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儒學是中國的國學
儒學是中國的國學,儒家思想是中華文化的起源與精髓,從“儒”這個漢字理解,“儒”就是人旁加一個需字,告訴我們的是一個淺顯的道理,那就是要做人們需要的人,這才不會枉度人生,這才不無愧于此生.讓孩子們從小開始學習中國的儒家文化,我看起碼有以下十大好處:
一、可以讓孩子知道中華文化的起源及發(fā)展歷程?,F(xiàn)在很多孩子并不了解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起源和發(fā)展歷程,以及對世界文化的影響和推動作用,即便是教師,也有許多人講不清道不明其中道理,因此,理直氣壯地而不是懷疑或者否定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社會管理者的當務之急,這事關下一代的孩子們是否能夠重視和深知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來龍去脈源遠流長,記得祖宗,記得自己的出身。
二、可以讓孩子明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儒學講的是成就自己,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要求的是從自己做起,從眼下細小的事情做起,著手于把自己的事業(yè)做的最好最佳。同時,回家后要孝順父母愛護子女,在社會上要忠于朋友忠于職守忠于國家,最終應該成為企業(yè)精英和國家棟梁。因此,讓我們的孩子知道這些道理應該是事關重大。
三、可以讓孩子了解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儒家思想。加強對祖國下一代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已經(jīng)是迫在眉睫的事情,而文化大**后出生的現(xiàn)在已經(jīng)社會主流的人,對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也是一知半解,或者只是了解到冰山一角,隨著貨真價實的文化大師相繼去世,中國幾千年傳承的儒家思想就存在失傳的危險,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搶救性的保護并讓下一代能夠繼續(xù)傳承。
四、可以讓孩子學會感恩圖報和孝順父母的規(guī)矩。教育的根本就是要讓受教育者知道做人的基本道理,而這個“教”字,是由“孝”和“文”字組成,說明了中國的教育就是從“孝”文化入手,讓下一代知道怎樣去感恩圖報和孝順父母。每個家庭成員都能夠養(yǎng)成在家自覺孝順父母,真誠關懷子女,在外努力工作,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這也是整個社會目前已經(jīng)出現(xiàn)并迫切需要解決的80后孩子中出現(xiàn)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斷層問題。
五、可以讓孩子從小系統(tǒng)受教和熏陶于民族尊嚴。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不斷深入,國外的優(yōu)秀文化和糟粕文化同時進入中國并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形成了強烈的沖擊,我們不反對國外先進的文化理念,但應該提防糟粕文化對我們那些尚未形成傳統(tǒng)文化理念的下一代的沖擊。
六、可以讓孩子意識到中國偉大和中國人的自豪。這從很多知名人士熱衷于更改國籍的現(xiàn)象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國存在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缺失,一個連自己國家都不要不愛的人,怎么能夠指望他會為生他養(yǎng)他的祖國盡忠盡孝?因此,要讓我們的孩子從小接受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讓他們知道中華民族的偉大和一個人中國人的自豪,同時,也要讓他們知道祖宗傳承的東西是不能輕易更改的,尤其是換祖宗的事情是可恥的,要守住自己一個中國人對祖國應有的承諾。
七、可以讓孩子更加理解父母的期望與文化傳承。現(xiàn)在,獨生子女的一代逐漸進入社會并將成為社會建設的主流,而這些生在蜜罐里,長大糖水中的孩子,盡享著長輩們的無限寵愛,他們吃著肯德基麥當勞,玩著電子游戲,而對于父母和社會的期待卻理解甚少,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更是一無所知。因此,讓我們的孩子了解并掌握中華傳統(tǒng)文化,成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者,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也是必須要履行的義務。
八、可以讓孩子繼承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優(yōu)秀精髓。幫助下一代的孩子們正確區(qū)分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髓與糟粕,可以讓他們提高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鑒別能力。然而,要讓他們能夠增強和提高鑒賞能力,首先應該讓他們了解并掌握中華民族儒家文化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識,逐漸讓他們了解儒家文化代表的國學的深奧內(nèi)涵,從而讓他們能夠具備繼承和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能力。
九、可以讓孩子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氣質(zhì)和潛能。學以致用是我們學習中華儒家文化的根本目的,而儒家思想的深入人心也可以修復逐漸遭到損毀的淳樸民心,可以讓日益跑偏的價值取向逐漸回歸正常軌跡,同時,社會減少罪惡,減少偷盜,減少貪婪,還可以讓善良之心重新播種在民眾的心里。
十、可以讓孩子忠于國家努力成就民族偉大復興。如果我們的下一代能夠系統(tǒng)的學習儒家文化,就可以在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傳承等方面發(fā)揚光大,就可以逐漸恢復中華民族子孫身上特有的那種中國氣質(zhì),就可以修復因文化大**而遭到毀滅性破壞的傳統(tǒng)文化,就可以采用中華民族傳統(tǒng)精髓的價值觀塑造勤勞的中國人,牢記祖宗教誨,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努力奮斗,把中國建設成為儒家文化濃厚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強國。
中國人如果不再系統(tǒng)地學習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儒家理論、儒家文化、儒家知識,就有可能被逐漸西化,就有可能喪失中國傳統(tǒng)的價值觀念,因此,中華民族的精髓就有面臨失傳的可能,這不是危言聳聽,是現(xiàn)實地擺在我們面前地急需解決的棘手問題。
第二篇:儒學精華,國學經(jīng)典
儒學精華,國學經(jīng)典
--“四書五經(jīng)”簡介與名言名句集錦
四書為儒家經(jīng)典,南宋學者朱熹將《禮記》中《大學》、《中庸》兩篇拿出來單獨成書,和《論語》、《孟子》合為四書。據(jù)稱它們分別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參、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稱為《四子書》(也稱《四子》),簡稱為《四書》。之后各朝皆以《四書》列為科舉考試范圍,因而造就《四書》獨特的地位。甚至宋朝以后 《四書》已凌駕《五經(jīng)》的地位。
五經(jīng)是儒家作為研究基礎的古代五本經(jīng)典書籍的合稱,相傳它們都經(jīng)過儒家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編輯或修改。儒家本來有六經(jīng),它們是《詩經(jīng)》、《尚書》、《儀禮》、《樂經(jīng)》、《周易》和《春秋》。
秦始皇“焚書坑儒”,據(jù)說經(jīng)秦火一炬,《樂經(jīng)》從此失傳,東漢在此基礎上加上《論語》、《孝經(jīng)》,共七經(jīng);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 傳》,《春秋谷梁傳》、《爾雅》,共十二經(jīng);宋時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經(jīng)注疏》傳世?!笆?jīng)”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傳統(tǒng)觀念而言,《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jīng)”,《左傳》、《公羊傳》、《谷梁傳》屬于《春秋經(jīng)》之“傳”,《禮記》、《孝經(jīng)》、《論語》、《孟子》均為 “記”,《爾雅》則是漢代經(jīng)師的訓詁之作。后來的五經(jīng)是指:《周易》、《尚書》、《詩經(jīng)》、《禮記》、《左傳》。
“五經(jīng)”指《詩經(jīng)》《尚書》《禮記》《易經(jīng)》《春秋》五部?!对娊?jīng)》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收錄周代詩歌305篇。原稱“詩”或“詩三百”,漢代儒生始稱《詩經(jīng)》?,F(xiàn)存的《詩經(jīng)》是漢朝毛亨所傳下來的,所以又叫“毛詩”。
***——***四書五經(jīng)***——***國學經(jīng)典***——***哲者智慧***——***
《大學》
