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色欧美亚洲高清在线观看,国产特黄特色a级在线视频,国产一区视频一区欧美,亚洲成a 人在线观看中文

  1. <ul id="fwlom"></ul>

    <object id="fwlom"></object>

    <span id="fwlom"></span><dfn id="fwlom"></dfn>

      <object id="fwlom"></object>

      清教主義[共五篇]

      時間:2019-05-12 03:19:45下載本文作者:會員上傳
      簡介:寫寫幫文庫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guān)的《清教主義》,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寫寫幫文庫還可以找到更多《清教主義》。

      第一篇:清教主義

      Puritanism(清教主義)

      Puritanism, in the 16th and 17th cent., a movement for reform in the Church of England that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social, political, ethical, and theological ideas of England and America.〖Origins〗

      Historically Puritanism began early(c.1560)in the reign of Queen Elizabeth I as a movement for religious reform.The early Puritans felt that the Elizabethan ecclesiastical establishment was too political, too compromising, and too Catholic in its liturgy,vestments, and episcopal hierarchy.Calvinist in theology, they stressed predestination and demanded scriptural warrant for all details of public worship.They believed that the Scriptures did not sanction the setting up of bishops and churches by the state.The aim of the early Puritans such as Thomas Cartwright was to purify the church(hence their name), not to separate from it.However, by 1567 a small group of lay rigorists was discovered meeting secretly in London to worship after the pattern of the service of the church in Geneva.〖Branches〗

      Although Puritans believed that if they searched the Scriptures long enough they would eventually agree, they early differed on the nature of the church polity advised in the Bible.The parish was the unit of the Puritan church;the parochial group of church members elected ministers.The main body of Puritans, the Presbyterians(see Presbyterianism), favored a central church government,whereas the separatists, Independents or Congregationalists(see Congregationalism), defined the church as any autonomous congregation of believers, emphasized the point that one could arrive at one's own conclusions in religion, and opposed a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hurch.〖Persecution and Emigration〗

      During the reign of James I, the Presbyterian majority

      unsuccessfully attempted to impose their ideas on the established English church at the Hampton Court Conference(1604).The result was mutual disaffection and a persecution of the Puritans, particularly by Archbishop William Laud, that brought about Puritan migration to Europe and America(see Mayflower).Those groups that remained in England grew as a political party and rose to their

      greatest power between 1640 and 1660 as a result of the English civil war;during that period the Independents gained dominance.The great Puritan apologist of this period was John Milton.During the Restoration the Puritans were oppressed under the Clarendon Code(1661–65), which secured the episcopal character of the Established Church and, in effect, cast the Puritans out of the Church of England.From this time they were known as

      nonconformists.〖Influence on American Society〗

      In New England, in the Puritan ―Holy Commonwealth,‖ some 35 churches had been formed by 1640.The Puritans in New England maintained the Calvinist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elect and the damned in their theory of the church, in which membership

      consisted only of the regenerate minority who publicly confessed their experience of conversion.Ministers had great political

      influence, and civil authorities exercised a large measure of control over church affairs.The Cambridge Platform(1648)expressed the Puritan position on matters of church government and discipline.To the Puritans, a person by nature was wholly sinful and could

      achieve good only by severe and unremitting discipline.Hard work

      was considered a religious duty and emphasis was laid on constant self-examination and self-discipline.Although profanation of the Sabbath day, blasphemy, fornication, drunkenness, playing games of chance, and participation in theatrical performances were penal offenses, the severity of the code of behavior of the early Puritans is often exaggerated.In 1662 it was made easier for the unregenerate majority to

      become church members in Massachusetts by the adoption of the Half-Way Covenant.Clerical power was lessened by the expansion of New England and the opening of frontier settlements filled with colonists who were resourceful, secular, and engaged in a struggle to adapt to a difficult environment.In 1692 in Massachusetts a new charter expressed the change from a theocratic to a political, secular state;suffrage was stripped of religious qualifications.After the 17th cent.the Puritans as a political entity largely

      disappeared, but Puritan attitudes and ethics continued to exert an influence on American society.They made a virtue of qualities that made for economic success—self-reliance, frugality, industry, and energy—and through them influenced modern social and economic life.Their concern for education was importa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idea of congregational democratic church government was carried into the political life of the state as a source of modern democracy.Prominent figures in New England Puritanism include Thomas Hooker, John Cotton, Roger Williams, Increase Mather, and Cotton Mather.〖Bibliography〗

      See P.Miller, The New England Mind(2 vol., 1939–53);E.S.Morgan, Visible Saints(1965);J.E.C.Hill, Society and Puritanism in Pre-Revolutionary England(2d ed.1967);H.C.Porter,Puritanism in Tudor England(1970);C.L.Cohen, God's Caress: The Psychology of Puritan Religious Experience(1986);C.E.Hambrick-Stowe, The Practice of Piety(1986);S.Foster, The Long Argument: English Puritanism and the Shaping of New England Culture, 1570–1700(1991).

      第二篇:三清教學工作總結(jié)

      “三清”教學工作總結(jié)

      2007—2008學第二學期

      根據(jù)學期初制定的“三清”工作計劃,有效地完成“三清”工作,現(xiàn)做總結(jié)如下:

      1、每節(jié)課利用一定的時間進行堂堂清布置作業(yè),針對出現(xiàn)問題及時解決,使基礎(chǔ)知識扎實學會了。

      2、每日留有一定有層次作業(yè),第二天檢查總結(jié),寫出相應(yīng)的反思記錄。

      3、每周小測試一次,總結(jié)出教學中出現(xiàn)問題,與學生共同制定學習方法。

      4、存在一定不足,在習題設(shè)計上層次分不開,數(shù)量大些,不符合學生學習的內(nèi)容,在以后教學中,要精細制作習題,出測試卷。

      5、平時學習任務(wù)緊,時間沒有空間要在課堂上精細講解,落實目標,設(shè)計有層次習題,認真分析存在的問題,以便在今后學習中取得更好的成績。

      四克基小學:趙艷偉2008年7月

      第三篇:三清教學工作總結(jié)

      “三拼三清”工作小結(jié)

      在日常教學中我堅持做好課前三拼課后三清?!叭础本褪窃谡n前拼教案、拼課件、拼習題,“三清”是課后清批改、清輔導(dǎo)、清知識。

      在對每節(jié)課、每天知識整理的基礎(chǔ)上,設(shè)計好前測卷。對學生前測的情況進行統(tǒng)計分析,讓我快速找準了學生的知識起點,了解到哪些知識點對學生來說掌握起來比較困難,哪些知識點哪幾個學生不會,便于我更好地把握教學的重難點。具體有以下方面:

      1、每節(jié)課利用一定的時間進行堂堂清布置作業(yè),針對出現(xiàn)問題及時解決,使基礎(chǔ)知識扎實學會了。

      2、每日留有一定有層次作業(yè),第二天檢查總結(jié),寫出相應(yīng)的反思記錄。

      3、每周小測試一次,總結(jié)出教學中出現(xiàn)問題,與學生共同制定學習方法。

      4、存在一定不足,在習題設(shè)計上層次分不開,數(shù)量大些,不符合學生學習的內(nèi)容,在以后教學中,要精細制作習題,出測試卷。

      5、平時學習任務(wù)緊,時間沒有空間要在課堂上精細講解,落實目標,設(shè)計有層次習題,認真分析存在的問題,以便在今后學習中取得更好的成績。

      對從學生作業(yè)的錯誤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我將其進行歸納、總結(jié)、整理,并用來指導(dǎo)學生的學習。不僅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提高學習成績,而且有助于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zhì)量。到了總復(fù)習階段,教師再也不用花很多時間,很多精力去找題目,讓學生埋身于“題?!敝锌嗑殹6侵灰哑綍r整理的題目根據(jù)不同的知識點進行分類,先分塊復(fù)習,掌握每一塊知識。最后再綜合起來讓學生練習就行了。

      第四篇:反恐怖主義融資

      一、洗錢和恐怖主義融資

      談?wù)搰H反洗錢和打擊恐怖主義融資就要介紹其現(xiàn)狀以及國際上現(xiàn)有的有效斗爭手段。但是首先,需要介紹洗錢活動本身。洗錢是一項涉及大量資金的犯罪活動。應(yīng)該明確的是,大部分犯罪都是以謀利為目的。與經(jīng)濟犯罪相比,其他原因犯罪行為(如暴力犯罪和性犯罪)的數(shù)量微乎其微:謀取經(jīng)濟利益是犯罪的首要原因。

