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讀書筆記范文1
雖然穿著厚厚的衣服,但是仍然感到寒冷。巴金寫《寒夜》是為了”控訴舊社會、控訴舊制度“,是為了”宣判舊社會、舊制度的死刑“。小說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樹生是一對大學教育系畢業(yè)的夫婦。年輕時曾經編織過許多美麗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識和力量辦一所”鄉(xiāng)村化、家庭化“的學堂,為國家為人民做點有益的事情。但抗戰(zhàn)爆發(fā)后,他們逃難到重慶,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圖書文具公司當校對,曾樹生在大川銀行當”花瓶“。汪文宣的老母為了減輕兒子的生活負擔,特趕來操持家務,但汪母與曾樹生婆媳關系很不和,汪文宣一直夾在中間受氣,不久又患上肺病,家庭經濟非常拮據。最后曾樹生跟隨一位年輕的銀行經理乘飛機去了蘭州,而汪文宣在抗戰(zhàn)勝利的鞭炮聲中病死,汪母只好帶著孫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這一切都是發(fā)生在八年抗戰(zhàn)時期的事,可我仍然覺的他是如此真切,仿佛是現實生活中,自己身邊常常發(fā)生的事情一樣?,F在社會的醫(yī)學已經很興旺了,再也不會有人因隱患肺病、霍亂、癆病而死去了。在現實社會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因,因善良,因無能而向汪文軒一樣的人,妻離子散,最終走向消滅的地步。
汪母是一個尤其另人同情的不幸人物。年輕守寡,守著孤兒寡孫度日,僅有的愛全部都給了他們,甚至不能允許別人分享,包括兒子的妻子以及孫子的母親,總是吵吵鬧鬧的。她的愛表現得無微不至,卻也是獨斷專行,因此也是制造這個家庭悲劇的核心人物。我可以理她解作為母親的苦心亦同情其不幸的身世,但是卻無法承受她對于兒子和孫子的愛的偏執(zhí)。就是這份愛,才導致了事情的悲劇。”樹生“是一個思想比較開放,不甘心于現狀,但又不得不面對現實,她為了解決溫飽不得不當”花瓶“,她追求婚姻自由卻不得不面對婆婆的絮叨,這是那個時代中國女性的特點,雖然懂得走出,但是在經濟上卻沒有獨立,顯得很彷徨、無助、是一位值得同情的女性。而”我“夾在她們之中,讓我倍受煎熬,使我變的軟弱、無計可施、隱忍,最終讓我病魔纏身。這三位主人公就是生活在充滿了苦難的日子里,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放,不能夠獲得幸福的日子。個人悲劇的'產生和時代的悲劇密不可分,和個人性格的矛盾密不可分。每個人不可能完全逃離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因此小說反映的人物悲劇帶有那個時代的普遍性。
小說借”文宣“的嘴巴反復說過”我做過什么錯事呢?我一個安分的老好人!為什么我該承受這懲罰?“”文宣“最終以無聲的吶喊”要求公平,他能夠在哪里找到公平呢?他不能夠喊出他的悲憤,他必須沉默的死去?!靶≌f最后這樣描寫宣的離世。”最后他斷氣時,眼睛半睜著,眼珠往上翻,口張開,好象還在向誰要求公平。這樣的描寫更渲染了人物的悲劇色彩。描寫“文宣”的性格時,用了無數的夢境來襯托他的無助矛盾的心理,還有反復的自言自語甚至害怕發(fā)出的聲音都形象的把“文宣”這個人物呈現再我的面前。他懷著一個模糊的渴望,想找一個使他忘記一切的地方,或者干脆消滅自己。痛苦的擔子太重了,他的肩頭挑不起。他受不了零碎的宰割和沒有終止的煎熬。他寧愿來一個痛痛快快的了結?!拔男弊罱K的絕望于對生命苦難的無法承受,從精神到肉體都渴望擺脫。
《寒夜》讀書筆記范文2
讀完《寒夜》,汪文宣那個瘦弱的身軀、蒼白的面容以及臨死前輕得不能再輕的呼吸聲的形象一直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 我感慨,他一個有志青年為什么偏偏慶祝抗戰(zhàn)勝利的前夕?巴金這么安排是不是有些殘忍?如果他親眼看到抗戰(zhàn)勝利的場面再瞑目的話會不會好點?
