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從中英語言中的幽默表達看中西方思維差異
英語專業(yè)全英原創(chuàng)畢業(yè)論文,公布的題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參考(貢獻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語專業(yè)全英原創(chuàng)畢業(yè)論文,都是近期寫作 Analysis of Tony’s Tragedy in A Handful of Dust 2 從文學倫理闡釋《榆樹下的欲望》母殺子的悲劇 3 論《苔絲》中女性意識與社會現(xiàn)實之間的沖突 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5 目的論在電影字幕翻譯中的應用——以《功夫熊貓》為例 6 淺析女性主義在薇拉﹒凱瑟作品中的表現(xiàn) 7 狄金森、席慕蓉愛情詩中隱喻現(xiàn)象對比研究 孤獨的靈魂—簡評《月亮和六便士》中的思特克蘭德 An Analysis of Gilmore’s American Existentialism in The Executioner’s Song 10 從文化角度分析《論語》中特殊詞語的翻譯——以“仁”為個例 11 Study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 12 報刊廣告英語的文體特色分析 13習語的文化現(xiàn)象及翻譯策略研究 14 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與避免方法 從大眾對汽車的選擇看美國社會價值觀的變化 論文化對國際市場營銷的重要性--以迪斯尼樂園為例 認知語境與人名隱喻的翻譯研究—基于《紅樓夢》英譯文的個案研究 18 對《野性的呼喚》中的狗——巴克的分析研究 19 從關聯(lián)理論看電影字幕的翻譯 《尤利西斯》與《春之聲》中意識流手法的不同 21 從生態(tài)視野解讀狼圖騰 22 《紫色》主題的表現(xiàn)手法 The English Translating of Chinese Neologisms in Political Documentation: Methods and Strategies 24 中西方禮貌用語的差異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Euphemisms for Dea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26 論《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的道德觀 27 淺談來自《圣經(jīng)》的英語習語 28 商務談判中話語的順應性研究 29 論中文電視欄目名稱的英語翻譯 30 英語被動語態(tài)漢譯
《麥琪的禮物》看語境在中英翻譯中的影響 32 跨文化視角下的中美社交禮儀的對比研究 33 淺析任務型教學的理論基礎
論多麗絲?萊辛《野草在歌唱》中瑪麗的悲劇成因 35 本哈德?施林克小說《朗讀者》“平庸的惡”現(xiàn)象研究
從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女性主義觀點看《傲慢與偏見》的女性形象塑造 37 商務英語評論中的態(tài)度意義分析
試論達爾文主義對《遠離塵囂》創(chuàng)作的影響 39 斯佳麗,在逆境中成長
A Survey of the Manifestations of “Babel” in the Movie Babel
英語專業(yè)全英原創(chuàng)畢業(yè)論文,公布的題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參考(貢獻者ID 有提示)
淺析英語無靈句中的漢英認知思維方式差異
南方時代變遷中的勝利者與失敗者——《飄》中主要角色的性格與命運對比 試析狄更斯小說《大衛(wèi)?科波菲爾》中大衛(wèi)的性格發(fā)展 中餐菜單英譯的歸化與異化
《論語》中“仁”的翻譯研究(開題報告+論)
靈魂救贖者—《七個尖角閣的老宅》中菲比的人物分析 The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English Business Letters 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的效度
An Analysis of Hamlet’s Delay of Revenge in Hamlet
英文電影字幕翻譯的原則和技巧
淺析馬拉默德小說《店員》中的“猶太性” 宗教在世界戰(zhàn)爭史中扮演的角色 從瑪氏公司看英美文化對廣告的影響
中學英語教學到大學英語教學銜接問題研究
Risk Comparing of Documentary Collection and Letters of Credit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he Novel To Kill A Mockingbird and Its Film Adaptation 原版英語電影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使用研究 美國總統(tǒng)就職演說中隱喻的語用功能分析 《祝?!穬煞N英譯本對比研究
烏鴉在中西文學作品中文化內(nèi)涵的對比研究
跨文化交際中英語副語言的表現(xiàn)和交際功能 青少年英語口語教學中的焦慮與對策
Maintaining and Revitalizing the Native American Languages 大學校名的命名原則與翻譯策略--以中美兩國的大學校名為例 中美家庭教育的差異
《兒子與情人》與《雷雨》中母子關系的對比
隱喻在英語政治演講辭中的認知功能—以奧巴馬的競選演講辭為例 論教師的非語言行為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中文標語翻譯的語用學視角
分析《野性的呼喚》的生存原則—從美國自然主義觀的視角 《看不見的人》中的“暗與明”意象探究 英語介詞的翻譯
威廉???思{《喧嘩與騷動》中的現(xiàn)代主義 淺析《德伯家的苔絲》中的苔絲悲劇的成因
阿瑟·米勒《推銷員之死》中小人物的悲劇之源 唐?德里羅《白噪音》中精神生態(tài)的建構 《湯姆?索亞歷險記》的主題思想分析 合作原則在《紅樓夢》習語英譯中的應用 中美大學生課堂討論話語性別差異對比 提高初中生閱讀能力的研究
中英顏色詞內(nèi)涵對比分析——《駱駝祥子》個案分析 On Dreiser’s View of Womanhood in Sister Carrie 英語專業(yè)全英原創(chuàng)畢業(yè)論文,公布的題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參考(貢獻者ID 有提示)
英文電影片名的漢譯研究 86
傲慢與偏見的電影與原著比較 88 《純真年代》中社會與個人的碰撞
從自然主義角度解讀《苔絲》的悲觀主義
從歸化和異化的角度看張谷若《德伯家的苔絲》的翻譯 91 中西方禮儀差異
人性的扭曲,墮落與回歸——希刺克厲夫的人性簡析 93 中美時間觀差異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 94 中法餐桌文化對比
Sexism in English Language 96 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在初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
淺析D.H.勞倫斯的作品《兒子與情人》中的俄狄浦斯情結 98 淺析《兒子與情人》中扭曲的人物關系
