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色欧美亚洲高清在线观看,国产特黄特色a级在线视频,国产一区视频一区欧美,亚洲成a 人在线观看中文

  1. <ul id="fwlom"></ul>

    <object id="fwlom"></object>

    <span id="fwlom"></span><dfn id="fwlom"></dfn>

      <object id="fwlom"></object>

      學習動態(tài)性能表(19)--v$undostat

      時間:2019-05-12 06:15:15下載本文作者:會員上傳
      簡介:寫寫幫文庫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學習動態(tài)性能表(19)--v$undostat》,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寫寫幫文庫還可以找到更多《學習動態(tài)性能表(19)--v$undostat》。

      第一篇:學習動態(tài)性能表(19)--v$undostat

      學習動態(tài)性能表

      第19篇--V$UNDOSTAT2007.6.14

      本視圖監(jiān)控當前實例中undo空間以及事務如何運行。并統(tǒng)計undo空間開銷,事務開銷以及實例可用的查詢長度。

      V$UNDOSTAT中的常用列

      ? Endtime:以10分鐘為間隔的結束時間

      ? UndoBlocksUsed:使用的undo塊總數(shù)

      ? TxnConcurrency:事務并發(fā)執(zhí)行的最大數(shù)

      ? TxnTotal:在時間段內(nèi)事務執(zhí)行總數(shù)

      ? QueryLength:查詢長度的最大值

      ? ExtentsStolen:在時間段內(nèi)undo區(qū)必須從一個undo段轉到另一個的次數(shù)

      ? SSTooOldError:在時間段內(nèi)'Snapshot Too Old'錯誤發(fā)生的次數(shù)

      ? UNDOTSN:這段時間內(nèi)最后活動的undo表空間ID

      視圖的第一行顯示了當前時間段的統(tǒng)計,其它的每一條記錄分別以每10分鐘一個區(qū)間。24小時循環(huán),一天最多144條記錄。

      示例:

      1.本例顯示undo空間從16:27到之前24小時內(nèi)的各項統(tǒng)計。

      SQL>select * from v$undostat;

      End-Time UndoBlocksTxnConcrcyTxnTotalQueryLen ExtentsStolenSSTooOldError---------------------------------------

      16:*** 16:***0 ***9544540 ***3210633201 ***2498120250 ***0025500

      在統(tǒng)計項收集過程中,undo消耗最高發(fā)生在15:30-15:40這個時間段。10分鐘內(nèi)有1187個undo塊被占用(基本上每秒鐘2個塊)。同時,最高事務并發(fā)也是在相同的時間段,45個事務被并發(fā)執(zhí)行。執(zhí)行的最長查詢(1202秒)是在15:20-15:30之間,需要注意的是查詢實際上是15:00-15:10段即開始并直到15:20這個時間段。

      http://君三思

      第二篇:山地自行車騎行動態(tài)性能研究

      CDIO項目設計

      設 計學 生學 生學 部專 業(yè)指 導(I)

      機械基礎項目

      題 目: 自行車騎行動態(tài)性能研究 姓 名: 學 號:(系): 年 級: 教 師:

      2012 年 10

      月16 日

      摘要

      本文首先探討了二維、完整約束情況下,計算多剛體系統(tǒng)動力學笛卡兒數(shù)學模型及算法的計算機程序實現(xiàn);然后以山地自行車騎行動態(tài)性能分析為目的,針對某型全減振山地自行車開展了相應的試驗與理論分析工作,利用計算機高級程序語言及多體動力學分析軟件建立了較為完整的路面—山地自行車—騎行者系統(tǒng),最后利用該系統(tǒng)對樣車的騎行動態(tài)性能給出了評價。在笛卡兒數(shù)學模型及算法的程序實現(xiàn)上,本文結合軟件工程知識,使用統(tǒng)一建模語言,對笛卡兒數(shù)學模型及算法的靜態(tài)結構進行了系統(tǒng)的分析。在此基礎上,針對二維、完整約束問題設計了一類計算多剛體系統(tǒng)動力學分析程序的結構,并使用計算機高級程序語言初步實現(xiàn)了該程序的運動學分析與動力學分析功能,最后選用了兩個典型算例驗證了本文動力學分析程序的正確性。該部分內(nèi)容在自行設計完善的可用于山地自行車騎行動態(tài)性能分析的計算多體動力學分析軟件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山地自行車騎行動態(tài)性能分析方面,本文以某型全減振山地自行車為例,首先依據(jù)國家相關檢測標準設計并進行了該款山地自行車車架的振動試驗。在此基礎上,本文擴展前述的車架模型,建立了完整的路面—山地自行車—騎行者系統(tǒng),系統(tǒng)包括:使用諧波疊加法與 ARMA(Auto-R平度模型;樣車的多剛體動力學模型;包含力學模型與知覺模型的騎行者模型,其中的知覺模型參考 ISO2631 建立,為一種人體承受全身振動下的舒適性知覺模型。最后本文對已建立的路面—山地自行車—騎行者系統(tǒng)進行了動力學分析,利用騎行者知覺模型對樣車騎行動態(tài)性能進行了評價并給出結果。評價結果認為該款山地自行車騎行動態(tài)性能欠佳,設計有待改進。研究建立的路面—山地自行車—騎行者系統(tǒng)為今后山地自行車進一步的力學分析提供了動力學模型基礎,為山地自行車的計算輔助設計工作提供了一類具有可操作性的設計結果評價標準。

      關鍵詞: 計算多體動力學,笛卡爾數(shù)學模型計算法,路面—山地自行車—騎行者系統(tǒng),騎行動態(tài)性能II。

      目錄

      摘要 ············································································································································1 第一章 緒論 ·······························································································································3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3 1.2 國內(nèi)外山地自行車研究動態(tài)及存在問題 ·····································································4 1.2.1 國內(nèi)山地自行車研究動態(tài)及存在問題 ······························································4 1.2.2 國外山地自行車研究動態(tài)及存在問題 ······························································5 第二章 山地自行車車架振動試驗及仿真試驗 ··········································································6 2.1 引言 ······························································································································6 2.2 試驗方法與儀器設備 ···································································································6 2.3 試驗結果與分析 ···········································································································7 2.4 仿真結果與分析 ···········································································································9 第三章 路—山—人系統(tǒng)的建立及其系統(tǒng)力學分析 ································································ 12 3.1 引言 ···························································································································· 12 3.2 模型建模時所做的簡化假設 ······················································································ 13 3.3 路面不平度模型的建立 ······························································································ 13 3.4 系統(tǒng)動力學分析 ········································································································· 14 3.5 山地自行車騎行動態(tài)性能評價 ·················································································· 17 第四章

      結論 ··························································································································· 18 參考文獻 ··································································································································· 19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近年來機動車數(shù)量激增使中國的城市交通系統(tǒng)面臨巨大壓力,機動車尾氣的大量排放使得環(huán)境污染日益加劇,國際原油價格的一路飚升更導致了燃油價格的飛漲,整個社會面臨重重矛盾。推廣使用自行車作為代步工具不失為緩解上述矛盾的一種方法;同時,經(jīng)濟的發(fā)展使得城鄉(xiāng)居民對于生活品質有了更高的追求,既可強健體魄又能愉悅身心的自行車運動方興未艾。

