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精品】人教版小學美術六上《第10課我做的樂器》wrod教案
第10課我做的樂器
一、教學目標:(一)、科學探究目標:
1、能通過實驗探究哪種材料適合做鼓面。
2、能按照書上的要求制定出制作小樂器的小組計劃。
3、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制作簡單的小樂器。
4、能對自己和別人設計、制作的小樂器進行客觀評議。(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在制定小組制作計劃的過程中愿意提出自己的想法。
2、愿意與小組其他成員分工完成小樂器的制作任務。(三)、科學知識目標:
能說出聲音的大小、高低與物體的振動有什么關系。(四)、科學、技術、社會、環(huán)境目標: 能用自制的小樂器演奏兒童歌曲。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能制作簡單小樂器。
難點:知道聲音的大小、高低與物體的振動關系。
三、教具學具:
塑料杯3個、牛皮紙1張、塑料布1張、氣球薄膜1張、橡筋3根、小鼓、排蕭、飲料吸管4支、塑料堵塞8個、塑料固定架2個、剪刀。
四、教學課時: 2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1課時(一)引入
1、播放一段音樂,問:這是什么聲音?是用什么奏出來的?(樂器)。
2、板書課題:
5、自制小樂器(二)探索研究
1、指導學生認識各種各樣的樂器。(1)、什么是樂器?
樂器是一種可以發(fā)出樂音,供演奏音樂使用的器具。
(2)、出示各種各樣的樂器樣圖,問:你認識這些樂器嗎?會彈奏嗎?(鋼琴、笛子、板鼓、古箏、小提琴、二胡、音叉等)
(3)、老師出示幾個用不同材料做鼓面的小鼓。并演示,講解制作的基本步驟和方法。
2、指導學生制作小鼓活動。
(1)、制作材料:牛皮紙1張,塑料布1張、氣球薄膜1張,橡筋圈3根,紙杯或塑料杯3個(自備)(2)、制作方法:
①、分別用提供的鼓皮材料蒙在杯口上,并用橡皮圈繃緊固定。②、試試敲擊不同材料的鼓面,仔細聽聽發(fā)出的聲音有什么不同。
3、討論:
①、敲擊不同材料的鼓面發(fā)出的聲音一樣嗎? ②、哪種材料更適合做鼓面,為什么?(彈性好的材料)
4、課堂小結。(三)、板書設計
5、自制小樂器 牛皮紙
鼓面 塑料布 發(fā)出聲音不同 氣球薄膜
第10課我做的樂器
一、教學目標:(一)、科學探究目標:
1、能通過實驗探究哪種材料適合做鼓面。
2、能按照書上的要求制定出制作小樂器的小組計劃。
3、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制作簡單的小樂器。
4、能對自己和別人設計、制作的小樂器進行客觀評議。(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在制定小組制作計劃的過程中愿意提出自己的想法。
2、愿意與小組其他成員分工完成小樂器的制作任務。(三)、科學知識目標:
能說出聲音的大小、高低與物體的振動有什么關系。(四)、科學、技術、社會、環(huán)境目標: 能用自制的小樂器演奏兒童歌曲。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能制作簡單小樂器。
難點:知道聲音的大小、高低與物體的振動關系。
三、教具學具:
塑料杯3個、牛皮紙1張、塑料布1張、氣球薄膜1張、橡筋3根、小鼓、排蕭、飲料吸管4支、塑料堵塞8個、塑料固定架2個、剪刀。第2課時(一)、引入
1、出示幾種同學做的小樂器:盒做的琴弦,玻璃杯小樂器,瓶搖小樂器,排蕭小樂器等。告訴他們這些都是同學們自制的小樂器。
2、板書課題:
5、自制小樂器(二)、探索研究
1、指導學生以小組形式設計制作小樂器的計劃。
2、指導學生運用配套材料制作排蕭樂器。(1)、排蕭制作材料:
塑料固定架2只,飲料吸管4根,塑料堵塞8只。(2)、制作方法:
①、把兩個塑料固定架對插扣住。
②、把4根吸管分別按下列數(shù)據(jù)截成兩段:125和36、110和43、95和58、88和73。
③、每段吸管的一端用堵塞堵住,并不能漏氣,把8根及管開口向上,由長到短整齊排列插入固定架中,這樣排蕭就做好了。(3)、使用方法:
用嘴分別在吸管開口旁向內(nèi)吹氣,看看能不能吹出1、2、3、4……
7、i八個不同的音階,你能用排蕭吹出簡單的樂曲嗎?