汪文宣是個孝子,他孝順到可以委屈自己來成全母親的意愿。在第六回他下班回家,心情很不好,沒有胃口吃飯,但還是一口一口地咽著飯,一筷子一筷子地夾著紅燒肉。他在母親面前永遠是個溫順的孩子。這樣好的人,偏偏上天又捉弄他,她的妻子,嚴格來說只是他的姘頭,樹生非常不受他母親的歡迎。
但是一家人的開銷,幾乎都是樹生賺來的。所以汪文宣夾在里面很難做人。他既沒有能力解決她們的矛盾,也沒有勇氣在她們之間選擇一個。
雖然汪文宣處處顯得懦弱,但是樹生很理解他。他的失敗很大程度上是社會造成的。如果他活在國泰民安的社會里,大可以施展拳腳,畢竟他是大學畢業(yè)的,對辦教育懷有滿腔熱情。現實很殘酷,出于種種壓力,兩人的愛情最終破滅。
關于破滅的原因很多,各有各的說法,在這里僅談談個人看法。
巴金的小說向來給我的感覺是不會過分得注重技巧的`表達,更多的是將小說作為其情感的“宣泄口”,時代的“傳聲筒”,這部作品中的人物,說實話,沒有方法真正地去衡量人物價值的好壞,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深深的社會烙印。
汪文宣,一個忠厚老實,為人善良的舊知識分子,大學時期還有著對教育理想的無限憧憬和向往,一種救人濟世的情懷所在,我想,這也是其吸引樹生的一點,精神理想的共鳴碰撞,但是進入了社會,他卻變成了社會地位卑微,生活越來越困難,意志越來越消沉,膽小怕事,懦弱安分,甘受欺侮的好似患有“被害妄想癥”的小職員,就算到最后將死之時,有了一絲“我想活”的希望微光,但也只敢低聲講給自己聽,而不敢像“樹生”一樣大聲地向時代發(fā)聲,我想二者之間的性格差異也是最后分道揚鑣的原因之一。 可以說,汪文宣是時代的“邊緣者”與“彷徨者”,甚至可以說是時代的“棄兒”,他一只腳還留在以母親為代表的舊社會思想道德倫理制度的溫暖港灣里,一只腳又渴望邁向以樹生為代表的新時代社會思想的世界里,導致其位于二者之間痛苦不堪,甚至自己開始“造夢”,試圖以假象營造一個溫馨的氣氛,可這個夢終究是一觸即破的,就算身體在一起,可心呢?