      從世界范圍來看,各主要發(fā)達國家?guī)缀鯚o一例外的采取了鼓勵自行車行業(yè)發(fā)展的政策,且政策卓有成效:如丹麥哥本哈根市 2000-2003 年預算中寫明:“制定全面改善自行車使用條件的行動計劃,包括自行車道路網(wǎng)的擴展方案,提高通行能力、提高安全性和舒適性的方案,以及必要的設施維護?!保欢?1997 年針對荷蘭的一項統(tǒng)計結果更表明,當?shù)厝藗儚氖氯粘;顒舆x擇交通工具時,選擇自行車的比率已占到 28%,已經(jīng)接近了選擇自駕車的比率(30%)。綜上所述,世界范圍內(nèi)自行車行業(yè)前景看好。

      為了增強我國大陸地區(qū)自行車企業(yè)新產(chǎn)品的自主研發(fā)能力,本文選擇山地自行車作為研究對象。具體而言,本文的研究重點是:全減振山地自行車的騎行動

      態(tài)性能。選擇這樣的研究內(nèi)容是基于以下方面的考慮:首先山地自行車的出口在數(shù)量與金額上均占我國自行車出口總量的最大份額,研究成果一旦獲得應用,經(jīng)濟效益十分可觀;其二山地自行車騎行路況惡劣,各種性能指標要求較高,其動

      態(tài)騎行性能更是整個山地自行車性能的關鍵;其三全減振山地自行車是近年來出現(xiàn)的新型山地自行車,其懸掛系統(tǒng)技術含量高,獲得的成果科技附加值多,且全減振山地自行車與有良好發(fā)展勢頭的電動自行車這兩者懸掛系統(tǒng)間可供相互借鑒之處頗多。

      1.2 國內(nèi)外山地自行車研究動態(tài)及存在問題

      1.2.1 國內(nèi)山地自行車研究動態(tài)及存在問題

      在山地自行車及其它類型自行車動力學分析方面,1991 年唐山工程技術學院的王子良、黃永強根據(jù)隨機振動理論建立了自行車騎行系統(tǒng)動力學模型,按ISO2631 推薦評價方法對該模型進行分析計算;1994 年鄭州七一三所的丁思遠利用錘擊法對自行車車架作結構動態(tài)特性分析,并根據(jù)分析結果重新設計了車架結構;1995 年鄭州輕工業(yè)學院的楊向東、賀躍進設計了有機形態(tài)的碳纖維自行車車架,并對車架的強度、剛度、減振性能進行了試驗分析;之后,李亞平、殷安琪和王延漢又利用結構振動理論對車架與前叉系統(tǒng)進行了振動特性分析,計算了前叉的動應力,為前叉斷裂的問題的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jù);2002 年,東南大學的董曉馬、汪鳳泉根據(jù)隨機振動理論與 ISO2631,建立了山地自行車全懸架騎行振動模型,對山地自行車為減振系統(tǒng)參數(shù)進行了優(yōu)化,并將優(yōu)化前后的性能加以對比,證明了參數(shù)優(yōu)化的有效性。

      在山地自行車及其它類型自行車結構與機構設計方面,1990 年西北輕工業(yè)學院的劉云霞、馬中興等對自行車在正常騎行狀況下的承載進行了測試與分析,得出“騎行者—自行車”傳遞系統(tǒng)載荷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之后,沈義明、晏恒等以車架重量最小為目標對車架結構進行了優(yōu)化設計,并對車架剛度、強度進行了校核; 2000 年臺灣國立中山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的許正和,陳正升對減振山地自行車后懸架機構進行了分析與設計,并設計了相應的分析與設計計算機程序;2001 年北京工業(yè)大學的王建華、楊文通等基于運動自行車車架結構的參數(shù)化設計,開發(fā)了專用的 CAD 設計系統(tǒng)。

      綜上所述,國內(nèi)針對山地自行車動態(tài)騎行性能方面的研究不多,部分研究中建立的動力學模型過于簡單,且所做研究大多集中在自行車的結構設計方面。

      1.2.2 國外山地自行車研究動態(tài)及存在問題

      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某研究團隊從 80 年代初至 90年代末一直從事自行車相關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981 年研究車把承受的載荷時,將人體上臂和小臂處理為剛體而不是集中質量;1983 年研究了承受路面激勵時,公路自行車車架主要零部件承受載荷情況;1985 年研究了騎行者坐姿下車架所受載荷的試驗測量方法和仿真分析方法;1990 年研制了一種便攜式數(shù)字信號采集處理系統(tǒng),用來測量自行車在騎行過程中鞍座、車把和腳蹬處的載荷;1993 年研究了騎行者在站立姿態(tài)下車架所受載荷的試驗測量方法和仿真分析方法;1994 年建立騎行者—自行車系統(tǒng)模型,采用試驗和仿真兩種方法,分析在不平坦的路面上騎行時山地自行車車架所受的載荷情況,比較了騎行者處于坐與站立兩種姿態(tài)下的狀況;1994 年指出對于杠桿式單臂懸架結構的車型,鉸點越高,對由騎行者引起的能量損失越顯著;1996 年用 Kane 法建立騎行者—自行車系統(tǒng)動力學模型,用仿真方法分析騎行者引起的能量損失與減振彈簧、阻尼減振器、鉸點位置等參數(shù)的關系;1997 年以懸架系統(tǒng)能量損失最小為目標,對鉸點的位置進行優(yōu)化,對騎行狀況、腳蹬運動、彈簧和阻尼參數(shù)以及鏈條參數(shù)進行靈敏度分析。

      由以上敘述可見,國外關于山地自行車在理論和試驗方法的研究上均取得了相當成就,建立了多種用于分析山地自行車動力學性能的動力學模型,設計開展了一系列分析山地自行車性能的試驗,尤其是加利福尼亞大學的 M.L.Hull 教授,他們的研究成果給以后的研究奠定了的基礎。

      第二章 山地自行車車架振動試驗及仿真試驗

      2.1 引言

      以研究的目的為導向,抽象出最能反映客觀實際的路面—山地自行車—騎行者系統(tǒng)是本文研究的一個主要目標??紤]到該類系統(tǒng)的復雜性,直接使用試驗方法研究完整的該系統(tǒng)存在一定困難,故本章將首先依據(jù)國家相關檢驗標準對山地自行車車架進行動力學建模,而后利用現(xiàn)有的儀器設備,對車架模型的可靠性及適用性范圍進行驗證。本文后續(xù)的分析工作將在該車架模型的基礎上展開。

      2.2 試驗方法與儀器設備

      選擇某品牌自行車集團有限公司某型全減振山地自行車為研究對象。該車車架主要材料為鋁合金,其后懸架采用四連桿減振機構,前叉采用普通套筒式減振裝置,前叉選擇普通彈簧作為減振元件,后懸架減振機構選擇普通彈簧、液壓及氣壓三類常用減振器作為減振元件。減振器主要參數(shù)見表 2.1。參考樣車設置零部件密度,由 Pro/ENGINEER 軟件完成剛體質量屬性包括各個零部件質量、質心位置、轉動慣量的計算。

      表2.1 減振器主要參數(shù)

      考慮到人體對不同振動信號的舒適性感覺存在差異,ISO2631 中采用振動加速度信號的頻域加權均方根值作為評價指標,人體主要器官共振頻率范圍為0.5~6Hz。同時使用 ADAMS 軟件對安裝彈簧減振器時的試驗系統(tǒng)固有頻率進行預估,得系統(tǒng)一、二階固有頻率分別為 3.21Hz 和 4.20Hz。

      圖 2.2車架各處載荷分配表

      2.3 試驗結果與分析

      使用公式(2-1)計算選定頻率下振動加速度信號的均方根值a max

      (2-1)