      通常,犯罪行為越是跟金錢關(guān)系密切,犯罪分子越是大膽和危險。由此,精于籌劃的犯罪組織可以獲得高額的利潤。正是這種犯罪組織給社會帶來了特別重大的危害,遠非一樁自行車盜竊案那么簡單。舉例來說,一個人偷了一輛自行車,他的行為固然是犯罪,但對社會遠構(gòu)不上什么威脅。但如果是一個有組織網(wǎng)絡(luò)的犯罪團伙偷了十輛車,這對社會來說就是一個風險,因為從這些被盜車輛獲得的金錢將集中于少數(shù)人手里,變成一股強大的力量。由此得出結(jié)論:正是經(jīng)濟實力的積累構(gòu)成了犯罪組織的危險性。這些錢最初是現(xiàn)金,犯罪組織將其存在銀行。從這一刻起,這些錢注定會經(jīng)過一系列的操作,從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游遍全球,同時不停轉(zhuǎn)變法律身份,但最終會從銀行出來。一旦這一洗錢過程完成,這些錢就將重新被投入到一些不動產(chǎn)中,比如買入一些企業(yè)。接下來,這些企業(yè)就能賺錢讓犯罪組織享用了。

      這就是洗錢的流程。這一過程中,始終要搞清楚的是經(jīng)濟犯罪的三大基本要素:犯罪分子、犯罪行為和金錢。這一“分子鏈”里的薄弱點就是金錢。事實上,通過錢,有可能同時找到犯罪行為和罪犯。通常,犯罪所得本身就是犯罪的證據(jù)。在一些毒品走私中,毒品的痕跡可以從鈔票上覓得,從而證明金錢和犯罪的關(guān)聯(lián)。在其他領(lǐng)域中也有這種情況。另外,因為金錢與犯罪分子之間存在著直接聯(lián)系,這筆錢就是確認犯罪分子身份的最佳手段。的確,如果犯罪分子希望享用這筆錢,他就必須親自提取。于是他就試圖消除自己與犯罪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還有犯罪和贓款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最終消除他本身與這筆錢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這就是所謂的洗錢程序。

      今天,仍存在著獲利犯罪,即傳統(tǒng)和典型的犯罪,如盜竊、販毒、販運人口……但也存在著更加狡猾的犯罪——金融犯罪,其形式可以從最簡單的詐騙、濫用信任,到最復(fù)雜的、最縝密的,如股市犯罪或企業(yè)犯罪。

      在這些犯罪之外,還有逃稅和稅務(wù)欺詐。有必要區(qū)分這兩類犯罪,因為正如此次20國峰會中所見,該犯罪正日漸成為各國政府關(guān)注的中心。反稅務(wù)欺詐和反洗錢斗爭往往密切相關(guān)。然而,這兩種犯罪形式之間存在著根本的區(qū)別。這個區(qū)別來自于資金的源頭:稅務(wù)欺詐的資金本身起初并不來自于犯罪行為,而這項活動將資金變成了“臟錢”。稅務(wù)欺詐的資金來自于完全合法的收入,如商業(yè)或醫(yī)療服務(wù)的收入,即“干凈的錢”。但是,進入到和洗錢同樣模式的程序中,這些錢就變成了臟錢。犯罪所得金錢的最根本問題是,這些財富的積累使得犯罪集團異常強大,也異常危險。我們所說反洗錢斗爭的對象就是這個洗錢的流程。

      接下來,出現(xiàn)了另一個問題,即“為什么犯罪分子想把這筆錢隱藏起來”?第一個企圖就是要掩蓋這些財產(chǎn)的非法來源。其次,就是要抹消他和錢之間的聯(lián)系。最后,犯罪分子企圖躲過警察和司法機構(gòu)的罰沒。

      現(xiàn)在我們來具體談?wù)劮缸锝M織使用的洗錢手段。犯罪分子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非法獲得的現(xiàn)金轉(zhuǎn)換成其他貨幣形式。要知道,犯罪資金總是以現(xiàn)金形式存在的,因為沒有人用支票或信用卡來支付毒品走私費用!這筆現(xiàn)金非常危險,還可能很占地方:研究估算指出犯罪現(xiàn)金交易中現(xiàn)金體積可能非常大,甚至可以裝滿整整一個集裝箱。這么大體積的現(xiàn)金很容易被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上走私分子首先進行的行動是將這筆錢拿到銀行去,存到一個戶頭內(nèi)。從此時起,洗錢的程序便開始了。起初錢一般是在不同國家之間流動,主要是些金融和避稅天堂國家。這些資金傳統(tǒng)上會轉(zhuǎn)換法律身份,即逐步變?yōu)橹Ц犊?、貸款等不同形式,由此形成了犯罪資金三重流動:實際流動、地理流動和法律身份流動,甚至可以說司法身份的流動(參見后文解釋)。

      洗錢機制本身包括三個目的:其一,給這筆錢加上“保護殼”,使其變得秘密,直至完全匿名。避稅天堂國家實行的銀行信息保密制度就使這個目的成為可能。其實,就是將這筆犯罪資金匯入實施銀行信息保密制度的國家,由此,銀行從不向警察提供任何有關(guān)該財產(chǎn)來源的信息。其二,是使這筆錢在法律上保密。這一方面可以通過法律身份不透明的實體來實現(xiàn),如有些皮包公司當中,幾乎無法確定誰是這筆錢法律上的受益者;另一方面,這可以通過將資金的法律屬性改變來實現(xiàn),即使看起來就像是完全合法的交易獲利,如支付某一款項或歸還借款等。其三,司法“保護殼”。實際上,這筆錢在國家之間流動時,洗錢人傾向于將其轉(zhuǎn)入完全拒絕國際司法合作的國家。有此屏障,即便沒有銀行信息保密制度或者現(xiàn)有法律手段不透明等屏障,也無法獲得這些財產(chǎn)來源的信息。從此時開始,錢便可被視為“洗過”,即無法再追查其來源或證明犯罪分子與贓款之間的聯(lián)系。

      犯罪組織將要用這筆錢進行投資,有三種可能的模式:首先,它可以將其投入奢侈品消費,買游艇、豪華車、高檔衣服、去著名滑雪圣地度假等等;第二種投資的方式被稱為“良家父”型投資,即所有人都可能進行的、比較保險的投資,如存款或購買知名大公司股票等;第三種投資方式是投入洗錢機器,如賭場。由此,犯罪組織會選擇傳統(tǒng)上人們用現(xiàn)金付款的企業(yè)或者生意進行投資。這可以使他們得以將贓款逐步兌入正常收入,由此轉(zhuǎn)換為合法商業(yè)收入。贓款就是這樣直接被洗干凈的。這就是為什么犯罪組織主要投資賭場、酒店、餐飲店的原因,有一個案例就是著名的“比薩餅連鎖店”。

      “洗錢”一詞就來自于洗衣店,因為起初在芝加哥,黑手黨組織向洗衣店投注資金,人們通常在洗衣店付現(xiàn)金。毒品走私來的錢被投入這些店中,隨即送到銀行,作為商業(yè)收入堂而皇之地被存進銀行,然而,其中就包含了販毒贓款。這些向“洗錢機器”的投資不僅是洗錢的手段,而且有另一個作用,就是成十倍地增加了這些洗錢組織的工作能力。洗錢機制自我完善了。在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了針對毒品的斗爭,當時決定要阻止犯罪分子再把贓款存入銀行。的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從第一個步驟就切斷洗錢的鏈條:即錢被存入銀行的時候。于是,銀行被要求辨認客戶身份,記錄所有銀行操作,向有關(guān)部門通報所有可疑交易。從那時起,犯罪組織再也不能向銀行存錢了。但是,這當然沒有阻止犯罪組織繼續(xù)洗錢活動。它們找到了其他的手段讓贓款進入金融運作體系之中:這主要是通過非銀行金融機構(gòu)實現(xiàn)的。它們不再把錢送到銀行,而是拿到保險公司、股市、貨幣兌換所或者金融中介機構(gòu)。這就是反洗錢斗爭的第二個階段,即犯罪組織利用非銀行金融機構(gòu)的階段。于是,那里也開始實施客戶身份辨認、交易操作全記錄和通報可疑交易等措施。

