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歐洲歷史上的戰(zhàn)爭》讀書報告
《歐洲歷史上的戰(zhàn)爭》讀書報告
——火車對軍事力量的影響及感悟
課程: 技術創(chuàng)新與國際關系課程作業(yè)
2011級機械工程學院機電05班20113042廖力力
教師:
學院:
班級:
學號:
姓名:
i《歐洲歷史上的戰(zhàn)爭》讀書報告
——火車對軍事力量的影響及感悟
從中世紀開始,歐洲大陸上的戰(zhàn)爭似乎從未中斷過。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各戰(zhàn)爭時期的武器也不斷進化,參加的人數(shù)少了,但戰(zhàn)爭的影響卻大了。此書概述了從中世紀開始的歐洲的騎士戰(zhàn)爭到核時代的戰(zhàn)爭的發(fā)展與變化,概述了在這一時期內戰(zhàn)爭,技術,經(jīng)濟,社會之間的相互影響。讀完此書,我深刻理解到技術發(fā)展對戰(zhàn)爭的影響之巨大,我將就工業(yè)革命時出現(xiàn)的火車對軍事力量的影響做一點討論。
首先我們來搞清楚什么是鐵路軍事運輸和鐵路運輸?shù)奶攸c:鐵路軍事運輸是指軍隊利用鐵路設施和運輸工具,運送人員和物資的行動。按其性質主要分為部隊調運、供應、后勤運輸、動員、蔬散運輸。按運輸對象是指人和物的運輸。軍事運輸利用鐵路運量大、速度快,不受季節(jié)天氣影響的特點,作為軍事運輸?shù)闹饕侄巍>唧w體現(xiàn)戰(zhàn)時物資因素、部隊機動重要手段、后勤保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經(jīng)濟的重要支柱。
第一輛火車頭是英國工程師理查德·特里維西克于1801年造出來的,是為煤礦的運煤車而設計的。它一開始就獲得了很大的成功。1812年,他設計的這種火車頭在紐卡斯爾的威蘭煤礦工作時,引起了當時擔任機械師的喬治·斯蒂文森(1781—1848)的興趣。這位機械師得到許可,要在煤礦與港口之間的通道上建造一個“運行牽引機”(火車頭)。他取得了成功,而且證明是有利可圖的。接著,他又去說服準備建造斯托克頓——達靈頓鐵路的設計者,希望他們采用蒸汽牽引力以代替馬匹。設計者們采納了他的建議。1825年9月27日,第一條真正的鐵路出現(xiàn)了。工業(yè)革命中的任何發(fā)展對和平與戰(zhàn)爭前途的影響,都沒有比這一點更深遠的。
拿破侖戰(zhàn)爭結束的1815年至克里米亞(Crimea)戰(zhàn)爭間的四十年中,陸地與海上運輸都使用了蒸氣引擎。陸上,火車的發(fā)明及其在戰(zhàn)爭中的運用,取代了有時需長達數(shù)周的長途徒步行軍。英國1830年有一團軍隊由曼徹斯特開拔到利物浦(相距三十四英里),技術創(chuàng)新與國際關系課程作業(yè)
2011級機械工程學院機電05班20113042廖力力
只用了兩個小時而不再是從前的兩三天。而在這之前,只有單純依靠徒步行軍來作戰(zhàn),徒步行軍的速度太慢是軍事做戰(zhàn)的一個大問題,長途行軍不僅速度慢,還會影響士兵的體能,從而使軍隊的戰(zhàn)斗力大減(即使指揮英明也會在途中損失十分之一的人)。在火車首次用于軍事運輸?shù)耐瑫r,萊茵蘭的德國人開始領悟到,法國復興后,他們可以迅速集中大量軍隊,重演拿破侖式的入侵,這是無法預測的。
火車頭的發(fā)源地雖然是在英國,但是那個產生出克勞塞維茨的國家卻首先認識到了鐵路在戰(zhàn)爭中的重要性。最初,英國與法國對鐵路感興趣是因為可以迅速調動軍隊去鎮(zhèn)壓大城市中的暴動;而對普魯士來說,其實早已有人開始注意到鐵路的軍事意義了。1833年,F(xiàn).W.哈科特就曾指出,如果在科隆到明登之間和美因茨到韋瑟爾之間建造鐵路,將能大大加強萊茵地區(qū)的防御;C.E.龐尼茨也主張普遍地修建鐵路,以便于普魯士對來自法、奧、俄三方的威脅進行對抗。她處在強大的潛在敵國之間,處在敵國包圍的中央位置上,鐵路的應用能使她從一個二等的軍事國上升為強大而難以對付的國家。一位具有特殊天才的經(jīng)濟學家弗里德里?!だ钏固兀?789—1846)曾說:“如果鄰國的鐵路比我們早完成一英里,或是比我們的長一英里,都是對我們不利的??現(xiàn)在,該是我們來決定,看看是否應用工業(yè)進步給我們提供的新式防御武器,就象我們的前輩要決定他們是否應用槍以取代弓箭一樣?!?[ 作者注:《近代戰(zhàn)略的標志》,第150頁。] 通過鐵路的運輸,日爾曼可以成為歐洲心臟中的一個防御堡壘。動員的速度,軍隊從國內的中心移向邊界的速度,以及處于‘內線’地位的其他顯著利益,使得日爾曼比其他歐洲國家具有較大的相對優(yōu)勢。鐵路將給他們帶來省錢的軍事力量,他們四散在歐洲的領土如今可以用鐵路網(wǎng)與新的運輸制度有效地連結起來了。
1846年,即李斯特逝世的這一年,普魯士的一個軍;共計12000人,連同它的騾馬與火炮,被運到了克拉考。這是第一次通過鐵路的大規(guī)模部隊運動。這次嘗試性的運動,使普魯土的總參謀部開始了對鐵路的軍事價值進行綜合性研究。以后,在1848年到1850年之間的革命**期間,普魯士在鐵路運輸方面又進一步獲得了經(jīng)驗。1859年,當拿破侖三世介人意大利戰(zhàn)爭時,法國人盡可能地利用了鐵路。當時法國約有十二萬人,只用了十一天便到達戰(zhàn)場,而從前越過這一距離需要兩個月。普魯士總參謀部饒有興趣地研究這兩個最大假想敵的戰(zhàn)略,抓住這一教訓,設立一個專管鐵路運輸?shù)牟块T,在1870年的法國 —普魯士戰(zhàn)爭中卻獲得不曾預料到的效果。在這期間,美國南北戰(zhàn)爭提供了更加輝煌的例子說明鐵路運輸對戰(zhàn)略家提出的新問題與各種可能性。
從那以后,鐵路也就變成了戰(zhàn)略中的主導因素,甚至可以對戰(zhàn)場上的幾百萬軍隊進行補給。所以,“全民皆兵”制的真正始祖,不是拿破侖,也不是克勞塞維茨,而是喬治·斯蒂文森。
1836年,約米尼伯爵(1779一1869)在他的《戰(zhàn)爭藝術概論》中寫道:“最近二十年來的新發(fā)明,似乎已經(jīng)使軍隊的組織,裝備和戰(zhàn)術,都有發(fā)生革命性變化的可能性??”這其中火車的出現(xiàn)對戰(zhàn)爭的影響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的確,快速運轉是鐵路向軍事提供的一個有利條件。同樣重要的是,它給了戰(zhàn)地軍隊長駐的力量。不再需要為一場戰(zhàn)役預先在戰(zhàn)場附近設立供應軍需的倉庫;如今,全國的經(jīng)濟實力可以轉為軍用,持續(xù)不斷地提供軍需。其次,軍隊到達戰(zhàn)場時,精力充沛,體態(tài)良好;軍隊中大部分人能否既從平民生活中保持體力,又經(jīng)艱苦的行軍跋涉后還能勇猛地投入戰(zhàn)斗,不是一項不重要的考慮。第三,軍隊可以保持良好條件:傷病員可方便轉送到基地醫(yī)院,并補充上新的力量;如果戰(zhàn)役延長,軍隊可以調換。這些都從根本上提升了軍隊的作戰(zhàn)實力,也一定程度上的改變了軍隊的作戰(zhàn)方式,有了鐵路軍事運輸后,兵力的部署將加快,使戰(zhàn)爭的節(jié)奏變得更加緊湊,使軍事效率大大加強。
通過火車對軍事力量的影響,我們可以反觀一下歷史,技術上的革命。我們已見到,技術創(chuàng)新與國際關系課程作業(yè)
2011級機械工程學院機電05班20113042廖力力
15世紀與19世紀之間,在歐洲社會穩(wěn)定的經(jīng)濟結構中多么緩慢地改進著武器系統(tǒng);漸進的、小步小步的改良,使大炮運轉較靈活些、命中率稍高些;把火繩槍變成燧火槍,長槍變成刺刀,火槍的射程提高。1815到 1914年間,正如交通通訊革命導致戰(zhàn)略的轉變一樣,武器技術的革命改變了戰(zhàn)術。從冷兵器時代到槍炮出現(xiàn),從生畜運輸?shù)秸羝麆恿Τ霈F(xiàn),從人力通信到無線通信,從陸戰(zhàn)到空戰(zhàn),從常規(guī)武器到核武器···可以得出:每一次的科學技術革命都將帶動軍事革命。當然,我認為軍事技術的發(fā)展,取決于科學技術的進步和軍事需要。即技術進步帶動軍事進步,而軍事需求帶動技術進步,兩者相輔相成。
技術影響軍事在今天其實表現(xiàn)得更明顯,當代的軍事力量的強大基本上完全依靠先進的軍事技術的發(fā)展。我們都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當代誰的軍事通信技術強大,那么他的軍事力量才可能強大,各種高新武器,如精確制導炸彈,高新戰(zhàn)機,空天力量都依賴通訊技術的發(fā)展。
戰(zhàn)爭不會停止,軍事發(fā)展更不會停止,只有掌握了技術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先機,才能在國際復雜關系中站穩(wěn)腳,才能在不可預見的戰(zhàn)爭中獲得優(yōu)勢。
i參考書目:【英】邁克爾.霍華德著,褚律元譯:《歐洲歷史上的戰(zhàn)爭》,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3版,第102頁。
【英】J.F.C富勒著,綻旭,周馳譯:《戰(zhàn)爭指導》,解放軍出版社2006.1版,第五章 工業(yè)革命的影響。
第二篇:戰(zhàn)爭降臨歐洲
[dvnews_page]戰(zhàn)爭降臨歐洲WarComestoEurope
PresidentHerbertHoover
Sep,1st1939
演
講者簡介:當美國選民于1928年選舉赫伯特·胡弗,一個世界著名的礦業(yè)工程師、作家和戰(zhàn)爭親善官,當美國第三十一任總統(tǒng)時,美國的工業(yè)和金融業(yè)正處繁榮時期。然而,他上任后七個月,全國即被世界性的經(jīng)濟蕭條所席卷。胡弗保守的經(jīng)濟政策不適于處理這一危機。他任期屆滿時,全國已有一千二百萬人失業(yè)。他因這段艱難歲月受到指責,在1932年大選中敗下陣來。