      圖2.3 ISO2631 中采用振動加速度信號的頻域加權均方根值aw作為基本評價指標 式中 aw(t)為加速度頻率加權時間歷程函數(shù);T 為測量時間。

      (2-2)ISO2631 中的頻域加權均方根值aw可以采用加速度譜對其進行估計

      (2-3)式中W i 為 ISO2631-1 中規(guī)定的第 i 個 1/3 倍頻程頻帶的頻率加權系數(shù):ai 為第i個 1/3 倍頻程頻帶的加速度均方根值。

      由于研究中單次試驗采用單一頻率簡諧激勵作為輸入,假定試驗系統(tǒng)為線性系統(tǒng),選定頻率下的ai 值近似等于相應頻率下的a max,試驗載荷分配模擬人體坐姿狀態(tài),此種姿勢下鞍座處頻率加權系數(shù)W i 對應標準中的Wk,取值見表 2-3。ISO2631-1 中未對車把處頻率加權系數(shù)W i 進行規(guī)定,有待進一步研究。

      表2.2 利用表2.2可以得到試驗頻率下不同類型減振器在鞍座處頻域加權均方根值a w(如圖2.2所示)。由于標準中未對車把處加速度頻率加權系數(shù)做出規(guī)定,因此暫不考慮車把處振動對人體的影響,近似將aw 值作為減振器減振效果評價指標。

      一般路面不平度的空間頻率范圍為0.011~2.83m? 1[54],普通自行車平均騎行速度為25 km /h,路面對普通自行車的激振頻率范圍為0.0076~19.653Hz。山地自行車騎行路況惡劣(如碎石路面),當騎行速度較快時,路面對山地自行車激振頻率普遍大于6Hz,從圖2.4中可以看出,當激振頻率大于6Hz 時,彈簧減振器的減振效果略優(yōu)于液壓、彈簧減振器,但減振效果相差不大。考慮到氣壓、液壓減振器的成本及可靠性,可選用彈簧減振器作為山地自行車減振元件,且不會損失山地自行車車架的減振性能。而對于在較為平緩路面騎行的山地自行車,8

      圖2.4 且騎行速度較慢時,路面激振頻率將低于6Hz,增大減振器阻尼可顯著優(yōu)化山地自行車車架減振效果。

      2.4 仿真結果與分析

      采用 Pro/ENGINEER 建立試驗車架模型,將其導入 ADAMS 軟件。使用ADAMS 軟件建立試驗系統(tǒng)激振試驗臺仿真模型,并進行選定頻率下的仿真試驗。仿真試驗系統(tǒng)建模時進行如下簡化:

      1、根據(jù)材料估算各運動副間摩擦(動摩擦系數(shù)為 0.5,靜摩擦系數(shù)取 0.6);

      2、忽略配重連接件質量;

      3、線性化彈性元件剛度與尼。

      圖2.5 加速度響應仿真試驗結果與實際試驗實測結果對比見圖2.6至圖 2.8

      圖2.6

      圖2.7

      圖2.8

      圖2.9 通過實測與仿真結果的比較發(fā)現(xiàn),當車架安裝彈簧減振器時,本章所建立仿真系統(tǒng)與試驗系統(tǒng)近似程度較好,將其作為山地自行車動力學分析的模型具有一定的可靠性;而安裝另兩類減振器時兩種系統(tǒng)存在較大的差異。差異存在的原因估計是由于彈簧減振器幾乎不存在阻尼,系統(tǒng)呈線性特性,動力學模型初始假設合理;而另兩類減振器系統(tǒng)存在較大阻尼(見圖2.9),系統(tǒng)呈現(xiàn)出了較強的非線性特性,動力學模型初始假設不成立。

      第三章 路—山—人系統(tǒng)的建立及其系統(tǒng)力學分析

      3.1 引言

      在前幾章的基礎上,本章將通過增加路面不平度模型及騎行者模型來建立完整的路面—山地自行車—騎行者系統(tǒng)以分析山地自行車的騎行動態(tài)性能。完整的路面—山地自行車—騎行者系統(tǒng)靜態(tài)結構如圖 3.1。

      圖3.1 為了便于本文后續(xù)討論,本節(jié)首先定義系統(tǒng)模型的全局參考坐標系如圖 3.2所示,后續(xù)章節(jié)中討論中涉及的全局參考坐標系均指該坐標系。

      圖3.2 12

      3.2 模型建模時所做的簡化假設

      山地自行車正常騎行時,由于騎行者蹬踏自行車運動及其為維持平衡所做的調整的影響,山地自行車的運動不能保持在X ? Z平面內(nèi),因此系統(tǒng)模型為一空間運動多體系統(tǒng)。但由于山地自行車的主要所受為Z方向路面不平度激勵,且大部分情況下自行車繞X 軸方向側傾角較小,故可將系統(tǒng)運動簡化X ? Z平面內(nèi)的運動:

      對于路面模型的簡化假設:由于與車輛平順性研究目的類似,本文路模型忽略了路面在車胎作用下發(fā)生的自身變形,選用了在車輛平順性研究中普遍采用的路面不平度模型。

      對于山地自行車模型的假設:因為山地自行車的架叉多為封閉的三角形結構,故架叉具有較好的剛度,故可將其簡化為多剛體系統(tǒng)模型;山地自行車輪胎模型的建立時所做假設和騎行者模型的建立時所做假設則參考相關文獻進行。

      綜上所述,路面—山地自行車—騎行者系統(tǒng)模型建立所做簡化假設包括:

      1、系統(tǒng)運動簡化為 XOZ平面內(nèi)的運動;

      2、采用路面不平度模型,忽略路面在車胎作用下發(fā)生的自身變形;

      3、忽略自行車架叉零部件形變,零部件做剛體假設;

      4、輪胎模型依據(jù)滾子接觸模型做相應簡化;

      5、騎行者力學模型所受為完整約束,忽略騎行者主動控制對系統(tǒng)的影響;

      6、騎行者力學模型簡化為多剛體動力學模型。

      3.3 路面不平度模型的建立

      路面作為整個系統(tǒng)的輸入,對山地自行車騎行動態(tài)性能分析結果有著重大影響,故研究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建立適合騎行動態(tài)性能分析的路面不平度模型。目前,路面不平度模型建立方法主要包括兩類:測量法與數(shù)值模擬法。對于測量法而言,由于受到測量儀器設備、場地等諸多條件限制,研究人員獲得大量的實際測量數(shù)據(jù)比較困難;故通常研究采用的是數(shù)值模擬法,該法參考相關部門與機構制定的路面不平度模型標準,建立合適的數(shù)學模型,通過數(shù)值模擬的方法產(chǎn)生所需路面不平度數(shù)據(jù)。本文路面不平度模型的建模方法選用數(shù)值模擬法。

      為便于判斷路面不平度模型優(yōu)劣,本節(jié)將給出路面模型的評價標準。由于人體對不同頻率范圍的振動信號的舒適性感受存在差異,目前提出的人體承受振動舒適性的評價指標為多個指定測量位置加速度信號的頻域加權值,因此本文中路面模型的優(yōu)劣評價標準應該是:

      1、準確反映路面信息空間域和時間域的統(tǒng)計規(guī)律

      2、準確反映路面信息在頻率域中的規(guī)律。

      現(xiàn)有的主要路面不平度模型有過濾泊松過程模型、ARMA 模型、諧波疊加 模型,下面參考上文提出的模型優(yōu)劣評價標準,結合這幾類模型的特點對現(xiàn) 有路面不平度模型分別進行評價。