3、同學們討論交流:
讓樂器發(fā)出不出的聲音的做法:試一試,怎樣讓自己制作的小樂器發(fā)出聲音?怎樣讓小樂器發(fā)出高低大小不同的音?
聲音的大小與物體振動的強弱有關;聲音的高低與物體振動的快慢有關。
4、組織學生對各組制作小樂器進行評價。
5、課堂小結。(二)、板書設計
5、自制小樂器
聲音大?。号c物體振動的強弱有關 聲音高低:與物體振動的快慢有關
第二篇:六年級美術上冊 我們做樂器 1教案 人教新課標版
我們做樂器
教學目的:
1.讓學生通過欣賞了解樂器及樂器的發(fā)展,學習運用不同的材料制作樂器。
2.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設計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了解樂器
難點:設計樂器
教具準備:
教師:課件(有關青銅編鐘、藏族大鼓、戰(zhàn)國彩繪虎座鳥架懸鼓等樂器的文字資料和圖片資料??)
學生:準備制作樂器的竹筒、鐵管、鐵盒、陶泥??。
教學過程:
一、引導階段
1.教師播放幾段樂曲讓學生欣賞。
2.請學生猜一猜是什么樂器發(fā)出的樂曲,教師引導學生感受青銅編鐘、藏族大鼓、戰(zhàn)國彩繪虎座鳥架懸鼓等樂器的不同音效。
3.請學生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關樂器的資料。
4.教師出示圖片并簡要介紹樂器的發(fā)展、樂器的種類,并讓學生欣賞不同的樂器發(fā)出的不同的音效。
5.原始社會(用獸骨、陶泥等制作樂器)-----奴隸社會(青銅制作精美的樂器)-----封建社會(樂器的用料、工藝更為講究,多樣如:青銅編鐘、戰(zhàn)國彩繪虎座鳥架懸鼓等)-----至今(居住在我國西南的云南、貴州、四川)和西北(青海、寧夏、甘肅、新疆、西藏)地區(qū)一些少數(shù)民族仍舊是用手工來制作樂器。如 :藏族大鼓,體現(xiàn)了一個民族的獨特文化韻味。
二、發(fā)展階段
1.教師出示樂器的圖片,引導學生歸納樂器的形狀及特征。
2.教師啟發(fā)學生根據(jù)自己帶來的材料設計樂器,教師講解樂器的制作方法。
3.學生思考先畫出自己的設計草圖并進行小組交流。
4.教師根據(jù)學生的設計構思進行啟發(fā)性的講評。
5.學生制作,教師巡回輔導。
作業(yè):利用竹筒、鐵管、鐵盒、陶土等材料制作樂器。
三、交流與評價:
1. 展示學生制作的樂器并請學生說說自己的設計構思及制作過程中遇到過什么問題,自己是怎樣解決的。
2. 師生交流評價。
3. 布置下節(jié)課工具。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教師復習上節(jié)課內(nèi)容,教師引導學生從形和聲方面繼續(xù)加工樂器,讓自己的樂器更好。
二、學生制作,教師巡回輔導。
三、學生展示樂器
1.讓學生分組展示自己制作的樂器并吹一吹自己的樂器。
2.師生交流----比一比,誰的樂器造型好,誰的樂器能發(fā)出優(yōu)美的聲音。
3.教師評價,小結。
四、課后拓展
讓學生嘗試用更多的材料和方法制作樂器。
編鐘: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用青銅鑄成,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鐘按照音調(diào)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鐘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錘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銅鐘,能發(fā)出不同的樂音,因為每個鐘的音調(diào)不同,按音譜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樂曲。
根據(jù)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發(fā)現(xiàn)我國在西周時期就有了編鐘,那時候的編鐘一般是由大小3枚
