構(gòu)后置)

      六、本課成語:

      漁舟唱晚 雁陣驚寒 萍水相逢 興盡悲來 高朋滿座 命運多舛 達(dá)人知命 天高地迥 人杰地靈 老當(dāng)益壯

      《逍遙游》文言知識點整理

      一.通假字:

      (1)三餐而反(返)(2)小知不及大知(智)(3)此小大之辯也(辨)(4)而御六氣之辯(變)

      (5)而征一國者(耐)(6)旬有五日而后反(又、返)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副詞,表示揣測,相當(dāng)于“是??還是??” ①代詞,代第一人稱(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乎游之樂也)

      ②代詞,代第三人稱(北冥有魚,其名為鯤)③難道(其真無馬邪)④其中(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⑤還是(吾其還也)

      8、且:

      ①尚且(吾死且不懼,彘酒安足辭)②況且(且爾言過矣)

      ③而且(以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④暫且(縣官且順群臣言)⑤一邊??一邊??(且戰(zhàn)且退)⑥彼且奚適也,將要 ⑦且適南冥也。(將要;到、往;海)⑧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將近)

      9、乃:乃 而后乃今培風(fēng),才

      ①是,表判斷(臣非知君,知君者乃蘇君)②只,僅僅(乃自強步,日三四里)③竟然(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竟然

      ④你,你的(家祭勿忘告乃翁)⑤與“無”連用,表示推測(無乃爾是過與)⑥于是(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者,受上賞)

      10、修:未有知其修者,長

      ①整治,治理(修守戰(zhàn)之具)②修建(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③研究、學(xué)習(xí)(不期修古,不法??桑芨撸ㄠu忌修八尺有余)

      11、比:行比一鄉(xiāng),聯(lián)合

      ①等到(比至陳,車六七白乘)②挨著(天涯若比鄰)

      ③處處(比比皆是也)④勾結(jié)(朋比為奸)⑤認(rèn)為和??一樣(每自比于管仲、樂毅)

      ⑥等同(與天地兮比壽)。

      12、數(shù):

      ①細(xì)密(數(shù)罟不入夸池)②多次,屢次(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

      ③幾(有魚焉,其廣數(shù)千里)④數(shù)目(愿得補黑衣之?dāng)?shù))⑤計算(數(shù)不勝數(shù))。

      13、善:

      ①好,表答應(yīng)(王曰:“善?!保谏瞄L(京中善口技者)③善良的(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14、之:

      鵬之徙于南冥也: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則芥為之舟:助詞,不譯

      而莫之夭閼者:代詞,它;在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前置 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動詞,到??去

      之二蟲又何知:指示代詞,這,指兩只小動物 五.特殊句式: 賓語前置句:

      ①而莫之夭閼者②奚以九萬里而南為 ③之二蟲又何知 ④ 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陳情表》知識點歸納

      一、重點實詞:

      1、險釁:臣以險釁(艱難禍患,指命運不濟(jì))

      2、見背:慈父見背(背棄我,指死亡)

      3、奪:舅奪母志(改變)

      4、祚:門衰祚(zuò)薄(福分)

      5、鮮:終鮮兄弟(本指少,這里是沒有)

      6、吊:煢煢孑立,形影相吊(安慰)

      7、嬰:而劉夙嬰疾?。ɡp繞)

      8、廢:未曾廢離(停止侍奉)

      9、察:前太守逵察臣孝廉(考察和推舉)

      10、尋:尋蒙國恩(不久)

      11、篤:則劉病日篤(病重)

      12、拔擢:至微至陋,過蒙拔擢(zhuó)(提升)

      13、區(qū)區(qū):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yuǎn)(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14、聽:聽臣微志(聽任,準(zhǔn)許)

      下載蘇教版高中語文浙江會考篇目文言文知識點歸納復(fù)習(xí)word格式文檔
      下載蘇教版高中語文浙江會考篇目文言文知識點歸納復(fù)習(xí).doc
      將本文檔下載到自己電腦,方便修改和收藏,請勿使用迅雷等下載。
      點此處下載文檔

      文檔為doc格式


      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xiàn)自行上傳,本網(wǎng)站不擁有所有權(quán),未作人工編輯處理,也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有涉嫌版權(quán)的內(nèi)容,歡迎發(fā)送郵件至:645879355@qq.com 進(jìn)行舉報,并提供相關(guān)證據(jù),工作人員會在5個工作日內(nèi)聯(lián)系你,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quán)內(nèi)容。

      相關(guān)范文推薦

        九年級語文上冊文言文重點篇目復(fù)習(xí)知識點

        3eud教育網(wǎng) http://www.3edu.net 百萬教學(xué)資源,完全免費,無須注冊,天天更新! 人教版九上文言文重點篇目復(fù)習(xí)知識點出師表 1、作者:諸葛亮是三國蜀漢政治家、軍事家。 2、重點實......

        高中語文必修(五)文言文知識點復(fù)習(xí)總結(jié)大全

        高中語文必修五知識點復(fù)習(xí)總結(jié) 九月結(jié)束時,請叫醒我 高二(10班鄺凱欣 秋天特有的明麗陽光被窗欞分割成了小塊,碎金鈴鐺一般搖曳著灑在地上。那個始終微笑著的女孩輕輕走過我的......

        高中語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識點復(fù)習(xí)歸納(含5篇)

        必修四文言知識梳理 一、《廉頗藺相如列傳》 舍人: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門客)遺(wèi):使人遺趙王書(送給)即:即患秦兵之來(則,就)宜:宜可使(應(yīng)該) 曲:曲在趙(理虧)均:均之二策(權(quán)衡、比較)......

        高中語文文言文必修知識點(精選合集)

        真正的知識分子該有一副傲骨,不善趨炎附勢。這使他們當(dāng)中絕大多數(shù)顯得個色,總是鶴立雞群,混不進(jìn)人堆里。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語文文言文必修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

        高中語文常用文言文知識點(最終5篇)

        有知識不等于有智慧,知識積存得再多,若沒有智慧加以應(yīng)用,知識就失去了價值。了解你自己在做什么事,知道熱愛做什么樣的事,知道能把什么事做成什么樣,這就是智慧。下面小編給大家分......

        外國小說欣賞會考篇目復(fù)習(xí)

        外國小說欣賞會考篇目復(fù)習(xí) 《娜塔莎》 1、課文表現(xiàn)娜塔莎興奮、快樂、激動、焦急的相關(guān)內(nèi)容: ①?不是那樣的,不是那樣的,索尼婭!?娜塔莎一邊說,一邊轉(zhuǎn)過頭去,用雙手抓住頭發(fā),替她......

        2014浙江高三語文會考復(fù)習(xí)

        《赤壁賦》知識點整理 一、虛詞 1. 而(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表轉(zhuǎn)折)(2)倚歌而和之(連詞,表修飾) (3)正襟危坐,而問客曰(連詞,表承接)(4)侶魚蝦而友麋鹿(連詞,表并列 ) (5)逝者如斯,而未嘗......

        高中語文課本文言文知識點梳理

        高中語文課本文言文知識點梳理(一) 學(xué)習(xí)目標(biāo) 1、了解《左傳》《戰(zhàn)國策》《史記》; 2、掌握三篇文章中出現(xiàn)的重點實詞及其用法、虛詞、特殊句式,舉一反三; 3、熟悉作品,借鑒其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