      1988 年張湘?zhèn)ミM行了過濾泊松過程模型的研究。其主要思想是:疊加其天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個數(shù)服從穩(wěn)態(tài)泊松過程、且具有一定形函數(shù)的凹凸來模擬實際路面不平度。過濾泊松過程模型能夠較好反映頻率域中的規(guī)律,其主要的缺點為模型參數(shù)計算缺乏嚴密的算法,需要試湊,給應用帶來了難度。

      ARMA 模型是一種通過嚴格數(shù)學推導建立起來的隨機過程模型,其參數(shù)計算有多種算法一旦模型參數(shù)確定就可以迅速遞推出所需任意長度的隨機序列,但就一般而言,計算所得參數(shù)并不能保證 ARMA 過程的收斂,需要對參數(shù)進一步進行修正。AR 模型可認為是 ARMA 模型的一種特例,且任意的ARMA 模型都可以找到與其等價的 AR 模型,AR 模型參數(shù)推導也較 ARMA 模。

      諧波疊加模型的核心是將路面不平度表示成大量具有隨機相位的諧波之和。該模型簡單方便,目前應用廣泛,但是該模型計算量與要生成序列的長度的平方成正比,故當模型精度有較高要求時,該模型計算量偏大。2004 年重慶大學常志權使用諧波疊加模型對路面不平度進行了數(shù)值模型。

      其它路面不平度模型的研究如 2003 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劉獻棟使用傅立葉變換建立的路面模型,1999 年金睿臣、2005 年謝偉東建立的偽白噪聲模型等。綜合考慮以上各個模型的優(yōu)缺點,本文將選用經(jīng)典的諧波疊加模型以及ARMA 模型兩種方法來實現(xiàn)本文的路面不平度模型。

      3.4 系統(tǒng)動力學分析

      使用 ADAMS 對系統(tǒng)動力學進行分析時,求解器選用適合剛性問題的吉爾積分器,積分格式為 I3 型,采用修正校正器,仿真時間為 150s,仿真步數(shù)為

      2000步。對所需加速度信號從 90s 時刻開始進行采樣,采樣時間共計 60s。山地自行車騎行過程中被測量的統(tǒng)計規(guī)律見表3.1,被測量的功率譜密度估計如圖3.3至圖3.5所示。

      表3.1

      圖3.3

      圖3.4

      圖3.5

      考察表 3.1可得出下列結論,在 B 級路面騎行過程中,當騎行者保持恒定速率217 /s蹬踏時,樣車 X 向騎行速度變化不大,約為 2.5m/s,可認為樣車處于勻速狀態(tài),路面不平度對于樣車的騎行速度影響不大;所有加速度的測量值的平均值在均位于零值附近,這一現(xiàn)象符合路面不平度隨機過程零均值的最初假設,認為山地自行車的加速度響應反映了路面不平度的部分規(guī)律;忽略加速度的方向性對評價的影響,選擇加速度均方根值作為衡量指標,腳蹬質心處 X 方向的加速度均方根值遠大于其它的測量位置的加速度均方根值,該方向的劇烈的振動可能對騎行者對于山地自行車的控制及舒適性產(chǎn)生不良影響。

      分析各加速度測量值的功率譜密度估計可以得出,在本文仿真試驗條件下,腳蹬與鞍座質心處 X 向振動能量主要集中分布在 4~5Hz 頻率范圍內(nèi),設法降低該頻率范圍內(nèi)的能量,將大大改善樣車的動態(tài)性能;鞍座質心處 Z 向振動能量分布沒有明顯規(guī)律,在整個目標頻率帶內(nèi)均有較高峰值存在,估計是由于樣車后懸架對路面不平度激勵進行濾波的結果;腳蹬質心處 Z 向振動能量在 2.5~5Hz范圍內(nèi)出現(xiàn)了一系列較低的峰值,與鞍座質心處 X 向振動能量分布規(guī)律有一定的聯(lián)系;腳蹬質心處 X 向與 Z 向能量分布在 0.6Hz 處的高峰值是由于騎行者以恒定速率蹬踏引起的,與路面不平度激勵無關。

      3.5 山地自行車騎行動態(tài)性能評價

      ISO2631 中規(guī)定的舒適性程度與振動信號頻域加權加速度值之間的對應關 系如下表所示

      表3.2

      利用騎行者知覺模型及 3.2 節(jié)的結果對該型全減振山地自行車動態(tài)性能給出評價。舒適性評價中,因為騎行者腳部振動Z 向的峰值因子為 25.00,臀部振動Z 向的峰值因子為 8.09,依據(jù) ISO2631 標準規(guī)定可選用瞬時頻域加權加速度均方根值(MTVV)作為評價指標,本文騎行者知覺模型計算出的 MTVV 值為11.432m /s,對比表 3-2 可得出騎行者感覺極端不舒適的結論。

      評價結果表明在本文試驗條件下,騎行者感覺極端不舒適,長期騎行該款山地自行車對人體健康存在潛在危險。但由于本研究并未對完整的路面—山地自行車—騎行者系統(tǒng)進行真實動力學試驗以及開展騎行者舒適性的問卷調查,單純依賴 ADAMS 試驗進行判斷該款山地自行車的動態(tài)騎行性能會存在不足。

      第四章

      結論

      本文結合軟件工程知識,以統(tǒng)一建模語言為描述手段,設計了針對二維、完整約束問題的多剛體系統(tǒng)動力學分析程序的結構,并使用高級程序語言實現(xiàn)其中的動力學分析和運動學分析的主要功能,為后續(xù)分析工作提供了基礎。研究以自行車騎行動態(tài)性能分析為目的,選用AL-02-270S型鋁合金全減振山地自行車為樣車,依據(jù)國家相關檢測標準設計并開展了該款山地自行車車架的振動試驗與仿真試驗。模型在模擬真實車架的動力學響應方面具有相當?shù)目煽啃?。以上述車架仿真模型為基礎,研究建立了一類較為復雜的完整路面—山地自行車—騎行者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中包含了一種使用人體舒適性知覺模型對山地自行車騎行動態(tài)性能進行分析的方法,該方法為山地自行車的計算機輔助設計工作提供了一類具有可操作性的設計結果評價標準。利用路面—山地自行車—騎行者系統(tǒng)的動力學分析結果,使用本文建立的人體知覺模型對樣車騎行動態(tài)性能進行評價,程序評價結果認為在本文試驗條件下,騎行者感覺極端不舒適,長期騎行該款山地自行車對人體健康存在著潛在威脅。

      在山地自行車騎行動態(tài)性能分析方面:對于復雜的路面—山地自行車—騎行者系統(tǒng)僅僅使用了計算機進行仿真計算,未進行實際試驗與騎行者舒適性調查驗證系統(tǒng)模型及分析評價結果的正確性;采用三角形面片拼接路面模型的處理方法過于粗糙,這很可能是導致最后評價結果比估計實際情況惡化的主要原因;騎行者關于舒適性的知覺模型中數(shù)值積分過程選擇了精度過低的算法;輪胎模型的選擇欠合理且參數(shù)不準確。