組合起來的。春秋末期到戰(zhàn)國時期的編鐘數(shù)目就逐漸增多了,有9枚一組的和13枚一組的,等等??1978年,湖北隨縣一座戰(zhàn)國時代(約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是至今為止所發(fā)現(xiàn)的成套編鐘中最引人注目前一套,這套編鐘之大,足以占滿一個現(xiàn)代音樂廳的整個舞臺。它由19個鈕鐘、45個甬鐘,外加楚惠王送的一件大傅鐘共65件組成。這些鐘分3層8組掛在鐘架上,直掛在上層的3組叫鈕鐘,斜懸在中下層的5組叫甬鐘,其中最小的一個鈕鐘高20.4厘米、質(zhì)量為2.4千克,在演奏中能起定調(diào)作用,最大的一個低音甬鐘高達153.4厘米、質(zhì)量為203.6千克,全套編鐘總質(zhì)量在2500千克以上。鐘架是銅木結構的,它的外形呈直角曲尺形(如┏),全長10米以上,上下3層,高273米,由6個佩劍的青銅武士和幾根圓柱承托。整套編鐘和梁架氣勢宏大、壯觀無比。演奏時樂隊由幾個人組成,用6只丁字形木錘敲高、中音,用兩根長形棒撞低音。經(jīng)聲學專家研究,編鐘中的每只鐘都可以發(fā)出兩個不同的樂音,只要準確地敲擊鐘上標音的位置,它就能發(fā)出合乎一定頻率的樂音,整套編鐘能奏出現(xiàn)代鋼琴上的所有黑白鍵的音響。這套編鐘的定音頻率為256.4赫,與現(xiàn)在鋼琴上的中央“C”頻率幾乎完全相等。出土后經(jīng)過試驗性演奏,表明它們雖然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但音樂性能仍然很好,它的發(fā)音準確,音色優(yōu)美,音域可跨五個八度之多,變化音比較完備,因此,古典的和現(xiàn)代的樂曲都能演奏,用來伴唱效果也很好。
曾侯乙編鐘用料是銅、錫、鋁合金,全套編鐘上裝飾有人、獸、龍等花紋,鑄制精美,花紋細致清晰,并刻有錯金銘文,用以標明各鐘的發(fā)音音調(diào),它是公元前433年的實物。可見,遠在2400多年以前。我國的音樂文化和鑄造技術已經(jīng)發(fā)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它比歐洲十二平均律的鍵盤樂器的出現(xiàn)要早將近2000年。
第三篇:我們做樂器人教版小學美術六年級上冊教案
課題:第七課 我們做樂器
課堂類型:設計應用
課時:2課時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欣賞了解樂器及樂器的發(fā)展,學習運用不同的材料制作樂器。
2、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設計意識。
教學重難點:
1、了解樂器。
2、設計樂器。
教具學具:有關青銅編鐘藏族大鼓戰(zhàn)國彩繪虎座鳥架懸鼓等樂器的文字資料和圖片資料、制作樂器的竹筒、鐵管、鐵盒、陶泥等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講授新課
(一)引導階段
1、教師播放幾段樂曲讓學生欣賞。
2、請學生猜一猜是什么樂器發(fā)出的樂曲,教師引導學生感受青銅編鐘、藏族大鼓、戰(zhàn)國彩繪虎座鳥架懸鼓等樂器的不同音效。
3、請學生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關樂器的資料。
4、教師出示圖片并簡要介紹樂器的發(fā)展樂器的種類,并讓學生欣賞不同的樂器發(fā)出的不同的音效。
5、原始社會(用獸骨陶泥等制作樂器)-----奴隸社會(青銅制作精美的樂器)-----封建社會(樂器的用料工藝更為講究、多樣,如:青銅編鐘、戰(zhàn)國彩繪虎座鳥架懸鼓等)-----至今(居住在我國西南<云南貴州四川>和西北<青海、寧夏、甘肅、新疆、西藏>地區(qū)一些少數(shù)民族仍舊是用手工來制作樂器如:藏族大鼓,體現(xiàn)了一個民族的獨特文化韻味)
(二)發(fā)展階段
1、教師出示樂器的圖片,引導學生歸納樂器的形狀及特征。
大鼓手鼓手鼓
響板笙古琴
笛子二胡銅鈸
小提琴排簫吉他
塤沙錘
2、教師啟發(fā)學生根據(jù)自己帶來的材料設計樂器,教師講解樂器的制作方法。
(1)觀察教材中的幾幅插圖,看看這些樂器是用什么制作的?怎樣制作的?