      隨著非銀行金融機構(gòu)大門的關(guān)閉,犯罪組織轉(zhuǎn)向了非金融機構(gòu),如賭場、酒店、餐飲店或者尋找非正式中介機構(gòu)、中間人,這些中介收取傭金,通過地下轉(zhuǎn)移機制將一筆現(xiàn)金轉(zhuǎn)移到另一個國家。在中東和東南亞,這種中介機構(gòu)特別的多。這個流程就是將一筆錢交給某個中間人,該人將在另一國給付同等價值的錢,而不會產(chǎn)生金錢的實際移動。錢還在國內(nèi),但是通過這個中介網(wǎng)絡(luò),其資金使用權(quán)轉(zhuǎn)移到了馬來西亞、索馬里或者世界上其他國家。這個機制通常被恐怖組織使用。

      另一種規(guī)避金融機構(gòu)轉(zhuǎn)換現(xiàn)金的手段是借助珠寶、貴金屬商。這些商人通常在出售黃金、寶石的時候,接受現(xiàn)金。這樣的交易完全沒有登記,讓贓款完全脫離資金形式,而珠寶貴金屬在各國間可以輕松地轉(zhuǎn)化成錢。

      反洗錢的手段包括在一些非金融機構(gòu)內(nèi)建立客戶身份認證、交易記錄和可疑交易上報等機制。然而這并沒有讓犯罪組織灰心喪氣。無法將犯罪所得贓款存儲到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gòu),它們就開始了非現(xiàn)金抵付的犯罪交易。今天,越來越多的犯罪組織采取非現(xiàn)金交易,交換其他形式的財產(chǎn),這可能是黃金、鉆石,也可能會是武器或者干脆就是消費商品,如電冰箱、煙、酒等。最有名的案例就是圣彼得堡的犯罪組織向哥倫比亞一個犯罪組織購買了大量的可卡因,他們用一貨船的伏特加酒來付賬,這批酒在巴拿馬免稅區(qū)內(nèi)卸貨銷售。這樣的交易中,沒有現(xiàn)金出現(xiàn),只有伏特加,這些酒隨后被皮包公司在南美銷售。這筆錢和這個渠道不僅使得哥倫比亞的犯罪組織得到貨款,還同時享受到了關(guān)稅上的優(yōu)惠。我們還能夠舉出更極端的、類似逸聞一般的例子:美國和哥倫比亞之間,一個犯罪組織用黃金來支付贓款,他們把黃金熔鑄成了鉗子、榔頭之類的工具。這些工具出口了,讓出口公司還獲得了增值稅的退稅。而這根本就不是一筆貿(mào)易,而是為了支付毒資。這個案件還同時構(gòu)成了增值稅退稅欺詐。犯罪組織的想象力是沒有盡頭的!

      那么為什么人們選擇了針對洗錢行為進行斗爭,而不是直接打擊犯罪組織呢?因為人們意識到,隨著20世紀80年代末犯罪組織實力的顯著增強(如拉丁美洲的毒品集團),傳統(tǒng)的打擊有組織犯罪手段收效甚微。另外,資金是犯罪組織的致命弱點。在法國,一談起犯罪,人們愛說:“找到那個女人!”這里我們同樣可以說:“找到那筆錢!”因為錢可以讓我們順藤摸瓜,找到犯罪組織。

      反洗錢斗爭是一種針對最強大的、對社會威脅最大的犯罪組織的專門打擊手段。這項斗爭有兩個目的:其一,震懾犯罪;其二,維護經(jīng)濟和金融穩(wěn)定。

      從震懾犯罪角度看,是要加強打擊有組織犯罪的效率,即削弱犯罪組織的經(jīng)濟實力。但是,目的本身也包含通過網(wǎng)絡(luò)自身及其金融資產(chǎn)獲得打擊犯罪網(wǎng)絡(luò)的證據(jù)。要指出的是,在這些目的中,沒有出現(xiàn)沒收犯罪資金。其原因是,沒收犯罪資金是一件好事,但是本身不是目的,我們常常會遺忘根本目的。當人們沒收犯罪資金的時候,往往只做了一半工作。真正的目的是找到犯罪組織。這就是為什么,當人們自認為可以確定犯罪組織的涉案金額,可以論功行賞的時候,就搞錯了目標。在震懾犯罪的目的之外,還必須注明經(jīng)濟金融目標。這個目標是為了保護金融體系的完整性,與洗錢流程的負面經(jīng)濟影響作斗爭,最終通過預(yù)防措施,保證經(jīng)濟金融體系的穩(wěn)定。這些目的比起震懾目的來,似乎顯得更加虛幻,直到金融危機到來的那一天。貝爾納·麥道夫不太高明的金融詐騙案典型地證明了犯罪對金融體系信心的摧毀作用。

      現(xiàn)在要談?wù)劦诙€問題,即反恐怖主義融資問題。有人會問,既然反洗錢斗爭和反恐融資不是一個組織形式,為什么要將二者放到一起來談?的確,恐怖組織融資和犯罪組織洗錢有很多的區(qū)別。恐怖組織手中的資金不一定是犯罪資金,恐怖組織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有管理多種來源的大規(guī)模經(jīng)濟實力?;亟M織的例子就是證明,因為這個恐怖組織有三到四種不同的資金來源。

      恐怖組織的第一種資金來源就是犯罪所得。在這方面,它與犯罪組織沒有區(qū)別。一般而言,我們可以認為恐怖組織的至少半數(shù)收入來自于犯罪活動。這些犯罪活動是帶有恐怖組織特點的,因為每個組織的特長不同:基地組織多從其在阿富汗的鴉片交易中獲利;但是我們看到在歐洲的犯罪組織,如西班牙的“埃塔”和科西嘉恐怖組織喜歡通過敲詐勒索獲利,即在本地企業(yè)和個人身上敲詐錢財;其他犯罪組織通過綁架獲得贖金,比如拉美和高加索恐怖組織。對于恐怖組織來說,還有其他的收入來源。最傳統(tǒng)的是國家提供的資金,特別是在冷戰(zhàn)時期,這種資助方式很流行。兩個陣營習慣于支持恐怖組織,企圖顛覆對方,如我們所知,意大利“紅色旅”組織就是東部陣營支持的對象。冷戰(zhàn)結(jié)束后,這些資金來源逐漸枯竭。人們于是發(fā)現(xiàn)恐怖活動和有組織犯罪之間的關(guān)系有所增加。近期,我們發(fā)現(xiàn)國家資助的恐怖活動有所抬頭,伊斯蘭極端主義組織的收入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某些國家提供的??植澜M織的另一傳統(tǒng)收入來源是海外僑民資助。許多情況下,恐怖組織從本國或本運動在海外的社群中獲得資金。這筆錢被提供給為本國獨立或其他理由而斗爭的恐怖組織。比如愛爾蘭共和軍的傳統(tǒng)收入就是這個模式:這個愛爾蘭革命組織資金中相當大的一部分就來自于在美國的愛爾蘭僑民。泰米爾猛虎組織也同樣,還有一些新興國家在歐洲的僑民社群提供給恐怖組織活動資金,如庫爾德人運動。

      所以說,恐怖組織融資手段非常多樣。它和犯罪組織有著一個根本的區(qū)別:犯罪組織的唯一目標是獲利。對恐怖組織而言,獲利只不過是實現(xiàn)某個事業(yè)或目標的手段。于是人們一定會問,既然兩類組織特征不同,動機不同,為什么要用和打擊洗錢活動同樣的手段來打擊恐怖組織呢?首先,這兩類組織從A點到B點轉(zhuǎn)移資金的渠道是相同的。其次,有一個共同的需求,即需要打擊恐怖/犯罪組織經(jīng)濟實力的積累?;亟M織之所以能威脅全球,就是因為它積累了足夠的經(jīng)濟實力,足以對我們的社會構(gòu)成根本性的威脅。最后,反洗錢的政策和反恐怖組織融資的政策完全相同,因為它們的根本目的是一樣的。但是,恐怖組織融資和洗錢活動本身還是有著根本性的區(qū)別。