??思{眼中的美國南方—以《獻給艾米麗的玫瑰》為例
商務信函中委婉語的語用功能分析—基于xx公司商務往來信函 101 英雄還是魔鬼-論亞哈船長的雙重性格 102 試析《霧都孤兒》中的浪漫主義色彩 103 從電影《阿凡達》透視美國文化
菲茨杰拉德《返老還童》中的美國夢幻滅 105 苔絲悲劇的原因與托馬斯哈代悲劇意識的分析 106 威廉·斯泰倫《蘇菲的選擇》敘事策略分析 107 軍服相關英漢顏色詞的分析
An Analysis of Symbolism in The Awakening 109 A Tentativ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McDonald’s Success
On the Combination of Romanticism and Realism in John Keats’s Poems 111 目的論指導下的旅游資料漢英翻譯及翻譯策略 112 從《狼改變美國》看人的狼性生存法則 113 從校園官方網(wǎng)站角度對比研究中美校園文化
試論《武林外傳》與《老友記》中的中美文化差異 115 淺析《還鄉(xiāng)》中愛格敦荒原的象征意義
淺析《德伯維爾家的苔絲》中造成苔絲悲劇的因素 117 女權主義評論視角下的《金色筆記本》
Comparison of Tea Ceremony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119 大學英語課堂互動的實證研究
《紅樓夢》兩個英譯本(楊譯本和霍譯本)詩詞翻譯對比賞析 121 從中美數(shù)字諺語看中美文化的差異
中美價值觀的比較--以 《老友記》為例 123 試論愛倫?坡的作品在當時遭受非議的必然性 124 論跨文化交際中的中西文化沖突
英語學習中的跨文化語用失誤及其對策 126 交際法在中國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論模糊語言在廣告英語中的功能與運用 128 淺析澳洲英語詞匯文化的特色
英語專業(yè)全英原創(chuàng)畢業(yè)論文,公布的題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參考(貢獻者ID 有提示)
淺讀不同語境下的跨文化溝通
外國商標的中文翻譯策略及其產(chǎn)品營銷效應研究 131 中英植物習語中的文化差異分析 132 《夜鶯頌》的翻譯技巧探究 133 廣告的翻譯原則和方法
中美婚姻時間選擇的對比研究
從跨文化視角看文化定勢及偏見在非言語交際中的影響
小說的織體--論《了不起的蓋茨比》的敘事線索和敘事藝術 137 文學翻譯中譯者風格的彰顯 138 英語商務信函中的語用分析
從美國總統(tǒng)就職演說看美國文化價值觀
從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視角分析亨伯特和洛麗塔的悲劇 141 《我,機器人》中蘇珊?卡爾文的女性角色分析 142 中學英語教學中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梁山伯與祝英臺》和《羅密歐與朱麗葉》之東西方愛情比較 144 淺析《紅字》中丁梅斯代爾的掙扎 145 從話語權力的角度看電影《換子疑云》 146 探析《越獄》中Michael的性格特征及成因 147 經(jīng)貿(mào)英語中的縮略語現(xiàn)象及其應用 148 中英禁忌語的異同性分析
《魯濱遜漂流記》中‘星期五’的意義 150 小說《飄》中斯嘉麗的人物性格分析 151 論概念隱喻視角下的隱喻翻譯 152 科技英語中被動句的語篇功能探析 153 解讀杰克?倫敦的《熱愛生命》
154 An Analysis of Women’s Status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55 從《阿甘正傳》看美國青年文化
156 簡?奧斯丁《理智與情感》中瑪麗安和埃莉諾的成長研究
157 Application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to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 158 《永別了,武器》中海明威的反戰(zhàn)思想分析 159 托馬斯?哈代《無名的裘德》中的書信研究
160 從常見的中英文名字比較中英兩國命名文化差異 161 從《遠眺》看翁達杰的立體主義敘事形式 162 論《永別了,武器》中戰(zhàn)爭對人物的影響 163 跨文化交際意識與中文旅游文本翻譯 164 淺談《魯濱遜漂流記》中現(xiàn)實主義元素 165 艾米麗·狄金森的詩歌主題分析 166 英漢視覺動詞概念隱喻的對比研究
167 中美奢侈品消費行為差異背后的文化影響研究 168 《永別了,武器》中主人公亨利形象分析 169 我對直譯和意譯的看法
170 走出精神的困境:論托尼.莫里森小說《爵士樂》中維奧萊特的自我救贖 171 淺談英文原版電影與高中英語教學
英語專業(yè)全英原創(chuàng)畢業(yè)論文,公布的題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參考(貢獻者ID 有提示)
172 淺談中西婚俗的文化差異
173 奇幻作品中所反映的歐洲民族神話—以《指環(huán)王》為例 174 英漢形狀類量詞的隱喻認知分析
175 從英漢廣告語言特點分析中西方文化價值觀 176 從好萊塢電影看美國的文化霸權 177 中英禁忌語比較分析
178 從《撞車》談種族主義對美國黑人的影響 179 從童話看中西方兒童教育的差異
180 簡?韋伯斯特《長腿叔叔》中的新女性形象分析
181 A Brief Study of the Impact of Affective Factors on English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182 On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in The Thorn Birds 183 淺析《乞力馬扎羅的雪》的現(xiàn)代主義特征
184 A Study on Differences of Famil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A Case Study of The Joy Luck Club 185 論《簡愛》中的經(jīng)濟意識
186 淺析“紅”和“黑”在中英文中的文化及語義對比
187 The Lonely and Desperate Modern Man: A Close Reading of The Hairy Ap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pressionism 188 商務英語翻譯中的隱喻研究
189 圖式理論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190 從中英語言中的幽默表達看中西方思維差異 191 中英網(wǎng)絡詞匯語用特征對比
192 簡愛與電影《音樂之聲》中瑪麗亞馮特拉普性格分析比較 193 高中英語“后進生”產(chǎn)生的原因以及補差方法研究 194 論建構主義理論下初中英語教師的課堂角色定位 195 《阿甘正傳》——美國傳統(tǒng)價值觀的回歸
196 Thackeray’s Ambivalent Attitude towards the Women in Vanity Fair 197 American Individualism and Its Reflection in the Film Erin Brockovich 198 永不凋落的玫瑰—從女性主義分析《紅字》中的海斯特 199 從主人公的悲劇命運看《推銷員之死》的現(xiàn)實意義 200 探析《憤怒的葡萄》中人性的力量