Hello.FellowAmericaoftheradioaudience,thisisoneofthesaddestweeksthathascometohumanityinahundredyears.Aseelewarseemsinevitablyforceduponhundredsofmillioofpeople.Thewholeworldwillpraysforsomemiraclethatmightdeliverus.Forwarmeathekillingofmillioofthebestandthemostcourageousofmenwhomightcontributesomethingtohumanprogre.Itmeathekillingandstarvationofmillioofwomenandchildren.Itmeaanotherquarterofacenturyofimpoverishmentforthewholeworld.Anditwilllikelybealongwar,itispoiblethatthebravepeopleofPolandmaybeoverruninafewmonths,butthereseemsnopointofaccefromwhichanoverwhelmingattackcanbedeliveredfromtheBritishandFrenchononeside,totheGermaontheother,whichmightquicklyendthiswar.It'slikelytobeawarofslowattrition,andthefateofPolandwilldependuponitsending.TheairdefeeofFranceandEngland,theirgreatlysuperiornavalstrength,theirmaower,resources,theirresolution,makeitcertainthattheycandefendthemselves.Anditistruethatvastfleetsofairplanesonbothsidescontributeanewanduncertainfactor,butthereisnothingwhichprovesthateventhesuperiorityinairplanescanwinthewar.Andwhileauranceshavebeengiventhattherewillbenobombingofwomenandchildren,theremaycomeatimeofdeerationwhenallrestraintsgotothewinds.It'slikelytobethemostbarbarouswarthatwehaveeverknown.ThissituationintheworldtodayinnottheactoftheGermanpeoplethemselvesit'stheactofagroupwhoholdtheminsubjection.ThewholeNazisystemisrepugnanttotheAmericanpeople.ThemostofAmericansympathywillbetothedemocracies,butwhateveroursympathiesare,wecaotsolvetheproblemsofEurope.Americanmustkeepoutofthiswar.Thepresidentandthecongreshouldbesuortedintheireveryeffortstokeepusout.Wecankeepout,ifwehave:theresolutenationalwilltodoso.WecanbeofmoreservicetoEuropeandtohumanityifwepreservethevitalityandstrengthoftheUnitedStatesforuseintheperiodofpeace,whichmustsometimecome.Andwemustkeepoutifwearetopreserveforcivilizatio
ntheveryfoundatioofdemocracyandoffreemen.收音機前的美國同胞們:這是近百年來人類最悲痛的一個星期。一場毫無意義的戰(zhàn)爭加強到了億萬人民頭上。整個世界仍在祈求奇跡出現(xiàn),拯救眾生。因為戰(zhàn)爭意味著數(shù)百萬可能為人類進步作出貢獻的最優(yōu)秀、最勇敢的棟梁之材的犧牲;意味著數(shù)百萬婦女兒童慘遭屠戮、饑餓而死
;意味著本世紀接下來的二十五年全世界范圍內的資源枯竭、陷入貧窮。這極有可能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zhàn)爭。幾個月后,勇敢的波蘭人民或許就會遭人蹂躪,但無論是英法方面,還是德國方面看來都沒有絕對的優(yōu)勢可以盡快結束這場戰(zhàn)爭。這場消耗戰(zhàn)將決定波蘭的命運。英國和法國牢固的空中防御、強大的海上力量的人力物力和不屈不撓的精神,確保了他們自己的能力。但同時,雙方龐大的戰(zhàn)機隊,也給戰(zhàn)爭帶來了新的和不確定的因素。當然,戰(zhàn)爭的勝負不僅僅取決于空中的力量。雖然雙方都保證絕不將炸彈投向婦孺,然而一旦雙方都毫無顧忌時,可怕的日子將隨之而來。這將會是我們所知道的最殘酷的一場戰(zhàn)爭。
當今社會的形勢不是由德國人民本身,而是由統(tǒng)治德國的那伙人造成的。整個納粹體制令我們深惡痛絕。絕大多數(shù)的美國人都贊成民主體制??墒遣徽撐覀冑澇墒裁?,都不能解決歐洲的問題:美國應該置身于戰(zhàn)爭之外,只要全國人民意志堅定。如果將美國的生機和力量用于必將到來的和平,我們就能為歐洲和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為了我們的文明而捍衛(wèi)民主與自由,我們也必須置身戰(zhàn)爭之外。
第三篇:歐洲文明讀書報告
《歐洲文明十五講》 讀書報告
這本書前前后后在我手里有近3個月,第一遍從前到后慢慢看,中間停了一段時間,后來有了要寫讀書報告的任務,我決定挑選幾章重讀,分別是第二講、第六講、第七講、第八講、第十四講。
讀第二講:希臘——歐洲的精神家園,自由、雄偉、美麗的希臘精神,冒險進取、勇敢無畏的希臘精神,發(fā)揚民主、法律的希臘精神,想象湛藍的海邊,一個幼小的兒童在玩耍,正如古代希臘在遙遠原始稚嫩的時代里的樣子,一切都是新鮮的。
讀第十四講:歐洲文明與中國文化的“自主性”,他說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特點是“從上到下的專制主義和從下到上的臣民主義”,感覺跟魯迅的思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很犀利,在刺痛人心的同時又鞭策著讀者進取。不論在政治文化還是精神文化方面,與歐洲相比,中國都是落后的,需要學習的地方還很多。
對于中國的文明進程,我只是通過一些歷史教科書、通史、傳記得知,了解得不系統(tǒng),但始終給我沉淀著的厚重感,然而大氣磅礴的五千年歷史是否真的在向上走呢?還是僅僅深陷一些怪圈無法自拔?審視中國文明現(xiàn)狀,噱頭無處不在,荒唐、錯亂得不可思議,我不明白整個民族在干什么?而且大家都在趨同一樣的生活方式,好好學習——考大學——做官、當老板、當學者,最差也要混個白領階層,就是沒人打算做個普通的勞動者。然而社會上有那么多人,應該各有各的活法,不能只為了跳出自己的小圈子而掙扎拼命、撞破腦袋。也許是因為都在追求表面上物質的東西,密匝匝蟻排兵,亂紛紛蜂釀蜜,急攘攘蠅爭血,有多少人還聆聽內心、追求真理? 學習西方先進的文明,不在于要趕超她們的經(jīng)濟,而是讓人們在文化的熏陶中,回歸理性,學會思考與反省。篇二:歐洲文明的進程讀書筆記
第四章:“民族國家”——近代歐洲政治文化之一 本章的主題是近代歐洲的“政治文化”。所謂“政治文化”,可總結為兩條線:一是近代國家形態(tài)的出現(xiàn),即民族國家成為歐洲的普遍現(xiàn)實;二是歐洲人的相互認同感,即歐洲觀念。前者通向主權國家,后者通向所謂歐洲統(tǒng)一進程。
一、泛說“民族國家”
“民族國家”指的是基本上一個民族構成一個國家的那種國家形態(tài),語族與民族重合在一起,“國家”便有了雛形。這是一個歐洲概念。
1、“民族國家”觀念成為普遍的政治現(xiàn)實,是歐洲近代時期的事,但它的觀念在中世紀已經(jīng)自發(fā)地存在;
2、“民族國家”觀念是政治的,經(jīng)濟的以及文化的(宗教、語言)綜合觀念;
3、“民族國家”觀念的普遍出現(xiàn),結束了神權大一統(tǒng)時期,古典意義上的“帝國”觀念從此讓位給近代國家觀念。
二、近代政治學的創(chuàng)始人:馬基雅維利和霍布斯
馬基雅維利根據(jù)自己的政治經(jīng)驗認為國家最重要的是強有力的統(tǒng)治。在當時就是要有一個強有力的君主,君主必須不惜一切可能的手段建立強有力的國家?;舨妓故切聲r期政治學的開創(chuàng)者,他的理論是按約建國的契約論,他的主要貢獻是把政治學從神學的道德人格中解放出來,把政治學變成了人的政治學。馬基雅維利著眼于意大利的各個分裂邦國,霍布斯已經(jīng)著眼于歐洲的普遍現(xiàn)象,從馬基雅維利到霍布斯,民族國家的觀念產生了一種質的飛躍。
三、從黑格爾的國家學說看歐洲
黑格爾把此前的關于民族國家的學說作了一個集大成的工作。雖然黑格爾有濃厚的日耳曼國家情節(jié),但是黑格爾關于國家理念以及與之相關的法哲學,無論如何批評它是“國家主義”或“極端民族主義”,其中的精神——民族要變成“國族”、要變成“國家”——則是近代歐洲政治中的普遍性問題。黑格爾歷史哲學的一個重要出發(fā)點,即把近代歐洲政治的基本因子抽象為“神”的理念指導下的國家學說。黑格爾將“國家理念”分作三個層次:
(一)直接現(xiàn)實性,它是作為內部關系中的機體來說的個別國家——國家制度或國家法;
(二)它推移到個別國家對其他國家的關系——國際法;
(三)它是普遍理念,是作為類和作為對抗個別國家的絕對權力——這是精神,它在世界歷史的過程中給自己以它的現(xiàn)實性。
四、歐洲民族國家的發(fā)展
“民族國家”的觀念在中世紀便已經(jīng)孕育,但成為普遍現(xiàn)象則在近代,并且出現(xiàn)的時間各不相同。從歐洲整體來看,建成民族國家的道路是曲折而復雜的。西歐在三十年戰(zhàn)爭之后,各國簽訂《威斯特伐里亞和約》,“民族國家”的形成與主權的的觀念不僅在條約里,更在人們的觀念中顯現(xiàn)。從三十年戰(zhàn)爭到拿破侖戰(zhàn)爭,國家的存在不斷凸顯,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近代歐洲是在戰(zhàn)爭的砧板上打出來的。
東歐的民族問題較之東歐要復雜得多。各民族長期受到異族的壓迫,經(jīng)常在強族的驅趕下東離西散,居無定所,在十九、二十世紀還未建立自己的國家。在獨立之后,其自身的特性由于種種原因也未能充分發(fā)展,以致于建立享有充分主權民族國家的任務完成的并不徹底,至今東歐地區(qū)仍存在頻繁的民族沖突。第五章:“歐洲觀念”——近代歐洲政治文化特征之一
對于“歐洲觀念”這個歐洲的政治文化,可以得出如下兩點看法:
“歐洲觀念”首先是一個歷史哲學問題,它的出發(fā)點是歐洲人對于歷史文化的認同感,它反映了在基督教文明若干個世紀的浸染滲透之中積累起來的歐洲人特有的“思想底格”和“心性”??梢哉f,“歐洲觀念”是反映歐洲的“自性”的,然而“自性”同樣應該理解為
復數(shù)的,“歐洲觀念”具有歐洲的和民族的兩重涵義。通常在使用這個概念時,多側重它的一致性、普遍性,其實這個觀念本身即同時含有民族的因素。“歐洲觀念”既是歐洲自性的反映,則必是同歐洲以外的地區(qū)相區(qū)別而產生的。在同外界的接觸、比較、沖突中,歐洲人更加認識了自己,加深了“自我意識”。
第二,“歐洲觀念”不是固定不變的東西。它與社會發(fā)展的水平、探索某種和平國際結構都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
“歐洲觀念”的三個來源:
一個是兩希文化,基督教文化;二是因非歐洲文化(非基督教文明)對之形成的對立、對照和壓力而增強起來的歐洲自我意識;三是戰(zhàn)爭頻仍,因渴望和平而尋求聯(lián)合之道。
“歐洲觀念”的發(fā)展歷程:
在中世紀后期,尤其是進入近代,由于“民族國家”成為歐洲的時代特征,“歐洲觀念”的政治內涵便特別突出;在十九世紀中葉以后成為普遍流行的理念,許多建立聯(lián)盟性組織的主張在政要、知識階層中提出來了;二十世紀下半葉,產生了“歐洲觀念”的第一個機制,即歐洲煤鋼、原子能和經(jīng)濟三個共同體,后合并為歐洲共同體,最終發(fā)展為今日的歐洲聯(lián)盟。
一、圣-皮埃爾關于“歐洲聯(lián)盟”的構想和盧梭的評論