      二、反洗錢的國際合作

      國內(nèi)司法環(huán)境取決于每個國家自身,然而,我們應(yīng)該從國際的層面考慮,因為各國反洗錢斗爭機制的相互協(xié)調(diào)已經(jīng)越來越成為趨勢。

      反洗錢斗爭有兩個前提:首先是建立保證金融交易透明度的機制,這就為第二個前提——建立預(yù)警機制——創(chuàng)造了條件。洗錢犯罪是一種國際現(xiàn)象。洗錢的最初活動就是把錢從一個國家轉(zhuǎn)移到另一個國家,因此有必要在所有國家建立協(xié)調(diào)一致的反洗錢機制。如果某一個國家沒能建立這種機制,贓款就會不可避免地涌向那里。這也是反洗錢斗爭必須國際化的原因:必須要協(xié)調(diào)各國現(xiàn)有的法律和實踐,加強國際司法合作并使其更為有效。同時還要保證在國際范圍內(nèi)存在舉證、追訴和沒收的機制,例如司法程序或沒收財產(chǎn)的轉(zhuǎn)移機制。

      20世紀80年代末,人們發(fā)現(xiàn)哥倫比亞的販毒組織,如麥德林和卡利,不僅對哥倫比亞構(gòu)成嚴重威脅,而且成為全世界的難題。這使得各國開始思考如何加強國際反洗錢斗爭的手段,并簽訂了一系列國際協(xié)議。這主要是由國際組織制定的公約和建議。盡管這意味著浩繁的工作,但犯罪組織卻不得不每每采取新的對策。每項協(xié)議就如同關(guān)閉了一扇通往洗錢犯罪的門。不過,通常是犯罪組織已經(jīng)得逞,才亡羊補牢。因此,預(yù)防性斗爭才顯得更為重要。國際反洗錢斗爭的基礎(chǔ)性文獻是1988年《禁止非法販運麻醉藥品和精神藥物公約》。該公約首次提出了洗錢的定義。它要求各國建立針對該違法行為的法律。需要指出的是,1988年公約為洗錢做了定義卻沒有使用“洗錢”這個術(shù)語,因為該詞當時并不存在。當時,不僅在立法領(lǐng)域內(nèi)沒有“洗錢”這個術(shù)語,而且在各國的法律術(shù)語中也不存在。但是這一理念還是被定義下來了。因為所有的國家都必須首先在我們所說的“洗錢”方面達成一致,才能建立互助機制,以便更有效地打擊洗錢犯罪。1988年公約要求簽約國(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國家已經(jīng)批準該公約)相應(yīng)建立司法追訴機制,尤其是沒收洗錢贓款的制度。沒收從洗錢或違法行為獲得的財產(chǎn)是一個復(fù)雜的問題。問題在于需要知道哪些是應(yīng)該或能夠沒收的。例如,沒收從販毒中獲利的錢是必然的。但是,假設(shè)這筆錢被用來買一棟建筑,其中一部分資金來源于販毒,另一部分則是合法收入,那么我們可以沒收這棟建筑嗎?假設(shè)來自販毒的錢被用來購買了商店并且該商店盈利,那么這些利潤也可以被看作是洗錢的贓款嗎?1988年公約回答了這些問題并要求各國不僅沒收販毒的收入,并且還要沒收從該收入的間接獲利或混入其中的錢。

      如果各國之間沒有合作的話,所有這一切努力都將付之東流。1988年公約規(guī)定各簽約國有合作的義務(wù),即使兩國之間從未簽署任何雙邊合作協(xié)定。這就意味著一個國家不能以沒有合作協(xié)定為借口拒絕合作。1988年公約要求簽約國對所提出的合作要求予以回復(fù)并列舉了所有可以拒絕合作的情況。

      此外,公約還建立了引渡、罪犯移交和司法程序移交機制。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該公約是反洗錢斗爭的基礎(chǔ)性文件。但是該文件也存在著明顯的局限:首先,這是一部刑事公約,這就意味著它只能對洗錢行為進行追訴而無法建立可以識別洗錢活動的警報機制;其次,該公約局限于反毒品洗錢斗爭;最后,該公約沒有規(guī)定向犯罪發(fā)生國歸還資金財產(chǎn)的措施。作為1988年公約補充的是另一個基礎(chǔ)性文件,即反洗錢金融行動特別工作組(FATF)針對反資本洗錢提出的40條建議。創(chuàng)建之初,反洗錢金融行動特別工作組只有十幾個成員國,目前已有34個國家和組織加入,其中包括中國。這一文件從最初的建議集已經(jīng)在實際操作中演變得與公約具有類似的價值,盡管這40條建議還沒有以公約的形式規(guī)定下來。這40條建議是1990年《維也納公約》之后立即通過的,并由此設(shè)立了禁止贓款流入銀行的機制。目前針對贓款進入銀行問題存在三種機制。首先,建立客戶身份識別制度。銀行有義務(wù)識別所有客戶的身份,而此前通常不會這樣做:以前銀行可以開匿名賬戶,現(xiàn)在則不可以;其次,交易記錄保存制度。銀行必須保留所有的金融交易記錄檔案,以便對已經(jīng)完成的交易進行追溯;最后,這是最重要的或許也是最難以實施的一個機制,即可疑交易報告制度。銀行必須要向有關(guān)機構(gòu)聲明所有可疑的交易。在一些國家,根據(jù)反洗錢金融行動特別工作組最初的建議,還有大額交易報告制度,如金融交易以現(xiàn)金形式進行并超過一定數(shù)量,銀行必須特殊記錄或報告。

      可疑交易報告制度是一種非常特殊的制度,因為沒有任何針對“可疑交易”的定義。造成這種空白的原因在于可疑交易與很多因素有關(guān)。如果一些因素發(fā)生了變化,那么在一種情況下是完全合法的交易,在另一種情況下就可能是可疑的。例如,某人把1萬5千美元現(xiàn)金拿到一家銀行,要求把這筆錢存入自己的賬戶并匯到巴拿馬。如果這個商人是巴拿馬裔,并且銀行知道他做的是完全合法的生意,那么他這樣做就沒有什么可疑。相反,如果是一個退休者,申報收入很少,亦無其他收入來源,且從未涉足巴拿馬,突然想要寄1萬5千美元到巴拿馬,那么這筆交易確實值得懷疑。如果他定期重復(fù)這樣的行為,把錢存入同一個賬戶,那就更為可疑了。然而,了解這些情況的正是銀行,需要銀行雇員來判斷哪種情況是可疑的,哪種情況是正常的。因此,反洗錢金融行動特別工作組設(shè)立了與該義務(wù)平行的另一項義務(wù),即著名的客戶信息了解義務(wù)。這一義務(wù)要求銀行不僅要了解客戶的身份,而且要了解他的職業(yè),以及他的金融交易是在什么情況下進行的,因為依靠這些客戶信息可以判斷交易是否可疑。

      反洗錢金融行動特別工作組的40條建議和1988年公約構(gòu)成了反洗錢斗爭的兩個基礎(chǔ)。前者保證了對犯罪資金流的辨認,后者則保證了國家間的對犯罪資金的追查和合作。然而,反洗錢金融行動特別工作組的40條建議和1988年公約遇到了同樣的困難:一方面,它只針對販毒資金;另一方面,這些義務(wù)只對銀行有效。因此,必須修正這40條建議。先是在1996年,40條建議的行動領(lǐng)域擴大到其他犯罪;而后,非銀行領(lǐng)域的其他金融機構(gòu)交易也被納入40條建議管轄范圍內(nèi)。

      與此同時,各國協(xié)商制定了一項針對有組織犯罪的公約。該公約包含了上述原則性義務(wù):公約對洗錢進行了定義,規(guī)定了沒收或扣押義務(wù)以及國際合作義務(wù),并將行動領(lǐng)域擴展到與有組織犯罪有關(guān)的所有違法行為。不久之后,各國協(xié)商簽訂了一項反貪污的國際公約。該公約特意援引了有關(guān)反洗錢斗爭的所有要素,并要求各國為實現(xiàn)反貪而建立反洗錢機制。這份文獻有許多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方面,該公約表明了反洗錢和反貪污斗爭的密切聯(lián)系;另一方面,這是第一個形成機制,確保被追繳貪污財產(chǎn)歸還腐敗犯罪發(fā)生國的公約。