第二篇:從中西方征婚廣告看中西方語言與文化
從中西方征婚廣告看中西方語言與文化
[摘要]
中英文征婚廣告在很多方面都表現(xiàn)出較大的差異,比如叫法、分類和廣告用詞等,特別是用詞不同。而這些差異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國社會和英語國家社會在愛情觀、世界觀、文化、生活、思維等方面的不同。了解這些不同對研究東西方語言的發(fā)展以及中西方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有著重要而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
愛情觀
中英文征婚廣告 中西方語言 文化
正文:2010年,NBA球迷們都津津樂道一件事情,火箭隊的頭號球手麥迪在火箭對爵士的比賽中途突然退場,去醫(yī)院陪妻子生產(chǎn),致使火箭隊輸給了爵士隊。但是,沒有人指責麥迪,在美國,陪著老婆生孩子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在美國社會,主流的觀點永遠是家庭比工作重要,當工作和家庭發(fā)生嚴重沖突的時候,讓位的都會是工作。對NBA熟悉一點的朋友也都知道,只要NBA球隊中的球員因為家庭發(fā)生重大事情,諸如孩子出生、親人病重或者死亡等原因請假,即使是在打總決賽,球隊都會一律準假,毫無疑義。
但是,在中國的情況是怎么樣的呢?在中國,自古就有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偉大榜樣,主流思想宣揚的也是先國后家、先公后私的意識,違反者便會被認為是自私自利,缺乏高尚的道德情操。僅就體育圈來說,不要說老婆生產(chǎn)運動員仍然堅持在賽場奮戰(zhàn)的例子不勝枚舉,就是親人去世運動員忍住悲痛堅持比賽的也屢見不鮮。所以,不少中國的火箭球迷認為球隊形勢那么危急,身為頭號球星的麥迪應該竭力爭勝,率隊打完比賽,不應該一時兒女情長,不識大體。中西方愛情婚姻觀是不一樣的,從中西方的征婚廣告中就可以看出。而且,這其中還有更深刻、更久遠的文化影響。
一、比較中西方征婚廣告在語言上的不同
征婚廣告是征婚者在報紙、雜志或網(wǎng)絡等傳媒上自我推銷、尋求配偶的一種廣告形式。它的最直接目的是引起讀者對征婚者的注意和興趣,使征婚者印入讀者觀眾的記憶,并促使他們采取行動。社會學家們曾對此作過深入的研究,中文征婚廣告主要研究了中國中部城市武漢市發(fā)行量比較大的《武漢晚報》;英文廣告則主要研究了英國南部城市艾克賽特市影響力較大的“Express and Echo”。這兩種報紙發(fā)行時間均為2008年。比較結果顯示如下:
1.叫法。中文的征婚廣告,被安排在“××婚介”分類廣告里,明確說明是“婚介”。而英文的這類廣告沒有提到“婚”字,安排在“人對人”(People 2 People)欄里。
2.分類。雖然兩種廣告都分了四個部分,但分類標準卻不同。中文征婚廣告分為:未婚女、離異女、未婚男、離異男。英文廣告分為:女征男、男征女、男征男、女征女。
3.小標題。在這一方面,中英文廣告非常不同。每項英文征婚廣告都有一個小標題。例如,“不一樣的廚師”、“樂天派”、“帶給我陽光”,等等。這些標題中,有的描述自己的職業(yè),有的描述自己的性格,有的是對未來一種浪漫關系的渴望。比如,“不要錯過”、“趕快行動”,等等。而中文征婚廣告中沒有類似的小標題,每項都是直奔正題。
4.結構。在這一點上,中英文廣告沒有差異:先自我介紹,然后是擇偶要求?,F(xiàn)在特別舉兩個例子。如:中文征婚:某男,36歲,金融從業(yè)人員---“我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出生在一個溫馨,和睦的知識分子家庭,全日制名校本科畢業(yè),現(xiàn)在在一家金融機構工作,從小到大受到的是傳統(tǒng)中國式的文化教育,待人真誠,熱情,大度,有責任感.平時比較喜歡運動,沒有任何不良嗜好。而西方男士寫征婚廣告翻譯過來則大部分是這樣的:“我想我自己是個隨和的人,我喜歡跳舞、保持身體健康,享受我的工作和社交。我有許多亞洲的朋友,而且我更喜歡亞洲的女性。我希望她是一個有吸引力,有獨立的思想,并能與他人互動的人。我喜歡笑,喜歡一切充滿樂趣的事,如果你也是這樣那就太好了!我喜歡的女人被樂趣圍繞,這才是最好的生活。我總是愛講笑話,我希望你喜歡這樣的性格?!蔽覀兒苊黠@也可以看到用詞和表達的巨大差異。
5.自我介紹。東西方廣告自我介紹所用詞語選擇有非常大的不同。
職業(yè)與職務: 東西方征婚廣告在職業(yè)職務方面的介紹有很大的不同。
中文廣告中,征婚者全都提到了自己的職業(yè),比例達到了100%。這些職業(yè)有軍官、中學教師、市政府公務員、大學行政管理人員、政法工作者,等等。而職務的描述達到87%。
相比較,英文廣告中只有6例提到了職業(yè):廚師、助理護士、教師、音樂家、農(nóng)民、面包師。無論男女,沒有一例提到自己的職務。
外表(身高和相貌):中英文廣告征婚者大都介紹自己的外表。其中,對身高的介紹中文征婚者的比例達到了100%,而這個比例在英文中只占了37%。
中文廣告女性自我介紹外表用詞:尊貴高雅、冰清玉潔、靚麗脫俗、清秀端莊、清純可愛、良好的氣質(zhì)與修養(yǎng)、等等。
英文廣告女性自我描述外表用詞:身材嬌小、身材豐滿、有吸引力、淺黑色皮膚和頭發(fā)、紅褐色頭發(fā)、長發(fā)、卷發(fā)、深色皮膚、淡褐色眼睛、綠色眼睛,等等。中文廣告男性自我描述外表用詞:儒雅俊逸、風度翩翩、相貌英俊、高大英武,等等。英文廣告男性自我描述外表用詞:中等身材、體格健壯、長相一般、棕色眼睛、藍眼睛、金發(fā)、黑色短發(fā)、上唇留胡子、不留胡子,等等。
學歷:在中文廣告中,總共有95%介紹了自己的學歷。其中,他們會指出學歷有本科、大學本科、正規(guī)大學本科、名校本科、碩士和經(jīng)濟學碩士。英文廣告中無論男女沒有一例提到自己的學歷。
性格的描述:中文中無論男性女性都不太注重描述自己的性格,在用語方面也比較單調(diào)。與之相反,英文中性格描述用語非常豐富。其中,英文廣告中用的最多的詞是真誠和誠實;其次,是開朗和詼諧;再次,是幽默。
婚姻狀況:中文廣告事先就分了四個部分:未婚女、離異女、未婚男、離異男。所以可以說征婚者100%介紹了自己的婚姻狀況。在英文廣告中,只有很少明確說明了自己的婚姻狀況:單身母親、離異母親、單身父親。
經(jīng)濟狀況:
中文廣告中有1/3女性提到了自己的經(jīng)濟狀況:有住房;有私車;獨居兩室中文廣告中男性對經(jīng)濟狀況的描述達到了100%。用詞有:收入頗豐、住房兩套、有私車、豪華住宅自、購寫字樓、月薪3000,等等。英文廣告中男女只有1/5提到了有車有房,其它的再無提及。
興趣愛好:在興趣愛好方面,中英文廣告有很大的不同。中文中只有一位女性提到自己的興趣愛好:喜歡讀書旅游。男性中也只有一位說自己“愛好體育”。而英文中絕大多數(shù)(90%)的征婚者都提到了自己的興趣愛好。而且這些興趣愛好非常廣泛,其中包括瑜珈、社交、跳舞、藝術、文學、有氧運動等等。還有的說喜歡“做飯”“做義工”,等等。
擇偶要求:在這方面,中英文廣告也表現(xiàn)出很大不同。
年齡要求:中文廣告中,女性一般要求男性比自己年齡要大,而男性一般都要求對方比自己年齡要小,但兩種都沒有提到具體的年齡段限制,而是用較含糊的詞匯“40左右”或“50以內(nèi)”來說明。其他沒有作特殊說明的基本上都是要求對方“年齡相當”。
英文廣告中年齡要求比中文中更具體一些。全部都有具體的年齡數(shù)字段的描述,而且明確說明對方可以比自己年齡小,甚至可以比自己年輕8歲。
二、從中英文征婚廣告中淺談語言背后的文化