《大學》原為《禮記》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顥、程頤兄弟把它從《禮記》中抽出,編次章句。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注釋,稱為 《四書》,從此《大學》成為儒家經(jīng)典。朱熹把《大學》重新編排整理,分為“經(jīng)”一章,“傳”十章。經(jīng)一章提出了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三條綱領,又提出了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 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條目。八個條目是實現(xiàn)三條綱領的途徑。十章分別解釋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誠 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名言名句:
1.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第一章)
2.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 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齊家,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第二章)
3.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齊家,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第二章)
4. 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第三章)
5.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第三章)6.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第三章)
7. 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第三章)8. 君子有諸已而后求諸人,無諸已而后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第十一章)
9.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第十二章)
10. 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第十四章)
11. 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第十六章)12. 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第十六章)
13.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第十七章)
***——***四書五經(jīng)***——***國學經(jīng)典***——***哲者智慧***——***
《中庸》
《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舊說《中庸》是子思所作。其實是秦漢時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論著。
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惡的人的本性。從人性來講,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實質(zhì)上用現(xiàn)代文字表述就是“臨界點”,這就是難以把握的“中庸之道”。人性的不善也不惡的本性,從臨界點向上就是道;向下就是非道。向上就是善;向下就是惡。
名言名句:
1、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第一章)
2、隱惡而揚善,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於民。(第六章)
3、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於民。(第六章)
4、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第二十章)
5、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第二十一章)
6、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第二十二章)
***——***四書五經(jīng)***——***國學經(jīng)典***——***哲者智慧***——***
《論語》
《論語》是儒家學 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 念及教育原則等。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論語》以記言為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經(jīng)典語句,箴言,“論語”即是論纂(先師孔子的)語言?!墩撜Z》成于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兄弟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稱為孔二,春秋后期魯國人,漢族。公元前551年9月 28日(夏歷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魯國陬邑昌平鄉(xiāng)(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魯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nóng)歷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歲,葬于曲阜 城北泗水南岸(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名言名句: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學而》 貧而無諂,富貴無驕。(學而)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君子務本。(學而)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稙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君子周而不比(勾結),小人比而不周。(為政)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栋速?/p>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独锶省?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里仁)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里仁)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里仁)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公冶長》 不遷怒,不貳過。《雍也》 君子周急不繼富。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雍也)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述而)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蹲雍薄?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子罕)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额仠Y》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顏淵)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蹲勇贰贰>由线_,小人下達?!磻梿枴?古之學者為已,今之學者為人。〈憲問)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
可與人言而不言,失人(錯過人才);不可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衛(wèi)靈公)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衛(wèi)靈公)躬自厚而薄責人,則遠怨矣。(衛(wèi)靈公)道不同,不相為謀。(衛(wèi)靈公)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友便佞,損矣。(季氏)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微子)
大德不逾閑(遮攔阻隔之物),小德出入可也。(子張)
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墩撜Z.子張》