      同時,因為犯罪組織的策略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有關(guān)反洗錢40條建議的完善工作也在繼續(xù)。犯罪組織開始在保險市場投資。1996年,非銀行金融組織也被納入40條建議規(guī)定的范圍內(nèi)。由此,犯罪組織開始在金融系統(tǒng)以外洗錢。

      2003年,反洗錢金融行動特別工作組40條建議的第三版得以通過。在該版本中,有義務(wù)報告可疑交易的范圍擴大到非金融人員和企業(yè),例如寶石商、貴金屬交易商、房地產(chǎn)商等。此外,在40條建議的條款中還補充了針對公眾政治人物的特別條款。這是指在任期內(nèi)有可能受到腐敗侵蝕的人,他們具有政治授權(quán),如議員和大城市的市長(很明顯,從反貪斗爭的角度來講,他們得到的政治授權(quán)需要達到一定的級別才有意義);公眾政治人物還包括高級官員、高級公務(wù)員、高級法官和軍人。對公眾政治人物名下的金融交易,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gòu)及1988年公約特別指定的人員有細致檢查、保持警惕的義務(wù)。

      15年間,在建立國際機制方面,我們?nèi)〉昧司薮蟮倪M步。這些機制要求各國通過立法來打擊洗錢。因此,今天洗錢對犯罪組織來說變得如此之難,以至于這些組織不再用錢交易,而傾向于以消費品作為犯罪活動的報酬。最近在墨西哥的發(fā)生了一個案件,一個犯罪組織由于無法將販毒得來的錢投資,只能眼看著錢在屋子里發(fā)霉卻束手無策,因為這筆錢既不能存進銀行,也不能運走。

      這能說明我們已經(jīng)取得了反有組織犯罪斗爭的勝利了嗎?顯然,我們離目標還很遠。我們所做的一切還不能消除有組織犯罪,或消除犯罪本身。如果認為我們所進行的工作和司法的終極目的就是消滅犯罪,那是烏托邦式的幻想,是不可能的。我們不得不繼續(xù)同有組織犯罪共同存在于社會中,就像我們必須接受地震、洪水這樣的自然災(zāi)害一樣。然而,我們可以做的,是將這些犯罪行為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讓實施犯罪更為困難。司法官的工作就是使犯罪分子的日子越來越難過。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在反洗錢領(lǐng)域內(nèi)的工作已經(jīng)取得了成效。

      三、反恐怖主義融資的斗爭

      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比較新的領(lǐng)域,主要是從2001年“9·11”事件后開始的。這場襲擊使得國際社會意識到,一個恐怖組織竟然擁有如此巨大的經(jīng)濟實力,以至于可以形成對全球的威脅。然而,奇怪的是,國際反恐怖主義融資的機制卻在“9·11”事件前就已經(jīng)建立了。

      1999年,聯(lián)合國通過了第一部命令各國扣押塔利班財產(chǎn)的決議,即聯(lián)合國安理會第1267號決議。此外,聯(lián)合國反恐怖主義融資公約也于1999年生效。該公約獲得通過的故事是非常有趣的。當各國代表在紐約討論該公約時,世界各國對反恐怖主義融資幾乎沒有興趣。法國根據(jù)1267號決議提議打擊恐怖組織的財產(chǎn),以期限制恐怖主義發(fā)展。該提議由于其可行性而得到了各國的支持。公約的協(xié)商沒有激發(fā)起人們的熱烈討論,卻使它獲得了最終的成功。由于公約沒有引起熱議,因此很快得以簽署。公約的簽署幾乎沒有引起爭論或反對。公約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卻從未有人大書特書。因為現(xiàn)存對恐怖主義的定義,是通過對恐怖活動的定義實現(xiàn)的,而各國從那以后再也沒能就定義方面取得一致。實際上,為了使得各國能夠在反恐領(lǐng)域內(nèi)合作,就必須對“恐怖分子”有相同的定義。然而,以色列認定的恐怖主義在阿拉伯國家眼中可能并非如此;而西班牙認為的恐怖主義可能也得不到巴斯克居民的贊同。每一個國家對什么是恐怖主義、什么不是恐怖主義都有自己的理解,這就使得各國在恐怖主義定義問題上達成一致變得極為復(fù)雜。

      1999年公約沒有對恐怖主義本身給出定義,而是對什么是恐怖主義活動進行了定義:“意圖致使在武裝沖突情況下未積極參與敵對行動的平民或任何其他人死亡或重傷的任何其他行為,如這些行為因其性質(zhì)或相關(guān)情況旨在恐嚇民眾,或迫使一國政府或一個國際組織采取或不采取任何行動。”該公約及該定義都得以順利通過,但仍然沒有引起各國的關(guān)注。以至于2001年,也就是“9·11”事件發(fā)生的那一年,只有4個國家批準了該公約。

      “9·11”事件發(fā)生后,150多個國家先后批準了該公約。然而,有趣的是,此后各國試圖協(xié)商一部關(guān)于恐怖主義的公約,但都無功而返,原因是各國始終無法在恐怖主義的定義上達成一致。1999年公約最終包括了1988年公約和反洗錢金融行動特別工作組的40條建議建立的機制,但只針對恐怖主義及其經(jīng)濟活動的斗爭。繼該公約之后,聯(lián)合國安理會又通過了多項決議。這些決議列舉了恐怖組織或是恐怖分子的名字,并要求,無論該項犯罪在本國刑法中是否成立,聯(lián)合國所有成員國都務(wù)必扣押其財產(chǎn)。與反洗錢斗爭的成果相比,反恐怖融資的成果不甚明了。因為恐怖活動和金錢之間的關(guān)系遠比犯罪和錢之間的關(guān)系復(fù)雜。犯罪組織為利益而生,其存在的理由就是逐利,這是它唯一的目的。而恐怖組織卻并不是圍繞著“獲利”這個目標建立的,但卻使用獲利為恐怖事業(yè)服務(wù)。另外,與犯罪組織相比,恐怖組織使用的渠道更為多樣??植婪肿拥馁Y金流動經(jīng)常不通過金融渠道,而是通過徹底的非正式的渠道實現(xiàn)。此外,恐怖活動的實施通常不需要特別大量的資金,有人估計“9·11”事件大概花費了50萬美元,這同它所造成的損失相比,成本實在是微不足道;而制造馬德里爆炸案的花費甚至更少。

      但要記住的是,打擊恐怖融資的目的并不是阻止恐怖行動,而是阻止恐怖組織發(fā)展壯大,形成更大的經(jīng)濟實力,進而對社會構(gòu)成根本性威脅。一個恐怖組織,并不是一個簡單地安放炸彈的組織,而是要訓(xùn)練軍隊、恐怖分子,傳播作戰(zhàn)方法,同時為恐怖事業(yè)做宣傳。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花錢的,如訓(xùn)練戰(zhàn)士、組織賣淫團伙攫利、資助恐怖組織的外圍組織。這些外圍的社團或慈善組織會把人引導(dǎo)向恐怖組織。所有這些都比恐怖行為本身花費更多。阻止恐怖組織積聚經(jīng)濟實力,就是阻止恐怖組織的發(fā)展

      第五篇:鄧小平主義讀后感

      《鄧小平文選》讀后感

      《鄧小平文選》的最重要的部分,也是鄧小平一生中思想的最精髓對中國影響最大的部分,無疑是《鄧選第三卷》。里面收錄了鄧小平一九八二年至一九九二年的許多講話內(nèi)容,均體現(xiàn)了鄧小平本人的思想政治價值觀。而作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第二代領(lǐng)導(dǎo)核心人物,他的思想影響著中國前進的進程,而他的這些理論,徹底的改變了中國,到現(xiàn)在也在影響著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體制。

      (有一種較為公認的說法,認為鄧小平實際上是一個實用主義者,這種觀點的具體表露,則是他的“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的“貓論”上!同樣,在對待計劃經(jīng)濟和市場經(jīng)濟問題上面,鄧小平也是如此,他認為不管什么經(jīng)濟體制,只要能發(fā)展生產(chǎn)力就是好的。因此,我們當然不能說他是真心支持和擁護信仰市場經(jīng)濟的。只是因為實用于發(fā)展生產(chǎn)力,所以他才會選擇這條道路,而一旦他認為計劃經(jīng)濟對于發(fā)展生產(chǎn)力更加具有實用性的話,那么他將會毫不猶豫的拋棄市場經(jīng)濟!