      參考文獻

      [1] 休斯敦,劉又午.多體系統(tǒng)動力學 [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1.[2] 袁士杰,呂哲勤編著.多剛體系統(tǒng)動力學 [M].北京: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1992.[3] 張大鈞.柔性多體系統(tǒng)動力學理論方法與實驗研究 [D].天津:天津大學,1991.[4] 周一鳴,毛恩容編著.車輛人機工程學 [M].北京: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1999.[5] Mechanical Dynamics,Inc.ADAMS/Tire Documentation [M].2002.[6] 趙濟海,王哲人,關朝靂編著.路面不平度的測量分析與應用 [M].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7] 唐光武,賀學鋒,顏永福.路面不平度的數(shù)學模型及計算機模擬研究中國公路學報,2000,13(1):114-117.[8] 楊叔子,吳雅.時間序列分析的工程應用:上冊 [M].武漢: 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1.[9] 丁玉蘭,郭綱,趙江洪編著.人機工程學 [M].北京: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

      第三篇:機床動態(tài)性能實驗方法總結

      方兵[1]采用力錘對機床的立柱施加激勵,通過多次測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得到頻率響應函數(shù),進而采用模態(tài)分析系統(tǒng)集成的算法便可估計結構的固有頻率,振型等模態(tài)參數(shù)。

      魏要強[2]等采用數(shù)控機床自身運動產(chǎn)生的振動為激勵源,通過控制運動部件以特定方式空運行,激勵起結構的有效振動響應,并結合基于響應信號的模態(tài)參數(shù)識別方法獲得結構的動態(tài)特性參數(shù)。

      杜奕[3]等基于結構實驗模態(tài)分析技術,對磨床空轉及磨削工況的噪聲及部分測點的加速度信號進行了拾取分析,初步掌握了磨床工況下加工信號頻率范圍及峰值隨頻率分布情況

      周莉[4]利用壓電傳感器和加速度傳感器作為前端信號采集裝置,通過7700Pulse軟件采集激勵信號和響應信號,然后應用ME’scope軟件進行機床實驗模態(tài)分析。

      張良[5]采用單點激振多點拾振的方法對其進行模態(tài)實驗分析,得到主軸部件的模態(tài)參數(shù),采用Lanczos法對建立主軸箱和主軸有限元模型進行自由模態(tài)分析,得到主軸箱和主軸的固有頻率和振型 參考文獻

      [1]方兵.精密數(shù)控機床及其典型結合面理論建模與實驗研究[D].吉林大學,2012.[2]魏要強,李斌,毛新勇,毛寬民.數(shù)控機床運行激勵實驗模態(tài)分析[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9(06):79-82.[3]杜奕.MSY7115平面磨床的實驗模態(tài)分析及動特性修改[D].昆明理工大學,2002.[4]周莉,李愛平,古志勇,劉雪梅,張正旺.基于實驗模態(tài)分析的機床動態(tài)性能測試[J].中國工程機械學報,2014,12(04):360-363.[5]張良.高性能數(shù)控機床主軸部件動態(tài)分析與實驗[D].重慶大學,2007.

      第四篇:技術性能鑒定表

      大中型設備技術性能鑒定表

      設備名稱

      修理開始日期

      設備型號

      修理結束日期

      鑒定內(nèi)容 外觀評價

      鑒定人:

      日期:

      機械性能評價

      鑒定人:

      日期:

      配套電器設備恨不能評價

      鑒定人:

      日期:

      整機性能評價

      鑒定人:

      日期:

      NO :200

      ―0 GJP007 ――05

      第五篇:數(shù)據(jù)結構課程設計:動態(tài)查找表

      編號: 139

      數(shù)據(jù)結構與算法課程設計

      說明書

      動態(tài)查找表

      院:

      海洋信息工程學院

      業(yè):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學生姓名:

      號:

      指導教師:

      2015年月 26 日

      動態(tài)查找表

      學生姓名:銀杰

      指導老師:王曉瑩

      摘 要

      本課程設計說明書系統(tǒng)地闡述了我使用C語言在Code::Blocks軟件編寫的動態(tài)查找表程序的整個過程,編寫的環(huán)境是win7 64位操作系統(tǒng)。根據(jù)題目要求,編寫動態(tài)查找表使用二叉排序樹,即二叉鏈表作為存儲結構。該程序具有建立數(shù)據(jù)功能、具有數(shù)據(jù)查找功能、具有數(shù)據(jù)插入功能、具有數(shù)據(jù)刪除功能等基本功能操作。

      關鍵詞:動態(tài)查找表,Code::Blocks軟件,win7 64位操作系統(tǒng),C#

      dynamic lookup table

      Author :yinjie

      Tutor :Wangxiaoying

      Abstract

      This course design specification system to explain the whole process of using C language in Code:: Blocks software written in the dynamic look-up table program, the prepar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is win7 64 bit operating system.According to the topic request, the preparation of the dynamic look-up table using the two fork sort tree, that is, the two binary list as the storage structure.The program has the function of building data, data searching, data insertion, data deletion and so on.Key words:dynamic lookup table, Code::Blocks software,win7 64 bit operating system,C #

      目 錄

      引言.........................................................................................................................................................................1 查找的基本概念.................................................................................................................................................1 小結.....................................................................................................................................................................1 題目.....................................................................................................................................................................1 第1章 程序的構圖設計.....................................................................................................................................2 1.1動態(tài)查詢表:...............................................................................................................................................2 1.2程序功能流程圖:.......................................................................................................................................2(1)、主函數(shù)模塊............................................................................................................................................2(2)、二叉排序樹的生成................................................................................................................................3(3)、二叉排序樹的查找模塊........................................................................................................................4(4)、二叉排序樹的插入模塊........................................................................................................................4(5)、二叉排序樹刪除連接模塊....................................................................................................................5(6)、二叉排序樹的刪除模塊........................................................................................................................5(7)、二叉排序樹的遍歷模塊........................................................................................................................6 第2章 詳細設計的程序.....................................................................................................................................6 各函數(shù)模塊.........................................................................................................................................................6(1)主函數(shù)模塊................................................................................................................................................6(2)二叉排序樹的生成模塊............................................................................................................................8(3)二叉排序樹的查找模塊............................................................................................................................8(4)二叉排序樹的插入模塊............................................................................................................................9(5)多態(tài)查找表刪除模塊..............................................................................................................................10(6)二叉排序樹的中序遍歷模塊..................................................................................................................12 第3章 程序測試和運行.....................................................................................................................................12 3.1 程序測試....................................................................................................................................................12 3.2 程序運行....................................................................................................................................................13

      1、主界面

      ...................................................................................................................................................13

      2、建立二叉排序樹模塊界面.....................................................................................................................13

      3、二叉排序樹查找模塊界面.....................................................................................................................14

      4、二叉排序樹插入模塊界面.....................................................................................................................14

      5、二叉排序樹刪除模塊界面

      ...................................................................................................................14

      6、退出程序的界面.....................................................................................................................................14 總 結.....................................................................................................................................................................15 程序完成情況...................................................................................................................................................15 有待改進之處...................................................................................................................................................15 課程設計期間的收獲.......................................................................................................................................15 附錄源代碼如下...................................................................................................................................................17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課程設計說明書

      引言

      查找的基本概念

      查找又稱為檢索,就是從一個數(shù)據(jù)元素集合中找出某個特定的數(shù)據(jù)元素。查找是數(shù)據(jù)處理中最為常用的一種操作,查找算法的優(yōu)劣對整個軟件系統(tǒng)的效率影響很大,尤其當所涉及的數(shù)據(jù)量較大時,更是如此。在一個數(shù)據(jù)集合中進行查找操作可選用的方法與該數(shù)據(jù)元素集合的存儲結構有很大關系。