英國社會人類學家Malinowski說過,“語言深深地扎根于文化現(xiàn)實和該民族人民的習俗??生活之中,語言研究離不開這一寬泛的行為環(huán)境”。要想理解話語,歸根結底要懂得說話人的整個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他還從語言的功能角度指出,語言行為和人們社會行為一樣受制于社會文化。社會語言學家W.Labov也認為,“人們社會交往時,是在用語言來表達社會組織,扮演社會角色和社會地位的關系,建構共享的價值觀念和知識?!辈浑y看出,語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體的關系。語言依存于文化同時又反映文化,文化制約語言同時也依靠語言這個載體得以傳承下去。
1.中國文化是一種“求穩(wěn)文化”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中國人的。生活被“祖宗之法不可變”的精神所籠罩,包括家族、家庭、社會和國家乃至個人的社會地位、地域、社會關系等方面的穩(wěn)定?!皣荒懿环€(wěn)”,“家不能散”的觀念深深扎根于中國人的心目中。一切發(fā)展之大前提是家庭、家族和社會的穩(wěn)定。表現(xiàn)在婚姻觀中就是“執(zhí)子之手,與子攜老”。征婚,目的是為了結婚,不希望有其它的目的和變故,所以征婚者一般都道:“覓??相伴一生”或“尋??為伴/侶”。
英語國家文化(以美國為例)是一種“求變文化”。比如,在美國人的心目中,變化意味著打破常規(guī)和不斷創(chuàng)新,這樣社會才能進步。這種變化也表現(xiàn)在不同形態(tài)的流動方面,包括職業(yè)、社會地位、地域等多方面的流動。這種變化還體現(xiàn)在家庭危機和婚姻解體方面。西方國家居高不下的離婚率就說明了這一點。因此,他們大都說明尋找某人為了“友誼(friendship)”,如果相處得愉快,也許可以“再發(fā)展(possibly more)” ,還有的說是為了“一段浪漫愛情(for romance)”。只有少數(shù)人提到“建立正式關系(for lasting relationship)”,沒有一例提到“婚姻(for marriage)”。
2.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男性一直都是占主導地位。幾千年的中國社會占主流地位的一直是“男權文化”。因此,在婚姻觀上,中國人講究“郎才女貌”,這一點在中文征婚廣告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男性擇偶時大都對女性的外貌做要求。為了達到吸引男性的目的,女性在自我介紹時用了很多這樣的描寫外貌的詞:膚若凝脂、身材優(yōu)美、面如桃花等。而對自己的經(jīng)濟狀況、財產(chǎn)與事業(yè)成功與否卻很少提及。與之相反,女性尋找對象時多看重對方的能力和財力,所以,男性在描述自己外貌時所用詞匯遠不如女性豐富。說來說去還是這幾個:相貌儒雅、風度翩翩、高大英武等等。而男性在描寫自己的經(jīng)濟狀況、所擁有的財富以及自己的職業(yè)職務時卻非常詳細。為了證明自己的財力,很多男性這樣描述自己:三室一廳,收入頗豐,私車兩部,住房兩套,自購寫字樓,月薪5000,等等。
相對于中國社會而言,西方社會比較注重男女平等,特別在美國,崇尚人人平等,很少人以自己顯赫的家庭背景為榮,也很少人以自己貧寒出身為恥,因他們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國一句流行的諺語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當總統(tǒng)。(If working hard, even a cow boy can be President.)?!痹谶@樣的文化氛圍中,西方女性不必依靠自己的容貌和身材去找一個她可以依附的對象,男性也不必以自己的經(jīng)濟和地位來吸引女性的注意。因此,在英文廣告中女性很少描寫自己的美貌,男性則很少描寫自己的財力。
3.西方文化比較強調(diào)“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個人主義意味著自由發(fā)展,追求個性(individuality),而保持一致,順其自然則是個體人格喪失的表現(xiàn)。同時個人主義也意味著不依靠別人,而依靠自己取得成功。美國總統(tǒng)富蘭克林曾說,“自助者天助(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彼?,英文征婚者擇偶時無論男女都更多地考慮對方的興趣愛好、性格魅力、社會交往以及享受生活等。在自我介紹時,他們描述最多最詳細的也是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這些興趣和愛好五花八門,什么都有,相比之下中文中介紹自己興趣愛好的則屈指可數(shù)。
4.中國文化是一種“世俗文化”,注重倫理親情,執(zhí)著世間生活,因此中國文化求實用,注重實際生活,因而提出很多物質(zhì)條件的標準;英文重浪漫,因而比較注重非物質(zhì)的標準。再者,中國文化是一種“面子文化”,所以征婚者大都強調(diào)自己的優(yōu)點,很少提及自己的缺點。對于“農(nóng)民”、“廚師”、“面包師”這樣的職業(yè),英文征婚者可以大方地寫出來,而中文征婚者則不會。
5.西方人屬精確性思維,中國人則屬于模糊性思維。比如,在描述對應征者的年齡要求時,中文用了很多“以內(nèi)”和“左右”這類模糊詞語,而英文則都是用比較精確的數(shù)字來表示。
6.崇尚“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和“從一而終”的中國人盡管現(xiàn)在的思想觀念已經(jīng)比以前開放和進步了不少,但總體上來說還會受封建思想殘余的影響,對于離婚人士尤其是女士會“另眼相看”。所以,在中文征婚廣告中,特意把未婚人士和離婚人士分開來介紹。而在英文廣告中出現(xiàn)的“同性征婚”現(xiàn)象或許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都不會在中國公開發(fā)行的報紙上出現(xiàn)。
五、結語
語言與文化不可分割,本文從多個方面對中英文的征婚廣告語言進行了對比,讓我們看到了中西方愛情觀的不同,同時,進一步揭示了隱藏在兩種語言背后的文化。雖然只是報紙上的寥寥數(shù)語,蘊涵的文化之多卻令人驚嘆。在跨文化交際日益頻繁的今天,中國和國際社會尤其是英語國家的交流也越來越多。作為英語學習和研究工作者,我們不僅要對廣博豐富的中國文化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同時還應了解英美人的文化心理、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等等,盡可能多地吸收源語言的文化信息,并適時適地向源語言社會介紹我們自己的文化,為兩個社會之間的跨文化交流架起友好的橋梁。
參考文獻:[1]Samovar,A.L.,Porter, R.A.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2]陳文娟,李毅文.中英文征婚廣告語篇結構及語言特點分析[J].武漢理工學報,2007,(3):300-402.[3]胡明揚.語言學概論[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0.[4]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5]李平.中國文化概淪[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9.[6]零宏惠.中英征婚廣告語體特征對比分析[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5,(1):176-179.[7]張宜民.語言視角下的征婚廣告[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6,(2):134-137. [8]鄒光椿.“征婚語言”的對比[J].修辭學習,2003,(3):13.