***——***四書五經(jīng)***——***國學經(jīng)典***——***哲者智慧***——***
《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東鄒城人,漢族。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父名激,母鄒氏。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后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 鄒國。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yǎng)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是后世母教之典范。生于周烈王四年,死 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戰(zhàn)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睹献印芬粫敲献拥难哉搮R編,由孟 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jīng)典著作。孟子師承孔伋(孔子之孫一般來說是師承自孔伋的學生),繼承并發(fā)揚了孔子 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并稱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游說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 起著書。有《孟子》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fā)點為性 善論,5 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 考內(nèi)容。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并長于論辯。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
名言名句:
挾泰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梁惠王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梁惠王下)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充足)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公孫丑上)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公孫丑上)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公孫丑上)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滕文公上)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離婁上)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離婁下)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也。生亦所所欲,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告子上)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使內(nèi)心震動,堅韌本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子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盡心上)
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盡心下)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对娊?jīng).王風.黍離》
***——***四書五經(jīng)***——***國學經(jīng)典***——***哲者智慧***——***
《尚書》
《尚書》是我國最古的官方史書,是我國第一部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它保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渡袝废鄠饔煽鬃?編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來儒家補充進去的。西漢初存28篇,因用漢代通行的文字隸書抄寫,稱《今文尚書》。另有相傳在漢武帝時從孔子住宅壁中發(fā)現(xiàn)的《古文 尚書》(現(xiàn)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和東晉梅賾所獻的偽《古文尚書》(較《今文尚書》多16篇)。現(xiàn)在通行的《十三經(jīng)注疏》本《尚書》,就是《今文尚書》和偽 《古文尚書》的和編本。
《尚書》所錄,為虞、夏、商、周各代典、謨、訓、誥、誓、命等文獻。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獻是據(jù)傳聞而寫成,不盡可靠?!暗洹笔侵匾穼嵒驅n}史實 的記載;“謨”是記君臣謀略的;“訓”是臣開導君主的話;“誥”是勉勵的文告;“誓”是君主訓誡士眾的誓詞;“命”是君主的命令。還有以人名標題的,如 《盤庚》、《微子》;有以事為標題的,如《高宗肜日》、《西伯戡黎》;有以內(nèi)容為標題的,如《洪范》、《無逸》。這些都屬于記言散文。也有敘事較多的,如 《顧命》、《堯典》。其中的《禹貢》,托言夏禹治水的記錄,實為古地理志,與全書體例不一,當為后人的著述。自漢以來,《尚書》一直被視為中國封建社會的 政治哲學經(jīng)典,既是帝王的教科書,又是貴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經(jīng)大法”,在歷史上很有影響。
名言名句:
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渡袝?堯典》 靜言庸違,象恭滔天。《尚書.堯典》
無稽之言勿聽,弗詢之謀勿庸?!渡袝ご笥碇儭?克勤于邦,克儉于家?!渡袝ご笥碇儭?視遠惟明,聽德惟聰?!渡袝ぬ字小?若網(wǎng)在綱,有條而紊?!渡袝けP庚上》 為山九仞,功虧一簣?!渡袝ぢ瞄帷?玩人喪德,玩物喪志?!渡袝?旅獒》
以公滅私,民其允(信)懷(歸向)?!渡袝?周官》
***——***四書五經(jīng)***——***國學經(jīng)典***——***哲者智慧***——***
《禮記》
《禮記》一書的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后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xù),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
《禮記》是戰(zhàn)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jīng)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抖Y記》的作者不止一人,寫作時間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數(shù)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關門弟子及其學生們的作品,還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禮記》的內(nèi)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制、禮儀,解釋儀禮,記錄孔子和弟子等的問答,記述修身作人的準則。實際上,這部九萬字左右的著作內(nèi)容廣博,門類雜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歷史、祭祀、文藝、日常生活、歷法、地理等諸多方面,幾乎包羅萬象,集中體現(xiàn)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 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名言名句:
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抖Y記曲禮上》 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
善學者,師逸而功信,又從而庸(歸功)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jié)目,及其久民,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后盡有其聲;不善待問者反之,此皆進學之道。
賢者狎而敬之,畏而愛之。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抖Y記·曲禮上》
凡官民材,必先論之,論辨然使之,任事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祿之?!抖Y記·王制》 知為人子,然后可以為人父;知為人臣,然后可以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抖Y記· 文王世子》
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禮記·禮器》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禮記 ·學記》
故學然后知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抖Y記·學記》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抖Y記·學記》 ***——***四書五經(jīng)***——***國學經(jīng)典***——***哲者智慧***——***
《周易》
《周易》又稱《易經(jīng)》,在我國在世界的影響都極為深遠,但卻是秦漢后直至今日無人真正通曉的上古典籍?!吨芤住贩譃榻?jīng)部和傳部,經(jīng)部之原名就為《周 易》,是對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義的揭示和相應吉兇的判斷,而傳部含《文言》、《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系辭傳》上下、《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共七種十篇,稱之為“十翼”,是孔門弟子對《周易》經(jīng)文的注解和對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論述。