      查找是根據(jù)某個給定的值,在數(shù)據(jù)元素構成的集合中確定是否在這樣一個數(shù)據(jù)元素,它的關鍵字等于給定值的關鍵字。

      要進行查找,必須明確要查找對象的特征,也就是要查找元素的關鍵值。如果在數(shù)據(jù)集合中能找到與給定值相等的關鍵字,則該關鍵字所屬的數(shù)據(jù)元素就是所要查找的數(shù)據(jù)元素,此時稱該查找成功;如果查遍了整個數(shù)據(jù)元素集合也未能找到與給定值相等的關鍵字,則稱該查找失敗。小結

      當然對于這個說明書,我不可能做得至善至美,但是一些基本的格式內(nèi)容還是符合要求的。首先,我對查找表進行一個簡要的概述。然后,我就查找表進行了詳細的分析,這是設計中很重要的一步。接下來,我把查找表中所有的設計簡明清晰地展現(xiàn)出來,并把我在設計中遇到的問題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辦法做了分析。最后,在結論中,我對自己的課程設計做了總體的評價同時簡述了我在這次課程設計中的收獲和經(jīng)驗。

      題目

      選題十二:動態(tài)查找表

      【問題描述】

      利用二叉排序樹完成動態(tài)查找表的建立、指定關鍵字的查找、插入與刪除指定關鍵字結點?!救蝿找蟆?/p>

      算法輸入:指定一組數(shù)據(jù)。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課程設計說明書

      算法輸出:顯示二叉排序樹的中序遍歷結果、查找成功與否的信息、插入和刪除后的中序遍歷結果(排序結果)。

      算法要點:二叉排序樹建立方法、動態(tài)查找方法,對樹進行中序遍歷。【測試數(shù)據(jù)】

      自行設定,注意邊界等特殊情況。

      第1章 程序的構圖設計

      1.1動態(tài)查詢表:

      依照輸入的一組數(shù)據(jù){56,80,65,20}所得的二叉排序樹如下(a)所示:當插入11的時候就如(b)所示。

      562065801

      156206580

      (a)

      (b)1.2程序功能流程圖:

      (1)、主函數(shù)模塊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課程設計說明書

      開始打印輸出動態(tài)表的6個功能選擇欄do循環(huán)輸入選擇號hSwitch(h)執(zhí)行對應函數(shù)模塊程序退出結束

      (2)、二叉排序樹的生成

      開始輸入數(shù)據(jù)個數(shù)Xfor循環(huán)輸入X個數(shù)據(jù)調用插入函數(shù)Insert二叉樹建成結束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課程設計說明書

      (3)、二叉排序樹的查找模塊

      開始二叉排序樹是否為空否根結點關鍵字?key是大于遞歸返回在左子樹查找遞歸返回等于小于在右子樹查找查找失敗查找成功結束

      (4)、二叉排序樹的插入模塊

      開始調用查詢函數(shù)Search()是否查詢成功否被插入結點*s為新的根結點是插入的節(jié)點根結點<被插結點*s為左孩子插入成功結束

      >被插結點*s為右孩子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課程設計說明書

      (5)、二叉排序樹刪除連接模塊

      開始左右子樹是否為空是While循環(huán)否向右走到盡頭重接它的左右子樹將被刪結點的前驅s的內(nèi)容直接替代該結點的內(nèi)容被刪除結點的左子樹的右子樹是否為空否重接*q的右子樹是重接*q的左子樹連接成功結束(6)、二叉排序樹的刪除模塊

      開始輸入要刪除的的數(shù)據(jù)是否存在關鍵字等于n的數(shù)據(jù)元素否調用刪除的連接函數(shù)Delete()結束返回是找到關鍵字并刪除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課程設計說明書

      (7)、二叉排序樹的遍歷模塊

      開始二叉樹根是否為空否對左子樹按中序遍歷進行訪問根結點對右子樹按中序遍歷進行遍歷完成結束是遞歸調用

      第2章 詳細設計的程序

      各函數(shù)模塊

      (1)主函數(shù)模塊:

      用主函數(shù)main()來實現(xiàn)。主要是通過設計一個do()函數(shù)并讓主函數(shù)調用它來顯示主菜單,讓用戶選擇操作。在do()函數(shù)中,我應用了switch-case語句來進行選擇,是個比較簡單實現(xiàn)的模塊。最后若選擇“5”退出循環(huán)。否則繼續(xù)循環(huán)。主要代碼如下:

      int main(){

      bitree T=NULL,p;ElemType e;int n;int h;char c;

      do{

      printf(“********************************************************n”);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課程設計說明書

      printf(“*

      *n”);

      printf(“*

      動態(tài)查找表

      *n”);

      printf(“*

      1.建立二叉排序樹

      *n”);

      printf(“*

      2.二叉排序樹查找元素

      *n”);

      printf(“*

      3.二叉排序樹插入元素

      *n”);

      printf(“*

      4.二叉排序樹刪除元素

      *n”);

      printf(“*

      5.退出

      *n”);

      printf(“*

      *n”);

      printf(“********************************************************n”);

      printf(“請輸入你的選擇: n”);

      scanf(“%d”,&h);

      switch(h)

      {

      case 1:Init(T);printf(“中序遍歷二叉排序樹: ”);Zhongxu(T);printf(“n”);

      break;

      case 2:printf(“請輸入要查找的數(shù)據(jù):n”);scanf(“%d”,&n);e.key=n;

      if(Search(T,e,NULL,p))

      printf(“數(shù)據(jù)已經(jīng)存在!n”);

      else

      { printf(“數(shù)據(jù)不存在!n”);}

      break;

      case 3:printf(“請輸入要插入的數(shù)據(jù):n”);scanf(“%d”,&n);e.key=n;

      if(Search(T,e,NULL,p))

      printf(“已經(jīng)存在!n”);

      else{Insert(T, e);printf(“成功插入!n”);printf(“中序遍歷二叉排序樹: ”);Zhongxu(T);printf(“n”);}

      break;

      case 4:printf(“請輸入要刪除的數(shù)據(jù):n”);scanf(“%d”,&n);e.key=n;

      if(Search(T,e,NULL,p))

      { Deletebit(T,n);printf(“已經(jīng)成功刪除!n”);printf(“中序遍歷二叉排序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課程設計說明書

      樹: ”);Zhongxu(T);printf(“n”);}

      else printf(“數(shù)據(jù)不存在!n”);

      break;

      case 5:printf(“退出!n”);

      break;

      default:printf(“選擇錯誤,重新開始!n”);

      }

      } while(h!=5);}(2)二叉排序樹的生成模塊:

      二叉排序樹的生成,是從空的二叉排序樹開始,每輸入一個結點數(shù)據(jù),就調用一次插入算法將它插到當前已經(jīng)生成的二叉排序樹中。主要代碼如下:

      void Init(bitree &T)//構造一個動態(tài)查找表T {

      int x;int i;int n;

      ElemType e;printf(“請輸入結點個數(shù): ”);scanf(“%d”,&x);

      for(i=1;i<=x;i++)

      {

      printf(“第%d個結點數(shù)據(jù)值:”,i);scanf(“%d”,&n);

      e.key=n;Insert(T,e);

      }

      printf(“二叉排序樹已經(jīng)建立!n”);}

      (3)二叉排序樹的查找模塊: 二叉排序樹的查找方法如下。當二叉排序樹為空時,查找失敗。

      當二叉排序樹根結點的關鍵字等于key時,查找成功。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課程設計說明書