第三篇:從飲食文化看中西方價值觀的差異
從飲食文化看中西方價值觀的差異
摘要:飲食文化在民族文化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它與我們的物質(zhì)生活和精神生活息息相關。任何一個民族的飲食文化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這個民族的生存環(huán)境、歷史文化以及價值取向。由于地域環(huán)境的不同,中西方有著天然不同的飲食文化,而不同的飲食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中西方不同的價值觀。
關鍵字:飲食文化 中西方 差異 價值觀
眾所周知,中華民族是在黃土地上崛起的民族,千百年來,翻騰的黃河和肥沃的土地供養(yǎng)了億萬炎黃子孫,在悠悠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在耕種和捕獵中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飲食文化,并在一代代人的學習和傳承中將其保留并發(fā)展了下來。飲食文化是構成中國人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是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標志。然而,在距離神州大地千萬里之遠的西方世界卻有著截然不同的飲食文化和傳統(tǒng)。由于地理和氣候等自然條件的不同,西方人在歷史發(fā)展中逐漸成為主要是以放牧、打獵為主的游牧民族。這就決定了他們的飲食結構中以動物性食品為主,這一點從根本上與中國人以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纖維性食物為主的飲食結構完全不同。而這些飲食文化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兩種不同的中西方文明,由此也形成了不同的中西方的價值觀。
飲食由于地域特征、氣侯環(huán)境、風俗習慣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會出現(xiàn)在食材、口味、烹飪方法、飲食習慣上的一定程度的差異。也正是有了這些差異,飲食具有了強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造就了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而這種差異來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中國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為本”。
不同的飲食文化孕育了不同的思想與觀念,而不同的思想與觀念又在潛移默化中造就了不同的價值觀。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總體可以從飲食觀念、飲食結構、飲食禮儀和飲食方式這四個方面來討論,并通過這四方面的論述來闡明中西方價值觀的不同點。
首先,從飲食觀念上來看,在中國傳統(tǒng)的飲食文化中,中國菜肴極其重視“味”,其次才是“色”與“香”。所以中國的廚師都善于應用各種調(diào)味料,對菜肴的味道的把握有著極高的水平和自我要求。這一特點在川菜和湘菜這兩個菜系中尤為突出。對比注重“味”的中國飲食,西方的飲食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西方人喜好小而精。對于烹飪食物,營養(yǎng)性和美味性就是他們的出發(fā)點和目的地。他們?nèi)﹂_發(fā)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狀態(tài)下的營養(yǎng)差異,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為有營養(yǎng)。而在中國的飲食文化中,對“味”的追求往往大于對“營養(yǎng)”的追求,飲食的美性追求顯然壓倒了理性——從餐桌上各式各樣的菜色中就不難看出。這種價值理念的差別形成了中餐過分注重飯菜色、香、味的特點,而西方人則自始至終堅持著從營養(yǎng)角度出發(fā),輕視飯菜的其他功能。
從中餐追求“味”和西餐重視“營養(yǎng)”這一差異可以看出,中國的飲食文化蘊含的更多的是對美和愉悅的追求,這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價值觀中對美性的向往。而西方飲食文化則從理性出發(fā),堅持食物的營養(yǎng)大于一切,偏愛食物的原汁原味,這充分表現(xiàn)出西方人價值觀中愛科學、重理性的精神。
其次,從飲食結構上看,中國作為擁有5000多年歷史的農(nóng)業(yè)大國,國土疆域遼闊,物產(chǎn)豐富,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我們的飲食來源豐富。但也正因為地域廣闊,不同地域之間有著不同的飲食結構,但總體來說,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纖維性食物還是占據(jù)了中國傳統(tǒng)飲食結構的大部分,這一點不論在南方還是北方都是相同的。在中國古老而漫長的歷史中,谷物作為主食滋養(yǎng)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而作為受贈者的我們,也對這種谷物產(chǎn)生天然的感情。正是這種對大自然饋贈的感恩之情使得“天人合一”的傳統(tǒng)思想在古老的中國一直經(jīng)久不衰。在這種思想的熏陶下,從古至今,大多數(shù)中國人都向往和平、無爭和安定的生活,這種情感也逐漸在中國人的傳統(tǒng)價值觀中扎根下來,并根深蒂固,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鮮明特點。英國哲學家羅素曾經(jīng)說過:“中國人統(tǒng)治別人的欲望明顯要比白人弱的多,如果世界上有驕傲到不肯打仗民族,那么這個民族一定是中國。中國人天生的態(tài)度就是寬容和友好,以禮待人并希望得到回報?!边@種通過飲食文化衍生出來的對“天人合一”境界的向往及推崇使得中國人天生就有著與人友好的價值觀和處世態(tài)度,這也是中華文明的立世的旗幟。然而,在西方世界,由于自然氣候等地理條件的不同,西方人在歷史演進中產(chǎn)生了不同于中國農(nóng)耕文明的產(chǎn)物:游牧文明和海洋文明。前者使得人們在飲食結構中更偏向于動物性食品為主,后者則在一定程度上培養(yǎng)了西方人探險與征服自然的性格特點。這兩種文明可以說直接影響了西方人的飲食結構。在西方人的餐桌上,最常見的是牛奶面包和肉類食物,他們對動物性食品的依賴如同中國人離不開五谷雜糧一樣。然而這種飲食結構上對動物性食品的高程度依賴使得西方人不得不在需求得不到滿足時為了生存再去尋找資源的根源所在。而這便激發(fā)了西方人傳統(tǒng)價值觀里征服自然的思想。西方人認為人高于自然,人可以通過學習和創(chuàng)造改變自然,從而獲得人類生存發(fā)展的必需品。這種從飲食文化里反射出來的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思想在西方人的價值觀里隨著歷史發(fā)展而逐漸根深蒂固,成為西方文明的鮮明旗幟。
從飲食結構的差異比較中我們可以看到東西方的價值觀不同,前者是與谷物為伴,主張人與自然的“天人合一”,后者則是崇尚食肉者的競爭文化,宣揚征服自然的精神。
