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級上冊《滑輪組》教學反思
在我們的小學科學課堂中,不嚴謹?shù)膶嶒炛鴮嵅簧?。今天,我就來說說滑輪組一課中的實驗設計。先請大家看看六上教材中的實驗插圖。
實驗一是用一個定滑輪和一個動滑輪組合而成的滑輪組,實驗二是用多個定滑輪和多個動滑輪組合的滑輪組,這兩個圖有沒有問題?
沒有問題?答對了!哈哈,這兩個實驗圖確實沒有問題??墒?,這兩個實驗來到我們的課堂中,問題就來了。兩個實驗圖的箭頭處,肯定是用彈簧秤進行測量——而在上節(jié)課《定滑輪和動滑輪》的教學中,我已經(jīng)感覺到彈簧秤倒過來拉是有誤差的。明知存在著誤差,卻還默許這樣的實驗操作方法,那就太陰暗了吧。
科學實驗要規(guī)范操作,這不應該只是口號,而必須從現(xiàn)在做起,從點滴的細節(jié)做起。為此,我對這兩個實驗著實動了一番腦筋。具體改進方法如下:
實驗一:一定一動滑輪組
把線固定在動滑輪的上端,然后繞過定滑輪,再繞過動滑輪,最后連接在彈簧秤上。這樣,拉彈簧秤時方向是往上的,就避免了操作中的誤差。改進的實驗設計有 3 段線連接在動滑輪上,和教材的實驗比較多了 1 條,省力情況更明顯。
還有一種方法,仍然是使用書本的實驗圖,但箭頭處不使用彈簧秤,而是用鉤碼。后來掛上的象征拉力的鉤碼,雖然和前面掛上的代表物體的鉤碼一樣重,但因為使用滑輪組可以省力,所以肯定是不平衡的,這就很好的證明了滑輪組可以省力。
實驗二:一定二動滑輪組
書本的第二個實驗,要解決彈簧秤往下拉,方法更簡單,只要把最后一個定滑輪去了。與第一個實驗比較,這個實驗使用了兩個動滑輪,有 4 段線連接在動滑輪上,所以省力情況比第一個實驗更明顯。學生還會發(fā)現(xiàn)省力的原因是增加了一個動滑輪。
若有人一定要用書上的二定二動滑輪組做實驗,我也有辦法,也是不用彈簧秤來測量,而是采用掛鉤碼的方法來比較。如果兩邊鉤碼數(shù)一樣,肯定是不平衡,則說明可以省力。如果是調(diào)節(jié)兩邊鉤碼的數(shù)量達到平衡,則物體重量和拉力大小的比例應該是接近4 : 1。不過用鉤碼作拉力有個小問題,得出的數(shù)據(jù)比較呆板,分析概括不夠豐富。
最后,我還要強調(diào)的是,做這兩個實驗,許多老師往往容易把關注點放在省力上,而忽略了用力方向的改變,那就把滑輪組的作用給打成 5 折了。可是如果在實驗中要讓學生做出力的方向改變,那勢必會出現(xiàn)往下拉彈簧秤的情況,就又繞回到老路了。我覺得可以采用讓學生畫圖的方法,提供實驗裝置圖,讓學生去畫滑輪之間的連接線,在此基礎上概括:滑輪組能省力,還可以改變力的方向。(請注意,“可以”改變,其中隱含的意思還包括可以不改變,具體是不是改變力的方向要看怎樣連接。)
第二篇:《滑輪組》教學反思
《滑輪組》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通過復習定滑輪、動滑輪的特征,從而引出“能否合二為一”導入對“滑輪組”的研究,學生也能結合前知,預測滑輪組的特點:即能省力也能改變用力方向。通過實驗來驗證他們的預測。實驗一問題不大,借助上節(jié)課用過的機械實驗盒中的一個定滑輪、一個動滑輪進行組裝,在實驗中能夠發(fā)現(xiàn)由一個定滑輪和一定動滑輪所組成的滑輪組,即能改變用力方向也能省力的特征。不過個別小組在操作時有誤,只繞過了動滑輪而沒有繞過定滑輪,教師應及時予以指導,也可提醒參考書中插圖。讓學生少走歪路,以免影響實驗進度。
實驗二是要研究多個定滑輪和多個動滑輪所組成的滑輪組有何作用?因為材料原因,教學活動遇到了很多了障礙。因為各組材料中,沒有如P15插圖中連在一起的兩個動滑輪這種裝置,工具箱中沒有,學校原來的機械實驗盒中也沒有,只在另一個大機械實驗盒中找到了類似的一兩個,根本無法滿足分組實驗的需要。于是,只能借助于實驗一所用的材料,雖然經(jīng)過指導,但學生在組裝、實驗過程中,錯誤百出。很多小組想法簡單,想著就一根線分別繞過兩個定滑輪、兩個動滑輪就行了,于是有了如圖一的這種組裝方法,接下來就遇到了“鉤碼掛在哪個動滑輪上好?”這個問題,其實這種組裝方法,隨便掛在哪個動滑輪上,或者兩個都掛,實驗都無法取得正確數(shù)據(jù)。后來指導學生按圖二方法進行組裝,才測得了較為準確的數(shù)據(jù),但組裝有一定難度,小組成員間配合不好的話,又手忙腳亂,影響了實驗進度。材料啊材料,科學教師的命哪!沒有材料,只能化繁為簡,沒有材料,只能變分組為演示,沒有材料,只能空口白話紙上談兵。
