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色欧美亚洲高清在线观看,国产特黄特色a级在线视频,国产一区视频一区欧美,亚洲成a 人在线观看中文

  1. <ul id="fwlom"></ul>

    <object id="fwlom"></object>

    <span id="fwlom"></span><dfn id="fwlom"></dfn>

      <object id="fwlom"></object>

      學(xué)寫格律詩資料大全5篇

      時間:2019-05-14 13:11:40下載本文作者:會員上傳
      簡介:寫寫幫文庫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guān)的《學(xué)寫格律詩資料》,但愿對你工作學(xué)習(xí)有幫助,當(dāng)然你在寫寫幫文庫還可以找到更多《學(xué)寫格律詩資料》。

      第一篇:學(xué)寫格律詩資料

      【 寫格律詩三十八句口訣】 格律詩中平仄明,聲律關(guān)系要弄清。

      佩文古韻為依據(jù),平上去入在其中。

      句內(nèi)平仄相間錯,聯(lián)內(nèi)平仄要對應(yīng)。

      兩聯(lián)之間粘相處,一韻到底應(yīng)平聲。

      律詩起承接轉(zhuǎn)合,中間兩聯(lián)對仗行。

      一三五可約不論,二四六字聲分明。

      基本句式僅四種,舉一反三功倍成。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格律雖嚴(yán)可拗救,孤平犯忌錯不輕。

      兩仄一平夾中間,一定要救按律行。

      孤平拗救共兩種,本句對句兩類型。

      本句自救仄平腳,三拗五救很輕松。

      上句如是平仄尾,對句必為仄平聲。

      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

      仄平韻腳救五字,本上兩句全救清。

      特殊句式仄仄腳,互換五六兩字通。

      律詩基本四要素,韻聲粘對必須明。

      精通基本規(guī)則后,可學(xué)李杜進(jìn)詩城!

      注:本口訣以七言為例,同樣適合五言。如“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就變成“小拗三字可不救,大拗四仄下三平”。

      另;關(guān)于“一三五可約不論,二四六字聲分明?!彪m不嚴(yán)謹(jǐn),但對初學(xué)者還是應(yīng)記住的。

      A,B,C,D共四種基本句式。例如;寫仄起平收入韻式七絕,那么就參照如下B式句的“BDAB”,(前四句)如寫律詩就為“BDAB十CDAB”(全句)

      如寫五絕及五律,就去掉每句前兩字既可。如A式句,就為“(仄)仄平平仄”(A式)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平平仄 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平平仄 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

      (B式)

      B:(仄)仄平平仄 仄平D:(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平平仄 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 仄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平平仄 仄平

      (C式)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 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平平仄 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平平仄 仄平

      (D式)

      D:(平)平(仄)仄仄平平B:(仄)仄平平仄 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 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平平仄 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

      一:《韻》佩文古韻為依據(jù),平上去入在其中。一韻到底應(yīng)平聲寫格律詩要依平水韻,以《佩文韻府》為準(zhǔn)。(今韻也可,但要注明),平聲韻,一韻到底。注意入聲字

      二:《聲》 句內(nèi)平仄相間錯

      1:句內(nèi)平仄相錯(既二,四,六分明),如“風(fēng)光不與四時同”光,與,時為平仄平。

      2:聯(lián)內(nèi)平仄相對,聯(lián)內(nèi)平仄要對應(yīng) 如:

      “待月西廂下,迎風(fēng)戶半開。”

      聯(lián)內(nèi)的上句“月與風(fēng),廂與半”相對(平仄相反)。

      3:兩聯(lián)之間要相粘,即上聯(lián)對句與下聯(lián)上句平仄相同(指二,四,六字),如: 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里上聯(lián)的“里”,“征”,“未”與下聯(lián)的,“使”,“城”,“將”對應(yīng)平仄相同。

      4:中間兩聯(lián)對仗行

      如是律詩中間兩聯(lián)一定要對仗(絕句可對可不對)以毛主席七律《答友人》為例: 九嶷山上白云飛,帝子乘風(fēng)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洞庭波涌連天雪,長島人歌動地詩。我欲因之夢廖廓,芙蓉國里盡朝暉。

      這里中間兩聯(lián)對仗。頷聯(lián)中的“斑”對“紅”形容詞對形容詞,“竹”對“霞”名詞對名詞,“一枝”對“萬朵”,“千滴”對“百重”是數(shù)量詞對數(shù)量詞。頸聯(lián)中,“洞庭”對“長島”,地名對地名,“涌”對“歌”“連”對“動”都是動詞對動詞?!疤臁睂Α暗亍?,天文對地理?!把睂Α霸姟泵~對名詞。所以這首詩,對仗很工。

      三:關(guān)于拗救就四種情況;(以七言為例)格律雖嚴(yán)可拗救,孤平犯忌錯不輕。兩仄一平夾中間,一定要救按律行。孤平拗救共兩種,本句對句兩類型。

      1;對句救

      上句如是平仄尾,對句必為仄平聲。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仄平韻腳五字救,本上兩句全救清。

      A式句既“平平仄仄平平仄”的第五笫六字可拗,第五字拗為小拗,第六字拗為大拗。既變仄,但一定在下句中第五個字為 “平”。這叫對句救。

      如:“一身報(bào)國有萬死,雙鬢何人無再青?!边@里上句“一身報(bào)國有萬死”為A式句,“有,萬”二字應(yīng)平,但用的是仄聲,拗了。在下句“雙鬢何人無再青”中“無”本為仄,用平字“無”補(bǔ)救了“有萬”二字,這就是對句救。

      2:本句救; 本句自救仄平腳,三拗五救很輕松。

      B式句中“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可拗,既變仄,但第五字一定要“平”,這叫本句救,七言詩稱“三拗五救”。

      如:“眼見四朝全盛時”為B式句(只有B式句能自救)句中“四”字應(yīng)平,但拗了,第五字“全”字平救了“四”字,這叫本句自救。

      3;特殊句救:

      特殊句式仄仄腳,五六互換三應(yīng)平。

      特殊句式是C式句“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五,六兩字可互換。但前提是第三字必須平。

      如:“況是清平好天氣”為C式句,“仄仄平平平仄仄”這里“好”應(yīng)平,“天”應(yīng)仄,但互換了,允許,第三字必須平,“清”字。

      4:可救可不救,小拗五字可不救。

      在A式句中的第五字拗了,稱小拗。可救可不救。以上就是孤平拗救的四種形式,掌握了,寫詩時就寬松多了。律詩基本四要素,韻聲粘對必須明。精通基本規(guī)則后,可學(xué)李杜進(jìn)詩城。

      綜上三大點(diǎn),記住了也就掌握了寫格律詩的基本原則

      第四講 韻律

      任何詩歌都要求押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者,在于對押韻的限制多與少、嚴(yán)與寬而已。詩詞是最富音樂性的文體,欲使其歌詠動聽,除平仄聲調(diào)力求合律外,尚須押韻。韻是詩詞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詩詞語體的基本特征,是詩詞同其它文學(xué)體裁的最大分別,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獨(dú)特的音樂美。詩詞押韻講平仄,是中國幾千年文化底蘊(yùn)的閃華,她賦予詩詞歌賦以跌宕起伏的旋律之美和高低錯落的節(jié)拍,朗朗上口為人民大眾傳誦不衰。

      詩人在詩詞中用韻,叫做押韻。從《詩經(jīng)》到后代的詩詞,差不多沒有不押韻的。民歌也沒有不押韻的。在北方戲曲中,韻又叫轍,押韻叫合轍。而且不少新詩,就連當(dāng)前流行的歌曲、小品、相聲、對話、戲曲等各類文學(xué)藝術(shù)當(dāng)中,都離不開它。因此,這是學(xué)詩的前提。

      第一節(jié) 押韻的作用

      一是串聯(lián)作用。押韻將許多渙散之音,聯(lián)絡(luò)貫串,以成為完整之聲調(diào),使詩歌之節(jié)奏更鮮明、更和諧。吟誦起來,令人覺得鏗鏘悅耳。二是便于記憶作用。詩之有韻,使人讀之瑯瑯上口,即使篇幅較長,也易于背誦。

      第二節(jié) 詩韻的由來和延續(xù)

      詩韻由何而來?簡言之,是歷史形成、古人規(guī)定、歷代延續(xù)至今。大家知道,漢字不是拼音文字。同一個字,在不同地區(qū)讀音有很大差別。反言之,盡管各地語言差別很大,文字卻是一樣的。這種特點(diǎn),對于保持民族和國家的統(tǒng)一,發(fā)揮了歷史性的積極作用。但對于作詩,卻有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詩是韻文,各地對文字讀法不同,就無法統(tǒng)一對押韻和平仄的認(rèn)識,好在我們的先人有足夠的智慧解決了這個難題。他們制定了統(tǒng)一的韻書。哪些字屬于平聲,哪些字屬于仄聲,每個字在音韻上具體歸屬哪個部類,都在韻書里列出來,作出了統(tǒng)一的硬性的規(guī)定。盡管其中可能有不完全合理的地方,但有個統(tǒng)一的規(guī)定,仍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總比沒有統(tǒng)一規(guī)定好。最初,這些規(guī)定是基本符合當(dāng)時口語的。

      早在隋以前的六朝時代,就有李登、呂靜、夏侯該等人寫韻書,但個人著作沒有權(quán)威性,不被公認(rèn)。后來隋朝的陸法言著《切韻》,被唐朝的科舉所采用,用作判卷的準(zhǔn)繩,經(jīng)稍修改后稱《唐韻》,成了皇家認(rèn)可的音韻規(guī)范。從此,一致公認(rèn)的權(quán)威性的規(guī)則被確立起來。

      《切韻》,共分206韻部,分部太細(xì),不便押韻。唐初規(guī)定相近的韻可以同用。宋朝在《唐韻》基礎(chǔ)上又頒詔修韻,主要是增字加注,改稱《廣韻》。宋末金代,官方對《廣韻》又作了一些修訂,使之進(jìn)一步完善。以南宋王文郁撰的《新刊韻略》最為流行,修訂后的韻書最初刊行于“平水”(今山西臨汾市)這個地方,即世人所謂之《平水韻》,“平水韻”一詞始見于金王文郁《平水新刊禮部韻略》,也就是明清以后一般所說的“詩韻”,一直延續(xù)下來。

      《平水韻》并沒有對《唐韻》《廣韻》作根本性的修改。就是說,并沒有完全按照當(dāng)時的口語來徹底修改,只是對原有韻書的韻目進(jìn)行了一些歸并、調(diào)整,并特別注意使唐宋時代按《唐韻》《廣韻》寫的詩也都符合《平水韻》,從而保持了詩韻的基本連續(xù)性。《平水韻》主要是把唐以來就規(guī)定可以“同用”的一些韻目,名正言順地正式合并起來,當(dāng)然自己也作了幾處歸并,這樣就把《廣韻》的206個韻減并成了106個韻。總的看,《唐韻》《廣韻》都比《平水韻》嚴(yán),所以唐宋時期按《唐韻》《廣韻》寫的詩,自然也就符合《平水韻》了??傊瑤状涡揄?,并沒有實(shí)質(zhì)性改變,連續(xù)性沒有中斷。后來說的詩韻,泛指格律詩用韻,通常是指《平水韻》。

      唐以后盡管人們的口語不斷有所變化,但詩韻一直被沿用不廢,原因何在?大概主要是因?yàn)樗倪@樣幾個特點(diǎn):

      一是歷史性。歷代積累下來的傳世名作,都是按詩韻寫的,后世人們欣賞、學(xué)習(xí)這些文化珍品需要懂得詩韻,這就使人們一般傾向于保持詩韻的連續(xù)性。

      二是權(quán)威性。因?yàn)樵婍嵤潜怀⒄J(rèn)可的,長期以來民間和官方的教學(xué)、寫作、科舉判卷皆依據(jù)之,影響到海內(nèi)外。

      三是公認(rèn)性。歷代寫詩、讀詩、研究詩的人,都承認(rèn)它,運(yùn)用它,有人即使覺得其中有些不合理之處,自己也無法改變,改了得不到大家的承認(rèn)也是枉然。任何新的韻則,都必須具備權(quán)威性和公認(rèn)性才行。當(dāng)然,只要有足夠的權(quán)威力量,修韻是可以成功的,是能夠得到公認(rèn)的。漢字簡化很難,不是也搞成了嗎。

      在目前尚未有權(quán)威性新韻則得到公認(rèn)的情況下,不少人認(rèn)為,最好是既按平水韻寫詩,又注意回避其中明顯與現(xiàn)代普通話相抵觸的地方。例如,按詩韻“梅”和“開” 同韻,“元”和“門”同韻,現(xiàn)在讀起來很別扭,回避不用就是了。這樣寫出來的詩,一般人讀著順口,那些特別講究“詩依平水”的人也不會說你外行。不過,這樣寫詩的難度會大些?,F(xiàn)代人寫詩,仍按古人定的韻書來用韻,確實(shí)令人感到別扭。古人對聲母、韻母之類的音韻規(guī)律的分析、認(rèn)識,不像現(xiàn)代人這么準(zhǔn)確和科學(xué),所以當(dāng)時對韻的分類就有一些不太科學(xué)之處。古韻書對韻的分類,與現(xiàn)代人的語言實(shí)際相距就更遠(yuǎn)一些了。

      “韻” 也是現(xiàn)在頗具爭論的一大塊,因?yàn)橛泄乓艉徒褚糁畢^(qū)分,學(xué)術(shù)家們及各自的“粉絲”“鋼絲”幫腔起哄,也爭執(zhí)得面紅耳赤。依老葉看來,與其躲躲閃閃、吵吵鬧鬧,不如大大方方、舍遠(yuǎn)求近,直接用新韻(今韻),現(xiàn)在流行的新韻如《詩韻新編(新十八韻)》《現(xiàn)代詩韻》等都不錯,一是與普通話不抵觸;二是利于今人學(xué)寫格律詩;三是利于格律詩發(fā)展承傳。古韻在當(dāng)時不也是新韻嗎?今人用新韻算不上不在行、跌份兒吧?新舊韻都有各自不足。說多了,還回來,精彩繼續(xù)。

      第三節(jié) 介紹二種韻書

      所謂韻書,就是人為把漢字按照拼音的韻母不同進(jìn)行分類,便于學(xué)詩寫詩者使用的書。押韻必須依照韻書。

      1、《平水韻》

      鑒于平水韻目前還要用,而且將來也不能完全廢除,正像繁體字不能廢除一樣,因此,學(xué)詩的人還必須了解它?,F(xiàn)在主要用于讀古詩和依其用韻。

      平水韻把漢字列為上平聲、下平聲、上聲、去聲、入聲,共五大部分。其中的上平聲、下平聲,都是平聲,并沒有什么實(shí)質(zhì)區(qū)別,只不過因?yàn)槠铰曌侄啵瑫蟹譃樯?、下兩卷來寫罷了。

      每個聲類都包含若干個韻目。上平聲15韻,下平聲15韻,上聲29韻,去聲30韻,入聲17韻。韻目按次序排列,有固定的序號。如上平聲的15個韻,是按照 “一東”、“二冬”、“三江”、“四支”、“五微”……這樣排下來的。數(shù)字只表示排列順序,沒有其他意義。例如“四支”,只表示“支”這個韻是排在第四的,并不是說除了“四支”之外還有其他五支、六支之類。支、枝、奇、宜、兒、知、詞、期……這些字都屬于“四支韻”,或簡稱“支韻”。一首詩如果用“四支韻”。幾個韻腳都必須從這個韻目中選字。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贝嗽娪玫木褪恰八闹ы崱薄m嵞_“期”和 “兒”,按現(xiàn)代普通話來讀,是不押韻的,但按平水韻是押韻的,而且不出韻。如果按某些方言讀,也押韻順口,因?yàn)樯虾T挵选皟骸弊x作“ni”,廣東話則讀作 “yi”。

      為了大體了解《平水韻》,現(xiàn)把它的106個韻列出來。

      上平聲:一東、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魚、七虞、八齊、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

      下平聲:一先、二蕭、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陽、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鹽、十五咸

      上聲:一董、二腫、三講、四紙、五尾、六語、七雨、八薺、九蟹、十賄、十一軫、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銑、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馬、二十二養(yǎng)、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寢、二十七感、二十八儉、二十九檻

      去聲:一送、二宋、三絳、四真、五未、六御、七遇、八霽、九泰、十卦、十一隊(duì)、十二震、十四愿、十五翰、十六諫、十七霰、十八嘯、十九效、二十號、二十一個、二十二榪、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徑、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艷、三十陷

      入聲:一屋、二沃、三覺、四質(zhì)、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藥、十一陌、十二錫、十三職、十四緝、十五合、十六葉、十七洽

      初學(xué)者看到這個列表,會感到摸不著頭腦。其實(shí)對此只須大體了解一下,先不必硬記。這個韻目列表對查字典頗有用處。有些老字典、老辭海,對每個字都注明屬于什么韻。如查“昔日”的“昔”字,老字典中會注明“陌韻”。對照上面的表,就可以知道“昔”是入聲字,在平仄分類中屬于仄聲,不能作平聲字用。

      每個韻包含的字?jǐn)?shù),有多有少。因格律詩用韻甚嚴(yán),每首詩的韻腳只有從一個韻中選字,所以包含字?jǐn)?shù)多的韻(主要指平聲韻)選字余地大,比較好用,叫做“寬韻”。寬韻有:支、先、陽、庚、尤、東、真、虞。有的韻包含的字少,叫做“窄韻”。窄韻有:微、文、刪、青、蒸、覃、鹽。還有的韻,可選用的字很少,叫做 “險韻”。險韻有:江、佳、咸。其余的韻,稱為“中韻”。

      用險韻作詩雖難,但也有的詩人故意用它來顯示才華。

      過去科舉考試,一般是命題限韻作詩的。所謂“限韻”,就是只準(zhǔn)從指定的韻中選字押韻。詩人互相和詩,以對方用過的韻和字來作詩酬答,叫做“步韻”或“次韻”。

      2、《詩韻新編(新十八韻)》

      是以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字音為基準(zhǔn),參照黎錦熙(1890~1978)先生在四十年代初所編《中華新韻》,分為十八韻部,每部分平、仄兩類,平聲分陽平、陰平,仄聲分上聲、去聲及舊部之入聲。

      十八部中有些韻部可與某他部通押(下表中列于同一行),這樣,與十三轍相近。而關(guān)于入聲的通押,有兩種主張,一主張分三組(麻波歌皆、支齊、魚姑),各組通押;另一主張仄聲字一律通押。一麻:a ia ua 二波(通歌):o uo 三歌(通波):e 四皆:e ie ue

      五支(通兒、齊部):i 六兒(通支齊部):er 七齊(通支、兒部):i 八微:ei ui 九開:ai uai 十姑(通魚部):u 十一魚(通姑部):u 十二侯:ou iu 十三豪:ao 十四寒:an

      十五痕:en in un 十六唐:ang 十七庚:eng ing 十八東:ong

      第四節(jié) 什么是韻和押韻

      主要的直接就記下面四個基本概念好了。別的慢慢就會明白。何為韻?何謂押韻?何謂“韻律”?何謂韻腳和白腳,二者區(qū)別?