再次,從飲食方式上看,由于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飲食方式也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中西方飲食方式的差異主要在于不同餐具的使用。
很明顯,選擇不同的餐具絕不是出于偶然,而是中西方不同價值取向的反映。根據(jù)克拉克洪的觀點,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有三種不同的文化取向:(1)認為人類屈服于自然;(2)認為人是自然固有的一部分;(3)人類凌駕于自然之上。中國人使用筷子,西方人使用刀叉,這是眾所周知的。在中國,使用筷子的人們因為沒有刺、戳的不文雅行為而顯得比較優(yōu)雅、有教養(yǎng),他們對待食物的態(tài)度也顯得文雅、溫和。著名的法國文學批評家羅蘭·巴特曾經(jīng)談到筷子的使用,他說,筷子不像刀叉被用來切、刺或戳食物,因此食物不再是人類暴力下的犧牲品而變成了人們通過筷子和諧傳遞的物質(zhì)。事實上,在這種意義上,筷子已經(jīng)成為人與食物之間文雅的媒介,而且它反映了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的關系。從中國飲食文化中的筷子我們便可以知道中國是奉行第二種價值取向的國家。在這種價值取向下,中國人行事時力求與自然平衡,盡量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強烈反對并盡量避免攻擊或侵略。
克拉克洪的第三種價值取向在許多西方國家得以體現(xiàn),在這些國家,人們相信自然界是要被人類控制、馴化和征服的。由于生態(tài)或歷史的原因,許多西方國家的祖先靠打獵為生。肉就成了人們的基本食物來源并逐漸成為了人們的主要食物。為了在嚴峻、惡劣的環(huán)境中生存,人們必須擅長狩獵即使用如刀、叉、劍、矛等武器與動物搏斗或殺死動物,這就導致了他們侵略與冒險的性情。與筷子相比,刀叉代表著暴力、殘忍和對食物的毫不掩飾的毀壞。事實上,西方國家的飲食方式體現(xiàn)的是人類對自然界的征服。
從對餐具的不同選擇可以折射出兩種文明的不同價值觀,即中華文明的重和諧尚儒雅的傳統(tǒng)和西方文明的冒險與征服的精神。
Abstract: It is a fact that the diet culture play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our national culture for the reason that it influences both our material and spiritual life.To some extent,the diet culture can reflect the survival environment,history and values of a nation.Due to so many differences exist in diet cultur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world,their values are very different form each other.Key words: diet cultur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culture differences values 參考文獻:
杜莉.《中西飲食文化比較》 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英)羅伯茨(Roberts,J.A.G.).《東食西漸:西方人眼中的中國飲食文化》
當代中國出版社 2008
《中外飲食文化》 隗靜秋
經(jīng)濟管理出版社 2010
《筷子、手指和刀叉——從飲食習慣看文化差異》 蔡德貴 世界知識出版社
2009 《西方飲食文化》 杜莉 孫俊秀 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 2006
第四篇:從中西方傳統(tǒng)文化的差異,淺談如何提高中西方傳統(tǒng)文化的交流
從中西方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文化差異,淺談
如何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學院:會計學院
班級:
學號:
姓名:周曉燕
09B 09081B30
近些年來,隨著改革開放,外國的很多傳統(tǒng)節(jié)日慢慢融入我們的生活,如情人節(jié)、圣誕節(jié)、愚人節(jié)等等。同時,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如春節(jié)、端午節(jié)等,也流傳到西方國家。通過對東西方傳統(tǒng)節(jié)日的認識了解,有利于我們更深入的了解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與交融。世界是斑斕多彩的,對世界文化的描述也同樣如此。這不僅僅是因為國家,民族具有不同的特性,其文化也是各具特色;也因為同一個文化現(xiàn)象,如果選擇的觀察視角不同,也會看到不同的內(nèi)容,得出不同的結論。本文將從東西方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看中西文化的差異與交融。凡是有人類聚居的地方都有各自的風俗習慣,中外古今都不例外。節(jié)日活動則是這種風俗習慣的集中體現(xiàn)和重要組成部分,節(jié)日是指一年中被賦予特殊社會文化意義并穿插于日常之間的日子,是人們豐富多彩生活的集中展現(xiàn),是各地區(qū)、民族、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宗教等的總結和延伸。
從傳統(tǒng)節(jié)日的起源上看中西文化差異從中西傳統(tǒng)節(jié)日的起源,可以看出中西文化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傳統(tǒng)節(jié)日遵循著從起源,形成到衰亡這個自然規(guī)律。由于各國有著不同的國情,其傳統(tǒng)節(jié)日的起源和形成也存在很大的差別。中國的主要傳統(tǒng)節(jié)日都是由歲時節(jié)令轉換而來的,具有濃厚的農(nóng)業(yè)色彩,而西方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的起源都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中國的主要傳統(tǒng)節(jié)日都是由歲時節(jié)令轉換而來的,具有濃厚的農(nóng)業(yè)色彩。中國長期以來處于封建自給自足的農(nóng)業(yè)社會和自然經(jīng)濟中,其傳統(tǒng)節(jié)日具有濃厚的農(nóng)業(yè)色彩,包含了農(nóng)耕文明的社會特征,主要是從歲時節(jié)令轉換而來的。我國古代長期以農(nóng)為本,在生產(chǎn)力和農(nóng)業(yè)技術不發(fā)達的情況下,十分重視氣候?qū)r(nóng)作物的影響。中國的封建社會綿延上千年,“男耕女織”的農(nóng)耕生活方式源遠流長,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狀況,農(nóng)作物生長情況一直是 老百姓心理情緒的“晴雨表”。因此,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慶活動都是依照農(nóng)歷上的節(jié)令產(chǎn)生的,人們通過豐收農(nóng)閑時的這些歡慶活動,祭祀日月星辰,慶祝五谷豐登,祈求來年風調(diào)雨順。