      當二叉排序樹根結點的關鍵字大于key時,從根結點的左子樹中以同樣方法進行查找。當二叉樹根結點的關鍵字小于key時,從根結點的右子樹以同樣方法進行查找。顯然,該過程是一個遞歸過程,下面給出這一算法的實現(xiàn)。

      主要代碼:

      bitree Search(bitree T,ElemType e,bitree f,bitree &p)//在二叉排序樹中查找數(shù)據(jù) {

      if(!T)

      {

      p=f;

      return NULL;

      }//查找不成功

      else if(T->data.key==e.key)

      {

      p=T;return T;

      } //查找成功

      else if(T->data.key>e.key)

      return Search(T->lchild,e,T,p);

      else return Search(T->rchild,e,T,p);}//在二叉排序樹中查找數(shù)據(jù)(4)二叉排序樹的插入模塊:

      若要將一個關鍵字值為key的結點t插到二叉排序樹中,只需要使該結點插入后,二叉排序樹中的元素依然按照原來的規(guī)律排列即可。二叉排序樹的插入方法如下。

      若二叉排序樹是空樹,則key稱為二叉排序樹的根。

      若二叉排序樹為非空,則將key與二叉排序樹的根結點進行比較:如果key的值等于根結點的值,則停止插入;如果key的值小于根結點的值,則將key插到左子樹;如果key的值大于根結點的值,則將key插到右子樹中。主要代碼如下:

      void Insert(bitree &T,ElemType e)//在二叉排序樹中插入數(shù)據(jù)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課程設計說明書

      {

      bitree p,s;

      if(!Search(T,e,NULL,p))//查找不成功

      {

      s=(bitree)malloc(sizeof(bitnode));

      s->data=e;s->lchild=s->rchild=NULL;

      if(!p)T=s;//被插入結點*s為新的根結點

      else if(e.key

      data.key)

      p->lchild=s;//被插結點*s為左孩子

      else

      p->rchild=s;//被插結點*s為右孩子

      } }(5)多態(tài)查找表刪除模塊:

      從二叉排序樹中刪除一個結點,不能簡單地把以該結點為根的子樹都刪除,只能刪除掉該結點,并且還應該保證刪除后所得到的二叉樹依然滿足二叉樹的性質不變。也就是說,在二叉排序樹中刪除一個結點相當于刪除有序序列中的一個結點。

      假設要刪除的結點為P,其雙親結點為F,同時假設結點P是結點F的左孩子(右孩子的情況類似)。刪除操作首先要確定被刪結點P是否在二叉排序樹中。若不在,則不做任何操作;若在,分為以下三種情況討論。若P為葉子結點,可直接將其刪除。

      若結點P只有左子樹,或只有右子樹,則可將P的左子樹或右子樹直接改為其雙親結點F的左子樹或右子樹。

      若P既有左子樹,又有右子樹此時有兩種處理方法。

      方法1:首先找到結點P在中序序列中的直接前驅結點S,然后用結點P的左子樹改為F的左子樹,而將P的右子樹改為S的右子樹。

      方法2:首先找到結點P在中序序列中的直接前驅結點s,然后用結點s的值替代結點p的值,再將結點s刪除,原結點s的左子樹改為s的雙親結點q的右子樹。主要代碼如下: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課程設計說明書

      void Delete(bitree &p)//從二叉排序樹中刪除結點p,并重接它的左或右子樹 {

      bitree q,s;

      if(!p->rchild)//右子樹空,只需重接它的左子樹

      {

      q=p;p=p->lchild;free(q);q=NULL;

      }

      else if(!p->lchild)//左子樹空,只需重接它的右子樹

      {

      q=p;p=p->rchild;free(q);q=NULL;

      }

      else{//左右子樹均不空

      q=p;s=p->lchild;

      while(s->rchild)//向右走到盡頭

      {

      q=s;s=s->rchild;

      }

      p->data=s->data;//將被刪結點的前驅s的內(nèi)容直接替代該結點的內(nèi)容

      if(q!=p)//若被刪除結點的左子樹的右子樹不為空

      q->rchild=s->lchild;//重接*q的右子樹

      else

      q->lchild=s->lchild;//重接*q的左子樹

      free(s);s=NULL;

      } }//刪除結點

      void Deletebit(bitree &T,int n)//刪除二叉排序樹中的數(shù)據(jù) {

      if(!T)return;//不存在關鍵字等于n的數(shù)據(jù)元素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課程設計說明書

      else{

      if(T->data.key==n)return(Delete(T));//找到關鍵字等于n的數(shù)據(jù)元素并刪除它

      else if(T->data.key>n)Deletebit(T->lchild,n);//繼續(xù)在左子樹中刪除

      else Deletebit(T->rchild,n);//繼續(xù)在右子樹中刪除

      } }

      (6)二叉排序樹的中序遍歷模塊:

      中序遍歷二叉樹定義:若二叉樹根為空,則返回;否則,中序遍歷左子樹;訪問根結點;中序遍歷右子樹。主要代碼如下:

      void Zhongxu(bitree T)//中序遍歷 {

      if(T!=NULL)

      {

      Zhongxu(T->lchild);

      printf(“%d ”,T->data.key);

      Zhongxu(T->rchild);

      } }

      第3章 程序測試和運行

      3.1 程序測試

      程序測試是程序質量保證的主要活動之一,在程序編寫的過程中,在各個階段都有可能存在錯誤和缺陷。通過測試是可以發(fā)現(xiàn)程序設計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并可以及時改正。避免在程序運行時才出現(xiàn)不必要的錯誤。測試是質量保證一個臨界和決定懲罰,它提供對程序說明、設計和編碼的最終評審。是發(fā)現(xiàn)程序缺陷和錯誤的有力手段。根據(jù)系統(tǒng)設計目標和功能,對系統(tǒng)進行測試。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課程設計說明書

      1、功能性

      (1)程序實現(xiàn)的主要功能,包括查詢,插入,刪除等。

      (2)題目要求的輸入輸出字段,以及題目要求的輸入限制。

      2、可靠性

      程序正確實現(xiàn)了對動態(tài)查找表的查詢、插入、刪除等各種功能。

      3、易用性

      現(xiàn)有程序實現(xiàn)了如下易用性:

      (1)查詢,插入,刪除,操作相關提示信息的一致性,可理解性 ?

      (2)輸入限制的正確性

      (3)輸入限制提示信息的正確性,可理解性,一致性

      (4)界面排版簡潔完整 3.2 程序運行

      1、主界面 :

      2、建立二叉排序樹模塊界面 :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課程設計說明書

      3、二叉排序樹查找模塊界面 :

      4、二叉排序樹插入模塊界面 :

      5、二叉排序樹刪除模塊界面 :

      6、退出程序的界面 :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課程設計說明書

      總 結

      程序完成情況

      在編寫程序寫課程設計的時間里,雖然歷經(jīng)重重困難和挫折,但是在我自己的努力和老師的幫助下終于完成了動態(tài)查找表的設計。盡管該程序在功能和性能上可能還有一些缺陷,但是我已經(jīng)完成了課程設計的任務和目標,達到了題目基本要求,成功完成了算法與數(shù)據(jù)結構課程設計。有待改進之處

      有待改進:

      1、我在編寫程序的時候,用的是C++格式去保存編譯的,用了C語言來編寫,但是有一些C++的形式,當我用C來新建保存的時候卻出現(xiàn)問題。所以程序我是用C++來新建保存的。

      2、流程圖畫的不是很規(guī)范表準,在一些邏輯表達上不夠簡潔清晰。課程設計期間的收獲

      在完成此次的課程設計的過程中,我跨越了傳統(tǒng)方式下的教與學的體制束縛,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課程設計說明書