《周易》共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因而相應的也有六十四則卦辭和三百八十四則爻辭(由于《乾》《坤》兩卦各有“用九”和“用六”的文辭,故將其并入爻辭之中,即總計三百八十六則爻辭)。
“傳”實際上是闡釋《周易》經(jīng)文的專著,即《彖傳》上下、《象傳》上下、《文言》、《系辭傳》上下、《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共計七種十篇。因其闡發(fā)經(jīng)文大義,如本經(jīng)之羽翼,故漢人稱之“十翼”,后世統(tǒng)稱《易傳》。
名言名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吨芤住で?·第一》
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吨芤住で浴さ谝弧?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周易·乾卦·第一》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吨芤住?坤卦·第二》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周易 系辭 上》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周易· 系辭下》 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
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吨芤住ひ尕浴さ谒氖?/p>
周易名言鑒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乾,象傳》
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說卦》
澤無水,困。君子以致命志?!独?象傳》
孚惠心,勿問元吉,有孚惠我德?!兑?九五爻辭》 易,窮則窮,變則通,通則久?!断缔o.下》
山上有澤,咸。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家人.象傳》
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迂,有過則改?!兑?象傳》
一陰一陽之謂道。《系辭.上》
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段难浴G?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肚浴ゅ鑲鳌?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吨芤住は缔o上》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兑捉?jīng)?系辭上》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兑捉?jīng)?乾》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断缔o.下》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易傳.系辭下》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文言.坤》
***——***四書五經(jīng)***——***國學經(jīng)典***——***哲者智慧***——***
《春秋左傳》
《春秋》,又 稱《麟經(jīng)》(《麟史》)。是魯國的編年史,經(jīng)過了孔子的修訂。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 部編年體史書?!洞呵铩芬粫氖妨蟽r值很高,但不完備,王安石甚至說《春秋》是“斷爛朝報”。亦是儒家經(jīng)典之一。
《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簡練,事件的記載很簡略,但242年間諸侯攻伐、盟會、篡弒及祭祀、災異禮俗等,都有記載。它所記魯國十二代的世次年代,完全正 確,所載日食與西方學者所著《蝕經(jīng)》比較,互相符合的有30多次,足證《春秋》并非古人憑空虛撰,可以定為信史。然而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它在文字上難免 有論脫增竄之類的問題。
《春秋》最初原文僅18000多字,現(xiàn)存版本則只有16000多字。在語言上極為精練,遣詞井然有序。就因文字過于簡質(zhì),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詮釋之作 相繼出現(xiàn),對書中的記載進行解釋和說明,稱之為“傳”。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傳》,公羊高《春秋公羊傳》,谷梁 10 喜《春秋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列入儒家 經(jīng)典?,F(xiàn)《春秋》原文一般合編入《左傳》作為“經(jīng)”,《左傳》新增內(nèi)容作為“傳”。據(jù)《漢書·藝文志》記載,為春秋作傳者共5家:《左氏傳》30卷;《公 羊傳》11卷;《谷梁傳》11篇;《鄒氏傳》11卷;《夾氏傳》11卷。
其中后兩種已經(jīng)不存。公羊傳和谷梁傳成書于西漢初年,用當時通行的隸書所寫,稱為今文。左傳有兩種,一種出于孔子舊居的墻壁之中,使用秦朝以前的古代字體寫的,稱為古文;一種是從戰(zhàn)國時期的荀卿流傳下來的。
名言名句:
多行不義必自斃。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四書五經(jīng)***——***國學經(jīng)典***——***哲者智慧***——*** 《詩經(jīng)》
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shù)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jīng)典,始稱《詩經(jīng)》,并沿用至今。
《詩經(jīng)》“六義”指的是 風、雅、頌、這三個說的是內(nèi)容;賦、比、興,這三個說的是手法,這就是“六義”。
風:是不同地區(qū)的地方音樂,多為民間的歌謠?!讹L》詩是從周南、召南、邶、鄘、衛(wèi)、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15個地區(qū)采集上來的土風歌謠。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雅:即朝廷之樂,是周王朝直轄地區(qū)的音樂,大部分為貴族的作品,即所謂正聲雅樂?!堆拧吩娛菍m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按音樂的不同又分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貴族文人的作品。
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和史詩,內(nèi)容多是歌頌祖先的功業(yè)的。《頌》詩又分為《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共40篇。全部是貴族文人的作品。從時間上看,11 《周頌》和《大雅》的大部分當產(chǎn)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當產(chǎn)生在西周后期至東遷時; 《 國風》的大部分和《魯頌》、《商頌》當產(chǎn)生于春秋時期。從思想性和藝術價值上看,三頌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國風。
名言名句:
關關雎鳩,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对娊?jīng)·周南·關雎》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对娊?jīng)·周南·桃夭》 赳赳武夫,公侯腹心?!对娊?jīng)·周南·兔罝》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詩經(jīng)·周南·漢廣》
未見君子,我心傷悲。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夷。《詩經(jīng)·召南·草蟲》 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对娊?jīng)·邶風·柏舟》 靜言思之,不能奮飛。
我思古人,實獲我心!《詩經(jīng)·邶風·綠衣》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詩經(jīng)·邶風·擊鼓》 凱風自南,吹彼棘薪?!对娊?jīng)·邶風·凱風》 胡為乎泥中!《詩經(jīng)·邶風·式微》 天實為之,謂之何哉!《詩經(jīng)·邶風·北門》 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对娊?jīng)·邶風·靜女》 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詩經(jīng)·鄘風·君子偕老》 人而無儀,不死何為?《詩經(jīng)·鄘風·相鼠》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对娊?jīng)·衛(wèi)風·淇奧》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对娊?jīng)·衛(wèi)風·碩人》