      1、何謂“韻”?答:“韻”的基本定義是,兩個以上的韻母相同的漢字,按照一定的間隔規(guī)律,放綴在不同句子的最末一個字的位置,以造成和諧、順口、流暢的朗誦效果,這就構(gòu)成了“韻”。

      劉勰于【文心雕龍】說:“同聲相應(yīng)謂之韻”。換句話說,“韻”即是“同一收音”稱之為韻。如“東、公、空、通、同、聰、烘、紅、隆”等字,皆以ong為收音,即同屬一韻。而取“東”字為代表,稱之為 “東”韻。又如“先、天、填、年、千、煎、綿、延、前”等字,皆以ian為收音,亦同屬一韻,而取“先”字為代表,稱之為“先”韻。粗淺地理解,“韻”就是一系列韻母相同的字。

      2、何謂“押韻”?答:在寫作格律詩的過程中,把一些韻母相同的字(同韻之字),用在一定句式的固定位置(一般都是最末一字)出現(xiàn),以形成一種節(jié)奏美和音韻美,就稱之為“押韻”,押韻也就是韻的使用方法。

      3、何謂“韻律”?答:格律詩詞中對韻的運(yùn)用規(guī)定稱之為“韻律”,這和我們平時理解的韻律一詞的意思不一樣。韻律有兩種解釋,常見的某人跳舞很有韻律啊,韻律操啊方面等,是我們通常理解的含義。但實(shí)際的解釋就是:“平仄和押韻規(guī)范”,所以在格律詩詞中它就是專業(yè)的術(shù)語。

      4、何謂“韻腳”和“白腳”?二者何分別?答:押韻必然押在那一句的最后一個字,就像人躺下來,放在腳底一樣,因此有韻的那個地方(那個字)又稱之為“韻腳”,反之不押韻的那一句最后那個字就叫做“白腳”。很顯然,“韻腳”一定是平聲,“白腳”一定是仄聲,這叫做“腳分明”。如果“白腳”寫成了平聲,就犯錯誤叫“踩腳”。

      韻腳好比穿了襪子,白腳好比光著沒穿。老葉是春夏秋冬只要躺下睡覺就白腳,一起床就韻腳。不像我們論壇有的人,睡覺還韻腳,起床卻白腳,夏天更是白腳一夏天。哈哈,開個玩笑,幽一小默,放松一下。

      第五節(jié) 學(xué)韻律術(shù)語 知韻律規(guī)則 韻律術(shù)語在聲律、對律、章律等幾大律中算是最多的。上面介紹了一些,接著再集中介紹韻律術(shù)語,學(xué)習(xí)術(shù)語還可以了解很多韻律規(guī)則。

      1、詩韻。指作詩所押的韻或所依據(jù)的韻書。

      2、韻部。將相同韻母的字歸納到一類,這種類別即為韻部。同一韻部內(nèi)的字都為同韻字。

      3、押韻。簡單地說就是指兩個韻母相同的句尾字相押。大家知道,漢字的讀音是由聲母和韻母兩部分組成的(少數(shù)字只有韻母)。如“漢”字,它的聲母是h,韻母是an,合起來讀han(漢)。而押韻同聲母無關(guān),如“彈”字,聲母:d,韻母:an。雖然二字讀音不同,但用的是把同一個韻母-an 運(yùn)用到詩句的尾字中,以起到押韻的作用。格律詩押韻既便于吟誦或記憶,又使作品具有節(jié)奏、聲調(diào)之美。

      4、葉韻。一作“諧韻”、“協(xié)韻”。詩韻術(shù)語。謂有些韻字如讀本音,便與同詩其他韻腳不和,須改讀某音,以協(xié)調(diào)聲韻,故稱。南北朝有些學(xué)者按當(dāng)時語音讀《詩經(jīng)》,感到好多詩句韻不和諧,便將作品中某些字臨時改讀某音。明陳第始用語音演變的原理,認(rèn)為所謂葉韻的音是古代本音,讀古音就能諧韻,不應(yīng)隨意改讀。還表示這里是押韻的地方(韻腳),葉音同協(xié),表示與上面協(xié)調(diào)的意思。

      5、鄰韻。古代的韻分得比現(xiàn)代的嚴(yán)格,譬如“eng”和“ing”就分為兩類,不過在現(xiàn)代的詩韻學(xué)說里,因?yàn)榘l(fā)音比較接近,已經(jīng)歸納成一個韻部。當(dāng)然,現(xiàn)代韻部中,還是有比較發(fā)音接近的韻部,譬如“姑部”和“衣居部”,因此,這種比較發(fā)音接近的韻部,稱之為鄰韻。唐宋詩人用韻的情況,平聲韻可分為幾組,每一組都屬于鄰韻。①東、冬;②支、微、齊;③魚、虞:④佳、灰;⑤真、文、元、寒、刪、先:⑥蕭、肴、豪;⑦庚、青、蒸;⑧覃、鹽、咸。按此分類來掌握鄰韻,是比較嚴(yán)格、比較正規(guī)的。但實(shí)際上,現(xiàn)代詩人對鄰韻的運(yùn)用已經(jīng)擴(kuò)寬。有人甚至把普通話押韻的字都當(dāng)作鄰韻來用,一般也認(rèn)可了。

      6、合韻。屬于同一個韻部的韻腳,稱之為合韻。

      7、通韻。詩韻術(shù)語。鄰韻的韻借來一用,這種做法稱之為通韻。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韻部可以相通,或其中一部分相通。作詩時通韻可以互押。如“平水韻”中“一東”與 “二冬”、“四支”與“五微”、“十四寒”與“十五刪”等可通押。古體詩通韻較寬。通韻在填詞中用得比較多,但在格律詩中,要求則很嚴(yán)格,即使有用,只限第一句,因?yàn)楦衤稍娭卸际歉艟溲喉崳ㄅ紨?shù)句),至于第一句押韻不做強(qiáng)求(稱之為可押可不押),既然不強(qiáng)求,借借鄰韻來幫幫忙,也就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8、換韻。詩韻術(shù)語。從這個韻部換到另外一個韻部,這種手法稱之為換韻?!皳Q平”就是指換成另外一個平聲韻部,反之“換仄”亦然。

      9、轉(zhuǎn)韻。從同一韻部的平聲韻(或仄聲韻)轉(zhuǎn)到仄聲韻(或平聲韻),就叫轉(zhuǎn)韻。所以“轉(zhuǎn)平”或“轉(zhuǎn)仄”就很好理解了。值得注意的,要和換韻分清楚,換韻是在兩個不同的韻部之間換;轉(zhuǎn)韻只在本韻部內(nèi)轉(zhuǎn)。歸納一下就是:“外換內(nèi)轉(zhuǎn)”。須知,格律詩中絕對不可以轉(zhuǎn)韻或換韻,這只有在詞中才有的押韻方式,至于怎樣押,不用記憶,詞都指定好了的。

      10、寬韻和窄韻。屬于同一個韻部的韻字,有的多有的少,多的韻部寫起詩詞來當(dāng)然方便了,反之就有一定難度。因此,多韻字的韻部就稱之為寬韻,反之為窄韻。

      11、險韻。詩韻術(shù)語。指語句用艱僻字押韻,人覺其驚警險峻而又能化艱僻為平妥,無湊韻之弊。唐宋詩人中也有故意押險韻以炫奇的。唐朝愈喜用險韻。宋蘇軾曾用“尖叉”二字為韻,舊時推為險韻中的名作。

      12、唱和。亦作“唱酬”、“酬唱”。謂作詩與別人相酬和。大致有以下幾種方式:一是和詩。只作詩酬和,不用被和詩原韻;二是和韻。包括:依韻,亦稱同韻,和詩與被和詩同屬一韻,但不必用其原字;用韻,即用原詩韻的字而不必順其次序;次序,亦稱步韻,即用其原韻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須相同。

      13、和韻。又稱依韻,即和他人詩,而同用其韻。吳喬答萬季埜詩問云:“和詩之體不一,意如答問而不同韻者,謂之和詩;同其韻而不同其字者,謂之和韻;用其韻而次第不同者,謂之用韻;依其次第者,謂之步韻(亦稱次韻)。步韻最困人,如相毆而自縶手足也。蓋心思為韻所束,而命意布局,最難照顧?!?。

      14、次韻。又稱步韻。謂和人之詩,而依原詩所用之韻及次第也。顧炎武【日知錄】云:“凡詩不束于韻而能盡其意,勝于為韻束而意不盡”。次韻不成功的標(biāo)志,則以韻為主,而以意相從,想表達(dá)的意思不能通達(dá),好比血脈橫亙,句聯(lián)意斷。近世詩人,亦多有“次韻”之作,然如眼高而才窘,心壯而手低,則不如不作。

      15、用韻。就是用某人之某詩所用之韻為韻而成詩。

      16、分韻。又稱賦韻,舊時作詩方式之一。詩友相約賦詩,選定數(shù)字為韻,由各人分拈,而各人依拈得之韻成詩。叫做“分韻”,一稱“賦韻”。古代詩人聯(lián)句時多用之,后來并不限于聯(lián)句。白居易《花樓望雪命宴賦詩》:“素壁聯(lián)題分韻句,紅爐巡飲暖寒杯?!狈猪嵈蠖家匀藬?shù)為定,如四人則取成語,五七人則取古人詩句為宜。

      17、限韻。數(shù)人一起寫詩填詞時,限定一個韻,依韻成篇。限韻有兩種情況:①限韻不限字。②限韻也限字,即限定用某韻中的某幾個字。

      18、分題。舊時作詩方式之一。若干人相聚,分找題目以賦詩,稱分題,亦稱探題。大抵以各物為題,共賦一事。分題有時分韻,但不限制。

      19、疊韻。凡賦詩重用前韻,即稱為疊韻。一說,“疊”不是指前后字的疊,而是指前后句的疊,是指詩句中前后兩句的末尾兩字的押韻相同。也就是說“韻角”(末尾)兩字有兩個韻,最后一字是輕音節(jié)韻,這種韻式在詩詞里也就更為罕見了,倒是在曲藝和兒歌中比較多見。如,你我分別好久啦,度日如度三秋啦。雖然朝思暮想啦,甜蜜卻潤心頭啦。

      末尾第二字(久`秋`頭)三字押的是“由求”韻,尾字押的是“發(fā)花”韻,這就是所謂的疊韻。

      重用前韻例,如:

      戲贈樂天復(fù)言 元稹

      樂事難逢歲易徂,白頭光景莫令孤; 弄濤船更曾觀否,望市樓還有會無; 眼力少將尋案牘,心情且強(qiáng)擲梟盧; 孫園虎寺隨宜看,不必遙遙羨鏡湖。

      重酬樂天 元稹

      紅塵擾擾日西徂,我與云心已共孤; 暫出已遭千騎擁,故交求見一人無; 百篇書判從饒白,八米詩章未伏盧; 最笑近來黃叔度,自投名刺占陂湖。

      再酬復(fù)言 元稹

      繞郭笙歌夜景徂,稽山回帶月輪孤; 休文欲詠心應(yīng)破,道子雖來畫得無; 顧我小才同培塿,知君險斗敵都盧; 不然豈有姑蘇郡,擬著陂塘比鏡湖。

      20、抱韻。有的詩詞作者還采取這樣一種韻式,盡管不多見但時有出現(xiàn)。就是在四句一節(jié)的詩中,一、四句押韻,抱著二、三句的押韻。如:(找不到古詩例,用現(xiàn)代的)

      愛你不需要原因,不存在任何距離。只要決定作的事,就需要努力勤奮。

      一四句押韻,二三句押韻。前者用的是“一七”韻,后這用的是“人辰”韻,前者抱著后者的韻。這種韻式更為少見。

      21、交韻。就是奇數(shù)句和偶數(shù)句各自押韻,即相互交替押韻。這種韻式最早見于《詩經(jīng)》,現(xiàn)代詩里也有,但不是很多見。如: 蠟燭燃燒柔弱的身體,是為給別人帶來光明。她一生都在毀掉自己,用淚跡書寫光榮生平。

      一三句用的是“一七韻”;二四句用的是“中東”韻,這就是交韻。

      22、變韻。一般的長詩很難做到一韻到底,因?yàn)檫^長的篇幅只用一個韻,使詩意的表達(dá)和詞句的選擇,會有較大的局限性,因此詩詞作者往往采取變韻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也就是在一首長詩中,采取兩個以上的韻,就叫著變韻。這個韻式在長詩中比較多見。

      23、跳韻。這是較常見的韻式,跳一句一韻,也叫隔句韻或雙句韻,就是每隔一句一韻,單句不論,雙句必韻,也有起句也韻的。其特點(diǎn)是韻點(diǎn)分布工整,有較強(qiáng)的韻感。最大的好處是:不用象通韻那樣句句必韻,這樣可以省去一半的句子因考慮押韻而影響詞句的選擇和內(nèi)容的發(fā)揮。

      24、進(jìn)退韻。亦稱“進(jìn)退格”。詩韻術(shù)語。鄰韻通押特殊格式的一種。宋嚴(yán)羽《滄浪詩話·詩體》:“有轆轤韻者,雙出雙入。有進(jìn)退韻者,一進(jìn)一退?!边M(jìn)退格是兩韻間押,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韻,第四、第八則用與甲韻可通的乙韻,如“寒”、“刪”或“魚”、“虞”等,一進(jìn)一退,相間押韻,故稱。

      25、轆轤韻。亦稱“轆轤格”。詩韻術(shù)語。與進(jìn)退格同為用韻的一格。轆轤韻者,雙出雙入。即律詩第二、第四句用甲韻,第六、第八句用與甲韻可通的乙韻,如先用“七虞”,后用“六魚”等,雙出雙入,此起彼落,有似轆轤,故稱。

      26、葫蘆韻。亦稱“葫蘆格”。詩韻術(shù)語。與進(jìn)退格同為用韻的一格。葫蘆韻者,先二后四。如“東”、“冬”通押,先二韻“東”,后四韻“冬”。先小后大,有似葫蘆,故稱。

      27、出韻。同一個韻部中出現(xiàn)了另外一個韻部的韻腳,而體裁中又沒有這樣的要求時,這就犯錯誤了,這種情形,就叫做出韻。

      28、擠韻。同一句式當(dāng)中或詩中不適當(dāng)?shù)牡胤接昧伺c韻腳同韻母的字,不論平仄如何,干擾了韻律效果,破壞美感,稱為“擠韻”。這些與韻腳同韻母的字也可稱為暗韻。

      29、擠腳。一般指在本仄腳句中用了與仄腳字相同韻部的字。

      30、踩腳。格律詩規(guī)定:韻腳一定是平聲,白腳一定是仄聲,這叫做“腳分明”。如果白腳寫成了平聲,就犯錯誤了,這個錯誤叫“踩腳”。

      31、撞韻。不該押韻的白腳押了韻,叫“撞韻”(也叫“贅韻”,累贅意思)。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在白腳處使用了同韻部的仄聲字,也叫“撞韻”或平仄通押,也有道理。撞韻與“踩腳”有區(qū)別。踩腳指的是在白腳處用了平聲字,而非同韻字;如果用的是同韻字,則錯誤類型歸為撞韻。

      第六節(jié) 押韻的根據(jù)

      格律詩必須押韻,押韻必須有根據(jù),押韻的根據(jù)就是韻書。

      現(xiàn)今按所依據(jù)的韻書分為舊韻和新韻兩派。主張“詩依平水”的仍依據(jù)“平水韻”用韻,并自恃名門正派,自謂正宗。主張按普通話韻母,依據(jù)“新十八韻”、“現(xiàn)代詩韻”等書用韻的,自恃改革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jìn)。目前,舊新韻并行,典型的雙軌制。古代作詩用韻根據(jù)欽定韻書;現(xiàn)今作詩用韻并無官方規(guī)定韻書,而且自創(chuàng)新韻書很多。老葉的意見是喜歡哪種、習(xí)慣哪種,只要不觸犯用韻規(guī)則即可,用就是了。但要做到使用新韻知曉舊韻,使用舊韻了解新韻,決不混用,互不排斥,理解萬歲。

      第七節(jié) 押韻的一般規(guī)則(通則)

      格律詩押韻,既要有根據(jù)還要遵循一定規(guī)則。共計(jì)六大規(guī)則。

      1、偶數(shù)句押韻。格律詩是二四六八句押韻,絕句是二四句押韻。無論律詩還是絕句,首句均可押可不押。一般來說,五言詩首句不入韻為常見,七言詩首句入韻為常見。

      2、只押平聲韻。格律詩正例是押平聲韻,而只能押平聲韻,這幾乎是一條死規(guī)矩,事實(shí)上以格律詩的體例,假如押仄韻會感到非常拗口,所以古人都能自覺遵守這一規(guī)則。

      3、一韻到底,中間不能換韻。古詩(古風(fēng))允許中途換韻,但格律詩不允許。

      4、首句入韻的詩,其首句的韻腳可鄰韻。由于第一句押韻與否是自由的,所以第一句的韻腳也可以不太嚴(yán)格,用鄰韻也行。有個好聽的名字-“孤燕入群”。這種首句用鄰韻的風(fēng)氣到晚唐才相當(dāng)普遍,宋代更成為有意識的時尚。若不押韻時,限用仄聲字。

      5、不允許一個字重韻。

      6、腳分明。參見《聲律》不贅述。

      以上所述律詩用韻的嚴(yán)格性,只是為了說明古代的律詩。今天我們?nèi)绻矊懧稍姡筒槐鼐心喙湃说脑婍?。不但首句用鄰韻,就是其他的韻腳用鄰韻,只要朗誦起來諧和,都是可以的。

      第八節(jié) 押韻的特殊規(guī)則

      這是通例之外的押韻規(guī)則,前提是鄰韻通押。共計(jì)六格。

      1、飛雁入群格。即首句所押之韻借可通押的鄰韻,稱之為“飛雁入群格”(或稱孤鶴入群格)?,F(xiàn)舉為例: 雪梅 盧梅坡

      梅雪爭春未肯降,(江韻)騷人閣筆費(fèi)評章;(陽韻)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陽韻)首句用三江韻,余用七陽韻。