      通過自己的思考和設計,培養(yǎng)了自學能力和動手能力。并且由原先的被動的接受知識轉換為主動的尋求知識,這可以說是學習方法上的一個很大的突破。在以往的傳統(tǒng)的學習模式下,我們可能會記住很多的書本知識,但是通過課程設計,我們學會了如何將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東西,學會了怎么更好的處理知識和實踐相結合的問題。

      通過這次課程設計,我認識到數(shù)據(jù)結構與算法是計算機科學的基礎課程,是我們學習的核心課程。我對數(shù)據(jù)結構和算法又有了新的認識。數(shù)據(jù)結構的研究不僅涉及到計算機軟件,而且和計算機硬件的研究也有著密切的關系,無論是編譯程序還是操作系統(tǒng),都涉及到數(shù)據(jù)元素在存儲器中的分配問題。在研究信息檢索時也必須考慮如何組織數(shù)據(jù),以便使查找和存取數(shù)據(jù)元素更為方便??梢哉J為數(shù)據(jù)結構是介于數(shù)學、計算機硬件和計算機軟件三者之間的一個核心內(nèi)容,是從事計算機科學研究及其應用的人必須掌握的重要內(nèi)容。

      這次的課程設計有效的培養(yǎng)了我們獨立思考的能力,提高了我們的動手操作水平。在具體設計中,我們鞏固了上學期所學的數(shù)據(jù)結構與算法的理論知識,進一步提高了自己的編程能力。這也是課程設計的目的所在。通過編程實踐,不僅開發(fā)了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yǎng)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充分鍛煉了我們的編程能力。

      在這次課程設計中我也知道了的編程能力不強,有很多程序與算法是借鑒別人的,我想只要我有自己寫程序,并且結合他人的程序算法,把程序完成,那我還是學習到東西了的。

      在課程設計中我體會到:一個好的程序應該是一個高內(nèi)聚低耦合的程序。而要做出一個好的程序則應該通過對算法與其數(shù)據(jù)結構的時間復雜度和空間復雜度進行實現(xiàn)與改進。然而,實際上很難做到十全十美,原因是各要求有時相互制約,要節(jié)約算法的執(zhí)行時間往往要以犧牲更多的存儲空間為代價:而為了節(jié)省存儲空間又可能要以更多的時間為代價。因此,只能根據(jù)具體情況有所側重:如果程序的使用次數(shù)較少,則應該力求算法簡單易懂;如果程序反復多次使用,則應該盡可能選用快速算法或者設置為內(nèi)聯(lián)函數(shù);如果解決問題的數(shù)據(jù)量極大,但是機器的內(nèi)存空間不是很充足,則在編寫算法時應該考慮如何節(jié)省空間。

      學習了《數(shù)據(jù)結構與算法》這門課,我們在編寫程序時就應該注意到所編寫程序的時間復雜度和空間復雜度,以及是否運用了良好的算法,而不是只是象以前編寫程序時單純使用C++的知識。我們要充分考慮程序的性能,從而編寫出更好的程序。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課程設計說明書

      在設計報告的寫作過程中我也學到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的心態(tài),首先我明白了做學問要一絲不茍,對于出現(xiàn)的任何問題都不要輕視,要通過正確的途徑去解決,在做事情的過程中要有耐心和毅力,不要一遇到困難就打退堂鼓,只要堅持下去就可以找到思路去解決問題的,在遇到問題時,有必要向老師和同學請教,合作溝通的意義是巨大的。

      在這次課程設計中,我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之處同時我也收獲了很多知識和經(jīng)驗,在今后的學習中,我一定勤于思考,并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多進行編程實踐。在總結反思和編程訓練中,不斷提升自己的編程能力。相信在我的努力下,我的程序設計水平一定會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數(shù)據(jù)結構與算法/汪沁,奚李峰主編.-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9(第8章 查找)

      [2]百度文庫>專業(yè)資料>IT/計算機>計算機軟件及應用>動態(tài)查找表實驗報告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crizbdK6WO86YXeSJWwkHNdXpaxUDkRJnoShcVDJqBfGO03Cbk6LAdVwBYHxE82kYHkuIjC1HFCiOrSiEWJXOOspWGIo3PNSDjbeY1jHbJu

      附錄源代碼如下:

      數(shù)據(jù)結構與算法的課程設計1.cpp

      下載學習動態(tài)性能表(19)--v$undostatword格式文檔
      下載學習動態(tài)性能表(19)--v$undostat.doc
      將本文檔下載到自己電腦,方便修改和收藏,請勿使用迅雷等下載。
      點此處下載文檔

      文檔為doc格式


      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自行上傳,本網(wǎng)站不擁有所有權,未作人工編輯處理,也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有涉嫌版權的內(nèi)容,歡迎發(fā)送郵件至:645879355@qq.com 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jù),工作人員會在5個工作日內(nèi)聯(lián)系你,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nèi)容。

      相關范文推薦

        性能測試學習總結

        性能測試學習總結 一、明確性能測試的范圍 例如:以iptv系統(tǒng)為例,是需要測試bss頁面、中間件具體接口、boss/crm具體接口 二、明確性能測試的指標 例如: 1、支持最大并發(fā)用戶數(shù)......

        汽車性能檢測學習總結

        科目:汽車性能檢測 班級:姓名:學號: 汽車性能檢測 汽車性能檢測學習心得 時光荏苒,大學的學習生活已悄然過半,本學期依舊以學習汽修專業(yè)課為主,作為本學期最后的一門課程,我們依舊......

        學習《中小學教學改革動態(tài)和發(fā)展趨勢》

        通過學習《中小學教學改革動態(tài)和發(fā)展趨勢》這門課程,談談在“探索有效課堂”的教改之路上,自己應該怎么做? 學習《中小學教學改革動態(tài)和發(fā)展趨勢》這門課程, “探索有效課堂”的......

        學習內(nèi)容表(推薦)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2013-03-07)·習近平:認真學習黨章 嚴格遵守黨章(2012-11-20)·緊緊圍繞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

        黨校學習感想v[樣例5]

        黨校學習感想11120989毛順億 黨校的課程簡短而豐富,在黨校課程的學習中,我學到了頗多關于黨、國家的知識,相信這些知識在日后的日子里會陪伴著我,并加深我對政治的理解,加強我對......

        動物醫(yī)學專業(yè)發(fā)展動態(tài)學習報告范文

        專業(yè)發(fā)展動態(tài)主講內(nèi)容 專業(yè):動物醫(yī)學班級:08級4班姓名:張莎莎學號:20081130 鄧俊良老師主講內(nèi)容 1當前豬病流行趨勢 1.1我國養(yǎng)豬現(xiàn)狀 養(yǎng)豬第一大國,但也是因疾病造成經(jīng)濟損失最多......

        2012.7培訓心得V學習筆記[優(yōu)秀范文5篇]

        暑期教師培訓學習心得體會暑假里,參與了學校組織的培訓,通過學習,使我拓寬了學習的視野,更新了教育觀念。下面談談我對本次學習的心得。一、加強自身師德修養(yǎng),展現(xiàn)教師人格魅力教......

        研究性學習報告表

        研究性學習報告表自從加入了我們高一九班關于笛子的研究性學習小組以后,是我充分認識到笛子是我國幾千年來的音樂文化的積累及創(chuàng)新 還知道了笛子的好處: 1.吹笛子可以使臉部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