圣-皮埃爾在《永久和平方案》中提出了兩個相互聯(lián)系的思想。首先是把“永久和平”當做一種崇高的理念,只有當所有的國家之憑借純粹的“理性”相互對待時才有可能。第二,圣-皮埃爾認為,為了實現(xiàn)“永久和平”,就是要建立歐洲的“聯(lián)邦政府”。而要結成這種聯(lián)盟,須在各個民族間找到共同利益、宗旨、風習和聯(lián)系,也就是說聯(lián)盟必須要有兩方面的基礎:一是共同利益;二是精神認同感。圣-皮埃爾按照理性的推理認為可以把歐洲建立成真正的理念中的各民族的集體。
圣-皮埃爾德方案只是紙上談兵,它具有的不可忽視的歷史意義在于它具有普遍性,提出的是歐洲政治哲學中的一個“永恒問題”,包含了至少三個貫穿在歐洲近代史中的問題:一是民族國家和國家聯(lián)盟之間的關系;二是擬議中的聯(lián)盟內部規(guī)則問題;三是道德和政治的關系,或理論與實踐的關系。
盧梭雖然認為圣-皮埃爾的方案是好的,但同時指出這個方案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盧梭認為:
一、君主的兩大職能在于對外不斷擴大統(tǒng)治,對內不斷鞏固統(tǒng)治,兩種職能相互支持。因此君主之間的糾紛不可能訴諸某個高級法庭來解決,法律無力使君主屈從。
二、任何聯(lián)盟,包括圣-皮埃爾的“聯(lián)邦主義”,都首先為了自身的利益;一國的國君要做兩件事:建立統(tǒng)治和增加財富。建立統(tǒng)治是為了增加財富,增加財富是為了鞏固統(tǒng)治,君主行動的最終目的是把財富和統(tǒng)治都抓到手?!坝篮愫推接小睂崿F(xiàn)的可能,但是君主仍不停地打仗是因為,“永恒和平”與他們眼下的特殊利益有矛盾;如果實現(xiàn)了“永恒和平”也許聽他們會失掉既得的利益。盧梭提出要實現(xiàn)該方案需要有一個前提條件,即各國的人民主權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因為要打仗的是君主而不是人民,所以只有人民享有主權,才會有和平。
二、康德的歷史哲學
康德的觀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人類是群居的,這決定了人事“社會性”的動物;但人類又具有違反“群居性”的“非社會性”。
(二)人類在總體上是遵從“自然法則”即“理性法則”的。
(三)應該承認“權利”的天然合法性。
(四)政治和道德最終都是理性的,政治應該體現(xiàn)至善,與道德一致,但在現(xiàn)實中卻往往不能兩全(就像“幸福”與“德性”往往不能兩全一樣)。(康德的困惑和矛盾是:政治的職能不可少,誰也不能坐視利益受損,但是,道德又必須是政治的基礎。)
(五)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總趨勢是從“惡”向“善”演變,但是人們每日每時所見多是“惡”。
(對于人類能否轉向“善”,克服“惡”,康德是不能肯定的)
(六)康德的學說中存在無法圓滿解釋的矛盾,最終康德借助全能的上帝的力量說明理性原則是無所不能的??档率莻€集大成的人物,對近代歐洲的國家形態(tài)和國家聯(lián)盟問題,以及對人類社會的遠景前途,都是總結了前人而出己意的。康德無法在現(xiàn)實中解決自己所處的深層次問題,但是他的歷史觀的主要思想?yún)s有著長遠的影響,以后的歐洲聯(lián)邦主義或邦聯(lián)主義,以及各式各樣的歐洲統(tǒng)一運動,都要到康德那里去尋求理論依據(jù)和靈感。
三、“歐洲聯(lián)合”的發(fā)展
所謂“歐洲聯(lián)合”問題并沒有停留在哲學家的思維里,不是只表現(xiàn)在你歐洲人的文化認同感上;政治和經(jīng)濟的實際利益一旦作為迫切的問題提出,一切觀念形態(tài)的東西都會出現(xiàn)為這些實際利益服務。這時的“聯(lián)合”,顯然已經(jīng)超越了康德的歷史理性批判階段,而是開始走向實際生活了。同時必須認識到民族國家是基本事實,任何聯(lián)合也必定是民族國家之間的“聯(lián)合”,抽掉“民族”(以及國家形態(tài)的“民族國家”),便無所謂歐洲了。
第六章:思想解放——人性的解放,理性的解放
近代歐洲在政治經(jīng)濟上的表現(xiàn)是“民族國家”作用的普遍顯現(xiàn),和相伴而來的諸民族間在李斯文化方面的認同。近代歐洲的精神因素,則是人本位的逐漸回歸,并且由此導向人性的解放,從世界本身去認識世界。這一章的主題是“人與上帝”的關系問題,它好比是一團線的線頭,抓住線頭牽拉開去,把線團打開的整個過程,就是十六到十八世紀所發(fā)生的思想革命,或叫做精神領域的革命。這些革命就是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相繼聯(lián)系、承接起來的“鏈條”。通過這個“革命鏈條”,“人”一步一步地從“神”的迷信中解放出來。這種思想領域的革命,至少在兩個方面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一是推動了社會革命,最昭著的實例,就是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再是進一步推動了實驗科學的發(fā)展,使技術發(fā)明建筑在日益完整的科學體系的基礎之上。
一、告別中古: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的最偉大之處,在于它既是古典的,更是創(chuàng)新的。它是古典的,因為它使羅馬帝國衰亡前的古希臘、羅馬鼎盛時期的光輝璀璨的文明重新獲得了生命;它是創(chuàng)新的,因為它體現(xiàn)了一種富于創(chuàng)造力的“時代精神”,它具有一種把中古時期遠遠甩在后面的前進沖擊力?!拔乃噺团d”是歐洲文明史中所特有的,它預示的是時代的進步與變革。
早期的人文主義者們,為文藝復興做了準備。他們雖然是社會上少數(shù)的“精英分子”,但是由于意大利的分裂,與群眾接觸到并不是很難的事,所以他們能在他們的看法中融入市民的感情。這種普通市民的感情,對未來歐洲社會的發(fā)展是有長遠的意義的,可以歸納為兩點:即民族的認同感和反映這種民族認同性的民族語言。
但丁是“中世紀的最后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是首先把古代文化推向民族文化的最前列的人。在但丁之后有彼得拉克和薄伽丘,人本的色彩更明顯了。在彼得拉克的時代,“人”的觀念比但丁時期更加進了一大步,更加面向現(xiàn)世,向往人的幸福;認為哲學(其實是神學)應該研究人的目的、人的命運,鞭撻中世紀的經(jīng)院哲學。薄伽丘以他的《十日談》等著作無情和尖銳地揭露“神圣的”教會下面所掩蓋的貪淫和虛偽;神學在人的精神里的支配作用和教會作為教權組織的種種腐敗現(xiàn)象。
在文藝復興的鼎盛時期,在以達芬奇、米開朗琪羅、馬基雅維利、拉斐爾等一大批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人物為標志的鼎盛時期,出現(xiàn)了古典文化和現(xiàn)實完美結合的新的時代風情,這個時期的巨人們特別看重直接的美學體驗。
文藝復興發(fā)源于意大利,但它很快就成為了歐洲現(xiàn)象。在北方出現(xiàn)了與經(jīng)院哲學托馬斯
主義相對立的羅吉爾·培根等學者,他們的唯名論傾向,使他們在本質上成為中世紀神本精神的反對者。隨著教育的發(fā)展和印刷術的應用,到了十六世紀,一種充滿生機的空氣已經(jīng)在西歐從南到北地流動起來了。文藝復興的精神在幾百年間滲透到幾乎所有人文領域,以最大的威力把社會的各個階層(首先是從事腦力勞動的知識階層)都卷進來了。
二、向教會挑戰(zhàn)權威
文藝復興是人性與理性的解放,宗教革命的沖擊力則在于對社會性的愚昧發(fā)起了攻擊。把文藝復興和宗教革命作一番比較,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都促進了歐洲社會的進步。兩者都是思想革命的不同表現(xiàn):文藝復興提倡人文主義,使宗教及其哲學人化和世俗化;宗教革命是護神的,要回歸本源的基督教義。三、十七世紀,沉思的世紀
十六世紀發(fā)生的宗教革命在歐洲人當中引起的震動是深刻而久遠的,然而,使西歐通過思想界進入精神領域的深入反思則是由十七世紀開始。在這個世紀,一方面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基督教神學的思想統(tǒng)治還十分牢固,另一方面啟蒙思想的晨光已經(jīng)開始閃亮了。這深入反思的一百年,是為“啟蒙運動”在思想上鋪墊道路的一百年。
十七世紀不能回避的一個頭號重大問題,就是“神”的存在?!吧竦拇嬖凇北緛硎翘旖?jīng)地義的,但在宗教革命后,人們的思想禁錮剛剛松動一點點,就對信仰問題產生了某些動搖,以致“神”的存在成為了需要論證的問題。使對于“上帝的存在”問題的討論大大推進一步的,應推號稱“近代哲學之父”的笛卡爾。他提出用幾何學那樣精確的方法去處理形而上學的神學。于是他進行了艱難的工作,既要表示他絕對忠誠于宗教,又要用“科學的方法”去驅散世俗對宗教的懷疑。但是,用哲學或科學的方法論證上帝問題實在是“緣木求魚”,因為神的問題根本就不是科學能論證的問題。這個問題直到十八世紀啟蒙運動時期的大師們,也沒有徹底解決。伏爾泰說認識屬于哲學問題,而宗教屬于信仰問題;而康德晚年則認為應該把神學和哲學分開。用科學來驗證上帝,盡管沒有找到答案,但是在反復論證的過程中卻為思想的解放、理性的解放開了路。十七世紀也可以說是方法論覺醒的世紀,此前的形而上學關注的問題,歸根到底是本體論問題,幾乎不存在認識論,方法論的問題。十七世紀則開始由論證神的存在問題而進入了認識的領域。十七世紀在方法論上有兩大流派:一是英國的經(jīng)驗派;二是大陸的從思維從內心出發(fā)的理性思辨派。經(jīng)驗主義重感官、知覺,重親身經(jīng)驗;理性思辨重心智推理。在發(fā)展過程中存在相互影響,只是出發(fā)點和側重點有明顯的區(qū)別。重要的在于,這兩個派別是自覺或不自覺地人的體驗、人的獨立思維為本位,用“人”的眼光去從世界本身認識世界。
四、啟蒙運動:理性之光
正如恩格斯所說啟蒙運動的思想家不承認任何外界的權威,宗教、自然觀、社會、國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無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須在理性的法庭面前為自己的存在做辯護或放棄存在的權利。
啟蒙運動在法國是批判現(xiàn)實的,在德國則表現(xiàn)為構建:從康德起,幾乎每個有成就的哲學家都建立起自己的哲學體系,啟蒙運動在當時的德國更具有理論的色彩。在英國的思想史上,確實沒有一段像法國那樣的“啟蒙運動”,但很早便有了自由主義、經(jīng)驗主義的萌芽,并一直延續(xù)下來成為具有英國特色的經(jīng)驗主義,所以英國不需要也不可能產生伏爾泰式的思想運動;英國的思想家由于重視感覺,所以也產生不了德國那樣的純粹哲學。但是啟蒙運動,作為開啟民智、推動人們自覺地把理性原則作為觀察宇宙、自然和人類社會的最基本原則的運動,在歐洲各地都是相同的。
第七章:革命
講歐洲的文明史不能繞過十六世紀到十九世紀的政治性革命,因為革命最終是文明的產