(2)師生共同討論交流。
A、杯子里放入不同容量的水(液體)。
B、易拉罐里裝入不同容量的水,懸掛在木棍上。
……
(3)教師給學生介紹幾種簡易樂器的制作方法:
A、沙錘:在易拉罐里放一些粗沙子,把口封好(也可以再加一個手柄),這樣就制成了一個沙錘了。連續(xù)搖動產(chǎn)生下雨的聲音。
B、豎笛:用黏土做個豎笛,六孔的好做,一個空心管,依次六個孔,最上邊是吹的那個橫口。
最最簡單的:用紙也行,用手工紙粘成一個空心管,剪六或八個孔。最上邊是吹的那個橫口。幾分鐘即成。材料:一般的稍厚紙都行,剪子,膠水。
C、找兩片比較嫩的竹葉子,疊在一起,但不要太緊。然后撅著下巴(具體很難描述),就是盡量使得出氣平穩(wěn)且只有一絲。嘴巴不要碰到葉子,隔著2毫米的樣子。
3、學生思考先畫出自己的設計草圖并進行小組交流。
4、教師根據(jù)學生的設計構思進行啟發(fā)性的講評。
三、學生制作,教師輔導
作業(yè):利用竹筒鐵管鐵盒陶土等材料制作樂器
四、交流與評價:
1、展示學生制作的樂器并請學生說說自己的設計構思及制作過程中遇到過什么問題,自己是怎樣解決的。讓學生分組展示自己制作的樂器并吹一吹自己的樂器
2、師生交流評價
師生交流——比一比,誰的樂器造型好,誰的樂器能發(fā)出優(yōu)美的聲音
五、課后拓展:讓學生嘗試用更多的材料和方法制作樂器
教學隨筆:本節(jié)課學生通過欣賞了解樂器及樂器的發(fā)展,能夠運用不同的材料制作樂器,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設計意識有所進步。
資料:
1、青銅編鐘:作為國之禮樂重器,青銅編鐘在中國歷史上居有重要地位。其發(fā)展演變過程可劃分為四個階段:
(1)西周以前是青銅編鐘的起源階段,銅鐃的出現(xiàn)為青銅編鐘真正起步的標志;(2)西周至戰(zhàn)國是青銅編鐘的發(fā)展階段,青銅編鐘的3種主要形制镈、甬鐘、鈕鐘相繼問世,一鐘雙音開始應用。西周禮樂制度的制定,則奠立了這一階段青銅編鐘發(fā)展到極盛的基礎;
(3)秦漢至清是青銅編鐘的衰落階段,一鐘應用雙音的現(xiàn)象已經(jīng)不再能夠見到,青銅編鐘的鑄造技術水平跌入了低谷;
(4)清代以后為青銅編鐘的研究和制作階段,曾侯乙編鐘的復制和中華和鐘的研制為此階段影響較為重大的兩項工作。
文章基于現(xiàn)有出土文物和文獻記錄,對青銅編鐘的起源、發(fā)展、衰落及研究和制作這一發(fā)展脈絡進行了概述,并試析了它的文化內(nèi)涵和人文、藝術價值。
2、藏族大鼓:呈圓筒形。流行于西藏等藏傳佛教各寺院中。鼓框用多塊木板拼合而成,外部箍以數(shù)圈寬窄不同的扁鐵條,并用釘固定住。兩端蒙以牦牛皮為面,皮面四周邊緣用鐵釘固定。各地規(guī)格不一。西藏薩迦的額阿,當?shù)赜址Q錯阿欽布,鼓面直徑135厘米、鼓身長(鼓框高)150.5厘米,鼓身兩側(cè)各置一對鼓環(huán),鼓身涂深紅色漆,箍鼓的五圈扁鐵條漆為綠色,大鼓橫置于特制的高132厘米的鼓架上,放于寺院的大經(jīng)堂內(nèi)。常用于重要的誦經(jīng)活動,在宗教節(jié)日舉行羌姆表演時,也用于樂隊合奏中。
3、戰(zhàn)國彩繪虎座鳥架懸鼓: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重要樂器種類。兩只昂首卷尾、四肢屈伏、背向而踞的臥虎為底座,虎背上各立一只長腿昂首引吭高歌的鳴鳳,背向而立的鳴鳳中間,一面大鼓用紅繩帶懸于鳳冠之上。通體髹黑漆為地,以紅、黃、金、藍等色繪出虎斑紋和鳳的羽毛。全器造型逼真,彩繪絢麗輝煌,既是鼓樂,也是藝術佳作。值得指出的是,在這一鳳與虎的組合形象中,鳳高大軒昂,傲視蒼穹,虎卻矮小瑟縮趴伏于地,反映了楚人崇鳴鳳、向往安祥的意識和征服猛獸、不畏強暴的精神。