      在《鄧選三》中,鄧小平說得最多的幾句話,其中一句就是:“貧窮絕對不是社會主義。”在經(jīng)濟改革的問題上,鄧小平一直主張加快步伐,吸收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jīng)驗。他把他的改革稱為“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而絕不愿意承認為“資本主義化改革”,雖然其中的內(nèi)容實際上已經(jīng)是向資本主義經(jīng)濟體制靠攏了。他宣稱:“如果走資本主義主義道路,可以使中國百分之幾的人富裕起來,但是絕對解決不了百分之九十幾的人生活富裕問題。而堅持社會主義,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則,就不會產(chǎn)生貧富過大的差距?!保▍⒁娻囘x三《建設(sh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也許鄧小平想通過資本主義的一些手段來刺激和發(fā)展中國的生產(chǎn)力,再利用社會主義的按勞分配原則來避免兩極分化。我不知道鄧小平的真實想法是什么,不過單從字面意思來理解,也許就是這樣。市場經(jīng)濟實用于他關(guān)于社會主義就是要發(fā)展生產(chǎn)力的觀點,他就按著這套方法去做了。而另外一個反映出鄧小平是一個實用主義者的例子則是他的“一國兩制“論,鄧小平自稱是一個共產(chǎn)主義者,而他卻允許香港等地實行和共產(chǎn)主義完全對立的資本主義,而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共產(chǎn)主義者完全不可想象的東西,在地球上也找不出先例。但是“一國兩制”對于國家的統(tǒng)一和完整實用,所以他也不會在乎那里實行的制度,即使是“奴隸制度”,他也不會關(guān)心了。

      在鄧小平的眼里,社會主義無論怎么改革,都應(yīng)該堅持社會主義道路,而不應(yīng)該是走資本主義道路。他認為,社會主義是一種共同富裕的體制,可以防止兩極分化,而一旦走資本主義道路,只能帶來嚴重的貧富分化,從而使社會動蕩,產(chǎn)生新的革命。但是什么才叫做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呢?他回答得很簡單,認為不搞多黨制、議會制,堅持共產(chǎn)黨的***就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他認為他的改革前提必須是“穩(wěn)定”,沒有“穩(wěn)定”的環(huán)境什么事情也辦不成。而只有堅持共產(chǎn)黨的領(lǐng)導(dǎo),才能保證中國的穩(wěn)定,從而防止**。

      前面說過,我并不了解鄧小平的真實想法,如果單從字面來理解,可以認為他是想用市場經(jīng)濟來發(fā)展生產(chǎn)力,然后再把創(chuàng)造的利益用社會主義分配原則進行分配,從而就可以避免兩極分化的問題。這也許就是他所說的中國特色的中國主義。然而,事實卻和他闡述的完全相反,十幾年后的今天,中國的經(jīng)濟雖然按照他所說的那樣騰飛了起來,而兩極分化的問題卻日益嚴重的。

      《鄧小平主義》讀后感

      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lǐng)導(dǎo)集體正是這樣做的。他們在總結(jié)我國社會主義建設(shè)正反兩方面經(jīng)驗和新的實踐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逐步達到了對中國建設(shè)社會主義的規(guī)律性認識。當然,這個認識過程并沒有完結(jié),也永遠不會完結(jié)。這個規(guī)律性認識的集中反映,就是鄧小平同志建設(shè)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其代表作就是《鄧選》第三卷和《鄧選》(1975—1982年)卷。

      建設(shè)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來之不易,應(yīng)當十分珍惜。在這個理論指導(dǎo)下,我們黨領(lǐng)導(dǎo)人民進行了新的翻天覆地的偉大事業(yè),在實踐過程中又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了建設(shè)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對這個理論的意義要有足夠的估計和認識。在世界范圍內(nèi),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包括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相繼發(fā)生劇變,改變了顏色,而社會主義的小國卻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巋然不動。全世界一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長期陷于經(jīng)濟衰退的困境之中,而社會主義的中國卻以高速發(fā)展的經(jīng)濟形勢,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奇跡,道理何在?歸根到底,是因為我們有一個正確現(xiàn)論的指導(dǎo),這就是建設(shè)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淪。這個理論不僅是救中國的理論,更是振興中國的理論;不僅是救社會主義的理論,更是振興社會主義的理論。這個基本理論,連同黨的基本路線、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積累的基本經(jīng)驗,已為許多國家,特別是第三世界國家,包括一些社會主義國家所重視,所矚目。它的意義和影響已經(jīng)開始越出了中國的國界。

      這個理論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比較系統(tǒng)地回答了中國這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情況十分復(fù)雜、經(jīng)濟文化比較落后的東方大國如何建設(shè)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它既有中國的特色,又包含著許多普遍意義的真理。按照小平同志的這個理論建設(shè)起來的社會主義是一個什么樣的社會主義呢?它是在人們心目中有著崇高形象的社會主義,是一個創(chuàng)造新的輝煌業(yè)績的社會主義,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們,向往它,崇敬它,愛慕它。這就是我們黨提出所要建立的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

      在現(xiàn)實生活中還存在一些消極現(xiàn)象,引起人們的不滿意。這說明什么呢?這說明,建設(shè)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還沒有得到全面的理解和真正的貫徹落實,或者貫徹落實得很不力?,F(xiàn)實生活中存在的許多問題,《鄧選》第三卷都已指出了,而且告訴我們應(yīng)該怎樣做。這就給我們提出一個任務(wù),對《鄧小平文選》第三卷,要認真地學習,深入地理解,全面地把握,有力地貫徹。

      鄧小平同志對社會主義這個人類美好的事業(yè)充滿了信心。他說:“中國肯定要沿著自己選擇的社會主義道路走到底。誰也壓不垮我們。只要中國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堅持社會主義。我們對社會主義的前途充滿信心?!?46)只要我們堅持建設(shè)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毫不動搖,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毫不動搖,小平同志所規(guī)劃的中國發(fā)展的戰(zhàn)略目標一定能夠達到,我們偉大的社會主義事業(yè)一定能夠取得輝煌的成就。

      一、寫在前面的話

      鄧小平,二十世紀的中國造就的另一位歷史巨人,于1997年2月19日離開了他所至愛的中國人民。

      建黨八十周年之前,懷著對他的愛戴和崇敬,我們又次學習了他的著作。每讀小平同志的著作,先不論其它,總有一種日益強烈的感受:文風非常地樸實,然而,內(nèi)在于樸實之中的,卻是目不暇接的深刻思想。

      順便聯(lián)想到這些年來拜讀某些精英之作,常令我有云山霧罩之感:硬著頭皮讀下來,卻始終不曉得他們在自己的“語境”中、用他們的“話語”“解析”著什么東西。我當然不敢非議人家思想的精深,更不敢懷疑人家是否在用晦澀的語言來掩蓋其貧乏的思想,只能抱怨自己沒有學好“土中文”、“洋中文”、包括理論。所以,比較起來,還是愿意研讀、學習類似小平同志那樣的文章。

      說遠了?;氐秸}。

      二、關(guān)于“貓論”和“摸論”

      小平理論的偉大價值,今天已可見一斑;也許可以斷言,時間將會使她更加偉大。有人說,小平理論概而言之有兩個基本點: 一曰“貓論”: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 二曰“摸論”:摸著石頭過河。

      此說也許有“戲說”之嫌;而且,這個“兩論”在《文選》中也是沒有文字可考的。然而我卻覺得,“兩論”的說法倒也頗堪玩味:琢磨一下,《文選》中的不少文章,確實很有點“兩論”思想,或者說,與“兩論”思路是暗合的。這里不妨舉兩個例子。

      (一)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判斷的標準,應(yīng)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fā)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chǎn)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保ㄋ〔灰灰辉鎏?,下同)試想,如果我們把那個“老鼠”定義為這“三個有利于”,上述論述背后的精神,不就很有點“貓論”的味道嗎?