作者給文宣安排的“肺病”這一個點,牽動了全文,呈現出了生活百態(tài)和表達出了每一個人物的情感訴求。母親和樹生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我”與周圍世界的人與事不可調和的矛盾,中國內部及與外來入侵者不可調和的矛盾,還有命運與天底下百姓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仿佛我們就處在一個宏大的矛盾體之中,該怎么抉擇,“樹生”奔向自由是真的“自由”了嗎?母親安排每一步,結果真如其所愿滿意如意了嗎?一直想投身于教育事業(yè)的理想,那么小宣作為他們的兒子,教育狀態(tài)又如何呢?“柏青”與“鐘老”命運的安排不像上天的捉弄嗎?“我”的這個病,怎么說來就來了呢,怎么偏偏是“我”呢?中國的社會終究怎么了?太糾纏了,矛盾了,讓讀者也覺揪心,這個社會的血淋淋的現實就這樣赤裸裸地擺在我們的面前,讓我們不得不加以正視,就算我們如今已離那個時代很遠了,可是當代社會的弊病又是怎樣的呢?的“看客心理”,不知不覺地就在吃“人血饅頭”的行為,在當今社會就沒有了嗎?小人物的這種蒼乏無力感,自卑懦弱,“鞠躬主義”難道就沒有了嗎?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危機,難道就沒有了嗎?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不可調和的東西難道沒有嗎?有的……
看完這本小說之后,我在難受之余更加地進展了反思。一直覺得人一直都在有“韌性”地活著,在這個復雜扭曲了的世界里,有著一套可以安身立命的生存法那么,我很佩服“人”,但也懼怕“人”,但是我不會對“人”低頭,雖然常常處于矛盾之中,有些事情自己真的身不由己,但還是希望不管做什么決定都要三思而后行,不要試圖用欺騙隱瞞真相,不要追悔莫及,不要做魯迅筆下的“醉蝦”,不要無腦地去做“雪崩時的那一片雪花”等等…… 《寒夜》的基調是“寒”即冰冷的、刺骨的,“夜”即黑暗的、孤獨的,但卻能在一本小說中,如此集中地進展多種情感需求的噴發(fā),這樣的情與景的相稱,給讀者心的沖擊,是宏大的,是久久難以平靜的,卻也是讓人反思的。
《寒夜》讀書筆記范文3
小說中的人物皆無望。我曾經讀到,有人講這是另一個“雙面膠”的故事。誠然,小說中的大部分的情節(jié)是關于汪母與樹生之間的婆媳關系。汪母看不慣媳婦,媳婦也無法討汪母的歡心,文宣那么夾在二人之間,試圖兩頭討好,卻屢屢失敗。只是小說開篇不久,文宣就已經怨憤的叫道:“我這是一個怎樣的家呵!沒有人真正關心到我!各人只顧自己。誰都不肯讓步!” 莫說汪母愛自己的兒子,汪母根本不曾了解文宣終究需要什么;她從來不曾看到過,文宣愛著樹生,文宣的大部分快樂于樹生的陪伴。莫說汪母愛樹生,當她用惡毒的言語罵樹生的時候,她看到的只是她自己。愛,是成全;汪母根本不會。
而文宣呢。文宣怨憤地叫道“沒有人真正關心到我”,他自己又曾真正的關心過他人。文宣有一條好心腸,毋庸置疑??墒撬麕缀跏莻€廢物。真抱歉,講出這么重的字眼。在小說記錄文宣經歷的這段期間,他可曾真正的幫助過一個人?他可曾有勇氣試圖解決母親與樹生之間的不合?他可曾真正的'為了改善家庭的環(huán)境而做出些什么?他可曾真正努力為母親,為妻子,為兒子真正帶來過快樂和喜悅?他所有的行為幾乎可以概括為:忍耐和哀求。人,得自個兒成全自個兒。文宣,通等著別人成全他自個兒。