第四篇:人教 小學五年級美術教案
第1課 萬綠叢中一點紅 課型:造型?表現(xiàn) 課時:2課時 教材分析: 教學目標:
1、認識色彩的對比,使學生能利用對比色來裝點自己的生活。
2、進行對比色的涂色練習。教學重點:認識色彩的對比。教學難點:如何運用對比色。教學準備:顏料,毛筆,調(diào)色盤 教學過程:
1、欣賞:
(1)出示課題——“萬綠叢中一點紅”。
(2)比較: 相同的主體,不一樣的背景,兩幅圖有什么不同.2、發(fā)現(xiàn):(1)當一種顏色出現(xiàn)在另一種顏色上,人們在視覺上便會比較兩種顏色.當兩種顏色相差得遠時,就會特顯出另一種顏色.這就是對比了.(2)觀察色輪,發(fā)現(xiàn)三原色中任何兩色相混所得的間色與另一原色互為對比色,即互為補色關系。
(3)在色相環(huán)上,直線相對的兩種顏色配合,會產(chǎn)生強烈的對比。如紅與綠、橙與藍、黃與紫都稱為對比色。
(4)引導學生欣賞課例,通過欣賞使學生認識到強烈對比使畫面響亮,生氣勃勃,可以更形象更生動地襯托出主體。
3、實踐:
(1)用對比色組織一幅畫面。(2)學生作業(yè),教師巡回指導。
4、學生的作品展評:根據(jù)本節(jié)課的要點開展點評。教學反思:
學生通過觀察色輪表明白了對比色,從作業(yè)反饋看大部分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對比色的知識,但還有個別同學在具體的實踐中沒有很好地運用色彩對比,把幾種對比色混合在一起反而沒能很好地表現(xiàn)出對比的強烈。
第2課 色彩的和諧
領域:造型?表現(xiàn) 課時:1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鄰近色,掌握鄰近色的調(diào)配規(guī)律。
2、用鄰近色進行涂色練習。
3、感受色彩的魅力。教學重點:
認識鄰近色并掌握其調(diào)色方法。教學難點:
如何運用鄰近色表現(xiàn)出和諧的色彩搭配和完整的畫面效果。教學準備:
教師:課件、水粉顏料和繪畫工具。
學生:水粉顏料,毛筆,調(diào)色盤,筆洗,報紙,抹布。教學思路:
本課首先通過讓學生欣賞生活中的鄰近色,使他們感受到鄰近色的和諧美;接著通過觀察色輪表,明白鄰近色之間的色彩關系和變化規(guī)律,并在多媒體的演示下理解鄰近色的調(diào)配方法;最后最后通過動手實踐達到本課的學習目的。教學過程:
1、引導欣賞:
(1)播放錄象,欣賞生活中的鄰近色畫面(2)出示課題——“色彩的和諧”。
(3)復習對比色,比較鄰近色與對比色的區(qū)別。
2、目標發(fā)展:
(1)什么是鄰近色?(出示色輪)在色環(huán)上,相鄰近的色彩,稱為鄰近色。如: 黃——黃綠——綠 紅紫——紫——藍紫 黃橙——橙——紅橙
(2)尋找鄰近色(師生互動)A、家居圖片 B、生活圖片 C、建筑圖片
(3)欣賞畫家作品,找出鄰近色,并說說鄰近色在畫面中產(chǎn)生的效果:和諧(4)師示范鄰近色的調(diào)配方法
3、實踐活動:
(1)作業(yè):用鄰近色組織一幅畫面。(2)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4、作業(yè)展評。
第3課:美麗的紋樣