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淇則有岸,隰則有泮?!对娊?jīng)。衛(wèi)風。氓》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对娊?jīng)·衛(wèi)風·木瓜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对娊?jīng)·王風·黍離》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詩經(jīng)·王風·采葛》 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詩經(jīng)·鄭風·將仲子》 既見君子,云胡不喜?!对娊?jīng)·鄭風·風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詩經(jīng)·鄭風·子衿》 河水清且漣猗?!对娊?jīng)·魏風·伐檀》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jīng)·秦風·蒹葭》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修我甲兵,與子偕行!《詩經(jīng)·秦風·無衣》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对娊?jīng)·陳風·月出》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稱彼兕?。喝f壽無疆!《詩經(jīng)·豳風·七月》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对娊?jīng)·小雅·鹿鳴》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对娊?jīng)·小雅·天?!?/p>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对娊?jīng)·小雅·采薇》 樂只君子,萬壽無疆。《詩經(jīng)·小雅·南山有臺》 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对娊?jīng)·小雅·鶴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对娊?jīng)·小雅·斯干》 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对娊?jīng)·小雅·十月之交》 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对娊?jīng)·小雅·小旻》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对娊?jīng)·小雅·車轄》 天步艱難,之子不猶?!对娊?jīng)·小雅·白華》
第三篇:儒學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
儒學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文化,只能在超越了單一民族觀念和思想體系時才能存在。他一方面提倡“夷夏之防”,十分注重激勵民族精神與愛國主義,同時又以“近者悅,遠者來”和“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的博大胸懷,倡導民族和睦,友好相處,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與鞏固起了凝聚作用,因此儒學長期以來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叭鍖W不是宗教卻能取代宗教”,堅持的是一種對儒學的信仰和依賴。儒學提倡德化社會、德化人生的思想對中國人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成為華人世界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礎。直至今日,儒家文化仍具有一種積存深厚的民族文化認同的凝聚力,起著中華民族團結和國家統(tǒng)一的重大作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題,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組成部分,兩者是血與水、源與流的關系。
“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總得說
來,就是究天人之際,明修身之道,述治國方略,求天下為公,最終實現(xiàn)天人和諧的境界。儒學在中國傳
統(tǒng)文化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通過儒學體現(xiàn),在悠久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優(yōu)秀的儒家文化價值理念,“
以儒治世
“
被歷代統(tǒng)治者所推崇,現(xiàn)實的需要,促使人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做出價值
選擇,用歷史的眼光和時代的精神去更好的保留、弘揚和傳承優(yōu)秀的中國文化遺產(chǎn),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中國之未來而奮斗。
第四篇:中國儒學發(fā)展史簡述
中國儒學發(fā)展史
1、先秦——孔孟儒學
先秦儒學即原始儒學,為諸子百家之一,戰(zhàn)國時期與墨家并稱“顯學”。先秦儒學大體有兩個流派:一支是孔孟儒學,強調(diào)禮制、仁政、德治、民本,在天命觀上遠鬼神;一支是荀子儒學,吸收法家、道家思想,主張禮法并施,且糅雜黃老學說。荀子儒學被時人視作對儒學的背叛,長期被排斥在儒學之外。
(1)孔子和早期儒學:春秋晚期,孔子創(chuàng)立儒家學派??鬃拥乃枷牒诵氖恰叭省薄K笕伺c人之間要互相愛護,融洽相處,要待人寬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強調(diào)統(tǒng)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他希望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克已復禮”,使每個人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孔子首創(chuàng)私人講學,主張“有教無類”,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鬃颖缓笕俗鸱Q為“萬世師表”和“至圣”。
(2)戰(zhàn)國時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的兩位代表人物。孟子主張“仁政”,進一步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在倫理觀上主張“性本善”,要實行仁政來回復和擴充人的善性。荀子張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論斷,強調(diào)人民群眾的力量巨大。荀子提出“性本惡”,強調(diào)用禮樂來規(guī)范人的行為,使人向善。經(jīng)過孟子、荀子的改造和發(fā)展,儒學體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戰(zhàn)國后期,儒學發(fā)展成為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秦漢——董仲舒儒學
秦統(tǒng)一以后秉承其對東方文化一貫的開放態(tài)度,對以儒家為代表的禮樂文明也采取了積極吸收的態(tài)度。其間因為儒家文化與秦固有文化傳統(tǒng)的沖突以及秦始皇個人的原因而有所反復,出現(xiàn)了“焚書坑儒”的舉動,但是這種舉動并沒有對儒家的發(fā)展傳播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儒學在漢代的復興正是在秦代發(fā)展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
“秦不絕儒學”。秦朝以法家思想為正統(tǒng),但同時吸收齊魯儒家思想。因為“焚書坑儒”,長期以來認為“秦絕儒學”,直到宋代,鄭樵才正式提出“秦不絕儒學”。秦朝儒學主要集中于博士官及其弟子,民間也有秘密講學,儒學繼續(xù)發(fā)展:(1)秦博士大量設立。秦朝廷接收了六國的儒生,立博士官,博士儒生都可參與政事討論;(2)儒家經(jīng)典論著的整理與發(fā)展。三家《詩》在秦末興起,《六經(jīng)》注解多在秦代初步完成,《呂氏春秋》吸收了大量儒家思想;(3)儒家的禮儀、道德倫理得到實行。秦始皇刻碑立傳、巡游封禪,都有大批儒生隨行,宣傳婦德倫理等儒學教化思想。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初黃老盛行,儒學有所衰落。到了漢武帝時期,漢代儒學吸收陰陽家、法家、讖緯等思想,以“天人合一”為基礎,重構了一個利于統(tǒng)治的思想體系。在中央集權制度下,倡導“大一統(tǒng)”思想;提出“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因此君主要順應天意實行仁政,君主不仁則天降災禍以警告;強調(diào)“三綱五常”,臣民要服從君主的統(tǒng)治;提出“三統(tǒng)”說,黑、白、赤三統(tǒng)循環(huán),每
個相繼的朝代都要改正朔、易服色、就起居飲食和制度的具體形式作一些改變,這拋卻了秦朝古板的“是古非今”理論,是對法家變法革新思想和陰陽家五德終始說的融合。漢代儒學的興盛另一個體現(xiàn)在經(jīng)學發(fā)展上,今文經(jīng)學、古文經(jīng)學對經(jīng)典的解釋融匯了儒家思想。
漢武帝起用儒學家參與國家大政。儒家學說成為政府選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標準。從漢武帝時起,儒家經(jīng)典成為國家規(guī)定的教科書。公元前136年,漢武帝正式規(guī)定《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jīng)”,并設立專事研究和傳播五經(jīng)的教官,稱為“博士”。公元前124年,漢武帝根據(jù)董仲舒的建設,興辦太學,規(guī)定太學生員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經(jīng)博士負責教授,學完經(jīng)考試合格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學的興辦,打破了以往由貴族官僚世代為官的陳規(guī),也大大提高了儒學的地位。漢武帝還下令在全國各郡縣設立學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統(tǒng)。此后,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tǒng)治者推崇的正統(tǒng)思想,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