在春種,夏長,秋收,冬藏的過程中認識了自然時序的復雜規(guī)律,總結出四時,二十四節(jié)氣,形成了以節(jié)日為主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勤勞的中國人民為了更好地生存,必須大力發(fā)展農(nóng)業(yè),而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離不開天氣的關照。古人云“春雨貴如油”,“清明忙種麥,谷雨種大田”。在古代,春節(jié)、清明節(jié)(古代稱三月節(jié))等都是重要的農(nóng)事節(jié)日。由此可見,由于中國長期處于封建統(tǒng)治的自給自足的農(nóng)業(yè)社會和自然經(jīng)濟之中,所以傳統(tǒng)節(jié)日當然不可避免地保持其農(nóng)業(yè)色彩。中國的主要傳統(tǒng)節(jié)日,都跟中國作為農(nóng)業(yè)社會所厲行的歷法和中國歷法中所規(guī)定的節(jié)氣密切相關,具有濃厚的農(nóng)業(yè)色彩。西方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的起源與中國的相比都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西方文化由于長久受基督教的影響,其傳統(tǒng)節(jié)日起源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如情人節(jié)(紀念名叫瓦丁的基督教殉難者),復活(基督教紀念耶穌復活),萬圣節(jié)(紀念教會所有圣人),圣誕節(jié)(基督教紀念耶穌誕生),這些節(jié)
日的起源大多與宗教有關系。當然,西方節(jié)日中也有和農(nóng)業(yè)有關的節(jié)日,但他們以農(nóng)業(yè)為主的節(jié)日的歷史不如中國漫長。在西方,人類社會早期的節(jié)慶活動也具有企盼豐收的性質(zhì)。后來,由于基督教等宗教的興起和普及,由于工業(yè)社會商品經(jīng)濟取代了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敬奉土地乞求豐收的傳統(tǒng)節(jié)慶習俗逐漸被人們淡忘,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宗教意識衍生出來的節(jié)日。西方國家,最初多以畜牧業(yè)為主,盡管后來農(nóng)、工、商都有較大發(fā)展,但農(nóng)業(yè)大多沒有成為立國之本,因此人們對季節(jié)氣候的重視程度不及中國,他們最注重的是基督教。同時西方國家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在起源時期就帶有的宗教色彩,并在后來的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得以強化。
從傳統(tǒng)節(jié)日習俗看中西文化差異日習俗則是在節(jié)日里出現(xiàn)的風俗習慣和慶祝方式。每個節(jié)日都有自己的一些獨特的慶祝活動,這一點中西方都相同。但中西方的節(jié)日風俗卻有著很大的不同,從中亦能發(fā)現(xiàn)中西文化的差異。中國與西方國家在節(jié)日習俗上有著一個很明顯的差異,那就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習俗主要以吃喝飲食為主題,而西方國家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習俗則主要以玩樂為主題。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習俗主要以吃喝飲食為主題,并且以家庭為單位。中國講究飲食,體現(xiàn)了“民以食為天”的文化傳統(tǒng)。中國飲食文化的民族特色在于,飲食文化不僅僅是關于飲食本身的文明成果,而且內(nèi)化為一種具有信仰,禁忌等文化意義的民族心理,成為文化的隱喻象征符號體系。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都以具有文化意蘊的飲食風俗:如清明節(jié)的冷食與雄黃酒,中秋節(jié)的月餅,重陽節(jié)的重陽糕與菊花酒,端午節(jié)的粽子等等。這些都可以看出,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主要以吃喝飲食為主題。" 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基本是封建社會時期形成的,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會的痕跡: 等級制、家族式,節(jié)日無不以家族內(nèi)部活動為中心。西方國家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習俗主要以玩樂為主題。西方人對生命的追求是以健康快樂為目的,除必須的飲食營養(yǎng)外,更主要的是通過宗教和娛樂活動來實現(xiàn),認為人生來有原罪,必須通過信仰上帝,參加宗教儀式和不斷懺悔等才能贖罪,從而得到行令凈化和快樂,因此西方的節(jié)日習俗不僅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而且注重宗教儀式后的一種身心季解脫式的愉悅和快樂。如西方最重視的圣誕節(jié),每年的圣誕前夕,各教派的教堂都要舉行禮拜儀式,由教堂的圣詩班為大家演唱頌詩。許多家庭也有在圣誕節(jié)前夕進行祈禱,齊唱頌歌的習俗。人們在圣誕之日匯集在廣場,圍著拜訪在那里的高大圣誕樹齊唱頌歌等活動。還有熱鬧非凡的圣誕晚會。另一個能充分展示和反映西方節(jié)慶文化精神的節(jié)日便是愚人節(jié)。愚人節(jié)又稱“萬愚節(jié)”,也是一個著名的西方傳統(tǒng)節(jié)日。按照傳統(tǒng),在愚人節(jié)里,什么人都可以取笑別人,也可以被別人取笑,甚至有的玩笑簡直就是惡作劇。在復活節(jié)期間,倫敦要舉行盛大的化裝游行;感 恩節(jié)期間,美國的鄉(xiāng)村市鎮(zhèn)舉辦規(guī)模龐大的化裝游行、戲劇表演和體育比賽等等。西方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習俗都表明了西方的節(jié)日文化主要以玩樂為主題。同時,西方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更多的是表現(xiàn)出人們的互動性,集體性和狂歡性,以自我為中心,崇尚個性張揚。這與中國節(jié)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體現(xiàn)了西方文化的群體性,反映了人們渴望互相交流,群體參與的愿望,體現(xiàn)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現(xiàn)自我的特點。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中西民族在這種傳統(tǒng)節(jié)日中表現(xiàn)出來的文化差異:中國講究飲食,體現(xiàn)了“民以食為天”的文化傳統(tǒng);西方則偏好交往,具有游牧文化的遺風和商業(yè)文明的特色。