      雪作 曾幾

      臥聞微霰卻無聲,起看階前又不能; 一夜紙窗明似月,多年布被冷于冰; 履穿過我柴門客,笠重歸來竹院僧; 三白自佳晴亦好,諸山粉黛見層層。詩押十蒸韻,而首句借用“庚”韻字為韻腳。

      2、飛雁出群格。末句所押之韻借可通押之鄰韻,稱之為“飛雁出群格”(或稱孤鶴出群格)。如: 故行宮 元稹

      寥落故行宮,(東韻)宮花寂寞紅;(東韻)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冬韻)詩押“一東”韻,而末句借用“二冬”韻之字。

      3、進(jìn)退韻。亦稱進(jìn)退格。兩韻間押,即第二、第六句用與甲韻,第四、第八句則用與甲韻相通的乙韻。如“寒”、“刪”二韻,或“虞”、“魚”二韻,一進(jìn)一退,相同押韻,故名。仍以鄰韻為限?!酢酢酢酢?,□□□□□。甲韻 □□□□□,□□□□□。乙韻 □□□□□,□□□□□。甲韻 □□□□□,□□□□□。乙韻

      4、轆轤韻,亦稱轆轤格。雙出雙入,即律詩第二,第四句用甲韻,第六、第八句用與甲韻相通的乙韻,如先用“七虞”,后用“六魚”,雙出雙入,有如轆轤,故名。仍以鄰韻為限。□□□□□,□□□□□。甲韻 □□□□□,□□□□□。甲韻 □□□□□,□□□□□。乙韻 □□□□□,□□□□□。乙韻

      5、葫蘆韻,亦稱葫蘆格。先二后四,如“東”“冬”通押,先二韻“東”,后四韻“冬”,先小后大,有如葫蘆,故名。仍以鄰韻為限。□□□□□,□□□□□。甲韻 □□□□□,□□□□□。甲韻 □□□□□,□□□□□。乙韻 □□□□□,□□□□□。乙韻 □□□□□,□□□□□。乙韻 □□□□□,□□□□□。乙韻

      其實(shí),進(jìn)退格有點(diǎn)兒相當(dāng)于西方詩體中的交韻,轆轤格有點(diǎn)兒相當(dāng)于西方詩體中的隨韻,這點(diǎn)可以參見一篇《聞一多<死水>詩集的形式分析》的文章。傳統(tǒng)詩體對現(xiàn)代詩體是很有借鑒意義的,東西方詩體也有可比較之處。

      6、極端例子。如: 永王東巡歌 李白

      祖龍浮海不成橋,漢武灣陽空射蛟; 我王樓艦輕秦漢,卻似文皇欲渡遼。本詩押“二蕭”韻,卻于次句押“三肴”韻字。

      次韻答寶覺 蘇軾

      芒鞋竹杖布行纏,遮莫千山又萬山; 從來無腳不解滑,誰信石頭行路難。

      首句押“一先”韻,次句押“十五刪”韻,末句押“十四寒”韻。

      聞鶯 楊萬里

      曉寒顧影惜金衣,著意聽時不肯啼; 飛入柳陰深處去,數(shù)聲只有落花知。

      首句押“五微”韻,次句押“八齊”韻,而末句押“四支”韻。

      以上三例,是通韻的極端例子,不屬通例,不宜效仿,初學(xué)者知道即可。以上為特殊之押韻格式,略述之以備一格,供大家了解。

      第九節(jié) 押韻十三忌

      用韻如用兵。作為格律詩,它可以錯律但絕不能錯韻。沈德潛《說詩晬話》:“詩中韻腳,如大廈之柱石,此處不牢,傾折立見?!鸥υ?39;懸崖置屋牢&39;之句,可悟韻腳之法”。可見押好韻對于格律詩的極端重要性。不按規(guī)則用韻,則完全談不上格律詩而屬于打油詩、順口溜了。除了前面介紹的押韻規(guī)則應(yīng)嚴(yán)格遵守外,更不能觸犯用韻的高壓線,即押韻的戒忌。聲律有“聲八戒”,韻律有“韻十三忌”?!笆伞笔茄喉嵰?guī)則的延伸、細(xì)化、補(bǔ)充。

      1、忌出韻。出韻俗稱落韻,如押“一東”韻之詩,誤押上“三江”韻或“八庚”韻中之字,即為出韻(前述之孤雁入群格等不論)。

      2、忌擠韻。也叫犯韻又稱冒韻。即不是韻腳處用上同韻之字。如,《涼州詞》.王之渙:“黃河遠(yuǎn)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fēng)不度玉門關(guān)。”其中“遠(yuǎn),片,萬,怨” 四個暗韻與韻腳韻母都相同,擠韻。再如,《逢鄭三游山》.盧仝:“相逢之處草茸茸,峭壁攢峰千萬重;他日期君何處好,寒流石上一株松。”詩中“逢”與 “峰”字,俱屬二冬韻之字,與韻腳同韻。尤以每句之第三字以下,更應(yīng)注意。至如與韻腳疊字者,如“茸茸”等則不在此限。

      3、忌撞韻。在格律詩中,不管平仄,只要白腳與韻腳的韻母相同,都屬于撞韻?!冻醮盒∮辍?韓愈“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好去處,絕勝煙柳滿皇都?!?其中白腳“處”與韻腳“酥,無,都”都是烏(u)韻,撞了韻,系平仄通押(混押)。再如:《泊船瓜洲》.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其中白腳“岸”與韻腳“間,山,還”都是安(an)韻,也撞了韻。

      4、忌湊韻。所押之韻,與全句意義不相連屬,勉強(qiáng)湊合者。凡湊合之句必軟,軟則不穩(wěn)。李東陽【懷麓堂詩話】云:“詩韻貴穩(wěn),韻不穩(wěn)則不成句?!?/p>

      5、忌重韻。即同一個韻字在一首詩的韻腳里重復(fù)出現(xiàn),此乃大忌。不可使用同一字重復(fù)作韻。同韻字很多,哪能就識一字呢?一般人不犯此病。

      6、忌復(fù)韻。凡意義相同之字,如六麻韻中之“花、葩、華”,七陽韻中之“芳、香”,十一尤韻中之“憂、愁”等字,義皆相同,一詩之中雙押即為復(fù)韻,應(yīng)避之。易水寒版主點(diǎn)評過這類問題。

      7、忌連用同音字作韻。指的是押韻句連續(xù)使用同音字,并無間隔。如,首句用“湯”,二句用“鋼”,四句用“岡”,六句用“綱”,八句用“剛”即是。但是隔句一用不算,如《客中行》.李白“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義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xiāng)。”這首詩中“香,光,鄉(xiāng)”其中香和鄉(xiāng)間隔使用是可以的。

      8、忌倒韻。指的是由兩字組成的一個詞,為遷就韻腳顛倒而用。如:“先后、新鮮、來去、慷慨、凄慘、輝光、牛馬、地天、玲瓏、參商、羅綺、琴瑟、乾坤”等,如果不妨礙原義方可顛倒。如不可而倒之,即稱之為倒韻,切不可用。如羅綺-綺羅,圖畫-畫圖,毛羽-羽毛,白黑-黑白之類,可用。大家韓愈等有湖江、白紅、慨慷之類的顛倒用法,后來人亦譏笑其倒韻。學(xué)詩要扎實(shí)基礎(chǔ),倒韻也是常見病必須引起重視,否則,恐怕麟麒、凰鳳、木草、川山之類就要俯拾皆是、觸目驚心了。

      9、忌僻韻。僻韻又稱“險韻”或“難韻”,即生僻之字,如東韻之“蝀翀”等字。各朝代大家對僻韻之不宜用,不但都有論述,也不屑一用。

      10、忌啞韻。啞韻者,指的是聲調(diào)不響亮,或意義不明顯的韻字。如“東”韻之“忡、懵”等字即是。【隨園詩話】:“凡音涉啞滯者,便宜棄舍,&39;葩&39;即花也,而&39;葩&39;字不響。&39;芳&39;即香也,而&39;芳&39;字不響。以此類推,不一而足”。

      11、忌別韻。指的是同一字因音韻不同,而意義也不同,誤押之即為別韻。如“重”字于二冬韻作“復(fù)疊”理解,于二宋韻則作“貴重”理解;“降”字于三江韻作“順服”理解,而于三絳韻中則作“下落”理解;“鮮”字于一先韻中作“新”字理解,而于十六銑韻里則作“少”字理解,務(wù)須辨明,方不致誤用生出歧義而貽笑方家。

      12、忌混韻。一般是指平水韻與新韻混用,也有指用詞韻代替詩韻,任意將詩韻擴(kuò)大。

      13、忌亂借韻。所謂借韻,就是首句可借,因?yàn)橐栏衤墒拙淇扇腠嵰嗫刹蝗腠?,要求寬泛,可以借韻,而且只限于首句,但借韻借到了偶?shù)句就造成亂借韻。

      第十節(jié) 提高用韻質(zhì)量

      1、選好韻。選韻,宜擇其與詩題之主旨,或所欲表達(dá)之情境意趣相切合、相因依者。詩詞韻轍的選擇,一般考慮如下幾個因素:

      (1)作品的內(nèi)容和感情因素

      首先,是要充分利用韻仄音色上的特點(diǎn),來表現(xiàn)豐富多彩的詩詞情感。如“發(fā)花”`“江陽”`“中東”`“言前”等韻的收音是放口(開口)韻,音色比較洪亮,選擇這樣的韻仄適合表現(xiàn)慷慨激昂`熱烈奔放的豪情壯志。如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一詩,就是選擇的“中東”韻,充分地表達(dá)了作者激越壯闊的情懷,也使讀者朗誦該詩時體會到了愛國主義的激情。

      其次,“一七”`“姑蘇”“梭波”等韻的收音是收口(閉口)韻,音色比較柔和,選擇這樣的韻轍就適合表現(xiàn)憂郁凄婉的情感。如陸游的《釵頭鳳》一詞選擇的是 “梭波”韻,較好地體現(xiàn)了作者在回憶與表妹唐婉的深厚感情時,那種百感交集`悲苦難忍的心情,也使讀者深切地體會到了作者的悲痛和哀怨。

      (2)韻轍本身的特點(diǎn)因素

      漢字十三韻轍中,無論是哪一種韻轍,都有一個包含漢字的多少問題,有寬韻和窄韻之說。

      寬韻如言前、江陽、中東、人辰、發(fā)花、遙條、一七等韻轍,因包括的常用漢字多,構(gòu)詞能力較強(qiáng),被大多數(shù)作者選擇其作為韻腳用字。特別是寫較長的詩篇時,要選擇寬韻。窄韻如乜斜等韻轍,包括的漢字屈指可數(shù),構(gòu)詞能力也較差,一般詩詞作者較少采用。

      (3)詩詞的音樂性因素

      因?yàn)楹枚嗟脑娫~是可歌的,所以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假如考慮到譜曲的功能,就要考慮到這一因素了。若是雄壯豪邁的歌曲,就應(yīng)該選擇言前、江陽、中東等韻轍了。若改編的是女聲歌曲,用一七韻就會使女歌手更易唱得響亮動聽。

      總之,無論選擇什么樣的韻轍,都要視具體情況而定,不必照抄照搬。尤其是在寫短詩時,完全可以跟著感覺走,心里怎么想得就怎么寫。如果越寫越覺得別扭,難以將意思表達(dá)的透徹,也可以換個韻轍重寫,直到滿意為止。

      附:清吳騫【拜經(jīng)樓詩話】引何無忌與人論詩云:欲作佳詩,必先尋佳韻,未有佳詩而無佳韻者也。韻有宜于甲而不宜于乙者,有宜于乙而不宜于甲者。題韻適宜,若合涵蓋。唯在搆思之初,善巧揀擇而已。若七言歌行,抑揚(yáng)轉(zhuǎn)換,用頓挫處,尤宜吃緊。理會此處,最見人平日學(xué)力淺深,工夫疏密。乃至排律長篇,亦宜斟酌。韻腳穩(wěn)妥,庶無牽強(qiáng)搭湊之失??梢姽ぴ娬撸从胁涣粢庥陧?。今人沖口吟哦,但求協(xié)韻,甚而次韻、疊韻,連偏累牘,徒使脣焦腕脫,令人生厭。

      一般說來,“尤、侵”韻之詩,較適于憂愁情緒之表達(dá),“覃、東、江、陽”等韻,較適于表達(dá)歡樂、開朗之情緒。周濟(jì)【宋四家詞選】云:“東、真韻寬平,支、先韻細(xì)膩,魚、歌韻纏綿,蕭、尤韻感慨,莫草草亂用”。學(xué)者宜引為箴戒。

      2、陰平陽平盡量不通押。大家知道在格律詩中押韻必須是平聲,但嚴(yán)格地、更細(xì)致地分析,平聲韻仍然還包含了陰平和陽平聲調(diào)的二種聲調(diào)的韻,仄聲韻也同樣還包含了上聲和去聲的二種聲調(diào)的韻,即使同處一個陣線,但還是有細(xì)微的區(qū)別的。如下表:

      四聲特征表

      第一聲 第二聲 第三聲 第四聲 高平調(diào) 升 調(diào) 低平調(diào) 降 調(diào) 高-高 低-高 低-低 高-低 ā á

      ǎ

      à

      5-5 3-5 2-2 4-2 緊-緊 松-緊 松-松 緊-松 上-上 下-上 下-下 上-下 陰平陽平上 聲 去 聲

      由上可見,盡管將陰平、陽平歸納為平聲,上聲、去聲歸納為仄聲,但仍然不是十全十美的做法,因?yàn)槊恳宦暥加忻恳宦暤奶攸c(diǎn),都代表了一種不同的風(fēng)格。因此,盡量不通押。如果通押混用,在聲音的循環(huán)回歸藝術(shù)效果上沒做到完美,會有一種拗口的感覺。如: 《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其中三個韻中“吳,壺”是陽平,“孤”是陰平,陰平與陽平通押,同樣有些拗口。

      古人在押韻的時候,往往是平聲部陰平、陽平通押,仄聲部上聲、去聲通押的(在古聲中也出現(xiàn)上、去分押和入聲分押的情況,但沒有形成明確的要求),這是普遍的現(xiàn)象。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這種更上一層樓的用韻,不一定非要做到,對于我們初學(xué)者能夠分平仄就可以了,如果做到就更完美了。

      第二篇:學(xué)寫格律詩的心得體會

      學(xué)寫格律詩的心得體會

      一、知道了格律詩的基本要求:

      1、字句相等。七律是七言八句;五律是五言八句。超過八句符合格律要求叫長律或排律。律絕同是四句。

      2、平仄相對。律詩講抑揚(yáng)頓挫,在對偶句中除注有可平可仄標(biāo)示的字外,上下句平仄聲必須相對立,并要求雙句押韻。

      3、結(jié)構(gòu)相同。律詩八句分四聯(lián):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每聯(lián)上下詞組結(jié)構(gòu)必須相同。

      4、詞性對仗。律詩不僅要求用字用詞精練準(zhǔn)確,講藝術(shù)、有美感,而且頷聯(lián)、頸聯(lián)上下分組詞性必須對仗,否則不稱其為律詩。

      5、音步分明。每個詩句第二和第四字為音步,二者不能用同聲字。七言第六字雖不是音步,但一般與第四字也不能同聲。

      6、注意粘對。粘對亦稱粘連?!罢场笔谷娬w銜接;“對”指對偶句平仄對立。粘連就是上聯(lián)對句與下聯(lián)出句的第二字平仄一致。

      7、拗句補(bǔ)救。補(bǔ)救辦法有兩種:第一是本句自救?!拔逖浴本湟晦秩?,四拗三救;“七言”句是三拗五救,六拗五救。第二是對句相救。前拗后救,一拗雙救。(注:律詩律絕都有“四式”詩譜,只要認(rèn)真嚴(yán)格按詩譜寫詩就會符合律詩律絕的聲律和韻律。)

      二、明白了寫格律詩的要求、禁忌:

      1、忌孤平。孤平是指詩句中一個平聲字被仄聲字包圍而孤立。一般說:五言句不少于兩個平聲字,七言句不少于三個平聲字,并且放對位置。在詩句中保持兩個平聲字并列,即可避免孤平。

      2、忌三連平(仄)。此指每個詩句的末尾不允許連續(xù)用三個平聲字或三個仄聲字。

      3、忌換韻。律詩律絕都要求押平聲韻,并且要一韻到底。中途不允許換韻或轉(zhuǎn)韻。

      4、忌失粘。律詩要求粘對(前面已說明)如果失粘會影響全詩的整體銜接,造成聲韻不和諧。

      5、忌合掌。在詩的對仗中形式多樣。但不準(zhǔn)用同一地域、同一事物、同一意義的不同詞作對仗。

      6、忌重字。詩本身字?jǐn)?shù)不多,應(yīng)力求精練,除用疊字句或有意安排外,盡量避免相同的字在一首詩中重復(fù)出現(xiàn)。

      7、忌直白。詩是國粹,是瑰寶,寫詩講究語言藝術(shù),講究煉字煉句。作品要求有意境,有美感,有詩味,含蓄,隱秀。如果粗俗直白,就失去了詩的特點(diǎn)和魅力。

      8、忌新古混用。寫詩可用新四聲韻,也可用古四聲韻。一首詩只能用一種,不準(zhǔn)新四聲和古四聲同時混用。

      寫詩詞無外乎四點(diǎn),一是煉字,二是修辭,三為諧律。四為造境。諧律其實(shí)很容易,只要弄懂規(guī)則就可以了。比如格律詩,只要把握住“韻,聲,粘,對,拗救??!钡纫恍┗疽?guī)則既可。如果你一旦注明自己寫的是格律詩“七絕,七律,五絕,五律”那么就必須遵其格律,不可以服從意境為由而借口任意出律。其實(shí)大到人生,小到游戲,都有規(guī)則,都有約束,但是在約束下不違反規(guī)則,照樣能隨心所欲,玩的快樂。有人說中國傳統(tǒng)的格律詩即是“帶著鐐銬跳舞”的文字游戲,所以真的玩好既不易但也有趣、耐看。格律詩詞有自己的標(biāo)準(zhǔn)格式與變化規(guī)律。漢字是一字一形,一字一音,只有中國文字分四聲,讀來抑揚(yáng)頓挫。四聲分兩大類即平和仄。詩中只有平仄交替才會產(chǎn)生音韻美,而這種音韻美,恰恰是產(chǎn)生與平仄的變化之中。大家知道中國的《易經(jīng)》中分陰、陽兩大類的爻,它們分別組合后即變化無窮,代表了天地間的萬物?!暗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周易正是用陰爻與陽爻才變化出豐富多彩的卦象,而交際舞卻是用左右腳的變化才展現(xiàn)給人們蓬嚓嚓的優(yōu)美舞步的。那么格律詩不也正是由平仄的變化才使其千百年來在文壇上久盛不衰嗎!