3、魏晉至隋唐
漢朝中后期佛教傳入、道教興起沖擊了儒學地位。魏晉崇尚玄學,唐代以道教為國教,社會思想出現(xiàn)尚“無”“空”的氣象,而胡族血統(tǒng)政權的興起,沖擊了儒家的倫理綱常。
儒家衰末,唐代中后期,又提出了怎樣復興儒學的問題。魏晉以來三教合流現(xiàn)象,儒家也開始思考形而上的理論。
(5)三教合一:漢武帝以后,儒學在統(tǒng)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現(xiàn)繁盛之勢。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發(fā)展;佛教吸收儒學精神,漸趨勢中國本土化;道教受到儒學影響,主張“貴儒”又“尊道”。隋朝,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的主張,又稱“三教合一”,主張以儒學為主,調(diào)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唐初,統(tǒng)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禮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發(fā)展,開始挑戰(zhàn)儒不的正統(tǒng)地位,儒學大師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
5、宋元明清——宋明理學
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了宋明理學,把儒家思想提到了形而上的高度。
北宋五子(周濂溪、邵康節(jié)、張載、程顥、程頤)把儒家的倫理道德,提高到形而上的層面,概括為“理”,提出“存天理,滅人欲”,強調(diào)對人的自我約束與道德修養(yǎng);為了理解“理”,就要“格物致知”,強調(diào)對事物本身的觀察與研究。這是理學的一支,程朱理學。后來人們對外在求“理”的繁瑣與約束感到不滿,轉而追求內(nèi)心,主張“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外無善”,通過“內(nèi)心自省”、“以致良知”,這是理學的另一支,陽明心學,代表人物陸九淵、王陽明。
總體說來,宋明理學對于中華傳統(tǒng)道德的塑造發(fā)揮了很大作用,明清名士、朝鮮東林黨的民族氣節(jié),即源于此。
(6)程朱理學:北宋時,儒家學者展開了復興儒學、抨擊佛道的活動,同時又融合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義理,形成了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理學”。
其中,北宋程顥、程頤兄弟和南宋朱熹成為最為突出,“理學”也稱“程朱理學”。“二程”認為: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萬物只有一個天理,主張先有理而后有物,這是理學的核心思想?!岸獭卑烟炖砗蛡惱淼赖轮苯勇?lián)系起來,認為人倫就是天理。朱熹是理不集大成者,他強調(diào)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為道德規(guī)范的三綱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指出人性本來與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強調(diào)“存天理,滅人欲”。“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認識論,認為只有深刻探究萬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他們主張通過學習達到對普遍天理的認識。朱熹理認為,“物”指天理、人倫、圣言、世故?!案裎镏轮蹦康脑谟诿鞯赖轮?,而不是求科學之真。程朱理學適應了統(tǒng)治階級的政治需要,備受推崇,成為南宋以后長期居于統(tǒng)治地位的官方哲學,有力地維護了封建專制統(tǒng)治。朱熹編著的《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后世科舉考試依據(jù)的教科書。朱熹的學術思想還傳及日本、朝鮮乃至歐洲;在日本和朝鮮,甚至形成“朱子學”學派。
(7)陸王心學:南宋時期,理學家陸九淵把“心”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張,認為天地萬物都在心中。他認為窮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內(nèi)心就可得到天理。他的學說被稱為“心學”。明朝中期以后,封建專制統(tǒng)治陷入危機。王陽明認為,社會**的原因是人心破壞所致,只有通過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統(tǒng)治。王陽明成為心學的集大成者。這一學派也稱為“陸王心學”。王陽明更多地吸取了佛教“心外無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揚“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命題。在認識論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學說。他認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往往被私欲侵我蝕,要努力加強道德修養(yǎng),去掉人欲,恢復良知的本性。他的知行合一,是說知和行都產(chǎn)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為
6、明清異端
宋明理學極大禁錮了思想,尚理論的做法與社會現(xiàn)實發(fā)展不符。明清商品經(jīng)濟異?;钴S,資本主義萌芽,社會拜金、腐敗的生活對宣揚理學的衛(wèi)道士是極大諷刺。儒學在批判宋明理學的基礎上發(fā)展,整體上向先秦儒學思想上回歸,反對君主專制、倡導經(jīng)世致用,代表思想家李贄、顧炎武、黃宗羲。
(8)明清異端思想。政治上:提倡“趨時更新”,反對君主專制獨裁,認為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以天下之權,寄天下之人”,提倡“法治”,反對“人治”;經(jīng)濟上:反對“重農(nóng)抑商”,提出“農(nóng)工商皆本”;思想上:批判繼承宋明理學,否定理學的形而上學觀點,提倡“經(jīng)世致用”的務實學風和行為。特點:明清儒學們既繼承了宋明理學的許多思想觀念,又對其中不少陳腐之處不滿,力求有所更新。使得儒學思想更趨實事求是,與國計民生靠得更進,從而又一次發(fā)展了儒學。
李贄的離經(jīng)叛道:明朝后期,中國社會內(nèi)在矛盾空前尖銳。道學家(儒家中以正統(tǒng)自居的理學家,他們把儒家經(jīng)典鼓吹成神圣不可侵犯的經(jīng)典理論,一些貌似圣賢而實際品質(zhì)惡劣的人以此為幌子)為抬高自己,把孔子奉為“扶天綱、立地紀”的神圣。李贄目睹了官場的污濁和道學家的偽善,形成離經(jīng)叛道的不羈性格。他自稱為異端,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經(jīng)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論。他反對以孔子的是非為標準,認為是非標準應依照時代變化而變化。他批判道學家的虛假說教,強調(diào)人正當?shù)乃接?,認為穿衣吃飯就是“人倫物理”,人不
能脫離基本的物質(zhì)生活去空談仁義道德。李贄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要求。
黃宗羲對君主專制的抨擊:黃宗羲是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家。他從明亡的歷史中看到了封建專制制度的腐朽,尖銳地揭露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他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主張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從而限制君權,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黃宗羲的政治主張抨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對以后反專制斗爭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顧炎武提倡經(jīng)世致用:著名思想家顧炎武也生活在明末清初。面對日益加劇的社會危機,他放棄科舉,開始探索挽救國家危亡的途徑。他重視對實際情況的了解,形成了經(jīng)世致用的思想。他主張到實踐中求真知,力求解決國計民生的現(xiàn)實問題。他經(jīng)過實地考察寫成了巨著《天國郡國利病書》,記述了山川形勢、物產(chǎn)風欲、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實用價值。顧炎武以他崇實致用的學風和鍥而不舍的學術實踐,開一代樸實學風的先河。
王夫之的唯物思想:與黃宗羲、顧炎武同時代的王夫之,繼續(xù)和發(fā)展了前代思想家的唯物思想。王夫之認為世界是物質(zhì)的,物質(zhì)是不斷變化的。在認識論方面,他認為一切事物通過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認識的。他還認為靜止是相對的,運動的是絕對的,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啟示了近代人們的思維方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7、晚清民初——新儒學