物。本章講的是尼德蘭革命、英國革命、法國革命以及十九世紀發(fā)生在法國以及中歐的群眾革命運動,這些革命的活動形式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這幾個世紀社會、經(jīng)濟和人文的變化。反過來說,正是這些社會等各個方面的變化,成為革命的“催生劑”?!案锩笔鞘攀兰o歐洲歐洲每日都會出現(xiàn)的詞匯,折射出這個社會的繁榮和發(fā)展、沖突與斗爭,超過此前任何時期所不能想象的的驚人變化。人們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以及時空觀念,一切的一切,都換了面貌。
一、荷蘭革命(尼德蘭革命)
尼德蘭革命的表現(xiàn)形式是反對西班牙統(tǒng)治的獨立戰(zhàn)爭,同時又有路德教派和加爾文教對舊教的宗教戰(zhàn)爭的性質。這場獨立戰(zhàn)爭從1568年起時斷時續(xù)的進行到1648年,而將1572年北方人民起義到1581年北方各省宣布獨立,建立了北方聯(lián)省共和國,1609年被迫停戰(zhàn),稱作尼德蘭的革命時期。
有利于荷蘭革命的因素:荷蘭沒有高度的君主集權制,由貴族、教士和平民組成的“三級議會”很早就發(fā)揮著政治領導的作用,有了“議會制”的形態(tài);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荷蘭沒有像德意志那樣嚴重的分裂;1588年英西戰(zhàn)爭中,英國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革命后荷蘭的發(fā)展:荷蘭在西班牙的海上霸權衰落之后,趁勢建立了新的“殖民帝國”;海上貿易方面,荷蘭的商船控制了印度洋和大西洋;荷蘭成為國際貿易和金融中心;國內的社會氛圍自由、寬松,集中了當時眾多思想家、科學家、藝術家。
十八世紀荷蘭衰落的原因:荷蘭國土面積狹小,可用于資本主義發(fā)展的資源不足;荷蘭內部發(fā)生內訌;法國人入侵而導致分裂。
二、英國革命
英國革命的目的從根本上來說與尼德蘭的革命相同 都是要為新興的資產階級開創(chuàng)事業(yè)、掃清道路,只是英國資產階級工商業(yè)者要克服的是國內的王權,而不是異國的統(tǒng)治。英國貴族,尤其是商業(yè)貴族向王權爭取權利的斗爭是由來已久的。十三世紀的“大憲章”體現(xiàn)出的與王權分權的精神和原則成為英國的民族傳統(tǒng);十七世紀,王室與國會便分成了敵對的兩派,國會甚至擁有自己的武裝,以致發(fā)生了王室與國會間的內戰(zhàn),國會獲得了勝利,廢除了國王;1688年光榮革命后商業(yè)貴族最終確立了自己的權益和地位,國會成為限制和制衡王權的力量。
英國的革命是沒有理論準備的,這與法國大革命前的狀況很不同,如果真的說有的話,那是英國傳統(tǒng)中的經(jīng)驗主義起了作用。英國的整個革命都是“實用主義”的,從共和制轉變?yōu)榫髁椫?,從荷蘭“引進”相對意義上的“虛君”,國會挾使新君批準一系列限制王權的,有利于資產階級的法律,都顯示出高度的“實用主義”的特色。
三、法國革命 法國大革命的背景:
(一)、經(jīng)濟狀況“繁榮”:對外貿易增長迅速,工業(yè)發(fā)展,生產技術進步,工商業(yè)繁榮,金融資本飛躍發(fā)展;
(二)、君主集權制下的社會結構受到了很大沖擊:商業(yè)貴族資產階級化,并同工商業(yè)資產階級一同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三)、政府面臨著嚴重的財政困難;
(四)、農業(yè)生產力得不到解放,地產問題非常嚴重,需要重新分配;
(五)、長期積累的社會不平等,引起各階層人民強烈不滿;
(六)、啟蒙運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法國大革命的過程:在革命進行的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政治傾向,不同色彩的派別出現(xiàn)。在制憲會議和而后的立法會議、國會公會、“巴黎公社”委員會、救亡委員會等第權力機構中,幾乎在所有重大問題上都有左中右的立場對立,他們之間的派系斗爭從未停止,并且勢不兩立。法國在推翻王室的統(tǒng)治之后,雖然立即有立憲之舉,卻無法克服派系之間的分歧和沖突,以致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從多頭派系的“無政府狀態(tài)”走向新的專制。但是在另一個方面,法國大革命從一開始到拿破侖成為第一執(zhí)政,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學的大實驗。法國的這場革命把全社會都卷進來了,它的原則從此成為不僅是法國,而且是歐篇三:歐洲文明史 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歐洲文明史基佐著 第一講
在第一講中,他說:“法國是歐洲文明的中心和焦點?!逼渌胤结绕鸬奈拿魉枷牒椭贫龋仨氃谀撤N程度上在法國接受新的預習,才能從法國出發(fā),征服歐洲。(下劃線為引用原文)雖然這么說有夸耀法國之嫌,但從地理上看也確實如此,法國基本處于歐洲中部,我雖不完全贊同地理環(huán)境決定論,但無疑,法國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注定他將要在歐洲文明史上扮演重要角色。
他花了一些篇幅以一種極為誠懇的方式來討論什么是文明,“我們要注意不要陷入純粹哲學中,不要定下某種推理原則,并由此演繹出文明的本質??我們研究的是這個詞一般的通俗的意義。??通常意義來自普通見識??一個詞的通常意義是逐漸發(fā)展的,在事實的不斷出現(xiàn)中形成的。當一個看來是屬于某一詞的意義范圍內的事物出現(xiàn)時,它好像被自然而然地收納進去了。詞語的詞義會逐漸伸展??”我非常贊同他的看法,現(xiàn)在很多時候我們在討論某個事物時,經(jīng)常會陷入糾結于定義的怪圈,他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看法。即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需要的只是普通含義,而普通含義就是我們腦海中的普通見識,我們不必每次都要用哲學的邏輯來討論其普通含義(雖然有時仍然需要,但那是哲學范疇的),否則那會非常地累。他同時也提出了一個發(fā)展的觀點,及一個詞語的普通含義也是在不斷發(fā)展的,它不斷吸納進新的事物(有可能也會去除一些舊的事物),我們在討論不同時期的同一詞語時,不能簡單地認為它們具有相同的含義,這點我也是比較贊同的。
他通過四個假設,提出文明的第一個概念: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然后進一步提出第二個概念:人性的發(fā)展與進步。社會的發(fā)展未必會立刻帶來人性的發(fā)展,我總是聯(lián)想起中國古代的社會(盡管我對古代歷史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財富,取得巨大的成就,還有那些看似光鮮亮麗的文化藝術品。但人性的發(fā)展似乎并不是如此,遠遠落后于社會發(fā)展(也并不總是停滯不前),甚至有些時候還不如先秦時期。作者認為,人的內心的一切巨大發(fā)展都給社會帶來了利益,而社會狀況的一切巨大發(fā)展都給個人帶來了利益??也許它們之間已經(jīng)間隔幾百年。如果真的隔這么久,還能夠充分證明它們之間確有較為緊密的聯(lián)系嗎?我對作者這點略有懷疑。但也不是全無道理,畢竟如果縱觀整個人類歷史,幾百年也許也只是彈指一瞬。(恕我沒有精力與篇幅徹底研究這一巨大的問題,只能隨便說兩句看法)第二講
作者認為,古代社會,一種唯一的,或者至少一種強大的勝過一切的勢力支配著、決定著一切??絕大部分戰(zhàn)爭以某一特殊原則的統(tǒng)治而告終??而近代歐洲文明不是這樣,各色各樣的勢力處于一種互相不斷斗爭的狀態(tài),然而沒有一個能消滅其他勢力而占有整個社會。單一性可能會使社會迅猛發(fā)展,但也有可能迅速走向衰落。因為單一的社會統(tǒng)治勢力總能最大限度地調用社會各方面的資源,但當他們做出錯誤的抉擇或是不再適應時,滅亡也就不可避免了,作者在這里列舉了古希臘的文明。單一性還可能導致另外一種社會結果,那就是社會陷入停滯狀態(tài),用作者的話說就是“仿佛凍僵了”。雖然沒有舉出中國的例子,但我覺得,中國社會似乎就是這樣,當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確立后,當思想上獨尊儒術確立后,雖然不斷出現(xiàn)新的社會勢力或社會思想,但都不夠強大,難以動搖它們的統(tǒng)治地位。中國文明在經(jīng)歷了突然的早熟后,陷入了建立王朝和再推翻的循環(huán)(雖然不完全是這樣)。而近代歐洲則是君主政治政體、神權政治政體、共和政體、貴族政體等共存或是輪流占 有絕對優(yōu)勢。這種差別同樣呈現(xiàn)在思想感情上。這種多樣性既是一個不利條件,因為它在早期使歐洲發(fā)展極為緩慢;同時也是一個優(yōu)越性,它使歐洲的發(fā)展從未停止過。構成社會諸階層的有各色各樣的因素,同時他們又處于不能相互排斥的狀態(tài),這就產生了今天盛行的自由。這是我剛剛接受的觀點,既然大家都無法使除自己以外的人服從于自己,不如大家相互尊重對方的意愿,這便形成了自由,作為個人如此,作為社會各階層,各勢力也是如此。我想雖然這未必是自由唯一的起源,但至少也是起源之一吧。
羅馬帝國的形成:一個城市→諸城市的聯(lián)盟,羅馬的擴張史是征服與建立城市的歷史。地方自治的形式和精神占主導地位,這樣一種制度極為松散,不像中國的中央集權,最后只能走向分裂與解體。
(下面并非是按原書一講一講來寫的,有所忽略與跨越。)
宗教
與此同時,羅馬內部形成了基督教教會團體。分為三個時期:1.最早時期表現(xiàn)為一個具有共同信仰和共同思想感情的單純的團體;2.一批教義、教規(guī)、戒律和官吏開始出現(xiàn);3.教士階層的產生,是與人民截然不同的一個教士團體??總之是一個完整的政府。教會促進了文明的發(fā)展,它引入了一種精神力量,一種依靠人的信念,道德信條和情操的力量。這是一種可以用來對抗物欲的力量,貪婪是人類的本性之一,但給我們印象似乎有宗教信仰的地方,對物欲的渴求似乎是少一點的(我也不知是否正確,但至少我是這樣認為的),用宗教信仰的力量來對抗貪欲,也是方法之一,但也僅僅是之一而已。它支持和傳播了一種關于規(guī)則、一種高于一切人類規(guī)律的規(guī)律的思想。記得有人從邏輯上證明了上帝的存在,而一般我們所理解的上帝只是那種高于一切的存在的擬人化形態(tài)??赡茏髡哌@里所指的正是那種“無與倫比”的存在。但關于邏輯,關于上帝,我仍還是沒有一種清晰而具象的理解。同時,宗教開始與世俗勢力分離。
但在5世紀時,教會還是產生了一些不健康原則。統(tǒng)治者想獨立于被統(tǒng)治者,試圖奪取世俗權力,實行專制統(tǒng)治。
宗教代表的不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宗教感情,還意味著一個宗教的社會,一個宗教的政府會自然而然地形成,而權力則不例外地落到最能干的人手中。
在這里,作者簡單討論了政府。政府不是靠高壓手段成立的,也不應該依賴于高壓手段維持,而是要探索出每種情況的“真理”——最合適的處理方法,使人們愿意接受,即使不再需要采取高壓手段,政府的必要性和它的實際存在還是完全可以想象的。我們的國家性質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我想“專政”一詞是否意味著作者所提出的這個理念,并沒有為我們的政府完全接受呢?雖然政府似乎正在努力做出改變,但不可否認高壓手段從來也沒有消失。而良好政府的第二個條件則是對自由的重視。