通過以上對中西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對比,可以看到兩者源自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和文化背景,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但兩者并非“井水不犯河水”,而是有著諸多的天然相通之處。中西節(jié)日作為民族文化的載體,曾經(jīng)且還在繼續(xù)發(fā)揮著傳承文化的積極作用。具體看來,中西節(jié)日所不約而同地傳承負載的文化內(nèi)涵,主要圍繞著兩個方面。首先,就是兩種節(jié)日文化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熱愛之情。如西方的圣誕節(jié)中,人們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圣誕快樂”;而在中國的春節(jié)中,人們則見面就是“福祿壽禧”的祝詞。其次,就是傳承尊老愛幼,景仰歷史人物以及忠于愛情的文明薪火。中國有敬老節(jié)重陽節(jié),而西方亦有父親節(jié),母親節(jié);西方有為忠于愛情的人們設立的情人節(jié),而中國有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七夕節(jié)。正因為兩者之間的這些天然相同之處,當今時代中西經(jīng)濟,文化交流日趨頻繁之際,兩種節(jié)日文化互相滲透,彼此影響,就有了一個堅實的基礎和可靠的前提。近些年,國人尤其是年輕一代越來越重視洋節(jié),特別是圣誕節(jié),而對本土的節(jié)日特別是春節(jié)的興趣有所淡化,這當然與商家不放過任何賺錢機會,大肆炒作有關,更與年輕人追求時髦有密切聯(lián)系。但從根本來說則反映了我國通過對外開放,正在日益融入國際社會,這應該說是一種進步的表現(xiàn),無可厚非。在中國人尤其年輕人逐步淡化春節(jié)的同時,國外對春節(jié)的好感和興趣卻日益濃厚。現(xiàn)在世界各地正越來越接納中國的春節(jié),這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全球化特征正越來越明顯。在經(jīng)濟全球化步伐加快的今天,中國不能閉關鎖國,在發(fā)揚光大自己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也要汲取西方文化中的精華部分為我所用。目前,中國經(jīng)濟社會迅速發(fā)展,中西方經(jīng)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中國傳統(tǒng)文化開始走出國門,向世界展示其獨特的魅力,中國老百姓也開始了解西方文化的迷人之處。中西方的文化互相滲透,相互融合,這是兩種文化緊跟時代潮流,永葆生命活力的一大福音。透過上述的分析比較可以看到,中西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存在著其起源及習俗等方面的差異性。而在兩種文化的交流中,它們彼此滲透彼此交融。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擁有著多彩的傳統(tǒng)文化。然而在當今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只有不斷增強綜合國力,包括增強文化競爭力,保持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生命力,才能融入國際社會,又穩(wěn)住陣腳,從而立于不敗之地。
第五篇:從食品成分看中西方飲食結構的差異
從食品成分看中西方飲食結構的差異
人體為了維持正常的活動,需要的營養(yǎng)素很多,但概括起來可分為蛋白質(zhì)、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zhì)、膳食纖維和水,據(jù)一些科技人員研究,許多危害人體健康的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病、癌癥等等都和目前人們飲食品種單純有關,世界上營養(yǎng)不足的人仍有15% 左右[1] 而且,我們先人提出營養(yǎng)二字的涵義,實在和國外一些國家所用的 Nutrition 一詞不完全一致,西方的這一名詞指的是以滋養(yǎng)、養(yǎng)料的涵義為主,沒有明確包含有中國古代的“營”字,“營”者謀取營運也,中醫(yī)的營、衛(wèi)、氣、血之一也。
1.中餐的營養(yǎng)成分 中國居民傳統(tǒng)膳食是以谷類事物為主要能量來源[2],它所提供的熱量約占膳食總熱量的75%,所提供的蛋白質(zhì)約占蛋白質(zhì)總量的66% 而動物性食品所提供的熱量約占8%,所提供的蛋白質(zhì)約占11%。這樣的膳食結構在營養(yǎng)學上稱為高谷類膳食,它含有一定數(shù)量的蔬菜、水果,但由于中國居民傳統(tǒng)的烹飪技術及對口味的要求,許多蔬菜在洗、切、煮等過程中有大量有益于人體健康的健康物質(zhì)被剔除了。由于谷類食物蛋白質(zhì)含量不高,其氨基酸組成又不完善,這類膳食提供的蛋白質(zhì)不僅表現(xiàn)為數(shù)量不足,其生理價值也較低,鈣的攝入量不足以及鐵、鋅等微量元素的利用率低,維生素含量不足也是這類膳食普遍存在的問題。
隨著膳食結構的調(diào)整,糧食消費量逐年下降,而動物性食物消費量則呈上升趨勢[3]。但是,根據(jù)1992年全國營養(yǎng)調(diào)查的結果,在一些比較富裕的家庭中,動物性食物的消費量已經(jīng)超過了谷類的消費量。這種“西方化”或“富裕型”的膳食提供的能量和脂肪過高,而膳食纖維過低,對一些慢性病的預防不利。為了改善傳統(tǒng)膳食結構中存在的不足,中國營養(yǎng)學會與中國預防醫(yī)學科學院營養(yǎng)與食品衛(wèi)生研究所組成了專家委員會,根據(jù)《中國居民膳食指南》[4]結合中國居民的膳食結構特點,設計出了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5]。平衡膳食寶塔提出了一個營養(yǎng)上比較理想的膳食模式,它所建議的食物量,特別是奶類和豆類的量可能與大多數(shù)人當前的實際膳食還有一定的距離,對某些貧困地區(qū)來講可能距離還很遠,但為了改善中國居民的膳食營養(yǎng)狀況,這是不可缺的,應把它看作是一個奮斗目標,努力爭取,逐步達到。
2.西餐的營養(yǎng)成分構成 當前發(fā)達國家上行的是過盛行膳食,以肉類物質(zhì)為主要能量來源,其特點是含能量密集過多,富于油脂和食糖而缺少復合碳水化合物。雖然營養(yǎng)素供給不足,會導致營養(yǎng)不足,出現(xiàn)多種營養(yǎng)缺乏癥,但如果營養(yǎng)攝入過多,則會引起營養(yǎng)攝入過剩,這不僅加重了消化器官的負擔,引起胃的疾病,同時這也是肥胖病、心血管病與糖尿病的根源,同樣不利于身體健康。西方國家目前也認識到了這一問題,因此普遍推薦中國的膳食結構。
值得一提的是,在“吃什么?怎樣吃?”的問題上,中西方由于各方面的不同,得出的結果也不相同,中國人在飲食上更注重口味上的要求,而西方人更注重營養(yǎng)的搭配。
可見,合理飲食,平衡營養(yǎng)是保障人體健康的關鍵。中餐風味與西餐風味的比較 菜肴之美,當以味論,而味首在本味.個國家的民族食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該國家民族的某些特色,比如德國菜肴實惠,富有家庭便餐風味,就表現(xiàn)了德意志民族的樸實性格和務實精神。
中西方由于社會背景,文化背景等的不同,對于食物在口味上的要求也不一樣。綜上所述,“吃”作為人生的頭等大事,在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的今天,不能停留在“吃飽”上,而應該考慮怎樣“吃”才能吃得有營養(yǎng),另外隨著中西文化的不斷交流,世界各地的風味美食也將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