(9)近代新儒學。晚清至民國初年,雖然儒學受到了西學的沖擊,但更多的是吸收西方理論來解釋儒家思想。盡管許多革命者自認為是新學之士,思想深層次方面還是儒學。
近現(xiàn)代“新儒學”,是伴隨近代西方文明輸入中國以后,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條件下產(chǎn)生的,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新儒學,是指馬一浮、梁漱溟、張君勱、熊十力等人所提倡的新儒學。廣義的新儒學則可上溯到鴉片戰(zhàn)爭以來關于儒學變革的所有學說。
從鴉片戰(zhàn)爭到戊戌變法是新儒學的準備階段,這一階段主要表現(xiàn)為儒家學者在西方文明沖擊之下被動接受西方文明的一些內(nèi)容以求自強,“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這一階段的代表思想。
從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是新儒學的萌芽階段,這一階段主要表現(xiàn)為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日趨成熟的托古改制的社會改良思想,即用儒學來解釋改良思想。代表作有《大同書》等。
從戊戌變法到五四運動是新儒學的嬗變階段,這一階段主要表現(xiàn)為孫文的籍古創(chuàng)制,孫文在學習西方民主經(jīng)驗和思考西方弊政的基礎上,仿慕儒家體制創(chuàng)立了政權與治權分立的民權學說和五權分立的政體學說。在《建國方略》中慕仿周禮制訂了非常詳細的“結會”“動議”等程序和儀規(guī);在《民族主義》講稿中以恢復“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儒家道德,作為復興民族的基礎;在《民權主義》講稿中以儒家“圣賢才智平庸愚劣”的觀念來講解真平等與假平等的分野。在《民生主義》講稿中以儒家倡導的大同主義作為民生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同義語。
從五四運動到新中國建立是新儒學的開宗明義階段,這一階段主要表現(xiàn)為梁溯溟、張君勵、熊十力等人開始在“新儒學”旗幟下進行的儒學研究。新儒學開宗的政治基礎是當時的官方意識形態(tài)三民主義中含有儒學的內(nèi)容。這一階段的特
征是:新儒學的活動主要體現(xiàn)于思想領域;新儒學的目標是在匯通中西文化的前提下解釋和發(fā)展儒學。代表作有梁溯溟的《鄉(xiāng)村建設》、賀麟的《儒家思想的新開展》等。主要成果是熊十力繼承陸王心學構筑的“新儒學思想體系”和馮友蘭的“新理學”。總的說來,新儒學基本上是以儒學的“內(nèi)圣外王”為立宗之本的,它是在儒學遭到普遍責難的時候出現(xiàn)的。這一階段的新儒學在思想研究領域進行了一些探索,沒有對社會發(fā)展,尤其政治變革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
8、新文化運動以后
新文化運動以后,儒學的根基發(fā)生根本性動搖。
隨著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經(jīng)濟的進一步發(fā)展,資產(chǎn)階級力量的壯大,激進民主主義者為了反對封建軍閥的統(tǒng)治,以資產(chǎn)階級民主思想為武器,提出在中國實現(xiàn)“德先生”“賽先生”、“打倒孔家店” 等口號,把斗爭矛頭指向孔教,對封建正統(tǒng)思想的儒家傳統(tǒng)道德進行了深刻的批判,新文化運動后期,一批先進知識分子接受了馬克思主義,開始用新的思想武器反對封建主義,為五四運動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到來作了思想準備。
特點:前期新文化運動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領域中的繼續(xù),是中國近代史上資產(chǎn)階級文化反封建文化的一次重要思想解放運動,它動搖了儒家思想的統(tǒng)治地位,但是前期運動對東西方文化存在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片面傾向。
新中國成立后,馬克思主義無可挑戰(zhàn)地成為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的意識形態(tài),長期和馬克思主義意見不一的儒學繼續(xù)逐漸遭遇厄運,受到更為猛烈、更有組織的批判?!拔母铩睍r期,更是開展“批林批孔”、“批周公”運動等鬧劇,對儒學文化進 行全民規(guī)模的、徹底性地破壞,也最終將反傳統(tǒng)文化的運動推向了歷史的頂點,儒學思想在我國影響進一步減弱。
9、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儒學新生
(10)當代新儒學。改革開放以后,儒學重新煥發(fā)活力。尤其是近些年黨大力倡導發(fā)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以儒學為主導的國學熱興起。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黨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在思想文化領域推行“思想解放”運動,儒家學說也得到了實事求是的評價。當前國家新一代領導人號召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儒學能真正做到“古為今用”,在吸其精華,棄其糟粕的前提下煥發(fā)出新的光輝,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應有的貢獻。
”文革“結束以后的改革開放所促成的學術活躍,使”新儒學“得以恢復并獲得較快速傳播?!毙氯鍖W“的鼓吹者,將亞洲”四小龍“在經(jīng)濟上的崛起和騰飛,歸結于”儒學尤其是”新儒學“的復興、發(fā)展的傳播,因而受到相關國家政要的支持。任何一種學術文化一旦得到權力杠桿的支持,便必然會得到迅速發(fā)展。游走于亞洲”四小龍“國度和地區(qū)的以”新儒家“自居的人,正是趁此機會大肆炮制、兜售其”新儒學“思想和觀點,以至使其出現(xiàn)了一度的繁榮,而他們也被譽為新儒學的”第三代“、”第四代“代表人物。
儒學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取得主導地位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其思想內(nèi)核,即哲學上宣揚天命的天人觀念;倫理上以“仁”為核心的“三綱五?!保麄髦倚?,嚴格等級次序;政治上主張“大一統(tǒng)”,維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這些都是一切剝削階級取得統(tǒng)治地位后共同需要的思想武器,在根本上都是適應了封建專制統(tǒng)治需要的。另一方面,是因為儒家的人世說,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能夠隨時代需要的變化而不斷的改變面目。特別是漢代的儒學,吸收了道家和法家的思想,并與陰陽五行說相結合。另外,儒家為了豐富自己的哲學,在批評佛、道兩教的同時,也充分吸取它們當中對自己有用的思想資料,以充實和發(fā)展自己的哲學體系。宋明理學既是“三教合流”的產(chǎn)物,同時它又保持自身的根本特質(zhì)和立場。儒學的現(xiàn)代價值:儒家的大一統(tǒng)意識,對維護社會的安定統(tǒng)一和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有極大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以人為本、民為貴思想對于協(xié)調(diào)人與人之間關系,維護和諧的社會有重要作用;民本思想對于今天“三農(nóng)”問題的解決有一定的參考價值;道德規(guī)范意識是現(xiàn)代社會公德意識培養(yǎng)、歷史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培養(yǎng)的一個重要渠道;和諧意識對于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謀求社會的共同發(fā)展,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都不無裨益。
第五篇:國學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
國學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對中國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各方面都有影響極大,對于傳承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以及中華民族的復興都起著重要作用。中華文化經(jīng)典即是中華文化中最優(yōu)秀、最精華、最有價值的典范性著作。它們經(jīng)過時間淘漉和歷史沉淀的文化精品。國學經(jīng)典的書籍: 十三經(jīng)
周易 尚書 詩經(jīng) 周禮 禮記 左傳 公羊傳 谷梁傳 論語 孝經(jīng) 爾雅 孟子 儀禮
史部
二十五史
史記 宋書 梁書 魏書 陳書
南史 北史 南齊書 北齊書 周書
漢書 后漢書 三國志 晉書 隋書
舊唐書 新唐書 舊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遼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清史稿
武經(jīng)七書
《孫子兵法》 《吳子兵法》
《六韜》 《司馬法》
《三略》 《尉繚子》
《唐李問對》
四庫全書目錄(介紹、史話、乾隆《文淵閣記》)
總 目
經(jīng) 部
史 部
子 部
集 部
考 證 輯注類
三字經(jīng) 莊子集解 商君書 漢官六種 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
千字文 孟子全譯 史記三家注 九家舊晉書輯本 敦煌變文集新書
百家姓 老子校釋 世說新語箋疏 太平經(jīng)合校 管子輕重篇新詮