門閥這個詞不適用于基督教教會,因為它基本不存在世襲的情況。教會選擇掌權人的兩個原則:1.上級選擇下屬;2.下屬選擇上級。教會在這個時代里,由于尊重平等、尊重合格的優(yōu)秀人士,取得了很大的勢力。這也是教會受歡迎并取得較大發(fā)展的原因之一。然而,壞的原則也如影隨行:1.否認個人理性的權力;2.擅自采取的強迫權。我覺得這是由其宗教本身的性質決定的,宗教總是有向外擴張的趨勢,總是希望更多的人成為信徒,宗教有權威性,無所不能的上帝是不能懷疑的,因此它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人的理性的發(fā)展。它會告訴你某個事實就是那樣,而不是為什么會那樣。而那些懷疑者或是信仰其他宗教的人則會遭到無情的打擊。這種對自由的抑制其實是違反宗教的原始準則的,其最后也會對宗教本身造成負面影響。
5到6世紀面對新來占領者時,宗教曾試圖轉變他們的信仰,但暴力最后占了上風,宗教提出:與世俗勢力分離和相互獨立的原則(客觀上為思想獨立鋪平了道路)。與此同時修 道院制度得到發(fā)展。君主有時會嘗試摧毀宗教的獨立性,而宗教也在嘗試取得對世俗社會的支配權。而當他們站在統(tǒng)一戰(zhàn)線時,就產生了糟糕的結果——迫害異端。
野蠻時代即將結束時,查理曼做了一次恢復羅馬帝國的嘗試,但卻沒能成功。隨著查理曼帝國的崩潰,宗教也陷入了混亂狀態(tài),雖然教會內部努力尋求統(tǒng)一,但卻加劇了分化。
在12世紀前,教士完成了與基督教普通民眾的合法分離。但人民在教會中的影響仍然是存在的,因為教士與各種身份的人均有聯(lián)系,且作為封建組織的一員,難免與世俗社會不斷接觸。
教會的管理方式以及它對人民的影響
關注對人內心的發(fā)展,以溫和的思想感情啟發(fā)權勢者,使他們與弱者之間的關系更合乎正義。同時關心教士團體的發(fā)展和教士個人的教育。而對于社會發(fā)展,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奴隸解放,禁止一些野蠻習俗,改善了刑法、民法。教會的悔罪制度也是有其合理性與先進性的。但僅僅靠這樣一種道德上的約束還是很難維持社會的穩(wěn)定。
對其作一個概括性的論斷:宗教對近代歐洲的道德界和知識界,對公眾思想感情和生活方式發(fā)揮巨大影響,總體來看對人的心智還是有益的但在政治秩序上則不然。
十字軍東征
始于11世紀,持續(xù)到12、13世紀,這是一個全歐洲的事件,具有廣泛性與自發(fā)性。精神上的原因是宗教情感與信仰沖動,社會方面的原因:國家、生活、思想都局限在狹窄的天地里,而人們對游動生活帶來的刺激和驚險的愛好依然存在。
其最初的目的只是與伊斯蘭教的斗爭,在第一次東征時,伊斯蘭還只是痛恨的對象,但后來則不把他們當做是妖魔一樣的存在,毫無疑問,這其中經(jīng)歷了一次真正的思想革命。文明的交流也許最初是以沖突的形式,但十字軍的參加者在途中的所見所聞使他們的眼界、思想更加開闊(一些重大發(fā)明如火藥、印刷術、指南針可能是十字軍戰(zhàn)士帶回歐洲的),有利于他們擺脫偏見,心智成熟。可以想象,一個與自己所處社會情況完全不同的文明與世界給人內心帶來的沖擊有多么的大。同時,許多教眾目睹了教廷的政策和生活方式,了解了在宗教爭議中私人利益起了多么大的作用。宗教信仰不再是思想活動的唯一領域。到13世紀末,發(fā)動十字軍的精神原因已不復存在。而歐洲則向著思想自主、自由邁出了一大步。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文化之間的交流是多么的重要。正如我們的國家,不必將所謂的西方的價值觀當做洪水猛獸,只有更多的交流才能使相互之間更加了解,才更有利于民眾心智的發(fā)展,更何況現(xiàn)在的交流也比當初更文明、方便得多。我們要做的不是告訴民眾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而是應該盡量客觀地向他們展示一切,讓民眾自己做出選擇。組織神權政治的嘗試
但在一開始就碰上了阻礙:基督教靠單純的精神力量,沒有管理事務的實權。
其他障礙:封建貴族的抵抗;宗教的獨身主義,使其不能完全同化繼承者(因為不是世襲);教士集團內部也存在紛爭。
其最光輝的時代是11世紀末期,教皇格列高利掌權期間。他的主要思想是:教士掌管世界,教皇掌管教士,一個龐大的正規(guī)的神權政府掌管歐洲。雖然直到13世紀中葉,神權思想依然興旺,但大規(guī)模的群眾反教會行動在歐洲的大片土地上發(fā)生了。15世紀精神領域的變革 15世紀前,未見除宗教外真正影響人民大眾的普遍而有力的思想,教會所排斥的思想未能在人們頭腦中普遍而長久地扎根下來。而然到15世紀初,出現(xiàn)了公開要求改革的呼聲。一方面,宗教會議尋求合法改革,一種明智而又羞羞答答的改革;另一方面則是來自教會外的,兇猛而熱烈的改革。隨著東羅馬帝國的覆滅,希臘難民給意大利帶來了更高深的古文化知識和大量文稿。我覺得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文藝復興,產生了一批自由的思想者。這也為16世紀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礎。
宗教改革
首要效果即是將歐洲國家分為兩類:天主教國家和新教國家。這一對抗從16世紀初一直延續(xù)到17世紀中葉。
作者并未對這一過程進行詳細記述,但給予這一運動相當高的評價。
我認為這是歐洲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事件(當然這是一系列事件的集合)。耶穌會取代了原有的教會勢力,宗教漸漸被驅逐出政治,神權不再具有世俗的權力。民族意識隨之覺醒,以民族為基礎的國家逐漸形成,這是政治上非常關鍵的一步。然而更為重要的是,這是人類心靈爭取自治權的一次嘗試,廢棄了精神霸權,實行心靈的自主。以法國為例,思想獨立和自由的原則得以確立。這是向著人類心靈的解放邁出的一大步。這也是我們的國家到現(xiàn)在也沒能完成的事業(yè)。
雖然不可避免,宗教改革存在許多矛盾與弱點,但還是向所有信徒敞開了宗教的禁區(qū)。當信徒重新成為宗教的主人時,宗教也就離開了統(tǒng)治社會的地位。
野蠻時代
開始于5世紀,羅馬帝國覆亡后,歐洲文明諸成分不斷斗爭,但沒有一個能成功統(tǒng)治社會,直到9世紀左右。政治上正統(tǒng)的原則就成了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在一切權力的起源上,我們遇到了武力。作者指的是一切權力,即使起源不是武力,也必然會受到武力的影響。但所有的制度都否認武力是權力的起源,因為他們知道,憑借武力建立的權力不是穩(wěn)固的,某一天,其他制度也會憑借武力取而代之。所以他們才會自稱:他們憑借古老的歷史獲得了一個不同的資格(建立權力的資格)。這便是政治上的正統(tǒng)性:否認物質力量是權力的根源,而把政治上的正統(tǒng)與公理、正義與理性聯(lián)系在一起。
個人的狀況:四個階級的人——自由人、leudes(通過伙伴與首領關系承擔義務與獲得土地)、獲得自由的奴隸、奴隸。各階層的人不是一成不變,而是會相互轉換。
社會狀況:貴族、王權與自由政體的并存。
野蠻狀態(tài)產生的原因
物質上:連續(xù)不斷的入侵,法蘭克人的王朝更迭,東北方向的入侵逼迫著日耳曼人向西,同時阿拉伯人開始了對地中海的征服。
精神上:沒有為大部分成員所接受的核心思想。
野蠻時代結束的四個原因
1.歐洲試圖從這種狀態(tài)中擺脫出來的本能 2.輝煌的羅馬帝國留下的回憶 3.基督教會的努力 4.偉人的出現(xiàn)
隨著南方和北方入侵活動被制止,各族移民居有定所,財產固定,野蠻時代達到了它的終點。
封建時代 10世紀初,作為野蠻狀態(tài)的第一個產物,封建制度控制了歐洲。是必要的、唯一可能的社會狀態(tài),一個有力的證據(jù)就是它已被普遍地建立起來(這似乎是存在即合理的邏輯)。
封建制度改變了人口在地面的分布,領地所有者和居住在這片領地上民眾構成了一個小的社會,所有者在他周圍的人的心目中必然具有驚人的重要性,而這種重要性不同于古代貴族,它完全來自于他本人,這將產生一種高傲與自負。五六個人處境優(yōu)越而又疏遠社會中其余的人,這就是封建家族。
作者認為:婦女地位方面的進步應歸功于家庭生活方式在封建制度內的發(fā)展和必然優(yōu)勢。乍一看與我印象中,中國的封建社會婦女地位低下十分矛盾,其實細想后也不難理解。中國的封建社會與歐洲的封建社會其實是完全不同的,其實中國的“封建”社會只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與歐洲意義上的封建只是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而無內在的聯(lián)系。再加上社會風貌、文化的截然不同,婦女地位的不同也就可以理解了。
但兩種封建有一點似乎是相似的——世襲的觀念。封建制度還是引起了廣泛的痛恨,因為它是個人對個人的控制權力,是一個人意志的統(tǒng)治。一旦他看出他的主人也僅僅是一個人,壓迫他的意志純粹是一個和他自己一樣的凡人的意志,他便感到憤慨而強壓住怒火忍受這種桎梏。封建制度中即不存在高過一切的意志和權力,也不是公眾意志和權力的體現(xiàn),這樣很容易產生反抗。
在我看來,歐洲的封建似乎是向君主制的一種過渡,人們由那種極為松散的野蠻狀態(tài),一點一點走向集中,先是集中于小的封建領主,下一步即是集中于大的君主,可以說也是為君主埋下了伏筆。
君主制度
幾乎與十字軍運動發(fā)動的同時,君主制開始了它的發(fā)展過程。這里的君主制,與我之前腦海中的君主制還是有所不同的。在中國古代,君主制幾乎意味著個人意志的統(tǒng)治。但這里的君主制雖然以個人意志的面目出現(xiàn),然而卻是人格化的共同意志。這一意志基本上是合理的、開明的、公正的、不偏不倚的、超越個人意志之上的,正是以這種名義,個人意志才取得統(tǒng)治的權利。君主把自己描繪成絕對統(tǒng)治者的代表,因為他們在表面上有著極大的相似。君主制有時能加速社會的形成,因為它比起其他形式更強大地代表并行使了絕對統(tǒng)治權。君主制具有高度的靈活性,5到12世紀,蠻族君主、帝國君主和宗教君主同時出現(xiàn)。當封建制度盛行的時候,出現(xiàn)了第四種君主制度——封建君主制,然而此時的實權都存在于地方,國王有名而無實。自12世紀始,歐洲的君王以一種公共秩序的維護者的面目出現(xiàn)。而君王只有以一個英明的執(zhí)政官的面目出現(xiàn),才能成為為人民所支持的力量。
到17世紀,歐洲大多國家都實行了君主制。作為社會統(tǒng)一的象征和核心,君主制確實促進了了歐洲統(tǒng)一國家的形成。后記
看完這本書,心中還是有不少感想。首先,如果懷著想了解歐洲具體歷史的心態(tài)來看這本書,可能會覺得失望。但這本書似乎是從一個很“遠”的地方來看歐洲文明的歷史,還是給我展現(xiàn)了一幅宏偉壯闊的歐洲文明景象。它的立足點非常大,只描寫文明的總體發(fā)展趨勢,對于細枝末節(jié)的問題則相對提到較少。篇四:西方文明通論讀書報告
西方文明通論讀書報告