至于樹生,小說的結尾中說道“她為了自己的幸福,卻幫助毀了別一個人的……”不曉得,小說的意思是什么。樹生,留下來,只會讓那一個不知愛,一個等著別人成全自個兒的人來拖垮自己,然后三人一同在生活中消滅。只是對于小宣,樹生的不負責任,將讓小宣成為第二個文宣。
文宣去給鐘老上墳的時候,他望著獻給鐘老的花圈,“他揉眼睛,用力擦眼睛。怎么花圈上寫著他的名字:文宣!他定了定神。他看錯了,那里明明是‘又安兩個字……” 花圈上面是文宣,是唐柏青,是鐘老,是很多很多被消滅的人的未來。也許巴金先生在為他的三個得肺病去世的哥哥送行的時候,也如文宣一樣,將花圈上的名字曾經看錯。
《寒夜》讀書筆記范文4
捧起了《寒夜》,靜靜地聆聽巴金心中的呻吟。走進寒夜,一種凄涼陰郁的感覺彌漫我的身心。
小說以“我”的家庭生活為主要線索,緩慢展開,大段大段的人物心理的描述,以自言自語的方式敘述,表達“我”即“汪文宣”在抗戰(zhàn)即將勝利的前夕的生活狀態(tài)。以此揭示當時大多數生活在底層的人物的命運。 貫穿于其中的其他人物并不多,母親、妻子、兒子,以及僅有的幾個鄰里同事同學。 矛盾的主線來自于這個讀書人家,包括母親在內的一家三口都讀過書。這種氛圍下的諸多矛盾更顯得不可思議,甚至無法理解。對于主人公的悲慘遭遇,作者給予了深深的同情。
讀這篇作品總覺得很壓抑。主人公汪文宣深受社會壓迫,對這個社會、家庭明明有無數的不滿、無奈、控訴,卻只能壓在心里,一個人承受。作品第四節(jié)寫到他和妻子爭吵,想要和她和解,可是,他站在妻子辦公的門前,猶豫不決:“萬一爭吵起來,他沒有什么權利約束她。他們中間只有同居關系,他們不曾正式結過婚。當初他反對舉行婚禮儀式,現在他卻后悔他那么輕易地丟開了他可以使用的.唯一的武器。她始終有完全的自由。最后他只有垂頭掃興地走回自己的辦公地方去了。”無法隨心所欲,總有那么多的顧慮。他總是“忍不住痛苦的呻吟一聲,又連忙把下面的話咽在肚子里?!?/p>
漸漸地我的鼻子、眼睛開始顫抖。那是一個怎樣的時代。汪文宣心地善良,從不想傷害別人,只希望自己能夠無病無災,簡簡單單到活下去??墒菚r代不允許。戰(zhàn)亂沖擊,生活艱苦無奈;母親和妻子爭吵不休,夾在中間左右為難;工作老實耐勞卻地位低下薪水稀薄;疾病纏身無法醫(yī)治..他的卑微懦弱,他的無計可施,他的手足無措,他的良善悲憫,他的老好隱忍,讓人不禁心痛憐憫??墒沁@個快要崩潰的舊社會、舊制度、舊勢力在后面指揮他。他不放抗,也無力放抗,于是成為了犧牲品。
“最后他斷氣時,眼睛半睜著,眼珠往上翻,口張開,好象還在向誰要求公平。這是在夜晚八點鐘光景,街頭鑼鼓喧天,人們在慶祝勝利,用花炮燒龍燈?!比欢粑男K究沒有享受到勝利帶來喜悅,他懷著一個模糊的渴望,想找一個使他忘記一切的地方,或者干脆毀滅自己。痛苦的擔子太重了,他的肩頭挑不起。他受不了零碎的宰割和沒有終止的煎熬。他寧愿來一個痛痛快快的了結。
因夜之寒
《寒夜》 巴金著
夜寒,總覺月光之冷,是心涼亦是景冷?也許我們和《寒夜》中的那些人一樣,在感嘆著這個社會,感嘆自己的人生悲涼。難道只是因夜之寒?