      中國的近義,同義詞很豐富,不是找不到相近詞匯的。假如自己寫的詩失粘,其它平仄又合律,難以改動,那么你就聲明是“陽關(guān)體”好了。如:王維的代表作《渭城曲》“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輕輕柳色新。勸君更進(jìn)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p>

      在中唐以前人們最重視的是犯“孤平”對失粘失對并不看的很重要,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首很著名的詩,其中第一聯(lián)“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本褪?。象這種失粘,失對的例子很多,如:柳宗元的《江雪》,孟浩然的《春曉》李白的《靜夜思》等,但不能稱之為格律詩,只能稱“樂府詩”“古絕”“古風(fēng)”。當(dāng)然不是格律詩不等于不是好詩,但掛羊頭賣狗肉是要不得的。

      添詞要照譜添,一個是平韻,一個是仄韻(包括入聲韻),另一個就是換韻,換韻有三種,1;“平仄通葉格”既換韻不換部,如,《西江月》、《蝶戀花》、??等。2;“平仄轉(zhuǎn)換格”既換韻又換部。如,《清平樂》、《調(diào)笑令》、??等。

      3;“平仄錯葉格”既換韻后又回到原部。如《相見歡》、《訴衷情》??等。

      最近我有個朋友也乘興照詞譜添了些詞,但卻不守律。還自稱:不在乎格律,有好的意境可以放棄格律?云云。我說;你既然選中了這個詞牌,就必須遵守規(guī)矩,否則你去寫自度曲,自由詩好了,為什么還冠以詞牌名呢?比如《滿江紅》這首詞本應(yīng)是以“入聲”為韻的,如岳飛的《滿江紅》其韻腳為“歇,烈,月,切,雪,缺”等都是入聲。我這朋友堅(jiān)持偏要用仄聲?!肚迤綐贰罚緛硎菗Q韻又換部的,他卻用平仄同部。我逗他說:那你只能是孤芳自賞了。

      其實(shí)這些規(guī)則一旦弄懂,寫詩添詞會很容易的。但真正一首好詩詞,並非遵律就為佳,“律詩只論平仄,終生不得入門”。重要的是能表達(dá)出一種美好的意境與令人回味無窮的佳句來。有的人一生寫詩詞上千首,如果有幾首那怕是一首傳世,那也足矣。如宋時的蘇麟當(dāng)時是浙江杭州巡檢,他看到當(dāng)時范仲淹周圍人都巴結(jié)范而寫首著名句子,“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早逢春?!倍鱾髑Ч?。他一生也僅寫這首。與賀知章齊名號稱“吳中四士”的張若虛在《全唐詩》中也僅存兩首,但一首“春江花月夜”卻讓世人皆知。所以,對初入詩詞門的朋友,當(dāng)然不要為什么清規(guī)戒律所難住,就象喜歡踢足球的人,首先弄懂什么叫“越位”(如詩詞中的出律)什么叫合理沖撞(如詩詞中的拗救)等?。一旦這些規(guī)章懂了,最后的目的是進(jìn)球(如詩詞中的佳作)。

      寫詩前首先要謀篇布局,律絕也講究“起,承,轉(zhuǎn),合”,也就是要“平起,順承,跳轉(zhuǎn),妙合?!边@樣一首詩出來才會有味。有好多朋友喜歡寫景,寫景要言情,銘志。而不單單是為寫景而寫景,當(dāng)然也有純寫景物的,也有不講起承轉(zhuǎn)合而成千古名詩的,如杜甫的;兩個黃鸝鳴翠枊,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首詩雖說是全都寫景,也沒什么轉(zhuǎn)合,但也不失為一首好詩,就象四幅畫一樣,承現(xiàn)在讀者眼前??墒?,它照比杜牧的《赤壁》折戟塵沙鐵木銷,自將磨洗認(rèn)前朝。東風(fēng)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比起來就遜色多了。杜牧在此詩中前兩句,通過一件舊兵器的發(fā)現(xiàn),一件小事的描述,讓人沒感覺到與赤壁有什么關(guān)系,而在第三句中突然一轉(zhuǎn),假如東風(fēng)不給與周瑜取勝的天機(jī),恐怕他的愛妻小喬,早己為曹操所獲了。作者就發(fā)現(xiàn)一件前朝舊兵器,而聯(lián)想到赤壁大戰(zhàn)一件大事。讀起來讓人浮想聯(lián)翩,回味無窮。假如我們要寫《赤壁》的話,肯定會把赤壁大戰(zhàn)寫得如何壯觀,場景何等宏大?但效果可想而知了。所以,我等也寫不出這樣留傳千古的杰作的。

      在詩詞創(chuàng)作中,意象塑造是最為重要的。意為立意,象為結(jié)象。意為作者的主觀思想,如觀念、意識、情感、志趣?等。象指客觀物象,包括景象、事象、物象、現(xiàn)象、幻象?等。立意后,要求作者找個“形象大使”以代替自己發(fā)言,而不是直接說出來。如大家知道的《離騷》中即以美人,芳草作為“象”來抒發(fā)作者熱愛國家的“意”。

      通過以上簡述,我的觀點(diǎn)是,要寫好格律詩詞,首先要有“技術(shù)層面”的功夫,即是懂得,熟悉“四聲、平仄、押韻、對仗、拗救?”等。其次是“藝術(shù)層面”,要在“意象、意境、語言、章法、布局?”上下些功夫。對古典格律詩詞要;繼承傳統(tǒng),去粗取精,發(fā)揚(yáng)光大,走出新路。

      第三篇:寫格律詩38句口訣

      寫格律詩38句口訣

      寫格律詩38句口訣

      格律詩中平仄明,聲律關(guān)系要弄清。

      佩文古韻為依據(jù),平上去入在其中。

      句內(nèi)平仄相間錯,聯(lián)內(nèi)平仄要對應(yīng)。

      兩聯(lián)之間粘相處,一韻到底應(yīng)平聲。

      律絕起承接轉(zhuǎn)合,中間兩聯(lián)對仗行。

      一三五可約不論,二四六字聲分明。

      基本句式僅四種,舉一反三功倍成。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格律雖嚴(yán)可拗救,孤平犯忌錯不輕。

      兩仄一平夾中間。一定要救按律行,孤平拗救共兩種.本句對句兩類型。

      本句自救仄平腳,三拗五救很輕松。

      上句如是平仄尾,對句必為仄平聲。

      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

      仄平韻腳救五字,本上兩句全救清。

      特殊句式仄仄腳,互換五六兩字通。

      唐宋詩詞傳千載,萬戶千家魂系縈。

      精通基本規(guī)則后,可學(xué)李杜進(jìn)詩城.律詩口訣38句解釋

      寫格律詩三十八句基本口訣

      格律詩中平仄明,聲律關(guān)系要弄清。

      佩文古韻為依據(jù),平上去入在其中。

      句內(nèi)平仄相間錯,聯(lián)內(nèi)平仄要對應(yīng)。

      兩聯(lián)之間粘相處,一韻到底應(yīng)平聲。

      律詩起承接轉(zhuǎn)合,中間兩聯(lián)對仗行。

      一三五可約不論,二四六字聲分明。

      基本句式僅四種,舉一反三功倍成。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格律雖嚴(yán)可拗救,孤平犯忌錯不輕。

      兩仄一平夾中間,一定要救按律行。

      孤平拗救共兩種,本句對句兩類型。

      本句自救仄平腳,三拗五救很輕松。

      上句如是平仄尾,對句必為仄平聲。

      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

      仄平韻腳五字救,本上兩句全救清。

      特殊句式仄仄腳,五六互換三應(yīng)平。

      律詩基本四要素,韻聲粘對必須明。

      精通基本規(guī)則后,可學(xué)李杜進(jìn)詩城!

      注:1、本口訣以七言為例,同樣適合五言。如“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就變成“小拗三字可不救,大拗四仄下三平”。2、關(guān)于“一三五可約不論,二四六字聲分明?!彪m不嚴(yán)謹(jǐn),但對初學(xué)者還是應(yīng)熟記的。3、本口訣遵古韻。

      淺解一下:

      小拗五字可不救,意思是說,如果第五字的平仄有誤,不造成三平調(diào)(即尾三字都是平聲),或三仄尾的現(xiàn)象,就可以不要去管它,例如: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等。

      大拗六仄下五平,意思是說,如果第六字當(dāng)用平聲的,而用了仄聲,如平平仄仄平仄仄,遇到這種現(xiàn)象,可以在下一句的第五字用平聲來相救,即下句用仄仄平平平

      仄平。這樣,就不算是出律,而是成功的拗救形式。如果用于首句的“平平仄仄平仄平”,也可以如此,但這種大拗句,一般用于第七句,拗句,一般指出句,而對句沒有拗句之說(當(dāng)然,孤平自救式除外)。

      仄平韻腳救五字,就是接著上一句來說的,即尾三字為平仄平的形式,不但可以救出句的大拗,即“大拗六仄下五平”所說的,也可以救本句的孤平自救,也就是說,本句第三字用了仄聲,那也是能救的,即仄仄仄平平仄平,這就是孤平自救。綜合起來,就是說“本上兩句全救清?!保幢揪?,和上一句,都成功救拗了。)

      特殊句式仄仄腳,互換五六兩字通。即是說,有一種特殊的句式“仄仄平平仄平仄”,它就相當(dāng)于正式“仄仄平平平仄仄”,看上去就是將第五六字,換了個位而已。

      如果還不明白,請君遙兄盡管說!

      注:本口訣以七言為例,同樣適合五言。如'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就變成'小拗三字可不救,大拗四仄下三平'。

      另;關(guān)于'一三五可約不論,二四六字聲分明。'雖不嚴(yán)謹(jǐn),但對初學(xué)者還是應(yīng)記住的。

      前面講過了寫絕句與律詩共十六種句式,大家記起來及參照寫詩很雜亂。本人整理了如下句式就全部包括了。A,B,C,D共四種基本句式。例如;寫仄起平收入韻式七絕,那么就參照如下B式句的'BDAB',(前四句)如寫律詩就為'BDAB十CDAB'(全句)

      如寫五絕及五律,就去掉每句前兩字既可。如A式句,就為'(仄)仄平平仄'

      (A式)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仄平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仄平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

      (B式)

      B:(仄)仄

      仄平

      D:(平)平(仄)仄仄平平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仄平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

      仄平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平平

      仄平

      (C式)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

      仄平平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C:(仄)仄(平)平平

      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

      A:(平)平(仄)仄平平

      B:(仄)仄

      (D式)

      D:(平)平(仄)仄仄平平

      B:(仄)仄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

      仄平平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

      一:《韻》佩文古韻為依據(jù),平上去入在其中。一韻到底應(yīng)平聲寫格律詩要依平水韻,以《佩文韻府》為準(zhǔn)。(今韻也可,但要注明),平聲韻,一韻到

      底。注意入聲字

      二:《聲》

      句內(nèi)平仄相間錯

      1:句內(nèi)平仄相錯(既二,四,六分明),如'風(fēng)光不與四時同'光,與,時為平仄平。

      2:聯(lián)內(nèi)平仄相對,聯(lián)內(nèi)平仄要對應(yīng)

      如:

      '待月西廂下,迎風(fēng)戶半開。'

      聯(lián)內(nèi)的上句'月與風(fēng),廂與半'相對(平仄相反)。

      3:兩聯(lián)之間要相粘,兩聯(lián)之間粘相處

      既上聯(lián)對句與下聯(lián)上句平仄相同(指二,四,六字),如:

      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里上聯(lián)的'里','征','未'與下聯(lián)的,'使','城','將'對應(yīng)平仄相同。

      4:中間兩聯(lián)對仗行

      如是律詩中間兩聯(lián)一定要對仗(絕句可對可不對)

      以毛主席七律《答友人》為例:

      九嶷山上白云飛,帝子乘風(fēng)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連天雪,長島人歌動地詩。

      我欲因之夢廖廓,芙蓉國里盡朝暉。

      這里中間兩聯(lián)對仗。頷聯(lián)中的'斑'對'紅'形容詞對形容詞,'竹'對'霞'名詞對名詞,'一枝'對'萬朵','千滴'對'百重'是數(shù)量詞對數(shù)量詞。頸聯(lián)中,'洞庭'對'長島',地名對地名,'涌'對'歌''連'對'動'都是動詞對動詞。'天'對'地',天文對地理。'雪'對'詩'名詞對名詞。所以這首詩,對仗很工。

      三:關(guān)于拗救就四種情況;(以七言為例)

      格律雖嚴(yán)可拗救,孤平犯忌錯不輕。

      兩仄一平夾中間,一定要救按律行。

      孤平拗救共兩種,本句對句兩類型。

      1;對句救

      上句如是平仄尾,對句必為仄平聲。

      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

      仄平韻腳五字救,本上兩句全救清。

      A式句既'平平仄仄平平仄'的第五笫六字可拗,第五字拗為小拗,第六字拗為大拗。既變仄,但一定在下句中第五個字為

      '平'。這叫對句救。

      如:'一身報(bào)國有萬死,雙鬢何人無再青。'這里上句'一身報(bào)國有萬死'為A式句,'有,萬'二字應(yīng)平,但用的是仄聲,拗了。在下句'雙鬢何人無再青'中'無'本為仄,用平字'無'補(bǔ)救了'有萬'二字,這就是對句救。

      2:本句救;

      本句自救仄平腳,三拗五救很輕松。

      B式句中'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可拗,既變仄,但第五字一定要'平',這叫本句救,七言詩稱'三拗五救'。

      如:'眼見四朝全盛時'為B式句(只有B式句能自救)句中'四'字應(yīng)平,但拗了,第五字'全'字平救了'四'字,這叫本句自救。

      3;特殊句救:

      特殊句式仄仄腳,五六互換三應(yīng)平。

      特殊句式是C式句'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五,六兩字可互換。但前提是第三字必須平。

      如:'況是清平好天氣'為C式句,'仄仄平平平仄仄'這里'好'應(yīng)平,'天'應(yīng)仄,但互換了,允許,第三字必須平,'清'字。

      4:可救可不救,小拗五字可不救。

      在A式句中的第五字拗了,稱小拗??删瓤刹痪?。以上就是孤平拗救的四種形式,掌握了,寫詩時就寬松多了。

      律詩基本四要素,韻聲粘對必須明。

      精通基本規(guī)則后,可學(xué)李杜進(jìn)詩城。

      綜上三大點(diǎn),記住了也就掌握了寫格律詩的基本原則

      第四講

      韻律

      先開個頭

      任何詩歌都要求押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者,在于對押韻的限制多與少、嚴(yán)與寬而已。詩詞是最富音樂性的文體,欲使其歌詠動聽,除平仄聲調(diào)力求合律外,尚須押韻。韻是詩詞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詩詞語體的基本特征,是詩詞同其它文學(xué)體裁的最大分別,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獨(dú)特的音樂美。詩詞押韻講平仄,是中國幾千年文化底蘊(yùn)的閃華,她賦予詩詞歌賦以跌宕起伏的旋律之美和高低錯落的節(jié)拍,朗朗上口為人民大眾傳誦不衰。

      詩人在詩詞中用韻,叫做押韻。從《詩經(jīng)》到后代的詩詞,差不多沒有不押韻的。民歌也沒有不押韻的。在北方戲曲中,韻又叫轍,押韻叫合轍。而且不少新詩,就連當(dāng)前流行的歌曲、小品、相聲、對話、戲曲等各類文學(xué)藝術(shù)當(dāng)中,都離不開它。因此,這是學(xué)詩的前提。

      第一節(jié)

      押韻的作用

      一是串聯(lián)作用。

      押韻將許多渙散之音,聯(lián)絡(luò)貫串,以成為完整之聲調(diào),使詩歌之節(jié)奏更鮮明、更和諧。吟誦起來,令人覺得鏗鏘悅耳。

      二是便于記憶作用。

      詩之有韻,使人讀之瑯瑯上口,即使篇幅較長,也易于背誦。

      第二節(jié)

      詩韻的由來和延續(xù)

      詩韻由何而來?簡言之,是歷史形成、古人規(guī)定、歷代延續(xù)至今。

      大家知道,漢字不是拼音文字。同一個字,在不同地區(qū)讀音有很大差別。反言之,盡管各地語言差別很大,文字卻是一樣的。這種特點(diǎn),對于保持民族和國家的統(tǒng)一,發(fā)揮了歷史性的積極作用。但對于作詩,卻有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詩是韻文,各地對文字讀法不同,就無法統(tǒng)一對押韻和平仄的認(rèn)識,好在我們的先人有足夠的智慧解決了這個難題。他們制定了統(tǒng)一的韻書。哪些字屬于平聲,哪些字屬于仄聲,每個字在音韻上具體歸屬哪個部類,都在韻書里列出來,作出了統(tǒng)一的硬性的規(guī)定。盡管其中可能有不完全合理的地方,但有個統(tǒng)一的規(guī)定,仍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總比沒有統(tǒng)一規(guī)定好。最初,這些規(guī)定是基本符合當(dāng)時口語的。

      早在隋以前的六朝時代,就有李登、呂靜、夏侯該等人寫韻書,但個人著作沒有權(quán)威性,不被公認(rèn)。后來隋朝的陸法言著《切韻》,被唐朝的科舉所采用,用作判卷的準(zhǔn)繩,經(jīng)稍修改后稱《唐韻》,成了皇家認(rèn)可的音韻規(guī)范。從此,一致公認(rèn)的權(quán)威性的規(guī)則被確立起來?!肚许崱?,共分206韻部,分部太細(xì),不便押韻。唐初規(guī)定相近的韻可以同用。宋朝在《唐韻》基礎(chǔ)上又頒詔修韻,主要是增字加注,改稱《廣韻》。宋末金代,官方對《廣韻》又作了一些修訂,使之進(jìn)一步完善。以南宋王文郁撰的《新刊韻略》最為流行,修訂后的韻書最初刊行于'平水'(今山西臨汾市)這個地方,即世人所謂之《平水韻》,'平水韻'一詞始見于金王文郁《平水新刊禮部韻略》,也就是明清以后一般所說的'詩韻',一直延續(xù)下來。