政管院 查娜 2010405039 說到西方我們從小有一個概念就是資本主義的地方,一切都是跟我們敵對的。他們那么“邪惡”。是西方文明通論這門課給我打開了不一樣的西方大門,明白了原來我們跟西方有太多的隔閡。西方的憲政制度,西方的自由市場,西方的古典藝術,西方的法律哲學文明,西方的宗教,科學是那么的個性飽滿,富有魅力。那么究竟我學到什么呢? 西方歷史軌跡
西方文明源于米諾斯文明和邁錫尼文明。經(jīng)過了古希臘,古羅馬,中世紀基督教文明和拜占庭文明。其中中世紀基督教文明發(fā)展為拉美文明和現(xiàn)代西方文明。拜占庭文明發(fā)展為了伊斯蘭和東正教文明。
西方政治文明
西方政治以個人主義,民主,憲政,自由,平等,和多元主義為代表。個人主義是西方 政這治文明的精髓。它的含義有.獨立的個人是社會的本原或基礎。個人是社會的終極價值。在西方國家和團體都以個人為出發(fā)點,保護個人權利。我們從小受到集體主義的教育,但現(xiàn)實中很多時候個人是犧牲品,我們的的利益總可以被集體或國家占有,這樣個人在社會生活中顯得很被動,我們無法認清自己是誰我們是不是國家的主人?我們有很多困惑我們有太多想改變的價值觀。往往我們的集體主義價值引領我們走走向最極端的自私主義,因為長年被剝奪個人力所應得的利益導致公民越來越冷漠,對身邊我們該幫助的是秦國越來越麻木不仁。對待戰(zhàn)俘的觀點上我們和美國有著不同的觀點。上屆美國總統(tǒng)候選人麥卡恩在越戰(zhàn)時被俘,在監(jiān)獄里受盡折磨,回到國家受到了熱情的接待,大家認為他是英雄,他保住了性命國家要感謝他。那么這個人如果是中國人呢?我們會如何?我們的國家領導人會去接見嗎?我 們的cctv會寫出歡迎xx戰(zhàn)俘成功回國的字樣嗎?我想不會,我們在朝鮮戰(zhàn)爭時這樣現(xiàn)在更不會改變。因為國人的價值觀念比起當年沒什么質的飛躍。中國人一再強調集體主義但是為了集體而真心付出的人少之又少。這就是長期壓抑的個人主義的后果,變得不倫不類。西方對人類文明最大的貢獻在于發(fā)明了憲政制度。它的含義是通過憲法的形式規(guī)范和個限制國家權利保障人民的權利。就是說國家和個人的所有活動都不能逾越憲法的范圍,同樣國家和個人的行為被憲保護。無論是總統(tǒng)首相還是普通的人民都秉承著憲法精神。有一次奧巴馬想關心孩子們的教育便撥通了一個學校老師的電話說:“你要督促孩子們好好學習啊?!睕]想到老師立即回答:“這不是您的職責總統(tǒng)先生。”是的,這不是總統(tǒng)該做的事情,在美國政治史不能參與到教育。那個老師拒絕了總統(tǒng)的違憲做法,也證明美國每個公民在憲政規(guī)定下生活工作著。這是一個美國普通教師的例子。讓我們看看中國外交發(fā)言人姜喻在某次記者發(fā)布會上怒吼道:“不要拿法律當擋箭牌??!”多么經(jīng)典的話啊。如果在 一個民主國家憲法法律不是擋箭牌那什么該是擋箭牌呢?這句話應該讓所有中國人深思。這樣的例子太多,我不是憤青我只是想讓我的祖國變得更好,政治更加民主更公開沒有那么多躲貓貓沒有那么多為違憲政的事情。
再說一下西方的自由平等的思想。美國人把自己的自由女神像看得跟我們中國人看長城或故宮一樣重要。因為那是美國人民的精神支柱,沒有自由平等思想的號召,當年的清教徒,犯人,窮人們就不會承著五月花號到不知的美洲大陸來尋找真正的自由。正因為這種思想美國打敗了自己的宗主國,也正因為這樣美國人在不斷的掃除著自由平等的絆腳石。從美國獨立革命,南北戰(zhàn)爭,解放黑奴宣言,六十年代黑人運動,最后到黑人當上總統(tǒng)國家變成多邊主義的民族大熔爐。
西方科學文明
科學主要有兩個歷史根源。首先是技術傳統(tǒng),它將實際經(jīng)驗與技能一代傳下來,使之不 斷發(fā)展其次是哲學傳統(tǒng),它把人類理想和思想傳下來并發(fā)揚光大。梅森說:“我們今天所知道的科學,是人類文明普遍進程中一個比較晚的成果,在近代歷史以前,很少有不同于哲學家的傳統(tǒng),又不同于工匠傳統(tǒng)可言”。現(xiàn)代科學導源于希臘,同時也導源于羅馬?!芭D代表著種理論的哲學傳統(tǒng),同時歐洲的母親,在那里可以找到現(xiàn)代觀念的源頭。”而羅馬人代表著重實際的工藝傳統(tǒng),“在意大利6世紀時有兩個未來的時代奠定基礎的杰出人物,一個是圣.本杜,另一個是大格黎哥里”。
需要是技術之母,而好奇心則是科學之母。薩頓:“科學從何時開始?它從哪兒開始?它開始于人們試圖解決無數(shù)的生活問題 的那個時候和那個地方。最初的解決的辦法純粹是權宜之計,但開始時必須這么做。這些權宜之計大概后來逐漸通過比較,概括、合理化、簡化、互相聯(lián)系和一體化,于是,科學之網(wǎng)便慢慢的被編織而成?!迸c需要和好奇心相對應,構成兩種科學的動機和目的,一種是追求實用和功利 ;另一個則是追求知識和理想。到了大學不能說所有都是以功利的目的讀書考各種證件,考試。我們的校園里充斥著各種考試的廣告。真的是大家為了追求真知而去不辭疲倦的在趕考嗎?大學本應該是追求真理,實現(xiàn)夢想的地方??涩F(xiàn)實往往讓人跌到谷底,在很多人看開大學是通往好工作好生活的途徑。昨天送大四的師兄師姐,我們喝到正酣大四的師兄走過來跟我們蒙古的喝酒,其中一個師兄說:“祝我們一起升官發(fā)財!”另一個師兄則說:“說得淡一點祝我們一起幸?!?。前一個師兄的話讓我想了很多,我們經(jīng)過大學四年的洗禮就是要為了升官發(fā)財嗎?我們在這個物欲橫流年代里忘記了大學對于我們的真正意義。
西方哲學與宗教
“我是耶和華,你的上帝。曾將你從埃及地,為奴之家領出來,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
不可妄稱耶和華,你上帝的名?!?/p>
——《申命記》
如此的虔誠,如此的智慧,如此的苦難卻如此的堅韌。他們失去自己的家園兩千年,他們在世界上顛沛流離兩千年,他們飽受戰(zhàn)火、殺戮和屈辱兩千年,但是他們卻不可思議的保住了民族的血統(tǒng)、智慧和信仰。他們,就是古老的希伯來人(猶太人),他們是與上帝訂約的子民,他們來自公元前2000年的美索不達米亞,他們帶來了上帝和先知的福音,為世界的文明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我們很難理解這一切,但這是真的,因為上帝與他們有約定,上帝在召喚他們。西方的文明也可以說是基督教文明,西方人的生活離不開宗教,因為有信仰因為有上帝人們的行為被限制著,他們不能做做出違法自己信仰和上帝的事情。
西方文學
人于生俱來的是理智、道德還是欲望、罪惡?我們應該崇尚制約還是解放本性?這種對人類靈魂的拷問之聲,對人類自身的思考琢磨,自始至終回蕩于西方文學之中,也推動著
它的發(fā)展和變化。古希臘文學是歐洲文學的源頭之一,其中蘊涵的關于“人”的觀念,經(jīng)由古羅馬文學的傳承對后來的歐洲文學產生深遠影響。古希臘重視人的價值的實現(xiàn),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崇尚人的智慧(人智)。在這種文化中產生的古希臘文學,就呈現(xiàn)出張揚個性、是原欲型的,雖然其的中也不乏理性精神,但這種精神主要是對人的肯定而并非是與原欲相對的理性意識和道德規(guī)范。
我們在讀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作品時,我們能很容易的感覺到這些作品在召喚人的價值人的個性。是他從中世紀宗教的束縛中解救出來。文藝復興的先導很巧妙的用古希臘古羅馬文學復興的方法詮釋了個性的解放,個人理性的追求。
西方文明并不是我們以前誤會的那樣不堪,他跟我們東方文明一樣燦爛。有些對于個人的追求方面的價值是我們東方文明所不及的地方。讓我們理解容納各自的文明,盡量消除隔閡,為人類的明天而奮斗。2011年6月19日星期日篇五:《極簡歐洲史》讀書報告
淺讀《極簡歐洲史》有感
約翰·赫斯特的這本《極簡歐洲史》是我讀過的第一本教科書以外的西方歷史讀物。因為本人的歷史知識積累比較少,書中有些歷史事實還需要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搜索引擎。但讀完了這本書之后,確實增加了自己對西方文化的了解,也讓我對西方的歷史產生了興趣。讀史可以使人明智,希望可以在今后的日子里多讀歷史,增加自己的文化積累和修養(yǎng)。這本書是本公認的好書,極簡卻不簡單。作者主要通過三大元素——古希臘、羅馬文化,基督教,日耳曼蠻族之間的關系和發(fā)展來引出整個古代、近代歐洲史。前部分概述了這樣的關系和發(fā)展,后部分通過幾個主題來展現(xiàn)特定時期的歷史風貌。這三大元素的三次連接分別是:羅馬帝國變成基督教的天下;教會變成羅馬人的教會;基督教會將希臘和羅馬的知識成就保存下來。這三點基本算是構成近代歐洲的起源。后面的六章分別涉及到爭戰(zhàn)、啟蒙、政體、神權與皇權、語言和民生。從時間維度看,作者將歐洲史劃分包括古典時期、中世紀和近代。古典時期從公元元年到476年日耳曼人入侵,西羅馬帝國滅亡;中世紀從476年到1400年。雖然書名叫做《極簡歐洲史》,這本書卻脈絡清晰的將歐洲史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剖析和講解。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最大的困惑就是為什么西方的歷史進程和中國的歷史發(fā)展會產生如此大的差異。直到讀到書的最后結語部分,有句話我想是對這個問題的一個解答。“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屬于國王,這是歐洲自由和繁榮的基石”。針對這句話,我也在網(wǎng)絡上尋找了一些更具體的中西方歷史文化的對比,我的答案是正是西方這種權利的制衡成就了現(xiàn)代的西方文明。歐洲雖然跟東方國家一樣有王國專制的朝代更替,但東方國家是將所有權利收歸于皇帝一人獨裁,并且重農抑商,重視農業(yè)經(jīng)濟的自給自足,抑制商人發(fā)展的繁榮。而歐洲國家不僅有國王,還有宗教里面的教皇,王權與神權之間互相牽制。而且當時的歐洲繼承了古希臘的民主概念,對于財產所有權和私有制非常重視,所以擁有財產所有權的商人地位并不低,商人可以以財富為籌碼去決定整個國家的統(tǒng)治者。這樣也引發(fā)了各種思想變革浪潮在歐洲蓬勃產生,而在東方國家,諸如中國“焚書坑儒”、“八股文”、“禁書”等,從源頭上就遏止了思想火花的綻放,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不到兩百年也被“獨尊儒術”所替代。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四大發(fā)明在中國,但經(jīng)濟的繁榮,科技的革新卻發(fā)生在歐洲,因為那里有滋潤各種思想的土壤。