教學目標:了解適合紋樣的基本知識,掌握其圖案裝飾的一般規(guī)律,知道適合紋樣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運用。應會運用以前學過的點、線、面等裝飾方法和夸張、變形、省略等變化方法來對適合紋樣進行裝飾。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動手能力。
教學重點:學會用幾何形、自然形等要素點、線、面來裝飾適合圖形的紋樣。教學難點:運用點、線、面三要素及夸張、變形等變化方法來設計制作適合紋樣。教學具準備:適合紋樣圖片資料、作畫工具等。教學內(nèi)容:
1、組織教學 導入新課
欣賞圖案將學生帶入美麗的圖案中
(圖案本身的魅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學生帶入美的情景中,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生欣賞圖案 提出問題:剛剛欣賞的圖案中,你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什么規(guī)律?
生:我發(fā)現(xiàn)它們的外形有的是我們數(shù)學中的三角形、圓形、正方形。生:有的外形像桃子、有的像樹葉。
生:里面的圖案類型有的是一個形象,有的是幾個形象組合在一起。生:里面的圖案跟外面的形狀是一樣的,也跟著是圓形、方形——(同學們說的都不錯,觀察的很仔細,說出了這些圖案的特點)
師總結學生的發(fā)言,揭示課題:適合紋樣
2、了解知識 掌握方法
師:在我們生活中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這樣的圖案。來說一說,你在哪些地方見過它們? 生討論發(fā)言。
師:那我們同學想不想自己來做一做這樣的圖案呢? 我們在來仔細的觀察欣賞一下,同時思考以下的問題: 1)什么是適合紋樣? 2)基本形有哪些?
3)我們可以有哪些填充的圖案 生欣賞、思考、討論
師和生一起總結:1)適合紋樣指適合于一定的外輪廓形狀中的裝飾紋樣。適合紋樣的形態(tài)要與外廓相吻合,就是說,在除去邊框時,仍舊具有清晰的邊框外形特征。2)可以有正方形、圓形、三角形、自然形、人造形等3)我們可以用點、線、面來裝飾,也可以用一個形象或者幾個形象來裝飾。
(了解了適合紋樣的一般知識,掌握了基本規(guī)律,有利于下一步的設計制作)
師:在以前我們學過了夸張、變形、省略等方法,這節(jié)課中我們可以用到它們。
3、構思、設計、制作精美的適合紋樣
師:我們很多同學很想展示一下自己的身手了。今天呢,我們每位同學就來設計一些適合紋樣,要求先選好某種外形,在根據(jù)外形設計選擇填充圖案,去掉外形后,圖案仍能保持其形狀。
生作業(yè) 師巡視輔導
4、評價作業(yè)(自評、互評)
教學反思: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是很豐富多彩的,過程中設計的環(huán)節(jié)不是很多,沒有多少懸念,是靠著內(nèi)容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通過自己的繪制,鍛煉自己的動手能力。圖案在我們的生活中運用是非常廣泛的,因而,教與學生一些簡單有效的裝飾方法是很實用的。而沒有比讓學生獲得成就感更能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了。
第4課 禮物的外套
教學目標:
1、了解禮物包裝的作用。
2、通過折、剪、粘等技法,給禮物穿上美麗的外套。
3、將廢舊的盒子或紙袋,進行重新美化與包裝。