      《平水韻》并沒有對《唐韻》《廣韻》作根本性的修改。就是說,并沒有完全按照當(dāng)時的口語來徹底修改,只是對原有韻書的韻目進(jìn)行了一些歸并、調(diào)整,并特別注意使唐宋時代按《唐韻》《廣韻》寫的詩也都符合《平水韻》,從而保持了詩韻的基本連續(xù)性。《平水韻》主要是把唐以來就規(guī)定可以'同用'的一些韻目,名正言順地正式合并起來,當(dāng)然自己也作了幾處歸并,這樣就把《廣韻》的206個韻減并成了106個韻??偟目矗短祈崱贰稄V韻》都比《平水韻》嚴(yán),所以唐宋時期按《唐韻》《廣韻》寫的詩,自然也就符合《平水韻》了??傊?,幾次修韻,并沒有實(shí)質(zhì)性改變,連續(xù)性沒有中斷。后來說的詩韻,泛指格律詩用韻,通常是指《平水韻》。

      唐以后盡管人們的口語不斷有所變化,但詩韻一直被沿用不廢,原因何在?大概主要是因?yàn)樗倪@樣幾個特點(diǎn):

      一是歷史性。

      歷代積累下來的傳世名作,都是按詩韻寫的,后世人們欣賞、學(xué)習(xí)這些文化珍品需要懂得詩韻,這就使人們一般傾向于保持詩韻的連續(xù)性。

      二是權(quán)威性。

      因?yàn)樵婍嵤潜怀⒄J(rèn)可的,長期以來民間和官方的教學(xué)、寫作、科舉判卷皆依據(jù)之,影響到海內(nèi)外。

      三是公認(rèn)性。

      歷代寫詩、讀詩、研究詩的人,都承認(rèn)它,運(yùn)用它,有人即使覺得其中有些不合理之處,自己也無法改變,改了得不到大家的承認(rèn)也是枉然。

      任何新的韻則,都必須具備權(quán)威性和公認(rèn)性才行。當(dāng)然,只要有足夠的權(quán)威力量,修韻是可以成功的,是能夠得到公認(rèn)的。漢字簡化很難,不是也搞成了嗎。

      在目前尚未有權(quán)威性新韻則得到公認(rèn)的情況下,不少人認(rèn)為,最好是既按平水韻寫詩,又注意回避其中明顯與現(xiàn)代普通話相抵觸的地方。例如,按詩韻'梅'和'開'

      同韻,'元'和'門'同韻,現(xiàn)在讀起來很別扭,回避不用就是了。這樣寫出來的詩,一般人讀著順口,那些特別講究'詩依平水'的人也不會說你外行。不過,這樣寫詩的難度會大些?,F(xiàn)代人寫詩,仍按古人定的韻書來用韻,確實(shí)令人感到別扭。古人對聲母、韻母之類的音韻規(guī)律的分析、認(rèn)識,不像現(xiàn)代人這么準(zhǔn)確和科學(xué),所以當(dāng)時對韻的分類就有一些不太科學(xué)之處。古韻書對韻的分類,與現(xiàn)代人的語言實(shí)際相距就更遠(yuǎn)一些了。

      '韻'

      也是現(xiàn)在頗具爭論的一大塊,因?yàn)橛泄乓艉徒褚糁畢^(qū)分,學(xué)術(shù)家們及各自的'粉絲''鋼絲'幫腔起哄,也爭執(zhí)得面紅耳赤。依老葉看來,與其躲躲閃閃、吵吵鬧鬧,不如大大方方、舍遠(yuǎn)求近,直接用新韻(今韻),現(xiàn)在流行的新韻如《詩韻新編(新十八韻)》《現(xiàn)代詩韻》等都不錯,一是與普通話不抵觸;二是利于今人學(xué)寫格律詩;三是利于格律詩發(fā)展承傳。古韻在當(dāng)時不也是新韻嗎?今人用新韻算不上不在行、跌份兒吧?新舊韻都有各自不足。說多了,還回來,精彩繼續(xù)。

      我們且不理這些眾說紛紜,繼續(xù)來了解一下有關(guān)'韻'的知識。

      第三節(jié)

      介紹三種韻書

      所謂韻書,就是人為把漢字按照拼音的韻母不同進(jìn)行分類,便于學(xué)詩寫詩者使用的書。押韻必須依照韻書。

      1、《平水韻》

      鑒于平水韻目前還要用,而且將來也不能完全廢除,正像繁體字不能廢除一樣,因此,學(xué)詩的人還必須了解它。現(xiàn)在主要用于讀古詩和依其用韻。

      平水韻把漢字列為上平聲、下平聲、上聲、去聲、入聲,共五大部分。其中的上平聲、下平聲,都是平聲,并沒有什么實(shí)質(zhì)區(qū)別,只不過因?yàn)槠铰曌侄啵瑫蟹譃樯?、下兩卷來寫罷了。

      每個聲類都包含若干個韻目。上平聲15韻,下平聲15韻,上聲29韻,去聲30韻,入聲17韻。韻目按次序排列,有固定的序號。如上平聲的15個韻,是按照

      '一東'、'二冬'、'三江'、'四支'、'五微'……這樣排下來的。數(shù)字只表示排列順序,沒有其他意義。例如'四支',只表示'支'這個韻是排在第四的,并不是說除了'四支'之外還有其他五支、六支之類。支、枝、奇、宜、兒、知、詞、期……這些字都屬于'四支韻',或簡稱'支韻'。一首詩如果用'四支韻'。幾個韻腳都必須從這個韻目中選字。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此詩用的就是'四支韻'。韻腳'期'和

      '兒',按現(xiàn)代普通話來讀,是不押韻的,但按平水韻是押韻的,而且不出韻。如果按某些方言讀,也押韻順口,因?yàn)樯虾T挵眩海ёx作'ni',廣東話則讀作

      'yi'。

      為了大體了解《平水韻》,現(xiàn)把它的106個韻列出來。

      上平聲:一東、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魚、七虞、八齊、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

      下平聲:一先、二蕭、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陽、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鹽、十五咸

      上聲:一董、二腫、三講、四紙、五尾、六語、七雨、八薺、九蟹、十賄、十一軫、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銑、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馬、二十二養(yǎng)、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寢、二十七感、二十八儉、二十九檻

      去聲:一送、二宋、三絳、四真、五未、六御、七遇、八霽、九泰、十卦、十一隊(duì)、十二震、十四愿、十五翰、十六諫、十七霰、十八嘯、十九效、二十號、二十一個、二十二榪、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徑、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艷、三十陷

      入聲:一屋、二沃、三覺、四質(zhì)、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藥、十一陌、十二錫、十三職、十四緝、十五合、十六葉、十七洽

      初學(xué)者看到這個列表,會感到摸不著頭腦。其實(shí)對此只須大體了解一下,先不必硬記。這個韻目列表對查字典頗有用處。有些老字典、老辭海,對每個字都注明屬于什么韻。如查'昔日'的'昔'字,老字典中會注明'陌韻'。對照上面的表,就可以知道'昔'是入聲字,在平仄分類中屬于仄聲,不能作平聲字用。

      每個韻包含的字?jǐn)?shù),有多有少。因格律詩用韻甚嚴(yán),每首詩的韻腳只有從一個韻中選字,所以包含字?jǐn)?shù)多的韻(主要指平聲韻)選字余地大,比較好用,叫做'寬韻'。寬韻有:支、先、陽、庚、尤、東、真、虞。有的韻包含的字少,叫做'窄韻'。窄韻有:微、文、刪、青、蒸、覃、鹽。還有的韻,可選用的字很少,叫做

      '險韻'。險韻有:江、佳、咸。其余的韻,稱為'中韻'。

      用險韻作詩雖難,但也有的詩人故意用它來顯示才華。

      過去科舉考試,一般是命題限韻作詩的。所謂'限韻',就是只準(zhǔn)從指定的韻中選字押韻。詩人互相和詩,以對方用過的韻和字來作詩酬答,叫做'步韻'或'次韻'。

      2、《詩韻新編(新十八韻)》

      是以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字音為基準(zhǔn),參照黎錦熙(1890~1978)先生在四十年代初所編《中華新韻》,分為十八韻部,每部分平、仄兩類,平聲分陽平、陰平,仄聲分上聲、去聲及舊部之入聲。

      十八部中有些韻部可與某他部通押(下表中列于同一行),這樣,與十三轍相近。而關(guān)于入聲的通押,有兩種主張,一主張分三組(麻波歌皆、支齊、魚姑),各組通押;另一主張仄聲字一律通押。

      一麻:a

      ia

      ua

      二波(通歌):o

      uo

      三歌(通波):e

      四皆:e

      ie

      ue

      五支(通兒、齊部):i

      六兒(通支齊部):er

      七齊(通支、兒部):i

      八微:ei

      ui

      九開:ai

      uai

      十姑(通魚部):u

      十一魚(通姑部):u

      十二侯:ou

      iu

      十三豪:ao

      十四寒:an

      十五痕:en

      in

      un

      十六唐:ang

      十七庚:eng

      ing

      十八東:ong3、《現(xiàn)代詩韻》

      秦?cái)M(好像是語言學(xué)家王力的兒子吧)著《現(xiàn)代詩韻》一書,1979年修正版的。不僅著眼于現(xiàn)代的詩韻演變,又兼顧了古代的音律,尤其好的是,它還對每個韻的組詞做了一定的歸納。

      用現(xiàn)代漢語的韻母而言,韻可以分為以下十三類,術(shù)語稱為十三轍,意思就是十三個韻部,為了讓你好記,還從每一類韻部中挑選出最有代表性的字來代替數(shù)字,這樣比較形象--,如:一花;二歌波;三些;四姑;五衣、居;六開;七飛;八高;九收;十山、天;十一根;十二方;十三東聲。

      1、花部:a;ia;ua

      2、歌波部:o;uo;e

      3、些部:ie;ue

      4、姑部:u;

      5、衣、居部:i;ü;er

      6、開部:ai;uai

      7、飛部、ei;ui

      8、高部、ao;iao

      9、收部、ou;iu

      10、山天部:an;ian;uan

      11、根部:in;en;un

      12、方部:ang;iang;uang

      13、東聲部:eng;ing;ong;iong

      第四節(jié)

      什么是韻和押韻

      主要的直接就記下面四個基本概念好了。別的慢慢就會明白。

      何為韻?何謂押韻?何謂'韻律'?何謂韻腳和白腳,二者區(qū)別?

      1、何謂'韻'?答:'韻'的基本定義是,兩個以上的韻母相同的漢字,按照一定的間隔規(guī)律,放綴在不同句子的最末一個字的位置,以造成和諧、順口、流暢的朗誦效果,這就構(gòu)成了'韻'。

      劉勰于【文心雕龍】說:'同聲相應(yīng)謂之韻'。換句話說,'韻'即是'同一收音'稱之為韻。如'東、公、空、通、同、聰、烘、紅、隆'等字,皆以ong為收音,即同屬一韻。而取'東'字為代表,稱之為

      '東'韻。又如'先、天、填、年、千、煎、綿、延、前'等字,皆以ian為收音,亦同屬一韻,而?。龋ё譃榇?,稱之為'先'韻。粗淺地理解,'韻'就是一系列韻母相同的字。

      2、何謂'押韻'?答:在寫作格律詩的過程中,把一些韻母相同的字(同韻之字),用在一定句式的固定位置(一般都是最末一字)出現(xiàn),以形成一種節(jié)奏美和音韻美,就稱之為'押韻',押韻也就是韻的使用方法。

      3、何謂'韻律'?答:格律詩詞中對韻的運(yùn)用規(guī)定稱之為'韻律',這和我們平時理解的韻律一詞的意思不一樣。韻律有兩種解釋,常見的某人跳舞很有韻律啊,韻律操啊方面等,是我們通常理解的含義。但實(shí)際的解釋就是:'平仄和押韻規(guī)范',所以在格律詩詞中它就是專業(yè)的術(shù)語。

      4、何謂'韻腳'和'白腳'?二者何分別?答:押韻必然押在那一句的最后一個字,就像人躺下來,放在腳底一樣,因此有韻的那個地方(那個字)又稱之為'韻腳',反之不押韻的那一句最后那個字就叫做'白腳'。很顯然,'韻腳'一定是平聲,'白腳'一定是仄聲,這叫做'腳分明'。如果'白腳'寫成了平聲,就犯錯誤叫'踩腳'。

      韻腳好比穿了襪子,白腳好比光著沒穿。老葉是春夏秋冬只要躺下睡覺就白腳,一起床就韻腳。不像我們論壇有的人,睡覺還韻腳,起床卻白腳,夏天更是白腳一夏天。哈哈,開個玩笑,幽一小默,放松一下。

      第五節(jié)

      學(xué)韻律術(shù)語

      知韻律規(guī)則

      韻律術(shù)語在聲律、對律、章律等幾大律中算是最多的。上面介紹了一些,接著再集中介紹韻律術(shù)語,學(xué)習(xí)術(shù)語還可以了解很多韻律規(guī)則。

      1、詩韻。指作詩所押的韻或所依據(jù)的韻書。

      2、韻部。將相同韻母的字歸納到一類,這種類別即為韻部。同一韻部內(nèi)的字都為同韻字。

      3、押韻。簡單地說就是指兩個韻母相同的句尾字相押。大家知道,漢字的讀音是由聲母和韻母兩部分組成的(少數(shù)字只有韻母)。如'漢'字,它的聲母是h,韻母是an,合起來讀han

      (漢)。而押韻同聲母無關(guān),如'彈'字,聲母:d,韻母:an

      。雖然二字讀音不同,但用的是把同一個韻母-an

      運(yùn)用到詩句的尾字中,以起到押韻的作用。格律詩押韻既便于吟誦或記憶,又使作品具有節(jié)奏、聲調(diào)之美。

      4、葉韻。一作'諧韻'、'協(xié)韻'。詩韻術(shù)語。謂有些韻字如讀本音,便與同詩其他韻腳不和,須改讀某音,以協(xié)調(diào)聲韻,故稱。南北朝有些學(xué)者按當(dāng)時語音讀《詩經(jīng)》,感到好多詩句韻不和諧,便將作品中某些字臨時改讀某音。明陳第始用語音演變的原理,認(rèn)為所謂葉韻的音是古代本音,讀古音就能諧韻,不應(yīng)隨意改讀。還表示這里是押韻的地方(韻腳),葉音同協(xié),表示與上面協(xié)調(diào)的意思。

      5、鄰韻。古代的韻分得比現(xiàn)代的嚴(yán)格,譬如'eng'和'ing'就分為兩類,不過在現(xiàn)代的詩韻學(xué)說里,因?yàn)榘l(fā)音比較接近,已經(jīng)歸納成一個韻部。當(dāng)然,現(xiàn)代韻部中,還是有比較發(fā)音接近的韻部,譬如'姑部'和'衣居部',因此,這種比較發(fā)音接近的韻部,稱之為鄰韻。唐宋詩人用韻的情況,平聲韻可分為幾組,每一組都屬于鄰韻。①東、冬;②支、微、齊;③魚、虞:④佳、灰;⑤真、文、元、寒、刪、先:⑥蕭、肴、豪;⑦庚、青、蒸;⑧覃、鹽、咸。按此分類來掌握鄰韻,是比較嚴(yán)格、比較正規(guī)的。但實(shí)際上,現(xiàn)代詩人對鄰韻的運(yùn)用已經(jīng)擴(kuò)寬。有人甚至把普通話押韻的字都當(dāng)作鄰韻來用,一般也認(rèn)可了。

      6、合韻。屬于同一個韻部的韻腳,稱之為合韻。

      7、通韻。詩韻術(shù)語。鄰韻的韻借來一用,這種做法稱之為通韻。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韻部可以相通,或其中一部分相通。作詩時通韻可以互押。如'平水韻'中'一東'與

      '二冬'、'四支'與'五微'、'十四寒'與'十五刪'等可通押。古體詩通韻較寬。通韻在填詞中用得比較多,但在格律詩中,要求則很嚴(yán)格,即使有用,只限第一句,因?yàn)楦衤稍娭卸际歉艟溲喉崳ㄅ紨?shù)句),至于第一句押韻不做強(qiáng)求(稱之為可押可不押),既然不強(qiáng)求,借借鄰韻來幫幫忙,也就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8、換韻。詩韻術(shù)語。從這個韻部換到另外一個韻部,這種手法稱之為換韻。'換平'就是指換成另外一個平聲韻部,反之'換仄'亦然。

      9、轉(zhuǎn)韻。從同一韻部的平聲韻(或仄聲韻)轉(zhuǎn)到仄聲韻(或平聲韻),就叫轉(zhuǎn)韻。所以'轉(zhuǎn)平'或'轉(zhuǎn)仄'就很好理解了。值得注意的,要和換韻分清楚,換韻是在兩個不同的韻部之間換;轉(zhuǎn)韻只在本韻部內(nèi)轉(zhuǎn)。歸納一下就是:'外換內(nèi)轉(zhuǎn)'。須知,格律詩中絕對不可以轉(zhuǎn)韻或換韻,這只有在詞中才有的押韻方式,至于怎樣押,不用記憶,詞都指定好了的。

      10、寬韻和窄韻。屬于同一個韻部的韻字,有的多有的少,多的韻部寫起詩詞來當(dāng)然方便了,反之就有一定難度。因此,多韻字的韻部就稱之為寬韻,反之為窄韻。

      11、險韻。詩韻術(shù)語。指語句用艱僻字押韻,人覺其驚警險峻而又能化艱僻為平妥,無湊韻之弊。唐宋詩人中也有故意押險韻以炫奇的。唐朝愈喜用險韻。宋蘇軾曾用'尖叉'二字為韻,舊時推為險韻中的名作。

      12、唱和。亦作'唱酬'、'酬唱'。謂作詩與別人相酬和。大致有以下幾種方式:一是和詩。只作詩酬和,不用被和詩原韻;二是和韻。包括:依韻,亦稱同韻,和詩與被和詩同屬一韻,但不必用其原字;用韻,即用原詩韻的字而不必順其次序;次序,亦稱步韻,即用其原韻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須相同。

      13、和韻。又稱依韻,即和他人詩,而同用其韻。吳喬答萬季野詩問云:'和詩之體不一,意如答問而不同韻者,謂之和詩;同其韻而不同其字者,謂之和韻;用其韻而次第不同者,謂之用韻;依其次第者,謂之步韻(亦稱次韻)。步韻最困人,如相毆而自縶手足也。蓋心思為韻所束,而命意布局,最難照顧。'。