第二個困惑就是宗教為何在西方文明進程中發(fā)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在中國似乎并非如此。我們從書中可以看到中世紀的各種熱潮爭議都沒有離開過“宗教”這個話題,從古典 時期的宗教是上帝拯救人間的橋梁,到后面懷疑宗教是否是迷信,是否是屬于私人思想領域的權利。于此種種,而在古老的東方,據(jù)我對歷史知識的了解,并沒有一種宗教可以像西方的基督教一樣在社會和文明的變革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對于這個困惑,我同樣查閱了相關資料。任孟山老師在對《中國社會中的宗教》這本書的書評中寫道,“在歐洲、印度和中國這世界三大文明體系中,惟有中國宗教在社會中的地位最為模糊。與歐洲國家不同,在中國歷史上的多數(shù)時間里,沒有強大的、高度組織性的宗教,也沒有教會與國家之間長期無休止的斗爭?!绷硪环矫?,“在西方社會的組織架構中,基督教有著正式的組織性體系,獨立于世俗社會之外,而且擁有非常明顯的結構性地位,甚至可以和主權國家分庭抗禮,中國則不是。中國是一種分散性宗教,其神學、儀式、組織與世俗制度和社會秩序等方面的觀念與機構密切地聯(lián)系在一起?!睂τ谶@個問題,讓我想到基督教信奉的是唯一的神,人們所有精神的需要都向惟一真神祈禱。但是中國人是為不同的目的向不同的神明祈禱。直到現(xiàn)在依然如此:做生意想發(fā)財?shù)臅r候敬財神,想要孩子的時候拜觀音,不想挨餓的時候敬灶神,祈求下雨的時候敬龍王。正是這種宗教的分散性導致沒有一種權利可以和君權相制衡,也就無法在社會文明的進程中起到?jīng)Q定性作用。第三點我個人非常喜歡和向往西方集理性、科學和浪漫、信仰于一身的文化。從這本書中我也找到了西方為什么能形成這種文化的答案。赫斯特在書中寫道,“其他的文明只有單一傳統(tǒng),不是這種具有三重元素的大拼盤,歐洲在道德和智識生活上一直受到煎熬、困擾和瓦解。歐洲的血統(tǒng)來自一種非?;祀s的淵源,沒有一個可以稱為‘家’的地方?!蔽矣X得就是這種矛盾形成了歐洲文化的魅力。法國啟蒙運動宣揚理性、科學,而以德國尤烈的浪漫主義運動崇尚感受、情緒以及所有強烈的情感。這點讓我想到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的燦爛文化,現(xiàn)在的年輕人越來越崇尚西方的文化和思想,卻越來越失去本國的文化和信仰。怎樣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科學文明更好的結合,傳承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是個值得思考的課題。以上是讀了赫斯特《極簡歐洲史》的一些感想和思考,這本書雖不能讓我真正走進西方的歷史,觸及到西方文明的本質。但卻是一個很好的開頭,讓我對西方文化史有了個框架性的認識,也給了我學習英語的一些背景鋪墊,同時也讓我擁有了繼續(xù)了解西方歷史的興趣和勇氣。
第四篇:對華戰(zhàn)爭讀書報告
《對華戰(zhàn)爭》 讀書報告
《對華戰(zhàn)爭》是列寧所寫的關于中國問題的一篇政論。這篇雜文寫于1900年,時值八國聯(lián)軍侵華時期,當時沙俄聯(lián)合其余七國攻打北京城,除此之外還單獨出兵攻打我國東北三省,對東北地區(qū)的軍事占領長達數(shù)年之久。1899年義和團運動興起后,沙俄參加了八國聯(lián)軍對義和團的剿滅行動。除此之外,還不顧當?shù)卣磳?,派兵進駐庫倫、伊犁等地。它還以莫須有的借口,出兵攻打東北三省,企圖將之劃為自己的殖民地。
這篇文章寫于沙俄對華戰(zhàn)爭將要結束的時期,列寧總結這次數(shù)年的戰(zhàn)爭“動員了許多軍區(qū),耗費了億萬盧布,派遣了數(shù)以萬計的士兵到中國去,打了許多仗,取得了一連串的勝利,——不過,這些勝利與其說是戰(zhàn)勝了敵人的正規(guī)軍,不如說是戰(zhàn)勝了中國的起義者,更不如說是戰(zhàn)勝了手無寸鐵的中國人?!边@句話的意思是說,沙俄的這次對華戰(zhàn)爭最終傷害的不是清政府的正規(guī)軍隊,而是鎮(zhèn)壓了清朝的農民起義,傷害的最終是無辜的中國人。接下來列寧提出了三個問題:社會黨人對于這次戰(zhàn)爭應該采取什么態(tài)度呢?這次戰(zhàn)爭對誰有利呢?俄國政府的政策的真正意義是什么呢?接著列寧又說,沙俄統(tǒng)治者以“平定暴動,制服叛亂者”為借口,所謂的“毫無私心”為“幫助合法的中國政府恢復正常的秩序”,不過是個冠冕堂皇的鬼話,問題的本質并沒有發(fā)生改變,戰(zhàn)爭依舊是戰(zhàn)爭,這次戰(zhàn)爭體現(xiàn)出來的,僅僅是沙俄帝國可笑的貪婪,以及那些想要在中國大發(fā)橫財?shù)馁F族資本家們的無恥。主戰(zhàn)派說,戰(zhàn)爭是因為“中國人仇視歐洲的文化和文明”,而事實上,引起中國人憎惡的是歐洲資本家和唯資本家之命是從的歐洲各國政府。他們利用傳教或者通商的偽善,以“租借”的方式向中國擴展殖民地,牟取暴利,讓中國人感到被欺騙,這點引起了中國人的憤怒。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擴張,戰(zhàn)爭,使得國庫空虛,他們更需要更大的殖民掠奪來填補缺口。所以沙俄的對華戰(zhàn)爭,根本不是任何“毫無私心”的爭議行動,相反,恰恰就是一場充斥了偽善與欺騙的侵略。對于這場戰(zhàn)爭,沙俄政府不僅粉飾那些不可告人的目的,而且封殺媒體,真相在民眾面前成了謎底,不能揭開。這次戰(zhàn)爭帶來了什么好處呢?不過是國庫迅速空虛,國家債務壓在廣大民眾身上,賦稅,勞役,饑荒,死亡。這些難免遭到民眾的不滿,所以他們意圖掀起民眾對中國人的憤恨,以此轉移對政府的憤恨。最后他號召,作為勞動人民先進代表的工人階級,應該起來反對那些把民眾的仇恨轉移離開真正敵人的人,而這個真正的敵人就是沙俄政府。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召開人民代表大會,推翻政府的專制統(tǒng)治,建立一個考慮到廣大勞動人民利益的新的政府。
我十分贊成的觀點,是說沙俄政府發(fā)動對華戰(zhàn)爭的根本目的是利益。資本主義的擴張需要殖民地作為資金來源,于是將魔爪伸向中國,“俄國政府恐怕是最先伸出魔掌的,但是它現(xiàn)在卻揚言自己‘毫無私心’?!薄昂翢o私心地侵占了旅順口,現(xiàn)在又毫無私心地侵占滿洲,毫無私心地把大批承包人、工程師和軍官派到與俄國接壤的中國地區(qū)”“水淹和槍殺他們,不惜殘殺婦孺,更不用說搶劫皇宮、住宅和商店了?!比缓螅袕婇_始瓜分中國,這就是所謂虔誠的基督徒“毫無私心”的正義行為?他們掩蓋戰(zhàn)爭的目的,反而說中國人憎恨中國人,列寧批駁這種觀點,他指出,中國人憎恨的只是那些利用自己吹捧的文明來進行欺騙、掠奪和鎮(zhèn)壓的人,那些為了取得販賣毒害人民的鴉片的權利而同中國作戰(zhàn)的人。其他歐洲國家侵華獲得了大量殖民地和財富,于是沙俄羨慕的也想要從中國掠奪來一些財富。究其根本,發(fā)動戰(zhàn)爭的目的根本不是“幫助合法的中國政府恢復正常的秩序”,而是掩藏在借口下的,想要從中國掠奪殖民地和財富的貪婪。
另外,列寧說,發(fā)動對華戰(zhàn)爭對中國人民來說是苦難,對本國勞動人民也是百害而無一利,唯一能獲得好處的是那些貴族,資本家,以及一些大發(fā)戰(zhàn)爭橫財?shù)娜?。這一點我也很是贊同。戰(zhàn)爭造成的國庫空虛,國債增加,千萬家庭因壯丁被拉去上前線而破產,而剝削工人的資本家權利卻日益增大,饑荒和死亡時刻威脅著勞動人民。對于中國人民來說,戰(zhàn)爭帶來的是深重的苦難,是家園的破敗,是親人分離,是動蕩的生活,中國人遭受到帝國主義,遭受到沙俄資本家的壓迫。無論中俄,戰(zhàn)爭帶給民眾的只有痛苦的磨難,而對于資本家,對于貴族,戰(zhàn)爭打開了銷售產品的窗口,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利潤,而這些利潤卻分毫與底層民眾無關。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而貴族卻享受著豐厚的利益。這場對華的侵略,處處透露著不公平。
而引起我質疑的也有一點,列寧說,沙俄在戰(zhàn)爭同時毒害人民政治意識。我覺得這話嚴重了。既然沙俄的根本目的是從中國掠奪經(jīng)濟利益,那么政府的一切做法都應該是威力掠奪更多利益,那么進行思想控制就顯得多此一舉。這一觀點的提出應該是列寧處于自身無產階級出發(fā),有著明顯的政治目的,那就是召開人民帶便大會,推翻當時的沙俄政府,建立屬于無產階級的新政府。
列寧的這篇《對華戰(zhàn)爭》于今世社會也有很大的意義。當年列強將丑惡的戰(zhàn)爭美化成毫無私心的行動,當今社會別有目的的人也是如此,費盡心機掩飾。統(tǒng)治者是為了統(tǒng)治階級利益而弄虛作假,現(xiàn)今以個人私利為目的的也是如此。時代在變,做法卻一樣。這篇文章也大可解釋大多戰(zhàn)爭發(fā)動的原因-----無非就是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需要。大到國家間戰(zhàn)爭,比如美伊戰(zhàn)爭是為了爭奪石油資源,小到人與人之間的明爭暗斗,無非都是為了利益。事實的真相如此,歷史卻在不斷前進。
第五篇:《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讀書報告
《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讀書報告
1953年3月19日,洪秀全領導的太平軍一舉占領南京,自此南京成為太平天國首都。馬克思密切關注中國革命,于5月20日寫下這篇評論《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同年6月14日,此文作為社論載于《紐約每日論壇報》上。時間回到19世紀中期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當時的歐洲經(jīng)歷了1848年革命的洗禮后進入了資本主義穩(wěn)定發(fā)展和繁榮的時期,但是資本主義的固有矛盾并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一切問題都掩蓋在繁榮的外表下,新一輪的危機即將來臨。而當時的中國,由于外國資本主義的壓迫和國內封建主義的壓迫的加劇,爆發(fā)了中國近代史上規(guī)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一次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馬克思敏銳地捕捉到了這時期的矛盾,這篇文章主要是分析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所造成的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中國爆發(fā)農民起義的原因以及中國的農民起義對歐洲革命的影響,并對歐洲即將到來的新的政治、經(jīng)濟危機做出了預言。