4、讓學生感受美化生活用品的樂趣。教學重點:
禮物外包裝的設計方法。教學難點:
不同包裝材料的巧妙地設計。教學準備:
1、學生尋找身邊的各種可利用的材料。
2、課前教師收集不同風格的禮物包裝。教學過程:
一、引導階段
1、組織教學。
2、教師出示圖片對比:一普通的月餅和經(jīng)過包裝后的月餅。學生通過對比了解到: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對日常禮包裝越來越重視;讓禮品穿上美麗的外套,能使人們更加喜愛。
3、導入課題。
二、發(fā)展階段
1、教師展示課件,講解方行紙盒的包裝。
(1)根據(jù)廢舊盒子的大小裁剪與之相適應包裝紙的大小,將盒子放在包裝紙的正中央。(2)用雙面膠或膠水接合兩邊。
(3)抓住包裝紙,沿著禮盒邊緣,將有打折的部分往下折。左右部分的紙,也是沿著禮盒邊緣往中間折入。
(4)將底部的紙對折,再粘上雙面膠或膠水固定,注意折線須對準盒高的中線。另一面做法相同。
(5)用柔軟的材料制作花束系在理盒上。
2、讓學生討論不同的禮物是怎么包裝的,師生交流。
3、教師給學生展示不同包裝的禮物,開拓學生的眼界。
4、學生練習:用廢舊的盒子或紙袋,進行重新美化與包裝??梢栽O計單獨的包裝,也可以設計一組包裝。
5、教師巡視指導。
6、作業(yè)評講:學生之間,師生之間互相點評。
三、教學拓展
1、可以將包裝設計裝飾成小動物、小娃娃、旅行鞋、星星等形狀。
2、也可以使用用舊的藥瓶、飲料瓶、香水瓶、牛奶紙盒等作基本形狀來練習包裝,然后再用帶子、彩色紙等材料加以美化,利用紙墊、金屬小圓片等物進行裝飾。
第5課 趣味文字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的;
1、在了解美術字知識和漢字結構的基礎上,了解筆畫、筆順與書寫方法。
2、學習美術字的基本書寫方法與美化方法。
3、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與表現(xiàn)力,提高學生學習美術字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1、了解美術字基礎知識,掌握變體美術字的書寫方法與美化方法。
2、提高學生想象能力和表現(xiàn)能力,感受趣味美術字的樂趣。
三、教材分析:
通過欣賞美術字了解各種美術字體的特點,比較變體美術字并感受變體文字的趣味性。引導學生掌握變體美術字的基本書寫方法,提高對美術字裝飾和美化效果,了解美術字在生活中的廣泛運用。
四、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1、學具:記號筆、水彩筆、熒光筆
2、教具:各種美術字和變體美術字、記號筆
(二)課堂教學
1、引導階段
①認識基本美術字體及其特點:
出示宋體、黑體等基本文字引導學生欣賞其特點。
宋體:端莊大方,筆畫橫細直粗,點上尖下圓,橫畫收筆有頓角,筆畫轉(zhuǎn)折時頓角明顯。黑體:筆畫橫豎一樣粗,方頭方尾,醒目有力。②欣賞基本美術字體和變體美術字的比較
出示范字“花”兩種美術字引導學生觀察那種更有趣味?為什么?生----
2、發(fā)展階段
①認識趣味文字的特點:
趣味美術字是根據(jù)文字的內(nèi)容和含義,運用豐富的想象力把文字的筆畫進行變形、加工、裝飾而成的,使之更加夸張、突出、醒目、美觀。趣味美術字在藝術上有較大的自由變化,所以它的特點是:具形象、又簡潔、美觀、生動、有趣等。②趣味文字的分類
a、筆畫變化:改變筆畫的形狀或粗細,使之更有裝飾性。b、字形變化:改變字的外形,使之更有造型感。