相對于巴金的《家》等前期作品,《寒夜》不是一個慷慨激昂之作,小說的文字反而顯得異常的樸素、簡潔、干凈。巴金在《寒夜》這部小說中多次提及“夜的寒氣”,這是巴金對自己周圍環(huán)境的不滿和憎恨,《寒夜》是一部浸潤著巴金先生巨大血汗和情感的小說,在那個艱苦的歲月中,在那個叫人窒息的寒夜中尋求光明時的艱難。從側面也更好地了解了我們那段沉重的歷史,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寒夜》,讓人感受最深的就是心情的沉悶,面對這種環(huán)境,從小說的開始到結尾你都想扯開喉嚨痛快地高喊一番,然而你卻像主人公汪文宣最后用手指扣著喉嚨那樣,發(fā)不出一點聲音。我們應該去知道和了解我們是從一個什么樣的時代走到今天的,巴金筆下的《寒夜》為我們揭開面紗。我們該知道其實當今的社會還是有那么多的相像。
在《寒夜》這部小說中,巴金為我們寫了一個貧窮的小職員的家庭故事: 1944-1945年發(fā)生在國民黨統治下的“戰(zhàn)時首都”重慶的一個善良的知識分子的家庭悲劇,這個家庭的男主人公汪文渲和女主人公曾樹生曾經是上海一個大學教育系的同學,他們有著共同的獻身教育的理想,真誠相愛,組成了自己的家庭??箲?zhàn)爆發(fā)后逃難到重慶,只得以小職員的職位謀生。汪在一家圖書文具公司當校對,曾是大川銀行的職員。他們將孩子放在一家貴族學校讀書。汪的母親為了減少家庭負擔而操持家務,但是她看不慣媳婦的花枝招展,處處和曾不和,兩人矛盾重重,在吵鬧中度日。汪愛母親也愛妻子,在吵鬧中唯唯諾諾,莫衷一是,痛苦不已。物價上漲,家庭經濟拮據,汪犯了肺病,但他不敢多用藥,戰(zhàn)爭形勢越來越緊張,有門路的人紛紛逃難,曾終于忍受不了眼前的壓抑,跟大川銀行的陳經理到了蘭州。汪病情加劇,在抗戰(zhàn)勝利的鞭炮聲中死去。汪母帶了孩子回到老家,兩個月后,曾回到重慶久屋,但已是物是人非,她煢身一人,不知所往。
汪文宣,一個忠厚老實的舊知識分子,在大學念教育系的時候,“滿腦子都是理想”,有不少救人濟世的宏愿,可是他在舊社會工作了這么多年,地位越來越低,生活越來越苦,意氣越來越消沉,后來竟變成了一個膽小怕事,見人低頭,懦弱安分,甘受欺侮的小公務員。
他為了那個吃不飽穿不暖的位置,為了那不死不活的生活,不惜犧牲了自己年輕時候所寶貴的一切,甚至自己的意志。母親與妻子之間的矛盾,他夾在中間兩頭受氣,不能化解,維有吞淚,吐血,失掉聲音痛苦地死去。他要“活”他“要求公平”,可是,社會不讓他活,不給他公平,他念念不忘的妻子,卻在他臨死前都沒見到。
我們都有理想,不是人人都甘愿當“花瓶”,在曾樹生與丈夫離開學校的時候,都有為教育事業(yè)獻身的決心,可是,在當時的社會中,她什么都只得拋棄。她靠自己生得漂亮,會打扮,會應酬,得到了一個薪金高的位置,在大川銀行當“花瓶”。她并不愿當“花瓶”,她因此常常苦悶,發(fā)牢騷??墒菫榱松睿瑸榱吮苊獬钥?,為了兒子的學費,她甘心當“花瓶”。她口口聲聲要追求自由,但是她的“自由”卻是空虛的,她自己說過:“我愛動,愛熱鬧,需要過熱情的生活”。她的追求只是個人的享樂。在她寫信給丈夫的時候她說:“我想活得痛快,我要自由?!逼鋵?,她除了那有限度的享樂之外,究竟有什么“痛快”呢?她又有過什么“自由”呢?