第三篇:滑輪組教學反思上交
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
《滑輪組》在本課的教學之前,學生對滑輪組已有上一節(jié)課對定滑輪和動滑輪的認識的鋪墊。針對本節(jié)課反思:
1.合理利用學生的興趣激發(fā)
課前回顧動滑輪和定滑輪的特征。定滑輪是可以改變力的方向不可以省力;動滑輪可以省力但是不可以改變運動方向。在教學這里時,就有同學提出“老師,既然為什么不把他們結合起來,這樣不是可以省力也可以改變運動方向”,這個問題是作為本節(jié)課繼續(xù)探究的重要砝碼。為了探究是否結合可以省力而且改變方向?很好的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
2.實驗探究,整理分析數(shù)據(jù)
為了更好的弄明白,實驗是最好的方法。出示實驗要求,學生們根據(jù)實驗要求組裝好實驗材料并進行實驗,發(fā)現(xiàn)通過定滑輪和動滑輪組合機械可以起到省力的作用。
3.持續(xù)激發(fā),得出結論
在前面得出省力的基礎上,繼續(xù)拋出疑問“滑輪組越多是不是越省力呢?”學生根據(jù)提供的材料合作,隨著滑輪組的增加即線的增加,測力計的示數(shù)會越小。這樣,學生們在動手操作中獲得新知。
第四篇:《滑輪組》的教學反思
滑輪組一課的教學我在課堂上還是有所欠缺,唯一的遺憾是實驗材料不夠沒能做多組滑輪組提升重物的實驗過程。
如果放棄了多組滑輪組的實驗操作,那勢必有更多的時間來進行一組滑輪組提升重物的實驗操作。根據(jù)實驗盒內(nèi)的材料要裝一個滑輪組是能完成,但是跟書本上的裝置略有一點不一樣,為了看看檢測學生的能力,我讓學生自己看著書本上的裝置,然后從實驗盒內(nèi)選取相應的材料來進行操作,通過課堂實踐有一半的學生能完成這個裝置,這一過程花費的時間稍長一些,近7分鐘,但我覺得培養(yǎng)孩子的動手能力還是有所提高的。
在課堂的最后我分析了上學期學生人人都玩過的科技實驗演示工具——“拔河比賽”(向杭州市科技館借用了8套大型的科技演示器)。它實際是利用動滑輪的原理來制造的。我讓學生畫出拔河的兩根繩分別是動滑輪的哪些部分,這就難倒了學生了,只有幾個學生能畫出這個裝置,最后把這幅圖分析給學生聽,學生聽了之后“哦……”了一聲,豁然就明白了其中的原理(這個效果是很好的)。
第五篇:《滑輪組》課后教學反思
滑輪組這一課的科學概念看似不難,通過學習,孩子們都能建構起“滑輪組既能省力又能改變力的方向”和“滑輪組組數(shù)越多越省力(不考慮繩子摩擦力)”的科學概念,但是每每讓孩子在圖中畫線組裝定滑輪、動滑輪和滑輪組的時候,孩子們總是頻頻出錯。有老師解釋為孩子的空間觀念還不夠,不能把實物轉化為平面圖。真是這樣嗎?難道真要用灌輸法無數(shù)遍地示范怎么畫組裝圖然后讓孩子在不斷地練習中記住怎樣畫組裝圖?回顧課堂拍下的一張張孩子們動手操作的照片,我有些懷疑上述解釋。孩子們在合作組裝實物時,是四人小組合作,而且還要研究省力與否,有幾個孩子關注到了繩子的繞法?又有幾個孩子能及時將組裝好的滑輪組用畫圖的方式記錄下來?課堂給足孩子探究的空間了嗎?我們似乎在用探究的“外衣”來掩蓋灌輸式教學的“內(nèi)核”?
基于上述思考,我臨時為這個主題增加了一個課時。我跟孩子們說:“這節(jié)課我們用一節(jié)課時間來研究滑輪組(多組)的組裝方法,每個同學都要會組裝,而且要對照組裝好的滑輪組來完成組裝圖?!痹谘惨曋笇н^程中,我特別強調(diào)孩子們要關注繩子的繞法,讓會的同學去教不會的同學,讓會的小組去教不會的小組。在一聲聲的歡呼聲中,孩子們基本上都學會了組裝多組定滑輪,也順利地把實物繩遷移到“畫線”。孩子們畫線的準確率大大增高,孩子們的回答也更自信了。
也許,有些孩子還會忘記怎樣用線畫組裝圖。但我想,這個動手實踐后的遺忘率肯定會大大減低。實踐出真知,在課堂上還沉浸在觀看中的孩子請伸出你的手,將你的智慧表現(xiàn)在你的手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