c、結構變化:將某筆畫進行夸大或縮小來求新穎的效果。d、形象性:根據(jù)文字含義運用形象圖案來裝飾字體。③欣賞優(yōu)秀美術字
引導學生分析其特色和藝術感,感受它的趣味性。如:形象體:“心靈”運用愛心來表示點,提升了心靈的含義具形象又生動。字形變化:“流水年華”采用是一條不平靜而具有運動感的線,具有節(jié)奏感使人聯(lián)想到水的波浪。筆畫變化:如:“天香”采用直線和曲線相結合,增添文字的趣味性,以花朵裝飾更加美觀。結構變化:運用半圓形的筆畫具有活潑感,如“快樂”的書寫方法聯(lián)想到兒童的木馬玩具可以搖動的,有快樂感。欣賞課本范字學生進行分析。④、演示美術字書寫的步驟和特點:
a、首先用尺子定文字的大小和形狀。b、再根據(jù)外形、結構、筆畫的特點用單線寫出字形。c、然后根據(jù)文字的含義應用夸張、形象手法設計趣味美術字體。如:波浪的設計和書寫,為突出浪花的形象采用曲線圓點來裝飾浪花的效果,具形象又有趣。還有“時間”采用小鬧鐘來代替日字,很有說服力,具有特殊的意義。d、最后運用色彩基礎知識對比色和鄰近色來強調(diào)趣味文字的美。
3、引導學生同桌討論交流你所選的文字將應用什么形式來改變? 4 第二課時
1、欣賞趣味文字在生活中的運用。(出示教具)
如“閱覽室”的提示牌運用趣味美術字和花邊制作的提示牌,作用大又美觀?!坝斡攫^”提示牌運用自由體美術字加上簡潔的浪花,還有“歡迎”提示牌的制作醒目美觀。
2、如何制作提示牌?(演示制作過程)
先設計提示牌的立體造型,用彩色卡紙剪裁成長方形,在中間裁一個半園形再折疊成立體三角形,展開在半圓形上設計所需要趣味文字如:“音樂會”(也可根據(jù)提示牌的造型來設計字型)配上色彩并裝飾上合適的紋樣,最后把三角形連接起來。
3、學生練習制作,教師巡視
4、作品展示評比
第五篇:【精品】人教版小學美術六上《第5課風景寫生》wrod教案
第五課 風景寫生
教學目標:
1.學習簡單的風景構圖知識,利用所學的透視和構圖知識進行風景寫生。
2.鞏固對透視概念的理解,提高造型能力與構圖能力。教學重點:了解簡單的風景構圖知識,鞏固對透視概念的理解。教學難點:如何把透視和構圖知識運用到繪畫實踐中。教學過程:
(一)引導階段(第1 課時)
欣賞、分析課本圖例,鞏固對透視概念的理解。
師:“同學們學習了基本的透視知識。下面讓我們來欣賞一組圖片,看看他們是如何運用哪些透視方法的?!膘柟獭⒓由顚ζ叫型敢暎ㄒ稽c透視)和成角透視(兩點透視)的理解。引導學生分析他們的特點。
了解風景寫生的方法與步驟。
欣賞課本第2頁下方的圖片,了解白色方框的作用,師:“這些方框我們稱之為取景框,在風景寫生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就象照相機的鏡頭,照出來的景色美不美和拍攝者的所取的景構圖好不好有直接關系。所以畫面的美不美和你們的所取的景構圖好不好有直接關系。”師展示“回”字形的取景框。并介紹其使用方法。同時介紹在沒有取景框的情況下,可用雙手架成“口”字形進行取景。
以圖片或照片資料為例或通過對窗外景物的觀察,講解風景寫生的方法和步驟,了解風景寫生中的近景、中景、遠景的概念。如何利用取景框進行取景構圖。在平行透視和成角透視中房屋的各條棱邊會有什么變化。如何在畫面中確定“視平線”和“消失點”。欣賞一些風景畫和學生習作。
步驟:觀察——取景——構圖——描繪——修改——收拾完成
(二)發(fā)展階段
(第2-4 課時)
1、取景構圖實地風景寫生
選擇操場或頂樓陽臺先集中引導學生進行取景,觀察建筑物的透視變化,然后以小組的形式分散開進行實地風景寫生。
老師巡視輔導,及時幫助學生改正錯誤。