曾樹生知道自己的缺點,有時也會感到苦悶和空虛。她或許以為這只是無名的惆悵,卻絕不會想到,也不肯承認這是沒有出路的苦悶和她無法解決的矛盾,因為她從來就不曾為著改變生活進行過斗爭。她那些追求也不過是一種逃離。她離開汪文宣,也并不想離開“花瓶”的生活。她很可能答應陳經理的要求同他結婚,但是即使結婚了她仍然是一個“花瓶”。固然她不愿嫁給年紀比他小兩歲的陳經理,但是除非她改變生活方式,她便難擺脫陳經理的糾
纏。他們在經濟上已經有密切的聯系,她靠他幫忙,搭伙作囤積生意。她要和陳經理決裂就得離開大川銀行,另外安排生活。然而她缺乏這樣的勇氣和決心。
她丈夫一死,她在感情上更“自由”了。她也許會接受陳經理,但是年老色衰的日子已經不遠,陳經理不會永遠守在她身邊,她還是不能改變生活,只能生活改變她。她不會站起來進行斗爭,就永遠處在被動的地位。她有一個13歲的孩子,但是她不像一般母親關心兒子那樣對待兒子。在小說的最后,她從蘭州回來,知道丈夫死了,婆婆與兒子走了,物是人非之時,她只覺得她需要溫暖。
“‘時間來決定的’,她終于對自己這樣說,她走開了。她走得慢,然而腳步相當穩(wěn)。只是走在這條陰暗的街上,她忽然起了一種奇怪的感覺,她不時掉頭朝街的兩旁看,她擔心那些搖顫的電石燈會被寒風吹滅。夜的確太冷了。她需要溫暖?!钡撬^的“溫暖”是什么呢?
汪文宣與曾樹生的悲劇絕大部分原因是社會,但是汪母的態(tài)度也是這場悲劇的導火線。她看不慣媳婦那種“花瓶”的生活,她不愿意靠媳婦的收入度日子,卻有不能不間接地花媳婦的錢。她是一個“自私而頑固,保守”的女人,她所希望恢復的是,過去婆婆的權威和舒適的生活。舊社會的人,剪了辮子,剪不了幾千年來根深蒂固的守舊。汪母處處給樹生難堪和刁難。她很愛兒子,卻無法體會兒女的幸福就是父母的幸福。封建的余煙還在叫囂,我們在悲哀,在這個寒夜中剩留的封建思想依然在破壞他們的生活。
我們在巴金的筆下了解了這個時代,社會原因是悲劇的造成者。細想,是不是就如同現在的年輕人所說的“這不是我的錯,是社會的錯”?我們在要求自由,在追求公平的時候,事實背乎我們的理想,我們總是埋怨于社會,那么我們自己就沒有錯嗎?我們追求自由,但是我們誰都不會像伊索一樣用生命去追求自由,因為我們眼中不只是自由,我們還有功名利祿。
這個社會本來就是不公平,我們不是憤青,但是真的就是“成功=1%的天分+99%的汗水”嗎?我想不全是這樣的,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理想,我們能為我們作的又有多少呢?我們總是說生活無奈。然而生活的無奈又有誰真的了解?我們就因為生活不如意,不似我們理想中的那樣,所以就無奈嗎?在汪文宣的身上有許多的無奈,但是像他這樣的人在當時中國的社會中是數不勝數的,而在他身上發(fā)生的許多事件在當今的中國、乃至整個世界上也會有許多人會像他那樣的。我們說前途茫茫,但是我們真的為了茫茫而去真正追求過光明和溫暖嗎?我想,有很多人只是空悲切,卻未實際行動過的吧。。。
在許多時間大家會說,船到橋頭自然直。然而,在大多數時間里,我們真的就像《寒夜》小說的男主人公一樣,存在著大多的無奈,其實汪文宣的期望是十分簡單的,他只希望自己的母親和妻子能夠和睦相處,只希望自己能夠有一份能夠養(yǎng)活一家人的工作。船到橋頭自然直嗎?對,最后他的確是到了“橋頭”,但是那等待他的竟然是死!他的死與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同時到來,我想沒有比死更恐怖的了,沒有比汪文宣的死更諷刺的了,勝利與生命的對比,這個世界上沒有了他,精神不死嗎?不,我們沒有那么偉大。
汪文宣說得最多的一句話便是“等到抗戰(zhàn)勝利?!钡撬麉s不肯睜開眼睛來面對現實,是不是現實生活中的我們也是一樣,我們等的雖不是已經勝利的抗戰(zhàn),但是我們總在某些事上找借口。
讀《寒夜》有一種凄涼的感覺,有一種人去樓空的感覺,我總是認為只有在寒夜才能讀《寒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