      14、次韻。又稱步韻。謂和人之詩,而依原詩所用之韻及次第也。顧炎武【日知錄】云:'凡詩不束于韻而能盡其意,勝于為韻束而意不盡'。次韻不成功的標(biāo)志,則以韻為主,而以意相從,想表達(dá)的意思不能通達(dá),好比血脈橫亙,句聯(lián)意斷。近世詩人,亦多有'次韻'之作,然如眼高而才窘,心壯而手低,則不如不作。

      15、用韻。就是用某人之某詩所用之韻為韻而成詩。

      16、分韻。又稱賦韻,舊時作詩方式之一。詩友相約賦詩,選定數(shù)字為韻,由各人分拈,而各人依拈得之韻成詩。叫做'分韻',一稱'賦韻'。古代詩人聯(lián)句時多用之,后來并不限于聯(lián)句。白居易《花樓望雪命宴賦詩》:'素壁聯(lián)題分韻句,紅爐巡飲暖寒杯。'分韻大都以人數(shù)為定,如四人則取成語,五七人則取古人詩句為宜。

      17、限韻。數(shù)人一起寫詩填詞時,限定一個韻,依韻成篇。限韻有兩種情況:①限韻不限字。②限韻也限字,即限定用某韻中的某幾個字。

      18、分題。舊時作詩方式之一。若干人相聚,分找題目以賦詩,稱分題,亦稱探題。大抵以各物為題,共賦一事。分題有時分韻,但不限制。

      19、疊韻。凡賦詩重用前韻,即稱為疊韻。一說,'疊'不是指前后字的疊,而是指前后句的疊,是指詩句中前后兩句的末尾兩字的押韻相同。也就是說'韻角'(末尾)兩字有兩個韻,最后一字是輕音節(jié)韻,這種韻式在詩詞里也就更為罕見了,倒是在曲藝和兒歌中比較多見。如,你我分別好久啦,度日如度三秋啦。

      雖然朝思暮想啦,甜蜜卻潤心頭啦。

      末尾第二字(久`秋`頭)三字押的是'由求'韻,尾字押的是'發(fā)花'韻,這就是所謂的疊韻。

      重用前韻例,如:

      戲贈樂天復(fù)言

      元稹

      樂事難逢歲易徂,白頭光景莫令孤;

      弄濤船更曾觀否,望市樓還有會無;

      眼力少將尋案牘,心情且強(qiáng)擲梟盧;

      孫園虎寺隨宜看,不必遙遙羨鏡湖。

      重酬樂天

      元稹

      紅塵擾擾日西徂,我與云心已共孤;

      暫出已遭千騎擁,故交求見一人無;

      百篇書判從饒白,八米詩章未伏盧;

      最笑近來黃叔度,自投名刺占陂湖。

      再酬復(fù)言

      元稹

      繞郭笙歌夜景徂,稽山回帶月輪孤;

      休文欲詠心應(yīng)破,道子雖來畫得無;

      顧我小才同培塿,知君險斗敵都盧;

      不然豈有姑蘇郡,擬著陂塘比鏡湖。

      20、抱韻。有的詩詞作者還采取這樣一種韻式,盡管不多見但時有出現(xiàn)。就是在四句一節(jié)的詩中,一、四句押韻,抱著二、三句的押韻。如:(找不到古詩例,用現(xiàn)代的)

      愛你不需要原因,不存在任何距離。

      只要決定作的事,就需要努力勤奮。

      一四句押韻,二三句押韻。前者用的是'一七'韻,后這用的是'人辰'韻,前者抱著后者的韻。這種韻式更為少見。

      21、交韻。就是奇數(shù)句和偶數(shù)句各自押韻,即相互交替押韻。這種韻式最早見于《詩經(jīng)》,現(xiàn)代詩里也有,但不是很多見。如:

      蠟燭燃燒柔弱的身體,是為給別人帶來光明。

      她一生都在毀掉自己,用淚跡書寫光榮生平。

      一三句用的是'一七韻';二四句用的是'中東'韻,這就是交韻。

      22、變韻。一般的長詩很難做到一韻到底,因?yàn)檫^長的篇幅只用一個韻,使詩意的表達(dá)和詞句的選擇,會有較大的局限性,因此詩詞作者往往采取變韻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也就是在一首長詩中,采取兩個以上的韻,就叫著變韻。這個韻式在長詩中比較多見。

      23、跳韻。這是較常見的韻式,跳一句一韻,也叫隔句韻或雙句韻,就是每隔一句一韻,單句不論,雙句必韻,也有起句也韻的。其特點(diǎn)是韻點(diǎn)分布工整,有較強(qiáng)的韻感。最大的好處是:不用象通韻那樣句句必韻,這樣可以省去一半的句子因考慮押韻而影響詞句的選擇和內(nèi)容的發(fā)揮。

      24、進(jìn)退韻。亦稱'進(jìn)退格'。詩韻術(shù)語。鄰韻通押特殊格式的一種。宋嚴(yán)羽《滄浪詩話·詩體》:'有轆轤韻者,雙出雙入。有進(jìn)退韻者,一進(jìn)一退。'進(jìn)退格是兩韻間押,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韻,第四、第八則用與甲韻可通的乙韻,如'寒'、'刪'或'魚'、'虞'等,一進(jìn)一退,相間押韻,故稱。

      25、轆轤韻。亦稱'轆轤格'。詩韻術(shù)語。與進(jìn)退格同為用韻的一格。轆轤韻者,雙出雙入。即律詩第二、第四句用甲韻,第六、第八句用與甲韻可通的乙韻,如先用'七虞',后用'六魚'等,雙出雙入,此起彼落,有似轆轤,故稱。

      26、葫蘆韻。亦稱'葫蘆格'。詩韻術(shù)語。與進(jìn)退格同為用韻的一格。葫蘆韻者,先二后四。如'東'、'冬'通押,先二韻'東',后四韻'冬'。先小后大,有似葫蘆,故稱。

      27、出韻。同一個韻部中出現(xiàn)了另外一個韻部的韻腳,而體裁中又沒有這樣的要求時,這就犯錯誤了,這種情形,就叫做出韻。

      28、擠韻。同一句式當(dāng)中或詩中不適當(dāng)?shù)牡胤接昧伺c韻腳同韻母的字,不論平仄如何,干擾了韻律效果,破壞美感,稱為'擠韻'。這些與韻腳同韻母的字也可稱為暗韻。

      29、擠腳。一般指在本仄腳句中用了與仄腳字相同韻部的字。

      30、踩腳。格律詩規(guī)定:韻腳一定是平聲,白腳一定是仄聲,這叫做'腳分明'。如果白腳寫成了平聲,就犯錯誤了,這個錯誤叫'踩腳'。

      31、撞韻。不該押韻的白腳押了韻,叫'撞韻'(也叫'贅韻',累贅意思)。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在白腳處使用了同韻部的仄聲字,也叫'撞韻'或平仄通押,也有道理。撞韻與'踩腳'有區(qū)別。踩腳指的是在白腳處用了平聲字,而非同韻字;如果用的是同韻字,則錯誤類型歸為撞韻。

      第六節(jié)

      押韻的根據(jù)

      格律詩必須押韻,押韻必須有根據(jù),押韻的根據(jù)就是韻書。

      現(xiàn)今按所依據(jù)的韻書分為舊韻和新韻兩派。主張'詩依平水'的仍依據(jù)'平水韻'用韻,并自恃名門正派,自謂正宗。主張按普通話韻母,依據(jù)'新十八韻'、'現(xiàn)代詩韻'等書用韻的,自恃改革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jìn)。目前,舊新韻并行,典型的雙軌制。古代作詩用韻根據(jù)欽定韻書;現(xiàn)今作詩用韻并無官方規(guī)定韻書,而且自創(chuàng)新韻書很多。老葉的意見是喜歡哪種、習(xí)慣哪種,只要不觸犯用韻規(guī)則即可,用就是了。但要做到使用新韻知曉舊韻,使用舊韻了解新韻,決不混用,互不排斥,理解萬歲。

      第七節(jié)

      押韻的一般規(guī)則(通則)

      格律詩押韻,既要有根據(jù)還要遵循一定規(guī)則。共計(jì)六大規(guī)則。

      1、偶數(shù)句押韻。格律詩是二四六八句押韻,絕句是二四句押韻。無論律詩還是絕句,首句均可押可不押。一般來說,五言詩首句不入韻為常見,七言詩首句入韻為常見。

      2、只押平聲韻。格律詩正例是押平聲韻,而只能押平聲韻,這幾乎是一條死規(guī)矩,事實(shí)上以格律詩的體例,假如押仄韻會感到非常拗口,所以古人都能自覺遵守這一規(guī)則。

      3、一韻到底,中間不能換韻。古詩(古風(fēng))允許中途換韻,但格律詩不允許。

      4、首句入韻的詩,其首句的韻腳可鄰韻。由于第一句押韻與否是自由的,所以第一句的韻腳也可以不太嚴(yán)格,用鄰韻也行。有個好聽的名字-'孤燕入群'。這種首句用鄰韻的風(fēng)氣到晚唐才相當(dāng)普遍,宋代更成為有意識的時尚。若不押韻時,限用仄聲字。

      5、不允許一個字重韻。

      6、腳分明。參見《聲律》不贅述。

      以上所述律詩用韻的嚴(yán)格性,只是為了說明古代的律詩。今天我們?nèi)绻矊懧稍?,就不必拘泥古人的詩韻。不但首句用鄰韻,就是其他的韻腳用鄰韻,只要朗誦起來諧和,都是可以的。

      第八節(jié)

      押韻的特殊規(guī)則

      這是通例之外的押韻規(guī)則,前提是鄰韻通押。共計(jì)六格。

      1、飛雁入群格。即首句所押之韻借可通押的鄰韻,稱之為'飛雁入群格'(或稱孤鶴入群格)?,F(xiàn)舉為例:

      雪梅

      盧梅坡

      梅雪爭春未肯降,(江韻)

      騷人閣筆費(fèi)評章;(陽韻)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陽韻)

      首句用三江韻,余用七陽韻。

      雪作

      曾幾

      臥聞微霰卻無聲,起看階前又不能;

      一夜紙窗明似月,多年布被冷于冰;

      履穿過我柴門客,笠重歸來竹院僧;

      三白自佳晴亦好,諸山粉黛見層層。

      詩押十蒸韻,而首句借用'庚'韻字為韻腳。

      2、飛雁出群格。末句所押之韻借可通押之鄰韻,稱之為'飛雁出群格'(或稱孤鶴出群格)。如:

      故行宮

      元稹

      寥落故行宮,(東韻)

      宮花寂寞紅;(東韻)

      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冬韻)

      詩押'一東'韻,而末句借用'二冬'韻之字。

      3、進(jìn)退韻。亦稱進(jìn)退格。兩韻間押,即第二、第六句用與甲韻,第四、第八句則用與甲韻相通的乙韻。如'寒'、'刪'二韻,或'虞'、'魚'二韻,一進(jìn)一退,相同押韻,故名。仍以鄰韻為限。

      □□□□□,□□□□□。甲韻

      □□□□□,□□□□□。乙韻

      □□□□□,□□□□□。甲韻

      □□□□□,□□□□□。乙韻

      4、轆轤韻,亦稱轆轤格。雙出雙入,即律詩第二,第四句用甲韻,第六、第八句用與甲韻相通的乙韻,如先用'七虞',后用'六魚',雙出雙入,有如轆轤,故名。仍以鄰韻為限。

      □□□□□,□□□□□。甲韻

      □□□□□,□□□□□。甲韻

      □□□□□,□□□□□。乙韻

      □□□□□,□□□□□。乙韻

      5、葫蘆韻,亦稱葫蘆格。先二后四,如'東''冬'通押,先二韻'東',后四韻'冬',先小后大,有如葫蘆,故名。仍以鄰韻為限。

      □□□□□,□□□□□。甲韻

      □□□□□,□□□□□。甲韻

      □□□□□,□□□□□。乙韻

      □□□□□,□□□□□。乙韻

      □□□□□,□□□□□。乙韻

      □□□□□,□□□□□。乙韻

      其實(shí),進(jìn)退格有點(diǎn)兒相當(dāng)于西方詩體中的交韻,轆轤格有點(diǎn)兒相當(dāng)于西方詩體中的隨韻,這點(diǎn)可以參見一篇《聞一多<死水>詩集的形式分析》的文章。傳統(tǒng)詩體對現(xiàn)代詩體是很有借鑒意義的,東西方詩體也有可比較之處。

      6、極端例子。如:

      永王東巡歌

      李白

      祖龍浮海不成橋,漢武灣陽空射蛟;

      我王樓艦輕秦漢,卻似文皇欲渡遼。

      本詩押'二蕭'韻,卻于次句押'三肴'韻字。

      次韻答寶覺

      蘇軾

      芒鞋竹杖布行纏,遮莫千山又萬山;

      從來無腳不解滑,誰信石頭行路難。

      首句押'一先'韻,次句押'十五刪'韻,末句押'十四寒'韻。

      聞鶯

      楊萬里

      曉寒顧影惜金衣,著意聽時不肯啼;

      飛入柳陰深處去,數(shù)聲只有落花知。

      首句押'五微'韻,次句押'八齊'韻,而末句押'四支'韻。

      以上三例,是通韻的極端例子,不屬通例,不宜效仿,初學(xué)者知道即可。

      以上為特殊之押韻格式,略述之以備一格,供大家了解。

      第九節(jié)

      押韻十三忌

      用韻如用兵。作為格律詩,它可以錯律但絕不能錯韻。沈德潛《說詩晬話》:'詩中韻腳,如大廈之柱石,此處不牢,傾折立見。……杜甫詩'懸崖置屋牢'之句,可悟韻腳之法'??梢娧汉庙崒τ诟衤稍姷臉O端重要性。不按規(guī)則用韻,則完全談不上格律詩而屬于打油詩、順口溜了。除了前面介紹的押韻規(guī)則應(yīng)嚴(yán)格遵守外,更不能觸犯用韻的高壓線,即押韻的戒忌。聲律有'聲八戒',韻律有'韻十三忌'。'十三忌'是押韻規(guī)則的延伸、細(xì)化、補(bǔ)充。

      1、忌出韻。出韻俗稱落韻,如押'一東'韻之詩,誤押上'三江'韻或'八庚'韻中之字,即為出韻(前述之孤雁入群格等不論)。

      2、忌擠韻。也叫犯韻又稱冒韻。即不是韻腳處用上同韻之字。如,《涼州詞》.王之渙:'黃河遠(yuǎn)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fēng)不度玉門關(guān)。'其中'遠(yuǎn),片,萬,怨'

      四個暗韻與韻腳韻母都相同,擠韻。再如,《逢鄭三游山》.盧仝:'相逢之處草茸茸,峭壁攢峰千萬重;他日期君何處好,寒流石上一株松。'詩中'逢'與

      '峰'字,俱屬二冬韻之字,與韻腳同韻。尤以每句之第三字以下,更應(yīng)注意。至如與韻腳疊字者,如'茸茸'等則不在此限。

      3、忌撞韻。在格律詩中,不管平仄,只要白腳與韻腳的韻母相同,都屬于撞韻?!冻醮盒∮辍?韓愈'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好去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其中白腳'處'與韻腳'酥,無,都'都是烏(u)韻,撞了韻,系平仄通押(混押)。再如:《泊船瓜洲》.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其中白腳'岸'與韻腳'間,山,還'都是安(an)韻,也撞了韻。

      4、忌湊韻。所押之韻,與全句意義不相連屬,勉強(qiáng)湊合者。凡湊合之句必軟,軟則不穩(wěn)。李東陽【懷麓堂詩話】云:'詩韻貴穩(wěn),韻不穩(wěn)則不成句。'

      5、忌重韻。即同一個韻字在一首詩的韻腳里重復(fù)出現(xiàn),此乃大忌。不可使用同一字重復(fù)作韻。同韻字很多,哪能就識一字呢?一般人不犯此病。

      6、忌復(fù)韻。凡意義相同之字,如六麻韻中之'花、葩、華',七陽韻中之'芳、香',十一尤韻中之'憂、愁'等字,義皆相同,一詩之中雙押即為復(fù)韻,應(yīng)避之。易水寒版主點(diǎn)評過這類問題。

      7、忌連用同音字作韻。指的是押韻句連續(xù)使用同音字,并無間隔。如,首句用'湯',二句用'鋼',四句用'岡',六句用'綱',八句用'剛'即是。但是隔句一用不算,如《客中行》.李白'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義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xiāng)。'這首詩中'香,光,鄉(xiāng)'其中香和鄉(xiāng)間隔使用是可以的。

      8、忌倒韻。指的是由兩字組成的一個詞,為遷就韻腳顛倒而用。如:'先后、新鮮、來去、慷慨、凄慘、輝光、牛馬、地天、玲瓏、參商、羅綺、琴瑟、乾坤'等,如果不妨礙原義方可顛倒。如不可而倒之,即稱之為倒韻,切不可用。如羅綺-綺羅,圖畫-畫圖,毛羽-羽毛,白黑-黑白之類,可用。大家韓愈等有湖江、白紅、慨慷之類的顛倒用法,后來人亦譏笑其倒韻。學(xué)詩要扎實(shí)基礎(chǔ),倒韻也是常見病必須引起重視,否則,恐怕麟麒、凰鳳、木草、川山之類就要俯拾皆是、觸目驚心了。

      9、忌僻韻。僻韻又稱'險韻'或'難韻',即生僻之字,如東韻之'蝀翀'等字。各朝代大家對僻韻之不宜用,不但都有論述,也不屑一用。

      10、忌啞韻。啞韻者,指的是聲調(diào)不響亮,或意義不明顯的韻字。如'東'韻之'忡、懵'等字即是?!倦S園詩話】:'凡音涉啞滯者,便宜棄舍,'葩'即花也,而'葩'字不響。'芳'即香也,而'芳'字不響。以此類推,不一而足'。

      11、忌別韻。指的是同一字因音韻不同,而意義也不同,誤押之即為別韻。如'重'字于二冬韻作'復(fù)疊'理解,于二宋韻則作'貴重'理解;'降'字于三江韻作'順服'理解,而于三絳韻中則作'下落'理解;'鮮'字于一先韻中作'新'字理解,而于十六銑韻里則作'少'字理解,務(wù)須辨明,方不致誤用生出歧義而貽笑方家。

      12、忌混韻。一般是指平水韻與新韻混用,也有指用詞韻代替詩韻,任意將詩韻擴(kuò)大。

      13、忌亂借韻。所謂借韻,就是首句可借,因?yàn)橐栏衤墒拙淇扇腠嵰嗫刹蝗腠?,要求寬泛,可以借韻,而且只限于首句,但借韻借到了偶?shù)句就造成亂借韻。

      第十節(jié)