幼學瓊林 列子集釋 新語校注 龍文鞭影 八家后漢書輯注
論衡校釋 孫子兵法論正 明夷待訪錄 裴注三國志 文心雕龍注
古文觀止 曾國藩文集 菜根譚 傳習錄 文心雕龍考異
增廣賢文 曾國藩家書 金人銘 眾家編年體晉史 文心雕龍義證
國學經(jīng)典名句
1、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jīng)王風黍離)
2、人而無儀,不死何為。(詩經(jīng)風相鼠)
3、言者無罪,聞者足戒。(詩經(jīng)大序)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jīng)·小雅·鶴鳴)
5、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jīng)大雅抑)
6、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尚書)
7、滿招損,謙受益。(尚書大禹謨)
8、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國語)
9、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
10、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左傳)
11、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1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14、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
1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6、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
1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wèi)靈公
19、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
20、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子罕)
2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22、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23、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論語)
24、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2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
2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27、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簱衿渖贫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28、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禮記禮運)
29、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禮記中庸)
30、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禮記學記)
3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
32、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33、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楚辭卜居)
34、盡信書,不如無書。(孟子盡心下)
35、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告子下)
3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孫丑)
37、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上)
38、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盡心上)
39、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
40、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齊魯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巴蜀文化等地域文化,儒、道、墨、法等學派文化,百川歸海,相互觸攝,綿延至今的歷史產(chǎn)物。她經(jīng)過先秦時期的百家爭鳴及以后興衰迭變的歷史選擇,形成了儒道互補的思想文化主流,再同佛教思想交合涵化而構成儒道佛三教合流的中華思想文化。
被稱為國學經(jīng)典的儒家著作的是論語、大學、中庸、孟子
播下一個動作,便收獲一個習慣;播下一個習慣,便收獲一個品格。現(xiàn)代社會中,“文明”二字已被人們放在心里的一個重要位置,每一個人時時刻刻都在與文明交談,每個人的舉手投足之間都傳遞著豐富的文明信息。從現(xiàn)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養(yǎng)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可不是一件可有可無的事。而且做文明的學生不是輕而易舉的,這需要大家確定目標:用我們的口,禮貌地問,好打招呼,管住我們的口,不吵鬧,不隨地吐痰;用我們的手去幫助有困難的人,管住我們的手,不亂扔垃圾;用我們輕輕的腳步,營造一個寧靜、有序、有著良好學習環(huán)境的校園。
我們常常在做一個學生中有文明的時候,也有不文明的時候,如果我們一個個同學都是這樣的話,那,不是亂套了嗎?所以,我們都要做一個文明學生,我們要怎么樣來做好文明學生呢?
我們要尊敬老師,看見老師不能走另一條道路,看見老師要打招呼,不能頂撞老師,我們不能破壞學校的一草一木,也就是要愛護公共財物,學?;▔锏幕▋洪_了很美麗,有的女同學去摘放在頭上好看。我們應該保護好花草樹木,因為它們能凈化空氣,讓我們能在一個美好的環(huán)境下學習。
不能出口成臟,講話不要講臟話,不要隨便罵人,就拿今天來講,我們班有一個男同學,今天中午吃飯時不知誰在課桌上吃飯撒了幾粒飯放在他課桌上,他一進教室從在課桌上就罵起來:“這是哪個畜牲把飯撒在我的桌上,快點來掃去。”正好,有一個端飯的同學走了進來說:“這飯不是別人撒的,是你自己在分飯的時候不小心丟在上面的,怎么現(xiàn)在怪起別人來了?!蓖瑢W們,這就是不文明的行為。
不能隨地吐痰,有人會說難道不吐痰了嗎?不是的,痰有很多細菌,會把細菌帶到別人身上,我有一個好辦法,不過這個辦法是我們左老師告訴我的,我們每天都帶點衛(wèi)生紙來,把痰吐在衛(wèi)生紙上,然后扔到垃圾筒里去。
先讓我為大家講述兩個事例:
第一個事例是:新加坡是一個通用英語的國家,這個國家的公共場所的各種標語大多是用英語書寫。但其中的一些涉及文明禮貌的標語,如“不準隨地吐痰”、“禁止吸煙”、“不準進入草坪”等卻用中文書寫。為什么呢?人家回答:因為有這些不文明行為的大數(shù)是中國大陸的游客。為此,到新加坡考察的一位中學校長語重心長地說:不文明行為也是國恥。
第二個事例是:據(jù)中央電視臺報道,國慶節(jié)后的天安門廣場,隨處可見的口香糖殘跡,顯得格外刺眼,40萬平方米的天安門廣場上竟有60萬塊口香糖殘渣,有的地方不到一平方米的地面上竟有9塊口香糖污漬,密密麻麻的斑痕與天安門廣場的神圣和莊嚴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以上兩個事例表明,文明的一切都是由細節(jié)構成的,通過這些細節(jié),我們看見了文明離我們國家還有一定距離,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養(yǎng)成文明習慣,做文明人。尤其是對于我們大慈巖中心小學的學生來說,顯得更為重要。然而遺憾的是,在我們身邊,在一部分同學身上,還是有著一些不文明行為。例如,我們的校園內(nèi)、樓梯上總能見到與我們美麗的校園極不和諧的垃圾,甚至有的同學認為,反正有值日的同學打掃,扔了又何妨;再例如可見在教室走廊上的起哄大鬧,走路推來推去,隨意撞壞門窗,也不覺心疼;再例如校園內(nèi)部分同學之間相互的講臟話、粗話,隨意攀爬學校圍欄,甚至還有個別同學故意損壞學校公共財物。我們很多同學把文化知識的學習放在首位而常常忽略了社會公德、文明習慣的養(yǎng)成,而這恰恰從本質(zhì)上體現(xiàn)一個人的思想品質(zhì)。事實上,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保證我們良好學習的前提,也是樹立健康人格的基礎。在學校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同學就目無紀律,不講衛(wèi)生,擾亂整個學校的學習環(huán)境。相反,如果我們養(yǎng)成了文明的行為習慣,學習環(huán)境就是良好的、有序的。我們知道:一個學校的學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才能構建出優(yōu)良的學習環(huán)境,創(chuàng)造出優(yōu)良的學習成績。
老師們,同學們,文明已被人們放在心里的一個重要位置,時時刻刻在與文明交談,千萬不要把文明行為習慣看作小事。讓我們從現(xiàn)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養(yǎng)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做文明師生,管住我們的口,不隨地吐痰;管住我們的手,不亂扔垃圾;管住我們我們的腳,不踐踏花草。我相信,我們?nèi)w師生經(jīng)過努力,一定會營造成一個寧靜、有序、有著良好學習環(huán)境的校園。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