      (二)“不搞爭論,是我的一個發(fā)明?!粻幷摚竽懙卦?,大膽地闖?!边@個發(fā)明的實質(zhì)是什么呢?就是在對某些問題還未能達成足夠一致的時候,就先干起來。從理論上講,唯有指導(dǎo)我們實踐的思想、理論、政策、辦法是正確無誤的真理,才能使我們少犯錯誤、少走彎路。然而,真理的獲得卻非一蹴而就。

      我們必須承認: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爭論必然是有效的手段之一,因此,不爭論可能會有礙于我們獲得真理,由此,不爭論就有可能使我們走彎路、買教訓(xùn)。

      但同樣必須承認的是:即使經(jīng)過漫長的爭論,也不一定能夠達成一致;即使達成一致,這個“一致”的東西也不一定就是真理。那怎么辦?

      小平同志的解決辦法是:不爭論。“不爭論,是為了爭取時間干。一爭論就復(fù)雜了,把時間都爭掉了,什么也干不成”。當然,對于前提,小平同志也是同樣強調(diào)的:“看準了的”。至此我們看到,這個“農(nóng)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是如此”的不爭論,不也很有點“摸論”的影子嗎?

      以上論述,決不是把小平理論庸俗化。反而,我則感到,躲在這個“兩論”背后的,也許是小平同志深厚的理論素養(yǎng)和多年的實踐感受。比如“貓論”,其實就是實事求是;再如“摸論”,也許就是對黨史上數(shù)次路線斗爭、尤其是“文革”災(zāi)難的痛定思痛。

      溶偉大于平常、化深刻為通俗,非頂尖高手不能,平庸之輩自然更是望塵莫及。

      三、單論“摸論”

      (一)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如果認為這些成就是各種力量結(jié)成的一個合力的總結(jié)果,那么,“摸著石頭過河”肯定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分力。

      試想:假如我們在79年的時候,放開去爭論“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是否符合社會主義、是否符合經(jīng)典理論、是否符合這個符合那個,卻不去先大膽地闖一下----推行這種政策----那么,我們也許可以肯定三點:第一,這種爭論至今未果;第二,后來的其他改革方略及其帶來的成就便不會取得;第三,就不會有哪些成就所帶來的社會條件之天翻地覆的變化,而這種變化卻又會反過來影響人們的價值觀等思想觀念。

      如若沒有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之間的互動,而且,這個互動還是在改革開放的大軌道上展開的,新世紀的中國會是什么樣子呢?

      二)既然“摸論”的意義是如此地重大,便很有必要來考察這個“摸論”本身了。

      從理論層面上看,“摸論”的實質(zhì)也許是:對某些問題(包括思想、理論、政策、辦法、做法等等,下同,不再贅釋),可以允許去探索、嘗試。有好結(jié)果就推行,沒有好結(jié)果則要么自生自滅、要么強制其毀滅。表現(xiàn)在思想理論領(lǐng)域,就是允許自由地(至少相對自由地)探討,暫不做強制定論);表現(xiàn)在政策、辦法乃至具體做法上,就是允許大膽地去闖,在某個局部、某個時段來實行。總之,表現(xiàn)在態(tài)度上,就是不要輕易下定論去否定什么、肯定什么,也即:對看不準的問題,最高決策者的立場不要輕易鮮明化。但是,從操作的層面看,我們就有必要提問這樣幾個問題: 第一,難道什么河都可以摸著石頭過嗎?

      小溪如此、小河如此,大江大河也要如此嗎?如果這樣的表述不夠清楚,那就再說的具體一些,舉幾個例子:是否有人要否定社會主義的本質(zhì)、否定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原理、否定共產(chǎn)黨的領(lǐng)導(dǎo)、否定人民的利益,有人只求發(fā)展經(jīng)濟不顧及其它,有人只求少數(shù)人先富不顧多數(shù)人死活,有人殘酷剝削雇工,也可以允許他們先暫行一下呢?盡管這幾個例子過于極端,但卻給了我們的問題一個很顯然的否定答案。

      小平同志其實已經(jīng)告訴了我們答案,《文選》中到處可見。隨便舉幾個例子: 比如大膽地試、大膽地闖,那也是有個前提的,“看準了的”;

      比如“關(guān)鍵是發(fā)展經(jīng)濟”,但他還說“兩只手都要硬”,反對資產(chǎn)階級自由化“現(xiàn)在看起來還不止二十年”,“在整個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必須始終注意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再比如三個有利于,他在“生產(chǎn)力”的前面加了個“社會主義社會”的定語,在“綜合國力”的前面加了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定語。盡管他的這些思想是以即席講話的形式說出來的,可又有誰敢說這幾個定語是順口講來而不是刻意強調(diào)的呢?

      “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可是:怎樣才算做看準了?有沒有看的“真準”的問題呢?若有,對這些問題又怎能單純地去“試、闖”而不去旗幟鮮明、義無反顧地決然推行抑或打擊呢?

      難道在80歲的中國共產(chǎn)黨那里,就沒有看的“真準”、值得旗幟鮮明地堅決堅持抑或堅決反對的問題?

      所以,那個問題的答案非常明確: 不能什么河都摸著石頭過。那么:

      第二,什么河可以摸著石頭過、什么河不可以摸著石頭過呢? 簡而言之:

      什么問題需要立場鮮明,要么鮮明地支持、要么鮮明地反對;

      什么問題需要觀點曖昧,要么曖昧地支持、默許、縱容、放任,要么曖昧地反對和不疼不癢地打擊。

      不能不說,這是一個十分重大的問題;

      也不能不說:也許,這同樣是一個需要“摸著石頭才能過的河”,因為,對那個“什么問題”本身,就必然會存在著不同的認識。探索真理的艱難使我們意識到:相對而言,需要摸著過的河要比不需摸著過、不能摸著過的河,要多得多。

      這樣,我們就先避難就易,探討那些不需要和不能夠摸著過的河。

      四、什么河不能摸著石頭過?

      大是大非問題是大江大河。因此,如果從原則上講: 關(guān)乎大是大非的大江大河,決不能摸著石頭過!否則,是要被淹死的。

      盡管什么問題是大是大非的問題、這些問題何謂是何謂非,同樣可能是值得探討、存在爭論的,但是:

      其一,我們并不是不可知論者,我們堅信真理是可以被逐步認識的。在任何歷史階段,都有一些可以看得很準的問題,對它們,完全可以旗幟鮮明。這些河,不需要摸著過!其二,對那些關(guān)乎方向、性質(zhì)的大是大非問題,即使存在爭論、分歧,但只要我們看準了(即便看得不是很準、真準),也完全應(yīng)當旗幟鮮明。這些河,不允許摸著過!什么叫做“不摸著石頭過”?

      就是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旗幟鮮明、義無反顧地過!

      其實,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當代社會主義實踐已經(jīng)給了我們答案;未來的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也需要提供新的答案。

      梳理、發(fā)現(xiàn)這個答案,的確是個困難的問題,遠非我力所及。這里,僅就幾個方面說點個人觀感。

      (一)根本價值信仰問題

      價值信仰從根本上決定著是非善惡。

      共產(chǎn)黨人的根本價值信仰是什么?應(yīng)當是: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wù)。

      (二)根本制度問題

      我們的根本制度,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個主義是怎樣的主義,小平同志區(qū)分姓“資”還是姓“社”的標準,告訴了我們答案,然而,值得深思的是:他仍然把“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chǎn)力和“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用作了標準。

      關(guān)于這種制度的某些次等層次問題,也許還存在不同認識,但無論如何我們應(yīng)該承認,社會主義的根本就是最大限度地保證和實現(xiàn)人民大眾的利益。

      什么是人民?也許,那些付出正當勞動、為社會創(chuàng)造財富的最廣大的社會成員就是人民。

      (三)基本價值觀問題

      每個國家民族、每個社會制度,在每個特定的歷史時期,都應(yīng)有一套相對完整的價值觀念。這套觀念,也許會在根本上意義上決定著一個民族的精神風貌,為她的社會成員提供行為規(guī)矩和動力。

      這個問題,實在蘊含著豐富的內(nèi)容。不過,我們還是寧愿冒著掛一漏萬的危險,列舉幾個方面,諸如:為己為人、遵紀守法、盡職盡責、愛國愛家、艱苦奮斗、英雄崇尚、互助互敬、自強不息、先公后私、正己正人、自主自立等等。