      提高用韻質(zhì)量

      1、選好韻。選韻,宜擇其與詩題之主旨,或所欲表達(dá)之情境意趣相切合、相因依者。詩詞韻轍的選擇,一般考慮如下幾個因素:

      (1)

      作品的內(nèi)容和感情因素

      首先,是要充分利用韻仄音色上的特點(diǎn),來表現(xiàn)豐富多彩的詩詞情感。如'發(fā)花'`'江陽'`'中東'`'言前'等韻的收音是放口(開口)韻,音色比較洪亮,選擇這樣的韻仄適合表現(xiàn)慷慨激昂`熱烈奔放的豪情壯志。如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一詩,就是選擇的'中東'韻,充分地表達(dá)了作者激越壯闊的情懷,也使讀者朗誦該詩時體會到了愛國主義的激情。

      其次,'一七'`'姑蘇''梭波'等韻的收音是收口(閉口)韻,音色比較柔和,選擇這樣的韻轍就適合表現(xiàn)憂郁凄婉的情感。如陸游的《釵頭鳳》一詞選擇的是

      '梭波'韻,較好地體現(xiàn)了作者在回憶與表妹唐婉的深厚感情時,那種百感交集`悲苦難忍的心情,也使讀者深切地體會到了作者的悲痛和哀怨。

      (2)

      韻轍本身的特點(diǎn)因素

      漢字十三韻轍中,無論是哪一種韻轍,都有一個包含漢字的多少問題,有寬韻和窄韻之說。

      寬韻如言前、江陽、中東、人辰、發(fā)花、遙條、一七等韻轍,因包括的常用漢字多,構(gòu)詞能力較強(qiáng),被大多數(shù)作者選擇其作為韻腳用字。特別是寫較長的詩篇時,要選擇寬韻。窄韻如乜斜等韻轍,包括的漢字屈指可數(shù),構(gòu)詞能力也較差,一般詩詞作者較少采用。

      (3)

      詩詞的音樂性因素

      因?yàn)楹枚嗟脑娫~是可歌的,所以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假如考慮到譜曲的功能,就要考慮到這一因素了。若是雄壯豪邁的歌曲,就應(yīng)該選擇言前、江陽、中東等韻轍了。若改編的是女聲歌曲,用一七韻就會使女歌手更易唱得響亮動聽。

      總之,無論選擇什么樣的韻轍,都要視具體情況而定,不必照抄照搬。尤其是在寫短詩時,完全可以跟著感覺走,心里怎么想得就怎么寫。如果越寫越覺得別扭,難以將意思表達(dá)的透徹,也可以換個韻轍重寫,直到滿意為止。

      附:清吳騫【拜經(jīng)樓詩話】引何無忌與人論詩云:欲作佳詩,必先尋佳韻,未有佳詩而無佳韻者也。韻有宜于甲而不宜于乙者,有宜于乙而不宜于甲者。題韻適宜,若合涵蓋。唯在構(gòu)思之初,善巧揀擇而已。若七言歌行,抑揚(yáng)轉(zhuǎn)換,用頓挫處,尤宜吃緊。理會此處,最見人平日學(xué)力淺深,工夫疏密。乃至排律長篇,亦宜斟酌。韻腳穩(wěn)妥,庶無牽強(qiáng)搭湊之失??梢姽ぴ娬?,未有不留意于韻。今人沖口吟哦,但求協(xié)韻,甚而次韻、疊韻,連偏累牘,徒使唇焦腕脫,令人生厭。

      一般說來,'尤、侵'韻之詩,較適于憂愁情緒之表達(dá),'覃、東、江、陽'等韻,較適于表達(dá)歡樂、開朗之情緒。周濟(jì)【宋四家詞選】云:'東、真韻寬平,支、先韻細(xì)膩,魚、歌韻纏綿,蕭、尤韻感慨,莫草草亂用'。學(xué)者宜引為箴戒。

      2、陰平陽平盡量不通押。大家知道在格律詩中押韻必須是平聲,但嚴(yán)格地、更細(xì)致地分析,平聲韻仍然還包含了陰平和陽平聲調(diào)的二種聲調(diào)的韻,仄聲韻也同樣還包含了上聲和去聲的二種聲調(diào)的韻,即使同處一個陣線,但還是有細(xì)微的區(qū)別的。如下表:

      四聲特征表

      第一聲

      第二聲

      第三聲

      第四聲

      高平調(diào)

      調(diào)

      低平調(diào)

      調(diào)

      高-高

      低-高

      低-低

      高-低

      ā

      á

      ǎ

      à

      5-5

      3-5

      2-2

      4-2

      緊-緊

      松-緊

      松-松

      緊-松

      上-上

      下-上

      下-下

      上-下

      由上可見,盡管將陰平、陽平歸納為平聲,上聲、去聲歸納為仄聲,但仍然不是十全十美的做法,因?yàn)槊恳宦暥加忻恳宦暤奶攸c(diǎn),都代表了一種不同的風(fēng)格。因此,盡量不通押。如果通押混用,在聲音的循環(huán)回歸藝術(shù)效果上沒做到完美,會有一種拗口的感覺。如:

      《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寒雨連江夜入?yún)牵矫魉涂统焦?。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其中三個韻中'吳,壺'是陽平,'孤'是陰平,陰平與陽平通押,同樣有些拗口。

      《金陵懷古》朱雀抬頭訪孔丘,桃源際會武陵舟。一條林帶烏衣巷,兩扇蓬門紫府溝。墳起金陵芳草,火燒赤壁亂荊州。茅廬山上仙人洞,憑吊瑤池把淚抽。這首中五個韻'丘,舟,州,溝,抽'全是陰平。所以讀起來很順口。而且生動明快。有用'韻更上一層樓'之感。

      古人在押韻的時候,往往是平聲部陰平、陽平通押,仄聲部上聲、去聲通押的(在古聲中也出現(xiàn)上、去分押和入聲分押的情況,但沒有形成明確的要求),這是普遍的現(xiàn)象。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這種更上一層樓的用韻,不一定非要做到,對于我們初學(xué)者能夠分平仄就可以了,如果做到就更完美了。

      第四篇:格律詩

      格律詩

      野營之歌 一.行軍

      穿峽出谷越重巒,雪染眉稍汗不干。軍號聲聲催奮進(jìn),紅旗漫卷太行山。

      二.宿營地

      身負(fù)藥包破曉行,山腰臨暮宿軍蓬。霧中聽得村童喚,隨入紫門診病翁。

      題紅旗渠青年洞

      飛車旋上重霄九,霧落云沉鳥不咻。冰樹倒依絕壁險,一河天水繞峰流。

      陋室夢

      陋室孤帷對玉鉤,夜闌夢到小橋頭。柳花翻卷天光凈,紫燕歸飛月色幽。大地風(fēng)狂同歷苦,校園情惡共擔(dān)愁。三年未忘長別恨,惆悵一懷夏復(fù)秋。

      夜診

      依稀村野曉雞啼,一夜床前斗篤疾。心血滴滴濡智膽,燈光燦燦照白衣。

      風(fēng)雪情

      北風(fēng)橫掃雪橫飛,天若有情欲逗誰? 志在云端勤是路,車聲未往又三回。

      綠寶石

      天時不遇僻廂關(guān),春納秋滋度九寒。一日得出原野地,碧云翠雨現(xiàn)奇觀。

      悼毛主席

      江河鳴咽山垂首,千里凝云罩九州。哀樂滿天天落淚,白天遍地地生愁。導(dǎo)師先去全民慟,基柱猝傾舉世憂。國際悲歌歌一曲,危關(guān)漫道越從頭。

      無題

      勿為混沌喪心智,世理天綱不可欺。雨暴常襲晴午后,禍生亦許晉冠時。

      迎春

      小樓昨夜又迎風(fēng),笑語歡歌盞不停。大地初蘇心已綠,畫亭柳畔待東風(fēng)。

      春暮歸途

      夕陽青嶺近黃昏,故里重歸岸上行。堤柳先發(fā)煙氣翠,畦花正放色香濃。河魚躍躍頻翻浪,燕雀翩翩亦動風(fēng)。驚夢三年無好緒,春光有意慰人生。

      春夜吟

      重讀云夢客居詞,知是月臨故地時。難眠春宵思未盡,東風(fēng)柳影又成詩。

      送李君赴天津進(jìn)修

      君赴北國翌日行,中原七月壯別情。臨風(fēng)炬?尤紅烈,經(jīng)雨枝頭愈翠青。利劍劈開荊蔓路,豪峰繪就錦花程。莫言此去云天遠(yuǎn),千里傳書有雁鴻。

      贈黃君以賀中考

      時雨摧芽終破蓋,十年寒室掛紅裁。愿聞取勝奪關(guān)事,鐵馬金戈入畫來。

      奮槳

      風(fēng)吹暖岸眾芳萋,擊水奮槳迅復(fù)遲。細(xì)品彌覺春色好,只因曾歷酷冬時。

      游漓江

      天光山色一江影,波轉(zhuǎn)峰回隱客蹤。風(fēng)細(xì)桂香人欲醉,舟輕水穩(wěn)騖不驚。

      題畫

      天賜嬌容羞皓月,春顏未謝暗凝香。無聲微翼悄飛至,情到深時風(fēng)自芳。

      瞻湯陰岳飛廟

      報(bào)國不吝身先死,氣壯山河獻(xiàn)偉軀。梟魄忠魂今尚在,踏苔海客竟仰鞠。

      西湖游

      風(fēng)蕩絲篷槳愈奮,扁舟遙向碧波亭。淡煙輕雨堤邊柳,不是夢中似夢中。

      紅棉樹

      穗城細(xì)雨望如煙,深院鎖春水繞山。玉榭瓊臺游不盡,最迷遠(yuǎn)客是紅棉。

      南國掠影

      浩渺煙波艦似飛,洛溪橋下野鴨肥。江東一片香蕉地,鄉(xiāng)女踏歌繞路歸。

      《水滸》觀感

      一時天下是非淆,社稷如同水上飄。無賴小人傍圣坐,護(hù)國重將落荒逃。宮中密議除民計(jì),湖畔怒揮造反刀。勿論揭竿難濟(jì)事,山搖地動幾聲嘯。

      晚歸

      云壓林影暮天低,風(fēng)冷雪積腳印稀。自嘆迷茫鄉(xiāng)野路,忽聞驚魂夜鷹啼。

      題溪邊早樹圖

      根扎巖縫干如鈞,枉看一溪碧水流。暖雨暫未難久溽,春風(fēng)不度是殘秋。

      看《動物世界》

      狐盜狼爭百計(jì)生,蒼蠅競血亦稱雄。鴻鵠不為濁食醉,敢對清旻唱大風(fēng)。

      惜詠

      一日東風(fēng)勁灑潑,潑紅隔壁滿園春。莫言居客不知趣,何故叩門陌姓家。

      霧鎖春曉

      村外茫茫霧鎖霄,行人無覓小石橋。頓疑孤旅臨仙禁,細(xì)雨微微愈寂寥。

      江亭

      云不化雨枉未風(fēng),春意遲臨望月亭。身側(cè)琴音難入耳,只緣遠(yuǎn)近是濤聲。

      溯江

      久知仙域有仙山,千古但愁蜀道難。水遠(yuǎn)江寬酬壯志,逆波溯浪一征船。

      羑里城

      古柏枝稀土井殘,易文歷歷映長天。勿因七載說成敗,囚寇帝王一檻間。

      題云海圖

      大風(fēng)來處暮霞收,千里蒼蒙水橫流。何故惜別秋籟里,云天浪海更行舟。

      眺雪景感懷

      無聲一夜梨花落,萬掛千披百態(tài)嬌。但愿乾坤凝此刻,從今世上少污糟。

      登山

      橫空百仗地天驚,野態(tài)矯姿萬種情。登去何惜金履破,壯心志在踏云青。

      重游長城

      仰觀天下第一墻,游客如云上太蒼。不悔抱膝山路陡,鏡頭雨后對斜陽。

      觀海 一

      煙水浩茫眼望穿,天涯點(diǎn)點(diǎn)現(xiàn)歸帆。灘頭鷗鷺三聲叫,石上驚魂倦客寒。

      碧流萬里起云天,潮涌波疊似卷簾。白浪 崖三丈雨,濤聲四處蕩空山。

      拭目崖頭望溟茫,青波一帶泛鱗光。漁家父子登船去,風(fēng)順揚(yáng)帆助遠(yuǎn)航。

      極目空空一線出,淡分碧鏡與蒼爐。日前多少煩心事,但到今時有似無。(碧鏡:大海。蒼爐:蒼天)

      元宵

      鑼鼓聲潮夜半平,村童街上比花燈。良宵最是蟾華好,卻在南天分外明。

      春雨

      瘦葉無姿秀色遲,瀟瀟灑灑夜來時。勸君莫把西窗掩,好讓雨絲和夢織。

      早春游珍珠泉

      珍珠泉畔日斜西,百象凋零客步遲。吾信東風(fēng)顏色有,翠煙悄上柳梢枝。

      游三門峽

      蜿蜒一路到峽南,車上幾驚百丈淵。指點(diǎn)三門說歸事,仰瞻電網(wǎng)頌新天。

      函谷關(guān)

      南聽岫雨北觀潮,函谷道前豎大關(guān)。暗馬公孫逞辯技,鳴雞孟子示才賢。汗王奪隘得天下,楚霸燒摟斥寇奸。秉筆欲書懷古意,猶覺腥澀晚風(fēng)寒。

      贈友人

      坐飲三杯酒染頷,休言柳子未登科。漢皇自有青竹載,仲景豈無后輩歌。宮隅撫琴聽眾少,巴鄉(xiāng)擊木助聲多。江河湖海都流水,無處春風(fēng)不蕩波。

      桃花潭

      桃花谷里看清潭,絕壁三重一袖天。飛瀑懸空八百尺,上如白練下成煙。

      小巷

      小巷深深彩壁華,朱門碧樹映夕霞。鐘鳴七點(diǎn)黃昏后,幾幾接踵到網(wǎng)吧。

      老師

      年華未老鬢先凋,愿作東風(fēng)舉李桃。待到花紅枝滿日,笑波悄然上眉梢。

      訪山廟 一

      靈水生虛谷,琴音蕩玉山。春風(fēng)不入內(nèi),緣是廟門關(guān)。

      乞?qū)⒅卦竿?,跋涉不言高。人意終無解,愿為一冷雕。

      捧至高山上,香煙整日熏。石心難感化,空自嘆愁云。

      黃河

      情自巴山夜雨瀟,百川水漲一江潮。九折不改東歸志,勢比秦邙萬里濤。

      (秦邙:秦嶺和邙山)

      三峽游

      一、過三峽大壩

      乘舟溯水游巴蜀,船到壩前夢境殊。五上閘間天路坦,眼開豁然見平湖。

      二 西陵峽

      游舟夜到西陵下,一目黛峰掛月華。人去甲臺江水靜,欄邊孤客又思家。

      三 神農(nóng)溪

      一船輕霧到巴東,客入神農(nóng)兩換乘。纖父原為巴楚后,秀姑擊木送歌聲。

      四 過巫峽

      云雨巫山久負(fù)名,次游得看女神峰。江河巨改驚新變,塵事不移是舊情。

      五 翟塘峽記

      峰入青霄紫氣主,夕陽西照半江紅。巴山楚水風(fēng)流地,千古英杰有壁名。

      六 白帝城

      半世陳舊一日尋,終留壯志上白城。托孤堂外追前事,流水西風(fēng)亦動情。

      七 高峽歸舟

      踏波圓夢大江中,云畔歸舟破曉行。一柱桅桿擎冷月,三峽風(fēng)遠(yuǎn)送笛鳴。

      秋日

      靜向秋風(fēng)覓雨蹤,金聲落雁夢魂驚。何期佳影來時去。忍把寒欄作灞陵。

      踏青

      半壁霞光一樹風(fēng),小橋孤渡踏青人。天高鷺影尋不見,回目綠波慰妒心。

      元宵夜寄懷

      半天煙火半天星,一路人潮一路虹。遙想當(dāng)年十五夜,秋千場上月清明。

      早春

      春霖?zé)o意弄春寒,誤惹新紅一樹殘。小妹惜花休惱恨,東風(fēng)又到玉樓前。夏日贈畫與小溪

      日襲斗室正人忙,無計(jì)助君枉自慌.野渡青山生筆下,和風(fēng)細(xì)雨送清涼.情恩

      聞?wù)f勞燕總分離,回味夢中淚洗衣.但憶君恩深似海,地荒天老泯別期..回張君

      君懷鴻雁志,何必過謙輕.昔作千鈞聚,今發(fā)動地鳴.寫山聲浩氣,勾樹隱清風(fēng).修字追顏柳,文思比謝卿.但求人久遠(yuǎn),長功玉蟬明.秋景小描

      長風(fēng)十里柳輕搖,秋上東堤草欲凋.人在橋頭籬落內(nèi).心隨鷺影到青宵.贈溪

      慕君不擅論金銀,玉振清喉唱古今.人似高風(fēng)凌皓月,心如明鏡照凡塵.行柔楷正一書秀,竹翠蘭幽幾卷新.詩賦草成迎六九,春來聽雨有知音.酬天

      欲酬天意用何珍?無計(jì)虛懷問瀚.日月星辰明天物,不如恒世一昆侖.夏晚

      雨過碎云高,風(fēng)定孤煙直。日晚歸雀噪,天暑悶蟬嘶。人影相依處,月上柳梢時。

      在大姐墓前

      不忍重睹舊時物,更哪堪新草生發(fā)。一縷紙煙千行淚,西風(fēng)凄凄搖白花。海恩當(dāng)以百年報(bào),憑誰恨咫尺天涯。

      醫(yī)者

      為擇懸壺付此生,何惜心疲貧相隨。救急常須三更起,扶傷更待子夜歸。一時荒學(xué)技低下,四季長讀鬢早灰。寧守清節(jié)日日度,焉作君子梁上飛。古體詩

      釋統(tǒng)分

      形影難識還煩神?為釋統(tǒng)分欲訴君.隆冬防寒居暖室,盛夏避暑入茂林.騎獅須有獅豹膽,撫琴勿乏琴弦心.人若無骨都是肉,才讓啼笑破乾坤.寄毅誕辰

      吾生匆匆近花甲,心想行隨淡表華.恒慕素蘭清品質(zhì),癡愛明艷一天霞.海棠嘆

      獨(dú)憐紅萼細(xì)施溉,翠莖亭亭蕾不開.欲何老榆向時節(jié),伏風(fēng)已帶秋氣來.蟬

      留下淡玉衣,贈人醫(yī)表疾.幽影知何處?尋聲秋風(fēng)里.鄉(xiāng)居

      何老閑多愈懷舊,不負(fù)桐櫞常住留.月清風(fēng)高好坐夜,每聞雁聲知春秋.芙蓉

      一目碧玉一目雪,嬌態(tài)驚破天邊月。清香熏得游魚醉,浩蕩東風(fēng)長咨嗟。

      朦朧成詩

      纖波蕩碎水中影,勁風(fēng)搖亂霧里花。晨曦刷白云邊月,朦朧成詩待我發(fā)。

      擊浪

      峰拔萬仞一澗裂,驚濤卷起百丈雪。人生自當(dāng)擊千里,激流勇退非明哲。

      思鄉(xiāng)