這篇文章中,馬克思分析問題的方法是“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用聯(lián)系的觀點看問題。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對立和統(tǒng)一分別體現(xiàn)了矛盾的兩個基本屬性。矛盾的斗爭性是指矛盾著的對立面之間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性質和趨勢。矛盾的統(tǒng)一性指的是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的性質和趨勢。初讀此文,有些不理解馬克思在開頭所引用的關于“兩級相聯(lián)”的目的,直到反復讀了好幾遍全文,才漸漸理解馬克思所要表達的思想。馬克思運用對立統(tǒng)一的原則,分析說明中國與侵略中國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這“兩極”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關系,說明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之間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關系。在時代的大環(huán)境下,全球逐漸連成一體,中國也不再閉關鎖國、與世隔絕,它的一舉一動深刻地影響著歐美的經(jīng)濟體系。而歐美強行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后,對中國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jīng)濟體系也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馬克思在這里用了一個絕妙的比喻,“與外界完全隔絕曾是保存舊中國的首要條件,而當這種隔絕狀態(tài)通過英國而為暴力所打破的時候,接踵而來的必然是解體的過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閉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觸新鮮空氣便必然要解體一樣”。
在這篇文章中,矛盾是中國和英國及一些歐洲國家。表面上看來,他們是相互對立的,英國用戰(zhàn)爭的方式打開中國市場,改變了中國的社會性質,對中國社會生活產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這些固然是出于資本主義國家擴大市場的要求,英國也借此保護了罪惡的鴉片貿易,隨著中國市場的打開,大量外國商品的流入對中國的市場造成了巨大的沖擊,由原來的貿易順差轉為了貿易逆差。白銀大量流出,阻礙了中華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經(jīng)濟賠款使稅收負擔加重,導致人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中國部分官員縱容販賣鴉片的惡行,貪污腐敗,腐蝕了中國封建家長制的權力體制。還影響了社會風尚等其他方面,中國社會開始解體,而太平天國運動是推動中國封建社會解體的重要一環(huán)。百姓不堪負重,當最終天災出現(xiàn)的時候,百姓走投無路揭竿而起,接下來便是一場驚心動魄的大起義。太平天國,中國幾千年農民起義的最高峰,全盛時占據(jù)中國半壁江山,坐擁最為富庶的江南。
中國爆發(fā)了革命同樣又深刻地影響了英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的貿易。資本主義的擴張的原因在于他們需要尋找廣闊的市場,而中國這個廣闊市場在爆發(fā)了革命之后,必然造成市場的縮水。英國是資本主義國家,實行完全放任自由的市場經(jīng)濟,產出沒有限制的增加,依靠不斷擴張的海外殖民地和市場才能消耗那么多的產出,但市場的擴大人趕不上工業(yè)的增長,一場危機潛伏已久。馬克思以茶葉為例分析了中國農民起義對英國及歐洲的影響。英國急需擴大市場,于是降低了茶葉稅,而這一做法導致中國茶葉漲價,農民革命給當?shù)氐恼忠詨毫Γ枞~商家決定不給現(xiàn)金不能進行交易,當時正處于金銀缺乏的時候,對英國的茶葉進口帶來影響。外國勢力如果干涉農民起義,那么中國與外國的一切茶葉貿易聯(lián)系會受到嚴重的阻礙,英國的市場進一步擴大的想法也會受影響。
從歐洲的角度,“茶葉這樣一種必需品漲價和中國這樣一個重要市場縮小的時候,將正好是西歐發(fā)生歉收因而肉類、谷物及其它一切農產品漲價的時候。這樣,工廠主們的市場就要縮小,因為生活必需品每漲一次價,國內和國外對工業(yè)品的需求量都要相應地減少。”這些都影響到歐洲社會,正如馬克思所說:“中國革命將把火星拋到現(xiàn)代工業(yè)體系的即將爆炸的地雷上,使醞釀已久的普遍危機爆發(fā),這個普遍危機一旦擴展到國外,直接隨之而來的將是歐洲大陸的政治革命?!瘪R克思得出了這個結論,可謂一針見血。這次農民革命沉重地打擊了西方列強,加深了資本主義經(jīng)濟危機。
馬克思在文章中寫道,“歐洲人民下一次的起義,他們下一階段爭取共和自由、爭取廉潔政府的斗爭,在更大的程度上恐怕要決定與天朝帝國(歐洲的直接對立面)目前所發(fā)生的事件,而不是決定于現(xiàn)存其他的政治原因,甚至不是決定于俄國的威脅以及其帶來的可能發(fā)生全歐戰(zhàn)爭的后果?!蔽鞣搅袕姷呐诨鸫蜷_了中國國門,間接引起了中國革命,同時中國革命也間接引起了歐洲一場更大的革命,太平天國既是一場動搖“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國”統(tǒng)治基礎的農民革命斗爭,也給予英法等殖民主義者以最沉重的打擊。這次革命加深了世界資本主義的經(jīng)濟危機,引起了歐洲大陸各國的政治革命。這一次的天平天國革命,轟烈并且涉及范圍廣,其反帝愛國的精神和促中國勞苦民眾覺醒反抗的意識力量,不僅僅限制于中國,并且也蔓延到了歐洲大陸,讓歐洲大陸在這種摧毀封建腐朽統(tǒng)治和反對列強干涉的氛圍下,開展了他們的政治革命。馬克思始終密切地注視太平天國革命的發(fā)展,發(fā)表了許多熱情贊揚太平天國革命的文章,他以鮮明的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立場憤怒譴責外國侵略者的卑鄙和野蠻,對中國人民所采取的海盜政策。他在這里運用了對立統(tǒng)一,兩極相連的分析方法。同時,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中國已經(jīng)融入了世界市場,盡管是處在提供原料的低級位置,但中國的一舉一動,開始受到世界的影響,也將深遠的影響著整個世界。
馬克思指出,“這次革命對于歐洲的影響一定比俄國的所有戰(zhàn)爭,意大利的宣言和歐洲大陸上的秘密社團所起的影響大得多??”雖然說在太平天國革命時期,歐洲大陸并沒有出現(xiàn)大范圍的政治民主革命和暴力的起義,但是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和城市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在不斷地醞釀,歐洲大陸與中國革命時期有了共通的一點便是,在人的思想上,對封建腐朽的專制統(tǒng)治出現(xiàn)了批判和覺醒的現(xiàn)象。
“當西方列強用英法美等國的軍艦把“秩序”送到上海、南京和運河口的時候,中國卻把**送往西方世界?!敝袊c英法美是對立的,但是他們也相互依存與相互影響,相互聯(lián)系,倘若外國列強對中國農民起義進行干涉,那么會引發(fā)危機,阻礙貿易的進行。
但是,讀完此文,我對于馬克思的看法也并不完全同意。例如馬克思對于鴉片的論斷,“中國人不大可能戒吸鴉片,就像德國人不可能戒吸煙草一樣,新皇帝頗有意在中國本國種植罌粟和煉制鴉片”。鴉片毒害著中國人民的身體和精神,而且鴉片作為一種毒品,已經(jīng)在全世界被禁止。中國人意識到鴉片的危害之后,一定會努力戒吸鴉片。當時,中國禁止鴉片的決心是堅定的,林則徐到廣州主持禁煙,拉開了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序幕。中國對鴉片的態(tài)度是堅決抵制和毀滅,不可能為了收回流失的經(jīng)濟利益而打算自己種植罌粟煉制鴉片。不知馬克思為何會做出這樣的論斷。
另外讓我十分不解的一點,是馬克思提出的“鴉片破壞了中國古老的君主制度”。馬克思指出,中國的那些縱容鴉片走私、聚斂私財?shù)墓倮舻呢澪坌袨?,腐蝕著中國封建家長制的權力體系,“隨著鴉片日益成為中國人的統(tǒng)治者,皇帝及其周圍墨守成規(guī)的大官們也就日益喪失自己的權力?!痹谖铱磥恚@對于當時的中國顯然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一件事。我想是馬克思過于高估了經(jīng)濟的力量,或者說低估了其他因素。他十分強調經(jīng)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在他看來,似乎社會所有的問題,包括政治斗爭,革命起義等問題的根源,或許都來自經(jīng)濟問題,經(jīng)濟問題似乎影響了社會的所有方面。馬克思忽略了文化對一個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鴉片的力量還不足以毀滅中國根深蒂固、長達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即使轟轟烈烈的革命也不能完全斬斷的觀念何以憑借鴉片而得以實現(xiàn)?而且貪污一事在中國歷來就有,鴉片只不過是將這個問題嚴重的暴露了出來,而陽奉陰違之事,在古代的中國政治里是玩的最多的把戲了吧,馬克思不是中國人,對于中國的政治沒有透徹的理解,可能才有此一說。馬克思所在的年代,資本主義發(fā)展,金錢似乎成為了人們的所有。馬克思一方面對現(xiàn)有的社會制度痛恨著,一方面又不由自主的收到了當時金錢觀念的影響,加之他所在的國家缺乏中國悠久的文化奠基,所以他在看待問題的時候難免打上了時代的烙印,并且不能符合中國的國情。
我對這篇文章更多的是贊嘆。對于我,我之前的理解就是:西方列強以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在中國肆意掠奪,對中國造成了極為深重的影響。而中國在當時除了給他們帶去利益之外并不能產生其他大的影響。而馬克思的這篇文章讓我看到了那個年代錯綜復雜的經(jīng)濟聯(lián)系。本來在近代史資本主義發(fā)展中沒什么地位的中國突然讓我覺得它的地位很重要。我也是第一次將太平天國起義與當時的大環(huán)境聯(lián)系起來。
在我看來,太平天國起義是中國內部的矛盾,列強們需要一個傀儡的中國,所以它才會幫助清政府滅殺太平天國。而現(xiàn)在看來,太平天國運動顯然影響了中國市場的穩(wěn)定,加之資本主義內部矛盾的激化,它必然成為了眾矢之的。我看到了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一些必然關聯(lián),它們之間不再是相互獨立的。世界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
“歷史好像是首先要麻醉這個國家的人民,然后才能把他們從世代相傳的愚昧狀態(tài)中喚醒似的”。中華民族已經(jīng)被喚醒了,當年被奴役被侵略被壓迫的中國已經(jīng)一去不返,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漸漸崛起。經(jīng)過數(shù)次戰(zhàn)爭與革命,中國更加緊密的和世界聯(lián)系在一起,中國對世界有著以往任何時候都沒有的巨大影響。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定能在不久的將來實現(xiàn)。而今后在看待和分析問題的時候,也應當使用“對立統(tǒng)一”之原則,才能更全面地看待和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