      (四)基本思想信仰問題

      任何一種建設(shè)事業(yè),如果沒有相應(yīng)的理論基礎(chǔ)和思想路線,那是不可想象的;如果不把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jié)合,取得現(xiàn)在這樣的成就也是不可想象的。所以,不旗幟鮮明地堅持以馬列主義為核心的基本思想信仰體系,必將對現(xiàn)實的建設(shè)事業(yè)產(chǎn)生不利影響。我們自然不能固守馬列主義的某些具體論斷,而且應(yīng)當鼓勵人們?nèi)グl(fā)展它;但是,對馬列主義那些先進的價值觀部分和正確的基本原理部分,則是應(yīng)當旗幟鮮明地堅持和捍衛(wèi)的。

      (五)某些重大政策問題

      如果說前四個問題還少有分歧的話,這個領(lǐng)域的問題則有著太多方面的分歧;而恰恰,能否在這些領(lǐng)域找出不能摸著過的河,對我們的實踐又有著直接當下的影響。盡管我們無能力說明這些問題,但是至少可以舉一個例子:

      共同富裕和一部分人先富的問題,以及作為其政策背景的“效率和公平”的問題。小平同志指出,“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逐步實現(xiàn)共同富?!薄?梢?,只有共同富裕才是根本、終極的目的,而一部分人先富,不過是尋求共同富裕的手段。他曾經(jīng)設(shè)想,等到上個世紀末(也即2000年前),“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指兩極分化問題,引者注)”,著手考慮政策的調(diào)整,并提出過富裕地區(qū)通過“多交利稅和技術(shù)轉(zhuǎn)讓”支援落后地區(qū)的初步構(gòu)想。固然,我們不能形而上學地就把 2000年當作政策調(diào)整的節(jié)點??墒?,一個必須考慮的問題則是:我們應(yīng)該在怎樣的時候、在社會物質(zhì)財富達到怎樣的程度之后,開始來調(diào)整我們的“一部分人先富”的政策走向呢?是“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還是“立足公平、保證效率”呢?

      又如,我們的文藝政策問題。難道我們就能容忍為地主翻案、向剝削謳歌?難道我們就能容忍暴力色情、奇聞探秘、貴族軼事、無病呻吟、極端利己、犯罪梟雄等沉渣污垢泛濫成災(zāi)?難道我們就能容忍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充斥屏幕,輕視文化、拋棄文化彌漫人間?難道我們就能容忍鏡頭對準“拳頭”,膠片走向“枕頭”……。文化陣地如果無產(chǎn)階級不去占領(lǐng),資產(chǎn)階級就會占領(lǐng)。此乃顛撲不破。

      五、怎樣過河

      對那些要摸著石頭過的河,似乎不存在什么問題。那么,對那些不能摸著石頭過的河,我們怎么過?

      (一)必須要旗幟鮮明、義無反顧地“過”,而且還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大張旗鼓地過。在這類問題上,如果態(tài)度曖昧、稍有放松、半點馬虎,就可能前功盡棄,正如小平同志說的,也許一夜之間就會塌下來。

      (二)必須把摸著過的河與不能摸著過的河區(qū)別對待。

      對那些不能摸著過的問題:不是不爭論,而是不允許爭論。不但不允許爭論,而且要強制實施:對那些已經(jīng)確認的善,強制弘揚;對那些已確認的惡,強力打擊。你這不是專制嗎?對了。在這個領(lǐng)域,就要來個專制。

      對那些需要摸著過的問題:應(yīng)當給予足夠的自由。例如:對那些必要的學術(shù)爭鳴和理論探討,則應(yīng)該給他們足夠的空間。你這不是自由化嗎?對了。在這個領(lǐng)域,就要來個足夠的自由化。也許,我們現(xiàn)在的問題就在于:該強制的沒有足夠鮮明有力的強制,該自由的卻沒有足夠空間的的自由。

      由此我聯(lián)想到了陳云同志的“鳥籠子”:

      假如把天性自由的鳥關(guān)在籠子里,它會不會寧愿死掉呢? 假如不根據(jù)鳥的種類來確定鳥籠子的大小,它會不會舒服嗎?

      假如不根據(jù)鳥的種類來確定籠子的材質(zhì)和縫隙的大小,鳥難道不會“鉆隙而出、破籠而振”嗎?

      更何況,需要控制、引導(dǎo)的社會問題,并非只是鳥,那里還有龍虎熊羆。

      (三)必須注意保持兩條河的協(xié)調(diào)。否則:摸著過的那條河的河水,必然會流淌到另條河里,且必然會在那里腐蝕那些支撐飄揚旗幟的旗桿,并終將腐蝕掉旗幟本身。例如:如果不對市場經(jīng)濟作必要的改造,在別的領(lǐng)域又怎能保證你的旗幟高高飄揚呢? 結(jié)語:

      當我思考的時候,我覺得痛苦; 我想開口,卻覺得空虛。

      因為我腦海里始終浮現(xiàn)著一種目光:

      那是那些騎單車、擠公車的人們,向威武驕傲的奔馳轎車投以的復(fù)雜目光。

      這種目光,這種復(fù)雜的目光,告訴了我們什么呢?

      下載清教主義[共五篇]word格式文檔
      下載清教主義[共五篇].doc
      將本文檔下載到自己電腦,方便修改和收藏,請勿使用迅雷等下載。
      點此處下載文檔

      文檔為doc格式


      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自行上傳,本網(wǎng)站不擁有所有權(quán),未作人工編輯處理,也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有涉嫌版權(quán)的內(nèi)容,歡迎發(fā)送郵件至:645879355@qq.com 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guān)證據(jù),工作人員會在5個工作日內(nèi)聯(lián)系你,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quán)內(nèi)容。

      相關(guān)范文推薦

        論英國清教運動的性質(zhì)(定稿)

        論英國清教運動的性質(zhì) 趙虹(講師,云南師范大學歷史系) 提 要 1640年,英國資產(chǎn)階級在清教運動的掩飾下發(fā)動了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革命。清教運動實質(zhì)上是英國資產(chǎn)階級和新貴族在......

        生態(tài)主義

        生態(tài)主義 這里講的生態(tài)主義(Ecologism),又稱綠色政治學(Greenpolitics)、環(huán)境政治學(Environmental politics)和生態(tài)政治學(Ecologicalpolitics)。是歐美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新興的......

        素食主義(定稿)

        久未謀面的某女告訴我,她素食快一年了。 原來的她曾無肉不歡,但因媽媽生了重病,焦急之下,在寺廟中許下愿心,如果媽媽能夠康復(fù),從此不吃任何有眼睛的食材…后來媽媽康復(fù)出院,她果然......

        新城市主義

        “新城市主義”的社區(qū)融合思想探析 【摘要】:目前,我國居住社區(qū)分化現(xiàn)象日趨顯化。在辨析與借鑒“心城市主義”有關(guān)規(guī)劃思想的基礎(chǔ)上,提出居住社區(qū)融合的若干建議。近年來,在城......

        東方主義

        中文系 甲班 陳淳 09309086 從《末代皇帝》等電影看西方人的東方主義視角 摘要:80年代初期開始,西方尤其是好萊塢開始熱衷于探索東方,用他們的理解來創(chuàng)作出他們自以為準確的東......

        撒切爾主義

        撒切爾主義 撒切爾,英國右翼政治家,第49任英國首相,1979年-1990年在任,她是至今為止英國唯一一位女首相,她的政治哲學與政策主張被通稱為“撒切爾主義”,在任首相期間,對英國的經(jīng)濟......

        核心主義價值觀演講稿(共五篇)

        【篇一】同學們,老師們:大家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友善”。究竟何為友善呢?友善一詞,可拆分為兩部分來解釋。在甲骨文當中,“友”字實際上就是兩只手靠在一......

        論《小婦人》中的美國清教思想

        英語專業(yè)全英原創(chuàng)畢業(yè)論文,是近期寫作,公布的題目可以用于免費參考 最新200份英語專業(yè)全英原創(chuàng)畢業(yè)論文,都是近期寫作,公布的題目可以用于免費參考 1 英語詞匯中的性別歧視 2 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