      昨夜夢醒久倚欄,窗外飛絮如飄雪。樹影樓廓皆相似,燕都不見殷城月。

      榆林步詩

      年長庭樹曉,日月催鬢凋。閉戶守竹節(jié),開卷聽松濤。寧靜心浩遠(yuǎn),淡泊氣清高。步詩榆林里,晚霞愈妖嬈。

      觀兵馬俑

      秦陵側(cè)畔兵馬俑,浩蕩踏出百頃坑。.萬軍千騎無同面,刺殺臥射更如生。劍聲戈聲猶在耳,天驕開世何雄雄。

      華清池游感

      比翼連理誓如盤,華清池上兩共歡。飛雙殿里同心鏡,海棠湯畔并蒂蓮?;t偶燕隨春至,葉黃雙鴻伴秋還。可憐風(fēng)雨飄搖日,何擇美人與江山。

      懿德太子墓

      路邊石牌臥碑處,森森寂寂太子墓。四十八街到陰府,暝行少年可安否? 從來禍福難料說,生在皇家是大誤。

      無字碑

      非常人間路,坎坷幾折回。一朝王天下,女流不可追。功過難評說,是為無字碑。

      親情難沽

      喜自額上留朱顏,小疾初愈明鏡前。難沽親情親如許,一語消得三冬寒。

      第五篇:如何寫格律詩[推薦]

      如何寫作格律詩

      一、關(guān)于詩詞格律的一些概念

      詩詞格律

      詩詞指絕句、律詩和詞、曲。詩詞格律是詩詞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最先出現(xiàn)的形式、最基礎(chǔ)的形式,是近體詩(也就是絕句和律詩)。

      近體詩

      近體詩,包括絕句和律詩,萌芽于南朝齊、梁時期,形成于唐朝初年,它的突出特點(diǎn)是具有嚴(yán)謹(jǐn)?shù)母衤伞?/p>

      近體詩的格律主要包括了以下四項(xiàng)內(nèi)容:(1)字句有定: 絕句為四句,每句5字的稱“五言絕句”,簡稱“五絕”,7字一句的是“七言絕句”,簡稱“七絕”。律詩為八句,每句5字的稱“五律”,7字一句的是“七律”。超過八句的是排律,同樣有“五言排律”、“七言排律”。

      每兩句詩為一聯(lián),每聯(lián)的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對句”。五律和七律各四聯(lián),第一聯(lián)叫“首聯(lián)”,第二聯(lián)叫“頷聯(lián)”,第三聯(lián)叫“頸聯(lián)”,第四聯(lián)叫“尾聯(lián)”。(2)用韻極嚴(yán):

      押韻是詩歌的要素,一首詩必須一韻到底。關(guān)于什么是韻,后面會展開敘述。(3)平仄協(xié)調(diào):

      平仄是近體詩中最重要的因素,平仄的交錯使用能令詩歌讀起來有一種高低起伏、抑揚(yáng)頓挫的美感。關(guān)于什么是韻,后面會展開敘述。(4)講求對仗:

      關(guān)于什么是韻,后面會展開敘述。

      韻是詩詞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詩詞中所謂的韻,大致等同于漢語拼音中的韻母。如“功”的拼音是gōng其中g(shù)是聲母,ōng是韻母?!皷|”的拼音是dōng,其中d是聲母,ōng是韻母。那么“功”和“東”的韻母就相同,他們屬于同韻字。

      凡是同韻的字都可以押韻。所謂押韻,就是把同韻的幾個字放在同一個位置上。格律詩中,一般總是把韻放在句尾,所以,韻又稱“韻腳”,如: 《山居秋暝》(唐王維)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ou)四聲

      古代漢語有四種聲調(diào),和今天的普通話的聲調(diào)不完全一樣。A平聲。這個聲調(diào)后來分化為陰平和陽平(可以理解為-/)。例:山、林等。B上聲。這個聲調(diào)后來有一部分變成去聲(可以大略理解為ˇ)。例:柳、雨等。C去聲。這個聲調(diào)到后來仍是去聲(即)。例:浪、月等。

      D入聲。這個聲調(diào)是一個短促、有力的調(diào)子,今天的普通話沒有這個音,但潮汕話中仍有保留,如白、獨(dú)、蝶等。四聲是辨別平仄的基礎(chǔ)。

      平仄

      平仄是詩詞格律的術(shù)語,平就是平聲,仄就是上去入三聲。仄的意思,是不平。平仄交錯是寫格律詩的基礎(chǔ)。

      平仄如何交錯呢?可以概括為兩句話: A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B平仄在對句中是對立的

      如: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唐王維 《辛夷塢》)其平仄的安排為:

      | | | ―― ――― | |

      料峭春風(fēng)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宋 蘇軾 《定**》)其平仄的安排為:

      | | ―――| | ― | ――― | |――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元 關(guān)漢卿 《【南呂】四塊玉 別情》)

      ―|― ―|― ―| |

      對仗

      詩詞中的對偶叫作對仗。何為對偶呢?對偶就是將同類的概念或?qū)α⒌牟⒘衅饋?。一般?guī)則是:名次對名次、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 如: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渡骄忧镪浴罚ㄌ仆蹙S)

      詩人用“竹”對“蓮”,用“喧”對“動,”“歸”對“下”,用“浣女”對“漁舟”,這就是對仗。對偶是一種修辭手法,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齊的美。

      二、律詩的寫法

      本講座主要講五言律詩的寫法,因?yàn)槲逖月稍娛亲罨镜男问?,五言律詩會寫了,絕句和七言律詩的寫法就能推出來。

      1、律詩的特點(diǎn)

      A每句限定八句,五言律詩共40字,七言律詩共56字。B押平聲韻。

      C每句的平仄有規(guī)定。

      D每篇必須對仗,對仗的位置有規(guī)定(一般是中間兩聯(lián))。

      2、五言律詩的寫法 A平仄的安排

      平仄的安排在一首詩中有三個要求:

      ①一句詩中平仄必須交替。這樣,就產(chǎn)生出四種基本句式: ――||- ||――| ―――|| |||―― 注意:

      不能是|―||―,這種排法被稱為“孤平”,是詩家第一大忌。

      也不能是||―――,這種排法被稱為“三平韻”,是詩家第二大忌。②一聯(lián)之內(nèi)平仄必須對立。

      如,出句的平仄安排如果是――||-,那對句的安排就必須與之相反,那安排的結(jié)果就是:||――|

      ③聯(lián)與聯(lián)之間必須相粘。

      如,假使第一聯(lián)的平仄安排是――||-,||――|。那第二聯(lián)的第一、二個字的平仄安排就必須和第一聯(lián)的出句的第一、二個字相同,那就是說,第二聯(lián)的第一句的平仄安排應(yīng)該是:|||――。

      [練習(xí)]如果我要作一首五言律詩,選―――||形式為第一句,那往下應(yīng)該怎么排?大家一起來排。

      第一句: ――― | | 第二句: | | | ―― 第三句: | | ― ―| 第四句:― ― | | - 第五句:― ― ―| | 第六句:| | | ―― 第七句:| | ― ― | 第八句:― ― | | -

      由于律詩的特點(diǎn)之一是“押平聲韻”,所以五言律詩的平仄安排形式只有兩種。即 第一句: ――― | |(首句入韻為――||-)| | ― ― |(首句入韻為|||――)第二句: | | | ―― ― ―| | - 第三句: || ― ―| ― ― ―| | 第四句:― ― | | - | | | ―― 第五句:― ― ―| | | | ― ― | 第六句:| | | ―― ― ― | | - 第七句:| | ― ― | ― ― ―| | 第八句:― ― | | - | | | ――

      首句有時也入韻,那如果上面的詩首句也想入韻,那第一句的安排應(yīng)變化。那其實(shí)五言律詩的平仄安排形式有四種。

      到這里同學(xué)們可能覺得這種規(guī)定太死,其實(shí)可以靈活變化。上面的安排中加圈的,就是可以靈活安排的。B內(nèi)容的安排

      按律詩的章法,一般前四句寫景,后四句議論抒情。也就是說,如果寫律詩,可以這樣寫 第一聯(lián):寫景――起 第二聯(lián):繼續(xù)寫景――承

      第三聯(lián):發(fā)表議論(或繼續(xù)寫景)――轉(zhuǎn) 第四聯(lián):得出結(jié)論―-結(jié)

      (注意:別忘了律詩中間兩聯(lián)要對仗。)如:《山居秋暝》(唐 王維)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3、七言律詩的寫法 A平仄的安排

      和五言律詩的安排同理,只要在每一句的前面依照交替的要求再多加兩個字就可以。如

      第一句: ――― | |-------> | | ――― | | 第二句: | | | ――-------> ―― | | | ―― 第三句: | | ― ―|-------> ―― | | ― ―| 第四句:― ― | | --------> | | ― ― | | - 第五句:― ― ―| |-------> | | ――― | | 第六句:| | | ――-------> ―― | | | ―― 第七句:| | ― ― |-------> ―― | | ― ―| 第八句:― ― | | --------> | | ― ― | | -

      七律的每一句的第一個字的平仄安排都是靈活的。B內(nèi)容的安排如上

      4、絕句的寫法 A平仄的安排

      只需截取五言律詩或七言律詩平仄安排的上四句或下四句就可以得出五言絕句、七言絕句的平仄安排。

      五言絕句

      | | ― ― |(首句入韻為|||――)――― | |(首句入韻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七言絕句

      | |― ―| | -(首句不入韻為| |― ――| |)― ―| | | ――(首句不入韻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絕句可以押仄聲韻(押仄聲韻的絕句稱為古絕,押平聲韻的絕句稱為律絕),因此絕句的平仄安排其實(shí)很靈活,其實(shí)不止有以上8種形式。

      B內(nèi)容的安排

      按絕句的章法,一般前兩句寫景記事,后四句議論抒情。也就是說,如果寫絕句,可以這樣寫

      第一句:寫景或事――起 第二句:繼續(xù)寫景或事――承 第三句:發(fā)表議論或抒情――轉(zhuǎn) 第四句:得出結(jié)論或抒情―-結(jié)(注意:絕句可以不用對仗。)

      5、藏頭詩

      如果寫詩寫出心得,可以填入一些有趣的元素(《唐伯虎點(diǎn)秋香》電影中,周星馳寫的詩藏頭“我為秋香”。

      魏晉諸朝雖渺渺,俊才輩出世銘牢。瀟疏個性高超志,人格詩文兩是騷。

      陳家大院風(fēng)光好,羨日葵花朵朵開。蓮笑蘭柔薇樂語,玉蜂翠蝶競相來。

      陳紹飄香肴果秀,殿中舞妙樂縈梁。藩籬不擋新春色,翠柳紅花擠如堂。

      林立高樓爭結(jié)彩,承傳古統(tǒng)著新裳。霓虹閃耀歌飛舞,佳節(jié)應(yīng)當(dāng)賦麗章,蔡庭舞蝶飄陳紹,少俊齊歌樂越墻。彥慧皆擁姿秀美,即成畫作一張張。

      賀新歲

      愉容滿面身強(qiáng)健,快意盈心體樂康。幸降千家諸事吉,福臨萬戶各人祥。

      三、詞的寫法 A平仄的安排

      不像近體詩那么靈活,你選了哪個詞牌,平仄的安排就完全被規(guī)定死。給出幾個常見詞牌的詞譜:

      1、憶江南(共27字,押平聲韻,也叫望江南、江南好,夢江南)――|,| | | ――。| |― ――| |,― ―| || ――。| || ――。

      如:憶江南 詠金鳳花

      紅似火,笑綻綠叢中。更勝月端仙女舞,翩翩飛起轉(zhuǎn)玄空。皆愛和春風(fēng)。

      2、浪淘沙(共54字,押平聲韻)| || ――,| |――。

      ― ―| ||――。| |―――||,| |――。(上下片同)

      如:浪淘沙

      往事久留懷,輾轉(zhuǎn)生哀。

      披衣移步上樓臺。欲借涼風(fēng)除苦緒,觀靜抒排。

      誰料百花衰,夜色陰霾。

      糾纏心結(jié)更難開。愿得勁風(fēng)吹黑幕,月破云來。

      3、菩薩蠻(共44字,共押四個韻)― ―| ||―|,― ―| ||―|。| || ――,| ――|―。― ―― ||,| | ―― |。| || ――,| ――|―。如:菩薩蠻

      清晨四處飄輕霧,相思比翼啼高處。舉步上青階,露沾金縷鞋。

      紫花叢里現(xiàn),彩蝶相依戀。觀景更行前,郎將必我憐。

      4、蝶戀花(又叫鵲踏枝,共60字,押仄聲韻)| || ――||,||――,||――|。| |― ――||,― ―| |――|。(上下片同)如:蝶戀花

      圓月懸空何皎皎,耀耀繁星,暗夜輝非少。陣陣涼風(fēng)拂頰角,沙沙作動園中筱。

      蟋蟀墻頭歡快叫,草里群花,香氣幽幽裊。愿伴君邊直至老,平凡景色皆成好。

      如欲知道更多詞牌的詞譜,可以用名家大作去推。

      B內(nèi)容的安排

      按詞的章法,雙調(diào)的詞(雙調(diào)為詞的主要形式,單調(diào)、三疊、四疊的較少),一般上半片寫景記事,下半篇議論抒情。

      四、曲的寫法 元曲包括兩類:一是包括小令、帶過曲和套數(shù)的散曲;二是由套數(shù)組成的曲文,間雜以賓白和科范,專為舞臺上演出的雜劇。

      “散曲”是和“劇曲”相對存在的。劇曲是用于表演的劇本,寫各種角色的唱詞、道白、動作等;散曲則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詞。

      從形式上看,散曲和詞很相近,一般單獨(dú)寫來抒情的,就是散曲。不過在語言上,詞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潑;在格律上,詞要求得嚴(yán)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散曲有所謂的宮調(diào)和曲牌(如《點(diǎn)絳唇》、《山坡羊》等,每一個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調(diào)、唱法,同時也規(guī)定了該曲的字?jǐn)?shù)、句法、平仄等)。

      散曲的寫作就是根據(jù)宮調(diào)、曲牌來填,在押韻、平仄方面很講究,比詞嚴(yán)格,還講究用“襯字”(所謂“襯字”指的是在曲律規(guī)定必須的字?jǐn)?shù)之外所增加的字,它不受音韻、平仄、句式等曲律的限制,襯字一般用于句首)和對仗,寫法較復(fù)雜,在這里不具體展開。

      下載學(xué)寫格律詩資料大全5篇word格式文檔
      下載學(xué)寫格律詩資料大全5篇.doc
      將本文檔下載到自己電腦,方便修改和收藏,請勿使用迅雷等下載。
      點(diǎn)此處下載文檔

      文檔為doc格式


      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xiàn)自行上傳,本網(wǎng)站不擁有所有權(quán),未作人工編輯處理,也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有涉嫌版權(quán)的內(nèi)容,歡迎發(fā)送郵件至:645879355@qq.com 進(jìn)行舉報(bào),并提供相關(guān)證據(jù),工作人員會在5個工作日內(nèi)聯(lián)系你,一經(jīng)查實(shí),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quán)內(nèi)容。

      相關(guān)范文推薦

        如何寫好格律詩

        如何寫好格律詩 古代詩詞多為吟唱吟誦之用,故而詩詞在寫作時特別注重抑揚(yáng)頓挫之美,格律詩是在歷經(jīng)多個時代的不斷探索、改變后,在初唐時期定型總結(jié)出來的一種嚴(yán)謹(jǐn)而具有音律感......

        名詞解釋:格律詩:

        名詞解釋:格律詩:也叫近體詩,今夜詩,與古體詩相對,盛行于唐朝。 反切:也稱反語、反言、反音、反紐,或單稱反、翻、切、組。反切是我國傳統(tǒng)的注音方法,用兩個字拼合成另一個漢字的讀......

        寫格律詩的對仗問題(一)

        第八講《如何寫對仗》 一、對偶與對仗的區(qū)別 對偶與對仗是兩個概念,是兩種語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處,但也有不同之處。 對偶,是一種修辭格。它是成對使用的兩個文句,這兩個文句......

        格律詩句式匯總(5篇可選)

        格律詩句式匯總 一、可以隨便使用的三類句式:ABC 第一大類:律句(無須被拗救的句式,8種),又分為:I. 4個基本句式:A1 仄仄平平仄A2平平仄仄平A3平平平仄仄A4 仄仄仄平平II. 4個基......

        格律詩八首4

        《格律詩八首》第二課時《酬樂天揚(yáng)州初逢席上見贈》、《赤壁》、《夜雨寄北》 堂堂清練習(xí)2 班級:姓名: 一、名句積累和運(yùn)用: 1、2007年3月16日,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舉行記者招......

        格律詩寫作常識

        一、詩體 1、古體詩——和絕句、律詩相對的詩體稱呼,不講求對仗、平仄等格律。 四言詩——始于《詩經(jīng)》,漢代以前的主要詩體形式,音節(jié)單純,表意復(fù)雜。代表作《關(guān)雎》 五言古......

        跟我學(xué)寫格律詩五言律絕的四種格式[★]

        跟我學(xué)寫格律詩(5)五言律絕的四種格式 跟我學(xué)寫詩第五章五言律絕的四種格式整理編輯:詩詞軒在第三章中,我們分析了五言律絕的句式由來,并經(jīng)過一定規(guī)則得到了四種五言律絕的句式。......

        八年級語文格律詩八首

        第1課 格律詩八首 教學(xué)目標(biāo) 1.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 2.品味語言,體會詩的意境,體會詩歌感情。 3.培養(yǎng)學(xué)生熱愛中國傳統(tǒng)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4.強(qiáng)調(diào)誦讀,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